在线客服

景区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景区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景区管理论文

篇1

第一,缺乏其他相关政策尤其是中央财政预算支持的情况下,意图控制景区门票涨价的政策,实际上难以有效控制公共景区门票价格的轮番上涨。一方面,3年调价间隔期的规定并不科学,反而造成了或者有可能造成每隔3年全国各地景区轮番涨价的结果。在缺乏足够公共财力支持的情况下,我国公共景区主要依赖门票收入维持运转。由于景区人工等费用伴随社会物价总水平持续增加,因而即使不考虑对景区本身的维护,公共景区的日常维护开支也会增长。这表明公共景区对门票价格的上涨具有内在必然性。由于国家政策规定3年不能涨价,部分景区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原有的门票收入无法维持正常运转,所以,人为限定3年禁涨期,显然不是最佳的政策选择。由于不同的景区上一次涨价的时间不一致,当某一个景区因为维护等费用开支增加而涨价后,其他景区在3年解禁期到后,也会跟着涨价。因为按照国家政策,公共景区门票价格调价时,类似的景区价格上可以相互参照。一旦5A级景区都已经涨价,那么4A级景区也会适度提价。最终,全国各级景区都会轮番持续涨价。另一方面,国家控制不同级别景区涨价幅度也值得商榷,其根本缺陷是没有考虑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景区的个体特征。理由是:不同地区或者不同类别的景区,其所面临的维护成本不同。当成本增加后,没有国家或地方财力支持下,景区就需要提高门票价格。综合两个方面,无论首先涨价的景区其背后理由是什么,最终的结果都是各家景区将持续提高门票价格。从我国公共景区的现实而言,门票价格上涨是普遍现象,除了城市内一些普通公园以外,鲜有降价的A级以上公共景区。总之,这两个价格控制政策,行政任意性色彩较浓,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

第二,公共景区下放省以下地方政府管理,为门票价格的轮番涨价打开了闸门。国家下放公共景区管理权限,意图是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地方的管理能动性。但是,这个美好的意愿在实践中无形为各地景区门票价格持续上涨打开了闸口。公共景区尤其是那些世界遗产之类的景区具有唯一的资源价值,下放地方管理后,景区与地方的利益共同体就已经形成。因此,不管景区运行成本是否增加,一旦景区提出要涨价,那么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否决涨价几乎没有强有力的理由。更不用说一些地方财政本身要从公共景区挖走一部分门票收益,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岂能阻止景区门票提价。因此,虽然国家发改委有3年的禁涨期,也对不同门票价格的景区规定涨价幅度,但是只要禁令期一到,各地景区就会有涨价的冲动。特別是在地方预算拨付景区维护资金不足,或者地方财政需要依赖景区门票经济的情况下,涨价就成为必然。

第三,公共景区的公益性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按照常识,一些全国有名尤其是具有唯一性的旅游景区,它们应该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这些景区更能、也更应该体现公益性。事实上,国家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的政策,也非常重视公共景区的公益性。然而现实中,公益性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公共景区尤其是世界遗产之类的全国有名景区,并没有在门票上体现多少公益性。相反,公益性已经为地方利益共同体让路,一些有名的公共景区成了地方的摇钱树。如果考虑公共景区维护管理成本自然上升的情形,在没有国家财政预算支持的情况下,即使公共景区想要体现公益性,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综上所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导致公共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出现“调而不控、控而不灵”现象,使公共景区门票价格呈现轮番涨价,难以体现公共景区的公益性。

公共景区门票管理的出路

根据上述分析,我国公共景区门票价格面临“双失灵”。构建我国公共景区门票管理的新模式,应在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避免政府失灵。具体而言,新模式的基本内涵如下。

第一,国家重新收回所有世界遗产以及一些重要5A级景区的管理权,成立中华国家公园管理局全权管理。之所以要收回这些公共景区管理权,是因为这些景区具有唯一性,是国家利益的所在。即使这些景区位于不同的省份,例如张家界在湖南省,但是它们依然是全中国人民的共有、共享财富。收回管理权,才能避免一些地方政府不惜代价力争上世界遗产或者5A级项目,而一旦申遗成功或者申报5A成功后就把景区作为摇钱树,出现对景区管理开始松懈的现象。[12]国家集中管理世界遗产及重要的5A级景区,方能避免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这样能更好地体现这些景区的人类财富共性,而且有助于确保此类景区开放与保护的基本原则。此外,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也完全有了支撑集中管理此类景区的实力。国家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增加公众福祉。我国虽然还无法支持全国公共景区的中央统筹,但是对于世界遗产以及重要5A级景区,完全有必要集中统一管理。国家集中统一管理这类景区,由新设立的中华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中华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列入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的公共景区的维护、管理、建设以及发展规划,实行收支两条线,其所属国家公园的门票等收入上缴中央财政,其维护管理及建设所需费用由中央财政按年拨款支付。

第二,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公共景区实行低票价制度,真正体现公益性,并为全国各类各级公共景区树立公益性榜样。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世界遗产以及重要5A级景区后,对此类景区门票实行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的低价制度。具体来说,首先确定国家公园的一个基本价,或者说初期价格P0。然后,国家公园每5年调整一次价格,价格调整比例参照过去5年全国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的平均数确定(参见式子(1))。[13]上述低票价的国家公园,真正体现了公共景区的公益性。由于世界遗产之类的门票价格已经大幅下降,而且体现公益性以及社会效益,那么全国其他5A级以下景区也将跟进,而不再追求以涨价为唯一手段的管理行为。相反,各家景区还会根据市场情况尤其是竞争情况,主动调整门票价格。这时门票并非各家景区竞争的主要手段,提高服务以及延伸旅游服务的其他功能成为各景区吸引客流的主导手段。所以国家公园低价门票的出台,将会促进全国各地景区提高质量、开发更具附加值的旅游产品,而不再依赖门票作为其唯一或主要的收入来源。由此,备受诟病的门票经济可以迎刃而解,旅游经济才能出现。同时,这样的一种管理思路,无疑为市场机制在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舞台。

篇2

一、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大文明”。它是当代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即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又一正确的、进步的观点。

景区生态文明,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景区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景区文化伦理形态。它对景区未来的长期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其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景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对应的是树立相应的文化价值观。明确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景区每一个人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2.景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同样,要树立相应的生产观。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景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旅游产品的生产,不论是景点再造,还是旅游纪念品开发,都要遵守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原则。

3.景区自身与自然互利的消费。即树立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旅游方式。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旅行。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新的任务,它既得益于景区先期的建设与发展,反过来又能更好地保护与改善现有的生态面貌,进一步促风景区事业的协调发展。

1.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基础,是城市生态的重要品牌,也是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十分宝贵的资源。中山陵是南京市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园,在保障南京城市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大力加强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之放在城市建设国家生态市的目标要求的大环境中,在保护现有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力度,使之成为南京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一服有强有力的助推剂。

2.建设绿色的景区、人文的景区、和谐的景区。景区建设生态文明要紧跟“绿色城市”的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抓好植被修复工作,把景区的山水城林相结合的独有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体现出来、彰显出来,向世人展示人人向往人人流连的一幅和谐景象。

(1)绿色景区,就是要体现出高度的生态文明。不仅表现在整个景区外在清洁环境,有绿荫覆盖,更在于通过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完全统一。在新时期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中,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因之,绿色景区的建设对于风景区来说至关重要。

(2)人文景区,即要积极倡导景区文化建设。生态指自然形成的自然状态,当它进入人文领域,它就不仅指自然生态,也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自然生态之上有了人类生产生活之后,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政治生态就寄寓其上,成为影响自然生态的决定性力量,而自然生态最初对人类的生活形态也起着重要影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点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旅游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反之,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注重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建设人文景区是推动旅游景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景区生态文明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也要注重景区人文内涵的建设。

(3)和谐景区,即在景区建设生态文明中,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建设和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着力增强景区生机和活力,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完善景区协调机制,推进特色服务文化,围绕“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鲜明、旅游经济繁荣、景区安定和谐”四个方面的目标,做到年年有起色,事事有突破,逐步全面形成科学发展的基本格局。三、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管理水平。绿地、森林是生态建设的根本。它们是自然环境的净化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着巨大的吸储作用。应继续加快绿地建设,加速紫金山林相改造,加快环保投入和排污治理,保护好现有森林与湿地,重视水体建设,有效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全面优化景区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要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全社会对自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坚持利用技术、土地、品牌的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节约资源能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调整森林资源结构,促进生物多样性,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规划上,实行规划线与绿化线“双线同划”,整体推进;在树种选择上,由单一树种向生物多样性树种搭配转变,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执法保障力度,排除一切对景区生态文明建设不利的人为因素,引进高新技术与人才,提高景区的科研与管理水平,促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

篇3

尽管目前石林景区的突发性旅游危机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卫星监控及制度制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危机预防与处理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旅游危机意识不强。从信息中心反馈的数据看,针对游客进行的危机宣传与自我防护不到位,游客对某些景点的旅游资源价值型获取有限。另外,景区目前执行的是高峰疏导分流游客的办法,在游客进入方面管理不足,安全意识与危机意识有待提升。

2.旅游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石林景区的突发性旅游危机管理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已经出台的制度性文件更多的关注在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等方面,属于事件处理,在危机的管理上制度较少,需要加快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

3.宣传教育不到位。从景区内的安全教育宣传标示及宣传册的数量上看,旅游危机的宣传教育不到位,众多游客不能及时的掌握景区有安全隐患的景点内容,导致游客缺少相关旅游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办法。

4.旅游资源安全防控的高技术要求。高技术设备以及在石林景区的安全监控中普遍应用,但是某些景点的监控仍存在一定的盲区,由于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盲点地区的危机可能无法及时反馈到信息中心,因此高技术设备对解决这些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5.安全方面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从景区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石林景区的建设配备比较完善,在危险路段和景区的警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某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低端只设有警示或警告牌,并没有相关的保护措施,比如防护栏、防护网等,因此景区安全方面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三、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对策

针对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石林景区的旅游危机管理水平。

1.加强安全教育和危机意识的宣传。众多旅游景区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主要是由于游客的安全意识不足和自我保护方法欠缺造成的,因此景区在教育宣传方面应加大力度,从动态的视频宣传到导游讲解,再到各种标志物的设立等不同方面强化旅游的危机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突发性旅游事件的发生概率。

篇4

矿山建设管理是动态的过程,随着项目建设的不断开展,施工位置、工作环境、地质条件都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另外,合同变更、组织管理不力、技术难题等问题也常常出现。在矿建施工过程中,针对性和应变性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各部门要对竖井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计划与实际对比[4-7],分析偏差产生的实际原因,并针对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调整。施工进度开展动态控制的措施有:分析关键线路,对偏差及时控制;加强生产要素配置管理,对不同施工阶段所需的材料、设备、人员要提前组织到位;严格控制工序,对竖井掘砌中的爆破、通风、出渣、浇筑等环节要积极组织,努力把工序转换时间降到最低,同时各工序本身要加强动态优化控制,比如出渣尽量采取双桶提升、浇筑井壁采取商用混凝土浇筑等。质量动态管理则主要是PDCA循环管理过程,建立健全PDCA循环系统对工程质量动态管理意义重大。在竖井施工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定期与不定期质量抽查和全面检查,对材料、设备实行三检制度,对进场人员实行培训教育。成本动态控制过程中,应抓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即预算管理、定额管理、计量工作和原始记录。采取分析表法、挣值法、价值工程法等对施工成本进行动态控制管理[6]。

3管理过程细节化

在主井区建设过程中,为挖潜增效,提高竖井建设速度和质量,针对施工过程的不同环节、不同专业领域问题,成立了方案优化与质量控制小组、爆破参数优化与安全小组、排水系统优化小组等5个小组。例如,方案优化与质量控制小组对井建中的措施、方案和施工图进行细致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问题,做到方案最优、质量得以保证;爆破参数优化小组,针对竖井凿岩爆破效果差、井筒掘进成型恶劣现象,统计分析以往爆破参数中的不良因素,对工作面炮孔布置、炸药消耗、段次划分、连线方式等进行全面优化(见图2、图3),最终提高了炮孔利用率、降低了炸药单耗、改善了井筒掘进成型。通过对主井区施工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施工现场生产秩序正常,施工工序转换顺畅,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都得到了有效保障,工程建设再无遗留问题。

篇5

1.企事业混合经营模式下的预算管理特点企事业混合经营模式下的非经营区的预算管理相较于另外两种模式下非经营区的预算管理来说较为混乱,例如河北省专门设置高速公路服务管理中心管理非经营区将加油业务和非加油业务完全分离管理,这一模式就是典型的企事业混合经营模式:非加油业务隶属于事业单位管理,加油业务则是通过一定方式交由企业经营。其经营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预算管理方式:对非加油业务采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方式,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方式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对于非加油业务的收入要全部上缴,而其预算支出也要全部由财政统一拨付,收入和预算支出是完全分离的“两条线”,保证了“两条线”的准确进行,防止“坐收坐支”情况的发生。而加油业务实行的则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预算管理方法,由于将加油业务完全交给企业进行经营,所以其预算管理的模式也完全企业化,加油业务的日常收入和支出完全脱离了财政预算,由企业内部统一管理。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非经营区的业务按照两种完全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进行,不仅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而且加大了人为调节预算的风险,工作难度也加大。如果没有有力的监督机制制约,这种模式下的预算管理很容易失控。2.全事业化经营模式下的预算管理特点在全事业化经营模式下,非经营区的预算管理需要完全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进行,并明确划分收入和预算支出的界限和范围。国家对高速公路全事业化经营模式的非经营区实行“收支两条线”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管理服务区的收入和支出,易于上级主管部门掌握和控制其收支的总体规模,因此能够对其资金的支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同时使其资金周转的顺畅与有效得到保障。但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有可能会遇到支出预算审批困难,资金到位时间迟缓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服务区预算计划的执行,不能及时解决资金问题。3.全企业化经营模式下的预算管理特点在全企业化经营模式下,非经营区实行的是完全企业化的预算管理模式。公司的预算管理与财政部门完全分离,其所有的收入和支出不需要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批,是由公司内部制度进行管理。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部门仅是一个监督机构,无权涉及公司的任何管理制度,非经营区的预算相对简化,无需将各个业务分开进行,最终的预算结果是整个非经营区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整体结果。同时,由于非经营区的完全企业化管理,企业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非经营区的社会功能,不能全面考虑非经营区的社会形象。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经营模式往往是最能发挥经济效益的。

三、不同模式下非经营区预算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

非经营区的预算管理方法会因其经营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尽管如此,三种模式下的非经营区也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共性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预算管理缺少科学管理理念预算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预算过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每一个领导和员工的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和重视程度对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由于领导与员工对预算管理的认知程度不同,对预算管理的作用认识也普遍存在不足,同时预算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缺陷,导致了非经营区的管理人员与员工对预算管理产生许多误解。其次有些服务区的职责权属划分不清,使得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很多不符合实际的预算方案,也使得有些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反映,如有些服务区的权责划分不清楚,将本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也一并包揽进来,造成预算编制的混乱或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预算经费不足等问题。再次,非经营区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对预算管理有充分的认识,忽略了预算不仅仅是一个约束机制,同时也是一个激励机制,不能仅仅用预算的多少衡量其绩效,而要同时关注预算金额的合理程度和预算资金所使用的效率问题。2.预算执行缺少刚性约束和有效的监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刚性约束和有效监管是预算准确执行的基础,但在非经营区的预算管理中,这两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按照相关管理规定,非经营区的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但根据统计调查,在众多非经营区中依然存在随意变更预算指标、预算执行不充分等违反规定的现象。其次,在三种经营模式下的非经营区普遍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不完善,没有形成对预算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最后,预算审批周期过长。这将影响项目的适时进行,使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不能按时支付承包商的项目款。这种做法若延续下去将会损害服务区的信誉,增加其他项目签约的机会成本。例如服务区计划兴建某项工程,工程已经完工,但预算款项却迟迟未能经过审批,服务区又无资金垫付,拖欠款使得承建商对服务区的印象大打折扣。3.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服务区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其制定的考核指标较为死板,不能灵活运用,没有打破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例如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某服务区管理单位对经营性和非经营区的考核指标都是关注其内部利润、营业额、费用这三大考核指标的实现数额,三者权重相同。非经营区主要体现的是它的社会效益,如果像经营区一样仍然以内部利润、营业额、费用的多少来考核评价其绩效是不合理的。同时非经营区绩效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能够从多方面对员工工作进行评价的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还是处于空白状态——对预算执行过程表现较好的员工没有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未完全按照预算执行的个人也并未给予惩罚,这意味着现行的绩效评价没有真正实现将预算的执行情况与个人的绩效、工资相勾稽,因此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价的预算管理并未起到应有的激励的效用。

篇6

1历史街区存在的价值

在历史街区中,除了包含有一定规模和历史年代的建筑群,以及留存相对完整的地理风貌,还应保存城市当中具体的生活内容。这不仅代表建筑和街区的实体,还可以更深层次地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人文气息,同时也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软实力。历史文化街区就像一张老照片,从当中能找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印记,不管是街区内的建筑民居还是小街小巷,都反映了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发展脉络。但是由于城市发展中过度的商业化开发,造成历史街区环境、格局等的破坏。由此使得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历史街区的功能机制丧失,需要恢复并完善其配套设施。

2文化景观在历史街区的价值体现

文化景观是与人生活技能息息相关的景观,是人与自然环境共同创造的景观,它也是与文化事务现象相关的景观。景观的性格是人类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中的历史街区体现了当地一些特色人文气息,但是由于社会的更替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让人感觉街区和建筑变得过时,我们也需要在保留它的传统元素的同时对其进行更新发展。首先,如果街区物质结构过时,我们需尽可能地更新建筑材料,维持历史街区的原貌风格,即使这是一种自然化现象。其次,功能性过时,可能在当时历史街区可以充分地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如今人们的需求更高,我们可能需要将一些时代下街区所具有的功能融入历史街区的发展中去。还有一种就是形象的过时,许多传统街区建筑融入现代元素,也受到许多参观者的好评,历史与现代元素的碰撞,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而在HUL的方法理论指导中,生态偏向更好的指向城市历史街区,在历史街区中的生态偏向生态与永续发展,去研究如何更有机地保护街区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环境不断演进,文化不断演进的过程。

3历史街区的振兴和复苏要求

篇7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8

2.1沟通管理工作

首先将《景观设计任务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地质勘察报告等资料准确提供给设计单位,作为设计单位设计工作的前提条件。第二、组织相关部门对设计任务书详细解读,准确反映设计意图。第三、及时与经营、物业、成本、现场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将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反馈给设计单位。第四、对设计成果进度、设计质量需要及时进行检查监督,设计成果与设计意图如果出现偏差应采取纠偏措施。

2.2经济合同控制

对拟选定几家设计单位进行景观设计方案招标,优选中标设计单位。通过与设计单位签订经济合同,在合同中约定不同阶段设计费用控制。重点审查合同违约责任条款。景观设计合同与设计任务书相互补充,如增加设计服务内容、违约责任等条款。

2.3设计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决定了70%以上的景观工程成本。景观工程是一门艺术性工程,追求的是对原生态环境的模拟,但不是无限度地追求桃花源式的艺术形式而不考虑成本投入。首先应对硬景与软景比例,不同板材厚度进行限额设计。其次在方案阶段、扩初阶段、施工图阶段由设计单位提供详细概算。在合同中约定景观项目实际结算超过设计预算,对设计单位的罚款比例,以达到对成本控制的目的。

2.4图纸管理

2.4.1图纸审查。对初步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图纸先由部门内审,经相关部门评审回复意见后,提交公司领导评审。方案设计审查内容包括:景观风格与建筑风格是否统一;绿地率、停车位等指标是否达到详规总图的要求;园路宽度是否满足本地区消防验收规范;关键节点景观是否提供多方案比较等;排水组织是否合理;植物的种类规格是否与天津市气候环境是否相适应;苗木的色彩、季相是否合理;植物竖向层次等各个界面配置是否丰富合理。栽植位置、小品及建筑构筑物位置与综合管线是否冲突;水景效果是否合理;设计概算是否经济合理;主景观节点处有无样品示意图片和效果图。井盖、通风井等地上设施是否隐蔽性处理;土建部分构造做法有无质量安全的要求等。施工图设计审查工作有:施工图设计是否满足国家/地方园林绿化规范,设计深度是否满足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大型乔木、花岗岩、混凝土砖、侧石、防腐木、灯具、音响设施等选材是否合理。进一步审核苗木种类、苗木位置等;地下车库入口、采光井等做法与土建做法是否衔接合理;投资概算是否经济合理等。

2.4.2产品细节控制。景观是由道路、水体、植物、建筑四大基本要素构成。景观设计一方面追求的是艺术画面效果,同时也需满足居住区人与人社交功能、生态功能、无障碍等人性化需求。景观每一个细微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效果,因此只有在产品细节上进行严格控制,才能实现景观效果与功能的最大化。

3后期施工阶段管理

景观设计管理过程应是对景观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过程。作为设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做到在设计服务中提供专业意见、及时跟踪、及时作出决策并出具设计变更、协调相关部门意见,为工作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甲方也应给设计单位授权,让设计单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设计作品来解决现场中的施工问题。

(1)组织施工图技术交底,听取施工单位对施工图构造做法的合理化建议。

(2)对不易控制的复杂工艺的应设置“样板区”,对各类石材应及时封样做到“样板带路”。施工单位进场材料应严格根据封样进场。

(3)为保证规划验收和消防验收,检查现场放线与图纸是否对应、车道位置、机动车数量和位置与设计图纸是否对应。

(4)由于景观设计一般在综合管网竣工图完成之前,因此现场不可避免出现植物位置、构筑物基础位置与配套管线冲突。现场植物可适当调整,其它则需及时与设计沟通,位置变化后是否会影响原景观效果。

(5)对各类硬质铺装平整度、不同铺装样式施工做法、各类水景的防水做法、苗木从起栽到栽植的全过程,到现场定期巡查,对现场遇到的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解决。

(6)对大型的贵重苗木,配合现场到苗圃选苗;对甲方、设计、监理三方认可的苗木,在苗木上做标注“记号”并留影像资料,照片由设计现场签字确认。并按照要求现场二次验货。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能整合苗木企业资源,从一定程度解决景观苗木标准难以把控一级苗木的后期管养等问题。

(7)居住区绿地的公共属性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与其接触频繁,但同时也为居住区的维护和管理带来难题。因此在后期景观施工阶段,需要做好景观与物业之间的衔接,以解决好物业管理与规划布局之间的矛盾。

篇9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目前,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已经拥有了一个更加先进的交互网络“www系统(WorldWideWeb)”。它是Internet上提供的一种高级浏览服务。借助这个系统,即使不懂计算机的人也可以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Internet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90年代以来更呈现指数性发展的趋势,每年都有几百万个新的站点加入。现在联入Internet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60个,与之相连的站点也由最初的几千个增加到9000多万个。

人们利用Internet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种各样信息,包括最新科技、金融动态和商品供求信息等等,而且可以利用Internet各种功能为商业拓展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Internet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美国在20世纪末创造的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和低赤字”的新经济奇迹,便是对这种变革的最有力、最生动的证明。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新千年之际,美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了10个年头以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并由此引发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速下降,给网络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失去发展网络经济的信心。美国经济经过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作出一些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现而已。

我们说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从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并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把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可以实施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见,网络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所有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

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生产、跨国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经济发展的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运用Internet来进行采购和销售。这不仅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而且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新兴市场”的诞生。任何公司要想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增加其市场份额,保持其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入Internet。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应运而生及其快速增长,必然使其影响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对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和营销观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它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快速、机动、灵活、高效的生产组织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

三、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思考

在全球网络革命如火如荼、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中国的网络业也不甘居人之后。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便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在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背景下,我国的一批信息技术专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我们自己的“高速信息网计划(CHINA)”,1993年10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通信光缆,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汉广通信“大动脉”全线开通,拉开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我国企业从1994年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998年是世界电子商务年,中国也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热,我国的“中国商品市场”从当年7月1日起,正式进入Internet。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又传出消息:到200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市场。由此不难推断,中国经济也必将融入全球网络经济的大潮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对即将来临的网络经济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分析,认真研究和总结全球范围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广大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全球网络经济刚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和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广大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它们是难以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为此,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将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同我国经济的现实运行紧密结合起来,探讨我国现实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对接问题。具体讲,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选择网络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我国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积极推进对传统产业或企业的网络化改造。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产业或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试点,推动企业上网,指导上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形成安全、高效的网络经济发展技术保证系统。在充分认识国内外网络经济运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网企业特点,研制、开发适应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保障系统,确保网络经济安全。

篇10

森林资源与水域经流的关系对造林、抚育采伐、流域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我们间接评估河流水域的形态变化、泥沙迁移、水灾与旱灾的规律。以提高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的水平为目标,水源集水区是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保护水源,应加强集水区的森林保护。

2.1森林具有最大的水土保持功能,具有物种多样性。因林冠层、地被物层、调落物和根系层的结构的差异而影响林冠截留降水、储存水分和调节经流的功能,从而导致水土保持力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生物种群的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建立监测点,定期观测各类生物资源的消长情况,使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改善森林涵养水源、水质保护,防治土壤侵蚀的能力。

2.2基于森林资源共享的特点,将森林植被资源纳入统一的水源保护林体系中。森林植被资源对森林经营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可以降到最低,科学地进行林相调整和林分改造,逐步形成不同树种组成,不同林龄结构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

2.3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识,通过媒体、电视、宣传单等宣传,把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强水源保护,设立居民区水源保护区、生活垃圾区,通过划片责任到位,杜绝污染;加强林政管理,加强保护森林资源的教育,毁林开荒及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动。

2.4运用了GIS技术建立数据模型。集水区基于森林植被动态模型,杜绝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的破坏,提高集水区林地资源自然的承载力和恢复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生态多样性,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并在封育内加强森林管护,森林防火预防,病虫害防治。

篇11

1.2 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 SPSS13.0 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采用 χ2 检验,用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2 年~ 2013 年我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在 2013 年,我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2012 年,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篇12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尹贤文.景区经营的价值偏差与政府责任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6

篇13

2服务区个体缺乏核心竞争力

从目前各主要高速公路的现状看,很多高速公路服务区都各自为政,采用分散化经营管理。对于高速公路服务区整体而言,各服务区什么服务都介入,什么业务都不专,业务与资产分散。再加上一些专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相对低下,使得当下高速公路服务区无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业务或品牌。

3服务区缺乏完善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依托信息的沟通。因此,信息渠道是否畅通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处于全封闭状态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而言,也应为过往车辆和人员提供可靠、准确、到位的信息资讯。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速公路服务区尚不能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现有的条件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互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这大大的限制了现代高速公路功能的发挥。

4管理与服务队伍不尽如人意

对于高速公路服务区而言,其经营管理主要涉及到多个领域,如餐饮、商场、汽修、加油、保安、保洁等这就对服务区的管理队伍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要了解熟识涉及的各类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较强的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经济意识。但从当前各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实际来看,却不尽如人意,服务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低下,这是目前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出现的普遍现象之一。在对管理人员招聘时,往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招聘来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缺乏对管理人员的长效培训机制。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后天工作中管理水平的停滞成为制约目前服务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各服务区的服务队伍普遍存在着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新录用人员不稳定。一些新录用人员在完成招聘培训后,上岗时间不长,业务刚熟练,就辞职不干了,造成培训费用高的现象。当下在服务行业工作的人员,多以80后、90后为主体,这些人对于自身的技能评价和工资待遇普遍缺乏正确认识,更向往工作轻松、环境舒适、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第二,业务骨干不安心。由于类似的服务区之间存在挖墙脚的现象,一些业务骨干,如厨师、领班等,普遍存在着流动性大,隐性成本高的现象。而当下大部分服务区工作的人员大都属于短期合同制,经济效益好的服务区能为他们交纳各类保险金,经济效益不好的最多也就发放基本工资,不能为其交纳各类保险。第三,地理位置影响队伍稳定。一般而言,各高速公路服务区大都远离市区,出行不便。无论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还是成家立业的中年人,常常会由于工作环境的不方便而选择离岗。综上原因,服务队伍的长期不稳定性制约和影响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的对策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营管理,应以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作为目标,不断进行体制创新,通过开展人性化、规范化管理,不断适应社会需要、市场的需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以创新服务理念

构建新型服务区创新理念是指人们敢于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挑战未来、谋求新境界的思维定势。联系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营管理实际,用创新服务理念构建新型服务区,就是要紧密结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提高服务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努力构建节能、环保、高效、人性化的新型高速公路服务区。具体来说,可以参照铁路部门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服务区功能分级,合理规划物流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运输路线,提高往返载货率,通过设置客货运输中间站,方便道路沿线客货运输,达到人(物)流其畅,通过制定、实施“绿色运输”策略,提高物流水平,消除交错运输、迂回运输,减少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可以对服务区的能源消耗型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如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用于电灯的发电等工作;重复利用服务区内的水资源,进行污水处理后用于花园灌溉等,这既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又利于服务区建设向生态友好型、能源节约型转变。

2以餐饮服务业为突破口

提高服务区整体服务水平作为服务区各部门中最为敏感和顾客关注的部门,餐饮是无法缺少而又极为重要的部门,是体现服务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服务区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因此,加强餐饮服务业的经营与管理是搞好服务区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重点关注几方面工作。一是找准服务区餐饮市场定位。要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细分市场、参考和引进社会专业餐饮和超市的特点和优势,寻找属于自己的立足点,充分发挥和运用高速公路得天独厚的车流客源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高度重视客人的反馈意见。二是要坚持做到诚信经营。要以顾客的满意作为衡量自身工作质量的标准,坚决杜绝欺客、宰客现象。三是要突出地方特色。要在做好大众餐饮品种的同时,适时增加一些本土的风味小吃、特色菜肴等,可使顾客不出高速公路即可品尝到当地的特色风味,吸引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

3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与服务

队伍管理与服务队伍是决定服务区经营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过硬的管理与服务队伍。一方面,要建立比较完善的面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长效业务培训机制,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理念、方法、技巧、手段等始终保持新鲜活力,对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保持创新的理念,使餐厅、商场的服务人员、保安人员及保洁员等通过科学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长期的、持续的培训和教育,使服务区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能在自己岗位上学中练、练中干、干中学,不断增强服务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实力。另一方面,要参考借鉴优秀企业管理文化和管理经验,开展规范化经营管理,不断完善和改进用人的各项规定和制度。按照国家劳动法规定,保障临时用工人员的各项权利和待遇,通过建立奖惩机制,激励、促进工作人员的服务热情,使人员队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