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流体力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及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运动规律,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在传统教学理念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机械化的记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仅仅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因此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日后工作和学习当中遇到关于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时,无从下手。鉴于此,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流体力学知识体系,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还需要具备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知识和计算公式的机械化记忆,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需要在《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总结,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形成鲜明形象的记忆;与此同时在课后练习中需要增加综合性,促进学生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是《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识流体力学规律。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新闻形式发表“实验结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实验操作,根本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学生自主独立的进行试验操作,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严重背离之处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作为教学活动关键核心的学生群体则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单方面机械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教学同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启发”一词最早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在现代教育理念当中,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课程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诠释教育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分析。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任何疑问都应该及时提出,向同学和老师进行探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问锻炼学生的探索欲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还应该增加主动性,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去钻研。这样学生才会有问题意识,可以提出问题,而不是在别人背后去解答问题。另外,设置问题情境要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或工作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以及前瞻性,通过不断探索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需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释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激发起学生发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流体力学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流体处于平衡及运动状态下的力学规律,加强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联系。总之,只有主动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切身地投入自身全部的精力想方设法去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教师则完全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讲解,只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引工作,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实验是检验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对知识运用的最佳方式,借助实验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问题情境环节中,学生大胆假设和创新提问以后,就需要通过实验对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并得到结论。在安全的保障下,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去做,积极探索。这样会对学习更有帮助,而这一过程会提高学生的研究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此外,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由组合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当假设足够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入实验室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就可以真正独立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四)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前提。而长久以的来灌输式教学,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高高在上的形象,让不少学生产生畏惧感,这也使得学习氛围过于凝重、刻板甚至拘束。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掉以往死气乏味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通过营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等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流体力学讨论研究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以及动手操作中完成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课堂气氛做到张弛有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工程流体力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
流体力学是一门研究流体运动基本规律以及流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学科,它作为一门严密的且应用面很广的专业基础学科,是以数学、物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也是土木、机械、动力、水利、环境等学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院校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在该课程建设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论文结合教学现状,从学生兴趣培养、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探讨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水平的方法。
一、 流体力学教学现状
流体力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流体平衡和运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技术科学,具有理论性强、工程实际应用广、概念和方程较多且易混淆、对学生高等数学知识及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流体力学建立在理论、计算、实验三大技术手段之上,是化工、土木、机械等众多学科或专业的基础学科。另外,流体力学在环境工程设计和实际工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水处理设备设计与应用的必备知识,以及生态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与其他学科体系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作用是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无法替代的,直接影响到环境工程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因此,提高流体力学课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科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院校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大体可归纳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师讲授、实验室实验、课后教师评阅”的四段串行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强化理论教学成果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效果比较显著,然而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①理论教学中注重经验理论与公式的讲解,而公式多且乏味,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懂,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另外,本科流体力学理论教学模式多为填鸭式教育,对学生而言,流体力学课缺少客观体验,理论抽象,不易理解,而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是现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障碍;②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多采用传统验证性实验,每一学生进行的实验完全相同,教师由实验报告的数据评定实验成绩。虽然实验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此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由于实验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在按既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案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所得到的主要是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成果的收获,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具体实验的演示、引导与纠错,甚至有时会耳提面命,因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很难有机会得到展示。
因此,采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流体力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并对相关专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二、 培养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
学生对任何概念和公式的形成、理解有一个过程,而在流体力学中,这些概念、公式又较为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快慢,耐心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逻辑推理的爱好,就成为教学中的关键。例如,流体力学中的三大方程――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需通过输运公式逐步推导而来,如此的教学安排便使知识较为系统、连贯、紧凑,并有利于认识各个方程的物理意义。而输运公式的推导由于逻辑性较强,讲授时就需要花费较多的学时和精力来理清逻辑思路,理解每一步推导中的物理含义和数学要领,使学生对输运公式有一个清晰准确地理解。最后,将输运公式中的物理量换成质量、动量、能量即可得出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如此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逻辑演绎体系。此种方式不仅使理论教学更加清晰明了,而且会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接受产生极大兴趣,具有更加强烈的探索感和求知欲。
三、 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方法作为联结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要求,工科“流体力学”课程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该课程特点,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重视绪论课的作用
部分教师认为绪论课仅是对流体力学的简单介绍,作用不大,所以对绪论的授课过程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其实绪论课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了解流体力学课程的窗口,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第一次展示。
讲授绪论课的较好方法是介绍流体力学的成就、发展方向、广阔前景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等。教师要注重讲解流体力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特别是教师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展示流体力学在科学和工程技术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2]。例如,通过介绍流体力学理论在“神舟号”系列飞船上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流体力学这门相对古老的学科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介绍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悬索桥在1940年秋天的大风中倒塌的例子,说明在实际工程中忽视流体力学会造成巨大的灾难[3]。另外,流体力学的发展史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课的同时,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及时的将一些重要理论的发展过程、重要研究成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4]。
(2)从实例中引出教学内容
流体力学虽有概念多、逻辑性强、理论上较难理解的特点,但却与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并结合课本中的理论“双管齐下”,利用学生求趣、求新、求知的心理,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流体粘性时,比较水的粘性和油的粘性;在讲流体静力学知识时,可讲一些水库垮坝事件,主要是设计时有缺陷和施工存在着质量问题,不能承受水对壁面的静压力。另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事例的延伸,如是否建设三峡工程时流体力学专家的争论,通过分析得到的建设三峡工程必要性的结论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好流体力学的重要性[5]。利用这些鲜活的事例,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意义。
(3)师生互动,培养良好学风
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加强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作者在每次讲课后都会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下次课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并让其他学生作出补充和建议。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随堂练习的机会,师生互相之间进行探讨和思考,针对练习中的问题讲解做题思路和方法,给予纠正和补充。这种授课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查漏补缺。学风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从第一堂课、第一次作业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作业的批改做到一丝不苟,指出其作业中的各种问题并要求其修改。例如,要求学生对作业中的每道题,在解答时必须写出已知、求解,并画出相应图示,这些小细节可以帮助学生以简明的方式加深理解题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重视实验教学
流体力学按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理论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是理论流体力学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流体力学的检验依据。因此,实验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流体力学中的公式繁多,难以记忆,难以理解,通过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公式和概念的物理意义。例如,在讲解伯努利方程意义的时候,单从公式上讲解并不形象,通过能量方程实验,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伯努利方程中每一项对应的意义。对于没有开的实验课,通过在网络上收集照片、视频等展示给学生,也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6]。
(5)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技术互补
过去,流体力学课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板书教学,这种方式能够在教师的书写和同步的讲解中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参与意识,但对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很难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形象地描述。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形象、生动、具体、直观、易于理解且信息量大,但也有不能突出推导过程和思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肤浅的一些弊端。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于教学过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讲授偏重于推导过程的内容时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而讲授直观形象的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做到取长补短、优化组合,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7]。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且要努力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要善于归纳总结教学经验,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毕生的过程,教师应该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体系,才能形成对流体力学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五、 结论
论文结合流体力学教学现状,从学生兴趣培养、教学方法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论述的教学方法,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枯燥的流体力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多方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将上述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后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丽珍,牛俊玲.互动式流体力学教学模式探索[J].化工时刊,2011(2):66-67
[2]王发辉,桑俊勇,张丹.“流体力学”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电力教育,2009(12):102-103
[3]邹惠芬,张培红,叶盛.流体力学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07-509
[4]潘良明,何川,陈红.流体力学立体教学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3-74.
[5]陈霞.流体力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J].科技文汇,2011(9):104-108
篇3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习资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国内外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模式历史悠久,教育理论成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形象、生动的讲述,学生易于接受,师生之间可以面对面地探讨疑难问题。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而言,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数学公式的推导,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即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记忆。然而传统式教学主要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条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也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意的产生。
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最主要的推动力。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性。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对信息的接收,对学生的眼、耳等器官进行多重刺激,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记忆力,提高课堂效率。第二,直观、易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流体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流体所遵循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工程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是动力工程和流体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固体的运动规律相比,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诸如激波、接触面间断、两相流体之间相互掺混等复杂现象。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等直观、清晰地观看复杂的流动现象,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增加教学容量,节约空间和时间。工程流体力学研究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较大。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播主要靠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信息的含量,多媒体教学充分地利用了电脑能够存贮大量信息的优势,授课的信息量明显增多,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摒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和流体力学实验教学。
工程流体力学理论教学部分包含大量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和一些复杂的流动现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这样既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某些基本概念和特定的流动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流动现象的理解。
流体力学实验是流体力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贯穿于课程始终。现行流体力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方法单一,同时,还受实验老师较少、实验课时有限以及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选择的范围极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达到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的要求。然而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学生可以灵活地改变实验条件,演示各种实验现象。
篇4
一、前言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所遵循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它建立在现场观测、实验室模拟、经典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基础上,具有严谨的理论性、原理的抽象性、概念多、方程推导繁杂等特点,对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知识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大部分学生觉得该课程抽象、枯燥、难懂,普遍缺乏对流体力学理论的感性认识,都有某种程度的畏惧感,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懂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的学生都须具备不同程度的流体力学知识和技能,它是各专业后续课程如:液压传动、水力学、流体机械、空气调节、传热学等课程的基础。
为此,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就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新的教学内容、引入高科技的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流体力学》的教学质量。
二、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流体力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专门课题三大知识模块,它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积分知识、力学知识等。学生在接触流体力学课程伊始,对抽象的理论理解速度慢,对枯燥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容易厌烦,因而《流体力学》的教学应该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听教师讲课,通过板书教师细致耐心地阐述概念、推导公式、突出重点、强调难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讲课速度,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再配合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师生之间的互动,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实例,讲清楚基本概念
流体力学的概念多、现象多,且很多概念和现象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诸如:拉格朗日法、欧拉法、流线、迹线、边界层等。因而利用身边的实例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时,学生们很难理解。为了将概念通俗化,上课时笔者以城市公共交通部门统计客运量所采用两种方法为例:①在每一辆公交车上安排记录员,记录每辆车在不同时刻(站点)上下车人数,此法类似于拉格朗日法的质点跟踪,它与迹线的定义对应;②在每一公交站点安排记录员,记录不同时刻经过该站点车辆的上下车人数,此法等同于欧拉法,与流线的定义对应。
在讲解伯努利方程原理的时候,例举1912年“豪克”号铁甲巡洋舰与同行疾驶“奥林匹克”号远洋轮相撞的船吸现象,让学生清楚掌握流体的压强与它的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反之亦然。
概念是公式推演的基石,没有准确的概念,后续的公式推演几乎难以为继,清晰的概念会使公式的讲解和推演变得更加简易。利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实例来阐述抽象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区别,教师易教、学生易懂,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用为度,重点突出理论公式的应用
伯努利方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具体应用,是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始终贯穿着整篇教材。在讲解该理论公式的时候,先从容易理解的静力学平衡微分方程推导开始,强调公式所依据的原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假设条件是平衡、理想、静止的流体,重点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公式各项的几何意义和物理含义,掌握公式的实际应用。这样学习到后面的动力学伯努利方程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学生就觉得不会那么深奥。在讲解相对平衡的流体压强分布规律时,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推导过程,因为它在解决一般平衡流体内部的压强分布规律及其对固体壁面的作用力问题时非常重要。而对于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的学习,只强调记住结论和理解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这样做,有效地避免了大量公式繁琐的推导给学生带来的畏难情绪,也能够做到以用为度、重点突出。
不可否认,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条件、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不先进,教学效率不高,适应不了课程教学学时少、受教育学生数增加的情况。
三、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辅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普遍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中。制作教学用的视频、多媒体软件、电子课件等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有力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图文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将课程内容及有关背景资料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地传播给学习者,将流体力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能够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流体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制作了流体力学多媒体电子教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既发挥传统板书教学中容易带动学生思路、逐条在黑板上书写的特点,在课件制作中根据讲解的进度逐条展现公式条目等内容,同时又将难以理解、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流线、边界层和紊流等抽象概念和流动现象,以多媒体的方式在课堂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印象。教学团队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例如在讲解雷诺判据的时候,制作了雷诺实验的fliash素材,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流体流动的两种不同状态,以及流态判据—雷诺数与流动速度、管径、流体种类有关系。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表达后,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程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制作需占用大量时间板书和不易通过板书表述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媒体技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理使用与不当使用之别。但是实践应用中,发现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以往的黑板式教学模式,离开多媒体手段就上不了课;有的教师将教材内容全部照搬到了课件中,自己就成了的幻灯片放映员,“照机宣科”;有的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课件的美观性,界面过于华丽,淡化了教学重点;也有的教师忽略学生对课件内容理解消化的时间,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讲解的速度,降低了教学效果。上述现象将会造成一种新形式的“满堂灌”,只不过是由“人灌”变成“机灌”而已。
四、总结
流体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将前后知识贯通,突出重点,化烦就简、引入实例形象阐述概念原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进程;多媒体教学能将难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图文、音像生动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既能保证课堂信息量大,又能避免单纯多媒体授课的不足,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以上是笔者在流体力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愿与同行共同切磋。
基金项目:2009年安徽省教育厅《流体力学》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篇5
Keywords: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chem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Q021.1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作为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计算流体力学主要负责,在固定的几何形状空间内,求解流体的动量方程、热量方程、质量方程以及其它的一些相关方程,然后通过进行计算机模拟,得到在特定条件下流体的有关数据。计算流体力学主要根据动量、能量、质量守恒方程,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来求解出流动主控方程,并最终得到各种流动现象的规律。
计算流体力学主要包括3种计算方法:差分法、有限元法以及有限体积法。这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学科,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科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学科,还有计算几何学、数值分析以及偏微分方程等数学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进行模拟,主要是为了作出预测和获得信息,来更好的控制流体流动。理论的预测主要来自于数学模型结果,并不是来源于实际的物理模型结果。
起初,计算流体力学主要用在航天事业、核工业以及汽车制造业上,解决一些涉及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流体力学问题。计算流体力学的计算与实验研究相比,不仅成本低、速度快,还可以模拟真实、理想条件,所以,在各种流体现象的研究过程中,计算流体力学成为对各种流动系统和流动过程,进行设计、操作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在流体力学各相关行业中,计算流体力学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对于化学工程的模拟计算,现在化工领域中,计算流体力学已经成为流体流动和传质的重要研究工具。
在各种化工装置中,计算流体力学都可以进行模拟、分析、预测,比如说,可以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对于其中的传质、传热进行预测,比如在蒸馏塔中进行的两相传质流动状态的模拟,在模拟加热器里进行的传热效果的模拟;在搅拌槽混合设备可以进行模拟设计、放大;可以对化学反应及反应速率进行描述分析,并在反应器中进行模拟,比如可以在燃烧反应器、生化反应器,可以进行反应速率的模拟;另外,还可以进行一些设备的分离、过滤、干燥方面的模拟,以及一些装置内流体流动的模拟。
2 计算流体力学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2.1 计算流体力学在搅拌槽中的应用
由于搅拌槽内部流动比较复杂,现在,搅拌混合仍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对一些混合设备,比如搅拌槽等,进行放大设计的时候,往往经验成分要多于理论计算。在实际的工业体系中,尤其是快速反应体系,还有高黏度非牛顿物系,不同程度的非均匀性存在于工业规模的反应器中,而且,不均匀性的严重性是随着规模的增大而增大的。所以,目前经验放大设计的可靠性,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更有必要需要,更深入的对搅拌槽的内部流场展开研究。
最初,Harvey等对搅拌槽内的流场,利用计算机进行二维模拟,这些年来,通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搅拌槽内的流场进行研究的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种方法在节省大量研究经费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实验所不能得到的数据。之后,Sun等针对搅拌槽气液两相流动,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湍流模型进行了三维模拟,实验结果显示,计算流体力学能很好地对搅拌器上部气体分布进行预测,对搅拌器底部区域的模拟却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后来,Javed等也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Rushton型涡轮搅拌槽湍流,作了与时间相关的三维数值预测,和实验结果比较显示,搅拌叶轮上下平均速域,两项结果一致,但在湍动能的结果上,计算值和实验结果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之后,又进行了许多类似的实验,实验证明,通过计算流体力学与数字粒子图像测速仪相结合,有益于更深入地对搅拌装置进行研究。通过数字粒子图像测速仪的测量数据,可以对计算流体力学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另外,数字粒子图像测速仪的测定点速度,也可以作为计算流体力学的边界条件。除此之外,多普勒激光测速仪也可以与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用于研究搅拌。
2.2 计算流体力学在换热器中的应用
在化学工程中,换热设备应用比较广泛,它可以详细、准确地对壳程的流动、传热特性做出预测,这不仅有助于设计经济和可靠的换热器,还有助于对现有管壳式换热器的性能做出评价,在工业的应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管壳式换热器不仅具有比较复杂的几何结构,而且流动、传热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通过计算流体力学,利用计算机对换热器壳侧流场进行模拟,这就有助于对壳侧瞬态的温度场、速度场加以了解,这是其它方法所难以掌握的,这就方便了对换热器的机理分析以及结构优化。
其中,一些国外专家针对换热器内,流体流动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展开过一些研究。熊智强等专家,针对换热器弓形折流板流场,利用该技术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弓形折流板的背面,存在着流动死区,导致一些区域的流速偏低,通过在弓形折流板上开孔,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结果显示,其传热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壳侧压降有了明显降低。
一般来说,管壳式换热器中流体流动为湍流,与此同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管壳式换热器中管的数量又比较多,这就给计算增加了难度。现在,针对于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的研究,主要采用的还是二维、三维单相研究方法,另外,三维两相还有多相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应用的还是比较少的。
2.3 计算流体力学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在其它的一些化工领域中,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比如说,在精馏塔中的应用,在薄膜蒸发器中的应用,在燃烧反应器中的应用,在生化反应器中的应用,如下进行简要概述。
在精馏塔气液两相流动、传质的研究过程中,计算流体力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具,通过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可以微观的检测到塔内气液两相流动状况。当然,在模拟精馏塔内流体流动上,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在规整填料塔内流体流动的模拟上,模拟结果与实验值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这主要因为数学模型还不够精确,这就要求无论在流体力学的理论分析上,还是实验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对薄膜蒸发器内各种场分布实现成功预测,这就在薄膜蒸发器内,进一步满足了对液膜流动、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但是由于在薄膜蒸发器内,蒸发过程比较复杂,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针对薄膜蒸发器流体流动特性所展开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
在各种燃烧系统中,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通过计算流体力学,在燃烧过程中,可以对各种状态参数进行模拟,对燃烧器的燃烧过程加深理解,这不仅可以实现对燃烧反应器的优化,还可以相应的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另外,在生化反应器模拟研究的过程中,计算流体力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生物反应器包括搅拌式生化反应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等,通过对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获取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等方面的详细信息,还有助于对生化反应器优化、设计、放大等方面的研究。
但是,目前计算流体力学技术仍然不是很成熟,比如说,一些复杂物理、湍流、反应等现象,还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模型,在许多问题的应用上,数学模型也不够精确。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要针对研究对象,做出合理的选择。即便如此,在化工过程研究中,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化工领域中,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少华.化学链燃烧系统设计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7).
篇6
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石油工业也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石油工业人才已迫在眉睫。特别是榆林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的榆林市,作为重要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对油气储运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在学院领导的努力下,我院的油气储运专业已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为了加强油气储运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工程型人才,对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质。但是,由于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发展相对榆林市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毕业学生不能达到目前油田企业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样的形势,本项目提出对油气储运专业课程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油气储运的课程编排中,《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可以将储运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的很好桥梁。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妥,使得这门课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下,应该配套一系列仿真课件,与教学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脑海。仿真课件可以使学生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从而更好地学习该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以便为将来的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加强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以仿真课件的训练,再配合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可以综合地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或继续深造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分析目前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体系、内容与实践课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作为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不好,那么其它课就很难学习。据调查发现,学生很多都不太明白课程中一些具体的流态名词,以及抽象的流体损失问题,如果有了仿真课件,这些疑难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其次,我院储运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中,有些由于厂家设计问题造成数据不准确,所以原本刚够学生分组实验的仪器数目,现在只能增加每小组的人数才可以维持正常开设实验课程。由于该课程中涉及的实验数目较多,也导致了场地的严重不足。再次,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课知识与生产实习相互渗透。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习的相互渗透又甚为重要。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针对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现状,以及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情况,笔者提出几点改革建议,以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按照实用、新颖、精练的要求,着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更新
课程建设旨在突破学科专业局限,又要照顾到专业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本课程中加入非牛顿流体部分的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的特色。
2.强调计算机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应该在教学中加入一部分符合我院具体专业情况的仿真模拟课件的使用量,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课件相结合,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样,不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节省了学生花在琢磨流型变化上的很多时间。鉴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对于各种工艺流程图的介绍,传统的板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笔者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抽象、晦涩、枯燥的缺点,使学生从动态的画面中,比较轻松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3.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在工厂的实习,可以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厂中实际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尽快解决实验设备结论不准确的现象,使教学仪器百分之百地准确投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尽可能地将流体力学作为向外专业进行开放实验,让有兴趣的学生也能参与。
通过该项目制定的措施实施于油气储运专业教学中,使每届油气储运专业学生受益。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此举对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效果的考核
前已述及,这门课程主要是油气储运学科的专业基础,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树立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方式上,更注重应用能力的测试,考察学生与社会的接轨程度。这样,考试题型多是一些发挥性的,让学生用“渔”的本领去为本门课程的学习画上休止符。
四、结语
总之,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初步探索分析,可以促进教学观念的改变,按此目标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促进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仪器设备的更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从而实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和长期艰巨的实践过程,专业教师任重而道远。只要不断努力和探索实践,就可以开拓出一条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更加富有成效的新途径,而且可以取得更好的教改成果。
篇7
“流体力学”作为理工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它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力学分支,其在安全工程专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泄漏、火灾、爆炸、通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后续工业通风、消防工程等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流体力学学科发生深刻变化,对流体运动认识加深,测量手段更为先进,对流体运动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空前强大,与工程应用结合更加紧密。然而“流体力学”这门课程概念抽象、数学公式多,在以往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等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借鉴国际流行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拟对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理论知识服务于后续的安全知识学习及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地更好地融入之后的安全工作中。
2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的简称。“C”构思指系统性的构想、思考,明确产业需求。“D”设计是把将要被实现的计划通过视觉的形式描述出来的活动过程;“I”实施是执行、施行实际的行为,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的过程;“O”运行是指产品实现之后(即实施之后)使用其来达到想要的价值的过程。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全过程就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用它来代表工程的范畴[1]。CDIO教育模式提倡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符合产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学生,这种模式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CDIO强调在系统和产品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3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实施
3.1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时,教材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一本好的教材,然后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内容设计。湖南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选用的教材为蔡增基、龙天渝主编的《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该教材详细介绍了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的基础知识,并配有丰富的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巩固,另围绕教学大纲,每章设置了思考题。但教材内容多是从供热通风空调类专业角度出发,内容较多。按照安全专业职业能力与素质需求为导向,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该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学生文科生多,理科基础薄弱的特点、安全工程专业需求及其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1)流体静力学。掌握流体平衡的规律,对其中与安全工程关系不大的小节进行删除。(2)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在运动状态时,作用于流体上的力与运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流体的运动特征与能量转换等。(3)有关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孔口与管嘴恒定流、管道恒定流等。注重与工业通风、消防、安全工程中常见的泄漏等问题相结合。(4)泵与风机工作原理及运行知识,重点掌握如何选择泵与风机。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知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内容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因课时少而删除其物理背景、力学建模和求解过程等方面的学习,只讲授结果、计算公式、图表等这种短视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现成公式的计算机器,面对新的问题将束手无策,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基本概念和流体运动一般规律,才能认识特殊规律,才能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正确应用和处理流体力学商业软件。
3.2转变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思维、系统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问题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基于问题学习。(1)首先要讲授该门课程的性质及作用,让学生掌握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价值,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生的整体知识架构中建立起清晰的课程逻辑联系[3],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2)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先由老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完之后让学生思考学了什么,有什么用;除了基本的教学过程外,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小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对知识的应用,学生通常将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而专注于记忆考试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相应知识点的讲解的同时,注重对各知识点的应用和拓展,各知识点多方面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如在讲述孔口管嘴出留时与危险化学品物质泄漏进而导致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相结合;讲述流动阻力时与工业通风管道设计、消防水管道设计相结合),强调其对专业的支撑作用,要求理论知识必须服务于安全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工程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3.3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环节是CDIO模式下教学环节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此环节[4]。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建设流体力学实验室,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模块分为基础验证类实验模块、综合性实验模块和开放性实验模块。基础验证类实验主要包括雷诺实验、能量守恒验证实验、沿程阻力实验、局部阻力实验、文丘里管实验、流量计实验、离心泵实验等[5]。这些实验过程简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但缺乏创造性,没有与安全工程专业实际相结合。综合性实验如与工业通风课程相结合,设计一个通风除尘管道模型,学生通过流体力学知识制定实验方案,使用仪器测量风速、压强等相关参数计算通风阻力。让学生把流体力学知识更好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综合类型的实验相对较复杂,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通过互相交流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散思维,实验结束后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开放性实验模块通过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自主实验、参与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实践平台。如学生可进行计算机虚拟流体力学实验、利用flunet软件模拟火灾发生时烟气流动过程。开放性实验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4结论
1)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其教学改革应以专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入CDIO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大工程观。2)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用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除了基本的基础验证类实验外,组织学生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重新认识工程教育一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景钢.基于CDIO的创新型安全工程培养方式研究[A]//安全科学理论与创新[C].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92-96.
[3]赵庆贤,葛秀坤,毕海普,等.“变焦式”教学法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26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262-265.
篇8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在我校这一工科院校中,长期以来,本科生在未学习之前,已经从他人那里了解到,这门课很难,不好学,不好过关。学生认为流体力学难学的后果,直接反映在多年来很少有人、甚至无人报考我校工科流体力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致使我校工程流体力学方向后续人才短缺,学科建设出现重重困难。那么作者希望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是轻松、主动而有兴趣地去学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学习产生兴趣,轻松学好这门课,作者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当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开好头,为课程打好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关键,所以作者非常重视第一次课的讲授内容,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培养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为顺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第一次课的教学内容
在第一次课,首先自我介绍,然后点名相互认识,留下联系方式,介绍教材和参考书,授课的章节和学时安排等常规内容外,讲授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1)上课要求;(2)绪论。
1.上课要求。上课要求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目的和意义、出席和上课纪律要求、作业和实验报告要求、考核方法等内容。①学习目的和意义。学习目的和意义按照大纲要求,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及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强调“基本”的含义,因为是首次接触本课程,系统介绍流体力学知识,对大家的要求是“基本”的,同时也强调仅这些即将学的基本知识也能够解决一些工程应用的问题,并简单举例。②出席和上课纪律要求。出席和上课纪律应该遵守学校规定,但是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不同。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被接受的、允许的,不要出现行为困难的问题。③作业和实验报告要求。作业和实验报告会出现抄袭现象,回避是没有用的,所以上课时直接指出来,希望将抄袭现象弱化。指出要借鉴,而不是抄袭。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不经过理解地抄袭作业现象。④考核方法。将考核方式明确地告诉学生,是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后的闭卷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综合评出成绩。并计算出考核通过的最低考试成绩。同时强调不存在不通过比例。这样可以避免两种不良现象发生,一是学生会盲目认为很难学,不能过关而放弃学习,二是成绩差的学生会因为排名总在后面,而放弃学习。
2.绪论。绪论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研究内容、课程特点、研究方法、解题步骤、学习方法和大学生认知阶段,等等方面。重点讲前三点涉及的内容。①流体力学研究内容。讲述工程流体力学研究内容首先展开讲解的是研究对象为流体,此时虽然没有讲流体的定义,但是还是提出请学生举例哪些物质是流体?让学生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流体力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说对了予以肯定。学生会将多相流和塑性物质列进来,也要说清楚与本课程所学流体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学生想不到的流体补充出来,还告诉学生目前最新研究方向在处理流固相互作用时有提出将固体处理为特殊流体,以简化流固交界面的处理;还有已有研究表明固体颗粒的高速运动遵循流体力学规律,以及当车流量和人流量很大时,被称为交通流,犹如流体流动一样,那么在后续课程讲解中可将高密度、大流量的人群流动现象用来形象化的阐述流体的运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流体运动规律,使问题直观。还需要指出,最常见的流体是空气和水,人类无时无刻不处于空气和水当中,提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知识放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理解,比如池塘或小河中的水、教室里的空气,等等。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既能帮助理解所学知识,又能将知识应用起来,提高学习兴趣。②流体力学课程特点。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主要讲三点,一是一门技术(专业)基础性课程;二是用场的观点研究问题;三是概念多、公式多。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实践中抽象出来,再应用到实践中去;所以课程知识可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用场的观点研究问题。首先提问,说到“场”大家会想到什么?有的同学很高端大气上档次地回答重力场、电场、磁场,那我继续问还有呢?有的学生开玩笑说操场,好像在说操场不够档次、不够科学。而我肯定“操场”,因为是相同的“场”字嘛,而且还有工场、商场、广场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用相同的“场”字,其中必有共同点,它是什么?学生想出来了,是某某占据的空间。以此类推,流体占据的空间就是“流场”,概念很容易就被理解了。同时还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不是高不可攀的,做科学时不要端起架子,它是很贴近生活的。流场的概念出来了,但是其空间的大小呢?这个问题也必须解释清楚。首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海洋是海水占据的空间,是一个流场吗?大气层是空气占据的空间,是一个流场吗?其实流场的大小与我们要研究的空间范围有关。比如,我们现在想知道教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那么要分析的流场就是教室内空气占据的空间;如果要预报中国天气,那么中国上空的大气层或者更大范围就是要研究的流场;如果想了解南海海洋环流、潮汐流动等,南海海水占据的空间就是要求解的流场。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结合,在易于理解的同时,引起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物理量场联系起来,流场中的物理量,比如速度,是时间和空间函数,被称为速度场,还有压力场,等等。场是具有连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那么流场的速度场、压力场,等等具有连续性,与第一章中连续介质假设内容一致,在这里提到,为后面学习埋下伏笔。概念多、公式多的原因是因为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鲜有接触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知识,导致大量的专业术语集中出现。但是这些概念、公式并不是全新的。比如流体质点的概念与以前物理中所学的质点概念是很一致的;多的公式其实是质量守恒定律、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等等在流体力学中的表达形式,比如连续性方程是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形式,伯努利方程与能量守恒定律相吻合,欧拉方程、Navier-Stokes方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表现形式,动量方程是动量定理的表达,把要学到的主要方程名称在此叙述一遍,目的是让学生有个初步接触,为后续学习打下铺垫。③流体力学研究方法。流体力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解析方法、实验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本课程主要介绍解析方法,有一章是专门介绍实验研究方法的,而数值计算方法本课程几乎不涉及,由计算流体力学讲解。并强调,求解的基本方程是连续性方程、欧拉方程或Navier-Stokes方程,那么为什么基本方程一样,可以求解出各种不同的流动?于是提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概念,使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二、结论与展望
通过第一次课,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要求、特点、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克服不良情绪,从不同方面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第一次课,如果是一个良好开端,并为后续学习做了大量铺垫,使学生获得了自信,并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学生后面的学习将会顺利很多。工程流体力学是大部分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作者希望学生灵活掌握流体力学知识,并能够在工作中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许维德.流体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9.
篇9
通过《工程流体力学》的学习,学生应熟悉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水力计算方法,掌握一定的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流体力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工作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该课程对学生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普遍反映难学。这不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乃至日后工作都造成较大影响,而且使期末考试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而且需要对课程考试进行改革,以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一、传统考试存在的问题
1.考试方法单一
该课程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主要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最多是将平时上课的考勤记录纳入考核成绩当中。单一的笔试试卷的弊端是机械死板,强调对基本概念与原理记忆的考核,忽视了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学生习惯了教师考前划重点,突击复习的备考模式,基本靠死记硬背获得高分,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根本没有理解,更不可能有综合应用的能力。
2.考试内容单薄
教材是教师命题的主要范围,教材以外的知识往往被排斥在命题范围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主,在考试内容上仍依赖教材,不出学生没见过的题目,必然会使学考分离,也扼杀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试形式固定
期末的考试形式无非闭卷与开卷两种,但《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果只以一种形式进行考试,必然会缺失对课程某种能力的掌握程度的考核,考查得不全面。
二、改革考试方式的研究
1.增加实践环节考核
考试不应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传授的基本知识理论,可根据课程与专业特点,增设课程实践动手环节,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将部分章节留给学生自学,查阅资料,撰写报告,比如孔口与管嘴的出流问题,教师适当引入研究方法,提出某工程应用要求,由同学自学完成各种管嘴的分析、计算,提出应用策略。
2.丰富期末考试内容
对于期末试题的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材,更贴近于日常生活。例如问答题中有这样的题目: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试用伯努利定律解释其中的道理。再如选择题:当陨星在天空中下坠时,其划过的白线是什么?备选答案有流线、迹线、等势线、等流函数线。以上两道题新颖生动,比单纯地考查伯努利定律和流线与迹线的概念更具有创造性,更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内容上也应适当体现油气储运的专业性,比如可以在拱顶罐模型上考查静力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在输油管线上考查水头损失的计算,等等。
3.完善期末成绩评定
考核总成绩中适当比例计入期末试卷成绩、小测试成绩、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课后作业、课前提问、平时出勤成绩,综合评定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只占50%,其他五部分各占10%。对于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通过闭卷形式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题型可以是填空、判断、选择、问答和简单计算。通过开卷形式考核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可为一些综合性的计算题和分析题,如:简单管网的计算、简单管网系统运行工况的分析等。对学生容易不认真对待的作业和出勤两项,做出详细的规定。在课后作业方面,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次作业。如果发现作业雷同,此次成绩记为0分。每缺交1次作业,直接扣3分;缺交3次作业,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在出勤方面,缺席1次,直接扣3分;缺席3次以上,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多元化全方位地评定学习成绩,不但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保证公平公正性,降低考试的功利性。
三、考试改革的实施与探索
新的考试方式在油气储运09级与10级实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上课无人缺席,同时杜绝了不交作业及抄袭作业的现象。(2)学习热情高,效果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善于思考,与教师的知识探讨增加。学生普遍反映对于流体力学知识的掌握扎实全面,在日后专业课的学习中受益匪浅。(3)整体成绩与08级对比有所提高,及格率升高,优秀率升高。
新的考试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增大教师的工作量,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多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考试改革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所以在已尝试的考核方法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使《工程流体力学》的考试更能促进学生平时努力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优与劣,并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前言
流体无固定形状,即使受到的剪切力再小,只要持续存在,其变形便会随时间持续增大,不像固体那样,一定的受力只能产生一定的变形。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非常严密,描述流体流动现象的数学方程非常复杂,高度非线性[1],因此学生对流体力学敬而远之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由于因特网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各种虚拟现象泛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接触和感受实际发生的各种流体流动现象的机会大大减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很弱。很多学生在接受流体力学教育之前所受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2],学习只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对给出的试题做出接近正解的答案获得高分,这种教育具有多大的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疑问[2]。只有直面实际的流体流动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诞生真正的学问和研究。笔者基于对本科和研究生的流体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指出了重视流体流动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对提高流体力学的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流体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
学生从小利用电脑打电子游戏的玩耍时间和机会大大超过了自己亲自动手制作道具及模型的体感玩耍时间,通过体感玩耍接触和观察自然现象的机会大大减少。
因特网的普及使得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或实时获得信息成为可能,近年来出现学生过度依赖因特网的倾向,疏远了纸质图书及相关文献这些知识比较系统逻辑性也有保证的传统信息载体。但因特网上除了正确的信息外,还有很多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即使是正确的信息,各信息段之间也缺乏系统性,因此学生仅通过因特网难以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的。
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也使得学生们在实际问题时,不是自己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而是直接利用手机询问他人求得答案,这样很难培养独立制定计划,对可能事态进行预测,独立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恰恰是对一个未来走向社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的必经的磨砺之道。
(二)流体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流体流动的力学模型及其运动的物理意义难以理解[3]。流体粘性产生的模型与牛顿粘性定律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使用牛顿粘性定律进行计算,但对运动的流体为何会产生粘性却不能正确的理解。的确,对于涉及到流体力学的某些技术或产品设计,只要懂得一定的计算即可,但是对于开发和设计全新的产品,如不能准确把握所涉及到的相关流体流动的物理本质,有时会产生完全错误的设计结果。
流体的运动状态繁多,流体力学融合领域广,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预备知识,尤其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更高,使部分学生觉得流体力学是难以接近的一门课。同一流动现象常常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容易使学生产生混乱。比如对翼型的流体力学工作原理,可以从流体流动的动量变化、伯努利方程、压力积分、流线的曲率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解释,解释方法之多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混乱,但每一种解释方法都是正确的,解释的都是一个本质,只有完全理解各种解释方法所依据的理论,才可以解除认识上的混乱,将学到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描述流体流动的数学方程高度非线性化,数学上求解比较困难。描述流体流动的纳维斯方程和能量方程是否可以求解以及数学解的唯一性的证明需要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多元积分等很深的数学功底,但近年来学生的数学和力学基础存在下降的趋势。
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以考试成绩自评学习效果的认识根深蒂固[4]。实际的流体流动现象往往没有单纯的标准答案,有时甚至存在多个解,重要的是抓住流动现象的物理本质,系统的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方法对应
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笔者认为只有从流体力学教学上,直面涉及流体的各种现象,使学生准确的把握物理本质。为此在流体力学课堂上,广泛采用流体模型教学和实例教学,增加学生观察理解各种流动现象的机会,唤起他们对本门课的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形成为探究流动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进行思考的习惯,这对解决流体力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
使用电吹风斜向上吹一个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气球模型,没经验的学生会意外的发现气球会向斜上方飘起。这一流体流动现象可从风从气球上部通过时,由于气球表面的影响风的流向会产生变化,也就是流线产生弯曲,根据风的动量变化必然产生使得气球浮起的升力得到解释,还可以从物体绕流边界层效应得到解释。从这一简单的模型教学,还可以解释飞机的机翼通过改变空气的流向进而获得升力的流体力学上的工作原理。
在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内分别放入密度大于水和小于水的钢球和泡沫小球,然后放在一个可移动桌面上,使桌面等直线加速运动,可发现钢球运动较慢留在瓶底,而泡沫球运动较快停在瓶嘴附近。观察这一个现象引导学生:泡沫球运动得较快是因为等加速运动瓶内流体的静压在运动方向上递减形成压力梯度,小球的前进方向的压力大于等加速运动产生的惯性力,因此小球相对于塑料瓶向前运动;而作用于钢球的前进方向的静压力虽然与泡沫小球相同,但惯性力大于前进方向的静压力,因此钢球相对于塑料瓶向后移动。这一模型教学比一般教科书上关于流体等加速直线运动流体的静压分布的例题更容易使学生抓住问题本质,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之习惯,使学生体会到透过流体流动现象来正确观察和理解把握流体力学基本规律的乐趣。
经常使用立式洗衣机的人都知道,洗完衣服后,衣兜总要被翻过来,假如原来兜里装有硬币等硬物,也会被掏出来[5]。把这个实例在课堂上讲出后,学生们甚有兴趣,追问其中的奥秘,当教师根据伯努利定律做出解释并介绍伯努利这位集物理学家、数学家、力学家及医学家于一身的瑞士的大科学家的基本情况后,学生们顿时对这位科学家充满了崇敬之情,通过大量这种实验模型及实例教学,学生们对学习流体力学这门课更有了兴趣和信心,教学效果的提高自不待言。
三、结语
本文详尽的分析了计算机、因特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普及后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由于流体力学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这种影响产生的负面问题很多,尤其是教授成长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入大学的学生,更需要转换认识,改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植入实验模型教学和实例教学,让学生直面实际存在的各种流体流动现象,通过实际的流体流动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达到生动及形象的把握这些流动现象背后的流体力学的基本定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通过简单实验模型的制作还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优秀技术人员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雏形磨砺。
[参考文献]
[1]黄卫星.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李丹,杨斯瑞.应试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5(2): 180-185
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15C-174)、黑龙江科技学院教研课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任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05-02
“工程流体力学”为黑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机械、采矿、环境、安全、土建等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由于面向的专业范围广、学生层次多,因此要将该课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要求高,需要改革的环节多,课程建设的难度大。我们在深入解读省级精品课程指标内涵的基础上,围绕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课程自身特点,根据各专业具体培养方向和要求,从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入手,立足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成绩的考核改革,强化实验室、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条件的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在2007年实现了课程建设目标。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将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所有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概括为“德”、“才”、“勤”、“能”四个方面,并从这四个方面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通过对课程组教师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进行重点培养,使课程组每个参与建设的教师都能从事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工作,各尽所能,使每个人都能有成就感,成为某个方面的行家里手。尤其对青年教师,使其能力在课程具体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业务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知识层次(重点是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以及学历、职称的提高)作为“工程流体力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及目标,并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导师制培养,实行“一带一”、“多帮一”工程,由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指导,尤其是课程负责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论文的撰写及教科研立项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2)制定助课、互相听课及集体备课制度,课程负责人听课程组成员的课每学期至少一次,年轻教师听老教师的课每学期至少一次,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经常进行集体备课及教学研讨。
(3)送出去培养与在职提高相结合,通过读硕、读博,努力提高课程组教师的学历水平。
(4)鼓励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举办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参与实验室建设,指导“工程流体力学”创新设计大赛和指导大学生科技活动。
(5)鼓励青年教师在各项工作中勇挑重担,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
二、完善教学条件
1.教材及资料库建设
“适用”的教材才是一流的教材。遵循功能和谐原则、整体和谐原则、环境和谐原则、市场和谐原则和经济和谐原则,为不同专业选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同时注重纸质及电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重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创建了“工程流体力学”纸质及电子资料库。
2.实验室建设
将实验室建设纳入课程建设规划。与课程需要相适应的实验室建设才是科学、合理、有序、有度的建设,避免与课程建设相脱节的实验室建设,杜绝重复性建设。根据专业需求补充购置相应的实验教学仪器,用于开展常规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试验。根据现场教学的需要,补充测压仪表、保留管路实验系统。为开展“流体力学创新设计大赛”和指导“大学生科技立项”等第二课堂活动创建虚拟实验室和创新设计实践基地。
3.辅助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精”、“新”、“奇”的指导思想,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及教学网站。[1]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具体要求的不同,制作了分别与自编教材及与不同专业选用教材配套的多套多媒体课件及电子辅导资料,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了大量的演示基本概念、流动现象、基本原理的Flas和典型实验的Flash模拟软件。在网站上提供必要的图片、实物照片,链接媒体素材、实验录像、演示流动现象及进行虚拟实验的Flas,插入重大流体事件、背景知识及相关学科前沿知识。教学网站上提供丰富的相关教学内容、链接国内外著名流体力学网站,为学生及时了解反映流体力学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的科技文献资料提供便利,同时为考研的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教学网站板块全,内容丰富,实用性、可操作性强,而且嵌套有在线测试及网上考试系统,所有教学及辅导资料全部挂在网站上,成为学生课外自学和复习的良好平台。2007年利用学校webCT网络教学资源又开展了网络教学,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空间。
三、深化教学内容
任何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应是经过提炼和加工过的本门课程的精华部分。我们注重与专业的对接,根据各专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根据生源质量的区别,以学生为本,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为专业服务的目的和地位,以适合该门课程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并进行模块式整合,为不同专业设置相应的可选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知识和长效知识,压缩经典内容,充实应用实例,并将教改、教研成果及学科最新的前沿成果渗透到课程的教学当中,做到内容精炼,难易适中,主线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四、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科学的方法和适用的手段相结合才是最优的组合,也只有方法的“灵活化”和手段的“多样化”才能体现出个性化教学。
教学方法上:在理论教学中,“精讲宽练、注重实践,教学互动、多元考核”。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工程背景及实践应用,注重有效知识和长效知识,不盲目模仿和刻意追求。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验性质的不同,由“问题”导入实验,着重强调实验目的、原理应用,注重实验技能和方法、数据分析和处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室、课程网站等辅助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我测验。目前我们每学年面向全校5个教学单位的8个专业方向、30多个班级讲授“工程流体力学”,应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授课的比例达100%。
在学生成绩考核上:采用“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听课情况和平时测验、回答提问等)满分10分,作业成绩满分10分,实验成绩满分10分。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由任课教师给出,而实验成绩由实验教师给出,如果学生实验成绩不合格,则不允许其参加期末考试。
五、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以及专业需求的不同,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规划,拓展外延、丰富内容,充实内涵,设置了“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科研立项等素质教育活动,积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各实践环节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手段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2002年起,课程组在全校范围内成功举办了五届“流体力学创新设计大赛”。流体力学虚拟实验室拥有专用微机及相关软件;创新设计实践基地现有工作台、台钳、钻床、手电钻等简易设备及锤、锉、锯、螺丝刀等常用工具,为学生创新及科技制作提供常用耗材,基本能够满足Flas制作、演示、文字处理、实物加工制作的最基本要求。2007年,课程组开始指导大学生科技立项并有多项成果结题验收。
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归根结底是提高培养的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衡量标准则是其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运用“小课程大工程”的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学术讲座五个方面,将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2,3]总结出精品课程建设的“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模式,即:
(1)正确处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融经验教学及现代教学为一体,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
(4)以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科技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科技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
六、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时代的要求,具有丰富的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大量的管理问题。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生事物,需要广大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如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教师学生,分层次、多样化地建立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现有的精品课程,如何更好地发挥各级各类现有精品课程的作用,将是未来精品课建设研究的发展方向,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也是一项没有终结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篇12
计算力学的新模型、新理论、新方法和软件开发研究;
大规模复杂结构的数值仿真研究与求解技术;
CFD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和新应用;
固体流体相互耦合作用的机理、计算方法与工程应用;
多物理场耦合力学问题的数值仿真;
材料和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与应用;
材料本构模型的宏、细观研究与数值仿真;
CAE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
计算纳米与生物力学;
有缺陷材料的力学演化规律与数值计算;
冲击动力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岩土结构和流体力学中的反问题研究;
工程随机力学计算方法及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
各类非线性问题的数值模拟与应用;
多体系统复杂动力学问题与动力稳定性的研究;
各类工程中的施工力学、工艺力学问题研究和应用;
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及其结构体系的数值方法;
海洋、地下空间和太空开发的力学分析;
路桥计算力学、环境计算力学与灾害计算力学;
模型确认和验证的方法与应用研究;
多尺度理论与模拟研究;
实物实验、测试与控制中的仿真;
其他计算力学问题.
3 注意事项
(1)应征论文应未公开发表.
(2)本次会议直接征集论文全文,篇幅不超过8 000字(含图表).应征论文全文请于2012年8月31日前提交会议秘书处,并提供论文作者的通信地址、工作单位、邮政编码、电话、传真和Email等.
(3)论文经专家评审通过且作者本人到会参加交流后,将分别发表在《固体力学学报》计算力学专辑或《计算力学学报》增刊上,并推荐其中的优秀在《计算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中国科学》和《计算机辅助工程》等期刊的正刊上.投稿时请注明发表意愿,并按所要求的格式排版.
(3)会议拟安排考察参观活动(详细路线将在下一轮通知和网站上给出).
(4)会议最后一轮通知将委托承办单位重庆大学发出.
篇13
所谓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研究某一个问题的教学模式,是以具体的实例为研究对象,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现代的研究手段进行逐步的深入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这是将现代科研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引入课堂的重要途径,也是达到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重要过程。本文在流体力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相关的尝试,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研究题目的选取
由于是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研究题目要求适当,即简单易懂、清晰明了,又有实用价值和深入研究的前景,在具体教学中选取了如下的问题。
结构如图1所示,阀门A固定,阀门B可上下移动,水在阀门A、B所开启的通道内流动。若阀门A入口处的来流速度为已知,试分析流域内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并计算阀门B所受到的合力。
对于这个问题,在引导学生对流动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1) 水流对阀门B的作用力是促使阀门B关闭还是开启?
(2) 水流在a、b处的流动方向如何?
(3) 水流对阀门B的作用力与阀门开启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个题目是来自于工程实践中的阀门控制问题,在进行阀门开启的自动控制设计中,要求确认阀门B的受力大小及方向。问题提出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先猜想一下结果,然后再进行深入的计算研究加以验证,并利用流体力学基本原理进行理论的分析和解释。
二、 研究手段应具有先进性
介绍先进的研究方法,把现代研究工具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就本问题而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紊流流动问题。鉴于理论求解的复杂性和实验研究的局限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即体现了先进的研究手段,又适合于课堂研究讨论和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引导。
目前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有三种,一是理论的方法,二是实验的方法,三是数值的方法。传统的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与方法,基本上是基于理论的教学,并辅之以部分简单的实验。利用理论解析的方法求解流体流动问题,由于受到求解非线性方程没有成熟的数学方法的制约,研究进展缓慢,到目前为止,也只有极少数的特例得以进行理论求解。对于利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由于受到实验的局限性,以及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不适于本问题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学目的。近年来,随着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方法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已经是当前各个研究单位的首选研究手段。
鉴于以上论述,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同时介绍现代的研究方法和数值模拟计算平台(例如Fluent,CFX等),即给学生深入研究提供了研究手段,又达到了将教学内容与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目的,对培养研究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 计算结果应有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对流域的建模、计算和后处理,对本问题进行了流动过程的研究。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应该对流场的边界条件、边界类型、紊流模型和计算方法等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鉴于大学本科教学内容和流体专业知识的限制,可对流场的边界条件和边界类型多做一些讲解,例如速度边界、压力出流边界等;对紊流模型的来源及其应用做简单介绍,而对诸如SIMPLE、PISO算法等仅仅介绍一下怎样选取和使用即可。
经过数值模拟计算,有如下发现:
(1) 水流的流动对阀门B产生一个向下的力,促使阀门B趋向于关闭
对此结果,必须要有合理的解释。通过计算,发现通道内的压强分布如图2所示。对于阀门B来说,其上部为低压区,而下部为高压区,在这个压力差作用下,迫使阀门B有向下运动的趋势。
这一部分的流动,由于通道的变形,迫使水流改变原有的流动方向,在冲击阀门B下端壁面的同时,也使阀门B上端壁面产生了低压区,从而产生一个向下的合力。
(2)下部a处,水向通道内流动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经过口b的流动方向是向上的,这很好理解,但经过口a处的流动方向也是向上的,而不是向下的出流,流动情况如图3所示,这就可能与最初的猜想相悖。
对此情况,可利用伯努利方程进行解释。当水流流经阀门A、B相接处时,由于通道的变窄,使得流动速度加快,并产生一定的真空度。由于设定a处为大气压,则在此真空度的作用下,迫使水流向通道内流动。
四、 指出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通过前面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值模拟这一现代研究手段及研究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达到了将现代研究方法引入课堂的目的。为了更加有效的掌握教学内容,在介绍完数值模拟平台的使用,并对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具体到本次教学,提出了阀门B的受力大小与阀门开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这里首先要定义阀门的开启度,应该是一个无量纲的量。然后利用数值模拟平台,进行逐步的研究,并把计算结果绘制成曲线。这一部分工作,可留给同学课后完成,并要求以科研论文的格式写出研究报告。实践证明,这样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也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科生写出科研论文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一部分,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尤为重要。
五、 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采用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如下的体会。
1、 教学时机的把握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应该是在讲授完流体力学基本内容之后进行。这里的流体力学基本内容包括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动量定理,并对粘性流动的层流和紊流等进行介绍之后进行。
2、 教学方式即可以采用演示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
对于有条件的,应该尽量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从方案的设定,到计算结果的处理和分析,要求师生一起进行,并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最好的。
3、 题目的选取
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应以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为宗旨。其中题目的选取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题目不易选得过于复杂,最好是来自于工程实际,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后续研究内容。
4、 教学后期的把握
这种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学生的课后练习和对题目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在要求完成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并形成报告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独自去发现问题,并利用学到的工具去解决问题。对于所完成的研究报告,应影响到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本文所阐述的研究型教学方法,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得到较充分的体现,受到师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