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联网技术导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引 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外在使能”的各种资产、携带智能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监控、定位溯源、报警联动、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任何智能物体间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鉴于此,2010年8月,教育部审批通过了35所高校获批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新设专业将自2011年开始招生。在2011年,又有27所高校设置的“物联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批。
二、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
笔者所在的大学还未申报物联网专业,但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支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如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及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基于此,笔者在2011年连续两个学期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导论的公选课,学生选课非常踊跃,170人的选课规模每次都爆满,从这可以看出当前本科生对物联网等新生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针对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在现有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
1.合理选择教材
笔者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不仅有理工科学生,还有社会科学类学生,选择了周洪波博士所编写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一书。此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学生了解物联网世界,且不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
2.严格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不仅是进行教学内容及进度的依据,也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更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一个好的教学大纲,非常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讲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机遇,让同学们明白物联网技术无论是在经济、生活以及国家战略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前景。让同学们掌握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基于四大技术的物联网支柱产业群,分别为RFID从业人员、传感网从业人员、M2M人群以及工业信息化人群;其次,着重讲述物联网产业链,即Device、Connect以及Manage(DCM)三层系统,或者也可称之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通讯与连接,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长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短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和长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在物联网应用方面,通过物联网在城市市政管理、农业园林、医疗保健、智能楼宇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并通过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技术,让同学们对整个物联网系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
物联网是个实用性很强、发展前景很广的技术。将来物联网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人类的科技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都是一个未知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意和学生互动,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去描绘50年,甚至100年后因物联网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课过程中,笔者既有讲述的环节,有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更有让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笔者希望此课程是个开放的课程,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运用多媒体等途径来呈现物联网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从而使课程生动形象,对错分明,环环相扣,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当然,这种讲课方式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建立在师生间平等、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这种授课方式,就是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也即心灵交融,才能实现交往、沟通。
4.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在考核方式上突出强调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和发展前景设想,同时考查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考核的评价标准上学生的成绩由学生上课过程中的讨论报告、出勤率和最终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讨论报告占20%,出勤率占20%,最终课程论文占60%。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联网技术,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并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方法。
三、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技术,笔者依据物联网专业的特点,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物联网专业设置的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摸清了教学规律,优化了教学过程,改进了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和协作能力,能够畅想未来,把握经济、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本科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新挑战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康晓慧、罗霄凤、张梅等.植物病理学方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225~1227
篇2
一、课程目标
物联网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众多领域。本课程将介绍物联网的起源及发展现状,阐释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特点,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物联网的含义,理解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及应用现状,了解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把握物联网的技术调整方向。
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大一新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删,让学生宏观把握住本课程基本内容,掌握本专业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讲授内容宜广不宜深,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认知理解能力有限。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面授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学习,没有一点理论基础,虽然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但学习起来有难度,尤其是学习一些抽象理论的时候,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吃力。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提到一些名词,如路由器,学生几乎都听过,但大多都没见过实物,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要针对本课程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以便提高学生理解力。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一方面一些高校单纯理论讲解,没有开设相关实验课程,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虽开设有相关实验,但实验条件简陋,实验场地、实验设备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无法强化对学生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
3.学生学习方法存在误区,考核方式陈旧单一。
学生习惯了以往中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过于依赖老师,课后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查阅文献资料少,另一方面死记理论,没有理解其内涵。这与传统陈旧单一的考核方式不无关系,长期以来采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评机制,学生为应付考试,背诵记忆,不利于发散思维,也不能有效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科建设不成熟,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
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开设不久的新专业,存在学科建设不成熟、主干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物联网是一门综合叉学科,教师专业研究方向很难覆盖物联网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学、听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完善知识结构。另外,物联网涉及众多专业,可以将一门课由几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发挥各个教师专业优势,力争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探究
1.优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内容丰富,针对物联网专业新生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参考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建议,教材要难度适中,内容结构合理,语言浅显易懂,可以选择一些实例较多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培养学习兴趣,教材每章节后面要附有练习题与思考题,便于巩固所学知识;(2)在开始每节课内容之前,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讲一下,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脉络结构有一个宏观认识,讲课过程中注意知识点间的衔接贯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内容讲完后,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串讲回顾,强化记忆与理解;(3)讲课过程中,少用专业词汇,尽量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描述,对于一些缩写词,如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等,要对缩写词原文进行说明,注重基本概念,开展基础技术的学习。
2.丰富教学方式。
在新时代下,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讲课过程中多采用案例,如比尔・盖茨最早提出了“物―物互联”的设想,可以以比尔盖茨智能家居为例,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物互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一些前沿技术,而且对物联网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可以给学生多讲一些前沿科技产品,如谷歌智能眼镜,苹果iwatch智能手表等,揭秘其中的技术奥秘,开阔学生眼界,发散学生思维。(2)讲课过程中多与现实结合,如讲传感器时,可以结合智能手机,其中内置了多种传感器,包括方向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讲课中扩展一些课外知识,如教学生如何用手机控制电脑,这是通过现有一些简单设备很容易实现的,学生对科技带来的便捷会觉得神奇,也会有学习动力。(3)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让学生不畏惧老师,敢于在课堂发问,关于这门课的疑惑或现实中遇到一些难题都可以提问,老师要给予及时回答。
3.开展实验教学。
物联网涉及大量全新复杂的概念与技术,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理论。(1)设计一些基础实验,如讲解RFID时,可以利用RFID教学实验箱进行RFID功能演示与学生;讲解数据采集时,可以利用数据采集板卡,实现数据的采集或利用开发软件模拟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无线区域网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机蓝牙进行数据传输。(2)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可以借助本校现有资源,如我校农学专业比较强,学校里有小麦中心研究基地,可以在小麦种植区部署一些传感器节点,每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土壤湿度、温度或有害物数量,这就是物联网的一个典型实例,实现农业智能耕种。
4.完善考核机制。
传统考核方式多为试卷考试,新形势下新型专业考核机制要更合理全面。(1)课堂报告,不限题目,只要与该门课相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搜集资料,进行课堂汇报与展示,并对讲解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期末加分。(2)提交期中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根据论文立意、内容进行打分。(3)课程实践设计,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包含实验目的、要求、设计内容、实验中问题、问题分析与解决。学生最终成绩应该是这些成绩的综合考量。
四、结语
笔者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分析了“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考核机制四个方面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与建议,希望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指导后续课程的学习,培养出高精尖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将从公共选修课《物联网导论》的课程定位入手,简单探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教案的设计和课件的制作、课堂教学技艺的选用、考试考核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以使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1《物联网导论》课程定位
《物联网导论》作为我院公共选修课,其主要的面向对象是全院不分专业不分年级的在校大学生。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开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与特长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课程内容不宜涉及过于专业的物联网知识,而应结合学院整体教学规划和选课学生的专业特点拟订合适的教学内容。
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要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适应选修学生的专业特点。《物联网导论》的总体目标: 让学生掌握物联网概念、市场运作、关键技术、应用介绍、标准化进程等诸方面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掌握涉及国内国际物联网的各方面知识的同时,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了解; 以《物联网导论》为载体,结合物联网发展现状,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以《物联网导论》为载体,结合物联网科技的应用进程及展望,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开放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包括: 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
由于该课程面向全院所有专业的专科学生开设,选课学生人数较多、专业各异,另外,学生背景参差不齐、选课目的各不相同,这就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高了难度。结合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注意拓宽知识面、反映学科前沿、保持完整性等原则,同时还应加强知识性与趣味性,具有科学普及的特点。简言之,课程内容由具有物联网技术的相关领域应用延伸到“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由日常生活中的物联网产品延伸到军事与国防领域中的高科技产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案例中汲取物联网世界相关知识。
3 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
教案是备课内容简要而有序的记录,是教学过程中的参照系,可以提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标、思路,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每一次教学。
教案的设计,首先要打破传统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其次,教案要开放、灵活。具体来说就是教案的设计和书写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扩散新思维,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再次,教案的设计要注意与问题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课堂采用的教学方式相得益彰,结合学生的特点、选修课开设的目的,选取经典案例体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和科学性。
课件制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一个优秀的课件应该是好的内容与美的素材的完美结合体。除了课程内容本身的科学性,还应具备一定的技术性、艺术性。以“智能家居”的介绍为例,教学内容已经设定,即“智能家居”,然后根据“智能家居”课件脚本收集相关课件素材―――文本(智能家居的开发、性能、用途) 、图像、视频(智能家居的一些模拟应用以及所带来的便捷效果),然后进行课件的编辑制作和展示。
4 课堂教学技艺的选用
选修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的教学应有不同于必修课的特点。它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重视的是研究兴趣的激发、最新科研动态的传递和评价以及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引导。物联网导论课程是针对全院学生开设的,教师主要采用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方法:
4.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积极进取精神为目的出发推出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锻炼能力的方法。
在讲解智能交通的特殊性能时,可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比如以常州快速公交(BRT)设置案例,讨论智能交通的特殊性能。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密切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改善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4.2 换位法教学法
所谓换位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对换位置,由学生主讲、教师听,之后教师加以补充和修正的一种教学方法。换位教学法中教师是一位导演,甚至是一部“辞海”,一个“资料索引”,指导学生表演,提供机会给学生翻阅、查询资料。教师不仅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猎取知识、研究问题,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在换位教学中,学生一般先要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实地观察了解并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将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详细地讲给同学听。
比如,可以将“二维码技术在火车票中的应用”中的部分知识点作为换位教学的试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二维码技术的性能、特点和用途。
4.3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深刻体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师所营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正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
通过采取一定的选修课教学对策,选修课完全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学生选课、上课的自主自由,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目的。
5 考试考核方式
课程总成绩按照平时成绩( 出勤、作业) 和期末成绩4:6 的比例严格执行。由于选课人数较多,平时的出勤可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缺勤一次扣除相应的分数。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的互动、课后习题等。期末考试采取调研报告。最终成绩可按90~ 100分、80~ 89分、70~ 79分、60~ 69分、0~ 59分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 一门课程考试成绩等级应控制一定比例,例如优秀约15%,良好约30%、中等约40%、及格和不及格共约15%。
6 结语
总之,积极的教、学意识及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物联网导论》课程理论对实践的有效指导,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这门课程后,学习到实用的知识比较多。不过,该课程开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实验设备不齐全,需要进一步完善。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以使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可以结合课程目标,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考核。通过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共同努力,从而可以较好地实现选修课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何,黄丽仪,黄树林.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 12(9): 903-905.
篇4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而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智慧农业将农业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依托嵌入式技术、感知技术、互联互通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综合、全面、系统地应用到农业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得农业系统的运转智能化、多功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智慧农业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嵌入式技术、检测技术、通信技术等。嵌入式是当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最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之一。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也在逐步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嵌入式系统的教学体系。本文基于智慧农业背景,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开设嵌入式课程的经验,对农林院校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 智慧农业物联网嵌入式系统
智慧农业是最近兴起的一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很短,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认为: 智慧农业是以最高效率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实现农业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以农业全产业、全过程智能化的泛在化为特征,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自动化生产、最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和电子化交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和安全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形态。
要建设智慧农业,就要依托物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对物联网做了如下定义: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智慧农业物联网唯一的物联源头是嵌入式系统。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各个领域应用需求的多样化,嵌入式技术已成为当今电子技术发展的主流。
本文基于嵌入式技术,针对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教学尝试,对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使学生在保证专业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点有所差别,将智慧农业贯彻课程体系始终,使学生在软件和硬件设计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最终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全方位的信息技术人才。
2 嵌入式课程体系建设
(1)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和教学目标。
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目标培养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开发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学习体现层次性、渐进性、注重实践性,尤其侧重培养在农业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图1)
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人才知识体系”,学习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部分。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掌握四个“1”,即“一种主流嵌入式微处理器、一门开发语言、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一套开发工具”,嵌入式开发语言主要有汇编语言、C和C++语言、Java语言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 CE、Linux等;集成开发工具主要有Windows CE开发工具、ADS等。
(2)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
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自2011年设置了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根据自由选择的原则在大学三年级实施特定方向培养,同期购买了30套嵌入式开发实验平台设备,可实现每人一台的教学环境。
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
基础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主要学习理工科的一些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等。
专业基础以及专业课的开设时间以及内容如表1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我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前六个学期完成的是课内学习,旨在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最后一学年有计划地到校内外实调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和实训,所以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
嵌入式导论课程:介绍嵌入式的主要应用领域、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介绍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嵌入式操作系统与通用操作系统的差别。结合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机制、系统移植剪裁和实时任务调度等内容进行介绍。我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Linux、WinCE等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教学。
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介绍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编程及设备接口和驱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开发思想,学生能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JAVA开发语言:介绍Java语言的体系结构、Java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Java语言作为完成应用程序设计。
嵌入式接口技术:介绍键盘接口、LED显示器接口、触摸屏、通信接口、中断接口、A/D和D/A转换、ARM的JTAG接口。
嵌入式高级编程:介绍Android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的方法,项目结构;Android的体系结构,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嵌入式特性开发,多媒体开发,数据存储开发,联网开发等开发方法,学生通过实践能达到独立完成开发单机、网络嵌入式软件的能力。
3 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
(1)层次化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室选用UP-Magic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该平台下进行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的相关环境搭建与软件设计方法的能力。针对各模块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背景,按照由浅入深,不同课程层次对应不同实验项目等原则,组织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实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实验和实践需求,分别为涉及嵌入式导论的基础性实验、涉及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的实操性实验、设计嵌入式高级编程的提高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以理论验证为主,在于学习方法;综合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则多以应用为主,在于提高能力。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进一步的实践开发和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项目案例,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依托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教师在实验课程实施时,可以按照模块化将案例的分解到各个部分,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变被动知识灌输为主动探索思考,使教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在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性实验时,结合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在强调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使得学生既掌握了一些具体的通用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方法,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较完整的嵌入式系统,激发学习、创造热情。在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中,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按照“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的原则,要求学生课外查找资料进一步地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此环节中设计思想的原创性也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项目实践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负责学生在整个科研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加强了指导力度。
学生在家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项目中,教师组织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直接参与到前沿的课题和项目中去,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按照生产链的六个环节分解成若干子题目,交由各兴趣小组,模拟项目的形式实践开发,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务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近年来,高等院校加大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笔者指导的学生参与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利用嵌入式平台,对温室环境等参数检测,进而对温室大棚实现智能化控制,学生在该课题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成果二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的学生在担任京郊村官期间,将课题成果应用于所服务的村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将会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学以致用,对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做好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
我校实行的是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以往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论文和实习,部分学生在校内机房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学生如果不走出去。就无法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部分同学虽然通过实习单位的学习完成毕业论文,但是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时间和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将毕业论文提前到第七学期安排任务,进行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及调试工作,既可以保证充分的毕业设计时间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论文和专业课的学习质量。
针对在校学生缺少行业背景知识这一缺点,在教学中大力开展了与企业的合作,直接把学生派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得培养的嵌入式人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目前我院已经建立了中软、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等校外实习基地,并签订了相关的实习协议。一方面学生在实践工程项目中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培养了急需的技术人才,实行了定单式培养,最终构筑高校.学生和企业获利的共赢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以往经验来看,选择嵌入式系统开发课题并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的的学生知识面更广,就业面更宽,既可以从事软件开发,也可以适应硬件的开发工作。
4 结语
嵌入式系统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包括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不断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获取更多的实践项目等内容。随着嵌入式在现代农业应用的迅猛发展,如何真正立足于农业院校发展特色,培养高素质嵌入式系统农业信息化人才,将是我们今后教学的方向和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1):1-7.
[2] 朱仲英.传感网与物联网的进展与趋势[J].微型电脑应用,2010(1):1-3.
[3] 柳翔.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1:55-57.
[4] 马忠梅.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8(11):5-8.
篇5
0 引 言
物联网最先起源于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自动识别中心提出的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1-2]。2005年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并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 》。ITU报告中指出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扩展到连接任何物品,万物的连接就形成了物联网[3]。
物联网被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地关注,研究人员对其做了大量研究。从技术角度来看,文献[4]针对物联网海量数据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物联网传感器采样数据管理的数据库集群系统构架IoT-ClusterDB,为物联网数据存储与查询处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4]。文献[5]研究物联网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利用可信计算技术和双线性对的签密方法提出了一个物联网安全传输模型,满足了物联网的ONS查询及物品信息传输两个环节的安全需求[5]。从应用角度来看,文献[6]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购物引导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顾客节省等待时间[6]。文献[7]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当中,实现了电动汽车电池高效有序的管理[7]。文献[8]提出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将家居中的电器产品连入网络,真正实现了智能化[8]。文献[9]针对多车道复杂车辆行驶状况,借助物联网解决方案提出利用改进边缘势场函数来描述车辆行驶中动态产生威胁关系的方法[9]。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路灯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而路灯系统所使用的传感器如光强度传感器、微波车辆检测传感器,不需要在所有的路灯上都安装或者不需要安装在路灯上。路灯节点与在其周围分布的传感器相互通信,构成一个无线传感网络,适合用物联网方案来解决。
1 物联网路灯体系构架
物联网路灯系统分为四层: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10]。在物联网路灯系统中,路灯节点(包括其中的各种检测、报警装置)、光传感器、微波车辆检测器、摄像头构成了传感层。ZigBee无线传感网络、GPRS网络、Internet构成了网络层。管理服务层包括数据中心、控制中心服务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综合应用层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网络、智能路灯。
在感知识别层中,光传感器用于检测光照强度,对路灯进行光控。由于相邻路灯的光照强度基本相同,不需要每盏路灯都安装光传感器,系统中将路灯覆盖区域进行分区,每区中安装一个光传感器即可。凌晨时车辆很少,系统用微博车辆检测器检测车辆的出现,然后适时开启路灯。路灯上的摄像头采集道路交通信息,为智能交通提供数据支持。
网络构建层主要利用ZigBee、GPRS接入Internet。ZigBee终端节点和路由器将信息发送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RS232与GPRS模块连接,GPRS通过网络将信息上传给服务器。
管理服务层包括服务器、手机、平板电脑,通过这些设备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大规模数据高效可靠地组织起来,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持平台。
在综合应用层中,物联网路灯系统与智能电网进行交互,按照智能电网能耗要求进行亮度调节;同时系统将传感器和摄像头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交通管理系统,对数据处理后用于交通管理。图1为物联网路灯系统的构架图。
2 物联网路灯控制策略
凌晨车辆较少时,路灯系统不需要像傍晚车流量大时全功率开启工作,无车时可以以最低亮度进行照明;而当车辆出现时,由于车辆很少,也可以以低于标准的亮度进行照明以节约能源。本文综合考虑照明亮度和智能电网的节能要求,提出了物联网路灯系统的照明策略。
2.1 系统工作流程及相关参数计算
(1)确定节能要求
系统首先由智能电网根据城市节能要求提出路灯系统期望能耗要求W,然后根据城市历史车流量情况确定时刻t。在t之前车辆较多,路灯常亮;在t时刻之后车辆较少,路灯智能调节亮度。最后根据道路照明要求确定路灯常亮时的亮度A,并通过转换系数计算出能耗aA。
(2)智能调节时期期望能耗计算
t时刻之前路灯亮度不变,能耗也不变,路灯节能主要是在智能调节时期。定义W1为智能调节期间期望总能耗,定义T(n1,n2)为n1~n2时刻之间的时间长度。
(3)单车期望能耗计算
定义P为单车期望能耗,N为智能调节期间历史平均车流量,Ni为第前n天智能调节时期总车辆数目。根据智能调节时期期望总能耗W1和车辆历史数据,可以确定智能调节期间每辆车经过时期望的能耗。
(4)单车动态能耗计算
每天智能调节时期经过的车辆一般与历史平均数据不同,若车辆经过时以单车期望能耗对应的亮度照明,最终无法达到智能电网的能耗要求,所以要动态地调节路灯亮度。调节思想是,若当天智能调节时期车辆较多,路灯亮度就低一点(不能低于下限);若车辆较少,路灯亮度就高一点,用第n辆车出现的早晚来预测当天车流量的大小。定义Q1为路灯亮度下限所对应的能耗,即出于安全考虑,路灯亮度不能低于Q1所对应的亮度。定义Q为单车动态能耗,Δ为波动调节参数,tn为第n辆车出现的时刻。用当天的T(t, tn)与历史平均数据TN (t,tn)比较,预测当天车流量情况。若当天车辆较多超出了历史数据,则超出的车辆以Q1对应的亮度进行照明。定义n{TN(t,tn)}为TN(t,tn)所对应n的值。
车辆数目不超过历史数值
车辆数目超过历史数值
2.2 能耗曲线
对于通过PWM方式调光的LED光源,其能耗正比于亮度,假设比例系数为a,智能电网对路灯系统能耗的要求为W,路灯从傍晚18点钟点亮,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6点。18点到t点由于车辆较多,路灯以标准亮度A持续照明,t点到6点车辆很少路灯采取动态照明。当W、A、t确定后,t到6点时间段内的能耗也可确定。无车时路灯以αA的亮度照明(α为无车状态亮度下限系数,0≤α
3 实验与仿真
为测量物联网路灯系统实际能耗与期望能耗之间的误差,本文对这一系统进行了仿真测试。N=30,并且由于在智能控制期间车辆出现的时刻完全是随机的,认为30天的平均数据汽车是等时间间隔出现的,则汽车出现的时刻为0.2,0.4,0.6,…,6。
每组实验需要产生2次随机数,第一次产生随机数n,表示当天智能控制期间出现的车辆数,25
4 结 语
本文提出的应用于智能电网的物联网路灯系统能够根据车流量和智能电网能耗要求智能地调节路灯亮度,实验仿真显示系统的累计误差较小,能够符合实际的工程要求。论文提出的单车动态能耗计算公式中参数Δ取值分别为5%、10%、15%,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对Δ进行动态取值,以求达到更好的调光和节能效果。仿真实验当中,认为30天平均历史数据中汽车是等时间间隔出现,可能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别,接下来的实验中可以对平均历史数据汽车出现时刻进行随机模拟,以更好地贴近实际情况。
参 考 文 献
[1]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构架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2]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11.
[3]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UT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 Geneva:ITU,2005.
[4]丁治明,高需.面向物联网海量传感器采样数据管理的数据库集群系统框架[J]计算机学报,2012,35(6):1175-1191.
[5]吴振强,周彦伟,马建峰.物联网安全传输模型[J].计算机学报,2011,34(8):1351-1364.
[6]秦毅,彭力.基于RFID的超市物联网购物引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SuppI.):350-354.
[7]薛飞,雷,张野飚,等.基于物联网的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电池管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21):41-46.
篇6
一、网络游戏中人际互动的理论依据
1.社会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目的行为即“劳动”,是以行为者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前提,指权衡各种手段并选择一种对现实明确目标最适当的手段的行为。[1]网络游戏中的行为都是围绕游戏展开的,游戏者需要的是尽快进入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目的行为。
2.拟剧论
网络游戏交往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以电脑为媒介的非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具有面具性和匿名性。[2]所以,网络更像一个戏剧舞台,不同的是传统的戏剧是演别人,而网络游戏则是演自己,游戏舞台只是提供一些背景和道具,剧情如何发展,结局会是怎样都是未知的。
二、个案探究――网游“龙之谷”中的人际互动
1.“龙之谷”中人际互动的构成要素
1.1玩家与角色
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貌,在龙之谷这种角色扮演类游戏过程中也是如此,玩家们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和他人互动。网游提供匿名与他人互动的世界,透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无论是与真实世界极为接近的真正自我,或是截然不同的虚拟角色,人们创造了自我的形象并找到其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借此玩家可以在网游的世界中满足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或不能做的欲望。
1.2规则
社会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同样网络社会群体也有规则,它指以个体的网络行为习惯和与他人的网络心理契约为基础形成的,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网络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当网络群体规则在网络群体成员的共同生活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网络群体成员的心理尺度,既对网络群体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力,又成为网络群体成员之间对各种言行的判断尺度。[3]
1.3情景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游戏在情境构造方面也日益完善,吸引玩家的不仅是那些逼真的景物,更具魅力的是由游戏所设计和激发的多重互动,这使得玩家几乎忘我的沉浸其中。[4]一些现实社会因素如相关舆论等也会对游戏玩家的交往心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其他玩家或交往行为的印象与看法,成为附加的隐性环境因素。
2.“龙之谷”游戏中的互动层次
2.1玩家与游戏世界的互动
首先,游戏满足玩家需求。炫目的视觉效果和畅快的游戏体验吸引玩家进入世界,游戏中采用的是在随机产生的地下城与野外进行战斗的方式,玩家可以体验到商店、任务、NPC等的乐趣,同时,志同道合的4名玩家可以一同进入地下城进行组队战斗。其次,玩家可以对游戏二度创作。数以万计的玩家群体中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为游戏的改进做出贡献,但是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对产品做出创新,哪怕他们只是做出非常微小的、积累性的改动,加起来就是潜力无穷的万人研发团队、这正是赫茨所命名“百万猴子法则”。
2.2玩家之间的互动
首先,玩家会因为游戏内关系产生一种“社会压力”。在对玩家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玩家反映说:“我要随时关注我的公会的信息栏,一旦有战役通知就必须马上到场。否则将被工会领导以信誉不良除名,这对我的游戏升级是很大的损失。”对于普通玩家尚且如此,工会领导者就更有“社会压力”。其次,玩家之间的线上关系对其线下的社会互动有重要影响,反之亦然。游戏中大部分玩家都是与同一批游戏伙伴相见、沟通的,因此其所属的游戏社区、公会也是相对固定的。
三、新型人际互动模式的现实意义
1.对个人的意义
1.1.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
网游中的人际交往为个体情感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虽然在网络游戏中游戏者可以选择不交往,但是要正好的享受游戏的乐趣,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还有助于游戏者在游戏世界中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1.2.提高在现实中人际交往的能力
现在的大型网络游戏都是要团结合作下副本,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游戏在线的实时聊天帮助团队作战,游戏人物可以自由交流,结为好友甚至结婚,有很多人在游戏中配合默契产生好感会在现实中相约见面,这就是的虚拟和现实有了交集,扩大了人们的交际圈,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交际能力。
2.对团体的意义
2.1.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如今的大型网络游戏都是讲究团队合作,如何在网络游戏中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能配合队友顺利过关这成为每位玩家要思考的问题,人们常说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个人的单打独斗是不能让全队通关的,有些关键人物如果没发挥好自己角色的功能很容易造成满盘皆输的局。
2.2发扬奉献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有些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是辅助型的角色,需要奉献自己保护队友安全,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打通副本过关,有时候有些玩家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强时,也会有意识的为能力强的队友保驾护航,保留队友实力去对抗boss,这种奉献精神都是为了整个团队最后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厚貂.《面具与人格认同―网络的人际关系》[J],资料版,2000(05):12-14
[3]戚攻.《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J].探索,2000(07):22-24
篇7
1 现阶段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1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校物流工程专业,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都涉及实验教学环节,比如《物流设施设备》、《机电传动与控制》、《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但受实验设备的限制,传统实验内容缺乏典型的设计,内容相对零散,连续性和逻辑性不足,没有形成基于问题或实践的整体导向。
1 .2 实验考核制度问题
目前,物流专业实验课程中实验设备较为单一,多为仿真软件和设备模型,因此,实验中无法充分考核到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至于很多课程依然采用实验报告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而单凭一纸报告书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具体的实验过程。1 .3 学生积极性问题此前,由于陈旧的实验设备和零散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实验过程不重要,实验结束后能够完成实验报告即可,因此,每次实验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预习实验流程,对每次实验的目的、原理、过程了解很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对实验过程总是敷衍了事。
2 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简介
为满足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山东科技大学2019 年斥巨资建立了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主要包含四大块,如图1 所示,分别是自动化立体仓库模块、智慧物流模块、运输与配送模块、工业物联网平台。其中,自动化立体仓库模块的主要设备有立体货架、高速轻型堆垛机、出入库分拣滚筒输送链、出入货台、动态称重机,三维测体积设备,条码阅读器,电子拣货系统,机器人码垛系统。智慧物流模块的主要设备有RFID阅读器、RFID写卡器、电子标签、手持终端和条形码打印机。运输与配送模块设备主要有激光导引移载式AGV小车、激光导引顶升货架式AGV。工业物联网平台包括了6 个独立的展板,分别是图像识别处理板块、电机及驱动系统板块、安全防护系统板块、光电传感器板块、AGV模拟控制板块、测距传感器板块。不仅如此,实验室还配套其他物流设备,如动液压搬运车、码垛机器人、托盘等等;此外,与该物流设备配套的软件资源主要有智能仓储管理及监控软件、堆垛机控制系统软件、移载式AGV控制系统软件、顶升货架式AGV控制系统软件。图1 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
3 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设计
针对目前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托山东科技大学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以培养创新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从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以及实验考核体系构建三方面出发,对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3 .1 基于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依托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开设物流设备、物流信息技术、AGV导航与控制、PLC控制、码垛机控制等多方面的实验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按照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四个层次:认知性实验、专业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如图2 所示。这些实验项目可以有效支撑学校物流类课程《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仓储设备选型与设计》、《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及部分实践课程教学任务。① 认知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针对大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流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依托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针对《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物流设施设备》课程研究设计相关实验。② 基础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设。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如《电工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目的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相应的电路基础,设计基础和软件基础。因此,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基础性实验,使学生可以掌握物流工程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熟悉物流装备实际操作流程。③ 应用综合性实验。该类型的实验主要是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开设,其涉及较多的专业前沿内容,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主要由综合性和设计性课程实验组成;实验中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完成设施设备的选择、作业单元的设计、物流系统的整体布局。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物流系统运行中对所遇故障的诊断、处理及维护的能力。④ 创新性研究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主探究并独立完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该类实验主要面向大四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为步入工作岗位或是进一步的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3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实验内容的设计,对原有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实施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引导学生在所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掌握的实验技能去独立思考、设计并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认知性实验和基础性实验,这两类实验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通过这两类实验,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涉及的前沿物流设施设备,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锻炼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应用综合设计性实验,则由教师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提出相对应的设计要求,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而对于创新研究类实验,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可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设备的型号参数,拟定实验题目以及该实验中可研究的内容,其中实验内容注重与最前沿的物流技术相结合,学生需要完成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自主选择实验项目,独立研究实验方案等工作,并最终完成实验。在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研究性实验期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去自主调试研究实验设备,验证分析实验方法。
3 .3 实验考核体系构建
篇8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变革
20世纪60年代,“ New Media(新媒体)”这一传播概念由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首次提出,用以指代和传统印刷媒介不同的、基于电波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形态。[1]P15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到了新世纪,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今天所指的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触摸媒体、博客、播客、维客、微博等,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技术等渠道,以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P4以网络、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跨时空性、强交互性、超虚拟性。[3]P10-11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互联网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也即构筑起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性的“相互联系的人们总体”。[4]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它使人类社会以往的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给人类的交往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当代,新媒体逐渐充斥着社会交往尤其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深深地打上了新媒体的烙印。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为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但随之而来的信息失控、人际关系脆弱等也给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双重影响,在一方面带来的人际关系全新变化的同时,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
1、新媒体提供了全新化的交往方式
新媒体逐渐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的交往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成为更贴近于现代信息时代的接收方式。充分调动了人们各种感官的自然平衡,使得接受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迎合了大学生对自由、自主、理想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交往需求。同时,数字化彰显网络科技魅力。这种数字化的交往方式,使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具有时代性、时效性。信息通过网络以超快的速度进行传递,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快速和便捷,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
2、新媒体丰富了人际交往手段
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际交往的需要。网络人际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往方式,新媒体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上聊天、购物、交友等,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使用最多的网络交往形式,网络不仅仅丰富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极大的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热情。
3、新媒体培养了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
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个体现有的社会身份、角色和地位等都可以得以隐藏。因此,网络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种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的“虚拟”平等和心理平等。同时,在虚拟性的交往中,大学生的自主性显著增强,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交往,个体更容易在新媒体的交往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自我形象。
(二)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的弱监控性助推大学生交往的信任危机
新媒体自身有虚拟性。 90后”大学生在交往中,由于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正确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更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腐蚀,助推了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滑坡。在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可以伸缩自如地张扬自我,就导致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虚假信息等失范行为。网络开启了个性化的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公民都能担当“记者”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信息和发表评论,使信息源头更广而难以控制。[5]
2、网络自律缺失导致大学生人格障碍频发,阻碍正常化的人际交往
大多数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人格发展障碍,他们在“现实中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满怀失意。他们在网上寻找的是自己的理想,寻求的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实现和幻想的成功,”“他们选择的是逃避,选择的是暂时的满足。”[6]P105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诱发各种人格障碍,突出的有两种:攻击性人格障碍和双重人格障碍。人格障碍问题反映到人际交往中,他们更容易选择攻击往以实现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可能会在交往中模糊或者混乱自己的角色定位,出现交往冲突和人际关系障碍,甚至导致交往能力弱化或严重退化。
3、社交网站弱化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影响交际质量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网络社交的自主随意性切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获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对于网络社交方式的过度依赖,大学生对于现实社交的漠视和疏远。不仅会引绪失落、丧失生活兴趣、精神萎靡等身体和心理问题,更会弱化其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就曾经指出:国际互联网会创造一个全是孤单者的世界。[7]
三、新媒体视域下 “90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塑
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网络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这两种方式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说到底,人际关系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面对面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其固有的特征和重要形式。同时,网络人际交往作为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忽视任何一种交往形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积极引导,优化网络人际交往的形式和内容
1、倡导“慎独”精神,提高网络交往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提倡“慎独”精神,它在本质上讲是一种自律精神。网络具有自主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道德呈现出了一种更少依赖特性和更多自主的性质,这种自主性必须呼唤“慎独”精神。同时,网络具有开放性,网络道德也从封闭的道德走向开放的道德,更需要“慎独”精神。“慎独”精神需要网络主体的大学生首先培养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前提。其次,要强化责任意识。黑格尔认为,自由的实现,必须在责任的限制内发生。“责任意识是主体对自身所担负的义务、职责、使命意识,它是主体自主地从事道德活动的内在动力。”[8]P322最后,还要加强规范意识,把“慎独”精神贯穿于网络交往中,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2、优化校园网络育人环境,强化网络交往的监管和引导
优化校园网,营造安全的网络交往环境。强化校园网技术控制,借助技术手段,提升网络功能,建立防火墙,不断更新杀毒软件,屏蔽和阻挡不良信息的侵入,净化网上环境。[9]P161-162同时要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强化正面引导,净化媒体环境。
(二)、探索创新,重塑现实人际交往的平台
1、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引导、激励和约束的功能。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新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平台和条件,并逐渐形成丰富的校园文化。同时,在良好的校园生活中要注意渗透平等意识,积极鼓励、吸引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组织各种社团或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活动,使他们获得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可以使他们乐于现实生活,并逐渐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在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单元。大学生人格障碍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得不到老师的关心与关爱、得不到同学的认可与帮助,久而久之,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影响其健康成长。所以,重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必须从这两种关系抓起。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师生平等,尊重和爱护学生,进一步建立互相平等、相互关爱的师生关系。另外,要引导和谐的同学关系。积极营造同学之间互帮互让、团结和睦、友好和善的交往氛围,构筑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平等互助的新型同学关系。
3、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从“小社会”走向“大社会”
大学校园生活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称谓“小社会”。 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目的比较单纯,很少有根本利益和利害关系的冲突。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认识有限,更多的是从书本上学习和了解,实践经验不足,适应社会的能力亟待加强。因此,要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会志愿、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使更多的学生走出校园,以开放的胸怀、开阔的眼界走向“大社会”,磨练意志,砥砺品行。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实践中提高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 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 黄丹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塑造[J]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2.2.
[4] 李薇菡.罗艺方.黄建榕.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1)2004.2.
[5] 周先进.邬丽.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1期)2011.2.
篇9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以文化和知识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事实证明,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由物质消费为主向文化消费为主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创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地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本文从创意产业价值链角度出发,探索解决福建省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思考与对策。
2 创意产业价值链
2.1 创意产业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创意产业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其一,从产权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创意活动是一项个体的创造力通过产权创造财富的活动。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的筹划文件(CITF)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1]。
其二,从产业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创意活动是将创造力产业化的过程。张京成(2006)将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2]。
其三,从集群化的角度,厉无畏(2006)认为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并把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称为创意产业[3]。
其四,从价值链的角度,潘瑾等人(2007)认为,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意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4]。
本文试图通过创意产业价值链的角度,认为创意产业就是以创新思想等知识要素,通过一系列的创意活动,包括创意生产、创意营销等等,使得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的产业。由于创意产业是通过一系列创意过程的价值增值来体现的,创意的过程也就是价值链实现的过程。
2.2 创意产业价值链
创意产业价值链指从创意源到创意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由创意主体通过系列创意活动形成增值链条的集合体。创意产业价值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企业、文化机构、研发机构、大学、投资机构(包括公共和私人投资机构)、政府、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若干创意主体在创意价值链的构建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借鉴黄刚等(2007)的相关研究,依据创意主体在创意产业价值链系统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我们从逻辑上可以把创意价值链分解成创意源、原创构想、方案设计、试验模型、初步市场化以及创意产业化等六类具有不同创意功能的组织节点。各组织节点具有不同的创意功能,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具有不可替代性[5]。
3 创意产业价值链增值过程
3.1 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创意产业是具有原创性、具备明显知识经济特征和高度文化含量的一种产业,它将原创性的文化创意规模化、产业化,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它以创意为核心,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换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6]。
内容创意,即创意形成环节。参与的市场主体是文化内容提供者,其中的关键人物是艺术家、设计师等,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生产制造,是将创意通过技术、工艺等生产流程批量生产创意产品;营销推广,是由商、策划人、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和制作人等运用各种营销模式将其价值和实用价值销售让渡给消费者;传播渠道,是创意产品的销售或发行通路,这是创意变为产业的关键环节;消费者对整个价值链具有反馈和互动的作用(厉无畏,2006)。
3.2 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增值过程
针对创意产业价值链,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其价值增值的过程。从纵向的产业功能分工角度来看,技术研发与应用、文化创意产品的制作与传播、衍生产品的制作与推广等环节同样具有价值增值功能,它们从产品或服务运作的逻辑过程考察产业的增值过程[7]。文化创意产业涉及技术研发、策划、生产制作、市场营销等环节,其价值链可以用“微笑曲线”来表示,结合创意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态,表示如下图:
第一阶段,基础开发与技术集成。应注重基础研发对于技术集成的带动作用,促进基础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推动技术集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阶段是创意转化为作品的阶段,人才的吸引、经济环境氛围的支撑是创意增值形成的重要元素。
第二阶段,内容制作。内容产业已成为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第二阶段是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一阶段主要是创意性工艺流程的运用,在价值链形成过程中缺少一些技术性含量,在微笑曲线中这个阶段的利润也是最低的,因此这个阶段的增值幅度较小。
第三阶段,产品运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盈利模式的创新,其核心是为创意产品提供展示和传播的平台,同时,依托该平台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以创造经济价值。这个阶段是创意产品通过营销的手段再次增值的过程。在微笑曲线表示此阶段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创意性的营销成为了产品增值的一大部分。
第四阶段,版权贸易。除了通过产品运营以增加受众之外,文化创意产业还注重通过版权贸易来实现价值增值。通过搭建版权交易平台,促进成果的授权和使用,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 福建省创意产业现状及对策
4.1 福建省创意产业现状
福建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城市,其中泉州的表现尤为突出,拥有南安石材、石狮服装纺织、晋江旅游运动鞋等产业集群。据悉,在未来5年中,福建产业集群的布局将以电子、机械、石化等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加快产业集聚的壮大,全面提升福建省产业综合竞争力。
叶阿忠等人(2009)通过对科研、教育、采掘业、制造业、能源的生产与供应业等产业的科技投入产出进行研究,认为我省的科技投入无论是在经费和人员上都明显配备不足,分别仅占全国投入的2.2%和2.46%[8]。
4.2 思考及对策
根据创意产业链的构成结构而言,创意产业要经过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传播渠道和交换消费价值链的这五个环节的价值增值。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省份的福建,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来迎接产业上的一次进步,积极地改变以往对福建的印象,大举发展福建经济。现今已经开通了温福高速铁路、福厦高速铁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整合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点,以下就福建目前产业发展状况提出几点意见:
4.2.1构建区域合作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建立在跨越行政区划约束的基础之上,作为这一区域的核心省份――福建,应突破地理范围的局限来思考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福建省应利用自身特殊的连接位置,以及相邻台湾的地理位置,创建文化产业区域间的合作平台,如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使得福建的文化产业既能够“走出去”,又能将文化产业中优秀的部分很好地“引进来’,从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的繁荣[9]。
4.2.2营造宽松的文化创意产业环境
目前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全,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形成。而政府产业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很大,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完善投融资渠道,允许民营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领域,让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实现融合,让资本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收益[10]。
4.2.3加强对创意产业内容的创造及营销
作为企业本身而言,内容的创造及营销是决定这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就目前的市场而言,这样的市场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不具备出奇出妙的点子是很难引得消费者的满意的。就湖南电视台的《天天向上》以及刚推出不久的《8090》都抓住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在办好这两个产品的同时,湖南电视台也增加了其品牌的魅力。
而福建本土文化中包含有闽都三山文化、莆仙妈祖文化、闽南侨乡文化、闽北理学文化、闽东畲族文化、闽西客家文化。同时,福建还是中国重要的工艺美术大省和戏曲大省。可以说,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因此在原有文化中加入新的元素,加上强有力的文化传媒的推广,扶持福建的创意文化产业。
4.2.4重视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影响
完善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为提高原创能力打下基础。当前,各种新技术正在改变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3G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游戏、手机彩铃、手机电视和游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使产业价值链各环节有了新的增值收益。
5 结论
创意产业链包括了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分销传播、交换消费五个环节。该过程在创意产业化进程中创造价值。创意产业价值链分析为观察产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创意产业现状的分析,为政府和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 蔡双立,梁强.创意产业需求诱导性变迁与发展机制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4.
[2] Hal1,P. 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2000, 37(4): 639-649.
[3]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4] 潘瑾,李山金,陈媛.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8):80.
[5] 陈楚.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创意产业赢利模式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3):68-71.
[6] 肖骁.创意产业价值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3):116-117.
[7] 邢华.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09,(2):37-41.
篇10
鉴于电子计算机与人们是如此亲密无间,电子计算机也就必然从高端科技演变成为人们的基础知识。2006年3月,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现任美国基金会(MSP)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与工程部(CISE)主任的周以真Jearm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刊物《Communicatons of the ACM》上,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的观念。计算思维这一观念提出后,立即得到美国教育界的广泛支持,并引起了欧洲的极大关注。2007年9月19日,欧洲科学界、工业界和政府的一些领导者还在布鲁塞尔皇家科学院召开了一次名为“思维科学――欧洲的下一个政策挑战”的会议。
在国内,为了紧跟国际学术动态,推动教学理念的更新,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早在2003年10月31日,就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主办了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专题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中,也萌发了计算思维的理念。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的150余位代表参会,还吸引了哲学界、物理学界的学者参加,讨论中不仅有相同的观点共识,也有对立的论点交锋,会议开得热烈、成功。大会收到论文100余篇,其中64篇由核心刊物《计算机科学》杂志专辑发表。
5年之后的2008年10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又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召开了“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专题研讨会,探讨了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在计算机学科教学创新中的作用。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包括70多位计算机学院院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在内的近百名专家出席了会议。在本次会议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董荣胜教授、武汉大学费定舟教授、国防科大李婷婷博士、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苏运霖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赵总宽教授等分别就有关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哲学思维、计算思维及科技创新、历史上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中蕴含的计算思维、中国古代科学中蕴含的计算思维――算法化思想、计算思维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学科各门课程中讲授的经验和体会等内容作了大会报告,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以课程为载体讲授面向学科的思维方法,以及这种讲授对国家科学与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等。
这两次会议的核心宗旨是期望促使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同行们要更新思维,尽快适应计算机科学领域发生的根本性变革。
2008年6月29日至7月14日,中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了计算机科学代表团,访问了美国的lO所大学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访问成员对“计算思维”有了更强烈的感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孙家广教授说:“最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思想是‘计算思维’。这也给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二处(计算机学科)处长刘克教授说:“在大学中推进‘计算思维’这一基本理念的教育与传播工作也非常必要”。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2007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志伟总工程师说:“‘计算思维’就本人了解而言,这可能是近十年来最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学术思想。这个思想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管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的副主任珍妮特・文(Jeannette Wing)博士提出。简言之:计算思维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就像识字、做算术一样;任务是在2050年以前,让地球上每一个公民都具备‘计算思维’能力。换句话说,以前要‘扫盲’,是扫‘文盲’,在21世纪,要扫‘计算机盲’。当然,要做到这点,必须说清楚什么是计算思维。”他又说:“计算思维这一思想也部分地给出了初步理论,可用于解释为什么美国正在发生各种学科、教育、科研活动和机构变革的实践。这也给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这个思想还应该更正面地理解,即计算思维的普及可以从科学界、研究界开始,给予科技人员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徐志伟总工程师最后总结说:“计算使人们能够发现与创新CDI(Cyber 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是实现计算思维的第一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重大计划。它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思维的创新和进步(包括概念、方法、模型、算法、工具和系统等),对科学与工程领域产生新理解、新模式,创造革命性的研究成果。”
从以上这些论述来看,在2050年以前,要让地球上每一个公民都具备“计算思维”能力,要扫“计算机盲”。因此,应把计算思维看成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国际上已经在大声疾呼了,我们中国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岂能坐视不理,我们应该结合国情,奋起直追!
2010年7月19日至20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九所知名高校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C9高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国良院士亲临大会,作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的报告,并主持了该专题的讨论,各有关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负责人 及骨干教师出席了大会。经大会研究讨论后就增强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发表了“C9高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这是个好兆头,作为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我们在表示积极支持的前提下,还要力争在促进建立“计算思维”的观念上作出贡献。
那么,什么是计算思维?
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都应热心于它的学习和应用。”他又说:“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不仅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Reading Writing and Arithmetic――3R),还要学会计算思维。”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李国杰院士说:“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它选择合适的方式陈述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李国杰院士还认为,计算机科学本质上源自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然而,计算思维远远不只是为计算机编程,它是抽象的多个层次上的思维,与“读写能力”一样,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他强调,“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他建议,在培养孩子们的解析能力时,不仅要求其学会阅读、写作和算术,还要学会计算思维。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来进行问题的求解、系统的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的理解等,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就像阅读、写字、做算术一样,成为人们最基础、最普遍、最适用和不可缺少的基础思维方式。
计算思维的普及可以从科学界、研究界开始做起,它能给科技人员一种新的视觉和思维方式。
在大学里推进计算思维这一基本理念的教育和传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建议面向所有专业的大学新生开一门“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的课程。还应当让没有进入大学之前的学生接触计算的方法和模型。要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中国计算机本科大学生,就需要制定出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特色的教学计划。因此,对我国现行教学计划的创新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界同行已经在审时度势地审定和修改现行的教学计划,发掘新特色,寻找新亮点。
在全民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计算思维观念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美国人已经提出,在2050年以前,要让地球上每一个公民都具备“计算思维”能力,要扫“计算机盲”。因此,应该把计算思维看成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激发人们对计算机领域科学探索的兴趣,使计算思维成为一种常识。周以真教授说,“我特别需要抓住尚未进入大学之前的听众,包括教师、父母和学生,向他们传送下面两个信息:智力上的挑战和引人入胜的科学问题依旧亟待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解答仅仅受限于我们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结论应当是:当计算思维面向所有的人,所有的地方,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不再表现为一种显式哲学的时候,计算思维就将成为一种现实。
综上所述,不妨把计算思维看成是“基础的回归”,把学习计算机科学看成像学习数学或英语一样的基础知识。主修数学或英语的人,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主修计算机科学的人,当然也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比如,一个人在主修计算机科学以后,可以直接从事医学、法律、商业、政治以及任何类型的科学和工程职业,甚至艺术工作。也就是说,在原来的数、理、化、天、生、物六大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加上计算机科学而成为七大基础学科。
这里还要阐明几个概念:
计算思维是概念化,而不是程序化。因为计算机科学不只是为计算机编制程序,而是要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维,进而要求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思维。
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计算机的思维方式也决不是要人类像计算机那样去思考。计算机的工作非常机械、枯燥、沉闷,人类则聪颖并富有想象力,是人类创造了计算机,给计算机赋以智能和激情。当人类为自己配置了计算机系统,人类就能够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那些在计算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进而实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境界。
计算思维是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和所有学科的形式化基础都是建筑在数学之上一样,计算机科学在本质上也来源于数学思维。又由于人类建造的计算机系统是一个能够与实际世界互动的系统,计算机科学在本质上又来源于工程思维。由于基本的计算机系统受到的限制,迫使计算机科学家必须进行计算性思考,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数学思考,而要开拓视野,用构建虚拟世界的自由来使人类能够设计出超物理世界的各种系统。
计算思维是人类的思想活动,不是人造的物品,它不只是以人类生产的软件、硬件等人造物的物理形式到处呈现并时刻融入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用以接近求解问题、管理日常生活、建立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计算概念。因此,不能把计算机科学只等同于为计算机编制程序,也不能把主修计算机科学局限于狭窄的就业范围,更不能认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研究已经完成,只剩下工程实现的问题了。当人们行动起来去改变这个领域的社会形象的时候,计算思维就是一个引导着计算机教育家、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宏大愿景了。
计算思维不仅是计算机科学家的思维,它已经不局限于计算机领域,计算机科学家对各种学科都产生了兴趣。例如,他们坚信生物学家能够从计算思维中获益,计算机科学也确实对生物科学作出极大贡献,它不仅具有能够从海量的序列数据中搜索寻找模式规律的本领,最终还能用体现数据结构和算法(指计算抽象和方法)自身的功能方式来表示蛋白质的结构,计算生物学正在改变着生物学家的思考方式。类似的,计算博弈理论正在改变着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纳米计算正在改变着化学家的思考方式;量子计算正在改变着物理学家的思考方式。当然,计算思维不仅仅限于科学家,计算思维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技能组合成分。可以这样认为:普适计算之于今天就如计算思维之于明天。普适计算让今天实现了昨天的梦想,而计算思维将是明天的现实。
计算思维是利用启发式的推理寻求解答,它可以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进行规划、学习和调度。实质上就是搜索、搜索、再搜索。
计算思维是利用海量数据来加快计算,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权衡。我们来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当你的孩子早晨去上学时,他把当天所需的东西放进背包,这就是“预置和缓存”;当有人弄丢了自己的物品,你建议他沿着走过的路线去寻找,这就叫“回推”;在什么时候停止长期租用的物品而为自己买一个呢?这就是“在线算法”;在超市付费时,你应当去排哪一个队呢?这就是“多服务器系统”的性能模型;为什么停电时你的电话仍然可以用呢?这就是“失败的无关性”和“设计的冗余性。”当计算思维真正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的时候,“预置和缓存”、“回推”、“在线算法”、“多服务器系统”、“失败的无关性”和“设计的冗余性”等专业词汇也就成为人们的日常语言了。
计算思维既然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如此密切相关,计算思维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生存能力。当今的信息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未来的社会一定更需要计算机来加速实现美好的愿景。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和计算机教育的同行们,我们有责任首先成为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先驱者和促进者,大家首先要齐心协力地用计算思维的观念和能力把自己武装起来,再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培育更多的人们具有计算思维的观念,再把计算思维的观念提升到计算思维的能力。我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把国际上流行的“2050年全世界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预言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