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学体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我院在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构建了以“四个一”为支撑,多层次多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酒店及相关行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多层次
多层次就是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与能力培育同步,按照社会需求,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分为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形,将能力培养分为:1)基本能力;2)专业技术能力;3)经营管理能力;4)社会适应能力;5)创新能力,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基本能力”主要涉及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基本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性认识,掌握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同时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不可或缺,这一能力与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密切相关。基本能力实践内容所涵盖的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酒店英语。“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涉及酒店服务管理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酒店的运行规律,熟悉酒店环境,增强学生对酒店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所涵盖的课程有: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经营管理能力”主要涉及酒店经营管理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训练承接专业技术能力训练,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管理理论,更容易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主要涵盖的课程:酒店督导、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涉及综合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思维方式、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内容主要依托酒店的真实案例,仿真进行管理操作,主要涵盖的课程:酒店开业筹备、酒店运营实务、酒店运营效益评估、酒店立项可行性研究、毕业论文设计[3]。“创新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训练以课题研究小组为组织形式,以科研实践为主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较系统地掌握从文献查阅、选题、研究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撰写、报告与答辩、结题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得到独立科研能力的锻炼,主要涵盖的课程:立项课题研究和毕业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
(2)多环节
为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我院构建了“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将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实验”是学生通过在实验室内模拟酒店经营管理的实践条件与实践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条件与模拟环境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关键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含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探求问题的解决和寻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综合实训和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将教师已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根据教学需要转化成为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或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路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4]。
2.2实践教学体系以“四个一”为支撑
(1)一个全方位的实践环境
全方位的实践环境是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其主要包括校内实验设施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建设好校内实践环境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主要有:1)利用现有的基础实验室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前厅、客房、餐厅管理实训;2)运用多媒体条件开展案例、双语、情景教学;3)在校内实习基地(学校招待所)开展酒店各部门服务技能模拟实训。校外实践环境是建设实践教学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有:1)与本土高星级酒店建立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基地;2)与全球知名酒店与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毕业实习基地。全方位的实践环境建设可以保证不同阶段实施实践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逐步地了解酒店,熟悉酒店工作流程,将学过的专业理论转化为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者型”与“实践型”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应同等对待。针对现有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在内部形成培训制度,或通过系统培训,或通过派出教师去实习基地中挂职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请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酒店管理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或随堂上课或进行专题讲座,发挥他们懂业务、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优势,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3)一个创新的实践平台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和政府、企业举办的各类演讲比赛、服务技能大赛等,并为其提供便利;鼓励学生考取相关旅游职业资格;高年级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适当参加一些科研工作。
(4)一套实践成绩评定方式
对学生实践成绩考核应采用自我考评、教师考评、酒店考评、实习作业多层面的评定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与教学过程的阶段考查(作业、实践、项目训练、随堂测验)相结合,并确定阶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1)平时成绩。每次实践记单次成绩,是对该次实践的态度、技能、报告以及到课情况的综合评价,单次成绩汇总后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2)期末成绩。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或项目的设计报告,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方面所占成绩比重为50%,对于有创新的学生,成绩从优。毕业实习时,在完善对学生考核制度的同时,对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也应有相应的考核和必要的奖惩。
篇2
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实验、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是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针对我校的实际,围绕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分类设计、分层施教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如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实验(见习)教学。课程实验(见习)教学安排在各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实验室教学和校外企业参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为保障学生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适当增加了各类课程的实验(见习)学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必修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2010年培养方案中从1554∶755(2.1∶1)调整为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的1700∶1061(1.6∶1)。二是毕业实习,主要到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三是第二课堂,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增加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实践教学方案。此外,第二课堂也包括劳动教育、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等。四是其他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
三、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因特网来进行教学。同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的共享,提高教学水平。为保证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还采取引进、培养、聘请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具有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四、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深化生物技术专业考试制度改革,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为:
(1)形成性考核,包括课程平时考核、课程期中考核和课程实验考核。课程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含学习行为、动手操作、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等);课程期中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实验考核主要在期末以笔试、实验操作等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能力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
(2)终结性考核,每门课程结束时或期末,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选择考试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影响较大的核心课程,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对于选修课程和其他非核心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篇3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万物都有差异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学生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多样性可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改革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即实施差异教学。由此也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接轨。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三种形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细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
一、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最长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到之后的稳定的班级授课制经历了许多的改革。面对古代的个别教学的低下的教学效率,之后形成了有统一的开学时间、按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材和练习等特点的班级授课制。其虽弥补了个别教学的缺点,但却表现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如机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不利于因材施教,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一消极面很快成了人们探究的问题。不久,许多改进措施相继出台。
由于班级授课制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为弥补这一不足,出现巴塔维亚制(BataviaPlan)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规定学生人数在50名以内,教师必须以一半的时间用于个别指导;学生人数超过50名,必须增设一名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该方法把差生纳入视线,突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和补救。为了更好地面对学生差异,出现了将学生按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即按学生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然而这类教学形式易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更何况学生的差异性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形成完全同质的班级只能是教育上的乌托邦。但它的最大优点是关注到了优生的发展。由于这种办法对高智能学生的迅速成长仍有限制,于是出现了弹性升级制,即允许学习好的学生跳级。此形式的优点是对优生的极大关怀,缺点是不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总体情况的掌握。之后的导生制则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纳入视线,导生优先得到教师的教授,再将教学内容教给其他学生。导生制既关注差生,又利于优生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利于陪优补差,有了质的进步。“活动课时制”主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位时间,对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时间进行了修正。
二、为适应学生差异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
由于班级授课采取“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减少差异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成为“自渎生”,他们是传统教学制造出的失败者;而优秀的学生,永远只是在等别人,在“陪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在缺乏挑战的学习中消磨殆尽,最终“泯然众人矣”。其致命弱点是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显然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随即针对其弊端的个别化教学产生,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就是如此,它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组织,打破了固定的统一的课时,打破了课程体系,代之以一个个的设计活动。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对班级授课制也是彻底的否定,其突出特点是用作业室代替教室,每个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作业,然后去作业室自习,学习有疑难时则请教各作业室的教师。个别化教学制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它应用了继续进步原理,这个原理认为,为了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应不断向新的学习任务前进;学生不应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学得快的不应该等待学习慢的学生。其次,个别化教学还应用了掌握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有利的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较高的目标,允许后进生用更多的时间达到目标,并给那些没有获得成功的学生补课,因为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有些“共同富裕”的味道。第三,个别化教学还采用了自我发展原理,每个人都有自我指导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按自我指导做出适当的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个别化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然而忽略了“情感、态度、过程目标”。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单独学习,集体活动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时间交流不多,使学生原有的乐趣减少了,学生个性容易出现障碍。显然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只采用个别化教学是行不通的,若仍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成不变的组织教学也是不可取的,在现如今“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何去何从呢?
三、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础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篇4
1.2软硬结合
我国通信事业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不仅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号处理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还要具有较强的软硬件动手能力。在过去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是实验箱的实验,软件工程方面的实践几乎没有。其原因是在过去的培养方案里,所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硬件课程占了绝大部分。为了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的通信类人才,为了使学生形成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在培养方案里增加了软件课程,如《高级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施
2.1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调整和整合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调整和整合,如在《信息论与编码》设有霍夫曼编码一实验,在《多媒体通信技术》设有图像处理实验(利用霍夫曼编码)。既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又要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及专业的系统性。
2.2增加专业实训增强专业实习
为了更好培养通信方向结合型、应用性人才,提高学生的工程项目能力,增加了专业实训,增强专业见习。我专业专门建立了专业实训实验室-TD实验室;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公司企业实习,打破以前放羊式实习。经过专业训练和实习后,丰富了同学对通信工程项目立项、通信工程方案设计、通信工程线路施工、通信系统设备安装调试、通信工程竣工验收,以及通信工程项目监理等方面的认识。
2.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坚持科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拓宽专业口径,构建电子与信息工程大平台,将相近学科的实验室“联合共建”,形成“大概念”、“全方位”实践基地,以扩大其规模效应。建立一个现代化、多功能、多层次、立体型、开放型的工程综合训练中心。通过实地学习,使学生增强了实践能力,也提高其学习理论课的兴趣,有利于其知识体系的形成我们积极与企业联系,2013年1月与三亚移动公司签订了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合约;2013年3月,我们与三亚豫权光纤通信公司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在2012、2013、5014年分别派09通信工程、10通信工程和11通信工程专业全体同学到实习基地学习和实训。
篇5
3“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完备现有的实践课程教师大多是由校内的理论课专业教师或实习老师协助来完成,有的教师教学是从课本上学习来的,他们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进而出现理论与实践二者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有时学校会启用校企合作中聘任的企业人员,他们的教学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存在这种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下,这种问题不应再发生。
二多层次教学体系的建立
1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在不影响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类课程的上课频率,使学生可以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融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这样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提升他们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2必要的理论课程完成后安排更多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为学生安排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校内外实际岗位实习。必要设置一个综合性实践内容贯穿课程始终,注意与先修课程的呼应,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可以使用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结合各章的知识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可有效覆盖课程的重难点,又接近园林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园林设计的各阶段任务与工作,掌握各个阶段的设计方法,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制定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制定更加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是“以就业为导向”去培养学生。那么考试的考核机制也要向这方面倾斜,所以考试应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由纸质试卷考试方式向真正的实际操作进行转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更加好的未来发展。考核过程中设计综合素质考评方案,强调过程考核,发挥评价体系应有的指导作用。这种更加新颖的考试机制并不拘泥于考试卷,多样的考试形式也更加能被学生所接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多样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更加真实、更有效果。进而达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全面了解,更加能够知道学生还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以至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4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对于学生教学,师资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教好学生,就要投入相应师资力量,只有把相应的师资和相应的教学力度提高上去,学生才会对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进而对该门课程进行努力的学习。也许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强制学习也许会让学生暂时反感,但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有利的,教师就应该去这样做。那么学校就要招聘更多更好的老师,特别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省、市教师,更好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篇6
(一)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有基础教育(或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这里仅从高中学生的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论述高中体育的基础性。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讲到《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体育是素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体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体育课程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过程,完成体育的目标,也是完成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体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而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本学科的主要特征。因此,制订体育课程和编写体育教材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5~19岁之间,刚进入缓慢的增长期,除少数发育指标外,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80年代和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万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斜身引体(女生)等项目的指标,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抓住高中阶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也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是全面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因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的目标是不能动摇的。
(三)高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是什么?动力,来源于动机。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的态度如何,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趋动力。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意向、愿望、兴趣已不是他们唯一的趋动力。而且高中学生对于兴趣内涵的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可以说他们的体育价值观有了“转变”。如果把体育的功能概括为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高中学生的价值观是与其功能相对应的。而且逐渐地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比较理性的、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的和社会的功能转化。
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分类,可作下列表述:
心理价值观: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寻求和
│享受体育的乐趣,把兴趣、爱好作为
│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趋动力。
│生物价值观:把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
│,追求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认为生命
学生的│在于运动,把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增
体育价值观〈强体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趋动力。
│社会价值观:加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并
│且与个人的幸福、未来事业的发展和
│社会责任相联系,把服务于集体、社
│会、国家相联系,责任感和荣誉感成
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趋动力。
把学生体育价值观这样分类,不表明它们之间是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兴趣对各级学校的学生,都是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对体育的兴趣有直接的兴趣和间接的兴趣。直接的兴趣是学生在体育的学习锻炼中,通过参加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追求体育成绩和竞争中获得的。而间接的兴趣则是学习目的明确、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达到身心发展目标的自觉活动。这种兴趣是必要的,而对高中学生来说,间接的兴趣逐渐得到升华。如果说初中以下学生体育价值观,是以满足心理的价值为主要倾向,而高中学生生物的、社会的价值观则逐步成为主要倾向。这里讲的只是一种“倾向”性,而不否认几种价值观的融合兼顾性。特别是兴趣几乎是伴随人们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
高中学生与初中以下的学生不同,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学生的体育与成年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和单纯的娱乐体育也不相同,他们仍然需要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与方法全面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体现。
(四)普通高中的“普通”性,决定了它的“基础”性
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相同。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普通性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不论学生未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是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这里还必须强调指出,不经过科学选材、增加训练时间、强化训练、提供多种特殊的条件,只是通过体育课是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运动员的。
(五)基础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课程教材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学科的知识,体育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内容的发展与更新,也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材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育,就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论,它既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又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断增加并向科学化发展。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特别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体育教材内容,是不能完全与社会文化体育相提并论的。竞技体育的项目层出不穷,新的竞技项目,作为文化是一回事,作为教材内容又是另一回事。例如,拳击运动,特别是女子拳击以及散打等项目,搏击剧烈,最容易伤害身体,不符合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这类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无强身健体的价值又无教育意义的项目,绝对不宜选入普通高中的课程教材。但是,新的体育思想和有关强身健体的研究成果,则必须在体育教材内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过分要求学生达到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无氧锻炼的时间过长等,科学已证明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锻炼对改善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材的构建中就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六)高中的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在论证了高中体育的基础性的同时,还必须明确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与初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通高中的办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与义务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在与初中体育的目标相衔接,继续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例如,在身体锻炼方面,从初中强调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健康状况为重点,向培养强壮型体魄,提高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转化。特别是要加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强化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把锻炼好身体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体育学科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即具有自学、自练、自我调控、自我设计锻炼计划、自我检测和评价体质状况能力等。
高中学生应具有与高中教育阶段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文化和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水平。
2.体育教材内容的层次提高了
高中学生的课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环排列的,作为课程的学科名称是相同的,但具体的内容和难度、高度却不相同。甚至个别科目的内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识的深度、广度却不相同。体育教材的内容,从运动项目和身体锻炼的手段名称来看,大体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等,普通高中几乎都重新开设,继续学习、锻炼,但是其动作的难度、定量要求、熟练程度、技术和战术(如球类教材)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较大的差别是加大了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性。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加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
3.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变化
高中的办学模式与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正在从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所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为升学和就业两种预备教育的学校;还可以试办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办一些特色学校。
新大纲与高中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关系如何呢?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办学模式,都必须重视体育,体育课程是任何一种办学模式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并保证贯彻执行新大纲的内容和规定。如果办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或班,在使用新大纲时,应相应地有所变化。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纲基本要求的同时,在限选和任选教材的授课时数和有关的规定范围方面可灵活使用。
4.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都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高中学生的“高层次”,表现在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由学生自己组织练习,自我创造、创编锻炼内容,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
5.增加娱乐性和有利于社会交往的内容
高中学生接近成人,他们通过体育的手段作为社会交往,加强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大为加强。在体育教材内容中,除丰富了韵律操和舞蹈内容外,拓宽了任选的教材内容和有关体育文化娱乐的运动项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结论: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同各科教学大纲一样,是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性质的一门学科的大纲。因此,它所确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等,都反映了它的基础性和高层次性,既要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又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要求。新大纲还是一本试验大纲,经过试验,总结经验,修改提高,将在下个世纪开始使用。它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也是编写体育试验教材的依据,上好体育试验课的依据,管理和检查体育教学试验工作的依据和评估体育教学试验结果的依据。
二、确立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的的理论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大纲》,提出了“一个目的和三项基本任务”。这次新制订的高中大纲,没有用目的和任务两个层次,而是只用了“体育目的”一个层次。这里的体育目的包含的三个内容基本精神,大体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大纲》的“三项基本任务”相类似。但除了相关内容的层次不同外,其立意也不完全相同。怎样理解目的、目标、任务、目标体系的相互关系及其内涵,要进行必要的辩析。
目的和目标,英文都是goal,外文中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别。在我国的汉语中,也是同义的成分大于差异部分,只是在使用时由于语言环境和表述内容的习惯等不同有所差异。在汉语词典中把目的释为:“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想要获得的结果。”而目标则释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习惯上认为目的带有最终的意思,而目标则带有层次性、阶段性,如总目标、分目标等。在心理学词典里,把目的释为“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目标则是“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两者都是刺激(或称激发)人们为之努力争取达到或追求某种结果的趋动力。
高中《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未用体育教学目标,既有词语上的考虑,认为这里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带有整体性、终端性和自上而下的规定性,又有与其它各学科教学大纲的一致性的考虑。
关于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的理论和结合实际的问题,笔者体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
体育在学校不论从教育方针的角度,还是作为一个学科,其教育教学目的的确定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这三个要素。但是,在确定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标时,认识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要不要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目的的内容?增强体质是不是体育教学目的的学科特点之一,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体育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按照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还是只要按学生自己的需要“活动起来就行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学校体育功能的开发与讨论有很大的发展。学校体育功能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多功能论和为主论的讨论。这些都关系到如何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目的(也可以作为目标)的讨论中,都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应当是包括与体育功能相关的多种目标,但又都认为应有所侧重,如:
以改善健康,增强体质为主的目标;
以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目标;
以对学生进行竞技教育,提高运动水平,为国家输送运动员为主的目标;
以使学生得到快乐,满足娱乐心理,享受体育乐趣为主的目标;
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主的目标;
以学生终生体育为主的目标;
以学习和提高体育的文化素养,培养竞技意识为主的目标;
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优良品德,进行思想教育为主要目标;
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锻炼身体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为主要特征,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身心发展,达到育人为主要目标;等等。
我们在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树立教育的整体观,把学校体育放到教育的范畴,充分体现体育的学科特点,并且根据学科特点研究和论证体育教学的目标。提出的这些目标,尽管有的过分强调为主论,不免有些偏颇,但一般都应是普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目标的提出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愿望和要求,如果选用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得当,符合实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可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但是,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受多种条件制约的,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应当辩证地考虑和研究这些问题,既不能单一化,也不能绝对化,同样也不能把目标的内涵无限度地泛化。应当抓住育人的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体育教学(或整个学校体育)的特殊性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别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和锻炼的过程,达到改进学生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增强体质的目标,体现学科的特点,最终达到育人的总目标,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法规依据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教育方针和普通高中的性质和教育目的,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提出了四项培养目标,这四项目标涵盖了各个教学科目的教育、教学目的。其中第三项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操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待人诚信友善、处世积极乐观的情感。
这一项是特指体育目标的,目的在于强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的发展与保健的能力。
(三)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
编订高中《体育教学大纲》和确定体育教学目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反映我国的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特别要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实际。具体情况主要表现在:
1.全国有高级中学3278所,完全中学有10713所,总计高中学生713万人。普通高中绝大部分办在县城或镇上,县高中或县城的两级中学,相当一部分是县重点中学或省重点中学。
2.全国在校高中任教的体育教师31210人,达到大学本科的教师1473人,占36.7%,其中大部分学过体育专业。一般能做到按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上体育课。
3.在全国高中学生713万人中,男生428万人,女生285万人,大体男生占60%,女生占40%。男生略多于女生,每班学生在40~60之间。学生平均年龄集中在16~19岁之间。据1996年学生体质测试,高中学生生长发育正常,健康状况一般较好,身体素质总体上逐步有所提高,唯耐力素质相对较差。运动能力和水平,一般学生与尖子运动员反差较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比初中有所提高,体育的社会价值观有所加强。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逐步认识到强健的体魄对个人、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体育活动,更加重视体育的理性和身体锻炼的实效性。对体育的技术动作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对个人以及团体间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的欲求加强了,关心体育比赛及技艺的欣赏,崇拜体育明星,有的受社会和体育大赛的影响成为所谓“体育迷或球迷”。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在高中女生中形成一股足球热和崇拜足球名星的倾向。
4.高中的体育场地、器材一般都比较好,大部分有200米跑道的运动场,体育器材一般都能达到国家教委提出的体育器材设备目录要求的标准。
以上这些实际情况,对贯彻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改革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受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体育,特别是高三毕业班,往往把学生的体育不能摆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有的人把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实际上体育也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准备升学高考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立起来。只看到时间是常数的一面,担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的时间,而不懂得或认识不到学生按规定上好体育课,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得到增强,保证有效的学习,而且体育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知识。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都大有裨益。学生参加了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相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事实已经证明,假设每天以8小时学习为限,如果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会获得8-1>8(学习效率而言)的实际效益。在学生的体育课本里,必须在理性上使学生提高认识,在实践上运用有效的内容与方法,切实达到这一目标。
在确立我国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时,是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特别是我国现实的发展出发的。不考虑这些特点,盲目地照抄外国的东西,就会脱离我国实际,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科学的。
篇7
2.创新教学环节安排
为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避免在今后学习中产生盲目性,学院对新入校的新生在第一学期即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网络工程实训。利用学院锐捷网络基础实验室、西元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H3C网络工程实验室和云虚拟网络安全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平台,让学生带着好奇去了解网络,带着问题去进一步学习网络。通过综合布线工程的现场讲解,通过网络互联通信的现场操作,通过网络安全攻防的现场演示,让学生对网络有了一个更为全面、更为直观且全新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也为他们今后更加明确地进行网络工程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优势、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的集中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以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构建了“一主线、四层次、五平台、八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这“一主线”;加强公共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四层次”的实践训练;搭建起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就业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五平台”;保证素质训练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实训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应用与创新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八模块”真正落到实处。
2.形成模块化实践教学环节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制(修)订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上,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分为公共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等四个层次。除公共实践外,共设置了21个课内实验、6个课程设计、3个实训教学,外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共58学分,占总学分的28.4%(不含公共实践学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实验项目,合理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积极开展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课外科技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为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在专业实验教学中广泛采用“岛式实验台”,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明确每个学生在任务中的具体分工,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明确实验的复杂过程。另外,针对学生网络基础的不同情况,在实践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开出不同的“菜单”,因势利导地进行分层教学、差异教学和订单式实验选择,针对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网站配置与管理(低级要求)”、“网络互联设备配置(中级要求)”、“网络仿真与网络编程(高级要求)”。同时,通过设置科技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途径,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三、以内涵建设为保障,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加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1.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对相关知识平台进行扩展。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取主要内容、重点内容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提问为辅”,其他内容以“学生课后自学为主、老师答疑为辅”的方法开展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讲细讲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精讲、选讲,通过对课程的网络化改造,在满足既定的教学要求下尽量减少课内学时,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另外,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双语教学
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专业要先行一步”。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又进一步指出,要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网络综合技能人才,提高学生阅读国外教材、文献的能力。安徽新华学院以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为依托,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omputerNetworkFourthEdition》教材,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大胆尝试双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简单渗透层次整合层次双语思维层次”梯度模式,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表达计算机网络知识,思考、解答问题,即从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上采用逐步过渡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双语教学。
3.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与评价一改传统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与学习过程相结合,考核采用结构化评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考核的客观公正性。理论课程考核不以“一张试卷定终身”,课程总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与作业成绩三部分组成。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法,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来评价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的能力、实验过程中疑难问题的排除能力以及实验故障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以此来探索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突出双证教育
为进一步突出“双证”教育,提高网络专业技术证书的考证率与通过率,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网络工程师人才,提高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2012年,安徽新华学院与杭州华三通信有限公司(H3C公司)合作成立了安徽新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H3C网络学院。网络学院以“专业务实,学以致用”为理念,积极推广以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计划,并通过课程植入、考核置换等方式积极进行相关课程改革。目前学院已有160多名同学拿到了H3CSE证书(网络工程师证书)。
篇8
3、过去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传授知识,认为学校教学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育质量的好与坏,主要看学生自己积累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仍在做怪。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博学多知,画技精湛,通过经常的研究和学习,开阔自身的视野,具有高效的认识知识层次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教师要主动地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教学质量。只有努力专研,了解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发展脉络,才能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1、具有批判反思的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
艺术设计教师必须要主动思考,不断总结,经常回顾教学细节,做好教学反思,才能不断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特别是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能适应和接受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求的责任和义务。批判和反思的思维意识是要抱着怀疑的态度,敢于怀疑。无论是教案反思,教学反思,还是教学细节回顾,这都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当代艺术设计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育家普遍认为,具有批判和反思的思维意识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理论。艺术设计教师不仅仅是储存他人观念的容器,也要对传统教学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艺术设计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要具备批判精神、反思精神、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的能力,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美术教学规律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2、具有丰富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艺术设计教师不断发现身边的新材料运用于艺术设计教学之中,是通过讲解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和形式法则进行形象创造。通过教学,打开学生已有的思维模式,开阔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艺术设计教师不但应具备各种画种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的深入实践,向民间艺术去学习,学校应该给艺术设计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教师要“一专多能”,无论是现场作画,还是示范教学。另外,艺术设计教师要学习新的技能技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3、艺术设计教师要具有科研能力
作为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必须是:师德高尚,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美术学习态度,并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研究精神,具备研究能力,完成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的能力。美术教师不只是一名教书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创新者。艺术设计教学是讲授理论知识和传授专业技能的特殊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则是进一步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活动。加强艺术设计科研活动意义重大,它能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发展。美术科研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的方面的参加各项艺术赛事,教学改革和艺术设计学术论文的撰写。当代美术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美术教师由于专业特点,不能同其他专业一样整日地坐在办公室内备课,他们要到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不走出去创作,不去参加各种美术技能比赛,他们的艺术生命就会慢慢枯竭,美术教学就会滞后。因此,学校应该给美术教师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改变传统色彩教学理念
要对传统色彩教学有新的看法:绘画的色彩,是作品的生命力。现在真实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色彩本身要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个性。从早期文艺复兴开始,色彩的表现方法极其丰富,历代艺术家辛勤耕耘,给后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艺术宝库。传统色彩在体现物体固有色方面形成了艺术特殊。在准确的造型基础上,赋以固有色的色彩表现。固有颜色,通过含糊与鲜明、明丽与暗淡的调子,创造出了身临其境的空间。怎样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吸取传统绘画的营养,启发学生的色彩感应力,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问题。色彩绘画艺术在它发展的过程中,规则是不断变化的,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对色彩基础教训有一个深刻的、全面的认识。在平时课堂写生中,从一开始就要学生重视对色彩的感觉,不要受太多的色彩理论束缚住学生的思维。打破传统的色彩理论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现在,要求学生根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空间关系应理解为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强与弱应根椐画面的需要来分配。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精神,使自己的画面中创作更多的抽象因素。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运用到色彩画面中,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四、改革措施向设计方向转移
设计色彩的基本训练包括构图、构形、构色及形式构成。与绘画色彩不同,设计色彩教学在绘画色彩的基础上把重心向设计实践方面转移。教学中不能用绘画色彩的教材和教学模式进行,而是向设计方向转移。
1、着眼点的转移
由绘画创作的自由性向设计创作的受限性转移。在教学中借助设计色彩优秀作品与学生共同欣赏,一起寻找作品中美之所在以及与绘画色彩的异同,使学生加深对设计色彩表现的特点及其倾向性的认识。
2、写生观察,由写实向写意转移
绘画重写实,设计重写意。在教学基本训练中,不要只局限于面对景物写生,应自由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似的驰骋,去寻找美的表现。写生重感悟,想象寓求新,合乎设计基础的重点要求。
3、在技法上向“色的分解”转移
将变化万千的自然色彩概括为几套色的归纳色彩写生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用极简练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然界中对象的丰富变化,使学生从自然结构中归纳出艺术形象与概括的色彩秩序,强调写生时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的有序步骤与造型特征以及形式美法则的具体运用,从而顺利进入到色彩诸关系对比元素联系的整体系统中去。在形态上重视轮廓影像效果,省略繁琐细节,以形成特征强烈的视觉效果。4、在色彩的选择上和使用上向红、黄、蓝三原色转移将画面各种色彩分解为基本色块红、黄、蓝的组合。间色和复色分解为原色的空间混色,灰色可分解为任意一对互补色块。色味则有色相和色块多少来控制。使画面增加色彩丰富、响亮、闪烁、强烈的艺术性。
5、在表现技法方向,向装饰性画面转移
从静物到风景再到人物,都以色点、色块、色阶来表现。利用点、线、面以及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进行画面刻画。采取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推移、冷暖推移、面积分割的色彩装饰手法;也可采用中国画勾线、勾边的装饰手法。
6、把创作思想和实践的重心转移到创新思维、理性认识和象征意义上来
创造性是评判装饰艺术作品的优劣的重要标准。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只重视求同思维,而忽视求异思维,只强调逻辑思维,而轻视想象思维的种种弊病,会导致学生创作思维的思路闭塞,想象力贫乏。所以,在设计色彩课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课程目标首先是进行命题性色彩创作练习,创作出符合命题题意的设计性突出的作品。着重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观念,主观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设计的能力。把握主题、强化装饰造型、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段。然后是进行设计性装饰画创作练习,模拟客观环境、空间进行假设设计、运用象征等手法创作出符合环境空间整体,和谐新颖的设计色彩作品。
篇9
2.开放性。
首先,开放性指的是在实践教学模式有的开放,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开放以及在教学中对社会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次,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内容需要开放,必须紧跟行业动态。在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通常是以学科为中心,课程内容不大考虑是否已脱离当下社会中的流行元素,课程资源仅限制在书本等文献资料上。因此,在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潮流。再次,在师资方面,也需要进行有效开放。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校内师资为主,而真正能够与社会与行业有紧密联系的却是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室内设计师、工程师等,因此,将这些校外资源引进校内,使之成为校内课堂重要的一部分师资力量也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开放性也体现在区域间以及国际的师资交流、学术交流、实践交流等方面。
3.关联性。
在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育体系中,各课程之间应该互相关联,即各门课程不再是独立存在,而是穿插结合、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学习室内设计,就要学习艺术、经济、营销、技术等多方面知识,交叉学科的特性以及系统性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实践型教育体系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与内容,通过各个课程的有效衔接促使学生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增长。
4.导师制。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在室内设计专业上实施导师制也尤为重要。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团队,负责学生的实践与学习,在实践工作中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让学生切身体验、接触设计的完整流程,全身心地参加与投入,感受自己在团队生活中的重要性。设计师在工作中往往都需要整个团队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自己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团队生活的魅力,这对于培养复合型、社会型、实践型人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5.应用性。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并不太被重视。实践型教学体系中的课堂教学,注重形成应用性知识从而去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质量才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而这种应用性的教学观念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二、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实践型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注意考虑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吸引力,呆板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同样也没有很好的引入性。因此,课程编排时应遵循特色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混合型原则,具体要求如下:
1.特色性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自身的特色,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创新性强、思维活跃性强、适应性强的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特色,而其实践型教学更需要拥有一个完整的、有条理有规划的特色性体系。在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主线,来设置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特色性。
2.实用性原则。
为了与社会需求更好地对接,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不能仅仅只是学习课本知识,而是应该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室内设计专业需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与客户思想保持统一,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应该符合顾客的标准,贴近顾客的要求,而顾客的不同,其要求也必然会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的实用性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构建中,针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的实用型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实用性原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更有条理更为明确,同样,也使得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中的单板,而是让整个体系与社会相交叉、相融合。另一方面,这个原则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与实际工作更为接近,更为明确地了解专业岗位对其自身的要求,有利于校内知识与社会的接轨。
3.混合型原则。
一方面,混合型原则体现在学科的混合上。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中包括室内设计概论、设计手绘表达、材料加工工艺等多门学科。混合型原则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体现为将多门学科有效结合穿插,使得各科有机结合,例如,家居设计中包括室内装饰与材料加工等,景观设计也需要以设计原理为基础,涉及各种材料加工工艺,而这些设计在前期工作中都不可缺少手绘表现。另一方面,混合型原则也体现在教师类型与教学方式的混合:不同教师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理念与方向,而将这些不同进行综合归纳,整合出一套符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同时让同学们适应不同的教师以及学习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出拥有更强适应能力的学生。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混合:理论教学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重在动手能力、亲身体验,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样也要拥有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实践与理论的混合至关重要。
三、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教学体系的实施基础
1.加强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标准化的建设与管理。
每门实践课程在规划的时候,既要体现课程设置的特色,同时还要规范每门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实践内容、实施建议等教学指导性文件。总之,课程标准化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在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化的建设和管理,并且很好地将其进行应用,在之后的教学系统中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考试通常采用提交虚拟课题的作品,针对性不够突出。而实践型教学体系下的课程标准,强调知识的够用以及知识在实践中的必需性,课程目标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考核形式由调研报告、实训报告、设计作业、施工方案、答辩情况等方面组成。在教师能力方面,实践型教学体系下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能力,还要有实践教学与产学研合作及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教学体系下的课程标准应该以社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在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更新。以此形成的新的课程标准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社会的需要。
2.在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教学体系中加强实践性教学授课环节,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在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中,实践环节是其中最具有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实践环节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质量。除了常规的教学课堂外,实践型课题体系更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模式和新的内容。因此,加强室内设计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是以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这种培养模式不同于单纯的技术性训练和职业化教育。学生可以根据学科要求在不同的施工现场或是实习企业进行学习,而这些施工现场或是企业具备着校内所没有的环境、设备、技术以及团队,因此,这些校外实训环境更具有真实性、复杂性,并且能够真正地与日后的工作相接轨。通过在这些真实环境下亲身参与到真实的案例中,学生能够提高与人的交际能力、关系的协调能力以及对设计的实施能力,而这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的帮助。另外,校内的教学对于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校内拥有着各种实验室、实验设备,教师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进程安排学生的校内实训,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弥补校外实践中自由性大等缺点,保证学生学习的扎实性。
3.组建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课程体系中起到开发和实施的作用,教师的能力与知识的掌握直接决定了实践型教学体系能否有效实施。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教学体系对于学生的专业要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教学中仅仅依靠校内专任教师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及其教学要求,我们需要不同类型的人员给学生教授课程,如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拥有实际项目并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熟悉各类装饰材料的特性和施工工艺的工程师等。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与职责不尽相同,专任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最基础的知识,设计师为学生讲解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作为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可以将最新的专业动态与信息传递给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单一类型的教师进行授课显然也是片面的,因此,根据课程需要,让不同类型的教师通力合作,才能全方位地指导学生,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10
2.自主学习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
大学英语自主性学习监控可以分为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我们在构建大学英语自主监控体系过程中应该保证内外监控体系协调同步进行,可以适时先增加外部监控的力度,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加强对自我监控的认识,进行充分的自我内部监控,随着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逐步增强而循序渐进地逐渐放松对其外部的监控和控制管理,直至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本质上的提高,能游刃有余地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止。
3.自主学习监控体系的构建。
我院自2010年引用斯坦福教学课程以来,在自主学习监控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学生自我监控和教师监控为主体的,学生、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网络技术监控及测试评估监控等共同参与的多元监控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为支撑论据,本研究采用了准实验研究的研究方法。同一任课教师对学习同一课程体系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听说自主学习中实施不同的监控模式。对照班沿用旧的监控模式。教师在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中采用新的监控模式:即通过提高其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来加强学习者内部的自我监控;指导学生对其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同时,通过教师介入、同伴合作监控、辅导员介入、测试评估监控、教师管理软件监控等外部监控手段,内外监控措施协调进行。
1.研究过程。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单位13级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四年制学生,实验班学生47人,对照班学生45人参加了实验。实验班选取13级学生是因为他们已经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对TMM网络在线课程和自主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有利于实验的开展。实验时间定于第二个学期进行。开学初,在实验班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用以了解学生在接受新的监控体系之前的自主学习情况。在第二个学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实验班的学生采用新的监控手段。在学期末,又对实验班进行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用以和之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2.研究工具。
笔者认为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结合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客观地反映TELLMEMORE课程体系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英语听说》课程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采取两种调查手段:半结构化访谈和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自我监控情况和自我评价5个维度进行调查,用以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问卷分别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两次调查,通过对比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变化,用以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实验前的测试选取的是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英语听说》课程考试成绩。实验后的测试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英语听说》课程考试成绩。
3.数据分析。
利用EXCEL表格采用百分比的统计形式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定性数据时,反复研读所收集的定性材料,对定性数据进行整理、记录、筛选、总结。准实验研究将原始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进行分析:(1)实验前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2)实验后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3)阅读、整理、筛选、分类定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4.调查结果及分析。
(1)定量数据分析。在等方差假设下,F=0.135,显著性概率0.512>0.05,这说明两组的方差是相等的。T检验的结果t=1.458,t分布的双尾显著性概率0.113>0.05,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英语水平相当。在等方差假设下,F=3.359,显著性概率0.07>0.05,这说明两组的方差相等。T检验的结果t=6.283,t分布的双尾显著性概率0.000<0.05,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实验班的成绩要好于对照班,具有显著差异性。(2)定性材料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新的自主学习监控模式在很多方面对学生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初步效果显著。第一,访谈中学生表示新的体系中有教师的指导与鼓励、学习同伴的合作与相互交流,能以良好心境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激发了学习热情。第二,新模式中更加强调同伴的监控,与同学互检学习结果,并给予评价,这提高了本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第三,模式中辅导员的介入能督促自己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因为辅导员对学习者个性特点、生活及学习习惯往往比较熟悉,也更有监控力度。通过成绩测试、访谈和平日的教学观察等研究工具发现,新的监控模式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大,持续兴趣不足,对新的监控模式不适应。第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计划不够清晰明确,大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严重缺乏,执行力差。第三,自我评估手段欠缺;反思总结更是少之又少。第四,教师由于班型大,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对学生自主学习监控缺失。
三、相关意见和建议
1.学生和教师尽快转变角色,提高在自主学习中的适应能力。
本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和教师都对新的监控模式出现不适应。这是因为长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他们习惯了教师灌输式的训练,感到上机学习效果不如教师讲得透彻。而TMM课程主要是上机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更认真细致地备课,还要及时了解、指导、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协助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所以,对于很多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运用TMM课程上课会感觉难以适应。Oxford(1992)指出:“当学习者被允许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时,他们没有来自于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压力,学生会采用他们喜欢的学习策略。”Vitori&Lockhart(1995)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的观念与学习自主性和语言学习相互作用。学习者的观念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学习环境。因此,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要尽快转变和适应新角色:学生要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承担起多元的角色和中介作用,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获得快乐学习体验,同时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体现真正课堂人文关怀。
2.教师加强课堂集中监控和与学生协调互动。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监控是保障自主学习顺利、成功进行的关键。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课堂集中监控力度:第一,教师要充分利TMM课程的管理软件监测系统(TutorTools),定期导出每个Lev-el的完成率准确率及自主学习时间,定期向学生公示,也可以将学习记录作为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在课堂集中使用网络教学时,采取手段限制学习者浏览器可访问的网址。第三,在进行测试监控中,需要对特定系统锁定,学生无法浏览与测试无关的网页界面,起到监控效果。另外,教师还要多多与学生在线上互动,尽可能地参与到学生的分散自主学习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因此,加强教师对网络自主性学习监控力度可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英语学习的优势,参与和运用TMM课程中的各种听说练习,积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口语交流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和TutorTools教师管理系统布置作业,应用系统中的收发邮件功能在线答疑解惑,尽可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增加与学生用英语互动和交流的机会。
3.加强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目前英语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对其做出全面指导,学生只能够靠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关键,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准确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综合评估,自己能判断自己在哪些方面有问题或欠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做出个性化的调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态度,促使学生随时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反思自己,以提高其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4.重视和强调听说自主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这一特性决定了合作学习在英语听说自主学习课程中的重要性,即在自主学习中要加强合作学习,二者并不矛盾,互为补充。TMM课程内容主要以工作和生活中的常用核心对话为主,学习者熟练掌握对话内容和人机对话操练之后,还要采用与同伴角色扮演、模仿课文对话和同伴做给定情景下的对话练习来进行操练。因为,网络在线口语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人与人真实的语言环境情景中,和真实的人进行口语互动,才能达到最终的口语学习目的。同时,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和同伴可以互相监督学习过程和互相评价学习结果,最终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和兴趣。
篇11
在高校足球教学训练中其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多存在一些问题,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其评价与体育教学发展目标不协调,在具体评价中偏重于标准化的运动技术及规范性,重视其体能及技能,其评价缺乏全面性,与教学发展目标相适应;(2)缺乏时代性。在传统评价模式中,评价多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及模式中进行,其评价侧重点让学生以考试为目标,无法形成较好的足球训练内在驱动力;(3)评价体系单一化。传统足球教学训练多以学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技评作为主要考核标准,配合相应考试及教师印象等,其评价体系本身存在较大的缺陷,评价内容单一且缺乏深入,缺乏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三、基于足球教学训练的分层评价体系构建路径探究
基于分层评价其本质及传统分层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构建分层评价体系路径开展探究,具体表现为:
1.合理分层,科学评价
在具体落实分层评价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原有知识及技能水平并将其作为基准,依据学生差异性给予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及技能水平,激发其参与兴趣及自信。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特征进行调查并备案,明确学生个体的身体状况、技能基础水平及心理特征等;在教学环节应做好记录工作,感知学生的进步幅度,记录学生的训练状况,将其作为分层评价参考依据。在具体分层评价时需要做到全面且突出个性,考虑学生自身特征及自尊心,重视各个层次学生的评价,以鼓舞和激励为主,提高其评价有效性与引导性。
2.综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在足球教学训练环节中引入分层评价,应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定量评价提高评价科学性,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定性评价模式。考虑到足球训练教学其本身的复杂性,纯粹量化教学指标难以实现且缺乏科学性。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依托学生在足球教学训练的差异性,改变单纯技能训练效果为中心的评价模式,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评价。
篇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U.)和德州大学(U.of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Brookes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ofHotel&Restaurant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
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着”。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篇13
开放实验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