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营销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营销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营销论文

篇1

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职能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力量,这些因素和力量是与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容的扩大和自身各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营销活动发生影响。

三、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由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所组成。这些环境因素对移动电视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以间接的形式而作用于企业的营销行为。

1、媒介自身的趋利性促使其不断地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

在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兴的数字技术推动中国广电经营的升级、发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广电经营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新的经营突破口的战略姿态。当前的广电经营正逐渐转型,由一个已经恢复自主经营意识的个体,向一个具有自身发展逻辑和自身发展能动性的产业过渡。

2、人口因素与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是市场的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数字移动电视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城市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车站的户外流动人口,他们大多处于无事可做的空闲状态。传统的电视针对的是在某一个地方相对“静止”的人群,而白天出行在外的人群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这个群体不仅流动性大,而且随时段呈现规律性变化,为移动电视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有线网络资源积极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化是一场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数字技术虽然只是充当了广电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益的技术基础和手段,但它自身的优势是对营销的有力支持。

四、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及优劣势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前面我们提到,数字移动电视从传统的“盲区”中挖出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它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移动人群,这就是移动电视广告营销潜力蕴涵的根本所在。

1、受众群体的流动性大

以车内受众为例,乘客们乘车去往不同的目的地,在车内停留时问各不相同,这个时间因城市规模的差异而不同。

2、受众随时段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不同时段内,乘客的人员结构呈现明显的一致性。比如说,早晨6:30到7:00,乘客以10几岁的学生为主;7:00到8:30,乘客以上班一族为主,收入水平非常近似;16:30到18:30,又以20到40岁的上班族为主。因此,不同时间段的观众结构是可控,相对稳定的。客户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3、对受众的垄断和伴随性传播

移动电视的行动路线长而且固定,它的流动也导致电视广告能不断在特定路线上反复,从而增加了广告受众的数量和接触频牢,决定了移动电视广告的优越性,能使信息更精确、更有效的击中目标受众。但另一方面,数字移动电视传播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比在家里更多,观众的心态也更浮躁不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注意力,虽然关注屏幕频次高,但是单次连续观看时间短。

4、无竞争传播空间

移动电视将电视媒体从户内搬到了户外,搬到了一个低干扰的环境里,抢占了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空间。但同时,观众也要求伴随在身边的移动电视能提供更实用,更有效更贴近的资讯。观众是媒介微观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媒体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或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把握,要从规模和观众需求的质与量两方面分析和了解,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考察,为特定受众服务,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五、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

环境威胁。环境威胁是指市场环境中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因素,对企业发展形成挑战,对企业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对移动电视而言,环境威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目好坏是影响其经营的关键所在。由于乘客在车内停留时间不长,在公交车上的收视常常呈现为一种伴随性的行为,移动电视的覆盖率和渗透率相对大众多媒介而言,还是小众媒体。如果不能根据自身传播条件及特色来生产节目,将很难维持市场优势。要把握目标受众,移动电视应该按营销学的思路来组织和设计自身的传播产品,有效吸纳受众注意力,使观众获得满意的心理报酬,从而更有利于营销活动的开展。

第二,技术层面的问题对收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音量的大小,人声与车声的嘈杂程度,乘客的密集程度,人群的流动性,移动电视图象信号的接收情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电视的传播效果。

第三,模式是运营中实际的问题。在模拟电视经营模式当中,主要是媒介、广告公司、客户之间的三角游戏。作为广告经营的重要依据,数字移动电视收视效果检测机制的建立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和节目的发展。此外,数字移动电视该如何赢利,依据什么样的价格体系,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才能赢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开拓用户市场等问题,仍具备一定挑战性。

市场机会。市场机会是指对企业营销活动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企业拥有竞争优势。

第一,媒介产品的质量是根据受众满意来定义的,数字移动电视可提供的实用性信息包括:时政新闻、交通路况、出行气象、车位引导、消费资讯、商场促销等,这些信息看似平常,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提供,但因为移动电视在户外实时传播的媒介先天优势,使这些信息具有更大的实用性,也使用广告的传播更有效,人们可以根据实时交通路况选择出行路线,可以根据消费资讯改变吃饭的地点,可以根据商场的促销信息决定逛街的去向等等。

第二,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视已经实现了在手机终端梦想成真,实现了面对面的商业传播。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拨开趋同认识的雾障,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赢得市场。

六、结论

市场营销环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移动电视作为营销系统整体,是一个由若干相对独立而又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的部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同时又存在于一个由人口、资源、社会文化等组成的大系统之中,它既受大系统的影响和控制,又反作用于大系统。

篇2

2.1传播讯息特性化。新时代数字媒体将功能进行分解,把生产节目的功能独立出来,这使得节目内容丰富,讯息多样,于此同时开放个性化增值服务,使用户情不自禁购买服务,促使传播讯息特性化。

2.2开放个人个性化板块。以受众需求为目的,率先推出受众最受欢迎的信息渠道,以便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和订阅率。在此之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频道营销经验的前提上,按照更加详细的频道分区方法进行划分,将用户需求细化,产生多个频道板块,推出个性打造的专业频道,树立品牌意识,培养品牌意识,把节目质量放在首位,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宗旨,从而最大限度的开创个性化板块。

2.3产品质量是成功的前提。一切营销不是空谈,尤其是数字媒体的互动营销,高品质的产品是必需品,必须要具有超强的竞争力,要把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集结一身来考虑。假如我们的确吸引了大量的客户体验了我们的产品,但我们的用户体验很次,产品质量不高,可想而知,这个产品面临着失败。互动营销有四个关键节点,一是以很好的用户体验为诱导,吸引客户来体验产品,让他们快速了解产品,并且使他们对产品产生好感;二是利用促销和返利宣传等方式,让用户帮助我们进行宣传,以达到多层次互动的目的;三是让众多的用户产生共鸣,这样我们的产品里成功就不远了,这样一来,用户就会主动和潜在客户去宣传;四是迅速借机造势,将我们的产品推出去,快速占有市场份额,形成品牌和产品意识。

2.4搞清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要搞清我们即将策划和执行的产品服务定位是什么,二是要体现的核心观念是什么,三是受众之前产生共鸣最多的点是什么。搞清这三个关键问题后,数字媒体将如何利用新时代进行互动营销,首先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研究,从而开展有效互动,与市场计划和互联网战略相结合。数字媒体需要有极好的用户体验和互动空间,那么我们就建立一个长期沟通互动平台,给他们一个沟通的渠道,并且营造营销氛围,最终我们终会通过开展互动营销,实现产品价值,将品牌推广,把用户群联合起来,实现最终的营销目的。

2.5具备敏锐市场嗅觉。虽说数字媒体下的互动营销目前极为新鲜,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产品上,因此市场部门要具备敏锐的嗅觉,如果洞察到市场机会,在分清利弊后,集合品牌发展战略,根据产品定位来提出最终营销目标、受众群体、媒体和利润目标,完善互动营销计划。互动营销,是基于人群之中的营销,利用用户向品牌用户进行传播。所谓的互动,要把双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方是消费者,一方是数字媒体。只有将双方的共鸣点抓住,进行巧妙的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因此,一旦核心策略制定出来后,一定要及时整合所有资源,与消费者建立友好关系,最终促成销售。

篇3

任何企业都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于周围环境孤立进行,而了解和预测环境因素,将有利于提高营销活动的有效性。本文将从数字移动电视营销环境的几个构成因素入手,结合营销学中的$WOT分析理论,对移动电视的市场营销环境进行浅析。

一、数字移动电视的含义

老百姓平时所知道的数字电视实际是由彩电生产企业热炒的一个产品概念。数字电视包含的是电视节目采集、制作,信号传输、接收等整个链路的数字化,而仅信号传输角度又可分为三种方式: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移动电视其实就是地面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无线广播电视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支持在移动状态下接收。

二、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

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职能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力量,这些因素和力量是与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容的扩大和自身各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营销活动发生影响。

三、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由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所组成。这些环境因素对移动电视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以间接的形式而作用于企业的营销行为。

1、媒介自身的趋利性促使其不断地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

在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兴的数字技术推动中国广电经营的升级、发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广电经营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新的经营突破口的战略姿态。当前的广电经营正逐渐转型,由一个已经恢复自主经营意识的个体,向一个具有自身发展逻辑和自身发展能动性的产业过渡。

2、人口因素与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是市场的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数字移动电视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城市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车站的户外流动人口,他们大多处于无事可做的空闲状态。传统的电视针对的是在某一个地方相对“静止”的人群,而白天出行在外的人群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这个群体不仅流动性大,而且随时段呈现规律性变化,为移动电视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有线网络资源积极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化是一场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数字技术虽然只是充当了广电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益的技术基础和手段,但它自身的优势是对营销的有力支持。

四、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及优劣势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前面我们提到,数字移动电视从传统的“盲区”中挖出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它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移动人群,这就是移动电视广告营销潜力蕴涵的根本所在。

1、受众群体的流动性大

以车内受众为例,乘客们乘车去往不同的目的地,在车内停留时问各不相同,这个时间因城市规模的差异而不同。

2、受众随时段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不同时段内,乘客的人员结构呈现明显的一致性。比如说,早晨6:30到7:00,乘客以10几岁的学生为主;7:00到8:30,乘客以上班一族为主,收入水平非常近似;16:30到18:30,又以20到40岁的上班族为主。因此,不同时间段的观众结构是可控,相对稳定的。客户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3、对受众的垄断和伴随性传播

移动电视的行动路线长而且固定,它的流动也导致电视广告能不断在特定路线上反复,从而增加了广告受众的数量和接触频牢,决定了移动电视广告的优越性,能使信息更精确、更有效的击中目标受众。但另一方面,数字移动电视传播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比在家里更多,观众的心态也更浮躁不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注意力,虽然关注屏幕频次高,但是单次连续观看时间短。

4、无竞争传播空间

移动电视将电视媒体从户内搬到了户外,搬到了一个低干扰的环境里,抢占了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空间。但同时,观众也要求伴随在身边的移动电视能提供更实用,更有效更贴近的资讯。观众是媒介微观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媒体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或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把握,要从规模和观众需求的质与量两方面分析和了解,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考察,为特定受众服务,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五、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

环境威胁。环境威胁是指市场环境中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因素,对企业发展形成挑战,对企业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对移动电视而言,环境威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目好坏是影响其经营的关键所在。由于乘客在车内停留时间不长,在公交车上的收视常常呈现为一种伴随性的行为,移动电视的覆盖率和渗透率相对大众多媒介而言,还是小众媒体。如果不能根据自身传播条件及特色来生产节目,将很难维持市场优势。要把握目标受众,移动电视应该按营销学的思路来组织和设计自身的传播产品,有效吸纳受众注意力,使观众获得满意的心理报酬,从而更有利于营销活动的开展。

第二,技术层面的问题对收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音量的大小,人声与车声的嘈杂程度,乘客的密集程度,人群的流动性,移动电视图象信号的接收情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电视的传播效果。

第三,模式是运营中实际的问题。在模拟电视经营模式当中,主要是媒介、广告公司、客户之间的三角游戏。作为广告经营的重要依据,数字移动电视收视效果检测机制的建立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和节目的发展。此外,数字移动电视该如何赢利,依据什么样的价格体系,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才能赢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开拓用户市场等问题,仍具备一定挑战性。

市场机会。市场机会是指对企业营销活动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企业拥有竞争优势。

第一,媒介产品的质量是根据受众满意来定义的,数字移动电视可提供的实用性信息包括:时政新闻、交通路况、出行气象、车位引导、消费资讯、商场促销等,这些信息看似平常,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提供,但因为移动电视在户外实时传播的媒介先天优势,使这些信息具有更大的实用性,也使用广告的传播更有效,人们可以根据实时交通路况选择出行路线,可以根据消费资讯改变吃饭的地点,可以根据商场的促销信息决定逛街的去向等等。

第二,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视已经实现了在手机终端梦想成真,实现了面对面的商业传播。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拨开趋同认识的雾障,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赢得市场。

篇4

3.优化研发生产整体平台在现代数字出版企业管理过程中,数字出版产品自开始研发阶段,就由RDM(ResearchDevelop-mentManagement研发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生产过程一般由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数字化制作工具管理,供应链由SCM(Supplychain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进行管理。如果使用系统对整个产品研发生产整体流程进行分析,就类似于将整个研发生产的整体流程进行扩大分析,并抽取精华进行观察,这对优化整体流程,提高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具有很大的意义。产品研发过程中,可以实时利用大数据一起来建设协同编纂平台,在这个平台当中,作者、生产商、编辑、校对、平台商等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一起进行协同编纂,并进行协同,形成新的BPP(BusinessProcessPlatform企业业务流程平台)。在这个协同编纂平台中,作者、生产商、编辑、校对、平台商等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利用大数据对这些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往往能发现文本中的常见错误、制作中的瓶颈、工作人员能力的欠缺等,相关工作人员从而可以在后继的工作过程中拾遗补缺,调整工作方法,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当今诸多消费者不愿付费阅读的问题也可能会被较好地解决。鉴于协同编纂的兴起,数字出版企业就能根据目标消费者阅读需求来开发数字产品,注意产品的设计者、生产商、编辑、校对、平台商等每个环节工作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情感,对消费者的反馈信息进行开发,反思协同编纂中哪些工作环节导致消费者付费意愿不高,促使开发消费者付费心理的问题在根本上得到重视,这样,消费者就会拥有付费的意愿。

4.国有数字出版媒体利用大数据做出表率我国的国有数字出版单位属于“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同样也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国有数字出版单位生产力的未来提升,必然和大数据的获取、释放紧密相关。西方的媒体、政府、公民三者实行“媒体-政府-公民”三足鼎力趋势,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独立,媒体得不到政府的资金或数据支持。我国的国有数字出版单位来源于国有传统媒体,充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比其他商业媒体容易获得大数据。国有数字出版单位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和政府保持沟通,获得一个议题的全部数据,分析相关性,并最后释放到产品生产,这样就能在和他国媒体、其他商业媒体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国有数字出版单位对数据的获取和释放有着一定的依赖度:国有数字出版单位依赖政府收集数据的程度,国有数字出版单位依赖政府释放大数据的程度。大数据时代,国有数字出版单位的力量想壮大,数据权限的获取和释放程度是很重要的方面,国有数字出版单位在优先利用大数据将自身产品做大做强时,也就为其他商业媒体做出了表率,提示了一定的经营路径。

二、未来大数据技术在数字出版中存在的缺陷与挑战

1.部以XML格式输出———该问题成为当前大数据技术中的重要难题。依托大数据,从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中来揭示新的意义和关系,并实现精准生产和精准营销是当下数字出版面临大数据而努力的方向。只有完善的XML格式输出技术,未来的数字出版才能做到聚类分析、聚类融合、网络分析、数据集成、可视化分析等。

2.收集渠道闭塞搜集各种信息来完成大数据采集是数字出版未来的趋势,但目前的数字出版信息搜集仍存在一些缺点:数字出版产品在整个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还没有彻底完成信息化经营,整体搜集难度显得较大;数字出版的云存储平台根本不具备海量存储功能;数字出版中的内容商、平台商还没有完全转换成数据提供商,因此,他们无法及时获取数据;当前的数字出版产品无法记录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痕迹,因此即使数字出版中的内容商、平台商变成数据提供商,也无法记录数据。

篇5

二、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优化

1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健全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营销策略,进行客户管理的优化管理,进行客户关系的紧密控制,实现客户需求及其供电企业流程工作的协调。这也考察了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连续性及其协调性。这也需要进行电力企业的营业、电量控制、用电检查等的协调,保证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进行原有业务流程的优化。这可以进行各种在线检测及其营销工作环节的协调,充分的落实好姿势的营销管理工作,保证电子流程化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工厂流水作业式监督环节的协调。比如系统可以针对工作状态及其性质,进行工作单的生成,针对工作单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这就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权限及其时间的处理,保证管理系统的跟踪及其控制环节的协调,这就需要领导做好相关的执行工作。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进行多媒体客户服务工作的协调是必要的,这可以进行电话报装、网上报装等方式的协调,更好的协调好供电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联系。为客户的需求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其提供高效化、快捷化、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对客户有用信息的获取,保证企业的管理决策工作的良好开展。

篇6

基于现有的研究发现,从深度和宽度两个维度对资源进行分类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了解资源的特性和优势,从而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资源。由此将营销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整合模式分为4种,即营销导向型整合模式(“深度营销资源-宽度技术资源”整合模式)、集中化整合模式(“深度营销资源-深度技术资源”整合模式)、多样化整合模式(“宽度营销资源-宽度技术资源”整合模式)和技术导向型整合模式(“宽度营销资源———深度技术资源”整合模式)。见图1所示。

三、不同资源整合模式的创新战略选择

(一)创新战略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者对创新战略提出了不同的定义。Gilbert把创新战略定义为企业以创新为目的,制定、实施企业战略并改善企业绩效时决定实现程度与运用方法的过程。谭文华把创新战略视为企业整个竞争战略的核心部分,它是企业针对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的行业环境,以为实现技术创新目标而做出的总体部署和谋划,也是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的谋划与策略。本文借鉴谭文华对创新战略的定义,认为创新战略是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为实现创新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和策略。关于依据不同的标准,学者对创新战略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创新程度March将创新战略分为探索式创新战略和利用式创新战略;从技术来源角度创新战略可分为自主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及模仿创新战略;从技术竞争态势角度可分为领先战略和跟随战略;从企业战略行为角度可分为进攻战略、防御战略和游击战略;从技术变化大小角度可分为重大创新战略和渐进创新战略等。本文主要依据企业资源的特征,来研究与不同资源整合模式匹配的创新战略,因此从创新程度上,依据March的探索式创新战略和利用式创新战略的分类来界定企业创新战略的类型。把探索式创新战略理解为在全新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对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创新过程,是创新战略中的较高层次;在利用式创新理解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以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在依据企业自身的技术设备、人力等固有资源的条件下,对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的创新过程,是创新战略中较基础的层次。

(二)不同资源整合

模式下的创新战略选择探索式创新战略具有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其创新成果受到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该技术领域中具有市场垄断地位,从而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同时,创新成果也使企业在同行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探索式创新更注重技术的突破与提升,需要企业将领先于竞争对手的技术资源投入到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全新产品的开发之中,从而获得来自于新产品开发的高额利润,这种创新以技术的领先和独特为前提,拥有深度的营销资源的企业对特定的技术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掌握,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企业具有自主或率先创新的实力和水平,适合采用探索式创新战略。深度营销资源和宽度营销资源均能对探索式技术创新产生促进作用。深度营销资源能够帮助企业准确挖掘市场机会、把握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开发新客户,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为创新价值的实现提供保障。宽度的营销资源能够利用多种营销渠道、开拓多领域市场,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因此采用技术导向型整合模式和集中化资源整合模式的企业适合选择探索式创新战略。利用式创新战略以组织内外现有的知识或技术为基础,创新结果容易实现,创新风险相对较低。利用式创新更注重技术的拓展和完善。需要企业分析既有市场的需求特性,通过投入多样化技术资源实现工艺创新,进而提升产品功能和质量,降低产品制造成本,这种创新以技术的多样化为前提,通常通过技术模仿或追随,实现工艺的创新或应用的创新。采用营销导向型整合模式和多样化资源整合模式的企业,由于技术资源过于分散,在核心技术领域内企业并不一定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而宽度的技术资源能够形成多样化的技术组合,帮助企业建立较强的技术模仿能力和追随能力,这两种整合模式适合采用利用式创新战略。此外,深度营销资源能够帮助企业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指导企业利用式创新方向;宽度营销资源能够帮助企业开拓多领域的市场,帮助创新产品占据市场地位,加速企业利润的实现。因此采用营销导向型整合模式和多样化资源整合模式的企业适合选择利用式创新战略。

篇7

乘数(K)是边际消费倾向的函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乘数K的计算公式是:

K=Y/I=Y/(y-C)

=1/(1-Y/C)=1/(1-b)

式中,表示投资的变动,y表示收入的变动,C表示消费的变动,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国民收入所能产生的消费增长。一般而言,O乘数必须要求的假设前提是:(1)社会经济体制中具备了成熟和完善的市场机制;(2)只要在均衡利率的条件下,储蓄就会自然转化为投资;(3)收入因素只会引起消费的变动,不会直接导致投资的变化;(4)社会经济处于过剩状态,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二、中国投资乘数分析

1.长期投资乘数的计算

根据投资乘数的原理及其计算公式,投资乘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则依赖于一定形式的消费函数。由于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及其制度环境完全不同于西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人们的收入差距在拉大,收入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消费者注重了对未来预期收入的考虑。同时,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所持有的耐用消费品、房产、企业资产等实物资产和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普遍增加,从而使得居民资产这一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外生的制度变化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性的信息,使得居民的消费行为也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由于获得居民资产(金融资产及实物资产)的有关数据较为困难,我们只能舍弃这一解释变量,而仅以现期收入和前期消费作为主要解释变量。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拟建立的是上述后一类形式的中国转轨时期的全社会或宏观的消费函数,即以按支出法计算的GDP作为社会总收入,以支出法中的最终消费作为社会总消费。我们建模所依据的样本数据区间为1995—2003年,对模型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以处理滞后的随机解释变量。

CT=β0+β1·yT+β2·CT-1

该模型表示,随着社会总收入yT及滞后1期的社会总消费CT-1的增加,社会总消费CT也呈上升趋势。经过整理后的相关数据见表1。

利用SPSS软件,对表1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得出我国1985—2004年居民消费函数为:

该模型的t检验值、R2检验值、F检验值都很显著,因此,模型的系数是可信的。模型表明,我国的居民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0.250,由此可以计算出我国的长期投资乘数K=1/(1—6)=1.33。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对101个国家相关资料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美元增加到1000美元的过程中,其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0.611,即投资乘数为2.57。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经济发展“标准结构”数据的上限,而我国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0.611,长期投资乘数也远低于国际水平。

2.短期投资乘数的计算

我们可以将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写为:

其中,6.表示第i年的边际消费倾向,Ci为i年的居民消费,yi为第i年的GDP,从而得出具体某年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同时,根据盛暑公式K=1/(1-6)可得我国短期投资乘数,具体数值见表1第5列。

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的投资乘数呈现迅速、大幅度下降,且2003年以来其数值仅为1.4左右,远小于1999年的2.92,很显然我国近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还不及1999年的一半,所以,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拉动作用的效果也变得越来越不显著。

三、我国投资乘数效应低下的原因

1.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消费边际倾向是影响投资乘数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由于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使得居民对于未来的收入和支出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预期,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有钱无处花、有钱不敢花、有钱不愿花”的现象,导致居民现期消费更加谨慎,加大了储蓄的比重,最终使全社会投资的乘数效应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2.边际投资倾向低

在乘数的推导中,西方经济理论假设储蓄在利率均衡时会自然转化为投资,而在我国现实经济生

活中,有很多储蓄存款沉淀在银行中未被用于投资,这就使得投资占收入的比重比理论上计算的要低。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银行存款存贷差额呈明显扩张的趋势。1996年为7439亿元,1997年为7478亿元,1998年为9173.8亿元,1999年为1.23万亿元,年年递增。并且,在1998—1999年两年较上年递增率分别达到22.66%与30.81%,远远超过GDP收入的增长速度。由此可以判断,社会资金大量沉淀于金融机构,储蓄到投资的转化率快速下降,可见,我国当前的边际投资倾向已落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3.次级消费循环中存在着除储蓄以外的非正常漏出

我国正处在巨大的制度变迁中,各种制度法规还不健全,也就使次级消费循环中存在着除储蓄以外的非正常漏出。一是投资项目过程中的腐败问题比较突出,造成部分资金未进入生产领域,还有一些低水平的固定资产的重复性建设,使得沉淀成本过大.二是资本外逃规模膨胀,导致国内投资和生产萎缩。据测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1993年以后规模迅速膨胀,均达到300亿美元以上,其中1993年、1995年和1997年的增加尤为显著,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将破坏国内资本的正常形成,延缓或破坏政府投资次级消费循环,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就造成了我国投资乘数效应不大。

4.交易费用的不合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通畅的必然前提是要有合理的交易费用。当一个人获得了新增收入进行新的消费时,如果交易费用过高,他的购买活动就会受阻,或者减少消费。另一方面,当新的购买出现时,提品或服务的企业也要购买新的材料,还要争取新的资金,如果交易费用过高,这些企业也很难实现新的供给。此外,如果交易费用过高,人们就倾向于自给自足,市场交易的链环就会被打破,资金、产品与服务的流动就会被割断。目前,我国的市场制度并不完善,市场混乱,效率低下,比如,不健全的审批制度、某些商品地方价格的保护、一系列的寻租行为等,它们都将使得交易不畅。交易费用不以市场来定价,就会造成次级消费的循环速度减慢,从而对投资乘数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提高投资乘数效应的对策

1.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乘数是边际消费倾向的函数,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最能扩大乘数效应。目前,我国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环境下,农民收入较城市相比差别过大,而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远大于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有资料显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达到0.8上下。所以,当前要切实重视农民减负问题,稳步推进、落实农村费改税工作,减少向农民的乱摊派和违法违规的乱收费,还钱于民。同时,国家还应以配套政策引导生产企业根据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趋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农村适销产品的生产投资。一方面,努力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拓宽消费市场,提供消费途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启动农村需求的效果,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倾向。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镇收入预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退休福利、养老保险、住房公费医疗等各方面改革的推行,这些原先由政府统包的福利、保障措施逐步都在向市场推进,也不断地给人们传达着风险信息。社会改革的转轨时期人们必然会变得谨慎起来,预期未来的不稳定因素必然也会增加。所以,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涉及居民当前生活、未来保障的措施在经济生活中推广开来。在政策与资金上都应给予足够的引导、扶持,从而发挥社会保障机制的积极作用,使居民的消费倾向由小变大,由弱转强,进而又增大投资的乘数效应,以便于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

3.引导民间投资,提高边际投资倾向

篇8

一、巧用播放功能,生动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心智上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理解能力有限,但对于动画视频等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创设出轻松、愉悦、多元的课堂情境,发挥学生多重感官的共同作用,从而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促进其对新知识点的探索和学习,为理性认识的培养奠定基础。以北师大版教材《快乐的小鸭》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创设动画情境:有12只小鸭在草地上欢快地觅虫,不一会儿,7只小鸭游到河里,那么草地上觅食的小鸭还有几只呢?当学生看到活泼可爱的小鸭子,不由得兴趣大增,然后积极进行思考,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中列出准确的算式。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参与思考和探究,提升了其思维能力。再如,在北师大版教材《温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拉近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场景的距离,让学生在常见的生活情境中增进对“负数”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推动其更好地掌握负数的读写方法和应用场景,提升学习效率。

二、巧用演示功能,化解教学难点

相对于传统投影来说,电子白板具有动态演示的功能,这就使得教师能够将实物、PPT课件、Flash动画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实践。在《角的度量》这一课的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的动态展示功能,能够减少因口头表达所带来的理解偏差。结合电子白板旋转和批注功能进行内容讲述,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更为清楚地观察到量角器刻度的不同,避免出现因内刻度和外刻度不同所带来的角的度数读取错误的情况。不仅如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操作,从而更为仔细地观察度量的过程,在推动思维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促进教学难点的突破,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三、巧用操作功能,助推思维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工具而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更为齐全,能够更好地提升现代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拖动、克隆、聚光灯、计时器等功能优势,采取多元的途径来展现抽象的理论,在丰富的形式之下传递枯燥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多样化功能的应用过程中理解数学理论和现象的形成过程,在循序渐进中实现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促进数学课堂的提质增效[2]。例如,在对《三角形分类》这一课的内容展开教学时,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三角形,如衣架、三角铁、三脚架等,并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物品,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继而,在电子白板上将学生所给出的三角形展示出来,并利用“消隐”功能将这些图形的色彩、图案等隐去,在聚光灯功能上更为直观地凸显出三角形的构成要素,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印象。最后要求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如点和线的数量等,并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展示,在电子白板交互功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四、巧用交互功能,促进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师生的充分交流是保证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互动,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进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保巧用电子白板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张露(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濠村中心小学,福建南平353404)摘要: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当前基础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信息化载体应用日趋广泛,交互式电子白板也成为当前教育活动中较为常见的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凭借其强大的交互特征,推动了传统课堂向现代化课堂的转变,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学生兴趣激发的过程中完成了重难点内容的教学,并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打造更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关键词:小学数学;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高效性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192(2019)01-0086-02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交互式电子白板所具有的交互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结构的需求,推动了良性师生关系的建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化被动学为主动学,充分地发挥了课堂的主导作用。例如,在练习课上,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计时器功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计算练习,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效率。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隐藏、拖动、放大等功能,设计出更有层次感和趣味性的练习模式,将学生等比例分组,继而以小组竞赛的模式参与习题抢答,当某小组答案正确时,就在白板上将习题展现出来。当某小组答案错误时,则利用放大镜功能,在放大的过程中让其他小组进行修改。这种方式能够深化学生对错误点的理解和认知,让其自觉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以弥补知识体系上存在的不足[4]。

篇9

二、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大数据营销的思考

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营销处理,能给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诸多的价值源,并且能够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但是,在进行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考虑到企业的各个方面的有效配合性,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用过有效的大数据营销活动,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

(一)电商进行大数据营销具备的素质探讨

第一,应该具备应用大数据的意识以及应用的能力,在进行大数据营销,电子商务企业应该首先了解到数据的能力。对于电商来说,他们不会发愁进行数据采集,而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太多的数据,他们则更为看重数据分析的能力。所以,对于电商来说,他们应该把重点精力放在销售数据、市场数据、客户数据以及其他服务数据方面,通过有效的整合分析,能够最终获得有效的数据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则是需要电商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大数据营销的意识,应该具有有效的战略方针;另外,电商企业还应该保证具备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并具有相关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应该具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数据分析则是大数据营销中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营销的动态调整工作,根据大数据时展要求,网民则是呈现出动态变化,这点就决定着营销者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因此,信息传递速度在电商企业中一定要快速而准确,这就要求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能够保证消息传递更为有效地进行,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尽量少的丢失,另外,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柔性的特点,能够保证对于消费者的快速变化行为做出及时的反应。另外,除此之外,对于大数据营销来说,也应该要求企业成长为有效的学习型组织,能够保证大数据营销更快、更好地被接受和使用,同时,还要求能够对于快速变化的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勇于在活动中进行不断地挑战,敢于进行自我突破。

第三,要求具备较强的数据库系统,通过海量的大数据分析,能够保证消费者有效获得真实性的活动,但是,这种不确定性的行为变化往往也让营销者感到头疼。对于大数据本身来说,其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通过有效的数据库,保证有效制定企业的营销决策,这就需要一方面保证进行有效而快速的数据分析,并能把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营销的改善和决策过程中,保证结果和资讯的有效结合;另外,还应该通过营销结果,以及用户不断消费行为,保证数据库系统能够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使得数据滞后性最大程度的降低,有效避免出现一定的营销决策错误。

(二)电商如何进行大数据营销的思考

第一,对于利用大数据进行商品关联进行的挖掘营销来说,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保证数据之间得到有效的关联性,这样在具体的企业运用过程中,应该保证有效分析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关的数据联系。比如,通过相关的啤酒和尿布的关联营销的案例,能够给电商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能够有效实现电商企业产品信息的相关推荐以及结算界面的互补推荐的内容。利用小型的数据库进行处理和分析,能够使得用户的短期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通过大数据对于商品关联度进行关联,则能够有效保证界面信息的准确度大大提升,能够更好保证用户潜在需求得到一定激发。所以,利用大数据的分析,保证充分对于商品的关联性进行挖掘,并能能够保证推荐界面的有效性,这点则是电商应该注重的地方。

第二,对于利用大数据进行的社会网络营销来说,当前,社会化媒体的高度发展,已经使得海量的人群得到覆盖,并且社会网络营销的传播速度正在呈现飞速的发展,利用大数据,人们可以对于社会化网络的传播进行充分地了解,能更好地开展电商进行类似于社会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分析的优势,能够有效把握好社会化网络传播媒介对于消费者的偏好的分析,在相关的社会媒介上进行分享活动的积极开展,使得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有效提高营销效率。

第三,对于利用大数据进行的地理营销来说,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能够充分对于网站的交易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在进行商品的地理营销中,能够根据地理位置区域特定区域中人们的不同喜好,因此有效地开展不同类型的营销策略活动。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大部分电商则是在交易最后环节获得用户的收货地址,只有部分的电商则会有效地在开始阶段,就能够获得用户地理位置,这样的情况不利于进行商品的地理销售。应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地理位置的有效划分,保证存在的差异性的确定,应该充分保证用户地理信息和感兴趣商品的关联度,同时,能够在对于产品的服务,在细节上更加完善。

第四,对于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行为的分析营销来说,电商主要分析消费者的历史记录以及涉及的购买行为,这样就能有效获得用户的消费习惯,有效可以为企业提供用户行为分析营销。比如,用户的心理、行为轨迹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时停留在具体产品上的时间进行判断,有利于发现潜在的用户,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商品广告的投放,使得广告转化率大大增加,另外,电子商务企业来可以通过一定相关的搜索行为,针对潜在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使得商品种类进一步完善化。

篇10

对各中医院校竞争力的评价以往一直是靠主观印象,没有客观指标,显得表浅和笼统模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各种综合评价方法,但对中医院校评价指标不全,深入研究不够。在学校竞争力方面,有些学者也写过类似的文章,主要有:①“五所中医院校科研竞争力分析”[1],作者利用多种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等5所中医药院校的科技量、科技成果完成量、专利发明申报量。采用趋势分析和计量学的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5所中医药院校的科研竞争力。②“《中草药》1990-1997年度引文统计分析”[2],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法及《sci》、《cscd》评价期刊质量的有关指标,对《中草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刊出的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评价该刊的质量,了解一些中药学研究的特点与现状,发现一些中药学特殊的规律,为文献服务工作的改进、期刊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③“我国高等中医院校1997-2005年论文统计分析”[3],作者以CBMdisc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7-2005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院校在国内期刊上公开的总数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科技论文产出现状和分布规律,进而了解全国同类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地位,为领导决策,也为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拓宽思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④“1997-2001四所中医院校〈学报〉论文引文分析比较”[4],作者根据这4所学校的学报刊载论文为统计源,对其引文进行比较分析,具有客观性及实用性。⑤“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医药院校排序分析”[5],客观评价了大学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⑥“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实现”[6],作者依据高校科研管理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模型,并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使科研竞争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量化,从而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高校的整体科研实力。笔者在借鉴以上学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抓住中医药院校发展中最关键的要素——论文学术能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运用影响因子计量和的方法来评价各中医院校论文学术竞争力。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①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出全国23所高等中医院校2001-2006年各个专业(中医、中药、针灸、人文社科)公开发表在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以及SCI收录的期刊上的文章数目。②利用pubmed数据库检索出在被SCI收录的外国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况。检索方法:选择数据库“pubmed”,再for一栏里输入“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点击“go”即可查询。因考虑到学校的英文名已改为“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则每个学校查询的时候必须查询两次。在这个过程中,会查到一些在非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如“yaoxuexuebao”等,则必须把这些文章的数目去除。

2.2 评价方法

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是对文献或文献集合获得客观响应,反映其重要性的宏观度量。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7]。具体算法为: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总数)。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笔者在统计时采用的方法是:将每年每个学校在某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乘以某一年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最后把所有的影响因子相加,然后作出比较。根据高校发展趋势,专科类高校都在向多科类高校发展。笔者统计分类时按4个类别来区分,即将论文分别归为中医、中药、针灸、人文社科4个类别进行统计,最后加总计算。

转贴于

2.3 结果分析

在一般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中医类、中药类、针灸类、人文社科类4项比较,中医类最多,其次是中药类,社科类最少。中医类:广州中医药大学遥遥领先,影响因子总和高达761.55,其次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类:广州中医药大学仍然最多,为391.8。针灸类:天津中医学院位居第一,达到78.45,广州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人文社科类:南京中医药大学以8.1排名第一。从总数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位居榜首(见表1)。在核心期刊上影响因子总和情况:中医最多,中药其次,针灸较少,人文社科类最少。中医类:广州中医药大学以绝对优势稳持第一。中药类: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为516.6,比最少的山西中医学院高出54倍多。针灸类:和前面的情况相似。人文社科类:山东中医药大学排名第一,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以11.55分并列第二。从总体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仍然是排名第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名(见表2)。在权威期刊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况差不多,但在人文社科类,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更少,很多学校几乎都为0(见表3)。被SCI收录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普遍都很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各个中医院校的影响因子都为0。总和排名前三位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见表4)。从总体排名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以2 698.615分位居榜首,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其影响影子总和分别为1 643.756、1 640.677(见表5)。表1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一般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注:各地院校均为中医药大学或中医学院(下同)表2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核心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表3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权威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 表4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SCI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表5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各种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

3 结论

笔者采用影响因子求和的方法,利用CBM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查询,统计分析了2001-2006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院校的论文学术竞争力。评价方法是先分别对各个中医院校在各种期刊(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SCI)上发表的各个专业(中医、中药、针灸、人文社科)文章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在各种期刊上的影响因子采取求和的方法最终得出: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位居前三名。各个专业论文量比较:中医类最多,中药类其次,针灸类较少,人文社科类最少。总体上看,各个中医院校在权威期刊,尤其是SCI上发表的文章尚少,但整体学术力呈不断提升的态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香.五所中医院校科研竞争力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23-226.

[2] 霍 红,李 政.《中草药》1990-1997年度引文统计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3):77-81.

[3] 黄瑞敏,赵文竹,林晓华.我国高等中医院校1997-2005年论文统计分析[J].中国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6,(6):74-76.

[4] 李宝英.1997-2001年四所中医院校《学报》论文引文分析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3):92-94.

[5] 程 勇.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医药院校排序分析[J].中医教育ECM,2002,(1):9-12.

篇11

数字时代下,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化终端的崛起与发展不只意味着动画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的变化,更蕴含着动画创作的方式与内容的发展变迁。如何培养出能够在未来与世界动画强国进行竞争的优秀动画创作人才,是摆在中国高校动画创作人才的教育面前的一大挑战。

中国高校动画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动画创作人才具备适时吸纳数字技术优点,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与新设备,提高动画创作的技术手段与视觉表现的能力。从目前国产动画的创作过程来看,我国的动画创作人员并不欠缺这方面的能力,高科技的应用早已经渗透在我国动画创作的过程当中,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我国早在2005年推就出了国内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当是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平已经在向高技术发展,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告知全世界,中国当时就已经拥有独立生产和制作三

维动画的能力了。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动画教育要增强动画创作人才提升其所创作动画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能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合理结合。目前的国产动画虽然应用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可是创作出来的国产动画片却只能面对低龄化的受众市场,近几年屡创动画电影票房纪录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电影就是很好的例证。国产动画的低龄化创作趋势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对动画创作人才民族文化培养的缺乏。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从事动画制作的人员也已经不在少数,中国的动画产业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背后,却是中国动画片创作人才的极度缺乏,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提高。

2 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动画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近些年来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缺乏艺术创造力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将其归因为动画制作的技术水平有限,画面效果无法与国外动画片抗衡。这种过时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站不住脚的,目前,我国的动画教育虽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上已经与数字时代的发展像接轨,配备了先进的动画教学实验设备,并搬用了国外的动画教学课程设置。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出来的动画创作人才的动画技术制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况且,中国动画这几年在平面和三维的制作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制作水准同国际动画强国的一线水平还有差距,但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中国高校动画教育这几年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的动画制作水准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但是停滞不前的创作思想却阻碍了他们创作出高质量的动画片。为什么配备了顶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课程却仍然难以培养出能够创作出优秀的高质量动画创作人员,这其中既包括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思路的狭隘问题,也有动画教育人员对于动画艺术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了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难以胜任国产动画的质量发展需要。

动画创作人才的成功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一个成熟的动画创作人才并不仅仅要精通绘画与电脑软件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一定的创新能力。因为动画是一种文化,动画业被定义为文化产业,它被看作是多学科的互融性与交叉性,从实用性的、解决问题式的活动上升到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现象的大背景下的一种必然。作为现代设计中最重要部分的动画,它集中了美术、设计、服装、电脑技术、美学、文学、社会学、营销学、电影学、表演等最为广泛的要素,是最具有多科性和互融性的学科综合体。因此,动画的繁荣,决不仅仅靠熟练使用电脑、绘画造型能力强就可以做得好的。

动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具有很强的外在形式的可塑性,但是合适的内容题材的选择才是优秀动画作品所必须具备的。丧失了主题内容的动画作品,就好像没有燃料的跑车一样,纵然被设计制造的再精良,也只是件摆设。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5年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国第一部纯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这部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历时五年,耗资上亿的大片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到最后上映时却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特色。不论是剧情的设置还是人物造型的设计方面都不免显得有些俗套。从概念构思创新角度看来,《魔比斯环》并没无可取之处,它既没有达到预计中的走国际路线的效果,也没有体现出任何民族性的特色。可是如果站在有利于动画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魔比斯环》则填补了中国动画史上没有三维动画电影的空白,证明了中国的动画制作水准的提高。从这个例子看来,国产动画的制作水准已经不是束缚其发展的主要枷锁了,中国高校动画只有想办法提升动画创作人才的创作构思、丰富动画的表现手段,真正地体现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特色,才能培养出能够与从众多动画强国进行竞争,并找到突破的契机的优秀动画创作人才。

相比之下,美国好莱坞在1998年曾经以中国的民间故事《木兰从军记》为故事素材,改编成的动画片《花木兰》在上映的第一周就取得全美票房冠军。但是作为如此优秀的动画故事素材的原产国,中国国内的动画创作人员却对如此耳熟能详的素材“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画教育对动画创作人才培养的失职,使得现在的中国动画创作人员对本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不甚了解,这也是制约中国动画发展民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对高校动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伟大民族。如此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多样的民族风格,必然使得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培养出独具一格且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化。它是我国本土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最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而将优秀的民间文化中所包含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合理地应用到艺术创作当中去,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形态的过程,则成为中华民族体现自身民族特色的主要方式。

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产品,它的民族特色就如同戏剧一样,主要从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品格的深度与广度。动画的民族风格是由本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其内容、形式、格调、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需要,体现出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气质。

首先,从审美心理方面来讲,就动画而言,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题材内容,就越容易引起国际动画界的兴趣,越能在世界动画中标出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能契合外国观众猎奇的观看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国际性。中国老一辈的动画创作人员就是通过自身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和体会,将其运用到动画的创作当中去,才在当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从万氏兄弟于1926年完成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到后来的《三个和尚》、《九色鹿》、《牧笛》等等,这些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在伴随着中国动画成长的过程当中,为中国动画赢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题材选取方面,民间艺术都为这些优秀的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取材范围。在题材选取方面,中国动画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通俗文学为原始素材,进行再创作。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就来自于神话传说;来自于民间故事的有《马头琴的传说》、《日月谭》、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等等;还有的取材于寓言和成语,例如《三个和尚》和《骄傲的将军》。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由于我国民间美术、曲艺非常发达,艺术形式种类丰富,例如像国画、剪纸、皮影、刺绣和书法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段都完全可以运用到动画领域当中。中国动画在发展的几十年中,就是吸取了民间美术的营养,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动画形式,而且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由于从国画当中得到启示,我国于1961年拍摄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为世界动画界增添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新片种;在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片中运用水墨表现了人物、家畜和山水,清秀的画面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而这些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动画形式必然只能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遗憾的是,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就被世界动画界所瞩目的中国动画走到今天却迷失了方向,如今这一代的中国动画观众对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耳熟能详,对国产动画片却漠不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画的悲哀。

中国动画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能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创作的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我们并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将其转化为动画艺术形式,如何使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接受和喜爱的动画艺术形象,是需要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就不能仅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当中,要经过动画创作人员经过自己的创新思考,将传统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现代民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表现。如果仅仅是照搬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等具体艺术形象,将无法脱离这些艺术自身的功能特点,掉入模仿抄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从本土文化、民间文化中应该寻找那些民族风格鲜明,造型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动画素材加以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现代化是不相违背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构思、如何运用。作为现代的国内动画创作人员,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木板年画,还是皮影、壁画等艺术形式当中,都有动画创作所需求的造型元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创作人员进行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其实美的本质是一致的,但美的形式却是多样的。这形式的多样性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自己对动画的不同理解而发展的适合本民族的表现形式,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对于中国动画,照抄照搬不是办法,重要的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开创自己的民族风格,那样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民族化是指动画的精神内核,一定是反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文化特色,没有民族性便没有个性与特色。

中国本土文化中包容着深厚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参照。动画不仅是一个影视形象,它可以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衍生开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发展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坚持从本土文化中发掘宝贵的资源,不仅是国产动画的发展出路,更是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现在,中国动画的发展正走到了十字路口,曾经的辉煌固然令我们骄傲,但残酷的现实还是逼迫我们进行思考和学习。我们的动画民族化的路子走了几十年,突然走不动了。于是就有人提议放弃民族化创作道路,发展国际化道路。目前中国动画的“洋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是内容题材和形象设计多方面的“洋化”。这种倾向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一味的模仿别人也就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这样制作出来的动画片当然不会被认可。解决现代化问题不能否定民族化,民族的特质、民族的文化才是中国动画创作的根基。中国高校动画教育需要在将民族性作为其发展根基的同时,必须深入探索现代化改革,使民族的精神特质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需要,才能真正融合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动画创作人才。任何艺术作品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之后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有将民族的精神与时代的内涵相结合,在现代语境下探索展现民族特质的新道路,探索时代条件下民族新的动画话语,实现新型数字技术与传统民间文化相结合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动画才能够迎来振兴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刘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人动画竞争战略.现代传播[J].2006(4)

2 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娴.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电视,2005.(8)

4 娄淑芬,李明.中国动画“民族化”之思考.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

篇12

1高校期刊阅览室期刊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把期刊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投入巨大经费购置电子和纸质期刊,但是让人尴尬的是,尽管这些期刊资源花费相对个体的图书馆经费十分巨大,但大部分期刊利用率都不高,甚至有部分期刊无人问津。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读者对期刊阅览室资源缺乏了解

尽管期刊资源是高校的主要信息资源之一,但对读者的宣传推广工作却十分滞后,许多师生对期刊资源不了解,认为期刊里面的内容过于专业,只针对某一部分的特定人群,所以往往会被大众读者所忽视,期刊阅览室在许多人眼里只是一个自习室。

1.2期刊资源数量有限,缺乏合理性

由于各高校购买期刊资源的经费是有限,购置的期刊种类不能涵盖所有期刊,因此不能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有一些很受欢迎的资源由于价格高而无力购买,但是图书馆资源又要定期更新,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又只能用有限的经费购买性价比较低的期刊,这样容易造成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1.3期刊资源闲置较多

现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电子资源获取相对以前比较方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万方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查询比较快捷,不愿意舍近求远在到期刊阅览室里来查询阅读纸质期刊,造成期刊阅览室的纸质期刊资源闲置较多。

1.4期刊阅览室的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是高校图书馆多年以来存在的问题,图书馆管理体制还是比较传统,管理人员大多只能做到开门、通电、断电、关门。遇到一些简单的软、硬件问题也基本上只会摇头,真正能为读者解决问题的少之又少。

2影响高校期刊阅览室期刊资源利用率的几个因素

2.1高校图书馆内部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大学生对阅览室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些高校设施较为陈旧,缺乏最基本的配备如空调、沙发、绿植等,已不能满足读者的对阅览环境的需求,这就严重影响了读者对期刊阅览室地使用。

由于体制等因素,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期刊阅览室工作人员的配备方面缺乏专业人员,人员配备结构不合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本校学科的专业设置及教学需要的期刊资料不了解,只做好开门看门关门的基本工作,谈不上深入做好推荐阅读、解答咨询等工作,也没有能力去做好这些工作,这都影响了期刊阅览室的利用。

2.2读者自身方面的原因

随着网络移动技术长大的一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阅读一些短快、经松的东西,他们即使来期刊阅览室,也大多是阅读娱乐杂志,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学术a期刊基本不闻不问。这些大学生缺乏利用期刊获取信息的意识,忽略了通过专业期刊信息的学习提高自己专业学习功能,如果提高读者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急需解决的。电子期刊的出现是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的挑战,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读者,他们已经习惯了纸质的期刊阅读,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的缺乏限制了他们对期刊资源的充分利用。

3提高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利用率的策略

3.1加强期刊资源的宣传、增加期刊阅览室的服务时间。

大多数高校期刊阅览室都是采用开架阅览,方便读者查询。高校应当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作为图书馆服务宗旨,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学生请回到期刊阅览室的同时,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期刊阅览室的规范管理,采取各种办法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期刊文献资源。

3.2加强读者期刊资源使用能力的培训

为了让读者尽快熟悉期刊资源的使用方法,要对读者定期进行期刊检索培训。工作人员可以制作期刊阅览室期刊目录表,对所有期刊进行分类标引,读者就可以很方便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期刊,也可以把期刊目录表挂到图书馆网页上,方便读者在网上查询。期刊阅览室还应该定期举办期刊推荐会,要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读者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介绍新订阅的期刊资源,引起读者的兴趣,吸引更多的读者进入高校期刊阅览室。

3.3营造期刊阅览室环境

期刊阅览室是读者查询文献资料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读者能满足在视、听、触觉等方面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读者心旷神怡,产生一种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从而提高学习和阅读的效率。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吸引读者积极进入阅览室学习和阅读,从而提高阅览室的期刊使用率。

3.4提高高校期刊阅览室工作人员素质

高校图书馆要努力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根据需要努力提高馆员的知识结构层次,定期对馆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学习。馆员自身也应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素质,在认真、全面做好服务的同时,通过一些有效的途经,通过自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高校图书馆对知识全面,信息技术较强的工作人员还要重点培养并予以重任,也能刺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作好期刊阅览室的工作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3.5利用学术馆员,开展个性化服务

作为满足用户需求的主体,尤其是作为信息导航和提供者,图书馆派专人与某一个系或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互相沟通,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提供期刊文献信息服务,起信息联络、资源组织,传递导航的作用。

3.6发挥微信功效,加强与读者互动

高校图书馆有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以后,能够实现简单的期刊检索、读者证和微信号绑定及解绑、查询已借过刊、馆内期刊信息检索等。这些服务主要是利用了微信的信息交互的特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消息接口实现了对用户消息的自动即时回复,实现了一些图书馆的常用服务,未来可以再结合微信的信息推送的特点,以及一定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图书馆读者进行精准的信息投送(比如有针对性的期刊推荐等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图书馆对于各种新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逐渐普遍起来,微信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也将会更加广泛,图书馆信息技术工作者应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充分了解新技术的特点,结合图书馆业务,将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图书馆服务中来,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期刊利用率是高校信息数字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期刊阅览室的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要以本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水平等作为参考指标,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加大期刊资源的宣传,促进期刊资源的利用,通过不断更新,不断调整期刊资源,适应读者的需求,较大发挥期刊的作用。期刊资源是高校图书馆重要信息资源,做好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利用必将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色彩。转贴

参考文献:

篇13

学术期刊的功能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公示性,即要展示学科、学术前沿发展最新成果和成就,能发挥宏观学术领域引领功能;二是交流性,即要为学术研究同行搭建权威、公平、公正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三是传播性,即学术期刊要能增进学术传播、推动学术研究。科学发现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术期刊是国家、民族、个体进行学术交往的工具,是体现基于社会实践历史累积并从中升华的国民思维,因此,学术期刊既是传承学术思想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体现的重要媒介。就发展历程来看,从1665年在法国诞生的《学者杂志》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学术期刊一直处于印刷环境之中。1997年汤森路透集团Web of Science电子资源网络版,英美等国的学术期刊开始走向数字出版时代。

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中国际学术期刊有哪些变化?我国学术期刊可以借鉴哪些经验?本文试图探讨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国际学术期刊三大变化

场景原本指电影拍摄的场地和布景,但在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的著作《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这一概念则专门指向传播,主要指同时涵盖基于空间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1],也就是互联网场景,包括虚拟场景和应用场景两个方面。所谓虚拟场景,就是网络游戏、QQ秀之类的虚拟化情境。应用场景则指互联网的一个应用(产品)使用或用户所处的场景,在作者看来,它涉及五种要素,即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而且这五种要素会改变和提升消费者或用户的体验,从而改变企业组织自身。如果说传统媒介环境下,人们主要看重媒介所承载的内容与呈现形式,内容为王和眼球效应受到强调;网络时代到来后,社交成为媒介的中心要素,内容生产必须依附于社交动力才能进行有效传播,关系网络因而成为信息内容的主要传播渠道。

据2014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全球移动互联网使用量占到互联网使用量的25%,亚洲高达37%。另据2014年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超八成。移动互联网与手持终端的普及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之凸显的移动场景就需要相应的适配信息或服务。正如彭兰教授所说:“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也就是说,移动场景中用户具有时间碎片化和场景变换性的行为特点,相适配的内容就必须简要化、视觉化以与特定场景的阅读需求相匹配。具体表现来看,除其他休息或闲暇时间外,原来传统意义上属于报纸和杂志的“卫生间”和“床”成为重要的移动传播场景。同时,从交通工具乘坐到吃饭娱乐,移动终端的伴随性特征也越来越体现出来。

那么,场景是如何构建的?暨南大学谭天教授认为可以从人性、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来进行设计,即要满足欲望、响应需求和创造价值。互联网不断发展,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响应用户的需求变化和场景需求就是文化内容产品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一种组织实体,国际学术期刊在这样急剧变化的内外环境中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做出了应对策略与行为调整。

(一)出版环节融合化

在传统的印刷环境中,出版产业链大致包含信息采集、加工、加载和四个环节,也就是写作、编辑、印刷和发行环节。对于在线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写作和编辑环节,为使稿件能够适应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网络平台和格式要求,作者自身往往需要对已写作好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并做一些编辑工作,因此,相应的学术论文翻译、学科专业内容审查、结构逻辑、格式编辑、参考文献及语言校对润色等服务应运而生,信息采集和加工环节协作更为密切、更加融合,并形成一个行业,如美国的Editage和Crimson Interactive Inc就是这样的学术咨询服务企业并深受作者和期刊欢迎。[2]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则早就采用高效的数字化编审系统,所有投稿、审稿和同行评议全部在网上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印刷环节演变成为适用于数字网络下载的数字化加载及各种格式的电子书或电子文件制作,编辑和合二为一,如eGloo Technologies开发的XML标准语言就大大促进了电子终端的信息加载,也加速了信息加工和流程。[3]即使要进入传统印刷环节,美国赫斯特集团和《时代》杂志这样以出版为主的公司也会利用数字技术做附加、增值服务。就编辑和流程来说,一方面,诸多编辑业务被融合到印刷部门;另一方面,印刷企业也拥有了文字编辑业务,信息加载过程同时成为信息过程。为适应这种产业链融合,美国康涅狄格州的Westchester出版服务公司应时而动,把编辑、信息加载和发行等环节协调统一,形成组合业务并根据需要Apple,Kindle,Nook及PDF等不同格式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就论文投稿、审稿和发表而言,国外一些学术期刊还实行了一种“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所谓“先发后审”,就是作者投稿的论文只要没有实质性的技术差错,在逻辑和行文上合理流畅,即可首先在线发表,论文学术质量由用户或学术共同体即时在线进行评论。[4]美国物理学会所属期刊最早在2011年开始尝试这一全新的出版模式,半年内即收到2000多篇论文投稿;美国化学学会则将未经排版的论文直接放在网上供用户阅读。这种先发后审的流程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论文三审制度,使作者免除了专家复审的漫长等候周期,加速了出版进度。事实上,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在2003年就已在中国进行实践,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就是为论文快速发表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而建立的学术出版平台,用户只需简单注册成为网站会员,利用模板在线投稿后,初审即可在线。作为传统出版制度的有效补充,先发后审的在线出版模式对科学研究具有快速传播和推进作用。

(二)存在形态在线化

2008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国际学术期刊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字化比例达到86.5%,科学技术医学领域则达到了96.1%。[5]这一时期,学术期刊的数字版与印刷版共存,是学术期刊的“双轨制”时代。目前,一些国际期刊开始进一步取消传统印刷版,而只以单一的数字出版形态存在,如英国医学期刊(BMJ)在线出版全文,印刷版仅提供论文单页概述;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美国化学协会(ACS)、南非家庭实践(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印刷版只提供论文目录及摘要,《骨关节外科》(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杂志印刷版也只提供论文首页内容。截至2012年11月,以e-only为基本出版形态的开放出版期刊超过8000种。[6]学术期刊在线出版使得用户可以在顷刻之间即能获取全球范围内专业的文献数据、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术前沿进展,有效提高了科研工作和学术研究效率,还节约了大量纸张资源和存储空间,具有环保功能。相比纸质学术期刊,在线期刊更快捷、更方便地满足用户需求,已从根本上动摇了纸质学术期刊的市场地位,成为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补充的是,一定数量的学术期刊还可以进行按需印刷,如上文所述,学术期刊在线出版论文全文,印刷版提供目录、摘要或概述等简要信息,重要文章全文印刷;一些期刊虽仅提供首页内容,但在右下角却提供快速识别OR码,用户利用手机扫描就可获取在线全文及相关评论信息。按需出版的另一种方式是在线期刊出版的同时保留印刷期刊,但根据客户需要运用JournalsXpress等数字技术小批量印刷纸质期刊,既能降低印刷成本,又可做到零库存。

(三)营销传播社交化

借助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及社交媒体进行数字化营销是学术期刊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一种新兴手段,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站、博客、搜索引擎广告、社交网络、电子邮件、联盟营销以及网上新闻。[7]其中,所谓联盟营销是指网络联盟营销,包括广告主、联盟会员和联盟营销平台三大要素,也就是广告主或商家(在网上销售或宣传自己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利用专业联盟营销机构提供的网站联盟服务拓展其线上及线下业务,从而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空间,并按照营销效果支付一定费用的网络营销方式。数字化营销不仅运行成本低廉,而且精准、快速、有效、曝光度高,让学术期刊“无处不在”,同时实现了学术期刊对新市场的开拓和新用户的挖掘,这就是学术期刊的“可见性”功能。所谓可见性,就是不管基于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零售电商还是其他数字媒体,用户都能以最简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内容。“可见性”最初是网络营销业界针对广告投放的概念,但对于学术期刊的品牌传播同样适用。论文题目、作者介绍、内容概要及相关评论等元数据信息在可见性概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利用关键词搜索以吸引潜在用户的基础。学术期刊的受众分散、专业、小众,因而精确的数字化营销和社交化手段就有利于学术期刊的传播。

如英国著名学术期刊Nature,最早建立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并专门开通用于新闻、广告和职场的网站;还于2006年开设Nature专属播客,创建各种社交网络客户端和新媒体APP。Nature甚至还着力于打造类似于虚拟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类型的Second Nature。[8]基于传播方面的种种努力与出色表现,Nature门户网站早在2008年即获得Webby Award最佳科学网站奖,客观上大大提高了其在信息快速传播时代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国际学术期刊在线出版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启示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学术信息的在线使用量以每年50%―100%的速率递增,学术期刊的在线使用远远超过印刷期刊的使用。[9]就中国而言,根据腾讯企鹅智酷2015年首份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网民规模目前已达6亿,其中移动阅读用户占到91%,传统的纸质期刊不再是用户查阅和探索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在线学术期刊成为学术成果传播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基于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等方式逐渐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术传播媒介。

一方面,从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同行评审角度来说,在线学术期刊应当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推动平台和服务平台,向一流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学习,利用高效的审稿系统,快速在平台上发表学术论文并推出期刊成果,扩大期刊影响力和渗透力。据统计,相比传统的人工校稿,一位大学学报编辑使用信息软件的校稿效率提高了70%。[10]在同行评议审稿环节,编辑部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方式即可综合专家或审稿人意见。由此可见,在线信息技术以其快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编辑部的编辑和审稿流程,缩短出版流程。同时,为应对移动化的阅读场景,在线学术期刊也有必要从月刊或双月刊的固定方式转变为每时每刻的即时出版,力争让用户在需要查询特定学术信息的时候第一时间找到。

而就先审后发还是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来说,需要反思同行评审制度的真正原因,或许只有清源,才可以正本。从实体出版的成本考量,传统媒介环境下出版所需的纸张和印刷技术相对比较昂贵,为保证刊印出来的论文或书刊不至于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出版商才会邀请学术共同体中比较有名望的学者对将要印刷的论文进行检查,以剔除那些没有价值的论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刊印“无价值论文”所造成的在时间与金钱上的双重浪费。[11]可以说,同行评审是出版商为免遭商业利益损失的一种不得已的做法。但进入网络时代后,学术论文的出版不一定要像以往一样依附或依赖于印刷和纸张,论文在线出版大大节省了纸张和机器所花费的高额成本。如《浙江大学学报》就实行了单篇论文为单位的“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措施,并实现了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学报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等多平台的优先出版,论文周期大大缩短。

虽然由在线发表后的社区评论代替传统的编辑审稿和同行评议一直颇有争议,但这种出版模式尊重了作者的发现权,即因科学发现、经评审而获得的荣誉和物质奖励权利,保障了具有领先意义成果的首发权,保护了作为作者版权的知识产权。当然,先发后审模式在合理性与严肃性方面也具有自身的先天性缺陷,因此,为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前沿性,就需要对先发后审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也就是说,论文在线只是对于论文观点的一种确认,是一种认证行为,严格地遴选、把关和编辑依然必不可少,传统的三审制和同行评议制仍旧要发挥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这样既能保证原创思想的作者权利,又能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为进一步去除先发后审模式的弊端,为改革传统的“同行匿名审稿制度”而创办的Science Open杂志,是一个可资参照的样本。Science Open杂志的流程大致如下:第一步是编辑部请专人检查投稿论文,以剔除反科学的内容。第二步是在线发表达到编辑部内部检查标准的论文,由编辑部进行排版。第三步是进行同行评审,而且,评审人员必须实名,评审意见必须公开。如果审稿人与作者有学术联系,系统会“特别”显示强调出来;如果论文评审出现技术性错误,期刊还会给作者两次申诉机会。事实上,Science Open杂志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出版”,即出版本质上是出来,然后再由科学共同体进行讨论和检验。对于学术期刊来讲,这种先发后审的修正模式可以吸引和留存优质稿件,客观上提高期刊的权威性与影响力,提升学术期刊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在线网络和社交媒体客户端,出版社或发行机构可以将学术期刊极具专业水平的分析见解和富有参考价值的学术内容进行加工或可视化处理,提供到移动平台以发掘潜在的用户群体,增强期刊的渗透力。在这方面,创刊于2012年6月的在线开放获取国际学术期刊Peer J的行销方式值得借鉴。首先,Peer J 基于开放获取的文章内容可以保证在第一时间被Google Scholar,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Pub Med,Pub Med Central,Scopus及ACS等数据库和知名检索机构检索到,学术传播的时效性、首创性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次,每篇所投论文都配发有唯一的电子标识符,作者待刊发文章的首发权和著作权得到充分保护,用户的原创性创作投稿也受到激励;再次,基于网络单篇文章影响因子评价方法的使用促使学术期刊传播中的文章被阅读、引用、转载、转发、评论、在线图书馆收录等数据资料得以有效采集,期刊传播效果得到透明化监测与评估。[12]

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传播而言,除建立数据库、官方主页、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APP客户端外,学术期刊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等,以便让用户随时随地登录,了解投稿信息、期刊公告、学术会议、过刊文献及论文下载等最新服务。而且,学术期刊还可以鼓励编辑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通过“微编辑”平台创新用户服务模式,利用微博形成自媒体用户圈,并进一步利用圈的效应进行分享、转发、转载等,使期刊信息内容得到快速的传播。此外,通过激励用户邀请同仁同好就某一论文或研究热点进行阅读或评论,形成互动机制,期刊微信号可以成为期刊编辑、专家与用户良性讨论的公共平台。在互动沟通服务中,用户间的人际传播得到强化,对于期刊的信息反馈与信息分析得以有效收集,学术期刊既可以培养忠诚用户,又可以发掘潜在作者。更为重要的是,话题的及时更新和转发扩散的加速还可同时提高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和辐射力。

总之,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新媒介使用制造了崭新的阅读场景,而内容产品的生产者对于用户的争取就必然争取用户所在的碎片化和移动化场景,投审稿程序数字化、数据资源在线获取、与社交网络紧密结合从而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出版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术期刊不仅是科学信息的传播媒介,更是一种品牌资源。吸引大量高水准的作者、刊发高品质的论文,并及时把握学术前沿成果,是学术期刊品牌美誉度的直接体现,二者相辅相成、良性循环,最终助推中国学术期刊向国际一流期刊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

[2]孙万军,朱曙光.数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产业链融合与出版服务业的繁荣[J].科技与出版,2015(4).

[3]孙万军,朱曙光.数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产业链融合与出版服务业的繁荣[J].科技与出版,2015(4).

[4]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

[5]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

[6]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http:///,2014-12-18.

[7]刘佩英,张扬,徐建梅.论学术出版之数字化营销[J].中国编辑,2015(1).

[8]吴志祥,苏新宁.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发展轨迹及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5(1).

[9]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发展[J/OL].中国社会科学报,/xspj/201411/t20141105_1391000.Shtml,2013-11-29.

[10]张慧萍.信息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12).

[11]Sebastian Alers.Rethinking Scientific Publishing[EB/OL]..https:///editorial/04c2b65c-2966-4ac4-9037-8cdf9d9edb3e;jsessionid=yJ-817mdTJKn7cGhI5F98uUa.master:so-app1-pr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