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

篇1

1、《草原主要内容: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族同胞的热情欢迎的情景,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

2、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作家老舍《内蒙风光》文章融思想感情美、意蕴境界美、语言风格美、写作技巧美于一体,是授之以法、训练语言、陶冶情操、培养阅读习惯的典型课材。

据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2、精读第一段,品读赏句,分辨事物与联想。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草原的美。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

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书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形式,综合运用系列问题、情感体验,特性比较等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法优化课堂结构。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激趣促国思,创意动情。

1、幻灯片出示思考题、典型句,放映景物图像、画面。

多媒体比文字教材生动活泼,且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丰富的表现力。课堂上用它来放映文字,既可以化静为动,增强感知效果,又可以简化板书活动,节约教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传输量;用它来放映图像,既可以把抽象演绎为具体,使书面语言在学生思维中形象化、具体化,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注意,诱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情绪,促进观察与思考。

如初读课文,我利用幻灯片按次序分别出示思考题:①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什么地方的草原?作者到草原干什么?找出有关词句。②默读课文,用“——”标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用“……”标出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③再默读课文,思考:哪几段具体描写了“蒙汉情深”?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这样,问题一抛出,就能让学生“循轨而行”,在读、思、划、说中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三个思考题要求逐步提高,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抓重点词句”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的读书训练,而且巩固了“抓住重点,分清主次”的读书训练。整个读书训练中,屏幕上的思考题始终保留。

又如精读第一段,我把“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个典型句打在投影上,在句中重点词下分别标出圆点和下划线,并制作成可根据需要进行换词、缩句、删改等活动变化的复动片。在品词赏句中,时而把“清鲜、明朗”换为“新鲜、晴朗”;时而把原句缩改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新鲜,天空晴朗”;时而改变“天空明朗”与“空气清鲜”的词序;时而分别删去描写实景的前半句与描写联想的后半句等。在换词比较、诵读体味的同步训练中,诱导学生思考:草原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不用“晴朗、新鲜”而用“清鲜、明朗”等问题,从而联系上下文,分析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感受作者语言表达准确、具体、生动的风格,加深语言形象,增强语感。

2、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录像演示草原动态实景。

录音具有凭借语言、音乐及音响的组合,轻重缓急地表现事物现象的特征。电视录像则融语言、音乐、音响效果及活生生的实物形象、鲜艳的色彩于一体。它们都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栩栩如生的实物形象、实景场面和悦耳的旋律最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诱发兴趣,活跃思维。

如精读课文第一段时,我先播放本段配乐朗读,第一遍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边想象其意境;再播放第二遍,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①作者先写什么地方,后写什么地方?②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哪些是写由景物引起的联想?

又如当学生反复品味诵读第一段课文,在感知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并产生共鸣之际,我及时播放本段课文录像,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听录像中配乐朗读边练习背诵。老师动情的导语,电视屏幕上出现的草原风光,回荡于教室上空的优美旋律为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意境。

三、配合传统媒体,优化组合,完善结构,增强效果。

黑板、粉笔、课本等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体,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中接受与反馈信息的主要凭借,应当巧妙配合运用。

1、 板书“画龙点睛”。

讲究板书艺术,设计提纲要领、具有审美价值的板书,能增进课堂教学艺术效果。在《草原》第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草原

访问爱

↖↗

景美情深

何忍别

以上板书分别于于教学各个环节中出现。它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多彩的辅助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激发。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如认读生字时,可以组织开火车读、抢答等活动;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等活动。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再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练结合,授之予渔

    “授之予鱼,弗若授之予渔”。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可以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理解和感悟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大量讲练结合的语言实践。要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要点,写心得。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和判断语言的能力。

    如学习“草原”一课时,当讲到描写草原风光美的句子时,让学生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并进行仿写的练习。课堂教学中必须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除大作文以外,更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巧设问题,促进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定的导向性,如导向文化感,导向品格修养等,促进学生的思考。如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当教到用“精疲力竭”这个成语造句时,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造了不少生动的句子。为了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感恩教育,即对学生进行导向品格修养的教育,我对学生进行了提示:“你们有没有发现过爸爸妈妈精疲力竭的时候?”立刻有许多学生举手发言了,有的说:“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累得精疲力竭。”还有的说:“妈妈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每天累得精疲力竭……”我趁热打铁:“爸爸妈妈这么辛苦,所以我们要爱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回到家我们要怎么做呀?”

篇4

地震以后,各学校都建立了图书室,而且书籍种类也很多。但是学生都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去认真读。记得上学期,有几次我从图书室旁边经过,看到我班有十多个学生在那里看书。我就悄悄地走到门口去看,发现有七位学生都拿了一本书,坐在那里认真地读,他们一会儿在书上划,一会儿圈,一会儿勾,一会儿又在本子上写。看来他们都是在按我的要求做。可是,还有大部分学生都只是把桌上的书好奇地翻了翻就了事,没有几个人坐下来安心读。看到这种现象,我就常常在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呢?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

篇5

2 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2.1 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2 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2.3 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2.4 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3 常用的阅读方法

3.1 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3.2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3 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4 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4.1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篇6

1.梳理阅读文本要把握的信息。

课文涉及的内容有人、事、物、理,不同的内容需要把握的信息有所区别。如第十册第一单元围绕“走进西部”,介绍了西部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西部建设者,能体现这些事物特点的重点句段,在复习时有必要再赛读一番。如教师可以提出:“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你能背一背、读一读吗?”“背一背最能突出白杨特点的句段。”“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有些信息分散在文章各处,不能简单地找出,需要进一步分析、整合、加工。如“蒙古族人民的民俗风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这需要浏览课文,抓住迎客、待客、送客环节,关注穿戴、食物、文化等要点进行综述。“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文中提到了“复杂冻土层、恶劣天气、极度缺氧”三个困难,但未用到“困难”等提示词,极易被学生忽视,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关注阅读信息,捕捉敏感字眼。复习时,提取信息不是局限于提问题、找答案,而是通过复习时罗列的一个个例子,得到方法的回顾与潜移默化的巩固。

2.梳理阅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本册教材涉及的名著、名家较多,还出现了新接触的文体,复习时有必要进行梳理,加深印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①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剧本是《____________》、相声作品是《____________》。②《猴王出世》《景阳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分别选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课文是《____________》。③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课文《____________》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④《草原》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我们以前还学过他写的文章《____________》。

二、文本梳理,整体感知再获方法

课标就第二学段阅读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进入第三学段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应更加娴熟。除了整体把握,本册教材还将感知文本中描述的场景作为训练重点。复习中应精选例子,引导学生复习梳理已经学到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尤其注意以下两点:

1.抓阅读印象,促进较知。

阅读文本留下的信息包含着读者对文中景物、人物、事情等的突出印象,将这些重点印象用短语简单概括,再把这些短语联成通顺的句子,这样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桥》一文,“读了《桥》这篇文章,哪些人物、情景给你较深印象?”请了几个学生回答,大致都说“老汉”“指挥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老汉和儿子都牺牲了”。学生再用这些短语概述主要内容就显得更加容易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选读课文《一件运动衫》《丰碑》或尚未接触过的文本,进行尝试训练,使方法得以巩固。

2.文图互换,捕捉事件场景。

纵观第十册教材,感知文本具体内容,呈现事件情景和图像场景的阅读训练有不少。复习时,有必要进行归类训练。《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提出:“将《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设想为一部微电影,再让你当导演,剪辑一些童年林海音的精彩、有趣的镜头,你会如何选点抓拍呢?”经过讨论,使得“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想为骆驼剪肚子底下的毛”三个画面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可提出:“跟随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街头,或进入德国人家,你会用相机拍下哪些画面?这些相片有什么奇特之处?”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将文字还原于图像,以此来感知事件情景和画面场景。《祖父的园子》一文,课文中哪些情景,让“我”不能忘怀?……这样的复习引导会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想象画面,捕捉镜头,寻找奇特,并掌握相应的读书方法。

三、人物梳理,评价能力再获提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复习时进行针对性梳理,特定的阅读能力提升便会有效实现。第十册教材涉及人物的篇章较多,文章的阅读提示或文后练习纳入了许多关于评价人物的训练。第一次是在《童年的发现》,“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地说说理由。”而后对晏子、老汉、武松、严监生等人物评价的习题也陆续出现。复习时让这些人物“相聚”,引导学生在热闹的聚会中回忆辨认――“本学期认识的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学生再次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回忆人物事件,罗列人物品质特点,陈述评价依据。在系列的人物评价中,学生不难获得评价方法与评价能力。当然,教师尚需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人物,有的用典型事例足以说明主人公的特点及读者的喜恶;有的评价,还需从主人公的行为细节入手。此外,也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事例与人物特点的关系”――事例典型,特点才突出;让学生悟到“细节与人物特点的关系”――刻画细节,人物才鲜活。

四、写法梳理,表达方式再获领悟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领悟表达特点的例子众多,有准确的用词、生动的句子、精妙的文章结构、恰当的叙述语气、传神的细节描写……梳理本册教材,复习时这些表达方法有必要再提。

1.人物描写方法。

第七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选用不同的方法刻画人物,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复习时可以列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整理,自主体会写法之妙,然后再做交流补充,使得上述所提的方法都能再次呈现,刻下印象。

2.借物喻人与象征手法。

篇7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语言魅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推敲、品味的重点词句比比皆是,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才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如有老师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等关键词,抓住“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等关键语句读,从而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再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有位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的特别之处,了解了引号“引用”的作用,并通过去掉“极了”“透了”比较不同,体会出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效果。看似简单的一个设计,深化了学生对词语的感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读中再现情景,更真切地体会到人物的感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习得了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读通文本,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培养。如: 让学生重新组织课文语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有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文时,设计重组语言的练习:“谁见过大草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就争相述说着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有的说草原上的草像一床 绿色的盖被等。在学生说完后,笔者又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描述的和书上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感觉更好?为什么?书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课文用短小精炼、形象生动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形象。重组语言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大力促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三、四年级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入手,让学生找到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把课外阅读搬到课内,在班上建立了一个“班级图书角”,书是由同学们在家里带来的,学生看书之前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然后填借书卡,规定一周之内看完,看不完的续借。这样一来,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保证学生看书的时间和兴趣,我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专门的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在静静的读书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篇8

一、趣味导入法

指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板书、直观教具等表现手段,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新情境中。运用趣味法必须做到所使用的表现手段与施教内容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趣味性就起不到辅助导入新课的作用,相反会分散或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影响新内容的学习。趣味性表现手段有以下几种:

1.语言生动有趣

上课时,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讲述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关系密切的幽默和笑话,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可先讲述一个缺乏维生素C的病人的传说,都能起到趣味性的作用,以便顺利地导入新课。

2.板书生动有趣

设计生动有趣的板书,也是一种趣味性导入方法。例如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在黑板上描绘出有趣的图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课前首先制作好两张珍珠鸟的大图片,然后悬挂在黑板上,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猜猜珍珠鸟究竟长什么样的,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鸟儿的颜色,随后再挂出第二张图片,等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再请学生用彩笔根据课文所说的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来填颜色,这样具有强烈对比的板书设计,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的施教内容。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殊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篇9

如学习《锡林格勒大草原》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被图片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时我说:“这些图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锡林格勒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美景的课件,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的兴趣。

二、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多,思路越广,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因此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产生联想,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力发展了又将促进知识的掌握,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

默读是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用手指文章)、不动唇(小声叨念)。因此,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1.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

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2.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

篇10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依据这一点,在学习《草原》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草原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被图片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时我说:“这些图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大草原的美景的课件,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争着尽情地说…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我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大草原的美景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个个抢着读、比着读,读得那么令人陶醉…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的兴趣。

二、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多,思路越广,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因此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产生联想,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力发展了又将促进知识的掌握,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

1.读、写结合是自学的好途径

读、写结合是语文智力和能力的集中表现。读、写结合,使学生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写作,如在讲解新课前留预习作业时,就注意这方面的练习,既促进知识掌握,又促进了自学的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草原》一课的第二大段时,由于内容多,课文长,学生在理解时带有一定的难度。我先引导他们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这段课文中最能点明中心的一句话。学生默读后比较容易地找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当时的情境: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到处都是绿的!夕阳西下,蒙汉人民围坐在一起,交谈、饮酒、唱歌、跳舞……此时,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在班上交流,最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即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2.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例如,在学习预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曾设计让学生先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西沙群岛为什么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在那里?”“西沙群岛富饶表现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提的多好呀,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去从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好的、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我还根据理解课文的需要,设计学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总之,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不好的教师是传播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学。再加上语文这门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适合自学,容易自学。

小学语文学科,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语文课的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社会活动能力,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篇11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讲授《吹泡泡》一文时,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综上所述,通过“以境诱读”――创设读的情境,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以读引读”――老师的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情绪;“以说带读”――师生的述说,带动学生研读课文;“以练导读”――针对性地练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以评促读”――对读的点评,促进学生进一步地读。使“以读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落到了实处,达到了“多读自悟”的目的。体现了读的多样性,而且充满了学习乐趣。

以上“以读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做到了“多读自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扎实、高效,而且充满乐趣。

篇12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篇13

二、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美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动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文章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名篇佳作,品味作者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实践

1.入情入境,引导学生探索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其文质兼优,字里行间无不蕴涵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鸟的天堂》、《海上日出》、《瀑布》等。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描述,丰富的表情,感情真挚的朗读,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运用教学媒体创设一种美的意境,把学生引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产生一种审美和学习的欲望。

(1)教态投入,引以入境。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出色的动作、传神的神情、丰富的表情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联想,去感知美。

(2)以读为主,让学生感知美。

作者的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课文中,有的比较明确,有的较为含蓄,要使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必须以读为主,从读中悟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写鱼一节,就可使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中鱼特别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随着多读而显出深度,随着情感美而感染而升华。

(3)借助媒体,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象,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它以感性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快乐感和愉悦感,从而产生情感。教学《草原》一课时,我用投影映出草原的全景,向学生充分展示了草原的自然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作者看到白色的羊群,绿色的小丘,就联想到“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看到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就联想到“……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通过讨论,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这样写,可以表现景物的清幽、漂亮。只有这样的景物,才可能产生这样的联想。因此,情和景是交融的。

2.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欣赏美。

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语文教学中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引起联想,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美。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所描摹的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链,高挂于山川之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文章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