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术课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贴近时代脉搏,体现新课程要求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关注新课程、反映新课程、体现新课程。关注学习者,突出职后特点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都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此特点做出回应。重难攻坚,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设计、选择、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把握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很好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设计了主要针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在数学学科中,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篇2
其次就是教学内容重复单一,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当今的信息技术课,比较一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材,就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几乎是重复单一,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还在重复地学习: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组成、Window98、“文件的复制、移动、删除、更名、建立文件夹”、Word97或Word 2000等,软件版本和知识体例远远不能反映近一、两年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教材再怎么不好也比没有教材好,老师不能不用,但往往照本宣科,无奈地按教材内容授课,学生学得乏味。可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最是无奈的一件事了。现在试作如下比较: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强调动手、淡化理论,小学生未知的东西较多,所以对信息技术课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开始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都有要求,由于学生年龄不大,比较听话,课堂纪律也不错,也比较好按教材教学,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学校机房设备落后,教学效果其实是难以保证的。对于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来说,高一新生的现状基本上是这样的:学生大多是见过或用过计算机,较多学生有上网或用电脑的经历,计算机已不是他们心目中的新鲜事物,到了高一再来重复学习过去基本上学过、听过的信息技术内容就比较反感,他们自认为只要能到机房上网就可以了,教材上的内容已经没有多大的意思了。但事实上,往往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是一知半解,也有很多误解和无知,但却自以为是,并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机操作习惯。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缺乏新颖性、时效性,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被学生认为是最没有意思的东西,因而理论课也就成了 “没有意思”的课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古板,死守教材,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和时代性。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妨进行如下自我反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这样的一个现状:教师常常对可引入教学的时代元素缺少挖掘,对教材内容缺乏推陈出新和全局安排,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你所教的东西到底对学生有什么用处,对于所教学生的总体情况和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教学就是被动地授课,课堂语言没有诱导性设计,所讲内容没有发散性、延展性和反映计算机最新发展成果的时效性,甚至连教师自己授课的精力都不充沛。试想,这么枯燥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四个原因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视不够。一是对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和业绩激励机制及科研创新奖励机制。学校未能出资鼓励他们对学生开展兴趣培养,未能支助他们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水平或技能的培训、竞赛,未能开展教师多媒体课件水平竞技比赛,未能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长向校园网提供为其他学科制作的公用课件和便于拿来就播的理化生实验动画元件和人文学科的音视频合成动画元素,未能建立起信息技术教师的业绩竞争机制去激励信息技术教师对业务进行科研和教学研究。二是不重视硬件投入,缺乏必要的资金用于设备维护和硬件升级。不少学校机房的现状是:计算机数量不够,配置落后(计算机机房设施往往比主流配置平均晚五年左右),计算机运行又慢又卡,硬件的投入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现在频频出现上机课学生逃课的现象,有学生认为理论课没意思,上机课机子(计算机)又不够,就算有机子又不能流畅运行,操作快一点话就卡了。一些学生就干脆不去机房,呆在教室里干别的事,对信息技术课很是失望,觉得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
信息技术学科应如何走出死胡同,如何让信息技术课焕然一新?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件大事,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学科及教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采用什么方法呢?我们不妨尝试作如下设想。
第一、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有发展性、整体性、时效性,是经过总体
规划形成的激发科学创新的认知体系。建议出版社至少每两年对教材进行一次修订,作一些新的增补和必要的删除及勘误。信息技术学科大致分为记忆理解类和手动操作类两类知识。教材应对记忆理解类知识建立单独的学习框题,但不同阶段的教材的用语要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力求准确无误。比如:计算机应用?发展?组成、文件扩展名与文件类型、文件名通配符、同名文件相关知识、剪贴板作用与特点、算法设计、各个编程语句和函数的用法等,是理解认识类;有的直接记,有的要理解,教材的讲解就不能含糊不周,应作到科学准确。手动操作类知识,如:键盘指法、鼠标操作、Windows窗口操作、文件操作、制作Word电子小报、电脑绘画、编辑程序上机调试等,教材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完成同一任务,并对各项任务的基本的、常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进行必要的小结。电脑操作中常有一些没写入教材中的小技巧,教材也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电脑报刊杂志或上网搜索,开展信息技术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第二、学校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注意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保障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投入。学校不应只抓升学科目,而要实施素质教育,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散性、时代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并鼓励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水平技能培训/竞赛和信息教师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软件/课件制作水平竞赛,或给信息技术教研组一些有偿的项目去做,如:维护校内计算机,开发一些校内实用软件,帮助其它学科制作课件和动画元件,建立校本资源库等等,奖励对学校有贡献、创新有实绩的信息技术教师。学校应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他们主观上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
第三、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提高了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勇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本人的研究,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如下三个要求:
1、精研专业,通备教材。这就是要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水平要与时俱进,不吃老本,要对教材拉通备课,抓住教材知识体系,看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对教材讲述的不完善、落后和疏漏进行合理地修订和增补。
2、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根据情况设计教学。搞清楚什么是学生普遍知道的?什么是一知半解的?什么是第一次接触的?等等。教师只需问一问,学生普遍知道的就由学生完整地讲出来,教师用重复学生的话来表示知识点通过,比如鼠标的操作。学生一知半解但认识不清的,一种就是多让学生来谈,也许将多个学生的认识和观点归纳起来就完整了,比如改变窗口大小的操作,复制文件的操作。另一种就是学生经多次还言而不清、言而不尽的由教师就把这个“秘密”公布出来,提醒学生要搞清楚,比如,文件扩展名有关知识及重要性(Windows系统为什么要默认隐藏已知类型文件扩展名等)。对于学生第一次要接触的知识,教师要学会从其它学科或生活中发现学习素材或知识基础。比如: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为什么要学它,有什么好处,可从数学中找一些指数函数、数列等经典习题来引入,并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解决它。如:高斯的神算、病毒的繁殖、印度国王的棋盘、趣味作图等等。
3、丰富教学语言,创建情境教学,打造“活”的信息课堂。“情境教学”本是英语情境会话教学的简称,但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也必须借鉴英语的情境教学方法,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信息技术学科必备知识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全力打造灵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让课堂活起来。下面以事例对比说明我的这个思想。
比如,以文件复制的教学为例,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传统教学与情境教学的区别。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学习的内容是文件的复制,这是必考的内容,大家要认真去学哈,那么什么是文件的复制呢?或者文件复制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来看,教材上这样说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文件复制的方法,文件复制的方法大致有菜单法、工具按钮法、鼠标右键快捷菜单法、快捷键法和鼠标拖动法(还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操作方法分类),我们将分别学习。现在先来学习菜单法,请大家认真听,作好笔记……”——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看似没有什么错误,内容到位,态度也很认真,但其实是有问题的,该教学没有创设教学情境,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下去。
篇3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教师都需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使静态的书本知识通过课件动态化得展示出来,直观生动地显示文字和图形的变化,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心理,使教与学之间互动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教学生认识角度的时候,由于小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很难理解角的意思以及掌握角的画法。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先使一个亮点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从这个点引出两条线,并且使这个亮点和两条射线处于闪烁状态,这样就能使学生再看到之后,马上明白角是如何形成的。分别闪烁亮点与两条射线,有助于学生认识角的组成与各部分的名称。将一条边固定而另一条边移动,就能形成不同大小的角度,这样就能很容易得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的叉开程度有关的,而跟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将以往静止的画面变得活动起来,就能非常轻松地突破一些教学难点,并且能够明显地压缩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3、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题目,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一组的学生围绕问题自己解答,并将解答情况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并组织各组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这样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在选取内容时需要多下一些工夫,尽量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激起学生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通过网络学习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等,使他们能够运用并善于运用新方法去自觉学习和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4、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开发小学生的潜能。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数学概念很多,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进行理解。
篇4
1.教师要养成素材收集习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天成事物“乱”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让学生多接触感受可以丰富对事物物象多样性的感知,改变学生因接触面窄而形成的固有视觉图式,让学生获取第一手的物象印记,为意象性表现打下基础。素材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物象,同时也要注意收集各艺术派别的艺术作品,诸如印象派、立体主义等大家作品图片资料收集,可在介绍作品成就的同时,让学生领略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客观事物与表达画家主观感受的方法。
2.教师要具有教学案例设计能力
美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美术教师为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必须具备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的能力。例:《指甲长长啦》教学设计过程收集资料:2011年9月14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专业歌手克里斯•沃尔顿,艺名“公爵夫人”,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前展示她刚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长手指甲。她的左手指甲总长10英尺2英寸(约3.05米),右手指甲总长9英尺7英寸(约2.87米)。只需484个她左手大拇指指甲那么长就可以够到帝国大厦的顶端。分析与设计:小朋友的指甲是不可能长长的,以上的资料很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长的指甲。指甲,其长长后并没有固定模式,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猜想,于是《指甲长长啦》这一意象性绘画教学课案例经多次修改设计完成。
3.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读“画”
意象性艺术因过多强调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世界。因此艺术家就需要调动一切手段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即在表现对象时有意或无意地改变对象的自然形态,以符合自己的创作所要表达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再现客观对象时,有具象表达和意象再现两大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意象艺术作品时应更多从体会作者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入手。创造美、表现美的标准不具有唯一性,从而为理解、接纳美术作品奠定感性的理论基础。
篇5
(二)multisim13引入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基于动手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概念并让他们为开发未来工业应用或开展先进的科研项目做好准备的最佳方法。任何成功的职业道路或者人生决定往往是受到启发的,参与和准备就是将这种启发变成真正可实现的东西。启发孩子以职业运动员为梦想非常简单,只要打开电视或去看一场现场的专业体育赛事。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激励学生成为一个电子工程师。我们对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教育方式往往只局限于与实践脱节的纯理论和公式,即使燃烧最旺盛的火苗也会被这种教育方式所熄灭。而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开发,又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multisim13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折中的方案:以课堂学习技能为主,一个与工业应用相衔接的平台为辅,两者结合可帮助学生为应对未来的重大挑战做好准备。multisim13是将工业标准的技术集成到一个专门针对教学而设计的平台中,学生可以结合基于工业技术的教学硬件平台和教学实验室虚拟仪器套件来学习基本的工程和系统设计概念。将multisim13引进课堂,可以将抽象的、空洞的理论教学变为动态的、可视的直观演示,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电路工作状态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自己可以在电子平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设计电路,仿真印证自己的设想,培养了学生设计电路的创新意识;在multisim13电子平台下,可以先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带着疑问、好奇探究现象背后的理论与规律。这样顺应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multisim13在教学中应用实例
(一)传统二极管结构和单向导电性讲授过程
利用PPT图片展示一个二极管结构示意图,语言表述“将PN结两端各引出一个电极,并加以封装就制成了一个二极管”;给出二极管的电路符号。二极管重要特性就是单向导电性,流过电流的方向就是符号箭头所指的方向,二极管的导通电压锗管0.3,硅管0.7V。
(二)采用
multisim13进行课堂教学过程在multisim13元件库中调出3D虚拟器件,如图2所示。“将PN结两端各引出一个电极,并加以封装就制成了二极管”。对于图中U4管,灰环的一侧是阴极,另外一侧是阳极;对于直插的发光二极管U5,长引脚的是正极,短的是阴极;也可以仔细观察管子内部的电极,较小的是阳极,大的类似于碗状的是阴极。在软件电子平台上调出电阻、二极管、开关和万用表搭成图3所示电路。故意将二极管接反向电压,双击两块万用表,弹出图示右侧的显示表盘,按下仿真按钮。这时提醒学生注意:电流表示数为0,说明电路没有通,“为什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教师将二极管转向,阳极接电源正极,阴极接电源负极,按仿真按钮,电流表示数为2.429mA,电压表示数为581.428mV,说明二极管导通。这时点题:(1)这就是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只有阳极接电源正极(高电位)阴极接电源负极(低电位)才能够导通。(2)导通电压在0.7V左右。进一步提问,电阻起什么作用?不放电阻可以么?带着问题修改电路:二极管换成LED发光管,如图4所示,电阻选择4.7K,按下仿真按钮,LED灯根本没亮!但是电流值为2.139mA,压降是1.711V;将电阻换成1.0K,再一次仿真灯亮了!电流值为10.209mA、电压值为1.791V。
(三)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通过对两种教学过程的对比发现,通过仿真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比如二极管的实物形态、二极管的导通电压并不一定是0.7V、发光二极管并不是导通就发光、二极管在电路中必须配合限流电阻来使用等。传统教学采用语言描述来传递知识,优点是讲课速度快,但是文字、语言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明确的形象概念,也缺乏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入multisim13辅助教学,可通过multisim13组建电路进行仿真,让学生看到生动的现象,将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了鲜活的现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思考,需要参与。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引入multisim13软件辅助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增强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掌握各种仪器的基本使用和电路参数的测试方法。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能使每个学生动手接触电路,进行元件接线,参数设定,通过调试和测量,把实验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6
提升教育技术学为一级学科已经具备的条件
篇7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经常采用实物演示、情境再现等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以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创设情境,调动起他们参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和肯定。面对学生的不尽人意的回答,教师还要以饱满的热情给予宽容的评价。运用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机制,对学生客观地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它飞一会儿,因此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自评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动手实践操作,将学生自由探索引向深入
课堂是学生智慧涌动的河流。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历练自己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为实践活动创设条件。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不断把学生引向纵深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起到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积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养成一种学习习惯。
篇8
2.1正确处理数学教学目标与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关系
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主要是为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目的。教师应该根据数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多媒体技术,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需要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不需要的情况下强行引入多媒体手段,可能适得其反,导致画蛇添足的后果。所以,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正确处理数学教学目标与多媒体的关系,是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2.2多媒体教学手段要与教学内容一致,要注重课件元素的合理使用
在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时,首先必须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由于多媒体课件能够使用的资源十分丰富,图像、视频、声音等各种元素都可以利用。因此,教师在设计和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时,往往容易引入过多的元素,这可能会导致课件效果华而不实。教师如果不注重课件元素的合理使用,一味追求课件的视觉效果,插入过多的动画、图片,会使课件显得眼花缭乱。这样做,有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许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类似的多媒体应用,起到了负面的效果。
2.3要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
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较之“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优势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教师在讲授知识和与学生互动的时候,他们总是作为课堂的焦点而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难点,在黑板上演示分析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进行一些相关的课堂练习训练。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这种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师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高效、直观、生动等优点的同时,还需要将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时,对于一些难点、重点问题,可以在旁边的黑板上进行演算,与课件相互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黑板演算即时解决,这样就弥补了课件的不足。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身上,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率也会显著提升。
2.4要合理设计和使用多媒体课件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教材以及有限的参考资料进行备课。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可供参考和使用的信息大大增加了,这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时,应力求做到层层深入、详略得当,引入的资源要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数学教学最新信息,并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引入有用的信息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对于较为抽象的高等数学概念解释,就需要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用形象具体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概念讲解。在讲解极限概念时,可以设计出一段在平面上随自变量趋向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变化动画进行教学;在讲解定积分概念时,可以设计一段对曲边梯形无穷细分后,再逐步用细分条把曲边梯形填满以求面积的动画进行教学。这样的讲解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播放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其抽象难懂的部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学内容,启发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
篇9
2.1中学课堂教学展示作为中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中学课堂教学展示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对难以理解或通过板书、讲解等方式无法阐述清楚的抽象知识,可以在电化学教室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投影技术将知识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教学知识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也能愉快的学习、掌握教学知识。
2.2个别化学习声音、图像、文字并茂及良好的人际交互界面是计算机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预习,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资源库进行主动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2.3分析评价高校利用多种途径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CIA教学软件具有应用灵活、涵盖试题库等优势,允许不同CIA课件单独运用或结合使用,具有自成体系的特征[3]。CIA课件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完善;另一方面还会反馈给教师,用于教学经验总结,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4实验模似多媒体计算机的实验模拟功能具有其他普通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能够有效避免因为实际教学用具的缺乏、现实实验的不到位、无法实现的实验教学等问题的出现;此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实验模拟更加客观、准确和生动,使学生能够在鲜活的实验场景的带领下进入接受并掌握知识,不断探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学习兴趣,有利于钻研精神的培养,为进行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模拟实验教学不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而是一种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这种由多方位感官掌控的交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良好知识记忆效果。
篇10
农村初中学生基础比较差,对数学课感觉到枯燥无味,上课就是听天书,原因是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能将科技创新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课也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如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高度》时,我选择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并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被测物体的地理环境,利用已有的测量工具,设计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测出它的高度。又如,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时,我只带了一个易拉罐和两段足够用的绳子及一根棍子(知道绳子和棍子的长度)。向学生提出问题:“不用测量工具你能测出易拉罐的高度吗?”只有少数同学知道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测量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他们从“读”科学变为“做”科学,多参加实践活动,自主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操作,亲自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以科技创新教育的思维方法激活数学教学课堂
中学科技创新教育都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学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能穿插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可以激活数学教学课堂。如勾股定理的推导,可以有多种方法:一是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把它们拼成一个多边形;二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斜边长为c,再做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多边形,以有多种方法来推导。一题多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紧迫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枯燥,它是生动的、彩色的、跳跃的。
篇11
多媒体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能是辅质的,要防止让多媒体技术唱“主角”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时俱进,跟上行业发展对于已经做好的多媒体课件,虽可反复使用,但不应“从一而终”。对于设计和制作好的多媒体材料,虽可反复应用,但由于药学行业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所以任课教师要多看、多学,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和提高。
2.,根据专业选择内容在制作多媒体教学材料时,虽然要尽可能对现有的素材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尽量做到标准、规范,以适合不同专业的需要。但由于教学内容和专业之间存在差异性,每一节课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很难做到一致,有些内容只需一张图片就可清晰表达,有些则需拍摄视频短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追求规范统一的同时,要允许个性化现象的存在。
3.集思广益,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有些问题单靠个人已很难解决,这就需要人们组成团队,展开合作,团结互助,集思广益。从对教材理解、预案设计、教学思路等入手,对教学计划、教学中存在的疑问及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展开讨论。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可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既可以学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反思,实现共同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因其声色兼备,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是Flas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很好地把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但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如此,如过多、过滥使用,也会适得其反,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几下问题:
1.完全或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省时省力、可反复灵活操作的优点,有的教师就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当遇到电脑、投影仪等出现故障或停电时,就变得六神无主,手足无措,感觉不会讲也不敢讲了。这些教师完全忘了一切技术在教学中都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师才是教学中“教”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教师应因时、因事、因势利导,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篇12
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书本中有的课文内容很抽象,仅凭教师的讲述,学生即使当时学了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并没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而运用信息技术,却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教授《探索宇宙》一课时,发现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宇宙中的许多现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后又将实验和投影结合,让学生看到“银河系”的状态。笔者在圆形透明的水槽中装了一些水,在水中撒上泡沫代表银河系的星系,把它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学生从水槽的侧面看水面是平的,屏幕上的正投影也没有形成旋涡。当笔者用玻璃棒绕中心快速搅动水槽中的水时,水中的泡沫一起绕中心快速旋转起来,从水槽侧面看到水面中间向下凹形成锅底状,屏幕上的投影也形成了旋涡状。这样的观察是比较真实有效的,使学生有机会看到了平常难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丰富了课堂教学。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暗箱”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知识属于“暗箱”课,如《人的消化系统》《人的血液循环》《植物怎样“喝水”》等。这些课文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的生理知识,知道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理解植物体内的变化等,要达到这些要求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很好地解决“暗箱”课的问题。例如,《人的血液循环》一课,是典型的“暗箱”课,学生从外部无法观察到人的血液循环。于是,笔者就借助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了人的血液循环,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讲解,学生便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解决了“暗箱”中的难题。又如,在《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水分代谢是植物内部的运动变化,既看不到也摸不着,要学生掌握水分代谢的全过程,仅靠做三个实验是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的,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发展想象的空间框架,把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三方面的知识统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去掌握。为了解决这个“暗箱”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动画,让学生在动画演示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的完整过程,把部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完整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溶解》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经过思维加工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先让学生做“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的实验,让学生感知、认识并理解溶解现象。然后,笔者把这个实验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放入水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变小,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水槽中的水却慢慢变红了。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再用投影形式强化认知,大家都能说出什么叫溶解。把一个实验具体到细节的放大,容易使描述更清晰,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结合点
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是有效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一个具体事例,甚至可以是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得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2.体现主体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常常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随后,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充分讨论,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3
二、引入现实问题的教学方法
抽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虽然是一些语言和符号,但它们都代表了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数学家们根据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感知进行思维构造的结果,这些语言符号只不过是这种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学生要获得这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意义,并不是仅仅记住这些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而是需要以自身原有经验为基础进行思维构造的过程,只不过因为有前人构造经验,有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使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构造有捷径可循。
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现实问题的解决建构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而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演化过程和思维形式,从而给了枯燥的概念、定理和公式鲜活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以概率论为例,计算机类专业在学概率论时,可引入系统可靠性分析以及信息传递安全性方面的应用;金融类专业则引入金融保险方面的应用;其他例如产品检测、药品监督等不同的应用,可应对于不同的专业相应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专业课相对应的实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理论知识。现实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兴趣。采用好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应用身边所有的工具进行解决,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等,更重要的是应用储存在大脑中的数学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来建立解决这一问题的模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现实问题引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说的观点是一致的。三、引导团队合作和课堂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数学建模性质的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建立团队式的学习小组,对于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自行查找资料,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帮助交流者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基于这一原理,合作学习可以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合作学习可以是学习小组一起进行讨论、学习、探讨问题的解答、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与独立学习相比,以小组形式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可以带给学生深刻地印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观点,随着学习的进行,每个学生构造他们自己的思想和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学习环境被放在一个较大的群体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从课本中以及从其他成员处获得知识。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小组的每个成员可以不断对自己的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建或修正,比个人独立学习更容易对概念完整、综合性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影响也可以使学生专心于正在进行的学习任务,解决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并且,向其他成员解释对问题或概念的理解和看法也要求对概念和问题具有较深的理解才可能,倾听其他同学表述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其他同学将客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改革高等数学教学中,学习小组可以对某一概念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对一些课题或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讨论。然而合作学习必须有一定的模式,能够熟练进行、并且是受到约束的,否则就不会获得成功。进行改革高等数学教学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学会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学习的课堂,并能够很好的管理。
四、引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国外的多数的数学教学改革中,计算器和计算机被引入教学,有的课程甚至将微积分教学完全在计算机上进行,如伊利诺斯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共同开发的微积分项目C&M(CalculusandMathematica)。学生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来研究函数的图形和数值运算以及图形、数值之间的深刻联系,提高理解能力。同时,使用技术手段帮助处理符号运算允许学生节省更多时间,然后将这些时间用在高层次的学习上,帮助学生建构更深层次意义上的概念。
其实,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为学习主题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阐述角度。它可以成功的帮助学生建构所学概念和自己经验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尤其是,可以培养将经验抽象为知识的能力。比如,利用计算机可以很容易的画函数图形、找到函数的零点、显示微分方程的线素场等,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几何意义紧密联系起来。在一些直接采用计算机研究数学的学校中调查发现,学习怎样使用数学软件是他们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当然教学的重点放在数学思想上,技术只是一个辅助因素。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院校的培养对象出现了深层次的分化,目标定位也趋于多样性和多元化。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独立本科二级学院的数学课几点教改新思路。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改革数学建模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课一直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其内容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学生主要通过记忆公式和做大量练习而通过考试,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改革数学的教学思路,提出教学要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再注重计算技巧;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鼓励学生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实例研究、团队合作以及课堂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深入掌握所学知识的应用方法和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