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创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然而,从以往的教学效果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以致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只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难以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可以明显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分析化学实验对规范性操作要求很严,仅靠上课时教师演示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近两年对于分析天平的使用、容量器皿的基本操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内容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规范的操作等程序采用录像、电脑动画等直观的形式加以演示,将复杂的、枯燥的操作技能,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规范性操作的具体要求,实验时学生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教师可以利用暂停键停止播放,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考不按规范操作可能导致怎样的误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于半滴的操作,用酸式滴定管时是轻轻转动旋塞,使溶液悬挂在出口管嘴上,形成半滴,用锥形瓶内壁将其沾落,再用洗瓶吹洗。加入半滴后颜色变化正好,到达滴定终点。若向此溶液中再加半滴,溶液颜色加深,滴定明显过量。通过多加半滴后颜色变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对“量”的严格要求,从而能在实验中严格控制滴加量,减少实验误差。对滴定终点的判断,可以缓慢展示变色过程,并呈现出逼真的终点颜色,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滴定方法和要领。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析化学实验与无机化学实验具体要求的不同,加深了对“量”的概念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耐心细致地指导,并进行阶段性检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分析化学实验有着严格规范的操作要求,这是获得准确分析结果的最基本保证。没有规范的操作技能训练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关键因素引。
在进行新的实验课程之前,不是立即开展正规的实验活动,而是先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训练过程中,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耐心指导操作不规范的同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虽然强调学生建构意义的主动性,但是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与实验内容相一致的活动经验和经历,具备能够提供符合实验要求的示范性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具备组织设计和实施实验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能力。例如很多学生开始使用碱式滴定管时,滴定结束时管尖部分有气泡,此时指导教师可以现场演示操作方法,要强调用拇指和食指捏玻璃珠的上半部乳胶管,向右边挤乳胶管,使玻璃珠移至手心一侧,这样停止滴定时管尖部分就不会有气泡。教师演示完后再让学生操作,学生能理解规范操作的必要性并能较快地掌握操作要点。提前通知学生在天平称量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实验完成后,将进行阶段性测验,检查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规范操作的掌握情况,检测不合格的学生将不允许做下一轮实验,在这种压力下,学生几乎都会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按照规范性操作的要求去练习,直至熟练掌握规范性操作,从而养成严谨的实验习惯。
为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经过前期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实验的基础上,设置了分析化学实验期中基本功检查项目,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实验中加强训练和补救,促使学生能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化学实验基本功检查是根据前期实验的内容设计的,根据分析化学实验的具体特点,我们对实验操作评分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让学生了解,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不停地巡视。发现错误后,教师及时记录下来,在学生实验结束后进行及时指导,这样学生很清楚自己的不足,有利于日后有针对性地训练。
实践证明,实验课教师耐心细致地指导,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期中基本功检查,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确保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在2008年我校本科教学评估时,专家随机抽取十位大三的学生做分析化学实验,学生的规范操作和很强的动手能力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意义构建是学习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强调学习的情景性,即在真实世界中建构知识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主要思想为:学生是意义构建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铺设解决问题的阶梯,从实验中提炼问题,又能设计一些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实例,从而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同化”和“顺应”,从而达到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如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混合碱分析”教学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理论计算和粗测等手段制定实验方案。在选用双指示剂法时,他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如第一计量点pH值由NaHCO,决定,酚酞在其中应显何色?能否从理论上加以判断?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对第一终点颜色的描述不尽相同,有的要求滴定至无色-5],有的要求滴定至微红色J,究竟应滴定至什么颜色?实验中应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计算NaHCO水溶液的pH值从而加以判断(理论计算pH=8.13),也能想到配制NaHCO,溶液,于是将课前配制的25mL0.05mol·L的NaHCO溶液拿出,现场加入了2滴酚酞,此时溶液显无色,说明第一终点的颜色为无色。约2小时以后,细心的学生发现NaHCO水溶液中酚酞的颜色已经变成了浅粉色。学生非常好奇,提出问题:酚酞在NaH—CO水溶液中为什么会变色?变色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做实验解释其中的原因。最后经实验证明:NaHCO,水溶液的pH值会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而酚酞的颜色会加深。pH值增加的原因是NaHCO的聚合。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案,最终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问题,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改革过程,是大学本科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
四、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2
尤其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在购置时,需要支付很高的成本。除了承担每学期一次或是几次的实验内容外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浪费。同时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还需要安排固定的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特别是在寒假和暑假期间的维护费用更高。有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是为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服务,基本不针对学生开放,造成极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同时也限制了对化学科学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化学实验操作,因此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实验教学的模式固定
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学生观察和模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就已经把教学中的实验效果和实验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演示并加以验证。同时实验教学的课程僵化,很多实验教学仅仅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这些固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教学地位还是处于以往的“被动式”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应试教学。
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单一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考核往往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现象进行验证和比较,是教师操作过程的“反复”。被考核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师在实验教学的操作程序,就很容易通过课程考核。单一的考核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技能,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化学实验教学中固定的教学模式是因为化学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化学教学讲解的一部分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不大,一些现象和化学反应只能在实验室才能解释清楚。如,一些化学元素的放射性产生新的元素和物质。其次,以往的化学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常用能源材料的逐渐枯竭,将不断的开发新的能源的替代品。这些新知识在传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知识体系中没有体现,或是没有完全体现出。这些新课程的开设将是今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化学专业培养高素质、良好操作技能人才的必备知识。第三,以往的实验室设备、仪器管理和实验室设施配备以及使用状况的不合理,特别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不适合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专业人才。
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研究
培养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化学专业技术人才,始终离不开实验教学。特别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今天,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因此实验教学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1提高实验室的设施设备配备,完善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目前一部分高校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在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实验材料上的配备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一些新建的高校和西部的一些高校因为财政问题,往往只能先满足基础课程教学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造成了一部分高校化学实验室形同虚设。如西部的某个地方新建高校在本科评估时,专家们看到的化学实验室和该校的物理实验室混在一起。另一部分高校对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其他化学试剂材料的配备,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对于这些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室实验室,应“尽其所值”。虽然许多高校购置了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建立化学示范教学中心,使得化学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一些设施因为比较昂贵,甚至很少允许学生进入到实验室操作。
只有在学生集中上实验课时才允许进入,一些实验室和仪器由于相关实验的材料和试剂价值高,学校无法长期采购相应的材料和试剂,导致这些设施和设备是“买得起,用不起”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往往给学校和学生都造成极大的浪费更不利于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培养。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对实验室发挥自身的效益和培养高素质的化学专业人才尤为重要。高校应长时间地开放实验室,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实验室应该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了解专业的特殊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规范化,更能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2提高教师实验教学的水平,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2.1夯实自身的教学功底
高校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让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师要通过扎实的教学功底,引导学生自己探讨性进行试验,加强学生的专业试验操作能力。通过专业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帮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要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在试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起到主导的作用。作为主导教师,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随着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而试验教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对不同学生的采取有差异化的实验教学引导。
2.2更新旧的教学理念
高校试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更新旧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上多做努力。目前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是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的内容,并亲自进行试验操作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教学理念往往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设定模版和程序,从而无形中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应在实验教学中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验证、传授,而应该把试验过程和试验方法融入到试验能力与科学素养培养中,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培养学生对实验兴趣。特别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把试验过程和结果生动化和形象化,并在试验中随心所欲的掌握试验的步骤,使一些瞬间现象能通过计算机技术清晰地表现出来。
2.3创新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对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实验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人才市场需求。实验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结合社会当前的实际需求,在树立人才质量意识上,认真创新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把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中具有实际价值的内容和方法与现实很好的结合,并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新的应用性材料的实验,如乙醇替代汽油作为新兴燃料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加深自己对新事物的认识,对新原料的开发研究,为以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在实验中不断验证做充分准备。
3规范学生的试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规范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创新试验设计
化学实验是一种要求严格、操作规范的行为。在试验过程中,学生如不能按实际步骤进行操作,可能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甚至是重大的安全问题。提高化学实验的准确性可以帮助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按写实验教材上的步骤作预习,按部就班的完成试验的过程,在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能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化学的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并通过这个严谨的过程认知新事物。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试验设计任务,让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对不同试验步骤和内容所产生不同结果的试验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这对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3.2加强学生实验的指导和总结。
学生对化学试验具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些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认知的一些新事物和新现象。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对化学试验的过程感兴趣,忽略了试验的目的,从而导致学生在试验之前和试验之后缺乏必要的步骤。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在使用前指导其认真学习试验的步骤和方法,在实验后对结果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只有通过这样重要的环节才能使化学实验的效果得以体现。
篇3
二、新课导入情景化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新授课,必须避免平铺直叙,应该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拴住学生的好奇心,让精彩的课堂从第一分钟就开始。1.生活实例导入法。生活实例贴近生活,是学生熟悉的,但又说不清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求知欲,启发他们的思维,具有很好的学习导向性。在讲《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时,刚开始提出一个问题“随着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递增,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增多,用习惯命名法已不能满足需要,我们应如何用系统命名法给烷烃、烯烃、炔烃等来命名呢?”对于系统命名法的优点和作用,我给学生举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就是居民的身份证的使用,生活中一个公民只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证号码,就如一种有机物只有一种系统命名法。这样引出本节课应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学情景趣味实验导入法。趣味性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用实验导入在新课导入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实验,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解惑析疑的欲望。在选修5《醇酚》的第二课时《酚》的新课之前,我用毛笔蘸取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然后把纸晾干,钉在木架上,上课时用装有FeCl3溶液的喷雾器在白纸上喷上FeCl3溶液,当一幅惟妙惟肖的紫色图画跃然于白纸上时,全班学生啧啧称奇,我趁机因势利导,引出了苯酚。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我作了许多尝试,如《滴水点灯》、《水果电池》等。教学中除以上方法创设课堂导入的情景之外,我们还可尝试新闻播报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事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等。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图像、声音、视频走入了课堂,让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官来学习知识,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比如,我们在讲在水中的电离过程时,用多媒体播放动画,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的Flas,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离的概念。在讲到有机物的结构时,一些化学分子的立体结构、反应机理很难用语言来讲清楚,但是用多媒体教学就形象、可观,学生轻而易举的就理解了。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避免很多危险,比如一些危险性高的实验,现在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就能能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生动化,让静止的内容变成动的,让学生可以产生直观地感知,这样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
四、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
篇4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毕业生要走进企业,开始工作,首先面对的就是“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的转变。然而学生长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企业文化只是作为一种书本文化,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使其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变成全新的概念,形同虚设。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认识上的强烈反差自然会对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带来许多难以调节的矛盾。现实表明,这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严重脱节,制约着企业和人才的发展。
3.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但目前校企合作仍处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阶段,运行机制还存在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学计划严谨与企业的市场动态性,使企业需求与高校教学安排不同步,高校不能及时服务于企业;校企合作受益最大的是高校,学生技能与经验不足促使企业受益周期过长,而使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政府指导力度不够没有给予合作企业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国家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法律法规用于监督、考核和推行,即校企合作没有法制保障,这几个方面致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浅且难以持久。
4.课堂内容枯燥,单项式教学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文化作为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对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但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平时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也很少,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的往复,理论与实践脱节。致使目前学生在学习企业文化课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理论概念抽象、理论与实践割裂、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究其原因,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传统单项式灌输教学,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
5.案例库不够,内容不够深刻案例教学法对于企业文化课程而言是行之有效的,感受鲜活且精彩的企业文化案例,更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也同样不够成熟,今天还是企业明星,明天可能就陨落昙花一现,这给企业文化教学经常带来尴尬和无奈,因此现阶段可供教学选择的国内外优秀的企业文化案例较少。
二、案例库不够多,授课内容也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不够深刻,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缺乏有效性。针对以上几点不足之处,我认为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以下的创新:
1.进行教学大纲调整,强化实践教学内容高校要想有效地实施企业文化教育,就要从企业文化课程开始着手。时刻关注企业文化领域的实践和动态,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让课本内容紧跟时展步伐。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予以借鉴其企业文化课程教学经验,结合企业需求对企业文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梳理,制定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的定位分析,进行基础知识模块、学习能力培养模块、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实战模拟模块的系统划分,使内容变得更加紧凑。再根据学生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学科职业素养训练,这样即能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专业素质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清楚意识到企业文化对择业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只有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地将个人发展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
2.构建企业化的特色校园文化一直以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然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有成效的文化对接并不那么容易。我认为,高校应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校园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特色校园文化,为实现毕业时“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如在开设企业文化课的基础上,在校园树立相关职业的名言展板和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邀请杰出的企业领导者或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校企双方共建实验室、培训基地、组织实训实习;开展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学习并吸纳企业的管理方式,如在学习或生活纪律方面严格管理培养学生守时、守纪的习惯等几种方式来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这些都是树立大学生企业文化观的重要途径。
3.协调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目前,校企合作仍处于教育部门倡导,高校自发的状态,政府对高校合作企业没有给予政策优惠,企业主管部门也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意识,对校企合作持有消极观望的态度。种种不利因素都需要高校自己消化,这就需要高校协调企业完善合作运行机制。首先高校需从市场角度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帮助学生完成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过渡;其次有目标有定向的选择合作企业,从而保证合作质量;再次校企双方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小组用于开展合作项目的实施、管理、协调和监督;最后努力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如减免税收用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并完善相关立法工作让校企合作有法可依,从而开拓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当然校企合作的成功更需要双方的交流与互信,这样才可以使校企合作长远发展下去,实现双赢的目的。
4.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企业文化课是一门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在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运用以下五种教学方法:第一,创设企业环境,开展模拟实践。利用现有案例,老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互动,模拟创建企业环境,并自行提炼企业文化,不断总结,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和运用;第二,学生还可以模拟授课、课堂讨论、辩论等,老师再对学生的所谈所讲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第三,请进优秀企管人员,宣讲企业文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让学生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精神魅力,并认识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第四,开展策划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相关活动,如:展览企业文化展板、企业宣讲、企业名人访谈、参加校园招聘会、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以此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及优秀企业的文化;第五,通过短期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参观等方式将学生送进企业让其零距离的直观感受企业文化氛围。
5.开拓创新企业文化案例利用案例库,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现象与实践的认识。虽然现阶段各高校已经形成自己的案例库,但不得不承认企业文化案例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在我们多角度利用现有国内外教学案例的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平台的优势,播放一些描写优秀企业发展史的影片,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影视剧或不错的求职节目,借此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提倡教师极力推荐一些关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面的杂志或书籍供学生阅读;学生还可以利用现有案例,搜集处理资料,发散思维创造新的案例,这样既丰富更新了案例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5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总是以老师为主,老师津津有味的讲解化学知识,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过分的依赖,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影响教学质量。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做学生求知路上指路明灯;老师要针对化学特点,采取可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进行互动式学习;化学老师要尽量缩短讲课的时间,把时间交给学生支配,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让学生通过探讨去寻找答案,并让学生解答,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拨,有利于学生明白解答思路的正确和不足之处;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老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之间的讨论加以引导,不允许他谈论一些和探讨问题无关的话题;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加深学生对问题解法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恰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高中生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对周围的事物易产生好奇心,更愿意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因此,老师要从这一特点出发,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性的作业,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这个学科与世间万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老师要设计出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题,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高中化学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严谨性,所以,教师要将化学题与生活紧密相连,并举一些大家熟悉的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化学实验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因此,要特别注重实验的学习。实验教学就是探究式的学习,化学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探究性问题比较多,实验的机会更多,容易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突破化学教材的条条框框,老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先讲述理论,然后亲自示范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去做,动脑筋对实验进行设计、分析、推理,激发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建设开放性实验室,让学生随时可以做实验,有助于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掌握实验流程,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增设探究性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开展一些课后小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学会反思
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老师批改课后作业的对错毫不关心,对于存在错误的问题不进行反思,不从自身找原因,针对这样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反思,并主动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对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并加以改正;老师要适时鼓励学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每获得一个小小进步,都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化学知识,取得好成绩。
6.尊重差异,分层次教学
老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多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学生以鼓励和帮助;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在化学课堂上,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将学生以学习能力进行划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每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会使学生充满喜悦,增加自信心,进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努力学习化学,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7.观察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老师要交给学生正确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仔细的观察,善于发现不同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抓住典型现象,例如:善于发现发光发热及气体沉淀的现象,通过观察,有利于激发想象力;老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敢于对化学问题产生质疑,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有了疑问,才会去观察,去思考,去积极探索,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对比、类比、反向思考等等,要设计一题多解的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寻找不同的答案,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性,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篇6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制订本组工作计划,提出创作思路和创意,加以归纳总结。并将结果汇总,老师进行初步筛选,而后挑出与对本专业结合较为密切的作品进行完善。
三、实施计划
明确任务和作出决定以后,教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逐一完成,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分工合作、检查完善等环节来完成计划。下面以“小型水陆两用勘查机器人”作品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小型水陆两用勘查机器人”作为较突出的作品创意,它装载了电机、风扇、摄像头等部件。设想可以在陆地或水中利用摄像头来探测人不易到达的地方。第二,老师提出问题:如何实现陆地上的行走、如何保证在水下的电路安全(密封性)、摄像头如何对外部环境提供较准确的图像等。第三,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网上或图书馆进行资料的查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以此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学生采用四轮来实现机器人在陆地上的行走,老师提出在运动中会遇到各种不同地况,采用四轮可能侧翻,还有问题就是不能多方向灵活转动。学生经过资料查找认为可以用履带实现,可是带来的问题就是只能实现前后控制。第五,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履带由电动机控制,只要控制两只电动机不同工作状态就可以实现多方向运动。学生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发现电动机靠接线不能多向控制,再次提出问题如何解决。第六,本模块学生正在学习三菱PLC,提示学生是否可以用PLC来解决电机的不同工作状态。教师结合学生碰到的编程问题在班级进行集中讲解。第七,学生在外部接线环节遇到困难,由于是小型直流电动机,不知如何进行外部接线。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地在班级讲述PLC接线的重要性以及接线的方法。第八,学生进行接线安装与调试,完成工作报告。
四、验收、总结与评价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基本完成工作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演示文稿、展板、海报、录像等形式向全班进行汇报与展示。交流本组成员在工作期间如何分析、解决问题等心得体会,教师最后做出点评与评价。
篇7
高校应确定富有个性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物质层面的文化为载体,以制度层面的文化为保障,并寓于行为文化之中,着眼于精神层面文化的升华。
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规律、富有个性。高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大学人才培养的共性内容,又要强调自身的个性及特色。共性的内容应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世界胸襟及良好的国际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良好的创业道德等。高校个性目标必须体现出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定位、潜质、专业要求及地缘特点等。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能改变世界的人”,这都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内容欠缺的问题,大学育人理念要更新,即在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内包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因此,在大学培养目标设计中要体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2.创新创业精神文化:鼓励创新,兼容并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是创新创业文化的灵魂,在整个创新创业文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反映大学师生面对创新创业的内心态度、意志状态和思想境界,即是创新创业价值观、创新创业思想、创新创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概括,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和出发点。要树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坚持“鼓励创新、兼容并蓄”的原则,牢固确立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倡导“有创意、善创新、能创造、敢创业”的文化氛围,为推进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鼓励创新,兼容并蓄”是产生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大学创新文化的重要内涵。一是鼓励合作,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提高科技创新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后现代化”时代激活资源存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二是保护个性、自由竞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曾指出:“营造富有创新精神文化的最大难题,在于找到能鼓励不同观点发表的途径。”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高校要鼓励学术争鸣,提倡求异思维,活跃学术气氛。三是宽容失败,不怕失败。美国硅谷创业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Itisoktofail”是创业者的座右铭、安慰剂。我国高校要具备“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包容胸怀,培养学生正视失败、敢于创新的态度。
3.创新创业机制文化:优势互补、协同共赢。制度建设是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的基础。目前,我们亟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保障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思想和奖励创新创业行为。建立政府激励、社会激励和市场激励机制,确定创新创业价值导向。政府、企业、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高度契合,也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依据“协同创新三螺旋”理论,三方应优势互补、目标行为协同,才能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政府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政策推动、行为主导等方面,高校则更多地体现在育人主体、整合资源等方面,企业和社会则更多地体现在资金支持、创业包容等创业环境方面。通过给予大学生荣誉、基金、环境等支持,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时尚、风气,从而使之有目的、有动力、无忧虑地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
篇8
试剂:过氧化钠粉末、玻璃棉、大理石、稀盐酸、圆形蜡烛(直径1.5cm,高度2.8cm)、火柴仪器:球型干燥管、200mL烧杯、玻璃导管、橡皮导管、止水夹、气球(或沙滩球)
3实验步骤与现象
(1)利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提前制作一个二氧化碳气球(气体未干燥,环境相对湿度75%~95%),扎紧出气口备用。
(2)取一支干燥洁净的球型干燥管,用镊子将适量玻璃棉填充入球型干燥管中,以玻璃棉自然蓬松状填满干燥管球型区域1/2为宜。
(3)向填有适量玻璃棉的干燥管中装入过氧化钠粉末,以90%以上玻璃棉均匀蘸有淡黄色过氧化钠粉末为宜。
(4)组装“双烛异象”教学实验装置,此时两处止水夹均夹紧。
(5)点燃两根蜡烛,打开未连接球型干燥管一侧的止水夹,挤压气球缓慢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蜡烛随即熄灭;夹紧该侧止水夹,打开另一止水夹,同样挤压气球缓慢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可见球型干燥管中的过氧化钠粉末开始剧烈反应,同时该侧蜡烛的火光显著变亮。
4实验注意事项
4.1玻璃棉的使用
实验中若将过氧化钠粉末直接填充于干燥管中,会造成填料过实或过疏的情况,前者会使气流通道堵塞导致实验失败,后者则会造成二氧化碳未及时与过氧化钠粉末反应就通入烧杯使蜡烛意外熄灭的情况发生。笔者经过多次尝试发现使用玻璃棉填充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意外情况的发生。玻璃棉是将熔融玻璃纤维化,形成棉状的材料,耐腐蚀且化学性能稳定。由于玻璃棉呈细丝状且较锋利,因此填充过程应使用镊子操作,以免手指划伤。利用玻璃棉填充干燥管球型区域1/2后,再将过氧化钠粉末附着于上,玻璃棉本身呈丝团状且较硬,因此可以有效地增大过氧化钠粉末与二氧化碳气体的接触面积,且能够保持适当的气通量使实验顺利进行。
4.2过氧化钠的填充
向填充玻璃棉的球型干燥管(15cm)中装入过氧化钠粉末时,应注意填充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这与实验能否成功有密切关系。只有在玻璃棉的分散和定型作用下,使过氧化钠粉末呈现实验编号1的分布情况时,实验可以成功。实验编号2、3和4由于填料不均匀或者填料过少,使干燥管中通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偏高,氧气含量偏低,熄灭蜡烛,导致实验失败。
4.3二氧化碳气球的制作
实验中的二氧化碳气源也可用实验室(简易)制取装置现场制取并通入,但是从实验时间和教学效果等角度综合考虑,使用二氧化碳气球提供气源是更好的选择。在气球的选择上,笔者尝试使用了普通气球(乳胶气球)和沙滩球(PVC塑胶气球)两种。结果发现,普通气球的优点是充气较易,利用实验室简易二氧化碳制取装置能够很快将其充起,缺点是实验过程中容易漏气,实验操作难度较大;沙滩球由于是用PVC塑胶制成,具备一定的硬度和定型能力,且充气口一般有防跑气设计,所以实验操作简便,在教学过程中几乎不会发生实验失败的意外情况,缺点是实验前期准备需要花费相对更长的时间进行充气。
篇9
二、利用边讲边实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认识化学知识的过程,而技能、能力、方法和态度等都是通过这一化学认识过程来培养和训练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就必须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展开,以便学生把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主观形态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边讲边实验是实现认识过程展开的有效途径,边讲边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实验的探索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现象,而且便于了解化学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未变化,然后教师总结归纳出经过无数次实验都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即质量守恒,教师再用原子模型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
三、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篇10
对于一个患病的机体来讲,同时存在着机能、形态和代谢方面的改变。案例分析是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8]。如女性较为注意自己的形体,关注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比例正常,有些女性刻意减少饮食量以保持身材苗条,有的女性由于过度减少进食量而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教师授课时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这个现象,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再分析糖代谢的内容,最后回到案例本身,使学生既学到了糖代谢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及临床实践中,为将来的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基础[9]。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特别注重案例与生化知识点的相关性及相互联系。例如:我们选择糖尿病的病例,讲解了糖代谢中血糖的来源及去路,与学生一起分析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不仅讲解了糖代谢,同时还与脂代谢途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生化各章节内容从纵向到横向结合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请学生先分析,教师参与讨论,及时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有效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同时建立起案例讨论成绩评定方法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班病例讨论成绩由病例讨论课现场讨论各班成绩(70%)和个人成绩(30%)组成。其中讨论课现场讨论成绩由教师及学委组织的答辩委员会评出;而个人成绩则根据每人准备工作多少、答辩参加状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由学委组织学生评分。案例式教学考核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10]。
篇11
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即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具有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发散”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实验教学要创设开放式的创新环境。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从化学自身特点来看,化学实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理性的化学充满乐趣,这是许多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感知兴趣上,老师特别要注意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把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引入分析现象本质,结合启迪思维,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课程和兴趣,在实验室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拼装和研究一些课题,如学生在研究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中发现,刚开始生成的溶液变为黄色,但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发生了改变,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的颜色也并非红褐色,学生大为不解,老师在这种时候启发学生一步步的分析原因,分析与课本上的现象不同的根本原因,最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一种激情情境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设情境的途径可以是提问、展示事实、播放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
演示一个趣味实验来创设情景(边讲边操作):在烧杯中放入适量蔗糖,加入少量水润湿,倒入一种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用大屏幕示文字表述:①看: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为什么);②摸:烧杯壁发热;③闻:有刺激略带酸味的气体(什么气体)。(问)这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是什么呢?
利用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并积极思考的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激发起的学习热情、定向思维与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保证教与学双方在情感上和目标上的一致。
三、培养创新技能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四、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篇12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整合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可以将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活跃化学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想学、善学和乐学,其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语言讲解所无法比拟的。例如讲解化学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等知识时,这些知识凭借想象来理解是非常难的,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分子碰撞理论,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分子如何结合产生新的物质等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也容易理解透彻。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生产化学制品的过程,例如铁的冶炼、纯碱的制取等,通过逼真地展示化学制品生产或实验过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但是,在化学教学中,有的教师本末倒置。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已成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多媒体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但有的教师将多媒体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却将黑板等传统教育工具抛之脑后。而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例如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等单元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所有的知识呈现出来,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待视频播放完后,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和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再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重点知识及难点知识的讲解,只有通过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整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3
实验设计二:分子之间有间隔取一支长约40cm的一端封住的玻璃管,用注射器向玻璃管中注入其容积一半的水,再用注射器沿管壁缓缓注满含有微量品红的酒精溶液(溶液显红色),观察到液面明显分层;用拇指堵住玻璃管口将其倒立,观察到水和酒精迅速互溶同时有气泡溢出,液面下降约1cm。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说明:①将玻璃导管一端在喷灯火焰上加热封住,冷却后使用。②酒精的密度比水小,加入微量品红的目的是易于观察液体分层现象。③水和酒精互溶,挤出水中溶解的空气,形成气泡,溶液体积减小。④改进后能够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