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西医临床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西医临床论文

篇1

1.3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新思路:结合上述中医、西医在临床诊治中各自的思路方法及诊断理论,明显可以看出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诊治体系,一种以辨病诊治为主,一种以辩证诊治为主,在实际的诊治应用中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优势和不足,有学者根据中西医诊治的不同体系特征,将中医诊治归结为感应综合性科学,西医诊治归结为因果分析性的科学,在临床诊治应用中二者从不同的方法理论出发,但是都能够获得同样的真实有意义的资料。根据各自的特征,又有学者提出在临床病症的诊治中,以现代西医的诊断方式进行疾病的诊断,同时通过中医的辩证理论实现病症诊断的分型,将两种诊治方式在临床诊断中相互结合,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病症诊断分型方法,以在临床中进行应用,提高临床病症诊断的科学性与全面性、综合性,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进步。

2中西医结合进行综合治疗的新思路分析

临床中,在对于患者的病症原因以及病理变化、特征进行诊断确认后,就是针对患者病症开展的治疗。根据上述对于中西医进行临床诊断的特征分析,在患者病症诊断确认过程中,结合两种不同诊治方式各自的特征优势。那么,在对患者病症治疗中,可以选择中医、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以结合患者需要,以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方式实现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进行两种或者是多种治疗方式的综合应用,来实现患者病症的治疗控制。其中,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综合治疗,在实际应用中,分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及中西医药物的综合应用,它们都属于中西医结合实现患者病症综合治疗的范围。其中,中西医治疗方法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对患者病症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辨证论治,同时,还强调“以人为本”、“治末病”、“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治疗思想,中医治疗主要以中药、按摩、针灸、推拿、穴位等治疗方式为主,而西医则是以药物和激光、理疗、放疗、手术等多种治疗方式为主,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结合患者病症情况,选择两种或者是多种治疗方式。以中晚期食管癌为例,除了手术治疗外,局部的放疗、化疗也是治疗手段之一,而作为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药,在手术前后的应用,能加快术后康复,提高免疫力,促进造血机能,清除潜在的残存的癌细胞,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可见,中药、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将成为肿瘤治疗的最佳方法。其次,以中西医药物的应用实现患者病症的综合治疗中,其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第一种是使用中西医药物联合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进行患者病症的治疗,比如,在对胃病患者的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中,可以使用胃仙U进行治疗,维C银翘片也是中西医药物结合制成的复方制剂。第二种中西医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则是指不固定联合使用治疗形式,比如,在进行上呼吸道感染病症的治疗中,可以使用金银花和青霉素药物联合应用。中西药物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突出的治疗效果。

篇2

2.1中医中专护士在临床实习初期(1~3个月)的心理问题

2.1.1心理压力过大

不同学历年龄的实习生心理压力不同,普遍都有焦虑、恐惧。从校园学习到医院工作,对于医院及不同科室的陌生环境。接触不同的患者及带教老师。带教老师年龄性格各不相同带教方法也不同,实习生在临床护理实习工作中害怕担心中药记不住,担心穴位找不准,护理操作怕出错。担心老师会训斥自己,害怕与带教老师交流。担心与病人交流怕病人说自己是实习学生不让自己护理学习,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2.1.2对中医护理中药好奇心心理

从理论学习中到临床护理工作实践,护理实习生感到中医医院的各项操作和综合医院不一样,对中医穴位注射操作就比较陌生,穴位注射操作难度大,因中医穴位注射承担的风险较大,一般老师也不会让实习生动手。对实习生来说很好奇

2.1.3急于求成心理

中医中药药名较多针灸掌握比较难,实习护士急于求成想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想让老师多讲解,多示范。实习护士有较高的求知欲,迫不及待地希望能理论联系实际。得到老师的认可。有时科室较忙老师讲解的不是很仔细或讲的太快实习生还没有理解,实习生感到很困惑。

2.2中医中专护士在临床实习初期(4~7个月)的心理问题

2.2.1动手欲望心理

通过前几个月的学习,基本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医操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到了轮到新的科室,就会问老师哪项护理操作自己能动手,护理实习生会自信的告诉老师自己掌握那些中医知识以及技能,实习生对自己能胜任护理工作的自信心大大增加。

2.2.2满足心理

护理实习生有满足心理,对于中医护士来说,她们认为,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每天基本都是一样的,没有她们想象的难,只看事物的表面,在实习中她们已经基本能够掌握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有自满的心理不需要再学习中医新的知识想法,中医中药精髓博大不是在很短时间能够掌握的,实习学生要虚心学习中医的精神及精华。

2.3中医中专护士在临床实习初期(8~10个月)的心理问题

2.3.1厌烦心理

当中医专科护士实习到此阶段时,觉得护理工作繁重、乏味,疲惫,每天重复一样的护理工作:打针、发药、贴敷+TDP、拔罐、护理健康宣教。再没有刚实习的新鲜感。

2.3.2不稳定及矛盾心理

此阶段中医医院实习生面临找工作的问题,感觉中医护理工作与学校想象的有实际上的差距,加上社会传统对护士的偏见,时常会有不想做护士想法,影响到最后阶段的实习。对于医院来说,中专护士的文凭太低,中医学院相对较少,所以聘用的机会较少。在投完简历屡屡被淘汰时,她会着急,无法正常的实习。本科实习生通过一年的实习又感到自己选错了专业有不想干护士的想法出现了不稳定及矛盾心理。

3实习生在不同实习期的心理对策

3.1护士在临床实习初期(1~3个月)的对策

对于刚刚进入临床护理工作的实习生,首先带教老师应该态度和蔼了解实习生的需求了解实习生心理需求,带领她们熟悉病区工作环境,尊重学生,这样实习生才不会对带教老师产生害怕的心理。带教老师也要认真、自信、不厌其烦的耐心讲解基本中医中药知识。满足她们的求知欲望。做到放手不放眼,让实习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2中医中专护士在临床实习初期(4~7个月)的对策

此阶段的实习护士她们对临床护理工作一知半解,自信心高,甚至达到自满心理。带教老师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实习生,将中医中药以及中医穴位系统给她们进行讲解,并要求实习生掌握的内容。对于她们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讲解,以便改掉实习生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护理操作的习惯,让同学了解中医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工作,它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同时带教老师也要积极鼓励护生参加各类护理学习班,鼓励实习生去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带教老师要培养实习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责任心和兴趣,培养新型高素质护理人才。并且注重实习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

篇3

CLE8.2数据库为后台的管理软件进行全院的工作管理,改变了以往手工操作模式中的程序复杂、工作量大,而且极容易药品管理不准确,导致药品漏收和错收,给病人和医院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影响了医院的信誉。中心药房使用电脑微机管理后不仅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药品管理也更规范标准、科学。

1计算机网络

中心药房的管理系统包括库存管理、医嘱摆药、处方发药(出院带药)、科室清单统计打印窗口,药剂工作人员通过库存管理窗口输入需领取药品名称及规格数量传送到医院药库网络系统申请领药,药品领入药房经核对正确后,保存单据存入中心药房库存,以保证临床病区的用药。临床病区根据病人治疗开出医嘱,处理完毕后转送护士站电脑,经核对保存转送到药房电脑,再由药剂人员保存(计价、收费),统计打印,迅速配送到临床病区,保证了病人的及时治疗和及时用药。住院病人还可以通过电脑查询自己每天所用的药品和数量及费用,确保了病人的知情权,增加了医院的透明度。

2药品管理

中心药房的药剂人员用电脑统计出药品的领入数和消耗数对药品进行点账作账,使复杂且易出错的药品管理做到了科学简便快速规范,及时掌握药品的效期和药品的去向。做到了有计划领药,避免了药品的积压和短缺,保证了临床病区的用药,结账处则根据中心药房的医嘱保存信息,网络计算病人的住院费用杜绝了错收和漏收费的现象,保障了医院和病人的利益。

3临床医嘱

临床医嘱的药品名称,剂量规格单位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在药品管理和病人用药治疗和收费上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临床医嘱的任何一环节出现不规范,不仅会造成漏收或多收,给病人和医院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会造成临床医嘱的无效,导致药品不能及时配送到病区而延误病人的治疗。

3.1药品名称住院医师根据病人病情电脑输入药品名称时,应与中心药房电脑所购存的药品名称一致,否则所开医嘱无效,中心药房就保存不了此条医嘱,不能发送药品。

3.2药品的剂量单位规格医嘱输入药品名称后就接着确定药品所需要的剂量单位及规格也要与药房电脑所购有的药品剂量单位规格相符,否则此条医嘱也同样无效。另外,如果同一药品有不同剂量规格时输入药品剂量单位后还应选择确定此药物所需的剂量规格。

3.3医嘱的时间医嘱的时间为0点至23点的任一时间。

3.3.1长期医嘱药品输入名称和剂量单位后就输入此条医嘱的频次,即每日几次和开始时间和执行时间及途径。执行时间必须稍晚于开始时间,否则此条医嘱当天就不能执行,导致治疗不及时和漏收费用。

篇4

2.考核内容及方法

结合医学教育模式,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巩固临床实践教学成果,课题组加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前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现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2010—2011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相续进行了临床技能考核。

2.1 动员宣传和组织管理

分别在2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基地之前,进行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动员与宣传,使学生带着任务走向实习岗位,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系统一组织部署临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选主考成员、组织考前培训会、监督考核过程及考核成绩分析等。同时,根据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发动全系中、西医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组织考核题库,系部主任亲自把关,保证题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2.2 考核学生范围

中西医结合系2010—2011届全体毕业生,共计434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5级15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8级82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级13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9级64人。

2.3 考核内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参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多站点考核方式。因本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进行论文答辩,同时上交20份不同病种的大病例,因此,我们不再组织临床答辩和病历书写环节。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经过专家对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论证,最终决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际能力的2站式考试。第1站考试为基本操作考试,考查学生西医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规范程度,学生现场任意抽取2道试题,每道试题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现场演示或作答,监考教师当场给分,满分50分。第2站考试为辨证论治考试,考查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依据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完成中医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剂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针对病情,提出中医预防、调护方面的措施与注意事项等,考试结束后由中医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满分50分。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达到60分为考试合格。

3.考核结果及分析

2005级本科、2008级专升本、2006级本科、2009级专升本第1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31.73、30.35、31.46和32.00分。总评成绩分别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绩显示,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4个班共同特点为:第1站考核成绩较高,平均成绩达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绩偏低,平均成绩只达到及格(30分)。

4.讨论

4.1 学生重视考核程度有待加强

2010届毕业生第一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2011届毕业生考试前准备相对较充分,部分学生向往届学生探听有关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考核成绩总体上升。但是,总评成绩上升幅度不大,则说明2届毕业生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专升本的总评成绩高于同届普通本科班成绩,原因在于,专升本的同学已经经历过一次毕业和就业以及专升本考试的历练,他们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认真对待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这一点在我系学生论文答辩时也有所体现,即专升本的同学对待论文答辩比普通本科班学生认真,论文书写质量较好。所以,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引起学生对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足够重视。

4.2 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对于西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扎实,对常规的检体操作都能应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绩良好。但是,中医辨证论治平均成绩只达到合格,说明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但是,传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核结果也提醒我们,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根据专业实际继续进行调整,适当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4.3 考核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以往我系毕业生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书写比较规范,认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随便摘抄一些文章内容,甚至从网络上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只要论文答辩过关,就能毕业。我系组织的除论文答辩之外的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临床技能的热情,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4.4 为参加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做好铺垫

目前,国家已推行执业医师考试、注册制度,这是医科类毕业生从业的必经之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提前预演,学生切身体会考核的方式和难度,对其今后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篇5

主办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4561

国内刊号:33-1177/R

邮发代号:32-11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6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读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发展基金等重点课题9项。90余篇,获优秀论文5篇。曾获卫生部、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9项(2003年、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2005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书著12部。199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北京中医》、《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种杂志的编委。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关科室信息: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5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要方向,中西医结合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曾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学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及世界传统医学成果等多种奖项。数百篇,获优秀论文多篇,主编与参加编写的书籍40多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科室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理事、常务委员、委员及国家级杂志担任编委的人数达15人以上。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

于康,38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席营养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食品安全与健康顾问》杂志编委、《糖尿病天地》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委会顾问。

篇7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重症医学科;排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0-118-02

持续质量改进(CQI),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发展的。其中,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患者以及现今设备仪器集中的科室,利用相应的监护,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并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出来。所以,强化对ICU患者实施的安全管理,提升护理质量监管。因此,本文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共有24名护理人员,主管护师2名,护师共8名。其余人员为护士职称,专科护士一共为6名。平均工龄6.54年,其中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为10人。所以,护理人员的年轻化,工作方面存在不足,患者要求复杂以及多样化,需要经验十分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其给予强化监督,对护理进行完善,以便患者和家属更加满意。如表一所示。

1.2方法

科室共有床位12张,为两组,2名专科护士担任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护理组长,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控护理质量[1]。第一组人员应用床位包干制度,一名护理人员对1-2名患者负责,这些患者的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等都由该护理人员负责。其中,需要精准、完善的对护理记录进行书写,将专科特征进行体现,组长以及专科护士需要对年资低的护士给予指导,帮助其完成相应的护理工作等,并定期学习和反思。第二组应用统一管理制度,所有护理对全部病房进行管理,组长以及专科护士实施相应的健康监狱工作等护理内容,护士负责护理工作,记录护理过程等。持续质量改进涵盖了危病患者护理质量、环境监管、技术操作、患者安全以及舒适等。结合每一项护理环节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质量控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并确定质控点,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进行强化。利用有组织以及有目的考核,可对抢救措施的落实有效性给予保证。护理组长和相关专科护士,针对重危患者抢救工作、重症患者的临时处置,需要快速、正确、果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任务。

每日需要对两名激动护士进行安排,以便帮助两组护士,对相应的护理工作完成。夜间护理,需要高年资的护士带领两名低年资护士。年资低的忽视,分别管一组,高年资护士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系统的质量监控、将参与性、监督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职能进行了发挥,使得低年资值班护士减轻了自身的工作压力以及心理压力,避免了有差错产生[2]。

针对有着疑难病例的患者,需要组织全科护士对其实施每月1次的护理病例查房,责任护士汇报护理患者的床号、基本情况等,其中要包括饮食要求、护理级别等。之后,科室人员给予补充和完善,最后护士长和护理责任组长提出问题,全员进行讨论,护士长最后给予相应的讲评。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有耐心以及爱心、理解等,关心患者。所以,要强化护理责任心,正确处理护患关系。

2结果

两组工作不同的小组,对于质量的提升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如表2所示。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措施,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特征为组织性强、参与面广的不间断活动,护理效果质量非常高[3]。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质量意识進行强化,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控,以便将质量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对于护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便自身的能力提升。此外,护理人员要做到技术精湛、技术操作规范、创新求实。积极主动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对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总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析中医内科护理医学的护理理念及其发展论文

摘要:中医内科护理作为现代医学中护理方面必不可少的一种护理方法,它在很多临床验证中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医内科护理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现实问题。将分析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其中包括人力方面的不足、科学研究能力的欠缺以及实际操作条件的匮乏等等,对中医内科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对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医学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状;中医;内科;护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医学研究中的经济投人,很多的新式医学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且现有的医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就包括越来越现代化的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在停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1.中医内科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我国自古就存在的,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相关护理工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我国本土存在的护理中,古代中医师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时又扮演着中医的护理工作者。中医护理,尤其是中医内科护理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人,现代医学的护理行为和护理理念初入中国,使得中医护理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但近年的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较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点得到了医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可。

中医内科护理以整体护理和辨证实施护理行为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特色,这也是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之上的,体现了中医内科护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临床护理离不开各种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内科护理的核心,包括针灸、拔罐、中医贴敷等等,其正逐渐得到医学界人士的广泛采用,也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

2.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

2.1中医内科护理专业人员匮乏

虽然我国现在的整个医学系统相对已经较为完善,而且从医人员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医学人员却非常之少,只占到所有医学人员比例的9%。现在的很多医学专业学校大部分都是以教授西方医学为主要内容,中医医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少,所以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内科护理人员。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中的92%都是学习西方医学出身,对中医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手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对中医内科护理中常用的针灸、药透等等护理方法的运用很不熟练。因此,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匮乏是目前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阻碍,人员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医内科护理的地位始终不能提升,医学护理也会因此不完善,出现明显的短板。

2.2中医内科护理人员操作自由性不足

在现在的绝大部分医院之中,很多能够实施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过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说经常用到的穴位按摩、中药敷贴以及拔罐等等,由于很多医院沿用了人为老式的护理制度,导致这些中医内科护理方法失去了被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利用中医内科护理来恢复患者的过程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中医内科护理的实际运用不容乐观。

2.3中医内科护理创新匮乏、制度老化

现存的中医内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潭死水,由于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大量的中医内科护理,因此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没有方法去通过自身的认识以及护理过程的问题解决并去创新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内科护理创新研发人员,也是因为缺少临床的实际经验而事倍功半,而中医内科护理的制度固守也导致了这项技术不能将制度作为依托来发展,因此制度的老化也使得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发展缓慢。

3.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3.1人才培养模式

中西医结合护理事业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至2009年,我国有三甲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在现代医疗服务正形成治疗、康复、预防、养生、保健的多元化形式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而高层次、高素质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依托中医药大学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中医护理人才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攻坚能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为中西医护理的真正融合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加快西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课程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基本融合,培养具有较强西医护理能力以及一定中医护理能力,能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基层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3.2培养目标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

3.3课程内容改革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适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篇8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1],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2]。目前,对于脑梗死还没有有效完善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种类较多,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区别[3]。笔者对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获取全文----请联系客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石杰;周承志;高长昀;罗雪挺;王颂扬;肖遥;柳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高血压病并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4期

2 卫国;阮波群;;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03期

3 黄丹丹;邓耀芳;黄汉宁;邱观养;;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年06期

4 程爱旭;代景惠;;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5期

5 赵红领;杜秦川;;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阎伟;贾晓颖;刘百岩;耿光三;;银丹心脑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2期

7 杨淑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11期

篇9

1 病因病机

对于FD的病因病机认识,陈氏[1]认为其病机多由于情志不舒、肝木克土、脾虚木乘导致的脾胃升降失司。梁氏[2]认为FD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主要病因病机为脾气胃阴不足、纳化失常、易感湿热,或肝气疏泄失常、肝胃不和,致胃中气机壅滞,不通则痛,不降则痞。严氏[3]强调胃气不和、胃络瘀滞也是FD的重要病理机制,在辨治时注重血瘀兼证。刘氏[4]认为肝郁在FD的发病机制中占居主导地位,并可导致寒热错杂、气滞血瘀、脾胃不和、胃阴亏虚等兼证。陈氏[5]认为情志不遂,或邪犯脾胃,或饮食劳倦等导致脾胃气机失常是FD发病的中心环节。通过理论学习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医脾主运化而升清,脾气升,胃气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气机失常从整体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胃酸分泌异常及胃运动和排空功能异常。

2 分型论治

在FD的辨证分型方面,诸多文献在认识上有异同。赵凤莲[6]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张淑英[7]提出,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饮食停滞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阴虚胃热用益胃汤;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湿热中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李淑贞[8]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在治疗上,予疏肝和胃汤随证加减。刘氏[9]以“肝胃不和、脾虚肝郁、肝胃郁热、胃阴不足”4型,自拟“疏肝和胃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进行论治。古氏[10]则分为“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脾胃虚弱”3型,分别采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和胃降逆”,“健脾清肝、养胃降逆”三法论治。林氏[11]等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4型,并研究发现肝胃不和型发病年龄较轻,女性较多;胃阴不足型年龄较大,脾胃湿热型男性较多;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和益胃汤加减治疗。钱氏[12]将本病分为“肝胃郁热、寒热中阻、胃虚痰阻、肝胃虚寒”4个证型,并应用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等方辨证施治,取得良效。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是FD的三大主要证型。

3 验方治疗

在治疗FD实践中,除对传统名方的应用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入手,创制许多有效的经验方剂。如王氏等[13]自拟“疏肝悦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FD患者,治疗组有效率94.26%,对照组有效率91.66%(P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胡大勇[18]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并用吗丁啉、多酶片治疗本病48例,对照1、2组分别用上述中西药。结果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5%、76.09%,本组疗效均优于两对照组(P

5 治疗心得与展望

在工作与学习中,特别是在近一年的临床实践中,经过对上百例FD患者的治疗,笔者对该病的治疗有了一些体会:首先,调和气机是用药关键,该病在胃,涉及肝脾,总以气滞不畅为主,故本病当以调畅气机为主要治法,临床中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每多有效。其次,要重视辛开苦降法的重要作用,中焦气机郁滞,升降失司是形成痞满证的重要病机,可通过苦辛合用调整气机升降,临床上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寒热并重,辛开苦降,常有疗效。其三,重视兼症,FD发病因素多样,影响因素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在重点治疗主症同时,也要注意兼症合治。其四,灵活辨证,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据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不同,分析其发病原因,发病特征,灵活辨证,筛选恰当的药物予以治疗,这也是提高临床疗效不可缺少的环节。最后,要善于与患者交流,重视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讲明病情,消除疑虑,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治疗信心,在此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常可达事半功倍的疗效。 转贴于

总之,FD的发病率相当高,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要发挥中医药在治疗FD时的优势,应着重整体研究,既要补益脾胃,行气除满,又要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互调,安神定志,多方位多靶位着眼,以提高临床疗效,并运用现代研究深入系统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今后应尽快制定出统一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深入开展FD中西医病因病机、流行病学、实验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并从HP、胃肠激素、胃肠动力学等方面探讨中医药治疗FD的机理,同时建立FD的动物模型,加强远期疗效及复发率的动态观察研究,从而开发研制简便、高效的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广大FD患者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永堂.五花芍草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3,10(9):35-36.

[2] 粱乃津,黄穗平.健中调肝方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6,5(9):8.

[3] 严光俊,桂壮.活疵化瘀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2002,24(11):20.

[4] 刘善京.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机制浅析[J].甘肃中医,2004,17(6):11-12.

[5] 陈多,王长洪,吴春福.消化道动力药物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1996.4(2):120.

[6] 赵风莲.中医治疗FD8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1.9(1):55.

[7] 张淑英.F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1.21(1):11.

[8] 李淑贞.浅论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J].河北中医,2001.23(3):196.

[9] 刘静.辨证分型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J].实用中医内科,2004,18(4):812-813.

[10] 古学文,李文唏.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0例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22-24.

[11] 林连,史宗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J].福建中医药,1996,27(4):3-4.

[12] 钱祥夕.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体会[J].实用中医药,2002,18(12):34-35.

[13] 王立春.程军.陈孔斌等.疏肝悦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3,11(1):45-46.

[14] 白长川,马超,李吉彦.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索和胃泌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3,11(6):373-374.

[15] 严光俊,桂壮,李存沂.通降胃灵I号片治疗运动障碍样消亿不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3.

[16] 董明国,何世东,叶小汉,等.康尔胃2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4,12(3):146-147.

[17] 何英,曹文富,荣晓凤.理气复胃1∶1服液治疗气滞食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4,12(3):137-139.

[18] 胡大勇.中西药联合用药冶疗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3):16-17.

篇10

H295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T022 中国塑料

G211 中国糖尿病杂志

T068 中国陶瓷

G521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G561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G444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G101 中国天然药物

U501 中国调味品

X004 中国铁道科学

G437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R083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H350 中国土地科学

H233 中国土壤与肥料

G11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G373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G959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G517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G988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S725 中国卫生经济

G253 中国卫生统计

G716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G752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K035 中国钨业

M022 中国稀土学报

F025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G841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G623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G885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G23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G849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G284 中国消毒学杂志

G765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G845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G298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G11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G718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G380 中国心血管杂志

G203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G082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G250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G747 中国新药杂志

G727 中国性科学

G232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G118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G908 中国学校卫生

G675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G633 中国血液净化

G119 中国循环杂志

G756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G645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G396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H208 中国烟草科学

U647 中国烟草学报

E303 中国岩溶

G619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G318 中国药房

G120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G121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12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G878 中国药师

G220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G227 中国药物警戒

G248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G713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G621 中国药物与临床

G009 中国药学杂志

G755 中国药业

M628 中国冶金

G809 中国医刊

G123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G124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G679 中国医疗设备

G306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G313 中国医师杂志

G236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G125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G911 中国医学伦理学

* G471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G622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G127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G193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S591 中国医学装备

G519 中国医药

G644 中国医药导报

G924 中国医药导刊

T019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G531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Q918 中国医院

G454 中国医院管理

G24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G314 中国疫苗和免疫

G13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G706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H205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U032 中国油脂

M028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H099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G753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V039 中国园林

G131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X012 中国造船

U012 中国造纸

U033 中国造纸学报

H204 中国沼气

G600 中国针灸

H067 中国真菌学杂志

G945 中国职业医学

G347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G843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G757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G846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G758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G52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G18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G132 中国中药杂志

篇11

doi:10.14033/ki.cfmr.2015.13.054

一般来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一种因膝关节的局部损伤、炎症以及慢性劳损造成膝关节软骨变性与活动障碍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势在必行[1-2]。文章将以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作为切入点予以深入的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8月-2012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5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患者。上述58例患者其中包括男30例,女2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8.2±8.7)岁,平均病程(62±7)个月;根据骨性关节炎放射学病情分级指标评价为1级10例,2级12例,3级 27例,4级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与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关节穿刺治疗与口服药物疗法:对此组29例患者进行一般消毒、铺无菌巾,用(2±0.4)%利多卡因实施浸润麻醉。以内外膝眼紧贴髌骨下端以及髌骨上放平行线和髌骨外端垂直线的交点做为穿刺位,予以11号针头边向内下端进针边抽吸,针位以关节间隙为准;若出现关节积液患者,抽到积液后再加深一点,多角度吸取积液,在此过程中要避免伤及关节软骨,护理辅助人员要帮助按压髌上囊位置,予以关节积液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将玻璃酸钠(1.5±0.5)ml注入关节腔中,注射后被动屈膝部(3±1) min。每7天进行1次,每5次为一个治疗循环;在上述基础上对患者使用口服药物:塞来昔布胶囊,(188±30)mg/次,每天服用1次;硫酸氨基葡萄糖,(87±16)mg/次,每天服用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使用中药方剂进行深入治疗,处方包括地黄(28.8±4.2)g,山茱萸(13.1±2.2)g,山药(17.8±2.3)g,

川牛膝(16.3±1.5)g,菟丝子(11.4±3.3)g,鹿角胶(9.5±2.7)g,龟板胶(8.6±0.4)g,桑枝(9.7±1.2)g,川芎(11.4±1.1)g,地龙(9.6±0.9)g,延胡索(11.2±0.6)g,独活(9.4±0.5)g,桑寄生(11.9±1.5)g,炙甘草(5.8±0.9)g。每天两次一剂用水煎服,(289±12)ml/次,一周为1个治疗循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通过1~2周的治疗,治疗组与对两组患者分别予以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180~400 d。通过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67%,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的超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无效

(例) 有效

(例) 显效

(例) 临床治愈(例) 总有效率(%)

治疗组(n=29) 1 3 13 12 93.33

对照组(n=29) 7 7 6 9 77.67

3 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中医中属“痹证”范畴:“风寒湿三气杂合人授,经络气血不畅,闭阻阻塞而为“痹”[3-4]。由于肝主筋,肾主骨,膝是宗筋之所集合,如果肝肾异常,气血阻滞,同时伴随感风寒湿热之邪,造成经络气血不畅,长此以往,邪实正虚日益加重而形成骨痹症候,所以,此病属本虚标实、本赓标痹的典型。也就是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是导致此病的病理基础,而气机不畅、湿淤内积、经络阻滞是肿痛的核心所在[5-8]。

此次研究中药方药中的熟地黄甘柔可以补血,同时还可滋肾填精;在此基础上加用山茱萸滋养肝肾而固肾气,山药则可以健脾益气,菟丝子补肾固精,鹿角胶补肝肾、益精血,龟板胶益肾健骨加强主药的药性,川牛膝补肝肾引药下行,桑枝祛风通络、可以改善关节,独活、桑寄生祛风湿、止痹痛,川芎、地龙、延胡索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炙甘草调以及诸药[9-12]。总的来说,中医疗法在理论上是十分有效的。

此次研究利用对58例患者施以内服中药方剂以及塞来昔布胶囊,在此基础上配合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等中西医治疗,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印证中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颇佳,在临床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詹强,唐君.夹胫推肘牵膝推拿法”对膝骨性关节炎实验兔胫股角的影响[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唐君,詹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2012年会暨国家中医药继教项目《推拿优势病种适宜诊疗技术》培训班资料汇编[C].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

[3]周泉,王拥军,施杞,等.益气化瘀方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凋亡的影响[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温州: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1.

[4]章建华,童培建,陈俊杰,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综合治疗[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温州: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

[5]余健.温针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病62例的临床观察[A].全国第16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全国第11届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当代临床治验论坛暨中西部十省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6]白亚妮,钱澍,何子福,等.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桂林: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2009.

[7]静远,王恒和,葛永彬,等.51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证候特点分析[A].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武汉:湖北中医学院附属湖北省中医院,2007.

[8]朱翠玲,朱明军,刘新灿,等.中医药治疗心肌淀粉样变性案例与思考[A].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第二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资料汇编[C].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1.

[9]刘毅斌,程红亮,吴劲松.手法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14(5):521-523.

[10]时国建,常孝新.中药熏蒸加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13(1):105-106.

篇12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2406

国内刊号:23-1194/R

邮发代号:14-13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13

1贯彻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1.1树立寓教于研的育人理念 湖南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正式实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自1993年实行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以来,已经在中西医临床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在培养拔尖创新专业人才过程中,我院通过开展中西论坛、各方面经验交流会,结合人才培养实践,形成了"寓教于研是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寓教于研"的主要含义是教中有研、研中有教、教研一体、以研促教,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优质资源,科研育人、学术育人,科教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1.2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坚持寓教于研的理念,形成了完整的培养方案。在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夯实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基础课程。②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专业课外研究性学习计划的实施。③完善临床课程体系,加强临床教学,培训中西医结合专业标准病人(SP)。④增大科研学分,学生从大二开始跟随相应的导师参与并主持各级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⑤改革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中、西医学能力、中西医结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技能、科研能力。

2构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教中有研模式 建立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基于科研的高水平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式、参与式和自主学习。坚持教学的学术性,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2.2研中有教模式 科研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载体,是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大学生早期参加科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引导课外科技创新、设立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及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借助科研平台,自主开展科研实验。

3完善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3.1建立寓教于研的管理体制 建立完备的教师管理体系,设立学院、学科、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等专职负责人,使科研平台最大效用地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

3.2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励机制 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励机制是教学与科研工作相互促进的有效保障。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对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本科生在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倾斜,鼓励创新,让更多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有机会进入研究生学习,设立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寓教于研,教学与科研成果同等奖励;对在寓教于研、人才培养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这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大大增强了师生开展科研实践创新的干劲,在教学、科研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3.3构建寓教于研的监控机制 监督机制是寓教于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部分。学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如抓好优质生源工程和本科生论文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明确教师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及教学保障等目标责任,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监控机制。实行学院领导及同行教师二级听课评课制,通过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座谈会、举行交流探索会等方式,指导并协助教师进行教学。

4结论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经过20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建立了一支寓教于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教职员工多年从事中西医临床医学教育,已开展了多项中西医结合教育教研课题的研究。通过寓教于研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创新意识整体提升,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先后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项奖励。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教学与科研是可以高度统一的,寓教于研,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