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美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美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美术论文

篇1

一、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wWW.lw881.com

二、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3、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4、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1、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篇2

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美术在人们的眼中等同于绘画,甚至一些教师也存在这种想法。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美术的范畴很广,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尤其是高中美术,其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现阶段的教师并没有准确认识到这一点。

(二)思维的局限性

现阶段的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画一幅示范作品,然后让学生模仿或者创新,这个过程中甚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传授学生绘画技巧,只是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针对作业进行评断,而教师进行点评的最直观依据就是画得是否相似。正是教师这种教学思维的局限性,才导致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墨守成规,失去了自身应当具有的创造以及想象力。这样,就很难达到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目标。

(三)师资力量短缺

在现今的高中美术教师中,大多数教师并不是毕业于专业的美术院校,其对美术并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以及研究,同时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这样便导致教师只能以业余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并不能给予学生专业的意见,更无法给予学生专业的美术培训,以致于高中美术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二、搞好高中美术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前文已经提到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将美术等同于绘画的错误认知,对此,教师应做好自省工作,重新认识美术,尤其是高中美术,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出发,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更新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进行不同授课方式的变幻,以调动学生的美术兴趣,让课堂活跃,让智慧飞扬。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如果美术教师的自身素养较低,就无法达到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要求,无法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这不仅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高中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积极参与各种培训,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

篇3

(二)教学教育资源缺乏

城乡地域差别和优势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造成了农村高中美术教育仍然是走老传统的教学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资源缺乏,使一些想用新方法授课教学的老师无计可施,不得不再次拿起粉笔把黑板作为主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绘画,还需要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对图像、视频等媒介了解更多的东西,才能启蒙心底里对于美术更多的想象和创新。农村教学硬件差,这个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美术老师,怎么给美术课堂带来新活力呢

(一)灌输给学生美术教育新观念

高中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未来的承上启下,不管未来学生们要走上大学还是走向社会,美术都会陪伴一生,在人一生的际遇中,美术扮演着生命中的重要角色,可以说美术无处不在,具体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而日常生活中无论平面画,立体画、壁画、还是如今的高科技画,都是美术的载体在不断的创新,而创新就需要学生们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持续不断的学习,要欢迎同学们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表现一幅画,用新的美术方式来表现一幅作品。美术既是可以共享的,又是属于自己独享的,也可以说是自己隐私的。所谓的美术家,就是将大家都看得懂的共性的展示出去,而那份独特的、隐私的恐怕就是美术独特的创新思维了,也就是这幅美术的魅力了吧!

(二)注重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践

新课改本就要求改变原本的课堂氛围,要求老师轻装上阵,让老师大胆革新,以发展素质教育为主,因此,我们就要从素质教育的概念入手来阐述。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美术教育就是要非常注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要不断领悟深化素质教育内涵,并付诸于日常课堂。

(三)创新教学方式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需要授课老师给予充分的把握,根据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出一份教学计划,要突出新课改中的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要求,迎合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思考和创新力,让学生多发言,讲解自己的创作感受和创作初衷,给与鼓励和指点,给课堂不仅要带来一股学习的正能量,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4

波兰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美学家英伽登在现象学文艺理论中提出了“未定点”的概念,尽管美术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而是作者观念的意象化,实际上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把理想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可以称之为“模糊层面”。

一、“模糊层面”的特点和研究意义

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随着对“模糊层面”的研究和认识,它将促进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

1、“模糊层面”的特点

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但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在《拾穗》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三位普通的法国农妇,她们弯着腰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捡拾被遗落的麦穗。尽管艺术形象真实,但也无法表现完尽作者对生活的理想观念。现代雕塑家叶毓山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组雕,其艺术形象的监狱背景是模糊的,敌人的野蛮残酷是模糊的,唯一具体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读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比如,20世纪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即兴》,不以自然物象为范本,有的只是线条、色彩、块面、形体以及构图等绘画要素,不同的读者视觉感知后被激发的情感想象和精神思维程度千差万别。

事实上,面对一幅全新的美术作品,不同的读者进行欣赏时的差别往往取决于对“模糊层面”的认识程度,因而研究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有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研究“模糊层面”的意义

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模糊层面”(当然也包括美术欣赏),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趋于统一化或者具体化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很注重教师课堂上对于美术作品的阐述和分析,换个时间和地点,学生的反应却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完全是一种移植,这是老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听任这种势态的发展,将大大地不利于我们现时代的美术教学。

研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有助于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让美术欣赏教学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尤其重要。意源于艺术家的内心,并借助自己塑造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读者在欣赏感知象的同时,根据艺术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积极地调动感情因素,还原或者填补艺术家所见所感,渗透自己的情感想象,去体验美术作品“模糊层面”的意象之美,起到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积极作用。还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审美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元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二、“模糊层面”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启示

1、 让学生成为欣赏主体。

在美术欣赏“模糊层面”,学生经常扮演着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是一个欣赏客体,程式化地叙述着艺术情感,诸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理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等等,一点都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想象,彻头彻尾的被动欣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一言堂”的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2、 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同一件艺术作品,一个学生以前、现在、将来的欣赏结果是变化着的,即使一个偶然的生活经历也会改变其对同一件作品的情感想象。美术欣赏的内容中,往往都是既往历史中留存下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生存年代和社会背景离今天实在太远了,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进行情感通融。鉴于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兴趣趋向和心理变化规律,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地以学生为欣赏主体,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3、 发展学生想象创造力,培养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为立足点,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比如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中,除了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的欣赏外,可以增加一个“宫殿建筑中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关联?”的讨论题,充分调动学生展开讨论,不管是赞美还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据,尽量加以肯定或者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阐述明白,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其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4、 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的欣赏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象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在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多作交流和探讨应该是欣赏教学的理想态势。只有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其他先验的窠臼,在讨论和相互观照的过程中真实地抒发他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泛吸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从美学和哲学中寻找切合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他们的审美素养。

5、 着重关注学生健康的审美个性。

篇5

2.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

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分析学生在学习美术这门课程时的心理状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来。美术知识具有一个庞大的系统,剪纸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都属于美术的范畴,但是,在传统的高中美术的教学中,很难有效地将信息资源转化为校本资源。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亲自操作绘图软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构图和设计的同时学习三维动画。并将静态的课本知识与动态的三维动画结合起来,实现美术的多元化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完善。高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所以对一些美术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走向,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很难领会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对美术作品的情境再现。例如,在“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画家的生平及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然后运用移情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想要表达的意图。

4.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如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上传至论坛,并引导班级所有学生一起欣赏。教师也可以运用论坛指导学生,并通过网络论坛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6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主体性是指教师在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相互启发。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增强自主、合作、交流、创新等能力,培养积极参与的能动性。教师应成为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

2.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性、目标性、研究性

过程性指师生的教学活动要经历一个研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是实践性的活动过程,也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活动过程。目标性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目标。研究性是指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时必须运用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试验、假想、对比,不断探究新知识。如,学生利用假期参观美术博物馆,通过现有的美术知识鉴赏藏品,教师在美术课上讲授相关知识时,参观过博物馆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比没有参观过的学生要好。

3.师生多向互动,在质疑和疑问中教学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科学的探究源于问题,而问题的产生起于怀疑,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如果没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质疑与反驳,没有同伴和教师的参与和影响,探究式学习将无法开展。在探究式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在发现疑问后解决问题,并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进而形成发现问题的探索意识及习惯。

三、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013年9月,笔者对广西南宁市育才实验中学高一的47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81份。从学生以往的美术学习中的兴趣、主动性,合作意识与能力,自信心以及创新意识与自主能力等方面,了解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是否有变化。

1.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实例

在南宁市育才实验中学进行的《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美术鉴赏教学实践,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分析。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在介绍了三件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后,教师出示表格,询问瓷器和陶器的区别;第二,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件瓷器和一件陶器);第三,师生根据问题一起讨论、辨析。教师“:大家观察很仔细,说得很有道理,除了大家说的外观上的区别,还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分辨呢?”教师敲一下器物。教师:“敲的时候声音有差别吗?”(敲的时候注意力度,小心敲碎)学生:“敲陶器的声音没有瓷器的声音响,发闷,而瓷器的声音清脆。”教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什么不同呢?”学生:“制作的材料不同。”学生自主分析(参考课前了解的相关陶器和瓷器知识)、探究、讨论后以抢答的形式到黑板上填写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判断、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探究式教学的课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幅提升。在探究模块,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度也与以往有很大区别,使学生对美术鉴赏课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在课堂知识的巩固中得到了证明。以往的美术鉴赏课,学生听得累,教师讲得累,课堂气氛沉闷,知识巩固时,学生也只能记住几个有代表性的瓷器特点,主动性和教学效率不高。通过课例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验并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探究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会对其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向“顾问“”同伴”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大多数学生希望主动探究,参与实践活动。郭沫若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提高了课堂效率。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与以往教学相比,效果有显著差别。如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探究式教学的课例中,设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环节。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哪种美术课的形式?学生的调查问卷充给出了答案:学生最喜欢的美术课中,师生合作探究式教学占到了77%,可见,探究式教学被大部分学生所认可。

2.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有11%的学生喜欢教师以讲授为主的美术课;9.6%的学生习惯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能经常主动提问和讨论的只占11.4%,不敢提问的占了10.8%。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课堂中深入开展下去。中国有句古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知识远没有教会学生学习来得更重要。西方也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可演示给我,我可能会记住;但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理解了)只有亲自参与探究,学生才能理解得更加透彻,留下的印象更深刻。高中美术课堂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方法。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怎样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将教学从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变为教会学生怎样学,这是广大美术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篇7

篇8

对于素描的学习,好处自不必说,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世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于事物高度的概括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创作过程中得到提升。学好素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学生必须打牢基础,脚踏实地地练习、钻研。古来看病有“望、闻、问、切”四步,而今学习素描则须“看、想、问、画、记”。看,作为学习素描的基础,是指学生必须先接触古今中外的一些素描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领悟作者的作画风格。当然,学生对于自己的习作也要多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的习作,这样就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在观察中寻找新的绘画思路。想,作为学习素描的前提,是指学生通过之前的看和观察,对比自己的画作和一些经典素描画作之间存在的差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发现自己在素描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找出素描的科学规律和方法。这样长此以往,素描技法定会愈发娴熟。在求教的过程中,问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虚心向教师请教,才能让自己对于艺术的见解更加深刻。正如达•芬奇所说:“饱满的稻穗总是低着头向着大地,而越是空的稻穗却要骄傲地抬着头。”接下来是画,也就是创作,在这一步,学生需要勤画素描,通过各种方式更好地画出自己想画的作品。这个过程必须脚踏实地,这样才能增长自身的画功。记是最后一个融会贯通的环节,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作习惯,学生既要长期地积累形象素材,也要坚持随时随地对这些形象进行默写,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在美术方面的表现能力。学生所积累的素描基础如何,直接关系到美术学习能否深入地进行。素描能从多个方面考验学生对于对象的反映和把握能力,从而抓住事物的美好瞬间。同时,素描也能够为学生的创作之路提供大量的素材。在生活中,对于素材的积累,能让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感染力。其实,好的素描本身就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三、高中美术课堂素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美术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学生的观察方法是否正确;其次是学生在作画时是否带有真实的情感;再者是学生是否拥有自己的一套创作思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作画必需的前提。只有当观察方法正确时,学生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观察对象的精髓。心理学认为,观察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而绘画艺术是一门借助一些视觉物象表达内心感受的艺术。对于艺术,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学生在创作时要能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作品之中,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具有灵魂。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摸索中形成一条自己的创作思路,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篇9

(二)重理论轻实践

高中美术新课改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美术文化的渗透,教材的很多话题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依然属于应试教育的附属学科,教师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传授美术文化,导致学生美术知识水平较差,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开始产生厌学心理,放弃美术学习。

(三)配套资料不齐全

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工作对于美术教学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不仅需要硬件的配合,还需要相应的软件配合,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很多学校的硬件与软件都跟不上要求,无法满足美术教学的需求。(四)形式化问题严重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高中美术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呈现出了缤纷的景象,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果严格按照教材教学要求开展教学,就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美术课也缺乏完善的考核标准,教学质量主要由学校重视程度与教师敬业精神来决定。由于缺乏制约,很多教师平时仅仅布置一下作业,解答一下学生的问题就草草了事,这就严重地影响着高中美术的教学成效。

二、高中美术教学优化策略

(一)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想有效提升高中美术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导入措施,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书法•篆刻”这个学习模块的教学中,即可采用导入教学法,先提问,看学生是否了解书法•篆刻的相关知识,再请了解的学生进行回答,由大家共同进行点评,完成后,再为学生播出相关的音频资料进行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为感受美术美奠定基础。采取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必然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适当调整与扩充教材内容

高中美术新课改对于教师教学自有了新的定义,要想优化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应该局限在教材中,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与扩充。例如,在关于现代美术作品的教学上,其专业性很强,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感到晦涩无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可以使用其他简单的西方美术流派来替换,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美术,也可以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再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类型的古代风俗画,可以将齐白石与现代画家中其中一部分合并起来,并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绘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十分有益。

(三)提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设置出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让学生不仅能够把握好美术节奏,还能够对其产生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此,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带给自己的魅力。例如,在中国古典绘画这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其内容是美术与古典知识的混合,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回味中学阶段学过的古典知识,这种教学节奏明快,在短时间内,学生即可有效地融入到这种欢快的情景中,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现状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出多层次、立体性的美术氛围,让学生在感性的氛围中欣赏美术美,在选择教学软件时,需要严格遵循优化性与适时性原则。例如,在“绘画•雕塑”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系列的雕塑图片、视频,还可以播放影视作品中的相关雕塑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美术与电影的关系,再鼓励学生回味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创作。

(五)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注意因材施教

高中美术课堂应该是艺术性课堂与创新性课堂,应该鼓励学生释放出个性,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课堂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创意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自由化与多元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天资潜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此外,教师还要意识到,美术创作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涵着创作者的个性特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扩展学生的眼界,不要给学生划定特定的条条框框。

篇10

3.在网络环境下更加重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观因个体的差异而有很大不同,因此即使对于同一幅作品学生们也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评价。网络环境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己经导致教学观念及过程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注重教授学生们基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这一环节较为忽略,因此学生们对作品的评价结果较为困惑。当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时,教师们能充分利用网络即时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有针对性的内容,并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因此更能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拓展其思维。

4.指导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后复习巩固的效率。网络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们在课后可以将教师在课上讲授的电子版的文档进行复习巩固,老师还能通过与学生的网络交流,远程指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还可以推荐给学生相关的网站资源,使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课后学习,深入理解教师们在课上讲授的内容,并从中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提高课后复习的效率,发挥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自己的兴趣点。

篇11

二、高中美术素描教学的方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轮廓结构和整体的认知结构和整体认识是高中美术素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整体是观察物体的基本法则,是便于比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整体意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画面的把握,使学生具有全局观,引导学生学会将需要展现的绘画主体控制在绘画范围内,在对局部进行处理时要考虑整体性,进而清晰的表现出主体物在画面的空间结构、主体和个体的关系[3]。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整体,那么就会使自己作品的质量得到提高,使作品具有画面感。学生在掌握整体方法后,会提高素描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轮廓结构是指在素描过程中,要将事物的轮廓结构描绘清楚,防止造成似是而非的情况,要与美术素描第一阶段理论中钻研轮廓结构有所区别,要做到形象明了、要点鲜明、比例准确、构图恰当[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轮廓结构准确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在指导学生建立整体与局部关系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深入刻画局部,才能体现整体的丰富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局部都是整体,是局部构成了整体,促使学生在学画过程中考虑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出发,调整画面,从而提高物象的整体性。在研究整体的同时,注意结构,结构是对画面内在的表现,引导学生注意结构的恩日用,从表及里分析物体的内外结构,使画面看起来自然完美。

1、在教学中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做到循序渐进

欲速则不达是中国一句古话,在高中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进行教学工作。长期目标是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有长远的工作计划,而短期目标不言而喻是短时间内工作计划,因此,将高中美术素描分阶段学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只有在不断的重复中掌握素描知识,技能、基础,才能在后期将复杂的物体完美的展现在平面上。高中美术素描课程是基础课程,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只有长期的练习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的步骤贯穿在素描学习的每一个不同步骤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素描学习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由浅入深进行教学,把握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让学生分析画面,通过长期的素描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画面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结束后为学生布置短期作业,锻炼学生的构图、写生能力,结合速写、想象、记忆,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力和理解力[5]。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篇12

1.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

过去的高中美术教育延续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理念,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经历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要积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加强引导,改变其不正确的学习观点或者认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这种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师生地位上,要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摒弃之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教师应积极融入学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沿袭,更是一种创造,学生在模仿教师或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将之加入美术创作。而此时的创造是一种无意识的、不成系统的、具有随意性的创造。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加工创作一幅能够表达自己思想或意义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头脑风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3.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力、对美术技能的熟练度,然而这些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以往的美术教育只是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力,而没有直接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新课改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绘画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具体的措施有: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史;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来自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篇13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