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篇1

教师考核是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及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教师中最庞大的一支队伍,因此,对他们的考核至关重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实施的现状如何?本文对西部某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现状作相关调查进行分析,希冀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2006年对西部某省农村基础教育调查的一部分数据,获得农村中小学教师样本801个和学校样本128个。在分析时,采用教师问卷和学校问卷数据相结合的方式。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现状分析

(一)考核组织者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有13.3%的学校教师年终考核是由学校组织的,有45.3%的学校是由学区组织实施的,有34.4%的学校是由学校和学区综合实施的,还有7%的学校是由教育局或者学区和教育局一起负责的。就是说大多数学校是由学区参与组织教师考核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调查地区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实行学区管理的模式。

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53.7%的教师认为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教师的年终考核,29.2%的教师认为应由学区来负责,12.3%的教师认为应由教育局来负责,2.6%的教师认为应由学校和学区共同负责,还有2.2%的教师认为应由教师评议或自己自评。可见,一半多的教师认为教师考核应该由学校来负责。

(二)考核内容

在所列的21项考核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的考核内容,排在前五位的是“学生成绩”、“师风师德”、“出勤率”、“教学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备课、教案和作业批改”。从这些考核可以看出在对教师进行“德能勤绩”的考核中,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绩”的考核,而且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指标。有64.3%的学校把师风师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但与“学生成绩”相比,这一比例要低许多,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学校对教师的“德”方面的考核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由于师风师德的考核弹性较大,操作起来困难。而“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和“备课、教案和作业批改”这两个指标之所以成为最重要的考核内容,一方面这两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勤奋程度,另一方面这两个指标是比较容易量化、容易操作的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3.8%的学校重视对教师的“教研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考核,这与课程改革要求很不相称。

(三)考核的方法和考核主体

调查发现,有83.3%的学校对教师考核时,进行民主测评,16.7%的学校则没有进行民主测评。

从关于民主测评的参与者的统计来看,几乎所有的学校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而在62.9%的学校中学校领导是民主测评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参与测评的学校只占37.1%,学生家长参与测评的则仅占25.7%,树干部参与测评的学校更少,仅占11.4%。这些数字表明,目前中小学教师考核中的民主测评还极不完善,真正最有发言权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参与测评的比例偏低,这必然影响到民主测评的公正和公平,而且不利于学校和家长的交流与联系;村干部参与测评的比例太低,这既不利于更全面地考核教师,也不利于调动村干部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哪些人员的民主测评会影响到教师的考核结果?有46.9%的教师认为其他教师的民主测评对考核结果有影响,有33.7%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民主测评会影响考核结果,有19.9%的教师认为学生家长的民主测评会影响。这和上述的民主测评的参与者的构成情况是密切相关的。此外,有25.9%的教师认为虽有测评但不影响考核结果,也就是说在一些学校民主测评可能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65.1%的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考核等级和分数是如何评定的,而另外34.9%的教师则不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的教师考核等级和分数的评定还不够透明。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考核方法还不够规范,民主测评在教师考核中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考核主体也比较单一。

(四)考核结果的反馈和使用

教师考核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考核增强教师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因而考核要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调查中发现,91.3%的教师知道最近两年的年终考核结果,有1.9%的教师只知道其中1年的考核结果,6.9%的教师则都不知道。而从获得考核结果的途径来看,72.8%的教师是学校统一公布结果,O.3%的教师是学区公布,还有11.6%的教师是由学校通知教师个人,而不是由统一公布得知,此外还有15.3%的教师则是靠打听才得知。可见,有些学校在考核结束后,对考核结果进行保密,这种做法既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考核的积极性,也违背了考核的初衷。调查还发现,59.2%的教师认为可以申请复议评定结果,40.8%的教师则认为不可以申请复议评定结果,这说明一些地方教师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还不健全。

奖惩制度是学校常用的一种管理制度,也是大多数学校激励教9币的重要手段。奖惩所依据的标准一般是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考评或年终考核结果。对奖惩制度的激励作用的调查表明,61.2%的教师认为奖惩有很大作用或较大作用,23.6%的教师认为作用不大,4.4%的教师则认为没有作用,还有10.8%的教师认为奖惩会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

四、对策及建议

篇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等有关本课题的论文及会议文献,课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有关的专著,为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2)教学实验法

①教学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检验在《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验对象和样本量

实验对象为西安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参加选修《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学生96人。按教学分班进行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实验班为6-10班52人,对照班为1-5班44人。

③施加因素

对照组采用传统授受式教学法,对实验组施加的因素是探究教学法。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相关知识的起点,分析为达到目标,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步骤如下:

a.呈现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b.教师讲授新课中的认知领域目标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

c.提出问题或给出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技能领域目标中的问题。

d.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e.教师让学生展示探究的结果,然后点评。

f.教师给出解题策略指导。然后,学生再次讨论前面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g.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相关技能运用于实际,布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后作业,要以书面形式呈现探究结果,在下节课要进行讨论和评价。

④实验条件的控制

a.分组前先调查学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情况,尽量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起点相同。

b.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师是同一人,教学条件相同。

c.教师进行统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专人进行统计处理。

⑤效应指标

a.认知领域的指标:以《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考试为手段,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b.技能领域的指标:以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为手段,检验学生结合实际运用体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能力,以验证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变化情况。

(3)数理统计法

运用 Microsoft Excel 和 Spss13.0 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设计至少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的设计。结合体育科研能力的基本结构的内在学习顺序,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科研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功表达能力三个层次,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①确定领域目标的理论依据

布鲁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而且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活动不同,每一领域又分为不同水平层次的亚目标。

②确定重点领域目标的依据

探究式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和直接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方法。结合《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的教学任务,在设计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时重点在于认知领域目标和技能领域目标的达成,而且在技能性领域目标达成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一定的情感态度。

③根据教学单元特点调整各领域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各章节中每个教学单元的特点,选择性地实施探究式教学。在选择时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一是执行相同的教学时数,以一次课为一个教学单元。二是本教学单元的内容及特点,难度适中,存在采取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是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应遵循规范性、操作性和具体性要求。

(2)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决定于对教学任务的分析,分析教学目标中包含的学习结果类型、学生的起点能力和从起点能力达到终点目标所需要的使能目标和其他支持性条件。第一步要通过复习或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应具备的起点能力;第二步要呈现教学目标,并根据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要进行的探究问题或解决实例问题;第三步学生采用独自或合作完成探究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展示探究结果;第四步教师提供解题策略,学生对刚才探究的结果进行再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第五步探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布置作业;第六步对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作简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进入下一目标的教学。探究式教学环节见图1。

(3)教学效果评价的设计

认知领域目标的评价:该领域目标中的问题有标准答案,评价学生是否获得了正确结果,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把相关知识融入试卷中的问题进行考核。

能力领域目标的评价:能力领域目标的评价是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策略性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评价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结合给定的相关关键词“××参加××体育活动××调查”,完成一个调查报告。

2.运用探究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分析

(1)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质量情况的比较分析

实验班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整体质量要好于对照班学生的情况(P

通过学生确定的调查报告题目来看,由于时间和无经费的限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确定的选题范围处于适中和偏小的多些,选题难度不是很大;选题依据的表述基本清楚,两班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从选题新颖性方面,实验班的情况要好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认为确定论文题目较容易的学生占35.50%,较难的占到16.15%,对照班分别为15.38% 和27.76%,从数据看来,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过程中感觉难易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学生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或观察法为主,实验班71.24%的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法,20.75%学生采用了访问调查法;对照班为50.36%和45.82%。对照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少于实验班,而采用访问调查的较多。实验班学生运用搜集资料和经验事实材料方法达到较熟练程度以上的占60%,而对照班达到较熟练程度以上的占46.66%;实验班学生不太熟练和不熟练运用方法的共占到20%,对照班占到30% 。

从研究成果表达能力的各评价指标来分析,较差方面主要集中在摘要的表述,图表的规范性和得出的研究结论三方面。72.16%的学生对摘要内容的表述不够全面,有的缺少目的。图表的规范性主要因为学生平时缺乏实际操作,对统计图表的使用条件和格式不清楚,实验班操作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班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研究结论的表述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从实验结果看,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效果,或是其中的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果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2)《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结业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学生考试分数整体情况,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各班学生成绩集中在70-79分,不及格率很低,学生对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知识掌握良好。实验班学生70-79分和80-89分的学生人数要高于对照班的情况。

从学生回答卷面问题情况分析,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对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看,即反映在填空题和简答题方面,从学生得失分情况分析,学生总体失分情况无大的差异。

学生在知识的运用、分析和评价层次方面的得分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即在辨析题和应用题回答方面,学生的失分情况相差较大,试验班学生得分率要好于对照班,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结论及建议

结合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探究式教学法运用的基本程序,探究式教学法在《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的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科研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果表达能力三个层次,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运用探究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校适当增加《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开课时数,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体育科研理论和方法。授课时间和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有一定的衔接性,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63.

[2]崔相录,曾天山主编.中小学探究教学实践[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3]皮连生等.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8.

[4] 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0.

[5]杨光翠.探究式教学方法浅谈[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49-50.

篇3

一、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笔者在第一次实施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时,选修《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专题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共有7名同学,学校将该课程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开课,共16课时。为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没有机械地按照学校的安排上课,而是按照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设计做了调整。

笔者将课题研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师课堂讲授阶段,第二阶段为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田野调查和撰写论文阶段,第三阶段为课堂学生报告和讨论阶段,第四阶段为指导学生课下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阶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笔者所在学校寒假较长的特点,笔者将第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在学生基本完成学校安排的第一学期课程后,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笔者召集选修《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课题研究》课程的7名同学进行课堂讲授,首先讲授《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学术界代表性的著作和文章、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的基本方法、途径;其次,笔者将自己精心设计的十个选题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每人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要求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由学生在寒假期间自主进行,但对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利用电话、电子邮箱和QQ等通信工具随时与笔者联系,以随时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寒假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一是认真阅读一到两本代表性的学术专著,以系统了解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是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学术文章,了解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三是进行田野作业,调查家乡建国以来与所选课题相关的民间文化事像的变迁状况,并搜集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地方文献;四是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所调查搜集的资料,撰写学术论文;五是在所写论文的基础上,制作用以课堂报告的PPT。

第三阶段是课堂报告和讨论阶段,在第二学期开学后的正式上课时间里进行。为使课堂讨论更有效果,笔者并没有在一开学就进行课堂报告和讨论,而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撰写的论文初稿发给其他六位同学,要求每位学生认真阅读其他六位同学的论文和资料,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自己继续修改充实论文和PPT。经过两周的准备,从第三周起开始正式上课,每次上课时间为两课时,每次上课首先由一位学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报告,报告时间不超过一节课。在学生报告结束后,主要由其他同学予以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做报告的学生同时做出解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笔者主要是倾听,只是不时地插话,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带动学生的思考。在讨论会结束后,笔者再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学生的论文和讨论会中出现的问题做一简单评点,并要求已做报告的学生根据同学和笔者的建议继续修改完善论文,未做报告的同学课下好好准备。

第四阶段主要是学生在课下修改完善论文。做过报告的学生根据同学和笔者的建议修改完论文后,再交给笔者,笔者再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继续修改,并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正规学术规范撰写,直到修改到笔者基本满意为止。对于其中质量较高、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几篇论文,笔者向有关刊物推荐,结果有三篇论文得以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都非常高兴。

二、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作用

实践表明,将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研究生教学中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它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课题研讨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从选择课题到撰写论文的每个环节都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即使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第一环节,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课题研讨式教学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囿于学生的基础问题,课题难以让学生完全自主确定,需要由教师设计,但每个学生研究的课题不是由教师分配,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并允许学生做一定程度的改动,教师只是介绍科研选题的原则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题。由于课题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就有兴趣,有动力去进行研究。在课堂讨论环节,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并不发表长篇大论,只是组织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辩论,使讨论能够热烈而有序地进行。

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于培养、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讨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在讲授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讲授本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选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入门途径。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第二个环节着重于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写作论文的能力。第三个环节通过课堂报告和讨论训练学生的表达、交流和互相启发能力。第四个环节则通过要求严格按照学术规范修改论文,训练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经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熟悉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从而为以后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3.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教学相长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华,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教与学基本上是单向性的。课题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实现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密切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变成科研过程。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也要求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教与学由单向性关系变为双向性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这种双向交流中,一方面,学生活跃性的思维所形成的新观点可以给教师以启发;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可以促使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了提高,教师也从中受益。

三、实施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为了使这种教学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课题研讨式教学适应于小班教学,不适合于大班教学。课题研讨式教学需要教师有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并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只有实行小班教学才能做到。笔者以前在上大课时,也曾尝试过课堂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因为难以掌控,往往都流于形式,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不得不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适合专题研究类课程。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带有研究性质,要求学生利用已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此教学方法不适合那些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目的的基础类课程。

3.对学生的考核要考虑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而不能仅仅考虑学生最后的论文。课题研讨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学生认真对待,如果仅考核学生的论文,就可能使学生只注重最后的论文写作,就不能调动学生对待其他环节的积极性,从而达不到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综合素质的目的。

4.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课题研讨式教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费时较长。教师需要对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必要的掌控。如果教师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掌控,那么,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就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下都要尽心尽责。

5.在设计选题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设计的题目不能太大,要尽量小一点、具体些。如果题目太大,学生难以做精做细,会流于泛泛而谈。二要考虑到学生的研究条件,设计的题目使学生有条件去完成。笔者在设计课题时,主要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术界已有的研究状况,尽量选取那些学术界已有了一定研究,但还有研究余地的课题。如果学术界还没有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就难以进行研究。如果学术界已研究的很成熟,那么学生只能重复前人的观点,不可能进行创新。二是田野调查的时间和经费问题。在学生正常上课期间,不可能抽出时间让学生去进行田野调查,至于经费就更谈不上了。所以,笔者设计的课题尽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寒假回家过春节时间,在家乡完成。

俗话说,教无常法,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但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对于笔者的探索,学生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要继续探索,使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留英记[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46-272.

[2]郝明君.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5-118.

[3]谢美华,张增辉.探究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2):61-63.

[4]欧阳丽莎.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8,(1):58-61.

篇4

首先,问题式教学法真正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问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进行思考,加之教师对教学节奏的适当调节,并把教学气氛不断搞活起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来把教学效果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

其次,问题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并讨论问题。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追求真理的动力。而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为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能够对基本的历史事实以及历史现象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把历史发展的一个线索加以理清,进一步具有对历史信息正确获取以及对历史材料正确处理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对各种历史事物的共同属性以及内在规律进行认识,对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以及概括的能力进行培养。当然,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也十分重要,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集中和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以及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从静态的历史是空想动态的历史时空转变,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出问题的独到见解。在这里历史的哲学角度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问题的设置

设置疑问的这一过也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是学生学会创造的一个起点。那么,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针对课本的内容设计好若干个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把这些问题穿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明确问题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在书本中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药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并启发学生有意识的从问题着手,让问题在整个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列强的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从上一节课的内容入手,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我们上一节课中的《》的危害是什么吗?并循序渐进,再提出之后,清政府向列强大肆的借款,这一借款和如今中国向资本主义国家借款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帝国主义的真正 目的又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来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借款的本质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提问:在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瓜分时的情况怎么样?美国有没有参与到这一瓜分中来,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能对门户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以及学生激烈的研究讨论过后,学生就会一步步的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讨论能力得到了提升。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浅入深,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发现问题意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并且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二)问题的思考

在教师提出问题过后,学生就进入到了自学探究的阶段,这时一个关键的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要把学习、思考、查询以及提问相结合起来,来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起自己的手上的教材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过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的翱翔。在这时只要教师交易正确的点化,学生就能子啊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从而能够更加正确的认识。

(三)问题的讨论

在学生思考过后,学生就进入了问题的讨论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讨论和合作,教师在这时充当的角色是巡回指导,并加以适当的点拨。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就是要把所有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发挥出自己的才智,激发出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的把问题进行解决。其实,这一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课堂气氛要尽可能的热烈。

(四)问题的解释

这一过程就是让各小组进行发言,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正面的评价,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能予以批评,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他们的敢于创新进行肯定,并用比较柔和的语言恰当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在学生激烈的发言过后,教师完整的给出正确的答案。

结语:

总之,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法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地方法,也是教育本质得以体现的极其有效地一种手段。但是,在问题是教学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对所探究问题的质量和水平要正确把握;要注意探究气氛的热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有挫伤和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或举动;要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予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式教学法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现代教育教学不仅仅强调知识的掌握,更强调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更重视从结果、结论的学习向获得结果和结论的过程转变,培养学员在面对未知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所学方法过程去独立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学员未来的科学技术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员从院校毕业后,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岗位任职,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陌生的、未知的问题,教科书不可能列举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所有问题,不可能传授所有的知识。因此,要让学员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必须强化学员对陌生和未知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决能力。

然而,在对学员学习状况的观察和考核中我们发现,学员深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员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定量计算的层面上,面对各类问题,他们更需要究其发生发展的本源,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针对强化学员分析陌生问题和未知问题能力的教学改革需求,从2013年开始,课题组以军事运筹学课程为实践对象,探索研究探究式教学方法。为此,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我们设计让学员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问题,围绕客观现实场景想定,训练和引导学员切实体验“现象发现―问题归纳―模型构建―检验验证―实践应用”的完整过程,从而提高学员深度分析未知问题、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疑难”。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完成对创新思维的训练。教育家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索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索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法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也可称作发现式学习。”[1]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观点就是要求学员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活动之中。

教育界很多学者致力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 [3] [4] [5]一般认为探究式教学是指学员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员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军事运筹学探究式教学试验课堂,就是教师抛出一个较为概略的场景想定,让学员以自己既有的经验和已经学习过的方法,去丰富和完善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挖掘事物认识的方法基础,教师则是通过引导课堂讨论,抛出一个个具有过程特征的强调思考性的问题;经过批判和辩论让问题、现象的边界逐渐清晰,让影响问题、现象的主要因素逐渐凸显出来;经过课堂上不断的肯定判断、否定判断,降解问题的分析难度和影响跨度,最终让学员完全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6]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探究式教学最重要的作用,是面对未知问题,打开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窗口。受知识面,思维方式,以及既有概念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探索实践,我们发现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内容,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认知规律,客观上可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概念和原理,强调“探”和“究”的过程。军事运筹问题大多数来源于客观现实,又服务于现实实践,通常各种模型和方法在形成理论前都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军事运筹学成果正是这些探索成果的固化。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就非常适合于用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再现出来。每一步的探究过程,都体现了探索性、试探性,强调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用反复的剔除错误,来重现人类对于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发现之旅。

2.符合学员的知识背景,主观上能讨论。一个客观上可讨论的问题,主观上未必能够讨论。讨论的话题,必须符合学员目前的学习认知和知识背景。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不同的领域话题有优长,选错了背景,会让问题或者是解决方案不容易聚焦,课堂难以操控。对于模型、算法和方法的学习,通常都强调“怎么办”和“为什么”,而探究的过程,则需要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问题的选择应该由浅入深,自上而下,先宏观后微观,先找大方向,再找小技巧。可以以现象、问题或案例等作为切入点展开探究。不同的探究类型,其特点各不相同,需要结合要探究的目标。尤其是所研究的问题,既不能太大,大到学员的经验、智慧不足以分析的程度,又不能问题太小,小到问题本身不值得深入探讨的程度。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索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构建开放讨论的课堂氛围,教师起引导的作用,要允许学员充分自由地发言,激发学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果没有恰当的课堂设计,不能恰当地提出有效的问题,依然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为此,这就需要教师从案例裁剪、问题引导、实施讨论等方面提出一定的原则与方法,从而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1.案例裁剪。案例裁剪,就是围绕着有待探索的核心问题,将问题发生的环境、背景,恰当地描述出来。因为军事运筹学属于科学基础理论,因此很多问题都存在着需要从现实中归纳现象的步骤。但是当不知道未来的研究结果会是什么的时候,剪裁案例很容易出现大小不适当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案例裁剪原则是:如果要让学员设计计算,就给出含具体参数的问题;如果不给出具体参数,让学员去寻找解决途径,则可以引出需要寻找方法方面的问题让大家讨论。

2.问题引导。在探究式教学中,问题引导是一个教学难点。通常如果问题是归纳的,需要完成正向推理;如果问题是演绎的,则需要逆向推理。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反常”才能不断引导出新的问题。

对于归纳类的探索,一般的方法是:反复强调要归纳出的结果。因为待归纳的结果目标很明确,这样就容易将学员的思考聚焦到核心问题上来。对于逆向推理类的探索,一是教师经常问学员“怎么办”,二是在学员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后,教师根据问题的模型,推理给出学员所提方案的可能结果,将学员引导到逻辑推理上来,通过推理逐步解决问题。

3.实施讨论。讨论是探究式军事运筹学教学实施中一个感觉难以驾驭的教学环节,它最大的挑战在于学员的问题可能不聚焦。每个学员提出的观点中有很少一部分是对的,但是大部分是不对的。如何实现经过不断的讨论,让正确的内容逐渐沉淀下来,聚拢起来,是实施讨论时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对正确的内容先重复,然后再明确加以肯定,并且将沉淀下来的正确答案,从整个问题中加以剥离,不再纳入讨论。

三、实践效果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

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扬学员的探索精神,真正体现其主体作用,自始至终引导学员思考,启动学员思维的闸门,提升思维强度,优化思维效果,达成思维创新。探究式教学法更强调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学评价重心从教师的授课技巧转变为学员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三大方面12个指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探究式教学法评价指标体系

(二)实施效果分析

对于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可以依照教学评价的指标,采用随堂听课、问卷调查、学员座谈会、成绩检查等方法进行。经过对军事运筹学课程教学过程的考查,我们得到这样一些结果。

从课程的课堂实施过程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学员的双向互动,确实可以营造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课堂氛围融洽,上课同时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多;学员会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自主思考,自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得到一定的提升;允许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激发学员提出非常有价值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更加有深度,教师本人经常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才能回答,教学相长效果明显;学员的主动性增强,有些学员会主动要求做论文和从事研究,有些没有被选中在课堂宣讲论文的学员会主动要求额外给予机会;学员听完课后感到值得回味,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举一反三,进而深化理解、正确应用。

从教学考核和结果分析中我们发现,相比于机械式的记忆和被动式接受型学习,学员对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对问题的理解更为透彻;对于分析设计类的问题,学员回答问题的思路体现了主动思考的过程,看待问题的视角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就考试成绩来说,以往闷头背知识点的学员成绩不太高,而经常与教师互动、主动思考的学员成绩较好,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一致性较好。

从学员的能力培养方面看,经过训练,学员面对问题学会选择先分析再计算,对于纯计算问题,也会从习惯有标准答案、拿来就算的心理状态,转变为先分析可行性,再根据边界条件给可能的答案,并且接受答案可能不唯一的结果;学员定量分析的思维得到强化,面对问题,初步地学会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的思考,养成了哪怕仅仅是粗略的估计也要给出计算的依据的习惯。

四、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需求。在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全方位训练学员的能力,通过参与分析讨论和承担专题讲解,可以锻炼学员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在课后自主学习与讨论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阅读资料自主学习,还需要自主去搜集资料,并与其他学员一起思考和讨论,这可以训练学员的自主能力。

在经过实践后,课题组发现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后,学员在发现问题、分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得到大幅度提升,效果明显。因此,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不仅值得学习和研究,而且值得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布鲁纳[美]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 王春华.高校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13-114.

[3] 陈梦稀.浅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4(3):87-88.

篇6

(一)论文选题雷同率高

笔者初步统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的2011届毕业生的229份论文,论文选题涉及语言学方向4人,文化方向38人,文学方向66人,英语教育方向120人,其他方向的1人。在教育方向的选题中,关于某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应用的文章占29%,写中小学阶段英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占59.2%,其他教育阶段的占0.8%,教学案例分析方面占11%,占比例较多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方面的选题雷同率极高。这与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搜集资料,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仅局限于接受、极少进行反思,以及平时看书少思维局限有极大关系。

(二)论文中教育方面术语运用不恰当

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教育方面术语时不严谨,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比如,有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但在该生的论文中只提到了游戏教学法,全身动作反应法,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这些看似有效的策略实际上属于教学方法,该生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模糊,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方法,理解片面,把这一术语表示的含义人为窄化了。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可操作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而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还包含对教学过程的元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比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式教学策略,随机通达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等。

这类错误跟部分学生论文写作基础工作准备不足,对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缺乏应有的理解,在搜集资料阶段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关。归根结底是没有端正、严谨的写作态度,缺乏钻研、求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论文结构拖沓松散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论文初稿结构混乱,无条理。有的学生论文写作时主题思想不明确,文章无中心,比如某篇论文主题是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应用,但是其行文中却屡次提到传统教学方式,其文章篇幅远远几倍于对多媒体应用的描写,导致文章主次不明。有的学生写出的论文结构安排不够紧凑,逻辑混乱,文章表达顺序有误,前后颠倒。例如,谋篇论文主题是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但该生把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写在第二章,而把该教学法的介绍放在第三章。这些跟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字表达能力差,写作实践少有极大关系。

(四)论文内容与所学的英语教学法的一些方法以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关联极少

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的方向有:英语教学过程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某种教学法或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在英语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影响或启示,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个体教案分析等等。

统计表明,我校英语教育方向论文内容涉及到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在词汇,听力,阅读教学方面的应用较多,相对而言,对于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应用较少。另外,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涉及支架式教学、英语学习效能感、元认知策略、归因方式、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等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鲜有体现。究其原因,以上现象与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过于依赖网络例文有关。除此以外,对已学的教育方面的知识仅限于死记硬背,没有把教育理论知识与英语教育论文写作结合起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英语专业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要解决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二、针对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端正写作态度,由于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的许多问题,笔者建议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它不是应付老师和学校的作业,而是对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检验以及对将来工作实践的预演。

2.注意知识的积累,扩大专业学习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通用知识储备量,使学生论文写作言之有物,而不是干巴巴的堆砌词语,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此外还应多了解英语教育专业的前沿问题和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吸取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累积。

3.勤于思考,反复习作。不断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延伸思维广度,更新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悟英语教育与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关联性,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未来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使论文写作更有实用性、专业性和建设性。

虽然在写作上的问题表面上看都是学生的原因所导致,但究其本质和教师及学校的教学安排及管理是分不开的。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创新意识。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养成爱问、善问、会问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才会更有新意。

2.增加知识储备量。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只有英语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知识储备量,首先自己应拥有一碗水,但是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至少要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

3.加强论文指导。教师除了会传道授业,还要会解惑,在实际论文指导中如何解惑对有些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在做好教学、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又兼顾论文写作指导,时间、精力及自身修养等方面都面临极大考验。正因如此,教师更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为做好英语教学工作和论文指导工作而不断努力。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应不少于三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安排会面,电话,QQ,电子邮件,微信等指导形式。

(三)学校方面

1.重视论文写作,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更有多样性,针对性。为了增强我校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毕业论文写作能力,有必要增加对中小学英语教材分析的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选题范围,提高论文内容的专业性。另外,除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之外,还可以考虑开设与英语专业论文各写作方向息息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论文写作时遇到的种种困惑,例如开设与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

2.建立更加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权责分明、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监控体系对提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成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督导小组,制定统一规范的论文格式、程序及评估体系。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开题、中期的论文检查、后期的论文答辩等进行多角度、全过程的随机和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外文书籍及英语教育方面的前沿资料的建设。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未来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活动的能力和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那就需要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尤其是多阅读外语类和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

篇7

一、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提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程标准”)指出: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据此,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感知历史、探究历史、运用历史以及课后记忆问题的疏导等环节。

近年笔者参加了几次规格较高的历史教学研讨活动,参加上课和演课的教师都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认真的打磨。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问题式教学的呈现,形式大于实效。

首先,从感知历史环节上看,问题的设置多是采用填空的方式,学生课堂预习时只关注要填的内容,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史实及史实间的联系。

其次,从探究历史环节上看,有的教师直接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小组讨论形同虚设;有的问题设置过易或过难,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还有的在学生的回答偏离所谓的标准答案时,在没有任何引导下的情况下,直接打断学生,示意其他同学回答。

最后,从运用历史环节上看,多位教师都是选用做选择题对答案的形式,没有方法解析。在新课结束之时,也未把关键史实再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总之,面对问题式教学,教师不知如何操作方能有效,学生不知如何配合方能奏效。新课改背景下的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学科的推进举步维艰。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课堂运用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问题式教学法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但从本校各科实施效果来看并非尽如人意。笔者抽取了本校100位一线教师,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贯穿始终:5%;偶尔提问:16%;针对某一问题提问:21%;师生问答为主:58%(本校教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并没有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理解和接受问题式教学法,尤其体现在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及具体环节如何操作的未知。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是望尘莫及。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方案

对历史学科而言,感知史实中基础史实的梳理和掌握是起点,探究历史中思维的锻炼是桥梁,运用历史中史实的巩固及迁移运用是阳光大道,配合其它环节的维护作为保障。

(一)感知历史

教师展示问题,说明具体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寻找问题答案并做好圈划,理清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掌握课文的知识脉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史实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单一地选用填空题的方式,学生只关注要填的内容,会割裂史实间的内在联系。用不同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揭示史实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拥有初步的整体感知,才能为后面环节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历史

探究历史的环节是指围绕课堂主题展开,依据历史主题整合学习内容,以史料研读为依托,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达成研读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领会和感悟主题。

1.探究历史的问题设计要围绕主题展开

“历史主题”,即历史主旨,是贯穿于教学内容当中的主线,起着引领、统率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要有主题,而且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以《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为例,本课的核心内容体现在“转折”二字,所以我将本课的主题设计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围绕农村实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转折。城市以深圳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繁荣富裕的国际化大都市”为例,是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伟大转折。每一步的设计均围绕在“转折”二字,整节课的主题鲜明。

2.探究历史的问题设计要制造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创新点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指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以七下《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创新成果,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在梳理完毕基础史实后,进行如下设计:

展示“韩国圣水大桥坍塌事故”、“四川宜宾南门大桥发生悬索及桥面断裂事故”等一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赵州桥在一千三百多年间,历经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在┖由希而图片中的这些国内外大桥却发生这样的事故?”,学生陷入沉思,随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桥梁技术感到自豪和骄傲,桥梁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希望国内外各级政府搞建设要实实在在的为国为民。这样的问题设计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之处点亮课堂。

3.探究历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贝蒙认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个体的自我知觉,从而影响个体态度的改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肯定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强化人们已经形成的行为,而教师否定的评价可能导致学生也用否定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和否定方式一致的实际行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还不够成熟,回答问题有时会显得肤浅和幼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他们认为正确的回答,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进而促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双显。

(三)运用历史

运用历史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学生对已学史实内容的掌握程度。选择题可以利用题中隐含的信息转换成问答题的形式,深刻揭示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与运用,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此外,运用历史还可以采用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小剧本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的能力。

(四)补充环节

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而史实的记忆是熟练运用的基础,清晰地展示一课该掌握的问题,为学生课后背诵以及以后的单元复习明确方向,使知识尽可能在长时间,甚至终身能够为“我”所用。

四、关于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笔者在历史学科践行问题式教学法已经有两年之久,在近几次的诊断性测试中,所带班级成绩逐步提升。在成绩取得的同时,提出几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问题式教学法旨在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学生百分之百的响应,有较大y度。

(二)问题式教学法聚焦在教师的“会问”,良策居多,但关于“会引导解答”的方案却不够充分。

(三)问题教学法关注教师“会问”,而问题是构建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该法在实践中几乎没有涉及学生的自主提问,导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不够,问题的双向性失衡。

篇8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两种观念对临床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并在学习中体会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掌握临床思维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我们重点引入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是根据临床诊疗过程中医师的思维模式(即:依据主诉设定可能的诊断—通过询问、检查排除或筛选初步诊断—综合各方因素精选治疗方案—动态观察,调整治疗方法、确立最后诊断),打破教材固有格式,首先以症状为出发点,探讨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为确立诊断奠定基础;其次以疾病为导向,综合考虑影响因素,精心设计治疗方案,研究疾病演化规律、准确进行预后判断。探究式教学法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为此我们采取“精讲系统,重点探究”的模式对中医五官科学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简要回顾五官生理病理知识的基础上,把临床上五官常见的问题作为探究主题。例如:眼科中的“云翳”、“内障”;耳科中的“耳聋”、“眩晕”、“面瘫”;鼻科中的“鼻塞”、“鼻涕异常”、“鼻出血”;咽喉科中的“喉痹”、“喉喑”、“喉阻塞”、“打鼾”等常见症状的临床分析、相关病证的诊断与辨识、治疗方案的优选。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本门课程的适用知识体系基本构建,临床思维的基本模式也会随之固化。

3达到两种效果

随着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僵局,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的释放。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临床最常遇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就是过去所学知识的再现和重组,温习过去的知识使大家建立了新的适用性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使学生增添了走上临床岗位的自信。教学互动自然、融洽,学生学习自觉、主动,一种师生共同期盼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自然形成。探究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探讨、研究,开启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过去的学习定式是:课堂听讲—课后复习—期末应试—教材入柜。然而,随着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探讨式教学法的引入,研究每一个问题需要涉及过去所学的多门课程知识,重新翻书就是常事,主动查阅也成必须,学习的目的明确了、兴趣也就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油然而生。例如:关于“耳聋”的探讨,就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药理、中医基础、方药和中医内科等多门课程知识,涉及一般检查、听功能检查和耳科手术等多种诊疗技术。

4取得两个突破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和考试的定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统编教材作蓝本,按照新教学法的要求精心制作实用的教案和课件。在五官的每一科中,选择一个代表性问题做全面示范性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若干重点问题,提示分析路径、解决思路,在学生自主温习、查询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最终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教材不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已经转化为教学的参考资料。教学的改革必然牵动考核方式的改革,我们的考试方式随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引入,也采取了大胆的改革尝试。试行了论文撰写、问题分析和病案分析等多种形式,综合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将试卷内容设定为:重点问题分析+典型病案分析。经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对采用新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6.3%、90.1%;接受新教学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采用传统教学法学生提高15%左右。

篇9

1.初中数学教学与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1.1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学习数学过程表现出的应该是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昂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求知的欲望。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大多数学生都将数学学习视为一种“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主动投入精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因此受到禁锢,这样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初中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得数学课堂效果提高产生难度。

1.2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概述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动、互相合作进行学习为中心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合作、互动、探究是此教学方法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主动对知识进行理解、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建构、通过互相吸取优点实现问题的解决,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推理、逻辑思维等能力发展的过程。

1.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态度养成具有独特作用,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将体验到数学学习真正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自己头脑的发展和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有所提高。

2.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2.1 对探究性情境的创设

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主动使用思维能力的“启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情感诱导和情境创设的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自由意志”。几何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几何知识不同于以往学习的数学知识,需要应用空间感知能力,建立对立体图形的理解,这种抽象的学习内容很难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探索欲望。此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现在,老师手头有一个工厂设计的订单,有一个洗车场希望对店面进装饰,装饰的元素就是各种几何图形,老师现在想征求大家的意见,看看大家能不能帮到我”。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们开始拿起纸笔绘制由几何图形表示出来的“创意”,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圆、椭圆被广泛应用于他们的“作品”之中,甚至有同学开始考虑用圆柱体表达创意,可见他们的思维扩展到了立体几何的范围内,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充分证明他们对几何知识已经充满兴趣。

2.2 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

有了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之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分成均质的“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对数学学习的探究性之上的,也就是说,每个学习小组的任务是采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为了使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强,我以学习项目为子单位,以学期学习效果为终极目标,鼓励每个学习小组对“今日数学家”、“公式王者”、“年度数学思维成就奖”等荣誉发起“冲击”。例如,在“图EDCA、FCBG为正方形,点C在两个正方形的一边上,点F为DC线段的中点,问线段AF、DB长度是否相等,并证明?”此类问题的解决中,我没有直接教学生解题,而是对每个学习小组提出共同的问题“若点C位于直线AB的延长线上,问线段AF、DB是否相等,并证明?”探究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有的小组很快对问题展开讨论,同组中有不爱发言的学生,大家纷纷征求他的意见,鼓励同伴表达,你一言我一语的“头脑风暴”式解题很快使题目得解。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调动自己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对集体荣誉的责任心也使得对数学学习采取回避态度的学生在同伴的影响下投入到学习中去。

2.3 对学生的探究和合作进行指导

使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并非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究性情境,学生自发进入“大讨论”的过程,在学生的合作、竞争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并带领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在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探究小组清晰思路之外,还在一节课结束之前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你在合作学习中做了哪些事”、“为什么优胜组比我们组高明”、“我的小组成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学习”,这样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后形成“总结学习结果”的习惯,是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自己在学习中使用的能力、自己的思维发展状况的思考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能力进行内化的过程。

3.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3.1 对数学教学本身的影响

为了使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起到作用,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使用方面进行整体的调整和布置,这将对教师选择教学工具造成影响,还影响到教师对课堂的控制,鉴于教学是由无数个细节所组成的行为综合体,对课堂细节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使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将直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3.2 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创设情境和探索性教学的方法给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时间的情况下,使学习的目标更为明晰,头脑风暴式的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在巩固知识方面更主动,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对知识的合作式探究学习影响到学生的身心成长,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尊重,而学生也将从这种教学模式当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学习态度也因此有所改善。

如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要从本质上认识他们的关系,就要做大量的实验,当实验次数足够大时,其频率才稳定于理论概率,但不等于概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动手,34个小组共同做实验,并将实验数据依次叠加,分别填入表格,再绘制折线统计图,分析它的发展趋势,这样学生能直观地、深刻地体会到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如果教师只是自己讲解,那么学生就不会有深刻的感受,学到的知识只是停留的记忆的层面,不能透彻理解掌握。在以上合作式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轻松有趣的获得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积累了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课堂教学渗透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自信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数学素养,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发展,同时也落实了素质教育。

4.结语

综上所述,以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导的初中数学课堂是愉快的、轻松的、效果显著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成长,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主动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更加积极,因此可以说,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是改善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方式,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进行实践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贺建强.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10-12.

[2]严伟娟.浅谈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中旬),2014(04):118-120.

篇10

“课题式”教学在通识课的必要性体现在:

1.“课题式教学法”符合通识教育的内涵。王义遒教授说“通识课的特点就‘特’在‘文化’或‘教化’上,它既是‘课’,却不在‘传授’,而在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课题式教学能够将学习、设计、研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是不同于注入式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2.“课题式”教学法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提升了教学的品质,实现老师学生的双飞跃。在“课题式教学中”教师研究和提炼学科课题,促进了老师的学习反思与科研;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检索文献,阅读资料,撰写论文,整个过程就是在学习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提升了一步。

3.“课题式”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课题式”教学的实施,让老师在科研指导中切实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共同完成课题中建立起师生的良好关系。

二.“课题式教学法”在通识课《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中的的实践

1.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内涵,精心设计课题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应首先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然后设计出一些供学生参考的研究课题,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课题。研究课题不能局限于戏剧文本,还要着眼于音乐、美术、舞蹈、舞台、等艺术表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专题进行开放式、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与探究。以《俄狄浦斯王》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着手,可分析结构,如设置课题:论〈俄狄浦斯王〉的结构艺术;可立足于剧情的讨论,如设置课题: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安排;从美学和修辞来说,可设置课题如:从美学和修辞来说《俄狄浦斯王》的双重隐喻等。

2.教学中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搞好分工合作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学生有20%的课题研习是对戏剧名品的改变及表演的课题,老师将每个小组确定为“剧组”,小组成员确定身份:导演,编剧,演员,服装,舞美等,实行导演负责制,老师为“总导演”,各个剧目的研习“总导演”要亲自到剧组探班至少3次3小时,并提供模仿和借鉴的音频,视频,编剧范例;同时指导戏服,背景音乐的选择及ppt和道具的制作。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这种分工合作明确的小组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生经过2-3周的研习,大胆改编再创作,表演中英文版戏剧,从东方的《西厢记》《梁祝》《窦娥冤》到西方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玩偶之家》,在课堂上掀起一阵阵。

3.加强成果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为了激发学员的研究兴趣,教师经常组织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成果交流会的形式加强成果交流。首先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每组讲约20分钟左右,然后师生一起评议,即大班讲评。交流会选在学期末,邀请其他老师和非选修课同学参加,点评论文,并量化评分,尽量营造学术交流会的氛围。笔者在《中外戏剧名作赏析》中指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自己曾研究的许多课题:如《从“绝情的毁灭”到 “理性的迟疑”――试从美狄亚与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透视西方复仇戏剧主题性质的演变》,《中国古代爱情戏剧中的“灰公子”叙事模式探析》等,学生在此基础上也写出了有研究价值的作品,如论文“《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女性主义体现”等。

“课题式”教学法用于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和缺乏独立探索创新学习的现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求知潜能,必将将通识课的教学推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年04期

篇11

一、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具体形象的情境,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学生完全融入到这个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常见的情境设计途径有:从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利用化学史资料创设情境等。

在原电池教学中,过去往往是采用格林太太的牙痛病史来创设情境,而本文打破常规,采用化学史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在前辈伽伐尼“青蛙触电”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青蛙的肌肉之所以能产生电流,是因为肌肉中的某种液体在起作用。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伏特把两种不同的金属片浸在各种溶液中进行试验。结果发现,这两种金属片中,只要有一种与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金属片之间就能够产生恒稳电流。1799年,伏特成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池”。通过史事的介绍,带领学生体验化学家探究新事物的历程。

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提出任务:现在让我们一起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用铜片、锌片、稀硫酸、导线和烧杯,动手实验,制作一个“伏特电池”。并思考,为什么铜片表面会有气体产生?

在高一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熟知铜与稀硫酸是不反应的,但在这个实验中铜片表面却有氢气产生!此时学生不仅因为认知冲突产生主动探索的兴趣,而且利用化学史话为学生自主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创设了人文和情感的环境。

不过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情境必须与学习内容相融合;2.创设的情节具有真实性;3.过程本身尽量不要包含喧闹的元素,否则课堂纪律难以控制;4.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5.情景的设置要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出发,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发现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并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有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发现、自己探知的,教师需要做的不是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进而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

例如:软水硬化的原理Ca(HCO3)2+Ca(OH)2=2CaCO3

+2H2O,通过实验,学生看到白色沉淀,从感性上很容易接受这个反应的存在,但如果教师追问:“这是复分解反应吗?”学生也能很快判断出这不是复分解反应,但同时又会发现“为什么会产生CaCO3沉淀”的问题,就会进入认知冲突的情境,迫切想要探究问题的本质。学生带着问题查找酸式盐、碱等的电离资料,尝试着书写反应可能的离子方程式,通过资料阅读、问题思考、主动实践,学生逐渐了解该反应的实质是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HCO3-和OH-的反应,且生成物的种类与HCO3-和OH-之间量的关系有关。

发现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参与了多少,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充满生机的。

二、体现教师主导性的教学方法

1.实验演示法。教材中穿插的演示实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由实验现象的感性认识提升到对化学物质性质的理性认识上,进而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顺应”新知识。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学氧化硫的还原性时,涉及到的反应:SO2+H2O2+BaCl2=BaSO4+2HCl,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反应,对其本质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直接得出生成物。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无现象产生,在滴加了H2O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通过实验现象从无到有的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反应发生的本质,是H2O2先将SO2氧化成H2SO4,再发生沉

淀现象。基于此,学生既了解了SO2的还原性又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篇12

近年来,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我院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基于Matlab仿真技术的探究式教学法改革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知疑,合作创新”能力,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了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需要。

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际教学问题分析

(一)课程理论性强,教学组织不当

本课程概念抽象,内容丰富,分析方法繁多,理论性很强,知识更新很快。它要求学生具有复变函数、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囊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机与拖动等专业课程基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动调速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诸如我院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层次较低,基础较差。同时,各个院校精简课时导致教学难度大,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等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组织不当或教学方法单一,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不少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难

本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很多院校由于教材、师资、实训实践场地、课时等方面的限制,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环节,这有悖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初衷。传统的实验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理论与实践常常不符,缺乏实践指导价值,学生不了解课程的工程应用意义。例如,在建立数学模型上应用到一部分简单的系统或电路,从系统分析到综合到校正,传统教学都是从已知系统的动态结构开始,见不到原系统的影子,学生看到的是抽象的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本课程分析方法多采用图解法,如系统响应、根轨迹、频率特性等,需要在黑板上画大量的曲线,有时很难用有限的颜色区分开,难以确保曲线的准确性,工作量大,绘图精度低,影响教学效果与效率。

二、基于Matlab的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基于Matlab的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通过Matlab Notebook工具箱将Word文档中创建的Matlab语言编制的m文件传送到Matlab中运行,再将运算结果和图形数据插入到Word文档中,接着在PowerPoint中建立超级链接,形成了集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学效果非常好。

采用基于Matlab的探究式教学法,在仿真环境下可极其方便地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比如对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Matlab可方便的仿真出各种阻尼系数情况下系统的阶跃响应随参数的变化情况。利用SIMULINK功能模块或调用Matlab函数及编写S函数等建立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并确定仿真输入和输出,设置仿真参数,如数值算法、仿真时间、步长、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等,进行动态仿真并输出结果,分析仿真结果并修改模型再进行仿真。

(二)基于Matlab的探究式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训实践方面,应用Matlab软件可起到代替部分实验的作用,一些设计型实验比如系统校正极点配置等可通过仿真观察设计效果,利用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枯燥的讲解变得轻松有趣,这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提高教学效果。

此方法还可用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用Matlab可简洁方便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和进行实验,能直观得到各种要求的测量值和波形图反映各量的动态过程;利用Matlab各工具箱及图形用户接口GUI能构建所需系统仿真模型和开发各种控制界面,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有利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基于Matlab的探究式教学法实施建议

(一)精选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环节

教学中,对于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力求讲深讲透,省去先修课程内容,快速带过一般了解性的知识,把握以控制系统建模为前提、控制系统分析为基础、系统综合与设计为目的的主线,明确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教学环节、解决相关课程之间存在的衔接不清、缺乏协调及内容重复等问题。

(二)理论联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

在教学中强调工程背景、物理意义和实际应用,引入诸如控制系统PID参数工程整定、系统建模的负载效应等具有工程实际应用指导价值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三)创新教育,突出职业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在实践实操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简单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校正等知识,锻炼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仿真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四、结语

实践证明,基于Matlab的探究式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应用Matlab进行项目教学,教师坚持探究式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达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香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建辉,顾树生.自动控制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杜永贵,等.“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太原立功大学学报,2009,27(1).

[4]张春.MATLAB在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05,24(3).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校2010级统招本科生为实验对象,随机选取一阶梯教室学生进行多维式教学,另一阶梯教室学生使用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教学。然后从每组中随机各抽取100名学生进行考试成绩、病例分析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几方面的比较分析。其中多维式教学组男42名,女58名,平均年龄21周岁;传统教学组男40名,女60名,平均年龄20.5周岁。

1.2 方法 采用多维式教学方法(课堂内多样化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和传统教学法(课堂理论教学)进行教学研究成果。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2.1 课堂多样化讲授 课堂上,充分利用PBL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引导法、病案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避免单一的文字、背书讲授形式。课下指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与图书馆进行相关资料查询,扩充对本学科的了解。

1.2.2 课程实践 实验课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标本的学习,并动手为自己或同学进行相关检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进行调研,对易感人群进行询问并提出建议或检查;让学生进入相关的影像、检验科室,对寄生虫病形成一个深刻的主观印象,使其对寄生虫病的危害及影响更深入透彻的理解。

1.2.3 团队讨论 学生分组对所学内容及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进行讨论,互相探讨学习。

1.2.4 最终评估 对学生考试成绩、论文水平、病例分析能力进行评定,做统计学处理。教师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1)课堂上对提出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回答的准确性、全面性;(2)对本专业的研究进展的了解情况;(3)实践环节中的动手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表现情况;(4)讨论环节及病历分析中知识的掌握程度;(5)考试的成绩;(6)论文的撰写能力。最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病例分析及问卷调查,各组随机抽取100名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采用统计学u检验。以P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多维式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86.4 ±7.6)分,传统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72.5 ±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病例分析能力比较 多维式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82.4±8.9)分,传统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65.3 ±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论文水平比较 多维式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78.8±6.3)分,传统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70.2 ±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