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多元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多元教学方法依据精神科护理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采用包括传统教学法在内的多元教学方法,共20个学时,具体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影片赏析和情境模拟,分别占6学时、8学时、2学时和4学时。
2.1.1课堂讲授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活动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环节,如绪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分类、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与护理,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准确、快速地获取系统而又连贯的知识和信息。
2.1.2案例教学在精神疾病症状学和常见精神障碍护理教学环节,如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大纲,教师收集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资料和信息,制订教学案例。在授课前,先展示相关教学案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影片赏析对于精神障碍中最复杂且较常见的疾病———精神分裂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病,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赏影片“ABeautifulMind”。该片主人公JohnNash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偏执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观看主人公精神分裂症发作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以及经过家人、朋友的帮助,合理的治疗,最后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美丽心灵的称号,通过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
2.1.4情境模拟实践教学部分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①情境设计:由教师选定学生相对熟悉的1~2个典型病例(如抑郁、神经衰弱等),设计合理的情境和角色。②角色分工:全班学生按学号分成若干组,每组6~7名,根据情境需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③情境分析:依据教师设计的情境,各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编成情境模拟剧本,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模拟练习,推敲计划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确定最后方案。④仿真演练:各组同学依次表演,表演组同学依据角色和护理操作要求进行模拟演示时,其余各组同学观看并对情境剧中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表演结束后,教师进行讲评。
2.2评价方法于学期末采用林毅编制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量表共28个项目,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维度构成,采用Likert5分制计分,得分范围为28~1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3结果
自我管理能力33.23±3.87
信息能力35.78±3.35
学习合作能力22.78±2.21
自主学习能力总分91.77±5.94
4讨论
传统教学法是“以授课、传授知识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它是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而存在的,讲究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讲究认知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理解与记忆,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长期采取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过程,面对抽象的精神科疾病,学生易产生学习倦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依据教学大纲,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尝试多种教学法,结果学生取得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
篇2
讨论式教学法注重能力的培养,采取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以“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论证总结”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通过讨论,培养了学员逻辑推理、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团体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讲解DNA复制的时候可以联系电视中常见的亲子鉴定;讲解蛋白质消化吸收的时候针对中医中“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是否科学展开适当的讨论;而在讲解核苷酸代谢时候,结合市面上见到的各种核酸营养品及口服液的广告进行讨论。学员通过讨论,全面理解代谢途径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并对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讨论式教学法实质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分析讨论教学,讨论式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员的组织和引导,这就对教员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篇3
一、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阅读大量教育著作后,我对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点看法。
1.1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的语音语调,必定能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敢于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1.2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学习材料和内容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教师在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在使用教材前,教师要想办法使教材中的情景新颖可信,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1.3教材内容尽量与时代同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方式以交流互动为主
教材只是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的一种“样本”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素材,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受到网络等多种资源的冲击后,教材的局限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经过筛选的网上语言资源就成了教师经常使用的素材,并被广泛应用于学习英语的课堂中,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英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授课,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我们在教"doyouwanttohaveapet?"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实物图展示,课件辅助的教学法把方法,引导学上讲出身边的animal,并提出哪些动物可以作为”pet“被他们拥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加其中,使得课堂气氛接近并融入日常生活,而课堂中营造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则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从的工具到文化:开创外语学习的新境界
真正的外语学习,应该是从工具到文化的互动过程,语言只有在相对应的文化氛围中才能真正被激活,而文化也只有在积极的语言应变和交流中才能充满魅力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多元化的,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平台。
2.1使学生积极参与,口脑并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外语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老师该教什么”而应该是“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口脑并用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2.2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并提出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我们在教授“Asktheway”的内容时,应避开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便是情景中的迷路者,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自行讨论“如何向他人问路”和“如何给他人指路”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有老师点评,在学会“Asktheway”的技能后,可以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theclassroom”,有的“Askthebookshop”,还有的“Askthebathroom。”,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创造情境为其提供自主的思维空间,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3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解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应用英语的自信心,也可以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开展学习课外材料、如举行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等智力比赛。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
2.4从工具到文化的互动过程
掌握源自于运用,作为一种交际语言,英语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交际工具,其工具的作用只是为让彼此进行交流,然而只有单纯机械的语言学习而不涉及其文化过程的学习终将是不完善的。例如:“luckdog"如单单只是给学生讲“luck"“是幸运,运气,好运”的话,想必大部分的中国小学生都会将“luckdog"翻译成“幸运的狗”“好运气的狗”吧!而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因素就是学生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不了解,很显然,犯这样错误的直接原因就是“汉语言,汉文化”的负迁移,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具有不同的内涵,并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里,“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和狗有关的习语大多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但在西方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happydog""luckdog"等学习英语的过程,绝不仅仅是对单词,语法,句型的简单学习,而是从工具(语言)到文化(具体)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时,可适当的举行一些英美文化,英美风情,以及中英文化差别的知识讲座来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
三、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这是共识,如何培养,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不过从近年来国内对第二外语的交际意愿与与日俱增的研究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要真正提高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愿望,换句话说,除了交际能力外,外语教学的么表还应该包括对交际意愿的培养。
3.1标准的。国际化的发音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母语”来说,发音难免会有汉语的负迁移现象,而标准的国际化的发音则是我们开口说英语的第一步,那么就必须要求老师要有标准的发音,同时还应让学生多听看英语的原版影片。如:采用动画电影,因为动画电影画面丰富,场景感人,人物形象逼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让他们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练习并模仿片中的标准发音,尝试根据片中的场景与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配音,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们爱看动画片的要求,还为孩子们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标准地道的发音,是他们英语发音标准,口语的以提高。
3.2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三心。六忌。九坚持
三心:
三心即树信心,下决心,立恒心。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要给孩子足够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学会母语,外语就没什么可怕的。横下一条心:"inforapennyinforafound"“不干则已干则到底”,坚信"it''''sdoggedasdoesit"“坚持就是胜利”
六忌:
1.忌难为情,别怕出错,别怕被人笑话,“丑”尽甘来。
2.忌自卑心,相信你能说,你能行,相信你可以把英语说得像汉语一样棒。"practicemakesperfect"。
3.忌完美症,不要追求无误,更不能追求完美,这些都是羞于开口,练习口语的最大敌人。
4.忌默译法,不要时时借助汉语,不要时刻在自己的心里把想说的话想成汉语然后再用英语翻译,有母语的干扰,英语是说不流利的。
5.忌挫败感,不要因看不到进步而灰心,不要因一时的挫败而放弃,语言的学习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要相信进步与投入成正比。
6.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语言的学习,重在练习,只有天天说英语,才能说好英语。
九坚持:
1.坚持仔细听辩,这是口语语言信息的输入过程对语音的连读。强读。弱读。吞音等都要听清楚,这样才能首先做到发音清楚并可以听懂他人说话。
2.坚持认真模仿,要坚持模仿英美人的地道口音,只有模仿到位,口语才有保证。
3.坚持大声朗读,大声朗读有助于发音器官,改善语音语调,提高口语质量。
4.坚持丰富词汇,只有掌握了足够常见的口语词汇,口语表达才能游刃有余。
5.坚持段篇背诵,背诵有助于丰富大脑中的“资料库”有助于英语口语表达的布局谋篇。
6.坚持知识的积累,只有拥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交际知识,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7.坚持使用英语思维,只有坚持使用英语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才能做到在口语交际中反应灵敏。
8.坚持积极参与,要积极参与各种口语练习,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9.坚持大胆实践,要大胆用英语交流,特别是若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增加感受,获得信心。
3.3以英语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或核心内容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因此,教师在面对当代小学英语教育问题上,要摆脱其应试性和哑巴式英语,不要跟学生施加“负压力”。比如说“今天上课老师讲的那些单词我应该会默写吗?今天老师讲的那些是重点,今天老师讲的那些在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等等。而应该给学生一种愉悦的心态去接受和理解,学习英语的目的绝不是仅仅会写几个英语单词,会做几道语法题,英语是一种语言,而语言的作用就在于交流和沟通感情,所以学习一种语言,重在其运用的灵活性,因而在小学英语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应当以英语基础知识为教育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能力,他们才有想要展示自己英语水平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强烈程度取决于起学生的英语基础,影响与学生的交际意愿,成长与学生的持续练习。相信有了这些内因和外在动机的支配,其交际能力则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4将学生推到风口浪尖,真用,实战,英语口语才会真正提高
语言学习是完全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语言学习是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想想我们学习自己的母语时,并没有人去教我们怎样问路,怎样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怎样。。。。。。。但慢慢的,我们不是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吗?不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吗?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学习汉语是的种种经历与过程,不难得出结论:“学习一种语言,环境和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都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试想:“从他们一开始学习英语,我们便做到在英语课堂上绝不出现汉语”也许这样的做法起初会让老师觉得授课很难进行,因为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纯英文的授课会让他们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但是不用担心,想想我们对汉语没有“概念”时,我们不也无法理解它吗?但不过是短短三四年的耳濡目染,我们便可以对其得心应手,因此,在小学生初学英语时,我们便采用纯英授课,甚至可以将校园的标语全都换成英语的,相信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学生将不再会有那种“汉转英”的转换思维,相信用这种方法将学生推到风口浪尖,学生的英语将会脱口而出,交际能力就会得以真正的提高。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感情交流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初学者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1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4.2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4.3融洽的师生关系
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因学生喜爱这门课业得有利因素。
4.4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4.5让英语对学生有持久的吸引力
学生初学英语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具体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对于知识层次高的学生,,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
2、关心鼓励。
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总结:随着“地球村”的来临,作为一种国际语言的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就英语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把外语教学的内涵发挥到极致,真正的做到从工具到文化的新境界,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其将英语的听说能力发展到“第二母语”的水平,同时,教师在培养方式上应摒弃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新型的教育模式,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平台,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根平人民教育2008年20期中国教育报刊社2008年10月18日
篇4
一、多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增加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感悟,在课文教授完毕后代替学生总结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做法虽然能让学生在考试时利用模板迅速写出答案,但是缺乏自主思考,不利于语文课程以后的学习,教师也不能直观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衍生出一些教学活动,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会有很多新感受。通过与教师讨论,或是将这些思想表达在写作中,都能使教师积极掌握学生动态,了解课文学习对学生有哪些影响,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找到侧重点。
2.丰富课程内容
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利用多元化教学思想,从多个角度展示课文魅力,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补充知识。如在学习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时,丰富学生课外知识,为学生介绍文学巨匠鲁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与主要作品,使学生脑海中的作家形象更为立体。
3.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学会从多个方面去分析,从多角度去观察,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启发,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学生更加深刻体会书中道理。在一些小说学习中,教师寻找相关影视资料,通过观看电影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影像,更能体会到作者人物刻画功底与背景渲染手段,通过借鉴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二、多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活动单一
教师在多元化教学应用中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设置多媒体课件,但要依据课文内容设置相配套的课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观看配套课件,可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各类石桥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但学习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时,很难通过课件让学生将一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学战士,与坐着站着都想要《山海经》的小少爷联系起来,而且课文本身与鲁迅后来的思想主张也无太大联系,不会加深学生对鲁迅文学知识的积累。单一的教学活动,不能适应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课文资源不能很好地被学生利用。
2.教师自身问题
教师需要在课前花心思准备课件。一些教师认为准备好课件就达到了多元化教学目的,在课件教授完毕后,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这种做法只是将多元化教学流于表面,将板书变为电子版,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
三、多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1.丰富课件内容
教师应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置不同的课件,结合学生的兴趣与课本需要,为学生扩充内容。同样是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师在介绍过鲁迅背景资料后,可以为学生介绍《山海经》相关内容。《山海经》是先秦文典,记录了许多有趣的神话传说与上古生物及神仙,如凤凰、麒麟、西王母等,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心心念念想要一本“带画儿的山海经”,而阿长为什么与《山海经》有关。通过课文内容设置课件背景知识,学生更易融入课文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2.增加课外活动
除了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其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如课前,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些古诗文名句,加强作文素材积累。或是与美术、音乐课结合,引导学生寻找音乐、美术中的语文意象,充分感受语文魅力。
3.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交流
在课文讲授后,组织课堂活动,积极与学生交流。比如在学习《祝福》后,询问学生哪些因素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在学习《背影》后,鼓励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的点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并积极训练自我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高,要从多个角度提升语文能力。多元化教学模式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同时提升能力,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通过改进这些问题,课文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学生也可以通过课文与作者对话,加深语文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水文水利计算”课程是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多且抽象,该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块:(1) 基本原理;(2)水文分析计算;(3)水利分析计算。最后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将所学内容串联起来,综合运用。 根据内容性质不同, 遵循多元智力发展理论。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语言能力和逻辑智力,对于其他智力,诸如: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均有所忽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学的多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1983年出版的《智能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1999年他又提出了存在智力的概念,丰富了多元智能的内容。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论点有[2]:(1)智力的多化。每个人具有八种智能,这些智能彼此独立,但在解决问题时共同发挥作用;(2)智力的独立性。每个人的各种智能高低程度,具有一种很高的智能,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3)智能的情景化。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如何思考 ” 和“如何解决问题 ”的教学理念[2]。作为大学教师,学习多元智力理论,要求在教学中:(1)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扩充能力范围。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学业智力,对其他能力诸如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有所忽略,而这些能力对于现实生活极其重要;(2)丰富课程资源,营造合作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展示了更丰富的学术世界、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 ,并把它们统一起来。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3)注重个别性、个性化设计。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成长 ”,人尽其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多元化的教学研究,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长。
2 多元智能发展视角下的《水文水利计算》教学研究探讨
目前市场上《水文水利计算》教材任何一本至少都有10章基本理论。笔者使用的是武汉大学雒文生教授主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共计14章。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安排44个学时及两周的课程设计。因此,时间紧迫,必须对部分重复内容进行删减,将更多学时投入到重点教学内容中。水文水利计算与其他专业课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主要是这些课程都是为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而设置的,并非完全独立。因此,这门课程中难免会牵涉到其他课程的内容。比如《气象与水文》章节内容中的每一节是《水文学原理》课程内容中对应的每一章。对于此部分内容,可以利用一大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回顾。重点放在《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因为这是后面水文计算部分及水利计算部分应用时需要的主要方法。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在教学课堂中结合科研和实际教学内容。
2.1 科研为教学服务
科研和教学是教师的两项日常工作,但教学是基本。如何做到教学助长,科研服务教学体现在教学课堂设计上。教材在短期实测径流资料时的设计年径流计算以及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时的设计年径流计算中只提及到方法,比如利用参证变量方法及水文比拟法。但具体如何应用呢?这时教师必须引入工程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工程实例相结合,降低课程的难度系数,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将科研中的曾参与的科研项目,积累的工程实例整理,及时填充到教学内容中,为该课程提供充实的教学素材。
2.2 归纳,总结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丢
学生从小学入门开始,老师就采用归纳,总结传统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学习。特别是在一章节学完之后的总结复习尤其重要。该方法同样适合在高等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好办法。如学完第七章《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第六节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典型洪水放大的两种基本方法同倍比,同频率。在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上又遇到三种方法,典型洪水地区分配法、同频率控制地区组成法以及相关法。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典型洪水时间上同倍比,也可以地区上同倍比。可以时间上同频率,也可以空间上同频率。这就需要不断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事实上地区上的同频率控制法最先由鲍尔明[3]发现的。
2.3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水文水利计算》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整个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鼓励他们自己开发小软件。比如P3曲线的绘制,将在后续的设计年径流计算及设计洪水计算中具体应用。目前已有大量成熟的自编软件可供应用。如果直接把软件告诉学生,输入数据--输出结果,学生学会了软件运用,但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光会用软件,还能自己利用Excel里面宏功能开发小程序。
2.4 严格把控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内容,是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学习完水文计算和水利计算两大部分内容后,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某水库水利水电规划,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水库。内容包括6个方面。基本涵盖课堂所有内容。分别是:(1)水文气象资料的搜集和审查。熟悉流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广泛搜集有关水文气象资料。(2)设计年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①设计年径流量的计算。先进行年径流量频率计算,求出频率为P、50%、1-P的年径流量。②设计年内分配根据年、月径流资料和代表年的选择原则,确定丰、中、枯三个代表年。并按设计年径流量为控制用同倍比方法缩放各代表年的逐月年内分配。(3)选择水库死水位①绘制两个特征水库曲线,包括水库水位容积曲线和水电站下游水位流量关系曲线。②根据泥沙资料计算水库的淤积体积和水库相应的淤积高程。③综合各方面情况确定水库死水位。(4)选择正常蓄水位:根据该地区的兴利要求,要求调节流量不低于Q,保证率为P,通过兴利调节计算后能满足要求就作为确定的正常蓄水位。(5)推求各种设计标准的设计洪水过程线。下游防洪标准为P1,设计标准为P2,校核标准为P3,需要推求P1、P2、P3设计洪水过程线。(6)推求水库防洪特征水位。①起调水位。②防洪高水位的计算。③设计洪水位的计算。将学生以3~5人一组,并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协调。不同组学生分配不同的Q,P,P1,P2,P3组合。组内同学发挥团结互助精神,课设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一起讨论解决。
3 结语
有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指导,通过采用启发引导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将科研素材补充到教学中去;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开发水文计算小程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严格把控课程设计,使得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及运用水文水利计算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一起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当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在离子液体冶金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建立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教学法。
一、离子液体冶金研究生课程多元化教学法的具体内涵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环节,其质量决定了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1]而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的不同,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
(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2]相对于本科生教学而言,研究生工程教学则需要改变学生多年养成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在传授理论知识、展示学科发展的同时,更多地需要提升研究生们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3]
离子液体冶金是近年来在我校冶金工程学科下新开设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具有理论较新、内容较多、实践应用性较强、研究探索有待进一步系统完善等特点。对此课程,如果采取“填鸭式”、“传授式”的传统教学法,就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让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比较粗浅,对理论的应用比较生疏,工程设计和科研能力提高不大,从而影响后续科研和技术工作的开展。[3]
为此,必须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改进创新,探索实施一种新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法,在保障必要的知识传授的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延伸学生的理论深度和知识领域,大幅度提高单位学时内的知识容量,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达到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科研素养、锻炼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的内容及形式
所谓多元化教学,就是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科研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别采取讲授、研讨和专题报告三种形式开展教学工作。
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离子液体的定义、分类、合成、特性与电化学冶金。采取讲授形式进行教学。
第二至八章,内容包括: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离子液体电沉积金属、合金半导体膜及纳米膜,离子液体在金属电沉积、有价金属提取中的应用,离子液体电解还原制取金属及合金。采取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
第九章,内容包括:离子液体在无机合成及材料制备中的应用。采取专题报告形式进行教学。
第十章,内容包括:离子液体冶金的发展趋势。采取专题报告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
这种多元化教学法,在坚持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针对学科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大量引进研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师生互动;同时,根据我们开展的科研工作情况,在无机合成、材料制备及离子液体冶金发展等方面做了4个专题报告。从时间分配上看,讲授16学时、研讨14学时、专题报告8学时。在36学时内,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外,也重视对离子液体冶金原理和方法的指导,强调学生自学、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激发工艺技术创新意识。
(三)教学的程序与步骤
一是基础讲解。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很少有研究生通过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便能够透彻理解冶金工艺技术理论,特别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离子液体冶金。因此,我们在教学上着重讲解离子液体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现有的国内外试验研究成果,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离子液体冶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动态。
二是要点启发。离子液体具有多种特有的性能,在冶金上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如此之多的内容在课堂上全部讲解,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学时安排,我们在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离子液体在冶金中的运用作要点介绍和思维启发。这一环节很关键,有助于学生课后自学的开展。
三是课后自学。针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我们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籍文献,让学生在课后自学,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和专题报告,以便下次进行课堂研讨,从而促使学生逐步提高探索、分析和思维能力。
四是课堂研讨。在学生课后独自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除了第一章的绪论部分外,每次课程讲授之后,我们都利用近一半的时间,针对重点、疑点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和理解。
五是总结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在每个章节的教学研讨后,我们都注意做好梳理总结工作,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普遍性质疑问题和课堂研讨的内容,做出比较全面、深入的回答,从而确保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六是综合考核。为避免“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出现,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采取撰写专题学术研究论文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最后,结合平时学习的态度、研讨问题的程度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
以上6个教学环节,相互之间是彼此联系、互为补充的。“基础讲解”和“要点启发”环节,更多体现了课程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课后自学”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研讨”和“总结提升”环节,更多体现了教学的思想性、现实性和针对性;而“综合考核”环节,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定,同时考查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
二、离子液体冶金研究生课程多元化教学法的要点把控
(一)在教学安排上力求科学合理
要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学安排十分重要。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质量的下降,研究生教学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研究生培养质与量矛盾突出等问题。[1]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在教学安排上,我们认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合理设置教授课程,及时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了多元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在教学形式上加强师生互动
我们的多元化教学法,既在一定程度上坚持并优化了按章节体系全面系统进行讲授的方式,又切实引进了研讨和专题报告两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运用知识,更要学会科研方法,培育创新精神。
而研讨式教学,则是在教师引导和学生大量阅读的前提条件下,基于某个内容或问题让学生开展自我阐述、讨论。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进了师生的互动。师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有利于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合作,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既提高了研究生的自学和科研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在教学考核上尽量切实有效
目前,高校对学生常见的考核方式有两种:考试和论文。考试方式,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讲具备一定的优势,可以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但很难充分反映学生的能力;论文方式则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但是交论文也有弊病,容易出现抄袭和冒名顶替等现象。
我们的考核,以论文考核为主,同时结合学生平时的态度和能力表现,综合评定出学生的成绩。为了确保考核的全面与公正,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扎实认真地做好论文评审工作,详细审查和评定学生的论文质量;二是高度重视平常教学的质量,在认真开展教学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平时表现;三是加强意见的收集和反馈。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对课程安排的意见和授课教师的评价,以便教师及时改正和进步,对课程不断优化和完善。
对学生而言,要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取得好成绩,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带着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走进课堂,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课后要积极拓展知识技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三、多元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一)促进了教师的自身进步
从教的一方来看,这种多元化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和进步。
由于引入了互动教学,如果不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容易使课堂杂乱无序,偏离教学内容。这就迫使我们在上课前就要预想好可能出现的情况及相应的对策,同时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做到事前尽可能避免出现“走题”情况,在真出现“走题”时,能够及时把学生的思考和研讨方向引导回来。
实施多元化教学,绝不能够照本宣科,教师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学艺术,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对某些专题不断深入探索研究。为此,我们根据本课题组多年的科研专长和研究成果,尽可能讲授我们研究专长领域的内容,从而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教学与科研的互促机制,也积极促进了我们融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研究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学的一方来看,这种多元化教学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提升了科研和创新能力。我们的多元化教学法,通过较为系统全面的讲授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与训练活动,学生大都能够独立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书籍,主动获取所需知识,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熟悉了相关科研活动的程序,增强了创新意识,提升了科研工作能力。课程结束后递交的学术论文,给学生提供了系统梳理思路、探讨问题的机会,从中也闪现了很多新颖的学术观点。
活跃了学术气氛,提高了学习效果。在课堂讲授、研讨和专题报告中,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课堂学术气氛积极、活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有时候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通过交流和研讨,学生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扩充了知识容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但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在离子液体冶金课程教学上探索实施的这套多元化教学法,较为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对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
[ 注 释 ]
篇7
(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订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其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给予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实践工作沿着预定目标方向前进。
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评价方法更重视事实知识的测量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但却无法测量出学生在校参加的复杂的和有趣的学习经验,无法对那些经过反复地尝试进行学习的过程以及创造性等复杂的思维过程进行测量和评价。
(二)项目教学的评价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项目教学评价重视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及初学者的进步的评价,而不是仅仅限于对结果的评价;具有多标准、多形态评价的特点;主张较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的工具,而较多地使用自我分析和原认知工具,以个体知识建构和经验建构为标准的评价;强调基于真实任务的背景驱动的评价。
三、研究进展描述
截至2015年11月30日,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使用“项目教学”(或含“项目化教学”)并含“教学评价”进行精确检索,根据主题对结果进行了筛选,得到期刊论文247篇,硕博论文4篇,课题会议论文等10项(篇)。
(一)研究趋势分析
赵志群2003年在《职教论坛》第4期上发表了《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文中介绍了西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界三大理论思潮之一的“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项目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从2007年起,关于“高职项目教学评价”主题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有的研究者专门研究“项目教学评价”,也有的在“项目教学”研究中涉及到评价这个环节。其中关于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项目教学评价模式或方法及其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
(二)研究内容分析
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目前我国高职对项目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研究。
目前研究者J为项目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包括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等。
黄方慧、赵志群的《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一文中认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项目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项目教学法是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刘邦祥的《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
朱焰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研究》中以多元化智能理论为基础,倡导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依据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
徐涵在《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中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成为支撑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
2.评价体系研究。
关于评价主体,有研究者将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引入评价主体,即社会与教师、学生同时构成评价的三大主体,相关论文有张薛梅的《论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和李建峰的《“真题实作”式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评价客体,有的研究者从传统的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即智力因素为对象扩展到非智力因素,如完成项目过程中的个人角色认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职业行为的改变等。邵丹萍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学生团队作业评价探讨》中提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观点。还有的研究者从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扩展到同时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评价。冯冀宁、霍奕在《基于项目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中认为“项目教学的评价应包含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两部分”,并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
关于评价的功能,有研究者从教和学两方面构建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的评价体系,例如杨晓波的《项目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潘世英、冯籍宁、马海滨、霍奕的《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王灿、许本胜的《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探析》等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3.评价方法研究。
(1)电子档案袋:张宝珍、徐海涛的《电子档案袋在项目化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对电子档案袋在项目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采用信息技术为手段记录和展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有效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8
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全球化,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英语是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外语教学的主要语种。根据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的风向标——英语技能大赛的引领下,并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够用、实用的语言基础,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语言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种比传统的单纯语言教学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多元识读教学法应运而生。
二、何为多元识读教学法 三、多元识读教学法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时代,多元识读教学法适用于中职英语教学。若教师能掌握多元识读教学法的理念,有效地将它贯彻于英语教学中,就定会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方法技能,培养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英语课堂教学,多元识读教学具体可以分为四步:情景操练(situated practice)、明确指导(overt instruction),批判性框架(critical framing)和改造式操练(transformed practice)。如何将多元识读教学法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新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下面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版英语教材基础模块下册Unit 4 What’s in Fashion?谈多元识读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2.明确指导。是指教师积极干预。教师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起支架作用,引导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历进行自主探究,扩展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转化为更高程度的理解和表征能力。教师搭脚手架让学生进入情境,并辅助他们独立探索和发现、协作学习以发掘他们主动构建意义的潜力,在交流协商中通过意义建构实现知识扩展。第四单元分为7个相对独立的板块,依次是Warm—up,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Language in Use,Real Life Skill,Further reading,wrap up,每个板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脉络不够清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所以在对这个单元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找出7个板块之间的联系,再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艺术专业),将整个单元有关于Fashion的话题拓展成为两个部分:一是appropriate dressing,艺术班学生的穿着常给人个性、怪异、追求名牌的感觉,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能给学生的日常穿着起到引导作用,也从情感层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二是trendy activities,包括physical activities和job activities,listening and Speaking(B)& Further reading部分正又属于这些内容,通过对自己时尚观的评估和对工作广告的认识,完成这部分的内容,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个设想,因为艺术班的学生大部分人都将从事与艺术有关的工作。通过这样的教材重组,教师给学生搭建了稳固的“脚手架”,学生有目的地、兴趣浓厚地合力攀登,教学效果很好。
3.批判性框定。是指学习者运用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的知识体系对事物进行批判性的理解。第四单元reading部分的语篇Designer Brands Aren’t for Me!在这篇文章的构建中,不仅要掌握作者对品牌的态度,而且要呈现自己对品牌所持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判断都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赞同或是不赞同,追求品牌,阐述自己的理由。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评判给予明确的指导,辅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其对各种语态语篇的批判能力。
篇9
本文通过调查,就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几个方面对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培训进行归纳,以得出适合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学习状态。
一、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希望接受的在职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音乐教育专家评课、进修性质的教学研讨、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等。数据显示,高于50%的教师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和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等三种形式的培训。其中,Workshop工作坊属于新兴且效果明显的教学培训模式,它包括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在工作坊中能够与多种层次的人员交流学习,因此十分受到高校音乐教师的欢迎。而有关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等培训形式比较单一,更多涉及国内音乐教育的研究情况,虽然仍有教师期待参与,但需求并不像新兴培训形式和涉及外国先进音乐教育信息内容的培训那样强烈。
二、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测查了教师对五种常见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包括音乐教育基础理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音乐各学科教学法、音乐教育多媒体教学技术、国外音乐教育。数据显示,对于不同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结果存在差异。其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结论中非常欠缺为0、比较欠缺22.89%、一般48.19、不太欠缺21.69、不欠缺7.23。其中认为欠缺的人数比例少于不欠缺的比例,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培训适中。而教师希望得到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情况则明显不同,分别为非常欠缺21.69%、比较欠缺28.92%、一般31.33%、不太欠缺8.43%、不欠缺9.64%,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机会还有待提高,教师对于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充满期待。
三、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
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和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六种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调查。结果发现,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的比例分别为22.89%和27.71%,明显高于其他五种教育体系,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是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位于第二的是综合音乐感教学方法,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的比例分别为7.23%和36.14%,说明教师有机会接触到这一教育体系,但仍渴望深入了解和学习。而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欠缺的人数(33.73)的人数较其他方法而言最低,认为不欠缺的人数(18.07)又相对最高,说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中相对普及。
四、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
参加国内(包括省内)会议的人数占81%,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占总数的39.58%,高于国家级和市级培训的总比例。这证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的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75%的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形式为研讨,66%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和网络信息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动态。这说明教师参加培训的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活动和搜索网络。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调查表明,虽然有37.35%的教师认为当前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不太欠缺和不欠缺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从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的喜欢情况、教师希望接受在职培训的情况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
在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喜欢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音乐活动、优秀音乐教学案例分析、音乐课堂教学设计、音乐教育理论讲授和音乐教学主题讨论,对于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喜欢程度较低,同时表示不喜欢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学生仍有13.25%,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形式。这既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不足,也说明教师教学中对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思考不完善,教学形式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未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兴趣,并未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正所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对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来辅助音乐技巧的练习。
通过对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我们将展开一系列的讲座和对策,来逐步满足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愿望,以促进辽宁省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
[2]特里斯・M.沃尔克.田林译.音乐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 涛,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李 哲,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篇10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人士都清楚精读课的重要性,所以精读的课节多,精读老师的任务重。而且我们也知道精读既要巩固学生已有的英语基础,又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其它专业课相比,精读可以说是综合了听、说、读、写于一身,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因此上好精读课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发他们的大脑,激发他们的潜能,那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的运作和策划。我们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开发学生的智慧,激励他们的兴趣,实现精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问题教学法
2.1 问题教学法
对于问题教学法的定义众说纷纭,综合起来可以这样认为: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养成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以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2.2 价值理据
该教学模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借鉴,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同时汲取了心理学有关“问题解决”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2.2.1 多元智能论
多元智能论的创始人是加德纳,加德纳将智能定义为:“一、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1989:231)。鉴于此,加德纳在教学上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法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以多元智能的方法来解决与掌握其中的知识。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的责任就是提供多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有效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
2.2.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可以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它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问题”成为建构学习的载体。知识是个人经验的主观反映,是主体对自身经验的理解及意义化,学习是靠认知主体凭借自己经验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001:35)。在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形成知识的建构,完成习得。
2.2.3 语言输入理论
1985年Krashen(克拉申)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他的理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习得与学习,(2)习得的自然顺序,(3)语码监控,(4)语言输入,(5)情感过滤。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受大量的“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采用图示来描写他的框架如下所示:
Input→filter→organize→monitor→output
(输入→过滤→组织→监控→输出)
这个图示也是大脑进行工作的循环路径。大脑在接收到外界的刺激时,要经过加工,把外界的信息进行重组和监控,最后再反作用于外界,也就是输出的结果。问题法的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恰恰符合了理解的这个层面。判断学习者是否理解了所接受的信息的途径是看:(1)信息接受者的反应,能否理解所习得的语言要点和语法规则,识别出其适用的范围和语境。(2)信息接受者能否再现信息,通过记忆和存储,将所获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在新的语用中进行整合和再现。(3)信息规律内在化,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直接使用语言、认识语言规律、并且形成一种内在的机制,即英语的思维习惯,发生质的飞跃。这一点也是问题法的优点所在,问题法通过问答使教师可以迅速地了解和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有的放矢地选择讲授的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问题教学法实施原则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关键在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建弹性、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开发教师提问问题的技能。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师道尊严”的思想,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还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方能做到“学”、“疑”、“思”相结合,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要求进行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体系的创新,不仅要有民主的管理作风,还要进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革,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教育决策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问题教学法,要大力提倡“学生自治”或“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校的主人。
此外,实施问题教学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疑—思—释—怡”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两大重要要素。
四、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我们可以从问题的设置、探索、解答、讨论和总结五个步骤来分析具体的课程内容,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的第一课 “My First Job”为例来分析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1 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是指教师要对课程做综合的考量和策划,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问题。课前问题涉及到知识回忆,过度和新内容的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练习和问题质疑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根据章节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过渡到本节内容。课上问题则要求依据本节重、难点提出问题。可以通过疑问句出现,也可以呈现为布置的任务;或是创设、模拟情境。课后问题包括布置作业练习题或考试题所提出的封闭性问题,也包括在教学改革中,让学生解决的如“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问”之类的半开放性问题,更包括某些全开放性问题。
就第一课而言,涉及到学生的童年回忆,因此设置的问题要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对往事的留恋,如Please tell us your first job. Do you still memorizeyour first salary, how much is it? Why do you do your first job? What have youlearned from your first job? 通过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会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而且情感因素被充分调动起来。此外,最后一个问题对课文的重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为课文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难易适度,繁简各重。
4.2 问题探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且解读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双基”,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封闭性”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基本具备,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现成的,或者仍然需要问题解决者自行探求的,答案只有一个。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就每段课文提出一个问题,第一段可以是“What did the author do when he was six yearsold”;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综合性问题“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story?”。其次,教师则提出“半开放性”和“开放性”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的界定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现成的;而开放性问题顾名思义有多种答案,而且是发散性的、不确定的。只要符合基本思路,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问题探索学习,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是教学理念到方法策略上的飞跃。
4.3 问题解答
自我研读、学习、探索总结回答问题。从问题解决的整体过程来说,问题解决除了总要指向某个预期结果外,总要引发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和元认知活动,并最终要通过一系列的外化技能写、或说加以表达而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认知领域意识到了难题的存在,并且会识别出问题。潜在的心智特征决定了他们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解决这些难题,这既锻炼了他们的心智,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因为问题的解决是个“思考—探索—再思考”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而答案的寻找很多时候不是个体所能为的。第一课的一个综合性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lesson?”就不是单个个体所能完成的问题,它需要集体的智慧。
4.4 问题讨论和总结
通过问题探索问题教学法,学生对于问题的解答已经基本有了解决方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并进行观点陈述、修复和辨析,根据探索结果,学生发言,其它组别可以进行修正。在自我完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同学间展开辩论。分析论据,得出结论。根据所学编写问题,每人一题不得重复,起归类作用。教师点评,可留做作业,或课堂解决,也可作为下节课引言。
五、结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不仅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构成问题“空缺”的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头脑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陈述性知识,还获得程序性知识,既发展了认知能力,又发展了元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学生在动机推动下,激活了经验,调动了潜能,解决了问题,不仅会产生成就感与自信心,还具有增值效应,能够成为教学持续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在精读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Bruner,J.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篇11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课之一,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专著之一。《伤寒论》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课程,要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了将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理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运用,我们认为对学生辨证论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目标和中心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传统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背的模式是不行的。因为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在反复学习、训练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和提高。有鉴于此,我们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探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
一、中医高等院校《伤寒论》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伤寒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进行了系列研究。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指导思想的研究。《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经典著作,被誉为“经典临床学”,贯穿着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认为将中医经典理论的教学落实到临床,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建设切合本课程的特色。以“教书、教人、教心、教已”,以人为本,立体、开放、互动为教学理念,借助网络为平台,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多媒体形式再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现网络学习的互动。
2.变革教学理念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强调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从以往重条文字句意义讲授的教学方法,转变为重六经辨证论治思维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从而为学习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奠定基础。
3.重视临床教学的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以全国继续教育项目“经方高级研修班”为平台,邀请全国名老中医进行讲学、教学查房,举办“名医查房实录”、“经方班讲座”,并结合全国重点专科的专家查房进行视频实拍。主讲的教师及专家都参与拍摄设计,对病区见习、临床带教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整理组织,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身感受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过程与效果。加深对原文理解,变深奥枯燥的经文为具体可见的活生生现实。
4.积极倡导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引入案例式、讨论式、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心得写作、命题论文、调查问卷为形式,重视知识、技能、专业思想、医德等综合素质培养与训练,也以此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注重伤寒论学习兴趣和方法培养。
5.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的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探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
二、《伤寒论》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目前《伤寒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如下:
(一)完善《伤寒论》传统式教学法
以原文为基础进行讲解,是《伤寒论》传统教学的主要形式。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原文进行逐句分析,明确字词的涵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领会《伤寒论》原文精神,这是掌握《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先决条件。在分析原文时,一定要结合成书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很多原文即是当时医家临证的真实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仲景的临床辨证及用药规律。通过仲景原文来解释某些疑难字句是理解《伤寒论》原文的重要方法,即所谓“以经解经,以文释文”的分析方法,只有“以仲景文释仲景义”才不会偏离仲景的本意。另外,适当引用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注家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向学生展示《伤寒论》不同流派之间的学术争鸣。在讲解方药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仲景组方配伍的规律。《伤寒论》共计112方,而“组方严密,构思精巧”是仲景用方的特点所在。针对每一味药物,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思考仲景为什么要这样用?从而理解每味药物的功效以及不同配伍组方的适应证。通过对原文的层层剖析,使学生逐渐领会仲景原文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当然在分析原文的过程中,要注重的学生的启发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结合设问的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原文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中。对于教材中有争议的条文,历代注家的观点不一,这时要求教师要联系临床实际加以分析,给学生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解释,尽量做到不偏离原文的精神,也符合临床实际。
(二)建立《伤寒论》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认为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之所用。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选择主要考虑这么几个方面:①教学内容中主要者;②可对相关汤方证起到鉴别作用,具有举一例而通数例的作用;③适合本科生的水平和知识结构,内容太难或太易均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解决,并提出问题。二是班级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不超过40人,如人数多可采用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作大组交流总结。此外,可采用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案例教学,不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大班进行,占学时少,因此,可在整个教学中穿行。PBL教学法具有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的作用,从而可有效地提高《伤寒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学有所得,得而有思,思则有进。我们自2009年以来,开展了部分本科生《伤寒论》PBL教学法,在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之所用。
(三)建立《伤寒论》病案讨论教学法
1.病例选择。在课前通过在历代名老中医医案中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其与学生较为接近的病例,例如桂枝汤证、小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等,记录其主诉、发病、治疗经过及临床表现。如:
【桂枝汤证医案】王某某,女,50岁。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请说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许叔微医案——桂枝汤证】治其乡人吴得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
病案与《伤寒论》条文结合,紧贴各证的审证要点,便于学生分析和学习。
2.教学安排。在课前先安排学生预习相关章节,并将病案提前告知学生。学完该章节后,在课堂将选择好的典型病例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围绕其四诊、辨证论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问题,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特别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同时将学生在病案讨论中的综合表现和个人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列入期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20%,改变过去以课堂笔记评定平时成绩的方法。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依据所学篇章理论,从理、法、方、药拟出治疗方案,并与病例已有的治疗进行比较,分析差失。在讨论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激励学生,注意肯定学生的正确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模糊不清或错误的概念和观点,教会学生怎样利用学过的中医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确定立法,选择方药,把枯燥的古医籍条文与临床病例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病例讨论的积极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潜能,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对《伤寒论》方证的审证要点、治法、方药、临床应用有了一个全面掌握,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讨论的形式。病案讨论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病案讨论中,学生必须围绕所给的病案,应用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主动思考,并有条理的予以表述,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可以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伤寒论》属于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是中医基础知识与临床诊疗之间的桥梁。病案讨论教学法缩短了课堂理论与临床诊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经典课程的兴趣,和临证思维能力,克服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单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学习习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为将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基础。病案讨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教师在病案讨论课前,应认真备课,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较强的引导、组织能力等。同时要加强本学科中西医理论、临床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解答学生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师教学和临床诊疗水平,为以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四)建立《伤寒论》归纳比较教学法
《伤寒论》内容广博,辞深理奥,初学者难以把握重点和要点,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归纳总结、分类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伤寒论》的辨证思路和方法。可以对症状、类方、类证、煎煮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例如,太阳病篇汗法禁例九条原文,后世称为麻黄九禁,可概括为“咽、淋、疮、衄、血、汗、寒、尺脉迟和尺脉微”。运用这样歌诀化的文字,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伤寒论》教学中,针对常见症状、方证、及治法,进行类证比较、类方比较、类法比较等,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仲景的辨证思路和方法。
(五)建立《伤寒论》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伤寒论》授课过程中亦不可少。以传统方法讲解原文之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曲,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文涉及的理论问题,并最终通过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伤寒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而当今教学中,重课堂理论讲解而轻临床实践体验的弊端长期存在,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不足。
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本节课讲解的方证,提出涵盖核心知识点的问题,涵盖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问题的过程应层层深入,应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探究性。科学的设置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
(六)实施方案?摇技术路线图
三、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首次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集中于《伤寒论》课程的教学之中。解决了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同时解决了多元化教学方法之间在同一门课程教学中的协调平衡发展,这是本课题的特色之一。
2.构建了递进式学习、训练、强化提高学生辨治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本课题的《伤寒论》课程教学体系,基本贯穿本科生的学习期限。从初始接触中医经典概貌,树立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作为导入,到全面学习掌握和实践,最后结合临床学习,重点提高。整个体系呈中间大,两头小,中间连两头,两头促中间,以实现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3.模拟临床的教学手段引入,PBL讨论式方法的引入,《伤寒论》方证辨治训练系统的引入,“中医历代名医医案”的引入。初步实现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研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将各种教学方法如何有机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之间进行较好的衔接。解决好的临床见习机会和提供见习条件。
参考文献:
[1]郑洁萍,邓煊东,郭晓群.以多元化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幼师生多元化智能[J].成才之路,2007,(02).
[2]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03).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焦楠.中医学专业长学制培养目标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5]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高层论坛.中医思维是中医人才培养关键[J].光明中医,2008,23(12).
[6]邢玉瑞.中医临床思维特点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4).
[7]姜建国.论《伤寒论》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2).
篇12
Based on Practice, Service Requirements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aster of Laws Degree Culture System
ZHAO Yong, DU Ju, LI Yu'e
(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Baoding, Hebei 071002)
Abstract Actively develop professional degree, vigorously develop high-level applications, complex personnel is neede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Master of Laws degree in philosophy is born and developed in this together.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Master of Laws degree in cultur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equall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re is a need for in-depth discussions to further build and improve our professional degree of Master of Laws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master of Laws;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1 当前法律硕士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转变不及时、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研究型高校多年从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形成一整套的培养思路和培养体制,但在开办了法律硕士教育后,仍然沿袭过去的培养模式,未能及时针对性地更新教育理念;一些综合性大学博士点、硕士点众多,对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实务教学模式的研讨和实践不足;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存在错误倾向,把精英教育等同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①一些人甚至认为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不在一个层面上,是低人一等的,法律硕士的培养工作也不能代表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错误观念和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一些高校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务能力培养方面制度不科学、工作不到位。
1.2 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
2004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和2009年的《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适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均要求各高校“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推荐必修课中,除两门公共课外,其余为法理学、宪法学和其他重要的部门法学课程(法学背景学生以专题形式授课)。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各高校设置课程体系时不同程度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按照法学本科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二是按照法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②然而这两种模式的课程均偏重课程的体系性或理论性,没有凸显法律硕士培养的实务性特征,学生的满意度也较低。
1.3 教学方式陈旧、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令人困惑的是,《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一方面强调应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以便培养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一方面又要求以课程教学为主,这必然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在实践中,相当多的高校仍沿袭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内容上要么紧密围绕教材文本而展开,要么功利性地迎合司法考试的需要进行法条解析、培训式教学。“尽管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法学教育方式的反思,越来越强调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法学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往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一种点缀。”③教学方式、手段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获取。
1.4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化”④倾向严重
实践中,一些高校沿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思维定势,热衷于所谓的学术创新和理论深度,甚至仍将其作为评判法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的首要标准,错误地认为案例分析报告、专题调查等形式不具有学术性,在选题导向和评价机制上倾向于学术性论文。在这一错误导向下,绝大多数学生也认为以案例分析报告、研究报告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需要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和其他实证性工作,完成之后却不合导师的“胃口”,实在是费力不讨好,于是纷纷选择了学术性论文的形式。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高度同质化,混淆了两者之间培养目标。而当法律硕士研究生忙于“坐而论道”,不愿面向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其必然结果就是实务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缺失。
2 合理构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的相关举措
2.1 明确人才定位、提升重视程度、转变培养观念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并非定位低于法学硕士的职教培训,反之,其代表了法科硕士研究生转型和发展的方向。首先,从需求上来看,社会对于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学术型人才。国家逐年缩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并相应补充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是明证。其次,从培养层次和能力上来看,特别是当硕士教育经历了规模化发展,普及化程度提高之后,法学教学和科研不应也无法成为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而应该更多地由博士层次的人才来承担。事实上,近年来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也反映了这一点。当明确了法律硕士在法科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后,及时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法律硕士的目标定位要求高校不能再沿用法学硕士的培养思路,应该尽快结合法律硕士的自身特点,形成符合教育规律,清晰、完整、独特的培养机制,在微观制度设计上把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作为核心和要务,并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其得到有效落实。
2.2 构建面向实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法律硕士课程设置应考虑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突出特色。法律硕士的知识结构定位于“宽口径、厚基础”,但随着国家推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法律硕士的人才培养方向将得以进一步拓展和特定化,面向更多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领域而针对性地展开,上述定位似有微调的必要。应到看到,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趋势也反映在法学领域中,众多的法律职业方向则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在法律硕士课程设置上越来越难以全面涵盖,因此不宜搞“一刀切”,而应该结合培养目标、个别化设计、突出培养特色。据观察,依照该项目获批的试点单位,均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据此可推断国家意在发挥这类院校的行业和学科优势,指向鲜明地培养人才。而僵化地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将抹杀上述优势,无法发挥自身专长,陷入同质化竞争的误区,也背离了项目设立的初衷。
2.3 积极探索和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实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精准的定位、周密的方案还有赖于微观教学环节予以落实和体现。法律硕士教学活动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围绕提升学生实务能力展开相关教学研讨和积极尝试,形成多元化、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体系。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尚有两个问题需要给予关注。首先,多元化教学手段应当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服务于提升学生实务能力的目的,而非对诸项手段的简单堆砌或随机安排。因此,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章节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为宜,盲目求新、求变亦不可取。例如,课堂讲授法近年来饱受批判,但事实上,对于课程的理论性内容,通过由表及里、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讲授方法来完成,能够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必要的理论深度。此时,为了“应景”而选取不适宜的教学方法反倒有弄巧成拙之嫌了。
其次,还应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能“为用而用”、流于形式,而应当重点评估其实效性。以当前法律硕士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法为例,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面上穿插了教学案例,先进行理论讲授或法条解析,然后介绍几个案例辅助学生理解即告完成,但其效果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一次成功的案例分析教学,应包含以下几个因素:(1)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由主导者转变设计者和激励者,注重双向交流,鼓励学生置身其中地思考和讨论,即学生主体化。(2)案例素材选取合理。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客观生动性、结果多样性。(3)去功利性。案例教学法不仅仅表现为对于理论内容的辅助理解功能,更应该成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宝贵机会。由此可见,过程制约着目的的实现,多元化教学手段只有通过精心设计、注重效果,才能实现提升学生实务能力的最终目的。
2.4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坚决去“学术化”,大力倡导实务型学位论文
首先,转变观念、倡导实务研究。“学术型”和“应用型”是我国法科硕士现存的两个培养方向,本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腐观念以及“重学术、轻实务”的错误倾向应当予以摒弃。在笔者看来,坐而论道的学术研究并不比贴近实践地解决实务问题更高尚和玄妙。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是法学教师和科研人员,而是具有突出实务能力和职业思维的高级法律人才。因此,学术水平也不应成为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首要评价指标。高校及其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精神大力倡导学生采取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实务导向鲜明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从选题环节就要倡导学生立足实践、优先选取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发现的突出或疑难问题展开研究。在论文写作环节,应着重考察以下三点:(1)学生写作、调研过程中的工作量、技术难度、设计合理度及其反映出来的研究态度。(2)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综合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即,研究结论是否客观、正确,相关建议是否切实、可行,能否对所研究的实务问题起到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课题来源:论文是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13年度课题《我院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XYZ201304)。主持人:赵勇。课题组成员:杜菊、李玉娥、苗泳、张巍、何航、刘艳玲、李凯瑞、阎爽
注释
① 王民.回顾与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观察.政法论坛,2009.27(4).
② 洪小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调查报告.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③ 朱立恒.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河北法学,2008(5).
④ 此处的“学术化”是就其形式而言的,即法律硕士的学位论文多选择学术论文的形式,分析和阐述法学理论问题。
篇13
参与式教学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而不是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教师不以“真理的垄断者”的面孔出现,学生也不再以记笔记为主,教学方法不再以灌输、强制为主,在“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上,学生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教师不仅仅提供学生一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及意义。教师以积极和宽容的心态、饱满的热情鼓励学生学会合作、积极参与,构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个性得到相应的发展。在面对学生疑问尤其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时,秉承“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求真态度,以平等的身份直面学生的疑惑与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和更丰富的选择。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教师的演讲或表演,它承载更为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介绍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不执迷于“标准答案”,鼓励他们敢于且善于向教师发问。“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应成为学生的价值导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才会积极思考问题,并通过对话和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课堂还是增强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场所,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勇气。教育学的相关研究证明,当教师热情鼓励学生的时候,学生更有创造性,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会促进认知学习。笔者在课堂中遵循“友谊教学法”,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气氛中展现自我和自我表达。每一堂课前,学生自愿(或按学号顺序)讲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每课不少于3个人,每人不少于10分钟。这个环节还鼓励其他同学对这些理解进行提问,发言者要作出回应。在讨论情境中,教师导引进入新课程的学习。笔者宣布一条课堂规则:教师讲解过程中任何人可以自由发问,教师要立即回应这些疑问,也可组织班级展开讨论。为了将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消化,在每一堂课结束前,留至少5分钟时间给学生提问、讨论。这些措施,是为了贯彻民主和参与的教学理念。全面创建良好的课程互动态势,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理解碰撞往往更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这些措施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参与式教学的一个黄金原则就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2课堂讨论:开放辩论
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保证。对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对现象的思维素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保证课堂讨论的开放性,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教师的主体性膨胀,学生变成了提问的对象,参与流于表面;二是学生主体性膨胀,课堂讨论的内容肤浅,秩序失控。解决的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都应做相应的充分的课外准备。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查找相关材料。讨论过程遵循议事规则规范。鼓励学生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实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同一成绩”模式,让学生集体完成作业,既训练团队精神,也让学生在课下有“知识上的团结”。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案例,学生的一半案例就来自于身边的事情。这样的案例与学生没有距离感,也容易激发讨论热情。讨论的功课都在课外完成。采取分组讨论、小组交流的方式,遴选代表在班级发言,对这些观点展开辩论。这个过程,往往不能达成完全共识,对争议焦点,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和点拨,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选择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将课堂讨论延伸到课下,把别人的疑惑作为自己的问题。通过开放的论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形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
1.3课堂作业:自由选题
课堂作业是为了改革“满堂灌”的教学而做的规定,时间一般为10分钟,跟课堂讨论一起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互动形式。具体内容可能是相关教学材料———思考题或案例,也可能是学生自己的一些联想,个别学生的一些困惑。不拘泥于纯知识性题目。鼓励学生“于不疑处有疑”。一般情况,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求甚解而向教师提出来解答,教师将这些问题“公共化”。这个环节是学生的选择,是理论运用与批判的过程。这一环节改革了理论讲授内容,突出了重点,也有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关系。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交往等方面的情况。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内在于学生情境。随着我国大学走入大众化时代,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精神交往越来越淡漠,需要引起教育界的深度反思。
2课外学习的重点
参与式教学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主体间关系必须在课外得到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建构往往是在实践活动或合作、聊天、谈话等形式中完成的。课外学习就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场域,是健康成长的场域,也是师生健康交往的场域。将自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自己阅读、思索、查工具书,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并组成小组相互研究。通过自学探讨,形成一定的条理和看法,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教师课堂讲授的基础。
2.1实践教学:知识检验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参与式教学如果仅停留在课内还不够。目前普通高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了实地基地。公共管理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在设立专业伊始就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了各类实训课程,如城市管理模拟实验、公共政策演讲与辩论等,学生运用政策理论分析现实政策实践,增强公共管理科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学生利用实验室,模拟集体决策。开展学术论文写作,优秀的由教师推荐发表。在校外,重视学生认知实习,建成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实践的了解和公共管理操作层面的经验积累,与课堂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学院鼓励学生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教师在暑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带领学生一起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普通高校学生的学术写作训练,重在社会调研,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2.2课外作业:深度探索
目前的制度下,教师与学生的面谈时间(officehour)很少,教师并不愿意付出更多时间。学生的课外学习实际上已经无法与教师取得良好的沟通。如果不在课外发展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开展深入的交流对话,合作式教学难以取得积极成果。也因为受制于师生结构,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学生活容易趋于盲目,自我放任。笔者在课外给学生指定了一系列的辅资料和著作,包括中外相关的权威论著。这些教材和政策分析资料反映了学科最新动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阅读学习。教师组织读书会,每个月进行一次集体研讨,每位学生都要发言,谈读书心得。学生还根据教师确定的课题范围,自己选择论题,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索性研究,提交文献综述、研究报告(案例报告)或论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完成课题,有利于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探索的意识。有些课题要求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分工完成。课外作业给很多同学提供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机会,每年的毕业论文中这样产生的“优秀论文”占到三成。另外通过多种方式,如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和独立思考。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多少,向“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迈进。
2.3课外辅导:及时答疑
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信息量较大,如何利用课下的时间给学生答疑解惑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本课程组将授课内容透明化、网络化,向学生公布教学大纲、教案、案例、参考书目、教学要求以及授课计划等。教师为学生安排方便的答疑时间,同时,建立课程QQ群、班级邮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在网上同教师探讨,平时作业可以通过网络提交。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论文和报告,及时回应来自学生的各种询问。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工具、电话等指导学生小组研究。笔者的体会是,越是个人性的辅导,效果越好。这对教师来说要占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如果校方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能体现这个内容,无疑就会有可持续性。
3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与式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在学生评教与教学检查中得到了验证,究其原因,主要靠明晰的教学目标、多元的教学方法、过程化的评价体系来保证。
3.1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参与式教学在应然层面追求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抵制功利主义。普通本科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但不能以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符合本校人才培养方案。笔者的教学目标比较务实,即,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各种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及专业整体结构框架;掌握公共管理基本运行规律与基本分析方法;学会用现代公共管理学科视角与方法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设计每节课的目标,突出重点,哪些需要详讲,哪些需要讨论,哪些需要自学,都要合理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强调能力培养,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和进度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3.2教学方法:丰富多元
在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为主线,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意训练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政策分析能力。学院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和教学环境,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平台。教师进行许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编写课程指南、选择学生参考书目、收集与研究教学案例、确定课堂讨论题目、挑选与复印学生阅读材料、设计课后作业等等。教学过程在传统的讲授法、实验法和练习法的基础上,采用视听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来实现高质量教学的要求。
3.3考核方法:重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