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

篇1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打开大学生旅游消费这一道大门,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了解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旅游政策,深入探究旅行社生存环境;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主要在在杭高校中做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以给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篇2

姓名:

学号:XX03030331

指导教师:

班级:服设

所在院系:设计与艺术学院

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内容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

视觉营销的根本目的在于争取目标顾客、扩大市场影响和突出品牌形象,因此,绝不能只满足于热热闹闹的促销宣传和心血来潮的煽情手段。同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一样,视觉营销也必须坚持既定的理念和一贯的策略,并且在设计上予以充分体现。

意义:

视觉营销并不是新的“武器”,而是一门被我们遗忘了的“武器”。作为一种直观的营销手段,它其实一直默默“呆”在每个终端的幕后台角,人们对它的作用了解甚少,如同一个被“雪藏”的歌手。近几年当我们重新审视和了解它的作用后,“视觉营销”就开始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而其更大的意义是:商家们已经开始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掘它的潜在威力,同时在终端中进行系统的运用。

课题的主要任务;研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主要任务:

1.论述服装视觉营销的含义和范畴。

2.针对一个服装店而言,在色彩、造型、声音这些相关的影响视觉注意力方面进行分析

3.服装视觉营销塑造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4.整合视觉营销,提升销售业绩。

可能遇到的问题:

1.现有资料和信息不足;

2.对现在服装卖场中的视觉营销的应用与服装本身认识不足。

3.视觉营销的应用于卖场销售是否成功。

解决方法及措施:

积极到阅览室,图书馆等有价值的位置查阅;学习研究,向指导老师请教;从自己实习单位的情况为起点,然后再到各大中小型服装卖场中更好的了解服装视觉营销对服装服装卖场的影响状态,从实际出发,慢慢学习服装视觉营销在卖场中的作用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完善课题。

论文

大纲

摘要

众所周知,人们所感受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传达到人们心智的。也就是说,视觉使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现代营销知识告诉我们,视觉营销是作好营销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从服装卖场角度来阐述服装视觉营销的作用和影响。

abstract

asweallknow,peoplefeelthe83%ofexternalinformationthroughvisualcommunicationtothepeople'smind.inotherwords,sothatvisualaccesstoinformationoutsideofthemostimportantandthemostimportantchannel.modernmarketingknowledgetellsusthatthevisualmarketingisessentialtopreparemarketingofoneofthemeansofmarketing.

thepurposeofthispaperfromtheclothingstoreclothingvisualperspectiveontheroleandimpactofmarketing.

关键词视觉营销;视觉冲击创造价值;无声的销售员

keywordsvisualmerchandising;visualimpactcreatevalue;silentsalesman

正文:

1引言服装视觉营销概论

1.1服装视觉营销的概念

1.2服装视觉营销的范畴

2视觉营销在卖场中的具体应用

2.1服装店铺的整体色彩应用技巧

2.2服装卖场的陈列设计

2.3服装视觉营销塑造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3视觉营销的一些实例分析

3.1zara店铺的空间设计与陈列形态

3.2森马

3.3jackjones

4视觉营销迎来了春天

4.1视觉陈列专家韩阳与《卖场陈列设计》

5整合视觉营销,提升销售业绩

6结束语

7致谢

前期的文献资料收集、调研、实习及设计条件准备情况

搜集关于服装视觉营销和陈列设计等的相关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马赛.工业设计与展示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毛春义.服装展示.湖北美术出版社,XX

[3]杜异,傅祎.汉诺威世界博览会设计,岭南美术出版社,XX

[4]王春杰.世界展览新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XX

[5]赖涛.服装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XX

[6]韩阳.卖场陈列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XX

[7]许亮.展示设计.湖南美术出版社,XX

[8]陆华祥等.最新展馆展台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XX

毕业计主要工作的进度安排

1-4周搜集,查阅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毕业实习.

5-6周毕业作品服装效果图的设计、毕业作品结构图

7-8周毕业作品服装制作

9-10周服装效果图、结构图及文字说明

11-14周论文大纲及论文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撰写

15周论文的目录、缩写稿、中英文摘要、致谢

16周服装动态展示设计

17周完成毕业设计的全部内容

毕业设计每周指导时间、地点安排及毕业设计纪律要求

每周指导时间:

每周一、周四下午在逸夫楼四楼,不早退;不迟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考核

一、导师对开题报告的评语:

指导教师200年月日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博物馆参观;旅游动机;抑制因素

旅游动机是推动和维持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原因和直接动力。目前国内很少针对大学生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的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北京大学生去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的分析,为博物馆旅游的规划、开发和营销等活动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

国内旅游动机相关研究的文章最早见于1985年学者沈玉清对旅游动机的理论阐述〔1〕。对旅游动机的研究特点如下:

(一)研究文献的统计学特征国内相关研究始于1985年,研究数量偏少,但呈上升趋势。以“旅游动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1985—2015年,国内研究旅游动机的文献达2603篇。1985年沈玉清在《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上发表的《旅游动机初探》,是中国大陆最早关注旅游动机问题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共58篇,是旅游动机研究的起步。自2000年始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速明显。2013年共发表300余篇,达到顶峰,随后相关研究热度稍减,数量呈下降趋势。总之,论文研究较多,专著较少,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居民或重要旅游地游客的旅游动机上。研究类型多元,个案研究与总体状况描述并存。描述性、解释性研究多于预测性、评估性研究。研究方法多采用统计学方法,而国外自2000年论文多采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国大陆尚少有涉及。

(二)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1.国内外旅游动机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分类研究,二是形成原因和过程研究。1935年,德国学者格理克斯曼〔2〕将旅游动机分成了心理、精神、身体和经济四类。麦金托什(McIntosh,1977)〔3〕也提出四类旅游动机:生理、文化、人际以及声望。1950年,日本学者田中喜一〔4〕将旅游动机分为经济、心情、精神和身体四种动机。而澳大利亚学者波乃克(P.Berneker)〔5〕将旅游动机分为:修养、文化、体育、社会、政治、经济六种。美国学者奥德曼〔6〕提出八种旅游动机分别为:健康、好奇、体育、寻找乐趣、、专业或商业、探亲访友、自我尊重。托马〔7〕将旅游动机具体分为18种,如表1所示。李忠文等〔8〕采用聚类分析将娱乐场赌徒的旅游动机分为社交/学习、挑战、逃逸、胜利四类。帕克等〔9〕将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为家庭团聚、被动参与、学习与娱乐等。麦克琪〔10〕等将饮食旅游动机分为一般动机(社交和休闲)与特殊动机(如拜访餐厅、品尝美食)。安娜〔11〕研究了塞浦路斯的特罗多斯的乡村旅游,发现旅游者不同程度上认同了是出于对乡村环境的欣赏和参与乡村活动的动机。旅游动机可根据动机的横向与纵向来分,以横向划分的研究较多。国内横向分类具有代表性的有邱扶东(1996)〔12〕,把旅游动机总结为身心健康、怀旧、文化、交际、求美和从众。孙喜林等(2002)〔13〕提出健康、娱乐、好奇探索、审美、社会交往、、商务八种旅游动机。张晓燕等(2006)〔14〕主张自驾车旅游者的动机分为显性和隐性。吴普等(2007)〔15〕总结影视旅游的主要动机为印证与见证,扩大生活空间,寻找有意义的地方。吴丽云(2006)〔16〕、孙雪梅(2012)〔17〕通过对影视旅游动机进行实证研究,细化了影视旅游动机的分类。甘露等(2010)〔18〕对汶川地震后到四川旅游的国内游客按动机进行聚类,划分为观光游览、公务或商务、地震旅游和多重动机。赵振斌等(2011)〔19〕根据网络文本分析出太白山背包旅游者的动机。孙梦阳等(2012)〔20〕总结出为追求审美与历史、文化和教育的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憩者的三大动机。梁江川(2013)〔21〕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认为影响入粤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四种类型:放松型、家庭型、享乐型、文化型。郭安禧、黄福才(2013)〔22〕研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影响了厦门市,包括娱乐动机、声望动机、休闲动机和文化动机。郭磊等(2015)〔23〕以中小城市居民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旅游动机大致包括:身体和工作动机、情感和交际动机、观光和文化动机以及好奇心动机,其中又以身体和工作动机为居民的主要旅游动机。而根据纵向分类的主要有张卫红(1999)〔24〕,将动机由低到高排序分为放松、刺激、关系、发展和实现,发现放松动机居首。苏勤(2004)〔25〕、唐勇等(2008)〔26〕也证明了休闲是重要动机。刘啸(2013)〔27〕利用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将旅游动机看作是一个典型的黑箱,按旅游行为指向将动机分为三个维度。恋旧追忆型与追赶时尚型为一维下的两种典型。广识博望型与自由释放型为二维下的两种典型。三维则主要有冒险征服型与幻境探幽型两种典型。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根据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来进行旅游动机划分,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印证”,覆盖面不断扩展,剖析也更细化深入。2.旅游动机形成原因及过程。1977年,戴恩(Dann)〔28〕在对旅游动机的研究过程中,应用托尔曼的观点并由此产生了“推—拉理论”,并被广泛运用于旅游动机的形成原因及过程研究。他将旅游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认为内在动机包含以驱力为基础的情感(推因素),外在动机包含认知(拉因素)。努斯〔29〕认为价值观对动机有直接影响,决定着动机性质、方向和强度。古森斯(Goossens,2000)〔30〕在解释动机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享乐旅游动机模型,该模型又称为“倾向—刺激—反应模型”。金(Kim,2006)等〔31〕采用新环境范式模型发现人们的环境观对旅游动机有显著性影响。同时,一些国外的政府机构通过组织调查,对旅游动机进行了相关研究,但都比较琐碎,缺乏系统性。我国目前的研究主要靠引进国外模型套用分析,旅游动机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娄世娣(2002)〔32〕认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服务、促销以及旅游创新等是旅游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付邦道(2003)〔33〕认为要从分析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入手,注重旅游形象的策划推广,并以此来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林传红(2006)〔34〕主要从政治、个人与社会两方面对红色旅游动机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杨卫东(2003)〔35〕认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对国人的旅游动机有重要影响。胡敏(2012)〔36〕等研究在重大事件(如奥运会)影响下,入境游客旅游动机因素主要有限制性因子、社会心理因子和文化教育因子,其中社会心理因子和文化教育因子与奥运会显著相关。“推—拉理论”近年很受欢迎,陆林(1997)〔37〕、刘昌雪(2005)〔38〕等纷纷引介或应用该理论。

(三)大学生旅游动机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相对成熟,这对中国大学生旅游动机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凯尔(Carr,1998)〔39〕分析了464位新西兰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假期决策和购买过程,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时间,消费行为。金〔40〕对比了亚洲大学生和美国国内大学生的旅游动机,提出了刺激旅游动机的方法,总结了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建议。日本学者铃木由美子〔41〕比较了加拿大学生和中国学生前往日本旅游动机的异同。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旅游动机”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自1995—2015年共有170条检索结果。李丽梅等(2000)〔42〕提出大学生动机具有多样性,但以精神动机和交际动机为主。金平斌等(2004)〔43〕认为身心健康、求美以及文化是大学生的主要旅游动机。杨瑞等(2007)〔44〕将大学生旅游动机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从众与购物型、缓压与归属型、娱乐与情感型、实践与访友型、交友与追星型和探险与猎奇型。张金玲(2008)〔45〕发现情感动机也是大学生重要的动机。杜继淑等(2010)〔46〕将旅游动机分为学习型、文化型、交际型、康体型、声望型,其中文化动机仍是“90后”大学生的主要动机。邹开敏(2007)〔47〕将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分为放松和求新、炫耀和逃逸、随众和交流以及友谊和归属。万先进等(2014)〔48〕基于内容分析,将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归为文化动机、从众动机、交际动机、缓压动机、猎奇动机,成本动机六类。张姝(2015)〔49〕认为在大学生的旅游动机中,审美、愉悦与情感性动机占据了主要部分。目前我国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研究主要从旅游行为入手,选取旅游动机、旅游消费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探讨。有学者研究大学生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等形式的行为特征,对相应产业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博物馆旅游动机研究麦克林〔50〕认为多数博物馆旅游者的主要动机是增加知识面从而丰富生活阅历。米里安和约翰〔51〕采用梯级洞察法在对城市博物馆旅游动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营销战略。布兹〔52〕以伦敦科学博物馆游客的特征及构成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不同游客群体对博物馆有不同的需求。弗莱明〔53〕认为“门槛恐惧”是阻碍人们产生博物馆旅游动机的原因之一。巴特利特和凯利〔54〕发现青年观众认为博物馆枯燥、说教味重,专注于过去而远离现实。莫赛瑞和鲁索斯〔55〕通过移动位置感应技术了解社会群体的不同动机。我国博物馆旅游动机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中国知网上以“博物馆旅游动机”为主题词进行检索,1995-2015年相关研究只有36篇。项隆元(2002)〔56〕从需求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观众参观博物馆最主要的动机已成为娱乐性需求。黄晓宏(2003)〔57〕从观众心理的角度将博物馆游客的动机分为四种,分别为:寻求研究资料、获取相关知识、接受传统教育、亲身体验娱乐与休闲。王学敏(2003)〔58〕认为目前游客的需求变化体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娱乐化的趋势。洪艳(2006)〔59〕将博物馆游客的旅游动机简单地分为学习动机和非学习动机。刘丽(2008)〔60〕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城市居民的博物馆旅游动机主要是放松、实现、关系、发展,而博物馆的吸引力与放松动机和关系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刘珺(2009)〔61〕认为主要动机有探奇求知、教育提高、专业研究、放松身心、提高声望四类。研究表明,博物馆游客的主要动机是休闲与娱乐,游客对娱乐和知识需求的多样化是目前博物馆市场变化的趋势。向丹阳(2012)〔62〕以旅游者对731部队遗址的认知程度以及参与黑色旅游的主要动机,最终提取出体验与社交、教育与历史、好奇与放松和纪念四个因子。本研究以民族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对此类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动机进行了探索,拓展了旅游动机的研究领域,对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升民族博物馆对潜在旅游者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研究选择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为主)、中央民族大学(人文社科为主)、北京科技大学(理工科为主)、中国地质大学(理工科为主)、北京城市学院5所北京市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资格的民办综合性高校)。调查以在校本科生为对象,覆盖文、理、工、体、艺五大类专业,涵盖了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

(二)问卷设计问卷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大学期间参观博物馆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采用5点里克特量表,分别调查学生的旅游动机及其制约因素。第四部分是人口学基本特征。在大学期间有参观民族博物馆经历者回答一、二、四部分,无参观经历者回答第一、三、四部分。问卷于2014年3月16-17日预测试后加以修改定稿。

(三)调查过程研究者于2014年3月19-27日先后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23份,有效率92.1%。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研究用SPSS(19.0forwindows)进行分析,结合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方法等。

(一)人口统计特征描述在研究使用223份有效问卷中,性别比例较为均衡,男生占53.8%,女生占46.2%。大一学生占23.8%,大二学生占18.4%,大三学生占31.8%,大四学生占26.0%,比例较为合理。专业构成中文科生占43.0%,理科生占20.6%,工科生占34.1%,而体艺生占2.2%,文科生有点偏多。年龄16-18岁的学生占8.5%,19~21岁的占51.6%,22~24岁的占35.4%,25岁以上的占4.5%,较为符合实际情况。月消费400元以下的学生占4.5%,400~700元的占23.3%,700~900元的占30.5%,超过900元的占41.7%,符合北京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来自华北地区的学生占29.6%,来自华南地区的占3.6%,来自华东地区的占22.0%,来自华中地区的占17.9%,来自东北地区的占5.4%,来自西北地区的占10.3%,来自西南地区的占11.2%,华北、华东和华中学生相对较多,与现实一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观博物馆的次数,0次的占26.0%,1次的占14.4%,2~3次占34.5%,4~5次的占14.8%,6次以上的占10.3%。上大学前参观过博物馆的学生有54.3%,没有参观过的占45.7%。

(二)博物馆旅游动机的因子分析1.信度分析。本研究设计了大学生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的9个指标(对展品感兴趣、增加知识,丰富经历、同学或朋友相约游玩、休闲放松、提高文化水平、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学术或者研究需要、门票相对低廉、对博物馆的偏爱),要求受访者根据自身情况对博物旅游动机从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完全同意)进行选择。本研究采用了克朗巴哈(Cronbach’sAlpha)琢系数对9个博物馆旅游动机项目进行总体信度分析,得出琢系数为0.710,高于基本信度要求。2.因子分析。通过对9个旅游动机的指标均值分析发现:大学生对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的认知程度较高。其中“对展品感兴趣”的认知度最高(M=4.31),其次为“增加知识,丰富经历”(M=4.22)、“同学或朋友相约游玩”(M=4.06);然而对“学术或者研究需要”“门票相对低廉“”对博物馆的偏爱”的认知度比较低,分别为3.26、3.14和3.05,属于中立的态度。对9个博物馆旅游动机的认知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要求各个指标间应具有相关性。由表2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的观测值277.957,相应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说明指标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在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中,KMO值为0.727。因此,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经过5次迭代后收敛,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根据表3-5可知,前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但他们的累积贡献率仅为47.407%,故将第3、4个公因子加入,此时累积贡献率达68.238%,即约68.2%的总方差可以由4个潜在因子解释。根据表3旋转因子负荷矩阵可知,其中的9个因素被萃取出4大因子。通过旋转成分矩阵分析可知,每个因子中都涵盖了大于0.5的各个指标变量,说明研究因子分析在共同变量提取上获得的结果比较理想。本研究依据博物馆旅游动机的指标和研究构思的初始设计,并结合大学生心理,分别对4大因子进行命名为“求知动机因子“”娱乐动机因子“”合群动机因子”“展品动机因子”。

篇4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在这样的一种复杂心理状况下,出去旅游就成为大学生自我解压的一种主要方式。旅游服务人员在对待大学生旅游者时如何去抓住大学生这些特殊的旅游心理,分析探讨大学生旅游心理就十分必要了。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到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校人数2,500万人。大学生是旅游群体中一个巨大的特殊群体,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旅游。在经济上,每月都有一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可以从事一些临时的工作而获得一定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的经济问题。做好大学生旅游就是为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考虑。如何抓住他们的心理,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业服务是扩大当地旅游影响的重要一步。

一、大学生出游动机

据青海高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84%的人对旅游兴趣浓烈,12%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只有4%的人表示反对。可见,旅游已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在青海高校中大学生的旅游意向上,有80%的人表示打算去旅游。低年级学生(82%)与高年级学生(84%)、男(85%)与女(85%)都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有92%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76%来自农村的学生打算去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不打算去旅游的大学生有77%主要是没有多余的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另外,在外地(95%)与青海本地(80%)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外地的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不同,旅游的意向更强烈。在旅游的形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52%;其次是选择个人游,占34%;而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跟旅游团。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大学生外出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休闲散心(占20%),主要是为了欣赏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自然风光等,获得美的享受;二是纯粹的娱乐消遣 (15%),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改变环境,达到调剂生活的目的,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上的松弛和愉快;三是学习、感悟生活和增长见识(30%),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四是探亲访友(35%),这是大学生旅游心理最为特殊的地方,他们有各地的朋友和同学,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就会考虑有没有自己的熟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同学的旅游信息来源就尤为重要,几乎可以左右自己的旅游安排。

二、大学生对旅游服务的需求

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旅游线路上一般会选择比较便宜的线路,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会很高。所以,在讲解和细致的服务上不要太罗嗦,稍微提醒就能够让他们满意,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收放自如,大学生本来就爱动,太约束了他们的旅游行为就会适得其反,适当的时候提醒就行。调查中50%的人认为旅游服务中一定要坦诚相告,所以在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旅游群体时一定要真心相待,不能改变原有的旅游线路。如果正确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会无形中给旅游企业创造了免费的广告,大学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同学,借助网络的宣传,口碑效应很好,如果大学生去了哪个地方感觉不错,他们会告诉自己所有的朋友占75%,在网络上与别人分享的占20%,独自分享的仅仅只有1%左右。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宣传力度是很大的。相反,他们觉得哪个地方不好,肯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宣传,这样的一个超级流动“广告牌”,不是旅游企业的最好选择吗?何况,大学生不会永远是大学生,四年以后,甚至更久,他们也会转变成当地的巨大客户群体。从长远看,能否做好大学生旅游服务,还关系到以后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旅游消费心理

调查表明,在旅途中的花费这一项中,大学生不受年级、性别的影响,具有总体相似的消费结构:游玩一次大部分计划消费在100~500元左右,在住宿上,将近半数的学生(47%)选择40~70(元/每人每天)。总体上说,大学生对消费的总体要求都体现了节约原则(占77%),这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在外出旅游进行购物时,其行为特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商品要有情感内涵。大学生购物主要为了纪念,带一些小礼物回去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所以购买的商品要有地方特色性。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停留在物的层面上,而且要体现在文化和品位上。

(二)购物时注重“坦诚”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

(三)购物时有冲动性和理智性。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成熟,购物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消费又具有理性,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

(四)购物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样式上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不断的趋于成熟,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四、开发策略

分析探讨大学生旅游过程的心理,就是为了让旅游服务企业如何更好地去把握其心理特征,对旅游企业来说,抓住大学生旅游市场,为自己的长远发展作出更好的选择,让大学生旅游群体成为自己的巨大潜在顾客。

(一)总的思路要灵活多变,不拘于一种线路模式。首先,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在开发的时候,应开拓重点旅游市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其次,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要机动灵活:一是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购、娱乐各个项目分别标明价格,供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甚至零包价旅游;二是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徒步、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等;三是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尤其是女生。旅游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四是要在特色上下功夫,要吸引大学生的旅游线路就要符合其心理特点,能够让其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再次,大学生旅游市场集中,规模较大且对价格较为敏感。旅游企业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利用它的市场特点,降低成本,实行薄利,取得价格优势,才能激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大学生出游顾虑较多,同时对事物的怀疑心较重。旅游企业要培育和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必须以诚信为本,明码标价,有淡旺季之分。

(二)推出多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基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下旅游产品值得关注:

1、修学旅游。许多大学生把闲暇时间作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时机。他们出游常常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旅游企业可设计一些学习目的较强、能增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拓眼界的修学旅游,如革命根据地的考察游、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采风游等。

2、体育旅游。大学生多数酷爱体育运动,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活动,如滑雪、游泳、冲浪、沙滩排球等。像青海这样的高原地方,有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更是这些旅游的重点开发地带,如骑自行车环青海湖、登山探险等,这些体育活动都可成为青海体育旅游的卖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力宣传青海,扩大青海的影响。

3、探险旅游。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喜爱标新立异,且好奇心重,喜欢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旅游企业在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可开展漂流、攀岩、探秘等探险旅游活动。

4、生态旅游。新时代的大学生环保意识很强,许多高校还成立了环保社团。针对大学生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心态,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一定会得到大学生的青睐。

(三)采取多种旅游促销方式。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快。旅游企业在旅游促销中,可利用这一特点,采用一些低成本的促销方式,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

1、与各个大学校园的相关社团合作。目前,我国高校内社团组织十分活跃,许多学校还专门成立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完全可以与旅游协会或其他社团合作,深入大学生内部,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如可与摄影协会合作,开展旅游摄影比赛等,既可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又可节省人力、财力,达到良好的促销效果。定期的在高校内开展一些旅游活动,如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导游大赛、旅游摄影展、自行车比赛,等等。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吸引大学生对企业的关注。但是,现在出现在大学校园里面的企业几乎没有旅游方面的企业。

2、在大学校园集中的地方设立校园联系点,聘用相关的大学生作为业务员。旅游企业可聘用他们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固定的旅游直销人员,利用其信息广、朋友多的优势,长期宣传、销售旅游产品,达到深入扎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目的。

3、跟网络设施挂钩进行促销。大学生大多爱好上网,现已建有的大学生旅游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旅游企业应在大学生较关注的网站,如学校的网站内设立旅游专栏,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比如不同的线路、租车信息、不同季节的旅游信息,等等。

参考文献

[1]李丰生,蔡平.旅游市场营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沈祖祥.旅游心理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市),2001.6.

[3]郑继伟.大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00.3.

[4]洪艳.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南昌高专学报[N].

[5]蒙睿,赵文丽,刘嘉伟.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分析[J].旅游科学.

[6]广州大学心理系01级大学生调查报告.怡心园报,2004.

[7]葡萄酒旅游网.winetour.cn.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分析.

篇5

市场经济环境中,一切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只有真正了解消费群体,挖掘其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才能开发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设计出有效的市场营销计划与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占据优势地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其消费行为仍遵循普遍的消费行为规律。消费者理论是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在该理论框架下,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消费者出于理性的考虑,消费行为转化为在预算约束下谋求效用最大化(也可以说是追求消费者剩余最大化)的权衡与选择。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对商品功能的一种主观评价。而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当某种物品的消费成本既定时,消费者从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效用越大,或者是消费者对消费的效用评价既定,而消费成本较低时,消费欲望较强。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成本和所得效用的对比,即边际效用原理。要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效用,一方面要增加其享受服务的效用,一方面要减少其使用的不便利因素。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企业要使产品拥有更加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度,就要分析大学生消费者的心理,满足其偏好,并善于把握消费发展趋势。提高服务质量和层次,减少消费不便利因素,开发新的服务领域,也有助于产品的营销。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探究

1.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大学生是商家的重要消费客户,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除了具有一般消费者群体市场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消费观念鲜明、时尚。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对新鲜事物充满敏感与好奇。

(2)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用于交往、娱乐、旅游和健身等方面的费用有较快的增长,并在构成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3)消费支出水平高。当前,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大学生每月的支出额400元~500元的占35.5%,处于第一位,支出额为500元~600元的占28.9%,这两部分占的比例高达64.4%。600元以上、300元以下分别占12%、6.2%。

(4)消费的个性和从众性并存。大学生希望展现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风格。

(5)消费的冲动性和情绪化。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重感情易冲动,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在其消费行为中,容易受情绪左右,失去应有的判断力。喜欢尝试新品牌,受促销的影响较大。购买前,缺乏明确购买目标;购物时,被商品的新奇所吸引,缺乏必要的考虑和比较就冲动购买,随意性较强。

2.大学生消费发展趋势

(1)教育培训消费异军突起,将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消费的一大亮点。由于高校的扩招,就业竞争加剧,大量的毕业生被推向人才市场。为了自身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培训。

(2)休闲娱乐消费呈多样化特点。当代大学生追求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并受时尚前沿的影响,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 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旺盛的需求。他们追求新颖、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日渐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主流方式。进入新世纪, 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更为强烈, 并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 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3)电子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我国步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索取,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为了保持与时代的同步性,大学生对信息的消费将大大增长。可以预见,电子产品市场必将随着信息化的潮流而不断发展。而大学生会成为这个市场的主要消费者。

(4)追求新颖、追求时尚的心理日趋明显。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希望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的成熟;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表示自己青春的活力。尤其是在现今社会,时尚和新潮所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广告昭示蛊惑下的消费意识,媒体、明星的示范效应,以及大型商场陈列的美轮美奂的商品的吸引,也促使“时尚和新潮”消费越来越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在消费市场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但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易于接受新的消费理念。大学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有利于商家更好的开拓大学生市场。

参考文献:

篇6

从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来观察,在历史上背包客还有不同的叫法,比如“流浪者”、“漂流者”,“经济节约预算旅行者”等。皮尔斯首先提出了“背包游客”的概念,他指出对科学的界定应该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经济或人口方面的视角来看。在社会中也有对背包客有一个社会的才尺度,它们主要是:背包游客倾向于选择经济的住宿设施,特别重视与其他背包客的交流,一个完全自动化和高度灵活的相对长的旅行时间和非结构化和参与性高的非正规旅游的偏好。

邓明艳[1]认为背包的问题中还是年轻人居多,网络是最喜欢和最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背包旅游活动主要是集中于欣赏自然风景,感受当地的文化和一个自我冒险。经过调查还发现,在背包客进行旅行的时候它们的旅行方式也是和传统的不一样,它们是边走边看,并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旅行计划。

白凯[2]认为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背包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旅游的模式,在国际上背包旅游也是发展的非常迅速的,以60%以上的速度在当今世界的旅游中发展。

黄向[3]认为许多的背包客在经过证实自己的旅行计划后,都会通过网来购买旅行的设备,预订机票,酒店预订等。

朱璇和吕帅[4]认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创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在旅游方面消费的模式。有很多的大型户外俱乐部和民间组织等的蓬勃发展的协会,通过网络的迅速扩张,自助旅行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还有建立了很多的旅游社区和论坛,伴随这些网络产品的越来越壮大……,这引起了现代旅游新一代的背包旅行者。他们有一定的生存知识和户外装备,喜欢挑战极限。徒步旅行今天在中国不同于西方的背包旅游者的特点,但他们的背包旅行基本上也可以定义为:在背包旅行整个行程的游客都是以背包为行李,经济预算节约,保持灵活的时间表,在旅行中喜结交好友,活动的参与程度最高的旅游方式。

在现在中国的国情来说,背包旅游者应该是在更贫穷的内陆地区的发展为主要的旅游发展模式(朱璇[5])。发展中国背包旅游,政府在监督和保障制度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团结起来,提供尽可能多的背包客的安全支持和政策保障。背包旅游是一种自由的旅行方式,移动性强为重点的旅游模式:大背包是行李,比传统的手提箱支持游客进行旅游活动这种方法更有效(朱璇[6])。

陈未[7]认为虽然背包旅游发展迅速,但尚没有学者能够详细计算出背包旅游市场的规模以及背包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中占有的比重。这是由于背包客流动性强、旅游范围广、常常走非常规旅游线路,所以要详尽地统计出背包客的数量是非常困难的。孙小龙[8]认为,背包旅游是作为一种旅游消费慢慢的壮大的一个群体,在对我国的传统的旅游业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还可能导致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旅游消费,因此,在对“背包客”进行研究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旅游者行为的现实意义来看,“背包客”在中国的主要集中在年轻一代,在这之中也有很多的学生,白领和80,90后等。

姚冶[9]认为背包旅行者经常被称为“预算旅行者”,廉价和简单是他们进行消费的原则。在住宿这一方面,背包客会在一个相对较便宜的住宿设施里住宿,他们住农家旅馆,甚至露营小屋,食用当地的食物,购买当地的土特产。

盛蕾[10]介绍了国内的一些知名的适合背包旅行的景点,比如:甘孜,阿坝等,户外探险旅游用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形,中国的户外俱乐部活动等。

张虹菲[11]等认为当代背包客是指为寻求人生体验、延迟工作时间而进行长时间、长距离旅行的中产阶级年轻旅游者。

吕丽[12]认为背包旅游者的动机类型是有很多的,我们主要是进行多样化的发展,设计很多有针背包旅行的产品,如不同层次的探险路线,不同类型的专业导游服务等。第二,从背包客经常不走别人走的路线来看,他们喜欢新鲜的新异来看,在进行广告宣传策划,活动策划是要重视项目的新颖性。最后,通过对性别差异,背包旅游动机的理解,收入,教育和来帮助提高市场开发的针对性,以吸引游客参与背包旅游。

王一珏[13]认为背包旅游现在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条件下发展的旅游,可以有效地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综合和协调系统要素,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近二十年的自助旅游形式,培养了相当大的市场。

黄天翼[14]认为在背包旅行的意义上已经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背包旅游已经不仅仅是玩,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一种有生命的感觉。如果一个背包定期旅行,那么他或她会慢慢进入一个生命周期,这个规则将被整合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许多最背包旅行者,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它是:

1.进行第一次背包旅行前的焦虑;

2.背包旅行过程中的身份:

3.在旅行中遇到什么事,对这些事有什么感悟;

4.背包旅行后对现实生活的适应。

焦玉翠[15]认为背包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自助旅游形式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影响大学背包客旅游行为意向的因素主要有: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因素,旅游交通因素、目的地率风气因素、背包客价值因素和背包客态度因素。

在背包客的思想中,他们对旅行的态度通常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不觉得旅行很累,反而觉得旅行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旅行中也能学到知识;旅游不仅仅是看风景,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学习,可以对地理和人文科学有一个崭新的认识;现在的旅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背包客在进行背包旅游是的宗旨是用最少的钱,行最远的路,观赏一般人看不到的风景。他们的方法是一种自助经验,经验是在所有的旅行中进行的,在旅行刚开始的时候,背包客并不知道真正的目的地,只知道一个大概的目的地,在旅行中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寻找信息,设计自己旅行的线路。背包旅行不只是到某个地方去看风景,旅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青山绿水大漠孤烟,暂别繁忙的城市,古道西风公路,酒醉唱歌在外露营等等,在背包旅游之中的苦与甜都是只有自己知道。有时买不到票,住在酒店,在道路坍方前,临时改变航线和班次,或洪水路上遇到一个小城镇,吃冷的面包,喝下的冰冷的水,可能是旅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就重在对大学生背包客旅游的研究,大学生群体经济条件有限,但是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同时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与之沟通。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也最多,平时的周末加上每年的寒暑假,为他们提供了时间保证。他们都偏爱花费低,参与性强,能够深入了解并感受当地文化的深层次旅游。而背包旅游正好具有支付费用低、旅行时间长且灵活、旅行计划灵活多变、拥有较多的参与性活动等特点,正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旅游需求。因此大学生背包客旅游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市场。

背包客这种旅游方式就正好符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们已经脱离了高中时代繁忙的学习,课程相对较少,就有了足够的空闲时间。大学生们从读书以来,基本的生活圈子就围绕着学校和家庭之间,因此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有了外出旅行的强烈愿望,但是在经济上又不宽裕,因此在对外出旅游方式的选择上,很多人都喜欢自助旅游,带上简单的行囊,邀约三五个好友,随心所欲说走就走……这是很多大学生平时向往的状态。因此大学生背包旅游市场是一个很值得去探讨研究的领域,通过调查研究,准确地把握该类型背包客的旅游动机,旅游特征和喜好,对大学生背包旅游市场的拓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旅行是了解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旅行,能够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见识,同时通过旅行,我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旅行的途中,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民俗风情,对人生也会有更多感悟。远行的意义,在于对生命的不断的思考。大学生的未来式是个什么样子的?我们该走的人生是怎样的?远行,不仅仅是对于自己人生的一个新的认识也是一次新的总结,有了这些思考才会是最完整的人生。在一个背包客的博客中看到他对背包客精神的诠释是:“背包客精神在于对于生活的洒脱,对于生命的一次坚忍不拔的尝试,这样才算是背包客。我们不需要显摆自己走了多远的路,也不用告诉别人我在路上遇到了什么,我们需要问的是我们在路上感受到了什么?这些感受又教会了我们什么?”就是有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从旅途中延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旅途中获得的能量让我们更加的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现在的旅游者越来越崇尚个性,追求高度的自由放松。旅游方式也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个性旅游的新概念。十几年前看到很多外国人背着高过头顶的大旅行包到中国旅游时,也许还能引起中国人的好奇。现在,在中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都能看到中国背包客的身影,他们在生活之余,更喜欢走出城市钢筋水泥的包围,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背个包浪迹天涯,风餐露宿也乐此不疲。

风景是上天给大地最美的衣服,旅行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人生需要旅行,如果不去接触未知,感觉将变得迟钝,我们的世界就那么小小的一点儿,也许连好奇心也将消失不见。忙忙碌碌的过着日子,也局限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这时就需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不同风景,重新给我们的生活点燃激情。我们为什么要旅行?通过旅行在探讨人生。我个人认为旅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世界以及了解自己,通过旅行来充实人生,感悟人生,追问人生。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要多走出去,看看外面未知的世界,在旅途中感受各种不同的经历,背包旅游当然成为首选,通过这种旅行方式,让大学生们对外界有一种新的认识和感知。(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明艳.外国背包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以四川为例.商业研究2009,(12):126-128.

[2]白凯,马耀峰,李天顺.环境感知因素对旅华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西安为例.旅游学刊2006,(5):48一52

[3]黄向.徒步旅游国内外发展特点比较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5(3):72-79

[4]朱璇,吕帅.直面游走的文化群―关于各国背包旅游发展对策的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旅游科学,2007,(4):72一78.

[5]朱璇.背包客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意义探究.旅游科学,2005,19(3):38-42.

[6]朱璇.漂移的旅行者――关于背包旅游的演进轨迹.旅游学刊.2007(2):89-96

[7]陈未.外国背包客旅游行为特征研究――以成都为例,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第4页.

[8]孙小龙.文化与背包客旅游消费行为分析.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41―41.

[9]姚冶.背包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8,29(3):84-93.

[10]盛蕾.背包旅游及其特征.社会科学家,2003,(7):89-90.

[11]张虹菲,吴佳,李苗.基于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国外背包客动机、行为与满意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旅游学刊,2007,22(10):24-28.

[12]吕丽.山岳型旅游地背包客旅游动机研究――以陕西秦岭地区为例.Value Engineering.2011,(27):285-287.

篇7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的研究不但涉及到实际的经济效应,而且还有利于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行。它一方面可以使商家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成熟度,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体育消费的研究也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有利于国家政府机构对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他们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既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又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脑力劳动繁重与兴趣爱好广泛并存,无论从减轻学习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他们都有可能诉诸于体育消费。中国高校比较多,有着巨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原理可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时实物型消费要占主体地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来论述一下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结构的问题。

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就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设想结合所产生的质的规定性,它反映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质量越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购买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间,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和不同省份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一些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以及大学生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对器材、服装、鞋类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有所递增。

就目前检索到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理论的文献而言,大多数论文仅仅从消费者支出的一项指标来反映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包括体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包括体育消费的质量。我们要用许多不同的相关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问题。至此,本文认为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还仍然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领域。

2.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鲍明晓、左新荣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划分方法:第一种:直接性体育消费与间接性体育消费。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其中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的消费、去多功能场馆、参加健身辅导班、买体育明星画像与体育书刊。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和书刊、观赏班级比赛等[3]。第二种:概括起来基本上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下面两个方面,三个层次。第一类实物型体育消费。第二类,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本文倾向于第二种分类标准,因为在体育产业研究中,体育消费种类主要是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来划分。而且这种划分方法界限比较明晰、通俗易懂。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在何敏学对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校所做的调查中表明,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总额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6.4%多。体育劳务消费占19.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黄小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所选择主要内容为,体育服装、鞋类,观看比赛,体育器材,体育书籍、报刊,租用体育场地,旅游,运动保健。并且男女生在消费内容的比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在体育消费总额上高于女生。许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体育实物型消费与体育劳务型消费的比例明显存在失衡现象。这种结果主要受大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怎样提高体育劳务消费份额的问题,以及怎样开发女生体育市场的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物型体育消费应该占主流,但是体育劳务消费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可以加大。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以及体育产业学理论,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品价格,消费者的兴趣、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等几个方面。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环境

消费的环境包括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下面我们就目前体育消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现状分别探讨一下。(1)有利因素: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逐渐关注高校的体育工作。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其次,校内体育消费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利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最后,体育消费对象的相对稳定性特征。(2)不利因素: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馆设施比较差,完整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设施不足。由于现在各个高校学生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学校场馆的数量增幅较小,场馆数量与人数的不协调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相对下降,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而过于单纯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项目的爱好,所以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市场缺乏完整有效的体育法规政策体系,实施力度不够。再次,许多公共场馆管理机构臃肿,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公共场馆的各项指标都很差,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再其次,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文化环境都很差,必要的体育消费氛围没有形成。另外,目前体育消费市场内的服务意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市场主体的营销意识不薄弱,缺乏战略眼光。最后,信息不畅(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对体育旅游、体育比赛等都较有兴趣,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信息,从而抑制了消费欲望。

2.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经济来源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体育消费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考虑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此外,在健身领域和竞赛表演市场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兴趣较大的体育项目费用较高,如: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等。学生喜欢看的关键赛事,门票又十分昂贵。这非常不利于巨大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经济来源少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又一障碍。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体育消费观念。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是很难进行体育消费的。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呈负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体育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我们可知,目前大部分体育产品都打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价格定的较高(价格与成本并不成比例)。大部分体育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的性质。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大学生体育兴趣与闲暇时间

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必须带有肯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兴趣的产生和提高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劳务产生需要时便会对该商品或劳务产生兴趣。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兴趣浓的学生,其体育消费除购买体育磁带外,各项指标均挺高,在报刊杂志、体育彩票两项消费上体现尤为突出。调查中发现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这样两个极端:一方面,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学生对喜欢的服装、运动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商品等,能够不考虑其他因素,而积极选择,有时还愿意花高价、甚至借钱进行体育消费。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偏好程度有较大弹性。另一方面,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体育消费时间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这样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的减少。有关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看新闻、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这样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要比其他一些社会群体多一些。然而,他们的体育消费时间却很少,这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非常薄弱的问题。我们要想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第三,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技术全面,而且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激发起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需要,进而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客体与环境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细分体育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其次,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再其次,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第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投入。第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使高校体育课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主要探讨了通过开展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对发展学生的体育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以解决学生经济来源少与进行体育消费的矛盾。第六,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有关对策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成体系的、实践性强的却很少。我们在提出一些对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与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适合于一切领域与时空的对策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对策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对策的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到对策的完整性与实用性。

五、结语

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较多,大多数论文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几种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但一些文章研究深度不够,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蔡德荣等:《消费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高玉敏:华北区高校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硕士论文

[3]鲍明晓著:《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左新荣等: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5]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 2004.3

[6]黄小波李一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7.2

[7]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教育部[J].新华网

[8]胡军黄剑: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第24卷

[9]于平:高校体育市场的结构体系与基本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4

[10]郁俊: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偿化可行性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0.3

[11]李萍: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2]李蕾:部分高校在读硕士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3]王芳:略论大学生体育消费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14]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15]杜国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行为研究[J].体育科研2001.4

[16]丁锋等:关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17]李卫国等: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18]项建民等:对江西省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19]马勇:开高校体育产业走向市场之先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

篇8

关于发展高端旅游产业的思考——以青岛市为例

高职院校师资培育机制探究

高职科研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实证研究——以临沂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与障碍探析——兼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实践探

浅析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嵌入式”校外教学基地建设

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培养

高职院校新生入职教育创新实践——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

旅游类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化模式刍议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汉英句式叠浪效应及其翻译策略

商业案例教学法在《Flas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

关于棋类教学促进中学生德育的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附中为例

浅析儿童绘画与潜意识心理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基础和课程目标选择

中印软件外包的对比

科技期刊手机传播的发展设想

论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图书馆服务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创建及其影响

新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学院举行60周年校庆典礼

我院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高职组特等奖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0青岛当代国际陶艺展”作品选登(之四)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庆贺60周年华诞剪影

“实境耦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青岛市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讨

青岛市创意产业园业态现状与优化对策

青岛市发展邮轮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效能分析——以青岛莱西市东庄头村老年协会为例

高职大学生创业认知与创业需求的调查分析

激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动机的探讨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双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软件专业

高职旅游类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模式的探索——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探究

中加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关于德国教育的思考

我院与10所中西部院校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实践教学委员会物流专业联盟成立大会在青召开

我院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五项合作意向正式签约

又一批加拿大学生圆满结束在我院的学习

新克服异化消费理论及其启示

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应遵循精神领域内在规律的探讨

高职院校旅游日语(酒店)专业的实境教学设计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探析

浅析《现代》杂志的跨语际实践及其借鉴意义

翻译的主体与主体间性

行政公文写作教学中的存疑思考

从“问题”入手,推进历史课教学改革

浅谈信息技术课在中学新课改中的特殊作用

我院隆重举行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总结表彰大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来我院调研

篇9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的研究不但涉及到实际的经济效应,而且还有利于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行。它一方面可以使商家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成熟度,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体育消费的研究也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有利于国家政府机构对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他们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既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又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脑力劳动繁重与兴趣爱好广泛并存,无论从减轻学习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他们都有可能诉诸于体育消费。中国高校比较多,有着巨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原理可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时实物型消费要占主体地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来论述一下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结构的问题。

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就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设想结合所产生的质的规定性,它反映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质量越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购买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间,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和不同省份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一些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以及大学生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对器材、服装、鞋类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有所递增。

就目前检索到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理论的文献而言,大多数论文仅仅从消费者支出的一项指标来反映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包括体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包括体育消费的质量。我们要用许多不同的相关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问题。至此,本文认为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还仍然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领域。

2.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鲍明晓、左新荣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划分方法:第一种:直接性体育消费与间接性体育消费。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其中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的消费、去多功能场馆、参加健身辅导班、买体育明星画像与体育书刊。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和书刊、观赏班级比赛等[3]。第二种:概括起来基本上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下面两个方面,三个层次。第一类实物型体育消费。第二类,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本文倾向于第二种分类标准,因为在体育产业研究中,体育消费种类主要是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来划分。而且这种划分方法界限比较明晰、通俗易懂。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在何敏学对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校所做的调查中表明,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总额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6.4%多。体育劳务消费占19.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黄小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所选择主要内容为,体育服装、鞋类,观看比赛,体育器材,体育书籍、报刊,租用体育场地,旅游,运动保健。并且男女生在消费内容的比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在体育消费总额上高于女生。许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体育实物型消费与体育劳务型消费的比例明显存在失衡现象。这种结果主要受大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怎样提高体育劳务消费份额的问题,以及怎样开发女生体育市场的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物型体育消费应该占主流,但是体育劳务消费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可以加大。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以及体育产业学理论,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品价格,消费者的兴趣、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等几个方面。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环境

消费的环境包括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下面我们就目前体育消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现状分别探讨一下。(1)有利因素: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逐渐关注高校的体育工作。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其次,校内体育消费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利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最后,体育消费对象的相对稳定性特征。(2)不利因素: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馆设施比较差,完整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设施不足。由于现在各个高校学生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学校场馆的数量增幅较小,场馆数量与人数的不协调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相对下降,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而过于单纯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项目的爱好,所以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市场缺乏完整有效的体育法规政策体系,实施力度不够。再次,许多公共场馆管理机构臃肿,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公共场馆的各项指标都很差,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再其次,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文化环境都很差,必要的体育消费氛围没有形成。另外,目前体育消费市场内的服务意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市场主体的营销意识不薄弱,缺乏战略眼光。最后,信息不畅(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对体育旅游、体育比赛等都较有兴趣,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信息,从而抑制了消费欲望。

2.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经济来源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体育消费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考虑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此外,在健身领域和竞赛表演市场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兴趣较大的体育项目费用较高,如: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等。学生喜欢看的关键赛事,门票又十分昂贵。这非常不利于巨大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经济来源少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又一障碍。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体育消费观念。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是很难进行体育消费的。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呈负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体育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我们可知,目前大部分体育产品都打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价格定的较高(价格与成本并不成比例)。大部分体育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的性质。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大学生体育兴趣与闲暇时间

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必须带有肯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兴趣的产生和提高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劳务产生需要时便会对该商品或劳务产生兴趣。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兴趣浓的学生,其体育消费除购买体育磁带外,各项指标均挺高,在报刊杂志、体育彩票两项消费上体现尤为突出。调查中发现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这样两个极端:一方面,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学生对喜欢的服装、运动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商品等,能够不考虑其他因素,而积极选择,有时还愿意花高价、甚至借钱进行体育消费。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偏好程度有较大弹性。另一方面,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体育消费时间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这样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的减少。有关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看新闻、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这样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要比其他一些社会群体多一些。然而,他们的体育消费时间却很少,这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非常薄弱的问题。我们要想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第三,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技术全面,而且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激发起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需要,进而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客体与环境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细分体育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其次,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再其次,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第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投入。第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使高校体育课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主要探讨了通过开展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对发展学生的体育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以解决学生经济来源少与进行体育消费的矛盾。第六,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有关对策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成体系的、实践性强的却很少。我们在提出一些对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与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适合于一切领域与时空的对策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对策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对策的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到对策的完整性与实用性。

五、结语

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较多,大多数论文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几种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但一些文章研究深度不够,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蔡德荣等:《消费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高玉敏:华北区高校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硕士论文

[3]鲍明晓著:《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左新荣等: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5]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 2004.3

[6]黄小波李一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7.2

[7]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教育部[J].新华网

[8]胡军黄剑: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第24卷

[9]于平:高校体育市场的结构体系与基本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4

[10]郁俊: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偿化可行性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0.3

[11]李萍: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2]李蕾:部分高校在读硕士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3]王芳:略论大学生体育消费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14]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15]杜国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行为研究[J].体育科研2001.4

[16]丁锋等:关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17]李卫国等: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18]项建民等:对江西省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篇10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Consumption

WANG Yao-d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questionnaire,interview and some theories including consumption behavior,psychology and sociology,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motiv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sports consumption,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sports consumption,so as to provide strategic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sports marke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consumer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方面的消费支出[1],包括体育用品、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体育服装、观看体育比赛甚至参加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它被纳入市场体系与进程之中,从而催生出体育产业,构筑了体育市场,是一种自主的货币化选择行为。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是现今开展体育活动的主群体之一,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生活的主要成员和体育消费的主流[3]。因此他们的体育消费特征会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取向,直接关系到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演替进程。本文主要运用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对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动机、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4],了解他们的体育消费特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策略方针,最终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在研究对象的抽取上采用简单随机抽样[5]的方法,为增加其普遍性和代表性,在全国三十余省市一百所高校中随机抽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国海洋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一百所高校,在各高校不同年级中分别抽取三十名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指标的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综述法 以“体育消费”、“消费特征”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作为本文的参考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各省市随机抽取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在问卷内容中的设计过程中既参考了相关论文的调查问卷,又针对本论文所要调查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编制。整体设计遵循了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在问卷发放前请26位专家对问卷设计进行了效度检验,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对全国各个省市的一百所高校的12 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回收问卷10 360份,回收率86.3%,有效问卷9 870份,剔除无效问卷490份。为确保问卷结果的可信度,本调查采用了重测法[6]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对500名高校学生进行了两次测试,相隔时间为14 d,经计算,再测系数r=0.862,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样本数量及问卷回收率符合统计学和社会学分析的要求。

1.2.3 访谈法 本人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面对面、一对一的访问调查,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还与部分体育老师进行了当面访谈。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两轮专家问卷以及全国各省市高校学生9 870份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高校大学生中有86.79%的学生认为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消费形式是有价值的,5.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7.32%的学生认为没有价值,其中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和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赞同体育消费比例大大高于非经济发达地区生源的学生。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总体消费水平还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体育消费月平均额度在50元以下的学生比例为67.64%,占大多数,而在200元以上的学生仅占3.75%。在消费结构的实物表现形式来看,受传统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除体育服装为必需品占98.76%,现阶段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主要是选择无偿或低偿消费为主[7],例如购买体育杂志、图书(47.2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向和实际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较强,而实际消费能力与他们的消费要求差距较大,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需要体育教师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选择最合适的体育商品。

另外,据统计,在对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变化趋势的调查上看,96.59%的学生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增加对体育消费的投入,其中选择增加对健身房及其他培训机构的投入的学生占71.32%,增加对体育彩票的投入的学生占59.63%;增加对欣赏各种体育竞赛表演、观看体育展览的投入的学生占50.29%;增加对健身运动器材投入的学生占33.85%。这也说明了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潜力极大,因为学生消费群体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直接消费群体,同时也可以影响他们的家人、朋友,更是未来的市场消费者的主体,如此巨大的商机值得任何企业做好营销战略。

2.2 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指消费者在体育消费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属于意识范畴[8]。大学生受社会、校园文化和环境因素影响,体育消费动机呈多样性。从具体动机来看,主要集中在健身需求和娱乐消遣上,所占比例分别为81.82%和65.19%。也有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是审美时尚(30.74%),其主要原因是健美身材和明星效应。另外,实物需求(57.93%)也占很大比重,理性消费的同时也不排除炫耀性消费心理[9]。

2.3 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主要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劳务性消费所占比重较低, 消费主要内容依次是:购买体育服装占98.76%、购买体育杂志、图书占47.21%、健身培训机构占23.59%、购置运动器械占6.87%、观赏体育比赛占5.26%和体育彩票占4.30%。如表3所示,促进体育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主要有对体育感兴趣(91.49%)和精神愉快(86.52%),客观积极因素主要在资金收入方面,包括家庭条件优越和自己的收入。基本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追加体育消费方面的资金投入,其中投入方面健身房及培训机构的比例高达73.96%,体育表演和体育杂志等方面分别占51.43%和42.61%。结果显示,体育消费方面的潜在市场前景很广阔[10],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较强但实际消费水平跟不上,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与理想消费要求差距较大。

在体育消费的主观消极因素中,大学生的选项比较平均,其中不满足“物美价廉”的消费原则所占比例较大,为50.73%;而客观消极因素中场地器材缺乏、不足所占比例最大,为71.59%,其次为体育消费价格过高。这说明不仅仅是资金问题在制约着体育消费,近一步完善高校内部体育场馆设施也十分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1)加强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和引导,减少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盲目性[11],避免攀比炫耀的不良现象,培养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帮助高校学生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

2)积极开发高校体育市场资源,增强高校体育产业造血功能,为大学生创造体育消费条件。开发适应高校学生消费能力的体育市场,尤其是中低档的体育消费场所[12],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3)从高校内部加大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场地、场馆条件。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指导和开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13]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4)体育兴趣、参与程度、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14]。加强正确的舆论和宣传,充分运用互联网、校园广播传播信息和科学体育锻炼知识[15],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体育消费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建华.消费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4.

[2] 程士安.消费者洞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3] 冯丽云.营销心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4] 黄各非.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

[5] 李萍,等.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6] 张辉等.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

[7] 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8] 尹世杰.消费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

[5] 胡军,等.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

[6] 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7] 郑贺,李学武.学生体育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

[8] 鞠成军,廉俊颖,张孔均,等.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启示[J].体育学刊,2003(2).

[9] 丁锋,等.关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10] 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3).

[11] 王,等.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

[12] 高玉敏.华北区高校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

篇11

Campus Culture Consumer Research Based on Operator Perspective

ZHANG Diyang, HAN Yulun

(Depart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College of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cquire knowledge, develop skills, and improve quality, special stage reserve energy consumption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knowledg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 It is the speci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decided to become a major part of the culture of college life consumer spending. Based on the operator perspective, through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of consumption that campus culture market investors get good returns if you want, need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4P), prominent branding concept (CI), full of contemporary operating means (4I).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consumer; system; brand; marketing

现阶段已有许多国内学者针对文化消费和大学生文化消费展开了研究,张慧光在《文化消费如何带来新增长》①中提到,拉动文化消费的途径有丰富文化产品、培养消费群体、搭建供销平台、完善消费市场、扩大消费领域和配套消费政策六条,但这几条都过于着眼于宏观,无法实践于相对较小的校园市场;杨子在《当代大学生文化研究》②中指出,高校文化消费具有参与性、自主性、灵活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虽然他的观点存在一定局限,但我在我的研究中以这五个特征为基本框架,进行发散思维,并进行理论分析;茶利强等人的《80、90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特点,为本文创新校园经营手段提供了思路;李望平、④张干群⑤等人对文化消费的观点给本研究提供了积极有效地参考借鉴作用。

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是获得科学结论的前提,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检索、非参与观察及案例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校园文化消费市场运营思路不清晰,校园文化品牌个性不突出和运营方式落后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1 科学的营销思路是保证文化消费持续进行的有效手段

构成大学生文化消费对象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种类越来越多,既包括摄影、阅读图书、饮食、看电影等,也包括学习、聊天、游戏、通讯、交际等,还包括旅游、恋爱、购物等。除了基本生活消费保证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外,学习、休闲娱乐、人际交往消费都可归纳于精神文化消费的范畴内,可以说文化消费参与到了大学生生活的绝大部分活动内容中,在这里将引入营销学4P理论⑥作为商业活动的基本营销思路:

(1)商品选择(Product):在千门百类的文化商品中挑选出合适的商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校园消费环境和消费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投资、创业之前应做好充分的校园市场调研工作,选择出最合适、最具有发展空间的商品来进行销售。(2)价格制定(Price):学生作为经济半独立的消费群体,很大程度的消费能力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不能简单按照校外经营方式来简单对待,应通过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迎合消费能力有高有低的学生群体。(3)销售渠道(Place):在学校中,日用品或者电子商品需要一个稳定的铺面,餐饮需要外卖服务来打开销路,小饰品小零食等小商品只需要一个小地摊,而书籍、二手商品交易最好需要网络服务的支持。选择出正确的销售渠道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使经营变得高效流畅。(4)宣传推广(Promotion):强调对顾客的主动出击,校园文化商品既要建立自己别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又要积极进行广告宣传,让更多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商品,比如入寝宣传、发放传单等等;在推广之余,还应组合上促销活动增加与顾客的互动交流,电视广告、商品打折等等都是有效的促销手段,不仅能赢得顾客好感,还能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利用CI原理打造校园文化消费个性品牌

大学生消费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商品能够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既有高雅与低俗之分,也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别,既能供人娱乐消遣愉悦身心也能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也可使人储备知识能量发展多方面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在这里,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消费的层次性强的特征来引入CI原理⑦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利用品牌效益来拓展校园市场:

(1)视觉识别系统(VI):商品的视觉识别设计是最外在、最直接、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在生产销售时,注意让自己售卖的文化商品的特征、种类、用途各方面在顾客面前一目了然,同时,针对高端消费层次人群,还应对商品进行精致且个性的包装,使商品容易在同类别产品中脱颖而出,显得与众不同。(2)行为识别系统(BI):经营方式要有所创新,销售方式要与众不同,比较鲜明的代表有书店的“图书漂流”活动,学生经营的“诚信摊位”等等,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消费者可以采用不同的营销手段,使品牌富有活力和朝气。(3)理念识别系统(MI):要树立特色品牌观念,使商家在此基础上抓住消费者的心,通过质量、数量、宣传、服务等措施,树立文化商品、商家和品牌的良好形象。具体的措施包括提出服务宗旨,宣传口号等等,使品牌拥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3 迎合当今文化消费需求的运营方式探索

内心丰富、思想活跃、敢于冒险、易于接受新事物都是是当代大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而这些心理特征反映在校园文化消费方面,就是热烈地追求时尚与新颖,任何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都使他们新奇渴望,大胆追求,力图表现时代引领时尚潮流。可以看出,时代感强烈的校园文化消费持续“发烧”的现象将在未来许多年内不会改变。本研究引入“4I原则”⑧来提高文化商品的创意空间和销售空间。

(1)趣味原则(Interesting):兴趣能够刺激消费需求,我们在经营过程中,要保证文化商品的持续更新,要对时尚、潮流有敏锐的嗅觉,更要有灵敏的反映,及时把握住校园文化市场的动向,让商品能够始终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保持产品的新鲜感,保证在市场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2)利益原则(Interests):适当的让步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在销售过程中以退为进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折扣、赠送礼品、返利等措施都有助于赢得消费者的好感。(3)互动原则(Interaction):消费往往是一个单向性的选择过程,主动权掌握在顾客手中,增加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顾客主动消费的可能性,因此在销售过程中要注意与顾客发生互动,比如微博营销、活动抽奖等等都是互动性很强的销售方式,拉近顾客和商家的距离,培养出能够长期消费的回头客。(4)个性原则(Individuality):个性即差异,使关注者通过与其他同类商家比较之后感受到的我们商品的特色,是我们运营的最终目的。如何使商品具有更强的“识别能力”?总的说来,个性的彰显是以上各个阶段工作的有机结合,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统筹管理后总的反映出来的最终表现形式。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小米营销”,在经营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有机的借鉴参考。

本研究以当今大学生的消费特征为基础,基于运营者视角,对校园文化消费市场的经营和开拓提出了几点建议。总结得出,首先强调要对资源进行整合选择及优化配置,接着对商品个性品牌的打造提出了要求,再对文化商品要具有“时代感”的基本特征进行论述,以达到最后“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优我新”的最终目的。

注释

① 张慧光.文化娱乐消费如何带来新增长[N].光明日报,2013-9-17.

② 杨子.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③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80、90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2012(10):115-118.

④ 李望平.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⑤ 张干群.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篇12

一、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消费心理分析

1.女大学生个性消费心理是主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女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在3000元以下,每月的消费基本在600元以下,基本上还是比较节省的。在消费理念上,大约59%的女大学生选择能省则省、够花就行,但是,每个女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她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她们在消费过程中还是喜欢标新立异,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品位。她们往往喜好个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她们愿意花多一点的时间用有限的金钱选择个性的商品突出自我。

2.消费心理的理性与感性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女大学生最主要关注的因素依次是产品实用性(4.01)、外观时尚(3.98)、品牌(3.95)。女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最注重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另外对于产品品牌与外观时尚与否要求较高。追求品牌也与著名品牌引领时尚和质量较高有很大关系。同时女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养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3.消费心理呈现多样化发展

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她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上网、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另外,女大学生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且自然风光是其首选。体育健身消费在大学中渐成时尚,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健身项目日益受到青睐。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每月花费中有19.3%用于休闲娱乐,且休闲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

(二)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行为的从众与个性化矛盾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观、生活情趣选择商品和劳务,女大学生作为青春向上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更希望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个性,表现自我,因此,逐渐形成了女大学生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的消费心理。女大学生在将个人的消费向时尚看齐的同时,也就是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向别人看齐,追求大众化的商品。这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尽显个性,又趋向一致的消费特点。

2.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

多样化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女大学生多样化的消费行为,本次调查显示,98%的女大学生拥有手机,87.45%的女大学生拥有MP3/MP4,部分学生尤其是城镇女大学生还拥有电脑(47.34%),相机(21.89%),女大学生的知识丰富,对社会主流趋势的把握十分准确,以前一些简单的商品已经满足不了她们的需求。她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3.女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存在明显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花费远远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花费。因为大一的学生彼此之间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基本上都是生活费用的花费。大二的学生会选择考证和旅游。大三的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明显。大四学生的花费是最大的,他们面临着毕业,找工作、毕业论文的撰写、人际交往的频繁、旅游、形象花费比重大大上升,消费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4.形象消费比重上升

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大学生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尤其是女大学生,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调查表明,女大学生购买化妆用品、饰品和运动健身的花费占到其月均花费的12.4%,这应该说是一个较高的比例。

二、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

一方面,女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她们的消费呈现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KTV、跳舞、泡吧、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电脑等数码产品、网购、参加各种培训班等方面都是当代女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消费项目,而且她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另一方面,她们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支持,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因而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存在一定的过度消费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有朋友往来,无论是生日请客还是有求于人请客,吃饭首选地点是饭馆,还有一些女生的化妆品的档次较高,这与还没有自立的学生身份是不太相称的;部分男生女生交往费用比较高,尽管交往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产生过大的费用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脸面”,送礼物时也是一些奢侈品,如手表、手链等,她们认为这样才不会太寒酸,才体面。过度消费问题是现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三)自主学习费用比重下降

从调查数据看,71%的女大学生一个学期用于学习上的支出少于500元,平均每月还不足100元。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少学校、机构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相关的培训与考证,这些培训与考证是需要一定费用的,如果女大学生比较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那么每月不足100元的学习支出显然不足。

(四)女大学生攀比与炫耀心理同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购买产品的目的是因为别人买了而自己没有才会购买,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舍友、同学、老师甚至是一些明星的影响。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不仅注重购买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注重购买商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期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优越性,其目的是建立自信心,唤起个人优越感,肯定自我和表现自我。

三、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克服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之间的消费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家庭情况不同等原因造成的。在以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涯里,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人沟通等方式遏制膨胀的攀比心理,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地定位。

(二)重视家庭对当代女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女大学生出现不良消费的情况,原因之一就在于承受亲情过分的娇纵。要解决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改变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许多家庭完全被动提供“资助”,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子女不健康消费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要首先改变对子女的态度,满足需要但不超出原则,把子女的爱局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给子女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再次,父母应时时关注子女在校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便及时予以制止。在女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对女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应对女大学生进行消费观的教育。对女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重要,意义更深远。社会应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女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媒体的影响最明显。大众媒体应对健康的信息进行大力宣传,为女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消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荣晓华.消费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报,2007,(4).

[3]李妍.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8,(5).

[4]李晓桃.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研究[J].金融经济,2007,(1).

篇13

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3.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