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诊疗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诊疗论文

篇1

Keywords:Clinicians;Basictheory;Diagnosticalcapability

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现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主要是由疗效决定的,而疗效取决于中医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就不会发展也不会长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临床医生能潜心学习理论,并将自己治疗的医案用理论进行认真分析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中医面临很多问题,除有些人的错误认识外,我们不能不从自身找原因,其中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不高导致诊疗技术下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进而提高诊疗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根据临床医师目前所面临的有关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略抒管见:

1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深挖中医精华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经典著作对学中医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它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它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一般而言精通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医师,临床效果良好,反之,只有理论没有临床,或只有临床不注重理论学习的,在医疗方面都不会有很高的造诣。我国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刘完素、朱丹溪以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等无不在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建树。就现代名老中医而言,他们之所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究其根源,无不精通《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对其中许多有指导性的内容能熟练背诵,理解深刻,在临床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时往往用经文一语中的,治疗用方,灵活自如,让人心服口服。

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必须熟读经典著作,否则对疾病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经典著作有一些偏见,认为经典著作历时久远,文字晦涩难懂,对临床作用不大等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近年来,名老中医呼吁:中医精华的部分在经典著作中,中医临床、科研均应在经典著作中找闪光点。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近年来对传染病的研究,中医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而温病学为其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素材;近年来心理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已经称为21世纪的第二杀手,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有关郁证的论述,还有专论心身疾病的篇章,为这些疾病的诊治预防指明了方向;再比如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并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深入学习经典著作一定能寻找出应对各种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现已延续了几千年,但它的理论并没有过时,只要深入挖掘,就一定能找出治疗疑难杂证的突破点。因此,作为中医的临床医师应该在百忙中抽一定时间阅读经典著作,对其中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做好读书笔记,将平时收集的病例,用经典著作中的理论进行剖析,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实践技能,更能为临床论文的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使医生的论文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现有的医师临床疗效很好,积累的典型病例不少,但其分析讨论比较浮浅,不能从理论上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升华,究其根源,经典著作读得太少,记得太少。因此,医院领导应为中医临床医师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创造条件,如业务学习内容每月最少有一次是聘请水平较高的、对经典著作理解深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座;或者是各科室学术论文的交流,找出欠缺的理论根据,提高中医临床医师对经典著作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学习积极性,提高中医理论水平,而理论水平的提高是诊疗技术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2为医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

业务学习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医院应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临床医师可分期分批到中医院校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后很多医师因为工作太忙忽视了业务的学习,导致医疗水平下降。有的甚至只知治病,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治病,从机理上很难分析清楚。住院病历、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有的所记录的临床表现,治疗大法,与用药情况不符;有的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能自圆其说等等,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这些弊端。实践证明,在进行1~2年临床工作后再到中医院校有选择性的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深理解中医理论,更能够活学活用,提高分析、解决临床病证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各地中医院校经常举办短期中医临床大夫培训班,请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讲述中医理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种“回炉”现象值得借鉴。实践-理论-再实践,会使临床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应对临床各种病证的能力大大增强。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快就会将原来学到的理论知识忘记,而没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医师,医疗技术平平,见到疑难杂证,束手无策,往往草率行事,将病人打发了事,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中医威信,失去患者信任,对中医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现在有一种现象,基层医院派人外出学习,基本都是去医院学习,而不主张,也没有人愿意去学校进修学习,因为人们更注重的是实用,即快速见成效,什么药治什么病,只要记住这些,就算有收获,回去就能当好医生。这就导致有些人去医院学习,学会了用某方治某病,但为什么能治这种病?不能用理论进行深入剖析,不了解中医个体化的诊疗特点,所以回去后不能把别人的经验针对不同的人灵活运用,仍然于事无补。所以将有1~2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派到中医院校再有选择地学习非常必要。

中医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在整个科技文化转型的时代中,中医理论必然在历史变革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发挥其学术生命的原动力。在这些问题有效解决的同时将获得新的理论产出,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体现实用性。现各学院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从学校毕业几年后再回到学校就会发现,教科书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与临床更加密切,尤其经典著作,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会讲明它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观,多媒体的运用,实验课的增加,讨论课的设立,师生零距离的接触,将临床医生从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又带入一个较以前学习不一样的全新环境,实践证明许多临床大夫非常珍惜再学习的机会,往往都会满载而归。

3正确对待临床科研,不能顾此失彼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中医要站稳脚跟,走向世界必须进行科学研究,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矫枉过正。当然有些问题并不在临床医生而是政策的制定者,现无论教学、医疗单位,科研是首务,课题成为聘岗的首要条件,而且必须是课题主持人。在晋升职称中,医生的医疗水平,患者就诊率等理论上说作为考评的条件,但实质还是拿科研说事。众所周知,职称是患者衡量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职称问题在任何单位均是让人头痛的问题,医疗单位更是如此。科研上不去,单位就不能上档次,领导着急,群众更着急,很多临床医生为解决职称,不得不去想尽千方百计去搞课题,不管是不是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只要上级能批就好,上上下下大家都在搞课题。申报课题的大夫上班忧心忡忡担心课题不能被批准,批准了课题的大夫上班还在想着动物实验效果如何?不理想应该如何去弥补?回家大量的时间花在写标书,写论文上,谁还有时间去看书去学习。医生们被课题搞的筋疲力尽,被论文搞得晕头转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今天这个病人疗效不好,为什么?医生很少从自己找原因,下班后针对白天看病的结果去看书,去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如何解决呢?中医的实验难做,因为跟现代医学的模式不同,而“因人制宜”是中医一大治疗原则,医师应该把科研的重点放在自己如何运用辨证论治规律,通过实施个体化治疗后取得的临床疗效上,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回访病人,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及时完善治疗措施,及时总结经验,临床医师应该在自己专长和喜欢的工作中找课题,而不能为课题而工作。作为医院应该为临床医师做这些工作提供一定的时间,上级组织在审批课题时也应该给予考虑。此外,中医评定职称也应有相应的倾斜政策,医疗水平高,技术全面,深受患者欢迎的临床医生在评定职称时在同等水平中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或者发挥集体智慧,让理论水平髙者协助他们总结经验,申报课题,批准立项,从根本上调动临床经验丰富医生的积极性,这对弘扬中医有一定促进作用。

4治疗任何疾病必须突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和西医都以人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形成的时代不同,采取的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各异,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与它的理论的科学性不无关系。中医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古代解剖,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通过反复的医疗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临床才能产生卓著的疗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中医治病如果失去这两大法宝,将一事无成。比如现临床出现的“三高”症等,患者最大的心愿是降压、降糖、降脂。作为中医大夫,降糖、降压等中药可以运用,但不能刻舟求剑。目前中医杂志上有很多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三高”症收效良好的报道,值得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借鉴,有机会应该多看中医报刊、杂志,了解中医药的进展和研究动态,不断用中医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自己,在临床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5注重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

篇2

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患者,已享有正常医疗保险统筹支付待遇的,可享受城镇大病医疗救助待遇,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投入和医保基金。其中财政投入用于医保统筹范围外费用的救助,由市、区(市)两级财政按1∶1分担,实行专项资金管理,专款专用;医保基金用于统筹范围内个人自负费用的救助。

2.1医保统筹范围外个人自负费用的救助

针对患重大疾病、罕见病的参保人,由财政部门划拨专项资金,将临床使用费用较高、疗效显著且难以用其他治疗方案替代的特定药品、特定医用材料,经专家论证确定为特药救助项目、特材救助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参保患者按最高限额内个人自负费用的70%予以救助。

2.2医保统筹范围内个人自负费用的救助

2.2.1特病救助。

参保患者因患重大疾病、罕见病,为维持生命,需终生持续治疗,且常年需支出巨额医疗费用的,经专家论证确定为特病救助项目。符合条件的患者一个医疗年度内发生的医保统筹范围内个人自负费用超过3000元的,纳入特病救助,按超过部分的70%给予救助,年度救助额不超过10万元。

2.2.2大额救助。

一个医疗年度内发生的医保统筹范围内自负费用超过2万元的,纳入大额救助,按超过部分的70%给予救助,不设救助封顶线。

2.2.3超限救助。

一个医疗年度内发生的应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已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及大额医疗补助金最高支付限额的,按超过部分的90%给予救助,年度救助额不超过20万元。

3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的实践

有些跨国公司的新药(含新的器材或技术)疗效确切,在国外早已上市,但因价格高,短期内难以纳入我国医保目录。这些公司为打开销路,通过慈善机构向患者有限赠药,不少危重患者用药后病情大为好转,但赠药达到提取限额后,只能自费购药。赠药的方式虽然扩大了药品销路,但不能解决患者的后续治疗问题,而且对我国现行医保政策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青岛市将群众诉求强烈的药品和器材,经临床专家论证推荐,纳入与相关药商谈判的范围,提出以“减负”为导向,以“降费”为核心,采取复合式“降费”模式,形成“二次定价”。经逐一谈判,包括倍泰龙、索马杜林、科望、全可利、施达赛、索坦、赫塞汀、凯美纳在内的8种特药和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刺激器1种特殊医疗器械纳入第一批救助范围。

3.1多方共付机制

在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过程中,积极引入多方资源惠泽参保患者,支持和鼓励慈善机构、爱心企业、药品生产企业与供应商参与大病救助。医保基金和财政投入体现了政府的主导责任,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慈善机构、社会捐赠、药品生产商和供应商的费用分担,可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互助共济合力。多方共付机制,为城镇大病救助制度的有效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

3.2竞价谈判机制

以降低参保人员医疗负担为核心,由政府部门主导,将群众诉求强烈、临床专家推荐的药品和器材纳入谈判品种,围绕价格、赠药、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谈判。在谈判手段上,坚持灵活多变,引导药品企业采用“打包式”降低费用模式。除对特药特材本身进行降价让利外,要求企业降低赠药门槛、加大赠药力度,在首批纳入特药的8种药品中,有5种对符合用药条件的低保患者实行全程免费赠药。作为制度准入条件,药品企业还要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改进患者服务、用药随访、健康教育和治疗辅导等。为避免特药的过度使用,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根据每种药品的适用症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测算参保人群中可能应用该药的人数,并通过谈判限定药品的年度使用总量,超过总量的费用由供应商按医保救助比例承担。通过谈判,一方面降低了参保患者的自负费用,另一方面引导药品企业合理营销以及医疗机构规范用药。

3.3特药特材准入机制

特药特材救助实行专项管理,在遴选药品时,以最大限度实现有效治疗为主要依据,力求科学准确。以被国内治疗指南一致推荐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标准治疗药赫赛汀为例,在乳腺癌患者中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20%-30%,因此将基因检测结果为HER2阳性作为申请特药救助的条件之一。目前,本市已有100余位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通过审核获得特药救助,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3.4责任医师评估制度

经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确认的特药救助、特材救助责任医师共82名。申请特药救助、特材救助待遇资格的参保患者,必须通过责任医师申请并开处方,才能获得大病医疗救助。同时,对已享受救助待遇的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责任医师要实行再评估,确定应用疗效以及是否适合继续使用特药特材。大病医疗救助责任医师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参保患者得到权威专家的评估,确保合理诊疗;另一方面也为医保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确保救助基金合理支出。医保部门除抽查外,还要定期对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组织责任医师对相关药品、器材使用的合理性及疗效进行评估,及时完善管理措施,提出政策调整的建议。

4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成效

截至2013年底,青岛市共有6.9万人次享受到大病医疗救助待遇,救助金额约1.9亿元。借助医疗救助政策和医保管理平台,一些中低收入家庭的特殊疾病患者也用上了高值药品和器材,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命,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4.1患者个人负担明显减轻

申请大病医疗救助人员因罹患重大疾病而导致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制度针对特定的救助项目不设立起付线或设立较低起付线,并规定了较大额度的报销比例,被救助人员可以低价甚至免费使用治疗重症的高值药品。以赫塞汀为例,该药每支售价是2万多元,患者个人全自费用药靶向治疗一年约需30余万元。赫塞汀作为特药纳入大病救助项目后,个人自负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加上药品企业通过慈善机构无偿赠药,用药治疗一个疗程的费用仅4万余元。又如治疗BH4缺乏症的药品科望,大病救助制度实施后,通过医保部门、药品企业、慈善机构三方合作,免费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提供用药。经过及时发现并定期服药的儿童,其身体机能与健全孩子相差无几,不但使患儿家庭负担减轻,更为孩子顺利接受教育、融入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年近七旬的魏老太,因罹患重度帕金森氏病,生活不能自理已有两年,在接受脑深部电刺激器(简称DBS)治疗一个月后,王老太在家人陪同下亲自到医保大厅窗口办理报销手续。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两个单侧S型DBS,实际医疗费用总计14万多元,纳入大病医疗救助特材救助范围后,个人只负担4.3万元,医保报销近10万元,她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我还有能下床走路的一天,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

4.2实现医患保多方共赢

大病救助制度以医疗保险管理平台为“支点”,运用协商谈判机制,引入慈善机构、供应商(药品生产企业)、捐助企业及个人多方资源,大大提升了患者使用高值高效药品器材的支付能力,促进部分特种药品的运行模式从慈善式转为医保式。患者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后续治疗得到有效保障;供应商的营销成本降低,销量增加;医保的保障能力提高,此前因慈善赠药停止而形成的大量上访问题彻底解决。

篇3

根据工作性质制定各级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使医护人员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确保医护工作的连续性、时间性、科学性、准确性,使急救工作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能够随时接诊救治患者,达到急救工作组织严密,井然有序,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负其责。

2全科室管理制度,严格科室管理

(1)急诊工作首先要急患者所急,所有的抢救工作均要有相应的时间要求,工作中应特别强调时间的观念性,诸如医护人员的接诊时间、值班时间、抢救起止时间、治疗处置时间、留观后确诊时间、转入病房或转院时间、患者死亡时间等均要有准确的时间记录。(2)要求医师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及时书写门诊急诊病历,查体询问病史要仔细、全面、系统,对患者的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对患者拒绝的检查、治疗、病情转轨情况要在病历上准确的做好记录,并请患者签字为证。(3)凡遇多发伤、跨科室的疾病或诊断未明确的患者,首诊医师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对生命体征不稳,需转科的病员,必须先抢救,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转入行相关科室,并做好转科记录。如需转院要电话通知相关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必要时请医院派救护车急诊患者。

2.4抢救工作应注意的问题(1)医护人员对急诊患者的诊断、紧急处理、治疗护理要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执行救治;(2)抢救工作在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汇报给医院负责人协助解决;(3)一切抢救记录均应书写准确、清晰、不能有涂改并详细注明执行时间和执行者;(4)各类急救药物的空瓶、输液空瓶、输血袋等均应集中存放,以便于统计查对,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5)抢救时医护人员要密确配合,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口述一遍医师确认后再执行,并及时记录在病历上,事后由医师记。

2.5对留观患者应做到以下几点(1)所有留观患者必须建立病历,主管医师应及时查看患者,做好病情变化的记录和处理经过。(2)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进行重点观察,对发现的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师,协助医师处理,做好记录。(3)对要求离院的留观患者,分管医师要详细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和随诊时间,并请患者签字。

2.6院前急救的处理(1)在接到急救信号后需在5min内出诊,出诊的医护人员要通过电话及时和患者联系,掌握患者的大体情况,在安慰患者的同时,可做出初步处理的决定;(2)到达现场后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就地抢救和送往医院救治,遇有特殊情况要及时与医院急诊科联系;(3)对于自杀、他杀、交通事故等涉及法律问题的伤员,医护人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警惕,及时通知110、122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处理;(4)若系昏迷患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需与陪送者共同检查其财物写好清单,至少有两人签字后由值班护士保存。

3以预防为主,将防范措施纳入急诊管理中

(1)为确保急诊患者的就医安全,从患者到达就诊科或接到急救电话开始,医护人员就应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急救意识,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急救,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2)针对工作实际找出急诊科易发生差错事故的原因和薄弱环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向医护人员敲警钟,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主任、护士长在排班时要注意新老搭配,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避免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查错事故。(3)防范措施:充分发挥工作中把关者的积极性,科内要重点抓好差错好发人员、好发时间的管理,营造好的工作环境,做到工作分工协调“两不误,两促进”,在易发查错事故的时间段(中午、夜间、清晨)及时提醒医护人员注意工作质量,为防止各种遗忘性差错的发生,医护人员要自觉进行交接班前的自查,以便于及时发行问题进行纠正。

4急诊工作中应讲究语言艺术的作用

(1)医护人员应尽可能的了解患者的第一需要,让急、危、重患者到院后有一种安全感,并能从医护人员的语言中得到安慰和鼓励,以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2)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不能乱加评论,不明白、不清楚的问题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更不能在患者面前谈论有关治疗护理中的缺点和医护人员的作法,以免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患者的误解。(3)对某些失去理智的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冷静的与其交谈,以宽容的态度稳定患者的情绪,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解释问题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4)医护人员在回答患者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审慎性,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回答如:目前患者情况还比较好,但病情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还要看以后的进展情况等,决不能信口开河、草率回答,而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5加强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1)急诊科是病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如果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很易发生院内感染,引起医患纠纷。为此,医护人员进行的每一项操作都应做到操作前后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规程。(2)对急救物品均应注明消毒日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液及时检测更换,确保消毒灭菌效果。(3)对抢救室、处置室做到每日清洁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保证室内环境达标。

6加强急救知识培训,避免技术性差错的发生

(1)有计划的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急救知识,经常组织急救技术培训,尤其是最常见的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击除颤等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2)定期选派医护人员外出学习新的急救知识和技术,不断拓宽急救业务,提高急救水平。

(3)要加强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自觉的慎独工作精神和技术操作能力,从而避免一些因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差错事故发生。

7正确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差错

篇4

Key words:Clinicians; Basic theory; Diagnostical capability

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现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主要是由疗效决定的,而疗效取决于中医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就不会发展也不会长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临床医生能潜心学习理论,并将自己治疗的医案用理论进行认真分析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中医面临很多问题,除有些人的错误认识外,我们不能不从自身找原因,其中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不高导致诊疗技术下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进而提高诊疗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根据临床医师目前所面临的有关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略抒管见:

1 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深挖中医精华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经典著作对学中医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它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它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一般而言精通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医师,临床效果良好,反之,只有理论没有临床,或只有临床不注重理论学习的,在医疗方面都不会有很高的造诣。我国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刘完素、朱丹溪以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等无不在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建树。就现代名老中医而言,他们之所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究其根源,无不精通《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对其中许多有指导性的内容能熟练背诵,理解深刻,在临床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时往往用经文一语中的,治疗用方,灵活自如,让人心服口服。

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必须熟读经典著作,否则对疾病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经典著作有一些偏见,认为经典著作历时久远,文字晦涩难懂,对临床作用不大等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近年来,名老中医呼吁:中医精华的部分在经典著作中,中医临床、科研均应在经典著作中找闪光点。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近年来对传染病的研究,中医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而温病学为其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素材;近年来心理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已经称为 21 世纪的第二杀手,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有关郁证的论述,还有专论心身疾病的篇章,为这些疾病的诊治预防指明了方向;再比如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并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深入学习经典著作一定能寻找出应对各种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现已延续了几千年,但它的理论并没有过时,只要深入挖掘,就一定能找出治疗疑难杂证的突破点。因此,作为中医的临床医师应该在百忙中抽一定时间阅读经典著作,对其中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做好读书笔记,将平时收集的病例,用经典著作中的理论进行剖析,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实践技能,更能为临床论文的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使医生的论文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现有的医师临床疗效很好,积累的典型病例不少,但其分析讨论比较浮浅,不能从理论上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升华,究其根源,经典著作读得太少,记得太少。因此,医院领导应为中医临床医师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创造条件,如业务学习内容每月最少有一次是聘请水平较高的、对经典著作理解深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座;或者是各科室学术论文的交流,找出欠缺的理论根据,提高中医临床医师对经典著作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学习积极性,提高中医理论水平,而理论水平的提高是诊疗技术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2 为医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

业务学习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医院应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临床医师可分期分批到中医院校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后很多医师因为工作太忙忽视了业务的学习,导致医疗水平下降。有的甚至只知治病,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治病,从机理上很难分析清楚。住院病历、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有的所记录的临床表现,治疗大法,与用药情况不符;有的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能自圆其说等等,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这些弊端。实践证明,在进行1~2年临床工作后再到中医院校有选择性的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深理解中医理论,更能够活学活用,提高分析、解决临床病证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各地中医院校经常举办短期中医临床大夫培训班,请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讲述中医理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种“回炉”现象值得借鉴。实践-理论-再实践,会使临床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应对临床各种病证的能力大大增强。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快就会将原来学到的理论知识忘记,而没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医师,医疗技术平平,见到疑难杂证,束手无策,往往草率行事,将病人打发了事,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中医威信,失去患者信任,对中医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现在有一种现象,基层医院派人外出学习,基本都是去医院学习,而不主张,也没有人愿意去学校进修学习,因为人们更注重的是实用,即快速见成效,什么药治什么病,只要记住这些,就算有收获,回去就能当好医生。这就导致有些人去医院学习,学会了用某方治某病,但为什么能治这种病?不能用理论进行深入剖析,不了解中医个体化的诊疗特点,所以回去后不能把别人的经验针对不同的人灵活运用,仍然于事无补。所以将有1~2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派到中医院校再有选择地学习非常必要。

中医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在整个科技文化转型的时代中,中医理论必然在历史变革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发挥其学术生命的原动力。在这些问题有效解决的同时将获得新的理论产出,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体现实用性。现各学院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从学校毕业几年后再回到学校就会发现,教科书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与临床更加密切,尤其经典著作,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会讲明它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观,多媒体的运用,实验课的增加,讨论课的设立,师生零距离的接触,将临床医生从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又带入一个较以前学习不一样的全新环境,实践证明许多临床大夫非常珍惜再学习的机会,往往都会满载而归。

转贴于 3 正确对待临床科研,不能顾此失彼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中医要站稳脚跟,走向世界必须进行科学研究,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矫枉过正。当然有些问题并不在临床医生而是政策的制定者,现无论教学、医疗单位,科研是首务,课题成为聘岗的首要条件,而且必须是课题主持人。在晋升职称中,医生的医疗水平,患者就诊率等理论上说作为考评的条件,但实质还是拿科研说事。众所周知,职称是患者衡量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职称问题在任何单位均是让人头痛的问题,医疗单位更是如此。科研上不去,单位就不能上档次,领导着急,群众更着急,很多临床医生为解决职称,不得不去想尽千方百计去搞课题,不管是不是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只要上级能批就好,上上下下大家都在搞课题。申报课题的大夫上班忧心忡忡担心课题不能被批准,批准了课题的大夫上班还在想着动物实验效果如何?不理想应该如何去弥补?回家大量的时间花在写标书,写论文上,谁还有时间去看书去学习。医生们被课题搞的筋疲力尽,被论文搞得晕头转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今天这个病人疗效不好,为什么?医生很少从自己找原因,下班后针对白天看病的结果去看书,去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如何解决呢?中医的实验难做,因为跟现代医学的模式不同, 而“因人制宜”是中医一大治疗原则,医师应该把科研的重点放在自己如何运用辨证论治规律,通过实施个体化治疗后取得的临床疗效上,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回访病人,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及时完善治疗措施,及时总结经验,临床医师应该在自己专长和喜欢的工作中找课题,而不能为课题而工作。作为医院应该为临床医师做这些工作提供一定的时间,上级组织在审批课题时也应该给予考虑。此外,中医评定职称也应有相应的倾斜政策,医疗水平高,技术全面,深受患者欢迎的临床医生在评定职称时在同等水平中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或者发挥集体智慧,让理论水平髙者协助他们总结经验,申报课题,批准立项,从根本上调动临床经验丰富医生的积极性,这对弘扬中医有一定促进作用。

4 治疗任何疾病必须突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和西医都以人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形成的时代不同,采取的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各异,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与它的理论的科学性不无关系。中医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古代解剖,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通过反复的医疗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临床才能产生卓著的疗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中医治病如果失去这两大法宝,将一事无成。比如现临床出现的“三高”症等,患者最大的心愿是降压、降糖、降脂。作为中医大夫,降糖、降压等中药可以运用,但不能刻舟求剑。目前中医杂志上有很多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三高”症收效良好的报道,值得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借鉴,有机会应该多看中医报刊、杂志,了解中医药的进展和研究动态,不断用中医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自己,在临床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5 注重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

团队精神值得提倡,中医理论工作者与临床工作者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关系,现全国各中医院校均有相应的教学医院,这对双方的互相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种条件,开展对疑难杂证进行会诊的方式。教学医院与教学单位挂钩,每周进行一次病案讨论,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对病证进行分析,提供思路,临床大夫谈他们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篇5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0034

国内刊号:11-2483/R

邮发代号:82-39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篇6

1985年,我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在导师周仲瑛教授指导下做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病毒性高热的中医临床研究。周仲瑛教授课题组用中药抢救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1100余例,其中400多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00多例休克,病死率仅为1.11%,使原先10%的病死率大大降低,疗效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博士三年期间,我在江海县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治疗以流行性出血热为主的多种病毒性疾病。记得有一次,我带两个年轻医生,抢救一位32岁的农民。当时,病人高热,急性肾衰,一滴尿也没有;急性心衰肺水肿,心率160多次;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胃肠道衰竭,腹胀如鼓;还有急性脑衰,皮下大面积出血,危在旦夕。因肾衰无尿,不能反复使用强心剂,甘露醇脱水亦未奏效,西医放弃治疗。于是我们接管病人,上插胃管,从上面灌中药葶苈大枣泻肺汤,清肺化痰通腑活血;下插肛管,从下面灌泻药桃核承气汤排水排毒;每2小时一次。6小时后,病人排出了7×8厘米大小的血性尿膜,其后24小时排尿大于8000毫升,少尿迅速缓解,心衰、呼衰得到纠正,病人转危为安。

篇7

发明人杨新杰进一步阐述:由于该技术是根据祖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不植入人体,只是在人体的皮肤表面通过仪器探笔扑捉人体生物电信号,无创对人体作出全息诊断,因而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射线、照影、切片、穿刺等创伤性的损害出现。

目前他已通过此技术掌握了数百例亚健康人群的防治筛查,和干预治疗的成功临床病例,这将对国内外今后进行亚健康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并对亚健康的防治工作起到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

该仪器的发明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杨新杰表示:该技术已通过了由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和省市多位专家学者的论证,可普遍应用于临床检验医学、亚健康体检,中医治未病和医学科研等诸多领域。

这一技术经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二医院临床报告验证: 对近二百例典型病例进行系统诊断治疗,临床跟踪,其中全息诊断方面采用与其他理化检查相对照的方法,对高血压早期,心脑血管、消化道、等疾病作检查,收到了满意效果,诊断符合率达96.67%。治疗方面,对全息反射区、反射点和与传统针灸相同的体穴治疗,均取得了症状缓解,体症消失,恢复生活工作能力等,总有效率为95.40%

由技术发明人杨新杰撰写的,关于该技术临床成功应用的多篇学术论文,于近几年分别在《2009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大会》《全国第六届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中国第三届中医药发展大会》上获奖,并且被国内多家行业核心类期刊收录,由于极具学术价值,中国最大科技数据库(维普)和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对其论文进行转载.

篇8

Clinical Route Managment of TCM and Analysis of Control Models

CHENG Lan,WANG Weirong,CHEN Jinli,LI Jun,YANG Rongyuan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02,Guang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CM clinical route managment was explored in order to integrity quality control model. Methods: The three-grade quality control model including individual case administer, project team and hospital was primarily established. The ending control and course control were combined and the latter one was emphasized. Results: Course control was better than ending control and multi-stage control was better than single control. Conclusion: Integrated control model can be more helpful to carry on and manage TCM clinical route.

Key words:TCM clinical route;management;quality contr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11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0707004)

作者简介:程兰(1963-),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管理能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增加患者满意度、降低了医疗费用、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提升医院管理效率、促进学科建设\[1\],而临床路径管理实施过程的质控则是上其有力保障。

1 中医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的特点

临床路径是指由医院内的一组成员(包括医师、临床医学专家、护士以及医院管理者等),根据某种疾病或手术制定的一种被医护人员共同认可的诊疗模式。此模式有严格的工作顺序、准确的时间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或避免服务对象康复的延迟以及资源的浪费,使他们能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2\]。

中医临床路径是指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药学人员、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联合为某一特定诊断的患者制定的一套最佳的、标准化的中医药诊疗服务与管理模式。

1.1 中医临床路径的特点

中医临床路径中,中医诊疗措施在表单中的体现多为非直接医嘱内容,如“辨证使用中药汤剂”、“完成辨证施护”,其中“辨证”的内涵基本反映在病情记录中,而病情记录的客观性、准确性也就是辨证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医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影响。

1.2 中医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的特点

基于中医诊疗工作的核心——“辨证”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医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影响的特点,中医临床路径的质量管理,更强调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体现。监控时应以路径方案为准则。路径方案规定了必须采用相同的治则治法,则治法不同属于变异,如路径方案确定某病种的某种辨证分型,其治则为祛邪,治法为活血化瘀;如果采用了软坚散结的治法,虽也属于祛邪的治则,但和活血化瘀治法不相符合,故属于变异。另一方面,如果治法相同就符合了路径方案,不强求选方一致,那么相同治法下的不同方剂,任用其中一种均可。如同属活血化瘀方剂的血府逐瘀汤与身痛逐瘀汤,可根据医生的判断加以选用,而不属于变异。当然,如果路径方案规定至中药汤剂中的药味,甚至是药量,那么只要是药味或者药量不符都需作为变异记录,并纳入变异管理的范围。任何变异的判断原则都是以路径方案为依据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也不例外。”在一般日程化的诊疗措施管理的基础上,还须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2.1 辨证的准确性 目前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已经把单病种主要的临床证型分列,但不可能包含所有的临床情况,所以在临床辨证时,在病名诊断符合的前提下,临床医生须先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出发进行客观辨证,得出辨证结论后再与路径列出的证型进行比对,注意不要忽视临床辨证的多样性。即:以最常见的证型来作为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的标准,而对于较少见的证型,以变异情况进行记录和解决\[3\]。

1.2.2 治法治则与临床辨证的对应性 一旦临床诊断确定符合纳入条件,则治法治则遵循路径的方案制定即可。但要注意的是,在诊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变证,就需由上级医生对变证进行判断。

1.2.3 方药与治法治则的一致性 目前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在每个变证之后都有推荐方,甚至个别路径把可能的变证及其方药的加减法都已经列出,所以临床上如果医生严格按照路径的方案执行的话,只要辨证准确,方药不会有太大的偏离。但个别医生有可能掌握的临床验方与路径的推荐方符合度不大,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以治则治法为准绳进行判断,只要所用方药符合治则治法的,就应该按符合处理。

2 中医临床路径的质量控制模式

中医临床路径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内涵的质量控制。

2.1 前馈控制

临床路径作为单病种管理的手段,其通过把临床诊疗规范日程化,使不同业务水平的医务人员的在诊疗工作中都能遵循具有较高水平的临床诊疗规范,并通过变异管理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诊疗方案的优化中。这种作用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中尤为突出。

既然“辨证”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医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影响,中医临床路径的质量管理,如果要做到使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充分体现,就必须从诊疗方案的优化、实施前的培训和协调着手。

2.1.1 诊疗方案的优化 重点在中医药疗法应用的环节及时间确定,主要体现在临床路径构建的环节上,强调要针对不同的中医药疗法在不同治疗环节的最佳疗效体现,对不同中医药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时间进行设定,如: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才开始“电针足三里”治疗,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排便后停止。这样既可以高效利用医疗资源,也更能体现其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环节优势。

2.1.2 实施前培训 本项工作中方案培训与西医临床路径相同。在中医诊疗技术方面需解决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辨证论治的一致性。

①辨证的准确性:强调各证型的辨证要点;确定伴证/变证的排除标准。伴证(兼证):主要证型符合,同时伴有其他对主证影响不大的证型。变证:在诊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出现与原来证型完全不一致的情况。有阶段性变证与本质性变证之分。

临床辨证与路径列出的证型进行比对时,得出的结论大致有3种:其一,临床辨证与路径的辨证一致的,可以直接纳入;其二,临床辨证与路径的辨证不完全一致时,须由主治以上医生进行判断才能决定是否纳入,如:“肛瘘”患者,临床辨证为“湿热下注夹瘀”,国家局的路径中的证型为“湿热下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由该路径项目组的临床负责人作出判断和决定,该辨证中“湿热下注”为主,“夹瘀”为一般性伴证,对诊疗工作基本不发生影响,如果这种兼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应作为证型的变异进行处理,即纳入路径管理并记录证型变异,这种变异资料就有可能成为日后优化路径的依据之一;如果“肛瘘”患者,入院时临床辨证为“湿热下注”型,若患者在住院期间因感染扩散已经在“湿热下注”的基础上出现“湿毒蕴结”征象,则应为本质性的变证。其临床处理原则与路径相距甚大,应退出路径管理。其三,临床辨证为该病种的少见证型,与路径的辨证不能进行类比,则不予纳入。即符合纳入标准而被纳入的就按路径管理,没有被纳入的则不属于这里讨论的范畴。

②治法治则与临床辨证的对应性:关键在于对伴证和变证的处理。

伴证的处理:如“肛瘘”患者,临床辨证为“湿热下注夹瘀”,可以归入“湿热下注”证管理,在中医治法中“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加上“化瘀”,作为一般性变异处理。

阶段性变证:如“肛瘘”患者,在住院过程中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外感”症状时,其时治则临时调整为“急则治其标”,治法为“疏风散寒”为主,在表症祛后,就要再次及时调整,回归原法。作为一般性变异处理。

本质性变证:如“肛瘘”患者,在住院期间因感染扩散已经在“湿热下注”的基础上出现“湿毒蕴结”征象,其临床处理原则与路径相距甚大,应退出路径管理。

③方药与治法治则的一致性:治则治法一旦确立,选用推荐方剂则可,个别路径把常见伴证对应的方药加减也一并列出,方便临床医生引用。

但当临床医生认为在推荐方剂之外还有效果较好的的常用的方剂的,则建议允许其在不违反治则治法的前提下使用,并进行记录,以便阶段性总结时进行疗效对比,有助于诊疗方案的优化。

④操作培训:对路径方案中涉及的由医护人员操作的特色疗法项目,如骨科的手法整复,又如腹针治疗,要求工作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操作练习,做到人人过关。

2.1.3 临床与医技的协调 本项工作在中医诊疗技术方面主要是要解决中药、中医特色疗法的介入的及时性问题。

①医技科室:与检验科、病理科、心电图室等等医技科室的协调与西医临床路径相同。

②药学部:(1)中药汤剂:约定不同时间段入院的纳入路径管理的患者从接收到处方到汤药送到病区的时间、非煎药室上班时间中草药的配置时间。在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以及中药的煎煮质量的前提下让患者能及时吃上汤药。

(2)中医特色治疗:专科病种的诊疗方案中涉及针灸、药浴等等中医特色疗法的,需要与针灸科、传统疗法科等等科室约定纳入路径管理的患者从接收到会诊申请到相应治疗的具体时间。保证患者能及时得到有效的中医特色治疗。

2.2 现场控制

为最有效和直接的控制方法。在中医诊疗环节,重点现场抽查个别住院患者的辨证准确性,症状-证型-治法-方药的一致性,使用中成药是否辨证,甚至针灸手法的补泻是否与辨证符合等等,变异情况抽查变异记录。一旦发现问题,现场予以纠正。

2.3 反馈控制

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中,反馈控制应把重点放在定期把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一旦发现带有普遍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尤其是辨证与方药的把握方面的问题,就需要组织项目组进行总结分析,甚至重新进行培训。这在路径工作启动的早期尤为重要。

2.4 阶段性优化

每年进行总结,重点对中医药疗法介入的环节、时机对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对路径的诊疗方案进行优化。

2.5 质控基本架构

2.5.1 一级质控(个案管理者质控) 由科室质控人员(医疗、护理)对每天/全部纳入病例进行质控,重点在必选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诊断的准确性,中医针对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诊断。在暂时没有将临床路径进行电子化管理的单位,须从启动路径管理开始,定期向项目组报告纳入情况和基本的运行情况。

2.5.2 二级质控(项目组质控) 为项目管理组指定质控员对各路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在中医诊疗环节,重点现场抽查住院患者的辨证准确性,证型-治法-方药的一致性,是否辨证使用中成药等等,变异情况抽查变异记录。在暂时没有将临床路径进行电子化管理的单位,须从每个病种启动路径管理开始的第1~2例开始,定期向医院管理部门报告纳入情况和运行情况。尤其是在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必须及时报告。一般需对照相应病历资料进行质控:如表单中“中医辨证治疗”项目,如果病历中“症状”、“辨证”、“治法”、“方药”符合的,则为符合;如果没有完成或不符合,则需检查其变异记录,包括变异类型的判断。

2.5.3 三级质控(医院质控) 由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医疗、护理)对各路径执行情况、质控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同时收集临床医务人员在执行临床路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提出的意见,及时给予协调、指导。

总之,中医临床路径的管理,基于中医诊疗工作的特点,在形式管理的基础上更注重内涵的管理。其中以前瞻管理与环节管理为主,以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症状”、“证候”、“治法”、“方药”之间的合理的延续成为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在此同时,中药饮片的质量以及中药的煎煮质量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朱士俊.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3(10):594-596.

\[2\] Graybeal KB,Green M,Mc-kenna B.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he overlake model\[J\].Nurs Manage,1993,24(4):42-45.

\[3\] 张敏洲. 中医临床路径构建思路与方法\[J\].中国医院管理,2005(3):37-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

杨弋医生简介:杨弋医生现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全国中青年专家、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青年委员会主委、吉林省中西医结合青年委员会主委、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副主委、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杨弋院长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赴加拿大萨省大学进修,回国后一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头晕、头痛及各类脑血管疾病,尤其在诊治脑出血、脑动脉狭窄、进展性卒中等脑血管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杨弋院长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等多种奖项及吉林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等光荣称号。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前身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国家卫生部直属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医院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仙台大街126号,占地面积为24.29万平方米,共开放住院床位3178张。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获得“白求恩杯竞赛最佳单位”、“首批长春市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单位”、“吉林省文明服务单位”、“长春市创建文明城市最佳单位”等光荣称号。目前,该医院共设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骨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显微整形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肿瘤血液内科、放射治疗科、感染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等48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国家卫生部重点学科,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最好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之一。该科室创建于1962年,拥有包括多功能纤维鼻咽喉镜、鼻内窥镜、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超声雾化仪、纯音及阻抗测听仪、中耳分析仪、脑干电位仪及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在内的国内一流诊疗设备。近年来,该科室开展了以喉癌、鼻神经外科疾病为重点的头颈肿瘤外科诊疗服务,每年收治省内外住院患者近千人,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医疗成果奖,在省内外均具有极高的声誉。

朱冬冬医生简介:朱冬冬医生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委。朱冬冬主任199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此后一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喉癌、下咽癌、腮腺颌下腺肿瘤、上颌窦癌、舌癌、口底癌,擅长进行小儿扁桃体腺样体的手术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治疗。他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了鼻内窥镜下视神经管减压、脑垂体瘤摘除、嗅母细胞瘤切除及颅底修复等微创手术的研究工作,是目前吉林省唯一能开展此类手术的专家。

董震医生简介:董震医生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学位委员会主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变态反应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擅长诊治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始建于1936年11月,其前身是新京特别市立医院(新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1978年12月定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00年6月与吉林大学和白求恩医科大学等五校合并,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医院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自强街218号,占地面积为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该医院拥有精良的医疗设备,包括飞利浦256排CT、西门子1.5T核磁仪、数字平板减影血管造影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全飞秒激光治疗仪、锐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等高精尖仪器设备300余台。同时,该医院还不断加大投资,用于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在日益激烈的医疗行业竞争中,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以雄厚的实力、齐全的设施、一流的服务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荣获“全国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目前,该医院共设有43个临床科室,6个医技科室,其中心血管内科为吉林省临床重点专科,是长春市最好的心血管内科之一。该科室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该科室现已成为长春市最大的心内科诊疗中心,拥有包括惠普CCU中央监护系统、Marquette运动平板系统、心脏监测仪、EP-Workmate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除颤器、Medtronic心脏起搏器、呼吸机、心导管室、数字减影机(DSA)、射频消融仪、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仪、倾斜试验机、高压注射器等国际一流的诊疗设备。目前,该科室拥有医护人员百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

李淑梅医生简介:李淑梅医生现为吉林省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心脏病诊疗中心主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吉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委、吉林省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委员会主委、长春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委、长春市医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淑梅主任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擅长心律失常、心衰、心脏骤停及冠心病的诊治。近年来,李淑梅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荣获吉林省卫生厅新技术一等奖、吉林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委医疗成果奖等多种奖项。

杨东辉医生简介:杨东辉医生现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起搏学组成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青年委员。杨东辉主任199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英语医疗专业,曾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心脏研究所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的诊治,擅长做有创和无创心脏电生理检查、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及起搏器植入手术。近年来,杨东辉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多种奖项。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篇10

2004年9月担任院长以来,他白天忙着诊治病患,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学习,为自己“充电”。多年来,为了医院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发展,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几乎每晚都工作到深夜。

在医院各种会议上,他经常说:“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我们就是患者的依靠,要进行换位思考,将患者对我们的信任转化为一种动力,要以关怀式语言接触病人,人性化服务渗透医疗,尤其面对的大多数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患者,我们更要一视同仁,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

为此,他把医患沟通当作临床一线的重点工作来抓,为医务人员订阅书籍,邀请专家到医院讲课,组织职工观看沟通方面录像片,全面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他自己也积极与患者沟通,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向患者揭示病情,制定出经济可行的诊疗方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为医必仁,学医必精”,作为一名医生,何云长始终坚信,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医者德为先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中,严把廉洁关,努力做到洁身自好,一尘不染。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并坚持与患者换位思考,面对利益的诱惑,从不动心。从医以来,他拒绝了无数宴请、拒收任何好处,自己捐的钱却比别人都多。

工作中,何云长十分注重经验的总结,几年来,在《中国中医基础理论》、《中国社区医师》、《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等杂志上共发表文章26篇,其中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2篇,大理州优秀论文5篇、《祛邪治咳嗽八法》、《浅析张子和“先去药邪,后及病邪”之观点》均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

与此同时,何云长不断加强带教工作,甘为人梯,几年来,共带教进修生、实习生500余人。

篇11

医学研究生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是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关乎生命、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调查研究发现,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主要侧重于医学技能教育,人文教育明显缺乏,医德教育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再加上我国现行医疗体系还不完善,导致医患关系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和工作积极性,也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障碍[1]。因此,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学素质的教育尤为关键。

高校方面不仅要开展促进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升的理论学习,还要重视典型示范教育以及加强医德临床实践教育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了解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最终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精神与高尚医德的高素质人才。

二、立足中医专业知识教育,确保中医研究生培养质量

1.深化中医经典的学习

中医经典是中医的理论渊源和学术精华所在,熟读中医经典是每个中医学子所具备的基本要求,目前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多照搬西医院校,在本科阶段,学生仅有1/3时间学习中医知识[2],由于学时有限,经典课程仅有少量原文要求背诵,以致学生经典知识匮乏,不够扎实,学完之后很多学生甚至都背不出经典条文。研究生阶段,由于科研课题、论文写作、临床实践等压力,使得目前中医研究生没有时间或者是不愿意花时间去研读经典,领会精髓,这样就很难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高校方面应根据中医院校自身的特点,本科阶段就应该加大中医经典课时量,并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老师方面应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素质,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知识的兴趣;学生自身方面要时刻保持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情,熟读经典,掌握中医经典知识的真正内涵, 更好地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2.注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高校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中医研究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浮躁,认为科研素质的培养对临床医生以及将来的临床工作没有作用,再加上有些中医导师本身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运用以及指导并不深入,最终导致中医研究生不能踏踏实实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科研思维缺乏、科研能力薄弱、科研质量不高、发表国际学术论文数量较少的现象。

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对科研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采取奖惩制度,以的质量和数量来评价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严格考核毕业论文的答辩,以提高中医研究生对科研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方面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多重视科学研究,形成科学的科研思维,更好的为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承担主导作用。

3.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

高校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目标是使其成为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临床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评估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有些带教老师为减少医疗纠纷,很少给研究生临床操作的机会。据调查,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研究生主要是写病历、安排患者做各种检查等一些琐碎事务,再加上一些学生本身知识就薄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对自己的临床技能没有信心,严重影响学生的素质培养。

高校和医院方面应将临床技能培训规范化,研究生中期考核、出科考核和定期临床技能考核严格化,建立明确的考核量化标准并严格实施[3],同时要规律开展床旁教学、示范查房等方法切实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导师方面应提高自身的临床中医诊疗水平,使学生在其言传身教下熟练掌握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诊,同时多给学生创造临床操作机会;学生自身方面应扎实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勤于积累临床实践经验,用完善的知识结构武装自己,取得导师和患者的信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临床实践操作机会。

三、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高中医研究生综合素质

篇12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研制方法

2.1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应用情况

3.1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讨论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结语

篇13

“不疼痛了,舒服了。”“感觉好多了!”患者脸露笑容,从他的说话语气里,感觉那是摆脱了病痛之时的真挚之声。为什么会如此立竿见影?袁主任解释说,患者昨晚开窗睡觉,没关窗户也没盖被子,造成面部麻痹,还好,来得及时。

在采访过程中,袁清顺主任医师始终面带微笑,说话也是温和洪亮,尤其谈起“特种针”的针法疗效,出口成章。讲他的工作,讲他的病人,讲他在国外的讲学、诊疗生活……时而脸上带着兴奋,时而露出童真的笑容,时而语气充满激情……医者仁心,卧薪尝胆,默默坚守,随着谈话的深入,内心里感到他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大医家。

“逆向透穴法”治面瘫疗效显著

记者这次因为看到也有患者因为患了“面瘫”来找袁主任就诊的,因此,在这方面,也听袁清顺主任聊起了这个话题。他说,面瘫即面神经麻痹,该病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阳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引起的。

有一位女性患者40来岁,当日来医院就诊。午睡醒来时,她发现自己右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了,她非常惊恐马上就来医院了。诊疗中,她的口眼斜偏向左侧。右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中流口水,伴有恶风多汗,纳可便调,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缓。证以素体阳虚,卫阳不固,疏通气血。袁清顺医师即就给她实施行逆向透穴法,留针20分钟,日1次,两次显效,四次就告痊愈了。因为她没有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面瘫后三日内。

袁清顺主任医师强调说,此病有“先兆”或“前兆”,一定要重视。此病潜伏期是一周,发展期是一周,恢复期则要1个月左右。有一位男性患者,才22岁,患者口眼斜,到第七日才来医院看病。原来,他12天以前因头部外伤,有呕吐、右耳道出血入院的。当时诊断为颅底骨折(中颅窝)。经过西医抗感染止血治疗,五天后却出现了重度口眼㖞斜,右眼裂变大、闭目困难,右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左,伸舌偏左,考虑继发性面神经麻痹,经服维生素类药物无效,故请针灸科会诊。辨其证属淤血阻络,治疗适宜活血通络。行逆向透穴法,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针七次,病去大半,又针5次痊愈。

袁清顺主任告诉记者,针灸推拿是集针灸、理疗推拿为一体的治疗方法,对面瘫、中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关节损伤等正骨疗法和急慢性腰腿痛等脊椎相关病的诊断治疗有显著效果。

解患者病痛冒险自扎针

谈起学医经过,他说还是有缘分的。1966年,自己刚中学毕业,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报考一所重点大学,学理科。“但我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高校不招生了。那一年,我的师父想方设法把我留在了他的身边,让我进了他所在的医院一山西离石县人民医院工作,让我拜他为师学医。从此,我的整个人生就改变了。师父用他的爱心与真情温暖和感动着患者和同事。他一再告诫我,作为一名医生,在行医前,要先学会做人,无论患者地位高低、贫富、老少美丑,都要有一颗救济天下苍生寒林之苦的恻隐之心。一定不要有任何的浮躁与虚假,言必信行必果。困难面前不能退缩,待患者似亲人,待自己要苛刻……”

拜师学医三年里,为了学好针灸,而每次学扎银针,都是从他自身上“体验”开始。他在自己身上扎的针眼已经数不过来了。为什么要如此呢?他说,比如风池穴扎深的话可以危及生命,又如肩井穴位,刺深或者方向不对的话,可能引起气胸。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反复的针灸练习,以增强对穴位的感觉。正是在一次次对自己身上的试针练习中,他喜欢上了这个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医疗技法。他说,“我的职业使我不得不这样去做,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去冒风险。我带过很多的外国学医者,每次我也爱说这个,严格要求他们。”

那时,他总是医院里最后一个离开岗位的人。有时也要随师父下乡诊疗。回不了家,他就在医务室里的地上铺一些纸板和麻袋,趁着打个盹,还一再提醒师父一定要叫醒他。那时,他白天忙碌,到了晚上他就开始自学查阅大量的医书。在他的记忆里,夜晚的星光、月光伴着他办公室的灯光是多么难得。

1972年,袁清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西省中医学校,苦学了三年中医学。1979年,他又考上了山西医学院,学了四年的西医学。连续7年的医学专科学习,为他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从医者如果没有很扎实的理论,何来行医一说。他说,“我觉得做一个好医生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工作可以帮无数患者远离病痛。”

“特种针”为无数病人摆脱痛苦

有一天,袁清顺主任医师接诊了一位来自韩国的患者。50来岁,他是随韩国大使馆的官员一起来的。他来时左胳膊不能动弹是因为患脑血管病而引起的后遗症。经过诊断,当即就给他扎了一针,留针后30分钟,病人把胳膊抬了起来,动作自如。那时刻,患者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这位患者因为是韩国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后来为了感恩,还特意邀请了袁清顺主任一家去了韩国,还去电视台作了专访。袁清顺主任也亲自带他的团队赴韩国,用“火针”治疗了很多的病患者,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