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建立家庭档案的作用和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把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分类妥善整理保存,对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家庭档案是社会档案财富的组成部份二、家庭档案是落实政策、处理纠纷的重要依据三、家庭档案是家庭日常生活的得力助手四、家庭档案是休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五、家庭档案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社会变迁的真实情况…
三、我是怎样建立家庭档案的?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与档案联系在一起,家庭虽小,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建立家庭档案,让档案贴近生活,会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快乐。那么,家庭究竟建立哪些档案呢,根据我家实际情况我分为了以下几种:
(一)我的荣誉档案。自从我从事社区工作以来,经历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秦皇岛市优秀普查员、秦皇岛市xx区优秀普查员荣誉证书;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先进个人荣誉证书;河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连续四年优秀人大代表荣誉称号以及各种荣誉证书、获奖证书、各种聘书。我的各种获奖证书以及有纪念意义的奖品有几十本、几十样,有时翻阅这些荣誉证书重温获奖经历时的场面,不但能够回味那光彩的时刻,又能激励自己以后的人生。
(二)我家的理财档案。我的家庭人口多,孩子们都很成才,我的家庭收入很高,每月的收入、支出、存款单、债券、发票、借条、合同、协议、保险单、工资卡、收据、各种交费的凭证、家庭各种家用电器的发票、合格证、保修卡、维修单、电路图及维修点地址、联系电话等。有时家电坏了,却因找不到购物发票而无法享受保修待遇;买的东西不好用,却因没有发票而无法退换,因此,建立家庭档案方便了我的生活。
(三)健康档案。家庭成员的病历、诊断书、化验单、心电图、b超、血型报告、住院记录以及医院处方、体检表等,还有我孙女的出生证实和预防接种卡。
(四)照片、底片、声像档案:我一生爱好照相,我老公是远洋船员,我保留着他在世界各国游览的照片,各个时期的照片,我三个儿子,孩子们的结婚照、全家旅游观光照片、各种聚会保险等活动的照片、录像带、保险光盘等资料。并按照日期进行了排列,底片和像片分别保管,我还制作成虚拟影集和幻灯片保存在保险里,分类制作成光盘,标写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归档后装入档案盒。这样给自己多点回味及增添人生的风采,闲暇时翻阅欣赏一番,能够引起美好的回忆。
(五)证件档案。包括家庭保险证、户口簿、家庭成员的学历证、出生证、学生证、毕业证、学位证、工作证、退休证、结婚证、身份证、职称资格证书、聘书、独生子女证、技术资格等级证书。学习成绩单、录取通知书、粮证、代表证、等一些参与社会活动的证件。
(六)学习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在各个时期的日记、旅游记载、手稿、/article/dangtuan/" target="_blank">事迹材料,工作总结,述职报告,演讲稿,媒体刊登的文字、照片,各种活动的照片,工作照片,并制作成了电子相册保存。
四、家庭档案的保管:
篇2
中心为积极调动社区责任医生和辖区慢病患者的主动性,提出了“签约粉丝”创新性工作思路。通过医生主动通过改善服务态度、提升业务水平来达到吸引“粉丝”的目的,与之签约,构成一个更加和谐紧密的医患关系,方便日后顺利开展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一、创新内部治理机制,开展综合改革,为全面实施“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搭好桥、铺好路。
早在XX年底,我中心就结合实际工作、深入开展“三思三创”活动,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将XX年确定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年。明确中心的工作核心由“以经济为中心”转变为“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为中心”。创新内部治理机制,完成组织体系重构,建立以全科团队为核心的组织结构。改变原来的“三科一室”组织结构为“全科团队系统、支持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撤销中心全科门诊室及防保科设置。将社区医疗机构需要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真正下沉到每一个全科团队。另外创新绩效奖金分配,打破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吃大锅饭”的传统,分配上向社区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倾斜,进一步激发了全科团队医生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积极性。为开展“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服务模式,在中心深入开展以“粉丝”为基础的社区卫生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顺利实施。中心成立了“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中心全体职工统一思想,掀起“寻找粉丝、吸引粉丝、签约粉丝”的。
(二)、制定方案、质控制度及质控评分表。明确规定“签约粉丝”家庭的数量,质量等指标要求。同时召开团队长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征求中心医务人员的各种建议,对各类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不断形成和完善方案。
(三)、为更好开展工作,中心定期开展培训,强化社区责任医师及社区护士开展“粉丝”式家庭医生制工作的业务能力。采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提升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XX年10月份举办二期关于“家庭医生制”工作的培训课程;11月份召开全科团队“家庭医生制”知识竞赛。XX年带领中心全科团队长参加全国性的有关“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研修班等。XX年开始,每个月都对全体社区责任医生进行家庭医生制工作培训,不断加深大家对于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的认识。
(四)营造“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氛围,利用多种手段,多条途径,在街道、社区、中心广泛宣传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中心班子多次向街道领导汇报“粉丝”式家庭医生制工作开展实施情况;联合街道全部社区开展宣传,在XX年6月在白云街道辖区内所有楼道张贴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告知书,做到全覆盖推广;通过横幅、电子屏、展板等形式宣传“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印刷“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手册;召开“粉丝”与家庭医生见面交流会等各类活动。
(五)、进一步加强中心信息化建设,推进“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信息化水平。和金唐公司协商配合,在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中安装家庭医生制电子签约系统和粉丝签约档案核对系统。方便社区责任医生在家庭医生工作中的慢病随访的电子录入及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工作。
(六)、质量控制绩效考核
质控科每月对责任医生“粉丝”家庭医生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质量控制,总结优点与不足,出具工作小结。同时在中心食堂和质控科墙面张贴“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家庭工作进度服务情况一览表,通报每个月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情况。质控科专管人员根据考核评分表将质控结果量化。质控结果与当月绩效奖金挂钩。
三、稳妥推进、分步实施,有序开展“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
(一)“粉丝”式服务酝酿筹备期
XX年初,中心提出“粉丝”服务的概念,要求中心医务人员要与患者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粉丝”关系。开展“粉丝”式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二)“粉丝”式服务开展慢性病服务实践期
XX年5月开始,每位社区责任医生在一个月内完成50个慢性病粉丝的个体签约工作,按照海曙区慢性病契约式服务的要求开展随访管理工作。共签约924个,极大提升了慢性病随访管理的依从性和管理率。
(三)“粉丝”式家庭医生服务探索试点期
XX年10月开始,每位社区责任医生在年底前完成对前期签约的“50个粉丝”向“50户粉丝家庭”的转变。全面启动“粉丝”式家庭医生制的试点工作。责任医生对“50户粉丝”每月进行随访1次(不限随访方式,但要求真实记录),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体检计划、保健措施,提供疾病咨询和健康教育。
(四)“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完善期
XX年开始,中心全面开展“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要求每名社区责任医生在年底前完成200户粉丝家庭的签约工作。粉丝家庭尽量以依从性较好的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为主,其他人群为辅。本着自愿的原则,责任医生在辖区范围内,选择愿意接受社区责任医生管理的“粉丝”,双方签订协议,各自遵守协定。通过张贴签约告知书、门诊、社区工作室、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签约工作。工作内容除了对签约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的健康档案进行完善以外,还要了解签约家庭的家庭信息、家庭背景调查、家庭评估等情况,每一位责任医生要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进一步推进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发展。
中心现有19名责任医生参与“粉丝”式家庭医生制的工作。截至XX年6月底共签约各类“粉丝”家庭1767户,其中有高血压620名,糖尿病130名,冠心病精神病患者等其他慢病患者152人。通过签约粉丝的家庭医生制工作,开展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尤其是慢性病人的随访管理,大大盘活了健康档案,提升了慢病规范管理率和老年人健康管理率。XX年6月前白云街道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54.17%,慢性病规范管理率:高血压为80.31%,糖尿病为79.18%。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为70.50%。截至XX年6月白云街道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提升为92.22%,慢性病规范管理率:高血压为85.20%,糖尿病为84.6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为82.90%.
五、反思不足
(一)、社区责任医生工作量细化及绩效考核问题。
实施家庭医生制工作以来,社区责任医生在开展基本医疗工作任务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主动性大幅提升,但由于长期以来重医疗轻公共卫生的局面,使我们在对责任医生实际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尤其是公共卫生工作数量标准化测算上处在摸索阶段,对一些工作的有效工时及绩效考核还在不断调整完善中。
(二)、中心责任医生综合业务能力提升的问题。
社区责任医生对于开展家庭医生制工作的各项内容需要不断学习掌握,尤其是如何把握家庭背景的模式下如何开展医疗服务问题。对于开展“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工作方法形式有待加强。全科团队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网底发挥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功能,全面提升社区责任医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
(三)、信息化改造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实施工作量细化后,由于信息化的相对滞后,对于具体工作量的计算任务艰巨。另外各服务对象和内容之间的接口互通有待政策上的解决。
六、下一步关于“粉丝”式家庭医生制工作计划
篇3
“社区卫生工作关注的是居民健康,提倡主动上门为居民提供健康保健服务。”大栅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郑莉主任介绍说。
中心从一级医院转型后,服务内容和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介绍,过去医院主要以门诊看病、开药为主,疾病诊疗占到医生90%的工作量,转型后,医生一大部分工作转向管理居民健康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中心组建了9个团队为辖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各团队在居委会的配合下,为每个居民和家庭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入户随访、登记和建档,把居民分成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等几种类型,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管理。
对于这样的服务理念,刚开始很多居民并不理解,对社区卫生人员入户随访和建立健康档案很不配合,还曾经发生过一些医务人员挨打、挨骂等不愉快的事情。针对上述问题,中心多次召开会议组织讨论,积极与办事处、居委会沟通,介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及意义,与社区代表交流谈心,了解居民的想法和需求,精心制定工作计划,并针对性、个性化的开展工作。
2010年冬天,一位签约的老人到医院就诊后需要输液治疗,他约好卫生站的护士早上8:30上门输液,可护士8:30敲门时却没人回答,护士也没有在意,以为老人可能出去遛弯了,但她突然觉得不对劲,老人腿脚不好,根本不会出去遛弯。她赶紧跑回去再敲门:还是没有回应,于是她赶紧联系居委会,最后在派出所的帮助下打开门,才发现老两口煤气中毒了。当时老太太的情况还好,老先生在医院昏迷了好几天才慢慢好转。“如果不是我们的护士上门服务,如果不是该护士责任心强,与居民熟悉,那天可能真的就出事了。”郑莉主任说。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很多居民开始理解和支持社区医生的工作,并主动和他们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合同。
“小屋”防“大病” 让居民自助管理健康
中心服务模式转变后,中心管理团队意识到,管理好居民健康,除了需要全科医生的努力外,还需要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
篇4
遇到患者病情严重,家庭医生可安排患者到对口医院进行治疗,患者出院后,医院将有关治疗情况和病历交给家庭医生保管,由家庭医生负责康复工作,古巴的家庭医生还负责疫苗接种、孕产妇保健等多方面的工作,为预防疾病、保证居民健康作出了较大贡献。日本的健康管理始于1959年,政府把健康管理福利化,通过政府在政策和法律上的宏观调控,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健康管理网络。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各县、市负责制定具体实施目标和活动内容,让全民参与健康运动〔25〕。在日本,健康管理内容覆盖健康维护各个环节,重视健康教育,旨在建立一个健康环境。日本的健康管理不仅在疾病预防和国民健康促进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且日本的人均寿命已达83岁,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健康管理现状上海市是我国首批社区服务试点市,社区健康管理起步较早,上海某社区根据本社区人群的发病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糖尿病管理作为尝试,通过多方协作找患者、规范方案治患者、综合防治保健康的方法,已将糖尿病管理成为中心的特色服务,带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26〕。中山市某社区对中老年人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在管理后的管理率、知晓率、好转率、治疗率明显高于管理前〔27〕。北京和广西的社区服务中心利用不同的干预模式对社区更年期妇女进行健康管理后,综合比较健康管理效果显示对社区更年期妇女进行健康管理可以明显改善其知信行状况,且一对一的健康管理模式效果优于集体健康讲座〔28-29〕。山东某社区为探讨社区更年期妇女平稳过度方法,对562例社区更年期妇女实施健康管理后,服务对象均收到良好效果,无更年期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0〕。宁波市某社区对社区内93名哮喘病儿童进行健康管理,2年后评估显示,社区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改善哮喘控制水平,提高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医院推广〔31〕。北京某社区探索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具有特色的社区健康管理方法,将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应用于社区健康管理,采用中医综合性防治手段治疗、控制社区常见慢性病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2〕。河北省石家庄市某社区探索健康管理模式,将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分为健康管理组和医疗组,两组相互分工协作,各自发挥业务所长来开展工作〔33〕。沈序英等人利用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公卫医师等组成的全科团队,发挥团队协调作用,减少医患隔阂,增加信任感,对患者健康干预后,高血压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度降低,患者对全科医生管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34〕。比较后的启示我国学者在研究了国内外健康管理的发展现状后提出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指出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健康管理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选择〔35〕。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文辉提出,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运用,将对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服务管理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健康保险业务大多以疾病为中心,意义在于疾病发生以后给予被保险人相应的补偿,没有体现出预防疾病的思想,若针对疾病管理开发专门的产品业务,对购买此业务的人群提供健康维护、推荐合作的就诊医院及防治医生、降低部分医疗费用,代替单纯的医疗费用的赔付,是个多赢的健康管理策略选择。张士靖等也指出我国应尽快实现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互动,加强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运用,加强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36〕。他还提出目前国外健康管理研究重点涵盖了健康管理的内涵,而国内学者对健康管理的研究更多局限于传统预防保健框架,间接反映出我国学者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尚存在较大的误区。精神健康管理、慢性病健康管理及其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目前仍然是全球健康管理持续性研究热点,健康素养是健康管理中下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领域〔37〕。张玉等提出,家庭医生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在保障人人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建立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应该鼓励社区医生签约成为家庭医生,跟进家庭医生制度的相关配套改革建议制订,制订家庭医生培养规划,加强对家庭医生制度的宣传〔38〕。抓住当下我国健康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吸纳、引进发达国家成功的健康管理经验、方法,如在全国层面上建立健康管理网络、在社区引进家庭医师制、保险业开发健康管理保险业务和服务以及宣传鼓励人人参与健康管理等,多渠道和多途径的发展好我国健康管理。
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借用了国外健康管理经验,但实施时间较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39〕。专业的健康管理人员极度匮乏,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2005年10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宣布健康管理师为第4批11种国家新职业之一。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中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现状调查报告(2007-2008)》显示,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5744家健康管理相关服务机构。截止至2011年,全国只有近百人获得职业健康师,完全缓解不了目前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40〕。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国内总人数的万分之二,而美国70%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专业健康管理人员的完善的服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对促进社区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41〕。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较低,知识面窄,学历层次和职称不高,专业结构配置也不尽合理,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有一定的难度。信息化平台未建立,健康信息难共享1968年美国Weed等首先提出居民健康档案的概念,要求医生在医疗服务中采用以个体健康问题为导向的记录方式,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方法。建立规范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并运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料分析和预测,不仅可以研究社区人群的基本健康状况,了解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并且有助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为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既定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建立极为重要〔42〕。2009年12月3日卫生部公布《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到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建档率要达到30%,城市要达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中心缺少区域性的综合信息交互共享平台,导致出现健康档案的多次重复建立,影响社区卫生信息工作的效率。信息资料不全,干预措施不到位目前各地都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实质和内涵,多在健康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方面投入,忽略了对社区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方面(包括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进行全面监测、分析、风险提示、评估。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仍然以病为中心,没有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健康管理个性化的健康评估体系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望成为社区利用健康管理服务的突破点和启动点〔43〕。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和人体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问的转院诊治过程〔44〕。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现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三级医疗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虽然我国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但实际运作中往往是以上转为主,双向转诊制度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
健康管理下一步战略发展的建议
对我国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卫生政策、社区人口学、疾病谱特点,针对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创社区健康管理的新模式,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要使我国的健康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真正得到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能真正的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角色,需要加快建构基本卫生健康保健模式,探讨特色社区健康管理模式,规范社区健康管理基本内容,持续发展社区健康管理事业。李再强等〔45〕提出了3种健康管理模式,①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取消一级医疗机构收治住院病人资格,加强门诊、社区其他健康服务功能,开设费用低廉的“准住院病床”,建立双向转诊激励机制;②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慢性病健康管理公司三者之间的合作机制;③设立慢性病专病定点,医疗保险部门对提出申请的医疗机构(或科室)进行评估审核,对符合条件者确定慢性病专病定点资格,允许其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某种特殊慢性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王娟等〔46〕建议将健康促进物联网和体域网引入健康管理中,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相互间智能化地获取、传输与处理信息的网络,可长期监视和记录人体健康信号的基本技术,可连续监视和记录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参数,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监护、活动与运动情况监测、药物用量和饮食情况的监测、药品及血液信息管理。杜学礼等〔47〕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②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③制定考核标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服务功能;④注重人才培养和政府加大投入;⑤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性及专科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的双向转诊机制;⑥建立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卜保鹏等〔48〕认为基层医生应该从传统的治疗疾病的单一“医生”角色快速转身为管理疾病、预防疾病、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营养指导、关注群体健康等多角色为一体的“健康管理者”。明兰真等〔49〕提出社区健康管理———医疗无缝式服务理念,通过细化工作流程,令被服务对象无论是任何健康问题,通过社区这个人力资源构架下的团队,找到任何一个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真正实现“六位一体”、“一站式服务”,实现理想的全科医学思想。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是社区健康管理的政策基础,慢性疾病负担的日益加重是社区健康管理的必然,各个社区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办法和措施,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社区健康管理的新模式。深入思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指标、制度,让全体社区居民树立起健康管理理念,主动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使健康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真正得到实施。
篇5
1.组成团队、划村包干健康扶贫工作落实责任到人。
通成立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将全院职工分成四个责任医师团队分别由班子成员任组长,划村包干落实到团队所有成员。每月12号对辖区内村医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各村健康扶贫、签约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2. 逐村逐户入户,做好健康扶贫政策宣传。
严格按照区卫生健康委要求定期对江北220户,731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履约,进行入户随访。2020年我社区服务中心派出四个健康扶贫团队,共计756人次,走访慰问建卡贫困户220户,731人。通过印制、发放、健康扶贫宣传资料3种700余份,健康教育处方6种50余份。健康扶贫家庭医生资料袋220个。从而多形式把健康扶贫各项政策深入贫困户心中。
3. 2020年江北建卡贫困户220人均参加合疗,贫困户患者住院自付比例控制在区医保扶贫政策内。
4. 目前辖区内村卫生室建设达到扶贫工作中对村卫生室的要求,辖区内所有村卫生室的硬件条件、科室布置、人员资质、房屋面积等均达到了健康扶贫工作中的各项要求。
5.健康扶贫动态系统各项操作流程已经熟悉,对于系统里存在的错误,及时维护。
二、 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工作总体思路不清晰,还处于事情来一桩处理一桩的简单完成状态。
2.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够钻,脑子动的不多,没有想在前,做在先。在工作中有时存在急躁情绪。
3.在处理临时下达工作时,不够积极主动,过于拖沓。
4.各村贫困户体检率还未达标;部分健康扶贫政策内容还不明白;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
5.有时对待工作畏难情绪和急躁思想,局限于完成任务,缺乏工作热情,领导催的急了,就抓紧干,缓了就有所放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存在。
6.对健康扶贫、签约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去跟领导沟通,导致有时候做无用功。
三、 解决方法:
1. 转变思想,积极进步,改正工作态度,积极完成各项临时下达的任务。
2. 加强学习,学习健康扶贫政策内容。提高自身素质。
3. 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听取领导的指导和建议。
4. 学习健康扶贫政策内容。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篇6
当然,辩证地客观地全面的看待自己,自己身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优点,比如头脑比较聪明,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悟性好。同时,内心比较善良,乐于帮助别人,古道热肠。
二、工作打算
领导上让自己到社区门诊部工作,一是说明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在基层锻炼自己;同时也是组织上给了自己重新表现自我,修正自我的机会。因此,我有信心和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1、热情服务,情系群众
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一切为了社区居民,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全身心扑在本职工作上,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2、上门宣传,营造氛围
极配合社区医疗服务领导开展宣传工作,不宣传工作做到居民群众的家门口。主动的深入社区、深入家庭,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医疗知识咨询服务。通过自己积极参与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使基本知识家喻户晓。
3、坚持学习,提高素质
学习政治理论,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头脑,同时,刻苦钻研社区医疗理论,学以致用,用扎实、专业的业务知识指导工作,通过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基层工作能力。
4、转变观念,工作到位
转变观念,社区医疗服务从坐在单位等到转变为上门服务,从单一的就诊服务转变为提供咨询、保健、医保、康复和治疗全方位服务,由全部收费服务到部分项目减免费用服务,实现这种服务模式的转变。加强与社区工作人员与辖区居民的沟通,使群众享受到“家庭医生”服务,确实享受到我们的周到服务。
篇7
在澳大利亚,患者就医首诊都是家庭医生,不允许自行前往医院就诊,家庭医生根据病情将患者转往专科医生或医院进一步就诊,医院根据病情轻重,按顺序收入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等待时间从几天到数月都有;对于急症患者来说,可以直接到医院急诊科就诊,但分诊护士先要对患者按照轻、中、重分级,医生根据分级情况给与诊治:濒死的患者要求马上进行抢救;危重的患者要求10min内给予救治;非紧急的患者要求在2h给予处置;不符合急诊条件的患者将转回给家庭医生。这种分级分层就诊的模式,使得患者就诊路径清晰,无论是首次就诊还是住院治疗,就诊秩序良好,医疗路径畅通,科学高效管理,有效避免了医院内的病人多、病种杂、治疗效率低的混乱局面,这种以时间换取空间的做法,以病情轻重作为唯一标准的“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使等待的患者更容易接受和配合医院的诊治,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的医疗服务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政府还通过鼓励民众购买私人医疗保险、支持和培育私立医院等多种方式,不断发掘社会资源,对公立医疗机构做出有益的补充,这也将会给患者多一份选择,多一些关爱。如患者可以在私立医院就诊,选择手术医生、住院时间以及附加的医疗服务项目等。全民医疗保险只提供基本医疗的保障,这样全民医保与私人医保的组合就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建立基于服务产出的政府拨款机制、不断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
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拨款,主要按照出院患者或门急诊患者数量等医疗服务量的相关指标进行拨款。采用按病种加权拨款方式(DRG),即按不同病种分类给予经费补助,具体做法是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的要求,将疾病分为956个病种,每个病种的编号定为DRG编码,根据每个病种的病情程度、诊治技术复杂程度和费用的消耗,经过专家委员会论证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如所有病种权重系数均值定为l(称1个权重点),则颅骨骨折为1.37,正常分娩为0.3876,肝脏移植为17.05。政府根据医院的工作量即各病种收治数按每个权重点给予经费补助。私营的保险公司为投保的病人向医院支付费用也参照此法执行。若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医院必须注重提高效率、加强管理,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等,据调查,澳大利亚医院平均住院日为6.5d。
部门联合、统筹设计,构建医疗质量与安全系统
澳大利亚建立有科学完备的国家-州-医院的三级医疗质量与安全体系。国家层面设有医疗安全及质量委员会(以下称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领导协调全国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主要负责收集、分析、说明、传播有关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信息,制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国家标准、指南和实施方案,报告各州有关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绩效指标,提出改善医疗安全与质量的战略性决策等。其注重考察医疗机构四方面的情况:医疗措施是否适宜、医疗措施是否有效、安全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对患者造成伤害、患者体验是否良好。委员会根据以上四方面,制定了十条具体指标,法律要求所有医院(包括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必须要严格执行,在每两年进行一次的医院认证时,认证机构要向委员会报告这十条指标的完成情况。以上指标包括:①医疗机构安全与质量的管理。包括建立管理机构、监测系统;建立董事会高管定期审阅、分析安全报告并及时反馈结果的工作机制等;②与患者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患者的需求,倾听患者的心声,经常这样做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死亡率和感染率,缩短住院天数;③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患者继发院内感染后,不仅花费大、患者痛苦加大,同时还易产生抗体,引发更严重的院内感染;④药物使用安全;⑤患者识别以及相应的工作程序;⑥临床交接工作;⑦输血和血液制品管理;⑧预防和管理压疮。高风险的患者要给与特制床垫,经常翻身,确保不发生压疮;⑨发现危重患者出现病情恶化并做出反应;10预防跌倒及造成的伤害。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设有临床卓越委员会,成立于2004年8月,是由董事会管治的法定卫生企业,委员会的行政总裁直接向卫生部部长汇报医疗情况。其使命是,通过为病人提供更优秀和更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人民对新州医疗卫生的信心。该委员会通过实施各种项目来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安全。如开展“两旗之间”项目,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通过不同颜色的区域标注,从而检测出病情正在恶化的病人。建立医疗事故管理报告系统,通过原因分析和调查,发现哪里出错、为什么出错以及防止再次发生需采取的必要措施,从而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在医院层面设有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管理部门,关注各项绩效指标,并不断改善工作。这些指标将作为医院认证的重要标准,也作为政府给予拨款的重要依据。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医院组成的三级医疗质量与安全体系构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医疗质量安全屏障,为捍卫全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救助保障。
澳大利亚医疗卫生系统的不足与挑战:
①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断日益进步,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高科技药物层出不穷,使医疗费用不断上涨,造成政府提供的医疗供给与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间的矛盾不断加大。②由于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澳大利亚患者就诊率和住院率较高,使非急诊病人的住院等候时间仍很长,有的甚至需要等数月或更长的时间,造成政府提供的医疗资源短缺与民众过高的医疗期望值间的矛盾不断加大,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产生不利因素。
篇8
二、严格落实慢病签约服务管理
(一)深入开展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6年8月31日全面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家庭医生与居民签订签约服务协议,当好健康“守门人”和政策“引路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讲清医疗报销政策和流程,同步宣传健康知识、健康脱贫政策,并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季度进行1次履约服务。印发《市区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服务“1+1+1”管理模式试点工作方案》,引导区级专家资源参与基层健康服务,确保每位贫困人口均能享受到“1+1+1”健康服务,即:“有一名家庭医生签约,一个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一位区级专家指导”。为患病贫困人口提供有效救治和康复随访服务;为一般贫困人口提供完善的预防保健服务,有效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发生,贫困群众健康素养得到显著提升。2020年将2014年和2015年已脱贫贫困人口也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签约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止2020年底贫困人口共签约14718人,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重性精神病分别签约4930人、1227人、13人、545人,实现应签尽签,履约率达99.38%。
(二)开展送药上门服务。印发《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常见慢性病药品配送管理工作的通知》(叶卫计〔2018〕95号),聚焦特定贫困群众,为行动不便贫困慢性病患者在14个慢性病病种推行“长处方”,依托签约服务团队开展送药上门服务,加强村卫生室药品配送管理,按照医供体建设要求,由区医供体中心药房统一配送管理,方便贫困群众取药报销,累计完成上门送药服务198人次。开通了贫困人口慢性病鉴定绿色通道,简化了慢性病申报流程。
(三)大力实施公共卫生项目。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加强对慢性病、常见病的防治,开展专项活动,优先为老人、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服务和慢性病规范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分别建立电子健康档案30812份、9225份、1050份,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92.13%、92.78%、93.05%。截止2020年底全区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75%以上;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和测血糖分别达到50%和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达到88.79%、88.97%。
(四)抓好贫困人口地方病和重点疾病防控。开展地方病和重大传染病攻坚行动,实施预防、筛查、治疗、康复、管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治,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持续开展了碘缺乏病监测工作,各项指标达到消除标准。做好消除疟疾防控工作,全区上报疟疾血检1005人,无疟疾病例报告。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监测和网络报告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目标,全区各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转正常,疫情网络直报及时、准确,全区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5963例,其中乙类传染病2691例,丙类传染病3272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及时率、审核率100%,全区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大艾滋病监测检测力度和对全区艾滋病人规范化管理、抗病毒治疗、定期随访,先后发现报告居住我区的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共53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死亡9例,5年来累计完成医疗救助159人次,总计17.42万元。认真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年初制定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明确了各医院的职责和任务。全区新增报告结核病468例,累计救治贫困肺结核患者218人次,救治金额18.15万元。我区共报告和治疗手足口病995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积极与教育部门联系沟通,认真做好全区秋季入学新生体检结核病筛查工作,筛查结果异常的,需经进一步检查排除,全区各学校没有聚集性结核病发生。加大对各乡镇街结核病人的发现、报告、转诊及治疗管理工作督导,指导乡村医生按公共卫生管理要求,对治疗病人及时随访,规范做好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每年采集200份8-10岁儿童及100份孕妇家中食用盐样、尿样分别进行盐碘、尿碘含量检测以及学生甲状腺B超检查甲状腺肿大。
(五)加强妇幼保健工作。优先实施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和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2017年8月区政府办印发《市区2017年农村贫困户家庭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实施方案》《市区2017年农村贫困户家庭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方案》,于2017年9月,正式全面启动,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妇女乳腺癌、宫颈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几率,保障了妇女健康权益,逐步改善了贫困儿童营养状况,降低了儿童发病率。贫困家庭新生儿筛查累计63人;贫困人口家庭6-24月龄婴幼儿共发放儿童营养包237人;贫困家庭妇女“两癌”筛查累积完成乳腺癌筛查2140人,宫颈癌筛查2201人。切实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完成疫苗追溯系统建设,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接种效率,保障接种安全。全区免疫规划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达90%以上,建卡率达95%以上,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为进一步强化预防接种人员的业务技能,对全区预防接种人员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接种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利用预防接种宣传日契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以妈妈课堂、乡村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片、新媒体等方式大力宣传预防接种知识,增强了宣传氛围,有效提高了家长的认识度和满意率。
篇9
(一)基本公共卫生方面:各单位根据前期基本公共卫生会议部署要求,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团队、随访团队、制定包干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4个街道卫生院均制定了合理的组织体系,成立了社区责任团队,组织召开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项目管理人员、乡村医生会议,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2、健康教育:镇、街道卫生院健康教育工作做得较好,基本上能够按照考核评价标准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有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健康教育计划和干预策略,能够定期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换及时,健康教育资料整理规范完善,但个别街道卫生院照片资料需补充更新,要清晰体现出活动主题、人数,讲座的人数应与签到、照片等资料相对应。
4、重性精神病管理项目:只有街道卫生院开始下乡建档,其他单位工作未开展,卫生院未与工作站进行交接,部分单位存在管理档案未建立、建立不规范等问题。检查中突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各街道卫生院对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的认识高度不够,存在畏难情绪,没有随着职责分工尽快将工作推进,没有及时将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与工作站进行交接;二是重性精神病管理项目的宣传力度不够;三是重性精神病管理入户困难,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乡医在入户调查时不被认可,存在一定难度。
5、妇保、儿保管理:各单位普遍存在查体次数不够、未开展第一次访视、未进行电子档案录入等问题,检查中还发现,、镇街道卫生院从事儿童保健人员无上岗证,、街道卫生院未配备专职妇女保健人员。
6、传染病报告与处理项目:卫生院:肠道门诊无标志牌,无相应的消毒物品及消毒记录,腹泻病人有漏登现象;结核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次数不够,未开展艾滋病咨询工作;镇卫生院:未及时建立年度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及培训计划,未进行内部人员培训;肠道门诊不规范,有病例漏报现象;结核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次数不够,未开展艾滋病咨询工作;卫生院:肠道门诊需要进一步规范;未开展艾滋病咨询工作;卫生院:未及时建立年度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及培训计划,未进行内部人员培训;肠道专桌无标志牌,腹泻病人有漏登漏报现象;结核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次数不够,未开展艾滋病咨询工作。
7、检查中的亮点:各单位纷纷想办法、出新招,发挥了各自的潜力,突出了很多亮点。镇卫生院创新工作模式,成立街道办事处主导、社区参与、卫生院为依托的工作模式,并成立家庭医生责任团队服务模式,建立三支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高效全科责任团队,有效缓解人力资源紧缺,任务繁重的困境,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更加规范、有序、有效开展;卫生院为方便入户建档,为工作人员配备了统一服装、太阳帽和公文包,并统一挂牌上岗,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信誉度,降低了入户难,随访难等问题。建议有关单位提高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认识,相互沟通,向有经验的单位多借鉴、多学习。
(二)社区机构标准化建设督导情况:按照《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对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织管理、基本设施和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和培养、服务内容、管理机制、居民满意度等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4处基层医疗机构科室名称规范;部分机构全科医师、儿保医师、妇保医师配备不足;没有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将服务内容进行公示,部分单位仍存在重医疗、轻公共卫生服务的现象。检查组对个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一是尽快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的样式和要求公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信息内容;二是完善医院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医护质量管理。
(三)卫生支农:大部分社区的卫生支农人员根据受援单位的排班在岗,只有小部分的支农人员未按时到岗。
二、下一步工作要求
2、积极开展新增项目的业务培训工作。各牵头部门针对存在的问题筹备业务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合理安排,确保落实培训人员通过培训更新服务理念,提升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效能;各基层医疗机构要系统性组织培训,保证基本公共卫生项目都能扎实、规范、有序地开展。
3、做好项目质量控制。各单位应按照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全力完善和提高健康档案建档质量,及时发现并纠正相关错误信息,坚决杜绝虚假健康档案的存在,及时将新建档案录入电脑,并对健康档案电子平台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并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加快组织实施进度,找差距,补不足,逐步提高质量管理。
篇10
2、落实“社区老少家园”及“智能化便民服务亭”建设前期摸底统计及准备工作。
二、社保工作
(一)就业创业工作
1、发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平台作用,做好大学生、失地农民和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各类群体就业工作;按规定发放全国统一《就业失业登记证》,做好就业援助对象认定、失地农民待遇、灵活就业人员补贴审核发放工作;做清人社统计报表工作;开展“充分就业社区”自查自评工作;加强对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实现动态管理,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做好创业配套服务工作,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成立非正规就业组织、孵化成功企业、小额贷款担保等服务。
2、根据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安排部署,2012年12月下旬到2013年2月上旬在辖区组织开展了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月活动。在活动开展期间共走访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及零就业家庭191户,登记认定未就业困难人员22人,其中残疾人就业困难12人,帮助17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帮助168名就业困难人员办理了灵活就业补贴让他们享受了就业扶持政策。
3、根据省、市、区文件的部署,从2013年1月至3月底,依托“春风行动”活动举办两场大型招聘会:一场是3月7日与城区兄弟街道在市劳动局就业介绍中心共同举办2013专场招聘会;另一场在淮河路步行街百盛广场门口举办迎“三八”妇女专场招聘会。招聘会期间共岗位1000余个,求职人员700多人,其中达成就业意向的412人,另发放宣传册812份,悬挂横幅十条,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受到了居民及农民工朋友的热烈欢迎。
(二)劳动保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87人(任务数4770人),完成率60%;
2、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905人(任务数1400人),完成率65%;
3、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数335人(任务数520人),完成率64%;
4、录入就业实名制2087人(任务数4770人);
5、就业技能培训240人(任务数240人),完成率100%;
6、企业技能提升培训120人(任务数120人),完成100%;
7、居民养老参保1273人(任务数1264人),完成100%;
8、居民医保参保,每年7-9月为参保缴费办理时段,目前此项工作已在开展中,目前已参保3010人(任务数14380人);
9、宣传报道50篇(任务数100篇),其中国家级6篇、省级13篇,完成50%;
10、SYB培训30人(任务数30人),完成率100%;
11、发放小额贷款6万元(任务数260万元),目前有3户大额50万元正在审批放贷中,另还有8人贷款材料等待审批中;
12、建立创业实训基地1个(任务数1个),完成率100%,
13、申报实训人数30人(任务数30人),因此项任务需要SYB培训结业证书,目前正在等待区百帮下发证书;
14、新增办理15户非正就业组织(任务数25户),完成率60%;百帮非正规吸纳142人(任务数210人),完成率67.6%;
15、新增孵化成功企业任务数18户,孵化成功企业带动就业任务数275人,孵化成功企业年纳税额任务数170万,目前正在整理2户材料近期上报,因部分非正规就业组织申报人正在办理个体营业执照,因此影响了孵化成功企业的申报,近期加快进度上报;
16、申报创业示范点任务数1个,申报新增创业基地面积任务数260平方米,申报创业示范点带动就业任务数70人,材料正在整理本周上报;
(三)维权工作
1、劳动监察工作
街道、社区劳动监察员高度重视对辖区企业日常巡查监察工作,不定期进行巡查,完善劳动保障两网化建设,建立两网化台账,配合大队处理案件2起,投诉的案件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2、劳动仲裁工作
街道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并挂牌,社区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室,负责劳动争议的调解处理工作,完成区级下达劳动争议调解案件。
(四)退管工作
开展2013年度全市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工作,总任务量为8884人,遗嘱68人,占全区接收比例的26%。任务量相当繁重。此项工作需在7月31日结束。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纸质近3100人,网上录入工作正抓紧进行中。
截止到6月底,共接收移交企业500余家,退休人员8890人,成立了自管小组175个,覆盖率达100%,累计走访次数达2万人次,发放慰问金50万元,退管服务率达到100%。
(五)低保工作
上半年低保工作除日常的低保重审及新增户申请审核、报表报送、低保金打卡发放、全国低保信息系统及时更新等日常工作以外,主要中心任务有二项:
一是开展城乡低保审核审批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及建立低保经办人员和社居委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工作。这项工作在今年四月份按照上级要求对对街道六社居委现有低保户从资格条件、收入核定、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申请审核审批和张榜公示等六方面进行了自查,未发现不符合低保条件享受的家庭,无人情保、关系保等情况。对街道、社居委低保经办人员及社居委干部近亲属是否享受低保进行了核查,无一人有近亲属享受低保。
二是完成全省统一的低保对象分类统计工作。至6份我街道现有低保户124户167人,发放低保金66276元,人均补差396元,累计发放低保户751户1055人,51.9315元。已在低保中心规定时间内上传了《省城乡低保对象分类统计花名册》及《省城乡低保对象分类统计表》,经多次审核,花名册与统计表数据与6月份报表数字一致。
城乡医疗救助:至6月份,累计救助13人,救助金6859元。
慈善协会:今年慈善一日捐共计募捐资金129478元,资金全部上交至区慈善协会。
困难群众节日慰问:1、两节慰问困难群众共409户。共发放慰问金7400元,购物券1000元。永辉超市购物券14000元发放实物:610袋米514桶油、127盒皮蛋、157份年货小包装等。2、春荒救济慰问共计40户,发放40台取暖器,30件羽绒背心。节日期间未发生一例困难群众上访事件。
三、文化体育工作
1、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2013年1月,我街道传统项目“义务写春联”活动如期开展,书画院知名书画家和红星小学书法爱好者冒着严寒在明教寺广场开展义务写春联活动,并把春联送到困难群众家中,活跃节日气氛。2013年2月在街道牵头组织下面向社区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新春联谊会,大家欢聚一堂,节目丰富多彩。2013年4月在区老体协的组织下,组织人员代表街道参加“大杨杯”兵乓球比赛,获团体第二名、个人获得2个男子第二名、2个第三名的优秀成绩。并组织社区文体团队开展了新春联谊会和成立周年庆典。还有形式多样的大型为民服务活动,每个社区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在各个社区开展了主题为“和谐邻里,和谐社会”茶话会,拉近了社区居民的距离,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吐露心声的机会,受到大家欢迎。在各社区都组织了义务为居民放数字电影,让大家走出家门,老少同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因街区合并,文化站积极和上级部门联系协调,将原有的16个农家书屋,合并成现有的6个,这极大的方便了农家书屋的工作开展。四牌楼社区的“农家书屋”得到市里部门的检查,并肯定了其成绩。在媒体上也得到了大量的宣传。四牌楼社区组织志愿者上门为空巢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为老人送去爱心。同时还举办了社区趣味体育活动,棋类、桥牌、球类比赛以及其他趣味体育比赛,社区居民群众在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增进知识、技能、智慧和健康。
2、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在加强辖区网吧管理中,街道执法部门定期不定期对辖区娱乐场所和网吧的管理人员及负责人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和应急防范常识宣传,并严格杜绝未成年人上网。给辖区的居民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更给家长们解决了长期以来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毒瘤”。
上半年根据市“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部门的要求,为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全面开展集中打击盗版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制品行动。我们对社区音像制品和计算机软件制品进行检查,确保了我辖区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民生工程
上半年召开2次民生工程会议,一方面传达区民生办下达相关文件的精神,另一方面收集民生工程进展情况并安排下一步工作。按照目标任务抓紧时间落实,让群众真正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按照区民生办民生工程宣传包保责任制的要求,制定民生宣传包保名单,对民生宣传包保责任人进行培训。在辖区内及宣传橱窗张贴宣传海报60份,利用社居委电子屏幕滚动宣传民生工程宣传标语,在小区内设宣传台宣传居民养老政策等民生政策,接受咨询。上门发放民生工程一封信2000份,让民生工程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居民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享受政策。经统计,上半年民生工程和便民服务相关宣传报道20篇。民生工程完成情况就业技能培训240人,完成率100%;企业技能提升培训120人,完成100%;居民养老参保1273人,完成100%;居民医保参保,每年7-9月为参保缴费办理时段,目前此项工作已在开展中,目前已参保3010人。
五、老龄工作:
在今年7月1日施行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前在社区做好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老年人学习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地方有关的法规,让老年人知法、懂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通过听讲座、法律咨询等途径,大大提高老年人对自己权益的维护意识。为社区老年团队做好在区民政局登记备案工作,目前共有天籁女子合唱团、百灵艺术团、知音黄梅艺术团、义仓黄梅剧社等20多支社团登记备案,为辖区老年团队规范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拓展6个社区老少活动家园以及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红旗和四牌楼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为老年人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健身、康复提供活动场所,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在每个社区设立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站,定期为社区老人提供健康服务、咨询、建立健康档案,并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按照区老年协会的要求,协助市社工协会进行特殊老人需求调查,提供相关资料,复印调查表和调查问卷400份
六、双拥工作
完善双拥工作制度。始终把拥军优属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常抓不懈。上半年发放“光荣军属”牌33块。统计上报辖区内电子显示屏及滚动大屏幕共计49处。为实现优抚数据部、省联系,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有关信息,分批安排了两参人员、伤残人员、在乡复员军人、烈属等共计280人左右到区双拥办进行数据录入。参加市双拥办举办的“鱼水情”书画展,完成了区双拥办下达的送展任务,共送展4幅书画作品。
七、残联工作
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共有121人,其中一、二级共89人,每人每年补助1200元,三级共32人,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共发放救助金额126000元,已全部打卡发放完毕。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符合药费补助的精神残疾人共有88人,每人每年补贴1200元,共发放补助金额105600元,已全部打卡发放完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辖区内65名白内障患者,已筛查完毕,符合人员等待复明手术。辖区内0-10岁残疾儿童5名,已进入医疗机构进行免费康复治疗。春节期间慰问贫困残疾人70人,发放慰问金21000元,米、油慰问券70张,价值14000元,慰问特困残疾人齐钰1000元。助残日慰问特困残疾人员62人,共发放大米860公斤,调和油260公升,慰问金4600元。在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管理系统内录入已就业人员154人,未就业人员288人,参加培训人员25人。
下半年主要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年社会事务中心工作任务,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力求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打算及重点工作如下:
1、抓好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义仓、红旗社区创建和谐社区示范社区的工作,确保验收通过。
2、加快进度、想方设法完成非正规就业组织、组织起来就业、孵化成功企业、小额担保贷款、居民医保扩面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完成医保参保任务等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任务。
篇11
二、加强医院的内函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
1、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端正工作作风,完善各项管理机制,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正、作风好、高素质、懂业务、关心职工生活、乐于奉献、具有开拓精神的领导班子。每月定期召开院务会议和中层干部会议,沟通、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大堂领导值班制,从院长开始,四个班子成员加医务科长、总护士长每天轮流大堂值班,听取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开始执行护士长夜查房制度。
2、努力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加强医务人员的“三基”训练和考核,提高业务素质。医务科每月组织一次全院业务学习,5月中旬院内已组织上半年“三基”考核,通过率达100%。
3、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脱产学习3个月。今年上半年已分批送16名医护人员去开发区医院、中山三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去学习。对于一些积极向上,自学大专、本科的医护人员,还给予报销学费,以资鼓励。本年度我院有3人获得大专学历,1人获得本科学历,常旭院长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4、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狠抓医院质量管理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环节,按照医院管理年的要求,定期组织全院性医疗质量检查和考核,以此增强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对连续三年未取得助理以上执业医师证的人员作待岗或解聘处理,二年未取得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证书的人员在奖金分配方面给予适当的下调,目前我院此类医护人员奖金都按所在科室奖金的80%发放,并已分流2名非持证上岗人员。新毕业来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所写的病历、医嘱、处方、辅助科室检查单等必须有上级医师的签名方可执行。引进2名高素质、高学历的业务骨干,积极有效地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稳妥地进一步推进农村卫生保健工作。
1、编实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网底。
自农村卫生保健科成立以来,着力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对预防保健、妇保、儿保、慢病、残疾人康复等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整体功能,服务范围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编实农村医疗卫生的网底,做好基础工作。为6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及五大慢病病人(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慢阻肺及肿瘤病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至今已建4300份。实施了巡回医疗、上门服务的方案,每个村及居委每个月固定一天的巡回医疗,整合医疗小分队开展全方位服务。受到群众高度赞扬,让群众尤其是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充分享受到了政府的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创业导报》以长篇纪实报道“倾力铺平群众就医问病路”为题目长篇报道了活动内容。
2、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展“朴素医疗”活动。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院于4月21日制定了“朴素医疗”为主题的服务活动方案。所谓“朴素医疗”是相对于“过度医疗”而言,就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用相对简单的方法,最适合的个体化法去治疗疾病,以此来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负担,将群众是否满意,群众是否受益作为我们农村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医院的公益性原则,不以追逐利益为目的。在开展“朴素医疗”的活动中,人院将控制病人的人均费用及用药比例例入科室和医生的目标责任,并与个人的奖金挂钩,并规定不得随意开大型检查,如CT,彩超等,确有必要时要经过科主任批准后才能进行。用药原则是首先选用一线抗生素,如病情需要应用二线抗生素时,应经科主任同意签字,严禁应用三线抗生素,而且每个月公布有关数据,对超标者给予批评教育及经济处罚。目前已初见成效,门诊病人平均人均费用由原来的86元,下降至71元,下降了17.4%,受到群众好评,区卫生局专门为此下发文件,将此经验向全区推广。
3、根据区卫生局的统一部署,继续推进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
根据区卫生局的要求,我们进行了“镇—村”一体化工作的试点。对乡村医生进行全面培训,对卫生站的政务、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医疗废物统一回收,对进药渠道进行审核,并且不定期对药品进行全部清查,严防劣质,过期药品的使用。我们接管了山龙村,迳下村,旺村村三家卫生站作为我院直办卫生站,人员均由我院派出,药品实施“零差价”,深受群众欢迎。
4、认真落实萝岗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政策。
继续配合九龙镇政府做好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发动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制度,确保群众住院报销方便快捷,力争农民参合率达到99%以上。今年1月至5月31日,共为623名患者报销住院医疗费用,报销金额1070239元,占总住院金额的67.96%;门诊费用的优惠金额达36007.36元。
5、积极配合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及卫生监督工作。
计划免疫工作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杜绝传染病的流行,定时定点搞好预防接种,开展每月的常规计划免疫门诊工作和查漏补种工作,我院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栏等途径做好宣传工作。除正常的免疫门诊工作外,各项查漏补种工作也在积极进行,目前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已完成,工作人员分别到学校、幼儿园、各行政村开展活动,共查出漏种67人,已补种67人,接种率100%。其它疫苗补种工作正在进行中。
配合上级等相关部门,大力开展食品、公共场所卫生检查工作,指导辖区内的食品店档和发廊(美容店)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
6、扎实做好妇幼保健工作。
4月10日开始,在萝岗区计生委和区卫生局的直接领导下,九龙镇计生服务所与九佛医院联手开展的“一切为了妇女健康”——妇女病普查普治活动于5月10号圆满结束。本次活动九龙片区18个村和单位四千多名育龄妇女踊跃参加了本次活动。分别查出:外阴白癍3例,阴道囊肿壁3例,宫颈糜烂865例(其中重度55例;中度211例;轻度559例),子宫颈息肉126例,子宫颈肥大120例,子宫颈细胞刮片巴氏染色III级或III级以上者20例,宫颈活检已确诊早期子宫颈鳞癌1例;子宫癌前期病变者(CIN)2例;疑似癌前期疾患者11例(如宫颈轻度非典型增生或类似人病毒样病变和宫颈湿疣样变等),慢性盆腔炎135例,白色念珠菌感染104例,滴虫性阴道炎34例,细菌性阴道炎228例,子宫肌瘤92例,附件囊肿91例,子宫下垂4例。结果显示;妇科疾病发病率高达45.47%对已查出的常见妇科病均进行了现场免费治疗;对特殊病例如根据宫颈病变的性质及范围建议其相应治疗及定期随访,有手术指征者则择期手术。到目前为止,有6例在本院已施行子宫切除术、5例附件囊肿摘除术、1例阴道壁囊肿切除术,对部分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了宫颈局部治疗(如物理治疗、息肉摘除等)。
成立了妇幼保健科,定编3人,专门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妇幼保健知识的宣传,增强孕产妇自我保护意识,及时指导产褥期卫生保健知识,加强产后访视工作,对产妇进行指导母乳喂养及科学育儿知识教育,为建立围产保健手册、产妇分娩、产后管理奠定了基础。上半年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产妇总数118人,其中顺产分娩65人,剖宫产53人(含5名臀横位分娩)。
四、医院改扩建工程项目顺利进展,就医环境很快可以得到改善。
今年二月施工队正式进驻,预计该工程今年下半年可以完工,随着医院改扩建工程的完成,将会大大地缓解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也将会给医院带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患者一个幽雅舒适的住院环境。
五、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认真落实创文明城市工作的各项要求
在创文明工作中,我院一是及时将上级指示传达到各科室,由各科室负责向职工宣传,通过不断宣传统一全院职工思想认识,确保职工认识到位,医院的创建工作到位;二是积极动员和组织职工参与到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引导广大职工从日常工作中的小事做起,从医院环境、日常的言行中做起,狠抓各项创文明城市工作的落实,明确各科室在创文中的责任,由创文工作小组定期检查;三是针对存在问题,积极整改。如在门诊增设了轮椅,开水桶,水杯,改进了相关标示等;四是建立创文工作资料档案,分类整理。“创建文明城市,人人有责”,创文明城市工作还在继续中,我们会更加努力。
六、继续治理商业贿赂,树立良好医德医风。
做好思想教育,对医护人员开展相关商业贿赂的法制。完善医疗服务信息,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为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如对每天的住院病人都给其打印住院费用明细清单。并向社会公开了治理商业贿赂的投诉电话,设置了专项工作意见箱等。针对医药购销、医用耗材、设备购进等薄弱环节和容易出现漏洞的环节也进行规范。药品、医用耗材、医疗设备等,均实行网上集中招标,医院药事委员会充分发挥了监督作用,全部新药,必须由科室提出申请,由药事委员会会议审核批准方可购进,建立健全准入机制,从源头上堵塞一切漏洞。并组织医护人员反复学习《九佛医院工作人员索要、收受“红包”、回扣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抗生素使用制度》、《九佛医院医药器械购销十不准》和《临床用药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通过自查自纠和对外的调查,我院未出现收受回扣、“红包”等不正之风。
七、业务指标大幅度增长。
上半年,在克服了病房改造,业务用房大幅减少等困难下,主要业务指标大幅度增长。
八、根据年初工作计划,结合目前的状况,*年下半年还有如下计划有待完善。
1、“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活动的总结,结合解放思想活动的调研成果,各科室开创性地进行工作,真正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切实转变观念,实现医院全面、跨跃式发展。
2、成立“预防保健部”或“公共卫生部”,由一名副院长挂帅。整合防疫科、妇幼保健科和农村卫生保健科,充分发挥预防保健、妇保、儿保、慢病、残疾人康复等“六位一体”的整体功能,主动、着力做好公共卫生工作,打一场公共卫生的翻身仗。近期目标是8月份的初保达标;远期目标是为九佛的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充分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3、加强“镇村一体化”的建设,争取在年底前能将辖区内一半的村卫生站接管过来,做好乡医的分流工作。让医院直办的卫生站变为社区卫生服务站,让九佛群众有自己的“责任医生”或“片医”,让群众享受安全、便利、有效、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4、继续开展“朴素医疗”活动,达到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负担的目的。
5、继续做好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工作,使辖区内的群众参合率能达99%以上。
6、继续为低保病人免费手术,并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区。
7、一步做好无证医护人员的转岗与分流工作。
8、配合上级做好“创文明城市”工作,以创文明为契机,构建和谐医院。
篇12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机制颇为重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途径,于2002年9月首创“居家养老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居家养老院”的情况。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日本养老问题专家多次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民政部领导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况
居家养老,不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是特指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即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和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偿的各种长期服务的养老方式。大连的具体做法是:根据社区老人经济条件和养护员岗位的需求,分为A、B、c、D四个档次。A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3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高龄(80岁左右)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的人);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B类:每户每月享受的政府养护补贴2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需要照料的男70岁、女65岁以上的老人;双亲老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内(含1000元)、单亲老人家庭月收入在600元以内(含6OO元)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下肢瘫痪等重大疾病由医院出具证明),如其子女是本区下岗失业人员,可以作为养护员选用,但必须经过街道、居委会人户调查,情况属实,由居委会张榜公布3天,如无异议,可享受政府补贴。C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100元,条件是在享受B类条件以外的社会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方是失业人员且同时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D类:居住在本地,经济条件较好,需要此项服务的自费老人。居家养老审批时间定在每月的10日前,由所在街道将申报者的户籍、工资、医院证明等相关材料各一式两份(原件、复印件各一套)报送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审批。
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现有六十岁以上老人9700多人,占辖区人口的12%,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600多人,孤寡老人近20户。通过调查发现,全街道共有47户特困老年家庭急需照顾,有的是孤老户,有的是子女下岗、失业无力赡养户。以前,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经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和照顾,但是由于人力有限,时间不固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另外随着退休职工纳人街道管理,社区干部愈加繁忙,很难长期担负起照顾老人的任务。虽根据“星光计划”要求,在对老人服务上,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建立了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活动室和室外健身器材,但对重病、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仍未解决。同时,街道有许多下岗职工,尤其是大龄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困难,长期在家,靠低保金过日子,生活十分坚苦,而下岗女工都是料理家务能手,加上老人的特点是恋家,所以街道巧妙地将这两个弱势群体结合起来,先将下岗女工培训成养护员,再利用社区慈善会所得捐赠支付养护员工资,这样既解决了照顾扶养老人问题,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开创出一条不设围墙的家庭养老模式。
由于居家养老费用低、服务周到、家庭氛围浓、适合老人生活习惯、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到各层次老人欢迎,居家养老迅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13户17人发展到现在的77户118人,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沙河口区在全区16个街道推行这一做法,目前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2003年居家养老院获得区长特别奖,目前此项措施已在大连市全面推行。
二、居家养老的组织机构
为了促进沙河口区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步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沙区居家养老事业健康、适度、有序的发展,特设立以下机构。
第一,沙河口区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把居家养老院纳入社会养老机构重点指导、服务、管理范围。
第二,街道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院长由街道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院长由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兼任。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家庭养老院的工作计划、措施的实施,人户摸底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居家养老院的养护对象和养护员;负责签署养护员协议、养护员的调配、管理、考核和培训、发放养护员的工作补贴;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募集慈善资金等。
第三,社区居委会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兼任,主要职责是:调查、采集家庭养老需求信息,上报社区需要增加的养护对象;定期征求老人意见,改进服务;负责养护员的管理、业务学习、考核和业务讲评;为有家庭养老需求的老人选派养护员;负责居家养老院的设施建设与维护;传达部署养老院工作任务。
第四,居家养老院。每个居家养老院由一名养护员和一户被养护对象组成,养护员与老人签订协议书和服务承诺,养护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爱心奉献,热情服务;必须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清扫卫生,买菜做饭,和老人谈心,带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会请假,居委会派人接替,养护员每日填写日记和家庭财务收支帐;经求老人意见,居委会月考核、季评议,如果老人不满意可提出更换养护员。
第五,社区医院。社区为每户居家养老院选派家庭医生,为每个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载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每周一次为老人体检并做好记录,为每个老人发放一个急救卡,老人可享受免费就诊;定期对养护员进行日常护理培训和老年人常见病例护理以及各种急救常识的培训。
第六,监督员。监督员由街道老龄委、退管站和部分老党员组成,负责养老院各项制度的检查落实,对养护员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征求养护对象意见,及时提出有利于养老院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三、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居家养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各方面趋于完善,目前正向“六化”方向发展。即管理规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1.管理规范化。养老事业水平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居家养老院从创建到现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居家养老院的发展,市、区政府出台了《大连市家居养老院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行社区居家养老院建设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目标,即“十五”期间,沙区要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规范的居家养老院管理机构,确保生活需照料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全部纳人居家养老院福利服务养老范围,满足社会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提供有偿、低偿的养老服务;各街道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具备“9有”,社区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合同文本、统一体检、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建立养护员考勤、考核、评议、奖励制度,使居家养老院在管理体制、用人制度、补贴标准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
2.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随着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培训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来源渠道不稳定等问题凸现出来,必然制约、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具体的方法是: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沙区政府为每个街道下拨居家养老院开办事业费,对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区政府每月资助300元养护费,低收人老人每月补助200元,社会老人人均月收人低于1200元的月资助1120元。区政府年出资十万元用于养护员公益岗位工资和培训,每年市民政局发行1-2次专为居家养老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彩票,所得资金款项用于居家养老费用。沙河口区成立慈善总会,各街道成立慈善办事处,动员社会力量向海内外募集款项,对捐助额4千元以上的单位、个人可给予一年“冠名权”,长期包户捐助可予以永久“冠名权”,对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可授予荣誉称号。
3.运行市场化。居家养老事业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责任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其中享受资助的“三无老人”仅41户,其余全部自费。目前,全市已发展自费户500多户,养护费每月300-1300元不等。沙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资助和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发展自费户,未来居家养老市场潜力非常大,不仅适合“独居”、“空巢”老人,而且适合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这种方式使双职工子女白天安心工作,免去其后顾之忧,晚上同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节省子女去养老院探视的时间,费用适中,因而受到不同层次老人的欢迎。
4.服务方式多样化。目前居家养老院提供的服务是老人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其发展还要满足老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不同老人特殊需求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比如根据老人兴趣、爱好提供服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健康老人提供室内外活动场所,社区医院为低收人老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为老人提供小时服务、单项服务、日托、相谈等服务。中山公园街道还联办了“夕阳红”养护院,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和针对临终老人的“临终关怀”。
5.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的“银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劳动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优先在公共服务社及辖区失业人员中培训养护员,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和职称序列等级管理制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沙区中山公园街道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医护理学院联合办学,建立了中山公园居家养老培训基地,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常年开设家庭护理、老年心理、老年常见病防治和急救知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请专家教授讲课,建立标准化题库,使养护员培训正规化。市劳动局为居家养老院设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并逐步建立养护员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未来的养护员的工资依职称和服务质量而定。中山公园街道目前已培训253名养护员,184位已走上养老护理岗位,并且和市内各军队干休所达成协议,派出养护员40多名。
6.服务对象公众化。居家养老院在确保国家供养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无子女享受“低保”老人需求的同时,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即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四、发展居家养老的重要意义
篇13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在保证其主要服务对象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服务[1],这也是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服务理念的必然趋势,其应用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非常普遍和成熟,如美国,所有公立大学的图书馆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并针对不同的社会对象,注重与校外不同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为校外读者开展多姿多彩的社会化服务[2]。在我国,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以来,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也开始成为我国图书馆界关注的一个课题,并陆续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始了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近几年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探讨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1 开展社会服务的背景
1.1 办学定位要求图书馆应有社会服务的功能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是2005年3月由四所成人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公办综合性高职院校,设有涵盖电子信息、制造、土建、园林、食品、财经、旅游、公共事业、艺术设计、外语等十余个高职专业大类的40多个专业,在成立时便被广州市政府赋予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并重发展的办学定位,并在2009年5月由广州市政府加挂了“广州社区学院”牌子成为广州市首家社区学院。基于社区教育的办学定位,要求图书馆应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
1.2 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沿革凸显社会服务需求
学校各校区均处在广州市中心城区,主校区与广州市白云区政府机关大院只有一墙之隔,基于历史沿革,相邻两个单位有着悠久的资源共享协作关系,特别是在文化设施方面。因此,自学校成立迁入主校区后,相邻的白云区政府便希望能继续共享这些资源。此外,由于各校区均处于交通便利的闹市居民区中,校园面积也较小,市民进出图书馆的时间成本较低,社区居民就近获取文献信息的需求较大。
1.3 自身的发展定位加快了社会服务的探索
从学校成立伊始,学院领导便对图书馆给予很高的定位和期望,办馆经费明显增加,各校区馆舍先后都进行了维修改造,构建起集“信息获取、文化休闲、学习与交流”于一体的功能布局,文献资源建设也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年生均新书达到5~8册,年征订报刊1 800种左右,数字资源也成为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份。基于这样的发展机遇,图书馆在完善校内服务的基础上,也希望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以提高服务能力和办馆绩效。
1.4 国家教改项目加大了社会服务开展的力度
2011年开始,学校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社区教育)建设项目,这是一个持续3年并有配套经费的系统工程项目。根据项目的任务分解,图书馆承担了社区居民文献信息服务和社区图书室建设的子项目,极大地推进了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开展。
2 社会服务的举措与成效
2.1 面向社区单位和居民开放文献借阅服务
基于馆藏文献资源日益丰富,2007年10月,我馆尝试向相邻的白云区政府机关大院开放文献借阅服务,机关里的工作人员可凭工作证和身份证到我馆办理借阅证,凭借阅证可以到馆阅览和外借书刊,也可以到电子阅览室使用数字资源。借阅证分集体借阅证和个人借阅证,提供集体借阅证主要是结合机关单位的需求,满足同一单位或部门的读者在校外通过图书馆OPAC检索书刊,然后由其中一人持集体证到图书馆集中办理外借手续,从而节省其他读者的时间。2010年10月,配合学院开展社区教育的办学定位,我馆面向社区居民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全面开放文献借阅服务,并开始进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宣传和上门办证。截至2013年6月30日,据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馆共发放了405个社区借阅证,其中集体借阅证11个,机关大院读者126个,社区居民读者268个;共向社区提供外借图书5 544册次(见表1),所借阅的图书包括了除中图分类法V(航空、航天)类以外的其他所有21个大类,借阅量较大的类别依次是I(47.35%)、K(10.48%)、H(8.15%)、B(7.31%)、T(5.36%)、C(5.1%)、J(4.46%)、D(2.92%)等,表明社区读者的阅读需求还是比较广泛的。
2.2 与社区公共图书馆开展资源帮扶活动
由于多校区办学,我馆每年有200多种大众类期刊征订了2~3个复本,因此,结合社区内不少社区图书室期刊杂志单薄的现实情况,从2010年4月开始,我馆与白云区图书馆开展了资源帮扶活动,在每年初将下架的上一年度过刊分类整理捐赠给社区内的多个社区图书室。所捐赠的期刊,既有适合中老年读者的《科学养生》《大众健康》和《家庭医生》,也有满足学生族学习需求的《新东方英语》《英语世界》和《疯狂英语》等英语读物,有提高工作技能的参考资料《大众软件》《轻松学电脑》《汽车维修》和《摄影》,还有拓展人文视野的《环球》《世界博览》《读者》和《读书》等综合刊物,涵盖了社会生活、文学艺术、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10多个学科类别,门类多样,内容丰实,可读性强,兼具知识性、专业性和趣味性,既能丰富社区文化资源,又能提升社区读者的文化品味,深受社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肯定和社区读者的欢迎。截至2013年初,我馆共向社区捐赠期刊杂志1万多册,每年平均3 000多册。
2.3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
从配合社区教育的办学定位角度出发,从2007年开始,我馆开始了进社区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探索,包括馆藏资源推介、资源使用培训、文化讲座、阅读辅导等活动。一方面通过宣传和培训帮助社区读者了解和利用文献资源,另一方面也通过开展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讲座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截至2013年6月底,我馆共开展各式社区文化活动30多场,活动人数累计超过1 000人次。如利用我馆《城市色彩讲坛》的资源,邀请了广东图书馆学会乔好勤教授到白云区直属机关举办读书讲座,并配合开展了图书馆资源推介和OPAC使用辅导;针对社区老年居民普遍关心的饮食健康话题,邀请我校食品营养专业教授到社区为居民作题为“老年营养与健康”的讲座;邀请北京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资源商的培训教师,到社区图书室举办“走进社区看多媒体资源”的讲座,指导社区读者通过我馆VPN远程服务平台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针对不少社区读者不了解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组织服务人员进社区、进企业开展宣传和咨询活动,现场办理借阅证,现场答疑解难。此外,还结合校园开放日、校庆、读书节等学院重大主题活动,组织社区读者和社区居民到图书馆参观,了解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近两年,还根据社区读者的阅读量评选“读书之星”,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活动。
2.4 援建社区分院图书室
根据学院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社区教育)建设项目的分解任务,从2011年开始,我馆开展了援建社区分院图书室服务。一方面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社区调研和指导图书室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专业咨询与业务指导,并针对个别图书室管理人员少、专业水平有限的情况,组织我校图书情报协会(学生社团之一)的志愿者定期到社区图书室协助借阅服务和书刊整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项目配套经费为7个社区图书室筹集书架、阅览桌椅、门禁、防盗仪等书库设备各一批,选购新书各2 000余册。目前,有一些社区图书室如白云区景泰社区图书室已初具规模,文献信息服务开始走上轨道。
3 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认识与设想
3.1 重在践行开放的服务理念并落到实处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是一种基于资源、技术、人力的复杂的多层次合作[3],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根据各馆自身的条件确定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开展社会服务不必追求高精尖或是多和全,而是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重在践行现代图书馆开放的服务理念,重在适应社会需求并落到实处。从统计数据显示,在我馆向社区居民全面开放文献借阅服务后,社会服务的文献量大幅度上升,既表明社区居民对我馆文献资源的需求,也充分说明了图书馆开放文献服务的必要性。我校作为近几年快速成长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以职业教育和人文、科普等大众教育资源为主,比本科院校图书馆更加贴近广大社区居民的学习和文化需求,加上近几年我馆文献资源建设发展较快,新书比例大,类别丰富,生均资源量也较高,服务社区居民存在明显的优势和潜力。所以,应将社区文献服务作为我馆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开展,增强社区文献服务的辐射能力,不好高骛远,使我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实实在在惠及广大社区民众,这才是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本质所在。
3.2 加强社会服务的宣传,简化服务手续
我校所处的白云区和海珠区都是外来务工人口比例较大而公共图书馆资源却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域,社会借阅的图书涉及文学、英语学习、历史地理、哲学、计算机、艺术、财经、法律等多个类别,显示了社区居民潜在的文献需求和读书热情,但调研中发现目前仍有不少社区居民不了解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举措以及有哪些文献资源。因此,应加大社会服务的宣传力度,除了进社区宣传办证外,可针对不同社区的主要需求特点定制相应的推荐书目,与社区公共文化单位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指导和信息素养教育,包括开展图书馆网站和馆藏OPAC的使用培训,使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图书馆并掌握利用图书馆的技能技巧。而且,要树立方便读者的服务理念,简化服务手续,降低服务门槛,如可适当降低外借图书押金、延长借阅期限、扩大借阅册数、取消有效期验证等,通过节约读者的使用成本来提高读者的积极性和满意度,进而提高社会服务的效果,促进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3.3 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促进社会服务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
目前,我馆开展各种社会服务项目普遍都是依托一些科研项目或教改项目来开展,由于这些项目基本上是由员工以自愿的形式申请的,所以社会服务的内容、模式和成效也基本上是由项目的要求、验收指标等因素来确定和评价,并未纳入图书馆的常规业务工作来统筹规划和考核,导致不少社会服务开展的随意性较大,如上门办证、进社区举办讲座、图书室援建等服务项目普遍存在运动式操作,在项目结题后便不了了之,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也参差不齐。社会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一项长期性工作,加上我校社区教育的办学定位,目前从领导层面到基层员工对社会服务的认识和必要性已普遍达成共识,因此,经过过去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社会服务应纳入我馆的常规业务范畴,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统一规划和部署,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配置相关的岗位,形成包括总体规划、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要求、经费预算、人员调配、绩效考核等社会服务相关的运行机制,并将分散的人力物力汇集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合力,促进社会服务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
3.4 依托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开展社区学习信息服务
我校作为涵盖文、理、工、商、农、艺术等十余个高职专业大类的综合性高职院校,目前已建有50多门省、市、校级精品课程,30多门网络课程,70多门社区教育课程,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生均纸质图书80多册且60%以上是近5年购买的新书,订购了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多媒体学习资源、各种考级考试题库、统计数据库等20多个商业数据库的数字资源,也建有4个学习资源库。因此,可仿照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校外学习支持服务[4],依托我校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势,针对社区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知识更新开展社区学习信息服务,拓展服务内容。即建立社区学习信息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的远程学习提供相关的信息导航、书目推荐、参考咨询、文献传递、代查代检等自主学习相关的信息服务,可将参考咨询并入图书馆的在线咨询平台。不过,在利用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时,应重视社会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在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对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管理利用工作形成制约[5]。所以,在订购数字资源时应与资源商沟通好社会服务的模式及相关条款,同样,在利用课程和网络资源时也应妥善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避免无意中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提升高校形象的重要途径和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不同的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来确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社会服务重在践行现代图书馆开放的服务理念,应加强社会服务的宣传,简化服务手续,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并不断结合自身的优势及特点拓展和完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 1 ] 刘艳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2(2):102-105.
[ 2 ] 东方.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及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2(9):58-60.
[ 3 ] 肖烨.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4):89-91.
[ 4 ] 谢丽娟,郑春厚.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