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结合互联网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较于普通高中课程,中职计算机课程更具实操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完成于计算机机房内,而极少进行理论传授和细致讲解。由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也经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在开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时,专业老师可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理论传授问题[2]。例如,在讲授word的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前,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案例教学视频、操作视频、纠错视频,梳理具体操作步骤,形成具体的任务安排,以《课前学习任务书》形式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既定时间内阅读理解理论并提出疑问。之后,再由老师负责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相适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上机学习;最后,领导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学习word的图文混排和艺术化版面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也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掌握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针对性拓展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时,计算机教师还要善于应用视频录制等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以便在课后针对性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不足,或为学生提供重复学习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反复观看和理解课程内容,打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路,切实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3应用社交媒体深化课后反思
传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更偏好给学生布置单一化的课程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复习,还变相地加重了教师的课后负担。因此,在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建议计算机专业教师有必要采用社交媒体来改进这种课后反思模式[3-4]。例如:给学生布置创意性作业,让学生将自身的计算机作品直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网或是QQ空间上,并由老师负责收集,建立投票界面/评论界面,由师生共同投票或者评论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自身的作业,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充分发挥微信群、QQ群的作用,不定期和学生沟通交流上课情况,鼓励学生及时指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针对性改进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时间允许,计算机教师还可在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课程反思栏目,鼓励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提出疑问,并获得老师的解答,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等的发展,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课前准备、课中质量提升、课后反思深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因而,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要高度重视引入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王妍.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6(46):147
篇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功能需求较多,人们在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资源时,对信息资源本身的依赖程度较高,基本将信息资源载入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中,通过系统各项功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及分析。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分类及分析,而是需要更多的功能,如传输、共享、预判及资源置换等。现阶段,计算机处理技术缺乏相对完善的信息技术功能,无法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工作,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1.2网络平台安全性能较低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项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主要虚拟活动场所之一,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信息资源,拓展视野,还能实现资源互置与共享,加强现代社会的资源流动。但是,现阶段的互联网平台安全性能较低,人们在网络上浏览网站、购物、交流、预定出行工具时极容易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容易丢失企业信息资源,内部系统感染网络病毒,这些情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还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1.3缺乏精准的信息资源筛选系统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网络平台的依赖逐渐增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均会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查找需要的资源及信息资料。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缺乏相对精准的信息资源筛选系统,不能十分准确地提供人们所需信息,导致人们在网络平台中搜索信息时不仅需要准确输入信息关键词,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对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人为筛选。这种情况不仅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不便,还降低了现代人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认同感,不利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1.4数据传输技术发展缓慢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云计算”“大数据”等,这些技术给现代社会企业及个人带来了便利。大量的数据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及性能良好的信息传输技术作为支撑,不断增加的数据传输内容给计算机传输技术带来了较大压力。现阶段,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无法满足网络信息资源传递的需求,需要计算机技术科研人员不断探索计算机信息处理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点,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数据传输与储存能力。
1.5缺少专业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人才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无法满足“互联网+”带来的数据处理需求、信息资源传输需求、信息安全保密需求。现阶段,我国缺少优秀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人才,不能针对问题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深度开发与探索,导致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缓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传输、保存与保密时,没有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对企业软件及硬件设备进行维护,没有专业人员对多余的信息数据进行清理与转移,也没有专业人员对计算机联网安全进行保护,造成计算机系统瘫痪、企业数据资源丢失。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措施>>>>推荐阅读: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现存问题分析
2.1应用于信息资源处理,实现“数据化”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中信息资源处理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只有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加工技术,为现代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快速的信息资源加工、处理、传输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计算机信息资源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其中,信息获取技术是将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相融合,为计算机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平台,确保工作人员在保证信息资源安全、稳定的同时获取需要的信息。信息加工技术是重新整理已经获取的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有序处理,工作人员可以运用DEEPWeb数据感知、数据索引等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相对完善的“大数据”模式。信息传输技术是要在计算机信息资源处理体系中引进网络功能,建立网络传输通道,将信息数据传输到网络虚拟空间,实现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
2.2应用于数据储存,促进存储技术发展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数据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因此,工作人员要大力发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数据存储功能,促进存储技术发展,推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信息存储技术,是计算机在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后,将其保存在计算机系统的空间中,为使用者后期调取和查看做准备。要提高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首先,积极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选用"Hadoop"技术,计算较为复杂的数据,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分析能力。其次,引进WebService接口技术,实现网络储存,避免大量的信息数据占用计算机系统,防止计算机系统瘫痪。最后,引进计算机操作系统与服务器,将数据功能与网络存储功能相结合,实现数据一体化处理,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化发展。
2.3应用于数据信息保护,强化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工作、生活、社交方式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与活动越来越频繁,网络购物、网络订票、网络交友、网络教育等多种网络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的数据信息保护功能尤其重要,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提升计算机信息保密性已经成为现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人员首先要处理现阶段网络平台安全性能较低的问题,结合人们开展网络活动的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能,聘请专业计算机人才进行定期维护,避免计算机由于防护功能漏洞受到网络病毒侵害。其次,工作人员要引进计算机安全防护软件,如防火墙、木马监测系统等,彻底隔绝网络病毒,防止不法分子盗取计算机信息。最后,人民群众应自觉接受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登录正规网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2.4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计算机专业人士的要求不断提高。基于此种情况,要重视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发动社会各界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推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重视计算机学科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意识和计算机应用意识,为我国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各地区的中职、大专、大学本科院校要积极开设计算机信息专业,加大专业教学力度,为我国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计算机专业人才。
3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处理技术是一项极大的挑战,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如信息处理与传输、网络平台安全保密、信息储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想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促使其满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使用需求,就要与时俱进,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推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完善与进步。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孙振军.试析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5).
[2]杨俊.互联网下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12).
篇3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计算机专业开办时主要延续了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内容重理论而轻应用,课程设置上广散网,不注重精细化和专业化,而且不以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而且专业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人才需要的灵活化严重不对等,与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对等,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充分理解市场对计算机蓝领人才实际工作技术和能力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式比较单一、方向不清晰
很多学校在开设相关专业时并没有深入调查当地企业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的状况。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存在不合理现象,这就造成了这些学校计算机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模糊。学生也就缺乏科学引导,严重影响了学生后期就业。
(三)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中职教育受传统高等教育影响,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忽视了中职教育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由于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差,领悟力不强,思考能力缺乏,这时如果还忽略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必将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的脱节。
(四)单一评价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去我们一直采用普通中学的评价模式,以学生成绩为主,主要是老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已不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技能也起不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建议
针对上诉问题,当前中职学校又该如何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计算机蓝领人才培养方案呢?笔者在充分研究当前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状况,再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笔者多年计算机教学经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
(一)培养目标要明确
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首选要了解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能够到达的层次,根据企业对计算机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定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蓝领方向,计算机蓝领的培养目标应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人员或为相关软件开发企业培养底层的软件代码编写人员。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具有相关职业领域理解与沟通能力,注重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认真贯彻党或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和政策,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企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真正做到校企融合,共同办学。
(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对计算机蓝领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明确计算机蓝领的主要工作包括:在软件工程师的指导下,依照软件计划书,编写子模块内的规范化程序;整理和编写软件资料和文档、测试记录、会议记录;进行数据(程序、软件文档)保管、备份;从事软件的模拟用户测试;为用户提供售前售后服务;进行桌面系统、嵌入系统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网站的日常维护等等。在行业专家的帮助指导下,结合学院的办学实际情况,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出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技能为主的培养模式。在一学年主要培养基本技能,二学年主要培养职业技能,并要求进行企业实践,三学年主要为岗位技能培训,通过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来实现。
(三)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计算机蓝领人才的培养,重在计算机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专业方向,通过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构建起模块化下的项目课程体系。以软件蓝领为例,没有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不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可能并不会妨碍学生去使用工具开发出用户层的界面或者数据库的基本应用程序。在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下,让学生首先掌握好最基本、最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较浅的程度内掌握一到两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之后根据企业的应用需求,学习市场较流行的、更加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
构建出模块化课程体系后,还需要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任务来确定教学内容,要摈弃传统的讲授式加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从应用中学习,采用项目式教学、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参与一个实际项目的应用开发中,真正了解和掌握软件的开发的过程和开发技术。教学内容最好以任务单的形式构建,要形成项目化课程与教材,需要有配套的教学资料。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要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手抓,并设置相应的权重。一方面设立统一的试题库,采取抽考的方式作为结果考核的检查手段,以此来衡量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同时也是鞭策学生积极学习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注重每一个教学任务的过程考核,要结合任务特点,设置合理的考核标准,并从师评、组评、互评、自评等维度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
总的来说,计算机蓝领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对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要求加强校企之间交流沟通,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切实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篇4
1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征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为网络学习,不限制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时间、地点等,还可以与和世界各个角落的学习伙伴交流学习心得,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时,其内涵及特征也越来越被学者们津津乐道,那什么是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呢?“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是由共同体的概念及其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形式。“学习共同体”也称为“学习社区”,学校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并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而受到教学工作者和学习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实践中得以发展,且其作用和影响范围呈明显扩大的趋势。每一种教育形式的形成和成长都有支撑其发展的理论基础,学习共同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不久远,想要透彻地了解它的发展现状,我们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领悟它的魅力。对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学习共同体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至今为止,已有不少学者表述过关于学习共同特征的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的表述是以萨乔万尼、雷威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观点。通过他们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学习共同体具有普遍的某些特征:尊敬、关怀、包容、信任和授权。其具体则是指,学生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尊重,教师对学生予以关怀,同样的,学生对老师也要以礼相待,予以关怀;同时,也要给每一位参与者足够的尊重和包容,不排斥,不挤兑;再者,学习共同体之间的每位成员之间都要相互信任、积极分享自己的资源,互相交流自己的成果;其次,任何参与者都应该感到在共同体中被赋予了权利,并且他们乐于表达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并分享学习感受;最后,所有参与者们有权决定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和核心价值,他们应尊重并认真执行自己的决定。
2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
此次调查以本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调查问卷共10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0份,有效率达95.23%。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了解程度、参与积极性、对管理方式的喜好程度以及对学习共同体活动时间的偏好等几方面来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知道学习共同体的学生占89.6%,其中,参加过学习共同体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82.9%,而从未听说过学习共同体的学生只占10.4%。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共同体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有相当多一部分同学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对其毫不知情的也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得出学生对学习共同体喜好程度的分析。大多数学生希望学习共同体有学校的参与,这在某方面也体现出学校在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希望有一个完全轻松的活动氛围,所以,他们并不希望学校参与其中。有一小半的学生希望学习共同体的活动能在周一至周五晚上进行,也有其他一小半的学生对活动时间并没有特殊要求,但也有12.9%的学生希望在周末进行活动。由上表可知,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果感到很满意,将近75%的学生对学习共同体收到的成效满意,但也存在一小部分同学对此不太满意。这项调查很明显地说明了学习共同体的实施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3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学习共同体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了解程度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建设学习共同体的热情。问卷中的被调查者虽然表现出较强烈的参与学习共同体的意愿,但受到共同体管理方式以及活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其积极性并不高。二是学习共同体产生及发展时间较短,学校没有相应健全的机制,并对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决心还不坚定。三是学生在参与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组织和领导,学校和老师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四是教师缺乏关于学习共同体的运用的相关理论,无法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总而言之,学习共同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的要求与学生崇尚独立、自由的学习理念存在冲突,体现了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建设学习共同体的真实想法,为下一步建立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奠定了理论基础。4中职计算机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对策针对以上学习共同体中存在的弊端,笔者建议:此后学者对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应该将着眼点放到各个学龄阶段、各个年级和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上,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开展切实可行的研究,并采用多种有效的研究方式,借鉴以往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制定出可操作和可实行的方法。总而言之,教育工作者对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要逐渐扩大研究范围。不断加强研究的力度,使得研究取得明显可见的成效,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水平,使得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迈上新的台阶。关于中职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策略,有不少学者认为,营造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方法和有效方式则是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对话”对于促进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知识面的拓宽有很大的帮助,合理的“对话”也将加强学习团体的归属感,同时感受到知识的乐趣而乐于学习。根据以上构建策略,再结合各种合理有效的资源和建议,形成全班、全校、全民共同学习的学习生活氛围,以此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方法,使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上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当然,关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研究还有待加深,这需要学者、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韦承.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额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谭小虎.中职计算机教学初探[J].海西教育专题培训,2010(11).
[3]郑建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10.
[5]冯锐,金靖.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7(3):72-75.
[6]全守杰.“学习共同体”研究述评[J].现代企业教育,2007(14):161-162.
篇5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篇6
数字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图书馆资源采购中的比例也处于逐年攀升的状态,甚至在很多馆中,数字资源的采购总量已经超出了传统纸质文献资源的采购。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读者对数字资源的接受程度也日益增强。IPA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设备的出现,也使得数字资源的使用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各式各样的移动设备都是读者获取、使用数字资源的平台,空间、地域都不在是获取资源的限制。因此,如何选取适合于高校图书馆,适合于高校读者群的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的现状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购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规范与量化的比对,通常是数据库提供商将其开发的产品推荐给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部门,采购部门觉得适合学校的发展情况就将其作为试用数据库提供给用户使用,然后根据试用情况的结果并结合当年的经费划拨情况决定是否购买。同时,学术界也有一些针对数字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虽然对于开展采购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图书馆需要一套数字资源采购评价体系量化了解自身的数字资源结构,量化了解适合学校学科发展的数字资源结构,才能做好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更好的为用户服务,为学校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由于现阶段无成型的数字资源采购评价体系,导致图书馆无法量化了解自身的数字资源特性,也导致图书馆无法量化了解学校在学科角度上对数字资源均衡性的要求。因而图书馆在数字资源采购中容易凭借自身的偏好,而不能系统、正确的看待整个学校在学科类别上的均衡。最终导致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采购问题上有失偏颇,资源结构不合理,投入大,产出小,未能全面均衡学校所有院系、学科的资源需求。
2 建立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的意义
要做出合理的数字资源采购决策,需要了解图书馆自身资源针对学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比例,需要了解学校学科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结构比例,而这些并不能单凭部门的喜好来决定,需要有一个科学、量化的过程,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理想的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可以对数字资源从学校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量化比对,有助于图书馆了解自身数字资源结构特点。同时可以对学校院系、学科的数字资源需求进行量化比对,得到适合学校学科发展的数字资源结构比例。
科学获得数字资源现状和数字资源需求现状的量化数据后,图书馆可为数字资源采购作出整体规划。进而从科学量化的角度做好数字资源评估采购工作,避免采购工作中的盲目性,均衡各院系专业间的资源需求,构建适合学校学科建设的数字资源结构体系,为学校学科发展夯实基础,做好铺垫。
3 科学建立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
3.1 了解图书馆现有数字资源结构
目前,高校的学科、专业日趋多样化,专业之间的交叉也较为普遍,例如外语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外语,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的知识,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技术,还需要适当的掌握外语。同时,数字资源之间也同样存在的交叉、覆盖、重复的问题。因此按学校学科类别对所有数字资源进行分析统计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需要仔细的按系统化来清理,按量化来操作,详尽科学的分析是研究的基础,这样才能得出对学校发展有益的真实数据。
高校购买的数字资源包括期刊论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电子书、试题、音视频文件等,需要根据内容分配不同的影响因子,一般来讲,博士论文的学术价值要大于硕士论文,影响因子就会较大,而期刊论文的划分更为复杂,以我校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术期刊分级分类目录(2007年版)》(简称《目录》)是依据《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目录》(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揽》(2004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和《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目录》中的期刊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于不同等级的期刊需要给予不同的影响因子。电子书中有专业性书籍与一般性书籍的区别,音视频文件中也有专业性教学内容与一般性科普内容的区别,因而也需要给予各自不同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的确立不能盲目确定,需要集中专家、学者的力量统一定制,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如期刊成立的时间,花费的成本,学术界影响等等因素都需要兼顾。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的类型可能还会增加,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影响因子。
假设以10作为最大影响因子,博士论文与A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10,B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9,硕士论文、会议论文、与C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8,D级期刊与专业性电子书的影响因子为7,E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6,F级期刊与专业性教学类音视频文件的影响因子为2.5,试题类的影响因子为1.5,科普性书籍、一般性杂志与科普性音视频文件的影响因子为1。
篇7
1国内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主要在微型机、小型机上研发出一些独立的应用程序。蒋克家,刘慧瑾,雍正正等[1]在CC-DOS和C-dBASEI的支持下,在IBM-PC或兼容机上开发了微型计算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该系统主要包括门诊患者管理、住院患者管理、药物管理、病床管理、工资管理、人事管理和营养分析七大主要功能,并且于1984年先后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试用,使用效果良好,得到广泛认可,该系统的研制是微型机在医院管理应用方面的一次尝试,促进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以后的医院管理信息化的发展。1985年起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IBM-PC微机上开发出自己的医院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其中的财务管理子系统使得医院的账目更加清晰、准确,从而能及时反映全院的经营状况[2]。从文献资料可知,这一阶段医院信息系统处于单机、分散、局部的状态,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信息不能共享。1989年,随着亚太地区计算机卫生行政会议的召开,亚太地区各国讨论和交流各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卫生行政管理和医院信息管理的运用经验。1993年,国家科技部和卫生部把开发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国家"八五"重点攻关课题,由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承接中国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任务,并且研发出"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1995年卫生部制定和下发《关于建设"金卫工程"的几点意见》的通知,CHIS开始逐步向全国推广,促进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推动我国医疗系统计算机应用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外还有总后司令部、总后卫生部的军字1~3号工程,研制推广新一代先进的医院信息系统网络版软件,在军队信息化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重要地位。
在"金卫工程"的推动下,我国医院信息系统正由管理信息系统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转变,临床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医护工作站等;从局部在医院内部应用,发展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2003年,罗敏等[3]学者通过对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型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应用的进行研究,邱明辉,刘海一等[4]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实现PACS和HIS/RIS之间的无缝连接,PACS与HIS和RIS的无缝对接,不仅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完善了医院的服务质量,而且对促进医院数字化医院的创建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琨[5](2011),刘云良[6](2013)等学者对县级医院PACS应用状况的进行探讨,通过对PACS操作过程的规范化,达到整合医技科室资源,提高科室的工作效率,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冯佳洁[7](2005),郑其望[8](2008)详细介绍了电子病历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并指出电子病历系统不是一个独立于HIS中的新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是HIS的基础。电子病历系统不仅能为医院提供数据,社会其他部门如医疗保险部门、社会保健机构等也可以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料。2012年张宇[9]以北京海淀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为例完成自己的硕士论文,在其文章除了分析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情况和详细介绍我国医院信息化经历的阶段,还提出部署和搭建区域医疗网络平台的建议以及目前研究的局限。
2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文献资料可知,尽管国内对医院信息系统作了大量研究,很多医院也研发并使用各种新进的信息系统,由于医疗信息数据的特殊性以及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成熟等因素,医院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主要是:
篇8
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写作毕业论文是一门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其基本方法和目标是集成并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类传感器创建一个使参与者处于身临其境的、具有完善的交互能力、能帮助和启发构思的信息环境,即让用户在人工合成的环境里获得角色的体验。
虚拟现实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沉浸性,是指观察者对虚拟世界的情感反映,这种感觉能使用户全方位地投入这个虚拟世界,这是虚拟现实的首要特征。交互性,是指虚拟现实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能对用户的输入作出响应,并能通过监控装置来影响用户和被用户影响。想象性,是指虚拟现实不仅是一个媒体、一个高级用户界面,还是一个应用系统,它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反映设计者的思想。虚拟现实的三个基本特征强调了人在这个系统中的主导作用。虚拟现实系统按其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其中,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是运用软件编程方法在显示器上显示三维场景,用户通过键盘、鼠标等设备与虚拟场景交互,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推广。
2.网络虚拟实验室
所谓网络虚拟实验室,是指利用区域网或互联网,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一类适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包括相应的实验室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及实验信息资源等。虚拟实验室可以是某一现实实验室的真实实现,也可以是虚拟构想的实验室,虚拟实验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在虚拟实验中,实验者有逼真的感觉,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好像是真正在现实实验室里近距离进行现场操作。在虚拟实验中,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验室,也没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验工具与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主要是对虚拟物的操作。
3.计算机专业虚拟实验室的创建
构建专业虚拟实验室,其实就是搭建一个网络平台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及管理三个方面。在硬件上,
目前各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接入了互联网,这些基础设施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在软件方面,一个是实验室平台软件系统的开发,它与网站建设相联系;另一个是网站的内容(实验内容)建设,这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虚拟实验室应有可以做的实验来支撑,不然软件平台就是一个空架子,形同虚设。同时,该平台上还应有实验管理的支持,对实验仪器、实验报告、实验指导、实验成绩及网上答疑等进行有效管理,并对虚拟实验室进行监控,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1)实验管理模块,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仪器管理和学生成绩管理等组成。写作硕士论文在学生管理方面,学生通过浏览器进行注册登录,登陆成功后可浏览实验项目,查看实验的详细资料,预约实验项目及做实验的时间,在线发送和接受消息,进行问题讨论,进行实验登记,实验完成后可通过网络写实验报告并提交报告。教师管理方面,可对实验内容添加、修改、整理、删除,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列表,批改实验报告,填写评语和成绩,提交批改结果,与学生进行讨论。仪器管理方面,对新设计开发的虚拟仪器上传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实验使用。成绩管理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实验次数、实验报告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提供查询等。
(2)仪器展示模块,对虚拟实验室可用虚拟元器件、虚拟仪器设备分门别类地进行管理,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供学生在实验时进行选择。
(3)实验指导模块,包括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实验项目的重点及难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准备、实验任务、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的要求及实验应注意的事项等。
(4)实验报告模块,主要对学生完成实验后,提供相关的实验报告模板,供学生下载,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以及实验的结果,完成后上传电子版实验报告,由教师进行批阅,并进行记载。
(5)实验答疑模块,由专业教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实验。同时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反馈、调整教学。
(6)论坛交流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可以将实验中的收获、经验和体会及问题到论坛上,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探讨。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从中可以得到及时的实验教学反馈信息,以便整改7)虚拟实验模块,是虚拟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进行虚拟实验,写作医学论文以达到巩固强化知识的目的。该模块内容根据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及实验建设条件,可不断增加。计算机专业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的建设,可以引入其他学校的虚拟实验室中。这种方式比较简单,容易实现,见效较快。但需要投入较多的软件购置费用,同时也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有一个磨合期。另一种是因地制宜,自主开发。根据本校的实际教学和实验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任课教师或聘请部分专家组成开发小组,进行一系列的虚拟实验项目的开发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连接到虚拟实验室中,逐渐扩充直至完善。这种方式比较灵活,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开发,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容易接受,并且经费投入较少。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系统性不够,水平有限。也可以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一是引入、购置部分自己不宜开发的实验项目,二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开发一些实验项目,如非交互性的、演示性的虚拟实验项目等。
二、加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管理
1.加强用户管理,为每个学生分配账号。对学生进入虚拟实验室,使用实验室做虚拟实验等进行登记保存。鼓励学生经常访问虚拟实验室,在上面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做好实验,努力提高虚拟实验室的人气。
2.全天候开放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实自己动手组织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实验,整理和总结实验数据,写作职称论文提交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个性发展模式转变。
3.组织专业教师网上指导与答疑,参与论坛讨论交流,及时批改实验报告,为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供服务。在虚拟实验室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尽快给出帮助和解答,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验室论坛上发表观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师生在虚拟实验室中有较强的互动性,教师应充当好学生实验的合作者和知识的建构者的角色。
4.对学生在虚拟实验室的表现及实验效果进行
评价。针对学生每一门课程的虚拟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网上提问、论坛发帖的情况,给学生一个成绩和评价,反馈给学生,写作英语论文并与该课程的正常实物实验一起记入实验总分。教师也要在对学生评价的同时,征求学生对虚拟实验室的意见,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改。
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硬件设备跟不上实验的要求、学生实验时间不够用等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应用中还要注意处理好“虚拟实验”和“实物实验”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强调虚拟实验,要“虚实”结合,既相互补充,又各有侧重,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在虚拟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科学实验作风。
参考文献
[1]王嗣源.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初步探讨.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4).
篇9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设计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设计成果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考试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设计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动手。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设计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简要论述,供大家参考。一、选好课题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考试计算机专业应考者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设计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设计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设计什么”不明确,“怎么设计”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设计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设计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设计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设计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一半。
㈠、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⒈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⒉,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设计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二、进行系统的设计工作:学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到实习单位或企业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稿、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三、 论文的组织安排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3.1 系统实现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系统体系结构,程序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实验或测试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或背景 (概述题目背景,实现情况,自己开发的内容或模块) 一般谈课题意义,综述已有成果,如”谁谁在文献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谁谁在文献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贡献“,用“但是”一转,分析存在问题,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结果。然后用“本文组织如下: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 作为这段结束。(2)系统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3)主要实现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说明,依据内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4)实验或测试(5)总结3.2 应用开发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项目分析设计(重点描述项目的整体框架,功能说明,开发工具简介等)项目实现(重点描述数据库设计结果,代码开发原理和过程,实现中遇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今后的维护和改进等,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总结3.3 分析比较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有关的最新论文或软件,分析比较心得,实验数据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分析对象的特点,分析比较工作的意义,主要结果等)分析对象的概括性描述分析比较的主要结果(如果是技术分析,给出主要数据,如果是软件分析,给出代码分析结果,实验过程等)分析比较的评价和系统应用(可以给出基于分析比较的结果,提出某些设计实现方案,和进行一些实验工作结论3.4 理论探索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和分析。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重点描述要解决的问题的来源,难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等)(2)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涉及的基本定义,定理,及自己提出的概念等)(3)推理结论(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复杂性分析等)(4)结论上述论文结构的安排和划分不是绝对,可依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混合的方式指导自己论文的写作。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数,贯穿一条逻辑线索,切不可泛论成文或堆砌成文,时刻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 四、论文格式及目录系统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格式不必强求一致,但科技论文不能像写小说剧本那样,一般不能用倒叙,插叙,不设悬念,不用意识流,多线索方式等。例如,可在下列格式基础上适当修改: 科技论文目录体系一般不用中文的 “一 二 三”,而用下列的编排方式 扉页摘要(中英文,200-300字为限)目录正文1.前言(背景,动机,前人工作) 1.1……… (1) (a) (b) (c) (2) (a) (b)(c) 1.2 ……… 2.项目框图 及 本工作在项目中的地位3.项目特色(特殊功能,困难)4.方案选择(前人方案,现可选方案,为什么选这一方案)5.实现技术 数据结构 程序片段6.特殊问题解决方法6.1 问题16.2 问题2 ......7.结果测试,性能分析(图表等)8.结束语(或结论、小结)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目录可以用Word 插入—目录功能 实现,可自动编页自动更新五、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5.1 学术论文要求文字流畅,层次清晰,词藻不能过分华丽,近年国内外在计算机方面的论文的语言较以前生动,但用词都以准确,不过分夸张为度。5.2 标题要能反映内容。如有新意更好。例如,下面题目是个不好的题目:“图像处理的某些问题的研究”, 论防火墙技术”等,其中的“某些问题”不如换成最中心的词汇。论防火墙技术题目太大,不适合本科生作。5.3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一页(1000字左右),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摘要可以在全文写完后再写。要简明,中英文摘要 应一致,要突出自己的工作,要提供几个key words。写英文摘要时,可先用英文的习惯和用语写摘要(可以借助于电子词典),然后英译汉,用中文摘要去将就英文摘要。反过来,如果先写好中文摘要,再汉译英,则很难把英文摘要写得地道。为了使得英文表达地道、准确,可以读十几篇相关研究方向的论文的摘要,注意一些表达词的使用,如present, implementation, propose, give, argue等。平行的内容宜用平行的句型。例如下面的例子中,一句主动,一句被动,语感就非常糟糕:"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lgorithm and a prototype is presented.....".5.4 前言部分要写问题背景,动机,要说明自己工作的工作有用,有意义(才能鼓励读者读下去),通常在介绍国内外工作后,用“但是”一转,指出前人工作的不足,引出自己的工作。在前言中简述自己作的主要结果,(例如明确地列出几条,说明本文的主要工作,主要成果)。前言部分的末尾介绍文章的组织情况,各节内容。5.5 突出特色,一个项目中工作很多,有些是同行皆知,自己也无创新的,可以略写,要多写自己遇到的特殊困难和创造的特殊解决方法。使人家读了能学到东西,看到作者的创意。为了突出特色,还可以在一节中分成小标题写,一个问题一小段,与计算机相关的论文中还可以把数据结构和程序片段夹叙夹议呈现出来,比只用汉字解释得更清楚。5.6 上升到理论,一般硕士论文会要求这一点。如果本科生能够在毕业论文中得出有意义的定理或命题,一般会认为是好成果。可能会被推荐到杂志上发表,或在考研、求职中得到承认。5.7 各部分应详略得当。 一般地,毕业论文应该主要写作者的见解和工作, 把自己的创新写深写透。综述要有述有评有比较。只要是作了实验,写了程序,一般是想写的太多,写不完。反之,会感到空虚,没有写的,有的学生抄书来充篇幅,效果不好。一般地介绍相关工作(前人的成果)部分不应该超过总篇幅的1/6。5.8 完整的论文应包括测试、运行结果及分析(图表或曲线)。5.9 结论,小结。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创新,下一步工作主要内容等。返回目录六、参考文献及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带着问题读文献或杂志上的论文,不但注意学习学术内容,同时也注意学习选题方法、格式、标准的套话、起承转合的语言和方式,参考文献的写法,字体的运用等等。在论文中明确给出参考文献的出处,既代表着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代表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崇,是科学研究中应培养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参考文献的写法:按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用编码的方式给出,如[1],[2],等。参考文献包括专著、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技术报告等。七、 摘要样板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到1000字,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下面是可行写法之一。1.介绍项目意义背景,100-200字。2.本文作的主要工作, (1),(2), (3),..... , 400—600字3.本文组织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 ( 200字)
篇10
“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条途径,在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前提下,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巩固学科基础、培育创新能力为基本目的,由高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同研究,明确毕业设计的课题,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7]。在毕业设计实施的具体过程中,由高校和企业联合派出导师,由高校教师承担对学生的理论指导,由研发一线的工程师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后期,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高职称工程师或工程技术部门主要负责人与校内教师一起共同组成毕业设计答辩考评小组,共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实施书面评价、答辩、评定成绩等毕业设计的质量审查。
3“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的关键点
3.1做好选题工作
恰当的选题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能直接体现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密切联系生产和研发实际,有工程应用的背景和工程的实际内涵,确保其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此外,选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保证有足够的工作量,在某些方面还应体现出创新的成分。因此,在选题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具体要求:⑴毕业设计选题应与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定位充分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为主要办学方针的高校。我院所处的广东省近十年来软件产业一日千里、欣欣向荣,业已成为全国行业的龙头老大。2011年统计数据表明,广东省共有软件企业3136家,占全国的13.7%,全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122亿元,占全国的16.9%。其中软件产品收入1203亿元,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收入471.3亿元,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140.1亿元,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583.8亿元,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663.9亿元,IC设计收入60.2亿元。我院所处的惠州地区正处于广东省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因此我院计算机系的毕业设计在选题上就充分考虑了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嵌入式软件设计、大型数据处理与运营、创意文化支撑技术等方向为主,为人才培养设定了明确的目标。⑵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地方企业研发实际充分结合地方院校的计算机工科专业是为了满足适应地方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决定着人才能否快速适应地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密切结合地方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地方企业密切联系、共同协商、共拟课题,真题真做。由于课题贴近实际、应用性突出,学生们往往更容易地激发学习兴趣,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与地方企业研发充分结合还有利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们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增进服务地方的能力。⑶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学生就业充分结合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可让学生到有就业意向的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的课题,直接接触到今后工作中需要面对的研发项目。这样学生往往会将之视为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一次机会,激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提前适应了工作岗位,完成了岗前培训,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也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新员工的费用与时间。⑷毕业设计选题应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对学科发展前沿的一次眺望。因此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应以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国内外行业应用和发展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最新应用,如云技术、量子计算、网络信息融合与知识服务等,可在毕业设计选题中适度安排这些体现学科先进性的内容,以期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
3.2强化过程管理
对毕业设计过程有效地管理是“产学研”结合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我院专门制定有《惠州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在此基础上还补充制定了与企业研发密切相关的具体措施,如教育并严格要求学生对接触到的关键技术、源代码、项目文档等履行保密义务,保障校企双方的利益都不受损害。在确定课题后,各系部组织学生与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见面,在校企双方面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向学生详细介绍课题的内容、要求和任务,并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完成查新、外文文献阅读、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发计划和工作进度,设定预期目标,确定最终的结果形式等工作。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期间,还加强了对学生考勤的检查,规定学生必须按照实习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请假,应同时报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取得他们同意后方可离开。我院还强化对校内指导教师的管理。校内导师要与学生定期联系、在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定稿前、答辩前均需召集学生开会,检查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收集学生意见,答疑解惑;每周不少于2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考虑到此时学生大多身处企业,不在校内,可利用电话、网络(如电子邮件、QQ在线交流、网络论坛、微博)等方式远程指导,校内导师还定期访问学生所在企业,与企业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协助校外导师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展、生活情况、甚至心理与情感困惑等。为保证设计及毕业论文都到达规范要求,我院专门制订有《惠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对毕业论文的形式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毕业论文送审前均需由校内导师对论文进行形式审查,审核诸如论文各项内容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等,确保形式符合要求。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教务处每年还从各系部评选出来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中遴选出最优秀的典范毕业论文,编印成册,下发至毕业班级中,以这些毕业论文为示范样本,鼓励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我院还做好毕业设计的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在毕业设计完成前需提交毕业论文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查新报告、指导记录、外文阅读文献目录、论文文本、各类不的源代码、需求分析报告、项目总结报告等十二种材料,纸版文档与电子版文档均需同时提交,双备份,对于电子文档需长期保存。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篇11
1 旧考试系统的特点
智能化考试管理系统是一个以满足中小学考务地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分析目前考试系统的特点(人工非随机,工作量大,不科学,不公平)、VFP系统(没有可操作界面、要专业)、VB系统(考场安排有局限性)、高校的其他排考系统(考场和学科不适合中小学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一个专门适用于中小学的考场管理系统,科学的考场编排方法可以对考务管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学生非常迫切的需要一个公平、公正、没有压力的考试环境,减轻教务员的工作量。
分析当前存在的中学考场编排系统和当前中学考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难题,我们可以发现,当前中学考场编排系统存在着如下特点:
(1)可操作性不强:现有学校考场编排系统没有把便捷易操作的界面、全面的信息平台和报表生成系统整合到系统中。要么缺少便捷易操作的界面,要么缺少对服务考员、监考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平台,有时还缺少关键的考号、考场序号、考场位置和各种类型报表生成系统。
(2)二次开发困难:现存系统在开发时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将来的升级问题,所以导致现在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时非常困难
(3)兼容稳定性差:现存系统存在一定的兼容性和稳定性的问题,例如没有很好考虑到高校会经常进行合班上课的情况,而简单地按照班级进行考场安排,所以没有采用更灵活的科目进行安排。为了完善现有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启发我们去设计一个更加合理的适合中小学考场编排系统,使得这个系统即方便各种用户操作,又能够提高较高的编排性能,便于维护和二次开发。
研制出一个适合于中小学的考场编排及成绩处理系统,只要有了科学的算法,就可以让学生有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杜绝作弊;只要有了人机交互界面,教务员操作方便,从而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也可以从繁琐的考场编排和成绩统计中解脱出来,而且通过此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对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以做出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调整。
2 新考试系统的目标
考场编排和成绩处理系统主要根据中小学的特点来进行研究的,因此它具有区别于其它性质的学校考场编排系统的特点:
(1)操作过程更简易:具有操作简单的界面,非专业人员也容易操作。现有学校考场编排系统没有把便捷易操作的界面、全面的信息平台和报表生成系统整合到系统中。要么缺少便捷易操作的界面,要么缺少对服务考员、监考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平台,有时还缺少关键的考号、考场序号、考场位置和各种类型报表生成系统。
(2)数据关联更合理:建立相关联的数据库,实现后期的成绩处理,能计算出每个班级每个学科的优秀率,平均率,及格率,以及和前一次考试比较的提高率,并且生成报表。
(3)界面设计更人性:考场编排系统设计成简单、易操作的B/S模式,并且具有良好的界面。
(4)成绩处理更快捷:相关联的成绩处理系统,从各个方面来对教师阶段性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研制出一个适合于中小学的考场编排及成绩处理系统,只要有了科学的算法,就可以让学生有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杜绝作弊;只要有了人机交互界面,教务员操作方便,从而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也可以从繁琐的考场编排和成绩统计中解脱出来,而且通过此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对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以做出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调整。
3 新考试系统的设计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深入,教务部门在安排考务工作和成绩处理的时候往往感到很繁琐而很不科学,迫切的希望能有一个助手来帮助他们解决掉一部分问题,而现在部分学校采取的手动编排或者根据上一次的成绩安排考场,没有考虑到学生心理,情绪反应等等方面;部分学校采取的小系统编排考场没有好的界面,要专业人员操作,而且也没有相应的成绩处理系统。而我的考场编排和成绩处理系统的研究就是怎样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纲领,帮助考务工作顺利的完成,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多方面因素,公平公正的参加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使得考场编排和成绩处理系统具有人性化的一面,更容易让学生老师满意,更容易让教务员接受。它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考场编排:随机编排考生座次,且使同单位(或同班级等)的考生不相邻。若用电脑随机安排,不仅速度快,而且公平、公正。考场编排是考试信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的考场编排方法可以对考务管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2)人机交互:研究考场编排系统人机交互性,适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系统应具有界面友好、功能完善、容易操作、方便维护等特点,界面的设计应符合日常办公运作的需求,基于B/S模块的只要用浏览器浏览即可,即便是基于C/S模引言硕士论文块,非计算机专业的使用人员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掌握其操作方法。
(3)成绩处理:相关联的成绩处理,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深入研究了现在常用的成绩分析方法,并结合考场编排系统,通过使用标准分的数据挖掘策略,完成了学生成绩的查询分析,实现了学生成绩的横向与纵向比对输出,得出了平均率、优秀率、及格率、高分支撑率、分数段,有效刻画与描述了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提升程度达到了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分析需求。
(4)公正公平: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精神,设计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学生非常迫切的需要一个公平、公正、没有压力的考试环境。让学生进行强制性的有效的巩固练习,所以我要在我的排考场和成绩管理系统中研究这些功能,力求实现这些目标。相信有了它的帮助,教务员可以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大大的节约了大家宝贵的时间!在计算机联网后,数据在网上传递,可以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规范教学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
4 新考试系统的架构
整个系统采用主流的MVC模型。MVC架构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缩写,中文翻译为"模型-视图-控制器"。即把一个应用的输入、处理、输出流程按照Model、View、Controller的方式进行分离,这样一个应用被分成三个层——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各层与各层之间实现松耦合。其优点是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由于现有的排考场系统、成绩处理系统主要考虑的是技术方面的支持及实现,很少有从中小学生学生的特点从发,从新课程教育以人为本的目标出发,只能实现简单的排考场,没有简单的可操作界面,没法相关的配套的成绩处理系统,来公平公正的分析教师近阶段的教学情况。所以我要设计一个智能化考试管理系统。专门针对新课程目标下中小学学生以及教师的特点,正视学生要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设计一个能促进考务工作,符合实际需要的考试管理系统。该系统目前应用于江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作为一教务员,我会在实践中完善并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希望此系统成熟后能应用于更多的学校,帮助教务部门减轻工作负担。
篇12
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直接影响到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完善高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作者对武汉理工大学残联相关老师进行走访,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对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推进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分析。
一、现状
残疾人就业是全世界的一个焦点问题,我国也不例外。据了解,目前在普通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的残疾大学生不足2万人,仅占我国残疾人群体的约0.2%[1]。目前,举办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形式有:(一)普通高等学校建立特殊教育学院或开设系,采取单独考试录取的方式,主要招收盲、聋生;(二)普通高校招收残疾青年,与健全学生共同学习;(三)一些独立设置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采取与成人高校合作办学的方式,举办一些残疾青年大专班;(四)通过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网络等渠道进行[2]。具体状况如下:
1、没有针对残疾学生本身特点设定个别的培养计划
由于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残疾大学生数量比较少,采取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模式,并没有针对残疾学生本身特点设定个别的培养计划。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由学校残联和就业指导中心负责。部分残疾学生毕业后进入政府政策支持的福利性企业工作。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在2010、2011、2012年分别招收12、11、10名残疾大学生。残疾种类有听障、视障、肢残、腭裂几种。这些残疾大学生毕业后有三分之一就职于福利性企业,例如湖南精城特种陶瓷有限公司等。学校对残疾大学生采取随班就读,未针对残疾大学生自身状况制定“个别培养计划”。学校每年都会由残联和教就处定期开办就业指导,包括讲座、培训等形式,内容包括法律维权意识,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心理辅导等。学校目前还没有为残疾大学生专门设置就业信息渠道,没有进行过残疾大学生创业指导。现有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加大创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2、多数残疾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虽然我国劳动福利型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就业由计划向市场导向机制转轨,就业方式从集中就业为主向多样化发展,但残疾大学生就业仍然面临困境。以残疾人高等教育为例,据2006年的统计,全国有414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986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2009年,全国有6586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196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3]。在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接受到教育的同时,就业的压力也不可避免。多年以来,残疾人就业率一直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入学率不断攀升并没有带动其就业率的攀升,多数残疾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二、问题
1、就业率不高
虽然调查对象武汉理工大学的残疾大学生就业率达到百分百,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高校的残疾大学生就业率只达到近70%左右,这一数字比普通大学生就业率的80%以上要低10多个百分点[4]。
2、用人单位歧视
社会扶助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效应明显,但是不少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仍充满曲折。国家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规定用人单位有义务按一定比例接纳残疾人就业,达不到比例的要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一政策调动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但仍有不少单位宁可交费也不愿意安排残疾人,更多的地方执行这一政策力度不够,用人单位既不安排人就业,也不交纳保障金。
3、待遇较差,同工不同酬
除工资低于同等学历的普通毕业生外,往往还附加一些普通大学毕业生没有的条件,如不准考研等。残疾人群体无法获得独立的工作空间,他们就业后和普通人群融合在一起。而与普通人相比,他们之间的劳动报酬存在较大的差距。
4、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差距较大,专业不对口率大大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
例如,盲人针灸推拿专业就业率为100%,相比之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因为对听力的要求不高,聋人大学生入学时选择比例较高的是计算机专业,然而毕业后能够如愿从事计算机文字处理,编程和游戏开发的人并不多,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残疾人大学生,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所学专业,投入到印刷厂的生产线上从事简单重复的机械劳作,或者从事服务工作[5]。
5、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残疾毕业生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
残疾大学生是否掌握了岗位的核心技能是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要指标。以上海为例,从上海市2007年“助残成才就业”调研的结果来看,IT、多媒体等行业残疾大学生的岗位主要有动画设计、电脑上色,模型设计等等,各企业对员工的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各有侧重[6]。因此,残疾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十分迫切。
6、高校教学形式与效果和就业指导不到位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高校有专门的就教处和残联来负责残疾人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仍然有不够完善之处。如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高校教学方式与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最佳优化配置。有的高校对残疾大学生采取随班就读教育的方式,却没有为他们提供“个别培养计划”。有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习;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应用能力培养。这些高校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残疾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走向社会。
总的来说,残疾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十分坎坷,面临许多困境。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残疾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都影响着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要想改变目前的种种现状,高校作为培养输送残疾大学生进入社会各个岗位的基地起着直接并且十分关键的作用。而高校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残疾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顺利就业就更为重要。
三、如何在融合教育下推进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融合教育是基于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需要的信念,在具有接纳、归属和社区感文化氛围的邻近学校内的高质量、年龄适合的班级里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接受高效的教育与相关服务的机会。目前普通高校对所招收的残疾大学生都是采取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形式,随班就读让残疾大学生可以和普通大学生在同等的环境下接受同质量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残疾大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但是残疾大学生毕竟有其特殊性,和普通大学生完全一样的教育形式和就业指导不能很恰当的满足残疾大学生的需要,就业指导工作也因根据残疾大学生的特点有别于一般形式。这就需要普通高校在融合教育的前提下根据残疾大学生就业所处的困境制定特殊的就业指导方案。
1、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针对残疾大学生特点制定“个别就业计划”
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只是一些零散的讲座、培训,应该对残疾大学生系统的制定不同的就业计划。通过了解他们具体的残障状况制定最适合他们的就业规划,为残疾大学生毕业后立即融入社会,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技能型人才做准备。
2、高校为残疾大学生设置专门的就业信息渠道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就业信息的流通渠道是否畅通颇为重要。单独的就业信息渠道可以及时的把相关就业信息传达给残疾大学生。另外,单独的就业渠道可以更好的把更全面的就业信息集中在一起,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让残疾大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对当下社会招聘信息有更全面的了解。
3、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残疾大学生寻找实习机会
实习机会对残疾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意义尤其重大,能有效地帮助残疾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高校应该为残疾学生提供单独服务,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高校可以派专人与实习单位取得沟通,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个人特点的实习机会;在实习初期积极与实习单位沟通,获取残疾学生工作表现的反馈,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残疾学生职业决策能力的培养,并专门帮助残疾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7]。
4、高校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指导工作
当今社会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及其内在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体现,大学生创业者正不断涌现出来。残疾大学生在身体条件、经济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把创业作为就业的途径之一。由于残疾大学生创业比普通大学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高校的创业指导工作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学校可以从一年级起对残疾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指导,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另外,高校还可以邀请历届有过创业经历的残疾毕业生回母校与在校的残疾生分享经验和教训。学校应真正的将创业深入到残疾大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式。
【注 释】
[1] 王娅萍.探析残疾大学生就业之困境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7.
[2] 刘志敏.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5.5.
[3] 许敏.残疾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及措施[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6.
[4] 庆祖杰,周春梅.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2.6.
[5] 庆祖杰.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6] 上海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高科技行业中可以容纳残疾人就业的岗位现状及岗位技能要求调查报告.2007年“助残成才就业”暑期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报告集,2007.8.
[7] 闫晶晶.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研究—以上海市三所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篇13
下面按竞争上岗演讲有关要求,谈谈自己竞争处长的优势和工作设想。首先谈谈竞争优势。我认为,本人有以下几方面比较突出的优势。
优势一: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
审视我们身处的时代、思考我们面对的工作,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处长,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因此,自己平时一贯注意加强个人素质的培养,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局党组的决策,忠心耿耿、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务。对工作,我秉承事业与工作第“、坦荡任事、老实做人的原则,以较强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勤勉、廉洁的工作作风,认真、踏实、任劳任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对同事,我追求心底无私天地宽,为此,我时时注意养成乐于助人、关心群众的美德,能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踏踏实实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解决过不少难以解决的又是他们最关心的实际问题,诸如夫妻分居、子女就业等。我始终认为,人事工作也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因此,能牢牢地树立服务的思想,工作中不仅做到有耐心、公心和善心,还做到有平常心和宽容心。
优势二:有较好的知识素养。
作为一名处级领导,除了需要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外,还必须掌握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努力加强有关计算机、英语和党政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从事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基矗随着自己工作职责的改变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来临,我愈加感觉到了提高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的迫切性。为此,我选择了边工作、边继续深造的道路。通过艰苦的努力,于1995年参加全国26所高等院校联考,考取了暨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在这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宏观微观经济学、财税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等20多门课程,并且结合工作实际完成了3万多字的题为《新税制下地方税务系统组织机构模式设计研究》的硕士论文,1998年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与毕业证书。3年的研究生学习,使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水平。毕业至今,已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了3篇与人事管理有关的论文。优势三: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我的工作经历是下过乡、当过兵,在公安战线从事了多年的计算机技术工作,1990年到税务部门后开始从事人事管理工作。
农村的广阔天地,教会了我吃苦耐劳,军队的大熔炉强化了我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严守纪律的敬业精神,技术工作的经历养成“了我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多年的人事管理工作更是全面地培养和锻炼了我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工作水平。自担任副处长以来,对领导,我注意领会工作意图,紧紧地围绕中心任务去开展工作,执行上级的决策,工作注重效率和质量。对处里的同事,我坚持人本管理原则,注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作用,共同把各项工作做好;此外,注意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鼓励帮助他们。
优势四: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专业管理能力。
我从人事处的综合岗位干起,先后从事过机关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等工作。这些经历使我较全面地熟悉了人事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对全系统的人事管理情况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难题,我善于思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1991—1993年原税务系统1万名“以工代干”的转干和后来的人事调配、公务员录用等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我都能积极想办法,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为较好地完成这些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注意加强与组织部、人事厅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现已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这为我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矗
优势五:有较好的工作业绩。
担任副处长以来,我注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注意把好进人关。近年来,在进人方面,注意加强计划管理,重视挑选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近3年,省局机关共引进了3名博士、5名硕士以及一批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机关大学本科毕业以上人数从1997年的85人增加至今年的118人,除8人是在职学习取得本科学历的以外,新增25人,增长了20%;税务系统大学本科毕业以上人员的比例也从原来的7%上升到10%,大大改善了队伍的人才结构。
(2)注重制度建设。3年来,组织建立了《机关工作人员调配管理暂行办法》等6项人事管理制度,为人事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依据。
(3)认真做好机构改革工作。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是力度强、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时搞好省局机关和我省地税系统的机构改革工作,按照省局党组的意见,我注意调查,认真思考,加班加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省局机关的《机构改革方案》、《三定规定》等9项共3万多字的与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有关的材料的起草和修改工作。同时,注意加强与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争取他们的了解和支持,目前,省局的“三定”方案已正式批复,较好地体现了局党组的基本构想,比较符合我局的实际。
(4)认真探索和积极实践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一是积极实践竞争上岗试点工作,协助组织了省局机关及肇庆、佛山两市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二是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年度考核量化测评工作。1998年、1999年两年,在全系统20个市试行了量化测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省人事厅的表扬和肯定。游宁丰副省长今年在全省人事局长会议上对我局的量化测评工作给予了表扬,春节后,在来我局视察时再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参加工作的20多个年头里,靠着组织的正确领导,靠着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踏实工作,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在1996年、1999年两年的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我认为,多年的工作经验、较优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工作业绩为我的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不足方面:一是在工作繁忙时,有时显得有点急躁,二是作为一名处级干部,我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尤其要学会从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挤出时间不断充电,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下面,谈谈未来工作没想。
首先,谈谈怎样当好处长:我认为第一要摆正位置,以局党组为中心,紧紧围绕党组的决策开展工作,给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第二是要加强学习,尤其是加强政治理论、管理理论、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第三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在内部管理上,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注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共同做好工作;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做到控制度办事,严格要求;三是泞意提高管理艺术和决策水平;四是注意加强沟通和协调,团结同志。
其次,就自己熟悉的工作谈几点设想。根据我省地税系统队伍管理的现状,我认为除了着重抓紧落实局党组年初部署的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系统领导班子建设等近期的几大重点工作外,还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人事干部队伍的形象塑造。加强人事干部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使人事干部逐步实现由被动应付工作向主动适应工作转变,做到思想—上敬业、工作上勤业、作风上务实,树立良好的人事干部形象;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目标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增加人事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规他管理行为,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从制度上杜绝人事腐败现象的产生,确保人事工作的健康发展,树立良好的人事干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