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术后护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术后护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术后护理论文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2年1月~2006年6月,作者共接诊了外院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发生关节僵硬15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3~45岁,平均32.5岁。韧带重建方式:单纯切开手术4例,切开重建石膏固定8例,关节镜下重建石膏固定2例,全关节镜下重建1例。韧带材料:BPTB9例,腘绳肌6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30°~90°,平均65.3°。Lysholm评分43~65分,平均49.8分。

1.2手术方式

本组资料全部采用腰硬麻醉下全关节镜松解术,无1例切开松解。ACL重建术后黏连部位多位于髁间窝。镜下松解重点是清理髁间窝内条索样黏连带及瘢痕组织。大多情况下因髁间窝填塞,影响镜下视野,宜先钝性扇形分离,以形成工作腔隙,仔细分离韧带周围瘢痕与黏连带,直视下将黏连带及瘢痕组织刨除,注意保护好ACL。正确认识条索样黏连带与正常韧带在镜下形态、走形方向等方面的差异,是防止误刨ACL的关键。镜下松解与手法扳拿相结合,扳拿适可而止,避免暴力引起ACL断裂或伸膝装置的损伤。

1.3术后康复

术后即给予CPM机被动活动膝关节,每日2~3次,每次0.5~1h。常规服用NSAIDS药物镇痛,鼓励床上主动膝关节功能康复。麻醉清醒后,允许病人拄拐保护下部分负重活动。

2结果

2.1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产生原因

根据责任来源,僵硬原因可分为医源性因素、病人因素。具体分布见表1。表115例病例僵硬原因资料

2.2治疗方式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影响

本组资料中,切开手术12例,手术后应用石膏10例,关节镜手术2例。具体分布如表2。表215例病例的治疗方式统计

2.3膝关节僵硬关节镜松解术后疗效

本组资料全部在关节镜下松解。手术前后活动度,Lysholm评分明显改善(P<0.01),见表3。表315例病例关节镜松解前后疗效比较

3讨论

3.1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僵硬原因

韧带重建术后良好的关节功能有赖于术中韧带位点准确定位[2~5]、可靠固定、术后恰当治疗。通过本组资料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僵硬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治疗措施不恰当。膝关节切开重建ACL,术后石膏固定,不注重或术后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功能康复,导致膝关节内外出现黏连,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僵硬最常见原因。(2)术中韧带骨道定位偏差。操作技术缺陷,术中忽视位点标记点正确应用,是引起韧带位点偏移常见原因。缺乏必要的韧带重建专用工具,徒手定位,也是导致定位点不准确原因之一。沈灏等[3]报道了194例ACL重建,36例出现定位失误,其中2例失误不可挽回。本组15例资料中,3例因定位错误导致术后关节僵硬。(3)康复训练不及时或不完善。关节内手术,不论创伤大小,都有关节黏连可能。本组15例资料中,2例因康复训练因素术后膝关节出现僵硬。因此,必须注重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

3.2术后僵硬的处理

一旦僵硬形成,如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考虑手术松解,首选关节镜下松解。松解时机应恰当,作者认为最好在术后2~6个月内进行。2个月后韧带与骨已初步愈合[6],黏连相对较轻,松解容易,对康复影响小,术后疗效肯定。术中既要兼顾关节活动度最大化,又要避免重建的韧带断裂。对位点异常病例,如果严重影响活动度恢复或发生断裂,可考虑同期或Ⅱ期韧带翻修手术。本组资料全部在关节镜下进行,12例病程小于6个月,术后活动度恢复至100°~130°。3例病程大于6个月,其中1例韧带位点异常,松解过程中韧带断裂,Ⅱ期行韧带翻修。

3.3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预防措施及对策

膝关节韧带重建术后满意疗效的取得,有赖于手术技术的正确应用、术后恰当的治疗及功能锻炼。通过对本组资料分析,作者体会到避免关节僵硬,应注意下列注意事项并采取相应对策。

3.3.1术中充分暴露及利用定位标记的骨性结构,最好应用专用器械,做到准确定位,为术后功能康复提供良好的手术保证。

3.3.2摒弃陈旧的治疗措施,转变治疗理念。前交叉韧带重建尽可能在关节镜下进行,术后避免应用石膏固定,在不影响韧带稳定性前提下,早期开展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内黏连的发生。

3.3.3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警惕关节僵硬的发生。一旦关节内黏连形成,尽早行关节镜下松解手术。如韧带位点异常影响活动度改善,或发生韧带断裂,可行韧带翻修或留待Ⅱ期处理。

【参考文献】

[1]MajewskiM,KentschA.ANewtechniqueforarthroscopicmanagementofpainfulstiffkneeafteranteriorcruciateligamentreconstructionduetofemoralmalpositon[J].KneeSurgSportsTraumatolArthrosc,2002,10(6):335-339.

[2]李大刚,吴志伟,杨俊,等.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位点的选择与固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8):622-624.

[3]沈灏,蒋垚,赵金忠,等.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术中失误原因的分析与对策[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396-399.

篇2

2护理

首先了解术中情况,如病变大致性质、麻醉方式、手术切除范围、术中出血量以及输入液体的质和量。

2.1术后观察与护理手术后6h内,取去枕平卧位,吸氧,氧流量3~4L/min,吸氧48~72h,妥善接好腹腔引流管、双套管、胃肠减压管、保留导尿管。腹腔双套管一般用于腹部手术,创面大、创腔渗液多,能够及时引流,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膈下脓肿,护理要点:(1)保持通畅,根据患者需要调节负压(0.02~0.06mPa),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堵塞及脱落;(2)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如每小时超过200ml,且引流管温暖或者8h超过400ml,应高度怀疑有活动性出血可能;(3)双套管内管接负压吸引,外套管露出皮肤用棉垫覆盖,且每日消毒更换;(4)如内套管堵塞,可用20ml生理盐水缓慢冲洗,仍不通畅者在无菌条件下更换内套管;(5)更换引流瓶,每日1次,倾倒引流液等注意无菌操作;(6)置管3~4天,如腹腔引流液颜色较淡,24h量<20ml,腹部无阳性体征可予以拔除;(7)外套管接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16万u,每日更换,根据引流量的多少进行倒立冲洗次数,每个班次可进行倒立冲洗1~2次。

手术后6~24h,清醒时取半卧位,微闭双目,用鼻深呼吸,指导患者上肢―肘关节―肩关节屈伸运动及下肢趾端―足趾―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屈伸、内翻、外翻运动。每日4次,每次10遍。术后第1天(24~48h)在第一阶段上加大活动量,并增加活动项目,取半卧位,增加扩胸运动,每日2~3次,每次5遍,伴咳嗽可由他人协助翻身,轻叩背部每2h1次。术后第2天(48~72h)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四肢,每2h1次,每次5~10min,如年老体弱或无法下床活动,应对其进行抬臀训练,方法是两腿屈曲,两手臂撑床,反复抬臀,每天50~100次,逐渐增加次数,直至通气。这种方法对于其他如胃、胆管、胰手术都可以采用,对促进肠蠕动,早日通气,预防肠粘连有很好疗效。术后第3天,拔除双套管,嘱患者坐于床边,双腿下垂,主动活动四肢、头颈部关节和肌肉,酌情在他人扶持下行走,注意防止感冒加重病情,练习下床活动应从床边站立开始,逐步扶床行走,每天2~3次,每次15~20min。

2.2呼吸道护理由于手术创伤大,膈肌抬高,呼吸运动受限,患者如出现咳嗽、咳痰困难,可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雾化吸入后及时给予翻身,轻叩背部,指导患者双手按压切口,深呼吸咳嗽,鼓励将痰咳出。

2.3心理护理由于手术切口与引流管的摩擦可产生疼痛,对患者肉体上造成痛苦,遵医嘱给予镇痛泵持续使用,并观察记录用药效果,可根据患者心理、文化素质进行心理疏导,给予精神安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咳嗽、深呼吸用手按压切口,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来回移动所引起的疼痛。

2.4饮食护理一般禁食3天,肠蠕动恢复后,给予全流半流普食。由于肝功能减退,食欲不振,营养状况较差,应给予营养支持,患者能进食时,指导患者选择一些高热量、适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为基本原则,避免生冷及硬性食物,定时测量患者体重,以了解营养状况。

2.5清洁护理因引流管、保留导尿、营养不良及痰液过多可以成为感染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皮肤护理,每日用温水擦洗全身数次,保持口腔及会清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每日更换床单及病号服一次。禁食期间加强口腔护理。换药、治疗、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切断感染途径;保持各引流管通畅,腹部无阳性体征,引流量<5ml时,及时拔除引流管,以预防感染;叮嘱患者及家属不可随意揭开纱布,用手触摸切口,以防污染。更换各引流管时,一定要用稀碘酊棉签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密切观察术后5天内体征:有无出血点、紫绀及黄疸,观察伤口渗液、渗血情况,监测患者尿糖、尿比重、尿量。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为患者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3康复护理

患者因肝叶切除,应密切观察意识状态,有无精神错乱,自我照顾能力降低,性格及行为异常,饮食禁用高蛋白饮食,给予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保证水、电解质和其他营养的平衡。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术前清洁肠道,可以减少血氨的来源,消除术后可能发生肝性脑病的部分因素,术后间歇给氧3~4天,以保护肝细胞,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

篇3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大,重要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消化、吸收、应激、代偿、修复、愈合等功能低下,因此,对手术的耐受性差。老年妇科患者由于生殖解剖特点的特殊性,生殖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又与其他系统的功能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其护理工作亦有相应的特殊性。有计划、针对性地做好精心的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术式的改进及与手术有关条件的完善,尽管老年妇科手术风险大,机体抵抗力差,并发症发生率高,但实践证明老年妇女是可以接受大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加强术后的护理。

1病情观察

患者术毕回到病房后,需依手术大小、病情,认真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通常术后每0.5~1h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并记录1次,平稳后,每4h观察1次。术后至少每天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4次,直至正常后3d。术后1~2d体温稍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此为手术正常反应,术后持续高热,或体温正常后再次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注意伤口有无渗血,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老年患者常伴有多器官疾患,病情变化常有隐匿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有些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故在护理中有足够认识,如出现嗜唾,精神差,低热时应考虑并发症的可能。为防止电解质紊乱,应严格记录出入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2

按手术及麻醉方式决定术后。全身麻醉患者在尚未清醒前应有专人守护,去枕平卧,头侧向一旁,稍垫高一侧肩胸,以免呕吐物、分泌物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蛛网膜下腔麻醉者,去枕平卧12h;硬膜外麻醉者,去枕平卧6~8h。由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留下的针孔约需2周方能愈合,蛛网膜下腔的压力较硬膜外间隙高,脑脊液有可能经穿刺孔不断流出至硬膜外,致使颅内压力降低,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头痛,尤其在头部抬高时头痛加剧;平卧时,封闭针孔的血凝块不易脱落,可减少脑脊液流失量,减缓头痛。为此,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者术后宜平卧一段时间,以防头痛。如果患者情况稳定,术后次晨可取半卧位。这样有助于腹部肌肉松弛,降低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有利于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减少肺不张情况的发生。同时,半卧位也有利于腹腔引流,术后腹腔内血性液体、炎症渗出液以重力作用向直肠子宫陷凹引流,避免对膈肌激惹,减少脏器刺激。

护士要经常巡视患者,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及肢体感觉的恢复情况;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协助患者维持正确的。鼓励患者活动肢体,每15min进行1次腿部运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每2h翻身、咳嗽、做深呼吸1次,有助于改善循环和促进良好的呼吸功能。老年患者的卧床时间、活动方式及活动量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注意防止老年人因变化引起血压不稳定,突然起床时发生跌倒的情况,随时提供必要的扶助,特别需要耐心反复交待相关事项,直到确定其完全掌握为止,例如呼唤开关的使用等。

3饮食

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24h内进食少量流食,48h进半流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逐渐增量,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对进食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营养及电解质。

4缓解疼痛

虽然术后疼痛是常见的问题,但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并不严重。腹式子宫切除术后疼痛和不适通常集中在切口处,其他还可能有下背部和肩膀,多因在手术台上的所致。患者在麻醉作用消失后,会感到伤口疼痛,通常手术后24h内最为明显。持续而剧烈的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甚至保持被动,拒绝翻身、检查和护理。护士应牢记:患者只有在不痛的情况下才能主动配合护理活动,进行深呼吸、咳嗽和翻身。为此,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止痛处理,以保证患者在舒适状态下配合完成护理活动。按医嘱术后24h内可用盐酸哌替啶等止痛药物或使用镇痛泵为术后患者充分止痛,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止痛剂的使用应在术后48h后逐渐减少,否则提示切口血肿、感染等异常情况,需报告医师及时给予处理。

5并发症护理

手术后主要的护理目标就是预防并发症。无论手术大小,都有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术后并发症可直接发生在伤口,也可以在手术位置周围的器官,或远离手术的部位或体腔内。并发症可能在术后立即发生,或迟些时间发生。为了预防术后并发症,护士必须熟知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5.1腹胀术后腹胀多因术中肠管受到激惹使肠蠕动减弱所致。患者术后、抽泣、憋气等可咽入大量不易被肠黏膜吸收的气体,加重腹胀。一般情况下肠蠕动于术后12~24h开始恢复,此时可闻及肠鸣音。通常术后48h恢复正常肠蠕动,一经排气,腹胀即可缓解。如果术后48h肠蠕动仍未恢复正常,应排除麻痹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的可能。刺激肠蠕动、缓解腹胀的措施很多,例如采用生理盐水低位灌肠,1、2、3灌肠,热敷下腹部等。在肠蠕动已恢复但仍不能排气时,可针刺足三里,或遵医嘱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mg),肛管排气等。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改善胃肠功能,预防或减轻腹胀。如因炎性反应或缺钾引起,则按医嘱分别补以抗生素或钾;形成脓肿者则应及早切开引流。

5.2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是发生膀胱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留置尿管,尽管注意无菌操作技术,也难免发生细菌上行性感染。尿潴留是盆腔内和经阴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数患者因不习惯卧床排尿而致尿潴留;术后留置尿管的机械性刺激,或因麻醉性止痛剂的使用减低了膀胱膨胀感等也是尿潴留的主要原因。为了预防尿潴留的发生,术后鼓励患者定期坐起来排尿,床边加用屏风,增加液体出入量;拔除存留尿管前,注意夹管定时开放以训练膀胱恢复收缩力。如上述措施无效,则应导尿。一次导尿量超过1000ml者,宜暂时留置尿管,每3~4h开放1次。

老年患者、术后必须长期卧床者,以及过去有尿路感染史的患者都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术后出现尿频、尿痛、并有高热等症者,应按医嘱做尿培养,确定是否有泌尿道感染。受术者一般在拔管后4~8h内可自解小便,注意记录尿量和时间。

5.3伤口血肿、感染、裂开多数伤口是清洁封闭创口,能迅速愈合,甚少形成瘢痕。如果创口上没有引流物,直到拆线都不必更换敷料。创口出血甚多,或切口压痛明显、肿胀、检查有波动感,应考虑为切口血肿。血肿极易感染,常为伤口感染的重要原因。遇到异常情况,护士切忌慌张、失态,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同时避免混乱,尽量减少在床边作技术性讨论,为患者提供安全感。少数患者,尤其年老体弱或过度肥胖者,可出现伤口裂开的严重并发症。此时,患者自觉切口部位轻度疼痛,有渗液从伤口流出;更有甚者,腹部敷料下可见大网膜、肠管脱出。护士在通知医师同时,立即用无菌手术巾覆盖包扎,送手术室协助缝合处理。

6心理护理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2~12月我们科共行前列腺摘除术68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术后留置双腔气囊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外用盐水持续膀胱冲洗。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年龄52~82岁,对照组为38例,年龄57~8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观察组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患者感觉2级疼痛起应用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度冷丁50mg溶于5%GS500ml,合并糖尿病者改溶于生理盐水500ml稀释),连接输液器与常规输液通路应用三通管连接,调节滴速,缓慢静滴维持镇痛,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应用时间为50h左右。对照组38例患者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将吗啡10mg、布比卡因60mg、氟哌啶10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60ml注入止痛泵,将止痛泵与硬膜外导管连接固定,并保持通畅,以0.8ml/h速度均匀缓慢注入硬膜外腔镇痛,时间一般为72h。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50h内的镇痛效果,膀胱痉挛发生率,膀胱冲洗液转清时间、循环、呼吸及有无恶心、呕吐等情况。

1.4疼痛判断标准即1级:完全无疼痛;2级:轻微疼痛,虽有疼痛可忍受,能入眠;3级:中等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4级:疼痛剧烈,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睡眠干扰。镇痛效果在1~2级为有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种镇痛方法镇痛效果比较见表1。

2.2膀胱痉挛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1两种镇痛方法50h镇痛效果比较及临床指标观察(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膀胱痉挛发生率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两组镇痛方法对其他指标的影响两种镇痛方法对循环、呼吸功能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3讨论

3.1前列腺摘除术后疼痛特点前列腺摘除术后疼痛有其特殊性。前列腺摘除术后均需留置18~22号FOLEY导尿管并行牵拉,使导尿管水囊压迫前列腺窝止血,进行持续膀胱冲洗,因此除一般手术切口疼痛外,导尿管水囊的压迫及持续冲洗刺激膀胱三角区,膀胱颈和后尿道创面,冲洗液温度过低等均易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的敏感性增高,导致阵发膀胱痉挛发生,表现为膀胱区及后尿道阵挛性疼痛,后坠,尿意强烈,尿管有冲洗液涌出,患者烦躁不安。疼痛发作时膀胱内压升高,膀胱壁静脉回流障碍,不但增加患者疼痛,且致持续膀胱冲洗管引流不畅,血尿加重,冲洗液反流,甚至还可引起继发性出血,加重患者不良情绪,延长术后膀胱冲洗及留置导尿管和刀口愈合时间。

3.2PCA泵镇痛由于PCA泵中所加入的吗啡、氟哌啶等麻醉性镇痛药,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应的同时,对迷走神经有兴奋作用和对平滑肌有直接作用,能增加平滑肌和括约肌的张力,使膀胱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1],而不能有效控制膀胱痉挛和镇痛。患者术后仍需配合度冷丁、安定等镇静止痛药,镇痛药物用药量增大,术后应用PCA泵不良反应有因抑制呼吸、咳嗽中枢而产生镇咳作用,使咳嗽乏力、痰液不易咳出;还能减弱消化道的推进性蠕动,使肠蠕动恢复时间延长;能引起性低血压;对延髓呕吐中枢有兴奋作用,能引起恶心呕吐[1],对照组有10例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观察组患者无恶心、呕吐症状。PCA泵由于在腰背部保留了硬膜外导管,要妥善固定,给病人翻身、更衣、按摩时要小心保护,防脱落、扭曲,并局部消毒防硬膜外腔感染。

3.3冬眠合剂镇痛冬眠合剂镇痛经静脉应用,应用药量少,可迅速止痛,长时间缓解疼痛,并可据患者疼痛反应随时调节药量及药速,从而控制冬眠深度,副作用小。冬眠合剂具有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能直接缓解患者膀胱痉挛性疼痛,使患者处于“冬眠”状态,此时机体对各种刺激反应减弱,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神经兴奋传导减弱[2],有利于膀胱痉挛的解除,避免了因膀胱痉挛而引起的疼痛、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减轻应激,使患者平稳度过治疗期,顺利康复。氯丙嗪小剂量能阻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产生明显镇吐作用,能防止术后恶心呕吐。

3.4护理体会应用冬眠合剂镇痛根据疼痛分级随时调节滴速,当患者疼痛为1级,保持5滴/min,2~3级调节滴速10~15滴/min,4级滴速15~20滴/min,一般开始以10~15滴/min静滴,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患者能被唤醒并简单对答,护士离去即入睡为宜,然后以5滴/min左右速度缓慢静滴。氯丙嗪可致性低血压,用药期间应平卧,患者起床或改变、翻身时,动作要缓慢并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度冷丁、异丙嗪有呼吸抑制和中枢安定作用,用药期间必须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和呼吸,当患者出现呼吸缓慢或增快,烦躁不安时,应减慢滴速或暂停用药,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本观察组30例患者用药期间,经观察患者无发生呼吸、血压改变,4例有精神异常表现,表现为谵妄、胡言乱语、嗜睡。

综上所述,应用冬眠合剂治疗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痛,镇前效果明显,膀胱痉挛发生率低,随时可用,方便,费用比用PCA泵低,用药量小,副作用小。但对循环、呼吸功能不良者慎用,收缩压≤12kPa,有癫痫病史者禁用。

篇5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三叉神经痛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6~70岁,平均52.2岁。患侧位于右侧21例,左侧14例;病史1.7~23.0年,平均8.1年;Ⅰ、Ⅱ、Ⅲ支痛者8例,Ⅱ、Ⅲ支痛者27例。面肌痉挛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22~61岁,平均45.6岁。患侧在右侧3例,左侧7例;病史1.5~20.0年,平均6.8年。经MRI检查可见神经血管异象,表现为神经变形、移位及压迹,并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疼痛或痉挛[2]。均经过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行微血管减压术。

1.2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侧卧位,头前屈并抬高20°,于患侧枕下乳突后作长约6~8cm直切口,骨窗开颅,直径约3~4cm,长达横窦,外侧至乙状窦边缘。“K”形切开硬脑膜并悬吊之。显微镜下锐性打开桥池侧翼或小脑延髓池侧方的蛛网膜,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以显露手术视野,仔细分辨三叉神经或面神经,从神经根部向远端锐性分离,解剖三叉神经或面神经周围的蛛网膜,探查和寻找三叉神经或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压迫。在动脉与脑干和神经之间放置Teflon棉片,用生物蛋白胶固定,确定无出血后,严密缝合硬脑膜、肌肉和皮肤各层。

1.3结果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85.7%)术后当日止痛,2例(5.7%)疼痛逐渐减轻,3例(8.6%)疼痛无改变。10例面肌痉挛患者中,8例(80.0%)术后痉挛消失,2例(20.0%)减轻。4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9%(40/45)。住院天数8~25d,平均12.6d。随访2.5~3.7年,平均3.1年,无复发病例。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①生命体征观察。该手术部位深且毗邻脑干、小脑及多根颅神经,因此,术后入监护室24h内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及伤口引流状况,警惕颅内继发性出血,同时严密观察呼吸变化,注意有无脑干受压症状[3]。本组术后无再出血及意识障碍病例。②护理。全麻未醒时,予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清醒后取半卧位,利用脑部重力作用压迫止血,以减少出血,防止脑水肿。③饮食护理。术后清醒6h后,先试饮少量水,患者无误咽、恶心、呕吐时,再予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术后2~3d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为普食。④其他。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观察耳、鼻腔有无异常流液现象,一旦发生,及时汇报医生处理。本组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给予半卧位,并及时通知医生,加强抗感染、对症治疗,于术后第5天停止流液。

2.2并发症的护理

2.2.1头痛、眩晕、呕吐:因术中吸除大量脑脊液,加上术后颅内渗血刺激导致脑脊液分泌减少,术后患者有头痛、眩晕、呕吐等低颅压的表现。全麻清醒后,有头痛、眩晕、呕吐症状者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输注,必要时给予氨氛待因或爱茂尔可升高颅压。本组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1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发生低颅压症状,经过对症治疗3~5d症状消失。

2.2.2口唇疱疹:患者可出现口角或三叉神经分布区疱疹伴疼痛,可能是手术致三叉神经抵抗力下降所致。疱疹因疱膜破裂而形成糜烂或继发化脓性感染,严重者引起带状疱疹性脑膜炎,愈后差[4]。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1%甲紫涂抹患处,涂抹药物时动作轻柔,避免水泡破裂。按医嘱口服B族维生素,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药物,一般3~7d疱疹消退,局部残留色素沉着。本组1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生口唇疱疹,经过对症治疗,精心护理,均治愈。

2.2.3面神经麻痹:本组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2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面部麻木感,无面瘫。给予局部按摩、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因面部感觉减退,残留食物易存在于颊部与齿槽间,且咀嚼时颊黏膜和舌易被咬伤而发生溃疡。因此,应及时清除口腔残留食物,嘱患者进食后漱口,且进食时细嚼慢咽,防止咬伤,预防溃疡发生。本组2例面肌痉挛患者角膜反应减退,应用眼罩保护,定时涂抹抗生素眼膏,无角膜溃疡发生。

2.2.4外展神经暂时麻痹:本组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外展神经暂时性麻痹,可能是术中分离三叉神经根周围蛛网膜,牵拉或触碰外展神经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不能外展,视物重影。患者出现复视时易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耐心向患者解释出现复视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心理。遵医嘱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协助患者热敷眼部,嘱其尽量闭眼休息或双眼交替休息,必要时用眼罩将患眼遮挡。本病例于术后第10天恢复正常。

2.2.5耳鸣、听力下降:本组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各有1例术后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可能是手术操作影响面神经、听神经和供血动脉而出现听力损害。护士需做好其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必要时提高说话的音量或在健侧与患者交流,护理人员同情、关心、爱护患者,使患者感到温暖。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访半年听力恢复,但面肌痉挛患者随访1年后患侧听力完全丧失。

3讨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手术开颅部位相同,减压神经相近,因此术后并发症基本相同,护理内容基本一致。小脑桥角解剖结构复杂,汇集着从基底动脉所发出的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桥支及其分支静脉,还有个别从椎动脉直接发出的小脑后下动脉等。而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局部神经和血管多呈异常形态或走行,因此,手术易损伤血管造成神经受压。其术后并发症包括残余痛、口唇疱疹、面神经麻痹、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耳鸣、听力减退、后颅窝血肿、术后脑积水、枕部麻木、共济运动障碍、癫发作等。但多数并发症比较轻微,几乎无手术死亡病例。所以,此类患者的护理问题易被护理人员忽视,从而导致护理质量降低。三叉神经从脑干发出,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此处血管、神经密集,由于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影响脑干,引起心跳、呼吸的改变和继发性损伤昏迷,因此,护理上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细致认真地观察病情,给予系统、完善的术后护理,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121.

篇6

2.1人工气道护理

(1)的护理术后当日患者麻醉未清醒时取平卧,术后第一天取半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以便咳嗽和排痰,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排出。气管切开术后24~48h平卧位,而后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将患者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改善通气,提高组织供氧。

(2)气管套管固定气管套管固定松紧应适当,能伸进一手指为适宜。气管、头胸要在一直线上,翻转时要同时转动,避免套管活动刺激粘膜或套管脱出,应配用床旁无菌弯止血钳一把,一旦发现气管套管脱落,立即翻身仰卧,用弯血管钳扩张气管切口,保持通气,并立即通知医生,重新更换套管。

(3)保持气管内套管清洁[1]内套管常规每日消毒更换一次,用后先用清水及毛刷将其内的痰液刷洗干净;同时配用相同型号内套管一个,以方便随时更换,如痰液稠或结痂时清洁用84消毒液1∶200浸泡再清洁,然后煮沸消毒,时间20min,根据患者分泌物排泄情况随时更换。外套管10h后每周更换一次,长期使用者则2~4d更换1次,更换时准备好器械,无菌操作,应有医生在场,护士才能进行更换,以防意外发生。

(4)气管切口护理[2-4]严格观察气管切口有无渗血,如渗血较少及时更换纱布,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即可,渗血较多应报告医生,急需拆开缝线,查找原因止血。观察切口周围皮肤有无皮下气肿,若有痰污染应及时更换纱布,一般每天更换2次,每次更换时用0.5%碘伏棉球擦洗伤口及套管5cm。

(5)一次性气管套管的护理对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的患者,应注意套管有效期,同时注意检查气囊是否有无漏气,气囊充气时压力不可过大,最适宜的压力为18.4~21.8mmHg,过大防止气囊对气管粘膜压迫性损伤。气囊应定时放气,可预防充气时间过长、压迫气管壁导致的并发症。

2.2人工气道的湿化

(1)做好呼吸道的湿化:常规在气管覆盖无菌生理盐水纱布2层,用0.45%无菌盐水以3~4滴/min速度持续滴入,起到湿化纱布的作用,使气道粘膜湿润。每次吸痰前后15~30min,给予湿化液用0.9%生理盐水2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α-糜蛋白酶4000U,设好滴速,每1小时沿内套管缓缓滴入10~15滴;同时要防止滴药过多过快,引起反射性咳嗽不适。也可用超声雾化方法,雾化的温度在20~40℃,以预防感染和结痂堵塞套管。

(2)室内湿化:保持室内温度18~22℃、相对湿度50%~70%,经常用消毒液喷洒地面或有条件买台加湿气,以保持室内湿度。

2.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喉癌气管切开的前提和基础。

(1)术后细致地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痰液、性质、量、颜色变化,气管切口周围有无出血,有无结干痂,以免阻塞气道,引起窒息。

(2)喉癌患者手术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由于术后患者主动抑制咳嗽及疼痛,痰液量多,不能自动咳出,如果不及时吸痰,也可造成气管阻塞,给予有效、正确的吸痰,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是做好气管护理的关键。

(3)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选择一次性吸痰管,插入套管12~14cm,一边轻轻旋转,边退边吸,持续时间不超过10s,退到痰液粘稠时稍停片刻,切忌上下抽动,压力过大,以免损伤气道粘膜,引起水肿出血,吸痰时间一般5min。

(4)吸痰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心率、呼吸、神志、面色变化,对于心电监护者可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如大于0.90持续给氧,低于0.90低流量给氧,根据血氧情况,随时变化调节氧流量。

(5)喉癌患者本身抵抗力下降,再加上手术后呼吸道痰量增多,易引起肺感染,所以每日病室内紫外线消毒2次,每日84消毒液1∶300拖地2次,室内要保持通风、空气新鲜,减少探视的人数,以减轻空气中的细菌密度、降低感染机会。

(6)手术后第一天病情稳定时可鼓励自行咳嗽,协助患者翻身2次,叩背一次,以手掌呈弓状呈150°由下向上均匀叩背,每日可进行3~4次,同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多鼓励患者做呼吸运动,使附着于肺部周围气管、支气管的痰液松动脱落,自行咳出。

(7)每次吸痰前后,均沿气管内套管壁滴入稀化液10~15滴,如痰液粘稠可增加20~30滴,也可经超声雾化吸入法给药。

2.4拔管后的护理

全喉切除患者,需带管出院应嘱患者和家属仍继续气管套管内滴药,告知稀化液配法、量,可放入眼药水瓶内缓滴。指导气管套管的清洗煮沸、消毒,时间方法护理常识,学会更换喉垫套管外口覆盖的纱布,防止感染。部分喉切除术气管切开术后留置3个月,拔除气管前用2%碘伏清结消毒切口皮肤,用无菌纱布严密固定,并嘱患者和家属咳嗽时用于轻压患者伤口,每天换药1次,直到伤口愈合。

2.5心理护理

由于喉癌患者全喉或部分喉切除术通常产生一种缺陷心理,特别全喉切除后失音终身带管,表现绝望、恐惧、孤独,对生活失去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护士应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患者经常交流。增加医患关系,多给予关心体贴,尽可能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以消除顾虑,正确对待疾病,有利于手术后康复良好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卫.气管切开患者医院感染防护[J].家用医技杂志,2006,13(22):40-44.

篇7

2.1手术前的护理

2.1.1心理护理

医生确诊该病之后,针对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实事求是或者是有所保留的告知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并且还要向患者介绍其围术期的相关知识,促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上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尽最大的能力帮助患者消除心理的恐惧、担心、害怕,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饮食护理

食管癌患者要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含有较多维生素的流质性的食物再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需要适量的补充一些液体、电解质等,为患者的肠道提供一些营养支持。

2.1.3呼吸道护理

针对有吸烟习惯的患者要说服其戒烟,并指导患者在手术之前要锻炼其呼吸功能、膈肌呼吸以及缩唇呼吸;指导患者锻炼有效的咳痰方法,出钥匙采用深吸气、病猪呼吸,用力咳嗽的方法;3次/d。

2.2手术之后的护理

2.2.1患者的护理

本组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在手术之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主要是包括常规吸氧、心电图监护监测;患者的最佳主要取去枕下平卧,头要偏向一侧,这样有助于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还可以给予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一直到患者麻醉清醒为止。同时还要密切的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异常表现。患者在手术结束直至完全清醒之后需要将床头太高15°~30°,这样有助于进行引流;切记:引流管以及引流瓶的位置要低于患者的胸腔,避免出现逆流而导致感染。患者在手术之后24h进食完需要直立位30min,当睡眠的时候床头要太高15°~30°;此外,护理人员还要鼓励患者交替改变卧位,并且还要进行适当的活动,这样可有效的避免压疮的发生。

2.2.2咳嗽、咳痰及呼吸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锻炼有效的咳痰方法:采取坐位或者是侧卧位,双手护胸,轻轻的按压切口咳痰;咳嗽:叮嘱患者深呼吸之后再咳嗽,主要是避免咳嗽消耗其体能,导致患者加重缺氧。膨肺训练: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深吸气,促使膈肌上抬,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缓缓的将气体呼出去。雾化吸入:若是患者的痰液较为黏稠不容易咳出,那么患者的家属需要通过雾化吸入方法帮助患者稀释痰液,促使患者咳出痰液。

2.2.3饮食的护理

患者在手术之后2h需要进行30°的温流质食物,并鼓励少食多餐[2]。待24h之后方可进食半流质的食物,并且要叮嘱患者细嚼慢咽,同时还要告知患者每次进食时尽可能的少量吞咽,以降低对食管的刺激,避免出现阻塞;之后在慢慢的进食正常食物。切记:患者在禁食的时候要采取半坐位最佳。

2.2.4引流管的护理

放置引流管的要妥善的固定并还要保持引流管的畅通,同时还要注意胸腔内的引流管是否出现扭曲、脱出等异常现象,此外还要观察患者胸腔内的引流量、引流物的性质、颜色以及患者是否出现情绪化、尿量、血压等是否出现异常现象,这样有助于及时的发现患者是否有出血现象以及是否出现食管吻合口瘘或者是乳糜胸并发症等的发生,并且还能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处理。

2.2.5胃管的护理

协助患者固定好胃管的位置,避免出现扭曲、折叠,有助于保持胃管的畅通,且还能密切观察胃肠减压的量、性质等;切记:不能随意的将胃管拉出或者是进行牵拉,防止发生吻合口瘘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通常情况下,胃肠减压管要在内保留3~5d,有助于降低吻合口的张力,还能加快其的愈合;护理人员要定期的挤压管道,并且还要对胃管进行冲洗(使用0.9%的氯化钠溶液),有助保持胃管的畅通。

2.2.6一般护理

患者在手术之后可能出现疼痛反应,需使用芬太尼、吗啡等止痛药进行止痛;要适当的调整输液的速度,避免太快会加重心脏的负荷,出现肺水肿,太慢导致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定时要使用温水插洗切口,并给予患者全身按摩、鼓励多活动,避免发生压疮等。

2.2.7相关并发症的护理

篇8

表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x±s)

注:三组间比较,P>0.05

1.2方法常规组30例,采用术后自然复温,寒战的患者可加盖棉被。观察1组患者采用热水袋保暖,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2h,于原床铺置80℃热水袋2个,分别置床中上及中下1/3处的盖被内,患者回房后将热水袋用毛巾包裹置足底及输液肢体下,直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加温液体静滴。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根据医嘱常规准备待输液体,将其置于40℃恒温水浴箱内,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此液体。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快输液速度30min,以后根据体温复升情况适当调节液速。如在30min内体温仍在36℃以下,则将电子液体加温仪置于输液管上,使输入的液体温度在38℃左右,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1.3观察方法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测量导线探头插入直肠内距6cm左右[4],观察即刻体温。接心电监护仪,观察记录心律、心率、呼吸、血压,以后每15min观察记录1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观察记录均采用单盲法。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所有数据处理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不同复温方法对体温的影响详见表2。

表2三种复温方法对肛温的影响比较(x±s)

注:三组间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观察组间比较,P<0.05

由表2可见,三组患者术后回病房即刻均处于低体温状态,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5min后观察2组复温较快,与观察1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1组、观察2组与常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h,三组患者体温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三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仍以观察2组体温较高。

3讨论

低体温是指体温<36℃[4]。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竖毛肌收缩,部分患者出现寒战、躁动,患者自觉有不同程度的寒冷,而且低体温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低体温出现寒战、躁动能使机体耗氧量增加,心率增快。浅低体温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凝血机制紊乱[3]。因此,术后低体温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注意到了引起术后低体温的相关因素,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术后早期低体温亦是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该研究成果表明:患者回房后,为患者创造温暖的卧床环境,及时保暖,采用加温液体静滴,可使术后患者在15min内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可迅速缓解患者的寒战、躁动症状,增加患者的舒适。观察1组单纯用热水袋复温,效果虽不及观察2组,但较常规组明显为优。

该研究同时注意到,在体温复升的同时,其他生命体征如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的偏离曲线同时得到纠正。与此同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得到恢复,且随着体温的复升,尿量、引流量增多,有利于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及器官组织功能的恢复。在体温复升的同时,机体的凝血机制得到改善,切口敷料渗血渗液相继停止,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4小结

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感到不舒适,而且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体温复升速度,是术后康复的关键。术后及时、快速使体温复升,不仅使患者不舒适感迅速得到恢复,而且使其他生命体征在短时间内相继恢复正常,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淑月,朱君宁,彭延增,等.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及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177.

篇9

2结果

全组病例,疼痛被有效控制,睡眠良好,术后恢复顺利,发生不良反应7例,其中恶心呕吐4例,尿潴留2例,腹胀1例,经采取适当治疗护理措施后,均完全缓解,镇痛效果为95%。

3护理

3.1使用镇痛泵前向患者宣教

术前向患者说明使用镇痛泵的必要性,说明镇痛泵术后止痛效果的确切性和安全性,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讲解镇痛泵的优点,尤其要说明镇痛药不会影响术后伤口愈合,不会成瘾,同时教会患者简单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以消除其顾虑。

3.2术后观察

术后观察镇痛泵的接头是否脱落,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协助患者翻身时不要牵拉,防止管道脱落。保持管道通畅。局部每天更换无菌敷料。由于可抑制呼吸,因此手术后要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尤其是老年人,且术后1~4小时,可给予鼻饲吸氧。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并记录。

3.3生命体征监测

3.3.1呼吸止痛药药物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必须重点观察术后6h患者情况,患者常规吸氧12~24h,注意呼吸频率、幅度,并适当降低止痛药的浓度,对原有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应提高警惕。

3.3.2血压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加上硬膜外局麻药的降压作用,可使血压降低,所以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补足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当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20%时,应暂停使用镇痛药。

3.3.3体温由于术中麻醉,大量输血、输液等因素,术后可出现体温降低、寒战,因此,术后返回病房应立即测量体温,低于35.5℃时,应每30min测1次,加强保暖措施。但禁用热水袋,以防烫伤。

3.3.4嗜睡镇痛药有强镇静作用,使用后患者易出现嗜睡现象,应加强巡视。如患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R<10次/min,SpO2<90%,则应立即停止使用术后镇痛药,报告麻醉医生按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

3.4恶心呕吐的护理

对恶心呕吐病人采用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及时清理呕吐物,避免不良刺激,同时保护好伤口,可协助病人或嘱病人用手按压伤口,减少伤口压力。

3.5尿潴留的护理

术后为防止尿潴留发生,我们在术后48小时才拔除留置导尿管或在镇痛结束之后拔除尿管,同时坚持做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拔除尿管前要注意膀胱功能训练,拔除尿管后嘱患者多饮水,尽早自行排尿。

3.6观察肠蠕动情况

因镇痛药物有抑制肠蠕动恢复的毒副作用,故应向患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一方面可以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防止褥疮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

起床时不要太快,以防性低血压而晕厥。可以轻轻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本组中有1例出现腹胀,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嘱家属适当按摩足三里穴,以促进肠蠕动,尽快排气。

3.7皮肤护理

常由荨麻疹和诊引起皮肤瘙痒,给予抗组织胺药物并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后使症状缓解。

4小结

通过对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镇痛泵进行疼痛治疗能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及时发现镇痛泵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的发生,以便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国良,张美云,郑鹏,等.强力宁预防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并发症的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3(2):86.

篇10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个月~13岁,平均4.1岁;其中法洛四联症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2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伴单心室及房间隔缺损、完全性大血管转位伴房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法洛三联症伴主动脉狭窄及三尖瓣返流、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及肺动脉瓣狭窄各1例。术后出现乳糜的时间不一,为0~40天,乳糜胸液引流量23~360ml/d。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急促、消瘦。乳糜试验阳性。

1.2结果该组13例患者发现乳糜胸后均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及时营养支持后治愈,其中10例患儿经患侧胸腔内注射红霉素后痊愈,未再次开胸手术。

2护理

2.1饮食护理和营养支持禁食是减少乳糜产生的关键。因禁食可直接阻断肠道吸收乳糜颗粒的来源,同时胃肠减压可减少肠道运动,间接使肠道对乳糜颗粒的吸收减少,从而减少乳糜液生成量,促进破裂口愈合。本组2例因引流液较多而暂禁食,其余均采用中链甘油三酯饮食(medium-chaintriglyceride,MCT),如米汤、鸡蛋、脱脂或低脂牛奶等。中链甘油三酯较长链甘油三酯易溶于水和体液,运输时不需经肠道淋巴管而直接经门静脉运入肝脏,使胸导管处于静息状态,有利于破漏处愈合。乳糜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脂肪、胆固醇、糖、酶、电解质、各种淋巴细胞和抗体等。乳糜液的成分与血浆相似[2],故常规进行静脉营养支持,如输血浆、全血、白蛋白或应用静脉高营养液,维持病人的营养,减少乳糜液的丢失,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在应用静脉高营养时应注意加强巡回,防止高渗营养液外渗引起静脉炎、局部组织高渗性坏死。营养液输注通道严禁输入其他药物,以免影响营养液的稳定性。本组13例患儿均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无并发症发生。

2.2胸腔引流管护理乳糜胸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应及时给予胸腔引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因乳糜凝固性较高,应经常挤压引流管以防乳糜液堵塞引流管,持续0.5~1kPa低负压吸引,定时检查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及引流瓶的密封程度,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做好记录。如引流量过少,应考虑引流管是否通畅并报告医生。如因胸腔内出现纤维分隔状所致引流不畅者,需更换引流管位置或做胸部小切口,分离纤维后再置引流管。每日更换引流瓶,以便了解引流物与冲洗液量出入是否相等,以免造成胸腔积液。

2.3注射红霉素的护理本组10例患儿在发现乳糜胸后经患侧胸腔内注入红霉素15~30mg/(kg・d)。用注射用水溶解后与生理盐水混合液注入胸腔内。该组病例年龄小,肺顺应性差,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视病情给予间歇或持续吸氧。胸腔冲洗的前期因药物刺激,患儿呼吸频率加快,幅度变浅,观察胸廓活动度、呼吸频率。做好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的监测。在观察中指导患儿正确呼吸,保证肺完全膨胀。在冲洗2~4h内取半卧位,以免冲洗液刺激致呼吸改变,患儿逐渐适应后,可取斜坡、左、右侧卧位交替,使药液均匀涂布于胸膜腔。保留6~8h后继续引流。出现胸痛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必要时应用止痛剂。

2.4心理护理患儿在胸腔冲洗过程中常因溶液的温度及药物刺激,出现剧烈疼痛、胸闷、刺激性咳嗽,常拒绝冲洗,不能配合治疗。故冲洗前对每位患儿和(或)家长讲解胸腔冲洗的目的、方法,冲洗中可能出现的不适,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其愿意接受治疗。对年幼欠言语表达能力的患儿,观察其非言语的表现(表情、目光、动作)去领会患儿的用意。通过搂抱、抚摩、逗乐等使之配合。由于乳糜胸是少见病且病程较长,应该向家长做疾病知识的宣教,并介绍一些成功病例,增强其信心。

2.5卧床休息大量乳糜液对心、肺、纵隔产生的压迫作用是机械性的[3],患儿常有胸闷、气急、心悸、患侧胸部不适等,稍事床上活动即明显加重。另外卧床休息也可减轻心脏负荷及降低静脉压从而减少乳糜液渗出。

3小结

通过对13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护理,体会到需经过饮食护理、静脉营养支持、胸腔引流管护理、注射红霉素护理等综合护理,可达到满意的效果,避免再次手术。

【参考文献】

篇11

二、应用方法及副反应

生理盐水100ml+OKT35mg+DXM5mg静脉滴入或生理盐水50ml+OKT35mg+DXM5mg微量泵泵入,时间为30分钟到2小时之间。主要的副反应为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和急性肺水肿。实验室检查一过性SGPT升高,粒细胞减少等。

三、观察指标

1、临床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皮肤、尿量、恶心、呕吐、大便的次数和性质,以及移植肾脏的大小与硬度情况。

2、化验及生化指标检查:血、尿、便常规,电解质及肾脏功能指标,每日检查一次;肝功能检查每周三次。

3、免疫指标的监测:每周监测玫瑰花结三次。必要时测定CD3、CD4和CD8值。

4、感染方面的监测:定期做各种排泄物如痰、尿、便涂片和培养。

四、结果

84例患者两组用药经过对症处理和细致的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五、讨论

OKT3为抗人T淋巴细胞T3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人类T细胞CD3抗原识别构造特异性反应,并通过CD3复合物作信号传递,阻断T细胞功能,从而阻断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同时,OKT3作为异体蛋白进入人体,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作为内热源致热源刺激机体,产生发热,毛细血管扩张,血浆外渗等病理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恰当的治疗与护理,提高移植肾成功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护理措施如下: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心率、血压、呼吸、皮肤、尿量、大便次数及性质,呕吐物的颜色、量并认真做好特护记录。体温超过39℃给予物理降温,冰块置头部、腋窝处,并经常观察皮肤的颜色有无皮疹及血运情况,必要时给予冬眠合剂或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腹泻严重者注意补充电解质及防止脱水,注意肛周的护理,局部可涂氧化锌软膏。

2、肺水肿、呼吸困难的护理

肺水肿是严重的并发症,应给予高流量、30%酒精湿化3—5升/分,病人取端坐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作肺部体疗,防止肺部感染。若尿量少于1000ML/日或体重超过干体重2KG以上者,应及时给予利尿药物,适当脱水。维持液体出入平衡。

3、加强饮食护理

患者高热、胃肠消化功能差,分解代谢却加快,况且有腹泻,应鼓励患者进流质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和水分、碳水化合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瘦肉及鱼类等。

4、预防感染

篇12

2.1材料深静脉留置式套管针头一副,输液延长管一根,密闭式胸腔闭式引流瓶(内有500ml灭菌盐水),吸痰器玻璃接头,一次性5ml注射器,利多卡因,胸穿包1个。

2.2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经X线片确定部位,局部常规消毒皮肤,局部麻醉后用留置针头以45°角行穿刺,穿刺成功后边拔出针芯边向内推进留置针,适当固定缝好[1]。留置针头末端与输液延长管连接,再和吸痰管玻璃接头连接,再连接胸腔闭式引流瓶,各连接部位用医用胶布妥善固定。

3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1)尽量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思想工作,避免患者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保证治疗与护理工作顺利进行。(2)向患者解释开胸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态,做好详细的术前健康教育;介绍同种疾病康复者与患者直接交谈,使患者有个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讲解戒烟、咳嗽、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3.2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患者若血压平稳,指导患者取半坐卧位,按时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防止阻塞、扭曲、受压,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以便胸腔内气体或液体的排出,促进肺扩张。患者咳嗽时用双手按压患侧胸壁,以减轻咳嗽时的疼痛。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或雾化吸入,每天4次。

3.3观察引流是否通畅(1)翻身活动时注意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脱出,以保证引流管通畅。随时注意引流管有无堵塞,液平面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2)水封瓶应位于胸部以下,不可倒转,维持引流系统密闭,接头牢固固定。(3)水封瓶玻璃管水柱是随呼吸上下波动的,正常水柱上下波动约2—6cm。水柱波动表示胸腔压力的高低,并指示引流是否通畅,应经常予以注意。如水柱波动过大,提示可能存在肺不张;若无水柱波动,提示引流管不通畅或肺已经完全扩张;若病人出现气促、胸闷、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症状,则提示血块阻塞了引流管,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紧急措施。

3.4预防感染一切均应坚持无菌操作,换瓶拔出接管时要用消毒纱布包好,保持引流管、接管及引流瓶清洁,定时用无菌蒸馏水冲洗;水封瓶应位于胸部以下,不可倒转,维持引流系统密闭,接头牢固固定,以预防胸腔内感染。

3.5拔管指征胸腔闭式引流术后48-72小时,观察引流液少于50ml,脓液少于10ml,无气体溢出,胸部X线摄片呈肺膨胀或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或气促时,可考虑拔管。拔管时指导患者深吸一口气,吸气末迅速拔管,用凡士林纱布封住伤口,包扎固定。拔管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症状,切口漏气、渗液、出血和皮下血肿等,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

3.6拔管后注意事项(1)拔管后不要让患者马上下床活动,以免空气从胸壁引流管口处进入胸腔引起张力性气胸。(2)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气胸、皮下气肿,检查引流孔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有些患者拔管2天后仍有胸液引流口漏出,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作相应处理。

3.7出院指导出院后指导患者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增加机体抵抗力,定期复查,若发现异常情况随时就诊。

4体会

篇13

1.3观察指标:①记录患者术后颅内、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发生例数,计算感染发生率;②统计患者中合并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时间>4h,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颅内置管及糖尿病例数,计算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录入分析分别采用Epidata3.08和SPSS18.0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判定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部位感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颅内、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其他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合并不同感染危险因素条件下感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合并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时间>4h,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颅内置管及糖尿病等感染危险因素条件下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