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科护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方法
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骨科临床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患者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对于出现疼痛的患者,观察疼痛发生的原因和性质,必要时通知医生后,遵医嘱使用止疼药,减轻患者痛楚,等等),而实验组中的41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然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健康教育综合评价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状态以及健康教育认知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价。并将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对比。
(1)骨外科患者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在对骨外科进行心理护理工作时,具体的内容包括,①患者入院时,院方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接待,主动、热情地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讲解医院规章制度,并要为患者安排舒适的病房。②耐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③将手术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告诉患者及其家属,以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患者的紧张感。④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并要做好全面的沟通工作,以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2)健康教育护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术前、术中、术后的系统性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手术患者的自觉性健康行为,以主动地改善自身术后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相类似。术前,要带领患者熟悉了解病房环境,以保持患者的情绪的稳定,并且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地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手术治疗的认知度。手术后,还应当向患者做好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疼痛的规律,以及并发症和缓解疼痛方法的宣教工作。此外,还应当建议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体力、心力和脑力休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保证自身营养的支持,就要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素、高能量、易消化食物的摄取量。这样的健康教育,必定会提高患者恢复的速率
1.3观察指标
进行本次调查研究具体的观察指标又分为心理护理的观察指标以及健康教育的观察指标。心理护理上的健康指标包括三个方面,①抑郁自评量表。这一评量标准主要是针对患者焦虑的主观感受的评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者越低,说明患者的焦虑状况也越为严重,也就是说患者的焦虑状况与患者的评分结果呈现负相关关系。②焦虑自评量表。这一评量表主要是对患者的抑郁状况以及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病情的变化情况的评价,满分依然是100分,得分越高的患者,其抑郁状况也就越为严重。患者的抑郁严重状况与评分结果呈现正相关关系。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这一调查表就是让患者对于治疗过程中的所接受的护理效果、服务态度、护理内容等进行主观评价,满分也是100分,分数越高,那么说明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也就愈高,并且这一评分结果与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呈正比。健康教育观察指标,是参照健康教育综合评价量表,对顾客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对健康教育态度、对健康教育行为以及健康教育环境等进行评价,每项指标的满分都是100,患者的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于健康教育认知的能力也就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t分布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护理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心理焦虑自评量表情况、抑郁自评量表情况和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应情况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两个结果对比表可以看出,41例实验组患者使用常规骨外科护理外加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能够大幅度的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的影响。此外,健康教育的护理工作,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的认知能力,对于降低患者发生骨外科可能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讨论
篇2
1.3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采用1条10厘米长的直线或标尺,两端分别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
2手术后疼痛的原因
2.1内脏受伤所致的疼痛:内脏手术操作刺激引起的内脏痛,开腹手术后,胃和胸管内气体扩张或引流不畅,刺激腹膜,引起的疼痛。
2.2手术中所致的疼痛:麻醉消失后来自皮肤缝合的疼痛,皮下血肿,创面有验证或面部缺血时疼痛加强。
3术后疼痛的控制
3.1评估疼痛程度护士术后安返病房的患者进行综合性评估,正确有效缓解疼痛的程度。
3.2提供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的措施
3.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心理疏导,陪伴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病人对疾病,对疼痛的压力与恐惧,分散病人注意力,如使交谈,听音乐等方法,让病人参与到护理计划当中,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
3.2.2一般护理术后帮助病人摆好舒适,使肌肉松弛,张力减小,能缓解疼痛的肌肉阻力,知道病人在咳嗽,翻身时用手按扶切口部位,减少对切口的张力刺激,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咳嗽和咳痰所致的腹压的增加所引起的疼痛。对于肢体手术的病人,应太高患肢,减轻肿胀和疼痛,适当的冷敷或热敷,观察包扎松紧度及末梢血运。观察伤口有无渗出,出血及感染迹象。
3.2.3应用镇痛药的护理切口疼痛在术后24小时内最剧烈,2-3日后逐渐减轻,疼痛不太剧烈时,可服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去痛片等。根据疼痛程度分级,适当使用镇痛药,注意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由于个体差异,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后有的病人血药浓度过高,引起呼吸抑制过度镇静,呕吐等反应。有的血药东渡过低,镇痛无效,病人自然躁动不安,吵闹不停,所以给药时应观察病人反应及动态变化。尤其是第一次给药后,应观察病人的反应以确定用药剂量。
篇3
2.1注意手术之前的硬件环境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保护措施必不可少,其居住的病房周围必须要配备可以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应急处理的相关设备,这样才能在患者发生紧急状况时,第一时间的进行急救处理。另外,老年患者居住的环境也尤为重要,要让患者有舒适感,基础设施配备要齐全。要多对病房进行通风消毒等处理,给患者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2.2注意手术之前的心理状况
相关数据显示,患者术后恢复的好坏,与患者精神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们务必要对老龄患者进行术后的心理干预。一个陌生的环境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导致患者焦虑状态出现,并且,患者马上要进行手术,惧怕心理站到了主导的位置,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护理人员和家属的配合,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3手术之后的护理
3.1注意手术之后的硬件环境
对于可控制的外在的环境要非常注意,首先将病房的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大约控制在55%~60%,营造最舒适的休养环境;并保证病房足够安静,实施医疗和护理时,千万要注意动作轻柔、稳重以及准确到位,以免噪声污染对患者休养环境的破坏。
3.2注意手术之后的心理护理
患者心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恢复。一般当手术完成以后,患者大都会出现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大多会出现惧怕,恐慌的心理。在患者出现此种情况的时候,作为护理人员来说,要尽量的想办法舒缓患者的恐惧心里,让他们尽量保持放松的心理状态,以一个好的心态迎接术后恢复。对于那些孤独感比较强烈的患者来说,心理安慰是必不可少的,要多和他们聊天,聆听患者的感受,给患者温暖的关怀,让其感到温暖。对于术后的护理方法,要及时细致的对患者进行说明,只有让患者对我们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患者才能更大程度的配合医护人员,使术后护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意手术之后的生理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老年患者的恢复尤为缓慢,并且,有些患者还存在着不能自理的情况,这样的患者,就需要我们的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家属及时的进行沟通和对患者的有效辅助。这样的辅助不单单只是说基础护理,还要对患者的其他方面进行有效的护理。从饮食方面来说,对于老年患者也要进行严格的约束。截止到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并且稳定之前,要定期的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要提醒患者多锻炼身体,医护人员应给予必要的辅助,这样可以大大的提升患者的抵抗力,对于预防发生并发症有很大的作用。
篇4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泌尿外科安全管理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标识进行护理,主要包括护理级别标识、腕带标识、输血安全标识、非静脉给药安全标识、用氧安全标识、消毒标识以及药物安全标识等。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泌尿外科治疗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率等指标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泌尿外科治疗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泌尿外科治疗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37例,占94.9%,对照组患者满意24例,占63.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不良反应,占2.6%,对照组患者出现10例不良反应,占26.3%,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通常情况下,泌尿外科患者年龄差别较大,且主要以老年患者、小孩为主要发病人群,因此,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护理安全。对其给予护理标识,能够有效优化医院护理秩序,促进治疗方案的顺利有效实施,并能够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具体护理标识如下。
3.1护理级别标识
患者入院后,首先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对患者护理级别进行标识,主要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以及三级护理等,使用不同颜色标牌将其放置到患者床头卡内。
3.2腕带标识
主要对手术、重危等患者给予腕带标识,医护人员确定患者身份、病情信息后,将内容填写到腕带上,在患者左手腕位置统一佩戴;男患者使用蓝色腕带,女患者使用红色腕带,佩戴后嘱咐患者不能自主取下。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要对腕带内容认真、仔细的核对。
3.3输血安全标识
如患者需要输血,则为其制作出护理标识,塑料卡为白底红字,患者进行输血时,将和患者血型一致的血型卡挂在患者身上,以便能够起到提醒作用。
3.4非静脉给药安全标识
非静脉通路用药主要用于胃肠内营养、膀胱冲洗等,制作一个规格20cm×15cm的塑料卡片;如患者为膀胱冲洗,则为其悬挂“膀胱冲洗”卡片,为黄底蓝字,将其和冲洗液一块悬挂在输液挂钩上,与静脉液体分开后悬挂,这样能够避免发生换错药物的情况;如患者为胃肠内营养,则在对患者给予胃肠内营养液输入的过程中使用“肠内营养”标识卡,在患者头端悬挂营养液。
3.5用氧安全标识
将标有“防火防油防热防震”的标识牌贴在中心供氧插孔位置,将标有“满”或者“空”的标识卡放置到科室备用的氧气瓶中,这样能够有效保障用氧的安全性,使医护人员做好“四防”工作。
3.6消毒标识
由于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等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发生耐菌感染,为有效避免发生细菌感染,要求要在患者床位贴“接触隔离”标识,并在患者病历夹上张贴“接触隔离”标识,使医护人员在与该类患者进行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做好预防隔离措施,严格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发生交叉性感染。
3.7药物安全标识
对患者注射泵或者应用特殊药物治疗时,在药物上面粘贴标签,标签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药名、时间以及执行人员等信息,将其粘贴到药瓶表面或者注射器尾端,这样能够方便更换和查找。另外,设置药物过敏标识,如患者伴有药物过敏史或者运用药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则将过敏药物名称备注清楚,并将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泌尿外科治疗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篇5
1.2主要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用抗感染、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改善情况等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整体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心理护理。相关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容易出现焦躁、紧张以及恐惧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有效的解决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安慰,以缓解患者紧张、恐惧以及焦虑的情绪,从而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2)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对各种注意事项、疾病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认真、详细的讲解,以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了解。
(3)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充分准备好手术要用的物品,手术时要密切配合医生,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对术中运用到的各种器械进行熟练的操作,并做好手术器械的配合工作;术后要认真清点相关手术设备,以确保其无遗漏现象的出现。
(4)术后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在患者回到病房之后告知相应的注意事项;对患者的病情给予密切的观察,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叮嘱患者遵医嘱服药;对处于康复期的患者给予鼓励,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指导,以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的康复治疗。
1.3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显著改善,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有所改善,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比较严重。
1.4主要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其统计学的研究分析,一般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效果对照
经护理以后,常规组护理的有效率为97.56%,实验组护理的有效率为82.93%,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明显比常规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经护理之后,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89%,常规组为25.47%,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比常规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的满意情况比较分析
经护理之后,实验组护理的满意率高达10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护理的满意率82.9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6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健康宣教,促使患者了解熟悉外科疾病治疗及检查中的重点注意事项,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病情实行严密观察,谨防出现意外情况。
1.2.2实验组护理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本院自拟的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方法包括:①首先对外科护士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指导护理人员掌握临床路径的内容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程序。②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责任护士将有关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及相应的护理目标进行全面细致的说明。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做好解释说明,以此获取到其理解合作,从而帮助在护理工作中达到最佳护理效果。责任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的内容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病情出现变化,且未朝着临床路径方向发生改变,需做好认真记录,以此提醒相关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在护理记录中体现患者病情发生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分析,从而促使患者病情朝正常路径发展。③患者在入院后,护士要对患者热情迎接,进行入院环境介绍,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在护理过程中,不但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其焦虑与恐惧,做好饮食指导,做好疾病康复知识的宣教,患者提出疑问时应耐心解答,做到语言温柔,态度和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
1.3评价指标
在所有患者出院前发放护理工作满意调查表,表中满分总计为100分,85~100分为满意,60~84分为比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中,30例满意,1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6.77%;对照组中25例满意,1例比较满意,5例不满意,其满意度为83.8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质量评分中,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分为(9.7±0.2)分;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分为(8.1±0.1)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7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全程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临床效果。
1.3评价标准
对临床疗效加以评价,包括治愈、有效和无效等3个标准。治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经检查后机体功能和相关指标均正常,并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检查后机体功能和相关指标明显好转,但正常工作和生活仍会略受些影响。无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未发生变化,经检查后机体功能和相关指标未获得改善,甚至加重,仍然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计算总有效率,并采用科室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
1.4全程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首先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尽快熟悉治疗环境和医院要求。针对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应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凝血时间和重要脏器功能等,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并鼓励患者配合医生治疗。叮嘱患者术前应禁饮食,并做好皮肤准备和肠道准备。手术完成后,针对尚未苏醒的患者,护理人员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并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观察是否存在舌后坠及呼吸阻塞等情况,采取必要的保暖措施。待患者苏醒后,根据患者情况,合理搭配饮食,做好口腔护理工作,并协助患者翻身,预防褥疮发生。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临床效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治愈1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11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经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患者满意度
两组患者满意度如表2所示,观察组非常满意20例,满意18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95.0%,对照组非常满意12例,满意17例,不满意11例,满意率为72.5%。经比较,两组患者满意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篇8
1.1.2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的方法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是:
(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①外科可成立由科主任及护士长领导的风险管理小组,对在外科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②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包括病房基础护理制度、病房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检查护理制度等),严格规范各项护理流程及操作。
③分析在已经发生的不良护理事件中存在的护理缺陷,及时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以免今后出现类似的事件[2]。
(2)对患者的病情做护理风险评估在外科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并对发生护理风险的几率及危害程度进行管理。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患者自身的因素。患者的病情是否危重;患者是否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患者是否存在对自身疾病的恐惧,导致其是否进行消极治疗,遵医行为较差。
②环境的危险因素:与患者同一病房内的其他患者是否合并有感染性疾病;为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否存在危险因素等。③护理因素: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是否一致、护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护士技术水平是否均衡等[3]。
(3)合理规划护理工作流程、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
①让护士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避免出现因护理工作流程不顺畅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②对患者实施责任护士包干制,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好对患者的基础护理,落实好对患者的生活护理,从而使护理、治疗、健康教育等融汇贯通。
③让每一位患者都有自己的管床护士,使每一位护士都能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进而使各项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1.2疗效评价标准
(1)有效:经过护理,患者未发生出血、感染、褥疮或其他并发症,且饮食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均正常。
(2)无效:经过护理,患者的病情未发生好转甚至在加重。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及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我院使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在患者出院时发放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是否及时对患者进行了护理,进行护理时的态度等。以100分为满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为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45.23%,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7.23%。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护理结束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47.89%,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6.16%。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篇9
①转变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的服务理念就是转变传统的“功能模式”,而是遵从“服务性模式”,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始终按照“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先转变理念,由被动的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的服务,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重视患者的利益,充分从患者的生理需求、心理及社会需求全面出发,对患者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还需要及时掌握患者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各方面,思考问题的时候尽可能站在患者角度,理解患者的需求并尽可能的满足,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只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病情服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重视患者的利益,以此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②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房环境的管理,定期开窗通风、消毒杀菌,保持病房的安静,从而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的养病环境;在病房的布置上还可以按照患者个人的爱好进行布置,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相应的陪护用品;
③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受到疾病的刺激,加上医院陌生的环境、害怕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受到亲人或朋友的冷漠等因素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大大影响了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从而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从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充分考虑,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就要加强对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患者的家庭状况和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并对患者在生活上、工作上和学习上的困扰进行心理护理,和患者多讨论一些其他的问题,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电视节目、听音乐一集看书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从而减轻疾病及治疗对患者的刺激,护理人员应表现的大方、热情,取得患者的信任,改善护患关系,缓解患者的抵触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另外是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家属在患者治疗中是否配合,关系到了护理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愈效果。一般而言,在临床医学中一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问题。尤其是对高龄患者和小儿患者,在接受治疗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次性针刺不成功的情况,患者对于会存在一些抵触情绪,患者家属本身对患者的病情比较担心,在出现这些意外情况,也会造成患者家属出现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护理人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在注重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预先应该为患者讲解患者病情,让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以及护理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患者家属对患者疾病的认识,患者家属才能够端正心态,掌握日常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及时做好心理准备,减少对患者的担心,并积极调动患者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④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可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为患者讲解外科疾病规范化治疗知识、日常注意事项、自我护理措施、康复训练等等,每天床头交接班时真诚问候,详细询问病人不适,及时解决各种问题。运用真挚的语言安慰患者,巧妙的告知性语言告诉患者其病情发展状况、治疗情况以及护理情况,让患者配合治疗,了解日常中的注意事项,对于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护理人员也要做到及时的回答,运用合理性的语言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
⑤饮食护理,有的患者在饮食上要特别引起重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和身体状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对于患者的日常饮食,可以选取一些富含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以及营养丰富的食物,确保患者营养供给充足,并教育患者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严禁吃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并结合患者的饮食爱好调节饮食类型,要求患者要多喝水;
⑥术后护理与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及病情发展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安抚患者,缓解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另外是做好患者的口腔、皮肤、留置针、尿道等护理,观察切口情况、呼吸情况,做好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体质状况为患者建立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⑦护理注意事项,在开展人性化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提高对患者的关注,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关注,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高患者患者的关注度,从病情和生活上关心患者,了解和尊重患者;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应表现得大方、热情,不可表现出不耐烦等态度,切忌在患者面前窃窃私语;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应充分掌握技巧,积极利用微笑等肢体语言,注意使用文明语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在日常护理工作的各项操作比如扎针等过程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并随时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另外是医院及科室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性护理理论制度,要求科室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制度开展护理工作,科室及医院相关责任人员定期考查实施情况;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护理细节,比如可以在患者生日的时候给予祝福,特别是在业务繁忙的时候应做到不慌不乱,避免引起患者恐慌;最后是在实施各项操作之前尽可能为患者详细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等,在进行静脉穿刺等相关操作的时候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并尽量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在此过程中积极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疼痛刺激。
1.2效果判定标准
患者治愈后,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其调查主要是采取该院自行设定的满意度调查题目进行调查。共计20个题目,每一个题目均通过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标准进行评定,分数分别为5分、3分、1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合计总得分,如果总得分超过90则判定为非常满意,70分以上表示满意,70分以下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1.3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
2结果
在该次调查中,试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总满意度为96.92%,其中有101名患者对护士人员的护理表示非常满意,有25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表示满意,只有4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表示不满意,仅占总人数的3.08%。在试验组的130例患者中,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总满意度为86.92%,其中有82名患者对护士人员的护理表示非常满意,有31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表示满意,有17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表示不满意,占总人数的13.08%。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0
1术后疼痛的影响
1.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术后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皮质醇增加,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得全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
1.2对呼吸系统影响疼痛使骨骼肌张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通气功能下降,使病人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引起肺不张等并发症。
1.3对胃肠、泌尿系统的影响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反射性抑制胃肠道功能。降低平滑肌张力,病人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尿潴留等。
1.4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疼痛可引起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肾上腺素,皮质醇病变,血糖素升高,促使血糖增高,蛋白质、脂质代谢增强,使术后病人容易发生负氮平衡,不利于机体康复。醛固酮、皮质醇、抗利尿激素增高使得机体水钠潴留,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某些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1.5对免疫系统功能和凝血机制的影响与疼痛相关的应激反应可使淋巴细胞减少,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另外疼痛引起体内内分泌系统改变,也引起免疫机制改变。疼痛应激反应使血小板粘滞增强,功能降低,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1.6其他影响疼痛使病人感到无助、焦虑、失眠,病人常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可见,术后疼痛会引起机体一系列反应,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病人康复,术后有效止痛无疑可减少一系列应激反应,帮助病人尽早康复[2]。
2术后疼痛的护理
2.1疼痛是外科术后病人的常见症状,疼痛程度往往较为严重。护士24小时服务于病人周围,对待病人的疼痛情况,应像对待病人的病情变化一样,要给予及时、准确的观察、评估和记录,并且要及时观察止痛措施的疗效,为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护士在认真检查病人疼痛的同时,常常可以为病人解除疼痛,如发现病人因不对而疼痛或因引流管不通畅而疼痛,或因敷料包扎过紧而疼痛等,可以给予相应的处理,解除其疼痛。护士可以选用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方法为病人缓解疼痛,如心理和肌肉的放松方法,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等。护士负责向病人和家属宣教疼痛控制的一般知识和“痛尺”或其他评估工具的应用。护士要告诉病人及其家属应及时报告新疼痛或未缓解的疼痛,以保证医务人员迅速给予评估和有效的治疗。
2.2责任护士还负责疼痛病人的临床护理,准备病人治疗所需的器材和药品,某些注射、针灸、理疗等治疗的实施,某些特殊治疗,如神经阻滞等的配合。负责病人24小时疼痛的观察、评估与记录,疗效评估与记录,告诉病人止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进行病人及其家属疼痛知识、疼痛自我评估与疼痛自我护理的宣教等。
3术后疼痛健康宣教
3.1术前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疼痛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既往疼痛史和预期疼痛处理应达到的目标。向病人讲述疼痛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强调大部分术后疼痛可以缓解,并且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病人有权享受术后无痛经历。向病人说明何时表达疼痛反应及如何表达,疼痛反应包括疼痛强度、性质、持续时间和部位,并说明这些主诉将成为疼痛治疗的依据,护士将根据主诉所反映的疼痛特点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3.2向病人介绍自我解痛方法,在止痛剂治疗的同时辅助使用其他方法缓解疼痛,如使用放松、分散注意力、想像、冷敷和热疗等方法。向接受PCA治疗的病人讲述给药的方式和时机,病人应在感觉疼痛开始时自行给药,注入下一剂量药,以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超级秘书网
3.3劝告病人及时向护理人员诉说心中的疑虑和担忧,避免过分担心疾病的康复而引起高度焦虑从而降低耐受性,加重疼痛。
4结论
疼痛的主观性和多因素性决定了在疼痛管理中必须有病人自身的参与,因此应教育护士加强术后疼痛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疼痛相关知识,弥补医务人员与病人对疼痛理解的不一致,使病人主动参与并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疼痛的健康宣教应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
篇11
1.2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两组学生均为同组教师授课,在教学时数、授课内容、基本技能步骤分解及成绩考核标准均一致。
1.2.1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即:一听(教师讲,学生听)、二看(教师示教,学生观摩)、三练习(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指导)。
1.2.2观察组教学方法
观察组采用微格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向观察组学生说明微格教学法的目的、具体程序、评价方法与标准、阶段性任务等,在课前设计实施方案及教学路径并分发给学生,使其能积极参与每个教学设计环节。将教学实施地点放在实训中心的微格教室中,教室内配备微格教学的相关设备及教学系统,可控制相关摄像系统、录制教学过程中的声音和图像,以便对讲课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信息记录用硬盘存储或刻录成光盘,师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光盘对教学过程进行点播、测评与观摩。微格教学的具体做法为:将完整的操作项目分解成多个可独立操作、易重复、可测量的具体步骤,对每一步动作提出具体训练目标和评价标准。这样,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成独立的操作子项目,每个子项目时间控制在5min~10min;并将每个子项目规格化、规范化,使学生分步骤、有重点地训练各项环节技能;同时,摄录系统将教学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师生针对整个教学过程及子项目的技能练习环节共同研讨分析,并反馈于技能训练中。
1.3效果评价
①学生实践技能评价。课程结束后,评价学生实践技能。为排除主观因素干扰,考核时实施教考分离制,安排授课教师除外的教师考核,依照统一的学科实践考核标准,实践成绩为依据大纲要求完成的技能综合总成绩。②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测评表评价教学效果,含10项内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自我意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身形象、自我成就感、评判性思维的养成及对实践教学的整体感受,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分为非常好、比较好、好、一般、差5个等级,得分越高表示教学效果越好,总计100分。③学生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采用教学能力评价表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该表结合师范院校的教师教学技能评价表自行设计,将教学技能分为10项,每项技能得分为10分,均有不同的评价条目,总计100分。调查问卷均在所有实践课程结束后统一发放给护生填写,采用统一指导语、不记名、当场收回的方式。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均按时参加技能考核,成绩有效,调查问卷均发放206份,回收206份,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测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逻辑核查,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组学生实践技能考核得分比较
对照组实践技能考核得分83.29分±6.10分,观察组得分90.22分±5.0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6,P<0.01)。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教学效果总体及各分项目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两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比较
在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评价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板书、演示两项技能上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8项技能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微格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微格教学组学生的外科护理实践成绩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微格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上均有效。微格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的“教师示教—学生练习—教师评价”的了三段式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具和实践模型加强学生的感官印象;同时,利用多媒体摄录系统拍摄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教师示教及自我练习的过程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格教学法将拍摄的教学过程用于教学反馈、评价和教学效果的完善,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分析、评价自作练习中的不足,并寻求进一步完善,可激发其探究意识,提高其创新意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微格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训练中不断完善自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调动其自我训练、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评价分析不断提高、完善,调整自我学习能力及行为,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使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完善了自我。张洪等指出,采用微格教学法,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被他人观察、评价的对象,这种相互交流反馈,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意识和表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反馈、改善,自我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得到了提升,可增加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激发自身形象的塑造;教学评价及反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3.2微格教学有助于培养教师技能,促进师资队伍发展
实施微格教学组的学生与传统教学组相比,在对教师在导入、提问、讲解、教学语言、变化、组织、强化、结束8项教学技能的评价上有显著差异,可见微格教学可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凸显其教学主导地位,这与刘燕南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岳定权指出微格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展示、教学反馈、教学修正,教师分别担任指导者、观赏者、评价者、帮助者,学生担任设计者、主持者、评价者及修正者,微格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动态交融的。因此,微格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微格教学法优化了教学手段,同时将授课过程微格化,激发教师对课程的关注度和对技能改革的热情。在进行微格教学前,教师需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及完整性;同时,微格教学中摄录系统将对教学过程进行摄录,因此,要求教师需在课前做充分准备,将操作程序标准化、科学化,这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娴熟的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前提;其次,微格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调控能力;这些都可有效促进教师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
3.3微格教学可优化教学调控,有效展现教学效果
微格训练的特殊性在于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教学单元,利用录像反馈使教学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和可描述性,实现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调控。传统的外科护理实践教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缺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而评价恰是微格教学的主要反馈方式,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微格教学评价是以教学行为的改进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评价阶段以学生自由表达为主,这种学生自主性的表达将评价主动权归于学生,更能反映评价的真实性、具体性,师生相互评价有利于弥补不足,从多个视角完善教学效果,弥补了教师评价的单一性和主观性;其次,微格教学模式在特定的微格教室中进行,有可控制的摄录设备、训练环境、完整有效的反馈系统,师生可及时了解训练效果,将教学的反馈信息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调控,提高了教学效果。
篇12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13
1.2方法
1.2.1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护理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步骤:(1)进行层级分组。根据工作年限、职称、护理工作经验,结合外科专科护理特点,将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分级。具有10年以上工作年限,职称为主管护师,护理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护士长;具有5年以上工作年限,职称为护师,担任组长;具有3年以上工作年限,职称为护师担任责任护士;具有3年以下工作年限,职称为护师或护士担任助理护士。(2)具体职责。护士长主管科室全盘护理工作,组织协调医院、其他科室及科室的护理工作;组长协助护士长工作,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指导,协助责任护士对患者的宣教工作,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订有目的、有针对性、合理的护理措施,尤其对危重患者制订细致的护理措施,每天进行查房了解护理情况;责任护士具体负责护理工作的开展,通过组长的指导,落实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指导;助理护士协助责任护士在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生活上的需求。(3)质量控制。护士长每周进行总结,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征求护理人员的意见,提出更好更适合患者需求的护理方案。每月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演练和理论考试,每季度进行一次业务知识和人文护理知识的培训,半年和一年结合平时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给予评优者奖励。
1.2.2观察指标及护理效果评价
通过护理部制订的相关规范,对本院各科室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危重患者护理、健康宣教、技术操作和病历书写等项目,满分为100分。采取本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时随机抽取2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研究组共抽取104例患者,对照组共抽取96例患者,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健康宣教、生活护理、心理护理5大类,每类20分,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1分,共计100分,分值越高其满意度越高。通过患者意外发生率和护理差错发生,比较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理安全质量。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质量的比较
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种护理管理模式下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5.36±5.6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87±7.89)分(P<0.05)。2.3两种护理管理模式下护理安全质量指标比较未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前患者意外发生率为65.4%,护理差错发生率为74.1%,实施后均为0.0%。实施前后意外发生率与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作为一个科室犹如一个家庭,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管理是落实具体护理措施的基础,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分工和职责,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充分调动有经验、有资历的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工作年限短、经验少和技术水平低的护理人员的上进心,有利于护理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自身潜力服务于患者,在医师和患者间起到桥梁作用,减少医患、护患纠纷。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既保证护理人员精力充沛,积极进取,各尽其责,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也满足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分工,符合护理工作的需要和护理人员个体的差异,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周到。通过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以老带新,有利于年轻护士快速进步,也有利于资历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以身作则。对护理人员进行细化、优化的分层管理,制订标准、规范的护理工作流程,建立考核质量与绩效工资挂钩的制度,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护理方法,征求护理人员及患者的意见,积极改进和完善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更加有效的体现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护理模式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间相互配合和共同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