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

篇1

十堰较其他地市州有丰富的高校资源,省属2本院校两所、省属3本独立院校四所、省属高职院校一所,7所高校近10余万师生,十堰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积极的参与并助力十堰市精准扶贫发展战略。以2016年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十堰市4所高校共组建10余支精准扶贫专项志愿服务队,涉及精准扶贫内容的志愿队达40余支,他们走进村镇,走进百姓家,调研、访谈、开展结合专业特色的力所能及的慰问活动,将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分析,通过调研报告、撰写论文、实时新媒体跟踪报道等多样形式向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向外界传递消息,同时通过走访慰问,支教支医支农。湖北医药学院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育蕊小分队连续3年开展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也结合精准扶贫,到贫困地区开展活动,向官山镇土台村捐赠图书100余册,与该村留守儿童同吃同住,支教并普及常见病预防和相关急救知识。同时对十堰市四所高校为研究参考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十堰市四所高校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和优势志愿服务项目,调研数据显示十堰市高校师生志愿者对精准扶贫志愿服务的兴趣度和热情很高,与此同时十堰市各高校也依托学校专业特色优势对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持肯定态度并大力支持。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十堰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普遍困难和短板,最显著的短板是各校资源尚未整合,存在队伍很多,优势队伍很少,规模不大,常态化不够,对辐射地区的实际帮扶作用有待提供。此外,各自为阵,没有牵头,导致志愿服务项目重复率高,没有将各高校的专业化功能发挥出来。通过此次调研建议团市委应该将十堰市高校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各自特点,成规模,成常态,成品牌的助力十堰精准扶贫。

二、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助力十堰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举措

(一)资源整合,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完善高校志愿者信息管理机制。畅通志愿者精准扶贫服务渠道,由团市委有效整合志愿者资源,提高高校志愿者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注册、申报、分类、审批制度,统计服务时长,反馈志愿者服务质量,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志愿的招募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志愿者服务信息,有针对性地合理分配志愿者资源或发起符合高校志愿者专业特点的精准扶贫志愿活动,广泛吸纳社会公益组织和校友资源定期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志愿服务,进一步丰富管理手段与宣传载体,营造充满活力、卓有成效的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文化。

(二)知创合一,打造专业化精准扶贫品牌活动,建立高校志愿者项目管理机制。高校志愿者管理与活拥淖ㄒ祷是高校志愿者服务常态化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创建专业化的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和科研项目,将精准扶贫志愿服务项目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广泛发动专业教师的力量,做好需求评估和调研、战略规划等前期的准备工作,对志愿者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广告宣传,制定招募战略、提取志愿者数据库信息。

(三)开设微课堂培训平台,加强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培训机制。自主化的碎片化课程培训方式,逐渐受到学生的欢迎,依托微信平台,开设微课堂,学生可以运用零散时间阅读、观看、传播精准扶贫志愿培训的内容。首先,志愿者招募与培训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实现线上互动交流。其次,在培训方面,应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终极目标推进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发展,与精准扶贫服务对象充分沟通,掌握服务需求,制订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包括志愿者价值观、礼仪、应急事件处理、医学知识、法务知识、精准扶贫知识等内容。

(四)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拓展社会化、多渠道的精准扶贫志愿服务众筹和共建机制。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工作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还应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创造更广阔的舞台。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挂牌授旗的形式与精准扶贫地区的城乡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少管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纪念馆以及博物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共建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篇2

此外,《实施办法》还包括按照突出师德素养、教育教学业绩的导向要求,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学历和论文的倾向;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业内评价机制两方面的内容。

据了解,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将于2016年年底前完成首次评聘,初步实现制度入轨,具体步骤为:6月底前完成资格过渡,8月底前完成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的评审和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申报推荐工作,10月底前完成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评审工作;2017年全省转入常态化评聘。

双江县多种措施抓实教育精准扶贫

《云南日报》消息 双江县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把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谋划,把群众素质提升工程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8个重点之一来抓,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子女入学难,实施贫困村、直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

自2014年起,双江开始实行高中阶段免学费入学,统一由县财政拨款支付。去年全县财政收入达48 356万元,教育投入达到25 666万元。从2014年至今共免除高中学费416.72万元。“2017年要实现全县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学龄前儿童入园(班)率达到90%以上,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确保无因贫辍学学生;继续实施高中免学费教育,农村贫困户幼儿入园每生每年补助300元,2018年起实施14年免费教育。”县委书记黄光富介绍。

篇3

一、以师资为主的教学改革

①按照能提高现有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改革;②按照深化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行改革;③按照我院影视教育方向学生的实际水平,让他们学有所为,学有所用进行改革。新的教学大纲最大的改动,就是加大技能课的比重,让各专业技能课能始终贯穿学生四年学习中;④加强技能教师师资力量。当今高校对师资标准很高,专业教师准入条件基本都要达到博士标准。但实际上,在影视教学中仅仅是理论讲授,学生就会听天书,摸不着头脑。而且这些博士能不能真正到一线去创作?那么如果不能创作,他们的理论知识又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就一个省级高校而言,学生毕业以后就是为地方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我们提出了引进一线“会打仗的教师”,也就是引进真正会创作,能创作的教师来完成影视教育教学任务,从学生在各种大赛获得的成绩表明,“会打仗的教师”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效果更好。

二、利用“五个一”项目作表率,精品课程来铺垫,专业里手来牵引,教学科研来推进

“五个一”项目就是选择有创作经验的教师,创作一部系列纪录片、一部微电影、一系列短视频、一系列新闻、一系列推送来作为标版,引导专业发展,推动专业建设,明确专业方向。“五个一”项目基于案例,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比如师生共同创作的十集纪录片《发现乌鲁木齐》就能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精品课程来铺垫,就是利用我院集中师资优势推动的《纪录片创作》精品课程。这门课程开办10年来,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先后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电视节和全国第五届大学生电视节获得金奖。尤其是在第五届大学生电视节,所有评委对我院学生创作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按他们的话说“要不是考虑照顾其他院校,新疆艺术学院就把所有奖牌拿光了”。那么这种能体现我们教学特色和经验的做法,我们将巩固和发扬。专业里手来牵引,就是利用社会精英的新理念、新技术引领师生实践创新。在2019年一个学期我们就先后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田维钢教授、地理学家徐锦峰、剧作家张冰、纪录片创作者纪林等知名专家进行了8次以上的讲座。教学科研推进,就是深化学研一体,推动影视教学发展。比如有位同学在创作《发现乌鲁木齐——边城秦腔》纪录片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她撰写《边城秦腔考》论文,专业老师还联系了《新疆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责编看了以后非常赞赏,并答应刊登。专业教师还举办多期“让影像语言更有力量”网络论坛,让他们就自己作品,在没有限制情况下,自己谈、大家谈,推心置腹研究影视语言,以期达到专业提高的目的。

三、分层次、分目标,利用平台,强化教学

为了让教学内涵环环相扣,我们分层次、分目标进行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比如说我们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提前到大一,让专业课和基础课同时介入,目的就是让他们,第一,学习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受到专业氛围的熏陶;第二,新的教学大纲打通了技能课,使技能课按层次进行,增加了他们专业学习时间;第三,利用校园电视台,传媒试验示范中心这两个平台与专业接轨,让课程与专业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具体措施是,每个同学必须给校园电视台撰写三份新闻稿件,凡是在校园电视台播出新闻的同学,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免试;第四,传媒实验示范中心针对学生实践全面开放,用硬件扶持软件,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而且还有效地缩短了项目形成周期。

四、从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入手,强化专业薄弱环节

影视作品创作瓶颈就在于缺少策划的人,因此,我们专业人才培养就有意识侧重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我们围绕这一目标,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首先,要学生奠定思想基础,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要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知道为谁服务,那就更不可能又红又专。有了思想定力,学生在创作中就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在创作中哪些该舍,哪些该取,就能明辨是非。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其次,我们根据学生的强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我们刻意细化了培养目标,修改了笼统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中让他们选定一个方向,比如短视频,他们就必须从选题开始,一步步创作,教师一步步指导,学生在创作中验证。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最后达到某一个方面人才的培养。

五、利用创新实践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开创性地建立了实践小学期,这也是近年来我们进行大胆尝试。比如,在作品创作中,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深入各地,与已经建立的实训基地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2019年9月,我们就带领学生前往新疆哈密地区进行实践,新闻班的同学就在我们的实训基地哈密电视台新闻部实践;影视创作的同学进行了《发现哈密》纪录片创作;新媒体专业同学创作了百期反映哈密古迹《国宝档案》的推送;还有的老师带领学生深入牧区,同当地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拍摄国家精准扶贫,牧民脱贫致富的纪录片,这些无疑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挖掘故事的能力。再比如,为了提高他们对专业的关注度和积极性,我们根据学科特点,规定大一到大四,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你有好的选题,经过老师同意,你就可以进行创新创作;影视作品创作有时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尤其是女同学在创作中困难很大,我们就进行了分组。每人一个作品,编导负责制,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这样不仅能互相帮助,集思广益,还能做到安全第一;另外,规定创作必须在当地,这样有利于老师指导,有利于作品修改;论文必须与作品内涵结合,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对教师进行无记名考察考核,分优劣等级;论文实行学院两次上网,避免剽窃,以利于保护学生,保护教师。

六、鼓励创新、鼓励参加竞赛,激发创新能力

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专业竞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一项措施。它即是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大舞台,也是学生学以致用与实际结合的助推器,是学生乐学的牵引车,是以赛促学的着力点。对于学生来说,参加比赛是“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很好的实践方式,一方面,在创作中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各高校师生可以面对面交流。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比赛,并采取了激励措施,如有同学在校外的大赛中获奖,我们一定会向社会、学院展示,并给予物质奖励。

七、从硬件上加强前瞻性教育,让学生能使用上

篇4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23-02

一、引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石油类院校学生所学知识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所学专业涉及到了地质学、数学、力学、结构学、材料学、测量学等多种专业学科,这不仅要求学生们有强大的学习认知能力,还要求学生们能及时融会贯通,真正的理解所学内容。因此,我校在设置社会实践主题时,不止设置了“中国精神学习宣讲行动”、“聚焦农村精准扶贫行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体验行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行动”这类关注学生素质教育的活动,更根据学校特色,增加了“中国梦,石油行”这一专业专属主题活动。此活动要求组织青年深入石油企业,参观生产一线,感受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我校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将自身的成长与石油行业命运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对石油企业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此外,学校联系时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行动,为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以以这些活动为例进行研究,探讨石油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完善现有的社会实践体系。

二、社会实践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1.学生的素质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提高。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素质培养刻不容缓。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提供了平台。如我校今年开展的“中国精神学习宣讲行动”、“关注民生志愿公益行动”、“美丽中国环保科普行动”等活动,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工矿企业和部队军营,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建言献策等形式各异的活动。实践活动进行中,学生要亲身体验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身份从学生变成了农民,变成了工人,变成了老师。他们不再是信息的接收端,更变成了信息的传输端,信息的产生端。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而这些经历也会变成养料,为学生们素质的提升提供养分。

2.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社会积极向前发展的保证。作为石油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进入到与石油有关的企业进行工作。这些企业专业性强,渴望招收的是“高精尖”的人才。企业在招聘时,不会只看学生简历,更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此可见,交流能力直接影响了以后工作的前景。我校安排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都要求学生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而不是靠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学生们在联系实践单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与实践单位的主管领导进行交流,清晰明了的介绍自己的实践目的、实践时间以及实践要求等。在平时,学生接触到的人主要是同学和老师,这些人接触起来的比较熟悉,因此没有距离感。但与领导的接触交流则需要学生拿出更多的尊敬和谨慎,不犯言语上的错误。这个过程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各个社会实践团队还要进行结题答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对自己团队参与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介绍和总结,这考察了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经过整个社会实践流程,相信学生的交流能力会更上一层楼,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助力。

3.学生的处事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培养。处事能力是一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当今的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系统下,没有足够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毕业后马上进入社会,会有一阶段的不适应期,而社会实践则给了学生们一个机会来提升自己的处事能力。我校现有的社会实践主题均为笼统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这些主题下选择一个精确的方向进行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要求整个社会实践活动都要自己规划,从实践人员、实践地点到实践内容、实践目的,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策划。如果策划的不完整,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学生锻炼自己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校期间,学生如果可以多多参与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他们的自主处理事情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4.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培养。正式文本写作一直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到一个调查报告,大到毕业论文,都是在考察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中时时都要用到公文写作,这是当代学生不可逃避的一项能力培养。因此,我校的社会实践也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各个实践团队都要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综述自己团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报告是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团队要通过数十页的文字与图片,向他人展示整个社会实践进行的过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影响。实践报告写不好,就无法完全展示实践成果,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就失去了色彩。正因如此,社会实践通过要求学生写总结报告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办法。

5.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巩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石油类院校最突出的主题便是“石油”。随着国际油价的走低,石油类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未来竞聘中收获自己想要的工作岗位。根据调查,我校每年都会设置活动,实践团队会深入各个石油企业一线,参观石油相关企业,了解石油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与往届校友进行走访交流。学生平时在学校学到的都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参观石油一线会让所学知识与所见到的相互印证,巩固所学知识。参观的过程也能够让实践团队成员体验石油精神,鼓舞学生为石油行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建立更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

1.加强日常教育,使社会实践普及性更高。我校如今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主要是各班班级干部以及思想先进分子,很大一部分的普通同学没有兴趣参与此项活动。学校可以在学期间增加日常的社会实践教育,向学生宣讲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将已经结束的社会实践团队的时间成果进行展示,如制作宣传板、粘贴宣传海报、播放活动视频等,让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舞大家投身到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来。

2.完善活动后续总结过程,加深社会实践的活动意义。我校如今在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都会开展学校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评比活动,并对优秀团队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笔者认为在这种制度实施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把团队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同时收集其他高校社会实践成果,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我校社会实践的优缺点,争取把下一次的社会实践做的更完美。社会实践结束后,学校可以邀请往届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做有关社会实践的报告,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故事,将社会实践成果具体化,深远化,加深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四、结语

石油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覆盖面广,专业特色强,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同时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坚持不懈的将社会实践活动做下去,及时根据当前时事设置适合学生的主题,是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及专业能力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及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篇5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大工作内容,教学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科研教学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课堂教学、学科知识竞赛、科研项目创新、专业课程课外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或设计等教学活动,而学生管理则是对除教学以外的日常性事务工作进行管理,可细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与服务、党建工作、就业指导、教育精准扶贫等工作内容。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以班主任或辅导员为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强化理念灌输、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人文素质培养,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从以上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内容可以看出,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整个高校的正常高效运转,离不开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生以知识,同时也需要非教学人员对高校后勤、党建、招生、就业、心理、贫困资助等各项非教学事务进行有序的管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于将来,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不可缺的。因此,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十分有必要分析当前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探索破解困难的各类方法,以达到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这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以培养出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点困境:

1.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引起的工作困境

我国自1999年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招生人数激增,在校大学生数量成倍增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国民的素质整体提升,无疑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且当今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这一代大学生集物质丰富、社会家庭宠爱于一身,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人际交往过程缺乏耐心和包容心等缺点,服从意识较弱,容易对学校的管理产出抵触情绪,从而做出一些抵触行为,导致一些校园暴力、心理或精神方面问题频发,这给学生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2.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导致的工作困境

自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至今,高校学生住宿、出行、餐饮等其他在校生活方式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有的学校的学生可以选取不同价格的宿舍类型入住,就会出现不同专业、不同院系混住的情况,这深刻影响着传统的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工作模式,工作实操难度和工作量陡增。有的学校教学与住宿不在一个地区,学习和生活分隔开来,学生经常在校园和城市之间穿梭,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不便。诸如此类由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起的工作难题,如果引导不当,管理松懈,极易造成约束过少,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呈现出慵懒散漫的状态。

3.互联网时代冲击下造成的工作困境

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发挥自我才能的广阔舞台,在影响教学教育工作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的传播。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掌握话语权。现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6-23岁之间,正处于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不良意识形态,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教育效果,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三、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策略

1.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

学生工作应秉承并不断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即开展一切工作均以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作为根本。在学生管理和活动组织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尽可能全面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互联网不良思潮的错误影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通过各类校园社团活动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和水平,增强其综合竞争力。在学生成长引领方面,学生工作从业人员应增强与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既做学生成长之路的导师,又争当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亲密朋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及时关注到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异常心理动态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或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比如在与贫困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关注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2.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方式

学生管理工作虽然繁杂,耗费大量精力,却也不是没有章法可循。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本科四年求学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它独有的特点,那么学生管理工作就不能从入学到毕业都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管理,而是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方式,方能事半功倍。首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如大一新生刚入学,有些学生还未成年,侧重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避免学生从高中阶段直接过渡到大学后的彻底反弹,出现迟到、早退或者旷课乃至于挂科、迷恋网络、厌学等一些极端的不良习惯;大二、大三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校园生活,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基本都已成年,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可通过班委、学生会等,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等能力;大四阶段学生,面临升学、就业等压力,大部分学生即将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角色转变,这个时期要注重对进行学生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引导,多开展就业、考研、出国深造等政策精神的宣贯,及时帮助学生解答就业、考研等方面的困惑,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转变或继续深造。

3.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工作队伍

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主力军,教育部对辅导员和学生比例也有相关要求。但从近年的趋势看来,辅导员队伍因受职业发展不清晰、职称晋升存在困难、自身职业信念和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导致各大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比例严重失调,这对做好学生工作是极其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