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海洋资源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海洋资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海洋资源论文

篇1

完善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海洋立法是世界海洋国家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9],也是海洋资源管理体系的形成、巩固和完善的条件[8]。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韩国、越南、英国也十分重视利用法律法规手段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一批专项海洋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取得了可喜成就[10]。建议我国在现有专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充实该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活动,建立与国际公约对接的法律。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出台与国家相配套的地方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断修订已经公布、执行的相关法规。

构建完备的海洋资源管理规划体系

海洋规划是海洋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海洋资源开发活动有序有度进行、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越南等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海洋资源开发规划。在我国有关海洋资源的规划中,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结构性问题突出,且相互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矛盾。因此,我国各级海洋政府应在制定相关海洋资源规划中,尽早解决该问题,构建完备的海洋资源管理规划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篇2

2.1电加热与一般燃料加热相比,电加热可获得较高温度,易于实现温度的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控制,产生的废气、残余物和烟尘少,可保持被加热物体的洁净,不污染环境,因此,广泛用于科研和试验等领域;但是,电加热的运行成本相对较高,能源热值为3.6MJ/℃,热转化效率在95%左右,因此在大型海水养殖生产系统中一般仅作为辅助加热手段。

2.2锅炉加热作为供热之源,工业锅炉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按燃料和能源不同,工业锅炉可分为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燃油锅炉、原子能锅炉、垃圾锅炉和余热锅炉等[13]。其中,燃煤锅炉投资和运行成本都相对较低,在海水养殖系统中的使用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首先,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这些石化能源,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终究要枯竭。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消费的需求相比,能源供应的缺口很大。其次,石化能源的不完全燃烧会造成大量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2.3热泵加热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利用少许的电力做功,就能够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品位热能,提供可被人们所用的高品位热能。以空气作为热源的热泵称为空气源热泵或气源热泵(airsourceheatpump,ASHP)。通常制作成能够供冷、供热的两用循环系统。ASHP需要依据给定的气候条件来设计,使其容量及效率在较宽的环境温度范围内达到保证。水源热泵(watersourceheatpump,WSHP)。通常以海水、河水、湖水及井水作为低温热源。由于水的温度变化较小,水源热泵的性能通常要比ASHP的性能好而且稳定。井水特别是深井水,是热泵系统比较理想的低温热源,在工程中采用较多。土壤热源热泵(soilheatpump,SHP)以大地作为其低温热源。通常是将制冷盘管埋入地下,盘管与土壤进行热量交换,热泵系统自成封闭式系统。其缺点就是造价昂贵,施工条件苛刻。

2.4太阳能加热太阳能热水系统是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辐射来制取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所需要热水的节能设备,由集热器、保温水箱、连接管道及控制系统组成。作为一种洁净的能源,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有着矿物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测算,太阳每秒能够释放出391×1023kW的能量,而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虽然只有它1/(22亿),但也相当于全世界目前发电总量的8万倍。因此,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是可再生能源中最引人注目、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目前,在海水养殖中使用太阳能加热的案例不多,主要是由于投资和管理成本相对偏高。

3模式比较与经济性分析

以一栋占地面积1500m2的典型海水大菱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为例,总水面约800m2,总水体量大约在500m3左右。日补充水量以15%计,约75m3/d。根据池水表面蒸发热损失、管路及设备热传导以及补充水加热等计算,冬季维持池系统水体温度16℃所需热量约285MJ/h,折算成耗能约为80kW•h/h。表1给出了几种不同加热方式给该系统调温的运行费用理论计算值,从中可以看到,使用燃煤、天然气锅炉虽然燃料热值相对较高,但是,受到燃烧效率、锅炉效率等的影响,其实际产生的热能相对偏低,运行费反而较高。采用电热锅炉,其效率虽然较高,但是燃料热值有限,实际运行费用最高。热泵和太阳能2种加热方式都是以电力作为辅助动力驱动机组做功转换热能,从运行成本角度来说,是比较经济的2种调温手段。从投资成本角度考虑,锅炉的投资成本还是相对便宜,一台0.2t(供热量约5040MJ)的燃煤锅炉仅在2万元左右,燃气锅炉和电锅炉的价格类似。采用太阳能加热方式所需要的投资成本相对来说是最高的。以目前现有的技术水平,1m2太阳能板所能提供的功率大约为100~150W。要提供80kW的功率,需要太阳能板将近600m2。光这部分的投资就要100万元。热泵方面,差别较大,空气源和水源热泵的价格相对较低;地源热泵需要埋设采暖设备,因此价格较高,一台制热量80kW的地源热泵造价成本在20万元左右。

4建议

为了给鱼类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快速生长环境,调温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调温模式方面,加强对地热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因此,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4.1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国内的养殖企业以中小型散户为主,分布较为零散。环渤海地区由于良好的资源条件,为海水鲆鲽鱼类的养殖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吸引了不少企业,但是,其分布还是不够集中。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将中小型企业集中在一起,既便于集中供暖调温,也方便管理。

篇3

海洋也称“蓝色国土”,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在科技发展、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今天,人类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所需的食品及工业原料消耗,都要求我们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1.前言1.1海洋生物资源概念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2] 。

1.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简介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现已记录的物种20278 种,隶属44 门[3]。海域渔场面积广阔,最大持续渔获量和最佳渔业资源可捕量分别约为4.7×109 kg/年和3.0×109 kg/年 [5]。海洋生物资源能提供多种用途,在食品、医疗、化工等方面服务人类。论文参考。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工业原料短缺,耕地不足,使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粮食问题。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弥补陆上资源的不足。因此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

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状我国重视发展海洋渔业研究与水产生产。下图显示了我国1993—2004年海洋水产品总产值。

图1 1993—2004年中国海洋水产品总产值

注: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年鉴

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发展迅速,海洋水产品总产值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大量水产食品和工业原料。

2.1捕捞生产状况我国自1985年起实行各种资源繁殖保护措施,海洋渔业生产显著增长。海洋捕捞产量从1989年的503.6万吨上升到1998年的1496.7万吨。自1998年来,海洋捕捞产量呈下降趋势,直到2003年才开始回升,于2004年达到1638.2万吨。具体原因有:由于开发利用过度,近海资源遭严重破坏,捕捞产品中短食物链、低营养级的底层鱼中重要传统种如大黄鱼等的产量下降 [6]。

2.2海水养殖状况近年来,我国将海洋渔业生产增长的主要目标放在养殖业发展上,因而海水养殖产发展极快。1989年海水养殖产量为157.6万吨,而2004年达到1316.7万吨。但是,产品以贝类为主,高产值的鱼类很少,虾蟹类总量不多 [6]。

3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1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立法上,我国涉海立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1]。如《海洋环境保护法》只单纯地规定了防止几大类海洋污染,对如何防止非污染性人为活动(如旅游业、房地产业)对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破坏没有规定[4]。在执法上,由于现有的海洋法规未形成系统配套的海洋法律制度,贯彻实施难度大。有些法规缺乏相应的管理实施细则和具体技术规定,可操作性较差。

3.2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总体规划及管理主体间的协调。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管理长期缺乏统一规划与政策,且政出多门、互不协调,影响海洋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利益,综合效益低下[9]。

3.3技术水平低目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基本上还是粗放型,高附加值产品少。主要表现在:1、海水养殖粗放、分散,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变市场的能力差,海洋水产品加工能力不足;2、科技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严重不足。3、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8]。

4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建议1、加强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海洋渔业捕捞、养殖、环保等地方性法规,改变目前一些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的现象,使立法活动与时俱进。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同时,要加快我国海洋法规与国际海洋法规的接轨[8]。

2、持续修订海洋开发的总体规划,协调、平衡各涉海产业部门利益[8]。此外,可以有效利用市场进行管理,如实行排污许可证可公平有偿转让,用市场手段迫使各企业将环境污染作为生产成本之一,重视解决污染问题[10]。

3、全面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海洋生物资源数据库等,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 [12]。同时,全面提升海洋人力资源素养培养海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9]。最后,积极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促使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8]。

参考文献[1]吴宝铃,李永琪.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J]. 自然资源学报,1987,2(4):369—377.

[2]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1997,5(2):347—350.

[3]罗瑞新,林炜.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5 (5):88—93.

[4]孙吉亭.论我国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与意义[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0,17 (4):28—31.

[5]刘瑞玉.关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科技导报,2004,11:28—31.

[6]程家骅,姜亚洲.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产科学,2010,17(3):610—617.

[7]王月霄,张素娟,张海燕,穆仲义.河北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4):11—14.

[8]孙悦民.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J]. 海洋信息,2009,(3):20—23.

[9]王世平,谢钦铭.厦门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78—13180.

[10] 贾宇.健全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刍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 1998,15(1) :64—68.

[11]王立彭,张斌.浅析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J]. 中国水运,2008,8(3):186—188.

篇4

要实现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走用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道路[1-2]。目前,对我国海域使用效益的研究甚少,狄乾斌等[3]运用均方差权重法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全国性评价,段晓峰等[4]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运用多边形综合指标法,评价了我国不同区域间海洋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差异。而对同一海域不同时期的用海效益研究报道就更加少。

用海效益可以直接体现人海关系,用于衡量海域使用水平,反映单位面积海域投入与物质产出的效果,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等方面。为了综合评价广西钦州地区海域使用效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态势,采用定量方法,研究区域内海域使用效益的变化规律及趋势,并且为实现海域使用结构适应于当地发展的优化组合,提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钦州市海洋局每年统计的海域使用现状数据,2002—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钦州年鉴》《广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数据。在获取2002—2010年钦州市社会经济及海洋自然、经济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出钦州市海域使用效益指标数据。

1.3 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研究方法,学者们采取的方法有功效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TOPSIS模型等方法[5-8],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海域使用效益评价的研究甚少。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研究方法,采用TOPSIS模型方法对钦州市海域使用效益进行评价。

1.3.2 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可以反映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重要程度,有多重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该方法属于客观赋权法,客观性较强,其原始数据采用各指标实际数据,并非评价人的主观判断,是经过一定数学处理后获得的权重。各评价指标权重见表2。

1.4 用海效益评价模型

本研究采用TOPSIS模型,即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该模型于1981年由Hwang C L和Yoon K首次提出。TOPSIS模型评价的基本原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计算最劣解(负理想解)和最优解(正理想解)。根据二者之间的距离,最后求取各评价对象与理想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具体的评价步骤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域使用经济效益分析

2.2 海域使用社会效益分析

2.3 海域使用生态效益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的TOPSIS 评价模型对钦州市2002—2010年的海域使用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钦州市海域使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逐年提升,但是逐年下降的生态环境效益制约着海域使用综合效益的提升,因此要充分考虑三者协调发展。总体上,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钦州市海域使用效益动态变化情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效益方面的指标都是负影响指标,正影响指标的原始数据很难获取或资料不全,所选取指标并不能比较全面反映出海域使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另外,海域使用效益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虽然有关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确定在国内尚无统一标准,但是用简单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复杂的海域使用效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AGUIRRE-MUNOZ A,BUDDEMEIER R W,CAMACHO-IBAR V,et al. Sustainability of coastal resource use in San Quintin,Mexico[J].Ambio,2001,30(3):142-149.

[2]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ESF).ESF marine board position paper 5:integrating marine science in Europe[EB/OL].[2002-11-01].http://.

[3] 狄乾斌,韩增林.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评价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16-18.

[4] 段晓峰,许学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地区差异评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6):1055-1060.

[5] 马晓婧,刘学录,张丽萍.庆阳市西峰区土地利用效益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2,37(2):59-64.

[6] 张旺锋,林志明.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5):99-103.

篇5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与优化

(一)以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石,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类特长选修课程,凸显海洋特色

根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务处2015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修订要求,生物科学专业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为指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热带海洋人才的特色理念,除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外,通过设置特长类课程及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来确保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海洋特色的海洋生物类人才。将以前培养热带果蔬花卉栽培专长、生物技术专长等的课程改为海洋水产养殖专长如海洋生物学、鱼类学、鱼类遗传育种、水产营养动物与饲料、鱼类养殖学等课程,海洋生物技术专长如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学、海岸带开发与管理、海洋生态等富有海洋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拥有较为丰富的海洋生物知识。

(二)开发校本教材,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凸显热带优势

生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此类课程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结合海洋环境更新教学内容,赋予这些课程更多的海洋知识。比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海洋资源特色,侧重讲授南海海洋动植物的认识与分类及标本的制作;野外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在海湾、海水养殖基地去实地考察与了解。微生物学课程侧重提高学生对热带海洋微藻等海洋浮游生物的认识。生态学课程注重让学生掌握海洋生态与海水养殖环境的关系等。目前海洋类书籍很多,但其知识内容比较零散,一些课程内容需要整合多本教材方可达到教学目标,且许多知识内容中缺少热带海洋资源介绍,这样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所学课程均缺少整体性与系统性。为了满足教学要求,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前沿性,开发立体化的校本特色教材尤为重要。校本教材开发应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为侧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一线技术员参与教材的合作编写,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素材,突出区域资源优势,以培养区域特色人才。

(三)优化课程性质比例,注重实践实训,强调知识应用,突出个性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比较多,但课程性质比例在地方院校仍然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实现与企业、行业接轨,生物科学专业调整与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实践实训课时,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实践类、职业类课程的培训与技能竞赛,在经费上支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参加三亚举办的各类企业、行业及协会的海洋类专业技能竞赛与学术论坛。比如参加蓝色海洋经济论坛,学生可通过学术平台将教师承担的一些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成果进行分享,也可以自己家庭养殖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爱好利用暑期去红树林保护区、海虾养殖场、鲍鱼养殖场等基地实习,以实践活动的多元化提高实践技能,突出专业的应用性,注重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拓展与完善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而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完善的实践实训基地与仪器设备,对培养学生解决海水养殖、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生命科学本来是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向培养海洋类人才转型,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生物科学专业在原有东岛、西岛等认知海洋动植物实践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在三亚周边及陵水、海口、东方等多个海水养殖场建立了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实习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在现有生物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对海洋大楼实验室的新建,原有基础实验室的扩建,与中国海洋大学兄弟院校实验室的共建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在海洋类领域基本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与中科院深海研究所实现了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部分学生可跟随老师搭乘深海研究所的科考船进行远洋考察与探索。为加强学生的技能,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增设冬季小学期,要求各专业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等方式革新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在冬季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集中性的以突出实践教学为主要目的的不同程度的技能比赛与学术论坛,聘请校外海洋专家、行业的公司总裁来校授课,学生去企业实地考察,为培养多元化的海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学生毕业论文逐步由传统的以论证性实验室研究为主体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主体方向转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结合学校的规划建设,以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开发为大背景,将在原有海洋食品研究的基础上,与海南大学组建教育部热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功能重点实验室,围绕海岸带生态资源保护平台、海水养殖与病害防治研究平台、海洋药物资源开发利用平台等多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将围绕海洋生物展开研究,为培养以海洋生物为背景的生物科学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专业特长为基础的平台搭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突出海洋特长,设置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业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观赏鱼养殖等特长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特长,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流就业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新办海洋类专业的申报与筹办搭建了平台。学校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水产养殖专业、海洋渔业等新专业。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的基础上,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了重组,通过组建新的学院,如对传统专业食品专业,通过与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组建在一个学院,使生物科学、海洋渔业、水产养殖等食品专业在海洋领域的拓展提供原材料,食品专业也为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拓展了更加广阔的人才培养空间。

四、以海洋为特色的教学改革与职业育人

生物科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典的教学方法、原有的实践实训场地等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而海洋生物科学更注重海洋理论知识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现有的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海洋生物类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校转型的背景下,专业与企业行业搭建平台,签订协议,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一线技术员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减少满堂灌,注重讨论、案例分析,以行业企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契机,由学生来处理问题,并通过实践实训与竞赛等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技能技术的提升。考核模式上改变传统“唯分是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技能考核,以提高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生物科学职业育人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职业教育纳入其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海南海洋类企事业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大学生科技园,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就业创业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实用的实践实训教材,共同寻找与推荐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培养与全程职业育人的目标。五、应用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与优化在学校转型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原有教师队伍的转型、分流、构建与海洋生物科学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尤为重要。首先是培训与提升。年长的师资根据个人意愿,可以外出培训或承担基础课程或分流从事行政。而青年教师可以借助学校与海洋类高校加强合作的平台来提升自己。学校聘请国家海洋局丁德文院士、国家海洋食品工程中心主任朱蓓薇院士、中科院广东分院陈勇院士等打造学校的“双聘院士”或特聘教授的平台,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内的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院士工作单位等机构学习深造。有海洋教育或工作经历背景的青年教师,学校通过与周边的企事业加强联系,将青年教师送到相应的实践基地积累生产经验,参与到企业行业中去解决实际的生产应用问题。其次是聘用。将有专业技能证书的企业行业技术人员聘到本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指导,改变传统的单向引进人才策略,实现对教师人才构建与利用的多元化途径。再次是引进。对新进的人才如博士,不仅要求他们理论知识丰富,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实践锻炼,如学校统一实行的挂职锻炼或是选派去实践基地锻炼,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师通过分流、培训、聘用、引进等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授为学生授课,校外著名院士学者、教授来校讲学,青年教师进行实地训练、组建教学团队,为海洋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化、海洋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结语生物科学在国内高校中为开设时间长、开设数量较多的一个经典专业,从总体看,其毕业生就业适应面不是很广,就业率不是很高,而且不同高校毕业生缺少各自特色和竞争优势。为办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近几年以海洋生物为背景和材料,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重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性,达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但是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与企业行业对海洋类人才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生物科学海洋渔业养殖特长类人才培养,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背景下,除了掌握基础的遗传育种知识外,还需掌握与养殖相关的育苗、饲料喂养、鱼药(疫苗)使用、海洋生态等理论和技术知识。海洋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需要学生既要熟悉海洋药用生物的特性,还要具有化学、生化分离、结构解析等知识。而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增设这些课程,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会增加专业的办学成本。因此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这一新课题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洪武,刘志媛,刘均玲.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大学教育,2012(11):53-54.

[2]刘洋.对我国高校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8):54-55+68.

[3]傅学丽,徐峰,曹瑞雪.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9):55-57+73.

篇6

篇7

2095-3283(2013)04-0105-0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2229);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2XJYQ01)。

国家海洋公园是由中央政府指定并受法律严格保护的具有一个或多个保持自然状态或适度开发的生态系统和一定面积的地理区域(主要包括海滨、海湾、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该区域是旨在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海洋矿产蕴藏地以及海洋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供国民游憩娱乐、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特定地域空间。

一、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背景

(一)国际背景分析

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海洋公园,其中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总面积35万km2,有效地保护了海洋生态系统,每年吸引超过200万世界游客,可为澳大利亚带来45亿美元的收入。在不影响保护目标的前提下,美国的海洋保护区尤其是国家海岸公园对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滨海旅游业已成为仅次于海洋运输的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平均每年有2亿人前往海滨休闲度假,为当地社区带来近百亿美元的经济效应。

(二)国内背景分析

我国陆上有众多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但直到2011年5月国家海洋局才正式公布首批国家海洋公园,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主要形式仍为自然保护区。我国地大物博,从南至北纵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气候差异性较大,且拥有32万km的大陆海岸线和岛屿岸线,320万km2的广阔海洋空间上分布着6961个大小岛屿(未含海南岛、台湾岛及台湾地区224个海岛、香港183个海岛和澳门的3个海岛),还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各具特色的海洋景观。

从1956年设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至今日我国已建立起庞大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据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2541个,总面积约147万km2,已达到国土总面积的14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

然而,我国对海洋区域的自然保护重视尚有不足。目前我国仅设立各类海洋保护区170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2处,分别占我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量的669%和1003%,其中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仅16处,与我国所管辖的海域面积相对照,海洋保护区的面积仅占112%,有效覆盖我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保护区网络远未形成,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此外,我国的海洋保护区在分布和类型上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已知的32处国家级保护区中,以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约占875%,而其他各种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总数之和才占125%。这些已经建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大多以珊瑚礁、红树林、海岛以及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植物为其主要保护对象,却忽略了对生物多样性及非生物资源保护。而且,这些海洋自然保护区多是陆地自然保护区向海洋的自然延伸,远不能代表我国纵跨三个气候带的庞大海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非生物资源等。同时,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选址的聚集现象也不容忽视,在现有的32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中,仅在渤海海域就分布了9个,广东到海南则分布了10个之多,然而从黄海至东海,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这五个省的一段漫长的海岸线上却只寥寥分布了13个海洋自然保护区。目前的这种状况导致了海洋保护区的分布不均,促使海洋保护区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此一来,原本就紧缺的建设经费变得雪上加霜,更为严重的是应该被重点保护的海洋资源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的保护区政策主要关注当地社区生产活动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很少考虑保护区的建立给社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很多情况下,自然保护区把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游憩娱乐等活动机械地割裂开来,并没有为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提供更多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经济的进程,从而导致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影响了当地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生态保护的效果。

此外,在我国现有的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10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82处国家地质公园中,陆地类所占比重偏大,而海洋类所占比重甚小。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海滨海岛型的只有10个,仅占总量的481%。对海洋区域缺乏系统地旅游开发及利用,无法满足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目前仍是以开展旅游项目为主,而生态保护功能则严重缺失,导致保护与开发失衡,无法起到对自然生态系统有效保护与维持等作用。

二、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目的

根据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性质差异和管理目的不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世界各地种类繁多的保护区归纳为6大类,即:I严格的保护区;II生态保护和休憩区;III自然特征保护区;IV通过活动管理进行保护区;V陆地及海洋景观保护和休憩区;VI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区等。从保护区的分类不难看出:不同的保护区类型有不同的管理目标,有的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为主,如Ia/Ib/IV/VI类保护区;有的则结合公众的游憩娱乐活动进行保护,如II/III/V类保护区(见表1)。

在IUCN分类体系中,前面所述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基本上属于I、IV以及V类。这些保护形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上常常无法得以协调。鉴于此,应统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两大体系,在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完美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可持续利用海洋的新路。通过比较国家海洋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1),可以发现,我国建立集保护和开发于一体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未来我国海洋保护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图1国家海洋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

自然保护区三者之间的关系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海洋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关键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别指出:“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制定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海洋管理体制。强化海域和海岛管理,推进海岛保护利用,扶持边远海岛发展。统筹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控制近海资源过度开发,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海洋执法力度,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保障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海岛自然资源、自然景观以及历史、人文遗迹保护的需要,对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依法批准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者海洋特别保护区。”

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区宣言》中也特别指出:“继续大力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努力实现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使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3%和5%的规划目标;建立起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力、保护有效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使我国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得到有效保护;将继续以人类的智慧善待海洋,以人类的情感关爱海洋,全力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永葆蓝色世界生生不息。”

2010年颁布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指出:“根据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状况、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以分为海洋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公园、海洋资源保护区等类型。为保护海洋生态与历史文化价值,发挥其生态旅游功能,在特殊海洋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及其周边海域建立海洋公园。”

三、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现状

自2011年5月19日国家海洋局公布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名单以来,2013年1月7日国家海洋局又批准建立了一批国家级海洋公园,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国家级海洋公园18处,分别是:广东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特呈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钦州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连云港海洲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日照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海门蛎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长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浙江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福瑶列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长乐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湄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城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雷州乌石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此外,浙江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加挂国家级海洋公园牌子。至此,我国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已初步建成,成为了我国海洋保护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建设海洋强国、打造美丽海洋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民,徐依吉海洋学[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清潮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J Tonge,SAMoore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 for marine-park hinterlands:A Western Australian casestudy[J]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768-776

[4]王恒,李悦铮,邢娟娟国外国家海洋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4):673-679

[5]王恒,李悦铮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及建设意义[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3):144-151

[6]韩立民保护海岛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海岛[C]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2007(8)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8]中国三亚门户网站《海洋保护区宣言》在三亚发表[EB/OL]http://wwwsanyagovcn/ news/syaw/data/ t20100927_ 22164shtml, 2010-11-10

[9]丘君,李明杰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4):30-35

篇8

1 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处我国西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大陆海岸线1595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海岸线总长的1/10。沿海(钦、北、防三市)居住人口560万人,沿海滩涂1005平方千米。这里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海洋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油气资源、风能和潮汐能资源、海岛资源都亟待开发,把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正是基于北部湾海洋资源的突出优势和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那么,要开发北部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对海洋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就势必日益增长。然而,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目前,北部湾海洋文献信息服务还比较薄弱。据了解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海洋文献库,且各个图书馆现有的海洋方面的文献资源也及其有限,因此,大量搜集海洋方面的文献信息,开发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北部湾海洋文库,为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便成了当务之急。

1.2 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的地方性不断增强,为所在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钦州学院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全日制综合性公立普通本科院校,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服务是义不容辞的。

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钦州学院,在海洋科学办学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学校结合北部湾地区和东盟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特点,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设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海产品储运与加工等专业,填补了广西高校中海洋类专业的历史空白;2007年3月,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成立“北部湾大学筹建办公室”,同年8月又批准建立“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这更加体现了钦州学院特色办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凭借这一良好的机遇,钦州学院一方面可在专业设置上设立更多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科研上也更多地涉及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以更好地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学院还将肩负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任务,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提高为北部湾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钦州学院的海洋特色办学,离不开海洋文献资源的支持。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海洋科学教材、教参以及科研用书,还有以海洋科学为核心的由大量涉海文献信息构成的极具特色的馆藏体系。由此可见,北部湾海洋文库的建立是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1.3 沿海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应与学校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发展,钦州学院海洋学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洋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高校图书馆,钦州学院图书馆应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融合起来,构建具有丰富海洋资源的特色馆藏,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搞好服务的同时,也要面向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海洋文库的建设正是为了实践这一理念而进行的,同时,也体现了钦州学院图书馆工作的创新理念。

2 海洋文库建立的目标及思路

建设海洋文库,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为北部湾经济发展和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书馆进行海洋文库的建设,应本着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同时建设的建设思路,努力打造北部湾收藏涉海文献最全面的特藏书库。为此,我们以钦州学院图书馆为基点,以建设“北部湾文献资源库”为契机,在原有基础上,大量收集涉海文献资源,并对广泛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整合,按科学的方法将资源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个集中、有序的海洋专业化的特色馆藏,并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服务人员专业化。努力使海洋文库既能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也能满足北部湾海洋科研工作、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

3 文库建设的内容及形式

海洋文库建设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涉海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二是涉海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三是海洋文库的管理及服务。

从文献内容来说,包括一切涉海文献。无论是纸质文献或电子文献,其收集海洋文献内容都应广泛涉及科研、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具体包括海洋调查与观测、区域海洋学、海洋基础科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工程,港口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法规等,还有与北部湾人才需求相关的水产养殖、捕捞、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船舶、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航海技术等。此外,海岸管理与利用、港口资源利用、滩涂资源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海洋研究、集装箱技术、水环境科学也应收人其中。海洋文库的建设还要注意地方特色,根据本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特色,将有关本地区信息资源完整系统地采集收藏。

从文献的载体形式来说,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纸质文献如涉海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电子文献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音像资料、海洋专业数据库及搜集加工网络资源而成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还可以收集图书情报界公认具有较高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文献类型:学位论文、科学技术报告、会议文献等。

4 文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4.1 资源问题

文献资源是组成海洋文库的第一要素,但涉海文献资源的搜集是海洋文库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馆藏资源基础薄弱。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状况更令人担忧。由于历史的原因,钦州学院图书馆曾一度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馆藏资源缺乏特色、枯燥、乏味。尤其是海洋文献资源建设得不到重视,致使海洋文献的严重匮乏,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海洋信息服务非常有限,主要表现为海洋文献馆藏量少,文本类型单一,在所有馆藏中,尚未形成海洋特色馆藏,更不用说海洋特色数据库了。如此薄弱的基础,让我们深感窘迫。因此,开辟多渠道、多方位获取海洋文献,建立海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海洋文库建设的当务之急。

4.1.2 涉海书籍出版发行量少。海洋科技类图书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实证性,这些性质决定了它成熟、稳定、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它的出版发行有很大的局限性:出书率低,出版周期长,出版种类少等。加上市场利益的驱动,促使出版界减少了科技图书的出版,而销量较好,紧急效益较高的经济管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文学艺术类图书出版量剧增,这样就在客观上给涉海文献的搜集增加了难度。

4.2 人员问题

图书馆人员是海洋文库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者的专业程度、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库的质量的高低。目前,钦州学院图书馆人员缺乏,力量薄弱,尤其是海洋专业、图书馆情报专业的非常紧缺。人力不足,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大大地制约了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利于海洋文库的建设。

5 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成立海洋文库建设小组并制订海洋文献开发规划

任何科学劳动系统都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理想的人员结构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建立海洋文库是钦州学院图书馆的一项科学系统的重要工程,建立一个有合理人员结构的工作团队,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也是海洋文库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从事海洋文库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馆员团队,必须努力实现知识结构配套化、智力结构多样化,要实现这一切,一是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岗位培训,通过培训,使海洋文献开发人员具备相应的海洋知识及知识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等;二是招聘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形式,把海洋科学及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吸引到海洋文库建设团队来,让他们在文库建设中发挥作用。

成立以海洋科学和图书馆情报人员为主力军的建库团队,是展开海洋文库建设工作的基础。加强建库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合理文献资料的采集工作方案,则是顺利进行建库工作的重要保证。建库团队必须在摸清馆藏家底和做好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海洋文献开发利用计划,明确开发步骤和预期效果,然后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

5.2 拓宽渠道,多方搜集文献资料

5.2.1 加强文献源信息的采集。广泛搜集国内各种图书征订目录(出版社目录、发行商提供的目录、各种单独发行的书目等)建立多方面的采购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海洋方面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如国内的《台湾海峡》《中国海洋文库》《海洋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国外如美国的《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海洋科学技术杂志》(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国的《海洋学电子出版物》(Oceanography Electronic Publications)等,这些都是反映海洋科学的前沿和发展动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5.2.2 拓宽国内外非贸易渠道,获取更多的文献资源。

(1)书刊交换。用书刊交换书刊是获得海洋文献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文献馆历来重视国内外书刊交换。北部湾海洋文库建设可以参与书刊交换活动,通过这一渠道,获取更多的海洋文献,既可以弥补文献资源的不足,又可以减少经费的投入。

(2)征集个人收藏的海洋文献。在个人手中,散落有为数不少的海洋文献,其中有相当数量海洋文献没有收藏到图书馆中,特别是因公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会议的会议文献,或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学术社团获得的海洋文献资料,这些资料许多甚至大多数被个人收藏,长期禁锢,无法利用,有的随意存放,造成丢失,这实在是资源浪费。通过征集活动,把这部分的文献收集到图书馆来,既能增加海洋文库馆藏量,也能使这些文献得到充分利用。

(3)鼓励个人向“海洋文库”捐赠稀有的海洋文献,提供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等。目前,国内外海洋研究工作者不断增加,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呈现出来,如论文、专著或实验报告等,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他们取得联系,鼓励他们向“北部湾海洋文库”捐赠自己的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为海洋文库建设作贡献。

5.2.3 开发网上免费的海洋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其中有许多免费信息,而这些免费资源的利用一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选择与海洋科学有关的信息,并通过连接、下载或安装到图书馆服务器上等方式,把这些免费的资源整理、分析、归类加工并合理地利用起来,以弥补馆藏的不足。

5.3 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情况更为严重。面临如此状况,资源共享对于北部湾海洋文库资源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联合起来,实行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才是解决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钦州学院图书馆应积极加入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参与国内外海洋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涉海文献资源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内与国际的涉海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活动。这样才能广泛利用他馆资源,提高文献保障率,同时也能使本馆的馆藏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海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还可以避免海洋文库数字化馆藏资源建设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提高建库效率。

5.4 购买和自建海洋特色数据库

篇9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r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篇10

朱庆林自2005年6月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海洋功能评价、海洋环境、资源评价及海域使用论证领域不懈努力,辛勤耕耘,传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薪火,成绩斐然。

八年来,他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先后主讲了《海洋管理概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自编教材)等本科课程及《海洋环境评价》(自编教材)、《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编教材)等研究生课程,承担了研究生教育中心组织的“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专业培训”授课任务,为中国海监九期上岗培训讲授课程《海洋环境管理》,并被中国海监总队制作成录像作为中国海监远程教育网中国海监行政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培训课程。教材《海洋环境保护》获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并于2011年11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多次参加了大型学术会议,获得了《海域使用论证资格证书》和《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先后独自或合作发表了《近海及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基于海洋产业集聚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等科研论文,以及《中国海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等教学论文。其教学、科研事迹先后被《中国科技成果》和《中国科技产业》报道。

篇11

在蓝色经济的浪潮中职业教育如何重新定位?如何服务于蓝色经济的需要?这是我国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大胆改革,为蓝色经济服务。具体地说,就是按照蓝色经济的内容和布局,调整职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职业教育的大文章。

一、正确认识蓝色经济

职业教育为蓝色经济服务,首先要正确认识蓝色经济,跟上蓝色经济发展的步伐,正确处理和把握好职业教育与蓝色经济的关系。

(一)蓝色经济发展的概述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的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

蓝色经济区集陆海于一体,并与国内外创新资源、信息网络对接,缩短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距离,造就了新型的经济形态和集群经济发展空间。同时,通过产业带、创新域和生态链的整合互动,将区域内各个城市或经济实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蓝色经济区及其产业布局,展现了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式。

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涉海经济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它通过制定陆海一体产业发展规划,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使沿海和腹地经济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

(二)世界蓝色经济与世界蓝色职业教育

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2001年,联合国在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今后10年甚至50年内,国际海洋形势将发生较大变化。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包括高科技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将加速,蓝色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社会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如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区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日本利用高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要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

海洋是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英、法、德等海洋大国分别制定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希望在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期望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蓝色经济时代,蓝色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即海洋石油产业、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总之,世界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发展已进入到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

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蓝色经济的空前发展把世界职业教育推向了蓝色职业教育的时代。各沿海国家,特别是海洋经济大国在发展蓝色经济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蓝色职业教育,蓝色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蓝色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高、中级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由蓝色经济大国向蓝色经济强国迈进。如在澳大利亚,有60%的职业院校是专门为海洋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培养配套技能型人才的,有80%的专业都是围绕海洋开发、海洋利用进行设置。日本的蓝色职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主体。日本的海洋农业、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主体,其海洋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有80%以上都是由其蓝色职业教育输送的,这使日本成为蓝色经济强国。此外,美国、英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国也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蓝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蓝色职业教育。沿海各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差异较大,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的差距。海洋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其海洋职业教育发展也快。海洋职业教育发展好的沿海国家,已经从海洋经济大国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强国。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国。

总之,蓝色经济的发展在改变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适应蓝色海洋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新潮流。

二、我国的蓝色经济与职业教育

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蓝色经济强国。我国海岸线总长位居世界第四;海洋资源绝对值位居世界前十位;海洋资源的绝对量在世界范围内排位较前,但是海洋资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国的海洋产量正处于成长期,产业结构正向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蓝色经济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和基础。我国已形成了很多经济圈,如渤海经济圈、渤海和黄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南海经济圈等。我国蓝色经济区域已初具规模。正在编制中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对我国“十五”及以后10年的蓝色经济发展提出规划安排。我国政府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提高认识、认准方向、扎实推进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蓝色经济大国甚至强国。

蓝色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职业教育也必然要进入蓝色职业教育时期。目前,我国海洋职业在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但还远落后于海洋经济大国。布局不够合理,专业设置狭窄,人才培养水平不高,制约了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为适应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势在必行。

三、职业教育要为区域蓝色经济服务

山东省是东南沿海大省也是经济大省,发展蓝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决定“制定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则,率先建成蓝色经济区”,青岛市政府编制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该《总体规划》构筑了青岛地区“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总体格局。

地区海洋经济的大发展,为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为传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蓝色经济区内的各种职业院校更应不失时机地率先调整和改革,贴近蓝色经济人才市场,服务蓝色经济,发展蓝色职业教育。

篇12

[2]韩长赋.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农业改革发展成就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2015年10月10日

[3]孙科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甘肃科技,2010(20):1-2,17

[4]华树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题,2012(12):18-19

[5]万春雷.市场条件下农技推广创新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4(4):27-28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4-29.

[2]鹿丽,周洁明,闫叙.促进渔业发展的渔业科技创新的浅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16.

[3]何爽,谢富纪.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及相应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29-32.

[4]汤天滋,王文翰.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J].海洋科学,2002(6):30-32.

[5]孙建富,吕丹凤,王博.“十二五”渔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2012(6):69-72.

[6]胡志斌.激励农业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路径探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1-65.

参考文献:

[1]兰祖利(美).《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2]陈丽华.实现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平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年14期.

[3]王晓茜.高中生创造性人格特质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参考文献

[1]覃肖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本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闫振红.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篇13

我国台湾地区四面环海、面向广阔的西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基于地理与经济因素,非常重视海洋教育的发展,在中小学全面开展了“融入式”的海洋教育,地区民众海洋意识较高。而我国大陆地区民众的海洋知识较为缺乏、海洋意识较为薄弱,国民海洋知识的来源主要依赖大众传媒,培养海洋意识最为有效的海洋教育课程长期缺失,“目前大陆地区中小学的海洋教育,尚处在地区的局部性、学校的部分性、课程的随机性和边缘性阶段,对于全面普及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教育目标而言,尚一无制度保障,二无规定措施,三无长效机制”[1]。因此,在全面改进和实施大陆地区中小学海洋教育中,有必要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些做法。

1 海洋教育政策层面的比较与借鉴

我国台湾地区在2001年“海洋白皮书”,加强海洋研究、重视海洋意识教育。2004 年制定“四年教育施政主轴”正式将海洋教育纳入到行动方案,制定海洋教育策略与具体的实施计划。2007年颁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强调从情意、知识、技能及行为着手,加强中小学生的情意培养、知识传输以及行为养成,确立了台湾地区海洋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及策略。后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海洋教育执行计划”、“国民中小学海洋教育议题课程纲要”,修订“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增列海洋教育项目,建立中小学生海洋教育能力参考指标,对小学教师进行海洋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引。

大陆地区在2008年《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把普及海洋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海洋基础知识教育”。2009年,国家海洋局向教育部发出《关于商请加强中小学海洋知识教育的函》,建议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成立“全国海洋知识教育委员会(或办公室)”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或专家咨询组),就“海洋知识、特别是我海洋权益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和具体对策,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增加海洋内容的份量,将海洋相关知识纳入高考必考范围,改变目前海洋知识教育可有可无、似有实无的“软任务”状况[1]。

从政策层面可见大陆地区已经意识到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海洋教育的重要性,但相比台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首先,从总体层面看,缺少开展海洋教育的专门政策,仅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指导建议;其次,从教育主管层面看,关于实施海洋教育的具体教育政策几乎没有规定;再次,关于海洋教育的具体开展,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实施缺少统一部署和规划,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最后,对于海洋教育内容的认识尚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

2 海洋教育的理念与目标的比较与认识

台湾地区海洋教育强调培养大众具备充分认知海洋和善用海洋的能力。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里提到了五项教育政策理念:确立“海陆平衡”的教育思维,建立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实现产学携手的教育愿景,共筑资源共享的教育网络,本土接轨国际的教育理想。强调海洋教育应强化对整体自然环境的尊重及相容并蓄的“海陆平衡”思维,将教育政策延伸向海洋,让民众能以台湾为立足点,并有能力分享珍惜全球海洋所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中强调中小学海洋教育应以塑造“亲海、爱海、知海”的教育情境,涵养学生的海洋通识素养为主轴,进而奠立海洋台湾的深厚基础[2]。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里提出总体教育目标是建立推动海洋教育之基础平台培育学生海洋基本知能与素养、提升学生及家长选择海洋教育与志业之意愿、提升海洋产业之基层人才素质、提升海洋产业之专业人才素质。具体到中小学的课程目标是:塑造“亲海、爱海、知海”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亲近海洋、热爱海洋与认识海洋[3]。

大陆地区海洋教育暂没有制定统一的政策理念和目标,但部分市区在自己开展海洋教育和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海洋教育理念和目标。如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在制定的海洋教育课标中提出海洋教育乃以唤起受教育者的海洋意识,在正确理解人类与海洋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高预见和解决海洋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促使人们由传统思维向蓝色思维转变,从而宣导蓝色文明。把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目标定为: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索能力,从小树立从事于人类海洋事业的远大理想,为建设强大的国家而刻苦学习[4]。

在教育理念与目标方面台湾地区与大陆都重视海洋教育中人与海的和谐发展,重视中小学生海洋知识学习、海洋意识的培养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教育,这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内容和国际社会的共识。

3 海洋教育实施策略、形式和内容的比较

3.1 实施策略

在海洋教育的实施策略方面,台湾地区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中提出:在高中职及国中小课程纲要中增设海洋教育议题,保证其在课程中合理的内容与恰当的比例;鼓励各级学校发展具有特色的海洋基本知能课程、教材及活动;鼓励及支援各级学校发展兼顾知识、体验及生活技能的海洋教育等具体实施策略。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中又具体规定:研订国小至高中职之海洋教育课程纲要及分段能力指标,K融入现行纲要中;依据海洋教育课程纲要及分段能力指标,编撰海洋教育相关教科书及补充教材;教育行政机关制定海洋教育计划,督促所属学校于教学中纳入海洋教育议题;设立安全的海洋体验场地,鼓励积极参与海洋相关活动的具体策略。

大陆地区具体的实施策略存在不明确、不规范、不具体等问题。首先,虽然对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持鼓励和倡导的态度,但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实施策略。其次,虽然在中小学部分相关课程中融入了部分海洋教育相关内容,但关于海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预期和考核标准。最后,虽然部分地市依据各地特色开展了海洋教育,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教育没有合理规划和部署,对中西部海洋教育的引导和辐射也没有能够较好的开展。

3.2 实施形式

台湾地区实施海洋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融入式”教育,同时配合以各校的专门课题、选修课程及相关实践活动。

1)融入式教育。台湾地区实施海洋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是“融入式”教育,就是把海洋教育的元素按一定比例和标准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之中,即把海洋教育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生活、语文、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生活科技、社会、健康与体育、综合活动等中小学课程中,并设立分阶段的指标。台湾地区提出海洋教育元素应达到中小学教育内容10%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融入方式与考核标准。大陆地区也在语文、思想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科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涉及海洋相关元素,然而现有中小学主要课程教科书(10门课程主要版本)海洋知识的平均权重为4.27%[1],这个标准现在来看远远低于台湾地区。这也是现今大陆地区中小学生海洋意识相对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与例证。

2)专门课程教育。台湾地区成立“专家咨询辅导团”,辅导滨海或位置适中学校,发展具有特色的海洋教育,并成立区域海洋教育核心学校,结合社区各种海洋资源,支援区域内其他学校的海洋教育教学或提供观摩。同时,教育行政机关支援各级学校发展具有学校本位特色的海洋教育。台湾地区大部分中小学都编撰本地区特色的海洋教育课程教材,通过“弹性课程”开展专门的海洋教育,基本每个学期保证在6个课时240分钟的时间。高中学校亦根据需要开设海洋教育相关的选修科目。大陆地区一些沿海、海岛地区的中小学,尤其是“少年海洋学校”、“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学校,自设海洋特色“校本课程”,自编海洋特色“校本教材”,实施特色海洋教育,如浙江舟山和山东青岛等地。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青岛全市小学1至6年级全面普及海洋教育,每学期9课时。这些专门课程和选修课程多在沿海地区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大陆地区强化海洋教育的一个特色和亮点。但对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地理、社会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教育形式开展起来相对困难,推广意义和价值并不太大。

3)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台湾地区重视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活动,如沿海中小学生亲身进行海洋水质检测,走进海洋,认识海洋;清理海滩垃圾,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开展潜水、游泳和帆船比赛活动,进行海洋体育竞技;开展海洋美术彩绘、海洋保护作文写作等海洋文化活动,还不定期在中小学中开展“海洋教育周”等海洋教育专题活动。

大陆地区海洋教育活动亦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之中,如中国海洋学会已先后在北京、青岛、成都、大连、舟山、厦门、广州等城市,将17个海洋馆、博物馆、海监船、大学、小学等命名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团中央开展“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及沿海中小学开展的以海洋为主题海洋实践与体验活动等等。

这些多样的教育形式对海洋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倡导意义,对全民特别是中小学生海洋意识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实践活动教育形式,仍然集中在部分沿海地区和对海洋有浓厚兴趣的人群,普及相对困难。大陆地区中小学每年在校生近1.8亿,大多数尤其是对中西部广大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很难进行海洋教育实践活动。

3.3 教育内容

我国台湾地区海洋教育的架构分为海洋休闲、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等五大主题轴,主题轴下分细类,详见表1。大陆地区海洋教育的内容框架主要分为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科学与应用、海洋经济与社会、海洋历史与文化、海洋军事与国防,详见表2(由于大陆没有统一规定的海洋教育内容,笔者以较有代表性的浙江舟山地区为例)。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虽然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在海洋教育内容架构上有较大区别,特别是一级主题分类上,但在具体实施内容上却没有本质差别。基本上覆盖海洋的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及海洋保护方面的内容。在明确了海洋教育的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更科学、合理的融入现有课程之中,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则是重中之中。

4 其他方面的比较

4.1 海洋教育师资培训

台湾地区规划实施了中小学教师海洋基本知识培育课程,强化中小学教师“海洋融入教学”的能力,通过职前与在职进修,增进教师海洋教育素养。同时,还在各海洋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开设海洋教育必修科目,并在大学教育研究所招收“海洋教育硕士学位班”将海洋教育融入师资培训课程及教育研究所。大陆地区现有海洋教育教师大多没有经过较系统的培训,主要是短期培训和自学后就承担了相应的教学任务;海洋大学和师范大学都没有专门的海洋教育培训课程,也没有海洋教育研究方向的学位培训等。

4.2 专项经费投入

台湾地区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书”中,规划投入合计2亿多人民币的经费,推动中小学海洋教育。经费用于研订课程、研发教材、制作教学媒体、发展海洋特色活动、教师培训、建立交流平台等。大陆地区在中小学海洋教育方面虽然各级主管部门从不同侧面给予了支持,但并没有明确的专项经费投入,特别是全国层面的经费支持。

4.3 海洋教育研究

台湾地区关于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文献和内容也相对大陆地区丰富,关于海洋教育相关的学位论文、学术研究论文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都能通过网络检索到。如“国民小学教师海洋教育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建构之研究”、“国民小学海洋教育能力指标之建构”、“中小学教师实施海洋教育基本能力探究”、“国民中小学教师对普通海洋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国小学教师海洋教育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之探究”等等。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关注和研究海洋教育及其在中小学的实践。大陆地区的研究文献相对不足,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是浙江舟山和山东青岛等沿海地区撰写的一些实践研究的论文,如“区域推进现代海洋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海洋素养”、“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等,文章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明显不足。同时,大陆地区海洋大学和教育研究机构对海洋教育的关注度较低,研究成果较少。

5 关于大陆地区加强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几 点建议

大陆地区全民海洋意识相对薄弱,中小学海洋教育普及程度较低,加强中小学海洋教育刻不容缓,在比较与分析中国台湾地区与大陆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5.1 制定海洋教育政策

应从国家层面充分重视开展全面的海洋教育,制定海洋教育政策、法规,使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开展有充分的政策支持。国家只有从海洋教育政策、法规层面重视海洋教育开展,才能保障海洋教育持续、全面、充分的开展。要把海洋教育放在建设海洋强国,即海洋政治、经济、军事强国的基础层面上予以充分重视。

5.2 成立海洋教育指导机构,全面指导中小学海 洋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海洋教育指导机构,推动海洋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与普及。“由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牵头,组织成立‘国家海洋教育领导小组 ’并成立‘国家海洋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全国中小学海洋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科书的组织实施”[1]。

5.3 制定海洋教育整体规划与分阶段、分层次实 施措施

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中小学海洋教育整体规划,确定海洋教育的理念、目标、措施及考核标准。同时,依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鼓励不同地区依据地区特色制定自己的规划,把全国统一开展与地区突出开展相结合,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点、线、面一体的海洋教育体系。具体还应落实以下方面。

1)制定中小学海洋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小学海洋教育,使中小学海洋教育有具体的依据和标准,实现可操作性。

2)推动海洋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课程。大陆地区一方面中小学课业负担较重,另一方面海洋教育薄弱。应借鉴台湾地区的“融入式”海洋教育的方式,把海洋教育内容恰当足量的融入到现有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去,把渗透式的海洋教育做为海洋教育的主要形式。

3)加强海洋教育教材规划。“融入式”海洋教育的开展必须从现有教材着手,修改现有义务教育教材、增加海洋教育比重,对现有教材必须进行全面规划。“融入式”海洋教育强调把海洋教育内容全面系统的融入到不同课程、不同年级之中,这就需要统筹考虑、全面规划,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海洋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还要

(下转第116页)

保证现有教育内容完整与连续。鼓励各地编写海洋教育教材或知识读本,保障各地海洋教育开展。

4)加强海洋教育师资培训。大陆地区基本没有专门的海洋教育教师,要实现现有的1200万中小学各科教师有意识的在各科教学中加强海洋知识、意识教育,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所以,应在全国开展海洋教育的师资进修班、学习班及研讨会,培训海洋教育师资队伍。

5)加强海洋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应对中小学海洋教育建设给予专项资金投入,尽快促使海洋教育能起步并步入正轨。

5.4 加强海洋教育研究

海洋教育系统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海洋教育的开展会随着海洋教育研究的开展更加系统、深化。海洋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海洋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支撑。海洋大学和教育研究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海洋教育研究所,开展海洋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给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国家海洋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C]//李巍然.首届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232-240.

[2]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EB/OL].(2012-12-19)[2014-05-16]. http://edu.tw/Default.aspx?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