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我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我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我教学论文

篇1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大学必须“民主管理”,大学民主管理的本质就是真正把广大师生看作是学校的主人,让他们广泛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来,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办好学。对学生来说,就是在所有涉及他们切身利益和自身发展的事项上,通过举办听证会、座谈会、通报会、现场办公会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及时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完善或形成学校的相关决策;同时聘用学生代表担任相关工作的联络员、信息员、调研员、监督员等,让学生实质性参与到学校各相关管理环节中来。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当家做主的感觉必然伴随着自我认识的高起点,自我要求也相应同步提高,自我教育的空间就自上而下自然地打开了,而且是从管理体制这个根本点上打开了。

组织建设是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体制的又一重要环节。自我教育不是纯个体行为,而是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复合体,自我认识、自我要求离不开他人认识、他人要求的参照,自我实践、自我评价更不可能在脱离集体的孤岛上进行。有组织,才有相互之间的促进与制约,才有集体环境的保障,才有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的良性互动。现有学生组织有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内的班委会、团支部、学生会及研究生会等,有以自由组合为特征的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等各类学生自治组织。一方面,我们应对现有学生组织加强建设,充分赋予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建设的方式则可引进契合自我教育需要的“公约文化”,将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规章制度,转化为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公约、章程,以此来实现这些组织及其成员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根据自我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增设更多的学生自治组织,诸如学生自律会、学生宿舍自管会、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以进一步扩大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组织系统,拓宽组织渠道,完善组织机制。比如学生宿舍,这是比班集体更小而自我教育空间却更大的集体单元,因为宿舍成员之间接触更多、相互影响更大,宿舍本身也比其他空间私密性更强、自由度更高。

建立学生宿舍自管会,以这样的学生自治组织去引导所有同学商定各自的宿舍公约,以个体的利益诉求形成集体的约定,以集体的力量约束个体的行为,宿舍这一易被人遗忘的角落就能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构建切实有效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运行机制

应从四个方面构建起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贯通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运行机制,这就是对应于自我认识的价值认同机制,对应于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机制,对应于自我实践的活动体验机制,以及对应于自我评价的价值反馈机制。

1.价值认同机制。德育的关键是在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觉的内化过程,实现对道德原则的自觉认同,并且能动地指导道德的实践。”

因而构建起价值认同机制,就成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首要环节。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生活。自我认识不正确,不论是对自己盲目自信、自认为十全十美的,还是对自己盲目自卑、自认为一无是处的,都产生不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自我认识又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基础上的,是根据已有的价值观对自身作出的一种判断,其价值观正确与否,就决定了他自我认识的正确与否。因此,构建大学生价值认同机制,引导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就成了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关键。构建价值认同机制,必须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要大力改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教学目的应放在全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引导他们主动取得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上;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转而不是围绕教材转,从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及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切入教材,使所有教学内容都变成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学原则应为因材施教,分类别分层次以突出针对性,尤其要注意引导三类学生即盲目自信者、盲目自卑者和随波逐流者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形成真正的自信即自我教育的动力;教学方法应彻底抛弃“满堂灌”,广泛采用案例讨论式、模拟体验式、课题研究式、典型解剖式等能吸引学生热情参与的教学方法,以引导他们自我思考、自我研判,最后实现正确价值的自我认同,由此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2.目标引导机制。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自我要求中最核心的就是目标的确定,因而构建大学生目标引导机制就是势所必然的了。构建目标引导机制,可以现有的生涯教育为抓手,但必须改变以往只重“成才”不重“成人”的单纯职业生涯规划倾向,将“成人”的要求目标和规划充实进去,这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统筹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力量。在这样的生涯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的主力军作用,让他们紧紧抓住目标的制定这一核心问题,深入学生中去,分类指导,逐个落实,跟踪服务,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循序渐进的阶段目标,进而制定出可操作的行动计划。为此,应充分重视榜样在目标引导机制中的作用,榜样包括杰出校友及往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典型,包括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更包括大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特别是不同层次同学中的先进代表,比如后进变先进的转变者,这样的榜样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也更便于学生制定目标时参照、借鉴,从而激励他们对自己提出积极而又合适的自我要求。

3.活动体验机制。自我实践是自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自我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有了自我要求,就要在目标的指引下付诸实践,在实践体验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以保证目标的实现。而在大学校园中,实践体验的主要载体是各类活动,因此必须构建大学生活动体验机制。正如有识者指出的:“活动不仅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而且是实现自我教育的根本途径”。构建活动体验机制,必须本着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的原则,整合已有的校园活动,分门别类,赋予不同的活动以不同的体验目的,以提高活动体验的效率。比如党团组织活动,应重在先进性、示范性的高层次体验;社团及文体活动,应重在个性、特长及成就感体验;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应重在创新意识及审美素质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应重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体验,等等。同时,还应鼓励举办更多的校园活动,包括利用互联网建立学校自我教育网站,开通网上博客,引导学生加入QQ群,开展网上聊天等在线教育活动;包括利用几乎是学生人手一部的手机,适时开展手机短信感恩、寄语、征文等活动,以扩大活动范围,让所有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都能在活动体验中受益,实现活动的全覆盖。

篇2

2.1微课的定义及其特点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微课视频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和一般的视频课相比,微课既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习者学习。在对一对一的教学情景的模拟中,体现了其和一对多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交互性”也在微课教学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微课时间短、容量小、制作简单、易传播,这样的特点很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具体来说,微课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第一,“微”。微课的长度一般只有几分钟。运用微课程时间很短,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将使得“没有时间学习”不再成为问题,大大有助于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第二,“谐”。微课内容浅显易懂,简单易记,轻松有趣,这样的特点使得其接受起来不会让学习者感到繁难。而在微课中配之以画面和音乐,就使得其更显得活泼生动、直观形象。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极易被调动起来,并产生很深刻的印象。第三,“方便”。微课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利用电脑甚至手机就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第四,“易操作”。微课内容直接指向解决实践问题,其可操作性非常强。可以说,在微课学习之后立刻就可以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当中。第五,“适用广泛”。微课的适用性非常广泛,既可以用来独自学习,也可以用于学校例会、研讨会观看或讨论。微课每一集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这使得其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组成系统,综合使用,还可以嵌入课题当中使用。第六,“具有开发优势”。微课开发过程中从事的是小研究,着眼于解决小问题。一线教师着手开发微课程不仅耗费时间少,而且入门门槛低。另外,微课建立在PPT(幻灯片)的技术基础上,后期才转为视频文件,技术方面非常简单。正因微课这样的开发优势:起点低,简单易学,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微课的开发者。

2.2目前微课在我国中小学的应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010年,我国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率先在国内将“微课”作为基础教育资源进行建设,并且已经取得区域性资源建设成果。当前,我国中小学对“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已经逐步开展,但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在应用中主要被用于教师网络培训,经常只是作为教学观摩或学习交流的手段之一,但在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方面还远没有发挥其作用,而且其质量也有待提高。

2.3对今后微课使用的一些建议优秀微课一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除了至少要做到微原创之外,微课的选题要好,要适合用多媒体表达。在确定选题时,要考虑到是传统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因为微课不同于课堂实录,不是简单的课堂搬家,所以创意要新颖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教学要具有启发性、要有设计,包括教学过程设计、课件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设计。在教学中,过程要精炼,还要具有实效性,即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此外,在录制时拍摄主体要明确,画面要清晰、声音要宏亮清楚。以教学内容为主。

篇3

篇4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分析了解问题是最关键的,面对问题采取措施是最重要的。虽然,小学教育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应该紧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性对措施。首先关于教材的守旧,过多的理论知识的问题。虽然教材的编订是由专门的人士进行,但是也是需要集结大家的力量。在学习教学中有新的发现新的观点,都可以与编教材人员联系谈谈自己的想法。凝聚每一滴水,便可以形成大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在一起进行讨论,取其精华,才能编纂出优秀的教材。其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问题,教师与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可以提供合适的实习机会,可以举办相关的赛客等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再者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的经验,忽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的问题。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不仅仅将课本上的知识教授于学生,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反省自我,改进教学。小学教育学的教师们虽然很少有机会亲身接触一线的教学,但是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了解一线小学的教学情况。现在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都组成团队,研究小学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小学教育学这个学科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在教学模式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适当播放优秀小学教师的授课视频,适时向学生报道现在的小学教学情况。教师们应该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教授,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可以让学生讲解某个章节;可以与学生讨论某个教育方法的利与弊;可以让学生进行小学教育的调查研究。至于最后一个原因:学生对小学教育学的不重视。学生们首先应该重新认识小学教育学,正确对待这个学科。小学教育学是师范生必须通过的一门考核课程,对于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作为师范生眼光不应该仅仅盯住课堂,课堂教师所能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是应该利用高科技产品,多方位全面的了解小学教育的现状,学会思考小学教育现在所存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既然已经是成年人了,就不应该幼稚到不喜欢某个老师就不听某个课程。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不能过分以自己的标准评判教师,学会适当宽容教师,有些教师年龄很大,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发展,不能够与时俱进,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所以,学生们应该认真学习小学教育学。

篇5

1.2要注重教材分析

教师要通读小学语文各学段的整套教材,了解全局,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特点以及各年级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熟读整册教材,并明确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内容、结构、重点、难点等;要精读本节教学内容,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结合点,知道哪些是学生掌握的、能用的、会用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能消化处理的;哪些是理解困难的、容易产生歧义的;哪些是可链接的、可延伸的,在深入钻研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及课文重点难点。

1.3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低年级是识记生字的重要时期,是记忆生字的黄金时段。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如,教授象形字“车”时,可以通过动画展示汉字的字理演变过程,提高识字的乐趣;教授“清”字时,可以通过“晴”、“情”、“蜻”等字渗透字根识字法,推进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1.4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有效情境

口语交际课上的情境设置很重要,它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而口语交际课上的情境设置通常会从导入开始。由于口语交际本身属于情境语言范畴,有较强的随意性、灵活性,所以在课堂导入的时,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气氛的轻松与灵活。导入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换句话说就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表达欲望的话题,这样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

1.5要注重提问的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创新,教师要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探索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才能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如果只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和知识的溜输,学生就不可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同时,也应注意提问等待的时间,问题提出后,要结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以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于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

1.6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进行综合性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是“综合性”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仅仅明确学习的目标还不够,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开展探究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如,在《天火之谜》的教学前,可确定《雷电带来的思考》等语文综合性习主题;其次,要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方案;第三,在探究活动学习的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并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

1.7要注重积累

教师应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是银,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在积累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学会积累生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并以此来反映生活。学生自然知道该写什么,并且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可以避免学生在写作课中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味,不具体、不生动了。

2想象力的培养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想象是创造、创新的基础;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5]。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想象的训练。想象力是思维活动中最主动积极的创造因素。爱因斯坦根据自己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经历,感慨的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英国诗人毛姆说“:想象力因训练而成长。”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均揭示这样一个原则: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发展,均必须凭借学生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操作实践,训练是根本,舍此别无良策[6]。形成农村小学生想象力贫乏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课堂训练意识淡薄。莱特兄弟小的时候看见天上的小鸟在天空中飞。后来就想象做出一对翅膀使自己像鸟一样在天上飞翔。因此,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他们有不懈探求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儿孩时代的梦想。想象,是人们进行创造新的契机,善于想象是创造创新的前提。因此,只要我们强化训练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练习的机会,学生就一定会恢复想象力,并长久保持丰富的想象力。

2.1善待学生想象,让学生敢想象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亦是如此。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一株极为纤细的花朵,称赞、勉励的话能使其盛开,不当的批评亦能使其凋零。事实证明,当学生有所顾忌时,想象力便要大打折扣;学生一旦对自己的想象失去自信,常常会怠惰下来,其想象力便将窒碍不前。因此,在教学中,善待每个学生的想象,并且在学生中营造出友善对待想象的氛围,让学生敢想象、敢说出想象,真正做到“童言无忌”。例如,《小镇的早晨》中有这么一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小镇的楼房顶上,河边的绿树上……”对于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要求学生大胆去想:太阳的光辉还可以洒在哪里?学生的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回答。对学生有误或欠妥的回答不轻易否定,而是启发、诱导,激励他们再思考。对于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生,用充满感情的话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想象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今后,他们必定会更大胆地想象。

2.2从读图开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课堂上,为了在学生的面前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案与内容,图片的呈现是必不可少的。“读图”顾名思义,就是读者的阅读取向不是纯文字为主体而是以图画或图像为主体内容的读物[7]。“读图”具有直观形象性、图像的概括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相对于文字的抽象性来说,图像更具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文字在表达上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图像直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让读者一看便明白其要表现的内容,正所谓“一图胜千言”。一幅图或电视上的一个镜头的概括强度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不可比拟的,由于图像的概括性强,其信息传播量也随之增大。图像作为一种人类所通用的表达形式,由于它不受语言的限制图像的传播范围也比文字要广泛的多。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竞争无处不在、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等造成了人们连阅读也加快了速度,而图像以其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强、信息传播量大的特点使得“读图”比“读文”更加方便快捷,获取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多样。

2.3读图对学生想象力以及思维的的影响

篇6

众所周知,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同样,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也离不开声乐教育理论的指导。但我国现阶段关于声乐教育的专业书籍还比较少,没有系统的、科学的、深入的研究课题,没有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不利于更好地指导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因此,只有先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声乐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实现声乐教育的目标,再运用具体的实践活动检验和丰富理论知识,使理论继续为实践活动服务。这是检验真理,也是指导实践的理想状态,久而久之,理论会更完善,实践也能得到更好的指导。

(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问题

1.声乐教学课程安排不科学,内容形式呈现单一性声乐学科与我国其他新兴学科一样,缺乏更丰富的实践活动,声乐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依旧照本宣科,死板地将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内容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违背了开设这一学科的初衷。

2.课程设置随意且单一,缺乏材由于缺乏一本被普遍认可的使用教材,因此,声乐教学没有一个规范的教材指导,各个学校也是自选教材或者由教师自编教材,这就使得声乐教学不能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统一和同步,而是成为相对较为随意的一个学科,这不利于各个高校间教学经验的分享,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授课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只能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一些在声乐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名人,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同类化”和“外在化”,只能学到名人的表象,不能得其精髓。

(三)声乐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四)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改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篇7

1.2小组课声乐教学模式

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声乐小组课是教师面对两个以上学生的声乐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小组课为了培养学生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训练能力,通过集体连声、单独指导唱歌以及相互对比连声等多种形式,主要是以声乐技能训练为主,开展声乐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歌唱内容、歌曲处理以及纠正错误发生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具有共性要求,可以给学生提供现场观摩教学的机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在小组课的教学中,高师音乐教学侧重于声乐检查和声乐教学实践。

1.3集体课声乐教学模式

根据高师声乐教学专业培养音乐师资的需要,声乐集体课主要包括理论大课、声乐表演理论课以及合唱教学课等等,是以班级或者年纪为授课单位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是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拓宽学生声乐教学理论的知识面。

1.4声乐艺术实践课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艺术实践课通过艺术实践健谈教学效果,是声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了使学生不断地巩固和完善技巧。同时为了发展学生艺术创造力,通过声乐艺术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改进教学。

1.5声乐表演课

声乐表演课主要包括:重唱、表演基础理论、合唱、形体和舞蹈等等课程,是声乐集体教学的形式之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和表现能力。

2声乐教学分级动态管理

在本专科的声乐学习中,声乐教学分级动态管理主要有两个阶段:属于专业必修课低年级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和属于专业选修课的高年级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主要以小组课和集体理论课为主,为了解决学生歌唱中语言方面的障碍,在集体课中要设立普通话和意大利语音等声乐语言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歌唱发声、呼吸共鸣等共性知识。而在声乐技能课中,要突出学生以小组课为主,入学和期末开始的专业成绩来划分,通过“一对一、一对二”等多种模式进行,并实行动态管理。针对声乐演唱具有一定水平的主修声乐学生,并且声音条件突出,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通过个别课教学,可以一周开设两节声乐课,提高学生歌唱的技能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声乐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声乐教学能力,准确的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歌曲。而“一对二”小组授课是对声乐成绩相对突出的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声乐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声乐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针对具有选修声乐意愿的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教学理论。而在重唱、合唱和排练等艺术实践的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选修阶段的小组课和集体课应该安排一定量的课时,从而培养学生的舞台艺术实践能力。

3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索

声乐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讲解分析法。在声乐教学中,讲解分析法就是为了启发学生去塑造适合作品要求的声音形象,通过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声乐教师对发声训练或者作品的音乐形象进行描述,在运用的时候,为了启发学生,可以用讲解和亮度歌词等多种手段。其中讲解主要是对声乐教学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剖析和论证,如声乐中的“靠前”或者“靠后”等概念,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咬字位置和力量的配合,通过按节奏、有位置和相应的音高朗读后,来提示学生声带闭合挡气。其次,启发诱导法。为了使学生领会塑造音乐形象,明确概念,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对发声和演唱上的问题,开动脑筋去思考。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接受正确的声音概念和要求,要经常询问学生的感受,通过正确与错误发生的反复比较,在交流中对比不同发声尝试的体会,从而巩固正确的发声机能和概念。再者,通过“自然比喻法”“、内视法”等方法,情景引导法是对声乐教师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根据教师的情境引导,在辅以范唱、解释等手段,学生考理解和记忆等心理活动体验来分辨发声和演唱。另外,观摩听赏借鉴法。观摩、听赏和借鉴,是名人、名家,是教师、同学甚至农民渔民等的演唱,是声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从这些人那里你会得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艺。同时,表演体验法和理解实践法等方法也是声乐教学的方法。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上的艺术实践活动,为了不断地总结和提高,体会艺术表演中的情感了和音乐形象的塑造,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提高歌唱水平等综合能力。

篇8

(三)技术锻造过多,文化培养不够声乐艺术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所以其才能成为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声乐教学的实质就是继承并且发扬传统声乐文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重技术轻文化的倾向十分明显。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声乐发声的培养,却对文化底蕴形成声乐本质这部分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不能从本质上理解声乐的发声。长此以往,会在无形中导致艺术与文化的对立反差。所以,在教学中,不单单是要重视技术的培养,而对于文化的培养也要重视,毕竟文化的缺乏会阻碍表演才能的发展。

二、针对高职声乐教学中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明确目标,综合培养从学生以后的职业角度来讲,其演唱水平的提高是从事声乐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前提,演唱水平不高确实在之后的工作中限制其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绝对不能忽略声乐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养。不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到歌唱技巧的机理,更是要在理论知识的培养上多下功夫,使学生在理论方面了解和把握歌唱技能。

(二)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师,所以改善教育上的问题的着手点就是教师。首先,要提高声乐教师的思想素养,作为老师,这一点的培养极为重要,因为这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不仅要坚守岗位,不辞辛劳,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教师的职业要有自豪感。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应该对自己的指导思想要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在对待教学大纲上,要学会灵活应用,因材施教。其次,声乐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声乐老师不仅仅是要具有良好的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涉及到专业有关的各个细节性的技能都要掌握的很好,比如发声、呼吸等各个环节的规律等。最后,教师的文化素养要合格。现代教师的灵魂就是其文化素养了,因为声乐是一门艺术,但凡是艺术就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所以声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能力,还应该培养深厚的文化功力。

(三)加大对理论课程的教育理论知识对于声乐教育极为重要,所以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第一,让学生了解歌唱器官的结构和原理,使其了解各个部位发声的音域和音色;第二,有效的提高学生声乐表演的能力不仅是培养其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一个完美的范唱能力;第三,侧重心灵启迪的教学方法,在声乐的实际教学中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其互相渗透,从而达到学生更好地理解声乐演唱的目的。

(四)声乐教学大纲要完善目前声乐教学的大纲太过简单,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要完善教学大纲,全面的对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建议开设关于呼吸、发声等技能问题的集体课,也可对个别学生的特长进行解析。

篇9

(二)成人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遭受质疑

对于许多学者来说,理论基础是学科得以独立存在和长久发展的关键要素。学科理论的一体化水平是评价学科成熟与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准,因此,任何一门学科都在试图构筑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挖掘和创造建构学科的“砖瓦”,进而揭示学科研究问题和研究现象的本质。成人教育学孕育于开放,并与其他学科长期互动,其自身逐渐诞生了许多分支学科,并在客观上构成了成人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注重扎根实践,立足实践,对实践活动中新发现和产生的问题、矛盾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注重对成人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获取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能够再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关于学科理论体系,罗伯特•格罗霍和杰克•格拉齐尔(RobertGrover&JackD.Glazier)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框架:“第一层包括现象、符号和定义;第二层包括观念、建议和假设或研究问题;第三层包括实体理论、形式化理论、宏大理论、范式和世界观”。然而,通过对我国成人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不难发现,多数研究依然桎梏于对成人教育活动的现象解读、概念诠释、方法讨论及策略研究等方面,尚未构建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实体理论和研究范式;很多理论依然还停留在移植和翻版的层面,缺乏“本土化”、“创新”和“深加工”的精神;理论的研究方法局限于传统的定性式研究,缺乏“问题”与“方法”匹配的意识,从而导致了理论的科学性受到质疑。这些问题的存在,犹如咖思栋•米亚拉雷所说的那样:“成人教育科学是否真正有理由存在”。

(三)成人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声音不一

学术共同体“就他们的基本意识形态、共同的价值观、共同质量的评价、对某一特定传统的归属、对学科内容及其框架的一致观点等而言,他们很可能以清晰的边界占据知识疆界”。从我国成人教育学术共同体的构成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官方组建的研究机构;(2)高校组建的研究机构;(3)社会性研究团体。从现有的成人教育学术共同体成员看,大多数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学者或研究者缺乏成人教育学的专业背景,有些甚至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从而导致部分研究者群体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热情;与其他学科相比,成人教育研究者队伍的数量较为欠缺,无论是学术梯队建设、区域分布、专业布局等都不尽合理。这种现状使得学科价值导向、奋斗目标和对话平台等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导致了成人教育学研究梯队缺乏基本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另外许多成人教育学的研究者来自于其他学科,由于他们的学科背景、研究范式、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成人教育学科领域内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虽然,不同的声音有利于激发学术团体的灵感和活力,但是,过多的“噪音”,不仅会引发团体内部的不和谐,还容易引发外界对该学科的质疑,这无疑会削弱社会认同度,从而加剧学科边缘化的状况。

二、学科互涉视域下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策略研究

(一)以问题为研究导向拓展学科

疆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与李•英费尔德(LInfeld)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曾经把“问题”看作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契机,把物理化学的发展过程看作是不断展开和深化问题的过程。在该著作中,他们自始自终以“问题”为主线来展开他们所理解的“物理学之进化”。学科互渉的核心就是摒弃学科偏见,始终以“问题”为导向。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在实践中发展的学科,与诸多学科有着现实关联和潜在联系,同时引发出众多混杂性的“问题”,解决这些混杂性的“问题”需要理论的不断丰富和扩充,即“学习其他诸多学科的技巧与观念”。当不同的学科一起互动交流来解决问题,那么一种知识横向整合过程从理论上就开始了;知识横向整合通过不断发展和强化,已被视为学科间原本存在联系之外的联系,影响和改变了原有的知识构造。虽然,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界对成人教育学科的疆域有了较为固定的界线,但伴随着不同学科之间互动的频繁与速度加快,许多成人教育实践问题的滋生,使得成人教育学科疆域不可能一次性穷尽其“版图”。为此,成人教育学科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知识整合”为指导原则,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共同合作,就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研究论证,通过与不同学科知识的对话与整合,围绕“问题”生成成人教育的学科知识,完善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进而体现学科发展自身的内在逻辑。不仅如此,成人教育学科要通过积极吸取基础学科的理论“营养”,深化成人教育学分支学科研究,特别是通过知识的生成和拓展来完善成人教育分支学科体系的构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实现成人教育学科体系这个大树主干的粗壮、枝杈的繁茂,从而不断拓宽我国成人教育学科的疆域。

(二)通过科际整合提升理论信度

如果一门学科缺乏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那么它只是打着学科的“幌子”在学科大家庭中“闭门造车”。对于一门学科来说,争议的存在并不令人担忧,令人担忧的是学科理论的不健全;对于一门学科来说,理论的不断构造和完善,是保存学科活力的永恒使命。任何学科理论的构建与发展都是建立在现有学科理论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更需要借鉴吸收甚至移植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将其作为自身学科理论的一种元素,来丰富和指导自身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为此,成人教育学科要广泛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以科际整合为指导原则,对成人教育学领域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进行重新的审视。例如,如何在理论上落实成人教育学研究逻辑起点和落脚点———“成人学习”和“成人发展”;理论研究中心如何转移到“以成人为本”的中心上来等等。如果我们仅仅从教育学单一视角来审视“成人学习”和“成人发展”问题,则无疑于“坐井观天”。为此,引入多学科视角,并贯穿于成人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无疑有利于逐步构建专业化的“话语体系”。当然,除了在研究学科视角外,还应该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整合,扬弃传统教育学中已不适宜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工具和方法朝着“共性”与“个性”、“数理方法论”与“人文方法论”有效结合的方向发展。通过研究工具和方法的丰富,实现研究问题与方法的匹配,从而确保成人教育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篇10

比较邮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邮政情况。具体讲,主要内容有: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邮政之间的比较研究;同一社会制度国家邮政之间的比较研究;同一社会制度但却属于不同管理体制困家邮政之间的比较研究;同一地区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比较研究;同一国家在同一历史}于寸期不同通信体制邮政之间的比较研允等等。比较邮政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可分为宏观比较、微观比较、条文比较与功能比较等等。宏观比较是对各国邮政总体之间或者在各个社会制度的邮政整体之间的比较。微观比较则是对邮政的局部问题或某项制度、规则、法律条款的比较。例如,可以对邮政立法、邮政管理体制、邮政经济运行机制等内容进行比较,也可以对邮政部门在本国的社会地位、邮政用户的构成等进行比较。条文比较是对邮政的具体条文从概念内容上进行比较。功能比较则致力于邮政的行为、动机、存在意义、社会效应以及对他国的影响等内容开展比较研究。应该指出,以上的比较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运用时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有的还应该结合起来使用。

比较邮政学有五项基本特征:1.比较性比较邮政学是以比较不同的邮政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方法和学科。2.世界性比较邮政学着眼于研究各国的邮政,其范围大至不同的体系,小到各国邮政通信的某一具体制度的比较。由此可见,它的研究对象不限于一个具体国家的邮政,具有世界性。3.多重性比较邮政学不仅要研尤邮政的内容、形式,而且要研究邮政的理论和实践;不仅要研究邮政的渊源和历史,而且要研究邮政的现状和未来。由此可见,比较邮政学是一门具有多重性能的学科。4。综合性比较邮政学研究的资料,是以各国现存的邮政资料为依据的,只能在现有资料基础上,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研究,所以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5.借鉴性现代各国的邮政,尽管内容不一,体系结构并非十分成熟,但基本上都自成一体。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因此,比较邮政学对邮政建设发展起着指引借鉴的作用。

三、比较邮政学研究中应遵循的原则

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邮政学,在比较研究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指导的原则进行比较邮政学研究,掌握邮政的发展规律,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第一,认识邮政存在的客观条件和因素,第二,揭示邮政发展的规律性;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比较研究中必须从具体问题入手,实事求是地进行;第五,理论联系实际,使比较邮政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2.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即指所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或某些本质上的共同点。就是说,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的邮政,只有在同一国家或体系范围内才能进行比较,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邮政,只有在同一社会历史形态或历史时期范围内才能进行比较。否则,比较就没有什么价值。3.客观性原则比较研究工作者要跳出各自的小天地,超脱于被比较国家的邮政领域之上,站在更高的角度,综合地研究比较其异同和规律。如果只按照某一局部的特征来看待一国的邮政,或将一国的邮政当作评价另外国家邮政的参照系,都难以得出真实的结论。遵循客观性原则,还应该特别注意在比较研究中遵重客观资料的真实性,在决定取舍时不能顾此失彼,以防挂一漏万。更不能凭想象作出草率的结论。

篇11

(二)儿童心理特征:控制力差、想象力丰富、兴趣不定型。

从心理角度而言,6-12岁的儿童是心理发展塑造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和掌握儿童的心理规律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反之则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具体而言,首先控制力差。处于变声期的儿童,由于发声持久性差,所以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一阶段儿童的生理特征,而是反复要求学生进行训练的话,则容易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使儿童产生厌学的情绪。另外,声乐理论教学相对枯燥,这种教学会降低儿童声乐学习的注意力,尤其是反复的发声、练气会让儿童觉得难以忍受,从而注意力转向周围的事物,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这就容易发生儿童半途而废的情况和音准与节奏不准确的情况。其次,儿童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在能够很快模仿出施教者的声音表情,但是准确度却不尽人意。声乐教学中理论性的内容是儿童最需要了解而又最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和灌输,很多声乐老师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三,儿童的兴趣成不定型性,这一点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今天对弹琴感兴趣,明天对唱歌感兴趣,后天可能就是对画画感兴趣了。这种兴趣的不定型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当前儿童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当前社会中针对儿童声乐教学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儿童声乐质量要求过高。

声乐教学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很多声乐教师具备相当优秀的音乐素养,但是在对儿童教学方面却有所欠缺。不同于成人,儿童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使其不能与成人教学相同对待。当前社会上开设的儿童声乐教学所聘请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是高校声乐的在职教师,他们平日里习惯于面对已是成人的大学生,在对待儿童声乐的问题上,一时间难以转变思维和态度。他们往往对儿童有很高的要求,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强度也很高,同时作为儿童的家长也常常急于见到成果,故而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现象出现,使得很多儿童对声乐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不再对音乐感兴趣。

(二)缺少儿童心理、生理知识的了解。

在儿童初级阶段,唱歌时出现音准把握不好,节奏不稳的情况很正常。但一些教师不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看到音准不够完美的儿童就认为其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天赋,从而导致一些人才的埋没。其实在儿童阶段,声乐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并非唱,而是练耳,只有听准了音乐才能唱准。教师要正确对待儿童的跑调儿,也要正确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引导其兴趣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三)过分强调呼吸练习。

虽然呼吸练习是声乐教学的基础。但是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根本就不了解声乐是怎么回事儿,更不知道所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儿,让其体会胸腔的发声与共鸣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时,呼吸练习虽然要进行,但并非最主要的进行内容。让学生体会身体的感觉,了解音乐的发生机理和演唱时身体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基础。

三、儿童声乐教学的建议

儿童声乐教学,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要科学的安排时间和节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一)科学的安排声乐教学进度。

生长发育贯穿在儿童的整个阶段,胸腔的扩大、声带的生长甚至变音期的过程,都是儿童声乐教学者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每一个阶段儿童都有不同的特点,声乐教学者要针对这些特点科学的安排教学进度,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前期的声乐教学中要把“视唱练耳”放在首位,先让儿童解决识谱、音准、节拍、节奏感的问题。可以从一些简单的音阶开始,然后在训练中逐渐增加难度,切记务必要让孩子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获得更多的乐趣。

(二)根据儿童身体不同发育时期有针对性的训练童声。

如果儿童形成了不规范的发声习惯就会失去童声那种甜美、空旷,反而让人感觉尖利、刺耳。笔者认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气息和共鸣腔体的运用训练,儿童的音色不但保持其纯真和空旷,还会增加轻灵和悠远的优美的音色。一千颗树有一千颗树的样子,一千个儿童也有一千个儿童的声音。声乐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并把这种个性加以强化。比如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中被称为“天籁之音”而感动全场的少年乌达木,一曲《梦中的额吉》就是童声强化后最好的代表。当前国际儿童声乐教育家们大多提倡儿童用带有头腔共鸣的假声来唱歌,从而保护孩子们的嗓音,进而为将来的艺术成长铺平道路。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声乐训练时机和强度。

孩子们的声带发育不完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受伤,所以在训练的过程要很准确的控制当天的训练的强度。声带在较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会有轻微充血的现象,这一点即使是再科学的演唱方法也无法避免的,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声带充血的状况就必须马上停止训练,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从而避免充血严重导致不可逆的损伤。选择教学曲目时,歌曲难度要有梯度,尽量在儿童音域范围选择训练歌曲,避免儿童挤压喉头习惯的形成。声乐教师要对每一个进行声乐学习的孩子真实有效的评价实际学习和身体情况,尤其是针对那些非专业学生的儿童,应该放弃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采用有吸引力的容易激发儿童兴趣的教学方法。

篇12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是少儿舞蹈学习的重要途径,要将少儿浅层的易转移、波动的兴趣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活动的推动力,创设良好宽松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少儿在舞蹈活动中,按照教师示范的模式,既定的要求机械模仿或是一遍又一遍地跟跳,会使少儿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从而限制了少儿发现、发展和情感的表露。我们应引导少儿发挥他们自我学习、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愉快地投入到学习舞蹈的氛围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少儿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够非常专注,一般都有继续学习的愿望。而舞蹈活动中长时间的练习,会让少儿觉得没意思,少儿好玩、好动是她们的天性,一味地训练,过分的压抑,会使她们失去兴趣,甚至产生腻烦心理;另一方面少儿又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舞蹈活动的内容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感染少儿,是引起少儿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创设环境和兴趣培养是进行舞蹈教育的前提。由此可见,舞蹈老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提示,激发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三、抓住特点,搞好编导。

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创作、排练和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专业特点是“编”和“导”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舞蹈艺术在表现手段上的特殊性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情节内容,塑造典型形象。因此,我在舞蹈创作中,坚持从深入生活捕捉舞蹈形象,创造和组织舞蹈语言、编排设计舞段,并将其艺术构思通过排练最终由演员们体现于舞台之上。基于舞蹈编导的这些特点,在舞蹈作品的编导过程中,要求编导具有正确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较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戏剧结构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才能。只有具备了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舞蹈编导。其中编舞技巧是编导最重要的项目。通过编舞练习要求掌握对舞蹈动作进行分析、分解、变化和发展的技能;捕捉舞蹈形象;创造、组织舞蹈语言;设计各种舞段等一整套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创作过程。其中,既包括事先设计好的习题,也包括一系列以即兴方式进行的编舞练习。通过这些练掌握编舞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编导进行舞蹈思维的专业素质。近年来,我根据少儿舞蹈的特点和性质,先后编导创作的节目有<欢天喜地》《书包太重了》《说唱脸谱》《银项圈》《猫与老鼠》等。在少儿舞蹈编排中,还应将情境贯穿于舞蹈活动之中,鼓励少儿克服困难,使少儿在轻松、愉快的练习中掌握基本技能。编导还有寓编舞创作于生活之中,如《猫与老鼠》中一只与老鼠共舞的懒猫,要用肢体语言演绎出的深刻寓意,只有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猫睡醒后张嘴伸腿的样子才能更生动、逼真,只要我们抓住契机,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激发少儿学习兴趣的源泉。

四、及时沟通,增强互信。

我认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决不能忽视与其他任课老师、演员和家长们的沟通,应主动做演员与老师、家长联系的桥梁。只有在得到了大家的积极支持和配合的前提下,也只有在师生尊重、关系和谐的前提下,少儿舞蹈演员班才会蒸蒸日上,演员的学习成绩和演技才会不断提高。一是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互通信息。对德艺双差演员、退步大的演员、好的尖子演员分别与家长沟通,这种谈话方式,使家长会能及时掌握想急需要知道的信息,深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反应。拓展思维开发训练,激发少儿的想象力和创意力。二是与科任老师多沟通,及时了解掌握不同演员的全面情况。三是与少儿舞蹈演员多交流沟通,并与演员交朋友。尊重少儿心理、情绪、感知、智能、身体的成长规律,打破传统少儿艺术教学观念,改变了我国长期来对少儿艺术教学的误区。为每一位演员制定符合自身的个性化和本质智能的艺术教学方案。注重进行德、智、体、群、美、事、情“全人化”教育,以艺术为媒介形式,强化少儿的人格和素质培养,拓展思维开发训练,最大限度挖掘了少儿的潜能,激发了少儿的想象力和创意力。

五、精心排练,认真演出。

篇13

1.2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若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就会陷入茫然、被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打破“笼统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相关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中教学计划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并结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及时的清楚学生的学习动态,然后对学生针对性的设置教学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要呈现出相应的表达方式,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学习化学有浓厚兴趣和天赋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积极的引导他们在课余时间继续专研,从而进一步的挖掘他们的潜能。

2高中化学中创新能例培养的途径

2.1自主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主动的学习能力[1]。只有主动的去学习,积极发挥主体的作用,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2.1.1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机会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然后新教材中更多的与实际中的阅读教材、选学内容以及学生所感兴趣的感性材料所联系,使得学生对化学大大的增加了兴趣。通过这些内容的自主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应变能力。

2.1.2加强创新能力的训练

创新教育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寻问题的答案,并且还要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养成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渴望求知心,使学生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2.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在上面问,学生在下面答。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阶梯式的问题,学生积极的思考,表面上的确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这样,学生就会在被动的学习中渐渐的失去了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善于设障、立疑,使他们在平常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化学内容时刻处于有疑问可思,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联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教师也应该积极的鼓励。

2.3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