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

篇1

(一)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使其更为科学合理

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当注意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为教学目标,促进企业与计算机专业之间的对接。依据当前的市场需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可以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学习作为其主攻方向。第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当注意理论的适度化,尽量少开编程语言类的计算机课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只有两年左右,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实用知识与技术,学校应当注意注重知识的先进性,结合时代的要求,开设新的实用功能较高的专业,取消一些实用价值低的陈旧的课程,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少而精为原则,注意其适度性。此外,编程类课程复杂难懂,教学效率较低,应当尽量少开。第三,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当注意课程的实用性与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时,应当注意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在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方面,计算机教学应当注意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在教学的环节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上机实作的机会。实作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当认真选择实作教学的内容,较多地选取设计性的项目为实作内容,减少验证性项目的选择。第二,通过开设技能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以企业和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从业需要进行自主选择。第三,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但是我国当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增加学校微机室开放的时间,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

篇2

1.2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学校“人才强校”的战略理念,学校每年制定符合各个实验室的实验教师培养计划,一是选派他们参加国培和省培,加强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二是实验教师定期到学生定岗实习企业下车间锻炼,提升实验教师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使得教师操作技能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全体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近年来,在督导组和学生测评中,90%的教师得分在良好以上。

1.3教学理念建设

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电工电子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分为专业基础实验模块、专业课程实验模块和专业应用实验模块三个部分,各模块分别占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20%、30%和50%,分别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这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并且采用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制为主,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通过研究创新思维训练与操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培养实事求实、勇于开拓的研究创新能力。

1.4实验教学建设

电子技术实验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以教学及实验大纲为基础,编写了适合我校实验室和中职学生特色的校本实验教材,同时结合“基础应用+实践提高”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对基础性实验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详细写清实验原理、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要领和方法。采用“双体化”实践教学方案,②课程实验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和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训练,以团队形式完成规定的实训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实验环节规范化建设目前取得的成果

2012年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被教育部评委第二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我们依托实验室开展理实一体化和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实践教学,尤其是以中职生技能竞赛为抓手,突出了本专业实验教学的实施,近年来学生在省市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23人次。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8.5%。

篇3

一、 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1、社会需求成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

我国的经济目前正处于特殊发展时期,需要尽快完成工业化目标,第三产业必将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经过中等职业教育专门培训的新型劳动者。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问题迫在眉睫。

2、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是59.8%,也就是还有40%的15到18岁这样一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未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而不是以升学为导向,发展空间很大,大量的人可能要通过职业教育来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所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大的发展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最现实、最直接、最通畅的一个途径。

3、 国家财政的扶持,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已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拿出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还将拿出近180亿元建立健全中职校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这些都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 没有真正从“战略”的角度认识职业技能教育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偏低,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职业教育有低人一等之嫌,处于次要和弱势地位,政府和学校也没有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这就是很多学生即使上不了高中也不愿上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原因。

2、办学定位不准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大都沿袭计划经济时代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和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使得中职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在理论水平上存在着差距,而自身的应用能力又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值,从而处于知识群体的劣势地位,进而导致就业困难,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3、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出现中职生就业普遍困难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不少学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没有考虑自身的条件,缺乏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预测,而是盲目跟风,结果导致对自己原有优势专业的弱化。

4、 “双师型”教师队伍依然短缺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成败。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是普通院校的教师,他们有的虽然学历很高,但大多没进过工厂、公司,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无法向学生传授真正的技能知识,从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5、 学生学风较差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进人了大众化的阶段,导致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呈逐渐下滑的趋势。另外,由于中职学校在生源上不合理的竞争,许多中职学校将学生当成“上帝”,管理上有所放松,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处于麻木状态或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对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1、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政府需要加强正面宣传,改变国人的教育观念。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上讲话别强调,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要把准市场脉搏,根据经济结构调整专业,并以特色为招牌,创建品牌

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和优化其的品牌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对已经没有市场需求或需求较少的专业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撤销。积极开发面向社会的新兴产业、高新科技产业、现代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装备业等一批适销对路的新专业,改造和优化一些传统专业,加强省级以上示范性专业建设,打造骨干专业品牌。

3、 结合学校专业实际需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学校可根据现有专业的实际需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院校和企业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培养真正的“双师型”的教师。

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4、 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在学生入学后就应该及时从思想上将学生从普通教育引导到职业教育上来,转变学习观念;其次应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确将来的就业方向,并树立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危机教育,对他们施以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学。

5、 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学校应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学校设置专门的机构主动地为学生联系各个企业,把学生推荐给企业,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分析得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改革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端,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坚持协调发展,培养出实用型、适用型的人才,必将迎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春天。

篇4

首先,应用文写作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职语文教学要衔接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学生逐渐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环境和思维方式。

初入职校的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下已经熟悉了上课—写作业—复习考试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惯性的思维模式,故此认为学习就是这么回事儿。大部分职校学生,不仅仅是新生,依旧把学习与考试相关联,认为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就是学习的终极目的。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我们不做探讨,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生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也。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1]从个人方面而言,职业教育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而应用文写作教学与职场联系密切。在校学生恰恰忽略了职业教育与职场的紧密联系,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同视之。

普通语文教育所忽略的,正是中职语文教育所重视的。普通语文教育的模式可以用以下几个词语概括:“目的、意义、作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形式”[2],而中职语文教育的模式则可以用“交往、互动、沟通、对话、反思、阐释、解构、建构、更新、超越”[3]这些词语概括。简言之,普通语文重视理论,中职语文侧重实用。应用文写作教学在职业语文教学中的出现及被一再强调,正是职业教育重视实用的具体体现,这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应用文写作教学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写作能力越来越成为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4]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材的改版就体现着这种趋势。在《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四版中,应用文写作作为一个单元出现,包括“便条、条据”,“启事、海报”,“申请书、求职信”,“计划、总结”[5]四类。

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通用教材改版。在《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五版中,下册全部是应用文写作课程。包括“日用文书”、“行政文书”、“事务文书”和“专业文书”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日用文书”单元包括“条据”、“启事”、“声明”、“申请书”、“建议书”、“投诉信”、“求职信”、“贺信”;第二单元“行政文书”单元包括“请示”、“通知”、“函”、“会议纪要”、“报告”、“通报”、“守则”;第三单元“事物文书”单元包括“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讲话稿”、“自我鉴定”;第四单元“专业文书”单元包括“技改论文”、“产品说明书”、“协议书”、“劳动合同”、“劳动仲裁申请书”、“创业计划书”。[6]

由此可见,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在改版后的通用教材中被大幅度增加,从原本的一个单元四篇课文增加至一册书四个单元二十六篇课文,从过去的占有一席之地,到如今占据着中职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那么,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中职语文教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简单地说,应用文写作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并且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是不是意味着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完全取代中职语文教学中其他的内容呢?之所以有这个困惑,是因为当今的中职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江河日下”。虽然不可或缺,但无足轻重。不少人认为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会写请假条,舍此之外再无他用。而写请假条正是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条据”一文的教学目的之一。笔者囿于“道听途说”,故有此疑惑。

中职语文教育具有衔接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任务。如果不顾及学生实际,初入学就急切地以应用文写作教学完全替代语文教学,用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虽使学生有“焕然一新”之感,但存仓促突兀之实。所谓学生的实际,一方面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差,基本能力相对欠缺,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都比较匮乏。如果以揠苗助长的方式,强行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去参与应用文写作教学,难免落得曲高和寡的结局。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使中职学生从普通语文向中职语文平稳过渡,第五版《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上册仍是以美文时文为主,将应用文写作教学放在了下册。

从职业教育的目的来看,应用文写作教学仍不能完全取代中职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职业教育既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又是谋个性之发展。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个人毕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终点。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从传授内容的适用期来看,基础教育可用15年,高等教育可用10年,而职业教育则只能用5年。[7]由此可见,对于文化基础课相对匮乏的中职生来说,中职语文教学应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不仅仅为中职生的职场生涯做准备,而且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做准备。成为优秀的员工固然令人欣喜,但更令人欣慰的是让他们成为更好的父亲或母亲。

综上所述,应用文写作教学既是中职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又是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一部分。但无论从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还是从职业教育的目的来看,应用文写作教学都不能完全取代中职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宣言书——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人黄炎培等四十八人.

[2][3]《素质教育语文教材》的前言.暂未出版.

[4]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五版 下册).

篇5

高度重视。而目前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方面,更需要我们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措施来不断加强和壮大,笔者认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应采取如下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指导教育的行为

要想中等职业教育取得良好发展,教育观念转变是根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转变社会、政府、学校、个人等层面的观念,笔者主要阐述学校层面教育观念的转变。当前学校应树立以未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仍是教育,所以离不开教育的根本,所以教师在授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育人,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中央的人才精神,扩大选才思路,向社会企业招聘既具有精深理论知识又富有丰富实践经

验的优秀工程师或高级技工师,来充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还要帮助职校学生消除读普高、升大学才是唯一出路的思想,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的思想,树立职业教育也是有前途有出路的教育思想,鼓励职校学生只要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早晚会获得社会的认可。

二、重视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职普联合,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渠道

校企合作模式也称为双元制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由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设立各种职业培训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企业实习,将两种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等强制措施,在保护企业支持教育发展中的合理报酬和其他权益的同时,力促

校企合作。可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中等职业教发展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并制订有关的合作规则来对企业和学校在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通过立法把企业参

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法定义务,纳入企业年审内容之列;政府教育部门要跟经济管理部门合作,共同制订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评

估方案。三是学校应发挥自己在职工岗前、转岗培训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企业服务,以吸引企业资金扶助学校的教育,而企业也应该善于利用学校的优势来发展自己,使校企双方都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衔接与沟通。笔者认为,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与沟通,必须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教学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课程

改革和教材建设,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资格框架与职业资格体系接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胜任职业教育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职教与普高应加强联合,取长补短,满足广大学生的升学与就业需要。因此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强大的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应大胆采用综合高中办学模式:高一、高二年级按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开设文化基础课,适当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及少量的专业基础课,第三年开始一部分学生继续以学习普高课程为主,毕业时参加普通高校或成人高校的高考。另一部分学生则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在复习文化课的同时,选择专业,接受职业教育,毕业时,可选择就业或参加对口普通高校、新高职、成人高校的招生

考试。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造良好平台

众所周知,实训基地作为学生从学习走向就业的“桥梁”,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的强化训练,不仅可以强化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也可以通过实训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信心和适应性。而且在实训中,带队教师就在身边,期间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因此,国内大部分职校都在想方设法建设与学校自身特色相契合的实训基地,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笔者认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可借鉴公司的模式来创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并且用公司化的模式来运转,为职校学生未来走向公司“预热”。二是职校可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其他职校合作,共建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这样能够节约更多的资源,更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

培养应“各有侧重”,校内实训基地应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理论的验证、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为校外实训打好基础,而校外实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其他方面“软素质”的培养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更有活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大的方向,我们必须

沿着这个方向,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如理清各部门的职责,避免出现职能交叉,形成由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劳动部门对职业技能鉴定负责、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负责、对社会用工的准入制度落实负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萍.新形势下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11.

[2]刘晓欢,刘飒,胡学知,等.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构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9-13.

篇6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与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与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与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与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认识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意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 “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与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掌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

[1] 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 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

[2]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调查:河北初中生辍学率近9成[EB/OL].

[4] 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4,(21).

篇7

荷兰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其职业教育与培训非常有特色。荷兰政府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积极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职业教育也为荷兰培养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2003年出版的《教育一览》中的数据,与其他邻国相比,荷兰20—24岁的年轻人受教育比率较高。2001年,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接受普通大学教育的比例仅为35%,其余大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已经毕业的和直接进人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比例低于10%。近些年来,荷兰劳动力失业率起起伏伏,使其深感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因此促进了荷兰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发展与成熟。

一、荷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相关政策

荷兰政府早在1987年就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这项改革历时三年,于1991年完成,改革的重点主要涉及中等职业教育。1993年8月1日政府又颁布了业余职业教育课程培训法,为学徒制、在职人员以及重要行业培训建立了规章制度。1996年1月1日,荷兰政府颁布了职业与成人教育法。这是首部将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包含在内的法案,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开,目的在于加强和进一步整合初等及初等后职业教育体系。法案建议,在许多小规模职业学校之外,开办一些大规模的区域培训中心,这一举措对于荷兰的职业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法案另一个积极和成功的举措就是出台了国家职业资格体系。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以能力为基础的新的职业资格体系目前正在开发和建设中。从2006年开始,荷兰教育文化和科技部对成人教育的预算及财政支持,仅限于对较高层次的、以荷兰语为第二语言的课程提供资助。对于较低层次的职业培训的资助则转由移民局治理(隶属司法部)。

二、荷兰的职业教育体系

荷兰学校有公立和私立两种。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原则和指导思想建立私立学校,进行自主化治理,公立学校则由地方政府来治理。两类学校均是由国家财政资助,并且必须符合办学的基本标准,遵循教育部颁布的相应法规。荷兰教育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分支,即普通教育分支和职业教育分支。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两种教育类型。荷兰实行12年义务教育,大多数孩子5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但少部分学生从4岁开始就上小学。小学学制为6年。小学毕业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成绩、爱好、愿望和小学教师的评价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中等教育阶段的大学预备教育班、普通高中教育班和职业预备教育班。第一类选择是大学前预备教育,学制6年,毕业后可以升人大学接受教育,当然也可以选择到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第二类是选择升入普通高级中学,学制5年,毕业后可以升人高等职业院校(Hogeschoo1),也可以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第三类是选择升人初等职业教育学校,又称职业教育预科,学制4年,它主要是为普通中学教育的学生培养职业能力提供一个预备学习环境。

三、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发

(一)全社会要形成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共识

荷兰社会的各个阶层都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政府从立法上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政策上的保证。社会大众的观念中,虽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分非常明显,但是两者一样重要,只有教育的人才规格、人才类型的区别,并没有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高低优劣之分。少数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去研究型大学学习,从事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选择职业技术学校(院)。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系统下毕业的学生,进入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市场,一样受到社会欢迎。在荷兰,人们对年轻人成才的看法并不是毕业于名校,只要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干的出色就行。职业技术学校(院)毕业的学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基本工资差距不大,很多学生并不认为学习职业技术低人一等。因此,荷兰职业教育学校远远多于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也远远高于后者。据笔者对Ede—Wageningen市的调查,该市人口仅有1.5万人左右,有1个普通高中,1所综合性大学,却拥有2所职业技术学院和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约是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人数的2.5倍。而在我国,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大学教育,处于一种十分劣势的地位,培养的人才低人一等,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为了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国家应该立法,保证职业技术学校(院)的学生毕业后的薪酬水平与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基本一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使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风气。政府要为职业技术教育买单,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一方面改善现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兴建更多的职业技术学校,争取通过努力,使各个县都有2~3所高水平的职业技术学校(院)。

(二)面向产业,与企业联合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重要途径

荷兰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发展密切联系。每所学校除教学设施外,还要设置与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场所,按产业的要求运作,学生从人学就开始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鹿特丹LeerparkProper学校,是一所学习汽车维修、理发美容、酒店经营管理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技术设计、车间实践、企业实习等教学过程,都聘企业指导教师参与指导,这样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的要求,受到企业的欢迎。

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应该与产业需求一致。荷兰是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因此,社会对这些产业的人才需求也很少。根据笔者对荷兰5所职业技术院校的调查,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是:社会工作、计算机、经济、贸易、物流管理等。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从事第三产业工作。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必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也应该多开设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三)根据当地经济的区域优势,办出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

荷兰政府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注重考查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那些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校,政府才给予投资,避免了由于专业设置、办学定位雷同而造成的竞争和重复建设,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海牙的Modiaan职业学校,是一个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职业技术学校。它根据海牙的经济发展,设立了5个分校,各分校专业之间不重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学校。我们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大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的设置很少考虑到与地方经济的接轨。今后政府在职业技术学校审批和建设的时候,应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对于那些专业设置雷同、没有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校,要进行撤并,相反,对于有办学特色的学校要给予大力扶持。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要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荷兰职业技术学校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确定各个专业的职业能力,并将职业能力细化到教学中去,另外还要根据本专业涉及的行业,职业道德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职业精神。海牙Modiaan学校要求,经贸类专业学生毕业时要递交一份就业计划,凭此就业计划学生可以到银行申请开业贷款,银行和用人单位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在考试方法上,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不拘泥于一种方式。Ede—Wageningen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程要填写一份考核评价单,评价单设定了考核的内容、形式、分值。课程考核设定手工制作、调研、撰写论文等形式。学校认为考试的形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达到所要求掌握的程度。

篇8

Establishing a New Mod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AN Qi

(Jili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lin, Jilin 132013)

Abstract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day, new technologies of various industries in China's lack of talent, and senior technical personnel with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a talent shortage,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change the routine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practical; professional

1 背景

中等职学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走过了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由于长期的精英教育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学科、教师的心中仍没有改变以学术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了传授理论而讲理论。英语教学方式仍是注重英语的语法等为主的理论,忽视英语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专业中的运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吉林市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权威的著作、论文等查阅大量的材料,为构建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寻求理论依据。(2)访谈法。和有经验的教师、权威专家以及毕业的中职学生进行访谈,听取相关的建议与体会。(3)调查法。对吉林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进行相关调查。

3 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

3.1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现状

国家高校扩大招生之前是,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都是初中毕业的优秀学生,而高校扩大招生后,中等职业招生学生质量急剧下降,各学科的基础较差,英语就更差了,根据对吉林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中职学生进行调查,75%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在22%的学生基础可以,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3%的学生英语基础好,但受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英语读、写能力提高缓慢。

3.2 中职英语教师现状

面对较差基础的中职教育对象,教师一面是失望、气馁、教学积极性不高。没有从过去对基础好的优秀初中毕生生源的教学方法中,作出调整。没有看清当前社会需要的中职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结构的调整。

3.3 中职学校教学组织管理

由于入学学生英语基础差,学校的英语教学时数相对从前在不断减少,学习英语的氛围不浓,英语课的教学时数远远少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校的导向,促使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下降。

3.4 中职学校教学转型缓慢

几十年的精英式教育模式,吉林市75%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转变甚微,与南方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相差较远,没有真正地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4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与国际接轨,既掌握技术又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复合式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5 构建英语教学模式的原则

(1)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以英语的实用性为主。

6 构建新型英语教学模式

6.1 教学目标明确实用性

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必须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改变几十年的传统教学目标,结合社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新的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出实用性、专业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6.2 教学内容不断优化

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英语教学内容不能几十年一成不变,要在发展中不断优化教材内容。适合中职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保留发展,不适合的内容加以更替。教材内容要建立评价系统,定期定时地动态优化,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6.3 教学方法多元化,更灵活

不同的职业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英语基础要采取多元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比如,技术类的中职学生,英语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专业的学习,采取双语教学方法。偏文科的人文社科的专业应该在双语教学中注重口语的交流;由于每个人的英语基础不同,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6.4 教学过程要科学

改变以往的教学过程单一,以教师为核心的一厢情愿的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核心,了解当今学生的兴趣所在,把英语教育与情感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建立民主的、融洽的教学氛围。

6.5 课外英语平台建立

课外英语的巩固十分重要,建立课外英语学习的平台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比如,建立学校网站交流空间、定期英语交流会、英语角、英语演讲等,不仅可以巩固英语知识,还可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因此,全球化在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与国际接轨,教育与国际接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中职英语教学新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秀钦.构建中职英语课堂新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9.

[2] 刘福鱼.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 薛聿婷.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方案[J].华章,2013(12).

[4] 林幼珍.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篇9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符合旅游职业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地发展。根据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旅游人才质量,对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素质有基本的要求,即要求所引进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体制、在工作中有任劳任怨的精神。由于刚刚进入到职业领域的学生工作经验优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人才要谦虚、待人接物都要有礼貌。旅游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素养。

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扎实,能够运用专业扎实进行技术操作。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导游等。这些职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够在职业领域中获得发展。

学生具备职业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解力,还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且职业道德素养良好。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评价是重要的人才质量衡量标准。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而更多的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人才,这就需要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被企业所欢迎。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这一事实,中等职业学校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对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保持教育体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以确保培养出公安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实训课教学模式

中国正处于旅游文化大发展时期,旅游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旅游人才不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社会。旅游业具有本土性特点,往往以、民族元素吸引游客,因此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够向游客传输正能量。旅游是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中一项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就要摒除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文化获取能力,使学生能够挖掘地方文化,并根据职业需要对所获得的文化进行整合。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实训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实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操作能力,将旅游行业中一些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实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布设情境,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进入到职业岗位中后,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起来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的目的在于为旅游业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在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融入到职业领域的及空间。期间,学生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旅游人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旅游业合作办学,将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起来,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旅游专家为指导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范,按照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旅游企业也可以参与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旅游要求的专家到传播旅游景区文化,让学生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旅游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上,更为注重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以使学生进入到专业岗位中就能够胜任工作。现代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由此而提高职业技术能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从学生职业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做到教育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相符合,还要提高血神的创新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黎国玉.贵州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2014(36):154-155.

篇10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判断标准及主要观点

第一,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对比关系判断标准的研究。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对比的角度差异较大。曹晔(2009),曹茂甲、曹晔(2009),梁燕、曹晔(2010),朱明苑、曹晔(2012),赵珑、宋庭凤等(2014),卢曼萍、许璟(2017)等研究者采用三大产业相关布点数、三大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布点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二者适应性。还有的研究者在这个基础上,在区域类分地区分别分析二者的适应性。王苗、张力跃(2013)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全国中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采用中职学校分产业类学科招生数目、分产业类教师数、分产业类生教比、分产业类专业点等几个方面比重来分析二者的适应性。刘泽双,高柱(2015)通过构建二者协调性评价模型,通过数理统计,来分析二者的适应性。代绍庆、蒙维洋(2015)运用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等指标来分析嘉兴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的协调性。研究者们在分析二者适应性判断标准的科学道路上作出了探索,努力追求二者的一致性。第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主要观点研究。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研究者们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的维度上提出以下主要代表性观点:(1)专业设置需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做到指导与调控。(2)专业设置需要突出各个中等职业学校的优势与特色。(3)专业设置需要加强与企业联动。(4)专业设置需要做好中高职衔接。(5)专业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做好新专业建设。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主要问题解决措施

第一,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对中职校专业设置的指导与调控研究。郑君梅(2012)分析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时,指出河北省政府要为中等职业学校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搭建平台,使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黄金玉(2013)指出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运行机制。马党库(2014)分析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影响时,指出以区域产业为基础,加强政府对专业设置的调控。张鑫、魏娜(2014)分析云南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时,指出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建立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是一个公共领域,是公共产品的一部分,可以由市场调节,但是还需政府做好宏观调控,才能做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优化,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工作。第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注重优势与特色研究。王勇、卢长娥(2012)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依托区域内的支柱产业,通过提升办学质量,形成核心竞争力,树立自己品牌形象,打造一批特色专业,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陶红、王玉婷(2013)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采取差异化办学,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优势专业。赵珑、宋庭凤等(2014)指出推进区域间资源整合,建设重点专业,突出特色专业。优势与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徐莉亚(2016)指出为了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需要加强特色专业与潜力专业建设,构建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各个中等职业学校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享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注重与企业合作研究。肖红(2010)指出专业设置要广泛征求企业界人士的意见,提高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水平。郑君梅(2012)指出实施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也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马建富(2014)指出构建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需要激发企业全面参与、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内驱力,共同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就业指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而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满足适合市场人才的需求。第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注意中高职衔接研究。曹晔(2009)分析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现状时,指出河北省城市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的比较多。王辉(2010)分析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时,指出对口升学在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所占比重较大。马旋(2011)分析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现状时,指出对口升学仍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前,中职与高职专业设置衔接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

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不足

综观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多宏观性研究,少微观性分析。不少研究者只注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宏观上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而缺乏对专业设置本身进一步分析研究,这样就不可能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有更深入的研究,在实践研究中,研究者们关注较多的就是一个省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情况,而对一个市、县、一所学校或一个专业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较少关注。第二,多本体性研究,少相关性沟通。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们对相关利益主体的调研较少,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调研。职业教育属于公共产品,专业设置也属于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就会涉及到多利益相关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时,关注这些利益主体,不能局限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两个主体本身,需要以更广阔的眼界去审视相关影响因素。第三,多现实性解决,少预测性关注。现有的研究者只侧重于现实当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的解决,而对未来的可能性关注不够,以致出现对一个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复重复研究。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未来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

4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前瞻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未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第一,研究主题继续聚焦,深化细化具体的研究对象,积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基础。研究者们会继续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保持足够的关注热情,在研究对象上不仅注重一个省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更会注重市、县及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深化细化具体的研究对象。第二,研究方法继续综合,立足区域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增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科学性。研究方法不仅利用现有的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更注重定量方法和统计方法的应用。调查研究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更细致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对相关利益主体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科学性。第三,研究视角继续多元,加强理论探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学术水平。目前的研究者们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视角去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突破单一的视角,还要学会运用多视角审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理论研究将会继续深入,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卢曼萍,许璟.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2):163-166.

[2]徐莉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3):5-8.

[3]马建富.构建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96-201.

[4]王苗,张力跃.中职专业设置与我国经济结构适应性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8-11.

篇11

 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教育者在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而且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和教育问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1.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素质差,学生的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对考试或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只求能够过得去,混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 

2.性格心理问题 

 第一,自卑自贱心理严重。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由于长期处于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消极表现。 

 第二,自私自利心理广泛存在。现在的职校学生在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利益。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夸张炫耀、故意捣乱、标新立异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自我满足感。 

 第三,不良极端性格普遍存在。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特征表现为狭隘、暴躁、依赖、妒忌、孤僻、抑郁、神经质、偏执攻击等。说谎、欺骗、敲诈、偷窃等现象经常发生。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职校生,他们成了“不上进”、“不可教”、“没希望”、“不学好”的典型。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 

 第四,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不少职校生进入职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将来肯定没有出息,因而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不思进取,生活自由散漫,混世度日,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二、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第一,回避社会交往。在初中阶段,职校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和同学评为差生,大家都不愿意与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他们来往相处。久而久之,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心存疑虑,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 

 第二,缺乏对老师的信任,师生交往关系不良。对老师自然会有一种疏离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想与老师亲近又怕受到冷落。当老师处理自己的事情不恰当时,则会出现对立情绪。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第三,虚拟网络交往频繁失度。现在职校生普遍存在上网成瘾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满足,便想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更有一些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沉溺于虚拟网络而忽视真实人际交往。使人际关系更加冷漠,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三、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成胜任职业教育的效果对技能培训的要求。教师的威信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好。崇高威信获得的最基本条件是,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对于一所学校的领导来说,要管好学校,首先要抓出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在师德建设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师德,二是师能,无德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无能的教师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会误人子弟。 

 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时期,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学生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老师脾气、秉性、爱好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样那些脾气暴躁、性格古怪、生活作风邋遢的老师也为学生不良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高尚的道德品质使教师提高了威信,教育过程能顺利进行。 

 教师爱生的崇高精神境界,主要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呢?我认为: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教育中受到锻炼。第三,向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学习。第四,不断增强自觉性,提高自制力。 

 职校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时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用自己的言行威信影响他们,做“人之楷模”。这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萌.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国论文中心, 2010.7 

篇12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劳动力大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学术型人才的意识逐渐强化,认为只有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学者才是真正的人才。再者,社会的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使得社会对职业教育失去了信心,只有在考不上重点高中或大学时,才不得已选择职业教育。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人才的概念应涵盖面更广。因为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毕竟是少数。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岗位上作出一定成绩的人都应该成为人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水平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了解自身特点。树立成才信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在普通中学因为文化成绩较差而最终选择了职业教育。这部分学生有没有可塑性?可不可以培养成才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能。它包括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每一个体由此组成的智能结构和因此呈现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抽象思维型,一类是形象思维型。主要能倾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人才,而主要能倾为形象思维者可以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普通中学的教育比较适合于抽象思维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成了普通教育中的佼佼者。而形象思维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则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智力落后,因为其智力类型和智能结构的优势领域不在于此。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技能学不好,职业学校的学生完全不必悲观失望,只要认清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就一定能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

3、注重综合能力.塑造创新人才

传统的职业教育仍是从简单的从业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的原则,让接受教育者掌握一门技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行了。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生产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还涌现了大批新的经济部门和生产领域。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淘汰了8000多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多种新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每年的淘汰率达20%,技术的周期寿命只有5年。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期,落后的产业技术必定要被淘汰。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不但要加强技能训练,更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那些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不强的人,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人的职业能力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本职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能,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活中不断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掌握新的方法的手段,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接受创新性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支撑潜力。因此,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应从理论教学、技能实习、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等几方面进行。

1.优化课程设计

职业技术教育的工种繁多,如机械专业就达到30多种。下面以机械专业为例,谈谈课程的设计。

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五大模块,包括①文化基础课;②专业基础课;③专业课;④技能实习课;⑤选修课。文化基础课不要设置太多,“本着低重心,宽基础。”的原则,围绕专业而教,不同专业侧重点不同。专业基础课要大胆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够用再延伸。”的原则,适当删减繁杂深奥的内容。加强学科间的横向交叉,相互渗透。专业课应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和技能实习同步开展,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起来。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技能,理论上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必须强化技能实习,加大技能实习的课时,还应落到实处。选修课可以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礼仪,卫生环保等。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及时引入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如UG、Pro/E和MASTCAM等。

2.优化教学环节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环节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应提倡边实践边理论的模式。尽量将书本教学改为课堂实践教学,老师将实际中的问题或零部件放到课堂上,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观察边实践,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制图课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时,可以结合学生实习中加工的零件和图纸,进行测绘和读图训练。安排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完成零件的模具、夹具和装配图的测绘。学生在进行这些课题研究时,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技能得到拓展,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在教学手段上,应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构筑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和完善技术手段先进的训练系统,如实验室、模拟教室和机床设备等,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

3.改革考核办法

普通中学由于升学压力,仍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职业教育就没有这个约束,学生注重的是技能学习,毕业后面对的是择业,不是升学。完全可以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前提对学生进行考核。目前,理论课采用试卷进行闭卷考试的方法与普通教育差异不大,学校又对及格率,优秀率提出过高要求,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严重束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可以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比值设为5:5,平时成绩可以从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作业、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去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可采用过程式考试和作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将所学内容分成几个阶段,学习完相应的过程,再完成必要的过程作业即为合格。另外,还可以将学科分成几个部分,要熟记硬背的部分采用闭卷考核的方法,拓展性知识部分采用开卷考核的方法;体现动手能力的部分尽量进行实践操作的考核;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部分,采用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考核。然后根据每一部分内容在学科中所占比重,按相应的比例计算出综合值。总之,不论用何种考核方法,都要以职业能力的评价为中心,客观公正全面的进行考核。尽量使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耽误的学生在应用教育中脱颖而出。超级秘书网

4.加强道德教育

这里所说的德育,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德育也是职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一环。

篇13

1.中等职业学校女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高校扩招,普高热持续上升,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分数线极低,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面对“难管难教”的学生,易造成女教师工作成就感缺失。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还面临着生源不足而带来的生存压力,直接造成中职女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受到的社会尊敬和关注远不及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易导致她们缺乏安全感和集体自尊感。同时社会又对中职教师在转变学生方面给予了较高的期望值,二者的矛盾会使她们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压力,工作热情持续下降。此外,不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学校管理制度也是导致中职女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职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方面过分强调课题、论文的数量化,与中职教师日常工作脱节,极易造成她们的焦虑与抑郁情绪。

(2)工作特征因素。诗(Maslach)认为工作特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也很大。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的女教师承担着极其繁重的工作。教师既要上课,又要担任班主任,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甚至假期还要承担招生工作,工作量大,事情杂。多种角色的转换以及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容易导致女教师情绪衰竭。

(3)女教师自身因素。女教师特有的生理特点易造成情绪问题,加重职业倦怠。女教师通常每月有生理周期,要经历怀孕、生育、哺乳、较男性更长的更年期。在这些过程中,内分泌的变化不仅会造成女教师身体上的不适,也会造成她们情绪及心理上的波动,从而影响工作。多数女教师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面临着家庭与事业的冲突,而传统的社会观念通常主张女性应当把完成家庭职责放在首位,这使得女教师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压力。

2.预防和缓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从社会的角度,应对中等职业学校女教师这一群体有更多的重视。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待遇偏低、工作条件差、工作负荷重、付出与回报极不对称、缺乏安全感和集体自尊感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中职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同时应当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中职学校教师制订一些激励性措施,预防和减少职业倦怠。

(2)从学校的角度,学校应当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给予女性教师更多的支持。首先,学校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以此提高社会知名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女教师树立起光荣感和成就感。其次,学校应当以人为本,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激励制度建设。在专业技能培训、科研、职称评聘、民主管理等方面建立客观灵活人性的机制,激发女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归属感。最后,学校应当力所能及地解决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给予她们更多的理解、帮助,疏导其倦怠情绪。

(3)从女教师自身的角度。首先,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从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压力,合理调控情绪,提高自身适应性,积极解决所面对现实问题。最后,女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拓宽人际交往,多渠道释放压力,舒缓不良情绪。

总之,中职女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和事业发展,还会对学校教育及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只有通过社会、学校以及女教师自身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干预和缓解职业倦怠,使女教师能安心进行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