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研究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即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对社会做出极大贡献的创新性人才。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研究生创新教育理念从提高创新素质,塑造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出发,对教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做出了理性认识和判断,它提倡教育的个性化,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动力系统,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树立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意识,可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二、影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不利因素
2.1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有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认为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继续,自然而然的承袭了本科教育的一套理念,对研究生教育“统”得过死;有的认为研究生教育主要靠导师的“导”,学生应强调自学,实际工作中就“放”得很宽。结果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就出现了“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的尴尬局面。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思想、管理理念上没有清醒认识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及功能,以致于被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了手脚。
2.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都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知识的积累。目前大部分院校所采用的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够明晰,课程与论文之间的处理关系有待改进。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或其研究领域的需要形成完整的知识整体。如果能从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课题等因素出发,给予研究生在课程设计上的自由将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创新。
2.3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在教学形式上,大部分高校仍停留在采用“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状态,这种停留在单纯教授书本知识的方式缺少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因材施教,阻碍了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忽略了对研究生自我思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易使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缺少与其他教师学术间的交流,信息量的不足导致研究生创新知识积累不够,至研究生的论文内容枯燥乏味,创新不足。
2.4创新师资队伍相对落后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一支有创新精神的导师队伍。目前,我国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还没有真正形成竞争和淘汰机制,以致有些导师当了博士生导师后反而进入了科研低谷期,一些年轻学者成了研究生导师后,就离开了实验台,遥控学生做实验。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阻碍了导师的前进步伐,加速了导师知识的老化。研究生水平相对不高也是影响实际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研究生生源虽然很多,但是优秀生源往往只进入了少数几所高校,造成有些学校或某些专业往往报考研究生人数比招生人数还少,因此在研究生招生中选优比较困难,造成研究生入学起点不高,培养创新能力较难。
2.5奖惩管理机制缺乏
目前我国对研究生的奖励只是停留在数额不高的奖学金和几张奖励证书。在一些具有风险性的科研过程中,导师和学生有时还需自己想办法解决经费问题,而最终获得的科研成果与给与他们的物质奖励远远不能成正比。这种境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愿在具有挑战性科研事业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研究生的惩罚制度几乎没有。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依然和本科生一样是“严进宽出”,淘汰率很低。只要修满学分,写出毕业论文,就可以拿到文凭。而学生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究竟有多高,很难考核。
三、研究生创新教育实施举措
3.1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创新
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前提。首先需要转变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型的合格公民,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功能在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然后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真正的平等地位。只有在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敢质疑教师的权威,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后以传递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成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上来。我们要把研究生教育从学习场所转变向探索知识的场所,把重点转到培养探索与创新能力上来。
3.2教学方法、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
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新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生自学,老师启发引导为主,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教学中还应以人为本,重视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给学生个性化的自由空间,建立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交流,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加大研究生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更新研究生教学内容,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创新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着眼于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理论前沿,着眼于学科最新的技术、方法、工艺,跟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要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严格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方针优化课程体系。
3.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创新
首先完善导师的遴选,必须从实际出发,按需设岗。结合教师的实际能力,年龄等因素,尽量以量化的形式制定选拔标准。遴选过程中重视对导师思想道德,政治修养,学术风范等方面的考察。其次加强导师的培训与交流。学校需提供校内导师间的沟通的平台,特别是促进中青年导师向年资较长导师的学习;加强导师的继续教育,增加导师去校外、国外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邀请校外专家前来指导,帮助导师进行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最后需强化对导师的考评与监督考评应力求全面、科学、公正,并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对现任导师任职资格审核的最重要指标,这是保证导师队伍质量的动力之源。研究生论文的盲评工作和优秀论文评选是一种考核和提升我国指导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与水平的好方法,应结合对导师的人格特征、个人修养、学术风范等进行科学的评价考核。
3.4激励机制的创新
在努力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一种激励创新、崇尚创新的育人环境和氛围。首先学校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开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前沿性和创新性的项目课题申报,学校对优秀的作品及课题组予以立项、奖励并推动优秀项目的成果转化。其次对创新成果奖获得者优先评为特优研究生和免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可通过评选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根据刊物级别和质量给予物质奖励,对申请专利给予资金资助。最后组织“研究生创新课题”、“研究生创业计划大赛”等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在竞赛中开发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篇2
一、食品学院毕业生论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影响高职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时间矛盾。就食品学院而言,现已开始将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到第五学期。这一学期通常有至少两个月的上课时间,而第六学期,学生基本上都到了实习单位,工作压力很大,有的单位条件也不允许,所以实际可以利用的时间只有两个月而已,如果学生抓紧还勉强可以完成,但是很多学生知道,第五学期的答辩只是预答辩,所以思想上不够重视,导致的结果就是到毕业实习结束再答辩的时候,很多学生还没有完成,只能是发感想、写体会,或是抄袭、东拼西凑,缺乏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敷衍了事,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食品学院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时间也相应减少,学校只能相应压缩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而这两大块课程是有关学生长远发展的,是使高职生不同于各种技能培训班结业生的课程,去掉这些课程有碍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也给学生毕业论文中综合运用知识增加了困难。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比如在学习《论文写作》课程时不认真,自己写作起来就无从下手,论文不规范,文字处理欠佳,缺少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等。
其次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就食品系而言,虽然近几年来新进了许多专任老师,系部教师总人数已经超过60人,可是由于近几年学校扩招,老师年平均所带毕业生人数为12人甚至更多一些,同时教师为了评职称将很多的精力投入科研、编书、写论文等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有部分教师在毕业论文的考核上存在迁就态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样就导致了毕业论文选题不能反映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缺乏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联系、调查研究及查阅文献不足等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人才也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毕业论文作为一个检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其质量的提高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二、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第一,集中时间完成论文写作和答辩。食品学院学生在校时间短,论文写作不可能再提前,因为还有很多课程要学习,只能利用2个月的时间增加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抓紧写作,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完成论文答辩,这样就不会和求职、实习时间冲突,也打消了学生想偷懒的念头,毕业论文质量有望提高。
第二,加大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核力度,比如《论文写作》课程,任课老师一定要求学生必需掌握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排版、如何组织论文结构等基本技能,为后面正式的论文制作奠定基础;《试验设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分析与统计的相关方法,学会针对不同课题恰当的应用实验设计方法;另外,在其他基础课程方面,老师也可以适当布置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来巩固论文写作与试验设计和数据统计的方法等。
第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选题要体现高职特色。第一,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论文指导方式。比如对比较优秀的,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己选择,而针对基础较差的、创新意识不够的学生,老师则可以给他们指定题目,甚至提供部分资料,老师进行即时指导。第二,老师要加强自身实力,充分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申请与本专业和学生发展相关的课题。如饲料加工、动物养殖、食品加工、食品营养检测、动物产品加工类等课题,这样在降低课题难度的同时体现高职学生的特色。
第四,实行师生互选制度。实行师生互选制度,即学生选择适合的老师,而老师选择专业和课题对口的学生。一方面由于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与本专业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师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沟通和互选。另一方面还可公示每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擅长的领域和典型的课题范围等,以便于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选择。
三、总结
只有针对食品学院的现状,结合毕业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但把学生而且把老师作为改革的目标,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提高毕业生论文的质量,进而提高毕业生查阅资料、筛选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朱乐敏,谢骏.高职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1:26-27.
[2]黄小洋,叶琦,马国胜.浅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J].经营管理者,2009,12:24-25.
篇3
随机抽取黄冈师范学院15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75名,女生75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对我院的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表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7份,女生75份,有效率为94.700。运用SPSS16.。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积极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是相适应的。但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从事体育运动时必须掌握体育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影响我院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娱乐休闲、审美、明星效应、从众与攀比等等。其中娱乐休闲占的比重最大,可见我院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而且在审美的影响因素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像从众与攀比就占了15.6%,所以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必须正确地引导。
2.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来表示。
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100元至20。元之间,男女平均占75.400,可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层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费普遍来自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影响,体育场馆数量偏少也限制了大学生的消费。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正逐步提高。
2.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2.3.1参与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为了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体育教育培训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从表3看出此项消费女生要略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较乐于参加俱乐部的锻炼,以求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2.3.2观赏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费用,统称观赏类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的比例不是很高,这主要还是跟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不高有关系。
2.3.3实物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球拍、球等小型体育用品。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大学生占体育总消费的比例较大,男生占65.200,女大学生占58.700,男女生差异不大,说明男、女生都乐意花钱购买体育服装及体育用品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2.3.4精神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名牌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生总体较高,男略高于女,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当代大学生偏重于运动实践的锻炼效果,在讲求实惠的同时,也注重对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获取及知识面的拓宽。
2.4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
2.5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体育消费水平与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关系十分密切。表5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参加3-4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消费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男生占56.7,女生占50.2000说明体育锻炼已经必不可少,同时体育消费已成为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6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2.6.1经济条件不允许
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大学生经济上首先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然后才会去考虑和承受其他各方面的消费支出。由于各自地域经济对其体育消费能力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体育消费水平不均衡,因此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跟大学生自身的经济来源有关。
2.6.2体育设施太少
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很高,这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6.3学习任务重
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准备考研上,这样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减少了。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
篇4
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手段。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国信用记录虽然刚刚起步,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信用意识会逐步增强。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督促学生重视信用,自觉地维护自己良好的信用,意识到诚信是一一笔无形的资产,这笔资产无论对于将来出国深造,还是在国内发展都至关重要。可以说,诚信档案是大学生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大学生步人社会的通行证,也是关系大学生未来前途的公证书,它警示大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关注自己的诚信形象,切莫为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而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川建立诚信档案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的“终极产品”—毕业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讲信用、负责任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建立诚信档案是信息时代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客观需要。目前社会上大量假文凭、假证书、虚假求职简历的出现,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真伪,担负起打假的重任。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量信息以动态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对学生的在校行为作出信用评分,出具个人信用评估报告,使大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外,信用档案的内容将作为用人单位的主要参考资料,让毕业生带着个人信用档案踏上求职之路。从而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了社会。对个人来说,有了一张良好的信用记录就等于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竟争市场上多了一份举足轻重的竟争优势;对用人单位而言,也就等于有了一份清晰可信的关于应聘者品质的鉴定。
第三,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为了使大学生能按时偿还贷款,各高校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但实际效果都不理想,而且做起来又缺乏依据,显得底气不足。要彻底解决这一间题,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不失为上策。通过这一举措把学生的贷款情况与个人档案一并输人微机,将学生步人社会之前的第一张信誉卡公布于众,让他们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样不仅能使银行及时了解学生学籍变动情况和毕业后的去向,而且方便了银行与学生的准确、快速联系。同时,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督促学生重视信用,自觉维护自己的良好信用,以及时还贷为荣、恶意拖欠为耻,在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归还贷款。这样就能较好地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有利于助学贷款的继续开展。
第四,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人是组成社会的单个细胞,没有个人的诚信,也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诚信,个人信用度之和反映了全社会的信用度。对一个人而言,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不讲信用,无异于自杀,害人害社会,最终害的还是自己。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言,信用环境是衡量其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经济发展之本。综观历史,横看世界,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能够长久立足;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也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已越来越意识到信用问题的重要,对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只有少数地区建立了个人信用体系。而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推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也会对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助学贷款工作。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构想
个人档案是档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当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制度。就目前而言,刚人校园的绝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在金融信贷、投资保险方面,还是在奖励、惩罚等方面几乎是空白。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为他们今后完善自己的个人信用档案奠定基础。为此,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要将人事档案作为个人诚信档案的载体。在我国,无论国家干部还是普通工人,都有一个与其一生相伴随的人事档案,大学生也是如此。在他进人大学校门以前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人事档案,随着时光的流逝,档案的内容也在一点一点地充实。在人事档案的工资之后再加上一项个人信用的内容,这样既符合中国国情,实行起来也比较容易。因为几十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涉及、了解并证实有关个人履历等方面的情况,都习惯查阅相关人的个人人事档案,因为它记录着个人在社会主体活动中的原始情况。档案的原始性和凭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在人事档案中增加个人信用档案的内容,是对人事档案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人生刚刚掀开精彩的第一页,最绚丽的蓝图要靠自己去描绘,个人的信用也是如此。
篇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项目“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比对研究”(项目编号:10YB272)和2010年校教改项目“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0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4-02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本科院校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薄弱。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且与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计划的执行来说,这种安排无可厚非,并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单位联系起来进行撰写,避免写一些纯理论的文章。比如某高校经济管理学校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单位,不能写纯理论的文章,否则给予不通过,直接进入二辩。可是由于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如会计专业),如果学生实习不可避免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带来了高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所以,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采取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从而使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都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论文撰写的态度和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工作时间、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结构与行文等相关制度。但当学生的就业和毕业产生矛盾的时候,学校在对论文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这样一个状况,助长了师生轻视毕业论文的风气,严重影响到了论文写作质量。同时高校就业率是评价高校质量的一个标准,学校的就业率往往和其招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给高校创造了许多向社会展示和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在目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就业工作给毕业论文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各高校中不存在毕业论文设计不通过的现象。比如,学校规定在第八学期开学初,学院就要进行毕业论文前期检查,对学生选题、指导教师的安排、任务书的下达以及学生开题报告等情况进行自查,并报教务部门审查。而教务部门对各学院上报的前期检查,只是收全而已,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关注得不多。
3.毕业论文指导不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去调动,指导教师肩负学生思想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双重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指导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本科院校本科论文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突出。一是部分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不是研究生,本科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学生感受过了就行,不必有太高的质量。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论文的目的,没有指导好,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没有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坚持让学生全部改正后再进行定稿,论文的质量也就不能保证。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上不愿付出更多的辛劳,现在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是科研成果,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就显得更为普遍。二是指导教师短缺,所带学生过多。高校近几年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但教师数量的增加没能跟上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生师比过高,致使每个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增加。以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作一个比较分析:目前该学校的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的老师一共有8人,而该校应届会计学本科专业平均每年共有120名学生,参与论文指导的共有10名教师,每个教师平均要承担12个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在这10名教师中,有6名老师指导的学生数超过12人。这与江西省教育厅2004年5月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 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本科学校原则上不超过8人,高职高专学校原则上不超过10人”的文件精神不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4.论文的写作时间仓促。根据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一般是十周左右(含毕业实习时间),表现在工作安排上,学校规定在第七学期末完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的选定工作,但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开始为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奔波,各学院往往在第八学期开学后才能确定该项工作,而学生则是开始论文写作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比如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完成了第七学期的教学计划后,就可以离开学校找工作、实习等,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己是五一节后,而学校规定论文答辩必须在6月中旬前后结束,学生实际写作时间还不到6周,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明显不足。为此,我对江西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当问及“为确保论文的质量,你认为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为多少周为宜?”他们的回答情况如下,76%的学生认为,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须在10周以上;47%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1周以上;32%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2周以上,其中有1名学生认为,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应在15周左右。所以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对策
1.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合理安排论文时间。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能反映其综合学习成果的学术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成果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进行业务能力评价的最主要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本科生在学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应该科学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更好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2.强化论文过程各环节的管理。一是加强选题审题管理,要明确论文题目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应该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和写作,一般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习单位情况和本人的兴趣进行选题。一般高校都是采取由各个学院自己组织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审查并公布课题名称,组织学生选题。二是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写作过程的检查监督,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的检查,一般每周至少一次,对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在进展情况记录表中,应如实记录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或指导教师的检查内容和结果,杜绝空洞的现象发生。并且要有中期小结记录表,定期对前一阶段完成工作做个总结,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并写出建议。三是在指导资质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只能作为助手,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四是在过程控制方面,指导老师要承担起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在论文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定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向学生提出书面指导意见,重点可以放在思路、方法及资料查找上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平时应该定期与学生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并予以指导。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力度,设立毕业论文设计专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尽可能的是那些在专业方面经验丰富的独立的第三方,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理性地看待题目审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各环节。比如学校教务处会同督导组随机抽查各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上报。
3.建立起“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高校可以启动“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就是通过理论支撑,联系实践,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有阶段性、分步骤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模块:写作基础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模拟写作模块、写作检验模块。模式中“写作基础模块”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其中“大学语文”一般是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在课程上这样安排是为了保证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也体现了大学与高中知识的延续性。模式中“专业训练模块”的“8”是指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各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有关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对课程论文写作的不断训练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多样,如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学习小结、案例分析等形式。模式中“模拟写作模块”的“2”是指开展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一般可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完成。模式中“写作检验模块”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可以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内容不断充实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设计(论文)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2006(2).
[2]李永胜,刘胜洪.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篇6
(一)政府“热”、高校“冷”:部分高校领导决策层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有误区
在现有高校管理机制下,不少高校对培养创业型人才有认识上的误区。“985”、“211”高校认为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是学校的主要工作目标,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就业的方式,不属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范畴,即创业型人才不是研究型高校的任务和目标。同样,非“985”、“211”普通本科高校则认为“应用技能型人才”是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而创业人才是自谋职业,不宜大力开展这类教育,否则会影响学校招生及学校发展。
(二)高职院校“热”、研究型院校“冷”: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难进入高校现行人才培养体制
高职院因为面临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所以相对本科院校而言,它们更加积极主动开展创业教育相关活动,鼓励一部分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创业。而本科院校特别是“985”、“211”高校,它们的毕业生有品牌效应,就业机会远远高于高职院学生,他们的社会就业竞争力也高于高职院学生,所以,这类大学的创业教育积极性明显低于高职院校。从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情况综合看,创业教育的形式大致以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园,创业项目及团队活动为主,主要是有学工处、团委、相关学院,学生会组织等负责,而学校教务系统、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负责人、财、物的职能部门不介入创业教育工作的相关事宜,从而客观上形成学工系统与教务系统二条线,创业教育单项活动与学校主流工作分离的现状。
(三)学生“热”、教师“冷”:没有完整、成熟的创业教育工作体制
在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创业活动比较感兴趣,而高校教师缺乏创业教育理念,他们因为自己所在的专业学科所限,再加上教学科研的工作任务重,以及高校教师考核体系的导向作用,对创业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相对于大学生明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各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缺乏一套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工作经费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创业教育的工作目标往往流于一种口号式的办学形式。
篇7
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也可称之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对高职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
职业价值观在大学生对各种职业的认知过程中起了过滤器的作用,它使个体的择业行为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指向性。这种选择性和指向性体现在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认知与对不同职业种类的筛选活动中。它既是判断职业的性质、确定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责任、态度及行为方向的“定向器”,又是抉择职业行为方式并进行制动的“调节器”。而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知识经验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正是职业价值观的存在,使人们只选择那些看起来对自己有价值的职业信,本调查的目的有二:一是探讨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情况;二是正确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职业。
二、方法
(一)研究工具
采用沈登学、孔勤编著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l>”的60个项目来进行价值尺度重视度的测试。
(二)被试
抽取我院03级和04级s类科系共s4o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男291名,女249名。
(三)步骤与程序
1.让被试对职业价值观的每个条目,在其选择职业时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按s等级记分。采用每个条目从极重要到极不重要的分数依次为s,4,3,2,1分记分,根据不同价值尺度的得分高低来判断被试者是否重视该价值尺度,以考察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结构。
2.要求被试对各职业价值观条目在其择业上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比较巧种职业价值尺度在职业价值观项目重要性排序上的差异。
三、结论
(一)职业价值观的因素结构
根据被试人对60个条目的不同评价,按5种为一类分为巧种价值尺度,分别为: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关系、工作环境、成就感、管理水平、创造性。
通过数据的分析,第一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院2003级和2004级的同学在价值观的看法上存在明显的不同,表现在03级的更看重同事关系和成就感,占被测人数的85%以上,而04级的则比较看重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和成就感,占被测总人数的80%以上。这种现象表明,现在的高职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以后工作中同事是否容易相处,自己在工作中是否能取得成就,很看中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与以往我们认为会把经济报酬放在第~位有差异,这也说明随着就业形势的改变,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在随着变化,这是好的。第二,我们还可以看出,03级和04级的同学都不太重视安全性,而对于安全性的忽视恰恰说明他们对于现代社会工作节奏比较快,工作种类的日益增多所面临的危险性和职业保障还不够重视。而作为高职大学生来说以后的工作更多的会在生产第一线,而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是否可以长期的进行下去,试想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生命还能谈其它的吗?可见,我们以后在职业选择的教育时,一定要把这一职业价值观作重点介绍,逐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第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年级的学生都对工作中的变动性不太重视,大多数的人都得的是10-14分,这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年轻人的职业价值观还是比较传统的,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跳槽,还是希望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毕竟频繁跳槽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能选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第四,生活方式这一价值观也是现代大学生们普遍看重的,这也说明现在的大学生们更多地在工作的同时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有不同的变化,而不是只工作不注意生活的工作狂,那样的人生依然没有意义。毕竟有好的生活方式会给工作带来好的效率。
(二)对职业价值观项目重要性的排序结果
每一个职业价值观项目都被分成”极重要、重要、不能确定、不重要、极不重要”五个等级。每个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在选择职业时是如何考虑各个项目之重要性的。
从表中可以看到,全体被试者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都有4个项目不仅内容一致,而且重要性的排序也完全一致。由此可知,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择业标准是:工作中能结交很多朋友,能有许多亲密的同事,并且交往良好,和同事在一起感到心情愉快,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在生活方式上更加追求个性化,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业余生活舒适,很看重自己的工作是否被他人重视和尊重。在这4项中,除生活方式体现个人因素外,其余3项均为自我“发展”因素。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数据中看到,男生和女生的职业价值观也有明显的不同,即03级的男生和女生都比较看中同事关系和成就感,04级的男生和女生就比较注重生活方式、同事关系、成就感,而对经济报酬却看得不是那样重,究其原因,应该是高职学生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在职业中的位置,而对生活方式就更加重视了,也越来越会生活了。
四、对策: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就业市场上,高职生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同台竞争,面临着学历上的明显劣势。那么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扬长避短,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应该注意什么呢?
笔者觉得对专业的学习还是主要放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上面,最好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因为高职学生大多数都会在工厂或是生产一线工作,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会被人看不起。
因此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教育高职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
大企业已经人才济济了,但中小企业还求才若渴。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了,但广大农村还大有用武之地。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生必须改变就业观念,但现在不少毕业生,包括高职毕业生,常常抱怨一线的技术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总想坐办公室当白领,看不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这就需要大学生下决心转变观念,立志献身于每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全民保险、集体危险、个体冒险”的传统职业价值观必须转变,那种认为只有到了国有单位才算真正找到了工作的想法已陈旧过时。应当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择业观念。
(二)教育高职大学生坚持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在当前的形势下,有些学生会认为只要自己能找到工作就不管其它的,但是学校要教育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其核心就是要倡导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并不抹杀个人的价值,它恰恰是个人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
(三)教育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理想、
首先必须弄清楚生产和技术型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有哪些标准?用人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其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思路不应放在大企业上,因为最需要人的是中、小企业。它用人不需高学历,喜欢踏实肯干之人,因此要教育高职学生正确地树立职业价值观,即选择自己能发挥用武之地的中、小企业或私营企业。
篇8
1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几项措施
1.1合理使用农机具和编制机组
拖拉机和机引农具是一组先进的生产工具,在进行农田作业时,必须得到合理的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和获得“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的良好效果。拖拉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在使用中必须注意到充分利用发动机的功率。拖拉机的工作性能主要反映在拖拉机的牵引功率、牵引力和工作速度等主要指标方面。拖拉机牵引功率利用程度对生产率影响很大,一般拖拉机的功率利用在90%左右为宜。例如:东方红-75拖拉机牵引五铧犁作业,耕深20~22cm,在功率利用程度达到90%左右时,每小时可翻地0.67hm2,而在同样的土地条件下,降低功率利用(减少犁铧或工作速度选用不当等),则会降低每小时的翻地工作量。
根据不同作业特点,给各种型号拖拉机分配适宜的作业。不同型号的拖拉机有不同的工作性能、功率、牵引力、行走速度,作业的适应性能都不一样。因此,根据不同型号的拖拉机工作性能,分配适宜作业和科学编制机组,才能获得好的工作效果。例如:功率较大的链轨式拖拉机适合旱田翻地、耙地、起垄、播种等项作业,也适合于需要功率较大的作业项目,如推土平地、开沟、筑埂等农田基本建设;轮式拖拉机适合灭茬、起垄、镇压、播种、施肥、喷药、中耕、运输等,并可作为固定动力进行抽水、脱粒、饲料加工等场上或后勤加工作业。总之,在使用农机具和编制机组时,必须做到既要保证机组有较高的生产率,又要满足作业质量的要求。
1.2合理选择速度
合理运用拖拉机各档速度,对提高生产率是很重要的。当拖拉机负荷不足时,在确保作业质量和机具安全的情况下,应使用高速度作业。例如:东方红-75拖拉机3档作业时牵引力大约为2320kg,速度为24~30km/h;而一台41片圆盘耙所需的牵引力为700~800kg,如果牵引2台圆盘耙,再加上联结器阻力(约80kg),则农机具阻力共计1480~1680kg左右。这样拖拉机用3档带2台圆盘耙作业明显负荷不足。用4档作业功率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4档速度高于3档,生产效率也将随之提高,约在19.5%左右。
1.3提高时间利用率
农业生产的各环节都受时间的限制,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若想充分发挥作用,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工作量,除合理使用农机具和合理选择速度外,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时间利用率,要将空运转时间降到最短,尽一切努力提高纯作业时间。这就要求生产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农机具要检修彻底,技术状态完好;定机车、定农具、定作业地点、定人员;搞好土地规划,消除田间各种障碍物等,这些都是减少机车空行时间的有效方法。地块的长度对时间利用影响也很大。例如:垄长1000m时,转弯时间约占10%;当垄长200m时,转弯时间约占30%。此外,采用合适的作业方法,正确操作机组,不但可以提高作业质量,而且可减少空行时间。
1.4充分利用农具的幅宽
由于驾驶员的经验和水平不同,在驾驶拖拉机作业时走的不直,很容易出现漏作和重作现象,这样就会导致机组工作实际幅宽小于或大于构造幅宽。因此,要提高驾驶员技术水平,除个别作业(耙地、镇压)少重不漏外,应尽量使工作幅宽等于构造幅宽,以提高工效。
2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方法
2.1保持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完好
保持作业中的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完好是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农业机械只有在技术状态完好的条件下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够保证作业质量达到农艺要求。保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完好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作业前按要求对投入作业的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进行彻底检修,做到需修的必修、该换的必换,不留任何故障隐患,保证拖拉机及农具技术状态完好。二是按要求对机农具进行技术保养,其目的是清除隐患,避免故障,保证机具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以提高作业质量。三是按要求操作,无论是拖拉机还是配套农机具,在使用时都必须按照所要求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这是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最基本常识。
2.2努力提高驾驶员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农机作业质量不仅与机械技术状态有关,驾驶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农机作业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一个具有较高操作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去操纵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即使它们的技术状态再好,其作业质量也不一定满足农艺要求。提高农机驾驶员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有4种:一是坚持择优录用。无论是驾驶员还是操作手,在选用上都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立严格的用人制度,将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驾驶、操作者优先录用到重要岗位。二是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逐渐废除一些不科学或不符合农艺要求的旧操作技术,掌握新的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三是要经常进行经验交流,有目的地组织驾驶员、操作者进行经验交流,是提高技术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四是驾驶、操作者必须要全面掌握机具的性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篇9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篇10
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如何看待,导大学生的社会化如何正确引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是社会学,而且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作一下粗浅的分析。
一、大学生的社会化定义
大学生的社会化:人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下,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称之为社会化。社会化的根本任务就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明确生活的奋斗目标、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明确社会责任感,自觉地以社会规范来制约自己的行为。这个不断学习与完善自我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构成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在社会里,一个人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就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得到普及和充实。对刚从少年步入青年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阶段是他们身心、知识等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是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的准备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的广大青年学生也达到了社会化的成熟阶段,是他们正常社会化的最后阶段是他们正常社会化的最后时期,从此就要步入广阔的社会,成为广大社会的一员。这一时期,我认为大学生社会化的构成主要有校园性、宿舍性、社会性的特点。
校园性
踏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环境改变了,面临着一种重新分化组合局面。环境与地位的变化促使大学生总结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努力锻炼在公众场合善于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学校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大学生走出自我,融入集体之中
宿舍性
宿舍作为大学生生活的最小群体,三、两个人,但是每天他们的成员之间都要有最直接的交流。班级、学校乃至社会上白天发生的事,他们甚至可以在熄灯后 沟通。这种信息交流最直接、最坦诚。
社会性
大学生即使在校园也是生活在社会大背景之中。他们也是在时刻关注自我和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动态平衡,绝对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社会责任,要采取因势利导,更不要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的未来的自我理想设计之中。
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
1、思想上
存在着不安和动摇,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各种幻想,对自己即将跨入的社会了解不够,感到某些困惑不解,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增加了自己认识和选择的困难。
2、观念上
现在的大学生充满着激情,个性鲜明,能够勇于追求社会上的令人向往的事物,十分迫切想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寻找到解决的自己答案,并积极对比联想到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因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激情也同样尚未不稳定,感情强烈而面对困难的时候就会脆弱,阅历储存的知识、社会经验都是累积不足,使其在个人观念上常常表现为主观性、片面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3、因素上
大学生的社会化受许多因素制约
(1)、微观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微观环境最主要是指他们学校、班级、宿舍、及其所参加的学校各种社团组织、教师群体以及家庭。上述这些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对以后的成长也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
a. 班级、宿舍影响。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直接生活其中的最简单,也是最基层的社会群体。也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微环境的细胞。因为在班级和宿舍里。学生成员间无论是上课还是在宿舍里他们面对面的互动,从而形成非常亲密的关系并能建立起非常好的感情。每个大学生刚一入学,都能归属于固定学校、班级和宿舍。每一个人当然社会关系就处在这些群体之中,个人思维、行为习惯、价值观、知识结构等,都受着这些群体以及其中的其他人的影响。大学生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地也是在生活的群体中实现,尤其是在其直接生活的初级群体中实现的。
(2)、宏观环境的影响
宏观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和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它不能决定大学生社会化的具体情况和细节,但他却是决定大学生的内容、性质和方向等等。
a. 典范作用的影响。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典型人物特征,我们要充分认识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可以利用这些道德模范,学习标兵,各种能手,使学生向他们看齐,让他们成为心中的偶像,人们在思想上、认识上得到充实,是社会得到充分的认识,并弘扬的社会的正气。
b. 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负面倾向虽然是少数的,但是也会自觉不自觉影响着学生,使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对年轻人的发展极为不利,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要重视这一重要环节。
当然,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和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时候相互结合、对学生影响也是此消彼长的过程的。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环节
高校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辅导员更应该把目标应该放在大学生社会化的方向上,应该与时俱进的把大学生的社会化引导正确的方向发展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要以研究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作为基本落脚点,根据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有的放矢采取正确工作方法。同样学校应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特别是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校风、班风,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组织、引导学生成立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协会并结合专业特点成立一些专业协会,定期开展活动。
篇11
1.论题解读
1.1 问题提出
高职院校学生的大学生活有五年,这五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场所,告别了中学高强度学习生活,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据统计,大学生课余时间大约是上课时间的三倍,绝大多数学生的课余生活用在上网、运动、阅读课外书、上自习、谈恋爱、参加社团活动、做兼职、看电影电视、外出逛街、参加培训班、奔波于回家的车上等等。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作业、考试,习惯于“被安排”课余时间,进入高职院校后课余时间突然大幅增加,这就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排大学生活中大量的课余时间。很多同学在茫然中度过一天又一天,既感觉到时间过地很快,而自己只是虚度光阴,从而产生厌烦感、疲倦感,又因为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而感到大学生活很枯燥很无聊。
从思想上看,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更成问题。这对于学生自信的建立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高职学生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所有这些被认为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急需通过合理的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1.2现实意义
校园学生活动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与作用很多。我国学者黄明[1]研究认为,校园特色活动对学生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导向作用,奥斯瓦尔特与克莱伯曼的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稳定的、亲密的同学关系的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掌握更多的社会交往能力;(2)对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4)对学生的情绪起到稳定与补偿的作用。因此研究校园特色活动将对高职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1.3 创新之处
经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在对学生校园活动的研究中,针对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比较多,对高职学生的几乎没有,同时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现状的研究,缺乏实践支持,也没有提出开展特色活动的具体建议。本文是对高职学生活动的特色研究,在研究对象与内容上都有独特的见解。
2.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与座谈法,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随机抽取8个班,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剔除无效问卷教育论文,最后实得有效问卷279份。(其中女生170人,男生109人),座谈法通过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50名学生进行访谈。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高职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本调查表主要包括8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对学生参加学生活动的现状调查,参加活动的动机与学生对学校活动的期望等。
2.3 研究程序
本次测验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只要求被试填写年级和性别,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指导语且两份量表同时进行团体施测,测验完毕后由主试统一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分析
高职学生课余安排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表
男生数
女生数
总体
χ2
参加学习类活动
14
21
35 (12.5%)
参加校园活动
17
13
30 (10.8%)
0.000
自己随便玩
78
134
篇12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是遵循大学生教育规律和成人成才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学生公寓文化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校园文化教育工作实效的有意义探索。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1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通常是指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服务或结构而进行的一次性努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项目侧重于过程。一个项目通常包括三个因素:确定的目标、明确的开始与结束时间、既定的预算。
项目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科学,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科学管理方式。它以系统论为指导,以现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特有的组织形式,实现项目全过程的总和动态管理,从而有效完成项目任务。[1]项目管理对项目进行组织管理,可以更好地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难,最大程度地优化所需资源配置,做到项目在特定的范围、有限的时间、预定的成本及质量之间的相对平衡。
1.2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指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形成、体现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伴随大学生思想、认知、性格、追求的不断碰撞、磨合直至互相融合,最终形成极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2]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是依托学生公寓这一载体免费论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的一次性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起止时间明确、参与对象明确、活动预算简单等特点。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指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各项具体活动视为一个个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对具体活动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以具体的项目带动物力、人力方面的资源整合,通过建立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收尾、考核评估的管理体系,增强校园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工作运行模式。具体而言,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学生工作处作为学生公寓主管部门,在制定学生公寓文化教育工作计划时进行项目统筹规划,提出总体要求,实施目标化管理,建立文化活动时间安排表,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采取招投标制度进行立项操作,通过公平竞争、公开评审,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做到目标到位、责任到人。
1.3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将项目管理引入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管理,有利于优化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管理,充分调动大学生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校园文化真正地走到大学生生活中去,增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几年来,莆田学院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中也尝试实施项目化管理模式,如每年一届学生公寓文化节就是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工作中运用项目化管理的成功案例。通过组织“好学风”优秀宿舍评选大赛、“宿舍文化风尚大赛”、“寝室舍标设计大赛”、“安全知识知多少”之社区安全教育主题海报设计大赛、“迎奥运、树新风”之社区文明标语征集大赛、“节约我先行”之社区节能宿舍评选大赛等活动,运用项目管理的目标导向、过程控制、团队激励、绩效评估等专业理论,充分利用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做到责任到人、专款专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流程
2.1酝酿准备阶段
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专家组经过调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总体构想,明确教育总体目标,确立正确导向。其次免费论文,进行目标任务分解。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选择适合项目化管理的任务,确定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制定并公布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的申报指南,面向全校师生公开征集公寓文化活动方案,营造“人人可以申报,人人可以参与”的氛围。。
2.2项目申报与审批
在立项通知公布之后,申报活动的学生团体必须在了解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各项具体规定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学生的活动意向和需求、活动场地情况,并对活动的开展时间、地点、规模、主题、内容、形式作出详细的计划或实施方案,在充分论证之后向学生工作处投递活动计划书,参与项目申报。活动计划书须体现时代特色,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对广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一定的校园影响力。
在审批环节中,由学生工作处统一组织活动立项评审,对所有活动项目计划书的可行性、影响力、内容、活动形式、安全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核,保证审批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立项。
2.3项目实施与监控
项目实施与监控是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主体部分。通过审核的立项活动项目,由学生工作处与活动主要负责人签订《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立项协议书》,以协议书的方式确保活动任务的正常开展和配套经费的及时落实。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立项的计划书不得擅自改变,在活动的实施阶段,学生工作处组织立项活动督查小组对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及督导,检查活动项目主要负责人及活动组织者是否按照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进度是否符合计划的要求,活动经费是否合理使用。学生工作处对活动项目进行中期评测,如发现活动项目负责人未按计划开展活动,或是活动方案执行难度大,或是活动经费不合理使用,则可以中指活动项目的实施,停止拨款、撤销立项的处理,做到尽量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2.4项目验收与评价
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与传统活动管理方式的最重要区别之处就在于活动项目的验收与评价环节。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运行结束之后,活动项目负责人应做好活动项目的工作总结,全面总结出活动的成功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向学生工作处提交文本材、图片、DV等多种形式的资料,积极配合学生工作处进行活动项目的审核与验收工作。学生工作处组织验收专家组对活动项目进行全面的、最终的评审和反馈,根据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成效、影响力等,评选出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精品项目、优秀项目、合格项目以及不合格项目;同时对活动项目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次该负责人或团体申报立项的参考指标。
项目验收结束后,学生工作处要做出公正的评价免费论文,及时兑现奖励和处罚,及时表扬和奖励开展得好的活动项目;批评不合格项目的负责人及申报团队。活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宣传,可在校内媒体中开辟学生公寓文化活动专栏,广泛交流活动项目开展的经验,也可对成功的活动项目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推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
3.1坚持资源整合原则
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常常出现部门之间、院系之间各自规划,各行其事,未能形成有效的“齐抓共管”的局面,资源整合也无法得到实现。在有限的资源得不到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重复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项目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组织内外的各种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化解项目矛盾与冲突,提高项目资源利用效率。[3]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深入调研,精心规划,围绕大学生的成人成才需要科学设置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总目标,完善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具体项目的申报指南,严把活动立项审批关,对申报的同类相似的活动项目,采取合并立项的方法,倡导竞争与合作,避免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重复开展的情况出现,有效地整合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去达到最好的效果。
3.2坚持强化负责人责任原则
立项项目的实施与管理过程中能否按计划开展,人力物力是否到位、经费是否合理使用,这些都与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是紧密相连的。活动项目通过立项之后,倘若项目管理部门放开初期管理,项目负责人责任心不够,待到活动中后期才开始管理,则会延误了活动项目实施的最佳时机,活动效果可想而知。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如何提高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如何变活动项目负责人的被动管理为积极管理?总的来说,只有坚持强化负责人责任原则,加强负责人的项目管理技能和经验培训,结合往届优秀项目案例,培养负责人项目管理所需要的策划、组织、公关等方面的能力,强调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宣传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管理的规则和实施办法免费论文,以及项目成果的鉴定办法和具体标准。通过强化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促使项目负责人在通过立项审批时,能够明确其工作职责,能按照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管理的具体要求,及时着手开展工作,如进行活动人员安排、进行活动的前期宣传、协调解决活动场地的使用问题、合理安排经费预算等等。在项目的实施与监控环节,通过立项活动督查小组的不定期抽查与督导,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全局意识、进度意识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加强,有利于项目负责人有效地、保质保量地开展活动。
3.3坚持过程监督原则
在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监督是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实施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应坚持过程监督原则。学生公寓文化立项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给予重视和监督,任何一个环节的完成情况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环节的完成,进而导致整个活动项目无法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有立项活动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和督导,与活动项目团队进行有效沟通,直观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意见,协助解决问题。
项目管理应用到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管理中,实现了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的具体实践,搭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平台,激发大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卫兵,王务均.大学生廉洁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及运行机制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2]刘建荣.探索公寓文化建设途径,强化公寓文化功能[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篇13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和技能型人才[1]。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正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将梳理大学阶段所学各科课程,并将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论文与设计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重点研究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与应用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环节的现状,找出问题,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1.一次综合性再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作品的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并灵活地应用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学生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综合应用到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中,从而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对各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学校对学生一次较为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可以说是学校布置给学生的最后一项作业,要求高,知识覆盖面广,写作过程长[2]。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以往所学知识再学习和加深理解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考核和评价。同时,导师和班主任在指导与跟踪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的有效依据。
3.提高学生论文的写作或创新能力。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尽可能贴近学生的专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完善的作品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产或生活中。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还应该兼具创新性,有新颖独特的观点。学生需要学会用精确而简明的文字进行组织表达,考虑论文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除了论文的写作,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个作品的设计。从往年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都是选择开发一套数据管理类的系统,比如在线销售管理系统等。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系统页面的美工设计和后台程序编写和调试工作。通过大量的代码的编写和不断的测试与调试工作,学生的编程与程序调试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4.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从业方向。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围绕自己的选题进行内容与结构的规划、资料的收集,对可行性进行研究,然后写作论文并不断地修改与完善。同时,学生还将独立完成自己作品的设计。在整个论文写作和作品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将能够发现自己的强项与薄弱环节,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样学生自己就能够更加明确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同时也更加自信能够做好相应的工作。
5.经济或社会效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对学生的一次锻炼与考核,其中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性的论文和设计如果能得到推广并直接服务于社会,还将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现状
1.师资缺乏。民办高职院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师资却没能及时跟上[3]。由于多数院校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时间都比较集中,而教师负责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往往造成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和作品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将可能被忽视,直接导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高。
2.教学设施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我校信息技术与应用系目前建有信息技术实训室等计算机基础实训室12个,还有其他几个专业实训室,基本能够保证日常的教学和实践。但是目前实训室都是封闭式管理,在没有排课的情况下,实训室都是不对学生开放的,而且目前部分实训室还不能接入外网[4]。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过程中,往往没有场地或计算机,也不能及时在网上检索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3.学生用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不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时间与学生应聘就业时间重合,很多学生把精力都集中在网上投递简历或跑各类人才招聘市场应聘工作,疏忽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往往都是草草了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提高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几点建议
1.鼓励学生尽早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教师在任课过程中就要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早做准备,尽早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作品的构思与设计。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如图形图像处理、网站规划与设计、JAVA程序设计和SQL数据库等,实践性较强,期末每门课程都会安排课程设计。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灌输尽早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思想,学生往往能综合考虑各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的内容,最终形成自己毕业论文(设计)。如果学生能通过利用课程设计的时间尽早展开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还将有充分的时间与相关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自己的论文与设计,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每年,国家或省市都会组织各类大学生竞赛。如全国多媒体设计大赛、浙江省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和ACM程序设计大赛等。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类竞赛,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可将竞赛项目与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加强校企合作[5]校企合作模式,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可以直接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与实习,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也更加明确,实际意义也更强。学生可以选择与自身岗位相关的题材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另外还能通过在企业实习与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己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制度。教师指导和监督工作的细则和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明确和细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每一环节中对指导教师及学生的考核内容、开合方式等。教师必须积极联系学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进度进行密切跟踪,同时要对已完成的部分进行认真的检查,争取早发现问题,让学生能够有充分时间进行修改。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