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有关小学数学的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巧妙设计课堂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掌握课堂问题的设计技巧,在授课之前应该设计好生动、有趣的各类问题,并将之引入课堂,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可以把游戏、故事带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分数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小麦和小米两个人一起吃一个西瓜,每个人吃了多少?用数学知识应该怎么表达?”这样的话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很有趣,出于好奇心就会很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教师于此时引入教学内容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总之,把握设计问题的技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同时抓好课堂以及课后学习效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固然是好,但是课后训练也是不可少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掌握课堂知识,所以课后巩固就变得极其重要,课后的反复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充分吸收知识。同时,课后复习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同时抓好课堂以及课后学习效果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两步法设计教学问题,例如,“有30根木板,其中12根做桌子,剩下的做凳子,每条凳子用3根木板,可以做多少条凳子?”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篇2
1课题研究的意义
1.1具有实践特性的作业强化了学生的数学使用思维:大多数人都认为数学是无趣乏味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远离实际。具有实践特性作业给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之桥,让他们拥有了使用所学知识与思维方式来处理现实生活的机会。透过这种方式,可以养成学生具有自发意识来体察周边问题,学以致用的习惯。
1.2实践型作业有助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以往的作业通常只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这类实践型作业可以针对学生展开各种具体技能的培训,有助于提升学生全方位综合技能。而且数学实践类型活动通常牵扯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求学生们可以有效地使用这一些知识,如此一来就有了极强的跨学科特性。除此之外,由于这类作业没办法单凭一个人的努力完成,一定要与人合作、沟通,所以还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沟通交流技能。
1.3实践型作业给学生开辟出自由提升自己的平台:这类作业由于内容具有开放特性,形势多变,选择性极强,因此让学生们有了可以提升自己的平台。每一位学生均能够依据自身各类经验,考虑自身爱好去择取内容。在轻松自由的气氛当中,学生的潜力可以获得很好地发挥。
1.4实践型作业有助养成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类作业使学生能够发掘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进而生出极大的研究热情。透过完成这类作业,可以让他们运用数学思维来思索生活中的问题,处理现实中遇到的各类情况。
1.5实践型作业有助发掘学生的开创型思维:这类作业因为不存在基础模式可循,也没有制约学生的思路,他们能依据自身经验去尽情完成作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自发地探索研究,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开创性思维,他们一定要开创性地展开实践活动,如此一来促使学生的开创思维得到了培养。
2课题实施要求
2.1实践性:这类作业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需要超出此范围,依据他们更广泛的生活经验去设计作业,不被所学内容约束。这样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自由度,可以自行择取或是设计包含生活问题于内的作业内容,于实践中学会各类知识。
2.2开放性:这类作业内容多种多样,不被时间、空间约束,学生可以用用来完成作业的方式也是形式多样,这就使得实践型作业的形式必须是开放式的。学生完成这类作业时,能够依据自思维习惯、经验与所长,自发地研究、处理现实问题。
2.3多样性:这类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导致作业结果也千变万化,老师不可以用原来的目光对待这些结果,要给每一位学生机会,且极力找到机会展现这些成果,在学生实践历程中,与学生积极沟通,促进他们学习与启发,促使学生思维与视野能够得到扩展。老师在评判作业的时候,要完整地听取学生表达自身想法,明白其研究历程,如此才能够给出全方位、合理的判断。
2.4开创性:每个人心理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之人、开拓之人、实践之人,学生也同样如此,针对他们这种心理,应当指导学生于实践历程中,运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处理问题,以期养成他们解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技能,开发学生的开创精神。
3课题实施方案
3.1作业设计应当丰富起来:以往的作业设计主要是书面作业,而现实生活多姿多彩,老师应当激发学生多动脑,灵活设计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比如学会比例之后,可以让学生计算物体与投影间的关系等等。
3.2作业设置要有层次化: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各有差别,设计作业也需要区别对待,承认并且注重这样的差别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关键特征。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别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给所有学生提供练习、提升、发展的平台,让学生都可以得到实践能力提升。例如: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以后,能够如此设计作业:A、一个长方形的花园,长为5米、宽为4米,在这个花园周围装上栅栏,栅栏需要多少米?B、一个长方形的花园周长为36米,长为6米、宽为多少米?C、一个长方形花园,长为8米、宽为5米,假如有一靠着墙壁,其余围上栅栏,栅栏需要多少几米?设计这类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让他们在解时学会知识重点,提升机动使用知识的技能。
篇3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小学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是极为常见的,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崇拜与惧怕的双重矛盾层面。这种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提出疑问,不利于学生主动发表看法,显然阻碍了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大力改革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才是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很显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了思考空间与良好氛围,使他们有勇气、有胆量、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打破传统的观念,不再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教师是完全正确的,从而发扬自己的独立个性,培养独特的思考方式。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要采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基础上,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考意识
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使他们从小以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长此以往,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很难实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学会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所创设的情境的刺激下激活学生的思考意识,这是培养有效思考习惯的良好开端。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从枯燥单一的数学知识中走入生动真实的环境,这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与图形》,单纯地灌输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显然是低效的,简单地在黑板上呈现图形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自带一些相关实物,如,魔方、铅笔盒、足球,让学生进行现场分类。这个分类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过程,能够为他们营造直观的观察情境,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经验思考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物体,以及思考这些物体的共性之所在。这种情境创设下能够刺激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主动思考,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知。
三、开展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开拓思考空间
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学习方式至今还未被广泛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备阶段性特征,处于同样年龄阶段的学生具备一些共同的思维特征,因此,也更容易交流与沟通。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各抒己见,通过语言与动作呈现出他们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歧与讨论中能够吸收同伴们的观点,同时思考各自观点的利弊,最终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思考、借鉴。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简单的统计》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统计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让小组合作统计一种生活现象,如家庭使用电脑的品牌种类或者家庭收入等,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各种统计图,并分析各种统计图的优劣,阐述自己得到的启发。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思考并分享观点,会实现思维的碰撞,在这种动态的学习中,学生的思考空间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篇4
一、营造“低碳”小学数学课堂环境。潜移默化地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数学姓“数”,这毋庸置疑,而数学学科渗透?低碳生活”教育也是责无旁贷:作为数学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明确教材中有关“低碳生活”教育的内容要求,使之具有计划性;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教育因素,把“低碳生活”教育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使之具有整合性;结合教学实际引入国际国内“低碳生活”新成果,增加教育信息量。使之具有开放性;制订教案时,考虑到与知识能力同步进行的“低碳生活”教育,使之具有协调性。“低碳生活”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二、挖掘教材中已有的“低碳生活”教学资源。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低碳生活”教育的信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在数学教材中,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渗透“低碳生活”教育,就要求我们教师细心研究教材内容,对其中的“低碳生活”教育内容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灵活有效地抓住时机,融于教学之中,内隐渗透、潜移默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千克水,―个3口之家一年大约可以节约多少吨水?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下)第52页)“为了鼓励节约用电,某市电力公司规定了以下的电费计算方法:每月用电不超过100千瓦时,按每千瓦时0.52元收费;每月用电超过100千瓦时,超过部分按每千瓦时0.6元收费。小明家十月份付费电费64.6元,用电多少千瓦时?”(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上)第94页)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自家的水费等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追问“关于鸟类,你知道些什么?我们本地还有人喜欢吃野味,你们吃过吗?你认为吃野味对环境、对家庭有哪些不好的方面?……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吃野味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不符合“低消耗、低开支”生活理念。
三、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低碳生活”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是众多专家、学者的集体成果,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教材,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我们可以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利于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资源替换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既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又较好地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多层效果。
四、设计富有“低碳生活”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低碳生活”教育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既能够让学生切身感悟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一些实践活动还能够渗透“低碳生活”教育。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上)第118页“了解周围的家庭”时,让学生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接受“低碳生活”教育;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认识百分数”时,让学生上网搜集含有百分数且体现“低碳经济”的信息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搜集、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低碳经济”,逐步形成“低碳”意识。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圆柱体体积”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废弃的各种长方体药盒、牙膏盒、饮料盒、火柴盒、圆柱形易拉罐等作为学具使用,让学生利用废物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五、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体现“低碳生活”内容的小论文,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受到“低碳生活”教育
篇5
一、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在这节课中是否集中注意力听讲息息相关,而学生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又与我们在上课一开始所使用的导入方法有关,所以,这就要求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十分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即使用新颖有趣的方法来引出数学新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础。
比如,在学习《摸球游戏》这一节中,一上课,我就组织学生玩了一个游戏,游戏方式为:依次挑选一名学生到讲台上从我带来的一个袋子里摸球(袋子里的球的颜色为三白一黄),看看学生摸出来的球都是什么颜色,结果大部分学生摸到的都是白色的球,而后我将袋子里的球拿出来放在讲台上,开始与学生讨论可能性问题。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组织学生玩游戏,调节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只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将学生的现实生活融入进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
比如,在学习《旅游费用》这节内容时,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旅游吧,也都有跟父母一起去旅游的经历吧,所以你们应该知道,旅游最需要准备的是钱,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旅游费用,但是旅游费用的多少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景点花费也会不同,一些聪明的人总是会利用智慧来节省很多钱,那么你们想当聪明人吗?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学习节省旅游费用的办法。”这样,我通过引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篇6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少年关乎国家盛衰。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培养关乎到民族复兴的大局,因此,素质教育、科学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其中,农村小学数学对养成和提高科学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有自身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何谓科学人文素养
部分学者把科学素质分为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分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人格完美。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狭义上,科学人文素质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学人文素养要高于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包含五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我国科技部等五部门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习惯。教育部认为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五要素按紧密度分为三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科学观念(含科学本质和STS)。这是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定义。科学素养高于科学素质,包含了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在宏观上来思考科技。
其次,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致等同, 但有自身特点。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因此,它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
人文素养自身的特点:1、人文素养有内隐性。文学、科技、艺术等物质载体隐含着作者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况,是人类思想展现与情感流露的空间和场所。人文素养(如人的意志品质)是无法完全复制在物质性产品中的,一旦脱离主体就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数学等知识体系已脱离了创造主体而成为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对象。这就要学生去探究、体验、挖掘知识本身隐含的精神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2、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性本质。人类的发展是生物性不断弱化、社会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文素养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和确证,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养成中的不足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各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科学人文素养是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未得到体现。
1、教学理念对科学人文素养的认知不足。我国数学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这归功于注重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但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得高分。搞不清数学是什么?有何用途?学到了什么?有人认为数学是概念、法则、公式的堆积,因而死记硬背、反复做题,不会变通不会创造。而且,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例如,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反复做题,轻视了过程教育、人格塑造、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只在表层的知识、技能上,缺乏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挖掘,仅重视数学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引导。合二为一的数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割裂,使学生“谈数色变”。
2、对农村小学数学的科学人文素的资源配置的缺乏或失衡。在农村,数学资源大多数是课本、教参、直尺等,缺乏关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配置。在数学史、数学的人文反思等方面上失衡。在教学中少有提及教参上的数学史知识。
3、农村学校的其他问题不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工作的开展。农村是劳动力输出地,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一边是有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老师流出,一边是有科学人文素养的人不愿进村执教。“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重了学校和农村社会的负担,占用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关注。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养成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若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同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1、农村小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突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的关注。我国现行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学的影响,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这种教学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是一种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人们已经注意到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理解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们证逐渐摒弃“纯科学主义”的理念,回归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点。
2、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克服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忽视了成绩背后的负面影响。如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片面理解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三大能力”,导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了学生厌学、惧学的现象。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造成了新一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的片面和薄弱。(作者单位:土塘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卫新.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2012.6
篇7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寻求人类对外部物质世界与内部精神世界的理解模式,是关于模式与秩序的科学。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提出数学学习的三原则,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猜测"和"发现"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进一步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如何完成再创造的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与实践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学习并非是一个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作为认知行为的主体,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发现数学问题的前提,建立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完成再创造过程的有力保障。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小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张家口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及教育现状还需要探索和改进,本课题的研讨对改进本市特别是宣化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成果将率先在课题研究合作单位(小学)地得以应用。另外,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是一所着力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专科学校,本课题研究必将对该校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使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2 研究背景、研究基础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旨在反思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小学学生数学学法及兴趣培养指导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教学过程中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效果,积累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成功经验。
我们有两所"共建"小学,分别是张家口宣化区大北街小学(国办)和张家口宣化双语学校(股份制),可以作为实验和研究基地。后又着手联系一所乡镇小学--康保处长地民族学校作为第三所实验基地。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分两个实验阶段来研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且成果颇丰。目前除大量实验原始资料积累外,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
本课题研究成果将报请张家口市教育局研讨,以期对我市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做出指导性意见。
3 研究方法及步骤
3.1 指导思想、依据和研究原则
本课题的目标是在数学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原则指导下,采用教育行为研究法,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规律及可行的数学学习科学方法。同时揭示学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激发作用。
3.2 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
我们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我们尝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通过教师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质疑问题,创设应用机会,让学生品尝成功之喜悦,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教师都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以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主要研究方法
(1) 问卷法
研究初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内容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并在后期进行了问卷统计与分析。
(2) 分组法
对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了解后,用科学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分组,收集反馈
信息,定期指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比法
为了全面掌握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激发和建立情况,我们每月举行一次教学调查,与对比班进行对比。通过分段分期对比,及时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寻求对策。
(4) 激励法
科学地设置诱因,最大限度的消除负面影响,激励学生向正面发展。一方
面及时与学生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及时肯定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巩固学习兴趣。
(5) 教育经验总结法
对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加以分析判断,通过验证进行提炼和概括,上升
为理论。成为教育理论或教育模式后,在实践中近一步检验和探索。
3.4 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实施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2006 年 7 月-2009 年 12 月
(1) 准备阶段: 2006 年 7 月-2007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应资料,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经验交
流和讨论,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理论进
行重新建构,并着手调查研究。
成果:对共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完成《小学数学学习
方法指导探索》及《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探索》论文。
(2) 实验阶段: 2007 年 3 月-2009 年 1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07 年 3 月-2008 年 1 月
通过经验交流对共建学校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进行教学实践,选定实
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数学学法
指导和兴趣培养教学为主(对不适合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内容采用
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讨,
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
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2008 年 3 月-2009 年1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手段,
实验教师在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
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撰写经验总
结及论文并公开发表。
(3) 结题阶段: 2009 年 3月-2009 年 12 月
征集并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及兄弟学校有
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兴趣培养研究报告》并
结题;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3.5 研究调查及实验
(1) 在课题开展前期,对实验班学生展开数学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并汇总资料展开分析。统计数据、研讨对策、提出实施方案。
(2) 指导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参加专家培训和课题研讨。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增强教师的科研素养。
(3)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实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理论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探讨对策。
(4) 后期问卷统计及分析,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尤其是课题未涉及的相关问题,共同研讨。
4 研究所产生的效果和研究成果
4.1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实验前期的调查中,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正比,民主型的教师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教法单一、枯燥,学生学而无味,影响学习兴趣;教师放任自流的"自学式"教学,使60.1%的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2 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走向多元化、科学化
实验前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无非是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主要靠记忆和强化解题训练。学生思维不开阔,解题方法流于机械,学习效果欠佳。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记忆能力、运算能力、交流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关注学生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技能要素。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学生在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
4.3 学生数学成绩明显提升
随着课题研讨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发现学生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个性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题后期学生毕业考试中,双语学校数学总评成绩名列全区第一名,大北街小学名列全区第三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4 征集课题组及实验教师论文成果
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先后有7篇论文在国家级或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部分实验教师在市区级教育评选中获得各类荣誉,被评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5 问题讨论
篇8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现今的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不再是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和目标,而更重视沟通、推理、联结、解题等过程目标。重视培养儿童在数学概念间,垂直数学化的内部联结能力,以及在数学与生活或其他领域间水平数学化的外部联结作用。由此,我们发现在数学学习中引入绘本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数学阅读打开一扇数学的窗,让他们能跳出课本读数学,跳出考试品数学,跳出课堂学数学。
2.现状分析
绘本阅读多出现在语文学习中,在数学课堂中少有看到。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学校进行了绘本阅读教学的尝试,较多的尝试出现在语文教学中或者幼儿园的语言类阅读的教学中,也有一部分学校进行了数学绘本阅读的教学研究。在国外,从幼儿园到小学,绘本阅读已相当普遍,尤其在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在他们的教学中,不仅运用于语文课堂,也应用于数学课堂。近几年台湾用于数学课堂的也比较多,甚至有了定制的小学数学绘本教材。
3.价值意义
数学绘本因图文并茂,贴近儿童,将数学知识巧妙蕴藏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好地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儿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数学绘本的教与学能有效帮助低年级儿童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数学教育之间搭建软着陆的平台,让低年级孩子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概念界定
1.数学绘本
数学绘本就是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以简单的文字,丰富的场景等展现数学概念、数学认识等的一种图画书。
2. 数学绘本阅读教学
数学绘本阅读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于数学绘本阅读指导孩子去感知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学生数学认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绘本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把绘本与现行的数学教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整合。通过老师引领,使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发现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大大促动数学老师自觉走进数学阅读,重视数学绘本阅读,关注绘本给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而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促进师生之间的数学沟通与交流。
2. 课题研究内容
(1)精选绘本,感受数学绘本阅读的方法,努力挖掘绘本中的数学。
(2)利用绘本阅读,感知进行数学学习的途径。途径一:课内巧用绘本,体现绘本的价值。①看绘本。美国斯图尔特.J.墨菲先生认为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离不开看。他说:是美丽的图画和生活的故事教会了我数学。因此要让一年级学生学好数学,爱数学,我们在课堂内进行绘本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绘本中的图画,因为当学生遇到知识的疑难时,可以利用绘本中的图画,充分展开想象,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②读绘本。儿童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选择绘本,利用绘本中的故事来呈现,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不断产生数学问题,从而主动地去解决问题。③玩绘本。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绘本中的内容,让学生变成绘本中的主角;在玩的过程中遇到数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去解决问题。途径二:课外活用绘本,彰显绘本的魅力。①根据数学学习的结果,续写绘本,使学生在续写中温故而知新。②根据数学实践,遵循学生爱涂爱画爱模仿的特性,鼓励学生学画绘本,创造自己的绘本。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有关绘本阅读教学的资料以及他人的教学案例,借鉴他们的成功之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改变,逐步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要认真研读国内外各类数学绘本,引导学生看绘本,读绘本,爱绘本,创绘本,以数学活动课为阵地,课内外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整合、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研究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2017.11):选定课题、填写研究申报表;确定执研人员,成员了解数学绘本阅读的相关信息。
第二,研究阶段(2017.122017.10):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实施方案,定期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研讨活动,研究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究课,向课题组提交研究课例、课件,研究论文,教学反思等;在整体研究运作中,完善方案和教师互动式研究制度,考核评估制度。
第三,结题阶段(2017.11):撰写结题报告。汇总课题研究的成果,申请专家组鉴定。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全体成员每人至少有一节集团以上的课堂教学展示或获奖。
2.在指定博客中记录研究的过程,每月至少有两篇次的研究材料。
3.发表海门市级以上论文(含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等)。
4.撰写结题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
七、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课题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本课题组成员,都是教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有学校中层干部,有新入职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活力。执教过多节片、县级公开课,经历过大循环教学或多次送过毕业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发表,曾是市级课题研究的核心组成员,有着一定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课题能力。
2.课题研究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篇9
1.数学文化教学渗透本应是数学教学的“当然责任”,特别是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更应是小学数学教学价值取向上的“强烈诉求”。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教学中理所当然应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经历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要能明确: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什么样的数学?该怎样来学习数学?学习数学应达到什么程度等。《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建立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形成独立思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质疑的习惯,等等。”这些都体现着对数学教育的文化要求。
2.数学文化教学应看做是小学生今后自然学科学习的“文化启蒙”,这种启蒙效果必然会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得到顺利“迁移”。小学生最先学习的数学基本上是直观数学或经验数学,这是渗透数学文化价值的最佳时期,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启蒙时期。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重点可以放在让学生养成一种理性精神(与宗教迷信相抵触的精神),一种不同的数学美感(罗素形容为“冷而严肃的美”),一种深层次的快乐(由智慧带来的成功后的快乐),一种优良性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性格)等。教师应让学生从小就对数学有正确的认识,能更早感受到: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与数学有关,数学的普适性和应用广泛性是客观存在的。用华罗庚先生的话来描述就是“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这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小学生数学文化教学应被看做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助推器”,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由于数学的研究对象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直观背景,而是各种可能的量化模式,每一个量化模式看似简单,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必须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机会,为学生数学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二、小学数学文化教学实施策略
数学文化不仅指数学知识,而且指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审美情趣、研究方法等,数学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观念的发生、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数学的文化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
篇10
数学素养的通俗说法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其专业说法是指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熟练地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对各种问题能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二、数学素养的要素
(一) 、知识技能素养
对于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懂数学应该是教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小学数学教师要熟悉小学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知识联系。比如数概念的建立,在一年级教学10以内的数,到20以内数的认识,再拓展到100以内数的认识。从10以内的加减法到2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二年级列竖式计算10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作用,从而加深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认识,提高分析教材的能力。其次,小学教师还应具备高一级的数学知识,了解小学数学知识有关的拓展内容、数学思想及方法,拓宽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储备,避免犯科学性错误。
(一) 数学思想方法素养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1、 挖掘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教材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将其作为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中,“在35米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可以栽几棵?”先选择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画图、列式,一步一步地建立模型,从而化繁为简。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启迪了学生思维,充分建立起了数学模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养成用数学思维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做一个“有数学头脑”的人。
(二) 数学能力素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一般能力外,还应具备运算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等特殊能力。其次,运用数学的素养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相关学科、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去分析解决他们。
案例:《住宅装修中的数学问题》
材料一:
教师可以根据套房平面图,计算套房面积,从而计算装修的大概费用,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
(三) 正确的数学观
对“什么是数学”的回答,反映了一个数学工作者的数学观念,决定了他的数学活动方式。有一项调查表明: 76. 7%的教师认为数学是美的,能给人带来愉悦,这种感觉是美妙的,难以用语言表达; 71. 3%的教师认为数学可以把一个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 82. 7%的教师认为数学体现着热泪的发明与创造,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 81. 7%的教师认为数学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与社会没有联系的话,数学也就不存在了。
案例: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学
“红花10朵,黄花比红花多6朵,黄花有几朵?”分析:“黄花多, 红花少, 黄花的只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红花同样多,一部分比红花多,用黄花与红花同样多的朵数加上比红花多的朵数,就是黄花的朵数。”如果学生会做但不会如此表述便会被认为没有掌握这道题。
三、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一) 注重收集和积累,积极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锻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进行培养和积累。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积极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解题能力
解数学题若只满足于解出答案,得到知识方面的训练,必然会忽视了数学思维、数学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对于数学题,不仅探讨其解法,还要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寻求相应的实际背景或应用对象,从而拓宽解数学题的价值取向,达到既巩固知识,又提高数学素养的效果,同时多研究一些拓展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J ],中国大学教学,2005,(3):4―9,21
篇11
一、小学教师应有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一种个人能力,小学教师应能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和能够有效的运用数学。这也是培养小学生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数学能力。在上述的界定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其内涵。1、“社会”。它包括自然、社会、个体生活的文化背景。2、“从事”。它并不仅仅指狭义上的身体的或社会的行为,而是包括传递、联系、评价甚至欣赏陶醉于数学知识。3、“当前及将来的生活”。它包含有个体的私人生活、职业生活,与朋友、亲友的社会生活,以及作为社区公民的生活。基于以上对数学素养的认识,小学教师主要应有四个方面的数学素养即数学技能、主要的数学概念、数学课程因素、数学情境。其中,数学技能和主要的数学概念为主要内容,数学课程因素和数学情境则是次要内容。
1、数学技能。数学技能是指数学的综合能力,它是评定小学教师所有的数学素养的第一个主要方面,它包括各种不按等级顺序排列的数学综合能力,当然,这种技能与各级的教育相关。具体而言包含这样几个方面:①数学的思考能力;②进行数学论证的能力;③建立模型的技能;④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⑤表示的能力;⑥使用符号、形式和技术能力;⑦交流观点的能力;⑧使用各种工具、辅助物的能力。2、主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的数学概念应是包含有足够多的类型和深度来揭示数学的本质。要学会慎重选择机会、变化和增长、空间和形式、数量推理、不定性、从属性关系等概念作为其需要的主要数学概念。3、数学课程因素。主要来源于职前所学的系统的数学课程,这部分内容包含有数字、测量、估计、代数学、函数、几何学、概率、统计学、离散数学等。4、数学情境。要求小学教师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解答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
二、小学教师必备的数学基本功
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计算基本功,包括口算、速算,估算与四则混合运算。随着当前科学技术和生产的飞跃发展,现代化计算工具,已日益普及,繁杂的大数目及四则混合运算完全可以由计算工具来进行,为保证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要求一些基本口算达到熟练的程度即可。预测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内容,加强口算与估算,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算理教学和过程教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掌握估算、速算与四则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器用法。2、逻辑思维基本功:包括分析综合基本功,比较抽象基本功,归纳、类比基本功,检验和论证基本功。3、数学语言基本功:数学语言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口头表达要语音适度,节奏分明,形象生动。书面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两种,文字语言要求题文要一致,叙述要简明,判断要恰当,措词要精确,叙述要层次分明。数学符号语言包括:个体符号,运算符号,关系符号,性质符号和其它符号,书写数学符号应注意,书写准确,符号统一,要注意习惯用法,要便于观察。图形是表达数学内容的一种形式,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图形有:线段图、框图、集合图和几何图。4、解题基本功:小学生学数学,实质上是在学习解题。学生掌握概念,弄清定理、公式,都少不了解题这一重要环节。数学解题要求正确、合理、完整、简洁和清楚。5、教材分析基本功: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编写时,既要处理好知识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又要适应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还要注意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等。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正确领会教材的体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挖掘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德育因素,并且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地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6、教材组织基本功:“教材组织”是指课时教学内容如何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进一步进行教学法加工。、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这些工具。7、教研和科研基本功:会写各类教学总结和有关的教育论文。
三、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主要是通过职前培养,小学教师在从教前,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数学学习,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1、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未来的小学教师)感受和了解这些知识的发生和发现的过程,从而萌发一种关于数学知识发生和发现、模仿和追求的兴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没有兴趣、模仿和追求的学习,特别是数学学习,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成效的。一个数学老师,首要的成功,在于使自己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而且终生不忘。2、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加强以下几点:(1)通过数学告诉学生数学与周围的现实具有广泛的联系,要求他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主动去观察这些联系,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2)引导学生在解题时注意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从而考虑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而不是看它属于哪一类型。3、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1)观察、尝试、合情推理、猜想和实验。(2)抽象概括、划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等。(3)逻辑的思想方法,如分类、类比、完全归纳、反证法、演绎法等。(4)技巧型的思想方法,如换元法和待定系数法等。在目前的数学教学法中只对演绎法和一些技巧型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程度的重视,而对其他方法的重视则不够。我们今后必须大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且它比知识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地理解知识,使他终生受益,同时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4、更应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也许他们会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忘光,但是,他们所受到的数学训练,那种铭刻于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却能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数学基本功基本功训练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职前教育阶段,要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通过课内、课外以及教育实践的有关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地进行训练。必修课是主体,所以,关于基本功训练的项目、内容和各阶段的要求都应该在必修课教材的有关章节中明确提出以便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基本功训练,使这种训练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并使基本功训练得到有必要的理论指导。在职后教育阶段,基本功训练只能有重点地进行。训练的重点要根据所教的学科,并且针对本人的薄弱环节,结合教学实践,刻苦地、持之以恒地进行。由于职后的基本功训练是现阶段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符合我国小学教育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能直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把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抓紧抓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包括通用于所有教师的一般基本功,也包括学科教育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教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也将相应拓宽和提高。
(二)教师基本功训练要面向全体教师,通过各种训练活动,使全体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基本功训练是长期进行的教师培训活动,必须长期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要求,要分阶段进行训练。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训练项目和训练标准,分层次地达到训练要求,切忌“一刀切”,要把阶段训练和长期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要讲求实效,训练内容、要求、形式都要适合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做到练有所得,练以致用,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师基本功训练是群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持久实践活动,必须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加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持久地把这项工作搞好。自学自练是开展基本功训练的关键环节,必须牢牢地抓住,通过反复的练习,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同时,要按照基本功训练的特点和规律,辅之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和考核评估,提倡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基本功训练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要与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师业余文化生活,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或开展校际间的交流,或组织表演和竞赛,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教师任职学校对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要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工作;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领导和管理,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政策、划拨经费,保证基本功训练的开展;要制定训练实施方案和管理、考核办法;要建立表扬、激励机制,抓好典型,及时总结并推广典型经验。培训机构要与教研部门密切配合,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训练活动;加强对基本功训练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开展对基本功训练的研究,定期组织基本功训练的考核、评估、验收。教师任职学校是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场所,校长是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要建立约束机制使训练制度化,提供训练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加强日常检查监督,保证教师基本功训练持久、有效地开展,不断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篇12
|首页|最新|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公文|
论文搜索:[热门]素质教育写作总结说课计划心得体会教案操行评语
首页>>数学论文>>谈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课堂教学
-
【加入收藏夹】【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闭窗口】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任务仍十分繁重。深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内容对学生加以培育,以适应跨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学科自然不能例外。从当前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说,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开发非智力因素。人们形形、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研究与事实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审美性,如数学语言与解题方法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分式的统一美等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韧劲。
3.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4.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5.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课堂教育过分地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老师代替了,该学生思考的老师讲解了,老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扭曲了教学行为,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才能的发展。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地讲:
1.培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篇1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革,但在布置家庭作业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小学生是一群活泼好动的群体,玩乐乃其天性,但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点上,从小就给孩子布置各种各样的作业,量多而乏味,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不仅没能提升成绩,还扼杀了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布置不能一味求多,而应在质和趣上多下工夫,重在鼓励,激励学生对数学的爱好。
(一)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数学测验卷上都反复强调数学概念,方法,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在经过多次记忆,练习后还是频繁出错,平时作业中接触到的题型总是多而不到位。这些问题除了有课堂教学,在校练习不到位的因素,更在于家庭作业布置的疏忽。表现有两个方面,一,形式单一。机械的重复做题仿佛是数学家庭作业永恒的命题。二,内容乏味,耗时长。[1]为了应对那些多且杂的练习,学生们在放学后不能安心玩耍,看电视。做完家庭作业还要面对家长的补课训练。很多学生厌烦这种无趣的作业,常常草率应付,或抄袭完事。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为了配合课堂的变革,必须要设计出有趣,新颖,有效的家庭作业。
(二)布置采用多样式作业
为了改变布置单一枯燥作业的现状,我们需要多布置不同类型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有求知欲,渴望自我探索。布置预习型作业有助于满足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求欲。[2]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之前,可以布置三个预习作业,一,用圆规或圆形规格的尺子任意画15次圆。二,尝试将画出的圆纸片折一折,再测量下,看圆共有多少条半径。三,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的字母表达及相关公式。在做这些预习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边玩边学,做一个探究者,发现者,作业中开放式的题目也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热心。布置预习性作业的时候要注意尺度,不能完全与教学目标等同,不然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除了预习性作业,还可以布置一些阅读性作业,因为阅读是激起兴趣,获得知识的良好途径,让学生们阅读一些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可以大大活跃他们的思维,学生只用简单的阅读和理解,不需写出来,像是高斯求和,幻方问题等,都是数学上有趣而在课本中接触不到的问题。[3]
实践型作业也是值得提倡的作业类型,比如在学习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之后,可以让学生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菜场或超市找一找千克和克,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这种实践类作业可以弥补家庭作业枯燥的情况,将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趣味性十足。除此之外,还可以布置一些补充性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补充一些和数学有关的作业,比如在布置简便计算练习后,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固定作业后自主补充两道和简便计算有关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补充题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除了上述类型的作业,还可以考虑给学生布置一些游戏型的作业,因为儿童学习的途径重在活动,活动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是发展认识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小学生们喜欢的一种形式,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可以巧妙的把家庭作业设计成游戏,让学生们边玩边学。如在学习运算时,可以布置让学生和家长一起用扑克牌玩24点,在乐趣中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
小学生是一个容易被鼓舞,被激励的群体。教师在批阅完学生的作业后应当及时反馈,还应建立学生自评制度。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在作业末尾附上自评,可以有字迹方面的,正确率方面的,分优秀,良好,待改进等。这种自我评价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标准,有助小学生养成细心,认真书写,检查的习惯,鼓励学生认真对待作业。除了自我评比,还可以有学生之间的评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适当的家庭作业对手,要注意稍强和稍弱的搭配,时常调整,不能用强强,弱弱,强弱的搭配,这样激励的效果会差许多。[5]由于字迹是学生长期学习形成的习惯,不能在一时半刻得到改进,对字迹的考评可以重态度,而不是事实。如某学生的家庭作业虽然全部做对,但态度较差,可以给优减的评分。除了学生之间的评比,当然少不了教师的激励,教师可以在前两者上的基础上,进行判定,以一周或两周为基础,给予优秀学生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如在学生之间的评比中获得五连胜的学生,周末作业全免等政策,大大激励学生学习和竞争的热情。
除上述所言,家庭作业的布置不仅要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参与,还要家长的适当配合。在对孩子的期望上要所控制,不能有太高要求,总拿比孩子优秀太多的学生作为比较,指望孩子一天变成天才,不如要求孩子每天进步一点,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迈向成功的道路,不可走极端。只有宽容和正确的指导,时常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变得热爱数学而不是厌恶数学。总之,只有教师,学生,家长三者的默契配合,才能让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变得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赵义兰.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兴趣激发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10)
[2]周海艳.如何有效布置小学数学家庭作业[J].新课程学习 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