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创新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新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创新教学法论文

篇1

3.关注学生对教学的感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与灵魂在于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产生感悟,本课程并没有其他课程的限制性指标,学生们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课程互动中。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学生的情感充分的尊重,从而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不应该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行过分的干涉,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投入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展开要立足于信息的反馈与交流,在大学生活中充分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观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进行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使本门课程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天地。

4.充分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基于这个项目而展开的课堂教学活动,其主要模式可以分为项目选择、项目实施、项目演示以及项目评估4个环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其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一教学法一旦运用,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激发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知行合一的意识。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1.通过新鲜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在的大学生被人们称为“新新人类”,他们的思想非常前卫,同时又对现实权益非常关注;他们本身又具有一种独有的话语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特点,在教学课堂中合理地加入一些与这些大学生特点相关的教学语言,并针对他们身上存在的这些特点对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行精心创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大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行激发。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教学课堂就会充满青春与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名言警句,还可以运用一些发人深思的语言,这样就能形成一种和谐的共振效应,由此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一致性,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使课程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2.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学科知识提高教学的品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养,通过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注意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自我发展和学习进行全面关注,进而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不断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各学科知识,进而使本学科的教学凝聚力得到有效提升,使本学科的教学操作性更强,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篇2

2.教学模式墨守成规。虽然语文是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科之一,但是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看,显然课堂还是过于拘泥,没有创新意识。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在许多初中生教育课堂中,语文课俨然变为阅读课,学生宁愿在下面偷偷看课外书,也不愿意听教师讲课,这说明教师的能力不足,课堂形式不够吸引学生。因此,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亟待实施。

3.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保障。但纵观现在初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并不是出身语文专业,大多是系主任、学校领导,亦或是学校其他代课老师,专业的语文教师数量非常少。这些非专业的老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之余带学生语文课,根本无法在语文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语文虽然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是其中的审美境界是高于生活的,如果仅凭生活经验去教语文课,那么只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层次,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的想象。初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对教师的语文素养严格把关。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语言积累,语文能力,思想道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与文化积淀。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才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学校在选拔语文教师的时候,应对应聘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现在的初中大多数是寄宿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超过在家里的时间,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做出一定的模范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教师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才能端正对待该学科的态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度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把语文教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比如课文分段,文章结构,作者的生活背景等枯燥的重视点,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很不利。在语文素养的众多领域中,我们只截取其中一部分进行重复式的教学,这显然是对语文教学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对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从教学内容重心入手,教师要从知识点教学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把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如人教版朱自清的《背影》,对于父亲与儿子之间心里对话应多加探讨。学生先各自发表对于父亲的情感,然后与文中的情感做对比,逐渐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于父亲那份复杂深沉的爱。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教育学生尊重与敬爱父亲,理解父亲的艰辛,任性的时候要多想想父母的感受,体贴父母。教师通过文中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份情感的流露,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真理的探索,让学生逐渐走向成熟。

篇3

1.传统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1作文教学写作过于模式化

小学生的年龄是比较小的,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语文作文,还要自己写作文是非常困难的。某些小学老师过于急躁,为了让学生尽快写出作文,多是采用模板教学的方法实施作文教学。老师会让小学生自己看很多优秀作文模板,之后照葫芦画瓢地独立写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固然对作文教学有很大帮助,但老师应该看到这种方法给学生提高作文写作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视野,学习一些比较好的写作手法和优美的词句以丰富自己,但是也会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每当学生要作文的时候都是对模板的简单改写,缺乏自己的思想,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2作文教学缺乏真情实感

语文作文写作本应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是自己真情流露的过程,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作文写什么,而是怎么通过作文写作表达自己。然而,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有与生活实际脱轨的迹象,很多小学命题作文的选题没有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况,小学生对作文题目缺乏相应的生活体检,难以在写作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而老师又硬性要求学生写作文,导致学生胡乱拼凑,作文就是流水账。长此以往,会让小学生对写作逐渐麻木,写作只为应付,作文质量不佳。如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写出来的作文就一定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培养出具有文学素养的人才。

2.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建议

2.1活跃作文课堂气氛

我国传统的小学作文课堂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主导,老师会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展示优秀作文,之后点评作文中的亮点部分,采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没有互动的步骤,老师在作文课上与学生的活动环节多数情况都是老师在点评学生写的作文,而且一带而过,无法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得很多学生在上次写作过程中犯的错误延续到下次写作,重复出现类似问题。为了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老师一定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作文课堂活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当老师给学生点评作文时,借助交互式白板增强点评的交互性和让作文点评更细化,加深学生的记忆。

2.2打破作文模板的束缚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借助模板作文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是无可厚非的,而且这种模板教学法是让小学生快速学习作文的很好方法,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适量使用。但老师一定要防止学生被作文模板束缚住,让小学生作文写作变成流水线写作。老师在给学生讲究作文模板时一定要告诉学生模板并不是标准答案,写作文不是背模板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模板作文进行细致的分解,告诉学生这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什么写作手法和词汇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当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哪些修辞手法和要积累的词汇。这样才能利用模板作文,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由开始的模仿上升到创作。另外,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写作,还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素材有大量的积累。素材的积累主要是学生主动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点滴,老师要提醒学生课下积累素材,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上简单分享,只要坚持小学生就一定会有很多作文素材可以用,不必局限于作文模板的仿写。

3.结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教学目标。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文学修养,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必须有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上都要做到与时俱进。

篇4

3.学生主体性不强,忽视学生能力的养成。新课程倡导“双边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但是通过对小学语文课题进行旁听,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所谓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活动相对较少,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方法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的重要启蒙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还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教学工作,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师生合作探究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识字、读书,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师生合作探究方法是新课程实施后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研究能力。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的前提,师生合作探究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能使教师及时收到反馈信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待培养,教师在与学生合作中要起引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篇5

通过对表1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是适合时代学生体育需要的,但是也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2.1新课标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要时刻在“法”的背景下探索出适合时代背景的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在课课标理念下,传统中学体育教学理念苍白无力,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追寻适合新课标教学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

2.1.1应遵循中学体育教学规律

中学体育教学是由多简少难、间隔性较长的身体活动组合而成,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等。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样要遵循这些规律,才能使新的教学法具有实用性。

2.1.2适合教材内容,因材施教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学体育教材内容的特点及中学生的性别、个性差异,选择、优化并运用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引导中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1.3紧追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新课程改革在中学体育教学方面涉及到体能、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环保、营养等多学科,体现了学科间综合性的特点,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发展,各大中学校必将不断开设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必须紧随新课标理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掌握新的教学技能,以适应新的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需求。

2.2新课标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理念的改进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见七种新课标贯行的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但是还需要我们中学体育教师的不断改进,以更好的适应新课标教学的需要。根据执教经验,本文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上加以创新。

2.2.1信息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在体育教育领域也逐渐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体育教育环境。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劳动量,还可以在某一体育技能的教授过程中,给中学生呈现出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仅利用教科书与教师的亲身示范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表象意识,还极大程度地阻碍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2.2.2游戏化教法

在计算机中装入体育游戏软件,游戏软件能为中学体育技能的学习提供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意识的转移。例如:让中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跳高、跳远、拍球、篮球、足球比赛的游戏。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错误动作给予反馈,这样可提高学生在现实比赛中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解决技能学习中难题的能力。传统的游戏教学法仅仅是为了热身及课后的放松之用,对中学生技能的提高起到的作用甚微。

2.2.3组合创新法

体育教学方法中的组合创新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将相互关联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优化,并与相应的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于体育技能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获得巨大的效果的方法的集合。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指导学生的体育创新实践活动,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却忽视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2.2.4逆向创新法

所谓的逆向创新法是指在对体育技能传授过程中,把技能传授的程序与步骤进行反向处理与探索,就形成了体育技能的逆向创新教学方法。例如,中学排球扣球的传统教学步骤为:第一,建立扣球动作技术概念。第二,学习准备姿势与判断球的内容。第三,学习助跑与助跑接起跳技术。第四,学习起跳与起跳接击球技术。第五,学习击球与落地技术。第六,学习完整扣球技术。而逆向创新法教学则要求除第一步和第六步与正常教学步骤同样外,其它各步按正常步骤的顺序逆反过来。通过扣球步骤的逆反教学,使学生掌握扣球技术动作的时间明显缩短,而对技术的熟练掌握程度却比按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所取得的效果好。

篇6

说读式手法,就是用边读边说、读读说说、说说读读的方式理解、品读课文。如在教学《猫》时,我就采用了说读法。朗读课文之后,抛出话题,从三个方面来说:说猫,说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说说人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说说文的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每一个话题学生先在文中圈点批注,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或追问、或点拨、或指导朗读、或归纳方法。教学在边读边说的漫谈中向前推进,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却收获颇丰。

三、学法式手法

如在教学《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时,我就采用了对比阅读法。在熟读两首诗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交流,探讨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对比,最后归纳出体裁、背景、内容、主题四个基本方面。接下来,学生逐一进行比读。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学生对对比阅读这一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有了一定的掌握。

四、创编式手法

创编式手法,就是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运用与处理课文,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我让学生从晁盖、吴用等人的角度改写了这个故事,再把改写之后的故事与原文进行对比,这样既理清了生辰纲被劫的过程,又使得原文中杨志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创编式的教学手法,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对比阅读能力,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五、联读式手法

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了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上课时,先研读了课文,再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苏轼的作品,并赏析其中的一首,最后说说你对苏轼其人其文的总体感受。学生的交流虽然还比较肤浅,但他们对苏轼的作品已有了兴趣。通过一首诗,延伸许多诗,走近一个人,这是我在教学名家名作时常用的手法。当然也可以按风格联读,按体裁联读等。

六、妙点寻踪法

篇7

1、 分析我国文史类学科创新性教育的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文史类教育模式的影响,文史类的课堂依然采用的是教和学的教育模式,在课堂的设置以及考题的设置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的表现。根据传统的教育,教师根据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这就造成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同时方法都比较呆板。缺乏创新意识,形成了一种瓶颈,这就影响了教师的讲课以及学生综合发展,局限了知识面。在潜意识中人为:只有理科需要创新。这种学习理念就造成文史类学科不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文史类的教育中要积极的提倡创新意识,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在教育的改革中要推广创新性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培养新型的教育人才,改变文史类学科在创新性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2、 文史类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分析

许多人认为,创新是理科生的事,而文科生与创新没有关系。这种创新理念就影响了文史类学生的教育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文史类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存在的原因,有助于改变这种学习理念,提高文史类学科教育。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偏科”思想的影响。不少学校都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现象。在学校的正常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对人文教育的投入,提倡文化素质教育,吸收大量的优秀学者,优秀教师来进行引导,改变了人文氛围,沉淀了提高文史类学科教育的影响。在教育中要不断的积累,缩短文史与理工的差距,改变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培养的现状。要紧抓教育理念,抢抓机遇,积极的号召文史类学科教育的政策,改变教学发展的现状,打破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思想。

另一方面就是:在教育中,学科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但是在教育的现状中可以看到,应试教育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主要以升学率来评价文史类教育发展。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在文史类学科的教育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独立的进行思维、独立的进行判断,能够做到行动独立,有自身独特的思维。因此,要在教育中提倡创新性教育,进行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学习模式需要不断的积累,最终达到发展教育的目的。

3、 培养学生在文史类学科中的创新能力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在文史类学科中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其中主要的策略有:

3.1进行创新教育

在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在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理念,以及在校内经常开展一些学术讲座、创新性活动的讲座、开展科普活动、举办科技展览活动等,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增强文史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育。

在文史类学科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工具,改变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在交流、沟通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独立思维的意识,这就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在思考的过程中有独特的观点,一步一步进行挖掘,这就形成了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

3.3提倡学生独立写作、自由写作。

这种随意性的写作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空间,根据自身的思维进行创作,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个性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范文,以及写作上的技巧。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在作品中反应作者独特的思维,这样就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情感体验。要结合文史类学科的特点进行不断的突破,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性教育,使得学生在成长中,知识面不断的丰富,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探索中不断的发展,在创新中不断的提升。

4、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文史类学科在创新性教育中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国家创造性的人才,加强各方面的教育。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文史类课堂中进行改革,推广新思路、新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沟通、交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授课的知识面,实施全面教育,能够让学生综合发展,在文史类学科的教育中,注重创新,能够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做出贡献。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茂建东,赵剑锋.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对高校文科生创新意识形成的束缚[J].出国与就业,2010(12)

[2]石新华,谢耀鹏.中学语文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3]吴和平,李金峰,马志国,吴群志,杜鹃.创建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4]师范类本科生人才培养和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及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2010(04)

[5]杜强强,史晓霞.守正与纳新:马列文论创新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现代语文,2012(08)

篇8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年纪,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多注重对书本知识的教授和灌输,忽略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而导致小学生活跃的思维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课堂的积极性也大大减退。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变差,习惯去依赖教师来学习课堂内容,解决学习问题。

(二)注重应试教育

我国的主要教育制度就是应试教育,对于任何一门学生学习的科目,学校都会采取期末测试的方式来对比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然而音乐是一项灵活多样的科目,它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纸张文字之上,也不只是一两首乐曲可以检测出来的。所以,应试教育通常忽略了学生本身具有的天赋,只看到了学生书面上的成绩。不仅如此,应试教育会让音乐成为学生的一项任务,学生会对此产生排斥和抗拒。由此导致上课无法积极的思考和参与,最终影响了音乐的基础学习。

(三)教学内容单一

音乐在各项学科之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学习的内容也不够丰富。多数学校的音乐教育仅仅停留在书本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例如,某校教师在教习音乐的课堂上,只是单纯的带领学生认识五线谱和音符。挑选个别同学来进行演唱的示范。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音乐课堂上可以使用到的道具或者是乐器,学生只能听老师单调的解说,或是老师在讲台上用钢琴为同学将乐曲演奏一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课堂出现枯燥乏味的状况,降低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重视兴趣培养

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了解学生的喜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教学生学习一些容易上手的小乐器。例如,某位教师为同学准备了笛子,上课的时候,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演示,学生就可以紧跟着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好奇心,专注于老师讲解的内容,有不懂的问题也会积极的向老师提问。最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团体的演奏,虽然不够熟练,但是学生对简单的乐器操作有了基本的认知,课上不再是单一的听讲,也能让学生活跃起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内容中。教师应秉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提倡实践操作

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就不能让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本教学,这只会让正处在贪玩好动年纪的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多进行动手操作。例如,某小学曾经的音乐教学模式,仅仅是在课堂上简单的演示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跟着老师参与进去。经过教学改革之后,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设备和一些小乐器,课上教师不仅单独为学生演示内容,还会邀请学生一同演奏。像是在讲解《雪绒花》的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乐曲短片,然后又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乐器演奏。学生对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上积极跟随老师的思路,加快了完成课堂任务的脚步。

(三)丰富课堂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基本知识的讲解和简单的乐器演示之外,还应该更加丰富课堂的内容。在内容的丰富上,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演唱和乐器学习等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带有趣味的课堂小活动。例如,某校园内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带领学生进行演奏,还会在学生学习和了解了乐曲的内容之后,根据乐曲阐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意义来编排一个小型的音乐剧。安排部分学生进行音乐剧的表演,部分学生进行乐曲的演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都积极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也很好的利用了他们贪玩的特点。在“玩”和“教”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的表现更加的积极,对乐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四)改善教学环境

篇9

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创新式教学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的创新,社会、科学、经济才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任何一个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民族,都需要有创新作为支撑。随着知识的深入发展,目前创新已不再是以往方式上选择,而是需要逐步探索知识的真意,在问题上寻找更为简单的解决方案。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创新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兴趣的延伸,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知识向社会技能转化。此外,教师应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手段锻炼学生能力,并在其中逐渐发现学生潜能,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一线教学经验,就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粗浅地谈几点建议。

一、造设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力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提升知识传递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教师的惧怕,导致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知识吸收能力也随之下降。教师应为学生塑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大胆地回答问题,并表达自身想法,教师对于不成熟的建议加以指正,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热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弱势群体只有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中,才能够释放自身的创造天赋。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环境十分重要。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学方式,当学生发生错误时,应合理地引导,而并非将观念强加于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进而更好地开释天性。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互动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吸收知识,并逐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最大问题便是过于压制学生的天性,使其必须听从教师的建议学习,进而造成了学生和教师思想观念的一致,这种教育方式,将导致学生缺乏独立人格,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方式,由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过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引导教学时,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具体执行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在问题的设立上,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在得到学生答案之后,教师进行整理和归类,通过答案的汇总,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而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之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答案。如《骆驼梨花》一课,教师讲解知识之后,可以向学生传达叙述手法的知识,学生得知相关信息后对该篇课文进行探讨,之后教师会获得不同的反馈意见,进而结合倒叙、插叙等运用方法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叙述手法再次品读文章,找到文章对自身情绪带来的起伏,进而对几种叙述手法产生了深刻的记忆。

三、创设温馨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对于情境教学的研究愈加深入,进而发现:不同的情境能带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氛围,合理的进行情景教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扩散。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挖掘学生主观思维与课文的连接,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学生对于丑态万千的人群深感兴趣,却又并不理解他人对皇帝奉承的做法,而文中幼稚的孩童却能讲出真话,因此笔者采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思维与文章的孩童产生共鸣,以培养学生的优越的品格,问题为:“是否在你们身边也有着像奉承皇帝那般的人?”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其反馈信息中得知,学生均已学会了如何讽刺虚伪的意见。该方式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也将其思维彻底的激活。

四、提出质疑引导思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思考能力

任何人都有着对周边事物怀疑的天性,但是因为某种因素,而导致一部分人缺乏怀疑的勇气。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很多内容与现代社会有所差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找真正的答案。许多学生不敢向教师质疑,是因为自身缺乏勇气,怕教师迁怒于他,因此把问题封锁在思想中直至遗忘。该状况下,教师应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承诺,任何教师都不会因为发生错误而迁怒学生,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师收到学生问题时,应第一时间给予表扬,使其更为勇敢的思考,并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应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教会学生合理思考问题的逻辑方式,通过不断的归纳和总结发现新问题。

此外,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与学生不断进行互动,因为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思想的引导者,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行为改变自身的认知,因此,教师进行创新,能够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创新可以在各个方面实现,如一些严谨的短篇小说,教师将结尾去除,要求学生进行设计结尾等。不仅改变了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创造的天性,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创造之中。

总而言之,合理的激发学生创新,需要教师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天赋的关键点,将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在未来能够成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波.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7)

篇10

科学研究的起点往往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视我们的传统教学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正像李政道博士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都在做“学答”,其结果往往是墨守陈规、缺乏创新。要真正塑造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

一、更新教育观念,创设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敢问”

我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一次书面调查。题目是:谈谈你对“提问”的看法。学生的回答近似一致。有的说:可以启发我们……;有的说:可以了解我们的……;有的说:可以调动我们的……。不难看出所有的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提问”是你教师的事,而我们只管一个“答”字,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为什么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素质差,一提问,一发言就心慌,胆怯;

2、害怕别人笑话,担心自己的问题档次不高,遭人取笑;

3、不善于积极思考,无问题产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

4、学生提问技能的缺乏;

5、学科教学内容呆板;

6、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只注重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分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都忽视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

7、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目前,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仅采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而试卷上往往是现成的问题,只要求能够正确地写出解答过程,几乎从来没有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要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提出问题的权利,不管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粗糙,都不应遭到别人的挖苦、耻笑,不管问题多么不着边际,也不应遭受人格的污辱。平等和民主要求教师不仅应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提出的针对教师和教材的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予以肯定,然后再是引导和分析;还要引导全体同学正确对待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要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成就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也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会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进而能做到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扩大创新思维的空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想问”

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是主动提问的重要心理条件杂志铺小论文。可以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地理科学的意义的教育,经常给学生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及周围有识之士的故事,结合教材阐明学习地理的价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科学知识的可用性和学习地理科学的现实意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以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情绪,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引起新的探究要求,从而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中学生好表现的特点,用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地发挥大脑潜力,引导展开以提出问题为主题的学习竞赛活动,用精练的语言,点拨学生思维,使他们置于“愤”、“悱”的状态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打开一个个思想的窗口,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1、引导学生把书本、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棘手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

例如,我们在野外观察土壤剖面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如下疑问:为什么有的土壤层次颜色较深;有的层次颜色较淡;为什么有的层次较为疏松;有的层次比较紧实、黏重;此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提出来,并与他们一起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2、较中发现问题: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地理事实与地理事实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讲解与课本、课外的资料练习的对照中发现问题。如在讲到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时,可让学生列表、比较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表格进行提问:如特点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在发散思维中提出问题:例如,学生在野外考察时,就会提问:山坡的两面树的颜色有差异。在此,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着手来具体解决这种问题。

4、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问题”:生活中的地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留意观察,问题便会滚滚而来,有些问题可能立时可解,有些问题又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柳暗花明”。例如,在居民区中生活的学生就可发现,为什么有的季节底楼有阳光照射,有的季节底楼没有阳光照射,为什么有些楼房的底楼终年可见阳光,而有的底楼终年就见不到阳光?同样在夏季的晴天,走到有些地方,就感到热浪滚滚,而走到有些地方就凉爽无比?……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学生既学习到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生活经验,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重要性以及地理科学的实用价值。

5、在想象中找问题:在平时,我经常告诉学生,不仅艺术需要想象,事实上科学也需要想象,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一下子就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未知成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发展史告诉我们,假说为地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论”就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所以要学好地理,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想象出以下问题:⑴未来的人居环境会是什么样的?⑵人们未来是否可以到其它星球上生活?⑶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地球上的环境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⑷再过20年,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哪些将会大放异彩,哪些将会被淘汰?……

6、在研究性学习中找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探索。每次研究性活动之前和之后,都要让学生想一想:

①今天实践、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能否换一种方法?

②今天的观察是否仔细?还有好点子吗?

③今天的活动遇到了那些问题和困难,我能解决吗?

……

所以,每次活动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点子”,当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好,想过了,即使是错的,也比不想为好。

参考文献,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这样就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引起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矛盾,产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篇11

    以多元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智能理论认为,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这种能力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与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想是一致的。我校“六步循环教学法”中的提问探究,大大地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笔者探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问题体系 ”。这个体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方法”为中介,以“探究过程”为结果,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问题,称为“问题体系”。

    1、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是“问题”和“方法”师生均知,“答案”教师知学生未知,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中设置好一装置,使三个种子分别处于三种环境中,请学生猜测它们可能的变化。”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类提问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最小,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提问。

    2、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问题”师生已知,而“方法”却对学生隐蔽,要求他们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大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例如在学生认为阳光是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提出如何设置实验方案证明。

    3、第三个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其答案相应也是多元的。这类提问通过方法的拓展,加大了能力培养的力度。由一系列的方法,产生一系列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线性向非线性的多元方向发展。两届诺贝尔奖得主鲍林先生认为,“获得一个好主意的最佳方法是先得到许多的主意”。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举措。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时,发散出种子被虫子注了会有什么结果?(也许萌发也许不萌发,视情况而定)种皮去除会萌发吗?种子煮熟后会萌发吗?种子未发育成熟时会萌发吗?等等。

    4、第四个层次的问题是要求方法和答案均是开放的。例如猜测种子萌发的可能条件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等……不同资质、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这类练习使学生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他们多元智能的发展,使他们有机会对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选择,促进他们形成宽容开放的心态。又如提供实验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如何展示种子萌发过程?

篇12

一、异步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创新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改革已经发展到更高的层面上来,实现更快的素质教育发展新目标。素质教育的主要实现目标是以提高受教育群体的整体能力素质,引导受教育者能够具有自立自强、自主创新和独具主观能动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异步教学法正是在教与学多向互动的情况下实现对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自主地思考问题并主动去解决问题,达到自立自强,活泼欢快的快乐生活和学习新目标。

异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一直贯穿着创新这一条教学主要思想,无论是教育方式、教学方法,还是学生学习方式或者是学习方法,都鼓励和提倡创新,从而不断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不断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从点到线再到面的不断发展,以至于扩展到整个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成绩,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由此看来,异步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创新教育教学中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异步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创新教育教学之中的作用探微

(一)促进高中语文创新教学长效发展

高中语文知识是小学、初中两个阶段语文知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大学语文知识的敲门砖,高中语文知识面的博和广不言而喻。要在短短的三年高中教学时间里完成相当任务的高中语文知识教学,仅仅靠课堂那些45分钟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师生课堂内外互动教学,实现学生课堂内外的自主性学习,在点滴时间空隙里实现学习思维的不断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达到创新教学的长效发展。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与不断提高

异步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诱导学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与学习习惯中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思维和行为习惯。例如在一堂高中语文课中,总体课堂教学时间为45分钟,在实施异步教学法中是这样分配教学和学习时间的。教学第一步,教师先用20分钟让学生自主复习上一堂语文课所学的知识并温习这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在这过程中教师用10分钟左右在黑板上板书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思考题,让同学们自主地在下面学习和探讨这些思考题,教师在板书完成后和学生们达成探讨伙伴,自由性地进行分析探讨;教学第二步,教师运用20分钟主要精讲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并实现这堂课与上一堂课知识的有机链接,同时实现思考题的探讨,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并发现学生们提出的具有创新思路的学习和解题方案,达到择优发展;教学第三部,余下的5分钟,教师故意实现有无意识性地诱导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实用性,运用文学思维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细胞,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教学的目的。异步教学法提倡少布置课外作业或者不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更广阔的的自由学习和课外兴趣阅读空间。这样,在长期的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下通过教学氛围的不断渲染,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素质,达到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教改成绩。

(三)能够动态地实现新型现代化人才的基础性培养

异步教学法实则是一种动态的创新的高效教学方法。实现异步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够活化语文思维中的文学性创造思维空间,激活学生内心的文学潜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素养。这对现代化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改革作用,我们应大力发展异步教学法,使其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三、结语

总之,异步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创新教学中得以实现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实现我国教学新改革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学新方法。它作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为新一代文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教育方法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13

一位教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学生进校门时是各种各样的形状,有三角形的、菱形的、正方形的、不规则形的,而走出校门时,全变成了圆形的,棱角被抹平了。教育的最高准则是个性的解放,而现实中的这种教育不仅成了学生的负担,而且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甚至束缚和扭曲了人的个性,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地理学是一门趣味性、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取知识、反复练习、机械记忆、强化贮存的过程,而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小学教育论文,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贮备,解决新问题,主动同化新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通过积极地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教师是无法代替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老师的主导作用所能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如何帮助、促进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方面。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努力培养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求异思维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但允许学生对教师、对书提出质疑,而且要允许学生突发奇想、“节外生枝”,打破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突破原有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虚心担当“听众”,多发现学生求异思维中的合理因素或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心理,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到如何去欣赏旅游景观时,有的学生从角度去欣赏,有的从时机把握方面去考虑小学教育论文,有的从情感方面去欣赏,有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欣赏……站。我在点评小结时,首先请各位学生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告诉学生这些观点都是合理的,只是缺少一点系统性,并适时予以鼓励表扬。这样既能使学生开动了脑筋,活化了思维,又调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培养求异思维的方法

1、侧向思维的培养。要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善于从多侧面、多渠道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善于利用身边事物或信息进行联想、类比;善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个角度来寻找思维的切入点。

如:高中地理“传统工业”一节授完后,我展示了一幅我们当地的“工业分布图”,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当地有哪些主要的传统工业?分别分布在哪里?这些地方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是什么?有什么不利方面?怎么样去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前四问相互联系,层层推进,最后一问打破常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联系前一问,还必须联系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

2、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创新常用的思维方式,有些难点问题,从正面往往很难突破,而“反过来想一想”,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行教材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小学教育论文,大多是先结论后分析,我在上课时一般都是先分析后结论,着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所以然”,而且让学生理解了“之所以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逆向思维在求异思维中的作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如在讲完高中地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后,我有意识地提出如下问题:假设地球自转与现实相反,我国气候会有什么变化?会出现什么地理现象?目前,回归线附边大陆西岸的气候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干燥少雨是西亚气候的一般特征,西亚是否存在相对湿润地区?这些地方分布在哪里?相对湿润的原因是什么等,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气候形成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许多创新正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问题重新审视,提出多种可能的情形和解决方案,最后获得成功。教师要善于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创设一定的疑惑情境,引导学生破除常规,对问题进行富有创新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概念与举例,局部与整体关系,静态与动态变化小学教育论文,个性与共性比较,特殊与一般,现象与本质,一题多解等都是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要求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举一反三。高中地理教材和现实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地实际,进行创造性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我在讲授“城市地图结构”这节内容后,我安排了一个“畅整2030年”的活动。

畅想2030年

请闭上你的双眼,用一种舒服的姿势做好,可以听一听窗外的声音,也可以听一段舒缓的音乐,让你的思绪沿着时间隧道,进入2030年。想一想-------

那时,你的年龄多大?

你可能从事什么职业?

你会居住在哪座城市?

那座城市的地域结构将会是怎样的?

你居住在一所什么样的房子里?

你房间外的环境如何?

在你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最令你担忧的事情可能是什么?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又起到了对已学知识进行了联想、巩固目的。

三、培养求异思维的途径

1、主阵地主渠道是课堂站。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营造创新的氛围。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还有什么”小学教育论文,不能把学生地思维限制在“一”上,而应努力促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多”,为学生创新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

2、拓展和发展地理学科活动。如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推陈出新;在教室的“地理园地”中开辟“教你思考”“趣题征解”“请你攻擂”等栏目,让学生品尝成功的乐趣,激发其继续求异创新的动力。

3、组织开展激活求异思维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展现创新人才的大舞台。社会实践中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为激活求异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每一节后面都有许多活动题,其中相当一部分活动题是社会实践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索。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选择信息、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展示了学生的创新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