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机房建设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机房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机房建设论文

篇1

【引文】

一、规划、设计和配置的不合理

机房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员,在设计和规划机房建设期,由于对机房建设的重视不足,规划设计相关人员对机房设备,和机房管理的不太了解,只从单专业领域来设计规划机房,没有从多专业领域中进行详细的探讨和规划,导致建成的机房利用率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机房前期规划阶段是我们整个建设和管理当中的重之重,做好他的初期规划,根据具体需求和业务发展的速度和未来发展的规模,做好机房IT整体规划。经过IT规划后再来做机房基础设施的规划。

前期的规划、设计机房工程是多专业、多学科、技术含量高的综合工程,所以在规划、设计时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完成。在智能建筑工程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必须明确机房工程的重要性才能做好机房建设。

二、机房环境滞后。不重视机房的扩展性要求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数据传输的数量不断增加,但随而来的新问题是分散在各地的中小机房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又出现了隐患。这样在各个行业及先关部门均开始大规模的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机房,对数据的处理、存储进行集中管理,以提高数据的稳定性、安全性并有效降低了运行及维护成本。各数据中心机房采用高速网络相连通,使各数据中心形成强大的机房群,进一步的提高了机房的可靠性及设备的使用效率,并建设统一的冗余备份成为可能。但由于环境滞后、设计、配置的不合理,大多数机房在运行时为了散热单一采取排风使机房内产生负压,造成机房内灰尘洁净度严重超标,导致机房里部分IT系统的不稳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机房建设往往最开始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不考虑以后添加新的服务器,导致机柜内配电存在很大问题,以后无法增加设备,扩展性很低;相关线缆的长度不考虑实际施工时的一些不能走线的位置只看图纸,导致机房内到处都是插线板、电缆线,像蜘蛛网,使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机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认真作好用户需求分析,如果只根据经验进行组建,那么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针对功能需求、设备数量进行相关设计,容易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这样通常导致机房建成后不久就要进行机房改造来满足新增设备的需要。

三、服务器选用和业务系统不均衡

选用服务器,我们不仅要考虑所运行的业务系统,还要应考虑使用稳定性和适用性去选择产品,而不是一味降低成本,或一味的追求高性能。要考虑到业务系统在不同时间段里的负载,选用的服务器和业务系统要达到一个均衡,要保证业务系统在繁忙的时间段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不然弄出的服务器拿到机房经常死机,后期管理员维护起来很头疼。

很多中小型企业的技术人员在选择服务器的问题上存在这样一个疑问:究竟什么样的配置可以支持所运行的业务系统。这个问题虽然是从所运行的业务系统上来寻找答案,但需要从业务系统上详细分析:例如同是运行网站业务系统,因为每个网站使用的Web系统都不一样,有些用IIS+ASP,有些则是用Apache+PHP,这在脚本的执行效率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网页系统编写的复杂程度和优化程度也极大的影响着服务器能够承载的访问人数,大部分的新闻资讯、下载类网站都已经使用了静态页面来减少Web系统对服务器处理能力的依赖,但是仍然有不少例如论坛、商城一类的系统需要大量动态代码的支持,所以笼统的从业务系统上来需选择服务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必须具体的从业务系统上来分析该选择哪种服务器。

四、系统性、可用性不高

篇2

2.1化工企业网络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思想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机房服务器等设备逐渐增加,对化工企业网络机房的物理环境的安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机房内的防火防雷防盗系统、配电系统等要时刻保持整个网络机房系统的可靠运行,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故障都会对网络机房的整体运行造成损害,必须及时处理,网络机房内的计算机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存储和传输必须得到可靠的保障。如果网络机房采用全天候工作人员值班的方式,那样会加剧工作难度,时间上没有弹性,负担很重,出现故障只是通过技术人员的判断,这种判断不仅没有说服力,而且没有保留的证据,所以很难做出故障分析,这样对网络机房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我们必须采用动力监控系统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使网络机房整体安全监控得到保证。采用动力监控系统进行全天候监控,方便快捷,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和维护上也很方便,对网络机房的物理环境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是很重要的,动力监控系统把监测到的信息采集到一起,然后经过图像声音等方式反馈给工作人员,这也是适应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纯网络化、分布式监控结构是把底层采集到的数据反馈给网络数据采集终端,实现网络化。纯嵌入式、纯B/S软件设计是监控管理系统采用纯嵌入式软件设计,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内嵌Web,服务器采用Web视图方式,不需要其他系统软件。动力环境、安防、网络门禁及IT预警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用户关心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由远到近的视图信息采集,由整体到局部的多层次监测在空间和环境,由远到近依次监测收集信息。多层次预警策略设计,防患于未然,发现故障立刻处理,保证机房内物理环境的安全。基于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化工企业网络机房的整体监控平台效果,如图1所示。

2.2动力环境一体化监控管理系统主要优势

纯网络型、分布式结构,监测系统从底端采集到终端收集,整个数据信息的网络上传速度很快。监测系统的主机终端采用并发收集的方式,底端数据信息可以同时上传给终端主机,速度快,收集效率高。监测系统采用网络化结构,充分利用网络机房内的网络资源,节约时间,不需要复杂的布线连接,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纯嵌入式的“allinone”技术,以底层unix语言开发的系统,非常稳定;监控软件直接配置在网络机房内的任意一台主机上就可以,不需要单独配置终端主机,而且兼容性好,不受其它系统软件的影响。组态软件设计,嵌入式监控管理软件采用模块方式,如果管理者想增加或减少一些功能,可以通过添加模块的方式,在功能扩展和使用上十分方便。纯B/S架构,监控管理极其方便,查看信息方便,只要通过网络登录任何一台计算机,用IE浏览器打开查询界面就可以进行查看,这也是监控软件Web功能的便捷性,使网络机房达到监测的目的。

3化工企业一体化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介绍

3.1化工企业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信息采集的主机基本结构包括,3串口、2路继电器控制输出、一个100M网口、3路12VDC输出,串口连接UPS等智能化设备,端口是RS232或RS485,网口连接主机和网络之间,将主机采集到的信息进行传输。监控点和终端采集主机采用网络进行连接,工作人员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打开Web界面就可以进入采集系统来查看网络机房的具体情况。机房监控系统可以管理模拟摄像枪和网络摄像枪。同时,音频方面,工作人员可以管理整个机房音频的输出。视频DVR采集到的视频信息存放在硬盘录像机上,可以通过动力监控管理软件对视频信息进行管理操作。网络视频本系统兼容移动DR和DV,操作的时候可以直接接到网络上,便于管理,实现对化工生产所有环节的监控保障,保证化工企业生产的安全。机房大环境监控网络型嵌入式主机信息采集结构图,如图2所示。

3.2综合管理软件告警功能介绍

监测系统在监测的时候即使出现问题的监控区域不在即时监控页面下,也会立刻报警,并且把视屏和声音传到监测主机发出警报。监测系统发出警告信号的时候,按指示的红、黄、绿不停的闪烁来警告管理者出现问题的紧急、重要、一般。警告发出时,管理者可按确认来取消报警,如果管理者不在,那么可以在监测报警里面设置电话通知管理者。这样节省时间,而且很快发现问题并处理。监测软件可以把出现问题的多个采集信息同一时间段一起发出警告,这样保证警告通知没有遗漏。管理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无用的警告设置为不报警,只显示时间和数目。管理者如果要查询警告记录,可以通过软件直接查询并拷贝。系统可以对自身进行故障检测,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如果系统发生通信中断,系统可以发出警告,告知管理者对线路进行检查。管理者可以通过软件系统按自己的要求来处理警告信息,管理员可以为监测系统调整警告级别等设置,具有短信、电话报警功能,通过短信编辑简单命令也可控制系统的简单操作。

3.3配置供能管理功能

管理员对系统操作的所有过程都被系统软件自动进行记录,便于管理员更换时候进行工作管理,并且系统可以设置多个管理员账号,可以同时登陆查询管理。管理员在对系统软件进行操作时候,比如对特定服务器进行操作,那么通过系统软件记录可以看到作服务器名称,以后进行操作人员的信息。操作人员在网络机房内对特定计算机进行操作的时候,登陆时间和注销时间都会被记录,方便管理员进行查询确认。管理员或者操作者在网络机房内进行操作时候,不会因为个人操作的错误而造成整个系统崩溃,这样避免误操作造成监控系统死机。当监测系统自身软件或硬件出现问题,监测系统可以自行监测,然后向管理者发出故障信息,这样系统可以得到很好的自我保障。系统对化工生产数据信息可以安全备份,避免数据丢失。当供电恢复的时候,系统可以自己启动运行,在系统功能中进行设置。系统报表管理中工作人员在系统中查询历史数据、记录日志等,并对其以报表、统计的方式打印出来,系统还具备用户自定义报表功能。

4结语

基于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化工企业网络机房建设研究,是化工企业完成现代化生产和建设的重要的基础保障,为化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作者:王兴国 王宇航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恐怕世界上再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整个国家的城市与建筑都在以无可比拟的速度发展着,城市急速地膨胀,新建筑大量地产生,取代着一个又一个经过千百年时光淘洗的古建筑。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建筑也如快餐一般被销售入城市,随着流行的风向变换着不同的口味,今天来个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明天来个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都市也如演绎着川剧一般不停地变换着脸谱……。

这是个你追我赶的社会,大家都追赶着最新的资讯,模仿着最时髦的设计方式,总觉得自己走在潮流的前线,却忘记了自己永远不是那潮流的创造者,而只是盲目地跟在后面,做着一个随波逐流的追随者。

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建筑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中国式的现代建筑又是怎样的呢?…面对这些刨根问底却又是最须回答的问题,有多少人认真地思考过呢?

2我们应该照搬西方的设计方法吗?

有的人说:“我们运用的是西方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方法新颖而又具有时代感,与国际发展接轨……”细想一下,中国的建筑真的全都要这样吗?中国真的和西方国家一样吗?认真地观察和分析比较一下东西方的城市就可以知道。

以欧洲为例,欧洲人对于自己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很多都是立法保护,就像柏林那样,在二战中被轰炸得不成样子的城市,战后也被恢复得完美,在佛罗伦萨曾见到一个来自加拿大,满头白发的建筑系教授带着学生包车把帕拉蒂奥(Palladio)的建筑从头至尾参观了个遍,一次旅程下来对文艺复兴的历史已经有了深刻而又直观的认识与理解。每当走在欧洲的街头,到处都是历史的痕迹,当地的建筑系学生甚至可以不用在室内上课,教授带着学生现场学习就足够了,整个城市就是一部鲜活的建筑史书。

反观中国的城市,经过了20多年的“整容”,我已经看不见作为城市特质的一面了,到处是高楼大厦,风格迤异,张牙舞,随意在城市里抓拍一个镜头,你难以分辨照片中的情景属于哪个中国城市,甚至有的时候连南方北方也分不清楚,就连闻名于天下的七大古都之首的西安,也已似古非古了,如今城内只留下少数几个如纪念碑式的古建,周围簇拥着密密麻麻,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中华民族耗费几百年上千年积累的那种曾经吸引了世界目光的古老庄严底蕴也渐渐地消失殆尽了。

以上谈到的种种现象只是东西方这个问题的表面差距,而最根本的问题是中西方建筑发展的程度差异。

在西方,在浪漫主义之后迎来了现代主义并走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后现代的出现开始反思与批判现代主义,至此,地域主义,解构主义相继出现与发展,这是一部完整的批判与创新的历史,在广袤的西方土地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回看中国的建筑发展,事实上就连现代主义这历史阶段都没有发展成熟,那么作为反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也失去了批判的依据,之后的就更无从谈起,历史的发展应该是有因有果的,像中国现在“拿来主义”式的现状更是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市场形式主义与吹嘘拼贴现象严重,一切就像开篇所述说的那样发生了。

3关于自己的设计方法

面对中国这一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特殊的背景。建筑师应以什么心态,选择怎样的方式来面对这块在华夏大地上消失的苍老记忆与文化传统呢?“中国式”的建筑究竟路在何方?

这是一个深刻而又迫切的问题,需要穷尽建筑师生的力气去探索,去尝试,自己也是在这条道路上寻寻觅觅,在不断地建筑设计体验和对历史的思后,总结了一套设计方法,虽然自己还属于“在路上”的状态,但还是想就此问题和大家一齐分享与讨究一番。

3.1关于具体设计之前的思考

在做设计之前,或者说无具象设计的状态下的时候,自己有没有思考过建筑本身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对设计又有怎样的追求呢?也就是说如何树立自己的建筑价值取向。

这步至关重要,很多人拿了设计题目后就埋头苦干,集中精力在“做”上面,却没有在“想”上深花功夫。这样的设计只能说是没有错误的设计,但深度上有所欠缺,所以先建立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定位一个努力的方向是做设计前应该思考的,有个目标后,自身常常会陷入一种自问自答的状态,伴随着越来越丰富的履历与理论的影响,自己该走的那条路也渐渐明晰起来。

这段时间里,我总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建筑留住时间,记住历史,成为永恒的艺术品,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建筑承载过去,启导未来。对此问题,很认同拉菲尔·莫内欧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不根植过去,不根植历史和传统,想要建立一个有着坚实基础的未来,或是一个能真正保证人类文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同样,对于建筑师的责任而言,建筑师不仅应成为文化的保护者和鉴定家,而且更应是它的创造者。回想一下改革开放20年问,有多少新建筑可以与开国十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等相媲美的,又有多少会在百年后载入史册延续那燃烧千年的文化火苗呢?思考的结果往往不言而喻。

在设计之前,我经常思考建筑为什么存在,除去功能和最基本的要求,建筑又应该体现什么呢?

我认为建筑最终体现的是一种对人文的关怀。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建筑形制是经人类世世代展与改进中形成的,然而这些形式上的特征只是表面的表达方式,这种形制的形成是由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而决定的,形制风格的成熟表明这种建筑适应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这就是为什么说建筑是哲学的末班车,永恒的建筑形制必将符合人类哲学理念,这也是隐藏在建筑背后却又是能让建筑散发永恒魅力的关键。

心理学家荣格在精神分析学上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讲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处在心灵最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精神剩余物,包含着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世代积累起来的经验。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而建筑就是把这抽象的事物引导向实体发展,说白了,建筑就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像“根”一样植于人类心底的那份情感意识。好的艺术作品都具备同一点要素,都体现出了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建筑也不例外,要使建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应该把目光转向历史,转向传统,用建筑来承载与续写文化的精髓。

确定了这个设计目标后,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展开了,我习惯于把设计过程分成“内”与“外”的两个部分。转3.2“内”的研究

“内”是指建筑生成的逻辑,要建造一个建筑就必须有场地,而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建筑师,应该去了解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这时,我们就会回顾传统建筑中功能相近的空间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只是对传统空间进行简单的元素提取,拼接出所谓的“仿古式”现代建筑,这种方式无异于复制传统。复制只会带来感性的麻痹,也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那么,应该如何面对传统建筑与文化背景呢?

这也就回到了之前的讨论,传统建筑形制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结构长期的选择与改进而产生的,建筑由此承载了文化的沉淀,这也是荣格所提到的“集体无意识”层面,它带有一种意象,可以唤醒人们最心底的共鸣,而这种精神在建筑方面表现在具像的空间品质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研习人们的文化与心理,提取一种精神,然后用建筑的方式表达出来。

对于这种感性抽象体验的提炼,有时不一定都只是分析建筑,艺术5大类中其他任意一类都可以,文化、音乐、绘画与舞蹈在精神的表达上相对于建筑来说受限更少,更直接而彻底。因此,艺术学多方面都可以激活你的思路,你可以欣赏首古诗,从意境中得到启发,你也可以品位一幅山水国画,在浓墨淡彩之间感受那份情感。学会用自己的内心去进行调查与思考,捕捉最内心的感官体验: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份“根”的情结。

“精神”找到后,接下来就是怎样去营造空间了,这些知识在学校中都会系统地训练,例如如何控制光线,如何把握比例等。这属于手法方面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讲述了。但要强调的是设计一个带有“传统”味道的建筑不定全都需要运用传统的元素,用现代的手法也可以创造出古典意味的空间,不需要拘泥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在建筑中体现那份传统的精神。

3.3“外”的思考

“外”是指强调与重视场所对建筑的影响意义。记得拉菲尔·莫内欧讲过:“场址是一种有期待的实体,它总是等待着它所期待的建筑建于其上,通过这个建筑物来表现它隐藏着的特征。”的确,在我眼里,场所如同人类一般有着自己的感情与特征,作为建筑师必须静下心来去聆听场地的低声细语。

在我看来,每个场所都是独无二的,都有自己最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场地内部与场地周边环境一同影响而生成的,如果不重视场地的话,做出来的设计就会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如“国际主义”式一般,处处皆行,建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表情。正是因为场地间的相异性,才使得相同类型的建筑也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形态,世界因此丰富与多彩。

讲了许多有关于场地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场地特征,唤醒人们对场地更深层的认识呢?

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一个眼光的培养。面对基地,我们通常思考的是交通出入口,流线与日照,景观面等基础问题,当然,这些必要的也是基本功,学生时代应培养的能力。但在这种基地分析的项目里哪项才是你最应强调,最应放大的呢7在这里,建筑师的决策力发挥了关键作用,有的人看重流线,有的人强调与历史连续,有的人发掘与环境的形态处理,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不好说谁对谁错,艺术的东西有时难分对错。在这个问题上我只能讲讲自己的看法。

面对场所,我更看重的是这个场所在城市中处于什么地位,城市对她的要求是什么,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方式面对城市。这里我不单只是考虑建筑这一功能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而更多的是把建筑与建筑以外的空间一同放入城市之中思考,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建筑外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会比建筑本身更大,场地之中往往隐藏着潜力和暗示,它可能很早就已经存在在那里了,等待着你用建筑的方式让它展现于世人面前。其实这种感受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面对场地更多得去亲身实地的感受它,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会有不同的感受,多去听听在城市母亲怀抱下,回荡在场地的“低声细语”。

4实例说明

以上就是我由内至外的设计方法。光讲过程步骤一时难以消化理解,我就以佩罗设计的法国图书馆为例子来阐述建筑师在设计时“内”与“外”的策略运用。

法国国家图书馆建于巴黎东部赛纳河左岸巨大的再开发地区,在长方形中庭的四周,有4栋L形高层,玻璃幕墙建筑,佩罗在设计图书馆内的读书空间时,参考并研究了法国传统阅读空间,并把这种传统的空间品质引入到现代图书馆之中。

首先他提取了18世纪修道院的空间感受作为主阅览室的设计定位,在阅览室中元素的运用都是现代样式,但空间的比例与光线还有家具的布置却让人深刻地感觉到那浓厚的如修道院般静谧非常的空间效果。

其次,他认为国家图书馆这么一个公共型的建筑,不只需要一个封闭的阅览空间,同时更应具有一个交流性质的场所,为此,他又创造了类似19世纪具有交流意义的传统空间于图书馆之中。佩罗在图书馆的中心建造了一个巨型的下沉庭院,围绕着庭院是具有交流意义的传统廊道空间,这里他做得非常巧妙,下沉庭院种植高耸入云浓密的树木,使每一层空间廊道都可以分享同一个庭院,而事实上每一层的剖面关系也与19世纪传统交流空间很是致。

就这样,佩罗在图书馆内部空间内融入了个体空间与集体空间,而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栋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所蕴含的那一份传统味道却又是那么地熟悉,就算作为外国人的我,也被这空间深深地击中。

对于选择建筑应对场地的策略,佩罗显示了自身良好的理论修养,在他1989年赢得“法国图书馆设计竞赛”等奖的时候,基地所位于那个区域严格来说是什么都没有,也没有大型的工程,可以说是一个“虚”的场地,待建的场所。面对未来周边环境的未知,佩罗在建筑中设计了一个内向的“虚空间”,可以说在当时是一个“虚环境”中的一个“虚空间”,随着时间的流动,周围的“虚环境”开始转变出现新的东西,新的大型建筑,这样,到最后这个地区就只剩下图书馆中的“虚空间”。这个“虚空间”不是单纯对图书馆的读者而言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巨大的“虚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当我进入由4栋L形玻璃幕墙高层建筑围合的巨大城市平台的时候,内心深深地被那种无形的空间张力所震撼。在这个空间的面前,人能释放自我,并开始重新思考与认识自己的内心。面对日渐稀少的城市开放空间,人们很难再找到一个纯粹的空间去静静地进入自己的世界,而法国图书馆却刨造了这样个场所,通过这个“虚空间”平台承载着个又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

的确,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种让人感到幸福的过程。

篇4

当前住户对于厨房卫生间的要求日益提高,愿意多投入,做出水平,而初装修的房子恰好为此留出了发挥的余地。但由于种种原因,给装修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一是管道丛生,走向无规则,不仅影响美观而且给成套厨柜的安装造成难度;二是各种接口不到位,使住户对各种设备的选择和安装受到很大限制;三是管道穿越其它空间,难以处理,影响其他房间的装修和使用;四是大多数住户对装修都是外行,短时间内很难全面了解各种产品和材料的性能和特点,缺乏统一设计和配置的能力。结果花钱不少,可留有很多的缺憾,也没有使产品和材料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

针对目前这种状况,住宅设计思路应加以更新。首先,在设计中应转变以前那种只以起居室和卧室为主的观念,设计中不仅要考虑起居室、卧室等居室的空间质量,同时也要为厨卫留下合理的空间位置,而不应将其作为次要空间来考虑,认为随便给个位置即可,这是提高厨卫品质的前提。接下来就是要考虑厨房、卫生间的整体设计,要认识到,厨房、卫生间的功能质量是设计、产品、材料、施工等诸方面质量的总汇,要全面、整体地加以考虑,从其功能质量的要求出发,综合考虑平面布局、面积尺度、设备配置、线排布、接口技术、通风换气和装修材料等,从而避免仅从局部的、单专业、单工种、单个产品角度设计所带来的弊端。

目前,很多城市都有针对住宅的有关初装修施工标准和装修设计标准,这样,在住宅设计中,遵照整体设计的方针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及工程验收,就可为装修提供极大方便,减少材料、人工和财力的浪费,又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达到预期效果。

结合我们编制《住宅厨房》、《住宅卫生间》等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工作和工程设计实践,介绍几种厨房、卫生间设计的新作法。

1卫生间给排水管线暗装布管方式

卫生间可采用3种给排水管线暗装的布管方式:下沉式、垫层式和管道墙式,相应的有不同型式的坐便器、地漏等配套件。下沉式暗装布管的具体作法是:卫生间的结构楼板局部下沉,在下沉的楼板面上作防水,按设计标高和坡度敷设给排水管道,并将混凝土预制板架空设置,找平后再做一层防水和面层。为确保卫生间净高2.2m的规定,下沉空间以0.35-0.4m为宜。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也可用焦渣等轻质材料填实,代替架空混凝土板。垫层式的作法是将给排水管道敷设在轻质材料的垫层中,垫层高度在0.15-0.2m的范围,即居室地坪与卫生间地坪有高差,要选用性能好的多通道地漏,这两种作法保证水平给排水管敷设在本户内,避免检修等牵涉邻居的弊端。管道墙式是在卫生洁具后方加设间隔0.2m左右的墙,形成布置管道的专用空间,这种作法适宜于卫生间面积较大的情况,并选用悬挂式洗面器和坐便器。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也可用柱式洗面器和后排水式坐便器代替。使户内排水支管标高高于本户楼板,卫生间内给排水干管、水平管和竖向管均敷设在夹墙内,达到卫生、整洁、美观的要求。

2厨房管道布置方式

厨房中,为适应成套厨柜和厨房电器的配置;管道的隐蔽常用三种方式。一种是在厨柜背后预留0.1m的竖向管道区,将给水、热水、燃气和排水管由上至下沿墙敷设,并在厨柜背板的相应部分开设阀门和清通口所需的检查门。第二种是在厨柜与楼板之间留O.05-0.1m的净空敷设管道(图3),适用于洗涤池离排水干管距离近,排水支管坡降小的情况。如选用铝塑复合管等新型管材,则可将给水管、热水管敷设在地面面层中,埋地部分没有管接头。这种作法因有竖向支管穿过厨柜,影响一定的储物空间。第三种是洗涤池排水管在柜内,给水管和热水管沿墙上沿敷设,用吊顶或吊柜板方式隐蔽,竖向支管剔墙敷设。同样达到整洁、美观、可维修的目的。燃气管和燃气表的布置要按照规范的规定,并尽量兼顾装修方便。

3管道井

管道井是包容各种立管和计量表的空间,其位置拟围绕管道和表具最多的厨房和卫生间设置,为使竖向干管靠近对应的设备,减少水平管道长度,以及考虑查表不入户,户内可分设几个管道井。其平面布局可定位在厨房的内墙角,其断面尺寸应符合模数标准,与操作台或排气道的深度尺寸协调:也可设在与厨房相邻的隔墙处。卫生间空间内管道井可定位于坐便器一侧的内墙角,或相邻的隔墙处,断面尺寸符合模数标准,可与排气道统筹设计。

4设备位置预留及各种接口设计

预留热水器的位置和各种接口设计到位。在《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中,明确规定:“安装热水器的厨房或卫生间,应预留安装位置和给排气的孔洞”。关于电气设计,规定:“厨房电源插座和卫生间电源插座宜设置独立回路”和“每套住宅进户线截面不应小于10mm,分支回路截面不应小于2.5mm”。按此设计,贮水式电热水器的使用有充足的电源。对于挂墙式大容量电热水器的设置,还应考虑墙体的材料和结构必须保证足够的连接强度。燃气热水器中,除平衡式和强制给排气式可设在有外窗的卫生间外,其他型式的应按厨房中设置来进行设计并考虑给排气条件。从安全性和热水流量大出发,应按平衡式、强制给排式或强排式进行设计,对应所选产品预留排气筒(或给排气筒)穿墙洞口,可砌筑带孔混凝土预制块,并注意洞口与相邻窗口保持一定的间距,以防废气流向室内。此外,在热水器本体旁1.6-1.7m的高度,设置电源插座(接地、带漏电保护),供排烟气电机用。燃气热水器的冷、热水管和燃气管安装高度在1.1-1.3m,便于配管和维修。在无冻结的气候条件下,燃气入户立管和表具可设计在厨房外的服务阳台(封闭),方便燃气热水器本体和排气筒(给排气筒)的安装。

5新型管材、管件的运用

篇5

(1)安全出口方面:安全出口的开闭状态应在主机处显示并在处于非法状态时发出警报;安全出口借用外力锁闭或堵塞的情况,应通过巡视系统实时监视,并可以通过与正常画面的比对,发现非法状态时发出警报。(2)疏散通道方面:与疏散通道相通的所有房间门均应有自动或远程关闭的功能,发生火灾时,主机应自动巡检房门的开闭情况,并将未关闭的房门远程关闭,确保疏散通道的安全。(3)疏散引导方面:发生火灾时,主机应通过对起火部位的分析,以及巡视系统反应的人员分布情况,通过启动声光引导装置,合理对人流进行疏散,避免因人流过于集中,发生滞留现象;声光引导装置均应为智能系统,疏散指示系统可根据主机信号,变换指引法向,并显示疏散距离及前方安全出口运行状态的相关信息,广播系统应实现相对独立的功能,可以引导不同部位的人员向不同的方向疏散,并及时反馈火灾发展势态,使人员在疏散过程中,除参考系统给出的疏散方案外,保持个人独立的判断能力;人员疏散至避难层时,除楼梯错层外,还应有明显的指示标志和语音引导系统;所有电梯均应按防火标准设计,在火灾时,如主机分析电梯没有受到火灾侵袭,则无需关闭非消防电梯,可利用这些电梯疏散困在楼内的老弱病残等人员。(4)防排烟方面:主机应根据烟气浓度探头,判断各部位的烟气分布及浓度,同时根据巡视系统提供的人员分布图,综合分析排烟口开启部位及数量,确保将受烟雾影响的有人员滞留的区域准确、快速地排除烟雾;当内走道因排烟口故障无法及时排除烟雾时,主机应计算,利用与走道相邻的靠外墙的有窗房间的窗子进行排烟,远程启动机械碎窗装置,同时远控打开房间的门,达到自然排烟的效果;主机应根据着火楼层和非着火楼层,分析计算每层前室加压送风量,开启风机后自动调节每层的送风口,保持最佳送风量。

2火势控制

根据建筑内不同使用性质的区域,选择性地划分防火区域,防火区域组成防火分区,最大限度地限制火灾蔓延:(1)选择性降落防火卷帘:根据着火部位和人员疏散情况,主机应通过计算分析,选择性地降落防火卷帘,一是避免同时降落卷帘时因用电负荷过大导致的不可控现象,二是可以更灵活地组织人员疏散。(2)自助增加疏散楼梯:自动扶梯应全部处于停运状态,变为室内敞开楼梯,作人员疏散用,主机应根据巡视系统提供的人员分布数据,逐一降落无人楼层或防火分区的防火卷帘,以确保火灾不蔓延。(3)增加消防设施手动控制装置:闭式喷头应增设墙面手动破碎按钮,以防在有人员被困情况下,可以提前开启喷头喷水,确保被困人员一定范围内无火灾侵袭。(4)阻断竖向火势蔓延渠道:电梯门应采用防火门,或设置前室,保障竖向电梯井道不蹿火,主机应能监视每层电梯门及电梯前室门的启闭状态,并可远程控制。

3信息传递共享

信息传递共享主要体现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火灾工作状态,同时智能建筑主机消防信息应接入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提高信息处理效率。(1)正常工作状态时:主机定期完成对各种消防设施及模块的模拟检测工作,记录存档并传输至远程监控系统,各维保单位利用接入远程监控系统的终端检测被维保单位消防设施运行状态,并及时到场处置相关问题;主机实时对建筑内部各消防设施工作状态进行扫描监测,并将信息同步至每层显示终端,供安保人员查看,遇有防火门或防火卷帘启闭状态错误或疏散指示系统损坏的状况,安保人员应及时到场处理;主机通过巡视系统,对某时间段某区域人员分布密集的情况进行提前预警,分析模拟火灾场景并做好疏散预案,同时对该区域第一时间需动作的消防设施进行模拟信号检测。(2)火灾发生时:经主机接收信号并确认火警时,主机应自动接通火警电话,反馈相关信息,并将信号及图像传送至远程监控系统,主机本身立即进入火警状态,启动相关消防设施;主机应根据探测系统和巡视系统,准确判断起火部位和火灾发展趋势,并根据人员疏散及避难情况判断最佳火灾扑救面和扑救场地,信息同步更新至保安系统,保安根据信息,扫除预设扑救场地及消防车通行道路的障碍物;相关建筑信息、火灾信息、人员疏散及避难信息、预设消防扑救面及扑救场地信息和相关图像会同步至远程监控系统、消防指挥车终端和消防电梯内显示终端;主机根据确定的消防扑救面,重新计算最佳疏散路径,并启动引导系统,使疏散人员人流避开施救人流,避免造成混乱;主机应根据火灾发展趋势、避难及被困人员位置及数量,确定救援人员和扑救火灾路线;避难层、避难间或避难部位,应与其他部位有明显颜色和标识区别,以便登高车及施救人员能够准确到达。智能建筑的发展形势可谓是如日中天,由于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节能、舒适等突出优点,在欧美及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引起普遍重视。我国智能建筑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末才有较大的发展,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建起了数幢具有相当水平的智能建筑。消防设计应充分借助建筑智能化平台,使其融合在其他系统之中,各系统间互补互助,最大限度地发挥消防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时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篇6

(一)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2.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各项技术保障。

3.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

4.经济合理。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二)建筑设计原则

1.整体性设计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综合性设计原则: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去与整体进行比较,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3.联系性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环境给系统提供的资源和压力、系统给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因此,系统与环境是互塑共生的。

4.动态性设计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5.有序性设计原则: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结合度递减,层次结构更加稳定,由此可见,使用房间对功能区、单体对群体、基地对环境都具有构成性关系,其结合度应递减方能促进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如果一个功能区过于依赖于它的上层系统,一旦上层系统中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势必会影响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会瘫痪。因此,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各种流线和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应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

6.结构性设计原则: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结构决定性能,性能表现可以反作用于结构。要素是结构的赖以结合者,要素运动的稳定与否、发展方向将影响结构的稳定与否和方向。关系是将要素连接起来的作用,是构成系统的纽带,关系质和量决定结构性能的稳定性。因此,必须了解它的结构。

7.最优化设计原则: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差异的事物能够整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建筑设计的程序与组织

建筑设计的程序包括: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重新熟悉设计任务书、踏勘现场,进一步收集在设计中会有用的资料。切实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和当地的一些有关的地方性法规。

初步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要求建筑专业的图纸标明建筑的定位轴线和轴线尺寸、总尺寸、建筑标高、总高度以及与技术工种有关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设计说明中则应标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专业的图纸需要提供房屋结构的布置方案图和初步计算说明以及结构构件的断面基本尺寸;各设备专业也应提供相应的设备图纸、设备估算数量及说明书。

在完成了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后,设计单位应当经由建设单位向有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提交全部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等候审批。

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文件进行细化处理,达到可以按图施工的深度,并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应提供所有构配件的详细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号、数量等资料,还应绘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细部详图。其它各专业则亦应提交相关的详细的设计文件及其设计依据,并且协同调整各专业的设计以达到完全一致。

在施工图文件完成后,设计单位应当将其经由建设单位报送有关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等内容的。

四、设计思维的创造性与个性化

建筑的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符合使用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通过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化,创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间,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一切都带有人格的力量。个性化设计内涵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性关怀的一个表现。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出版社,1996.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

[3]汪坦,陈志华主编,《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4]李大夏,《路易·康》,中国建工出版社,1993.

篇7

1.2防火设计的性能化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设立的新型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即是防火设计的性能化,不但要在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的同时,还要在了解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及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下,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预测和评估,得到最优的设计方案。推行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是丰富建筑艺术、推广新技术的最佳途径采用现行规范进行建筑设计禁锢了建筑师的创新思维,传统上,规范都指定或规定建筑设施的方方面面:结构要求、耐火要求、机械系统、电气系统、消防系统等等。性能化防火设计具备更广泛的一致性、性能化设计也是系统化的设计、它借助多种分析工具增加性能化设计的可靠性、性能化设计提供廉价而有效的防火系统,但同时,借助多种性能化防火设计作为一种发展中的防火设计方法,没有经过工程实例的反复检验和改进,还是一种不是很成熟的设计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一问题将被完美解决。

2有效便捷的建筑设计

2.1有效的疏散通道以及灭火装置要减小火灾伤亡率,防微杜渐,那么在烟熏中毒和房屋倒塌而遭到的严重的伤害时,必须尽快撤离;因此建筑设计时要将安全的疏散纳入设计理念之中。公共建筑的安全出口一般不得少于两个,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必需经过精密的计算安放更多的出口。楼梯为楼层的安全出口,在火灾中开敞的楼梯间易导致火的蔓延,请勿行之!而且封闭的楼梯间能将烟气阻挡在外,同时也利于人员的疏散。在高层在设计中应设临时避难所,如有必要可以设屋顶直升飞机,从空中进行人员的疏散,另,疏散通道上要设紧急照明灯、疏散的方向指示灯和安全出口灯,为此应要求建筑物设有完善的安全疏散设施。此外,灭火装置的设计应注重有效性及合理性。灭火器应设置在明显的地点(能使人们一目了然地知道何处可取灭火器,减少因寻找灭火器而花费的时间,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灭火器更应设置在便于人们取用(包括不受阻档和碰撞)的地点、灭火器的设置不得影响安全疏散(不仅指灭火器本身,而且还包括与灭火器设置相关的托架和灭火器箱等等附件都不得影响安全疏散火器在某些场所设置时应有指示标志)、灭火器不应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的地点)以及应有保护措施、设置在室外的灭火器应有保护措施。

2.2合理有效的楼梯间楼梯是垂直疏散的唯一通道,而确定楼梯数量和楼梯总宽度是建筑防火设计的关键。疏散楼梯的合理设置很重要,应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例如在商场四周外墙设置封闭楼梯间,省去前室面积,同时,疏散楼梯间疏散有效宽度主要由前室门或封闭楼梯间门为首要确定要素,另,封闭楼梯间与地下室楼梯共用一个楼梯间时,因地上、地下楼梯间在首层作了防火隔断,地下室楼梯段不能自然通风、采光,此时地下室楼梯段按防烟楼梯间设计。疏散楼梯设计的规范非常重要,很多设计院只看到了“疏散楼梯”,却没有发现规范指的是“室内疏散楼梯”,每个疏散楼梯都有自己的最大保护面积,同时,在最大保护面积内,本楼梯疏散不了的,就得增加宽度或加设楼梯,以形成人员较为均匀疏散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设计者不应生搬硬套,而是要在理性、客观、全面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方案,为消防战斗员的灭火工作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环境。所以,设计者应做到设计合理,措施得当,立足自防自救,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3设置有效的排烟设施机械加压送风与开启外窗是建筑的两种排烟方式,设置专用的排烟口、排烟管道及排烟风机等是使用机械排烟的方法,将火灾发生时产生的烟气和热量排至室外。自然排烟则利用火灾时产生的热压,通过可开启的外窗或排烟窗将烟气排到室外。虽然《高规》允许并部分提倡疏散楼梯间及前室采用自然排烟,但是允许烟气排进安全保护区域,机械加压送风比之更为安全可靠,故而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建议不使用此方式。建筑设计中防火规范对于公共场所中的游戏厅和娱乐场所进行布置走道的两侧以及按要求进行设计安全出口的距离的同时满足最远房间的疏散门,都应按要求设置防烟设施,不仅如此,多层建筑及高层建筑均应设置排烟设施。多层民用建筑要在一二三层设排烟设施,可设在四层或以上的区域。由于建筑物在火灾发生时产生大量浓烟,因此,不管在地下建筑、高层楼梯间、走道及消防电梯中,都需要设置排烟设施。

篇8

2.对室内装修材料的分析

(1)房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范围及重要作用房屋建筑室内装饰装修主要范围包括:过道、客厅、餐厅、地面、顶棚、厨房等。室内装饰装修主要是为了优化环境,创造使用条件,延长使用寿命,保护结构,增强艺术性以及服务经济建设等。房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主要是为了改善室内空间和清洁卫生条件,以更好地创造完善的使用条件,例如室内隔断、吊柜、壁橱等,都是通过装饰装修才能达到较高的使用价值。任何建筑都具有使用年限,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侵蚀,另一方面受人为因素的破坏,所以,为了达到保护建筑结构的目的,必须加以装修设计。在现代建筑中,装饰装修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为美化环境、增强艺术效果服务。通过对室内的装饰装修可以对室内交错复杂的线路及设备进行完美的处理,使之穿插有序、隐显有致,不仅方便使用,而且室内和谐规整。建筑装饰装修不仅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还对有关冶金、化工和机件等产品进行了扩展,房屋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不仅丰富和改观了城乡面貌,还对传统建筑融入了时代感和艺术气息。(2)对室内装饰环保材料的分析1)室内装饰材料的选用家装墙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尽量不要选用木制板进行装饰,最好是选用刷水性涂料或者新一代无污染环保型墙纸,或者是采用棉麻、丝织作为天然墙纸。对地面材料的选择一般采用天然石材、木地板、地毯等。注意选用地毯前要选用不含有害物质的地毯,并最好选用绿色环保地板,建议买烤漆地板。顶棚材质的选用尽量选用软装饰材料,最好选用棉麻成分高的而且不容易褪色的布料。一定要注意在室内装饰施工中辅料的使用,特别是对胶和底漆作为基底处理时,选择环保涂料,一定不能忽视辅料的使用。2)房屋装饰装修的环保设计要素①空间要素:对于室内空间的设计要合理,对于固定或活动的陈设品既要充分利用空间,又要起到使用装饰的作用,例如厨房内设计的橱柜,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存储东西。②色彩要素:在色彩配置上,要选择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色彩,这样既能美观又能符合设计功能的要求。③光线要素:光线要素是设计的主要特色,自然光线及灯光效果是室内设计的关键,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另外,灯具的选用及灯光设计中光学效果的考虑也是很重要的。④装饰要素:室内装饰一定要起到满足使用和保护的功能,所用的装饰材料一定不能有气味,而且质感柔和细腻并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能,最重要的是能起到美观、防潮、隔音的效果。

二、建筑装修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监测和验收标准

自从了室内装饰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标准以来,市场上已经停售不符合10项标准的产品,包括粉刷涂料、木制地板、胶黏剂等具有放射性有害物质的材料。据调查显示,这些材料中的成分严重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在装饰中一定要避免使用这些材料。室内环境验收一定要等到竣工一个星期之后或在搬入新装修的房屋之前进行,其检测点设立在距离墙面不少于半米、距离地面高度在80~150分米之间的位置,应尽量设置在通风处,并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检测,使其室内的空气检测符合规定的标准才能入住,这样可以为居民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方法

1.预防

在房屋建筑装饰中应尽量使用天然环保的装饰材料,对于家具的选用同等重要。一定要注意,在购买家具时,首先要看好其构成成分的污染含量证明,并对新的家具要等到有害气体释放完之后才能使用。在迁入新装修的住宅之前,首先应找专业检测人员对室内环境进行安全检测,等做好安全评估之后才能入住。

2.治理

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最关键的还是经常通风换气,尽量采用全面通风和定时通风策略,一般新家居室内,要等装修完半年才能达到符合标准。后期治理可以用植物吸收室内的有害物质和气体,例如,芦荟、铁树、薄荷等都是室内杀菌消毒的高手,其中文竹还可以检测家中的环境质量。另外还可以采用新技术、新型机器来净化室内空气,使有害物质或气体变成无害物质。建筑装饰装修设计行业只要把节能环保落到实处,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室内装饰装修整体水平的发展,减少施工成本,还可以提高装修效益,不仅对装饰企业效益有利,还对整个社会的节能环保政策的落实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房屋建筑装饰装修环保设计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无论到什么时候,节能环保的室内装修都不会过时。

篇9

1.2照明设备消防问题

照明设备是电气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照明设备的消防问题,也是建筑电气消防系统中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在电气系统中,照明设备通常是直接安装在建筑物的电气系统中,与其相接的是电气系统中的电闸。如果照明设备出现电流异常情况,对于住户来说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因为对于住户来说照明设备出现故障的最直接反应就是屋里没有了光亮,而这时很有可能是因为照明设备出现问题,导致电流过大,从而将其中的某个链接部分烧断,导致暂时的断电现象,而此时,如果住户自行更换灯泡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自行触电,或者由于更换不合理,导致更严重的火灾事故。此时,照明设备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都是由于电流过大,导致实际功率超出照明设备的额定功率最终引起的照明设备上的链接点被烧断。因此,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照明线路中添加一个电流监控设备,这样就可以察觉到其异常的现象,从而报警给消防安全中心进行消防措施处理。

1.3通道上的防火卷帘的控制问题

电气消防系统中值得注意的是通道上的防火卷帘。在平时可能这个卷帘可能没什么用,看着也很不起眼,但是如过发生火灾的时候,这个卷帘就会出现有着很大的作用。这个卷帘的工作原理,是前端有个烟雾探测器,当它检测到烟雾浓度超出指标的时候,卷帘就下降到一定程度,以隔开烟雾与人体。这样就为人们逃生建立了良好的机会。但是如果电气系统出现问题,或者人为硬性设置烟雾浓度指标,就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灾害。因此,这里也是在设计电气消防系统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

2建筑电气消防系统设计建议

建筑电气消防系统是一个建筑中消防系统的重要组成成部分。现在许多家庭对与电气的使用,已经达到了无所不用的地步。几乎失去的电力,就无法生活。甚至于以前有些用火做的食物现在都采用电力来制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建筑消防系统的时候,就更应该注意到电气消防系统的精确设计。无论是客梯电源,还是照明设备,或是防火卷帘,在这些设备中安装消防监控设备都非常必要。下面就是作者为建筑电气消防系统设计提出的几点建议。

第一,注意安装消防监控设备。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中有许多消防措施,消防设备来组成整个建筑物的消防系统。在这些消防系统中,可以看到是电气消防系统,是需要安装监控设备的。这个监控设备主要是由一些电流监控设备,热力监控设备组成。当建筑中的电气电流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电气消防监控设备会向消防系统中心提出警报,当异常值达到必须做出消防措施的时候,消防系统会自动对其线路进行断电,并且做出相应的消防措施。而这个过程就是电气消防系统中的自动报警系统。这个系统的安装可以保证住户或业主在这个建筑中的安全。

第二,利用报警系统保证消防工作的正常进行。报警系统不仅仅是起到了危险时刻的警报作用,而且对消防工作还有着预防灾害的作用。报警系统的正常工作,能够确保人们的安全生活环境,所以对报警系统的定期查询非常必要。对于报警系统的查询,首先要做到的是,保证整个电气消防系统的前端探测器是正常工作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报警系统的报警准确性。当前端探测的数据,经过报警系统分析表明出现异常情况,报警系统就会自动将此信息转发给事故处理端,让它们对电气灾害做出相应的反应。定期对报警系统的查询就是为了确保报警系统工作正常,能够正常的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注意对电气异常情况的检测。当检测出来电气的某一线路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电气消防系统首先做的是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到底是电流出现瞬间过大,还是某一线路功率过大等情况。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将立即将此线路进行断点处理。如果异常情况问题不大,则由监控人员对此线路进行查询。查看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并对此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电气消防就可以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篇10

监狱是刑罚执行机关,维护场所的安全稳定是监狱首要任务。而运用生物识别技术是强化监狱安全防范,确保监狱安全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司法部“35条”明确指出,监狱大门应当设置AB门,分设行车通道和行人通道。行人通道应当安装带有数字密码和人体特征识别功能的电子门禁系统。司法部“35条”为监狱应用生物识别技术加强安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重要契机。

1狱政管理上的应用

生物识别技术在狱政管理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门禁系统和巡更系统。

(1)生物识别门禁系统。在监控指挥中心等重点区域建设生物识别门禁系统,能够提高安全性和精确率。比如在监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运用指纹等识别技术的门禁系统后,就能确保只有中心工作人员输入指纹或其他生物特征后才能开启;通往监内的通道运用指纹、掌纹、脸型、虹膜等生物识别门禁系统,对出入人员(民警职工、罪犯、外来人员)进行生物特征信息比对确认,保证通行的合法性;在监舍、习艺区、会见室、提审室等重点区域建设生物识别门禁系统,对于合法、安全、有序通行、罪犯人数清点、民警管理考核发挥其重要作用。单独使用生物识别门禁系统,效率较高。然而,通过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综合运用、多重识别技术综合运用、多次识别技术综合运用,能做到对身份的完全确认,从根源上杜绝了罪犯伪装、尾随民警或人员脱逃事件的发生。浙江省DS监狱在通往监区的人行通道AB门之间,采用脸型识别系统,结合第三方认证的方式开启AB门通行;在机房和监控指挥中心分别采用指纹、虹膜3种生物识别系统门禁,只有专人才能被系统确认进入,安全度大大提高。

(2)生物识别巡更系统。巡更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考勤系统,由巡更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去读取规定的每一个巡更信息点,以实现巡检和被考勤的目的。监狱建设巡更系统,通常用于民警监内巡查以及对巡查民警的履职情况的检查考核,有助于提高民警的履职责任心和主动性。在离线巡更和在线巡更两种方式中,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离线巡更,而它最大的弊端是无法确定巡更人的身份,任何一个人只需手持巡更棒便可完成巡更过程。为此,可以尝试开发和建设基于生物识别巡更系统,一是在巡更棒中融入生物识别技术进行巡更棒开启,把巡更时间与人员绑定输入系统,即在规定的时间只有规定的人员才能开启巡更棒,防止越殂代疱的造假现象;二是建设基于生物识别方式的网络在线巡更系统,如配置相应的指纹或其他生物特征读头和巡更软件,配合计算机进行智能化管理,更准确地掌握巡更人员、巡更时间,统计出迟到、早到、漏巡等重要信息,不但数据清晰,且行动方便。

2狱内侦查中的应用

(1)“三假犯”的身份认证。在押犯中假姓名、假家庭地址、假身份(一说假社会关系)的罪犯常称为“三假犯”。目前,“三假犯”比例呈逐年上升之势,有效进行“三假犯”的身份甄别成为逐步减少和消除“三假犯”,预防打击犯罪、惩罚改造罪犯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国民的指纹、DNA等生物特征数据库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当前,监狱单独或与公安等部门合作,尝试初步建立生物特征数据库,对于新收罪犯和刑释人员做好生物特征登记、交接工作,同时与其他部门互通有无,将数据统一比对,有利于“三假犯”的身份认证,也防止出现新的“三假犯”。

(2)狱内犯罪案件的侦查。在完善罪犯个人生物特征数据库的基础上,把狱内发生犯罪案件所采集到的生物特征信息与之比对,从相同性或相似性匹配来排摸嫌犯和锁定真凶。

(3)社会刑事案件的协查。过去发案未破的社会刑事案件也可能是在押罪犯所为,虽然也提取了犯罪嫌疑人的生物特征信息,但是囿于怀疑对象的有限范围而造成漏网,而犯罪真凶又发另案入监改造,尽管余罪在身,仍可苟且偷安。监狱建立健全罪犯个人生物特征数据库,运用生物识别技术,协助社会刑事案件的侦查,便可“瓮中捉鳖”了。还有,就是监狱主动把刑释归正人员的生物特征数据库提供给司法部门用于社会刑事案件的协查,就可将刑释归正人员的再犯罪案件顺利告破。

3刑罚执行方面的应用

(1)监外服刑罪犯的管控。监外服刑的罪犯包括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的罪犯。其中缓刑、假释的罪犯由地方管理,保外就医的罪犯监狱要定期考察。这些罪犯的脱管漏管问题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监管不了、监管不住、监管不力,都有可能导致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结合监外服刑罪犯“月签到制度”,可以尝试改为生物识别系统签到制度,监狱配合地方提供罪犯个人生物特征数据库,由地方进行罪犯签到监督;对于保外就医罪犯的定期考察,考察民警携带生物识别系统的信息采集仪器供保外罪犯输入信息,有效防止“关系考察”“虚假考察”等情况,确保考察到位,同时,可以限制罪犯的出行范围,提升监外执行的实际效果。

(2)预防刑释人员再犯罪。建立针对刑释归正人员的特殊生物特征数据库,如果刑释人员隐姓埋名再犯罪,生物特征和相关的资料可以在入监登记时通过生物识别系统自动匹配,甄别该犯是否有余罪、漏罪,是否属于“三假犯”、累犯、惯犯。彻底打击罪犯的侥幸心理,加强对刑释人员犯罪思想和行为的震慑力,减少再犯罪的发生几率。

4生活卫生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监内给罪犯开通个人账户,该账户以罪犯的生物特征为触发条件,这样在就医、大账消费时,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既可以更好地控制罪犯就医次数以及消费额度,也能打击罪犯装病逃避劳动改造等行为。罪犯离监就医时,必须通过出监生物识别与审批程序联动,确认后方可放行,同时留下出入记录备查。出于确保罪犯伙食卫生安全的需要,应当考虑在伙房设有生物识别系统,结合监控监听设施,防止发生蓄意破坏的情况发生,确保生活卫生安全。

5监狱管理和民警安全管理上的应用

(1)信息的计算机安全保护。采用生物识别技术的方式开启计算机,只有专人采用生物识别(如指纹或虹膜识别等)的途径方能使用,杜绝信息的计算机被他人擅用,造成失密。

(2)信息系统主机登录保护。所有信息系统的核心都是计算机主机,如果保护不当,将造成失密的严重后果。为了有效保护,可以采用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系统人员登录时通过虹膜等生物信息验证才能登录,而且基于“活体检测”生物信息不会丢失;不会被人伪造;身份不会被冒充,完全可以对工作流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3)存放资料的房间、橱柜等场所保护。加入生物识别技术的门禁,在“验明真身”后才可开启,还可与监控报警系统联动,对于非法人员试图开启,及时报警监控,防犯效果更好。

(4)方便民警人事管理。在民警值备勤等岗位,通过生物识别技术的门禁系统、巡更系统、考勤系统等,随时了解、掌握、考勤民警,有效保障民警安全,方便应急指挥。

辩证看待,扬长避短,积极推进生物识别技术应用

(1)客观对待,扬长避短。无论什么技术设备都有利弊两面,生物识别技术设备是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自然属性而开发的,个体差异性和稳定性各有异同,采用该技术设备,既不是放之四海皆准,一劳永逸的办法,也不应因噎废食,全盘否定。

(2)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由于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成熟度和稳定性以及产品的性价比等因素,因此,监狱应当兼顾现实与可能,需要与必要,有序有效地建设。

(3)克服人的技术依赖性,发挥人、技术和管理的综合效益。由于技术设备的本身缺陷,因而人必须克服依赖性,运用技术的手段、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的措施进行优势互补。

(4)完善制度,用制度确保生物识别技术设备的正常应用和效能发挥。认清生物识别技术的优势,运用制度弥补生物识别技术设备的缺憾,只有这样,监狱安全防范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在司法部“35条”出台之后,生物识别技术在监狱逐步应用和推广,基于生物识别技术开发的新产品也不断涌现。为此,要大胆地试验,积极地选择适合的技术或产品。适合的技术或产品在试点单位应用后,逐步提取出同类产品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把符合技术规范和标准的产品再进行推广应用。

生物识别技术在监狱安防信息化建设中的意义

毫无疑问,生物识别技术在监狱安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对于监狱现代化、法制化、社会化、正规化、数字化建设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1)有效提高了科技能力,促进监狱的科学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在监狱转化应用,是科技兴监的重要举措,不可避免地带来监狱工作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保护了警力,解放了警力,提升了警力,也顺应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管理原则,有利于监狱的科学发展。

(2)有效提高了学习执行力,促进民警素质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在监狱的应用,既是对监狱民警工作理念的考验,也是对民警学科技、用科技,锻炼工作能力的挑战,毕竟再好的技术,最终还是要靠人去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识别技术在监狱的应用,藉此转化为民警的一种履职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民警学习执行力,促进管理方式由传统向科技的转变,是科技强警、素质强警的必要举措。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越来越多造型奇特、功能多样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 建筑结构设计质量的优劣性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重要的联系, 而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必是源自于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标准程序之上。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的重要性, 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几点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地基基础设计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施工检测现状地貌与地质勘查报告不符

在近几年对诸多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技术检查中我们发现: 施工方具体施工工程与设计方的图纸与施工要求并不相符,主要表现在建筑施工方基本按设计图纸要求开挖建筑基槽,但是却经常出现在已达到设计要求深度时却还没有达到设计持力层或已经开挖过深。经调查了解,有的是地址勘察工作做的过早,经过较长时间,在勘察后建设方就已对原有要施工的场地进行了修缮平整,而设计方、施工方却并不知情;有的是因为施工场地土层复杂,土层变化较大,土层结构不稳定,但是勘察报告却没有完全准确、详细的对这种情况加以解释或注明该情况。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所带来的建筑施工问题,设计人员应该在开始进行基础设计时就及时向勘察部门、建设方、施工方详细了解这方面的准确信息,在设计阶段就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及时发现问题,与施工方良好沟通,杜绝出现安全隐患。

(二)忽视地质勘察报告中所报标高与总平面图设计图标高的对应关系问题

有些刚刚参加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没有具体的设计经验,对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不能很好处理。很多设计员在设计师不重视勘察报告中所提供的标高与建筑设计总平面图所标标高的对应关系,只简单的把勘察报告中所标示出的勘察时的地表面作为实际室外地坪,结果往往会造成基础实际出现错误重大或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建筑施工。对于建筑坐落于低洼、坡地等需要大量填挖土方进行平整的施工场地经常出现此类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是设计师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就没有根据建筑总平面图所要求的标高,将基础底标高和基础范围体现在详细的地址勘察报告中,就不能准确明白的察觉出基础设计师所存在的设计问题。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结构布置不合理,形状不规则

近些年来许多建筑设计只片面追求自身的建筑特点,却不考虑设计结构布置,出现了许多形状不规则的平面设计布置,同时很多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注意抗震方面的设计,不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基础要求对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的结构设计布置采用合适的计算模型计算,并不能对相关的计算参数进行有效调整,不也不针对性修改部分梁柱的计算结果,同时忽视也部分楼板的加强处理。

(二)计算构件实际受力所采用的模型和程序不合理

根据对剪力墙和楼板所假设的的模型化条件不同,目前最常采用的的多高层结构分析软件主要有以下三类1)薄壁柱模型;2)板-梁墙元模型;3)壳元,板壳墙元模型。不同的计算模型根据其自身特点有其不同的使用范围。通常使用的薄壁柱模型较多采用7个自由度(6个空间自由度和一个截面翘曲自由度)。当剪力墙的上下两截面形状变化较大或上下薄壁柱的形心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时,即使6个空间自由度可以通过下端的水平刚域来进行调整装换,但第7个的翘曲自由度却无法做到连续。所以当剪力墙结构布置复杂,上下洞口分布不连续,特别是存在框支剪力墙时,就不能满足薄壁柱理论软件的基本假设。

即便设计人员选用了适合的结构计算软件计算所做工程计算模型的结构,但由于计算软件在编制过程中所做的各种假设条件可能会与结构中某些构建的实际受力状态不相符,这就可能导致某些局部构件的实际受力状态与计算的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这使就十分需要结构设计人员根据自身的设计经验进行人工调整。但也有些设计人员由于过分相信计算机软件的计算结果,没有对具体构件的受力状态有很好的了解,缺乏对所用计算软件的适用条件的了解,就不会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进行调整而直接根据软件编制出建筑设计图,从而造成关键部分构件如梁、柱等的实配钢筋与其真实的受力状态不相符、浪费建设方的建筑资金、影响建筑安全度,这是就需要设计人员对软件计算的结果进行准确的判别,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有效调整。

三、砖混机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底框上砖房房屋的计算、绘图问题存在误差由于底框上砖房结构上刚下柔的特点,其对抗震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应在方案设计阶段就根据这类工程的具体特点,考虑下部柱网的布置并按要求进行平面布置。而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有些建筑设计人员却仅按普通住宅来进行平面布置,这就会给结构设计人员带来很大的难度。实际配筋时板顶筋,主梁、次梁上部筋的布置由于底框结构托墙梁受力大,配筋率高,钢筋直径比大等问题容易导致梁实际受力截面较计算截面出现削弱,这种情况下设计人员就应该根据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应在计算后进行手工调整。在画梁图时则应着重注意梁顶底面每层钢筋的排放数量,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结构的安全。

(二)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构造柱在当今建筑设计中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但这种作法会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1、当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时,就会导致构造柱提前受力,且当这种结构遭遇地震作用时,构造柱位置必然会形成应力集中,首先遭到破坏。这样构造柱非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房屋结构安全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2、构造柱一般布置在地圈梁中,无另设基础,当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部及局部承压强度就不能满足要求。这时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就应该按承重柱设计。但当梁上荷载和跨度都较小时,构造柱也可以布置于梁下,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下计算,经验算满足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来,方可在梁下布置构造柱。

(三)忽视了纵向框架只考虑横向框架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面所有的地震和用力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来承担。也就是说,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有着同样的重要地位。一些结构设计人员仅纵向地按普通的连续梁进行建筑设计,却忽视梁柱的节点和框架中的纵筋、箍筋的配置不符合框架的构造要求。由于不考虑地震时的纵向作用力,在实际设计工程中经常会出现梁的支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都出现不足。

(四)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许多结构设计人员误认为六度设防地震结构就是不设防,就图受力分析方便,故意将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过小,使加大梁柱的线刚度。这样就把梁简化为铰支梁,柱就按轴心受压计算。虽然这种做法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加之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这种结构一旦受力后,必然导致柱顶抗弯强度不足,柱子梁底附近就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的裂缝,这样不但影响房屋的耐久性,也会引起住户的心理恐惧。当这样的结构一但遭遇地震时,毫无疑问将会倒塌,这就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四、楼板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存在误差

双向板会在横纵个方向均产生弯矩,因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则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取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进行计算。有的设计人员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只取两上方向的有效高度进行配筋计算,导致长跨有效高度偏大,就会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严重质量隐患。

(二)对楼板受力状态认识不足

有些经验欠缺的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到位,就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单向板进行计算。这就导致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出现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的情况,进而致使板出现裂缝。

参考文献:

篇12

1.2均衡稳定性

均衡稳定性是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房屋建筑设计将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设计,进而实现房屋在建筑设计中的均衡稳定性。通常,这种均衡稳定性还可以突出突出建筑主题和特色,因此更能体现建筑上特有的设计形式。从而经过层次的变化展现出了房屋建筑的主题,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稳定性在建筑整体上有径重关系。从普遍的建筑设计规律上看,一般的建筑是由建筑的底部向上逐渐的变小,这样就使整个建筑稳定性变高,从而达到了稳定在建筑设计中的效果。

1.3序列性

将建筑学和美学结合起来,具有空间艺术美特性。在建筑设计中,需要以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和自然性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将美学和建筑设计原理结合起来。每个序列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尾,房屋建筑的序列在入口处自然而然的开始,也自然而然的引向某种规定的结束。这一结束,必须是序列在艺术上和功能上的。一个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完整序列,一个贯通于整个建筑的完整序列,还可以通过或越过,可能达到一个自然的出口,也可能达到一个自然的出口,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应有的次要部位。

1.4韵律之美

可以说各种物体都具有韵律美,房屋建筑同样如此。房屋建筑设计中的韵律美集中体现在重复上。也就是说,建筑设计师为了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应用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而距离不同;或者,它们也可以是形状不同、距离之间相同的重复。

2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理论的运用的具体表现

美学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只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构图设计中的应用。建筑的安装和布局设计不仅仅会影响到建筑物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可以体现建筑的美观性的。美学理论在构图设计中的应用需要注意要结合房间的住户需求、形状、颜色以及居民生活习惯为基础进行全面推敲和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组织处科学的空间构思图,并针对这些构思图形成合理的施工方案。(2)透视在建筑绘画上的应用。在目前的建筑绘画结构的应用中,通过将轮廓和线条色彩的有效结合,严格控制构图之中存在的各个环节,针对绘画措施和要求确定性及时分析,对个中大型的物体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建筑绘画的透视要求严格,确保画面主体形象不断的准确判定,使得绘画的过程中对各个基本环节控制严肃处理,形成系统的管理控制流程和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在色彩的处理之中尽量避免各种特殊色彩的应用,这样能够有助于它在处理的过程中保持人们心情的舒畅,避免由于特殊的色彩而造成人们心里和心情的变动。

3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理论运用的效果

3.1增加审美效果

美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协调人和自然环境、人和社会的关系上面,一方面,美学可以使建筑设计跟家具有特色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中可以更好的凸显生态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学。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理论的运用更加增强了建筑的审美效应,而且将建筑美和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了。在不同的建筑形式设计中,其审美效果也不相同,可以更好的展现建筑的特色和风格。具体来说,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主要以下几点:(1)反映出建筑设计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形态,反映出社会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2)体现出建筑设计的适用性,可以体现出建筑美,激发出建筑美感,可以让人感受到美,实现建筑的价值。(3)体现出建筑的鉴赏价值,只有设计出具备美感的建筑,才能把建筑融入所处的环境当中,形成美好的建筑景观,建筑才能具备较高的鉴赏价值。

3.2美化环境

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可以美化环境的作用。色彩与造型是建筑设计中的两大视觉要素,两者之间相互依存,这两种要素和谐统一就可以充分表达出建筑的意义。美学色彩具有很强的敏感度,往往会使色彩本身的作用超越造型,它可以调整建筑造型的比例,还可以掩饰造型上的缺陷。另外还可以利用视觉效应使建筑中各部分的体积发生改变,从而让建筑的比例得以调整。不仅如此,美学元素还可以掩饰建筑中不理想之处,如落水管、通风口等设施,这时,合理的利用色彩可以达到美化的作用。

3.3凸显地域特色

文化具有地域差异性,建筑设计体现的了当地的地域文化。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理论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例如独具地方特色的图案、图形、色彩等等。这个时候建筑师们除了不要自我设限以外,还要注意不要被外在条件的影响所限。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并将其中的特有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理念之中,只有克服眼前面临的设计障碍,才有可能迎来了一片非常广阔的天地。因此,在设计过程总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篇13

(2)城镇色彩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

过去,由于思想观念和材料、技术等限制,人们对建筑色彩的选择大多被动的,即使有好的创想,也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发展与普及,人们可利用的材料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完全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建筑的色彩。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造福百姓的利民工程,既要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和满足百姓生活、生产需要出发搞好规划设计,更要以城镇形象为主导,注重规划及建筑设计的细节和特色,通过城镇色彩的规划设计,将现代文明成果吸收应用到中小城镇建设中来。因此,城镇色彩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

(3)城镇色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符号。

新型城镇都是以原有城镇或乡村为基础而兴起、发展,或者根据经济建设需要拓荒开垦的,即都有城镇兴建和发展自身独特的历史缘由。同时,生活在一起的群体,也必然因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人文故事等而形成一定的文化背景,构成一个城镇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是城镇建立、发展和壮大的内核和基础。传承这些历史文化是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职能和任务。传承这些历史文化的方式很多,其中城市色彩就是最直观、最有特点的一种载体。比如,哈尔滨以米黄、黄白为代表的城市色彩,表明了其受西方建筑影响、兼容中西文化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成都以复合灰为建筑主色调,代表了当地休闲从容、兼受并蓄的城市风格,等等。因此,中小城镇应以自身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来规划设计城镇色彩,让色彩来诉说自身的历史文化故事。

(4)城镇色彩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色彩不仅装扮了城市的美丽,同时对居民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影响。协调、亮丽、养眼的城市色彩,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赏心悦目。反之,杂乱的色彩则会使人产生不安、烦躁情绪,甚至暴力倾向。据报道,日本东京的市民曾因对公交车、出租车、霓虹灯以及玻璃幕墙等绚烂的色彩感到反感,而出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等症状,最后导致群体集会示威,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纠正城市色彩乱象,安抚市民的烦躁和不安情绪。由此可见,杂乱的色彩对人的心理及身体健康能够产生不良影响,反之,和谐、美好、悦目的色彩则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2城镇色彩设计原则

(1)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城镇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城镇色彩的协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就哈尔滨等北方城市而言,春天的翠绿、夏天的深绿、秋天的五花山色、冬天的皑皑白雪,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美色。与之相适应,哈尔滨城市的米黄、黄白色彩,与大自然的天然色彩相互衬托、照应,显得十分和谐、自然,给人自然舒适、温暖的感觉。因此,城镇色彩一定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和谐,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2)彰显城镇历史文脉的原则。

一个城镇色彩的形成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当时的人们之所以选中某一色彩作为城镇的主色调,必然有其历史文化的原因。也许这种选择附带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城镇色彩逐渐印入这个城镇人群的脑海和记忆之中,成为这个城镇不可代替的一个重要记忆符号,一种城镇文化的载体。远离家乡的游子,离不开对家乡城镇色彩的记忆,一旦这种色彩改变,游子归来,就有找不到记忆中家乡的感觉。城镇色彩和舌尖上的味道一样成为人们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因此,城镇建设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新兴城镇选定主色调后,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改变。

(3)服务城镇功能区分原则。

城镇功能是城镇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失去城镇功能,城镇色彩也就失去了依附的主体。城镇色彩再重要,也要服从城镇的功能的需要。作为中小城镇,因其功能过于单一和简单,可能不需要更多层次的色彩变化来体现城镇功能的区别,但是,城镇色彩仍然有其鉴别和表现意义。应遵循城镇色彩选择的通行原则,如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要凝重;商业区的色彩要活跃;居住区的色彩要静雅;旅游区的色彩要醒目。同时,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如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要保持混凝土质朴本色;高层的办公写字楼,既要彰显个性,又不宜采用轻浮、跳跃的色彩;街头电话亭、候车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以亮丽、明快,引人注目的色彩为主。

3城镇色彩设计方法

(1)开展当地色彩调查,分析地域色彩特色。

开展城镇色彩规划设计,首先要通过调研,分析研究当地色彩特点,找出色彩形成变化规律,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一是做好进行实地色彩调查。色彩是一种具有地域特性的视觉现象,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色。要进行色彩设计,首先要从田野、山河、天空中,去广泛提取可用于建筑色彩中的自然色,取得色彩数据,为进行色彩设计做好准备。二是,调查当地传统色彩。每个地方的色彩都有鲜明的当地特点,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一定要从调查当地传统色彩入手,以传统服饰、建筑装饰、饮食文化、企业产品等为重点,着力寻找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色彩,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优先选用这些具有“优越感”且不容易造成观众反感的传统色彩。

(2)搜集地理气象资料,分析当地季候变化。

色彩不是物体所固有的,它是物体有选择的吸收和反射可见光波所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因此,一定要对当地地理气象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参考各种色彩的自然属性,有针对地进行色彩设计,以追求理想的色彩效果。比如,成都市因常年有雾霭萦绕,空气湿度较大,日照时间短,宜于选用中明度低艳度的灰色作为城市的主色调;而哈尔滨气候干燥、寒冷时间较长,选择米黄、黄白的浅色调,则给人温暖的感觉,等等。这些都说明,当地地理气象条件对城镇色调具有重要影响。

(3)掌握最新建材信息,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建筑材料是建筑色彩的载体,同一色彩在不同的建筑材质上会产生不同色彩感受。目前,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材料、新技术给建筑色彩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要全面掌握最新建筑材料发展动态,利用最新的材料和技术,为城镇色彩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有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属性。因为建筑材料产地不同,所用材质往往来自当地自然环境,比如黏土砖、天然石材、木料等。这些材料因生长和形成地域不同而具有相应的独特性状,在异地使用很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导致色彩出现偏差。因此,最好采用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使城镇色彩与建筑材料更好地融合。

(4)关注色彩流行趋势,做城镇色彩的引领者。

应该说,传统城镇色彩是经过多年自然选择后留下的具有代表性的色彩,它代表着一个地区和城镇的色彩主流,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但是城镇色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当今社会发展很快,各种新奇事物层出不穷,城市色彩亦然。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城镇色彩发展动态,学习和借鉴最新的城镇色彩流行趋势和创意,用来丰富城镇色彩设计的规划与实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是城镇色彩规划与设计标新立异、独出心裁、彰显个性的必然选择。

(5)精心编制色彩规划,科学论证力求完善。

在通过调研、搜集资料获得充足的色彩基础数据之后,要组织专门的色彩设计师对城镇色彩进行全面深入的规划设计。要借助相关专业设备和软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前期收集的色彩数据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提出城镇色彩规划设计文件,报请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领导进行论证分析。编制色彩规划要科学、周密、严谨、细致,组织论证全面、深入、广泛、客观,力争使城镇色彩规划设计方案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