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声乐课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现阶段,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其问题主要存在于:首先,教师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沿袭落后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兴趣,缺乏活跃的教学气氛,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教学状态中,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教师并未充分掌握案例教学的实质内容,所选择的案例不够合理,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案例教学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可针对声音训练和演唱训练两个部分来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声乐课堂的模拟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模拟教学的时候,要做好备课工作,可选出一个学生作为单人模拟教学的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药重视对学生声乐知识水平的提升,要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演唱机会,以使其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案例教学的教学评价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过去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全新的、更合适的评价方式,以使其更为客观,做好教学反馈工作。在完成案例教学之后,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评分。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分组讨论状况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模拟效果进行评定。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通过分数等级的形式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效解决。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声乐技能,声乐训练思路和训练方法等内容的评价,要将其作为评价重点,以帮助学生抓住声乐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篇2
其一,艺术生自身的原因;
1、在学习基础上
艺术特长生在艺术方面具有一般普通高中学生所缺乏的特长,但是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低于同届文化班的学生。在录入高中时的文化课总分与同届文化班的总分相比,有40―50分左右的差距,这就显示了艺术班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成绩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
2、在学习兴趣上
艺术特长生对艺术专业的学习,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自觉性,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比之艺术专业的学习劲头,显得松松跨跨,不那么自觉,热情偏淡。
3、在思维方式上
艺术班的学生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记住公式、结论等机械性的东西,但疏于推理过程,解题缺乏思路,过程比较杂乱。
4、在学习方法上
部分艺术生在学习方法上表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这在学习的几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学习无计划或无法坚持而导致学习无序、课前无预习、课上听讲易走神,听课抓不住中心,不会做笔记、觉得练习过难没有做,或贪玩不愿做或抄袭别人答案、没有复习、总结、对于记忆,因常常遗忘而疏于记忆,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学习需要督促,主动性不强、专业与文化,休息与学习时间配置不当。
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不系统、不规范,所以在文化课的学习中,艺术生花了很多时间,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起色不大。
5、学习意志力上
在调查中,大多数艺术生表现了良好的意志力,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上课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时,就听不下去,思想开小差,常因课堂内外的一些小事而浮想联翩,有些会做一些小动作,小声说话或在稿纸上、课本上、课桌上写写画画。遇到别人干扰时,易受别人干扰,甚至去参与。当感到自己疲劳时,很少人选择“想办法消除疲劳”而是选择“休息”。大多数艺术生的行为表现为学习怠慢,喜欢闲荡嬉玩,碰到学习显得懒洋洋。即使在专业课的任务完成的空余时间,宁愿在校园内三五一群地嬉闹而不是赶快去上课。
6、学习心理方面
(1)耐挫力低。对学习缺乏信心,练习遇到“拦路虎”时,没有做下去的信心,也很少找老师帮助解决。面对困难回避、退缩,当教师态度严厉、批评时,就会对教师有想法,当成绩不理想时,就怀疑自己能力。
(2)少数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对自己成绩提高不快表现急躁,对前途无信心,想提高成绩又无从着手,不知从何搞起。与教师不配合,与教学脱节,自行其是,另起炉灶,考试紧张,不能入睡等。
(3)自卑感。性格比较内向学业成绩不如意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缺乏自信,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困难,常因自己的成绩不好而内疚、羞愧、抬不起头,最后导致放弃和混日子。
其二,社会原因;近几年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偏低。学生家长、学生错误地认为:将来考艺术类高等院校,只要专业成绩好,不一定要有过硬的文化课成绩,花那么多力气不值得。
其三,教师的原因;许多教师对艺术生的特点认识不足,教学深度把握不准,教学方法不适合艺术生而影响教学和学生学习;或因艺术生的成绩不好而讥笑挖苦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其四,艺术生的学科门类多,艺术生的高考面临两次考试:专业合格考试和普通高考,这实际意味着他们要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除了学习相应的文化课程外还要学习专业课,文化课程课时设置少,又只有较弱的文化基础,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艺术生的学习精力。
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
要确定文化课程的主体基础地位。我们认为,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高中毕业生都要达到合格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文化知识的要求,对于特色班的同学来说,要想自己将来真正步入艺术殿堂,必须是专业+文化=成功,艺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作基础,只要有了较好的文化底蕴,才能让自己的特长在艺术中放飞。而且扎实的文化知识有利于人的思想观念的提高、道德面貌的改观、意志情操的陶冶、语言举止的文明,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文化课的教学应给予艺术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情感的培植,精神的洗礼,让艺术专业人才首先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文化基础能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能提高学生作品的表达力,还能提高学生今后的创造力。如果我们不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事件,我们就不能正确的理解它,欣赏它,表现它,如果一个人的学识丰富、知识全面、其创作思路就能为涌泉之水,潺潺不绝。
三、教师如何创新文化课教学模式
艺术班文化课教学应不同于普通文理科班的教学,应基于高考的特点和艺术生的实际,将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基调、内容和方法的准确定位,创新教学模式。采取以下措施:
1、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认识水平,以及高考对文化的要求,对文化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目标降低,难度下调。大胆舍弃教材中的繁、难、偏、旧的内容。
2、教学方法的选取
坚持“低起点,小步走”的原则。即艺术班文化课的教学始终坚持以基础为主。在教学目标的宣传上,降低要求档次,不能与普遍文化班的学生采用同等难度的教学,如数学、英语,许多学生当初选读艺术大都是因成绩不好,才“曲线救国”的,这是不争的现实,如讲得过于深、难,学生则更会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各文化学课的教师确立本课,本周的阶段目标,根据试题难度,确定达标分值,以目标检测的方式检查是否达标,通过对阶段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篇3
首先,学习一门语言,语音是最基础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尤其是越南语,因为越南语是由声母和韵母加声调形成的文字,看到文字就可以直接读出来,而且中国人学越南语非常有优势,在越南语中有一种词叫汉语借词,也叫汉越语词,发音与汉语接近,意思也相同或相近,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成为越南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越南语的各个领域里。因此,学好汉语拼音对于进一步学习、积累越南语词汇量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语法,只有正确的掌握语法才能掌握语言规则和句子结构,进而逐渐发展语言能力。众所周知,语法是一门语言中最为难学的部分,而在越南语的学习当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汉语和越南语的句子结构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比如:汉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状语,越南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补语(越南语的补语相当于汉语的宾语)。越南语和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是一致的,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越南语称为补语)在谓语动词之后,除了这个主谓宾的基本句型相同,越南语里的连动式和汉语里的连谓句句型相同,汉越两种语言里的兼语句也是相同的句子结构。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越南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分析汉语和越南语语法之间的共同点来指导学生,在学习越南语语法的时候不盲目地去记,不靠死记硬背,相反地能够和汉语的语法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利用对母语语法的熟悉掌握进而提高自己对越南语语法的认识,相信对后面语言技能的形成能够奠定很好的基础。
二、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是提高越南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捷径
中职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但如何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并实践技能应用是一个难点,外语技能的培养与其他一些可以进行设备操作的专业技能培养不同,就目前的中职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主要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是无形的,它没有设备操作,只能靠口头来表达,所以技能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就比其它专业更加辛苦。
中职学校的越南语教学是从零开始的,新生入学没有任何基础,从语音学起,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学完语音,剩下的三个学期就进行基础、会话和听力等知识的综合学习实践,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训练形成技巧,只靠单一的越南语课堂教学是很难引导学生去实现技能目标的。很多越南语老师也一直想方设法要改革教学,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只从越语教材,教学手法上来改,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很多越语知识,但却不知道运用技巧去表达,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越南语教师在课堂上都只是过分强调了对生词和课文内容的记忆,使得学生也过分地埋头苦记,虽然也有成效,但过程比较辛苦且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一个启示,学生其实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越南语知识,只是缺了一些应用技巧。因为学习越南语的时间较短,所以直接用越南语来编辑语言的能力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能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作为指导,结合越南语专业的学习内容进行实践训练,进一步创新越南语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相信会事半功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吸收、归纳、整理、叙述等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而要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又是相当重要的。口语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交谈的过程,首先就要学会倾听,才能理解吸收别人的意思,然后进行即时性的归纳整理进而回答,在归纳整理回答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使用到记叙、介绍、说明、复述等技能,设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运用越南语表达之前都掌握了以上技能,那么转换成越南语的时候也就得心应手多了。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大胆地从课堂教学形式上开始改革,把语文课堂和越南语课堂组织在一起进行实践训练,先由语文老师把实训的操练技能进行讲解说明,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去做,然后再由越南语老师指导进行实践训练,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练习从而达到技能形成的目标。
三、丰富的语文知识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学习一门外语,翻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外语人才的工作能力最主要就是体现在翻译能力上。相对于其他语种,越南语和汉语之间的对译较为容易,因为在语法和发音上都有很大相同之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还是发现,很多中职越南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中(从越文翻译成中文)还是出现词穷的现象,这一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语文知识的贫乏。根据很多学生的反馈,其实学生潜意思里都能明白越语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意思,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组织成句,这里又要回到那个老问题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很多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低,对于很多中文的习惯用语,一些相对书面的词语和句子非常陌生,平时也不注重积累,所以在需要用的时候就拿不出来。其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会涉及到很多丰富的语言知识,但是往往因为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讲语文知识,越南语教师只讲越语知识,而没能把两门学科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应用于翻译训练,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应用。语文知识与翻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译离不开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必须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由此可以看出丰富的语文知识对于翻译技能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培养中职学生累积丰富的语文知识也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一个中职学生要形成越语语言技能,只依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很难达到技能要求的,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实践语言技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能够利用中职语文教学来帮助指导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两者结合相辅相成,用学生相对容易理解掌握的语文知识来作为形成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参考指导,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越南语,从而进一步转换成实用技能。教师们今后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实践教学,尝试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相信可以更好地利用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来帮助指导中职越南语专业的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越南语语言技能。
篇4
一、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来,许多声乐教育专业,过于追求声乐技能的培养,借鉴声乐表演的声乐教学模式,忽视了师范类声乐教学所特有的“师范性”特色,未加强学生对音乐课程讲演的实际操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走向教师岗位后,常常因为理解力或者表达能力的限制不知所云,在解释或者讲解课程内容时不能一语道破,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质量,从而不能更好的的担当起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也往往只重视学生声乐技巧技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应有的特色――师范性及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教”“写”能力的不足方面,导致学生很难达到师范教育的教学目标,以至不能扮演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因此, 声乐教育的责任重大。
二、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的薄弱的原因
长期以来,在师范类的声乐教学中往往存在只重视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常被称之为“表演二系”,导致学生难以达到师范教育目标所规定的全面性的要求,这种能力的缺乏体现在声乐教育学生“教”“写”能力的不足方面。
1.“教”
“教”即声乐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学习后的成果体现。而现有的学生往往只会唱不会教,不懂得教学方法更不会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主要原因为声乐教学曲目缺乏积累、教学语言过于匮乏、理论知识掌握太少、教学手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往往造成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教学中无从下手,“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以及对于一些常见的声乐演唱问题不能一语道破,更缺乏针对性的解决等问题。
2.“写”
“写”即教案的撰写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音乐教育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毕业以后的科研、教研水平,更会影响到教学能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音乐教育类学生的教学中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究其原因:首先,音乐类学生文化课要求不高,进校门槛较低;第二,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而不偏重“理论”;第三,论文指导课程的设置问题,论文写作只是放在了最后一学期完成,对于文化素养相对较差的声乐学生来说,这只能导致论文完成质量差的结果;第四,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力较低,积极性也不高。
三、高师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培养的建议
如何提高声乐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全面性,为中小学输送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资源,这是从事师范教育的领导及声乐教师都必须引起重视并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声乐教育学生“教” “写”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文化修养
文化是一切学习之本,声乐亦固然如此。一首声乐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曲与词的表达,声乐歌曲中歌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文化修养去理解他深层次的含义,或者需要学习者对歌曲的背景或相关历史做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演绎作品。因此文化课程应视为与音乐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2.重视艺术实践
声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二度创作,最终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录音或者演出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二度创作与平时积累离不开,也是实践的积累过程。无论任何领域,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声乐教育应专业学生应特别注意的自己的参与过程,在过程中感受自己亲身参与后获得的音乐美感体验、形成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成果不可或缺。
3.发挥声乐技能课教学的灵活性
(1)注意发挥小组课的优势
在小组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一块唱或逐个唱的老传统,让学生在互相讨论、聆听中学习,相互提意见,不但可以强大歌唱心理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同学的优点及不足的了解、明确自己出现的同类问题和困惑,进而完善自己。
(2)个别课教学中应突出理解力
个别课应该因材施教、提高专业素质、突出艺术个性。注重解决学生歌唱生理、歌唱心理、歌唱协调性以及歌唱曲目处理手段等具体问题。从一首作品中尽可能的学到更多知识。
4.积极发挥声乐教学法课的作用
声乐教学法是声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他的目的在于讲解关于声乐的一些理论知识,例如声乐发声的原理、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的支持等等专业知识。
(1)课程中应该注重讲课内容的知识扩展
如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知识注重声乐教学理论的深入讲解,例如从“教”的角度考虑,让学生了解声乐教学的方法、手段、模式和目标等等,了解歌唱心理以及如何应对调整,从生理学的角度,可以加入相嗓音医学的知识让学生更可能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逐步让学生掌握每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达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真正理解声乐学习与教学的真谛。
(2)注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法课程中,理论课占的比例较大,而学生的教学实践课较少,应将实践内容穿插于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中,适时让学生进行讲解与锻炼。在方式方法上,注意针对每位同学的上课情况利用同学之间提意见、讨论、教师点评、作示范等方法,让同学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3)在声乐教学法课中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
针对培养学生写教案与说课的能力,可以在课后布置针对性的任务,对每节课的设置安排以写教案的形式完成,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或讲解写作技巧。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助于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能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教”与“写”的能力。
5.增设相关课程
(1)设置交叉学科
高师声乐学生应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的,可以增设部分如声乐与文学、声乐与美学等具有交叉性选修课程来提高“教”与“写”的能力,如声乐与哲学等。
(2)增设论文指导课
艺术高校的论文指导课程一般开设在毕业前夕,仅仅是由主专业教师代替指导,而没有专门的论文指导老师,可以设置专门针对音乐专业的论文写作课,同时结合专业老师的指导,将会对学生写作水平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
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相信通过多方面的改革与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培养出更为合格的毕业生,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输送更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音乐,2007,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美]本耐特―雷默《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
篇5
篇6
(一)弹性教育社会少儿声乐教育的授课方式灵活
授课周期灵活,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等几种授课方式都是社会声乐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在个别课的教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儿童的理解能力、嗓音特点以及感知能力来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也方便课程安排随孩子和教师的时间进行调整,这样可以为声乐教育找寻最佳的时机。同时授课的方式也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针对性强由于面对的孩子少
老师可以全面的去了解每一个儿童的情况,可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随时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能达到想要的授课效果。同时除了个别课外,小组课和集体课也是较为常见的上课方式,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助于孩子声音性练习的趣味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的影响,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最大限度的培养孩子的兴趣。
(三)培养良好的乐感
良好的音准和乐感对提高孩子在声乐方面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经过声乐练习后,孩子可以建立很好的音准和乐感。例如,笔者的亲身经历,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经过长时间的声乐训练后可以完整唱出很多首歌曲。所以不要害怕自己五音不全,只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这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有所改换的。儿童也可以通过乐器的学习如二胡、小提琴等来练习声乐,器乐互相影响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社会少儿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构建
中、小学音乐教师是目前社会少儿声乐教师队伍的主要师资力量,也有少量专业音乐院校教师和艺术团体的演员作为兼职。总体来看,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整体缺乏稳定及高水平的师资。笔者认为,广大声乐工作者可以去深入探讨少儿声乐教育这一领域,如果学生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接受高水平声乐知识的学习,那么学生以后的就业机会就会有所增加,使学生在工作中少走弯路,也能缓解社会少儿声乐人才缺乏的现状。
(二)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实际教学中还缺乏有力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对于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匮乏。由于目前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少儿的变声期有所提前,这对声乐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少儿进入变声期之后的训练和识别是尤为重要的。如何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声乐训练和练习,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理论作为指导。
(三)训练方法有待提高
作为教师非常有必要了解少年儿童在变声期之前的嗓音特点,针对这一时期少儿嗓音的特殊性,开展慎重的声音训练,把握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同时也要合理分配授课内容,在声乐训练之外,多给孩子一些音乐感觉和表现力的培养,应避免一整节课都在唱,这样既有些枯燥,也会造成声带疲劳。首先,在中低声区训练时应该先鼓励少儿多自然的歌唱,等到少儿可以在高声区训练时,再引导少儿用假声歌唱。有一部分的孩子唱歌的音量很大,属于喊唱,用很高的音,久而久之声带会产生病变
篇7
一、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一)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全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出现得比较早,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成熟的教学模式,但伴随着基础教育积极改革的步伐,以此自足、不求创新、因果循环造成音乐教育理念陈旧、模式僵化。我们要认真思考研究,不断推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方法。目前有很多高等院校还是按照老的教学观念模式,已经出现与基础教育的要求脱节的现象,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高等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存的良好发展,因此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机地成为一体,既有共性也不失特性。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与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面向中专、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队伍,其教学特色在于培养音乐教学师资,具有师范性的功能。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的教学,是从感性上感悟体验,从理论上去认识把握音乐的本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非师范性音乐教育不同的是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即学到手、用得好、传下去,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一项学习。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影响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本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音乐教育改革以来,众多高等师范院校为弘扬民族文化,地方师范院校引入本土音乐资源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从而突出强调国民音乐教育、业余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作用日渐突出,促进群众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现阶段群众声乐文化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发展趋势。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归根结底要靠音乐文化人的队伍建设,依靠大众喜爱的、有影响力的、有高素质文化艺术修养的文艺工作者来组织建设,这就给高师声乐培养人才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给高师声乐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带来了考验,高素质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声乐专业技术,又能进行声乐艺术实践操作,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市场岗位的竞争。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在古代就有很高的成就,如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礼记·月记》中关于歌唱气息的运用、行腔、吐字以及情感抒发的记载;《诗经》将民歌汇集;屈原的《楚辞》;中国说唱音乐鼻祖《荀子·成相篇》等。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在不断改革,声乐教学不仅停留上个世纪20年代受欧洲文化影响,以美声方法演唱风格占据主要院校优势,洋为中用。声乐教学更好地借鉴了西方融合多元素的民族唱法,更多地融入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成多元共生的状态。声乐教学以独特的个性跟国际接轨,声乐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
声乐艺术虽不能通过具体的概念言语来形容,但可以结合听觉,是用声音与语言来表现音乐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感性透过理性的认识,有意义且科学地传递给他人,从而得到体会的学习过程。声乐教学也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音乐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法规等课程,约占总课时的33%;专业必修课包括14门课程,其中师范必修声乐、师范必修钢琴、师范选修主科、学校音乐教学论与教材教法、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名作赏析、和声、曲式等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4%;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7%;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素养类四个系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约占总课时的5%,文科学生至少应选修2学分自然科学系列的课程,其他学分可以任选课程修读,如意大利语、歌曲写作、音乐课件制作、教师技能、形体、论文写作等,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1%;实践环节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为必修学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6%。其一,公共课门类多,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觉得枯燥,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其二,占据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专业必修的设置虽然丰富,但是由于课程独立性强,学生很难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纵向贯通,比如曲式、和声、复调的学习为歌曲分析、声乐演唱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很难去将这些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其三,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更多的是对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的导论,提出的是教育的共性问题,并没有对声乐艺术的个性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如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分析、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的开设,理论基础课程的缺乏,学生毕业后只会弹、唱,却不懂如何教。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打破学科分割状态,注重学科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师声乐教学不单单是教唱,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理论性指导,声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够范唱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的能力,还要有声乐教学的能力以及根据音乐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娱乐实践发挥特性的能力。必须掌握大量的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力。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的几点思考
1.课堂发声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课堂大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发声,二是歌曲演唱。声乐是一门长期积累、不断练习的一个过程,考验培养学习者的耐心与毅力。发声对于初学声乐非常重要,有助于训练巩固发声肌体。由于现在高校低年级都是小组课,学生多,课堂练声时间匆忙,忽略了学生的发声时间,更侧重的是学生歌唱作品的完成,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好的歌唱习惯来源于基础,通过练声可以使发声的各个器官不断调节使之协调,更好地为歌唱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歌唱气息可以调节喉头的稳定,以更好地打开喉咙建立良好的声音位置。初学者更多的是靠教师的听觉感受及经验,巩固自己的声音位置,通过长期的学习可以自我总结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
3.教师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是对演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有很强的表现力,一种情感的抒发,体现人类精神、文化、情感的丰富世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具备范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歌曲乐谱的演奏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声乐专业的钢琴伴奏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考试或参加比赛时大都为学生相互伴奏,有利的是学生可以加强钢琴伴奏能力,但毕竟学生的弹奏能力参差不齐,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演唱技法程度也不如专业声乐教师,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演奏可以带动学生歌唱的情绪,因此音乐教育系声乐教师培养钢琴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运用高科技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科技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辅助声乐教学,数字化就是把电脑、投影、录像机、摄影机投入到教学课堂中,使原本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歌唱原理的本质,还能运用软件对歌唱作品分析数据,对完整的歌曲演唱进行数据分析,能够使歌唱完美化,加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5.培养适应实践的重要性
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检测方式,注重理论技能实践。在原有声乐考核的基础上增设小组唱、二重唱、表演唱、小型四声部合唱歌曲的能力考核标准,完善教育实习的规划体系,增加实习量,有针对性地建立自我实习档案。
(四)高等师范音乐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在当今高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师有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学科基础技能、自身专业修养、良好的师风师德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勤于参加社会实践跟上国家整体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等师范乐声乐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根据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声乐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前沿问题,加强自身艺术修养,与时俱进,以适应高师声乐艺术教育改革和培养新时期艺术教学人才的需求。
三、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声乐教学的发展要突出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相关文化的整合与融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以器乐、声音为在校主修必修科目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有个师范特色问题,师范类的声乐教学除发声,演唱训练外,还需有一定的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如声乐发声基础原理或者歌曲的音乐分析等,这样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性。
(二)声乐教学的题材要丰富,内容要具有全面性,侧重体现本土音乐文化
学生在接触演唱曲目上,不要像非师范声乐专业那样有严格的声部划分、音色划分,着重演唱某种风格的歌曲。要多听、多唱、多积累声乐作品,增强范唱能力。同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素材,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学生不仅在独唱中唱好,合唱中也要唱好。加强合唱、合奏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合唱中的一员,要如何组织进行训练,如何带动整体,同时学到指挥技巧、排练方法等,开拓思维,有创造力,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自我发挥。
21世纪,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培养的目标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单一的培养目标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多元的声乐文化蕴涵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学、人文科学等,使人们对声乐的审美有更深刻的认识。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声乐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将以就业为导向迎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行业领域需求,提高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发展是要紧跟大方向,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其掌握着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命脉,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瑞.高师声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悦平.新形势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构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4).
篇8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歌唱过程是体现声乐技巧、心理素质、艺术修养等的质量。“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这句话是伊.卡.那查连柯说的,歌唱的技巧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是声乐学习的全部。关键的要素在于学习声乐技巧的过程,一个人的声乐学习和心理素质要关联在一起的,学生在演唱时的基础知识、控制能力、对音乐的享受和想象能力等都是应该掌握的。歌唱的质量要领是思维的转动,思维对歌唱时有着主导因素,声乐教学在研究学生心理因素的规律变化上,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实施和学生歌唱表现。无论是声乐心理理论还是声乐的实践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声乐的前提是让学生心理放松
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歌唱技巧,情感控制能力,这些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多听,练习,想象,感受等学习歌唱时得到的最好状态[1]。教师在教学时加以声乐技巧的示范能给学生得到很大的启发,但是学生在教师启示中只能用听觉来感受。学生在学习时让教师通过示范、描述等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凭着想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声带来进行歌唱练习,使声带在歌唱中找到最佳歌唱的方法。因此,声乐教师利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让学生利用思维映像感受到声乐的发声,尝试着调整自身的歌唱器官,使学生在教学中实践歌唱时的声音达到教师的要求。
由于个人自身的学习状态不同,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同,一样是听同个教师教学,但对于教师的比喻启发,对于学生有的能理解有的不能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应用不同的生动比喻,让学生得到理解、掌握声乐技巧。教师应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声乐技巧心情自然而然变得愉悦,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积极的学习。
3.在声乐教学中了解和控制学生焦虑心理
当一个人过于紧张,忧虑,害怕时综合起来的心情称为焦虑状态,刚开始练习歌唱的学生最容易出现这个种心情,往往因为焦虑而发挥不正常。学生对自己本身没有信心,因为这种心理因素导致学生的歌唱状态不好,教师在教学时注意观察学生歌唱状态,适当的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况。但是怎样增强学生的自信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呢?教师可以实行肯定和鼓励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举个例子:让学生的声带放开。教师安排学生先进行大声地说话,声音是歌唱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在大声说话时听到自己的声音既饱满又宏亮,教师又加以肯定,学生们就开始有自信,歌唱时嘴巴自然地张开了,声带就能通畅的传出声音。对于刚来学习的学生有过努力或是小小的进步,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继续加油。教师鼓励的认可便是学生对自己的肯定,学生心情也会变得愉悦了。放松心理的学生歌唱状况也会变好,学生有了进步才会进一步的尝试,以便找到歌唱轻松自如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了解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激情,使学生精神饱满、感情充沛、信心十足,这样使学生发声器官、呼吸、肌肉都能积极运作,在这种良好的状况下学生显然易于掌握歌唱的技巧,既能发出自然美妙的声音来[2]。
4.在教学中发掘学生的想象
声乐学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课程,它是可以利用想象力这种琢磨不透的思想去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声乐技巧也可以利用这种的无形想象力创造出来,在许多的歌唱者表演时经常会看到他们闭着眼睛在演唱,那是因为歌唱者在想象音乐的情景,通过想象歌唱者领会到歌曲的情感,使得唱出来歌曲更加动听。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运用具有丰富形象的话语情景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想象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精准的唱法。学生在进行高位置共鸣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运用如“打开毛孔,感受空气,声音的感觉等”富有形象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很快的了解什么是头腔共鸣[3]。因此,教师运用丰富形象的语言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转变,开展想象力,更有教师的演唱示范,让学生在学校中更好的掌握声乐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丰富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更具体的说这是在激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演出创造新的成绩。
5.结束语
现代的声乐教学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其中,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歌唱时的心理变化,进行探讨、观察形成心理变化的原因,注意学生进行心理变化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的感受、思想、状态等心理过程,这些因素都是因人而异的,教师进行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展现的气质、性格的表现等多方面的进行了解,研究不同学生适用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学生在歌唱时的心理的改变调节,有利于学生对声乐学这一抽象的课程进行了解,以便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最终使得学生得到歌唱技巧水平更好更快的提高,从而使学生们在声乐学习上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笔者查看了几所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如“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方向,其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应具有相当程度的歌唱示范能力,对中外声乐艺术发展史、声乐名作、歌唱教学理论、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有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及选修课。学位公共课同本科一样采用“大统一”的课程模式,无非就是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等,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和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修的余地很小。学位基础课同本科一样,只有视唱、和声、曲式、音乐史、声乐艺术史、钢琴艺术史、声乐理论等基础课,还有美学史、歌剧赏析等为数不多的选修课。基础课深度不够,选修课广度不足,其中培养研究生演唱能力的实践表演课、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写作课、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教学课几乎没有,最多象征性地同本科一样有几周的教育实习。有关论文写作和专题讨论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仍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上,很难将技能与表演、学习与研究、研究与创新结合起来。
从教学模式上看,研究生课程虽然比本科生从数量上减少了,但在上课形式上,大部分学校依然沿用本科的集体授课或“一对一”技能课教学形式,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关系是简单的“教”与“学”。教师不与学生交流、沟通,而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接受、记忆,教学变成一种单向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上。不能自主探索就很难有创新意识,当然更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研究生缺乏统一编写的教材。目前研究生用的教材多与本科通用,无论理论课用书还是各种专业用书大都沿用本科教材,这也是“本科化倾向”的一个表现。
在研究生招生管理体制和结业标准上,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和本科相趋同。在招生管理体制上,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研究生数量,管理上更注重行政力量而不是学术力量的运用。在招生过程中行政参与很多,导师“有责无权”,和本科招生没有更多区别。在结业标准上,只要学生考入校门就意味着取得学位证书。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已大部分等同于本科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降低了研究生的创新性和研究性,忽略了研究生的学术性,势必会降低研究生的质量。
二、 对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反思
出现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就是从根本上忽略了研究生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的区别,忽略了研究生教育的特殊要求和运行规律,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特性和创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遵循学术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出不同于本科生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高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于创新教育,是在继承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和发展音乐事业的双重任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中直接产生知识和财富,培养出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另一重要方面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并能够产生新知识的人才,也就是说,研究生不仅继承已有知识和财富,还要在理论研究或专业表演中创造出新的财富。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导师队伍严重短缺。大部分学校出现一个导师一届带四五个研究生,这对于音乐专业来说,导师不仅要指导毕业论文而且要准备专业学位音乐会,任务太重。二是导师质量堪忧。如果用学历层次来衡量,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重23.4%,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6.1%,而就音乐专业而言,学历层次更是偏低。从另一个角度看导师队伍质量,目前我国的导师制度仍以职称为准则,只有正高或副高职称才可以带研究生,而在评职称的过程中,多以论文的数量取胜,而不管其在某一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否和其专业对口。同时,往往是刚刚晋升教授或副高职称就开始带研究生,无论教学和心理都准备不足,这也是造成导师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在人才选拔和程序上,研究生侧重于教育的效益和高层次人才的质量。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在人才选拔上更注重人才的数量,保证所有的高素质青年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研究生生源相对狭窄,必须是获得本科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在人才标准上,研究生教育虽也参加国家统考,但仅限于英语和政治,专业内容则由各高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标准组织测试,因而高校具有最终的选择权和决定权。研究生的选拔不仅要成绩合格,更为重要的是该生具有所选专业的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就是说,高校选拔研究生一定要在成绩合格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研究精神和治学态度。相对于音乐专业而言,目前公共课考试几乎成了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往往只要公共课符合国家统一分数线,该生就基本能跨入研究生行列,这是因为多年来音乐专业本科文化分太低而造成的。这一畸形模式导致专业好的文化差,多数不考研,而文化能过国家线的又寥寥无几,为完成招生名额,只能按文化分招生,专业参差不齐,这是目前众多高校所面临的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是服从行政命令完成招生名额,还是选拔优秀人才?这给研究生招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培养原则上,研究生教育强调学术自由。本科教育虽也属专业教育,但比研究生教育而言,属于专业基础教育阶段,要求的是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研究生教育在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发展、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形成,追求的不仅是学生对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要求学生要创造新的价值,能给社会或本学科带来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研究和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
三、 对 策
其实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从相当程度上讲,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这是一种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也是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难的主要原因。而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的内在原因。因此,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目前还只能从内部改革,也就是必须改变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1.注意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的协调统一。既要关注数量的增长,又要采用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对学术性研究生应实行弹性数量招生,采取宁缺勿滥的原则。采取单独招生、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需求。
2.积极推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的评聘和竞争制度,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确保导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具有先见性的教育理念及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育向创新性、科研型方向发展。目前,由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任务增大,许多导师只顾教学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科研和教学改革,教学观念不能和同期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有些导师甚至很难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其次,导师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些适应实际需要的专业取代了不合时宜的旧课程,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出现,因此要求导师必须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适时把握理论前沿和学术动态,以便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理论和学术探讨。
其次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教学模式要打破以往的单一形式,提倡研究性教学和合作教学理念。
课程学习要注意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研究相结合、实践和研究相结合,在技能学习中找到理论的依据,从理论研究中受到启发。导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并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研究生教学应更有弹性和学术性。首先,研究生教学要学习、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就拿声乐课而言,研究生声乐课要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课下导师之间要相互沟通,要定期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光在琴房唱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定期舞台实践,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导师或学院要多组织教学实践。其次,研究生教学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应具有伸缩性,不能拘于一格,有时是一对一的教学,有时是集中讨论,有时是分头查资料、找论据,导师应组织并策划这样的专题讨论和学习。再次,研究生教学要提倡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性教学:无论导师还是学生,一定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提倡跨学科研究,使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多元化。同时,研究生学习要突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性,以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这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3.完善健全研究生招生及教育评估制度。在选拔标准上,要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注重学术力量而不是行政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长不能以损害质量为代价。因此,在选拔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和专业基础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能力。
毕业要求一定要严格贯彻“宽进严出”的原则。“宽”是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严”是指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音乐会一定要把好关,严格把握学生的质量;质量不合格坚决不予毕业。
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写学位论文,而且要举办“毕业音乐会”,这也是衡量学生可否毕业的一个重要指标。音乐会既要体现学生的基本技能、表演才能、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程度,又要体现学术性,也就是说研究生音乐会必须有一定的主题或学术方向,不能像本科生开音乐会一样,挑选各种各样的歌曲组成一场“大杂烩”。研究生音乐会要从学术角度出发,有一定的专场性质,如“艺术歌曲专场”、“中国歌剧专场”等等,如音乐会能和论文研究题目相匹配,那就更加有价值了。
篇10
[1]蒙桂生.从了解价值入手,让学生爱上音乐课[J].基础教育研究.2011(14)
[2]马婧.浅谈音乐课实施创新教学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06)
[3]范子泉.河南温县司马懿得胜鼓调查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4]何宇鹏.河南新乡“中州大鼓”的调查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5]韩晓娜.唐宋曲子词的音乐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6]朱亚楠.河南项城“官会响锣”的考察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7]刘沛着.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曹理,何工着.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扎西娜姆.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6)
[10]程红红.让教师在音乐中作为,让学生在音乐中有所为--重返音乐课堂教学引发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1(30)
[11]李向峰.引趣、激趣、增趣--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三步曲[J].黄河之声.2011(02)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付娜.儿童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王扬扬.唐代教坊考述[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王珣.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4]汪怡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中央音乐学院2014
[5]张倩.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河南师范大学2011
[6]杜化丽.《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7]刘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
[8]李建荣.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9]桑玉婷.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石惟正着.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李法桢.马克·贝雷依访谈录[J].歌唱艺术.2012(11)
[3]满新颖.“抠查”前进一小步,中国声乐就能迈出一大步吗?--谈我所认识的艺术指导这个行当[J].歌唱艺术.2011(11)
[4]张晋伟,邓江.针对性的元音练习对歌唱的意义[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5]王德才.面罩唱法在歌唱中的运用[J].民族音乐.2011(03)
[6]朱敬修.中西文化交融的新尝试--中国河南版《爱的甘醇》观后[J].人民音乐.2011(01)
[7]唐琳编着.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8]马晶晶.对河北省理工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9
[9]李佳烜.音乐教育三位一体合力发展模式[D].上海音乐学院2009
[10]丁允笛.传统声乐艺术中“善歌者”的人文阐述及当代反思[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1]吕佳音.欧洲歌剧中女中音角色创作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2]张玉.怀梆唱腔艺术及其流派的考察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篇11
G642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和重点课程,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声乐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衡量音乐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依据。开展声乐课程特色教学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探索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提高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是学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Z水平影响学习积极性
语言始终是影响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生源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国语水平较低,这样的语言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畅、对汉语歌词的熟练程度较差、普通话咬字发音准确性不高等。长此以往,本来对于歌唱很有积极性、很喜欢歌唱的许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慢慢对声乐学习产生了倦怠和抵触,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差。声乐课就会出现学生旷课、请假或者无法继续课程学习的现象。
(二)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学习积极性
由于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识谱能力非常差。少数民族学生在艺考之前音乐知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较差,更没有针对性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艺考中,几乎没有少数民族考生能够完整演唱一首视唱曲目。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后的声乐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一首作品要经过声乐教师课堂上反复教授,不仅浪费大量课堂教授时间,而且作品的课后完成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处于模仿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状态。学院派、西方化教学形式充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缺乏本地特色。教师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不够,一味的追逐西式化的以美声演唱为所谓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忽视了因地制宜、此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与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需求的脱节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四)传统教材体系难以支撑专业学习的需求
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以中西方声乐作品集为主,中国声乐作品集基本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声乐作品,西方声乐作品集则主要以意大利语为主的西方歌剧咏叹调为主。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音乐背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很难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使用传统声乐教材体系带来的的教学结果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现状: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呈现西方化倾向,但却无法完整掌握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所谓的科学训练基本丧失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民族音乐的元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培养出来的学生变成了“中不中、洋不洋”的所谓人才。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特色教学对策
(一)坚持民族文化传承观
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与表现方式。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特征较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声乐教学不但可以将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通过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播,还可以通过以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丰富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体现“双重乐感”理念的声乐教学体系
“双重乐感”是由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提出的一种多元文化思维体系的音乐理论。其核心是指当我们去研究一种音乐文化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参与这种文化体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与体会后,才能更好的描述这种音乐的特征。从根本上讲,“双重乐感”思维是让我们摆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文化格局,即打破过去一元化音乐审美标准,主导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新模式。
注重和推动“双重乐感”思维体系的应用和实践,就是要将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当前声乐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多重音乐的鉴赏与实践能力,防范走向完全西方模式与单一化的民族内卷化发展模式,不但要将少数民族声乐元素与世界声乐艺术接轨,更要独创出一条特色化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途径。
(三)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与实践
篇12
一、高师实践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师实践课包括实践性课程与实践环节两个板块。回顾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与高师培养目标,从当前高师实践课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实践课教学往往注重技能技法训练,忽略教学“育人”的本质,强调教学性,忽视教育性。
其次,实践课教学内容脱离现实。教学中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自身内在的严密与完整,灌输给学生的也是本学科的重要性及将来向专业发展的观念,②导致高师实践课教学内容失去“师范性”特征,转向“专业性”培养。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不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实际问题。
最后,实践课教学模式较陈旧,不利于知识有效、长期的掌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远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校对音乐教师人才的要求,阻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高师音乐实践课改革的有效途径
高师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在《音乐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加快高师课程改革的步伐,应采取整合、增设、量化、渗透四个途径,对音乐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积极的探索和革新。
1.实践课程的相互整合
通过整合一部分的专业实践课程,为实现实践类课程的多样性与实践环节的充裕性,加大实践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例如,歌曲写作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谱写单二部及单三部结构歌曲的创作能力。歌曲写作教学提供了学生自行创作的素材,通过电脑音乐制作完全可将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因此,原有的歌曲写作与电脑音乐制作两门课程是可以进行学科整合的。通过整合节省出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另外,根据中小学对音乐教师钢琴水平的要求,可将钢琴教学与钢琴伴奏教学进行整合。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可采取分层小组教学模式,通过分层小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竞争意识得到加强。
2.实践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增设
首先,应当在原有高师课程设置中大量增设实践类选修课程,如创作表演课程、舞台动作设计课程、简单器乐(道具)排练编配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综合课程等。改变目前实践类选修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的比重,加快实践类课程的更新速度,使教师培养最大范围地发挥师范生的个性和特长,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其次,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添加人文素养教育,使实践课程教学不仅涉及教学性问题,更包含教育教化的功能。套用艺术理论关于艺术功能的论述方法,即认为音乐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③
3.实践环节的量化工程
当前实践环节包括教育实习、音乐活动实践、毕业论文三个部分。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教学计划与课程简介一览》,该校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实习的学时数为六周,仅占到总学分比例的3.4%。④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原有的六周教育实习基础上,增加教育实习的周数,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在音乐活动实践安排上,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性课程。学校还可以考虑写作学期论文。学期论文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心得,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科研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思考、解决,有助于今后学习更具针对性。
4.实践教学的全面渗透
在不改变原有课程时间分配的情况下,可通过学科内部及外部的交叉综合,以达到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实践类课程包含钢琴课、声乐课、合唱指挥课、钢琴伴奏课等。以声乐课为例,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还应穿行实践能力培养训练。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传授学生一定的舞台技巧与经验等,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诸如钢琴、声乐、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专业实践类课程都可相互渗透。
中西方音乐史、基本乐理、复调基础、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可囊括在专业理论类课程中。上述课程的授课方式普遍采用一对多的大班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作为信息的接受器、存储器,由此,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渗透实践教学内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积极参与实践,主动性得到发挥,改变了原有的被动局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在今后工作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组织教学获得的间接经验。唯有如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厚积薄发,肩负起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任。
注释 :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13
研究生教育的职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我国面临高等教育的变革,对研究生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如今我国许多专业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和一些综合院校的音乐系,都非常重视研究生发展的综合性培养。开设了很多类型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学习发展,于此同时实行学分制,比如课程学分、创新学分、实践学分等,以此鼓励学生不只学习课程理论知识,且兼具综合能力素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作为音乐类声乐专业研究生,应该达到高级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与国际化教育接轨。
所谓综合素质,是指人具有的学识、才气、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特长等综合条件,也称综合能力。而音乐综合素质,是指音乐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技能、音乐学理论知识、音乐综合能力。专业技能比如声乐、钢琴等;音乐学理论知识比如音乐史、乐理和声等;音乐综合能力比如作品分析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实践能力、音乐研究能力等。那么作为音乐专业领域内的声乐类研究生应具备怎样的音乐综合素质呢,怎样做才能培养较好的专业技能和相关音乐综合能力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声乐研究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作为声乐方向研究生,唱功是其专业的长项,也是检验声乐学习最直观的标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比本科阶段的学习,首先是要对发声机能状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比如呼吸机能的力度调控、声区的扩展贯通、音色音量变化的控制等,从而进一步演唱中外不同风格类型的歌曲,完成不同难度的歌曲作品,扩大作品演唱范围,达到精唱与泛唱曲目质与量的双重要求。于此基础之上将歌唱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将歌唱技能运用于不同类型歌曲的演唱中,正确诠释作品风格、塑造艺术形象,声情并茂地表演歌曲内涵。这是作为声乐方向研究生应该研究的内容和具备的能力。
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培养系统高效的研究学习能力,规范学习方式,提高交流合作、独立思考解决声乐问题的能力。声乐类研究生首先要明确教学大纲所提的要求,了解各个学期训练的内容以及任务。以一年级声乐研究生为例,应强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而不是急于完成大的声乐作品,因此应该多听范唱,随堂记录每周一对一声乐专业课、声乐理论课程、声乐讲座、声乐小组课等学习内容,强化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辨别声音正误与纠正错误发声的能力;同时重视声乐技法的基本练习,比如发声练习(呼吸、音阶、琶音、连音、跳音)和练声曲(意大利作曲家孔空编写的高、中、低声部练声曲),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练唱中外古典艺术歌曲为主,打磨声音,加强呼吸与中声区的练习。每学期划分泛唱与精唱歌曲,泛唱曲目每周一至两首,目的是广泛了解歌曲和音乐风格,积累声乐演唱作品,提高视唱歌曲的能力;精唱曲目从泛唱曲目中筛选,每学期四至六首,每首歌曲需逐字逐句反复练习,使歌唱技术娴熟,能较完整地诠释作品,达到一定的水准。
二、声乐研究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声乐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又涉及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原理。因此作为声乐方向研究生要具备语言能力、作品分析能力、鉴赏能力、钢琴伴奏能力、表演能力、研究能力等。
(一)语言能力的培养
声乐语言能力是歌唱者对歌曲歌词的诠释,包括读音的标准、语言风格的体现、歌词内容的表达。
培养声乐语言能力首先是对声乐作品的歌词进行分类。一方面是中国歌曲,包括古典诗词歌曲、各地民歌、创作艺术歌曲与歌剧,应当对我们母语的语音、语义、咬字归韵更加精准;另一方面是外国歌曲,包括古典艺术歌(德、奥、意等)和歌剧作品,这类声乐作品应掌握正确的歌词语言读音,发音和拼读要标准,通过多听范读,掌握基本拼读规则,培养语感。此外还应尽可能多的掌握几种歌唱语言,无论是训练语言能力还是帮助我们欣赏声乐作品或者作语言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作品分析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不同歌唱家对同一首歌曲的演唱处理会不同,原因就在于其对歌曲的理解不同,而理解不同则是对作品构造的分析具有不同能力。作品分析就是对音乐各要素的解析,如何培养较全面的分析能力,也是培养声乐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问题。
声乐类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仅要涉猎各门专业理论课内容,阅读积累大量中外文献材料,还要学会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答声乐作品。分析一首歌曲,首先是了解作品的音乐文化背景,了解作曲家、词作者及其作品创作的时期,历史政治背景;然后仔细读谱分析,大至曲式调式、织体和声,小至休止符、连音线、表情术语、速度力度记号等,明白歌谱上所有记号的含义和用法;同时根据歌曲风格进行分类(艺术歌曲、咏叹调、民歌等),确定作品的情绪基调,透彻理解歌词;最后分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人物情感以及作品的音乐思想。通过这样系统全面的学习在提高读谱效率的同时提高作品分析能力。
(三)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艺术虽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着内在的规范与认可度。内在规范指的是音乐技艺与原理等的正确性与准确性,认可度是音乐评价与认同。声乐学习的基础是辨别声音的正误、培养正确的声乐鉴赏能力,而后更重要的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从而去感受、学习、评价歌唱家对音乐作品的诠释。
音乐鉴赏能力是一种音乐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一种审美能力,需要提高艺术修养、扩大音乐视野、拓宽知识储备、更新审美观念。艺术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比如欣赏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等,可以通过内在的感知逐渐培养较高情趣的艺术审美能力,学习艺术的内化与释放。其次要欣赏大量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以及世界各国音乐家的演唱演奏会。通过多听,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真谛,训练较为敏锐的听辨能力;多看,学习音乐艺术的表达性,感受音乐作品在二度创作中的魅力;多比较,在同一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去比较、归纳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思考,思考音乐艺术的同一性、鉴别音乐艺术的差异性,将所闻所感转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赋于音乐作品之内。
(四)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
每一个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钢琴,而许多声乐毕业生也会从事声乐教学,钢琴伴奏就是声乐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项技能。国外的音乐学院,声乐课有专门的钢琴伴奏老师,被称为声乐生的“艺术指导”,而国内音乐学院对钢琴伴奏的重视度却远远不够。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很少有钢琴伴奏课,而大多数声乐小课的伴奏都是由声乐老师承担,属于弹唱教学。这就更加需要声乐类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
目前我们弹奏的声乐作品分为两种,正谱(五线谱)和简谱。在平时练习中应多弹正谱,首先训练识谱的速度和对键盘的熟练,其次正谱的配奏设计精致,和声织体有很美的音响效果,有助于唱者培养乐感。简谱伴奏,则可进行和弦连接的训练,准确弹奏每个调的调式音级和弦,于此尝试接触多种伴奏音型,并巧妙安排到歌曲中合适的位置,丰富伴奏音乐,填充演唱空隙。钢琴伴奏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水平以及自弹自唱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声乐类研究生自身和伴奏的能力。
(五)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家石惟正教授在书里曾经提到:“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在练习过程中,排练过程中或声乐教师备课中的实践。第二层实践是对社会观众的,即为观众演唱,使自己的或学生的演唱作用于社会。”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声乐艺术是表演的艺术也是舞台的艺术,而对于声乐类研究生来说最基础的部分是通过艺术实践去培养舞台心理调控能力,从而奠定音乐舞台表演能力。
国内外很多歌唱家都是通过“学校舞台――社会舞台――国际舞台”的过程成为家喻户晓的声乐艺术家,如我国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她通过参加各种大中小型表演与比赛的锻炼,从最初的对舞台的胆怯到在舞台上自由发挥,最终成为优秀的歌唱演员。对于我们声乐研究生而言,类似教学汇报演出、声乐小组课、音乐晚会和正规音乐会,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这里特别提出声乐小组课,这个平台是由导师带队组织所教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登上音乐厅演练。这种上课形式具有很多优势,一方面通过听其他同学的演唱,取长补短,帮助提高自身演唱水平;另一方面增加了舞台演唱经验,培养舞台临场心理调节能力,锻炼自己克服登台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从而逐步提高舞台表演。
(六)研究能力的培养
科研与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本质要求。艺术类研究生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太重视科研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恰好忽略了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忽略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最需要提高的能力。
作为声乐类研究生,首先要培养科研能力,在课程学习中,锻炼自主研究、探索、思考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多参与学术讨论、听取学术报告,在平时学习中思考研究课题,培养系统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在信息网上浏览获取前沿科研信息;再者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思考提出问题,并作读书笔记;最后是撰写学位论文,在课余时间定期阅览相关书刊杂志,从中归纳整理学习论文的写作方法。声乐类研究生对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现阶段主要是基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领悟,积累教学方法。类似课程观摩,注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效果,探究创新,再通过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培养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借鉴各国声乐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我国在发展声乐研究生教育中,也应该保有自己的特色。既能有美国教育概念的实用性又有德国教育概念的学术性,这正好是声乐类研究生专业技能与音乐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让声乐研究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任务,转变学习观念,更新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总之,培养声乐类研究生综合素质不仅是自我提升的需求、教育改革的倡导、新时代的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市场和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 汤雪耕.实用歌唱法[M].文光书店出版社,1950.
[3] 孙从音,等.读谱歌唱艺术[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
社,2006.
[4] 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 高誉.再谈声乐小组课[J].石家庄:大众文艺,2011(07).
[6] 李莉.声乐教师应努力提升钢琴伴奏水平[J].北京:中国音
乐教育,2010(08).
[7] 李晓艳.国外声乐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与分析[J].哈
尔滨:北方音乐,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