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舞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音乐可以诱发舞者的灵感
音乐具有缓解疲劳,放松心情等方面的作用,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保持平静祥和的心情,而激情澎湃的音乐则可以让人热血沸腾,满怀激情。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舞姿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舞者可以随着音乐或强或弱,或重或轻的优美旋律产生更多的联想,诱发舞者的灵感,使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舞蹈动作更加完美,舞蹈的课堂教学气氛将会十分和谐,进而将舞蹈教学提升到新的层次,实现舞蹈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音乐可以促进内在情感的展现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老师要把自己内在的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并通过舞蹈外在动作表现出来,使其成为“有感彩的舞蹈”,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表现力。表现力强就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并在音乐的指引下,把优美的舞蹈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更多的乃是内心情感或情绪的释放,音乐可以唤起舞者内心的情感共鸣,激发舞者强烈的情感欲望,达到身心、形体和音乐三者相互交融的境界,对于我们的幼儿教师来说,情感丰富、动作优美的舞蹈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四)音乐可以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力
任何的课堂教学,如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必不可少的,高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也不例外。舞蹈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动作要领众多,稍有不专心就有可能遗忘其中的某个动作,导致整个舞蹈动作不协调,影响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机械灌输式的教学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专心致志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掌握领会舞蹈的每个动作更是一句空谈,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又将会把怎样的舞蹈教授给幼儿呢?由于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处在对音乐十分喜欢的年龄阶段,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会使舞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加深对舞蹈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推动舞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音乐可以协调学生舞蹈的动作
音乐不但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可以协调学生的舞蹈动作,如果没有音乐,学生的舞蹈动作就只能依靠教师的指导以及自身的感觉来修正,但这对于初学舞蹈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音乐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有规律的轻、重、缓、急音律来掌控舞蹈动作幅度,哪个动作需要舒展,哪个动作需要收缩,哪个部位需要动,哪个部位不需要动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给舞蹈带来巨大魅力的同时,还协调了学生舞蹈的动作,又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增强学生自信,何乐而不为呢?
(六)音乐有助于意境的展现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而意境就是这两种情态的统一,即意与境的统一。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以意蕴、情趣取胜。舞蹈是“形动于外而精于内”的表情艺术,作为舞蹈的表演者应了解音乐和舞蹈的深层含义,从而激发内心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出深邃的意境,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身体动作表现出深刻持久的艺术感染力。音乐作为时代气象与情境的描绘者,可以充分表现人的审美感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音乐在表现意境方面是无形的、丰富的、微妙的、动人的,音乐虽不能给人以具体美的形象,却能把人带入一种无形的美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音乐还可以其强烈的感彩,打动人心、陶冶情操。
篇2
一、音乐舞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
对于音乐舞蹈艺术院校来说,实践教学就是根据目前社会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艺术实践能力。这是音乐舞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基本构建要素,它主要包括了音乐舞蹈的作品设计、创作、表演与比赛等等。一切的实践都是源于理论,因为学生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去参加一下艺术设计比赛、创作比赛或者表演等等。这种实践强调的是走出课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为社会实践,为社会服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促进了社会艺术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实训环节。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学而言,实训就是在规定的一些场所进行专业技能操作的培训,如舞台、剧场、演奏厅等,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某一技能。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情况,艺术教育的实训应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情况,给他们设计适合自己的课程培训,这也是增强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三)重视实习环节。这是培养艺术人才发展的最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舞蹈教育、音乐教育和艺术管理这三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实习,其实就是走进社会,走进岗位,让学生真正了解职业和工作环境等。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环节,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世纪工作中去。
(四)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对自身学习的分析和总结环节,虽然这与实际技能有所脱节,但是它检验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毕业论文也是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舞蹈音乐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体系的构建。1.调整教学目标。无论是音乐院校还是舞蹈院校,其实践教学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综合素质。但鉴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变,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学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呆板、单一、乏味,会使得很多学生觉得无趣和枯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唱歌、跳舞兴趣这一方面下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等,对他们进行客观评价,并激发他们的跳舞、唱歌兴趣,随之引导他们树立学习计划、监督和调整。2.调整培养计划。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调整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与专业水平相互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也应该覆盖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和条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考核,也要重视其理论知识的考核,才能使其全面发展起来,不让学生的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失衡。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经过实践的培养,而实现“二合一”,其实践教学的内容既包括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包括学生将其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上文所说的实习、实训、实验等。当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包括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还包括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其中,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包括了教学人员、教学机构和教学基地等管理,还有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等。而保障体系的构建,重点是壮大师资队伍和创新教学模式。在这里,我们以声乐教学为例,分析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指在大学二年级到四年级进行的一周一课时的音乐教学模式,它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演唱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加上二重歌唱曲实现音乐教学。还有“小组课”,可以学习一些中外艺术歌曲,“小组课”还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既可以节约教师资源,还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个别课”,这种教学是效率最高、教学质量最高的一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实现舞蹈或者音乐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其包括着多个方面: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但无论是哪个体系,我们都应该重视,因为它们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各方面落实好,才能使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篇3
该文从五大方面总结了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一是两团人员到学院任教;二是将两团建设为音乐舞蹈学院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为在校的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三是院团资源互补;四是以课题组形式推进“院团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以艺术实践课程作为“院团结合”项目实施的主要载体。该文对于“院团结合”的研究未流于表面,从这些主要内容部分可以发其视角并非罗列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项目研究方面采取的全部具体措施,也非泛泛而谈“院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而是从项目研究内容以及取得的实践效果立足从而铺展开来。
在阐述以上的“院团结合”实施方法后,该文立足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地总结了“院团结合”的理论依据与特色,指出了“院团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之所在,即“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理念为依据建立起‘产学研’合作系统”。 作者总结了“院团结合”在广州大学的实践经验与特色: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两团一校不仅提供实践基地,也提供师资力量,它不仅是协助,而且是直接参与到学院的专业教育中来”。2、“院团结合”办学模式实现学院与“两团一校”“ 更加有效的合作,共创双赢”。3、“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课题”,必须:“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改革”。
对于仍存在的问题,作者没有讳莫如深或闪烁其词,而是开诚布公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希望能够通过院校的努力解决问题。作者朴实诚挚的文风、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也是值得称道的。
二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成立于2005年7月,由广州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专业独立出来。从其成立之初,“院团结合”培养方式的研究就伴随着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发展壮大。如今广州大学音乐舞蹈系设有音乐学专业和舞蹈编导专业两个本科专业。2010 年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音乐教育方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获获一级学科艺术学硕士点。目前,音乐舞蹈学院《“院团结合”应用性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广州大学2010年教学成果重点培育建设项目;同时《“院团结合”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获广州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院团结合”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一文正是多年来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的总结。相较于其他相关学术论文,该文特点鲜明,有几点让笔者感触较深。
(一)
此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部分多次指出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艺术专业学生不但加强了专业技能,更领悟到了情感、艺术表现力、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在两团人员到学院任教,“除了技能性的教学外,他们会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进而表现艺术作品内容的教学上,以自己以往活生生的舞台演出实践作为案例,让学生从中体验、分析、研究舞台艺术实践活动的规律”。在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学生有了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而且对音乐、舞蹈表演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在面对观众的舞台表演中,演员只能是充满感情的表演,才能感动观众;认识到舞台表演艺术在排练全过程中各个流程的协作关系,了解了舞台表演个流程的操作以及舞美的设计等;还感受、学习到演员们在排练、演出时认真负责、不畏辛苦的敬业精神”。这些都反映出了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对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视,反映出该文作者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要求的深思,反映出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实际效果的关注。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果,不是一堆堆数字可以罗列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反映在人才的后续发展上。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技巧的培养与艺术感染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
在对于“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上,该文作者不仅考虑到院校学生的成长,也关注学院教师及两团成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这又是一新的独到视角。需知培养人才不仅是院校的功能,工作中的锤炼对于人才的养成也是大有裨益的。学院教师和两团成员一方面是院校学生的指导者,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实践的主体、艺术人才培养的对象。文中指出“院团结合”可达到“院团资源互补”的效果,“专业优秀的演员在退役后可以进入学院的教师队伍,专业优秀的学院学生毕业后可以竞聘两团演员;艺术学校的中专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我院本科专业学习;两团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到我院深造”。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策略”。文中还指出协助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的青年教师“可以学习主讲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这对发展自身的教师教育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专业演员与专业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是一石三鸟之效果。今后可能一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多种学习方式、扮演不同的艺术工作者角色,这无疑是艺术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是对艺术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促进。从人员角度而言,这使得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与“两团一校”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
篇4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着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入手响应宁夏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系10年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截至现在有音乐学本科、舞蹈学本科和音乐教育专科三个专业。另外设有音乐理论教研室、声乐教研室、键盘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和器乐教研室;另有宁南民间音乐研究基地和宁夏中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培养培训基地。
(二)以师资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师资是关键。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专业化教职工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2人,教授4人(含外聘2人),副教授7人(含外聘2人),讲师8人,助教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含在读)7人,占教师比例32%。他们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与科研水平方面都教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以硬件设施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在领导大力重视下,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自建系以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现在已建成一栋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为一体的现代化音乐教学大楼,配有舞蹈教室、合唱教室、合奏教室、数码钢琴教室、电子琴教室、现代化音像视听室及专业理论课教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录音棚和MIDI制作室、资料室和琴房130间以及现代化专业音乐厅1座,音乐厅建筑面积为1280平方米,可以满足国内外音乐团体和艺术家及我区各种大型文艺演出,配备大三角钢琴两台,进口音响,升降式合唱台,作为宁夏师范学院标志性建筑之一,该音乐厅是弘扬中外高雅音乐文化、对外文化交流、师生艺术实践的重要基地。
(四)以教学科研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自建系以来特别重视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上采取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支撑高师音乐教育改,使得音乐教育改革真正的落到了实处。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我系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区级、校级科研立项10余项,教学成果奖8项,音乐作品10余首。提出了办好教学科研型院系的响亮口号,加强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深造,资助师生积极参加区内外比赛活动,重奖科研成果突出者。所有这些都有力的支撑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存在脱节的现象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是各自为政。宁夏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由教育厅牵头组织指导各级个类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改革。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主要由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确定音乐教育改的方针与政策。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交流,两者的改革出现了不同步现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宁夏音乐教育改革的效果与合力。
(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师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师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教改要求。师资的学历水平还不达标,作为一所本科院校,目前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还比较少。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老师只有两名,此外还有5名老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水平远远跟不上本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仍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教学
的倾向,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仍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不论从领导管理层、一线音乐教师,还是广大的学生来看。专业技能教学时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则是不太重要。甚至不少学生都不喜欢上理论课,这种现象也影响了高是音乐教育改的效果。必须坚决改正。此外,目前宁夏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很多,包括计划规定的教学科目过多,教材的学科体系和内容陈旧,过于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等。虽然近年来教材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必修课程内容太多的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使得音乐课教师疲于完成课程计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于考试课程与考察课程的划分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教师很难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实际上,只有减少必修课程的繁难程度,才能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四)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作为宁夏唯一的高等师范类艺术院系,担负着全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任务。然而,目前情况下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女生占到学生的绝大多数。以2008级音乐学班为例,全班总人数为41人,女生33人,占78.6%男生只有9人,占21.4%。这个比例显示出宁夏高师音乐教育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将来的宁夏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三、对策及建议
(一)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协调好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步现象
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步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把脉,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对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协调的地方进行会商,拿出方案。切实解决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得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真正成为一盘棋。
(二)加强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高师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推进宁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注重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派出教师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知名院校学习、进修,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学术会议、大师班和各种专业竞赛、艺术展演观摩活动。同时还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大师来我系讲学、交流、演出。先后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晓和先生,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雷达教授,西安音乐学院陈大明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赵勇教授等区内外知名人士来我系讲学。音乐教师直接影响着宁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是否成功。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音乐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与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密切的关系。
(三)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进一步改善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把握好它的精髓。认真领会贯穿在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这是音乐教师用好课程标准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在新教材实施中,我们应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坚持不懈地贯彻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狠抓音乐教学改革,促使音乐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应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篇5
少儿舞蹈活动以其流畅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生动的体态动作,能很好反映儿童的童趣、童真,是少年儿童喜欢常见的一种活动。音乐舞蹈活动对于丰富儿童经验,培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情趣与能力,开发艺术潜能;发展儿童理解、联想、想象、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动作与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儿童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等有着重要意义。
一、通过音乐舞蹈活动,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
人的身体动作是以肌肉活动为中心的,而肌肉活动又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在舞蹈活动的影响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与机能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体的运动能力主要依靠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是人体实现快速而精确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长期的舞蹈训练会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发生适应性的改善。
1.舞蹈训练能改善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机能。
人体在运动时,身体的各部分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肌肉活动的状况,不停的发生着变化。这些不同的信息将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向中枢,到达运动感觉区域,产生相应的感觉,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所处的情况做出判断。依据这些信息发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制止或修正每一个动作。长期的运动训练能反复强化刺激信息,促进了人体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各种感觉功能的提高。
2.舞蹈训练能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舞蹈训练能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并且增加神经传递介质,提高条件反射的速度与灵活性,使反应时更短(一般人为0.4秒以上,有锻炼者为0.32秒以下[1]),个体完成各种动作更加的快而准。舞蹈训练还能提高神经过程的强度,使大脑皮层兴奋性高,注意力集中,使人体表现出肌肉力量大和运动能力强,神经过程的兴奋性与抑制性更加均衡。舞蹈训练改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
3.舞蹈活动对神经系统的改善作用比其他形式的人体运动更有效。
舞蹈动作复杂多样,在舞蹈的过程中,大脑不仅要控制身体的各部位肌肉的运动,还要接收舞蹈音乐中节奏变化、力度强弱、速度快慢等信息,将各种音乐信息与肌肉的控制全面精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通过对肌肉运动的控制,最终表达出舞者的各种情感,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因此经过长期的训练,舞蹈演员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感知身体空间位置的能力和敏锐的“肌肉感觉”,其大脑更灵活、健全和细密,反应迅速、动作灵敏,舞蹈演员具有良好的灵敏素质就是舞蹈训练对神经系统改善的综合表现[2]。
4.舞蹈训练可以促进感官的机能。
长期的舞蹈训练可以促进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及皮肤等感官的机能。可以提高视野的宽广度、眼肌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视神经的调节机能;使听觉的敏感度得到提高;位觉对应急时的空间、方位、高度和速度等感应更准确;皮肤对气候、温度、触觉和运动等方面的敏感度更高[3]。
二、进行舞蹈活动的方法要点。
1.精心选材,通过欣赏音乐逐步使儿童对音乐舞蹈活动产生兴趣。
儿童舞蹈对儿童的身体素质、情感、、注意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显可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学习舞蹈时,首先引导儿童学会听音乐,学会欣赏音乐,逐渐让孩子对音乐舞蹈活动产生兴趣。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生理特征和特点的音乐,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对音乐的理解有限,因此在启蒙阶段,选择的音乐比较肤浅易懂,节奏欢快,内容简单明确的音乐。先可以在每天清晨或吃早饭的时间,让孩子听音乐,熟悉音乐,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明白音乐的内容。再慢慢的让孩子随着音乐哼唱,在音乐游戏活动时,可让会唱的小朋友上台有表情的演唱,鼓励孩子边唱边拍手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2.恰当引导,模仿为主,通过简单动作熟悉简单节奏的音乐。
初步让儿童尝试练习打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三拍节奏的歌曲,采用拍手、叉腰、跺脚的形式学习此类节奏,然后简单地模仿音乐中的主角,要求幼儿在音乐中表现人物或小动物的特征。恰当的引导孩子利用肢体动作去表达情感,没必要刻意强调动作的规范。
3.舞蹈动作训练,以基本功动作练习为主。
对于基本功动作练习方面,暂不要求儿童上把杆做练习,应多让孩子在地面进行系列规范的基本训练,以锻炼身体各部分肌内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柔软性。为了使儿童不反感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因把基本功动作合理地组织起来,编成儿歌故事等形式,让孩子边说边做边玩。例如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孩子们想象“小青蛙”的样子,练习双旁分腿,脚尖碰头等基本动作,让幼儿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锻炼髋的开度、软度及基本动作。再如通过教师启发孩子们数“树上的苹果”,练习眼手一致,懂得舞蹈的基本方法及眼神、表情的运用。
4.学习舞蹈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孩子初学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应在上课时鼓励孩子敢做动作,不怕做错,错了没关系,只要孩子敢做,教师就要及时表扬。即使发现明显的错误也不要马上就批评。最好由老师示范模仿孩子的错误,通过老师把孩子的错误间接反映出来,再请别的孩子找出老师所犯的错误。通过这一环节,使孩子们既动了脑子,也掌握了动作特点。
5.注意做到教学的科学性,应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每个儿童的自身的身体条件、舞蹈感觉等都存在着不同差异。如果统一用相同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做到对症下每堂课对他们的积极表现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有计划的指出孩子的不足,耐心的,千万不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篇6
歌曲《青春舞曲》
节奏型:X・XXX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让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学习节奏型“X・XXX”和欣赏民歌,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扩大学生的民族音乐语言。
3、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4、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立志成材。
教学重点及难点:
歌曲情绪、节奏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知和创造力。
教学年级:八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分析:
《青春舞曲》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歌曲以“太阳”、“花儿”、“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和依托,抒发了维吾尔族青年赞美青春、珍惜青春年华的欢乐情绪。这是一首e自然小调, 拍,单乐段的歌曲,第1小节“3271 3217 664 3”调性明显,整首歌曲短小精练,一气呵成,歌曲具有维吾尔族音乐载歌载舞的风格特点,旋律活泼流畅优美,节奏鲜明。特别是节奏“ ”的出观,配上衬词“别得那哟哟”,使歌曲既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又有浓郁的民族特点。结构简洁,富于动感。歌词即通俗又有哲理,喻意深刻。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地图、计算机多媒体软件。
教学方法:
以听、看、唱、奏、创编表演多种手段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着音乐《送我一支玫瑰花》,手拍节奏进入课室
师生进行音乐课礼仪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组歌曲及一段舞蹈。想一想,它们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民族歌曲呢?
播放: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达板城的姑娘》录音,然后教师表演新疆舞蹈。
生:是属于新疆地区。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新疆,去看一看,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学习新疆民歌《青春舞曲》。
三、走进新疆
1、新疆的位置
教师展示地图,请学生找出新疆在祖国的哪个位置。
请学生和老师一起比划一下,看看大约几个新疆就有一个中国那么大。(大约6个)
2、新疆的风情
(1)多媒体出示新疆帽、服饰、风景等图片
(2)新疆礼仪
用新疆语及体态动作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福――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点头,鞠躬:“萨拉木里坤!”
请学生入乡随俗。
3、放影像资料,引领学生尽情观赏新疆的美丽风光及美丽风情,领略新疆风情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新疆风景秀美,物产丰富,新疆的人民好客,个个能歌善舞等等。
四、学习歌曲
同学们,刚刚我们已领略了新疆风情,现在就来学习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
1、欣赏并感受歌曲
2、请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
3、学习节奏型
口读
手拍
脚踏
4、用慢速朗读下面的童谣,从语言中找到“ 的节奏感。
|| | |
猪八戒,打瞌睡, 呼噜噜噜 呼噜噜噜震天响。
| | || ||
孙悟空,翻筋斗, 叽哩咕噜叽哩咕噜上九霄。
5、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字正腔圆。
6、用“La”模唱旋律。
7、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哼唱
讨论:《青春舞曲》这首歌是用何方法表现歌曲内容的?(用比喻的方法)
8、歌曲艺术处理
全体学生有表情地演唱
注意应唱得活泼、轻快、跳跃、热情。
注意速度为中速稍快。
特别是节奏“”
9、感受并回答歌曲《青春舞曲》的特点。
情绪:热烈、欢快
旋律:紧凑、活泼
节奏:密集
10、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归纳歌曲的特点
《青春舞曲》整首歌曲短小精练,旋律活泼,节奏具有鲜明的舞蹈性。衬词的运用使歌曲既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又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五、创编与表现
1、用打击乐器铃鼓、双响筒、三角铁、响板、沙锤为歌曲《青春舞曲》伴奏。启发学生创编节奏及编配打击乐伴奏。
2、有哪些同学能为歌曲《青春舞曲》编几个动作,表演一段新疆舞蹈呢?
请学生上台表演
把全体学生分成三组
(各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演方式)
随音乐进行表演
六、思考《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从美的意境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它告诉我们青春易逝,时光宝贵,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也对祖国美丽的新疆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喜爱我们的民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后,我衷心祝愿同学们能珍惜时光,珍惜青春年华,多学本领,拼搏进取,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材。
八、布置作业。1.根据节奏“”创编歌词。
2.有表情地背唱《青春舞曲》这首歌。
篇7
1舞蹈创编教学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至,用语言或其他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了。舞蹈以人的肢体为工具,将动作和造型联缀成意象,直观地表达手段与心灵的统一。舞者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迸发出激情,通过自己的身体写成文化。舞蹈是通过动作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它的美贯穿于人体流动的整体效果中,是生活中艺术经验的凝聚和感召。
人们学习技能类的艺术创作,大都循着“感知——体验——模仿——起步——创作”这样一个历程逐步展开。即如俗语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个熟读的过程,就是深入感知、体验的过程,而熟读三百首的量则为读者向做诗方面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3舞蹈创编从欣赏到模仿创编
服务于素质教育的非舞蹈专业的舞蹈创编教学,毋需涉及过多艰深的舞蹈艺术创作理论,而应当从模仿人手,使受教者边学习欣赏边进行模仿创编。
首先,通过对某部成品舞蹈的欣赏学习,使受教者基本把握该舞蹈的结构形式和情感表现的规律,同时抓住关键性的舞蹈语汇进行尝试性的模仿创编练习。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受教者逐步摸到舞蹈创编的门径。也可以在欣赏众多风格迥异的舞蹈作品的基础上,分阶段进行创编。
面对受教者创编出的作品,施教者要根据他们对舞蹈艺术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对舞蹈艺术的审美经验,给予中肯的评价。在评价时,既要对受教者的创意和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建设性的提示和引导。同时,还要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进行教学引导。在引导中应注意适时融入舞蹈创编知识和技巧,以使受教者通过参与其中边学边做边改,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舞蹈创编技能。
4舞蹈创编中的形象模仿的对策
4.1创造人物的舞蹈形象的基本原则
舞蹈作品中人物的舞蹈形象,就是以舞蹈为主要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舞蹈形象又主要指的是人物的基本动作(主题动作),所以在人物的塑造上若没有基本动作(主题动作),就不可能产生成功的人物形象。任何舞蹈作品,甚至一个舞蹈动作或舞蹈组合,都能呈现出一定的具体形象,给观众以鲜明的印象,这种形象称之为舞蹈形象。舞蹈形象创作的基本原则:
(1)人物的舞蹈形象,绝不是单指这些人物所使用的舞蹈动作,而是指运用
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所塑造出来的、完整的人物的艺术形象。
(2)人物的舞蹈形象的创作取决于编导者是否主要以舞蹈手段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1实施措施
4.1.1对动作素材进行具有个性化的再创造
有个性的动作通过精心编织必然会产生有个性的舞段,而有个性的舞段则是作品个性的基础。动作变形能力包括改造已有的传统动作,改变其原来的形态和动作指向,对具象性动作进行提纯净化,使之抽象。如舞蹈《崴风》便是来自对传统剑指动作形态上的变形、再造与发展的结果。而舞蹈《轻青》在对传统动作关注基础上,进行动作与节奏重新调整,以求其焕发出新的意义和舞风。
4.1.2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篇8
第一,注重实践技能,增加艺术实践课程比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基本课型。理论课一般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普通文化课;实践课主要包括艺术实践、技术实习、技能实训等课程。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旨在加强人文素养、较好地掌握全面素质和文化素养;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舞蹈表演能力,以及培养职业应用技能。两类课程互为补充,各司其职,共同为培养音乐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服务。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普遍较弱,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比较差。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强化了实践课程建设,形成了包括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制度在内的的实践课程新体系。在做好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课程的巩固。现今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无限的,如能在讲完理论课程后穿插些能为理解理论课程制定的专题项目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中体会乐趣,在乐趣中体会学习。
第二,创新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根据精炼、精简、严谨、创新的原则,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该类课程设置反映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增设必修课程“创业基础”。“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突破开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科教学论“老三门”课程,增加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中小学教育比较” “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教育政策法规”、“中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通过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社会调查,音乐采风等环节实施。教育见习课程安排于1-6学期,每学期1周,教师职业见习主要是到实习基地见习,包括观摩教学环境,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教学工作等。教育实习延长为1学期,包括: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暑期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中学音乐教育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从而完成“零距离”对接,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中学教师职业角色的历练中。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以第7学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采取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
第三,积极搭建试讲试教与舞台表演平台,确立多样化“师范性”实践机制。基础推进平台以“周末音乐会”、专业学习汇报演出与年级音乐会为主要形式。音乐舞蹈学院自成立以来,每年均要举办专业学习汇报音乐会、毕业音乐会与年级音乐会,已经形成常态管理机制。通过以校内外专业竞赛搭建风采展现平台。学院定期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如原创作品大赛、教学技能大赛、“三笔字”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建立更为有效的社会评价机制,就各专业包括音乐学专业师范生就业情况展开广泛调研,充分掌握我校音乐学(师范)毕业生在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听取中学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的意见,及时反馈、总结来自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评价。建立长期有效的反馈、评价、更新改进的程序和机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篇9
本届胡琴节主题紧扣胡琴的教学、演奏、胡琴音乐创作和胡琴文化的发展,集中呈现了当前国内胡琴音乐文化的现状,对胡琴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了多方面有建设性的工作。特别是研讨会与讲座让音乐与文化并行、实践与理论相融,使艺术节具有浓厚的学术色彩。
(权文)
群笙交响“粱祝”辉煌
2013年1月3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以群笙交响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拉开了中国音乐学院笙专业研究生“魏林笙硕士独奏毕业音乐会”的帷幕。青年笙演奏家领奏,中国音乐学院华夏鹤鸣笙乐团演奏的这曲“梁祝”,出自魏林的导师、笙演奏家李光陆之手,由高中低三个声部演奏的“群笙”版“梁祝”更加辉煌、壮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随后,魏林又演奏了《月下欢歌》、《飞鹤惊泉》、《傣乡风情》、《火车进侗乡》、《太行乡情》、《秋夜》、《白蛇传幻想曲》等曲目。音乐会由女指挥家黄晓飞执棒。
魏林自幼习笙,2004年起跟随李光陆教授深造。2012年5月,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华艺术院校奖”获得吹奏乐器青年组“文华演奏大奖”。
(燕子)
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学术研讨会将在广州举行
中国音乐学院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于2013年11月在广州大学共同举办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中心议题: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音乐资源。会议议题:1.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研究;2.区域音乐资源的挖掘、整理与传承;3.区域音乐研究理论:技术·方法·思想;4.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5.区域音乐个案研究与比较;6.国外音乐地理学研究;7.城市音乐地方学研究。
有意参会者可关注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网站(http:///)的最新会议信息。
全国高师声乐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暨高师
声乐学术委员会换届会议举行
篇10
一何为能乐
能乐,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就其广义而言,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两者经常同时同台演出,且一起发展起来、密不可分,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却是大相径庭。前者是极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后者则是十分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其实能乐是一个出现非常晚的名称,从平安时代中叶(78a一118s)直至江户时代(1603 -1868),这种艺能一直被称为“猿乐”或者“猿乐之能”。而且,以日本南北朝为界,前期猿乐与后期猿乐面貌迥异,故现今日本学术界将前者称作“古猿乐”,而将后者称作“能乐”。
二中国文化在能乐艺术起源中的影响
关于能乐的起源,虽然在具体分析上存在着许多分歧,但能乐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可谓学术界的共识。许多文化样式都对能乐的形成,发展和定型起到过作用,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古代文化。
1.能乐产生前的文化背景。
在奈良、平安初期,(我国唐朝时期),大陆各国及朝鲜半岛的伎乐、舞乐、散乐陆续传人日本后,长期在宫廷演出。这样就使日本古代的艺术,以中国、朝鲜、林邑为媒介,和印度以及欧洲国家等早期一些表演形式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日本的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水平,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才,甚至还保存了后来别国已经失传的宝贵艺术财富。在室盯时代,日本的表演艺术在我国宋代大曲和元代杂剧的影响下,产生出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2.中国文化对能乐艺术诞生最直接的影响阶段。
日本于公元607年派出遣隋使、630年又开始派遣遣唐使,中国的音乐舞蹈也以此为契机,开始传人日本。藤原真敏(807-897年)作为遣唐使于83s年人唐都长安,随当时的琵琶博士廉承武学习琵琶。据说他后来携唐的琵琶归国,还带回了唐的乐谱,而且回国后一直保持教授琵琶之业,那么唐的音乐也无疑传人了日本音乐领域。当时中国大陆经由朝鲜半岛或直接流传到日本列岛的乐舞,主要有伎乐,舞乐与散乐。伎乐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即我国的乐舞,由于隋初设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而得名,传人日本后或称伎乐舞。相传在隋场帝大业八年(612年),在昊国学习乐舞的百济人味糜之归化了日本以后,开始在日本传授伎乐,由于当时的圣德太子十分喜爱伎乐,便召集了一批日本的青少年跟从味糜之学习,并且在雅乐寮职员令里设了伎乐师、伎乐生,最后更把这种舞蹈定为佛教祭仪,随后伎乐在日本逐渐盛行起来,并对日本能乐形成了很大影响,流传到日本的伎乐曲目有:《狮子舞》《吴公》《金刚》《迎楼罗》《婆罗门》《昆仑》《力士》《大孤》《醉胡》《武德乐》,称为十伎乐。
三中国古代乐舞“散乐”在日本能乐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散乐本是中国古代乐舞,《周礼。春宫。旎人》中载有“掌教舞散乐,舞夷乐。”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原指周代民间乐舞;到了南北朝时期,成为百戏的同义词。包括各种杂技,幻术(如扛鼎、吞刀、吐火),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妙以及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散乐传到日本以后,散乐先由奈良宫廷指定的散乐户传习,延历元年(公元782年),即平安时代之始,废止散乐户。于是散乐流传于民间,于是产生了许多变化发展。散乐经由中介形式猿乐而发展成为能乐的说法,几乎为所有的日本当今演剧史著作,艺术史教科书所采纳。流行于日本列岛的散乐的面貌,可从至尽收藏在奈良市的正仓院的《弹弓图》、《信西古乐图》中得到印象,它包括抛球、顶竿、弄枪、高跷等杂技,吞刀吐火等魔术,傀儡戏、口技以及滑稽模拟表演等,与中国散乐面目几乎完全相同。在宫廷中,散乐是作为与舞乐对应的俗乐,作为相扑节会、神乐的余兴表演。奈良皇朝施行保护散乐户的政策,但到平安朝廷自掌权之口便解散了散乐户,散乐艺人流向民间,供奉于各地神社、寺庙、以及在庙会社祭等场合上表演。平安中叶以后散乐也走向了分化,一部分杂技因素被田乐等民俗艺能继承,模拟表演在其后裔猿乐中得到发扬,并最终从中引导出成熟的戏剧形式一能乐。
延年在散乐到能乐的转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延年又称为遐龄延年或延年舞曲,是寺院里大法会的会后游宴,是神社祭礼后宴会上的酬宾节目。开始于平安时代中期,极盛于镰仓时代,而到了能乐兴盛起来的室叮时代中期以后,便衰退下去了。这种艺术形式在连接散乐到能乐的发展脉络中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延年的曲目是多种多样的,各自独立、互无关联。既有宫廷贵族的雅乐,包括舞乐、神乐、催马乐、朗咏等,也包括平安时代以来的杂艺及中世流行的模仿性演出。可以看出,延年体现了这一时代文化转型时期过渡性的特点,及保持了宫廷公卿贵族的文化特色,又体现了艺能向民间普及发展的趋势。
四日本能乐是在与中国文化不断交流中发展的
从能乐诞生到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中国的文化和各种艺术形式对其的影响就更加的突出了。能乐是在吸收中国民间曲艺和唐朝散乐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滑稽性的表演、对白艺术。中世纪的能乐受到中国摊舞和傀儡戏的影响。13世纪的观阿弥、世阿弥父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歌舞为主体的能乐。由于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能乐成为上层阶级所喜好的宫廷艺术。1603年,江户幕府将能乐定为宫廷音乐,民间不能擅自演出,能乐在日本艺术形式中的地位就此也被抬到了相当高的位置上。当时的日本人民都把习读能乐台本视为一种衡量自身具备很高文化素养的一个标准。能乐发展到室叮幕府时期基本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各种类型的表演因素,但它主要还是以歌舞为主的音乐剧,简短精练,不追求情节的变化发展,着重叙事抒情。其题材多取自日本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伊势物语》
五能乐发展中的衰落期中日佛教文化“禅学”对其影响
篇11
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力军,利用教育手段传承民族文化的观念正在普及: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标准改革中,强调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纳入《中小学课程标准》;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要求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因此,在仫佬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进行本土舞蹈文化教育有积极意义,传承仫佬族民族文化也应成为当地教育工作者迫切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中小学的舞蹈教育为例,对此作初步研究。
一、 舞蹈教育与仫佬族舞蹈文化
中小学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石。舞蹈和教育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们同存于人类文化这个机体之中,不同的是教育还起着传承和保护文化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中进行仫佬族舞蹈文化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舞蹈教育具有保护和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的作用。仫佬族民间舞蹈是仫佬族民间文化世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传统舞蹈作为仫佬族文化遗产精华部分被传承下来,但是目前这些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的边缘。仫佬族的依饭节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节日,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凝聚仫佬族人民的伦理情感、宗教信仰、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文化。同时通过节日的祭祀仪式的举行还能进行宣传教育、文化传承、娱乐审美等。依饭舞是依饭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态文化,变化的因素很多,传承也因此带有很大的阻力。在学校里传承依饭节舞蹈,扩大这些文化的传承面,对保仫佬族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舞蹈教育具有促进仫佬族舞蹈文化发展的作用。纵观历史,任何民族艺术都处于一个发展的状态之中,仫佬族民间舞蹈亦如此。因为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会有特定的审美观念,如果仫佬族舞蹈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与现代仫佬族人民的思想格格不入,那么它就很容易为仫佬族人民所摈弃,也不可能还流传到今天。因此,仫佬族人民取其民间舞蹈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社会环境等,使仫佬族优秀的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仫佬族民间舞蹈是仫佬族历史文化的特有载体,在传承仫佬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还丰富仫佬族人民的精神娱乐生活,使他们的精神信仰在这个动态文化当中得以牢固加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仫佬族的群体性格,对振兴仫佬族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对传承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 仫佬族地区舞蹈教育传承本土舞蹈文化的困境
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进行舞蹈文化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当地的舞蹈教育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在舞蹈教育中传承舞蹈文化。
(一) 对舞蹈基础教育的偏见
各个学科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课程标准,但舞蹈学科由于各方面原因还没有自己的学科课标,只能在音乐课堂中穿行,由此导致许多人对舞蹈教育的认识不足。《规程》规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规程》规定艺术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非课堂的教育不能称为艺术教育,因此罗城当地很多的学校和教师由于课堂上无法实现舞蹈基础教育而对其全盘否定,而且忽略其他两项内容,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面。当地教育部门也按规定举行三年一届的中小学的艺术展演活动,但是由于大家忽略其中的教育意义,因而各学校对待这个活动只是应付式的参与,并没有达到教育目的。
(二) 缺乏师资力量
罗城的中小学舞蹈教学是穿插在音乐课堂中的,但是当地学校音乐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他们兼职音乐课、美术课,甚至有些老师既上音乐课,又上文化课。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的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而非艺术教学。更重要的是,兼职老师没有音乐舞蹈专业的能力去选择、整理和发展仫佬族的音乐文化、舞蹈文化,因而也无法进行相关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就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
(三) 学生对本土舞蹈文化的价值认识缺失
在罗城的中小学里,仫佬族学生占了大部分。但是他们都不太了解,甚至有些学生从未了解和接触过本民族的民间文化。忽视民族文化往往导致学生缺乏民族文化修养,缺失对仫佬族舞蹈文化价值的认识。中小学生将来应成为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主力军,但是对本土民族舞蹈文化价值认识的缺失将使仫佬族舞蹈随着老一辈的逝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三、 对策建议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其位于桂西北大石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该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也相对受影响。长期以来,当地舞蹈教育面临经费不足、设备简陋、师资紧缺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因此不能按大纲要求实施,要改变现状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当地实施舞蹈教育以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时,可以灵活多变。在学生主体核心地位不变、师资队伍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探索一个适合本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方式,实现本土舞蹈文化的传承。
(一) 灵活进行舞蹈教育
按《规程》的精神,在学校实现舞蹈教育有三种途径,除了在音乐课堂中穿插仫佬族舞蹈文化的知识外,学校还可以从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如可以在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中进行仫佬族舞蹈文化的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相关舞蹈的视频,编排一些简单的舞蹈并以集体舞或是体操的形式给学生排练,让他们真正参与仫佬族民间舞蹈。在校园文化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以海报、黑板报、广播等形式进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教育手段。
(二) 探寻适合的教学模式
探寻一个适合仫佬族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教学模式,使其在传承仫佬族本土舞蹈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界定“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四位是指教师、家长、民间艺人、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一体是指学生。这是在仫佬族地区中小学传承本土舞蹈文化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应严格遵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家长、民间艺人是合作伙伴,多方面互动,实现并依据学生所处的特定文化氛围,研究本土舞蹈文化教育传承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步,实施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多方面互动。那么,如何让民族地区的学生与本土舞蹈文化互动起来呢?首先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调查。在节假日期间,鼓励学生对其较熟悉的、周边的社区、乡村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仫佬族舞蹈文化。与此同时,民间艺人应积极与他们交流和沟通,家长也主动配合学生的收集活动。通过对家乡的文化、民族特色、民间舞蹈的形式、民间传说、民俗活动等这一系列民族文化资料的发现和收集,让学生感觉到仫佬族民间舞蹈近在咫尺。其次,探究本土舞蹈文化。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鼓励学生与教师、家长和民间艺人进行互动交流,并一同探讨一些关于本土民间舞蹈的问题,让学生以虔诚的态度去看待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对民间舞蹈的本源追溯,了解自身村寨和本民族的舞蹈特点,引起学生对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关注。
第三步,体验舞蹈文化。本环节是激活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感悟力,以体验的方式认识本土舞蹈文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应鼓励学生展现收集的舞蹈文化,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演,并带动其他学生参与。通过探索和实践,亲身体验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使学生与仫佬族舞蹈文化“对话”,实现学生和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篇12
一、对撒拉族主要聚居区的民歌进行了重要的调查和记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曲谱资料,为撒拉族音乐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60年1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中国艺术研究所拟定了有关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草案)》,根据这一精神,青海和甘肃音协组织了音乐家深入撒拉族地区采风。据资料记载,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杜亚雄也曾于20世纪60年代前往撒拉族地区采风,发表了一些介绍、研究撒拉族民间音乐的论文,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河畔红花――介绍撒拉族民间音乐》①。
1979年《中国民歌集成》编纂工作得到恢复后,各省对各民族民歌进行了普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收集撒拉族民歌32首。1994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中收录了杨鸣键的《撒拉族民歌简介》一文,对撒拉族民歌做了全面介绍,也对撒拉族民歌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共收入撒拉族民歌70首,2000年再次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收入撒拉族民歌71首。除此之外还有《青海花儿曲选》(青海群众艺术馆编印,1979年)其中收录撒拉族花儿41首;《青海民间歌曲百首》(1960年编印),其中收集撒拉族花儿11首,宴席曲4首、号子6首、其他4首。《中国曲艺集成》(青海卷)回族撒拉族部分中收录打搅儿曲目1首;《驼泉清清――歌唱循化歌曲选》,由青海本地作曲家及音乐爱好者创作撒拉族歌曲共188首;《青海撒拉族花儿曲选》马正元编,名人出版社,2004年;青海省群众艺术馆编印《青海民间小调》,1978年。关于舞蹈的有《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青海卷),198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由中国戏剧家学会青海分会、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其中收录了撒拉族花儿剧《骆驼泉》;《青海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989年,介绍了撒拉族舞蹈概况,收录了民族舞蹈7部,并在其中附有舞蹈图示和乐谱。
二、音乐文化著作中对撒拉族传统音乐的介绍
从中国少数民族大的民族领域研究音乐文化的著作,其中有的篇章涉及了撒拉族传统音乐文化,对撒拉族音乐及其风格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介绍,使撒拉族民间音乐得到不同程度的昭示
综合类主要有: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在本书中按艺术体裁将撒拉族民歌进行了分类;袁炳昌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其中撒拉族的音乐史分为四个部分;乔建中的《中国经典民歌鉴赏》(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杜亚雄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蔡廷玉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554页,1989年)编写了《撒拉族音乐》部分。此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对“撒拉尔玉尔”“撒拉号子”“撒拉婚俗”“撒拉曲”“撒拉少年”“撒拉戏”条目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对“撒赫稀亚格拉”(哭嫁歌)、“撒拉尔玉尔”“撒拉花儿”等条目均有介绍。
三、对撒拉族音乐及某些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主要论文:钟子林《撒拉族音乐概况》,中央音乐学院院刊,1959年总89期;张谷密.撒拉族“花儿”调式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马忠国.撒拉族民歌概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04);范晓峰.撒拉族民歌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01);马盛德,司马力.试谈撒拉族舞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0(03);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音乐调式旋律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8(04);张静轩.撒拉族民歌及其音乐特征述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02);王海龙.青海撒拉族哭嫁歌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07);张云平.撒拉族哭嫁歌艺术特征研究[J].民族艺术,2009(02);晁元清.撒拉族民歌《阿里玛》遐想[J].音乐创作,2010(03);王玫.浅论青海撒拉族民歌的多元文化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韩建业.开发利用撒拉族说唱艺术[J].青海民族研究,2005(01);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宴席曲研究[J].民族艺术,2009(03);郭德慧.撒拉族民间音乐文化构成因素初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2);郭晓莹.土族花儿和撒拉族花儿的艺术共性[J].中国土族,2008年夏季号。
除此之外,涉及到音乐艺术方面的论文还有朱刚、李延凯的《撒拉族民间文学简介》,马学义的《撒拉族民进文学简介》,马成俊的《撒拉尔歌谣初探》。
(二)论文集:《百年撒拉族文集》其中收集了21世纪以前撒拉族论文,其中包括了音乐类的有张谷密的《撒拉族花儿调式研究》,马忠国的《撒拉族民歌概述》,马盛德、司马力的《试谈撒拉族舞蹈》等。
(三)专著:苍海平的《撒拉族音乐文化概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9月。本书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撒拉族民族民间音乐,参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方法,对撒拉族现收集到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100多首民歌逐一进行了极细致的曲式分析和研究。
在音乐创作方面。创作歌曲《新循化》《阿里玛》等;歌舞音乐《摘花椒》《黄河放排》《驼泉清清》《打墙》等。舞蹈方面有1989年由蔡廷玉、尹崇尧编剧的撒拉族花儿剧《骆驼泉》。
近年来,撒拉族的新型歌剧也有了新的发展。比较优秀的剧目有撒拉族花儿剧《驼泉清》《打麦场上》等。随着时代的前进,撒拉族音乐将获得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它将继续不断地激励撒拉族人民在增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教育和娱乐作用。
结语
撒拉族音乐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现发表的论文只是简单地将现收集到的撒拉族民歌做了分类和说明,并没有新的挖掘和整理。2.研究的视野还不够扩展,至今也没有涉及到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的著作和论文。3.关于撒拉族音乐的渊源没有论文进行分析和研究。4.撒拉族民间音乐仍需深层次挖掘和整理。5.对撒拉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加强力度。6.撒拉族音乐研究还处于以个人研究为主、各自为政的状态,现在的研究成果零星散乱,且深度不够。
篇13
一、《百鸟朝凤》简介
《百鸟朝凤》意为凤是鸟中之王,无论是百灵、喜鹊、仙鹤、海鸥、孔雀等都得围绕凤凰啼鸣。每到春天来临,凤凰栖息之地,四面八方的鸟儿都来此朝拜、聚集。乐曲以热烈欢快的旋律模拟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最早乐曲中还穿插有鸟、鸡等禽类的叫声,后经删除以器乐不同的吹奏或弹奏技巧来表现百鸟的叫声。《百鸟朝凤》整首乐曲始终以河南梆子为曲调主体,充分表现出戏曲的气韵和声韵,更多地表现出豫剧那种个性鲜明,质朴劲道的特点。这首乐曲的力度伸缩性、对比性很强,通过力度的变化,形成音色的对比变化,从而形象地刻画出百鸟的不同特点,生动地模仿出各异的鸟鸣,充满诙谐有趣的特色。另外,这首乐曲乐句音色的重音以民间戏曲为基础,依据唱腔押韵弹奏乐句重音,也再度体现出这首乐曲的曲调特色。
二、唢呐独奏《百鸟朝凤》中的豫剧元素分析
《百鸟朝凤》作为我国传统的唢呐独奏曲,20世纪70年代经专家整理,由演奏家任同祥演奏。该曲共分为8个段落,每一个段落都有文字标题:(1)山雀啼笑;(2)春回大地;(3)莺歌燕舞;(4)林间嬉戏;(5)百鸟朝凤;(6)欢乐歌舞;(7)凤凰展翅;(8)并翅凌空。第一段有一个生动的引子,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河南豫剧和河南梆子的腔调,它模仿森林中百鸟迎春的热闹场面。接下来第一段“山雀啼晓”,唢呐亮出明亮高亢的音色,充满着喜庆的情绪,河南梆子的高亢旋律在第一段中得以很好地展现。
第二段“春回大地”,A徵调式,取材于豫剧,音乐运用了乡土气息极浓的河南地方旋律,行进间伴有变徵音(#4)的出现,突出了北方方言中声调重音的特点。乐句上以两小节为单位,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使音乐活泼而紧凑。
第三段“莺歌燕舞”,唢呐运用它独特的音色和气息的控制来模仿森林中各种鸟叫的声音,百灵的清脆鸣响、杜鹃的婉转啼叫、黄鹂的引吭高歌都在这一段落表现了出来。第四段“林间嬉戏”,音乐运用旋律的间歇和停顿,表现各种森林飞禽在林中打闹嬉戏的精彩场面,A徵调式,加上流畅的旋律和活泼的跳音、滑音等技巧,将一幅生动逼真的百鸟图呈现在人们面前。第五段“百鸟朝凤”,仍然模仿各种奇异的鸟叫声,并且出现了凤凰高贵的身影。第六段“欢乐歌舞”,这段旋律利用唢呐的花舌音发出蝉鸣声,音乐生动有趣。第七段“凤凰展翅”,旋律变得极为欢快,16分音符和32分音符的运用增加了音乐的动感,强调了神鸟振翅飞翔在蓝天的优美身姿。第八段“并翅凌空”,音乐综合前各乐段的音素,以节奏的转换、唢呐技巧
来生动地表现各种鸟鸣的仪态,它们比翼飞翔在清澈的蓝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三、豫剧元素在钢琴曲《百鸟朝凤》中的重要性
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却能演奏充满豫剧特色的中国乐曲《百鸟朝凤》,它通过大量的单音、双音、和弦装饰音,来模仿民族器乐的奏法, 更加突出了这首乐曲鲜明的传统戏曲特色。乐曲从节奏、调式、曲式各处都渗透了豫剧音乐的创作风格。
王建中的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全曲共分5段,(1)春回大地;(2)林间嬉戏;(3)莺歌燕舞;(4)欢乐歌舞;(5)百鸟朝凤。删掉了原民乐曲的引子等三部分,中间插以三处自由节奏的鸟鸣蝉鸣声,技巧华丽。音乐内容始终与节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第二段音乐(A段)取材于豫剧,经过作曲家的加工,句法更为短促有力。节奏上运用了节拍重音后移、休止符及切分音,来表现音乐人物的性格特点。乐曲步步递进,一点一点展开,这也是中国戏曲特色在这首乐曲中的体现。
整首乐曲无论和声、织体、曲式结构都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而更具特色的是,乐曲的旋律正好隐藏在这种独特的和声进行中,丰富了乐曲的音响色彩。乐曲中描写了百鸟朝凤的庞大场面,难能可贵的是乐曲闹中有静,快中求稳,就像豫剧的流水板,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
戏曲音乐与钢琴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了钢琴这种西方乐器以新的艺术生命,同时也为戏曲音乐注入了现实的活力。
《百鸟朝凤》是一首融表现性和描写性为一体的器乐曲,由于音乐中微妙刻画出各种鸟鸣的真实声音而深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追捧。在这首乐曲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河南豫剧与河南梆子高亢明亮、热情欢快的音乐魅力,使得该曲写作风格独特,旋律造型优美。在这首乐曲中戏曲音乐独特的美不但得到了继承与发扬,还展示出了它的传统精神,放射出既属于传统,又属于当今的新光彩。
(作者系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音乐舞蹈教研室主任)
参考文献:
①李天义.中国民族器乐经典作品欣赏: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感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4.
②吴明微.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6.
③周琴.王健中百鸟朝凤音乐分析[J].中国音乐(季刊).2006.2.
④魏延格.论王健中的钢琴改编曲[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