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酒吧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我看来,杰姆逊开始区分第三世界的前现代农业社会的彻底毁灭和第二世界的不充分现代性丧失了权力话语的状况。这位认同全球话语权力结构的学者,尽管曾经同情过第三世界,但还是终于将立场移到了西方中心主义上,认为只有第一世界即西方世界才可以在无意识领域广泛传播他们的殖民话语意识,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只能无条件地被动接受。我怀疑的是:他所说的“后现代的成就”果真如此吗?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杰姆逊以当今世界舍我其谁的学术大师的嘲讽口气训导沪上学人,并在后现代这个充满差异性的时代中,拒绝其他国家其他文化做出自己的自由选择,其的基本策略是,不同意区分信息革命、全球化自由市场意义上的现代性和令人厌恶的老现代性,只因为他认为这种区分毫无意义。
他在对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选择自己发展的道路做出的嘲讽,使我真正感到阐释中国或者发现东方不能靠任何“他者”。因为杰姆逊明确提出,仅仅用替换性的现代性方案或现代性不同道路的说法是不可取的,起码有一种标准化、霸权式的英美模式的现代性,还有一些“低贱者”的位置,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塑造一种不同的现代性。他讥讽地说,有拉丁美洲的现代性、印度式的现代性、非洲式的现代性等等,还有希腊正教或东正教式的现代性、儒家现代性,那么现代性的数目就可以和汤因比所列的宗教一样多。因为在他的心中,全球的现代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现代性只有一种——欧美霸权式的现代性。这一说法委实令人惊讶!其实在我看来,每个国家都有选择自己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可能性,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中心模式的差异是明显的,它也可能不同于日本、韩国、东南亚,或者中东、印度的现代性。杰姆逊认为这种多种多样的现代性都是毫无道理的,只能臣服于标准化、霸权主义的英美模式的现代性,这里隐含的文化霸权问题绝非可以轻轻放过的。
我再重新翻阅这位奔走于东西方的教授的著作时发现,其实他的观点一直是西方中心的——后现代状况是一种文化的根本断裂,过去所拥有的经验(前现代经验和现代经验)在当代业已失效,多国资本的新扩张最后完成了对前资本主义飞地的渗透和殖民化,人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非道德化的、令人压抑的、前所未有的新全球技术空间。文化艺术在错位中不断生产着文化话语。这种说法之所以中国学者视而不见,只是由于杰姆逊对中国文本的解读使本土学者误以为“文化白求恩”来到了中国。如今,我们可以在此清醒地听他的东方主义布道:“我们忽视了现代性的另一个根本意义,这就是全世界范围里的资本主义本身。(案:请注意,全世界范围里)资本主义全球化在资本主义体系的第三或晚期阶段带来的标准化图景给一切文化多样性的虔诚希望打上了一个大问号,因为未来的世界正被一个普遍的市场秩序殖民化。”在讲演结尾的这一垄断语式的说法,表明了杰姆逊的新世纪立场。
篇2
巴豆醛,学名2-丁烯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其主要用途包括:与乙烯酮反应生产山梨酸作为食品防腐剂;用于生产3-甲氧基丁醇作为液压传动液的组分;巴豆醛氧化制得巴豆酸[2]。由于存在不饱双键与醛基共轭,因而相当活泼、容易聚合,双键也容易被氧化。因此,反应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溶剂。既能很好的选择性氧化醛基,又不至于破坏双键,同时产物提纯时能够较好的分离出来,以利提高其产率。1实验部分1.1巴豆醛的选择性氧化.实验步骤
称取3摩尔(210克)的巴豆醛,0.1713克磷酸,366克苯混合均匀,倒入三口瓶中,反应温度为40℃。搅拌下通入空气,在16小时反应期间,溶液中巴豆醛氧化为巴豆酸的转化率为67,巴豆酸粗产物产率可达30,产物经分离提纯得到纯度高于99的巴豆酸。1.2反应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实验步骤
往反应后的混合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中和磷酸)和几颗沸石,用水浴锅减压蒸馏,把苯和大部分未反应的巴豆醛蒸出来,母液于低温(-10℃)下冷却结晶。等结晶完全后抽滤,即可得到粗产物巴豆酸固体,把这些巴豆酸固体溶于水中,并从中结晶出来抽滤,再重结晶至晶体为无色为止,将无色晶体低温下真空干燥,得到纯度至少为99的巴豆酸。1.3巴豆酸的测定1.3.1熔点法(1)、仪器:RY-1型熔点测定仪(天津分析仪器厂)(2)、步骤方法
将一小截毛细管的一头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使之密封,不能有缝隙。将提纯的少许巴豆酸白色晶体压入毛细管并压实,将毛细管放入测熔点口。打开测定仪电源开关,加热巴豆酸晶体,从观察镜处观察巴豆酸的融化。并同时观测记录其溶解时的温度(巴豆酸熔点为71.4~71.7℃[3])。1.3.2IR光源(1)、仪器:日本岛津IR-440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2)、步骤
将溴化钾固体用玛瑙研钵研成细末(200目),研一小时左右,用油压机压片,以1mm左右厚度且透明为好。同理将巴豆酸与溴化钾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研成细末后用油压机压片,将空白与样品放置在红外光谱仪入光处进行测定。2结果讨论2.1巴豆醛氧化部分的讨论2.1.1催化剂选择部分的讨论
关于巴豆醛的选择性氧化有文献报道过可以采用多种催化剂[3],如以活性MnO2作催化剂时,用量为1(重量比),反应温度为30~40℃,反应后混合物有大量的浅黄色稠状物,说明2-丁烯醛的自身聚合现象甚为严重[3],用降温及大量溶剂溶解稀释但产率甚低,用醋酸铜-醋酸锰作催化剂时,发现当醋酸铜:醋酸钴为85:15(重量比),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7(重量比)时反应产率不是很好,而用钴的西佛碱作催化剂效果虽不错,但其聚合过多、复杂。以铊盐为催化剂的反应,由于铊盐药品比较贵重故较少使用。故以上几种催化剂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使用磷酸作催化剂,它既是匀相催化且效果不错。在控制一定的温度、稳定的压力条件下,巴豆醛不容易聚合,反应完后也容易对反应混合物进行提纯。其工艺简单,催化剂也容易得到,用量不多,活性较好。下面以磷酸作催化剂讨论各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2.2.2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表Ⅰ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温度(℃)时间(h)物料重(克)反应后重(克)损失(克)酸值总酸值303721016248145.523522.5403721018129257.646625.6503721011397322363866037210104106283.929525.6
由表Ⅰ可见,当温度相差较大的时候,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其损失与温度成正比。其次,在理论上本反应为放热反应,其焓变rHmq=fHmq(巴豆酸)-fHmq(巴豆醛)=-430.5-(-144)=-286.5KJ/mol<0,故理论上应以低温为宜。从表Ⅰ中我们可看到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即在温度为50℃时其酸值虽然很高,但实际上由于其物料损失较多,使其产生一个浓缩现象,即总体积变小,溶质相对体积变大了,故酸值变高。而40℃时酸值虽然最低,但损失不是很大,所以其总酸值最高。同时,在低温时,巴豆醛聚合反应的发生也较少,从实验中我们看到高温时,反应混合液逐渐变黄,最终产生大量的浅黄色稠状物,即发生了聚合反应。而低温时,反应混合液颜色变化不大且不产生粘稠现象。故可以从实际证明低温时反应效果较好。但是,温度太低(低于40℃)又会使反应速度变慢,不利与实验的要求,故我们选择最佳温度为40℃。2.2.3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表Ⅱ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组序催化剂用量(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物料重(克)反应后酸值10.12254037210310.520.1532403721032230.67403721027840.49355037210283.950.675037210241.5
表Ⅱ展示了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在文献报道中催化剂的用量在0.1~0.2(相对于巴豆醛的重量比)之间最好[3],由表Ⅱ中各项对比,在50℃时第二组的催化剂用量比第一组多,但其酸值增加值较小,而第三组比第一组的催化剂用量大得多,其酸值反而下降,故可以知道当物料在210克时采用0.1225克催化剂,即用量在1/1714(相对于巴豆醛的重量比)时已达到相当好的催化效果。同样改变温度在60℃时其效果亦是因催化剂用量的增大而对反应不利,如第四、第五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催化剂用量太多容易使氧化能力太强,副产物增多[3]。即巴豆醛在酸性条件下易缩合为缩醛,甚至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从而使巴豆醛转化巴豆酸的转化率下降,反应物变成粘稠性浅黄色物质。此副反应的生成给产物的分离提纯带来不便,使分离效果降低,所以实验表明催化剂用量不能太多,否则会使产率下降。但是,催化剂用量也不能太低,否则会因为活性较差而使反应时间较长。本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在1/1700~1/1600时效果较好。2.2.4溶剂种类对反应物产率的影响表Ⅲ溶剂种类对反应物产率的影响溶剂温度(℃)时间(h)催化剂用量(克)转化率()产率()无40230.122528.963.88VAC40230.102530.56.40VAC HAC40220.160210.676.57C6H640260.170369.0830.35
表Ⅲ展示了溶剂种类对反应物产率的影响。文献中,催化剂吸附氧的能力,依反应物,溶剂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3],为了选择合适的溶剂,本文尝试用单一溶剂或混合试剂进行反应,结果如表Ⅲ。从表中可以看出,反应有无溶剂,在磷酸催化下都有反应物的转化,而有溶剂存在下巴豆醛转化巴豆酸的产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文献中指出DMF、DMSO、吡啶等溶剂的效果不好,产率不高[3]。对比表Ⅲ,可观察到溶剂苯的效果最好。虽然其转化率及产率相差较大,主要是因为分离提纯的问题。而在以VAC HAC为溶剂时其转化率虽小而产率较高是因为反应混合物好分离的原因(此分离问题将在后面讨论)。因此,综合 实验现象,催化剂在VAC、VAC HAC溶剂中,氧化性增强,致使双键被氧化生成副产物或聚合为缩醛。而苯作为溶剂时,氧化性相对减弱,从而提高选择性氧化醛基的效果。同时,以无溶剂和有溶剂存在对比,无溶剂时,因为巴豆醛之间接触频繁,易造成缩聚反应,使反应物损失较大,生成液产生粘稠状树脂,影响产率,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有溶剂的存在时,巴豆醛溶液被稀释,醛基间的接触减少,从而使缩聚反应现象降低,醛基的选择氧化性增强。故本文实验得出选择苯溶剂效果最好。2.2.5溶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表Ⅳ溶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原料用量(克)溶剂苯(克)催化剂用量(克)反应后颜色转化率()产率()3121270.2073黄色37.9914.042182400.2245淡黄色53.2523.262123660.1713黄绿色69.0830.35
选择苯为较佳反应溶剂后,我们进一步考察了溶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如图表Ⅳ。据实验现象,溶剂用量太少易发生聚合,形成黄色粘稠产物,随着溶剂的增加,反应生成液颜色逐渐变浅,转化率与产率都有提高,可见溶剂达到适当程度时,吸氧能力好,使产率提高,反应物缩聚现象明显减少。由于在时间和其它条件的限制下我们在这反面的研究还不完全能从表Ⅳ中看出其中溶剂与反应物的最佳配比,由表Ⅳ我们仅能看出随着溶剂的加大,反应转化率和产率都在提高,并没有出现降低的情况,所以它还表现不出最佳配比,但理论上考虑当溶剂用量达到一定比例时,再增加溶剂的用量,会使巴豆醛浓度太低,吸氧能力降低使产率降低,时间变长[3],故溶剂用量不宜太多或太少。2.2.6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图1不加溶剂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图2加溶剂后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篇3
霍文学先生则做进一步阐释,讲得更加清楚明白:
“十字劲,又称四面劲。练习的要求是头顶蓝天,脚扎黄泉,两肘两头撑。意思是,其动作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作如同‘十字’形撑展的劲。也就是将丹田中所凝聚的内劲向四面八方抽引膨张以达于极度和深度,所以劲的增长是无限的。”
康戈武先生是这样定义“十字劲”的:
“十字劲是指由身体正中(丹田部位)发出,成放射状向外撑展的劲。因该劲既有横向的水平面放射撑展,又有纵向的立面放射撑展,两面相交成十字形,故名”。
了解了“十字劲”的表面含义后,我们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其它拳种中的劲法相当具体丰富,如太极拳就有 、捋、挤、按、采、 、肘、靠、粘、听、懂、走、化、引、拿、发、借、开、合、提、沉、长、截、钻、凌空等二十五种劲法;形意拳有斩、截、裹、挎、挑、顶、云、领、踩、扑、裹、束、绝、劈、钻、崩、炮、横、明、暗、化、横、竖二十三种劲法;八卦掌也有推、带、领、穿、截、切、托、拦、劈、撞、塌、捋、搬、探、撩、缠、扣、拨、钩、挑、削、按等二十二种劲法。为什么八极拳就只有三种劲呢?况且十字劲中还包含着沉坠劲,这样一看,其实八极拳只有十字劲和缠丝劲两种劲法。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翻开常秉义先生的《周易与汉字》一书,从“易理”当中寻求对“十字”的解释:
《说文》认为:“一”为东西,“l”为南北,如此则“四方中央备矣”,故曰:“十,数之具也”。所谓“十,数之具也”,表面上好像是说一至十数,数至十而全;其实,“十”字完全是易学历法思潮的表现。“十”字象征中国古代 “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即下北上南,左东右西。下北为冬,其数为一、六;上南为夏,其数为二、七;左东为春,其书为三、八;右西为秋,其数为四、九;中央为长夏,其数为五、十。此即古代著名的《河图》、《洛书》“九宫”概念。所以《说文》谓之“一”为东西,“l”为南北,如此则“四方中央备矣”。一个简单的“十”字,竟有如此无限丰富的时空内涵,充分体现了汉字文化的简约与博大精深。
由此可见,“十”字上、下、左、右的内涵就是“四极(四方极远的地方)”,与“六合(六极)”、“八极”从根本上讲都是“四面八方极远”的意思。
又据《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记载:“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河图、洛书“中五”的意思就是中间五点形成九十度相交的十字,于是四象见而十字交叉原点合五的内涵跃然而出,此即“四象即分五行以出”的象数含义。“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中国系统思维》一书上也讲:“大宇宙为五行母系统,以四时五方为核心向外伸延开去。万物又各具有一个五行子系统。母子系统之间具有鲜明的同构关系和统一的运动节奏。它们之间及其五行内部之间,不断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和反馈联系。”
八极门之所以不把劲法具体数量化,就是由于本门之劲法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如果定了死数,岂能尽显其博大精深和无穷变化。因此,“十字劲”就是一个“子母”系统,分开时可以派生出无限多的劲法,如刚劲、柔劲、阴劲、阳劲、内劲、整劲、蓄劲、放劲、横劲、竖劲、直劲、肘劲、靠劲、发劲、借劲、开劲、合劲、提劲、长劲、短劲、寸劲、截劲、崩劲、撞劲、闯劲、撑劲、化劲、抖劲、拧裹劲、钻翻劲、顶拔劲、沉坠劲、通透劲、冷弹劲、螺旋劲、凌空劲等。聚合时,所有的劲法又归为“十字”劲,正所谓“一生九九,九九归一”,完全符合八卦“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原理。
所以,“十字劲”的特点就是以自身为中心,向四外成放射状发出的劲,也就是说尽管称为十字劲,实际上是上下方向不变,即头部永远顶拔向上,两脚永远沉坠朝下,而两肘却可以以腰和脊柱为轴做横向转动,四面八方都能应付敌人,发出的劲仍然是立体浑圆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又可称“十字劲”为“十极劲”,因为“立体浑圆”是横面八方与纵面上下二方形成的最大数了(十方极远之地)。其形式则是千变万化的,即可刚可柔、可长可短、可攻可防、可零可整,全凭自己意念控制,随心所欲,掌握灵活,敌人弱小,我们只发“四极”劲就可以了。遇到强敌或穷凶极恶之徒,就发“十极劲”,令其一败涂地。其意境神速幽远而趋于极限,中正不偏而通乎中庸,天人合一而达于神明。
发好“十字劲”要领是内外兼修,首先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形、意、力、精、气、神都要苦练到家,缺一不可。发劲之前先放松全身各部肌肉和关节,感觉肢体有向下沉坠之意,然后运用意念将“周天八极”,亦即整个宇宙之“浩然正气(能量)”引入腹内丹田并凝聚一团形成“核反应堆”,想发放时就再运用意念引爆能量团,同时腰脊突然拧抖,双足震地,开声猛喝。使丹田发出强大的爆炸劲,发出六面浑圆力,头部向上发出的是顶拔劲,双脚向下发出的是沉坠劲,左右手(含肩、肘)发出的是撑撞劲,胸部和腹部向前、背部和臀部向后发出的是鼓荡劲,发十字劲的方法有静止原地发力和向前闯步发力两种。原地发力时,劲道上下相等,左右相等,前后相等,各自都是五分力,这样可以很好地掌握身体的平衡,把握身体的重心,不至于前仰后合、左右歪斜而给敌人可乘的机会;当向前闯步发十字劲时,身体必然有向前、向上的惯性,这样一来,要保证身体的平衡和重心的稳定,两脚向下发出的沉坠劲就要大于头部向上发出的顶拔劲,即向上发四分劲,向下发六分劲;后手发出的撑撞劲就要大于前手发出的撑撞劲,即向左发六分劲,向右发四分劲。实际上十字劲是一种内力、一种整体力。
《八极拳谱》上言:
“八极三盘内中恒,十字用力站当中。头顶天,脚蹬砖,后手如拽虎尾,前手如推泰山。动如崩弓,发若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一发即收,无人能抵”。
这种劲力迅捷、意远、短促、强硬、通透,配合擤气发声和外在的金钟罩、铁布衫,铁砂掌、铁肘功可以四面打人,无坚不摧,对手往往还来不及反应,就已经中招倒地,不是死就是残。可见武林中所传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当年的八极吓死人”绝非虚语。
关于十字劲的发放,还配有一首八极门内众人皆知的口诀,就是:“头顶青天,脚扎黄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
这首歌诀是八极站桩的内功心法,实际上是练功者精神意念的无限放大和自由发挥。所体现的正是“神游八极”、“经纬六合”、“天人合一”、“六面浑圆”的内涵和意境。其目的是通过意念的极至扩放变化使力量的发放效果也达到极至。
在我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中,就有“盖天”的学说。这种学说形成于周初,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南北朝祖恒著《天文录》说:“盖天之说,又有三体:一云天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边低;一云天如欹车盖,南高北下。”这种说法反映了古代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在描述天体的可视运动方面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这里,“笠”指的是草帽,能遮阳避雨的那一种。“车盖”指的是马车上的伞盖。“头顶青天”,也就是把青天比喻成斗笠和伞盖,即“头上戴草帽,顶伞盖”的意思。“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实际上是较古的天圆地方说。“八极”显然指的是宇宙。“地法覆盘”意思是说大地就像一个倒放着的盘子。“脚扎黄泉”就是说双脚踏在大地上,由于力量和重量都极大,一直踏到地下很深的地方。“头顶青天,脚扎黄泉”这两句话在《庄子.田子方》和《列子・黄帝篇》中找到,原文是:
“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潘雨廷先生也说:“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周文化,其早已完成整体思想,似不可再以原始宗教观之,究其信仰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结合,人贵由遗传而推至始祖,自然界则本诸直立人上下为天地,所谓‘顶天立地。’上天重视登山,入地重视涉水。”
“怀抱婴儿”据说是八极拳第二世始祖吴钟的女儿吴荣在练功的过程中体会总结出来的心法。婴儿一般都是女人抱着的,婴儿的身体又软又圆,两只胳膊将婴儿抱在怀里就像练太极拳的人怀中抱球一样,还有的拳派称作“怀抱琵琶”、“怀中抱月”,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就是做到头顶项竖、含胸拔背、松肩塌胯、气沉丹田,把身型练成六面浑圆状态。此外怀抱婴儿还有“心念神驰,复归婴儿”之意,这是求得高深内功的不传之秘。
“两肘顶山”意思是说通过精神意念的放大,两肘能顶倒大山。东汉大思想家王允在《论衡.谈天》中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如)蝼蚁也,兵革(如)毫茫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共工与颛顼争夺天下敌不过颛顼而大败,于是一怒之下撞倒顶着天的大柱子――不周山,使天地大乱。具有这样大的力量,一定会无敌于天下。如果用这样的力量同敌人的队伍作战,那么敌方的士兵就如同小小的蝼蛄和蚂蚁一样,而士兵使用的刀枪剑戟就好像毫毛和细草一样微小柔弱,很容易被消灭制服。
可见,“两肘顶山”指的是两肘在顶天柱。又可想而知,能顶倒天柱的人是何等的高大,何等的神力。联系上文“盖天”学说,一个人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怀中抱着个孩子,两肘将顶着天的大山顶倒,一直到八方极远之地。这不就是“天人合一”吗?这不就是具有盖世之功吗?况且,《沧州八极拳谱》上也说:“人生受天地之灵气,能化生世界之技能。天为之大天,人为之小天。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八极拳术合天、地、人为一也。”
篇4
Keywords:Zygolphylumfabag;Chemicalconstituents;Steroidalsaponins;Flavonoids
豆叶霸王Zygophyllumfabag隶属于蒺藜科Zygophyllaceae驼蹄瓣属ZygophyllumL.,具有祛热抗炎、降低血糖、抗高血压、止腹泻、抗菌等功效。文献调研表明其化学成分研究未见报道,我们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该植物中低极性分离鉴定了7种化学成分,它们分别是豆甾-4-烯-3-酮(stigmast-4-en-3-one)(Ⅰ),正二十八烷醇n-noctacosanol(Ⅱ),正三十二烷醇(Ⅲ),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Ⅴ),紫云英苷(astragalin)(Ⅵ),3-O-[β-D-glucopyranosyl]-quinovicacid(Ⅶ)。化合物Ⅰ,Ⅱ,Ⅲ,Ⅳ,Ⅴ,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1仪器与试剂
Inova-600型核磁共振仪(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分析中心);BrukerAM-500型核磁共振仪(微量化学研究所分析中心)ZabspecE型质谱仪(军事医学科学院分析中心);BuchiR-200型旋转蒸发仪;Buchi615中压液相色谱仪;Waters515型高压液相色谱仪,Waters2996检测器;Empower工作站;YMC-PackPh(5μm,250mm×10mm,I.D.)半制备柱;柱层析用硅胶(100~200与200~300目,硅胶H)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聚酰胺100~200目为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三甲生化塑料厂产品。
实验所用材料豆叶霸王(全草)11.5kg为李国强博士于200408间采自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全部实验材料均经李国强博士鉴定其学名,原植物或原生药凭证标本藏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标本馆(IMD),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地理研究所植物标本馆(XJBI),新疆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XJA)。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豆叶霸王11.5kg,粉碎成粗粉,先用95%乙醇浸泡24h,然后用10倍量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4h/次,然后再用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滤过,减压蒸干溶剂,分散于水中,分别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低极性部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
2.2结构鉴定
2.2.1豆甾-4-烯-3-酮(Ⅰ)白色粉末(CHCl3),mp95~96℃,分子式为C29H48O。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EIMSm/z(%):412(M+,21),271(11),229(32),124(100);1HNMR(600MHz,CDCl3)δ:5.72(1H,s,H-4),1.18(3H,s,Me-19),0.93(3H,d,J=6.0Hz,Me-21),0.86(3H,t,J=7.2Hz,Me-29),0.84(3H,d,J=7.8Hz,Me-26),0.82(3H,d,J=7.8Hz,Me-27),0.73(3H,s,Me-18);13CNMR(150MHz,CDCl3)δ:35.7(C-1),34.0(C-2),199.7(C-3),123.7(C-4),171.7(C-5),32.9(C-6),32.0(C-7),35.6(C-8),53.8(C-9),38.6(C-10),21.0(C-11),39.6(C-12),42.4(C-13),55.9(C-14),24.2(C-15),28.2(C-16),56.0(C-17),12.0(C-18),17.4(C-19),36.1(C-20),18.7(C-21),33.9(C-22),26.1(C-23),45.8(C-24),29.1(C-25),19.8(C-26),19.0(C-27),23.1(C-28),11.9(C-29)。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豆甾-4-烯-3-酮[1]一致,故鉴定为豆甾-4-烯-3-酮。
2.2.2正二十八烷醇(Ⅱ)白色粉末(CHCl3),mp82~83℃,分子式为C28H58O;EIMSm/z(%):392(M-H2O,1),364(1),139(8),125(15),111(28),97(55),83(57),69(42),57(100),55(42);1HNMR(600MHz,CHCl3)δ:3.64(2H,t,J=6.6Hz,H-1),1.57(2H,m,H-2),1.25(50H,brs,H-3~H-27),0.88(3H,t,J=7.2Hz,H-28);13CNMR(150MHz,CDCl3)δ:63.1(C-1),31.9(C-2),29.7,29.6,29.5,29.4(C-4~C-26),25.7(C-3),22.7(C-27),14.1(C-28)。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正二十八烷醇[2]一致,故鉴定为正二十八烷醇。
2.2.3正三十二烷醇(Ⅲ)白色粉末(CHCl3),mp88~89℃,分子式为C32H66O;EIMSm/z(%):448(M-H2O,28),420(10),392(15),364(7),139(15),125(25),111(50),97(88),83(100),69(65),55(95);1HNMR(600MHz,CHCl3)δ:3.64(2H,t,J=6.6Hz,H-1),1.57(2H,m,H-2),1.26(58H,brs,H-3~H-31),0.88(3H,t,J=6.6Hz,H-32);13CNMR(150MHz,CDCl3)δ:63.1(C-1),31.9(C-2),29.7,29.6,29.5,29.4(C-4~C-30),25.7(C-3),22.7(C-31),14.1(C-32)。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正三十二烷醇[3]一致,故鉴定为正三十二烷醇。
2.2.4胡萝卜苷(Ⅳ)白色无定形粉末,mp295~297℃,难溶于氯仿、甲醇,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和Molish反应均为阳性;EI-MS(m/z):414(M+,M-glc,13),396(100),397(85),381(17),329(8),303(10),255(20),213(18),145(25),81(22),69(20)。与胡萝卜苷对照品混合熔点不下降,薄层层析Rf值。
2.2.5β-谷甾醇(Ⅴ)白色针状结晶,mp140~141℃,Liebermann-Burchard反应为阳性;EI-MS(m/z):414(M+,100),396(50),381(38),329(40),303(55),255(40),213(43),145(45),81(45),69(35)。与β-谷甾醇对照品混合熔点不下降,薄层层析Rf值与β-谷甾醇一致。
2.2.6紫云英苷(Ⅵ)黄色针状结晶,mp170~171℃,盐酸镁粉反应阳性;1HNMR(400MHz,MeOD)δ:8.00(2H,d,J=8.8Hz,H-2′,6′),6.83(2H,d,J=8.8Hz,H-3′,6′),6.56(1H,d,J=1.2Hz,H-8),6.29(1H,d,J=1.2Hz,H-6),5.20(1H,d,J=6.8Hz,H-1"),3.16~3.71(6H,m,H-2"~6");13CNMR(100MHz,MeOD)δ:156.9(C-2),133.9(C-3),177.9(C-4),161.5(C-5),98.4(C-6),164.6(C-7),93.3(C-8),157.5(C-9),104.1(C-10),121.2(C-1′),130.7(C-2′,6′),160.0(C-4′),114.4(C-3′,5′),102.6(C-1"),74.2(C-2"),76.5(C-3"),69.8(C-4"),76.9(C-5"),61.1(C-6")。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紫云英苷[4]一致,故鉴定为紫云英苷。
2.2.73-O-[β-D-glucopyranosyl]-quinovicacid(Ⅶ)白色粉末,mp266~268℃,分子式:C36H56O10,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和Molish反应均为阳性,薄层酸水解检测含有葡萄糖;FAB-MSm/z:649[M+1]+,671[M+Na]+;1HNMR(400MHz,pyridine-d5)δ:5.99(1H,m,H-12),1.12(3H,s,H-23),0.94(3H,s,H-24),0.83(3H,s,H-25),1.08(3H,s,H-26),1.21(3H,d,J=6Hz,H-29),0.79(3H,d,J=6.4Hz,H-30),4.77(1H,d,J=7.6Hz,H-1′);13CNMR(100MHz,pyridine-d5)δ:40.6(C-1),28.0(C-2),90.0(C-3),41.3(C-4),57.0(C-5),19.9(C-6),38.2(C-7),40.7(C-8),48.4(C-9),38.8(C-10),24.6(C-11),130.2(C-12),135.4(C-13),58.1(C-14),27.7(C-15),26.8(C-16),50.0(C-17),56.2(C-18),39.0(C-19),40.3(C-20),31.9(C-21),38.4(C-22),29.3(C-23),18.4(C-24),17.8(C-25),20.2(C-26),181.3(C-27),179.3(C-28),19.5(C-29),22.6(C-30),108.2(C-1′),77.0(C-2′),79.5(C-3′),73.1(C-4′),80.0(C-5′),64.4(C-6′)。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3-O-[β-D-glucopyranosyl]quinovicacid[5]一致,故鉴定为3-O-[β-D-glucopyranosyl]-quinovicacid。
3讨论
前期的文献工作表明皂苷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是驼蹄瓣属植物特征化学成分,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具有一定的化学分类学意义,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该类植物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萍,李帅,王素娟,等.半夏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9):671.
[2]胡幼华.宽果从菔化学成分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11(2):71.
篇5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 ida) 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20世纪60年代, 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即“读者反应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的确立和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 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止的, 纯语言的行为, 而把它看作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苏珊·巴斯奈特是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译家、诗人和文学家(廖七一,2001:186-7), 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
二、两者的翻译思想概述
1.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巴斯奈特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文化翻译观,在翻译界引起强烈反响,使翻译研究柳暗花明, 前景豁然开朗。他们认为文本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 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 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 因而翻译绝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 而是文化协调和操控。
巴斯奈特认为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 她的“文化翻译观”主要内容包括: 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 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 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 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 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 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 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 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曾文雄,2006:21)。
2.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者言语接受者, 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 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 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奈达强调译文读者作出的反应须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所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 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 译者就应该对译文的种种表达方式进行修改, 务必达到两种反应基本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 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对某种产品, 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么好, 也不管它陈列时显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应不好, 那就不会被接受。”,除非生产厂家要的就是这种反应(谭载喜,2000:141)。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读者反应论”存在的合理性。
三、两者的相似性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和奈达“读者反应论”指导思想大相径庭, 但也不乏相似之处。毋庸质疑, 两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分别在其相应时期的翻译活动中显示出进步性。无论是“文化翻译观”还是“读者反应论”,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不同语言间的顺利交流, 减少信息交换中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两者都遵循“忠实”的原则, 认为任何对异文化的曲解都是违背原意的。“文化翻译观”和“读者反应论”不同程度地奉行“功能对等”: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以“功能对等”为前提(80 年代中期, 奈达以“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 ,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主张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功能等值。最后, 无论是以语言学为导向的“读者反应论”, 还是以文学为导向的“文化翻译观”, 对翻译而言, 都是对同一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语言学方法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翻译, 而文学方法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马会娟, 2003: 71)。
四、两者的差异
1.对读者的期待。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要求译文读者对文化差别要努力适应、理解和吸收, 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风情、异国语言和文化特点以丰富本国语言和文化;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则努力迎合读者的要求, 适应读者的接受程度, 它不指望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 而倾向利用读者本土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
2.翻译目的。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意在文化交流, 文化第一位, 信息第二位;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旨在跨文化交际, 信息第一位, 文化第二位。“文化翻译观”要求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移植文化, 尽量保留差异;“读者反应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倾向于消除文化差异。例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句, 根据“读者反应论”, 倘若译入语国家的夏天并不柔和可爱, 夏天就不应译出。
3.翻译策略。根据文化翻译观, 文化因子不可翻译, 只能移植或传递, 这就要求采用“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的策略。一些具有极强民族性的独特语言结构形式在其他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 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 这时就应采取异化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翻译汉语小说时没有必要把中国人的行为模式通通都改成现代西方人的行为模式, 把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全改成西方人的认知, 因为上帝与如来佛还是不一样的(金惠康, 2002: 309)。中国译界大师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就采用了异化的原则, 他们的译本可以让外国读者领略更多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读者反应论”在翻译技巧上侧重归化。归化强调译文的“地道”, 尽量使用译文读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入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奈达主张译文的行文应该很自然, 读者无须原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 这就要求在翻译中尽量少地搬用生硬的外来语, 而尽可能多地使用译文语言的表达法。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归化策略,他的文本让读者感到故事好像是发生在英语国家一样。霍克斯将《红楼梦》译成The Dream of Gold en Days,这样一来, 对汉语中红色的文化含义也只好按西方文化对颜色的认知来重新定位。霍克斯的译文大大削减甚至改变了译文中中国文化的内涵, 也改变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
4.内容与形式的侧重。“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交流为中心, 倾向保留源语的原汁原味, 因而对内容和形式同样看重。巴斯奈特认为文学翻译失去了形式也就失去了精髓。诗的翻译, 不是复制原文, 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 是种子移植;没有诗的形式的保留, 功能对等根本无法实现(Bassnett & Lefevere, 2001: 4)。“读者反应论”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倾向信息交流,因而更强调文本的内容, 原文中的诸多形式因素,如语言表达方式及某些行为模式等都被转换成了译文读者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中的诸形式。奈达认为, 为了保留内容在何种程度上对源语进行形式上的调整取决于源语和译语间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大小。
五、总结
奈达“读者反应论”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 有其科学性和进步性,因为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不估计或测验读者的反应,译文就不可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 它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 一方面, 以“读者反应”来判断译文成功与否, 对两千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意译之争, 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这种理论的种种缺陷使其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翻译等值理论, 反而使人们对翻译等值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 正如韦努蒂提出,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从某种意义上显示了其文化霸权主义倾向(马会娟, 2003: 67)。奈达是在其从事《圣经》翻译的实践中提出“读者反应论”的,他的“读者”是英语国家的读者,他的译文要以这些读者看懂为前提, 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地位不可动摇。这种翻译理论使西方文化过度影响东方文化, 从而出现了文化的强势与弱势之分。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它更符合时展的潮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网络将世界连成一体, 现代人以更为开放的心态, 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构成心理。文化翻译作为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张以“异化”策略为主的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继承了奈达“读者反应论”的合理部分, 摒弃了不合理部分, 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展现了无穷魅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提高文化信息的信息度, 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 它反对殖民主义的翻译观和英美民族中心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发展。
综上所述,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比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更符合翻译标准, 顺应时展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潮流, 因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金堤. 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4]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篇6
1、国外实例研究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Denispopov Bar,酒吧室内设计上大量采用了红色系,非常迎合女士消费者的喜好,以代表浪漫的蓝紫色为基调突显了酒吧温馨、浪漫的情调,珠帘式吊灯的粉饰更是凸起了酒吧设计效果图心爱、风雅的一壁,让人无穷的神驰。在这样的酒吧,点上一杯PINK LADY,是很不错的。
2、国内实例研究
杭州的SoHe酒吧,它是一个运用色彩的典例子。这个酒吧有着迷幻的色彩和令人迷醉的氛围。酒吧的墙面柱面和天花板各种色彩划分离无数的块面、冷与暖、明与暗,含蓄与夸张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纯色给人的印象极为强烈,如果运用不好,便流于平庸和杂乱,然而SoHe酒吧中每一色块都经过精心设计。宁静如水的淡蓝和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金黄,主宰着这家酒吧色彩的主调,淡蓝凸显吧台,有一些静,有几分温馨;金黄点缀屋顶,如梦,如幻,如一段恢宏的乐章,那五颜六色的顶灯,闪烁在千丝万缕的金色中,让每一种空间充满色彩,让每一种色彩各得其所,热门会禁不住靠在吧台,细细地把玩透明的酒杯,将紫红的葡萄酒,一点点品尝,也对那些或高贵、或温暖、或冷静、或热情的颜色,生出一份理解。
(二)、发展趋势:
酒吧的色彩搭配主要是以本身的市场定位相符,人们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观念,决定了酒吧发展的步伐。发展是必然的趋向也是可以预见的。主要考虑到消费阶层的年龄、喜好、消费能力等。这些性质决定了酒吧的色彩使用得当可以突出气氛。
(三)、选题目的:
环境色彩设计各有区别,而娱乐空间的色彩多样,色彩的环境必须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的需要,为人创造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增进人际交流和放松心情的气氛。此方案主要适用于青年消费群,室内色彩的运用可以为年轻朋友营造一个舒适的娱乐空间。
(四)、选题意义:
酒吧自诞生以来就担负着社交的功能。致力营造一个时尚、优雅而充满情趣的环境。在这样一个舒适而令人兴奋的环境里,结朋交友,让梦想成真。
酒吧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娱乐文化。在酒吧里,无需考虑社会地位、等级、礼仪问题。相反,举止得体才是基本的交往准则。这样,人们每天跨越出身、等级和地位的交流沟通,他们必须尊重彼此的看法,不管对方是谁,只要是在酒吧里和你沟通。因此,酒吧能培育出一种尊重和宽容别人思想的新态度。
酒吧或许是比较热闹的场所,但到酒吧来寻求心理支配,可能孤独和寂寞会更多一些。酒吧和卡拉OK不同,它不需要对话。有音乐,有酒,来取代思想的交流和灵魂的对峙。酒吧能够使年轻人较早地接触仿真的现实社会,对于走入现实社会生活大有裨益。其次,通过和酒吧形形的人接触,对摆正人生态度有着缓冲作用。
而人对色彩有天生的需求,形体是具有各种表情的,色彩也同样具有各种表情,有影响人们感情的作用,在这里把它叫做色彩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与色彩接触也最为频繁,色彩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创造合理的色彩搭配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能带来生活方便和艺术情趣。
二、研究内容
(一)、酒吧室内色彩在建筑、室内装饰中的作用
(二)、酒吧空间的色彩分析
(三)、酒吧室内色彩应考虑适用消费者群体需求及心理反映;
篇7
“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科技越发达,社会越进步,我们的生活距离自然越远。于是人们贴近自然的欲望就越强烈。
一、自然主义风格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自然主义风格较早出现于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在形式上强调藤、昆虫等自然造型。至上世纪初的美国,以赖特建筑为代表的一批草原风格的别墅成为当时的主流风格。他们选择自然材质并强调室内外相结合的设计,对自然主义风格进行了重新诠释。
自然主义风格在现代简约基础上应用更多的自然材料如原木、石材、板岩、玻璃等,无论方式还是手段,无论材料还是技术,回归都是永远的主旋律。原始粗犷的古朴质感配合现代风格的冰冷凛冽,自然主义以质朴又变化无穷的姿态注入到当代生活之中。
在国内,自然主义风格常常出现在郊外别墅及大户型公寓中,是追求自然、享受自然人士的最佳选择。
可见人们对自然主义的理解虽有差异,但设计理念是一致的,自然主义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使人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室内多用木料、织物、石材等天然材料,显示材料的纹理清新淡雅。
二、自然主义风格的特点
1、自然主义风格选材的特点
在现代简约基础上应用更多的自然材料,如原木、石材、板岩、玻璃等,材料的质地较粗,并有明显、纯正的肌理纹路,很少有木夹板和贴木皮。
2、自然主义风格灯光的特点
强调空间开敞通透,并强调自然光的引进。自然主义风格在大量运用具有自然纹理材料的同时,利用亚光效果的油漆和散漫的灯光,点缀绿色的植物,并将室外的自然景物透进室内,达到室内、外情景的融合,营造出自然环境的气氛。
3、自然主义风格色彩的特点
自然主义风格色彩多为纯正的天然色(如矿物质、自然木的颜色),颜色主体是材质本身的色彩。同时也应尊重现代生活的基本特征,会使用些现代的色彩来与自然色进行有序的搭配,使生活情趣更加浓郁。
三、自然主义风格与酒吧的融合
在酒吧中休憩,其实是享受一种文化,享受一种亲切的气氛。环境对于主体心理及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光照、声音、色彩、温度等,人对这些刺激能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抓住这种心理反应,从人的心理角度进行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的需求。
(一)选材上与酒吧的融合
自然主义风格特点在于现代简约基础上应用更多的自然材料,如原木、石材、板岩、玻璃等,色彩多为纯正天然的色彩,如矿物质的颜色,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巧于设置室内绿化,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
我本次所设计的酒吧中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使空间开敞通透,并强调自然光的引进。同时提倡废物利用,利用废弃的物品经过一番雕琢变成一处处小景观。主入口的大理石地砖,木质的桌椅,棉麻的桌布,青石的台阶,处处可见的绿植,还有竹帘都让人感受到身处大自然之中享受当下安逸的时光。散席区有窗的那片墙设计成“悬空的墙”,从上至下半面红砖墙是本次设计的亮点之一,以它“半透明”的身份融进整体设计中。
酒吧主入口的左边是一条通往六人区的青石板小路,包厢区域墙壁下的大块鹅卵石及点点花瓣营造了舒心的气氛,郁郁葱葱的绿植在镜子前被灯光折射的流露出不一样的意境。在整个空间中,还着重表现空间的不同层次,木质隔断及竹帘、珠帘的运用,龛孔的设置,并辅以光影,旨在表达空间中虚实相间的丰富层次。散席区还设有大面积的大型绿植。
图1 酒吧平面图
(二)灯光上与酒吧的融合
酒吧灯光设计采用点式布光,光照的强度并没有选择过强的射灯照射,而是采用相对柔和的散光灯照明,使整体色调保持厚重沉稳感的同时又使局部不失特色。景观竹的照明采用射灯,使其既满足了装饰功能的要求,又不过分的吸引顾客的眼球喧宾夺主,仿古砖墙则采用光源的照明,配合暖色灯光使整个空间显得舒适。散席区的顶棚上采用大量的暗藏灯带,透过镂空的吊顶照射下来。台阶处的照明并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照明形式,而是采用地灯照明,自下而上的光线与台阶的层次感完美的统一到了一起。水池景观区同样运用了这点,不同的是它突出了水的韵律。
(三)色彩上与酒吧的融合
酒吧吧台采用的是深色木质的酒柜加上浅色的木桩景观和金属色的装饰品,看上去回归自然的同时也不缺乏时尚感。酒窖也使用大量深色木质桶储存酒品,酒窖里景观区的深色装饰橡木桶和绿植与之呼应。散席区通过深色木质的吊顶,青石板的地坪,红砖的墙壁,包括一些角落里的木质装饰品,摆脱了生冷的原样,六人区的地面采用大块青石板,深色的木质隔断和乳白色的砖墙,主要打造简洁,安静的氛围。
四、自然主义风格的未来趋势
伴随着成熟的变迁和科技文明发展的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困扰着人们,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同时在现代化的城市,人们的身体和精神被禁锢在自己创建的机械环境中。在现代都市这样复杂的生活空间里,我们不得不重新来审视人类最本能最深层的需要。自然主义风格不但可以满足渴望回归自然人群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引起人们对环保的注意,所以我认为自然主义风格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结 论
随着科技的发达,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也变得忙碌、焦躁、生活压力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免想寻找一种心灵的释放和情绪的宣泄,因此,我以酒吧设计为题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自然主义风格的意义。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总结并结合自然主义风格的设计特点,如何使酒吧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不破坏它同时又体现出自然主义风格的特点正式成为了本次设计的入手点。它还包含对原有自然环境或文化价值的升华,包含对自然环境缺陷的弥补和对环境质量的提高,使原有的自然环境重放异彩,同时中国将坚定不懈地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而前提正是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就像阳光一样必将把这条道路照耀的光辉无限。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6月
篇8
“京剧写真”走红上海
一种名叫“京剧写真”的摄影服务2007年初开始在上海流行,许多前卫的土海人纷纷到上海京剧院的戏棚里,在艺术家们的指导下被定格成一帧梨园影像。他们淡妆浓抹、勾脸描眉,再配上古装行头,站在镁光灯下“摇身一变”就成了杨贵妃、穆桂英、赵子龙、许仙……花一两千元拍一套“京剧写真”,成了上海人最另类的新年“节目”之一。
成绩好可免费领鸡蛋
南京卖卤蛋的老师傅戴志友,卖卤蛋时有几个很奇怪的习惯;第一,每个人最多只能买他20个卤蛋;第二,按固定线路流动卖卤蛋,但到长江路小学,一定会停上一段时间;第三,遇到成绩好的学生,就送卤蛋给他吃,不过,要凭考试试卷排队领取。每天出车,戴师傅一车近2013个卤蛋全都能卖光。
咨询公司推出子女早恋调查
抓住父母望子成龙、怕孩子“学坏”的心理,江苏扬州一家咨询公司推出专业“调查取证”在校学生的新业务,调查范围包括学生是否结交“不良”朋友,是否“早恋”等等,该公司宣称,“家长想知道什么就调查什么”。这种“子女调查”每次需要一周时间,收费7000元。
酒吧为促销上演“持枪绑架”
南京长江路1912街区一家音乐酒吧为促销某洋酒上演“持枪绑架”。夜晚10点30分左右,三个演员模仿电影中詹姆士・邦德和“邦女郎”的造型,扮成黑衣侠手持短枪站在酒吧门口,此举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围观者的质疑。
网上卖姓氏
河北省邯郸市某学校老师武女士,办起了一家专卖“姓氏”的网站。网站主页被划分成1万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都可当成二级网站的主页使用,售价100元人民币,且数量不限。武女士规定,购买者创办的二级网站,必须以姓氏文化为主题,而且一个姓氏仅卖给一个人。网站开办不到一个月,武女士已经卖出了30多个姓氏。
鞋店篡改语录搞促销
江苏常州一家鞋店篡改语录来吸引眼球,店里的鞋柜上立着3小块广告促销牌,添油加醋地编造了些“语录”,如“教导俺们,要时刻准备打架”等。对此,常州市工商部门表示,这种做法是否违法目前还难以界定,但“肯定是不合适的”。
矮人穿传统服饰卖烧饼
在重庆市南岸区上新街有一家奇特的烧饼店,店老板是两位身高不足一米的小矮人。为了吸引顾客,他们经常身穿同样的传统服饰上街吆喝,其中一人捧着放满了烧饼的竹篮,这一举动引来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也带动了店里烧饼的销量。
伙计后脑剃出笑脸迎客
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一家餐馆为了招徕客人,经伙计同意,在他们后脑勺上剃出“笑脸儿”。不少食客都觉得新颖有趣,餐馆的生意也变得格外红火。
网上出现年终总结服务
篇9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庐山作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向往的旅游避暑胜地,可想而知,在平日和节假日期间,去游玩的旅客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庐山老别墅是庐山上一大看点之一,由于庐山独有的特色,从而吸引来了很多国内外的游客,在这其中有大部分人都是青年人士,所以青年旅馆是庐山上不可或缺的建筑之一,为了更好的促进庐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能体现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标识性商业空间,用来满足国内外旅游人士对更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对外宣传庐山文化。所以,具有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青年旅馆设计就产生了。
2、青年旅馆的概述及发展现状
1)青年旅馆的发展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景秀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方面需求,使得旅游业蓬勃发展。伴随着不断扩大的旅游规模,旅游行程中住房、休息问题也逐渐凸显,随之而来的便捷、独特的青年旅馆也在大潮流下应运而生。如今,在经济高速腾飞的大趋势下,青年旅馆更是如鱼得水,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江南北,从温文尔雅的江南水乡到粗犷豪迈的北方古城;从灯红酒绿的东南沿海到干栏木楼的西南村镇,到处都有青年旅馆的存在。2)现代青年旅馆的解析青年旅馆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它的使用者主要人群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因为消费者群体性质的原因,一般来说,青年旅馆都有低成本、非盈利以及满足会员要求这一性质,除此之外,要求各具特色的构造也是一大亮点。青年旅馆同一般旅馆不同的是,青年旅馆不把人们隔离开来,而是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这是一个具有各种肤色、观点、背景的年轻人相会的群体,他们通过彼此的沟通了解而相互认识、了解。
二、青年旅馆设计调查研究
1、青年旅馆调研
位于平遥古城衙门街路南68号的郑家客栈,与平遥古城县衙就是古城内的著名景区侧对相望,是一家三星级的集住宿、餐饮、娱乐与理疗多种设施于一体的高档青年旅舍。客栈内服务台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环境古色古香。住宿的客房都是以平遥古城内的传统民居样式陈设,例如房前挂着北方传统民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红灯笼,木质的客房门窗,门窗上雕刻着镂空的花纹,花纹一般为双数,意为好事成双,在窗框上方与屋顶衔接的地方一般漆染着色彩丰富的图案,有些图案有一定的传统民俗故事。房间内部摆设简单,床的形式为土炕,但由于古城内日益严重的空气问题,土炕变成了一种形式,并不真正的生火取暖。郑家客栈完全的展现了平遥古城的传统地方特色,在本来的民居基础上将房间改造,使得房间完全重复利用。这些优点统统使得郑家客栈成为了平遥古城内的著名的青年旅舍,所以一家青年旅舍是否可以运营的效益与美观共存,许多因素可以影响之成果。
2、庐山地域文化调研
因为庐山比较高,所以形成了夏天没有酷暑,冬天没有严寒的特殊天气.雾景的飘渺朦胧以及云海的变幻莫测可以说得上是庐山一绝。庐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地方,中外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从而庐山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寺院与书院,寺院书院衰落后,又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别墅。
3、庐山老别墅概述
因为庐山的夏无酷暑,四季宜人,所以很多人都在此游玩避暑、并且建造避暑住宅。庐山非但是有名的游玩避暑胜地,并且是世界有名的地质公园与世界文化景观之一,来庐山游玩不但能领会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奇特景象,也能看到很多的有着他国情怀格调的老别墅,在这里有许多有名人士居住过的老别墅。庐山至今保存完好的数百栋多个国家的风格各异的老别墅,被称作"万国建筑博物馆",
三、设计构思
1、设计灵感的来源
庐山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如果把庐山老别墅改造为集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青年旅馆;提供旅游者交流休闲的空间,必定给旅行者甙类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是庐山上的老别墅改造的,所以旅馆的特色就是具有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
2、设计分析
1)空间格局分析:此设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家庭式、多样式、共同活动中心(酒吧)。这样划分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些是非常必要的。2)功能分析:青年旅馆空间包括门厅,公共活动区、居住区、露天阳台部分。旅馆的入口设计应体现出青年旅馆的特色,入口空间比较宽敞,方便人出入,公共活动空间应有桌椅、备餐工具、书柜、收发邮件电脑、冰箱等家用电器,以便于旅客有个温馨舒适的氛围。居住区应有最基本的洗浴空间,衣柜、电视柜等,满足旅客最基本的需求,露天阳台,当然是用来放松休闲的场所,所以少不了休闲座椅、茶具、阳伞、绿植等。为了提供更好的活动氛围,就有了共同的公共活动空间(酒吧),酒吧里设有吧台、酒柜、仓库、舞池、演艺台、散座、卡座、卫生间等空间。在这里大家可以忘掉一切,无拘无束,畅快地玩耍。3)材质的运用:室内材质主要以木为主,防腐木地板让人能更加感受到自然,木栅格吊顶不仅看起来大方美观,还历久如新。木质材质的运用也比较符合我们的美式乡村风格旅馆的设计。地毯让我们在感受自然气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点优雅与贵族气息,防滑地砖更是体现了一丝现代气息。4)灯光效果的运用:旅馆是给人提供休息住宿的空间,暖色系的灯光的运用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也能使空间整体更加温馨,营造出宁静的气氛,暖色调灯光与室内的装饰融为一体,更加体现了其优雅宁静的氛围。
作者:许娴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魅力三角:世界青年旅馆运动简史.(德)格拉索尔,(英)希斯著,刘万里译.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0-1.
[2][英]D•斯科特.极少主义与禅宗[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篇10
作者简介:俞明海(1967―),男,浙江舟山人,讲师,主要从事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90-05
1引言
“文化”是特定的人类共同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主观意识的群体性反映样态。环境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由“环境认知文化”、“环境规范文化”、“环境物态文化”和“民俗环境文化”构成,4种文化循环扩展、交融互渗,形成一个动态的复合系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在分析了100多种文化定义后于1952年《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对于民族文化也可以从“类型”的概念着手更易理解,“类型”既包含了“具体式样”又涵盖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借鉴类型学相关理论,可把类型传递文化的途径分为“模式、组织原则和元素”,体现于规划设计所涉及的各个尺度。在此基础上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及民族村镇的本土化规划模式。
2藏族文化
2.1藏族文化的结构体系
文化的结构研究是指文化系统内部诸多要素及其组成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秩序,也就是说文化的结构是由众多要素组合成一个个小的系统,若干个小的系统组合成一个中系统,若干个中系统组合成一个大系统,若干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文化体系(表1)。
表1藏族文化结构的系统组成
2.2藏族文化的传承
藏族苯教文化是在继承自然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袄教二元论文化形成的,而藏传佛教几乎继承了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等所有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教法精要。外来的印度文明和中原文明随着佛教传入藏区,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藏族文化。现阶段的先进文化形态和公有化的经济制度又使藏族文化产生了质的飞跃并具有了广阔发展的前景。这都是吸收和继承了藏族先人及人类文明精华的结果。
文化的传承是指学习继承和享用前人创造的文化,人类社会的文化和经济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也是在继承先人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造并不断充实完善的结果,创造提供了文化的传承条件,传承提高了文化的创造水平。藏族文化蕴涵着建筑、经济、审美等多元价值,是藏民创造力、想象力的结晶,代表着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以及藏民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并继续发扬其文化的基因作用,更好的应用于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及为其他创造活动提供基础,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热门课题。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其生存和发展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建立健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机制,对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保护人类的创造力、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藏族建筑的传统审美
藏族人具有质朴而极富张力的审美倾向。远古时期他们就有石头崇拜现象。自古石头就与藏文化密切相关,远自石器时代的各种打磨器具,近到现在随处可见的石碉房、摩崖石刻、嘛呢石堆等。他们创造的以石碉房为主流类型的民居艺术充分证明了其高超的思维能力。碉房为石木结构,梯形体,矩形平顶,顶层通常为经堂,所有顶层外沿都涂有红、黄、黑、白4种颜色,房顶有经幡和熏烟塔,屋檐、门窗悬挂白色帘布帷幔;门楣、窗棂、房顶四角放置白石。碉房四面墙壁均用石灰涂边,窗户周围也勾白边,墙上画有图案,彰显藏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图案通常是金刚结、万字符、胜利伞等藏传佛教吉祥图,是藏民族幸福平安的标识;也是火和太阳崇拜的象征。墙边和门窗边框还涂有白色变形牛头的图案。藏族民居布局严谨,式样具有浓烈的装饰趣味和丰富的实用价值,民居的装饰很多,在山墙、屋檐、天花、神龛上都画有各种优美图案。藏族民居装饰所含的精神内容也极具张力,避邪的符号、古老的图腾等都能在其中得到反映,它体现了藏族文明与文化诸多方面的精神内核(图1)。
3山南地区泽当镇的基地环境
本文所叙的规划案例是山南地区的泽当镇,山南是藏文化的源头,山南的行政中心是泽当镇,泽当作为藏族的发祥地,史料记载丰富。泽当镇位于拉萨东南雅鲁藏布江南岸,海拔3 551m,镇区面积0.2km 。这里土地肥沃,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素有“粮仓”之称,还有约2 000年历史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藏王墓以及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曾经居住的昌珠寺等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旖旎。
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基地与人文环境,其集镇的规划设计也必须充分考虑集镇的基地环境及当地的文化脉络,避免简单照搬国内外相关规划模式。在民族自治区域建制镇这种尺度的空间范围内,其基地自然环境及人文历史和社会生活状态具有独特性,规划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成因,应以人本视野将其纳入历史背景中考察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寻求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和适合自然及人文环境的规划路径。
3.1山南地区泽当镇民族路集镇设计
这种可操作性的建构理论在泽当方案(图2)中得以反映。本案例“山南地区泽当镇民族路城市设计”是四川大学建环学院周波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课题组规划设计的实践项目,在尊重藏区基地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应用建构模式规划方案,结合本地区民族风情的建筑元素和文脉特征,采用本区域的生态建材,规划设计与基地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化民族集镇。
建筑、人、环境三者自古以来便密不可分,人是建筑和景观存在的唯一理由,这三者也构成了集镇设计的3大要素。集镇设计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历史的演进,它始终是在为人服务的,它们的形成是对人性的尊崇和感悟,该集镇设计如何处理好在适应人的需要的同时又必须顺应与融入环境,符合当地民族风味浓厚的特点,是贯穿于本方案工作的灵魂。
3.1.1泽当场地区位
乃东县泽当镇位于山南地区,是该地区行署机关所在地,与首府拉萨相距176km,距贡嘎机场约90多km,是山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第一个全国文明镇。民族路自东向西贯穿雅砻河、湖北大道、三湘大道、安徽大道,是新城区东西轴线的主体所在,同时又与泽当镇旧城中心区联系紧密(图3)。
设计指导思想为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和综合考虑的城市设计的思路和发展方向,结合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特征,创建山南地区泽当镇浓郁的藏民族文化。提高生态效应,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应用动态的观点,立足于可操作性,使设计成果能对泽当镇的城市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运用系统理论,和山南地区泽当镇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成为总规的重要补充与发展。
3.1.2设计依据
(1)国家有关城市规划法及国家对民族地区城镇建设的指导方针,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及建筑工程涉及的有关规程和规范。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自治区泽当市总体规划》(2003-2020),山南地区建筑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民族路”用地现状地形图;山南地区行政公署和建设局对民族路的设计要求。
(3)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与山南地区建筑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的自治区山南地区泽当镇“康珠街”城市设计。
3.1.3设计主题
本集镇设计以综合前瞻性、民族性、生态性、经济性等为设计理念;按照政府供地、用市场化原则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与运营管理的方式,实现城市民族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政府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机结合,为藏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旅游购物、文化休闲场所。
3.1.4设计构想
在大量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地环境对集镇结构的影响,得出“一轴、三片、六珠”的空间布局形式。
(1)一轴。以民族路主街道作为空间序列主轴线,以文成公主入藏这一主题为背景自东向西串连起体育用品购物段、民族文化展示段、民族工艺品购物段、酒吧休闲段、民俗产品购物段5个集商贸、购物、旅游等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是民族路重要的景观意象轴,也是山南重要的中心景观轴线之一。
(2)三片。民族路从东向西在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上由3个片区组成,依次体现藏王松赞干布辉煌的历史成就、文成公主入藏及汉藏文化相交融的发展过程。
(3)六珠。民族路自东向西展示着不同的空间形态意象,依次为东入口广场、体育场入口广场、民族经幡广场、酒吧一条街入口广场、民俗产品购物段中心广场、西入口广场6个节点,这6个节点由民族路主轴线串联起来,形成集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步行街区(图4)。
3.1.5设计方案设想
(1)总体设计。根据山南地区开发、建设的目标取向,规划民族路全长近1 200m,道路红线宽度为54m,原则上,民族路为步行街区,不通机动车辆,但在必要时,可将54m宽的街道作“人车分流”,从中根据景观设计要求,中部做主车道,主车道宽8m,双向行驶车道,两边配以绿化形成景观大道。民族路自东向西分为5段,建筑以2、3层为主、局部4层,总体高度控制在24m以下。
(2)集镇设计。城市设计总体风格在借鉴藏民族风格基础上,结合现代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与手法,根据现代功能需要和当地气候及地形特点,在传承山南地区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基础上力图有所创新。建筑柱网配合常规模数的要求,适当灵活设置;细部装饰如门窗、檐口、柱头等取材于当地民居的某些建筑符号,并予以适度提炼、简化,使之在具有现代功能的新建筑上焕发民族文化的生命;材料以当地石材为主,作砌体或外饰面。建筑空间形式汲取当地传统民居的菁华,借鉴如天井、三合院、柱廊、上层悬挑、屋顶晒台等诸多形式;同时考虑到在传统藏式建筑中探索创造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藏式建筑的商业骑楼空间。这些商业空间配合广场空间,体现出城市建筑空间及景观中的地域文化氛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验空间。整个集镇设计在空间序列上自东向西延伸,形成错落有致的立面轮廓;在第1段体育产品购物段,把藏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文化相结合,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造型;在第2段民族文化展示段以气势磅礴的民族文化宫来统领整条路的建筑立面与建筑空间,同与其相邻的16 000m 的达瓦卓玛广场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开阔的建筑空间;在第3段酒吧休闲段,建筑造型取意于藏民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通过建筑的骑楼空间与廊道空间来形成一道亮丽的曲线,整个建筑群造型活泼、色彩艳丽,体现出酒吧文化的特色;在第4段民族工艺品购物段与第5段民俗产品购物段,建筑形式与该段的经营产品相联系,建筑形式取意于藏民族的建筑工艺和民居形式,体现出该段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经营特色。
(3)街道设计的景观构想。景观设计上根据本城市设计的主题思想主要集中在“三段、一空间、六广场”来设计,“三段”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生态的原则进行设计。其中第一段体育公园内主要布置水景、树木与健身广场、休闲晨练场所等,结合体育设施,以优质的景观元素为以后的民族运动会作准备工作;第2段闲趣广场内设计了一系列的小广场,中间贯穿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第3段为民族特色段,该段结合建筑特色为民居形式,取意于藏民族原为一游牧民族的特点,做成两条以可踏草种为主的草地,人们可以在其上嬉戏玩乐。“一空间”即民族文化艺术宫前有近12 000m 的达瓦卓玛广场空间,其取意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第一块田,中间有一地毯形式的休闲广场,好比在藏族人们家里的地毯上一样,人们可在其上喝茶、聊天,四周的绿地内布置了富有当地特色的休闲椅,成为人们平时集会、游乐的中心。“六广场”以民族路的景观轴线为中心,以铺地、绿化、小品设施等为基本要素来进行设计,自东向西主要有东入口广场、体育场入口广场、民族经幡广场、酒吧文化一条街入口广场、民俗产品购物段中心广场、西入口广场等6个广场好像六颗明珠一样把民族路贯穿起来。在民族路交通道路的两侧及绿化带内设置灯光照明设施,以烘托夜晚休闲旅游的气氛。
(4)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用地面积为165 133.02m ;占地面积为25 717.34m ;总建筑面积为76 084.89m ;集中绿地面积为43 666.87m ;广场硬地面积为6 146.93m ;容积率为0.46;建筑密度为15.57%。该设计从山南地区泽当镇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使民族路建设不仅满足城市的交通要求,更能满足各地旅游者的需要。
4结语
在民族村镇旅游区规划与基地环境的适合性评价中,“适宜”就是美。正因如此在平常的设计创作中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本土村镇的规划设计,尤其是要把握好“适宜”这个度。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是人们认识到有序协调、非破坏性的发展才是规划美的一种新标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外不着象、内心不乱”的禅机,是“与天、地契合的大美”。从某种程度来说规划设计的感染力就存在于旅游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这是一种永不消褪的渴望。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徐宗威.传统建筑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杨嘉铭.建筑的历史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4] 汪永平.拉萨建筑文化遗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徐千里.创作与评价的人文尺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 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7] 吴晓敏,史缄.肖彼三摩耶,作此曼拿罗――清代皇家宫苑藏传佛教建筑创作的类型学方法探析[J].建筑师,2003(12):89~95.
[8] 陈.简析内蒙古喇嘛教建筑特色[J].华中建筑,2005(7):135~137.
Discussion o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Mechanism and Localization Planning
Mode of the Ethnic Villages and Towns
―A Case Study of the market town design of Dangze Township
in Tibet Shannan Prefecture
Yu Haiming ,Zhou Bo ,Zhang Jian
(1.College of Textile & Garment,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60,China;
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Sichuan University,Chendu 610065,China;
篇11
在音乐会策划者的运作之下,这场表演的组合方式,从结构看,就像一首民歌改编曲般的ABA三段体:“摇滚——大歌——摇滚”。而从立意上看,它蕴含的“现代——传统——现代”风格元素则以“引曲、正文、终曲”的方式体现出来,由此凸显了中间部分——传统风格侗族大歌的活动主题意味。这种结构类型,将两种社会性、艺术性特点相异的音乐元素并置起来,尤如小葱拌豆腐,黑白相间,泾渭分明。在不同的改编作品中,这或许被认为是能够相对保持被改编部分原味风格的一种处理方案。对于来路甚广,见识较多,对于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能够兼纳并蓄的北京音乐文化人来说,这也应该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艺术表现方式。然而,余下发生的一些枝枝蔓蔓的事情,却把我们带入了难以收拢的思绪当中。
侗族大歌:该听谁?
5月8日晚,上海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时评节目:“如此北漂,你支持吗?”以岩洞歌队在京演出为事例,邀请各路嘉宾做客畅谈评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音乐制作人张超一上场,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民乐要发展,必须流行化,必须改编和商业化。必须将民族音乐(加以)改编,并融入现代元素,才是推广民乐的(正确)方式。”。身兼作家、媒体人、摇滚歌手、“京城侗歌队”发起人的广西籍在京文化人吴虹飞持明显的反对态度,她说这是“把侗歌和自创乐曲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旋律生硬地糅合在一起,从音乐制作上来说是失败的。”张超回应说,“自己是用心地做着音乐,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侗族大歌,但了解的前提是要让人听懂,就是要通俗流行,音乐的终极目标是和市场接轨。”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孟锦慧也对此做了现场评论:“我感觉很多民歌,用汉语唱的话,它的原汁原味会稍微有所删减,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流行音乐的加入,会用更新的一种方式,去演绎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传承。”面对大多数嘉宾和听者的众口一词,几位场上的侗族歌手看起来有些惆怅、孤独和无奈。对于张超自己有关创作观念的辩解,年轻的侗歌队长吴金燕忍不住抢答:“你会说侗话吗?你知道侗歌怎么唱吗?汉语唱的方式,我们本身没法接受这种东西,感觉它内在的东西变味了。”侗歌演出队唯一的侗族歌师吴良峰则面对在场的所有来宾发问道:“如果侗歌都改编完了,那么谁来传承我们的历史?”
在上述访谈过程中,让人略感惊异的是,对于传统民间音乐的保存、发展和传播是否必经改编和变异之途这个问题,除了侗族大歌农民演员和其发起者之外,从专家学者,制作、创编者到普通观众,不同意见均朝“yes”一边倾斜,可说从中展现了一个虽然纷繁复沓,但内部声音颇为一致的“他者”视界。而对于企图力持“中立”态度,体现导向作用的节目制作者和主持者来说,不知这精心编织的节目程序及其外显的传媒效果,是否也在冥冥之中印证了其某种本意立场呢?
侗族大歌:谁来听?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本土化整体互动的年代,若谈传统文化,既不能忘了文化持有者或局内人的内部需求,忘了发自其族群内部的声音,同时也不能对文化传播的规律和特点置之不顾,忘记了来自异文化的局外人的特殊的审美、文化需求。当然,很多情况下,要分清客位与主位的各自需求,是以具体的发生语境为前提的。就此而论,对“原生态”(首先是“原型态”)①侗族大歌有接受意愿和相应能力的主要有两类人:本族人和它的异文化知音。
先谈异文化一隅,少数民族的艺术或文化产品要想进入传播领域及文化市场,首先与其同外部其他族群、阶层互相接触的状况及其听众——接受群体的文化需求有关。或者说,侗族大歌特有的审美趣味和倾向能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共通性,与侗族作为文化族群是否具备与外界长期沟通接触的经历和因此获得的外向文化性格有关。侗族聚居区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华文化“中间圈”②,一向与周围以汉族为主的其他文化族群接触较多,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一种尤其强调族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艺术性的主导地位,较少娱乐业、旅游业和商业文化环境熏陶的外部环境里,侗族大歌即开始受到了学界和官方的长期重视、扶持和广泛宣传,由此造成了前述它在异族(国)文化之间具有的广泛的适应性和共通性,这都是让诸多地处边陲,具跨界族群文化特征的其他少数民族乐种在对外传播和影响能力上难以比肩的优势和前提条件。除上述原因而外,侗族大歌在其聚居区以外的传播及生存还受制于接受群体的文化和审美趣味以及社会时尚的引领状况。在以汉族为主的主流文化层内部,侗族大歌的传统听众包括音乐表演及音乐学术界、侗族大歌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民歌业余爱好者。可以说,这种基本的欣赏、接受群体范围及其审美接受倾向,暂时间并不因为侗族大歌进入了娱乐圈而将受到太大的影响。
若就“北漂”的侗族大歌来看本族人的内部需求,可见在有关东方演播室“北漂”节目的几则报道或评论中,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演播现场出现的、“北漂人”——“我者”的声音!对于侗人自己的文化,我是赞同北漂侗人的观点的:“如果侗歌都改编完了,那么谁来传承我们的历史?”显然,这是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年轻侗族人。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不从家乡出来,不与外界多接触,他不会产生这样的意识。同样,如果不是像他这样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站在主流文化媒体上来说这话,我们的知识界、学术界乃至政府部门,有多少人有机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有多少人会倾听这种呼声?又有多少人会赞同他们?
侗族大歌:听什么?
从传统民歌在少数民族世居地以外的主流文化区域流传情况看,早期并不像今天那样以娱乐业、旅游业的风向马首是瞻,而是看主流文化层的政治或文化需求有所选择。即使到了如今,从风格上较易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主流文化阶层所接受者,无疑以汉族民歌为首选,较早的郭兰英,后来的东北风,再到阿宝、王二妮,莫不如此。其次如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民歌,歌手如才旦卓玛、克里木和德德玛等,为了文化沟通的需要,他们在主流文化区域的表演场合也必须改用汉语来演唱自己本族群的民歌。新时期到来,不仅仅是侗族大歌,就连长调、木卡姆等也不用改变自己的民族语言唱词,一样能够得到国内外广泛承认,进入世界非遗名录。除了建立在艺术表演水准的高低、是否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地域风格以及不同国家、民族及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宽容、程度基础上的世界评判标准之外,本人认为其中还存在一个这些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播主体同中国内地以及世界各国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是否接近,以致能否获得人们普遍接受和能够欣赏的问题。
在众多的少数民族民歌中,很少例外的是,侗族大歌作为中小民族民歌的代表,不仅从上世纪50年代即在中小民族中脱颖而出,如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不同地区和阶层人等的一致青睐,而且是在始终保持它特有的多声部表演型态以及完全采用侗语的表达方式,数十年不变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的。
一般而论,原生性文化风格和艺术美感存在于任何传统民歌之中。只是由于各文化族群受自身接触面广泛与否的限制,既导致了各自审美观念和趣味偏好的不同,也各自在接受群体的广泛程度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比如说,同为壮侗语族民歌,都用本族语言演唱,侗族大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受众面非常广。比较而言,傣族的赞哈调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十分独特的音乐和文化风格,但在中国大陆,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则仅限于本地域(西双版纳)和本族群。这是一个情况非常复杂、意义非常深远的话题,在此暂不予以讨论。这里只说侗族大歌,一方面,就侗族大歌的歌词内容及其产生的功能作用来说,无疑仅只在本族群内部得到认同和运用,而在此环节,唱词语音有时仅起到工具性作用,是采用汉语或侗语演唱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这或许也是如今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本民族语言已经遗失,但本民族风俗习俗仍然得到保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侗族大歌的本民族唱词,其语音与旋律珠联璧合,水乳相溶,可说无论其受众是否侗族人,也无论他能否听得懂侗语,这种侗语语音与旋律两种元素的同在与结合,在其听觉欣赏过程中也须完整呈现、缺一不可。上述特点导致了在现有文化语境下,侗族大歌具有不能改编,也无法改编的特殊情境。在此情况下,侗族的多声形态、词曲结合声线,还能让居于客位(emic)的周边汉族地区乃至不同阶层、国别的不同人群,都能普遍接受认同。这在无数含有独特族群、地域风格的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播事件及其过程中,显然是一个特例。而从民歌文化共性的角度看,它也明确体现了侗族大歌与其他原生性传统音乐在中国整体文化中的意义,犹如物质文化中的矿产、水源资源,具有不可复制、难以再生的特性。由此来看侗族大歌的发展历史,令人惊异的是,在它进入主流文化层的60年中,面对其十分独特的音乐艺术风韵,不知有多少音乐创作者,其中不乏音乐巨匠,对之“垂涎三尺”,极欲尽改编、加工之能事,但是,都不得不为它音乐与语言水融、难于分离开来的个性折服,最后以失败告终。从某种程度上看,可说侗族大歌的上述特性为其能够历60年不变,始终保持它的音乐和语言上的“原型态”风貌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这个让侗族大歌在主流文化舞领一个甲子的现象,颇值得让今人回味。
“北漂”的侗族大歌,一路走好!
综上所述,在东方台“北漂”节目中,语言作为侗族大歌的非艺术元素及其语言内容的可接受性受到了诸路嘉宾的特殊重视,其艺术品位和音乐性需求则为大家所一致忽略,或许同人们对侗族大歌“谁来听”的考虑不多有关。侗族大歌进入酒吧歌厅,暂且抛开其审美功能和文化意义来谈它的实用性价值,可说它已直接进入了经济市场及其某一商品流通环节。它与当下人们热议的“非遗”及其“保护”的话题渐行渐远,而与某些热衷并致力于“非遗”及其“发展”的观念行为愈来愈近。倘若我们从较宽泛的市场经济的眼光来评判,侗族大歌与主流文化层这个“他者”消费市场的初期接触,并非始于今次进入,而可以推及上世纪50年代乃至更早。就此来说,原生态的侗歌乃是原始生产资料,而无论是酒吧歌厅、电视广播、剧场学苑,还是经纪人、改编包装者、表演者乃至学者、评论人,都不同程度居于整个消费流程的不同中间环节,且不同程度地在消费、享受着侗族大歌这个文化商品。由此来看有关侗族大歌这类传统音乐的种种改编或“创编”行为,若论其积极的一面,侗歌作为商品,一旦经此进入流通过程,将会生产出各种具有不同审美、娱乐价值的音乐文化产品,并且在每一种文化或艺术的接受及消费层面上都有特定的、宽狭不一的听众圈子,从而形成多样化、多元性的大众文化传播和接受的体系格局。然而,论其消极的一面,举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今天中国的药品生产和销售一样,当被不同的产销环节层层转包、各取所需之后,其原生的族性、地域性文化品质则被逐层消减乃至佚失殆尽,其中的泡沫效应和虚拟价值也会一再地得到增长。从此意义上看侗族大歌进入酒吧歌厅就好比是农户产品的自产自销,经过侗族大歌一类传统民歌的爱好者和支持者之手,仅用ABA三段体进行简单包装,便以“原型态”(而非“原生态”)的姿态径达市场,直接送到城市知音的耳边。这样的做法,虽然在境外地区已不新鲜,但在北京乃至中国其他都市地区来说,或许还是一个尚不多见的举措,成了一道吸人眼球的风景线。
侗族大歌来到京城商演,客随主便,我们作为局外旁观者,完全无法去控制或引导这种局面。然有感于近期闻见的不同社会和媒体层面对于侗族大歌原生音乐文化品质的冷漠、忽视以及从中散发出的丝丝凉意,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借刊物媒体一角,呼吁相关社会各界保持警醒,应该考虑到自己居于主流文化层的身份地位,尽量约束自己的观念、态度和作为,切忌把含有显隐不一的自身意图和目的的“他者”文化观念,借助于媒体、舆论工具乃至政府学界的名义,施加于边缘、弱势的“我者”——本土族群及其文化身上。同时,我想对岩侗歌队的农民演员及其策划者、发起人说几句话:无论你们最终能否在这块土地上坚守下去,你们都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纵向传承人和横向传播者。我向你们致以由衷的敬意!希望你们在北京一路走好!同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来自不同阶层的中国都市人去支持和理解他们!
篇12
试论男童的抗制与救济
贵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实证研究
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制度比较与借鉴
在帮教中司法——以海淀法院少年审判为样本
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从合适成年人参与看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完善
侵财类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监督制约机制探讨
犯罪生态区位聚合模式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变化轨迹的纵向分布描述
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平等保障
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预防研究
法制教育: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问题探析
权威主义人格分析与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于刑事诉讼法修改有关情况的介绍
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的阶层差异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个层次论
影视媒介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影响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
未成年人涉酒吧犯罪的动向与对策
我国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重构与福利治理之可能
试论男童的抗制与救济’
初犯与重犯犯罪特征比较研究
实体法视野下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遇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支持体系研究
试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需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印证风险评估测量模式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制度分析与配套设计
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制度
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构建初探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与需求
司法社工参与未成年刑释人员再犯罪预防的新探索
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的预防研究
犯罪学相关期刊及犯罪学论文介评
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的未成年人权利保护问题探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同伴教育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少年司法规律探寻
社区服务令: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的首选
我国部分地区试点设立少年法院之提倡——以上海地区为例
篇13
在近年来文学创作中“上海热”的先驱者行列里,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台北人》可谓举足轻重,承前启后。《台北人》里有很多意象,比如百乐门、霞飞路、大光明、兰心剧院等,都是如今“上海热”的重要标志。“百乐门里那间厕所只怕比夜巴黎的舞池还宽敞些呢。”“那起小娟妇哪里见过从前那种日子?那种架势?”既是金大班对自己辉煌往事的追恋,又是对故地上海的肯定,只有在那里她的生命才能焕发出全部的价值。上海是她的精神家园。一次次的今昔对比已渗透她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她在怀恋中兴奋,在现实中黯然。当下生活的种种很容易就触动了她怀旧的心弦。金大班的自恃与自傲,来源于百乐门时代的辉煌,“上海梦”无法在台北继续下去,美人迟暮,她回不去了,她是藉着那点辉煌来保持自己的心气。
而尹雪艳则是上海的象征。“老朋友来到时,谈谈老话,大家都有一股怀古的幽情,想一会儿当年,在尹雪艳面前发发牢骚,好像尹雪艳便是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京沪繁华的佐证一般。这句点到了关键,大家喜欢找尹雪艳,因为她身上有着迷人的气息,那是上海的气息。人们向往怀恋的上海的一切,在她那里都能得到满足。她家里有特别设备的麻将间,客厅四时供着鲜花。她爱吃会玩,逛街看戏样样在行。“好像尹雪艳周身都透着大千世界繁华的察香一般。她是“上海”的象征,而“上海”整个就是一片广大的欲望发生场,是欲望撞出火星来,烧完又复燃的无边集散地。在这里,仿佛没有什么满足不了的欲望,甚或实际上,这里正在无休止地激发、生产、推销着无数欲望。人们拼命地赚钱,再挥金如土地花掉。
被批评家视为“上海热”中推波助澜之作的《长恨歌》的时间跨度更长,差不多半个世纪,故事终结在20世纪80年代。用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来演绎一个城市的历史命运,这在小说中已有过几次暗示。“那么王琦瑶的死,我们不妨解读为一段特定的上海历史的终结,一种特定的上海的生活,上海风情乃至上海市民精神及其生存方式的消失。’”匀这里要注意的是两点:一是王琦瑶死于当代的20世纪80年代,主人公和上海的历史都终结于当代的现实;二是王琦瑶之死是属于非正常的死亡,人性中的贪婪卑琐与社会中邪恶堕落共同导致了她的死亡。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两点,那是因为在笔者看来它们所构成的故事终局隐含了作者对于上海的历史和现实的基本价值判断。在王琦瑶死亡之前,她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那便是她与老克拉之间没有结果的暖昧关系。有一个细节的表现意味深长。王琦瑶拿出了被自己视为命根子的雕花木盒,哭诉着哀求老克拉再陪她几年,但他终于不堪承受,仓皇而逃,再也没有回头。这时,王琦瑶的命运就已经走到了尽头。上海的一段历史已经到了落幕的时刻。《长恨歌》怀恋的真正主角不是某些个人,而是整个城市老上海。“上海的弄堂里,每一个门洞里,都有王琦瑶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姐妹们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枢气,掉泪。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这情态是有一些优美的,它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
在这不折不扣的势利场,哪怕被视为人间仙境的“爱丽斯公寓”照样没有安全感。唯一似乎忠于爱情的程先生,也一直是在追求一个幻影,与真实的王琦瑶隔着一层,最终不能走近一步并以死葬送了这种感情。即便这样,上海仍然是王琦瑶所不能忘怀、不能离弃的。作者借王琦瑶对老上海的情态与风韵作了细致的描摹,尽情地表达了对老上海的怀旧之情。这或许也正是王安忆私心甚许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家园。
在白先勇、王安忆之后,“朱文、朱天心、陈丹燕等作家也纷纷加人了‘上海热’的写作行列之中’,阴。但是无一例外,这种对老上海的怀旧不会怀两百年前那城墙弯窄的小县城的旧,也很少怀沦陷时期满街日本军警,路人动辄被搜身那样的旧,当然更不怀苏州河两岸工厂、仓库和棚户区的旧,市南、市北那些弯弯曲曲的平房里弄中的贫民生活的旧,他们的视线始终流连在20和30年代,仿佛那之前和之后的事情都不曾发生。他们将目光只是对准了外滩、霞飞路和静安寺路,对准了舞厅、咖啡馆和花园洋房。 怀旧被划定了视界与范围,怀旧的载体之一的文学创作因此而显得单调、贫乏,半是怀旧半是想象的内容也暴露出作家们在历史与文学之间难于取舍的限度。在笔者看来,以上海与上海历史(主要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历史)为题材的文学创作背离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一以贯之的“感时忧国”的文学精神,除了现时代拒绝宏大叙事、主张纯文学与私人写作的文学风尚使然之外,还应该与其他一些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