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课程培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课程培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课程培训总结

篇1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 .  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化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篇2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化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4.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篇3

面对课改的必然趋势,我们高中生物教师要正确对待课改。

一、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转变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的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四、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作为新高一生物的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简单地把课改理解为变教材。这次课改不仅是换换教材,而是通过教材内容改变,实现包括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体系等的根本转变,真正实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过去由老师传授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为主。

篇4

(一)注重规范化管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切实提高项目组织管理能力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属于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全县农村工作的许多方面,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依据农民需求和农业产业需要,规范项目管理,切实提高项目组织管理能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培训机构责任。为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我县于4月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农业领导任组长,县农业局、县财政局等有关单位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县农技推广中心、经作果业局、畜牧兽医局、水产站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承担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领导小组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开展了培训机构招投标工作,利用*县农业信息网、县宣传栏等媒体、张贴了培训机构招标公告,经过组织有关专家评审,最后确定了*县农业技术职业培训学校为项目实施机构,同时,项目领导小组与该培训机构签订了项目实施合同,明确培训任务和培训要求。培训机构在全县范围内选聘了67名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强的农业技术骨干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教师,被选聘教师85%以上有农艺师或工程师资格等中级以上资格,函括了果蔬、农学、农机、园艺、畜牧、水产等各类技术专家,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有力地保障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二是围绕农民和产业所需深入调研,确定项目村及基本学员。为确保培训工作富有成效,有针对性,项目领导小组在项目正式启动前组织人员对村组能力、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农民是否有参与培训的热情等进行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农民对科技培训有热切需求,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50个村为项目实施村,其中粮食产业村15个、畜牧养殖村11个、果业种植村10个、蔬菜种植村9个、水产养殖村5个,并根据村民自愿参与培训,确定基本学员2110人,同时建立基本学员信息台帐。三是规范项目管理,确保科技培训的质量。项目办公室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加强项目的监管工作,建立执行“六项制度”。一是学员培训卡制度:统一为每位学员办一张学员培训卡,要求学员每参加一次集中学习或现场指导都在培训卡上,做好记录;二是培训台帐制度:教师每办完一次培训班或现场指导,都要填写一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登记表》,要把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参加人数等各项填写清楚,并在培训结束后请学员代表、村负责人及培训教师签字,每培训一次填写此表一张交项目办作为领取补助的依据,并依此建立培训台帐;三是季报告工作制度:培训机构每季末将办班次数、培训人数、培训内容、教师进村次数等情况以及培训工作中的经验或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县项目办,项目办再向上级作详细汇报;四是公示制度:对项目村和基本学员进行公示,保持项目实施的透明性;五是奖罚制度:在培训结束后及时对各包村教师和受训学员进行考核,表现好的给予表彰,表现差的予以批评;六是管培分离制度:培训机构具体负责开展培训工作,培训机构接受县农业局和财政局负责培训项目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按项目规定开展培训,确保培训质量,严格按项目资金管理条例,使用补助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二)注重培训方式灵活性与培训实效性相结合,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我们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注重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突出实效性。一是强化课堂教学,提高学员基础理论水平。县农业局组织全系统主要技术骨干,根据我县实际,有针对性地编印了《*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根据不同的培训产业村,教材分成粮油、畜牧、果业、蔬菜、水产5大类,内容即有农业生产种植技术,也有养殖技术,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行业简明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广泛,选编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分发给每一个基本学员,做到人手一册。在教学中狠抓“四个”关键环节培训,即抓关键技术培训、抓关键农时培训、抓关键环节培训、抓关键问题培训,引导农民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二是进村入户办班,做到“六结合”。在进村入户办班过程中,为提高培训质量,做到“六结合”,即培训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训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培训与示范样板相结合、培训与物质服务相结合、培训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培训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实现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改变以往单一进行技术培训的做法,面对面,手把手地对学员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指导,每个示范村都明确了一个主导产业,1-2个主导产业示范样板场所供现场指导演示用。三是结合“三项”活动,提高培训效果。为整合科技资源优势,提高培训效果,我们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跟“三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结合,通过举办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力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氛围,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指导的行列中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今年全县共举办送科技下乡活动36场次,场面非常热烈,反映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渴求,现场的咨询已不能够满足他们了,许多农民朋友强烈要求农业科技人员到他们自家的田间地头实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与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结合,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我们将符合项目条件科技进村入户核心示范户选为基本学员;一方面接受科技入户技术指导,一方面接受专业培训,全县有50%以上的基本学员为科技示范户,通过核心示范户的辐射带动,引领更多用户走向学科学、用科学、科技致富的道路。与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结合,把村级动物防疫培训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于9月23日,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举办了一期大规模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班,全县134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参加了培训,着重讲解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岗位职责与职业道德、免疫接种技术、消毒灭源、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病死动物的处理,以及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畜牧养殖技术和动物疫病防疫及技术要点等知识。通过培训学习,着力提高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战斗力,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全面提高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注重学以致用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

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我们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注重农民能学以致用与培训内容因地制宜相结合,着重提高农民三种能力。一是提高农民的科技增收能力。直接向农民传授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并指导农民把学的新技术、新品种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培训示范村金川镇水么村的李明儿、溧江乡唐家村的杨金如,在今年的早稻生产中,通过水稻种植新技术,。他们把在培训班上学到的从选种、育秧、轻型高产栽培到大田肥水管理等一系列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到早稻生产当中,早稻都获得了高产,李明儿早稻种植6.2亩,平均亩产高达501公斤,比去年亩增产56公斤,亩多增收103元,杨金如种植早稻8.1亩,平均亩产达到507公斤,比去年亩增产48公斤,亩多增收88元。培训示范村金川镇灌溪村的郑细根今年在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习后,应用学到的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技术,使自己养的50余亩青鱼生长快、成活率高,每亩增加产量150公斤,50亩鱼塘增加收入6万余元。二是提高农民的市场经营能力。帮农民分析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律,向农民传递农产品市场行情,引导农民投身农产品销售市场,做优秀的农产品经纪人,项目实施后,全县新涌现各种农产品经纪人136人。培训示范村金川镇长巷村的范皮云,培训前专门养商品猪,自已养大的生猪由别人来收购外调,收购人挑三捡四不说,还压价格,参加培训后,听曾五芽老师讲生猪市场行情,生猪经纪人关于如何选猪、如何联系养猪户、如何跟外地老板交往等要点,范皮云心中一亮,自已也可当生猪外调经纪人,于是他从自已和亲朋好友饲养的生猪开始向广东外调,从开始的每月外调一车猪到现在每月四车猪,现在他每月做生猪经纪人收入就有3000余元,他常对人说:“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仅增长了我的养猪技术,更活络了我的脑筋,使我能成为生猪经纪人。”培训示范村荷浦乡莒洲村的谢正如,以前在家只是种几亩旱地糊口,今年在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了解到当前鸡蛋市场价格好,饲养蛋鸡能赚钱,他认认真真听取老师讲解蛋鸡饲养技术,不懂就问,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别人的蛋鸡饲养厂,当他确信鸡蛋市场行情看好,自己又学到了饲养蛋鸡技术后,于是他就决定投资50万元饲养蛋鸡2万羽,由于他掌握了蛋鸡饲养技术,又有老师现场指导,饲养的蛋鸡生长得非常好,几个月后就大批产蛋,他又亲自闯市场,建立销售网络,鸡蛋销得快价格又好,今年就获利10万余元。三是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生产能力。向农民传授标准化生产技术,让农民能按标准化进行生产。新型农民培训学员沂江乡务丰村生猪养殖户陈建如,培训前是金川某猪场饲养员,经过了新型农民养猪技术培训后,今年在沂江乡浒江村租赁了15亩荒山,建设标准化养猪场,开展生猪养殖,能较好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自己在养猪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起来。通过猪场选址与栏舍建设的培训,以及指导老师的现场指导,他把猪场选择了远离村庄、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可靠、地势高燥、土质坚实、座北朝南的丘陵山坡上,生产区和生活区布局科学;通过培训课上优良猪品种的介绍,他选择母猪为长大二元母猪,公猪为杜洛克公猪,商品猪为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通过猪人工授精技术的培训,他掌握该项技术后在自已的猪场认真开展,减少了猪场公猪饲养头数,提高了公猪使用率,为猪场节约公猪饲养费上万元;通过夏季水帘降温技术的培训,他将夏季水帘降温技术运用到猪场,在母猪栏装了水帘设备,减少了母猪热应激,提高了母猪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

篇5

(一)培训的指导思想:

以dxp同志“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指导,立足于市区师资现状,努力构建具有市区特色的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的师资培训模式,为市区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的目标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实施的共识。通过对初中教师的培训,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与责任感,积极支持、理解并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

2、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培训与教改实践、课题研究,使初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适应我市素质教育的新进展。

3、构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培训、教研、教科研结合,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模式,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教师,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巩固已有的校本课程,提升水平,增强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年秋,全市基本形成一支适应新课程体系的量足质高的教师队伍,为初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培训的内容与基本原则

(一)培训内容:

新课程师资培训主要分两部分内容:一是“通识培训”,指宏观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为主的培训;二是“学科培训”,是以拓展与更新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模式的培训和以掌握学科新课程标准、分析新教材,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及要求等方面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培训。

(二)培训基本原则

根据省实施新课程的规划要求,结合我校师资的实际,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总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每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及新教材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在具体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为体现理念领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认识。在培训中要坚持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题培训的三者结合。各个阶段的培训应有所侧重,在更新理念阶段,以通识培训为主,兼顾以拓展与更新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模式为主的学科培训;在实践操作阶段,以应急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训为主,同时兼顾与此相关的通识培训。专题研究培训均应结合其中。

2、“实践、培训、总结、提高”相结合。

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要始终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要在培训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培训,提倡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要建立反馈制度,形成实验档案材料(随笔、体会、过程记载、情况记录),及时总结、反馈和提炼。

3、培训、教研和教科研相结合。

新课程师资培训其根本目的是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要把培训与学科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把培训、教研、教科研结合起来,针对实施新课程在教学中反映的具体问题以及师资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课题研究,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

4、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

注重面向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培训中要体现集中与分散结合,辅导与自学结合的原则。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教学问题,应通过骨干教师的短期面授,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积累经验,指导全体。

5、传统师资培训方式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培训相结合。

宏扬传统师资培训方式之长,千方百计运用多媒体和局域网等手段开展师资培训,拓宽培训方式,增加信息量,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

四、培训安排

培训实施阶段**年2月——**年7月

新课程师资培训原则上分二类培训。一类培训针对县级辅导员和骨干教师,首先使他们提高教育理念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校本培训中起辅导作用;第二类培训属全员培训。

(1)新课程培训者培训×××人,包括部分教学研究组长。

(单独办班,**年4月15日——4月30日)。

(2)全员培训×××人: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年4月------7月)

每类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通识培训为主,辅之《学科课程标准》初步学习。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明确实施新课程的意义;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点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课程改革目标、教学理念和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了解新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认识;结合通识培训学习《学科课程标准》。

第二阶段:学科培训为主。《学科课程标准》学习与通识有关理论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在教学中实施:《学科课程标准》理念在现行教材中的实施;一年级新教材典型课例。

第三阶段:学科教育培训。深入开展通识培训;重点进行新教材,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培训。

篇6

1.2 在奖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保障。中心校及各中小学校都筹措了一定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为满足课改实验需要,中心校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和配套政策。如设立了课改先进奖,奖励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把通识培训作为新一轮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是否参加通识培训及考核成绩与教师评优、晋级挂钩等。

1.3 加强调研,及时指导。中心校依照各项制度,狠抓新课程实施中的调研与指导。中心校人员经常到分包学校,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各校新课改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导,使新课改在我乡得以顺利有序的实施。

2 重过程,春风化雨勤耕耘

万事开头难,但坚持不懈比开头更难。为使新课改在我乡尽快进入健康有序的快车道,我们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即:具体指导、课堂调研、总结交流。

2.1 具体指导。我们以一中、乡小实验年级为切入点,狠抓具体指导。在中心校校长的领导下,发挥中心校每个成员的优势,分包到一中、乡小实验年级各学科之中。一抓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课改实施能力的调查了解,全面考核、物色新课改骨干教师。经过多次理论培训、上课指导、课后交流与研讨,李瑞静、陈玉燕、范增玉等老师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以此引领其他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二抓集体备课。由骨干教师提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内容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不定时随机抽查、了解与研讨,以便给教师实实在在的指导。三抓资源的共享。鉴于学校和教师缺乏新课程教学及其研究的学习资料,为了帮助教师系统地理解新课程,借鉴新课例,中心校多渠道搜集资料、案例,通过新课改专题报告、下发新课改案例、交流心得体会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明晰的认识,达到了借鉴与吸收的目的。

2.2 课堂调研。我们对新课程的指导与建议应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为确保教学过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我们深入学校、教师,吸收课堂“活水”加以提炼,形成指导性建议。对此,中心校成员经常深入到课改实验的每一个班级,听课调研,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实情,随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难题。

2.3 总结交流。教师是新课程实实在在的推进者,没有一线教师对问题的发现、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新课改就不可能整体有序的推进。因此每学期,我们对实验年级的教师至少召开两次课改实施情况交流会,让教师讲困惑、谈体会、谈经验,人人发表看法,个个参与交流。我们分层次举行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改论坛,论新课改与课堂教学、新课改与教学管理,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总结。通过交流、总结,相互借鉴与吸收,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

3 常培训,提升实力壮群体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败。基于此,我们坚持“乡校结合,研训一体”和“边实验,边探索,边培训”的原则,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研训活动。

3.1 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①进行宏观通识培训。秋期,中心校召开了新课改实验动员会、新课改专题学习会,利用课改学习日,以校为单位组织了通识培训。中心校定期抽查教师学习笔记,并对教师学习掌握情况进行了理论考试。③微观针对性培训。小学以乡为单位,初中以校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牵头,分别组织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具体解决各任课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对新教材的准确把握等。③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依据,开展“备、讲、说、评、论”为主线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思想指导课堂教学。中心校组织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程论坛,举行了实验教材示范研讨课、优质课竞赛及说课比赛活动。

3.2 注意改进培训形式、方法和内容。不论是中心校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相结合,培训方法上采取中心校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研讨与个人探究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中,让教师现场观摩,即时反馈,小组研讨,集中交流。

3.3 注重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一人培训一人受益的弊端,对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目标,规定任务,完成任务方可报销培训费、车票和伙食补助。即让他们回来后搞好乡级、校级培训,登台汇报新理念,示范讲课传授新经验,使外出教师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做到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在乡、校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有笔记、有心得体会、有案例分析、有

实施课改的新思路。同时,中心校不断加强对教师学习的考核和检查力度,实行定期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要我改”为“我要改”、“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氛围。

4 重探索,建构教研新体系

课程改革,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而是一个充满探索的实践过程。这对当前颇为流行的灌输式教研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因此,我们着眼于“三变”,逐步建立民主和谐的主体参与式教研体系。

4.1 变表演为探索。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其着力点在于探索,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不知始于何时,这种探索却成了一种一厢情愿的表演,教研课演变成了表演课。教师只有听和看的权利,少有参与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我们从新理念出发,还教研以本来的面目。我乡举办的研讨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与交流,达到以研讨课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

4.2 变指导为服务。我们的职责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常常把个人的思想观点强加给教师,不经意中削弱了教师的自主性。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善于有效利用《课堂评价标准》,常常对照《课堂评价标准》严格要求教师,逐条评价课堂教学。殊不知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们没有“特级”的潇洒,更没有“专家”的脱俗,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也不能完全拘泥于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评价形形色

色的课堂教学。要使新课程真正在现实中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抛弃求全责备、面面俱到的评价标准。也许这一堂课只有一个闪光点、只有一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但只要是符合新课程思想的、只要有创新的东西,就应得到肯定和赞赏,使教师感到欣慰、得到满足,以保护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强化服务意识。我们的目的是服务课改、服务教师,引领教师逐步成长,逐步走向新课程。

4.3 变观众为主角。课程变了,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的角色也应随着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的主角之一。我们的做法是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和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每次教研活动前,我们都要求教师明确研究的主题、熟悉教材内容、组织参与式讨论,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在理念创新上鼓励百家争鸣,让每位教师都有述说自己感受的机会。

5 重验收,总结反思促发展

篇7

统筹规划,以点带面,分层次推进新课程师资培训

各地要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新课程实验推广的全过程,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按照“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分区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分对象、滚动式,逐渐展开。

首先,加强新课程培训者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新课程培训者队伍。教育部今年"#月继续组织了第二轮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同时组织了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教师进行新课程研修,为各地输送了一批新课程骨干培训力量。明年上半年还将计划组织高中新课程实验区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校长、骨干教师和骨干培训者的国家级培训。有关省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选拔好骨干培训者按期参加国家级培训,同时充分发挥这批骨干培训者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新课程骨干培训者队伍,并通过他们推动本地区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带头和辐射作用。

再次,从拟进入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抓起,根据新课程实验推广的进程,有计划地展开全员培训。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拟进入实施新课程的教师,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不低于!"学时的新课程岗前培训,凡未经新课程岗前培训的教师原则上不能实施新课程。同时,还要注重对已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进行不断的跟踪、指导,帮助他们在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提高,促进专业发展。

第四,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改革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特别是要加强新课程师资的综合性和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为中小学输送能胜任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新师资。

明确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新课程培训的过程中要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讲求培训实效。要坚持通识培训与具体学科培训相结合,优先保证通识培训和学科课程标准培训,然后再开展教材培训。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帮助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重点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研究不同教材在设计思想、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逐步提高教师结合本地实际驾驭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基本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高度,认识和指导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通过新课程培训引导和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如,辽宁研训一体模式;福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江苏建立并落实过程化培训制度;安徽积极培养和发挥本地专家开展以校为本新课程培训;浙江加强综合课程师资培养和培训等)

———要积极研究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案例进行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要广泛发动和组织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机构、教研和科研等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培训者,深入中小学进行调研,指导校本培训,针对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反映的具体问题,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充分利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新课程培训。逐步构建“天网、地网、人网”有机结合、系统集成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集中和共享优质教师培训资源,高水平、高效益地开展教师培训。

三、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理顺体制,形成合力,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扎实有序地健康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是政府行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行政各职能部门、师范院校、教研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等方方面面。各省(区、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理顺体制,有效协调各职能部门和机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教师(师资)教育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在教育部师范司和基础司密切配合下,相互支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会商计划方案,共同组织实施。各省(区、市)师资培训部门都要明确定位,以强烈的责任感,在各省(区、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会同基础教育部门,整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组织好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馆、教科研等相关教育机构要整合利用最优的资源进行师资培训,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的优势和作用,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成事,合则两利。

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建立有利于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管理机制

各地要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制度。要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与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建立有利于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管理机制,将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学分管理档案;要建立新课程培训工作监管制度。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新课程的有关标准和要求,制定相关学科新课程师资培训标准,并对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并采用项目招标的方式,遴选了解新课程、参与课程改革实践、具备新课程培训资源和能力的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教研部门和其他有条件的高校承担新课程师资培训任务。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保证培训质量。凡未经教育行政部门资格认定和授权的单位和机构,不能举办有关新课程的师资培训班。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防止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以赢利为目的的乱办班、乱收费和重复办班现象的发生,促进新课程培训工作扎实有序的健康发展。

加强指导,加强监管,确保新课程培训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和管理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资源开发和使用工作。在资源形式上,要体现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要建立严格规范的新课程培训资源建设、遴选和评审机制,确保将优质资源应用于教师培训。要按照“编审分开,公开招标,专家评审,严格把关”的方法建设、评审培训资源。要建立资源建设评审组织。教育部成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主要责组织规划、评审和推荐供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从今年开始教育部将定期举办“全国教师教育优质课程教材资源征集、遴选、展示活动”,并公开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今后凡未经“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不能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未经省级“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师课程资源不得在全省范围使用。对于粗制滥造、误人子弟的不合格教材实行封杀。各地在组织教师新课程培训时,应建立有教师代表、师训部门和教研部门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本着共享优质资源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择适合本地区需要的新课程教师培训资源。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开发。在教师培训资源建设、遴选和推荐工作方面要防止和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硬性摊派,强令教师购买等不良做法,切实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整合优化教师教育,为新课程师资培训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省、市、区(县)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要以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其他综合性大学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优势,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现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

篇8

1.成立学校课改领导小组

各校为全面实施新课程实验的推进,都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本校的新课程实验。

2.制定各项课改制度

为保证新课程实验有序、高效开展,学校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分别设立了学分认定小组、综合素质评定小组,制定出各校高中课程改革的三年规划、学分认定制度、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制度、综合实践管理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中课改校本教研活动制度、高中课改业务学习制度、高中课改教学反思制度、高中课改档案管理制度、高中课改信息共享制度等制度。

二、开展多层次的教师培训

1.学校管理干部培训

全区多次组织普通高(完)中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处主任开展课改培训。培训形式多样,一是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现场培训。二是组织学校管理干部外出学习,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课改先进地区的经验,为更好地组织本校的新课程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

2.师资队伍建设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一线实施者为高中任课教师,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实验的成功与否。因此,我区上至教委区,下到各个学校,都高度重视对担任新课程实验教师的培训。三年来,教科所教研员参加市级培训每人至少10次以上;95%的教师参加了远程培训;97%以上的教师参加了全区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100%的教师参加了暑期学科跟进培训。基本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同时,各个学校还主动选派骨干教师奔赴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课改先进省市,学习其先进经验,推动本校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三、课改实施方案

1.完善各项制度

为保证新课改有序、高效开展,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如:《高中课改校本教研活动制度》《高中课改业务学习制度》《高中课改教学反思制度》《高中课改档案管理制度》《高中课改信息共享制度》等。明确了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课处主任、教研组长、教师在课改中的责任,并实行领导随机抽查制推门听课,规范督促教师新课改力度。

2.课程资源开发

各校对“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认识比较到位。高一、高二年段的必修课、选修1A、研究性学习、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基本上都按要求开出,综合实践活动也都有计划、有安排,课程开设总体上比较规范。第一学期开设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信息技术、音乐、体育与健康课程;第二学期还将增设地方和校本课程的选修课。语文、数学、英语除完成必修1-4四个模块的课程,其中英语要完成系列Ⅱ中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类1个模式的选修课,数学要完成选修系列3中的2个专题。第三学期增设了通用技术课程。

绝大多数学校能够结合学校实际依托浓郁地域文化开出校本课程,而且形成一定的校本特色。校本开发价值极大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金佛山,南川中学已着手构建《金佛山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如《南川革命史讲座》《南川化工》《金佛山旅游英语》《南川地理》《金佛武术》等,并已申报了重庆市“百佳特色课程校。

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认同新课程理念的比例较高,从教改调查结果来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新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层次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对学生的调查表明:45.7%学生认为教师采用“讲授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5%的学生认为以“学生探究为主”;28.9%的学生认为“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状况;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对于学生的观点和问题,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接受、赞赏和鼓励,并在课堂上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要求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2.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我们的调查注意到,上新课前,多数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上课时,老师经常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困难,半数的学生反映经常得到老师关注,一部分学生反映偶尔得到老师关注,也有的学生反映没有得到老师关注。

3.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增强了

通过制度性规定―约定俗成―自觉研究这三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步骤,教师逐步运用个人教学反思、同事指导和建议等自我评价和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教学反思的水平,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不少学校强调先学后教,教师以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在学习过程中不少学校开始用分组合作方式学习,如:南川一中,小组长、组员各行其职,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篇9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思想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与评价的探索,开展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做好新一轮高中音乐新课程实验和培训工作,加强音乐教师专业培训和音乐教研组长的培训,加强对学校的音乐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有效监控音乐教学质量,促进杭州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主要工作

(一)继续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

1.继续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1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6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6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7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

2.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要求各区、县(市)大力举行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以此来推进音乐新课程的发展。

3.加强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器乐教学。5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录像评比活动,6月份举行展示和颁奖活动。以此落实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器乐教学,促进器乐教学的实施。

4.认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举行的新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三项评比的选拔工作。5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评比,10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展示评比,12月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评比。选拔优秀者参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项评比,以高质量、高水平来体现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各区、县(市)认真做好三项评比的初评工作,选拔优秀者参加杭州市评比。

5.做好课改本学科的总结经验与交流工作。协同做好课改领导小组在教师中评选课改优秀教师工作。

6.按教研室要求对第三批实验区音乐新课程教学情况作一个抽样调研。以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为基础发现总结推广经验,以点促面,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新课程的实效性。

7.继续开展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包括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音乐学业评价,以此促进音乐新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

8.开展学能考试研究。结合新课程的精神,开展学能考试的调查与研究。积极制定学能考试审美与艺术测试方案和标准。

(二)积极开展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研究

1.开展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实验和培训活动。深入学习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领会思想精神,树立教学新理念,探讨新教材教法,为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改实验作好充分准备。直属高中6月份举行《音乐课程标准》检测活动,并举行有关辅导讲座,以此来加强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提高音乐教师应对新课程的各种能力。

2.认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举行的新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三项评比的选拔工作。直属高中2月份举行音乐教学案例撰写讲座,5月份参加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评比,6月底举行音乐课堂教学录像评比,12月举行音乐教学论文评比,选拔优秀者参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项评比。

3.开展音乐教学研究小组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5月份在直属高中举行高中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4.加强高中音乐教师的各项专业培训。3—4月份举行《课标》和舞蹈培训,以此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5.结合杭州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战略,强化对基础相对薄弱的高中的教学调研与指导,同时调研与总结优质示范高中的教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的教学示范作用,带动全市高中教学。5月份在杭州高级中学举行高中音乐教学展示活动。

6.积极协助上级和有关行政部门做好高中音乐新课改实验工作。

(三)深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并构建“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音乐教学模式。

2.各区、县(市)在总结前期教改经验的基础上,举办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题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以此推广教改成果,深化音乐课堂教学改革。

3.切实开展初、高中教改研究小组活动,以此培养一支教改、教研骨干教师队伍。开展音乐教改研究小组教学研究活动,举行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促进音乐教改的发展。

4.继续做好杭州市骨干教研组长的培训工作。研究本学科学校教研工作的规律与特征,探索更有实效性的音乐教研工作方法与途径,进一步提高教研组长培训的实效性。同时,支持各县区开展教研组长的培训。

5.继续推进小班化音乐课堂教学研究。开展小班化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继续加强学生“个性化、合作化与活动化”的研究。

6.继续大力推广省级一等奖课题《小学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的成果。

7.开展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制定学生音乐学业评价和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促进音乐新课程的健康发展。

8.协助做好审美与艺术学能评价工作。积极制定审美与艺术学能评价方案。

(四)完善地方课程建设

1.继续实施地方性综合课程《我与杭州》。完成五、六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编写任务。加强《我与杭州》教材的培训工作,加强该课程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和评价研究。

2. 加强“杭州教研网”的建设,继续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协同教育技术中心做好网上中小学教育的资源库建设。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2006年2月15日

2005学年第二学期音乐学科主要工作(直属高中部分)

2月份 布置新学期音乐教研工作

大组成员会议

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撰写辅导讲座

3月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辅导讲座

4月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辅导讲座

舞蹈培训

5月份 高中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评比

6月份 音乐录像课评比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检测

大组成员研究学科教研工作

新课程高中音乐第1轮骨干教师培训

(区、县[市]部分)

2—4月份 区、县(市)举行音乐教学展示活动

5月份 新课程音乐案例评比

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录像)评比

6月份 义务教育新课程第7轮骨干教师培训及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展示

颁奖活动

新课程高中音乐第1轮骨干教师培训

音乐教研员工作会议

其 他: 杭州市第18届教学论文评选、课改优秀教师评选

第三批实验区新课程教学状况调研(同局)

杭州市第2次教研组长培训

举行《我与杭州》、《人与自然》、《廉洁专题教育》教学研讨会

篇10

本轮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变动最大,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全面的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的高中新课程方案,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管理都体现了全新的思路。本次新课程实验的突出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教育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局面。实现了权力下放,给地方、学校和学生充分的自和选择权,使其能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材和课程,达到教育收益最大化。现在已基本实现了教材选择多样化、课程设置灵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学生评价多元化。

1.教材选择多样化,地方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实验首先就是改变了过去全国使用同一版教材的局面,要求各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高考也命题也不再依据某本教材,而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各种版本的教材争相出炉。现在全国普通高中教材的版本不下于十种。新课程要求每个学校不能只选择一种版本的教材,而是要选择多种版本的教材。广东省在教材选择上就遵循版本不少于三个的原则。而广东省的各个地区选用的版本也不尽相同,都是由各地区相应的教材管理委员会(由主管领导、教材专家、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投票决定的。必修部分统一要求,选修部分各校参照《广东省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自行决定。我们考察的两所学校选用的教材主要集中在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粤教版。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某一学科上,虽然学校选定了某版的教材,但是他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仅仅参考指定的教材,而是采取“一本教材为主,多版教材为辅”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每位老师手里都有两三本,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参考。这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建议学校在进入新课程之前,应该让我们的任课教师提前拿到多种版本的教材,提前熟悉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总结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和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课程设置灵活化,学生拥有选择权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改革后的高中课程由八个学习领域、十二门科目和若干个模块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按照国家的要求,高中学校必须开足开齐8个领域的必修课,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努力开设多样化、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各学校实际情况的限制,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变通,灵活的执行国家的要求。首先,选修课程必修化,由地方或学校代替学生选课,统一上课,采用的这种所谓“配餐制”。这也是现在我国新课程实验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我省刚刚出台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规定,选修Ⅰ的内容一是所有学校必须开设,学生按要求必须进行选择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是规定了这些内容的必修的。我们考察的深圳、济南两地的学校基本上也是采用的这种模式,只不过有的是省里规定的,有的是市里统一的,还有的是学校自己选择的。几乎没有学校能达到让学生开放式的选课,上课实行“走班制”。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牵制,以及学校自身资源的限制,采取这种做法也是符合实际的。要真正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学校活动课程化,为了达到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学生兴趣,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修,至少获得6学分的要求,很多学校都灵活的将学校活动课程化,例如将运动会、文化节、科技节等学校活动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际表现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做,既能加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管理,又完成了国家对开设校本课程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再次,研究性学习灵活化,国家规定研究性学习是15个学分,如果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可能效果不会太好,更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所以大部分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灵活话,既有集中授课,又有分散研究;既有理论学习,又有个别指导。有的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开学初用几个课时,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选择题目和导师,学生们课后研究,教师进行指导,期末再利用几个课时验收成果。或者是在放假前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假期里进行实践研究,开学来进行验收展示。总之,以上这些都是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的一些做法,对我校以后实施新课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师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更加个性化。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的新的课堂教模式。。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深入到深圳实验学校和山师大附中的课堂,分别听了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十余节课。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标准下,任课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课程实验的成功与否。无论教材编排,还是课程设置怎么改革,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转变,授课方式不变革,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空谈。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说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实验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是我们进行新课程培训的最重要的任务。

4.学生评价多元化,学校拥有选择权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改进传统的校内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是大势所趋。在考察中发现,虽然所有学校都采取了综合的评价方式,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各学校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学分认定上。由于国家规定学分认定权在学校,所以每所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出本校的学分认定标准。以深圳实验学校为例,他们将学分认定分为考试和评价两个部分,其中考试成绩占60%,评价成绩占40%。考试成绩又分为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成绩又分为个人评价(10%)、同学评价(5%)、家长评价(5%)、和教师评价(20%)。最后他们规定只要学生的学分达到1.7分,就认为这个模块通过考核,给2学分。同时,他们还按照国家的要求给学生建立了成长手册和成绩手册。因为虽然学生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理念很好,但是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复杂,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那么,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评价标准,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是课改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

二、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实验,虽然广东和山东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上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初期阶段。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领导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政府行为。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行动到位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是落实新课改的组织保证。我校已经成立了由符校长直接领导的新课程改革委员会,并指定了具体分管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和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的副校长。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形成运行有序、功能完善的课改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积极做好课改宣传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支持,因为新课改不仅仅涉及到学校的问题,同时也直接涉及到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为了让学生家长能了解新课改,认同新课改,最后达到支持新课改的目的,学校要在进入新课改之前,必须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学校的标语、墙报等形式,广泛的宣传动员,营造课改的社会氛围。二是,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家长学校”为阵地,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课改新理念,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十分必要的。

3.科学制定课改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我省出台的《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方案》等文件的精神,制定我校的新课程实验方案,明确我校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等内容,对学校的新课程实施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同时,还要制定各种计划和方案,包括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学分认定方案、学生成长手册制定方案、选修课设置方案、综合实践课实施方案等各种方案,使新课程有效实施有章可循,保证新课程实验在整体框架内稳步、有序的推进。

4.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为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我们有必要将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立项研究,以保障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建议学校选择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实验教师成立专门的课题组,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对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篇11

本学期培训部的工作围绕教育现代化的主题,,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为重点,加强对培训观念的理性思考,确立了“力求观念创新,探索以教师为本的开放式、校本式全员教师培训模式”的培训策略,加大培训调控力度,引导各校主管领导带头学习,体验学习,立足自主培训,带领本校教师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基层学校继续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使全中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了新突破。

一、以新课程、新教材为重点的新一轮继续教育,本学期分三个阶段有序进行。第一阶段:3——6月中旬,以校本培训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培训部采用学分制,抽检教师学习笔记的方式调控各校的新课程的学习。这个阶段,基层各校见缝插针,学习形式百花齐放,有专家报告,校长辅导,教师自学、汇报等。七校、一中等学校为每个老师买了一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七校领导还用考试答卷的方式了解教师的学习情况;实验小学的领导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研究确定了自己学校的培训理念,将新课程的信息资料、教育教学案例印发给每位教师,引导老师看了学习材料后,你怎么想,该怎么做。新课程的学习,以校本的形式开展,不仅扩大了培训面,更重要的是,培训的内容方式接近了老师们的需要。突破了以往专家报告,少部分教师代表受训的做法。第二阶段:6月下旬——7月中旬,组织培训者分期分批参加省、市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小学、初中校长、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共50人参加了市级培训,另有17人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学科培训,为进步一开展新课程的全员培训准备了师资。第三阶段:七月中旬以后,采用集中与分散的方式,对小学、初中起始年段的各学科教师进行再培训,8月份进行有关新课改的考试。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我们从校长到教师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思想上、观念上的准备。但是,也有的学校没有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资料》和有关新课改的材料,组织安排教师学习,新课程的学习还存在死角。

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全面铺开。培训了33名主讲教师,暑期前培训完454名学科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有效应用而设计的一个大型的国际合作性教师培训项目。培训过程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学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学习,培训目的是让学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以活动、参与为主,以信息化教学为重要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与新课程的培训目标一致的。为了使我们的培训“原汁原味”,产生“震撼”,避免走过场,我们的做法是二级培训,先搞主讲培训:1、请来长春市仅有的接受过两次英特尔公司培训的老师,给我们每所学校都培训了2名主讲教师,2、各校主讲都保证一名副校长或主任或优秀学科教师,3、为了使大家尽快进入角色,举行了开班式,中心、进修学校、培训部从不同角度宣讲“英特尔®未来教育”,使学员少走了弯路,做好了吃苦、痛苦的思想准备。4、成立班委会实行自主管理。5、学习结束,举行结业式。座谈学习感受,研讨下一步“英特尔®未来教育”校本培训的方法。学员们在这次培训学习中吃了不少苦头,也尝到了甜头,正如学员们总结的那样:我们的学习经历了一个“难、苦、变、甜”的过程。另外从培训的组织形式上,学员们在座谈中也谈到体现了参与性、合作性、研究性,资源共享。总之这次培训让学员明白了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体会了怎样探究性学习,为新教材的使用奠定了一定的观念基础。

三、骨干教师工作。重新考核上报市级骨干教师,经市教育局审核认定,全中心现有小学、初中市级骨干教师33名。并分3次组织他们通过了市继教办的“Frontpage”考试。

召开骨干教师“带头辐射作用”经验交流会。这是继骨干教师“四个一”经验交流会的又一次会议。会上于颖、杨晓民、周云英、杨红英、南丽华老师,分别从教育科研、日常教学、班主任工作、新课程标准学习与思考等几个侧面介绍了在教育教学一线发挥的带头辐射作用,他们的发言,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体骨干教师一年多来艰辛探索取得的成果,同时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四、计算机高级培训。利用寒假时间继续举办高级培训班,4月份组织了“Frontpage”、“Photoshop”考试,220人参考,双科合格率约70%以上,是长春市其他各区合格率的几倍。目前全中心约有300名教师拿到高级计算机两个科目的5学分,其中160人拿到10学分。

五、新教师培训工作在上学期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本学期配合人劳科对初中、高中新教师进行了一轮的课堂教学、自学情况的检查与了解,同时也看到各学校对新教师的岗位培养十分重视,54名新教师的整体素质好于往年。

篇12

一、更新理念,明确目标。

我校将教师培训工作列为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教师培训是更新教师知识结构,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落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校本培训三至五年工作思路,在开学初特制定我校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在计划中规定培训内容及形式,落实措施保障,明确校本培训目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教师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狠抓常规,注重落实。

为了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参加,以学校为单位,为了整体提高全体教师的基本功,我校于本学年着重于训练教师的基本功,以进行集中研讨和培训为主。在每次培训前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培训时查出勤、查记录、查反思,从制度上保证了培训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同时各教研组根据教师们对学习内容的需要,在开学初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确保内容是教师们需要的能在教学中产生实效的东西,避免了吃力不讨好的现象,确保内容的实效性。为了加大教学常规管理,学校行政具体指导。教导处进行随堂听课,不定时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情况,同时要求各教研组长经常深入各班听课,评课,参与各备课组的教学研讨活动。

三、强化管理,创新模式。

教师培训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强化管理,确保措施到位十分关键。本年度突出以下培训重点:

一是突出对新课程内容的培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的自身素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扎实地学好新课改理论,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此,我们这个学期对青年教师们进行了大量的新课程培训,学习新课标,进行教材解读。

二突出教师师德的培训。为了整体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本学年我们着重培训教师的师德,学习师德的各种理论的同时,要求全体教师多多学习各种法律,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全体教师整体的师德有了一个较好的提高。

篇13

一、重视新课程改革

n程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目标,也是教育的核心,可以体现出教育的根本价值。对此,新课程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目标。要想提高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农村教育部门就必须认识到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重要性,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服务意识,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课堂。农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有针对性的展开课程教学,因材施教,实现有效教学。农村地区学校还必须加大新课程实施宣传力度,让农村教师认识到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性,把实施新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明确新课程实施目标,并定期对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就必须及时采取调整对策,农村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有效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如今,多媒体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农村学校教育中,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教学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农村学校展开教学提供物质保障。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农村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村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要设置专门的多媒体设备维护和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多媒体设备展开检测和养护,为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服务,延长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在假期,农村学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开农村教师培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农村教师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

二、加强农村教师培训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农村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得不到提高,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优势也无法体现出来,课程改革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要想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农村学校就必须加强教师培训,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丰富教师培训形式,更新教师培训理念,增强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国家必须完善农村教师录用制度,从教师筛选入手,严格控制人员录用关,从根源上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养,并不断壮大农村教师队伍,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以便农村教师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新课程实施中。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教师不愿意投入到农村教育中,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教学环境比较差,教学设施不完善,而且教师的薪资比较低,教师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对此,国家教育部门也必须多关注教师的薪酬情况,并加大农村地区教学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满足新课程实施需求。国家相关部门还必须完善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农村教师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还要把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薪酬联系在一起,增强农村教师的责任感,让农村教师能够主动提高自身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更好的满足农村教学需求,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注重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农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注重教学反思。农村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平台搜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农村教师要不断补充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库,农村教师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新课程实施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农村教师一定要做好工作日志,注重学生心态的研究,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农村教师如果展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营造课堂氛围,还要为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从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现状来看,农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农村教师依旧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无法发挥出来,农村教师依旧在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无法实现新课程实施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多种方法来搜集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平台搜集教学资料,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和时间。

四、结语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丰富农村教师的新课程实施经验,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除此之外,农村教师也要从自身出发合理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对新课程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施新课程,解决原有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农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料来试试新课程,多关注学生的新课程接收情况,并做好工作记录和总结,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强敏. 新课程背景下贵阳市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发展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王婵. 农村小学教师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J]. 学周刊,2014,(04):66.

[3]魏超.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