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环境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我国财经环境现状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财经工作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而具有十分关键的战略地位。如果财经工作无法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会限制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的经济环境需要财经工作的支撑。经济环境水平的提升需要经济管理理念的支持,只有借助良好的财经工作,才可以保障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也需要财经工作的约束,通过制度化的管理使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当下财经环境急需提升财经工作的水平,以保障经济环境的平稳运行。一方面,提升我国财经工作的水平,可以为经济政策的推行提供支持。财经工作的开展与经济政策相辅相成,借助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性可以有效地提升财经工作的执行力,而财经工作的推行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政策的实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需要财经工作的支持。只有处在健康的法制环境下,经济发展才能顺利进行,财经工作才能得以发展。
2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当下我国经济环境比较复杂,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财经工作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缺少整体性的规划,导致财经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挑战。财经工作的规划应当与实际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但是不同经济领域、层面的环境比较复杂,难以协调。而财经部门职责的发挥,也离不开财经整体规划。但是在制定财经规划的时候,往往不能真正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造成一些内容存在重复,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2.2存在制度漏洞
财经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特别是有关财政转移的制度等,与当下财经工作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现有的财经制度不能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侵占了大量的资金,却不会受到财经制度的约束,这一点对我国当下财经工作的发展尤为不利。
2.3忽略了公共服务
随着财经工作的不断发展,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对财经工作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财经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也别是忽视了对公共事业的服务效果。对于一些公共建设、运转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少,到位效率较低,管理也十分薄弱,导致这部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且严重制约了公共服务的发展。作为经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财经工作应当关注公共服务管理机制,保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对资金的流动进行监管,以确保资金到位后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发挥财经工作在公共服务领域应有的作用。
2.4缺少区域互惠
财经工作的发展也会收到地域的影响,不同区域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过分关注本区域的经济环境与财经问题。但是经济的发展与财经工作的实施,不仅仅在区域内就能够实现,更重要的是需要将区域联合起来,实现互惠互利。只有摒弃了地方保护主义,重视联合与合作,保障双方或是多方的经济利益,才能将区域经济逐渐扩展,从而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但是当下的各个区域往往只关注本身的利益,在区域内部奉行地方保护主义,不能与其他区域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关系,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制约。
3应对财经问题的有效对策
3.1完善财经工作规划
只有保障财经工作的平稳进行,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应当对当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形势进行仔细地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经工作规划,并结合规划实施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不断完善。同时,还需要保障财经工作规划的客观性与标准性,以确保与财经有关的各个部门能够严格按照规划的指导完成工作。这样一来就有效地避免各个部门无法明确自身任务的问题,也有助于不同经济领域顺利完成财经工作。
3.2加大财政支付转移力度
在财经领域内负责对效果进行调查的有关部门应当在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形式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地区间财力、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更好地体现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平性,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结构逐步调整到合适的比例;不断完善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测算方法,确保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的公平性,建议集中力量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大幅度压缩和减少项目数量;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和服务观念,克服部门本位观念,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做好专项转移支付工作。逐渐提升对财政支付转移的关注,通过积极推行与财政支付转移有关的政策与条例,使支付转移速度得到有效地提升,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朝着活跃的方向发展。另外,在对支付转移政策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应当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经济知识,确保财经工作的质量。此外,还应当重视法律法规对财政工作的支持,以法律的形式对财政支付转移进行硬性的要求,以提升其执行效率和力度,在减少冗余支付名目的同时,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从而有效地规范经济市场。
3.3保障均衡发展
财经工作水平的提升,会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只有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获得了提升,才能反过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良性发展,并不断完善以适应变化的经济形势。一方面应当加大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投资,确保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当重点抓资金到位的速度,确保专款专用,避免资金的滞留,使其尽快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同时,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为经济环境提供更好的支持,因此在关注财经工作的同时,重视公共服务十分关键。
3.4推动经济区域互惠
针对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违规进行的地方保护政策,严重阻碍的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地方保护主义似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区域性的合作从利用资源互补、人文差异互补、地理优势互补等合作共赢方面考虑,区域化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人文方面的进步等远远超出本地区独立发展的所带来的增加值。因此,财经工作应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有针对性提出一些对策,以避免地方保护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同时,应当制定相应的财经计划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地方的营销观念、方式、模式等方面,要使区域认识到地方保护注意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同时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互利互惠,在与其他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使经济更加活跃,为区域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
4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市场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财经工作计划,指导经济平稳发展,成为了人们研究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应当明确财经工作的目标,结合实际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情况,对财经工作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总结出现的财经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通过不断健全财经工作计划,弥补财政转移支付的不足,同时保障公共服务的运行,减少地方推行保护主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经济环境论文范文二: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问题的解决对策
摘要:21世纪的今天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社会经济大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迎来了诸多挑战,其中的财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市场经济坏境中的财经问题是把双刃剑,它直接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处理好财经问题,不断优化财经管理,使其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并成为使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的助推器,进而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精神需求,由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市场经济中财经问题的关注。本文就市场经济坏境中的财经工作重要性进行概述,并针对财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得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经问题;重要性;解决方案
1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工作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经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财经工作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财经工作渗透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没有财经管理工作的支撑,市场经济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将会下降,甚至会出现某种混乱局面,尤其是公共管理这一环节,公共管理是最需要企业各项物质技术等服务作为支持来实现与完成的,所以财经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财经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2分析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财经工作规划存在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财经工作问题很多,其中在财经工作的规划方面存在不合理不够完善的情况,需要企业尽快修改、调整和完善财经工作规划中的不足之处,否则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传统的财经工作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各种不足之处,它在各个层面及领域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在实质与形式上已存在不和谐的现象,这会影响财经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财政制度缺乏改善力度
财政制度是财经工作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与财经工作的正常运行戚戚相关。财政制度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之做出调整,但是却出现了调整力度不足的情况,尤其在财政支付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例如支付名目过多,财政部门的调查不彻底,由于数目过多财政部门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一一调查,再加上财政制度的不够健全,这就为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在财政支付上下手私吞公共资金,这些监管不严的情况给财经工作的开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必须加大对财政制度的改善力度。
(1)财经工作内部统筹失衡,不利于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逐渐意识到财经工作的重要性,开始积极的改革整顿财经工作,但是却忽视了公共服务的效果,顾此失彼。企业对于公共服务的忽视态度直接阻碍了公共事业的建设与运营,甚至有些企业拒绝对于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这直接制约了公共事业的发展,最后将反作用于社会,最终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财经工作内部的不平衡会影响社会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
(2)地域保护现象严重
政府意识到财经工作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改善财经工作,而财经工作存在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的情况。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都有很严重的区域保护现象,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的。区域保护会使区域内部处于闭塞状态,阻碍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影响区域间的互惠互利,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3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财经工作规划,这是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
针对现阶段财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财经工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财经工作的稳健正常运行对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所以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式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的财经工作计划,使市场经济朝着科学规划的方向良性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针对财经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财经工作能够在科学管理的模式下去运行,整顿财经工作内部结构,使其内部混乱局面得到改善,并且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内部职能更加合理化,这样方能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财经工作计划,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人才是社会得以发展的主体对象,做好财经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首先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是培养优秀财经管理人员的基础,企业应该在培训上增加投入,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接受信息化社会的专业技术,培养管理人员独立自主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培养高素质的财经管理人员有效途径;其次是要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精神层面的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使财经管理人员在诱惑面前不至于妥协,另外不但要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使他们树立极强的财政风险意识,这是使财经工作走向正轨的必要条件之一,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是财经工作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
4结语
篇2
如何实现经济管理的规范化,这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关注的问题。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可行的,必须从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出发,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全面。根据标准的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1.企业一定要有一套具有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一个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合适的企业管理系统,企业员工管理系统,能够在日常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使企业始终运行有序,能够管理和控制,为企业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可以提供最有力的制度保证。例如:针对公路施工企业,它就是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能够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构建节约型的项目,实施精细化、精益化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对特定的项目如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实施是一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实施,促进低投入建设,能耗低、效率高,加强质量控制,运行“三标一体”管理,要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使“从我开始,从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到底,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进行质量研究,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坚持精细化管理,目前企业面临的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系统的使用是不够的,必须有优秀的管理和优秀的员工的技术支持,提高后,在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如何培养优秀的员工工作是关键。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优化配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第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必须坚持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的管理理念,坚持人尽其才,才能充分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员工收入和福利待遇,让员工充分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第二,通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把做教育培训工作,做为重点,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加快技能人才队伍阵地建设,在更高的水平,突出特色,提高技能。坚持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大力促进职业培训,技能竞赛和其他有效措施,开辟技能人才培养的通道,最终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
3.提高企业管理工作者的权限和职责,企业管理工作者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起好带头作用,加大对员工的管理,收到员工反馈及时处理,处理问题及时解决,解决后及时的通报,向上级部门提出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好方案。明确企业经济管理方针和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使其方针和目标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和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方针与对策,使其与时展的步调一致,随着市场发展变化而不断的更新发展。
篇3
(三)重视政府、团体行为,相对忽视社会文化体系的建立和个体行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考虑,要认真地分析拟投资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个体素质,这也是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相互要素。对西部民族地区来讲,分析它的社会文化体系,怎么样才能把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变成有着强大前景的生产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研究活动,使得它的社会文化体系具备持续开展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反之,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丰富性将以一定程度的固步自封和保守思想带给了西部民族地区人民。对西部民族地区而言,这种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成是低廉的低素质劳动力的不合理运用而造成的。
(四)不具备整体吸引投资的理念,区域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公平西部民族地区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资源禀赋差别,然而也有一定程度的相近状况,难以避免地形成了争夺投资的问题。本文认为,肯定是要进行争夺,但如何争夺是关键,是借助投资经济环境的改善还是其他非正当手段,这是重中之重。对于少数民族不同地区而言,假如缺乏整体协调的系统或能力,相关地区间肯定会存在一些矛盾,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五)注重吸引投资者,忽略了被投资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属于规模非常大的系统,从其中的子系统来看,相互之间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无论哪个子系统存在问题,均可能会影响相关子系统,或者会影响整个系统,包括被投资地区附近的人民生活水平、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稳定性。从投资场所来看,周围地区所具备的经济形势以及环境,也是必须要估计的投资环境方面的关键因素。假如周边环境不是十分有利,肯定会以负面作用影响投资,地区如此,国家也同理。难以想象处在某个特别不发达的乡村的被投资西部民族地区会存在着较为有利的投资经济环境。还要认真关注投资项目的发展状况,市场的发展重点处在广袤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好,不具备一定程度的购买力,难以达到投资的预期目标。
二、完善西部民族地区投资经济环境四大路径
(一)培育市场主体对西部民族地区而言,为了破解长时间以来的资金短缺现象,要更好地将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还要合理地培养合乎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以及融资主体。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是合格的发展主体。它涵盖了民营经济等相关的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涵盖了个体、私营、港澳台合资企业和独资经济,此外也囊括了外资独资经济以及合资企业,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和联营经济中的民营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合格的市场主体是民营经济,这是由于民营企业具备了非常清晰的产权关系,可以独立地进行经营,而且实现了自负盈亏。这些民营企业有着较强的约束机制以及动力机制,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强大的创造力。它们也在追逐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尽可能地实现最佳效益的资金运营目标,这种投融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也是非常合格的。[6]从东南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来看,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为了高效地在西部民族地区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力度在西部民族地区培育大量的民营企业,其次,对于西部民族地区而言,要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中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来投资,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西部民族地区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支撑和力量。对民营企业而言,这种市场投融资主体对西部民族地区而言是非常合格的,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
(二)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了更好地在西部民族地区将市场机制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扎实地建立市场化的公平竞争环境,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严厉打击造假、欺诈等不诚信或者违法行为如果发现存在着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多种类的大宗服务交易场所或商品市场,需开展严格有力的整肃活动,切实将制假售假的相关场所铲除殆尽,严查大案以及要案,对肆意横行的虚假广告进行严惩,尤其是对那些包治疑难病症的虚假广告和保健食品领域要严查狠打;对商标侵权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如果印刷企业出现了印制假商标、包装以及标识,要对其从严查处;对包括逃税、偷税、走私、贩私以及骗汇等花样繁多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7]2.严格审查违法经营,规范市场主体的准入行为西部民族地区还要进一步强化审查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坚决将那些不符合准入制度的市场主体从市场中清除出来:要对生产者、流通者以及企业家等相关主体的行为,进一步规范,确保流通主体的最低注册资金。阻止部分市场主体,可能是能力不强,但是在进入市场后对相关的市场秩序进行干扰的丑恶行为;在市场退出机制方面,要遵守相关的手续和程序,制止它们侵害其他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合法权益。3.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工商部门而言,务必努力地开展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活动,更好地破除行业垄断、区域经济封锁以及地方保护等,对相关单位或垄断性行业采取多种措施,更好地提升和改进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环境,切实体现出市场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机制的巨大作用。
篇4
(三)国际贸易规则的调整全球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本质上反映了国际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对抗,这必将会对国际贸易规则带来新的改变。掌握着先进能源技术的发达国家势必会通过各种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低碳能源技术,在其内部形成完整的低碳经济共同体。这样就使得发达国家把经济体联系起来,把有利于本国的贸易政策、制度延伸到发展中国家,改变国际贸易规则。对于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将包括:国际贸易规则制度的领域不断拓宽;发达国家以低碳经济为标准,减少自由贸易供给;发达国家加快把贸易与环境的挂钩,环境保护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内容。
(四)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模式的调整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气候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变化,而由于能源效率的不同,不同国家在同一产品的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各不相同。由于发达国家技术的先进、能源利用效率的高效,而发展中国家技术的落后、新能源开发的缓慢,导致生产同一产品时,发展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发达国家。因此,低碳经济的出现将影响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既“低收入国家生产,高收入国家消费“。发达国家积极向全球输出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创造新的市场,积极开拓低碳输出市场,这就给发展国家造成减排压力。发达国家是发展国家主要的外贸市场,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战略将对整个国际贸易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在自我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间接地通过贸易、投机等影响了发展国家的贸易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
(五)国际贸易服务体系的拓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金融的发展。碳金融包括整个与碳有关的金融交易活动和金融制度规范。碳金融的服务目的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碳金融经济活动的进行,需要更加有效的排碳技术、资源分配作为支撑。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碳金融拓宽,进一步拓展了国际贸易服务体系的内容和内涵。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要想获得更具优势的竞争位置,需要在碳金融方面投入更多关注,更加全面的认识目前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抓住机遇,寻求更优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贸易发展战略
(一)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的创新主要开发利用新能源,改进排碳技术,以低碳为标准推动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节能减排,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从目前中国低碳技术应用方面看,中国应更加关注实际,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关注新能源的利用,包括太阳能的利用、风能、核能、氢能源的利用等。在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优势科技力量、培养新兴科技人才。同时,我国应加大与其他国家相关领域的合作、引进学习最新的低碳技术,开发利用新技术,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环境污染气体排放的最小化,改善气候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统一协调发展。
(二)转变出口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在国际贸易中,所谓“大“仅仅是从贸易总量上界定的,在中国的商品结构上,我国更多的是以资源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商品技术的出口相对较低。一些高技术出口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出口就更少了。因此,要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力,必须不断的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道路。同时,需要政府加大对低碳生产企业的扶持,使企业在良好的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使低碳发展理念在社会和企业中传播,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改造与优化。
(三)熟悉国际贸易法规,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的规则发生一些改变,这就要求我国应当熟悉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法律、公约等。我国应充分掌握多个多边保护公约和协定,各国的贸易政策、WTO协议文件等。熟悉这些约束性规则性,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客观公平地维护我方利益,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中增加谈判筹码。同时,还应完善环境立法,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生产、贸易的可持续实施。
篇5
区域经济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当地经济发展,主动承担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责任;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教学资源,也渗透了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社会环境下,要具备高瞻远瞩的精神和激流勇进的气魄,选择正确的教育路径,实现教育服务于经济的重要目标。
(一)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社会适应度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是否能够较好地认同自己的职业、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等等。在区域经济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分量,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培养专业对口的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坚持“掌握知识是硬道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较早在实际体验中积累“实战”经验。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的设置上紧跟湖南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理工电子、医学、信息工程、商贸旅游、师范等五个学院面向当地人才需求,及其“注重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培养的学生基本功底扎实,实践操作熟练,适应能力强”。临床医学系更是强调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临床医学人才,并与当地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良好平台,以为学生“走出去”搭建桥梁。
(二)提高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服务性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必然要求其教育方向紧扣当地经济发展趋势,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着眼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需求,致力于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从而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做出卓越的贡献。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产学研”为合作纽带,一方面学校通过企业将知识直接转化为科技成果,为企业赢得利润,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研究资金和研究设备,确保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这样良性的互动循环,从而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仅取得到显著的办学业绩,而且为湖南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综合性人才,如临床医学系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服务于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医疗、医疗保健、医药等市场,可谓是“好钢用到了刀刃上”。
(三)提升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品质特色品质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本,在形形的各类学校之中,要想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结构等。从湖南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看,由于消费需求、净出口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拉动,促使其已进入到“发展快车道”之中,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仍然突出。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方向上要积极寻求区域环境下新的突破口,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要突出自身学校的特色,又要结合当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应时展要求、迎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办学计划,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积累一定的信誉。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形成的“永州模式、永州方向、永州精神”既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个准确定位,也是对湖南当下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
篇6
②郭晓岩和王玉辉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重新定位了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不仅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且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生存方式。”
③尽管学者们对循环经济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核心内涵却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或者说,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一种具体样态。事实上,生态经济具有多种具体样态(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循环经济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读者要再进一步追问生态经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呢?对此,复旦大学肖巍教授作了深入研究,肖教授在《可持续发展进行时》一书中这样写道:“生态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经济。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工艺流程,使自然物质得以多重利用和循环再生。如果人们能够以高效、循环和友好的方式来利用自然,使之进入生生不息的代谢循环(metabolism,即新陈代谢或物质变换),形成生态化的运作模式;那么,人的经济活动就可以在地球资源的承载范围内进行良性循环,促使人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均衡地、可持续地发展。”
④从肖教授对生态经济的这番论述不难看出,生态经济的核心思想也恰恰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所以说,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的一种具体样态。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我们知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对应的英语单词分别是“Reduce”,“Reuse”和“Recycle”,而这三个单词均是以字母“R”开头的,故通常简称为“3R”原则。学界一般认为,“减量化”是就“输入端”的角度而言的。我们知道,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是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所谓“效率”,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即“产出/投入”。很明显,提高效率就意味着“产出相同的情况下投入减少”或者“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产出提高”,二者至少要满足一项。如果“减少投入”和“提高产出”二者能够同时满足,那当然是提高效率的绝好方法。“减量化”正是从“减少投入”的角度来说的,“减少投入”意味着节约成本,旨在“从源头上”节约能源资源。如果说“减量化”是就“输入端”而言的,那么“再利用”则是从生产过程来说的。所谓“再利用”,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原料。要实现“充分利用”,并非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要通过多次利用才能实现。充分利用原料,目的就是提高原料的使用率,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废料,使工农业废料尽可能地减少。一方面要努力将生产排泄物的量减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要将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事实上,在原料和辅助材料的利用率都提高的情况下,客观上也就减少了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废物)的量,所以说这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再循环”原则,通常具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些地方也称作“资源化”原则,二者名异而实同。“recycle”这个单词显然是由“cycle”和前缀“re”这两部分构成的。我们知道,“cycle”具有“循环”的意思,而前缀“re”则表示“再次”、“又一次”。可见,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的话,“recy-cle”确实应该翻成“再循环”,然而这里的“再循环”实际上却内含着“资源化”的蕴意。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再循环”意指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和循环使用,将垃圾重新转化为资源。所以,“recycle”原则无论是翻成“再循环”也好,译成“资源化”也罢,它们实际上所表达的蕴意是一样的,二者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再循环也就是实现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过程。当然,要实现生产排泄物的回收与循环使用也是有条件的,其中一项重要条件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进步)。关于这一点,后文将会进一步谈到,故此处不赘。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三个原则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内在联动的。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客观上都减少了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废料)的量。而无论是“减量化”、“再利用”还是“再循环”,都是为了节约能源资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而这也正是我们现阶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旨归。
三、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循环经济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来的,而事实上,这一思想在马克思那里早就有了。尽管马克思生前并没有明确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但他确确实实提出过许多有关“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完全可以看作是当今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奠,或者说,循环经济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在现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进步),生产排泄物可以循环使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被重新转变为资源。正如马克思所说:“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
①马克思甚至还这样说过:“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当然,生产排泄物重新转变为资源,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这一基础之上的。对此,马克思解释得非常清楚,马克思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
③“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
④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马克思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以阐释:“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当然,马克思相关的论述还有很多。这些都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循环利用”思想的经典性表述。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永无止境,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则是实践的先导,我们还需要不断从马克思那里获取更多的思想资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篇7
一、管理变革的原因
经济一体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管理思想与方式,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尽快缩短与跨国公司间的管理和经营水平的差距。对于许多行业来说,一夜之间竞争对手的变化使得一些优秀的企业发现自己已不再优秀;对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竞争环境的变化,它要求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塑造自我,对环境的变化决不是做出简单反应就可以应对的事情,必须对自己的竞争战略、经营方向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重新调整和变革。
2、价值虚拟化的影响
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套特定的价值关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其价格不是由成本支撑的,是由人们的观念和信心支撑的。企业中某些知识性资产的价值甚至超过了实物资产,许多无形的资源构成了企业的主要成分#这些变化都进一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理念,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公司并购案中,其最好的例子是美国的卡夫食品公司被菲利浦!莫里斯公司收购,价格是136亿美元,但该公司帐面上的资产只是13亿美元多一点#其他都是看不到的东西。
3、管理态势的变化
制度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能提供一种约束信息,通过规范行为来降低各种交易费用。企业的制度结构决定着组织形式,从而决定着组织的绩效高低,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走向职业化管理已是一种管理态势,职业化的管理就是解决企业内部问题要靠法治而非人治,就是企业依照程序和规则运作,而非靠兴趣和感情维持。
二、管理变革要解决的问题
在游戏规则改变之后#管理变革急需解决三大问题:
1、现有经营水平与增长规模的矛盾
企业在追求经济规模时,迅速的扩张使生产力和利润普遍服务于提升收入、规模和市场份额、以至于在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等失衡现象。据资料表明,2000年是中国企业跨境及本地并购最为激烈的一年,占用资金约50多亿美元,2004年又是一次收购,占用资金达40多亿美元,试想,中国企业这种大肆扩张的背后隐藏的危机是什么呢。
有些企业的经营能力并没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提升,而资金的不足又给企业的迅速扩张带来了财务风险,这种不均衡状态必然给企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2、现有管理水平与发展速度的矛盾
企业在讲求公平与效率时"往往很难把握之间的度"失之偏颇就会产生矛盾,发展速度过快,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就难以驾驭。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才能够掌握“速度”的本质,才能迅速建构一个有效的体制,实施科学的管理,解决管理水平与发展速度不相配的矛盾,把所有的细节都置于控制之中,并找到理想的平衡点"放慢发展速度,夯实管理基础,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3、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矛盾
在高速变化的大环境下,企业要获得并保持持续发展,靠监督和逼迫是得不到创新理念的,现代企业需要一种能够保持竞争力的,可以获得和应用智力资本的管理模式,那就是人本管理。正如《财富》杂志主编杰弗里!科尔文所说:“人正成为我们最重要的资源。实质上,企业信息技术化程度越高,员工素质的高低就越显重要。”
然而,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往往实施“拿来主义”重使用而不重培养,希望新员工一来就能独当一面,没有把“人本管理”的理念渗透到企业的价值观中去,殊不知未来最具成长价值的企业就是关注人本管理的企业。
三、企业管理变革的方式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管理变革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即企业必须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其管理系统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估,它要求企业不仅要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要对其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做到以少博多,以弱胜强。
1、顺应新的环境探索新的竞争战略
在入世之后新的竞争环境中,兔子已经不可能再去睡觉,乌龟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环境来进行布局,比如说在沼泽地中比赛,即重新设定比赛规则,而不是与兔子直接对抗。对中国企业来讲,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未全面开放前,我们要和兔子在自己的环境中赛跑,改变过去的外延式增长为内涵式增长、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资源投入型发展为智力创新型发展等,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2、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乌龟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要想与兔子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乌龟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修炼内功。中国企业在应对市场竞争方式变化的同时,应进一步改变迅速扩张的业务模式,在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进行过度扩张是极其危险的。只有增加企业本身的内涵,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比如加强品牌建设,进行有利于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等"这才是企业长期利益之所在。
3、引入职业化管理
在环境变化迅速的今天,乌龟要确保自己的地位"就要引入职业化管理。有规则才有游戏,无规则的游戏无法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在新的竞争战略与思维模式的倡导下,如果不实现“人治管理”到“法治管理”理念的转变,如果不构造职业化管理的平台,与高度法治管理的外企相比"中国企业将永远是高风险的企业。
对职业化管理"最重要的是如下三个观念:第一、国家的法制与外部环境。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理念崩溃的情况下,要培养职业经理人,需要有非常大的耐心。第二、企业内部的管理运营$我们要进行职业化管理的时候"首先要把内部的管理理顺"这应该是鸡和蛋的问题,是互为前提的。第三、注重个人行为。即职业行为规范,具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而且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人是千差万别的,同样是人,道德素质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在选择职业经理人的时候要注意到道德素质的问题,要真正使用那些有高道德水准的人"而不能仅仅是有能力的人。
篇8
目前我国森林和草原资源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草原资源的集中区,少数民族地区草原面积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4%,其中可利用的草原面积达32亿亩,占全国的95%。①
(二)矿产资源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民族地区重要的优势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民族地区拥有的稀土、钾盐、镁、铬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云母、盐矿资源储量占全国80%以上,汞、锡、锰、石棉、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煤、铜、铅、锌、锑矿等资源储量也占到全国的35%以上。例如,有丰富的铬铁矿,甘肃有丰富的镍、铜、锌,贵州的汞,云南有丰富的锡、磷、铜、铅、锌,青海有丰富的钾、铝、石棉,新疆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等,这些都是经济发展需要的宝贵财富。②
(三)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中草药资源、农作物资源及动物资源等。我国民族地区的生物资源具有种类繁多、地域性显著、特有性突出、资源丰富等特点,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资料表明,藏野驴、羚羊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赛加羚羊、野马等野生动物资源几近绝迹。⑦
(四)水资源污染和短缺
民族地区由于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等的排放,使得民族地区水资源受到污染,造成民族地区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资源污染以及植被枯死、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等生态恶化问题。另外,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水生态平衡失调问题。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自然降雨量小,常年缺水。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破坏,民族地区江河断流、湖泊枯竭等现象频繁出现。
二、民族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⑧
(一)经济落后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从民族地区人均GDP来看,经济差距还很大,并且我国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距呈扩大趋势,经济落后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经济发展普遍相对落后,使民族地区成为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其中青海贫困发生率为10.9%;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4个省份贫困发生率在5%-10%之间,⑩并且贫困与环境紧密相连,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和山区,使得民族地区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贫困;另一方面,贫困又加剧了生态恶化,贫困人口为了生存,又不断向赖以生存的土地索取,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
(二)民族地区生产方式不合理
民族地区基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的阶段。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生产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如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盐化工和磷化工等产业大都是污染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限制,使得民族地区生态日趋恶化。另外一个原因是民族地区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得资源利用率低,严重浪费了资源。的过程。
三、民族地区应把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相结合
(一)民族地区应大力发展优势低碳产业
民族地区要分析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优势低碳产业,改变民族地区作为原料供给地的现状,发展具有优势的矿产品的精深加工、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水能资源有序开发、中医药业等产业,提高其附加值,打造优势低碳产业价值链,发挥优势低碳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取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
1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农畜产品优势,如新疆长绒棉、牦牛肉和青稞酒、宁夏枸杞、内蒙古的牛羊肉和奶制品,以及民族地区特有优质粮油和无公害蔬菜等,这些资源优势与其他发达地区的产品相比,具有一定地域垄断性,避开了在传统工业产品上的激烈竞争,从而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及较高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通过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并逐步将其培育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改变一直以来民族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局面,发挥农畜产品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
2矿产品加工产业
民族地区要发挥矿产资源优势,要鼓励和引导民族地区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加快建设冶炼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准入条件和相关规划,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另外,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钒、钛、金、银等伴生贵重金属的综合回收、稀土单一金属的分离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3旅游产业
旅游业不但污染少,而且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要突出民族地区旅游业特色。民族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广西有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四川拥有举世闻名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三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蜀南竹海等九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贵州有奇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气候条件;云南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有独特的高原风光和藏族文化等。各民族地区应该发挥各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另外,民族地区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如云南、四川共同打造香格里拉品牌,共同把泸沽湖打造成国际旅游精品名牌旅游区,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路线等。各个省区在发展各自有特色的旅游业的同时,应加强区域的合作,并且要注重旅游商品系列化的开发,在旅游产业化链条上做文章。生产能反映民族地区景点特色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商品,如藏刀、特色食品、民族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
4中医药产业
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的药品深加工能力有限,许多名贵药材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被沿海及内地的一些药品加工企业廉价收购,民族地区并没有从卖药材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惠,却成为沿海地区药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因此,民族地区要加强药材资源基地建设,并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建立中药研究开发体系,鼓励企业开发以中药资源为原料的中药产品,另外还应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加强名牌产品宣传,扩大产品的知名度。
(二)出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结合的配套措施
1鼓励技术创新
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结合,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而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相关的技术还很薄弱,这也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在污染治理与预防、节能减排技术上,都有着较为先进的技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会对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的自主研发能力,鼓励民族地区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开发与推广,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2政府引导
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和生产落后,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与技术,对于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低碳产业,各地政府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引导,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专项基金、推广先进技术等,在政策上形成有效的工业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并完善有利于工业节能的财税、金融、价格、准入等政策措施,为这些优势资源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民族地区优势低碳产业的形成,必将使民族地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9
2.1传承文化,力求推新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它的历史文化沉淀。在景观设计中,学校要做到将历史文化的承接与现代化新校园相结合。科学的做法应当是老校区在改建和扩建时,要在保持传统校园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新校区则应该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性设计。
2.2注重生态,关怀人文
校园既是文化空间也是使用空间,学校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要做到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有效营造出能够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和关怀人的绿色生态校园。
2.3科学划分景观功能区
学校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时,要按照学校教育教学功能科学合理地划分教学区、图书馆、足球场场、篮球场以及多功能活动区等。
3主要文化景观节点设计的构思与探讨
为了有效贯彻教育部关于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原则,学校应当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努力反映时代特点,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要合理使用校园空地兴建综合建筑,要将学科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建设相结合,切实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多方需求。
3.1以雕塑小品烘托深厚文化底蕴
雕塑小品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人文上都可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景观。它们对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校园学习氛围和学生思想特点设计“梦想之翼”系列校园雕塑,以帮助学生树立和坚持心中的梦想,明确他们前进的目标,增强他们奋斗的力量。
3.2以园林小品增添校园文化情趣
学校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园林小品来增添校园文化情趣。例如,亭子不仅可供人休息之用,而且可以给校园带来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秋千可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快乐地玩耍,放松心情;喷泉既给校园增添生命流动之感,又能成为校园靓丽的风景线。
3.3以植物造景展示生态文化
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校园景观建设,可以突出育人环境,将学科、专业特点融于校园绿化中。例如,淮北地区的学校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可以将乡土树种作为绿化的主要树种,多选用玉兰科、樟科、乔木类等植物,以反映所处的气候特征。还可以在校园内多栽种不同季节的花卉,让校园更丰富多彩,让师生感受每个季节的气息,欣赏到每个季节独有的特色风景。
篇10
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内探讨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治理途径以及与环境治理相关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与环境价值评估技术等内容。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环境资源配置上的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产生的政府失灵。最初对市场失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理论上。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现象,有负外部性与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情况,而后者则是指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情况。一般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负环境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厂向外排放废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虽然损害了周围地区居民的利益,却往往并没有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而是将其直接转嫁给社会。这样一来,工厂就没有动机减少废气排放,从而造成空气的过度污染。下图简单描述了这一情形。图中P代表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MPC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私人成本,MSC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厂商并没有考虑污染排放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因此边际私人成本要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时将会生产Q单位的产量,此时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但如果按照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生产,厂商只应该生产Q[*]关水平产量,此时社会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收益一致。显然,由于厂商没有考虑生产的负外部性,生产水平超过了社会最优生产水平,从而产生过度污染。
运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环境恶化的原因实际上来源于庇古的思想。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就对此进行了分析,只是当初环境问题尚不突出,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罢了。不仅如此,庇古还提出了纠正外部性的办法——对引起外部性的活动征税或补贴(后者适用于正外部)。庇古税也因此成为环境经济学家们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开出的最早的经济药方。看起来,外部性理论已经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比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们就有了新的发现,这源于科斯1960年《社会成本》一书的发表。由科斯等人创立的产权理论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按照产权理论,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是由于市场缺陷而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所致。哈丁(Hardin1968)关于“公地悲剧”的研究最能说明这一点。其大意是,在中世纪英格兰的一些农村地区,有供社区成员放牧的公地。当时做出这项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细分存在困难,二是牲畜的食草范围难以控制。然而,社区成员为了从公地上获取最大利益,竞相增加牲畜头数,结果导致公地上出现过度放牧现象,进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毁灭的悲剧。经济学家们以公地悲剧为例说明如果没有排他性产权安排,必然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因此,产权学派开出的治理环境药方是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然后让市场来决定环境资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不论产权界定给谁,市场都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效果。产权理论并不是对外部性理论的替代,而是进一步丰富了经济学家们对环境问题的解释。在这两种理论的指导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征税、排污权交易等各种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由于环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两个方面,因此,费用效益分析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来进行环境政策分析。环境经济学家认为,环境治理的目标并不是环境质量越高越好,因为随着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进一步改善环境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相应地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则会越来越小,因此,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最优环境质量目标应是在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水平上。环境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不同环境政策手段的效率与成本是不一样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既定环境目标也是环境经济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与费用效益分析密切相关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因为环境资源本身是非市场交易产品,其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动表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市场对环境资源配置才会失灵。所以,为了给环境资源“定价”,一系列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如意愿调查法、旅行成本法、享乐价格法、生产函数法等也成了环境经济学不断探索的新领域。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为人们探讨环境问题提供了又一个新的理论武器。以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重新审视了政府的性质与作用,将“经济人”概念进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国家人身份参与政治或公共选择的人们的行为中,即承认政府追求的也是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政府也有失灵的情况。公共选择学派的这一理论同样被环境经济学家们应用于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政府失灵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没有纠正现行环境市场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二是一部分经济政策甚至人为地扭曲了市场价格,如不适当的资源补贴价格政策。当然,指出政府失灵也并不是完全否认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排除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干预。环境经济学家的观点是,解决政府失灵的关键还是在于提高决策当局对环境问题的正确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当然,这也有赖于经济学家们提出更好的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遵循古典传统,从资源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使经济学在解释与解决环境问题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人们也同时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恶化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是分不开的。因此,很有必要从宏观的角度来探索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并从宏观上提出协调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措施。这也是宏观环境经济分析面临的主要任务。传统宏观经济理论主要讨论国民收入增长与就业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宏观经济学并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其讨论范围。但是随着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环境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宏观经济理论与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开始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宏观理论模型还是应用模型的研究都试图表明宏观经济发展与环境是怎样相互影响的以及环境与能源政策是怎样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等问题。当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宏观分析可以应用很多不同的模型,如一些模型包含了很多描述环境方面的方程,而有些则包含很少这类方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梅多斯等人受民间国际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的委托,就当前的增长趋势与未来人类困境关系进行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他们于1972年提交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建立了一个精心设计的以电子计算机模拟计算为基础的世界模型。模型包括决定全球经济增长和人类未来的五个基本因素: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并得出了“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持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100年内某个时候达到极限,最可能的结果是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这两方面发生颇为突然的、无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的可怕结论。《增长极限》的发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关于人类增长前景的大讨论,也标志着环境问题开始正式纳入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之中。随着人们对增长认识的不断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思想很快被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之中,使宏观环境经济分析有了新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反映经济福利指标GNP的合理性。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如何建立把资源退化、环境破坏等影响因素包括在新的国民收入指标或者称为绿色国民收入指标的问题。随后,这一问题也开始逐步成为宏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一部分。戴利在1991年发表的《避免不经济的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学家应该研究最优经济规模的观点,从新的角度探讨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对环境问题的宏观经济分析也逐步扩展到国际维度,如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经济分析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治理等问题都可以用新的宏观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篇11
(二)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际经贸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1.我国国际经贸面临着“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一种非关税壁垒,是一国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来限制国外的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国市场,具有一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由于农药残留量、动植物的病虫害等检验不合格,对外出口大幅度下降。同时,服装和纺织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和禁用染料的使用也对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欧美和日本对机电产品的污染量限制、可回收率、噪声等性能的严苛标准也限制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
2.人们环保意识提高
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环保产业兴起并逐步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很缓慢,削弱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之,以上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我国的出口,降低了我国出口在国际上的优势,严重削弱了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影响了我国的双边和多变贸易关系,加剧了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使我国环境遭受了更严重的破坏。
二、建议措施
面对我国国际经贸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要权衡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的利益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做到环境保护与国家经贸协调发展。
(一)进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经济制度和环境经济的运行机制三方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当前,我国跨地区、跨部门、跨流域的的环境问题和重大环境政策协调能力不足,全国范围内没有实行统一的环境监管,环境保护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形势。环境保护不同于其他的经济活动,它涉及了广泛的利益冲突,关系着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和个人,因此,加快环境经济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1.环境经济政策方面
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包括环境税收、财政、金融政策等,是国家运用税收、财政、价格、保险、信贷等经济手段来引导市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通过税收、财政支持等引导,政府要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鼓励企业采用新能源、新设备、新技术,使企业在参与国际经贸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看作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环境保护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
2.环境经济制度方面
环境经济制度主要由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环境资源再生制度和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构成。第一,环境管理制度是环境主管部门采用管理手段进行直接干预,如进行排污收费、制定环境目标责任制度、规定环境污染整治期限、发放排污许可证等。第二,环境经济法律制度主要是进行与环境保护及资源保护有关的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工作。第三,环境资源再生制度包括环境资源再生产的组织、总量控制、责任、考核和监督制度,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第四,环境产权制度包括资源环境产权界定、产权保护、产权交易制度,决定了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
3.环境经济运行机制方面
环境经济运行机制是政府、市场和消费者等经济活动主体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等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环境经济运行机制包括三个子机制:第一,环境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活动行为调节机制;第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第三,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通过环境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并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调整我国对外经贸战略
1.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我国对外经贸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协调好国际经贸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社会、人口的关系,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循环利用,实现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2.调整我国出口结构
实行进出口混合发展的战略。我国长期以来出口的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由于出口产品竞争力低,“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现阶段,必须调整我国的出口结构,实行进出口混合发展的战略。在出口方面,积极同贸易伙伴进行协商,同时创新技术、出口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污染、低消耗的产品,减少贸易障碍。在进口方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创新理念,提高我国进口产品的环境标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结合我国的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建立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均衡产业分布和东西部差异后,制定出综合竞争优势策略。同时,进行自主创新,增强我国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实行品牌战略。
(三)重视绿色产品的开发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已经在很大程度扭转了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目前我国出口的产品中,耗能高、污染高、技术含量低、环境附加值低的产品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进行绿色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产品、转变我国的出口结构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篇12
1.1促进规模生产,深化经营体制
要确保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当前茶叶产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问题,促使广西市场有效对接,实现茶农增收。将茶叶产业化和循环经济相互结合,不仅有利于增强茶叶产业自我积累与发展的能力,还能充分发挥、深化茶叶生产经营体制,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1.2提高茶叶品质,开拓绿色市场
现代农业生产是以绿色食品为主目标,但目前市场上的广西茶叶产品仍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其出口受到限制。而倡导并发展循环经济能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广西茶叶,对开拓绿色茶叶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1.3减少生态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茶叶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在茶叶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中,通过循环将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重新投入生产或消费环节,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是减少污染的根本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4延长产业经济链,促进农民增收
茶叶是广西传统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及平台性好等特点,利用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发展茶叶产业,既可以通过延长经济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乡村、养殖业、农产品和交通运输等发展,又能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安定繁荣、和谐发展,最终带动广西经济发展。
2广西茶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广西茶叶发展现状
广西茶叶生产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与种质资源条件,是我国茶叶生产的适宜区之一。广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在唐代就已种茶和制茶[5],且具有茶树生长期长、开采早、产量高等特点。近年来,广西茶叶发展迅速,2013年全区茶园面积7.22万hm2,排在全国第11位,茶叶产量4.83万t,毛茶产值24.41亿元,加上花茶、六堡茶、茉莉花的再加工产值,茶叶产业总产值约68亿元[6]。此外,在广西80%的产茶县为贫困县,种茶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就地就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
2.2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广西茶叶大多是农户经营管理,小规模家庭作坊,生产设备落后,卫生条件较差,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2)品牌效益低。广西有名茶,但名牌少,获得区级品牌称号的只有少数几个品种,市场占有量低,与福建、浙江、云南等省的差异明显,茶叶大多依靠专卖店销售,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3)绿色壁垒。从2000年7月1日起,发达国家提高了进口茶的农药残留标准,检测农药从7种扩大到134种,因此广西茶叶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的问题。
3广西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企业层面
在企业中实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与服务中物质能量的使用与消耗。大力培育广西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推行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从源头降低废弃物产生;改进种植技术,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和农药,规范茶叶加工工艺,促进茶叶向绿色无公害产品发展,不仅能使污染排放最小化,还能提高广西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3.2区域层面
生态园区是多个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法则的实践模式,可同时获得企业经营规模与生态效益。茶叶产业发展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与其他小规模茶园相结合,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地方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提高广西茶叶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在生态园区引进其他产业,如食用菌栽培、养殖、生态观光等[1],使茶叶生产废弃物转化成另一种生产的投入品,提高物质能量使用率,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构建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区,形成农、工、商有机结合产业链及利益共同体。
3.3社会层面
首先,加强茶叶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利用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深入研究循环经济。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能力,拓宽茶叶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减少污染,提高废弃物的再使用率。其次,政府应因地制宜,尽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如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循环经济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绿色消费鼓励制度、生产责任制度等。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促进循环经济依法有效开展。最后,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倡导使用和食用绿色环保产品,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提高民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促进循环经济社会化发展。
循环经济学论文范文二:高速公路建设中循环经济理念运用
1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公路建设主要是以提高通行能力为目标,90年代以后,指导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经济思维中,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材料开采方式粗放、自然环境破坏严重;设计观念老旧、土地和自然资源耗费量大,水体和空气污染情况突出。
1.1对土地的影响
公路建设用地分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占地是公路主体工程本身和沿线设施用地,会长期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临时占地主要包括施工便道、取弃土场、拌和站、存料场等,这类土地应该在工程结束后尽快进行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否则将造成土质下降甚至荒废。《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中明确了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用标准,但是实际施工过程对土地的损害并不是仅此就能够弥补的,而即使是临时占地中的拌和站等场地硬化,对土质和生态的破坏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恢复的。除了占地,施工中对土体扰动会破坏植被、降低土地抗蚀能力,施工垃圾的随意丢弃,弃土弃渣分散堆放都会造成土质的下降,松散的孔隙率在雨水的冲刷过程中会造成附近土地的污染,这些都直接造成土质的下降和耕地农作物的减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1.2对空气、水体的影响
公路施工中的扬尘、施工机械尾气、沥青混凝土的污浊气体排放在空气中,不但污染环境、降低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沿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水中桥墩施工时筑岛围堰对水底的搅动、施工船舶油渍污染水体、施工污水和驻地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都对当地水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
1.3噪音污染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施工过程中土石方爆破、桩基开挖、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等产生的噪音较强,尤其一些不间断施工的工程,昼夜不停的噪音污染对施工区附近的居民生活影响很大。为了满足人民出行,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改变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破坏自然景观,而大量土地的占用也会破坏地面植被覆盖,造成地表裸露,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增强循环经济理念
2.1循环经济理念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针对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经济提出的,目的是将经济活动调整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循环经济理念核心内涵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确保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转化。循环经济的建立能够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缓解浪费,遏制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条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加强循环经济理念,则会降低造价、保护环境、节约国家资源。
2.2在设计阶段增强循环经济理念
路线的整体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对环境的影响,在线路的选择上,尽量少占用农田、良田,避开矿区、学校、文物古迹等地区,要合理保护水资源,做好排水设计。山区公路应尽可能和原地形地貌相适应,尽量避免对沿线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线路设计时还要加强景观设计,通过栽种植物补充路线周围的景观。公路绿化后的环境可以调节路面湿度和温度,吸收公路上的噪音、废气和尘土,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路基设计时可以利用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废料作为路基填料,合理土方调配减少大挖大填,适当布置通道、合并整治河道节约工程占地。路面施工的原材料以水泥、沥青、砂石料为主,设计中要选用优化的材料配合比和路面结构层,推广废旧材料的再利用以及各种改性沥青等新材料的使用从而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桥梁结构设计中要准确分析结构受力,进行合理的结构尺寸、配筋及节点等设计,不要为了安全盲目增大混凝土等级、提高配筋率,造成资金和材料的浪费。排水系统设计应对水进行合理疏导,将污水引人地面排水沟、污水池等适当位置。照明系统可以考虑采用风能、太阳能等高科技灯具,节能环保。隧道选线要注意隧道位置是否存在矿脉、瓦斯地层和含地下水的地层,避免破坏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弃渣应尽量用于路基填方和桥头路堤填土;宁可利用较远距离的荒地弃渣也不就近占用良田;当必须占用农田时,应先将种植土运走,待工程结束后再把原种植土覆盖于弃渣场以恢复耕种。
2.3基于循环经济的施工阶段环保理念
施工中要尽量保护土地,例如,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及拌和站预制场等施工场地应尽量修建在荒地和劣质地上,严禁在沿线基本农田集中分布的区域和地质灾害路段设置取弃土场,施工营地尽量设置在居民生活区附近不要占用林地或耕地。对于已占用耕地待施工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复耕、绿化以尽快恢复农田的使用,防止水土流失。施工中要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建筑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要远离水源堆放,防止散漏污染,仓库周围设置排水系统防止雨水侵烛;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需进行收集处理,禁止随意排放;施工机械进行定期检査,减少或避免漏油对水体的污染。公路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空气污染,水泥、石灰、矿粉等材料应密封存放,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灰土等尽量采用集中拌和,拌和场、预制场应进行场地硬化并远离居民区,运输车辆在物料表面进行覆盖,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除尘,减少扬尘对空气的污染。
3公路建设材料的循环利用
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包括将其他行业的工业废旧物作为施工材料进行利用和将公路自身的废旧材料重新再生进行利用,这种做法可以节约工程造价、保护国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3.1粉煤灰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炭后的工业废料,它的排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现作为新型材料广泛应用于髙速公路项目中。在_工程里,粉煤灰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水泥等胶结材料进行软基处理,也可以作为路基填筑的填料;在路面工程中,石灰粉煤灰类半刚性基层已经成为我国高速公路路面基层的主要类型;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高钙、超高钙粉煤灰可以替代矿粉降低填充料的成本;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掺加粉煤灰的干性水泥混凝土路面能节约25 ̄30%左右的水泥用量。
3.2废旧橡胶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废旧轮胎是污染环境的固体废弃物中最难处理的种类之一,在公路建设中,废旧轮胎粗粒碎屑可作为沥青混凝土的部分骨料进行施工,细粒碎屑可替代部分沥青结合料使用。将废旧橡胶粉用于公路建设,不仅能改善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品质、延长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寿命,而且有利于废旧产品的再生利用。同时废旧轮胎还可以作为安全设施应用在高速公路急弯、连续下坡路段,保护车辆和人员的安全。
3.3再生沥青混凝土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篇13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过程是一个消耗过程,任何企业一旦投入运营必将消耗资源同时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它应把恢复和治理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应积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然而环境会计虽然在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理论和实务尚不成熟,尤其是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环境信息披露理论和特色。在企业层面、系统地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不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也正在形成“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企业使用环境资源,就必须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不仅需要采用一定的计量手段量化在财务报表中,还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将环境成本在使用同一环境资源的不同企业、单位和部门之间予以分配,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由于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实务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使得企业很难反映和控制其环境资源及耗费和补偿情况。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传统会计核算只考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提供的货币信息局限于能够按以货币计量的业务和事项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由于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等信息的披露缺乏可操作性,这将直接影响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3.会计准则的制定未充分考虑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传统会计理论对产品生产中环境成本未加考虑,在宏观层面上虚增国家财富,为此,建立一套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对经济发展中环境资源的耗费和补偿进行反映非常必要。但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对环境会计要素没有给子确认,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也无法统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模式,给环境信息的披露带来一些困难,现行的会计制度中,仅在企业“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缺乏相应的核算体系。因此,应尽快制定有关环境会计准则,建立与我国环保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让企业如实记录和反映环境管理活动,充分披露其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
4.环境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利于运用环境会计披露。在特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发生矛盾时,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多数企业不会主动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也不会自觉地增加环境支出,即使增加了相关环保支出,企业也因怕损害其环保形象而在一定程度上仍不愿意主动向社会披露其环境信息,近年来,我国虽相继了一些与环境要素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环境法规体系仍不健全,内容笼统,与实务操作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立法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执法的力度都需进一步明确和加强,这些因素不利于在实务中运用环境会计披露环境信息,传统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缺陷,无法完全适应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二、现代会计应考虑环境信息的披露
在传统会计核算中,资产负债表对部分环境负债未作确认,利润表中同样未确认企业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发生的支出,最终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客观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此,现代会计应增加环境信息的披露内容:
1.环境信息应纳入会计报表范畴。大量的环境信息,如环保经常性支出,环保研究开发费用,环保治理费用等可以采用一定的计量手段量化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负债的确认,以及利润表中成本与费用的确认,应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尽管环境成本如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等被认为是社会成本部分,而非个别企业生产成本部分,但不久的将来人们会接受环境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构成,企业应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其目的是考虑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的转变将使环境信息被纳入会计报表范畴。
2.会计的作用在于提供企业经济和财务信息,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环境管理部门需要了解企业执行了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评价企业的环境业绩。二是由于环境问题预示着未来的受益和风险,联系着未来的负债和费用,因而,许多投资者愿意将传统财务报表中的收益能力与环境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而且,近来有些国家的投资者出现了将收益与环境并重地看待而不能只看中收益,投资对象的“绿色投资”趋向。三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有的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信贷决策依据,甚至有的还成立专门的“绿色银行”了,把环境问题作为首要的方面考察。四是消费者与社会公众随着环保教育水平的提高,日益注重企业的环保形象。会计为了能使提供的信息符合上述各方的需要,势必被要求向国家各职能部门提供所需的环境信息。若会计消极对待环境信息的报告,与那些注重环境并在环境改善方面有所支出的企业相比,在对外报告中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不很理想,但无疑破坏了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不利于环境保护。
三、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目前,会计学界提出的绿色会计、生态会计或可持续发展会计,其目标就是解决会计如何向外界提供企业环境信息问题。由于环境会计起步较晚,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出台,因此环境会计报告体系尚无统一的要求。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应采用独立报告披露和专题报告分析两种模式。
1.采用独立报告披露模式。选择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上市公司作为试点,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在文字说明、补充资料、附注等形式,揭示一些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重污染企业一般可以按照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如某地区污染企业数量,总量比重法、万元产值平均法等方法进行判断。中国证监会应要求企业在上市时将企业是否属于重污染企业重点披露。在会计核算上,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可以暂不纳入日常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取得与环境会计有关的资料,直接形成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可用一些准确的数据指标或货币指标予以披露,并可辅之以文字说明;如果在日前状况下,不能获取相对准确的数量信息,则可用文字加以叙述。独立报告披露模式的内容应包括企业简介与环保方针、政策,环境标准如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以及环境业绩信息如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和环境审计报告。
2.采用专题报告分析模式。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并通过报表分析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评价环境污染程度。通过报表分析如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反映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环保法规,并充分发挥其环境执法的效力;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资源产品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反映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形成比较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逐步消除实务操作中的主要障碍,如环境信息计量障碍、环境成本分配障碍等;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实现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统一性;制定出统一的环境审计标准,实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高雅军信小娟试论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林业科技情报2004.3
[2]林光侨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