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美教育差异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篇1

1.受美国式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美国高校的设计类教学也带有强烈的实用色彩。学生的作品注重细节、实用性与商业性。2.设计教学强调创意的独特性,注重设计师个人独立的精神与追求。在美国高校的教学评估中,学生作品的最终效果对他们来说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设计师的独立创作精神和设计思考的过程更受重视。3.由于美国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自由的生活气息,学生无论在课程选择还是设计方法选择上都体现出很大的自由性。学生的设计方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化。从总体上看,美国高校的设计教育提倡创意、实用性能与美观性的结合,强调高新科技对设计的支撑作用与跨学科的创新思维。

(二)国内设计类教学“学院派”倾向

相对而言,国内高校设计教学则较多偏重于造型、美学形式与整体艺术效果。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设计学科的专业教师往往有美术学习背景,强调设计作品的美感和艺术形式。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作品也更具概念性与艺术性。但“学院派”设计离市场需求和受众较远,学生在走出校园后通常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与市场化设计鸿沟较大。

教学设备

(一)美国教学设备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由于美国的科技和材料工业都比较发达,美国设计类院校的教学设备也十分先进和人性化。多数高校都覆盖有无线网络,学生可随时随地上网,通过网络搜索资料和素材。除此之外,免费扫描仪、自动投币的复印机、打印机等自助服务设备在教学楼处处可见,为学生提供了很大便利。美国设计类院校比较注重实验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相当齐全。诸如喷绘、染织、金工、木工、金属铸造、玻璃陶瓷等实验室,多数实验室都配备先进的设施器材和专门的指导人员,学生一般只要经过登记注册和教导就能使用,没有专业限制。设计类学生在进行专业创作时可以利用便捷的资源和设备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跨专业的实验空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界思考能力和创意思维,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也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此外,很多设计类院校还针对部分学生的专业需求提供独立工作室。尤其是在研究生教学这一块,多数院校都给研究生安排了独立的设计工作室。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私人工作室里自由安排空间,进行专业创作。

(二)国内设计类教学设备仍需改进

国内大部分设计类院校学生的工作空间仍然是以教室、寝室为主。虽然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环境已逐渐完善,但学生在使用时仍存在很多障碍。很多院校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只在相关的专业课程期间开放,学生在课外使用需要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此外,部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在开放时还存在专业限制,实验室资源共享不足,给学生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如何优化实验教学条件,完善实验设备管理是值得国内设计教学人员思考的问题。

校企合作

(一)美国校企合作更具稳定性与永续性

篇2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档案教育的关注度较高,文献关注的热点是档案专业培养体系、目标、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金波等在《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1]中回顾了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成绩、档案学专业人才培训体系改革等,同时对新世纪档案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杨安莲(2002)在《美国档案高等教育大纲及其借鉴意义》[2]中介绍了《大纲》制定的背景、制定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我国档案教育的启示:(1)发展多层次的档案教育结构;(2)巩固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吴品才的《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比较研究》[3]从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的最新内容入手,分析了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杨道玲在《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之比较》[4]中比较了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四个方面,并提出了对我国未来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黄霄羽的《中英档案教育比较》[5]分析了中英在档案教育发展速度与教育规模、教学内容、教师构成方面的不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邓君在《中英档案教育比较》[6]中比较了中英两国在档案教育的历史、结构、课程设置上的不同之处。这些文献均从中美或者中英两国档案高等教育的不同入手,分析差异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内的文献中进行中美比较的文献较多,进行中英比较的较少,并且,比较的广度与深度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其他关于中外档案教育比较的文献有:张关雄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7]、李财富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8]、湘蓉的《中外高等院校开办档案专业教育概述》[9]、王宇晖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10]、冯立华的《浅谈各国档案学校教育》[11]、杜娟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12]、黄宵羽的《透视典型:中美档案高等教育比较及其启示》[13]等。这些文献对中美英三国档案教育的比较提供了一定的文献支持,但是,对中美英三国档案教育的系统全面比较的文献较少。

二、情况

笔者以“档案教育”为关键词,“中美、中英、中外对比”为主题,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统计与本项目相关论文及文献的研究数目。

表1 研究论文检索情况

备注:1.单位为“篇” 2.检索日期为2012年10月5日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从1994年至2011年这18中,档案教育中的中外对比的论文,在数量上有了飞速的增加,每年的增长量也平稳的上升。国内学者在这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开展的世纪之交,以介绍国外优秀经验为手段,以改善我国国内档案教育体系为目的,在国内外档案教育研究对比中,丰富了我国档案教育的理论体系。

档案教育是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本国的档案教育事业。美国的档案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193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后,档案工作者的系统培训问题开始被认真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1936年美国档案工作协会成立后的第一项活动即设立档案教育委员会,大大推动了档案教育工作的正式开展。英国的档案教育最早开始于伦敦大学。1919年伦敦大学创建了图书馆档案情报学研究生院,但当时只是图书馆学院,1947年,在詹金逊的积极努力下,学院设立了档案学专业,英国最早的档案学教育机构至此诞生。我国具近代意义的档案教育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美、英三国的档案教育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如,中外的档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都有信息化的色彩,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并都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中外档案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办学主体,以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重视角度都不尽相同。中国档案学可以而且应该借鉴外国档案学研究中成熟的理论和档案工作中先进的经验,但这种借鉴是基于对我国档案学形成特殊的历史背景的深刻认识的借鉴,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是强求中外档案学研究的整齐划一,当然更不是趋向同一。

参考文献

[1] 金波.丁华东等.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6

[2] 杨安莲.美国档案高等教育大纲及其借鉴意义[J].档案与建设,2001(11)

[3] 吴品才.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比较研究[J].载档案学通讯,2003(3)

[4] 杨道玲.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之比较[J].档案与建设,2003(10)

[5] 黄霄羽.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1994(7)

[6] 邓君.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2001(6)

[7] 张关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档案时空,1997(2)

[8] 李财富.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档案,1997(3)

[9] 湘蓉.中外高等院校开办档案专业教育概述[J].档案,2000(2)

[10] 王宇晖.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档案,2000(7)

篇3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通过量化分析10所中国大学的中英文简介及10所美国大学的英文简介,回答以下问题:1、与中文原文相比,中国大学的英文简介有何不同?2、中美大学英文简介在词汇密度、词频、主题词等方面有何差异?3、这些差异进一步反映了两国大学办学理念有何异同?

(二)语料库建设

本研究参考相关大学排名文章《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及《2015美国大学排名TOP100》,从中抽取中、美大学各10所,通过查看各大学的主页搜集有关“学校简介”或“About the University”的文本构建了三个语料库:语料库A包含10篇中国大学的中文简介;语料库B包含10篇中国大学英译的英文简介;语料库C中包含10篇美国大学的英文简介。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中国大学汉英简介文本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平行语料库中的子库A中国大学中文简介(字数:18475,句数:279,段落:89)和子库B中国大学英译简介(字数:7106,句数:236,段落:55),发现中国大学中文简介汉译英后,字数、句子、段落的数量都有大幅减少,句长也有明显的缩减,说明各大学在英文简介中,注意到汉英的表达习惯的差异,将内容精简融合。

(二)中美大学英文简介文本对比分析

1、总体文本特征对比分析

首先,对可比语料库中的子库B中国大学英译简介(形符:7106,句数:236,段落:55)与子库C美国大学英文简介(形符:1656,句数:75,段落:40)作对比,通过计算得知,中国大学英译简介文本平均字数为710词,美国大学英文简介文本平均字数为165词,前者是后者的4倍之多。可见,尽管中国大学简介英译后篇幅字数有所减少,但和美国大学的英文简介相比,篇幅仍旧过长。

其次,词汇密度常用类符/形符比来衡量,主要用来分析文本用词是否丰富。但由于不同容量的语料库类符/形符比不具可比性,故一般使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来测量以确保准确度。据分析,子库B的形符数远多于其可比文本子库C,但标准类符/形符比却明显低于可比文本。说明与美国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英文简介文本的用词较单一,重复率高;因此中国大学要提升词汇密度,采用更丰富更灵活的语言。

2、词表对比分析

词表即高频词列表,通过统计语料中的高频词汇来分析其传达的信息。为了便于分析中美大学英文简介,通过停用词表,得到一个只含有实词的词频排列表。从表中的高频实义词看,中美大学简介文本中均出现了university、students、research、academy、world等与招生、科研等主题相关的信息。此外,中国大学英文简介中,更多地出现了science、discipline、key、level、及first,说明国内大学注重与时俱进,发掘学科优势,实现教育科学发展,且强调自身在国内院校中的级别及与政府各级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以此彰显自己的实力与地位。美国大学简介中多次提到college、program、undergraduate、faculty、community、arts、graduate、campus、knowledge及independent,说明中国与美国办学的不同,美国更强调独立办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运用,重视介绍教学和校园建筑特色及配套服务,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注重全面发展。

3、主题词对比分析

统计主题词主要是为了语篇层面词语的分布与文本主题的关系以及词语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美国大学英文简介库作为观察语料,以中国大学简介库作为参照语料,利用AntConc主题词功能,得出正负关键词表。限于篇幅,本研究仅对主题性值keyness大于10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探讨。

以主题词检索方式就子库B和C对比发现,美国大学简介中community一次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中国简介中national、key及level使用频繁。通过进一步搜集这些主题词两边的语境,发现美国大学不仅注重教学和科研,同时兼顾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在其简介中就明确强调了大学与社会、社区之间的紧密关系,并通过简介向读者突出介绍大学在社会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提供相关的信息。这方面信息在中国大学简介中却较为少见。通过观察上下文,笔者还发现,在中国大学的英文简介中,key主要和university、national、disciplines、laboratories、subjects等词搭配,说明国内大学都重视排名和评级,旨在强调大学以及具体机构的官方认可和级别,以此彰显实力,提升本大学在读者心中的位置。此外,美国大学的简介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our和we,这样拉近了大学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突显了其注重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三、翻译启示

大学简介除了提供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宣传并推销自己。中美大学在网页简介中措辞的差异也反映了其在办学理念上有不同的倾向性,因此建议国内大学在翻译简介时尽量压缩篇幅,适当丰富文本词汇、增添信息内容,借鉴美国大学简介的文本样式及规范,提升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并且要注意中美文化的差异,切实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尽可能为读者提供更贴切的译本。

四、结论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更进一步突出了大学简介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本论文通过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中美大学简介中措辞及所反映的办学理念的差异,希望提出一些可供国内高校借鉴的简介翻译策略,以促进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张根,何琼.基于语料库的高校网页英文简介对比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3,26(4):87-91.

[2]范勇.中国高校英文网页存在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7-29.

[3]付海燕,夏慧言,陈建生.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大学英文简介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89-92.

篇4

2中美护理教育的差异

2.1课程设置

美方护理课程方式多样,如按照生命周期、健康模式等进行课程综合,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1],设有当前社会管理急需的护理课程及护患沟通技能所必需的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如《灾害护理》《应急护理》《西方艺术》《西方文化》等,且人文课程占美国护理本科全部课程的1/3,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增强其职业使命感和护理责任意识。而我国护理本科课程体系更多强调的是护理知识的系统性,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和护理专业课程占主导地位,人文科学课程偏少,课程目标侧重于对学科的研究,对社会和学生的研究不足[2]。同时,按照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标准,中医护理课程必须达到11学分~1分以上,且需根据我国国情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等,使我校全部课程门数和全部教学时数增多。

2.2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授课方面,美方灵活运用讨论汇报、案例分析、启发式、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中方采用讲授法为主,辅以提问、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在实践课授课方面,美方并不注重具体的护理操作步骤和操作程序,而是鼓励学生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寻求更为有效地护理操作方法,中方则更加注重按照护理操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

2.3学习评估

美方对学生的学习评估侧重过程评估及综合评估,尤其注重学生自主思维的考察,注重原创性,且评估方法多样。教师考核态度严谨,注重细节,强调学术道德,学生所写论文或者讨论稿一经核实非原创,则严格定为不及格;答题缺乏自主思考者,降级打分;缺课率达一定程度的,必须重修。中方教学评估偏重理论考试和终末评估,虽目前也强调实践考核,但大多数学校未将该项分数列入毕业考核总分之中。因此,其通过与否并不影响学生毕业。

2.4重修规定

美方要求学生必须重修不合格科目,且在未通过该门课程考试前,学生不得继续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某一科目未通过考核,则必须进入下一年级重修该科目,直至重修通过后方能进入其他科目的学习。中方则会给学生补考的机会,重修科目通过与否并不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

3思考与建议

3.1转变护理教育理念,充实人文课程设置

在当今护患关系紧张的情形下,应借鉴美方的护理教育思想,转变护理教育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加大人文课程内容,培养护生的爱心与沟通能力。为此,我校成立中美教学计划开发小组,在保留国家规定课程、我校特色中医课程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增加《护理沟通》《西方文学》《西方历史与文化》等人文科学课程,培养护理学生的人文修养及主动关爱病人的自觉意识。

3.2开展护理教学改革,加强师资管理,引进教学方法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3]的要求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通过开展中美教师座谈会,加强双方交流,借鉴美方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在护理理论课中适当引入美方教师所采用的课堂讨论、论文交流、调查汇报等教学方式;在实践操作课教学中,不拘泥既定的护理程序、护理步骤,开展自主设计及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改进评价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评估制度

美方注重过程评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并根据考核结果调整教学方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过程评估,建立并制订过程评估制度及形成性评价方案,除理论性考试外,还应采取调查、汇报、辩论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思维、理论、实践、应变等多方面能力进行实时考核,不断以考促学。

3.4结合国情开展教学管理,教学制度商榷修订

按照美方的教学管理规定,学生如一门美方课程未通过考核,则须在下一年级学生开设该科目时进行重修,且在未完成重修科目前,学生不得继续学习其他美方课程,这实质上导致了该生不能正常跟进教学计划,学习进度较其他同学晚了至少1年,甚至有可能影响到该生的实习和毕业。为了避免给学生带来困扰,我方对相关的教学管理规定进行了商榷和修改,尽量避免中方课程和西方课程在学习进度、考试时间等方面的冲突,为学生留出充裕的复习时间,并灵活运用学生的寒暑假以及课余时间加强中方课程的学习,以保证学生在顺利通过美方课程考试的同时,也能符合中方课程的考试要求。护理合作办学项目,重点要融入美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手段,充实前沿的护理理论知识,导入护理专业的世界发展动态,从而在护理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中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美方的护理教育理念及许多做法值得肯定,但在办学实践中也应结合我国国情予以消化吸收,整合中外双方特色优势创新突破[4],将引入美方的教学优质资源不断加以本土化,对双方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方法进行充分商榷,以制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护理高级人才培养方案,从根本上避免引进的资源“水土不服”的情况,为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焦红霞,袁力.中美两国高等护理本科教育比较及启示[J].齐鲁护理学杂志,2011,17(3):44.

[2]焦红霞,袁力.中美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J].全科护理,2010,8(9A):2338-2339.

篇5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因此它必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同时,又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物质文化形态,即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群布局,艺术文化设施等。第二,制度文化形态,即以社会关系反映出来的文化。如学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第三,观念文化,即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形态。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第四,心态文化,即内隐于师生中的无形的深层文化形态,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①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广义校园文化的外显形式,如校园思潮,校园教育,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制度,校园文化设施,校风学风等。按其功能还可以简略划分为思想修养型、学术智能型、艺术美育型三个系列,或三个系列的综合。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校园建筑的差异。中国的大学校园通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高高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墙内进行。而美国大学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的“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学校与其他领地的分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心中存在着无形的分界线。

这种差异和中西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院墙文化自古就有而且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于用围墙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地及利益。围墙是中国民族文化趋于封闭、向心、内敛与含蓄的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又与中国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不开。②另外,院墙文化实际上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维护,中国人一般遵循内部开放,对外封闭的原则,对外界采取封闭防范的态度。而美国人的房子,包括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以房屋为中心,四周向外敞开,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也是一些低矮的栅栏,给人以对外开放的感觉。美国人性格外向、直率,崇尚自由和竞争、爱冒险。这种敞开的建筑布局与中国的院墙文化相反,体现了美国人对外开放、内部封闭的居住文化心理。

“教”与“学”的差异。中国大学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教师只是把提前备好的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全盘而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依然以提问、背诵、作业为主,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忆工具,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差。另外,大学生学术能力也比较差。可以说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了一群考试的“高手”,而非是具备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极具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学校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空间,如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等。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平等,上课气氛自由轻松,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而且学生的任何发言都会受到鼓励。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个案讨论、小型辩论赛、论文中期发表报告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课余生活的差异。中国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很单调,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社团组织的由学生选择参加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参加这些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是首要任务。因此很多学生只顾埋头苦读,对其他社会生活知识与社会实践漠不关心,一心只读“圣贤书”。

美国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非常活跃,学校鼓励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讨论决定。他们的活动花样繁多,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或设计方案行事,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获得技能,求得个性发展,其活动氛围也是充满了自由和民主。

独立与依赖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大多都是由父母来承担的。很多人认为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自食其力。而父母也认为赚钱供给孩子读大学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地依赖父母。

美国的大学生非常独立,崇尚个人奋斗,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打工来挣取学费和日常开支。有的学生业余时间有好几份工作,即使再辛苦,也不会向父母伸手,因为他们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名字而已,而不是财产,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拼搏才能获得。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校园文化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导致不同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性本善与性本恶论。“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人原本都是善良的,人生只要固守住善良的本性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安于现状”,“安分守己”,“知足者常乐”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美国文化恰恰相反,受基督教的影响,尊崇“原罪说”,即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源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了原罪,被赶出伊甸园,到凡间受罪。因此为了改变原罪,人们就要不断地辛苦劳作。

集体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中国人提倡集体、社会、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在处理各类关系时,必须做到“克己守道”、“循规蹈矩”、“自我压抑”、“与集体和领导保持一致”。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好静、谦虚忍让,并力求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而美国文化极端推崇个人主义取向。美国是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传统的国家,崇尚自由平等、个人奋斗、英雄主义、实用主义的“美国精神”。美国人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满足,还包括个人意志和自我的实现。

求稳与求变。中国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管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追求一个字“稳”。人们习惯于“相安无事”,“知足常乐”,“安居乐业”的行事准则,因此做任何事都是以“稳”为前提。而美国文化的真谛在于“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不停顿。他们认为没有创新、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和未来。因此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他们始终相信靠自己的双手就能改变命运。

对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不难理解,美国校园文化既有先进、积极的方面,亦有落后、消极之处。因此,我们应该在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精华部分。

首先,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借鉴美国校园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尽量提供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冷静分析、自主决策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注重学术,阐释思想,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理念。我国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但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刚进入校园时,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另外,可以多举行各类学术报告,使学生亲身感受学术和思想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学术的兴趣。

最后,制定开放的课程体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课程基础以及教师专长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允许在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其次,课程开设具有多样性。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的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③

总之,中美两国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及教育体制的不同,校园文化从建筑、教学、课余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合理、进步、精华的部分,促进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新型的综合性人才。(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注释:

篇6

物理教材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依据,做好教材中物理实验的编写是必然要求。面对我国现存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我们不妨尝试对比国外优秀教材中的实验编写,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为我国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一些支持。因此,我将选择我国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与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中光学部分实验进行对比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此次对比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课标》要求方面存在的异同点,发现我国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引起人们对我国物理实验的思考和重视。对比美国教材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形式、数量、实验仪器及插图等与我国教材之间的差异,找出美国教材中的存在的优点,从而参考和借鉴国外优秀教材中的优秀实验,为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为我国现有的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改进建议,也为我国的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意义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课标》要求方面存在的异同点,有助于发现我国在制定物理实验《课标》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光学实验部分实验的开设形式、数量、实验仪器及插图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有利于为我国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加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比两本教材中“光的偏振”这一具体实验,有利于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美国探究实验的具体过程,有助于为我国的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参考和建议,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更好的培养符合时展的新型人才。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重视。我国各位专家学者对中美教材中的实验部分进行了多层次的比较研究,探索更适合我国学生情况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现已有大量的关于中美高中物理实验比较研究的文献问世。

2006年11月祁映宏在《中美2套高中物理教材学生实验的比较与研究》中,统计了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对两国教材学生实验编写的特点做了比较研究,提出学生实验设计的认识观和学习观,最后特别强调了美国教材中的一些可借鉴之处,并对我国物理教材中学生实验做出了反思与期待。

苏州大学的沈国强在2010年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套物理教材的科学探究内容异同。比较分析了两国教材中的科学探究的数量、内容、方式等,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观念的理解、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制约“科学探究”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延边大学的陈雪对高中物理实验教科书实验部分分为表层结构包括实验数量分布、实验体系结构、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插图语言四个部分,和深层结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三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分别进行数量和文本分析比较。并根据结论对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编写提出建议。

刘建智和李兰对一套美国高中物理教材(栏目名称为《Physics Lab》)与我国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部分从实验数目、实验器材、实验的编排与实施、语言分格及其他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对我国在今后编写或修改高中物理教材时应适当增加实验数目、实验内容与时俱进、适当增加光学与原子物理部分的模拟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的数目,并增加实验的开放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李兰在研究了前人已有的结论与成果之上,以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历次改革与发展为背景,对两国物理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设置在实验数目、实验编排、实验器材、实验插图、实验语言,以及基本科学概念、科学实验过程、科学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戚静芳在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主流教材比较的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两国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总论、实验形式、试验数量和具体实验内容等,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列举其异同点,并归纳出各自特色。通过比较发现了两套教材实验总数多、实验形式多样化、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关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相似性。同时看出两国教材在实验与学习内容的融合度、不同形式实验数量、对探究过程的设计、对实验材料的使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对研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区别。

郭丽丽构建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模型。从实验内容、实验设计和实验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对人教版物理教材和《物理:原理与问题》中的物理实验进行了静态比较研究,并根据比较研究得到的结论,对我国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从实验内容的选取、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呈现方式三方面提出建议。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苏蕴娜在《中美澳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设置比较研究》中,从实验的选择、实验的编写体例和实验的呈现方式三个维度对中美澳三套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了定量统计以及定性分析,强调物理实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

印晓明和陈坤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中美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在“光学”部分编排进行对比,提出从“知识”走向“智慧”、从重视物理“实验”到进行科学“实践”、以学科“融合”提升“综合”思维的理念,提高学生理科学习的“自我生长能力”,将培养学生在科学领域内“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陆雪娇以“抛体运动”为例,对中美两国常用的两种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呈现方式和实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实验呈现形式的总体差异,以及中国教材中还存在缺少探究性实验,实验器材、实验内容的选择不够贴近生活,实验缺乏创意等问题。

高赫男和石红选取了中国人教版物理教材和美国《物理:原理与问题》为研究对象,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的数量、器材、栏目、插图及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利用文字、图形或表格等形式描述其异同点。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2010年版)中,对教材中的物理实验根据它们在物理学和物理教学中的地位、难易程度、用时长短、学校的器材条件,分为了: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以及问题与练习。

《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已经渗透到物理教材中的各个部分,包括了课后习题部分。本文中所选的物理实验是光学部分实验,有中国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以及美国教材中光学实验部分的起步实验、迷你实验、物理实验。

(二)物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其含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不断发展和壮大。目前,从广义来讲,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一切材料,包括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也包括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从狭义来讲,教材是指教科书,也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本文中的物理教材是指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的规定,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编写的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高中物理教学用书。

(三)科学探究

在物理学史中,运用科学方法的第一人当属伽利略。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依据。所谓“科学方法”就是经验(以实验和观察的形式)与思维(以创造性构筑的理论和假说的形式)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伽利略所用的科学方法包括:设计实验(以检验特定的假设)、对现实世界条件进行理想化(以消除任何可能掩盖主要效应的次要效应)、限制探究范围(每次只考虑一个问题)、定量方法。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学生们在学习探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时将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工作,但是学生们也应该培养自己从事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在我国现在的高中物理课标中规定的科学探究需满足七个要素,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四)科学素养

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即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对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四、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可行性论证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通过查阅文献研究明确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了解我国各位专家学者对中外物理教材及实验编写的对比分析。并通过问卷及访谈等方法,了解本地区高中学校光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联系我国《课标》对此部分的要求,对比本地区的高中学校在光学实验课程开设是否与《课标》要求相契合。

2.归纳、整理出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对比两国《课标》要求的异同点。

3.对中美两国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总论部分详细阅读,并总结归纳,对比两国实验总论,发现其优缺点。

4.整理中美两国教材中光学部分实验,从实验形式、内容及数量分布、插图等方面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得出结论。

5.并对两国教材中“光的偏振”这一具体实验案例,按照教材编排要求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根据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体会以及通过本实验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美国教材在实验编排中的优点。

6.根据对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以及两国教材中光学部分的实验对比,得出相应结论,并根据结论为我国物理实验的编写及实验教学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二)可行性论证

1.现已经有很多位专家学者就“中外高中物理实验对比”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以有大量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存在,能够为本人提供参考,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通过大学的学习以及教学实践,本人熟读了我国物理《课标》的内容,理解了《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以及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

3.在实习期间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有效避免学生的排斥心理,进而来了解所在学校有关物理实验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期望,能保证得到较为准确的信息。

4.本人对该课题存在浓厚的兴趣,能够对我以后从事物理教学工作提供支持与帮助,能丰富课堂内容,形式多样,让我有信心完成此次研究,为我提供了动力。

五、论文进度安排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准备阶段(2018年10月—2018年11月)

1.确定选题。

2.查阅大量有关该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了解我国专家学者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避免重复劳动、偏离主题。

3.分析资料设计初步撰写方案,提交老师指导,根据老师指导意见进行方案的调整,按照方案执行。

(二)实施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2月)

1.选取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梳理出高中教材中的光学部分的实验。

2.选取翻译版美国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梳理出光学部分的实验。

3.设计调查表,选择宁夏本地部分高中学校,调查对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个数和开设形式。

4.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指导老师批阅,根据老师修改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完成开题报告。

5.找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中国《普通物理课程标准(2003)》,归纳总结出有关物理实验的要求。

6.回收调查表,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准确数据分析宁夏本地部分高中学校对物理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情况,了解本地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三)总结与论文形成阶段(2019年3月—2019年5月)

1.将相关资料进行汇总,书写论文提纲,完成大体框架。

2.根据两国教材要求进行“光的偏振”实验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3.根据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初稿,请老师进行指导和修改。

4.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重新整理有关资料,对论文初稿进行反复修改,完成修改版。

5.再次请老师指导修改,完成论文撰写。进行,请老师审阅。

6.论文定稿。

六、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途径

(一)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光学部分实验形式多、个数也多、设置在不同的模块,在整理的过程中很容易漏掉一些实验。

2.在调查本地高中学校光学部分实验开设情况中,个别老师存在不重视、不认真回答的情况,学生也会有抵触心理,会使得到的数据不准确。

3.由于美国没有专门的物理课程标准,所以在进行对美国《课标》物理实验要求归纳时,可能存在不准确,概括不全面的情况。

4.在对比结论与建议时,认识不到位,会过分将自己的感情带入,使得得到的结论过于简单,语言过分学生化,不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普遍的结论。

(二)解决的途径

1.在归纳总结教材中的实验时,要细心,力求全部都被归纳。将自己的总结反复进行核对,做到归纳全面。

2.在进行调查时,对同一所学校要选择不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老师可以选择物理实验室管理老师和物理学科任课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调查。深入学生,与学生聊天,增加学生的信任,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尽可能使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3.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涉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阶段所有学科的标准内容,并没有提到过多的物理实验内容标准,其将物理实验归纳与科学探究之中,所以要找到有关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总结归纳。

4.进行学习,从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

七、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2] 祁映宏.中美2套高中物理教材学生实验的比较与研究[J].物理实验,2006(11):24-27.

[3] 沈国强.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0.

[4] 陈雪. 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D].延边大学,2011.

[5] 刘健智,李兰.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比较[J].湖南中学物理,2013,28(01):1-5.

[6] 李兰.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设置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7] 戚静芳.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 郭丽丽.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9] 苏蕴娜. 中美澳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设置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6.

[10] 印晓明,陈坤.中美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在“光学”部分内容呈现的差异与启示——基于培养学生科学领域内“核心素养”的视角[J].物理教师,2016,37(02):74-77.

[11] 陆雪娇.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的比较研究——以“抛体运动”为例[J].物理通报,2018(05):99-102.

[12] 高赫男,石红.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的比较研究[J].中学物理,2019(03):31-34.

[13] 江芳,王国英. 教育研究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1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16] [美]阿特·霍布森著,秦克诚,周培森,周国荣译.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17]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编写,戢守志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篇7

一、模块教学与固有教学的区别

模块教学模式与固有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区别。首先,从教育理念角度分析,固有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知识为核心,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模块教学的教育理念是以素质培养为核心,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做到学以致用[1]。其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固有教学的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占据的比例较大,技能教学环节占据的比例较小;而模块教学模式高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并未有明显区分,而是在理论中有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再次,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分析,固有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以教师语言阐述为主;而模块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法、探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发现式学习法等以学生参与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同时提升能力,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在学习时也通过边聆听边动手实践的过程掌握知识点及其应用方法。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绘画教学逐渐缺失的原因

目前,部分高中在美术教学中逐渐缺失绘画教学,分析其原因,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将绘画教学理解成针对小学生或初中生开展的教学内容,部分高中生也认为不需要学习绘画知识,认为绘画教学意义不大。二是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长期缺乏正确的绘画训练,绘画水平不高,难以创作出成型的艺术作品;并且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一周一次的美术课程难以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绘画技能。三是部分高中生认为自身的绘画水平有限,对绘画学习不感兴趣,不愿作画。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绘画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逐渐缺失[2]。

三、模块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美术教学,可促进绘画教学恢复自身地位

针对绘画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逐渐缺失的原因,高中美术教师除了需要重视绘画课程教学,还需要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爱绘画课程,采用正确的绘画训练方法,在让学生喜爱绘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绘画技能,使其具有创作绘画作品的自信[3]。将模块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美术绘画教学,可以达到上述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可有效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高中美术绘画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入地体验绘画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喜爱绘画。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绘画教学的作用,教师就需要拥有专业的绘画能力,具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意识。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绘画水平,不断感染学生,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绘画兴趣的目的。模块教学具有非线性与生成性的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归纳与整理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要将教的思路与学的思路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具备探究精神,并在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第二,可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感悟能力。美术是学生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绘画艺术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在绘画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过去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学生在学习绘画时存在功利思想;部分学生在学习绘画课程时会产生枯燥、烦闷等心理,这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绘画教学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可以显着提升学生对绘画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应用模块教学法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开展各种绘画活动引导学生实践。学生在绘画活动中能够提高综合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各项能力有效提升的目标。

四、高中美术绘画教学中模块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 尊重学生存在的个性化差异现象并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并且在学习绘画时也会因自身能力差异而存在学习效果差异化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实际绘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教师可在前几次教学中积极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在之后的课堂上将学生分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教师不应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而应结合绘画技能的特点,根据思维活跃度、手工能力、学生对绘画艺术的认知三个方面分组,保证每个小组都包含有这三方面优势的学生。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绘画知识时,可向小组学习任务,由思维活跃的学生构思策划,由手工能力强的学生制作,由对绘画具有较高认知的学生点评。最后,小组内展开艺术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每名学生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也会对绘画学习产生较高的兴趣。

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时,在引导学生学习这幅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合作创作出一幅《日出·印象》。作品的构思由小组内思维活跃的学生完成,构思后向负责绘画创作的学生阐述;负责绘画的学生将作品创作出来;最后由对艺术认知较高的学生评价作品。三者要进行良好的沟通,找出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作出改善,以敲定最终的作品。通过这样的过程,小组内的每名学生都得到了绘画艺术的培养,并且提升了创新思维,绘画课堂的教学目标也得以实现。

2. 利用趣味教学法活跃绘画课堂氛围

绘画教学除了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利用绘画实践的过程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在绘画教学中不能采用呆板、模式化的教学方法,而要尊重学生的创作思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充分表达出来。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并充分表达思想,教师就需要利用趣味教学法活跃绘画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放松心情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创作思想的目的。

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毕加索的作品《卡思维勒像》后,可以利用趣味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采用猜谜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所画的内容,让学生猜一猜自己画的是谁。此时,教师画的人物应是学生中的一员,而非知名人士,因为学生虽然可能认识知名人士,但是未必对其有着较多的情感,而创作学生画像会因学生之间较为熟悉、存在较深的情感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能够激起学生画肖像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同伴的样貌并熟悉绘画步骤。

3. 注重绘画技能传授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绘画时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创作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在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后,需要注重绘画技能传授的方法。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总结自己学习绘画时所用的学习方法并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学习绘画的经验,可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还可以将绘画技能教学划分成若干个环节,针对每个环节开展精细化的教学和反复训练。因为要想保证绘画作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学生就需要熟练掌握且灵活应用每一项绘画技能。另外,教师要慎重对待反复训练的环节,因为反复训练容易降低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在每次训练时设计有趣的训练方式,从而始终保持学生的训练兴趣。

4. 情境教学中要注重实效性

学生要想在绘画学习中获得一定的进步,就需要感受绘画艺术作品的美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绘画艺术的美。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融入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产生学习兴趣,并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学生的生活元素,但要合理地引入,避免因大量引用而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结语

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注重绘画教学,并采用模块教学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有效结合、相辅相成,进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了绘画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将其灵活应用于作品创作,从而在绘画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政策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硕士研究生是其研究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刊登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分析,分析股利政策在硕士论文中的选题走向,旨在为下一步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一、样本的选取和分析方法

1.样本的选取。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中进行了精确筛选,从而选出了2000年-2013年相关硕博论文55篇,考虑到硕博论文的选题差异,本文特剔除5篇博士论文,其余50篇硕士论文均选作研究样本。样本所在的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了解硕士学位论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方向。运用EXCEL软件,对选题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得出对该研究课题下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相关建议。

二、样本的的数据分析

1.选题视角分析。从搜索的结果看到,硕士研究生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政策的研究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而选题的视角也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影响因素等,具体分布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5年起,硕士论文对股利政策的研究视角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股利政策研究和与相关传统理论的关系研究,而更多地考虑到管理者及市场行为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同时,开始出现了将中美企业进行对比的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分析。通常,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2013年的有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硕士论文的题目调查后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我国硕士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具体分布如表3(有些论文不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

在比例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理论分析研究是研究的基础,是最基本和最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在当今硕士论文的题目中,单纯的理论分析命题方式已逐渐退出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创新亮点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当然,样本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及建议

1.选题内容方面。从2000年到2013年14年的检索数据来看,我国硕士围绕《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这一主题的论文选题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依旧集中在与相关经典理论的关系中。同时,与期刊论文相比,多元化的趋势仍旧有待加强。

2.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探讨的研究方法仅仅是从论文题目中看到的,并未深层探究文章内容。但就题目而言,能够看出除了理论分析之外,许多论文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比如“管理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管理层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等,在这些文章中,管理者对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作用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或者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硕士论文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依旧可以反映出未来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的趋势。

3.建议。综上所述,我国硕士论文在该课题的论文撰写中呈现着选题较集中,且重复性强的特点,涉及面相比其他课题而言较窄。但是近几年,硕士论文的选题范围开始扩展、科学性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也已经表现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不断增多。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建议:第一,中国的硕士论文选题应广泛参考国外文献资料,瞄准国际前沿,而不能仅仅把视角放在国内市场;第二,在选题方面,硕士论文应该注重研究具体的问题,避免大范围的泛泛研究。同时,应鼓励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原理、理论解决问题;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硕士论文应考虑使用更多、更加创新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以便使我国硕士论文能够与国际接轨。(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注解:

① 段洪波,张双才,刘甜甜:《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篇9

一、中美高校入学考试内容的比较

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覆盖高中所有必修课程,考试内容是中学教学最基础的和最主要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这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适当脱离课本的分析能力,从而减少高中生整日陷入题海的不良现象,以改变高中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减少大学入学考试对高中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基础知识型的考试类型。这可以从考试大纲中得到体现,即以中学教育内容为主,不强调渗透大学教育的内容。这主要也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大学入学率过低、入学竞争过于激烈等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就高考作文来比较一下中美教育的区别。

美国的作文一般不定题目,而是定“场景”。譬如: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样生活?任选一个州,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场景”一旦限定了,每个任写的内容就基本上是一致的,学生之间的可比性必然很高。这类作文显然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才有可能完成。美国教师出的作文题都非常宏大,譬如,《我心目中的美国》、《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样看人类文化》,这些宏大的题目使学生兴致勃勃。实际上是知识性、趣味性的作文题唤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在满足心理需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写作这一工具。美国大学招生考开卷作文。许多大学提前半年到一年公布作文题。题目很有意思,比如西北大学有四道短作文题:第一,创造一个能代表你的人生的首字母缩写;第二,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他们将什么素质传给了你?第三,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物,如果让你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第四,请给明年的申请者出一道作文题。这些开卷作文题非常有特点,更绝的是这些试题都是从上届学生为下届学生征集来的,芝加哥大学是这样的,西北大学也是这样的。哈佛、耶鲁的作文题,年年不变。他们不怕作弊。要说怕,他们更怕的是闭卷作文给孩子带来的弊端。作弊毕竟是少数人,但是闭卷作文的弊端伤害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中国的作文大多是命题作文,尽管题目都一样,但各自写的内容会相差甚远,文与文之间常常缺乏可比性。作文题目小而具体,顶多一句话,《一件小事》、《我的老师》、《面对大海》两三个字乃至一个字的题目也不少见,如某次的作文题目为《变了》、《买镜》、《霁》、《忙》。这些笼统而含糊的题目很容易发生歧义,出题者总习惯于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甚至费解难懂的题目来难为学生。高考闭卷作文考的是速度。比如跑步,有短跑、中跑、中长跑、长跑、马拉松……我们现在考闭卷作文只能测出短跑,排除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考闭卷作文,孩子是封闭状态,是防备状态,而开卷作文是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与人合作的状态。

比较中美两国的作文题目就会发现,美国的作文题多侧重生活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评介,而中国的作文题则侧重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及道德问题评判。美国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心人类命运方面的世界性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展现自我意识、想象力及生存技能。中国教师则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上,为了作文而作文,对写作之外的能力不太关心。作文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即文字的表达能力,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题目应当倾向文学化。然而,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其政治、伦理色彩太浓。

造成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中国,高度集中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统一的中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客观上为实行统一考试创造了条件;中国文化和考试传统对于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考试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而在美国,中学教育的灵活性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就无法对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和内容作出统一的要求。当然,不同的考试科目设置还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人才观。在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上,尽管以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在评价手段上,以知识为中心和以能力为中心的两种模式仍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中美高校入学录取方式的比较

美国高校入学录取标准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学生历年的学业成绩。其次,推荐信必不可少。最后,学校还要审核填有学生的学业成绩、活动情况、获奖记录等情况的申请表以及论文。有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还要进行面试,从各方面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高中生考大学的过程,就是他在中等教育阶段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美国高考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灵活的考试制度作保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不过,美国大学招生重视考生发展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情况既有优点,也有弊端。其优点有: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选拔人才,录取标准既体现文化素质又体现能力和特长,使不同层次的考生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允许学生双向选择,对高校带来压力。其存在的弊端有:招生制度多半受政治影响太大,尤其是公立大学要以州政府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太讲究个性,使得某些学校降低了录取标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辩证的看待是正确的选择方向。

我国高考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分散办理相结合的方式,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是其突出特点。教育行政部门既是高考的决策机构,又是管理和执行机构,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的实体并没有真正实现包括计划权、考试权、录取权在内的自主招生权,忽视了考生的自由选择权和个性特质的存在。首先,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对不同性别、不同学习经历与背景的考生不具有适应性与公平性。其次、“填志愿”模式和“第一志愿绝对优先”的游戏规则使考生处于被动的“待分配”地位。最后,以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的不合理性。仅以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相对公平,防止腐败,但是这种简单、片面的人才判定标准只是片段式的,无法全面、完整地评价考生,结果导致一定数量才华出众的学生因考试失误而被拒之理想的高校门外。

三、我的思考

首先,要客观正视考试的存在。怎样评价孩子,不是孩子的难题,而是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的难题,甚至是全世界的难题。考试只是一个公平尺度,是衡量一个学生水平和学识才能的尺度。不是所有问题都是考试造成的,实际上很多问题是社会竞争造成的,不用考试竞争就有可能用其他方式竞争,高考只不过把学生将来前途和社会地位竞争弄到高考考场上来,通过高考考场体现出来。

其次,要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考试的功能是检测还是淘汰?中美教育观念存在冲突:在美国,考试是教师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手段,就画画而言,教师不在乎你画什么,而且教师也参与,美国学生画完画后,从来不问“像不像”,只问“好不好”;中国学生只问“像不像”,不问“好不好”。中国学生善于模仿,美国学生善于创新。但是,在中国考生就是择优汰劣的最终极、最权威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考试本身只有检测功能,没有汰劣功能。考试的检测功能有先天缺陷,所以需要相对完善和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

再次,要善于学习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本国国情实际应用。为什么美国的高考没有导致应试教育?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以高考的考分为唯一衡量的标准。美国是我学什么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你考什么;我国是考什么我学什么。美国是教育指挥高考,中国是高考指挥教育。中国的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的学生“学得少,悟得多”。中国幼儿园学的算术足以应付美国二年级的数学课程,在美国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还向人请教有关百分比的问题;美国二年级就开始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而这是中国大学生才能作的学问。不同的教育体制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成年后的中国学生大多表现出基础扎实、思想依附、唯书是从、缺乏创新精神的现象;美国的学生大都表现出敢想、敢干、富于竞争。为何产生这样的反差呢?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1)中国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严重脱节。中国教育采取的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初级阶段,很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对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对前人知识继承和掌握,而长期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悟”性。到了大学才开始学做研究。而此时,由于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没有从小得到培养,创造力缺乏,难怪“悟得少”。(2)美国教育重视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一贯培养而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根基不牢,“学得少”。但美国注意对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重视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的培养,“悟得多”。最佳的教育的模式是应是既保留中国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吸收美国重个性、重自主性、重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善于学习其他国家有用的经验并且外为中用,古为今用,同时结合本国具体情况把它们加以改造,使之更符合我国各方面的需要,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和高校招生选拔制度。

结束语

中美普通招生考试制度仍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但由于各国的实际国情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盲目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只有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坚持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才能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考试制度,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乃美,蔡炽昌等.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版,218-223.

[2]黄全愈.中美教育比较――关于考试与考试制度[J].中国教师,2004(2).

[3]杨光富.美国高考制度的三大特色 [J].中小学管理,2003(5).

篇10

    1. 相关文献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 CNKI、Google Scholar、ECO、PROQUEST 等数据库,以“期刊”、“学术期刊”、“科技期刊”、“学术研究”、“比较研究”,以及“Comparative Analysis”、“Academic Journal”、“Scientific Journal”、“Comparative Research”为关键词,获取中英文文献。在关于跨文化、跨语种的学术期刊与所属学科的学术研究的相关研究中,有徐庆宁[1]、郝晋萍等[2]、毛一波[3]、张玉华等[4]、张玉平[5]、陈光宇等[6]、王英辉[7]、邹文华[8]分别研究了我国和外国某类学术期刊在文献类型、报道时差、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等方面的差异。Mendler- Johnson 和Luis e[9]、Soteriou[10]、Hon Fun Poon 和 Chris Row-ley[11]分别研究了不同国家的某类期刊的文章。这些研究所涉及的期刊刊期都较短。涉及较长时期学术期刊的研究有:Craig W Trumbo[12](涉及八份传播类期刊的 2,649 篇文章)、Leona M English 等[13](涉及英国和北美宗教教育杂志 10 年的文章)、Bon-court 和 Thib aud[14](涉及三份政治科学杂志从 1973到 2002 年的文章)、袁会[15](涉及两份杂志近十年的选题) 等的研究。关于单一语种或文化下的学术期刊的专门研究亦有不少,如:Wadhwa、Suresh K[16]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 / 塑料方面的学术期刊;Blank和 Rebecca M.[17]比较了 《美国经济评论杂志》 学术文章的双盲或单盲同行评审;Cote 等[18]采用引文分析方法研究了消费者研究杂志对社会科学文献的影响;Gentry 等[19]研究了 1986- 1991 年期间运输和物流期刊中作者的从属关系,并与之前三个时期的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张新平等[20]比较了中国期刊方阵与中文核心期刊;而孙景峰[21]、杨阳和王瑄[22]、凤元杰等[23]、李树民和许静[24]、余韬[25]、王昆欣和高飞[26]分别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科学、物理、管理学、医药学、电影类、旅游类学术期刊。归结起来,现有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发行方式、出版介质等方面,期刊的订户、被阅读频率、被引用频率、出版格式、主题、评审方式、作者、研究方法等也受到了较多关注。国内针对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不少,例如,张伟远[27]就如何提高研究质量的问题,选取了中、英、美三国的五份远程教育杂志 1997 和 1998年两年内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者针对特定中文期刊从不同角度对中英文的远程教育期刊进行了比较研究[28][29][30][31][32],大多关注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文章数量、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研究主题、 论文撰写、文献题录信息等,但所采集的期刊信息跨越年份较短,多为两三年间的情况,很难反映较长时期内的研究趋势上的变化。

    2. 关于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

    为了更清晰和确切地对比研究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内容上的异同,我们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和适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类标准。科学性当然是首要的标志,但“适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分类,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如徐辉富[33]、黄盼和何仁生[34]、李爽[35]等在各自研究中提出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 (内容) 分类,但大多都是服务于某项具体课题研究(如:为了研究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分类,等等),或为远程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而做的分类,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缺乏系统性或不够全面的问题,并不适合本项研究对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丁兴富[36]将远程教育学科内容分为十五个细目,基本涵盖了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各个重要内容,但此分类过于“细致”,且混合了远程教育内容(如教学设计、学习支助服务、比较研究等)和层次(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培训等)。张伟远[37]在论述远程教育研究的时候特别指出:远程教育的研究和远程教育学科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还讨论了远程教育可以着重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我们制定研究内容分类维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归结和借鉴现有文献中对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诸多分类,我们以为,远程教育研究内容可以从六个维度来剖析:

    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研究;重要领导的相关讲话、政策法令;远程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与分类;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心理学 (及相应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远程教育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理论。

    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政策制定与立法;测量与评估;成本效益研究;远程教育心理学、远程教育经济学等交叉理论的应用研究。

    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远程学习交互;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入学动机等研究;远程学习评价。

    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

    包括:国内外远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学过程和模式研究;课程设计与开发和使用;各专业学科的远程教学;各层次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建设与评价。

    资源与技术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关键技术的开发、教学应用和效果评价;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应用及相关研究;资源、技术与平台的标准和共享机制的建设。

篇1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于1989年在美国问世,该书在美国各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曾获“全美图书奖”和“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喜福会》这部小说以“喜福会”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她们女儿之间的故事,它是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喜福会》中包含着中美文化冲突、沉默与打破沉默、中美不同婚姻观和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等众多主题。然而,还可以从两代人不同友谊观这个新的视角来解读《喜福会》的主题,并揭示出不同友谊观背后隐藏的中美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差异。

二、中式友谊观

《喜福会》中四位历经磨难的中国母亲在美国结缘,因为有着同样的痛苦经历,都说着蹩脚的英语,她们一起组织了一个定期的聚会—喜福会。几位母亲之间的友谊是典型的中式友谊,一种有意追求持久性和稳定性,并能达到很大程度上的和谐友谊。

在中国,友谊是际关系一个重要的范畴,其逻辑起点是家庭、家族或者亲缘关系。所以中国人倾向于把朋友当成自家人,并且希望友谊能像亲缘关系一样延续。《喜福会》中母亲吴素愿去世后,女儿晶梅开始接替母亲的位置,并在琳达、安梅和映映阿姨的耐心指导下,充当起母亲在此活动中的角色,从而将这份友谊继续延续下去。

对于中国人,彼此要接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交流很深,摸清对方的习性和脾气,发现彼此志趣相投后才会在心里认可对方为朋友。《喜福会》中四位母亲之间的深厚友谊就是一个好证明。这种友谊一旦被确定将是一生相随的事情,不会轻易更改。中国人友谊的保持,朋友间需要不断地接触、交流情感。中国人很喜欢去朋友家串门,两三人坐在一起聊些工作杂事、琐碎家常。他们关心朋友的生活,喜欢了解朋友的近况。总之,四位母亲之间的友谊就是典型的中式友谊,一种和谐的友谊。

三、美式友谊观及中美友谊观的碰撞

《喜福会》中四个女儿晶梅、薇弗莱、露丝和莉娜出生于美国,成长于美国,并在美国完成了高等教育,她们是典型的ABC。虽然她们是黑头发黄皮肤,长着中国人的面孔,但却已完全拥有美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美国文化中,美国人虽然也非常重视朋友和友情,但是在重视友情的同时他们也看重彼此的隐私。他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和个性的独立,总是尊重朋友的选择,而且也不干预朋友的生活。这就是典型的美式友谊观。那么,母亲们传统的中式友谊观碰上女儿们新潮的美式友谊观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一)晶梅追求的自由与平等

在《喜福会》中,像大多数中国母亲一样,吴素愿对晶梅寄予厚望,一心希望她能成为一个天才。然而,母亲强加于女儿的意愿注定了母女之间很难发展一段和谐的友谊。

母亲想把她培养成为一名钢琴家,然而,对于母亲的安排,晶梅暗下决心,“我一定要阻止她愚蠢的骄傲。”平时练琴时,她故意偷懒、出错,以至于在演奏会上出丑。在她看来,母亲的想法与行为既荒唐又可笑,于是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终于产生了很深的矛盾。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引起的分歧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归根到底是母亲不知道如何与女儿做朋友。在美国文化中,朋友之间是平等的,朋友从不将自己的的意愿强加于他人。

《喜福会》中,晶梅通过自身的反抗,显然她要告诉母亲,她虽然看起来是中国人,但她是美国人,她有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有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权利。然而母亲很难理解女儿美式友谊观中这种完全平等的观念,她们之间酿造了诸多误会,母亲始终无法与女儿建立和谐的友谊。

(二)薇弗莱注重的人格独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都希望自己儿子成龙,女儿成凤,因为儿女的成功便是自己的骄傲。但是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鼓励每个人为实现自身价值,建立独立意识而奋斗。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成为朋友的前提是尊重彼此的人格独立。

薇弗莱在母亲龚琳达的教导下成为全美少年象棋冠军,母亲以女儿的成就为荣,处处向人炫耀。女儿看不惯这种中国式的卖弄和吹牛。“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谭 101)母亲的行为忽视了女儿的独立身份和人格,令女儿感到尴尬。

在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中,成功和别人没有多少联系,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母亲要尊重女儿的人格独立,方可与女儿发展和谐的友谊。中国人对待朋友时较感性,而美国人对待朋友时偏理性。充分说明了在理解友谊这一概念上,中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亲与已完全接收西方文化的女儿之间有着不同的友谊观,但双方却没能及时地对这种友谊观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正确理解,因此在很多年里,母女之间都存在着对彼此的误解,也错失了建立母女之间和谐友谊的机会。

四、分析中美不同友谊观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美国是典型的个体主义社会,因此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构元起主导地位,相反美国人的独立自我构元起决定作用。对于重视独立自我构元的人来说,其重要任务为追求独特性,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善于表达自己和直接了当对话。而对于重视互依自我构元的人来说,其重要任务是把自己融入群体中,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说话委婉化以及洞察他人的心思。由此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了中美友谊观中对于友谊的不同期望。

美国人崇尚个体独立,朋友之间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打听对方的隐私。与此相反,在中国,朋友之间的亲密度是比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还会为对方提供具体帮助。

五、结语

《喜福会》中两代人友谊观的不同导致了母亲与女儿之间一直很难建立和谐的友谊。双方友谊观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论文写作和教育的服务],但是最重要的是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两种价值观的差异。因此,为了母亲与女儿之间能够建立和谐的友谊,双方在交流与相处时应该给予对方更多的宽容与理解,使得彼此之间建立友谊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误解下爆发的矛盾。

【参考文献】

Samovar,L.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楼鲜艳.中美友谊观比较.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谭恩美. 喜福会.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篇12

翻转课堂译自英文“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美国“翻转课堂”取得的经验,还是我国各高等院校在本科教育中进行的探索和实验,都证明翻转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习成绩提升。

二、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中西高等教育中本科生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存在本质区别。国内是“填鸭”式教育方式,而国外是“放羊”式教育方式。国外高校课堂教学除教师讲授外,有一半时间是课堂讨论,即专题讨论课。教师结合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给出目前学科中一个专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由于课前布置,让学生广泛阅读讲义、参考书籍和科研论文,学生准备充分、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活跃,对该主题目前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了讨论,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因此,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理论体系,并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培养。同时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国外高校每门专业课程分有习题课、实验课和辅导课。通过习题课讲解,加深对知识和理论体系的认识。如悉尼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电气工程技术”课程(包含电子学与电路课程内容),总学时78h,其中,课堂讲授26h,实验16h,习题课26h,辅导课10h。而国内高校课程越开越多,但课程学时数越来越少。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总学时64h,其中,课堂讲课56h,自学交流2h,课堂讨论4h,实验辅导2h,课外实验20h。因此,国内高校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几乎没有更多时间进行习题讲解和专题讨论。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较差。

通过近几年课程教学发现,国内教师和学生以考试及格、获得学分为教育目的,而国外则以实用的知识传授(教师)和求知实用(学生)为教育目的。

在课堂教学方面,国内、外高等院校都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西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与提问,教师必须回答。由于学生对授课内容有充分的了解,甚至有些问题与教师的观点不同。而中国课堂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可问。因为,他们平时很少看书,只有期末考试前用功一下,如有问题也是寻求考题之类的。

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国内学生较差,课程学习是为了得到学分,而不是获取知识。而西方学生一旦进入本科学习,就能制定学习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观点,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三、课程内容和教材

国内专业课程及内容设置较细。如自动化专业分别设置“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而国外高等院校分类较粗,将上述课程设置为“电子学与电路”和“电路分析”两门课程。另外,国内自动化专业基础课“控制理论”分为“自动控制理论1”和“自动控制理论2”,而国外设置为“控制导论”和“高级控制”两门课程。

课程内容上国内外高校也有差异。国内高校基础课程内容多,国外基础课程内容少而浅,但国外可通过选修课加强基础课程内容,如“模拟电子学”和“数字电子学”单独作为选修课,可弥补基础课学习的不足。

其次,国内外高等院校本科生课程教材内容差异较大。国内课程有各种各样的教材,不同院校和不同地区均有各自教材,甚至有些是所谓的“精品课程”,一本教材可以使用多年;国外除基础课“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有材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自编讲义。国外高校要求老师每年根据学科发展增加新内容,这样,教师每年工作量较大,要花大量时间备课,但教学效果较好,可结合学科前沿发展授课。总之,国外课程内容自由灵活,注重实践。

四、结语

通过国内外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培养的对比,两者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一方面,中西方高等教育起步时间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受前苏联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投入匮乏等因素,导致高等教育及课程设置趋于专业化,而不是系统科学化。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教学理念不同,中国以“灌入式”教育为主,虽然基础较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西方更注重实践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因此,中国高等教育除保持基础扎实特点外,应结合中西方教育的优点,遵从高等教育自然规律,积极借鉴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和方法,创造更能适应中国乃至世界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模式,即减少必修课程数量,改进专业化培养模式,实施“工程师”培养模式。同时,采取自主学习、专业灵活选择、注重实践的方式,以通才教育(通识教育)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祖来,刘瑞瑜,黄国雄,杨盛安.“翻转课堂”在材料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考试周刊,2015(17):173-174.

[2]UTS Handbook[EB/OL].2014.http://handlook.uts.edu.au/archives.

[3]江学建等.大学课程设置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国内外大学创新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78(1):26-31.

[4]张文英.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与启示[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5,131(3):155-157.

篇13

不难发现,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10分钟就可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此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包含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同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毫无疑问,当我们用10分钟完成美国学校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像美国学生那样得到多方面的知识收获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我们常常笼统地说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比美国难,其实,我们只是难在数学课程上,而其他课程,尤其是社会人文课程,美国学校的要求则远远高于我国。美国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按规范要求查文献、写论文,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从中美两国社会人文课程的比较来看,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难度低,教学要求更低。这意味着,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我国的教育落后于美国,而人文素质是构建创造能力的总支撑,这方面的缺陷则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根基性的缺陷。

即使是数学课程,我们的难度也只是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在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也就是说,在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我国学生的教学优势则不再显现。当中国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解高度抽象的数学难题的时候,美国的学生在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全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和形成相应的能力。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脱节,而美国的孩子却在中小学阶段就不断积累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国学生由于深埋在智力游戏般的数学谜题中,使他们没有时间参与各种对他们的未来有更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际生活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我表达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是基本忽略的,而美国的教育却极为重视。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中,含有很多非常实用并且学生无论将来干什么都用得着的内容,包括如何在最短时间里介绍自己,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在众多可能性面前恰当地选择等等。显然,美国学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方西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非常细致的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