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云课堂教学应用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云课堂教学应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云课堂教学应用论文

篇1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只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挖空心思地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以灌输式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满堂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没有提供机会给学生思考;学生被动思维、被动学习,导致他们探究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问题。 

二、问题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令人堪忧。第一,很多学校是大班上课,有些班级人数达到100多,不利于师生间课堂操练及互动。第二,不少教师不善于提问题,不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第三,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第四,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教师偏重于给学生讲授考试技巧,忽视课堂提问题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 

1.问题教学法的特点 

根据英国samford大学对问题教学法的研究报告,问题教学法有如下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学习,教师引导,生成问题,激励学习,问题只是发展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媒介,通过独立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2]它的目标是:以问题为载体,把提问题贯穿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问题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中,可以通过以下环节展开。 

(1)课前设计 

教师在备课前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什么角色。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合作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第二,做好一堂课的起承转合,提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个人经验,我认为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创设教学情景,有助于导入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利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2)课堂教学 

第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生成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视频片段、音频材料、新闻广播、名人演说、科普知识等材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如ppt或相关教学软件,给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生成问题。 

第二,换位思考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换位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比如设计多种提问题的方案,选取最优的问题,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及作出的回答进行反思。 

第三,注重小组学习。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以3至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小组讨论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教师提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成绩差异等诸多因素,提出的问题应该循序渐进,要把问题分成几个层次。如在做快速阅读理解时,教师首先设计一种容易、浅显的问题,即在课文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然后设计一种比较深

层次的问题,这需要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对比、推理、总结等,才可以得出答案。最后设计开放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在课文中基本找不到答案,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班级学生共同讨论,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提示,最后一起攻克难关,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 

(3)课堂教学评估 

运用问题教学法后,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运用如下方法进行课堂评估。第一,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参与的情况,以及回答问题的质量,来判断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是否起到作用。第二,问卷调查。教师通过设计问卷的方法,检验学生是否认同教师的课堂提问,从而了解学生对问题教学法的认可度。第三,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注意把课堂问题延伸到课外,布置新问题,使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媒介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习惯。第四,教师反思总结。教师对教学情况要及时进行反思,定期进行总结。教师要反思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感兴趣,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遇到什么困难,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等。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问题教学法在启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积极意义,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通过设计问题,布置问题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安卓:英文名Android,是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的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2.微平台: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以手持终端为主要载体,以语音、图文、视频等为主要应用,以互动交际为主要特色,并与传统互联网无缝融合的新一代移动互联平台。

3.随身课堂:是指在安卓智能操作系统和“微平台”等新技术支持下,建构于移动设备之上的一种“自由、自在、自如”学习的新方式,“随身、随时、随地”学习的新课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安卓是当前移动设备上最热门的操作系统,微博和微信是当前最热门的移动应用。微博和微信在国内外都属于“热点”新生事物,尤其是我国腾讯(QQ)公司首创的微信更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并形成了部分研究成果,但研究还不够深入。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网搜索,相关研究论文主要集中于微博、微信的商业化运作上,也有部分论文对微博、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行了研究。具备一定代表性的研究论文有:陈晓靖等的《浅谈高校微博隐形课堂》、万国迎等的《探讨微博教学对公共英语教学的促进》、袁磊等的《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杨敏的《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等。直接以“微平台”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未找到与人文素质教育直接相关的论文。由此可见,对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平台”在教学上的如何应用、如何建构随身课堂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非常广阔的研究空间,极具研究价值。

三、研究价值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计算机与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得多媒体应用成为教学常态。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又催生了教学云平台、云课程和云资源。当下,智能化手持式移动终端快速普及,一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平台”移动互联浪潮正席卷而来。这一新技术、新平台的出现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教育界必须对这一新技术的应用保持足够的关注并加以研究。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学生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认为开发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随身课堂,可以极大地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空间,使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上发挥重要作用。本项目的研究价值有二:第一,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平台”,运用移动互联技术,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空间,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通过“随身课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第二,对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发手持移动终端的教学资源,运用“微平台”构建高职人文素质随身课堂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因此,本课题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为切入点,在安卓“微平台”上建构随身课堂,在开发手持移动终端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空间的拓展上具有一定的开创价值。

四、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①探明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随身课堂在高职人文素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②探索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随身课堂的本质与内涵,应用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具体实践方式。③在安卓“微平台”上建构随身课堂,开发移动终端可用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资源。④在实践中对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随身课堂应用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不断改进。

2.研究内容。①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随身课堂在高职人文素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取得的经验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找准基点。②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随身课堂应用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随身课堂的本质与内涵以及应用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具体实践方式。③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随身课堂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在安卓“微平台”上建构随身课堂,开发移动终端可用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资源。④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随身课堂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运用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随身课堂进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通过分析试点班级的学习效果,从实证的角度对基于“微平台”的随身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不断改进。

3.研究假设。①安卓“微平台”是热门的新技术,将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②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应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全面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4.拟创新点。①将安卓“微平台”这一新技术手段引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②探索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随身课堂应用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具体实践方式。③在安卓“微平台”上建构随身课堂,开发移动终端可用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总体研究思路是在参照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学生调研、教师访谈、专业座谈等方式,明晰微博、微信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使用现状,进而开发出基于安卓“微平台”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其应用方式,将试点班级与对比班级进行比较,从实证的角度对“微平台”应用于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韦星.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28-130.

[2]韦星.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现状调查报告――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2013,(14):153-154.

[3]韦星.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21):375.

[4]韦星.例说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J].消费导刊,2009,(21):176.

[5]韦星.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项目设计[J].青年文学家,2009,(21):203.

[6]韦星.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消费导刊,2009,(23):150.

[7]韦星.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24):83-84.

篇3

篇4

  一.指导谭老师做好班级工作

  教书首先要育人。要想做好班级工作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有耐心。谭老师刚从校园毕业,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刚任班主任时遇到问题过于急躁,处理班级事务很不理想,也给他带来为难情绪,整天愁眉不展。我看在眼里,利用课余时间和她交流,调整她的心态,告诉她班主任工作千端万绪,要想一下了做好是不可能的,只有从头做起。首先要健全班级组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制定班级公约,要求全班学生用班级公约来严格要求自己。遇到问题要冷静,要有耐心,平时多和学生交谈,多了解学生,和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有话敢对你说,把你当成好朋友,要以群众的力量来做好班级工作。平时利用班队会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小型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师生情感,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爱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透过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远大理想,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潜力。经过指点和共同探讨,使谭老师解除了心理上的顾虑和工作上的压力,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经过在工作中实践,总结经验,增强了工作潜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指导谭老师做好教学工作

  谭老师虽然学历较高,年轻,精力旺盛,但教学实践潜力不足。刚教英语担心教不好,我就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传给她,具体指导她怎样备课,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利用空余时间互相听课,及时探讨,及时向她点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和她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在她的公开课前多次听她上课,指出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并指导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联系课文资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到课堂教学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会使学生对书本知识学得快,掌握得牢,同时也会使学生增强实践潜力,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我的指点和辅导,谭老师教学水平逐渐提高,教育潜力不断增强。公开课上得很成功,并在教研活动中取得了必须的成绩。她所写的教研论文多次获奖。

  以上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青年教师谭小云所做的一些点拨和引导,也是我就应做的。我相信谭老师定能成为我校的骨干。目前是教育教学改革盛期,我们每个教师都应用心投身于新的课程改革中去,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实行新课程、新理念,转变教学观念。用心鼓励青年教师,使他们成为教育界的栋梁之材,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青年教师总结范文

  透过二年多的师徒合作,张老师、刘老师俩位青年教师进步很快。2006年中考成绩均名列全县前茅,刘老师的语文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二名,并且被评为校园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年度考核为优秀。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张老师的论文《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在山西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刘老师的论文《阅读品味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本次活动中也获得了一等奖,我的论文《教师如何照顾到班里的“差等生”》也获得了三等奖,今年三月我的论文《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在少年素质教育报——语文专刊(教研版)上发表。这些成绩和收获,我感到十分欣慰,仿佛看到了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正在成长,看到了我们二中的期望,我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在这一年中,除了在常规的备课、讲课等环节上交流和探索外,我重点指导她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从学生管理入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从学生的心理着眼,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主动性。

  三、从学习理论着手,不断反思教学实际,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四、从总结经验出发,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潜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五、从打造精品课开始,引导青年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由骨干向名师迈进。

  张老师、刘老师俩位青年教师在我的指导下扬长避短,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就。我相信,今后我们师徒合作的将更加和谐、有效。

  指导青年教师总结范文

  20xx年9月,校园安排我与青年教师张老师、刘老师建立了师徒关系。当时,我是中学一级教师,县教学能手,20年的教学经历和6年的班主任经验,校园把两个青年教师交给了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我一向乐意与青年人交流,有多年的带徒经历,我相信必须能与她俩共同提高。

  建立师徒关系后,我们三人在同一个办公室、带同一个年级的语文课,几乎朝夕相处,给我们指导、交流、合作带来了方便。一年来,我们从制定计划、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到方法的选取,以及课后反思,简直是全程研讨。她俩经常向我提出有关教情和学情的问题,我总是耐心细致地给她们讲解,并从理论上分析,实际中论证。同时,我也从她们身上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真正实现了互帮互学,师徒相长。

篇5

名师要信守教育本真,在观赏中探究课堂的高度,在学习中不迷失自我的态度。观课中,我们惊叹于名师举重若轻的课堂驾驭能力,流连于名师动人心魄的细节魅力,沉醉于名师和谐温馨的课堂情景,折服于名师启人心智的导引艺术,从审美的角度上讲,我们是带着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名师课堂艺术的。观赏是为了学习,学什么呢?一般来说,学名师课堂提供的精准预设、自如调控、扎实知识、娴熟沟通、启智语言等。如果我们回到教师专业化来看,说到底,就是夯实我们的专业技能。

(一)追求理想的教学设计

我们设计了“追求理想的教学设计”的主题活动,在实践基地学校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追求理想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和追求理想的数学活动设计的全面研讨。

2010年3月24日~3月31日共 6 天的时间,我们开展了以“关注实践智慧 彰显教学个性”的主题活动,以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讨为内容,采用课堂观摩、课例点评、互动研讨等形式分别在杭州北苑实验中学、绍兴柯桥中学、桐庐实验中学进行教学交流活动。2010年3月25日,在“杭州市初中名师绍兴县课堂艺术展示活动”中,来自杭州大关教育集团的王月明老师和杭州文澜中学的王薇老师分别执教了两堂精彩的专题复习课。王月明老师的《身边的数学》,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的什么作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整堂课取材紧紧围绕丰富的现实问题,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概括出基本图形和能力;以知识为明线,以方法为暗线,对九年级的复习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为广大初中毕业班教师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复习模式。王薇老师的《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一堂课,节奏明快,平易近人。一开始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既引出了课题,又了解了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时间,通过循序渐进的逐层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类、怎样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怎么操作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整体认知。在授课过程中,王老师凭借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利用现成的教学用具不断改变题目形式,既直观又形象,让学生在动中学,举一而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展示了杭州市名优教师的魅力和风采。

在导师的主持下,上课教师先进行自评,简单分析本课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而后名师班学员杭州采实教育集团王丽丽老师、杭州文澜中学王薇老师、杭州四季青中学刘英老师等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她们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之后,杭州师范大学的刘堤仿教授和林永蔚教授结合教育理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由笔者总结,在充分肯定教师们的课的同时,指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提出课堂要以高效为核心要素,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实现教学的“低负高质”。

(二)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2011 年5月 12 日~ 5 月 13日,4位名师培养对象分别展示了概念课、复习课和课题探索课的教学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把自己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在一堂课内进行了充分展示,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共鸣。比如,既然“数学玩的就是概念”,那么一堂有效的概念课该如何上?一堂漂漂亮亮、热热闹闹的数学课,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在课堂上教师讲10分钟,学生练习该如何设置与反馈?复习课能否用错题导学的模式进行尝试?杭州市数学会理事长施储老师在点评的时候结合上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概念课、探索课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讲解,使听课教师受益匪浅。这次基地实践活动,也举行了名师师徒同台授课展示的活动。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师徒对教材进行共同分析、共同设计,在共同展示后还一起进行了反思,讲述了在共同准备过程中及授课展示中的感受与收获,那是一种内心的感悟。基地导师以及杭州师范大学的教授们精彩的指导和点评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头脑风暴,还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数学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不断探索与思考。那些耐人寻味、具有深刻哲学高度的指导,使得名师工程培训的过程充满睿智。

师徒同台是我校名师工程初中数学实践基地在对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培训和专业引领上的又一重要举措。在这次教学观摩中,我们既领略了新教师的活力与名师们的风采,也充分感受到他们所在学校教学实践的特色,以及名师们对学校工作的引领与辐射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我们对教学的有效反思,提升了对在学校、区域范围内更好地发挥应有的骨干引领、示范作用的重视,营造了互助帮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

2011年10月27日,杭州市初中数学名师班在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举行了一场试讲与磨课的活动。本次活动由特级教师郑永杰主持。刘堤仿教授、施储老师、名师班班主任林永伟教授等专家参加了本次活动。上午,名师班的王丽丽和郑娟两位老师进行了“浙派名师经典课堂”的试讲。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共同演绎了《定义与命题》与数学文化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午,各位专家和全体名师班学员共同参加了磨课活动,专家们指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然数学教育也是一种文化,当把数学教育纳入文化的殿堂,那么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全体学员和专家一起就“概念和定义”“命题的结构”等课堂中的困惑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之后,分小组再一次对两节课的“课堂引入、例题设计、精选练习”等环节进行了再讨论、再思考,使数学文化和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结合。次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学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举行了特级教师报告会,上午是郑永杰老师和盛志军老师所作的观点报告,下午是姚志敏老师和施储老师所作的观点报告。4场观点报告让学员领略了专家的睿智、独到,再一次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引领我们前行。郑永杰老师的《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从郑老师信手拈来的故事中,娓娓道出了教学犹如行车,需瞻前顾后;教学犹如科学实验,需变化创新;教学犹如魔术,需好奇质疑。精辟的言语、独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学员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与教学。盛志军老师主讲的《数学文化课堂初探――构筑高效数学教学的两大支柱》,给我们拨开了挡在我们眼前的云雾,看清高效课堂的本质:教师需“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盛老师向学员推荐数学教师必读的三本书《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怎样解题》《数学的精神 思想和方法》,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很好地迈进高效课堂。姚志敏老师主讲的《从“效率”走向“效益”――初中数学教学课案分析》,介绍了他从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课例和自己长期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提炼出的5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并紧密结合课例,阐述了不同内容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员们的思想得到大碰撞。施储老师主讲了《资优教师成长与资优学生培养》,施老师独到的关注视角让学员眼前一亮:资优教师应关注自己的教学生涯质量,资优教师对资优学生的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施老师阐述了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及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现状,指出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应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个体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本次观点报告会不仅在理论上给学员作了系统的引领,激发了学员对教育的更深层思考,而且也让学员深深体会到导师们的殷切希望与勉励。

(三)关注课堂核心要素

2011年12月2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基地全体学员进行了主题为“有效数学课堂的核心要素探讨”交流活动。李卫星老师以《高效课堂课例点评集锦》中的《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为课例,从合情的学习、合众的学习资源、合心的学习指导、合情的课堂生成、合适的激励评价六方面介绍了有效数学课堂的核心要素。郑娟老师结合自己浙派名师展示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向我们介绍有效课堂的五个方面的准备:(1)课时目标具体、明确;(2)教学设计扎实、有效;(3)学生思维主动、优化;(4)基础训练实时、适度;(5)教学反馈多元、及时。潘云芳老师的发言题目是《洗尽铅华还本真――一节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的原生态数学课》, 从一位教师的课堂点评为切入口,把我们带进了有效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考虑的问题,分析教师出这道题目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要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设计问题,而不是概念的传授、习题的累积等。王丽丽老师结合自己的《定义与命题》,谈到教师过分注重生成、课堂流于随意等问题,提出教师进行的有效引导,要进行有效的预设,做到简洁真实、循序适切,只有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对有效数学课堂的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促进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实践反思:内化修炼提升素养

指导基地学员进行教学研究是基地的第一要务。我们将研究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微格的问题分配到各个小组,在名师培养对象教师的带领下独立或合作、限期或分阶段开展研究。

(一)在反思中修炼品质

名师培养对象周芸佳老师的课题《初中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获得市立项,形成了三个观点报告《数学课堂教什么》《学生参与式评价》《授人以鱼的乐趣》,撰写了课题论文《初中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显性知识,隐性方法》《关注差异,提高质量――抓好后三分之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和策略研究》。2010年3月周老师参加了名师班展示课并作学校教学改革专题交流;2010年5月在省领雁工程奉化送教活动中上了展示课;2010年8月给慈溪市骨干教师作了讲座;2010年10月参加了陕西省数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名师风采展示活动,上了展示课并作专题讲座;2010年12月参加海盐县骨干教师基地实践活动,上了展示课并作专题讲座。

潘云芳老师坚持素质教育,潜心教育科研,勤奋学习,勇于实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5年来,潘老师执笔撰写的《基于主题研修的教师作业能力提升行动的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成果分别荣获杭州市西湖区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论文《图示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于2011年12月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上发表,《初中数学导学稿的设计与使用策略》荣获杭州市西湖区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初中数学导学稿的设计策略》2012年4月在《浙江教学研究》上发表;课题《初中数学导学方式与策略研究》获得市级教研课题立项。

(二)在反思中引领团队

名师培养对象王丽丽老师,在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因材施教,形成了自己简练有效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喜爱,获得了同行的肯定, 教学成绩优异。她任教的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在整个年级中名列前茅。她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注重教科研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善于学习,主动阅读,勇于反思,及时提升,整理成文,并具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起着引领作用。2012~2013学年,她撰写的两篇论文在区内获奖,一个课题在市里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其管理科学,讲究方法,本着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进行教学,连续被学生推选为“我最满意的教师”。作为数学教研组长,她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上有更深的体悟,并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带领学校数学教研组教师快速成长,在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和很多荣誉,得到了市、区教研员的肯定。王老师参与研究的省级重点课题《学程导进:初中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获得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研究的杭州市重点课题《初中生自主超前学习下教学指导有效性的行动与研究》获得杭州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三)在实践中破解疑难

基地名师培养对象李卫星5年来多个课题和多篇论文获奖,其中《挖掘人文 放飞人性 激扬智慧》获浙江省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有效学习:初中生数学学习指导策略的构建与推进》获杭州市第一届普教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课题学习:基于浙教版教材的挖掘拓展与学教策略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十三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论文二等奖;《教学生学:初中生学习指导策略的构建与整体推进》获杭州市第八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优秀论文;负责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培育的实践研究》获浙江省“十一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研究第三轮立项课题评比三等奖,《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初中数学问题导学的策略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届普教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中的探索与应用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十四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论文一等奖;《浙教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梳理与开发的实践研究》获浙江省第五届教研成果一等奖、杭州市第三届普教类教研成果一等奖;《把握课堂生成资源 驾驭学生智慧动态生成》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年第2期;主编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导学新作业》(浙教版初中各册)和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总复习优化设计(数学)》。他每年都有多个课题或论文获区一等奖,其中学科专题论文自2000年至今保持着区一等奖“十三连冠”的纪录,被评为杭州市第一届教育科研标兵和杭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

(四)在教研中凝练风格

篇6

1、抓教研组长的学习。定期召集组长理论学习、听课、评课;赋于组长责任,让他们带动全组的教师开展互听、互学、互研活动,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素质。

2、抓课前教案检查制度。不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督促每一位教师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并在期中、期末组织了两次全面的常规检查。

3、做好课堂教学评估。协同教师就如何“减负增效”、“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本学期,校领导、教研组长到课堂听课均在25节以上。

4、做好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教导处认真做好后进生的期中、期末试卷分析工作,并建立完备的后进生档案,以点带面,抓全校的质量的提高。

通过努力,现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二、教研成绩突出。

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在语文教研组的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探疑求新、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数学教研组的县级课题《小学数学“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的带动下,通过全校教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教师论文获奖县级以上8人次:

陈建秋老师的生劳论文《向双手要创新》获中央教科所、《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征文活动二等奖;张叔阳老师的体育论文获市三等奖、县一等奖;陈建秋老师的生劳论文获县一等奖;徐远敏老师的体育论文获县二等奖;王春丽、徐银仙、丁海潮老师的作文论文分别获县二等奖、县三等奖。

2、教师教案、教学设计获奖县级以上4人次:

徐远敏老师的体育教案获市三等奖、县二等奖;徐远敏、张叔阳老师的数学教学设计分获县二等奖、县三等奖。

3、教学能力竞赛获奖县级以上3人次:

张叔阳老师参加县教导主任上课比赛获优秀奖;丁海潮老师参加思品优质课获县二等奖;王春丽老师参加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获县二等奖。

三、青年教师成长迅速。

一直以来,对于青年教师,我们给他们压担子,也予以他们机会如:听课——青年教师优先、严要求、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多提不足;外出学习——青年教师优先;县教研室组织的各项观摩课让好学的青年教师参加;县外的活动,更是让青年教师参加。通过几年的努力,现我校的青年教师均函授或自考即将毕业,并在县、市级的比赛中频频获奖。本学期的学区教坛新秀评比中,我校王春丽、张叔阳、陈建秋、丁海潮四位教师出线,这在同类学校中是出类拔萃的。

四、教学质量稳步前进。

学校教育是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目标。我校教科研工作所取得好成绩,其归宿就是为更好地质量服务。为提高学校的质量: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教学质量奖励制度,精心组织好校内的教研活动,经常性地开展学生竞赛,促学校质量的提高。一学期来,我校教师乐教苦教、学生爱学好学,现学校已消除了“落后班”,学校质量提高较快。

五、学生轻负担、全面发展。

创造性的人才观,需要我们在创新性和开拓性上下功夫,重视让学生有足够的自我支配时间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形成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就是我们所想的,也就是我们所做的。

篇7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模式;教学沟通;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18-02

1.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不断产生多种类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方式,其核心都是借助数字化、信息化及网络化来推动当代教育教学的前进与发展[1]。教学平台是当今高速数字化建设的产物,是多种优质教育资源以及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在教育领域,数字化与教育的结合至关重要。尤其,建立以互动性为主的教育资源类教学平台,使其能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以及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以及个性化服务,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教与学两个方面质量[2]。数字化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手段,其在教学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关系到授课方式的转变和课程建设的质量与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和人才[3]。目前,很多教育机构以及高校已经开始利用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通过平台的多类型资源,可以重点部署数字化的教学方案,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以及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下面的章节中,本文将重点阐述数字化教学平台对教学的影响与作用。

2.教学平台对教学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1)教学平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首要作用就是丰富教学的多元化形势。教学平台的应用不仅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授予的知识,而且还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获得对知识的多方面讯息,能够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点[4]。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云平台的教学资源以及互动平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云平台上,教师能够通过丰富的云资源提供的功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理解的程度。同时,学生之间还能将资源以及学习心得上传至云平台进行分享与讨论,保证学以致用。这样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2)教学平台的另外一个优势是能够将随堂测试的内容实时传达给学生,达到随教随考,随考随阅,随时反馈问题的效果[5]。教师将讲授过的内容以及试题及时给学生,学生立即针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习题做出解答,教师即刻看到学生的答题状态以及答案正确与否,同时针对学生答题内容评估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使全校师生习惯使用学习平台来进行日常沟通交流的手段。

(3)教学平台还能够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更多的创新作用。通过教学平台的信息化技术,实现远程视频课堂[6]。在校教师可以利用此学生平台达到“随堂测试、期末无纸化考试、课程设计论文批阅及留存、毕业论文评审、下发通知、资料上传、课堂视频资料留存及回放”等功能。此学习平台中的课堂视频影像资料能够长久保留,学生能够随时回看教师的上课视频内容,反复观看,以满足其求知欲望。教师能够做到将资料、作业试题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及时下发给学生。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接受教师的试题资料并做出解答。

3.结论

本文阐述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对教学平台的功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教学平台的多元化教学、教学平台的服务提供以及教学平台的教育模式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影响以及作用的深入分析。使用教学平台后,能够将课前、课中、课后、期中、期末、上学、放学各种时间段模糊化,将学习贯穿到学生的每个时间段,达到随时随地的学习状态。为今后创新性教学模式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曲宏毅,韩锡斌,张明,武祥村.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进展[J].

中国远程教育.2006(05).

[2] 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程建钢.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

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3] 王志军,余胜泉.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分析模型研究[J].电

化教育研究.2012(05).

[4] 闫静怡.LAMS与Moodle的比较与整合[J].软件导刊.2010

(03).

[5] 王木林,洪伟林.Moodle和电大在线平台之比较研究[J].现代

远程教育研究.2007 (05).

篇8

关键词 :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89-0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作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软肋——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处在动皮毛而不动筋骨的状况,认为增加一些视频、一些案例就完成了改革,没有充分理解应用文写作能力对于中职生就业后在岗位后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在于通过应用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并转化为今后岗位需求的写作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应用文教学历经多年实践,其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然而,时代的变迁、教学对象的变化、教育目标的改革,都对应用文教学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优化要求——应用文教学要与时俱进。目前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较为单薄,不成体系,不利于中职应用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梳理现状可以有效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应用文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现状出发找对策的研究

何玉梅在《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并提出提高应用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施策略:(1)充分认识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2)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3)更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动起来;(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项目教学法、角色体验模拟法、挫折演示教学法、填补空白教学法等。她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重点寻求应用文教学课堂的开放,在教学内容上开放,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开放,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和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在教学空间上开放,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室,应由课内向课处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网络延伸。曲蕾在《试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一文中,也从目前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从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角度的研究

刘群秀在《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一文中从三个方面提出可供操作的方法:(1)出示任务,明确目标。(2)创设情境,展开任务:创设情境;角色讨论;明确理论;小组讨论;着手写作;小组点评;全班点评。(3)归纳总结,完善习作。陈超英在《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一文中,针对“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提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了研究。王凯在硕士论文《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模式研究》中,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大纲不统一,教材、学时各自为政,缺乏规范、师生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提出“操作性模式”:把公文写作教学放入创设性情境中,按照不同文种一定的固有结构模式,通过严格规范的课堂及生活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动手写、在写中学,最终构建以增强中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范志云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合于高职应用文写作课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此文虽然是针对高职学生,但对于中职教学也大有启发。以上种种研究均强调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注重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周维维在硕士论文《图式理论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以图式理论为指导,首先分析了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总目标,并结合中职学生的起点能力,确立了教学目标序列,把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学习结果定义为广义的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这一图式既表征应用文写作的陈述性知识,也同时表征应用文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此基础上,依据认知心理学家关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条件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四种有效促进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的教学方法:文体教学法、范例分析法、深度仿写法和绘制图式法。最后进行实验验证,探讨了通过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提高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可行性。

从教学实用性与专业针对性角度的研究

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提出,要创新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行动导向教学平台。一要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应融合创业教育,引入现代职场模拟情境,使学生在创业和公司运营过程中选择应用文文种,并解决相关问题,改变传统单向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吐故纳新,处理好应用文传统内容与现代职场内容的关系,渗透现代职场应用文写作的观点、概念和方法,为现代应用文写作教学适当地提供现代职场场景窗口和职场延伸发展的接口,以拓展课程内涵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同时获得现代职场知识。二要创立模拟公司业务运营模块的教学模式。该文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分为公司组建、公司形象设计、公司运营交流和创业活动总结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各有特色,注重以活动带动教学,即为了模拟公司的运营活动,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按模块选择教学文种,改变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模块建设,模块化的、比较完整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平台需要不断努力,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三要营造校园应用文写作文化氛围。同时,他还提出应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价模式。

合肥经济管理学校网站上的《我校应用文模块化教学改革》一文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即模块内部构成:案例导入——选用一些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例子作为模块的导入;知识梳理——对模块内的几种相近的应用文体加以比较;基本模式——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每种应用文体的基本架构及该模块所列应用文体必须遵守的格式;例文参照——选择有时代特征、适合中职学生专业特点的典范应用文,作为学生临摹、观照的对象,加深学生对应用文体的感性认识;模块集训——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本模块的应用文体进行集中训练。此模式有生活案例,有知识构架,有示范,有训练,是目前较好的教学模式。

从写作兴趣培养角度的研究

陈啸峰在硕士论文《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中,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一般的学习规律,提出应以积极归因、赏识教育、成功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动机,以案例教学、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伙伴作文”三种示范性写作展现应用文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为策略,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并对应用文写作传统讲授方式提出了知识简明化、讲授条理化、有意义教学、形式生动形象、注重时间管理五种最显实效的策略。上述四个方面的策略较为全面地提出了解决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方案。孙成环、申荣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需突出应用文训练》一文中提出,中职应用文教学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做到四个讲清,通过情境教学法、例文分析法、讲读结合、讲导结合、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从多元化评价方式角度的研究

王晓红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一文中,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应用文教学及评价中的一些问题:(1)加强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深入研究教材,依据专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3)精心选择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写作场景。(4)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习作。(5)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浅谈关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探究》一文中也提出应根据学校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提出真实性学生评价模式,认为将评价直接与学习的具体过程相关联,能够直接考量具体学习行为,改变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局面,考核形式也灵活多样,既有笔试,也有实训式考核,既有基础知识考核,也有应用能力考核,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践考核,既有单独考核,也有团体合作考核,评价也不再是孤立的数字显示,还可以是可向教育者和公众展示的可观测的学习成果,如活动展示等。但文章未能从更具体的方面论述,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从其他角度的研究

史立群在《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谈论了网络信息交流技术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自学模式中的运用。刘斌在《谈谈提高中职应用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模式》一文中提出了导生授课模式。陈佳佳在《浅谈 PBL 学习模式在职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PBL 学习,即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le arning)。这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模式,如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动员、诊断、能力训练、鉴定和反思,等等。

综上所述,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而明确地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多见,主要是针对操作型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从理论构架、模式设想、实际操作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水平、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完整而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玉梅.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94.

[2]曲蕾.试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1):100.

[3]刘群秀.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2013(1):31.

[4]陈超英.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语文学刊,2012(5):121.

[5]王凯.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6]范志云.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118-120.

[7]周维维.图式理论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1.

[8]刘曼华.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1(5):116-117.

[9]合肥经济管理学校.我校应用文模块化教学改革[EB/OL].http://gxsmjx.com/article/Wide-reform-1564.htm.

[10]陈啸峰.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孙成环,申荣.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需突出应用文训练[J].中等职业教育,2011(10):36-37.

[12]王晓红.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2(35):12-14.

[13]史立群.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98-99.

篇9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满足新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为国家的高科技发展做贡献,同时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因此,在教学中要贯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博士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云南农业大学于2004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同年开设了两门英语课程:《英语阅读与写作》(54学时,1个学分)和《英语听力与口语》(36学时,1个学分)。在近10年的教学中,课程组的教师紧紧围绕《大纲》的要求,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课程多元化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1.博士研究生的特点。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年龄较大(25~50岁不等),社会责任感也较繁重,90%的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习任务,还必须承担家庭和工作的任务,所以,我们的授课对象应属于成人学习者。Robinson(1994)指出,成人学习者具有以下学习特征:他们愿意自主地完成学习;他们学习目的明确;他们清楚自己的学习问题,希望学以致用;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学习时,会表现出不耐心的态度;对于失败会很敏感;每个学生都明显地不同;希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他们每天都扮演不同角色:学生、研究者、妻子、丈夫等;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2.成人教育学(Andragogy)与教育学(Pedagogy)的比较。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提出了成人教育学的理论(Andragogy,andr是希腊语,意为:教授成人学习的科学),以区别教育学(Pegagogy,来自希腊语词根paid,意为:教授孩子的科学)。马尔科姆・诺尔斯进一步指出了成人教育学中的6个步骤用于指导成人教学:(1)建立一个有利于成人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2)课堂组织必须有大量的学生参与活动;(3)对学生进行学习的需求分析;(4)教学目标明确;(5)评价体系强调过程;(6)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

三、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多元化体系构建

以马尔科姆・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围绕教育部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要求,课程组教师构建了一个英语课程多元化的体系。

(一)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

课程教学管理文件是课程教学的依据与保证。按照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了一套与课程相应的教学文件。(1)制定出云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并认真贯彻执行。(2)通过对参考教材的全面分析和研究,编写了《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系列课程》教学讲义,包括“英美名篇名段选读”、“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文化知识汇编”、“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等,这些教辅材料不仅充实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教学内容体系及特点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3)任课教师认真完成常规教学的《云南农业大研究生课程教学记录本》、教学日志、教案、学生考试试卷的装订等工作,制定了学生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围绕教材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下表:

《英语阅读与写作》参考书目:

(1)《英美文学名著选读》,秦寿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The Reference Handbook for Writers,Michael L.Keene and Katherine H.Adams,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California.

(3)《英语国家概况》,谢福之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文献阅读与翻译》,胡庚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胡庚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语听力与口语》参考以下书目:

(1)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Stephen E. Luca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国际会议交流英语》,胡庚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剑桥雅思英语听力》,刘洪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跨文化交际学》,许力生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朗文英语在线学习:Business Connections (商务联系),Talking Business (商务洽谈)(学生自学并在线完成口语作业)。

(二)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

两门课程都采用过程性评价体系(Process-Oriented Assessment):学生必须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才能获得学分。(1)课堂参与(Class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2)学期小论文(Term Paper);(3)口头汇报(Oral Presentation);(4)期末考试 (Final Examination)。

在课程结束时,我们请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和建议。从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学生对课程是认可的,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能较好地掌握,评价体系设计和内容符合大纲要求,试卷客观可靠,能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课程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元化

1.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任务型教学)。针对云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特点,在《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中,实行“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teaching)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任务一:英美文学名篇名著选读,旨在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语言文化修养;任务二:英语国家人文知识介绍,旨在培养博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任务三:文献阅读与翻译,帮助博士研究生利用英语进行本专业学习与研究;任务四:英语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旨在提高博士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为其打下良好基础。

在《英语听力与口语》课程中,任课教师加强了学生用英语做学术报告训练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将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安排了国外主要外台选听,包括:BBC、VOA和CNN,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进行“雅思”考试听力训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思想,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根据博士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在进行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指导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英语学习。课程设立了公共邮箱作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同时,利用学校课程建设网,完成了“云南农业大学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上写作实验室”的建设,并在博士研究生课程中进行了尝试,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了论文写作指导服务。进入农大主页,点击课程建设网―学院―外语学院―英语―专业选修课―英语写作系列课程,查看相关内容。

四、结语

Allen Tough指出,一个优秀的成人教学的教师对学生是热情的,并能积极接受学生的多样性;他们尊重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不横加干涉;他们视学生为平等的教学活动参与者;他们愿意接受新的经历并积极向学生学习。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博士研究生的特点,利用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搞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探索并完善我校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的教学手段,建设“博士生英语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更好地服务学生。

2.完善教学大纲、教案、试题库、电子课件和教学讲义。

3.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

4.建立科学合理的博士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5.构建网络学习监控体系。

正如Patricia(1968)指出,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成人学习者发展自我导向(self-directed learning )的学习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最终不断改变自己(transformation),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Candy,P.C.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1st ed.)[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1991.

[2]Knowles,S. M.The modern practice ofeducation: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Follett Pub.Co;Rev.and Updated edition,1980.

[3]Patricia,C.Planning instruction forlearners[M]. Toronto:Wall & Thompson,1989.

[4]Patricia,C.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1996.

[5]Robinson,R. D. An introduction to helping learn and change[M]. West Bend,WI:Omnibook,1994.

篇10

截止2013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上以“翻转课堂”“反转课堂”“颠倒教室”“颠倒课堂”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找到相关文献925篇。其中,以“翻转课堂”检索到文献442篇,以“反转课堂”检索到文献113篇,以“颠倒教室”检索到文献95篇,以“颠倒课堂”检索到文献275篇。文献发表时间为2012年――2013年,内容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设计应用等方面,文献类型涉及博硕士论文,期刊等。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大约于2011年――2012年之间传入国内,之后有大量研究涌现。特别是翻转课堂和颠倒课堂的研究占绝大多数,这表明,这两种称谓是对“The Flipped Classroom”内涵的真正诠释,已得到国内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方兴未艾。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造性地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与各学科的应用,创造性地在多个平台上应用翻转课堂。

研究者创造性地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与各学科的应用有很多,例如,《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1]《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2]《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3]等。这些情况表明,研究者积极将翻转课堂纳入到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已有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目标、学习者进行分析,按照翻转课堂的要求,大胆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并付诸实施,课后不断评价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普及推广,推动国内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发展。

研究者创造性地在多个平台上应用翻转课堂的例子有《软件工程专业“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探讨》[4]《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5]《基于即时通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6]。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一般先进行模式构建,将教师,学生和相关平台纳入其中,组织好课前,课堂,课后的活动;然后在进行教学分析,对教学内容、目标、学习者、学习环境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支持翻转课堂的适当模式;接着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视频资源的开发在这里是重点;课后进行反馈反思。

研究者们共同提到的问题是翻转课堂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习意志要求较高。因此,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和自学能力不高、学习意志不强的学生来说,翻转课堂对他们是不适合的。

三、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中以“翻转课堂信息技术”进行主题检索,时间区间定为2011年至2013年,共搜索到相关文献52篇,经过甄别,最终确定相关文献数量为6篇。这表明,翻转课堂在2011至2012年间传入国内后,逐步朝着应用研究的方向发展。现将这6篇文献综述如下:

这些文献研究的一般思路是:通过预设的研究思路,精心设计学习支持体系,如学习内容导读、实践性任务、在线微视频、学习导航体系等,并严格组织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以搜集数据、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数据处理这一块,用相关量表计算出均值和方差,还对结果进行T检验,得到的结论还与国外研究相比较,最后才确定最终结论。此外,有的文献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翻转课堂的类型,将国外翻转课堂加以总结,得出五种类型,分别是(1)林地公园高中模型(2)可汗学院模型(3)河畔联合学区模型(4)哈佛大学模型(5)斯坦福大学模型,而在国内,虽然没有总结出固定的模型,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仍然推动了国内教育教学的改革。[7,8]

四、总结

总之。尽管翻转课堂在国内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却十分有限,需要学者们进一步努力,翻转课堂的研究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刘光然.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6)

[2]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0)

[3]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2013.(2)

[4]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蔡国民,董坚峰.软件工程专业“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探讨.现代教育技术.[J].2013.(9)

[5]杨丽.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软件导刊.[J].2013.(12)

篇11

翻转课堂有很多名称,诸如:颠倒教室、翻转教学、颠倒课堂、翻转学习等。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2.产生背景和优点

“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应该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的过程中,想到了制作教学视频,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这一辅导资源。“翻转课堂”整合了直接传授与建构主义学习、面授与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让教师、课堂的角色产生了根本变化。课程资源由各种教学短片构成,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聚焦新知识讲解。形式上强调片段化、碎片化,便于网络传播与学习。由传统的教学到技术支持的学教,达到“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认知环节的优化。同时,通过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建立可流动、可获取、可应用的大规模非结构化教育数据,海量教育资源与教学过程数据为智能化教育提供了服务。网络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介入手段,突破了传统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对课程教学的内容结构、教学流程结构、师生互动结构进行了优化与重构,从而带来了新的教与学方式。

二、“翻转课堂模式”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中的运用

1.运用“翻转课堂模式”优化工作室成员的职能和工作内容

⑴工作室导师(领衔人)职能:制订工作室工作规范与发展规划;起草每年度、每学期工作重点、进程安排;规划专题学习研究的方案(课程开发、学法指导、研究指点活动安排),引领专业化发展;统筹专题学习的文献资料(专家讲座视频、活动课件、活动视频、相关论文、相关专著);主持举办工作室讨论、沙龙、论坛等实践活动,对工作室成员进行行动培养;持专题培训课题研究,主编论著;工作室成员考评。

⑵工作室成员职能:分工落实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相关培训学习、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交流资料,反馈意见,参与培训后网上交流活动;参加论坛、沙龙、设计、展示、交流活动;参加课题研究,承担子课题任务;承担辐射性推广培训工作。

“翻转课堂模式”更凸显工作室导师的领衔作用,导师是团队的组织者,是活动的教练,团队的首席。其工作更类似于国外“翻转课堂”中的老师,引领学员学习、讨论,提高、分享。

2.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转变工作室成员的学习方式

工作室导师除了自己学习与研究外,要系统地安排团队成员共同学习、实践与反思。主要承担培训内容的选取,课件资源的准备,培训平台的搭建,培训过程的设计,思维展示方式的选定,培训过程的监控与考评。导师兼任设计者、组织者、学习者、指导者、评价者多重角色。

工作室其他人员按工作室发展规划,搜集资料,学习课件、视频,参与讨论交流,撰写教科研论文。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有选择地个性化学习,又有学习共同体的支撑,导师的引领,交流平台的点拨,答疑,思维碰撞。在培训中,工作室其他人员既是学习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参与者、实践者、提高者。另外,每学期若干次的团队集中培训,团队内的沙龙、论坛,教学或主题活动观摩,讨论等。由于学员间的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行能够交流分享,优化了学习流程,有效提高培训质量。“翻转课堂培训模式”作为创新培训方式的手段,促进了导师与学员的科研水平。

3.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完善工作室工作的评价机制

“翻转课堂模式”有利于学员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培训;交流分享平台有利于导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及时交流反馈,在学习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板,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导师的指导下,学员们可以分工合作,有侧重地开展研究,加强了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提高了共同体的研究针对性。

三、“翻转课堂模式”在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中运用的保障条件

篇1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4-0073-06

问题的提出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肯定其对教学的变革性影响,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表示质疑。平板电脑对教学到底能带来什么?存在什么利弊?到底有什么样的使用方式?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文献研究及基于实践的研究成果分享。

文献查找及分析

在中国知网中,笔者首先在期刊论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平板电脑”并且“教学”为

关键词 ,共检索到9条数据。再以“主题”为检索条件,同样以“平板电脑”并且“教学”为

关键词 ,共检索到77条。最后在会议论文数据库中,也以上述同样的

关键词 和两种不同的条件进行检索,分别检索出“篇名”0条和“主题”15条的文献。考虑到目前对平板电脑叫法的各种不一,又分别以iPad、Pad和Tablet PC代替“平板电脑”,另一个

关键词 仍用“教学”。iPad(这里指用iPad替代平板电脑,其他跟上述条件一致,下同)在期刊论文中是篇名9条,主题36条;在硕博论文数据库中篇名1条,主题5条;在会议论文数据库中篇名0条,主题1条。Pad在期刊数据库中篇名2条,主题32条;在硕博论文数据库中篇名1条,主题31条;在会议论文数据库中篇名0条,主题1条。Tablet PC在期刊数据库中篇名0条,主题7条;在硕博论文数据库中篇名1条,主题14条。在论文数据库中篇名0条,主题1条。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对上述文献进行去重和筛选,最终共确定文献38篇作为本文文献综述详细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这38篇文献的分析,首先从名字上以“平板电脑”作为叫法的有25篇,以“iPad”作为叫法的有13篇,还有2篇以“Pad”作为叫法,还有另外两篇分别以“Tablet PC”和“xPad”作为叫法。iPad是苹果公司开发的平板电脑,可以看出在中国几乎把iPad和平板电脑等同起来,说明苹果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对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平板电脑发展及其教育教学应用可能性、国内外平板电脑教学应用情况、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的环境需求、平板电脑用于教学的优点和变革、平板电脑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融合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模式、平板电脑环境下的资源开发和平台建设。表2是每个类别的文献统计情况。

文献内容分析

基于以上七类文献研究,下面是针对每一个方面文献研究的一些总结。

1. 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可能性

平板电脑(Tablet PC)概念于2002年由微软首次提出,其后发展缓慢,直至2010年苹果公司了iPad并对平板电脑概念和设计理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其界定为介于手机和桌面电脑之间的便携式移动设备。此后短短两三年,平板电脑在全球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势头。至2011年6月,苹果公司已销售3000万台iPad ,全球各大厂商如三星、戴尔、惠普、联想、东芝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平板电脑。

伴随着移动学习理论的发展,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的出现无疑对移动学习的实施增加了新的技术和支撑环境,是对移动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识到平板电脑将对教育变革产生巨大影响,专门针对教育教学定制开发的平板电脑也不断出现,以平板电脑为载体的电子书包和电子教材概念不断深化发展,平板电脑的巨大发展使得教育的各种软件和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和建设。

38篇文献中的大部分文献都对这一方面进行了阐述,说明目前中国已经认识到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及其将会在教育教学中产生重大影响。

2. 国内外平板电脑教学应用情况

对平板电脑用于教育教学持肯定态度的研究人员无不论述国内外关于平板电脑用于教学的情况,他们认为,国际上已经在不断推进和深化这方面的工作,提醒我们应该跟上国际步伐,把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推向更高层次。

国外在这一领域着手较早,很多国家已经启动了智能终端进入教育系统的计划。在大学、中学、小学等学段都有所涉及。在美国,苹果公司于2011年7月开始在超过600个地区启动“一对一”项目,即教师和学生每人配备一部iPad,并在上课时使用。奥巴马政府的目标是到2017年每位学生人手一本电子书。爱尔兰的中学已经用平板电脑代取传统课本。韩国也计划投资超20亿美元开发电子课本,到2015年取代纸质课本。另外,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iPad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辅助工具。

近两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已然开展平板电脑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验,如2010年深圳南山实验麒麟小学尝试了iPad上课,同时引起了社会的热议。自2010年底起,北京市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大兴区等相继开展iPad及其他形态智能终端的教学应用尝试,并已经形成了常态化应用的学校,如丰师附小、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等。2013年4月24日,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首次举行公开课,展示平板电脑在课堂的应用; 2013年6月25日,湖北黄冈第一中学初中部初一年级2班不用书本,一人一台平板电脑进行课堂教学。当前,开展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区域包括北京、上海、佛山、深圳、杭州、南京、潍坊、新疆昌吉等地,上海更是把“电子书包”项目写入了“十二五”规划。在高校研究团队中,出现了专业性的研究团队,如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博士实施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就是北京这一领域的应用推进研究课题,试图探究基于Pad有效应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以平板电脑为载体的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相关标准制定,并在《华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3月第二期发表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给出了一个技术标准体系的整体框架。

3. 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的环境需求

要把平板电脑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必须在硬件、软件、环境、网络等各方面实现基本配置,有不少文献关注这些方面。经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1)硬件或终端(即平板电脑)的保障,这跟经济发展有关;(2)无线网络,平板电脑能够便捷地用于教学,与随时随地实现网络连接分不开;(3)专业的电子课本,这里的专业指适合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开发的电子课本,而不是碎片化的、简单的网络上搜集起来的文字、图片、视频集合体;(4)适合于平板的课堂辅助教学系统,这类软件系统能够包括支持服务、评价、跟踪、知识检测等功能,具有完善功能的专业教学软件;(5)课堂管理,这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必须保证的问题,目前已有文献或实践中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包括如何控制、监督学生的课堂学习,比如控制上网、控制学习进度等;(6)基于平板电脑的碎片化资源整合,课外学习的各种资源都是碎片化的,比如5分钟课堂录像、元课件、视频、图片等,怎样将上述材料有效组合成一个好的基于平板的学习资源非常重要。(7)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方法,这里的平板教学不光是教学工具的变化,也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这些新型的教学法仍在探究过程中。

4. 平板电脑用于教学的优点和变革

平板电脑教学的优点是文献中关注的内容之一,从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大部分研究者都处在美好展望阶段及探索使用平板电脑哪些功能来教学,具体如何应用还呈现得较少,更很少有实证性研究。在这一层面,也有一些人提出质疑,下面详细介绍。

? 平板电脑用于教学的优点和变革

平板电脑应用于教学的优势来源于诸多方面,比如,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提供了低功耗和高性能结合、支持Wi-Fi和3G无线上网方式、多点触控屏幕方便支持和实现人机交互以及丰富的接口支持;还有有利于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成本更低,相对台式机而言,平板电脑更适于课堂教学;便携性、配备多种传感器、强大的网络功能;前所未有的互动性体验、流畅的程序运行能力、超长的电池续航能力、高分辨率显示屏;输入方式多样,不再局限于键盘和鼠标,可以采用手写、触摸甚至语音识别进行自然的人机交互。上述这些优点基本涵盖了大部分学者对平板电脑用于教学变革的看法。平板电脑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 平板电脑用于教学的缺点和担忧

对平板电脑的教学应用也有质疑的声音,如平板电脑的使用造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生想象力下降,在现有条件下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用户的使用习惯、程序兼容性、安全性、潜在的游戏干扰等问题,这些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其他问题,如国内Wi-Fi热点少、3G费用太高、不利于xPad的大范围使用;无法运行flash,导致一些网站资源无法使用;关机不能桌面操作,容易造成按键损坏;屏幕容易破碎;整体运行速度慢,篇幅大的文档打开慢等。对平板电脑教学的质疑将促使其在教育中更理性、合理地使用。

5. 平板电脑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从前面表2可以看出,和具体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文献占有较大的比例。说明很多研究者都试着把平板电脑教学的应用具体到某种学科中,试图找出适用于此学科或所有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整体上来看,还没有总结出其适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文献上可以看到,和具体学科结合的案例涉及幼儿数学教育、高校数字化教育、多媒体教学、小学德育、特殊教育、小学数学、中学地理、医学院校、中学英语、骨科多媒体教学、通识教育、货币创造实验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等方面,已经覆盖到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教学应用。在学科类别上覆盖了数学、英语、医学、德育、地理、特殊教育、通识教育、程序设计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比较齐全。但是在这些文献中都是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或是针对这堂课有哪些工具或功能可以用到,并没有从整体和宏观上给出总结性的方法或模式,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层次探究。

6. 融合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从文献来看,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还没有相对完善。尽管有些研究者试图总结出一些模式,但是整体上是宽泛的、不完善的,欠缺可操作性的指导。比如,有人提出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协作的学习模式;又如基于及时通讯软件的培训形式、基于浏览器的学习形式、基于手机软件的“云计算”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不太适合课堂学习,而适用于课外的碎片化学习,而且这三种学习方式都是侧重于从某种工具来说,不是从教学活动过程来呈现的。另外,还有后PC时代的移动学习方式、交互式课堂学习方式,包括简易的内容创造平台和有效的情景创设平台以及高效的交互显示平台和沟通,交流与教学管理平台、小组项目学习方式、个人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管理和资源共享工具,包括装载电子教科书,构建电子资料库,构建学习工具集,构架自己的网络电台。如果从把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的视角来看,那么适用于平板电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当前,上述两个方面在以微课程、翻转课堂等概念的指导下,正得以深入的实践。

7. 平板电脑环境下的资源开发和平台建设

基于平板电脑教学的资源和平台建设是目前实际中最需求的,但相关文献不是很多,大部分研究者在这一方面没有切入到核心问题,比如,谈到软件资源开发需要有哪些功能和部分,北京邮电大学的李青教授提到了从屏幕布局设计、导航设计、人机交互设计、学习内容设计等方面如何开发,这个方面只能在大框架上给出一点参考。另外,有些研究者只是从开发要素、原则、国内开发问题和意义来阐述,实际指导意义欠缺。平板电脑只不过是个载体,里面有什么样的学习资源才是问题的核心,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课题支撑的北京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发展

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的支撑下,我们与北京一些学校,包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丰师附小、白家庄小学、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等22所课题学校进行深度合作,自2012年底启动课题研究工作,在平板电脑教学应用方式、平板电脑教学学校层面的推进方式、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模式、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相关的研究成果正陆续发表。首都北京的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已经跨越了接触阶段,正向应用阶段推进,一些学校已经进入常态化教学应用层面,如丰师附小、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等,在教与学的创新探索方面,课题学校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应用形态涉及教学、学生学习、综合性课程设计与开展、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实施,形成了跨学科综合、高交互式特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开放时空(突破课堂内外)、综合复合媒体(富媒体)的新课程形态等不同代表性课程特征的实践。这类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带动了首都北京平板电脑教学辅助平台的生成和发展,出现了如博雅、方正、知好乐等品牌的一对一辅助教学系统。从整体来看,首都北京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整体水平领先于全国发展。

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现阶段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研究已经走过了接触、尝试阶段,正向应用阶段发展,为推动这一领域的深入发展,下面这些问题还需要持续改进。

1. 对平板电脑教学应用要加速突破美好展望层面

平板电脑的确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变革,但是怎样变革、如何实现才能真正解决当下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怎样实现教与学的创新、怎样从时代意义上理解智能终端泛在环境对现有教学系统的变革作用,这些都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应用实践,在不同学段、不同课程、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开展广泛的应用实践活动,并进行积极的环境建构。对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实践尝试,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协同推进,促进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常态化的教育教学应用。

2. 开展以活动为基础的平板电脑课堂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如何实现平板电脑有效教学应用,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和方法,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功能或工具层面的介绍。这是目前需要深入探讨的最重要的内容,要真正把平板教学引入课堂,就必须有一套适用于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平板电脑教学不仅仅是工具的变化,更需要有新型教学法的支撑,否则它依然是难以深入影响教与学的新型工具而已。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核心不是平板电脑本身,而是由它的功能衍射出来便捷性的、可操作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方法。前面所列的38篇文献中,没有发现能涉及以活动为基础的平板电脑教学应用设计类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3. 缺乏适用于支持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专业资源和辅助平台

平板电脑用于教学需要系统化的、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开发的电子课本,而不是碎片化的,简单地把网上搜集起来的文字、图片、视频整合起来的课件。否则,这样的方式对教学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变,只不过是很简单的工具应用而已,因此,专业的课程资源亟需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实现。在这一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相继成立了数字出版部门,开展了这一方面的探索,但速度、规模、应用整合探索等方面的力度都需要加强。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应用,实现良好的课堂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进度的控制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最好把这些问题以辅助软件教学系统的形式加以解决,这将是最佳的选择。能够基于一定平台借助于强大的软件功能来实现这些课堂管理和组织、监督的需求也是需要深入推进的重要主题。在北京,这一领域的探索已经物化出了一些一对一辅助教学平台,但在功能的适用性、易用性,整合其他技术形态适用的便捷性,支持平板电脑教学应用需求中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整合深度等方面来看,这些辅的教学平台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对学习者身心健康、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学习者使用平板电脑的交互方式等都是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总结

目前,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不少区域和学校已经主动开展这一方面的应用探索实践,也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和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但是通过文献研究及课题驱动的研究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整体上还停留在浅显的应用层次,大部分都是在对平板教学的美好展望或需要什么条件、有什么优缺点等主观性分析,对于到底如何使用,如何进行模式建构,怎么去使用的实证性研究以及对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效果等方面还需要加强。此外,尽管有一些数量和具体学科结合的文献,但是没有深入地从宏观上和理论上去分析引领平板电脑教学模式,实践上普遍关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其思考深度常常也只停留在这门课程,缺乏广泛推广的价值的思考和抽象的意义建构。

篇13

[1]赵景亮.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15:150-151.

[2]张晓明.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33:208.

[3]林颖.寓数于形,以形解数——论小学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6:248+259.

[4]杨奇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2:68-70.

[5]杜远堂.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07).

[6]沈凌云.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4(31).

数形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1]于宏坤.浅谈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2]黄刚.初中数形结合思想教学过程探讨[J].曲靖师专学报1998(Z3).

[3]肖鸣.浅谈初中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999(02).

[4]李延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13(27).

[5]钱建良,张菁.例说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中学生数学2014(09).

[6]胡明星.等价转换一目了然数形结合思想复习指导与能力提升[J].中学理科,2005(01).

数形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1]杜路敏.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和实施[J].学周刊,2013(22)

[2]郑金才.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4)

[3]刘术青、田炳娟.转变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J].才智,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