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艺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化艺术论文

篇1

制定精品战略,提倡精品,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和机制才可以最终落到实处。而文化艺术精品的育成首先要从艺术家创造力的涵育入手。我们知道,任何一件文化艺术精品都是由某个或某群艺术家倾力创造出来的,除了生活阅历、个人信仰和创作诚意外,艺术家一般还需要系统的专业训练。艺术家的艺术技能、个人才情,再加上必要的作品物化条件,构成了一件文化艺术精品的“胚芽”。为这些有价值的“胚芽”提供成长所需要的土壤、水、阳光等环境条件,并为这些胚芽破土而出、成长为一棵枝叶葳蕤的大树保驾护航,最后设计渠道将果子输送给有需求的人,这就是贯穿于文化艺术精品生产与消费全过程的涵育与推动机制。可以说,文化艺术精品的育成机制是一个需要各方协力的系统工程。

(一)文化艺术精品育成的环境条件

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文化艺术精品的育成需要具备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条件。首先,国家和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为文化艺术精品的生产与推广铺设有效的绿色通道,并借助法律、法规的制定来使之常态化。比如,我国近年来连续推出的文化产业政策、艺术教育政策等新的相关文化政策,都为文化艺术精品的育成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除了匹配支持政策之外,某些约束性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则为文化艺术精品生产的专业化、规范化提供了环境条件。其次,文化艺术精品的育成还需具备必要的经济条件。据有关文化产业研究的论证,某些文化产业类型的兴起与人均GDP有直接的对位关系,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可以带动经济的整体增长。这种文化经济学的分析方式也可以用到文化艺术精品育成机制的分析中。事实上,文化艺术精品的规模化生产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可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系统推进文化艺术精品生产的程度,而且国民购买力也已经可以基本支撑起文化艺术精品的消费。最后,文化艺术精品的育成需要匹配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其一,文化艺术精品的育成需要文化资源的依托。因此在文化艺术精品育成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所在环境中的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并借助各种新的文化理念、艺术手段和技术条件,在数量和质量直接推动文化艺术精品的生产。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广袤的地域,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创意,一直是文化艺术生产者探讨的重点。其二,文化艺术精品的育成需要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环境和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艺术家个体创造性的激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比个体作品创造还复杂的创意激荡环境。从纵向的角度看,艺术家既有长期积累的惯性优势,也有一定的群体依赖性和个体惰性。真正独立、自主的创作者必须在时代背景下,借助有效的手段激发和培育出来。此外,从横向的角度看,文化艺术精品的育成还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虽然在文化发展史上,不乏“悲愤出诗人”的个案,但一个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才是保障人才和作品井喷式出现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群星璀璨、盛唐时期文化精品频出充分说明了多元的文化、宽容的环境才是文化艺术精品育成的根本条件。

(二)建立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支持机制

良好的环境条件为文化精品的育成提供了必备的土壤,但“胚芽”破土而出还需要更有效、更直接的支持机制。就目前而言,文化艺术精品的育成应该在国家顶层设计之下,建立相应的引导、激励和扶持资助机制,以提供系统的、长线的、高效的文化艺术精品育成支持。我们知道,艺术家完成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影响与制约。其中,就主观层面而言,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心理诉求、生活阅历、创作灵感、形象及抽象思维能力都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此,对艺术家的“同情的理解”和“适当的管理”就构成了文化艺术精品育成的引导机制。如果这个原则和分寸把握好了,并且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那么,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国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样一来,长期困扰基层管理者的“一管就傻、不管就疯”的窘境才可以改变,而艺术家的精神独立性和个体创造性才会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此基础上,科学的文化艺术精品激励机制才可以建立起来。要实现文化艺术精品的育成,仅仅靠政府财政补贴和奖励等直接物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在科学评估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尚未确立之际,一味的补贴和奖励或许会走到精品育成的反面。久而久之,趋利的寻租心理将束缚而不是激励艺术家的心灵。艺术家创造的初衷如果掺杂了过多杂质,那么他的创造活力和深度势必会受影响。因此,分类分层管理才有可能实现正向的激励作用。简而言之,设计高效的文化艺术精品激励机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妥善处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找到一个富有成效的平衡点。而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通过政策、舆论甚至物质刺激等手段,梳理艺术家乃至全社会的精品意识。在文化艺术作品生产过程中,精品艺术也是精品生产的先导。可以说,没有精品意识就不可能有文化艺术精品的产生。精品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不是某个人靠一时的灵感侥幸创造出来的。它需要艺术家不断丰富自己,并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创作完成。在这期间,精品意识始终占据着创作者的头脑,它是创作者精品创作的先决。当创作者怀着一种生产精品的意识去从事创作时,他才会用十分的心思到生活中去选取素材,用十分的心思去结构布局他的作品,用最为真挚的深切的语汇去表现他的作品,而只有这样,那种高品位的、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精品之作才能够产生。

(三)构建良性的文化艺术传播与接受机制

文化艺术传播古已有之,方式多种多样。从远古就出现了口头传播,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又陆续出现了文字、纸质出版、电子和网络等传播方式。当今时代,传播方式中比较集中、为人们普遍接受和经常使用的传播方式是现场传播、展览式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文化艺术作品因其自身的特点,有其独特的接受机制。文化艺术作品通过受众的鉴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文化艺术鉴赏指作为文化艺术传播的接受者,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开展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文化艺术作品为了满足更多受众的期望同时又承载了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重任,不仅仅只停留在外在形式的推陈出新。受众的需求、要求不断提高,促使文化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出精品。精品本身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审美功能也深深影响着受众群格调的提升。

三、建立文化艺术精品的判定标准

(一)文化艺术精品的分层与分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文化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精益求精,力求打造文化艺术精品。然而,划分文化艺术精品和非文化艺术精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在此,我们着重将文化艺术精品与非文化艺术精品在内涵层次进行区分。真正让受众感同身受、产生较好审美感受的是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次之,大众流行文化时尚精品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艺术社会化的典范;再次之,审美功能一般、旨在填充精神生活的,便只能称作文化产品。其中,传统文化艺术精品在内容上更加具有经典性、先锋性和开创性,形式紧紧围绕内容并为内容服务,同时,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大众流行文化时尚产品在内容上具有大众性、流行性和时尚性的特点,形式多样,形态也更加开放,传播手段丰富新颖,注重受众的拓展,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在两大类文化艺术精品中,根据其基本形态又可以划分为视觉艺术类文化艺术精品、表演艺术类文化艺术精品、影视艺术类文化艺术精品、建筑及城市时尚类文化艺术精品、城市民间及公共艺术类文化艺术精品等五种。一般而言,文化艺术精品是文化工作者思想水平和艺术造诣的体现,是对时代生活的思考和再现,是一种复杂的意识活动,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的产物。因此,对文化艺术精品的判定标准绝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应该是复杂的、辩证的。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与观众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水平有很大关系。观众通过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意识对艺术作品进行观察和欣赏,经过复杂的审美过程得出结果。迄今为止,并没有专家学者得出绝对准确的审美判定标准,更多的是通过各门类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对作品进行理性和感性分析,从而得出相对合理的判定。例如:对建筑艺术作品的判定,首先应遵循“实用、坚固、美观”的标准,其次看其是否具备形象美、文化性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综合各方面数据判定是否是建筑艺术精品;对影视艺术作品的判定,看其是否有效运用影视艺术的艺术语言,将各门类艺术和谐统一,其作品是否具有情节性、文学性、表演性等艺术特征,是否具有时代感,是否具有创新性。简而言之,判定一件文化艺术精品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需要仔细探究每一门类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统一性和特殊性,并制定相应的一般标准和特殊标准。

(二)文化艺术精品的判定标准

篇2

1.2专项功能群众需求性满足吸引

由于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是特定地域的人们智慧与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其得以产生和丰富发展本身,就是其自身某种功能对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满足意义。在实际的展演策划中,可以抓住两个要点切入:群众健身性功能满足策划。即充分开发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表演性,尤其运用其表演的美与魅力,让人们积极地加入与行动起来,实现对某项技能的学习,达成自己健身性的需求满足。如通过井陉拉花的展演,引导人们“把井陉拉花改编为大众健身操引入全民健身的范畴之中”[1],则具有传承、保护与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发展的多重功效。群众娱乐性功能满足策划。即在展现策划之初,就充分挖掘其精神娱乐元素,实现人们在欣赏与学习中的身心放松。如针对凤阳花鼓的展演策划,就可以充分运用动感的氛围,策划加入一些幽默或搞笑的元素,如具有戏谑性的击打动作,具有直接搞笑作用的演员表演等,达成人们欣赏过程的身心放松。

1.3文化适应性熏陶

根据文化艺术展演服务的对象性,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展演策划就要首先在确保文化适应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对受众的教育与引导。在实际的策划实践中,有两种路径:地域文化特色适应性策划。即在展演策划中尽可能地发现与创造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与受众所在地域文化的结合点,从文化艺术遗产自身的亲和性出发,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激活更多的参与与创造。如黄梅戏在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故乡展演时,可以在黄梅戏戏曲中加入马头琴的元素等,以此实现不同文化遗产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创新的灵感。群众文化心理适应性策划。即在展演策划之初,就首先从群众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兴趣需求、个人精神提升需要,以及其他的心理需要出发,做出具有针对性的策划,实现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对群众最直接地满足。如非遗聊斋俚曲进乡村的展演策划等。

2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类型

作为一种展演,既具有非遗文化艺术的传播功能,也具有依托非遗文化艺术为载体的表演性功能,让人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与其他的具象共鸣,实现人们内驱性地学习、活动参与及创造性丰富。

2.1非遗文艺展演

根据当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性质不同,演出组织形式也不同,典型的演出有两类:单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专项展演。主要指那些无论从外在形态、内容与发展都比较成熟的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种类。在当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有戏曲类、乐器演奏类、舞蹈类与其他的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如舞狮舞龙等),他们都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主题下对群众开展相关的文化艺术教育,如昆曲的专项演出,让群众在欣赏活动中了解到昆曲中的唱念做打、舞蹈、武术,以及其中曲词和行腔,并会根据自己对其他戏曲种类的了解,展开对比性地学习,实现展演传播的目的。多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整合性展演。即按照某种科学性的程序,把多种非遗文化遗产组合起来,使其具有表演性的形式与传播的功能。如把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剪纸、皮影戏与朝鲜族农乐舞等,按照某种内容主题编排成一场文艺演出,实现对群众全面性教育与非遗文化艺术传播。

篇3

一、剪纸文化的美学特色

剪纸力求单纯但不单调,追求简练但不简单。以少愈多、以简表繁、以小见大为剪纸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我们的民间剪纸艺术,从其特点上来讲已经不再是去复制和素描。相应的,作者已经有了对其艺术作品的强烈认识和具体感受。作者从实际情感出发,将自己的内心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在这其中画面与结构式现阶段作者所着重要理解和表达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代民间剪纸艺术,已经脱离了当初装饰的必要商品特点而是掀开了艺术的神秘面纱。这对于我国剪纸艺术的发展和创作是非常有利的。正因为,现代民间剪纸艺术具备了随意性和艺术性的基本特点,它才能作为劳动人民最为淳朴的艺术表达方式发扬光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间剪纸艺术从直观上无可厚非的具备着装饰性的特点。装饰这个概念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伴随人类出现,可以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我们的民间剪纸艺术从诞生之初,确实是只具有这个属性。当时人们为了将环境装饰的更加美丽而发明了这个方式来进行操作。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装饰的属性从民间而来最终也要回民间而去。剪纸本身作为商品来讲,装饰性是首要被发现和研究的。然而我们的民间艺术家,不能仅仅止步于此。马蒂斯曾经有过这样的言论,那就是“装饰和表现是同一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总是有着过人认知力。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句话,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家要将现实的情景升华为艺术的情景,这样才能为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带来艺术思想和艺术气息。

二、作为美术教师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文化艺术带来的魅力是我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一,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传统文化当做重要的教学任务,多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部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第二,美术教师有必要留言资料扩充能量,多动笔提高绘画技巧,一点一滴的积累,是自己知识结构得到更新,成为有修养有文化的教师。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当然,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的传承和发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最后希望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在素质教育的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作者:刘峂 单位:山东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篇4

2矛盾黑桥

黑桥是一个矛盾体,他的矛盾来源于其中各个方面的差异。大量的现居人口和恶劣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是杂乱的村落,退一步是繁华的望京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前卫的艺术家与来源于乡土思想保守的务工人员这一对对差异促成了黑桥社会关系中的复杂性于多元性。黑桥村与其他的城乡结合处有着相同的特点,只不过与它比邻的是北京这个巨无霸的世界大都会,因此各方面的对比会显得更加尖锐。前文笔者描述了黑桥的人口分布,而巨大的生活消耗也促使黑桥村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垃圾,通过雨水的渗透导致地下水资源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日益增长的社会人口与不断下降的生存环境成为了黑桥村的客观矛盾。除此以外,房地产开放商的风吹草动,也成为黑桥人民最关注问题,一方面看重房租便宜,文化集群努力的挤入黑桥。另一方面,因担忧随时可能发生的拆迁而惴惴不安,这似乎加重了黑桥人民生活中危机感,也成为很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因此,希望长期稳定的居住诉求和国家频繁的房地产开发成为了黑桥村更大的现实矛盾。

篇5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从全球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态势看,主要由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科技热潮,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提升,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在此背景下,推动建设基于实景地图和位置服务的网络数字化“中国川剧文化艺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正是利用现代网络数字技术全面创新传统川剧保护与传承形式、宣传与推广路径,积极催生川剧艺术全新生存业态与发展创新形态的有益尝试。

(一)重要意义

“中国川剧文化艺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为用户提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和标点单位多媒体信息、川剧文化艺术交流探讨、艺术作品及衍生产品、虚拟现实实用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层面用户对川剧文化艺术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促进川剧艺术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全覆盖。平台以全面创新的川剧艺术资源数字化信息与文化休闲娱乐综合服务的深度融合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川剧艺术作品(包括衍生产品)数字化随机储存与调用展示、仿真还原与研究开发、宣传推广与市场拓展功能,并借此构建成现代川剧文化艺术资源系统化、标准化、可移植、能够与现代电子传媒技术充分融合的庞大数字信息数据库。平台可以满足包括移动互联终端用户在内的不同人群对川剧遗产在艺术传承、开发利用和商务应用等多方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打造全新的川剧艺术保护、传承、推广及市场营销,可以极大地提升川剧艺术数字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文化强省以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实验性推进作用。

(二)建设目标

平台以构建可视化、交互性的互动展示及大数据相关应用服务的实践研究为依托,以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川剧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为目标,旨在与传统的川剧实体演出场馆设施互为促进,建立起快速拓展川剧文化艺术作品用户群的便民惠民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基于在线实景地图漫游、在线综合电子商务功能,集“三媒合一”理念、“云服务”理念和Web3.0技术于一体,全面创新川剧文化场馆设施全景可视化应用和管理系统,致力于未来川剧市场运作的数字化、信息化,以及互动体验模式下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三)实现功能

平台建设为川剧文化艺术创作和理论建设构建网络化、国际化的数字推广体系和对话机制,全面满足川剧艺术领域的数字化动态全景仿真视听体验需求,全面整合传统的川剧场馆设施展示、交流形式,形成理论与数字应用协同发展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1.多系统集成平台定位于利用川剧场馆基础设施的综合信息数据挖掘,开发带动川剧艺术事业滚动发展的市场运作,是融川剧实体场馆、设施设备全景展览和剧场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等多媒体数字信息技术于一体,集成基于实景电子地图技术的实时漫游互动系统自助式消息生成和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最新一代综合平台系统。获得授权的用户能借助本平台快速观览有关川剧文化艺术的网络展览展会,切实解决在川剧文化艺术作品(产品)展览展示过程中,因实地场馆有限导致的大量作品(产品)只能在库房储存,而无法全部公展的尴尬。系统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开放性、兼容性、可扩展性、跨平台性、可集成性、可伸缩性等特征。

2.多技术集成平台以“电子地图多媒体信息集成”为基础,根据对于现代川剧文化场馆设施的展览展示和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集聚川剧艺术领域发展链中的关键共互技术和数字川剧文化场馆全景展示技术,以一套统一的体系架构跨越单机和网络互联应用,满足不同终端、跨平台的一体化连通与交互,支持服务器、桌面、Web和移动端的统一管理,支持在系统之间、部门之间、层级之间实现快速迁移和自动同步数据,具有离线应用和在线更新技术,以及实现分布式、多级别、支持多终端的空间数据保障流程。同时,在系统中针对不同应用模块,采用相应的数据库高速I/O存储技术、实景图像采集技术、虚拟现实PVR增强技术、360°全景图示及720°物体旋转环视技术、实时实体仿真模型测距技术、全景数字图像生成技术、移动终端全景漫游技术、电子商务端口安全接入管理技术等,确保平台在数字技术应用中的领先水平。

3.多信息集成平台以实景电子地图为基础框架,重点展现中国川剧发展的历史轨迹、地域分布、发展全貌及现状;川剧各流派的历史分布及现状;代表性剧团、传承人和剧目等。通过文字、图片、360°实景展示、虚拟现实仿真和实时视频播放等多媒体技术,展示各信息节点等场地的准确地理位置和综合信息。各地图标点单位信息集成包括平面信息编辑管理、三维信息加载,涵盖场馆设施简介、演出资讯、川剧文化旅游目的地在线订票业务等。平台提供动态新闻展示、演出信息和在线订票支付功能、位置信息服务、会员服务、川剧名家展示、在线视频收看、移动在线交流、信息在线共享、游戏娱乐、票友精彩选文阅读、川剧绝活展示、优秀剧作推荐等不同功能内容及高速搜索查询功能。获得授权的用户可通过接入标点单位自己标注预约的演出场地或交流聚会地点,自助活动通知、演出新闻、精彩照片等多媒体信息。

篇6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人格的魅力是无限的,这就要求班主任从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而不是用自己故意装出来的严肃来达到的,整天把脸绷起来,这不但不会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威严的形象,反而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心理重压。其实教师的威严是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展现的。学生正是从一些小小事情上来观察班主任的。比如,当我发现贴在教室墙壁上的《小学生守则》快要掉下来时,下课了,我立即拿来透明胶纸和剪刀,把《小学生守则》重新贴好,好几个学生看见了,立即围过来帮忙。又如,我在板书时,偶尔粉笔断了掉下来,我立即弯下腰去把它捡起来,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细微的动作中,学生自然意识到保持教室整洁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也包括班主任。发现课桌椅歪了,我就用双手挪一挪。其他同学看见了,赶紧看看自己的桌椅有没有对齐,马上摆好。这种榜样教育效果胜过单一说教,讲道理。

三、互助协作,积极竞争

现代社会处处都有竞争,班主任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竞赛项目,比如,教师节之际,我在班级组织《尊敬老师》演讲比赛,比赛前,各小组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搜集资料,有的拟稿,而后请老师修改,最后各小组推荐一名选手参与班级演讲比赛,时间由班干部商讨决定,评委是全班同学及班主任,奖状以班级名誉发奖。因为比赛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里的每位学生不仅自己要努力准备,还必须密切配合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发展小组意识、集体意识。平时有计划地开展毛笔字、钢笔字、绘画、听写、学雷锋小组等竞赛,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班级文明储蓄本人人参与登记,可以写自己做的好事,也可以写其他同学做的好事。学生好的作品可以张贴在光荣榜上,让全班同学观摩学习和借鉴。

四、防患在先,杜绝萌芽

有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时不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超前防患控制意识,不要老是在事情发生后再补救。比如:现在好多学生都有零花钱,在学生没有进入游戏机室之前就要进行超前控制,讲讲打游戏机的危害,让学生明白游戏机打不得。又如每年天气开始转暖时,我们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严禁到溪河洗澡、游泳,讲讲过去发生的事故,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使同学们从中得到教训,从而杜绝下溪河洗澡、游泳。不管是课间活动,还是任何时候的活动,都要注意安全。强调老师不在场时,不得擅自樊爬单杠、双杠。楼梯扶手、走廊栏杆也不能樊爬。对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行为习惯,我们从开学第一天就要讲明确、讲清楚,经常讲,事事做好防患于未然的控制。

篇7

(二)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是工作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通过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活动,可以实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目的,从而不断激发出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从整体水平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从事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相关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

在树立城市整体形象中,离不开一批文化艺术人才、文化艺术基础设施,更离不开代表独具当地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活动。通过对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城市资源的整理,提炼出其极富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

二、如何通过品牌服务加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建设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从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涉及的范围上看,内容丰富、表现多样,所以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活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将自身引导和组织能力发挥出来,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大力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起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在建设公共文化艺术体系中突出本土特色

要将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活动作为重点建立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应该突出当地文化艺术的特色。因为当地的特色文化艺术是地方经过不断发展、传承而来,并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喜爱。群众文化艺术品牌对于当地群众来说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但对于外来群众来说,更具有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三)将群众品牌服务跟经济相结合

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群众品牌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按照一般逻辑分析,经济是开展文化艺术的基础,只有实现了经济的发展,才能通过经济带动文化艺术的发展。反过来说,文化艺术发展了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江苏省兴化市每年举行的新春舞龙表演大赛、龙舟大赛,中国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相关文化艺术广场活动;两年一届的郑板桥艺术节;“七彩夏日”“少儿大舞台”才艺展演;“楚水大舞台”等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云集,这就是集经济、文化、娱乐为一体,很有号召力和说服力。③

篇8

(二)会受到文化体制的约束

事实上,策划人的策划工作,必须遵守文化体制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文化艺术策划人,在策划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文化遗址的约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策划人的妥协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化艺术活动策略的灵活性,进而影响到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有不少策划人在工作期间,由于受到文化体制的打压,许多创意无法得以实现,最终只能恪守陈规,继续沿用传统策划方式。从这一层面看来,文化体制制约了策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对策划人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艺术文化策划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备一定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名合格艺术文化策划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从本意上来看,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一种思想;底蕴则是一种内涵,会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底蕴是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活动中的指路明灯,是策划人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依据。

(二)艺术审美水平高

审美其实是人类透过情感与想象,感知、审度世界的特殊方式。而文化艺术策划人,则是凭借自身审美,制造活动,重现现实,表现情感,使受众在参与过程中,通过想象与审美,达到客体的相互对象化。众所周知,人类情感与想象力是艺术的主要来源。而策划人若希望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凝聚活动中心思想,实现社会意识的传递,首先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受众对文化艺术的主体产生共鸣,才能使受众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改变。

(三)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

策划是一种融合多种专业的行为,是策划人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策划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策划人本身业务能力的掌握情况。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是策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任何社会公益活动、文化艺术产业活动,若想要获得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出策划能力,做好前期策划工作不可或缺。身为一名合格的文化艺术策划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极强的创意、创新、组织等综合能力。

三、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深刻地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

创意是否合理是决定策划活动是否能够赢得受众青睐、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各种创造性思维融合而成的最终产物,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策划人员的基本素质,直接反映出了策划人情商与智商。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的综合素质,有必要使策划人深刻意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策划人应懂得如何利用抽象思维,灵活运用各类有限资源,模拟出策划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精炼的语言或其他方法,突出策划的中心思想与实质内涵。一个具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是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的,明显区别于他人。同时,心音、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全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了策划人的意境思维。其实,从过去的种种文化艺术活动来看,策划是融合文化、艺术的主要手段。所以,身为文化艺术策划人,务必要将创意放在策划活动的首位。在开展现实工作时,勇于创新的,或从活动构思,或从活动形式,或从活动内容方面,充分融入创意理念,制造出充满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文化艺术审美需求,达到征服受众的目的。

(二)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策划务必要与时俱进,保守、落后的思维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受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避免失去消费者,成为市场发展的祭品。积极改变旧思想,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思维模式对职业素质要求的约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在策划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与阻碍,大多数策划人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因创新理念不被认同而感到气馁,长此以往,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其实,在工作过程中,心态决定了工作态度。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始终相信自己,以尊重原则为创新的重要前提,敢于向权威与现实挑战,突破思维定时,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策划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弱点,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出创新精神,突破工作拼尽,开辟自己的事业道路。2.摒弃落后思想事实上,人类的创新活动其实是实现对原有事物上的再创造。虽然传统的东西过于恪守陈规,策划人受其影响,思维模式自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思维定势的积极面在于保持思维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文化艺术策划人有必要适当摒弃落后思想,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知识,凝聚艺术主流思想,实现对思维方向的引领,进一步优化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效果。3.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策划人应清楚地意识到,成功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一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只会逐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策划人应明确自身职责,了解新时期的时代背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严峻考验,通过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愿意付出,愿意投入,不怕吃苦,勇于进取,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为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

(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懂得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调研、实践等活动,不选学习,不断进步。众所周知,策划是一项汇聚智慧劳动、团队精神为一体的活动,需要雄厚的知识素养作为有力支撑。所以,策划人务必要在业余时间,多听、多看、多积累,多想、多问、多分析,多走、多做、多行动,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创新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篇9

(二)具备宫廷格调的民间艺术

康熙年间,海宁硖石就专门为宫廷提供宫灯,因此它的制作技艺非常之精湛。今天的灯彩,已不再为宫廷服务,在其发展历程中并没有沾染上过多的商业因素,难能可贵的是它依然保持着当地纯朴的民间气息。灯彩本身具有行为符号的功能,可以沟通人际关系,反映人生礼俗。硖石灯彩艺人充分发挥奇思妙想,在每个灯面的边缘配上各种装饰,并融入疏密、虚实、开合等艺术手法,承载着吉祥与祝福,体现着人们的信仰习俗、文化理念和美学意趣。硖石灯彩在制作和命名上,使用了大量的美术上的程式语言,丰富了硖石灯彩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气息。常见的有取物寓意,如用松柏、仙鹤代表长寿,用梅兰竹菊代表君子;有以物喻人,如用佛教的八宝来比喻佛祖释迦牟尼,用莲花和玉净瓶来比喻观世音菩萨等;也有借谐音来表达美好寓意的,如用“蝙蝠”、“鹿”、“喜鹊”等图案表示“福”、“禄”、“喜”等;还有就是组合转意的,如将竹条和花瓶组合,意为“竹报平安”,将蝙蝠和铜线组合,就是“福禄双全”等。经历了唐宋明清的硖石灯彩,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她清新雅致的文人气质,诗书画印集纳精粹。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不断变迁的影响下,灯彩集诗书画印于一体。这是因为硖石灯彩在历史进程中,唤起了士大夫和文人群体的参与热情,他们将诗、书、画融入其中,利用灯彩的气氛来言情、寄志、寓意,追求更高品位的趣味,充分展现出他们的艺术观。这种文人参与制灯的经历,在一定意义上脱掉了士大夫群体高人一等的架子,在与制灯工匠的切磋与联系过程中,提高了硖石灯彩的文化层次和美学价值。

(三)构思设计巧夺天工

硖石灯彩在设计中融入了制灯工匠大量的创作思维和艺术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完整且巧妙的设计规划。可以说每一盏灯彩的内容、风格都可以感受到制灯工匠的创作思路。如百花齐放亭、八幅塔、玲珑阁、品字亭、花篮、壁灯、龙舟等大型的灯彩,其中有龙舟、宝塔、亭台楼阁等各种造型的灯,其型制较大,每一个灯彩都是经过严格设计、制作精良、造型华美、构思巧妙的作品。在灯光下,常常使赏灯者有误入仙境的感觉,而关闭灯光,这又是一部缜密严谨且制作精美的建筑微缩景观。此外硖石灯彩受到海宁当地商业氛围的影响,有些硖石灯彩还承载着宣传、促销的商业功能。他们或将企业或品牌的形象制作成灯彩,或将企业产品制作成灯彩等,巧妙的构思设计为推广这些企业形象、促销商品或是拓展商业机会都增色不少。

(四)光影造型美轮美奂

硖石灯彩的光影是灯彩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缺乏美轮美奂的光影造型,灯彩的魅力就会减弱许多。硖石灯彩采用的是外向型单体结构,它的主要固定光源很单一,仅仅就是从灯彩内部发出的散光。但千百年来,经过无数个制灯工匠艺人的创作和探索,硖石灯彩利用光的特性以及变化灯彩外部造型,使得灯彩显得更加丰富美观。如将灯彩外形制作成有规律的平凹,形成凹凸有致的阴阳纹饰,再射入光线,就会呈现出灯彩幻动的感觉。如果再将灯彩的光线从上下、左右、强弱等方面调整,更是会给人各种与众不同的光影美学效果。特别是近些年,很多制灯艺人引进新科技、新材料,将光、声、电,甚至是小型发电机将其植入硖石灯彩内,更是提高了灯彩的艺术水准和欣赏水平。

二、现代设计及工艺科技突破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硖石灯彩在制作技艺上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比如传统针刺技艺的革新、LED数控系统的综合使用、多媒体的混合等。传统的针刺技艺是海宁硖石灯彩特有的技艺,这种技艺要求手工艺人有超高的眼力与动手能力。针对这一极其细微耗时的程序,海宁的灯彩艺人探索出一条新的针刺科技工艺。针法中的平针相对比较有规律,大平针针孔2毫米,通过实践研究,采用激光雕刻的技法得到非常高效的解决。小平针针孔0.5毫米左右,手工艺人一整天也只能够刺A4大小一副画面。现代的绣花机的针密度可以达到针孔0.5毫米针间距1毫米。勤劳动脑的海宁人将绣花机针刺空针的技巧运用到灯彩制作中,大大的提高了灯彩制作效率。钩针更是细致入微,采用极细的针灸针法。这一针法针的细微度只有0.1毫米甚至更细微,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北京精雕的雕刻技术能够达到此精度要求,但是北京精雕受到材质的限制,无法解决在纸张载体上雕刻,因此此技术目前尚在研究阶段。随着LED技术的发展,LED被大量运用到灯彩的制作中。LED灯体积小,特别适合灯彩这个精细的手工工艺。一件灯彩手工作品的完成,小的摆件近一个月,大的亭台楼阁至少需要十几位艺人半年的功夫,因此置入灯光光源的使用寿命决定了艺术品的使用期限。LED光源为长寿灯,在恰当的电流和电压下,寿命可达6万到10万小时,比传统光源寿命长10倍以上,这种前沿科技的运用无疑提高了艺术品的使用价值。另外,LED光源可利用红、绿、蓝三基色原理,可产生变幻莫测的色彩变化。在丰富多彩的动态变化效果及各种图像产生变化的技术条件下,灯彩的灯光视觉效果在当今得到飞跃发展。LED光源又是低压微电子产品,变幻莫测的视觉效果的发光源还可以采用微型电池即可作为能源,能源的携带以及采取简单便捷。多媒体技术在灯彩中的运用也是近年才使用的,传统灯彩制作,作品的整体造型完全在手工艺人的脑海里,艺人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对图形造像的记忆而制作,因此出现亭台楼阁基本雷同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艺人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一部分艺人在做大型灯彩之前会先绘制手工效果图,减少了作品制作过程中出现差错的现象。电脑科技的发展,为灯彩的设计带来了革新,艺人们开始使用电脑绘制效果图,亭台楼阁与现代造型完美融合,灯彩的设计实现了跨越。多媒体系统的使用也让这一民间奇葩从视觉跨越到视听结合,为传统的手工工艺跨界发展实现可能。

篇10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毋庸置疑,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教学是教师实现育人的组织和策划手段,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人才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应该思考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所能带来的效益,如果不考虑效益,教学就会变得盲目而无意义”。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与创造精神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队伍。因此,重视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美术教育前进的动力。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组织能力包括:美术竞赛组织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业余培训组织能力等,而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与制作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学示范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只有掌握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提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引领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整合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选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学科领域的资源数据库,创造更大的美术教学空间。

篇11

(二)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

大多数策划人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策划人并不具备任何特异功能,他们的所做作为均来来源于自身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所以,不要神化策划人的工作水平,不要认为任何事物一经策划人经手,便能在短期内获得理想效果。实际上,策划人功能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作为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人物,只有充分满足策划人的必要条件,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干扰,才能实现策划人的功能与作用。基本条件的缺乏,会导致策划人无法在工作过程中,施展开拳脚,其功能与作用自然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三)会受到文化体制的约束

事实上,策划人的策划工作,必须遵守文化体制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文化艺术策划人,在策划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文化遗址的约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策划人的妥协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化艺术活动策略的灵活性,进而影响到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有不少策划人在工作期间,由于受到文化体制的打压,许多创意无法得以实现,最终只能恪守陈规,继续沿用传统策划方式。从这一层面看来,文化体制制约了策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对策划人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艺术文化策划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备一定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名合格艺术文化策划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从本意上来看,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一种思想;底蕴则是一种内涵,会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底蕴是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活动中的指路明灯,是策划人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依据。

(二)艺术审美水平高

审美其实是人类透过情感与想象,感知、审度世界的特殊方式。而文化艺术策划人,则是凭借自身审美,制造活动,重现现

实,表现情感,使受众在参与过程中,通过想象与审美,达到客体的相互对象化。众所周知,人类情感与想象力是艺术的主要来源。而策划人若希望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凝聚活动中心思想,实现社会意识的传递,首先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受众对文化艺术的主体产生共鸣,才能使受众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改变。

(三)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

策划是一种融合多种专业的行为,是策划人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策划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策划人本身业务能力的掌握情况。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是策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任何社会公益活动、文化艺术产业活动,若想要获得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出策划能力,做好前期策划工作不可或缺。身为一名合格的文化艺术策划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极强的创意、创新、组织等综合能力。

三、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深刻地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

创意是否合理是决定策划活动是否能够赢得受众青睐、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各种创造性思维融合而成的最终产物,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策划人员的基本素质,直接反映出了策划人情商与智商。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的综合素质,有必要使策划人深刻意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策划人应懂得如何利用抽象思维,灵活运用各类有限资源,模拟出策划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精炼的语言或其他方法,突出策划的中心思想与实质内涵。一个具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是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的,明显区别于他人。同时,心音、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全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了策划人的意境思维。其实,从过去的种种文化艺术活动来看,策划是融合文化、艺术的主要手段。所以,身为文化艺术策划人,务必要将创意放在策划活动的首位。在开展现实工作时,勇于创新的,或从活动构思,或从活动形式,或从活动内容方面,充分融入创意理念,制造出充满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文化艺术审美需求,达到征服受众的目的。

(二)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策划务必要与时俱进,保守、落后的思维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受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避免失去消费者,成为市场发展的祭品。积极改变旧思想,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思维模式对职业素质要求的约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在策划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与阻碍,大多数策划人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因创新理念不被认同而感到气馁,长此以往,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其实,在工作过程中,心态决定了工作态度。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始终相信自己,以尊重原则为创新的重要前提,敢于向权威与现实挑战,突破思维定时,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策划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弱点,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出创新精神,突破工作拼尽,开辟自己的事业道路。

2.摒弃落后思想

事实上,人类的创新活动其实是实现对原有事物上的再创造。虽然传统的东西过于恪守陈规,策划人受其影响,思维模式自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思维定势的积极面在于保持思维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文化艺术策划人有必要适当摒弃落后思想,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知识,凝聚艺术主流思想,实现对思维方向的引领,进一步优化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效果。

3.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策划人应清楚地意识到,成功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一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只会逐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策划人应明确自身职责,了解新时期的时代背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严峻考验,通过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愿意付出,愿意投入,不怕吃苦,勇于进取,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为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

(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懂得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调研、实践等活动,不选学习,不断进步。众所周知,策划是一项汇聚智慧劳动、团队精神为一体的活动,需要雄厚的知识素养作为有力支撑。所以,策划人务必要在业余时间,多听、多看、多积累,多想、多问、多分析,多走、多做、多行动,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创新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篇12

1.2川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

青壮年是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正常开展的保障。川东民间群众世代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生活,孕育了当地浓郁的民间传统艺术文化,青壮年继承与发展父辈留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必然。但是,外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打破了川东民间的稳态,群众这种兼容并包与渴望走出川东的迫切心情迎合了这一发展,于是人们开始走出世代耕种的土地,走向大城市,并在这里开拓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劳动力的流动迁徙,致使当地开展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人”的因素缺失,由于一些老的民间艺人相继离世,这些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得不到继承传播,最终慢慢走向消亡。所以说农村青壮年人口的迁徙致使了当地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产生了断层,最终致使其传承传播途径阻断,最后慢慢消失。

2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路径

2.1打造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发展圈

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正面面对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并接受这一状态,而不是极力排斥。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如何适应当前文化多元化趋势成为重要的问题源。这里我们设想建构适应当地发展的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发展圈,综合利用当地文化多元化的特点,以此促进艺术文化发展,如:可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图像化,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广泛的宣传、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川东文化,并吸引他们到当地感受其文化的浓郁。

2.2形成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多元发展态势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提高,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表现出的文化一元结构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在弘扬其健身文化、娱乐文化同时,需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多元发展模式。首先,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社会调适性,通过民间传统艺术参与,处理好居民间的矛盾纷争,稳定社会关系;其次,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社会交往性,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开展看成是居民进行的一种文化信息交流、共享过程;第三,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文化存储性,综合运用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存储性,实现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

2.3促进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经济增长态势

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川东群众的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他们也希望通过在外面的努力工作,使家庭更加殷实,生活更加充实,当地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鉴于此,我们设想建立以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产业为载体的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方式以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演艺产业部门、以弘扬川东龙舞艺术形态项目,并使其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标志;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龙舞艺术工艺品产业部门,以工艺品出售带动当地文化产品的发展;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龙舞艺术技艺传授产业部门,形成以教育、技艺传授为一体的技艺传授体系;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传统龙舞旅游产业部门,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川东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研究认为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发展困境主要有:当前社会的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川东地区经济基础的断裂、川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等。

篇13

端鼓戏是微山湖区渔民中多年流传的一种传统艺术,端鼓腔是其特有的演唱方式。最初的端鼓戏,完全是宗教式的祭祀吟诵,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发展成稍加妆扮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是一种有坐有舞,一唱众和,舞蹈动作别致轻盈的艺术形式。

(一)端鼓戏的表演形式从古至今,几面像芭蕉扇形的单面羊皮鼓是端鼓腔唯一的伴奏乐器,鼓把下端的铁圈上套有9个小铁环子,成为九连环。表演时,左手拿鼓,右手用竹制的细鼓签击打出各种不同的鼓点,时而摇动鼓把下端的铁圈,致使铁圈上的铁环相互撞击发出叮咚哗啦的声响。羊皮鼓端在手里敲击,也是“端鼓”名称的由来。流传在微山湖区的端鼓戏,在开唱之前,首先要选择开阔的明水区域,方便四面八方的渔民撑船围拢在四周观看,同时也与陆地隔绝。“把大船数量控制在单数,并连在一起,在船头高扎芦棚,设香案摆大供,由坛头发号施令,依次进行开坛、展鼓、拜坛、请神四个程序。在仪式中以敲击一通羊皮鼓为开场,演唱的内容多是请神敬神的话。”表演者一面演唱一面击鼓,配合铁环叮叮当当的声音,颇有庙堂的风味。表演端鼓戏前,表演中,分为领唱、合唱和坐唱,每次出场多者二、三人,以简单的小台步上场,边唱边舞,另外四人打端鼓伴唱。按照传统的习惯要唱三天三夜,日夜不停。表演者妆容简单,并按人物化妆,分生、旦、净、丑等角色,在有些剧目的情节中,还采用舞蹈来烘托气氛,但从古至今只有男人演唱。近年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有端鼓戏演出,是由原来的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纯娱乐性的活动,演唱时间可长可短,内容也可多可少。

(二)端鼓戏的唱腔和曲牌特征微山湖区的端鼓腔,演唱时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只用几面羊皮鼓击出节奏,一领众合,一唱众帮,声势浩大,高亢嘹亮,在夜静的湖面上,能声传数里之远。端鼓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多种渔民地方语言的结合,在曲调旋律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这种具有纯渔民粗犷豪迈、独具水乡特色的民间艺术演唱形式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端鼓腔的曲牌,大部分是一领唱、众合腔,曲调优美、活泼、热烈,常用的曲牌是“七字韵”、“十字韵”和“魏调”,也是端鼓腔的基本唱腔。,端鼓戏的唱腔结构以板腔反复体为基础,五声音阶的“宫”、“徵”变换的调式结构。词格多是十言或七言的诗赞体,结合“七字韵”与“十字韵”两种基本唱腔,插入其他曲牌,以高胡作主弦,“1———5”定弦,声音嘹亮清脆,颇具水乡风味,加以羊皮鼓点击节,更显示了湖光山色的美学特点。演唱时,都是两句一番,加入伴奏鼓点,根据唱词的多少,用即兴的唱法唱出旋律的变化,这样才能摆脱反复使用一种曲牌造成的唱腔旋律的单调性。例如“七字韵”上韵七个字,领唱六个字,合唱进入“哎嗨哟”后再唱出第七个字来,接着合腔者再把第七个字唱出来。有时合唱者因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域及旋律各异,自然形成了和声效果,听起来也很舒服。端鼓腔的唱腔特点是结合口头文学即兴演唱的,在结合个人的具体演唱条件的同时,每个人的音色、音域、技巧、腔弯等,都构成了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形成了端鼓腔一些基本音调材料和固定色彩,它一直贯穿在整个曲目演唱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