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行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行业论文

篇1

根据地勘行业的专业特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不仅是对于地质学等理论方面的学习,而且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野外实践、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具体环节,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采取依托地勘单位“建站”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整合高校、地勘单位以及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各项资源,有效弥补高校在开展网络教育工作中在管理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学院根据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和师资条件,在对目前地质勘查及地质工程相关领域人才需求情况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聘请了相关领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野外实践经历的教授专家,组成资源建设团队,负责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和完善工作。第一,地勘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需要、学历背景、进修和培训需求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学院在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资源策划阶段,与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深入了解地勘人员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的编排更具有针对性。第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地质教育的教师,在地勘人才培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学院与“建站”院校合作,聘请相关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和答疑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快速掌握学习要点,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第三,实践教学环节是地勘人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地域、学生规模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的实践教学资源很难面向网络教育学生开放,成为制约地勘行业网络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通过与地勘单位的“建站”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实习条件和实践教学资源,弥补大学网络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创造条件。第四,地勘单位拥有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与地勘单位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完善了网络学生论文的“双师型”指导模式,即由一名学校指派的指导教师和一名地勘单位具有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这一论文指导模式的实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根据各自工作岗位情况等条件进行选题,可以有效利用与工作有关的课题与资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学院、单位、学生三赢的目的。

三、分工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充分发挥学院的主导和监督作用,在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组织、学习支持、课程考试、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进行教学质量的把控。通过与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可以从多个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收集的信息对课程资源进行不断改进,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的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学院针对网络教育各个学习过程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细则,形成了学习中心、学院、地勘单位三重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既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从多角度进行质量保障。第二,工学矛盾始终是制约网络教育办学质量的瓶颈之一。为了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让学生能够认真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学院与地勘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探讨,使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参与到学生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创造条件,有效避免工学矛盾的产生,同时单位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有效保证了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三,学习中心是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的窗口和载体,站点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了弥补地勘单位下属院校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提升站点的管理、教学、服务质量,提升网络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学院在与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建站过程中,不仅在资源互补、改善办学条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在提升站点管理水平,促进办学水平提升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学院在教育部及各省市教委对网络教育的评估考核体系基础上,结合地勘行业的办学特点,制定了包含5大类40余项指标的站点评估考核体系,建立了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和巡防制度,采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采用日常考核与定期检查评估相结合的措施,对各个学习中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量化指标体系,帮助各个站点发现管理及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督促相关站点进行整改,完善办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了提升学习中心整体办学水平的目的。

篇2

1.2部分卫生人员职业道德下滑,医德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这与一些卫生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下滑紧密相关。相当一部分医疗工作者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服务意识差,对待患者态度冷漠缺乏耐心,社会对卫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满意度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使普通患者与医疗人员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加之卫生行业人员的工作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日常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使其无暇也无力对患者表现出热情的服务态度,医患矛盾多由此产生。医学本身具有弱替代性,加之卫生人才的培养需时间、精力和金钱的高投入,导致一些医疗人员一旦进入工作岗位,急切希望得到前期投入的回报成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部分医疗卫生人员价值观发生错位,个别从业人员甚至认为医患之间是纯商品交换的关系,付出劳动后索取回报理所当然。卫生行业人力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单纯从卫生部门内部解决是不够的。卫生行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开发的原动力,卫生行业人力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前医院高校医德教育体系的不健全。

2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2.1对医德教育重视度不足,认同感不强

目前,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均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表现出明显不足,对于医德教育的认同感不强,“轻医德培养,重专业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医学院校而言,主要表现为医德课程课时设置偏少、师资力量薄弱等。对于医学生而言,片面追求医学理论知识的完善和临床技术的提高,忽视对自身医德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部分医学教育者和医学生认为,看病的关键在于过硬的专业知识而非高尚的医德,只有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医疗技术的医生才能真正促进医学的进步,而“医德”对卫生事业的奉献微乎其微,换言之,就是“医技”有用,“医德”无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功利主义思潮在部分医学生中的流行。对医德教育认同感的缺乏直接导致医学生提升医德素质的主观愿望不强烈,医德素质下滑。

2.2医德教育内容滞后

传统医德教育内容陈旧,基本局限于一定时期的道德规范、抽象的道德概念或有关政策等方面,内容缺乏新鲜活力,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精神,对于在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并没有及时渗透到当今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中去。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特殊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故医德教育内容有必要跟时代紧密接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处于一个失衡和重构的过程中。比如,基层卫生机构经济效益不好,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导致许多人员“上行性”流失。

2.3医德教育形式陈旧

当前医德教育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法和案例讨论法。课堂教学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堂上,老师是教育的主体,知识的传输数量可观,也可以对知识进行详尽解说,但比较空洞乏味,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因此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案例讨论法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在医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但案例讨论大多是课堂上学生面对一些文字材料的口头讨论,缺乏生动性和画面感,大多数学生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医德元素,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其讨论效果十分有限。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然而此类医德教育多在校园内进行,当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就容易出现断层。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医德教育形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因此,医学生医德教育和培养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2.4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社会对于卫生从业人员的医德评价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医德”作为被评价的内容,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对象是人,具体来说,是通过人的行为所反映出的精神水平、道德素质和意识形态,但这些均是难以量化的。且由于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存在极大的流动性,这种评价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不稳定性导致评价内容和结果难以累积和延续。目前卫生行业从业人员医德评价多存在于患者之间的“口耳相传”,没有可供参考的具体的内容。新的医疗环境下,患者越来越注重医者的道德水平,客观要求成立医疗工作者的“医德档案”,以起到监督、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患者提供客观而准确的参考信息。因此,完善、动态、公平公正的医德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3医德教育改革的对策探讨

3.1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增强医德文化认同感

在当今市场经济效率和竞争原则的不断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对短期目标的现实诉求不断加强,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医德的重要性,致使一部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和物质化特点。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增强医德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当前医德状况的改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对医疗卫生人员的期望值增加。他们不仅希望能得到有效的医学治疗,更希望自己能够在精神和人格上得到医者的尊重和关怀。因此,医学院校要立足现实,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增强医学生对医德文化的认同感。

3.2立足卫生行业需求,拓宽医德教育内容

传统的医德教育内容已经难以解答新医疗技术和新医疗模式提出的一系列道德问题,立足于卫生行业新的需求和背景,应该为医德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积极拓展教育内容。其中,经济伦理学和科技伦理学是两个突出方面。加强医学生的经济伦理教育。对于医生而言,救死扶伤是义务也是责任,但追求经济利益和个人价值也是基本需求。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医学生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增加经济伦理学的相关内容教育,在正确理解经济原理和经济伦理的基础上,促使医学生正确的把握“利”与“义”二者的平衡。②加强科技伦理知识教育。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科技伦理的相关知识应该伴随着科技同步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只有充分理解“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宗旨之后,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为人类谋取幸福。

3.3开发新型医德教育模式,完善医德评价体系

医德教育应该是一种心灵的互动和思想的交流,需要受教育者全身心地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发现,针对不同医德教育方式成效的评价而言,导师和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方式效果是比较好的,社会实践次之。这两种方式简单易行,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应该努力尝试将其作为医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同时,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可以尝试利用新技术,为医德教育开发新模式。比如:利用网络和媒体的力量,以最新的医疗事件为教学素材,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等为医德教育搭建新的平台。通过发起话题等方式,引导大家共同参与讨论,由此,教育主体的数量在网络中会无形增加,教育辐射范围也会相应拓宽。医德评价的结果也有利于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医德的提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医学生及其就业后的“网络医德档案”,通过医德档案的动态更新,为医德评价提供一套客观的、可供参考的、可长期保存的数据支持,从而促进医学生医德习惯的养成。

篇3

一、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现状

教育机构种类较多,按组织形式划分,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非企业组织和各类企业组织。据统计,目前在虞城县范围内,登记注册且正常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共有557所,其中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非学历教育的6所。在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教育机构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有76所,从事小学教育的有438所,从事中学教育的有37所。在此范围之外,还存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大量的未登记注册的无照培训机构和为数众多的家教执业者个人。

目前虞城县教育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有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根据有关规定,学校主要提供学历教育,其收费项目和标准较为明确,其他单位及个人则提供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诸多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基本按照市场供需状况确定,存在一定自由度和伸缩性。

教育培训行业取得的收入涉及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是,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含政府办和民办)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应税项目主要涉及税费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除税法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收入外,教育培训收入均应依法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其中应纳营业税主要涉及营业税文化体育业税目,按照3%的税率缴纳。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虞城县的学校均未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缴纳的主要为个人所得税;其他教育机构有的虽然缴纳了营业税等,但与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税款流失严重;无照教育机构及个人未缴纳任何税费。

二、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日趋多元化,各类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私合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使得教育行业税收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劳务的税收管理规定,明确了对教育超标准收费或接受捐赠、赞助行为等征税的规定。尽管如此,教育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导致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税务部门不能参与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很难掌握详细税源情况和各类教育机构有关资产、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各级教育部门在对待教育劳务税收问题上存在本位思想,不积极配合,不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税务部门很难从源头上进行控管。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培训机构等都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征管的就更少了。另外,还有部分小型民办教育以培训班、辅导班形式出现,没有自有资产,办学设施全部是租用的,教师全部是聘用的,学制也不固定,有的全天授课,有的只是利用假期、节假日或晚上授课,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三证(办学许可证、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收费许可证)不全或根本没有,对这类教育劳务税收税务部门就更难控管了。

税务管理人员对教育行业的有关政策不理解,制约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使人们“税不进校”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教育行业有关政策的复杂性,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在该行业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盲区。具体表现一是对教育行业的划分及登记管理有关规定不了解,直接造成了部门协作不畅、信息交流不通等,无法掌握教育行业的税源情况;二是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不了解,如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及有关的优惠政策不理解,直接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了对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缺位。教育机构不按规定使用发票,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难度。多年以来,教育机构的收费一直是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造成了大部分教育机构在收取国家规定规费以外的费用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有的使用白条,有的采用自制收据,有的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使税务部门对其收入情况不易掌握,这就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从业者纳税意识淡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无可厚非,问题主要出在其他培训服务当中。各类机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培训服务,取得的收入并不低,但所缴纳的税款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数培训者没有纳税常识,未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资料残缺不全,无法正确计算收入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更有办班人受利益驱使,只为赚钱,对有关税收政策置若罔闻,不但不积极主动纳税,反而有意逃避纳税,纳税意识十分淡薄。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漏洞,消除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盲区,各级税务机关在教育行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教育行业的税务登记管理

熟悉教育行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目前教育行业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学前教育,包括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幼儿班、保育院等;二是初等教育,主要指各类小学;三是中等教育,包括各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其他中等教育等;四是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办的函授部、夜大、成人脱产班、进修班);五是其他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厨师培训、缝纫培训、武术培训等)及特殊教育;六是其他未列明的教育,包括党校、行政学院、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在此将“学前教育”“初、中、高等教育”“其他教育和课外辅导班”分别简称为“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

明确相关登记管理部门。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的部门,主要包括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民政、发展改革(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属于事业单位;根据《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职业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规定,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也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应当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应当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应当到县级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另外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还应当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等。

加强税务登记管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上述各项规定均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到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目前,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办理了税务登记,但仍有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游离于税务管理之外,这应当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

开展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该文件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又对教育劳务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由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税收的规定十分笼统,征纳双方对教育行业的纳税问题均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大部分学校对“教职工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比较认可,而认为学校本身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应纳税。据调查了解,持“税不进校”观点的还大有人在,甚至部分税务人员也认为幼儿园、学校不用纳税。可见,对教育行业现行税收政策的宣传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在各学校及培训机构开展专项宣传,把有关的税收政策送进校门,送进课堂,使老师学生都能知税法、守税法;应定期召开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座谈会,对税法的严肃性做明确的说明。总之,各级税务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宣传工作,要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有关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深入细致地讲解有关税收政策,切实提高各类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以确保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加强教育行业税收优惠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减免税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教育劳务免征营业税的范围、收费标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减免税报批手续,严格界定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范围。一是必须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免税范围。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区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确把握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教育行业的减免税范围。二是收费必须经有关部门(一般为财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且不能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均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三是必须单独核算免税项目。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税。四是各类学校必须按规定办理减免税报批手续,否则一律照章征收相关税收。超级秘书网

篇4

(二)探索建立“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

学院集科技研发、在职培训和高职教育三项事业功能于一体,实行“数块牌子、多项功能、一套人马”的运行体制,形成了科研、培训和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向在职培训转化,在职培训向高职教育辐射,以及系统提升教学师资核心能力的问题,强化了校企融合,推动了高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内涵发展。“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一是科技研发支撑在职培训。石邮学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系部师资为主体,在服务企业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断汇集成功案例,用于策划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使研究成果方案化、课程化。二是在职培训辐射高职教育。学院实施的大量培训项目,不仅为教师了解邮政企业实际、跟踪业务发展搭建了平台,而且便于将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最新要求、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技能鉴定的最新标准等培训成果转化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师资一体化支撑“研、培、教”。学院在发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过程中,通过国内外进修考察、项目研发、承担在职培训任务以及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了一支能教学、能培训、能科研的“双师三能”的教师队伍,教师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参与企业科学研究,从事培训项目开发。

(三)建立先进的邮政远程教育平台及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首先,面向企业管理和员工学习需要,构建中邮网院专业化、全覆盖的体系架构。一是搭建了集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在职学历教育、知识技能竞赛、知识资源服务、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立体化学习体系,全面服务员工学习发展。二是实行网络学院和五大专业分院的两级架构,全国中心和省中心两级管理。三是建成了由“全国中心-省中心-学习点”组成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其次,创新混合式、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为业务快速发展提供支撑。根据不同专业的培训特点和需求,针对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重要程度等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训方式。如网上培训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网上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线测试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在集中培训班同步录制课件,通过中邮网院快速推进大规模培训的“集中转远程”方式;在网上学习基础上反复在线测试练习的“以考促学”方式等。同时为确保培训效果落地,积极探索了基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的“学习运营”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最后,完善运营支撑体系,确保远程教育培训的专业化运行。学院作为全国中心,专门成立了由项目开发、资源管理、技术支持、课件制作、Call-center等部门组成的中邮网院运行管理中心,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业务、技术支撑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运行管理规范,为全网远程培训运行、管理、技术等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

“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建设模式具体包括:一是根据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要求,梳理企业管理、业务、营销、技术、生产等五大岗位序列,搭建可视化的岗位培训体系框架,分层次规划岗位培训体系。二是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企业战略和文化为导向,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法、岗位关键任务分解法等技术手段,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三是按照岗位员工职业发展要求,将岗位培训划分为岗位资格性、适应性和提升性三个层面和阶段,搭建培训成长阶梯。四是根据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分解岗位员工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点,将其归类合并成模块化的课程,开发岗位学习资源,员工在不同的岗位发展阶段,学习相应的培训资源。五是建立“岗位培训、考试认证、资格管理、适应性培训、晋级培训”的标准化、常态化岗位培训模式,形成培训、考核、认证、上岗和待遇一体化的培训驱动机制,满足员工入职、上岗、转岗、晋职和素质提升等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需求。

(五)加大品牌培训项目研发和推广

学院充分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把研发品牌培训项目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学院已形成领导力、支局长支行长、营销人员、GLM国际物流师认证等多个品牌培训项目,提升了自身的支撑能力与价值内涵,也赢得了更广范围服务企业发展的机会。品牌培训项目打造的模式具体包括:一是前沿的培训理念。学院通过参加ASTD会议、派师资参加培训与课程认证等形式,及时将前沿培训动态和国际最新理念应用于培训项目的开发。二是专兼结合的项目团队。团队中既有以高职院校师资为代表的教学设计专家,也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专家。同时面向高端人群的培训项目,还有必要与有实力的咨询机构合作,提升项目的品质与质量。三是需求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课程开发前期,通过岗位标准研究、跟班观摩学习、岗位测评等多种形式,从组织、岗位和个人三个维度进行需求分析,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流程化的培训组织方式。针对岗位人群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组织方式。面向一线岗位人员,考虑到其人员数量多、地域分散的特点,采取“远程学习+集中授课+作业提交+考核认证+网上分享”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面向中高层管理人员,采取“测评诊断-集中培训-行动实践-总结分享-内化提升”五段式的运行流程。

(六)构建全网共建共享的资源体系

加强资源建设,满足大规模教育培训需求,为员工提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习资源,是继续教育的重点工作。邮政集团资源建设委员会常务办公室设在学院,学院充分利用这一职能,建立了“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全网共享、定期评优”的资源建设管理机制,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有效缓解了大规模教育培训需求与资源建设能力不足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实现了从多头低水平开发、局部使用到集中优势开发、全网整合共享的转变。资源建设与管理的模式包括:一是统一规划资源建设,引领资源开发。制定全网教材课件资源建设规划和年度资源开发计划,常务办公室采用公布计划、明确标准、全网申报、择优遴选、专题立项开发的方式,集中优质的师资团队开发教材和课程。二是建立全网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研究制定了集中课程标准和邮政远程培训课件制作标准,为全网资源共享打下基础;中邮网院搭建了全网资源共享平台,对全网课件资源进行归集、评估、与授权共享;建立了常态化的课件评优共享机制。三是拓展资源涵义,通过网院为员工提供丰富的资源服务。将资源分为知识、智力与数据资源,形成了案例、业务规章制度、企业标准、电子图书期刊、高端讲座等丰富的在线资源库。

(七)推动继续教育成果转化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建立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的动态专业建设机制,如何根据岗位标准进行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建立校企融合,形成使人才培养工作与服务企业功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学院及时将培训课程、科技研发、鉴定标准等继续教育成果反哺高职教育,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需要的高度融合,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所学”与就业岗位“所需”的矛盾,极大提升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推动过程中,做到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的一致化、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一致化和校内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一致化,提升了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学生被作为“准邮政人”进行培养,学习内容与就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同时良好的就业率又使得生源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形成了产教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

(八)建立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与考核机制

为使优质教育资源向继续教育倾斜,鼓励教学系部和优秀师资从事继续教育项目策划、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手段。一是制定教师激励措施,提高继续教育课程课酬系数、评选培训师和高级培训师、将承担培训课程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的加分条件、选派师资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高端培训和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二是制定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对业务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学系部分别进行考核,在给教学系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中,除了下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指标外,还同时制定了继续教育绩效考核指标。这些机制的建立,吸引了更多优秀师资从事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引导了教学系部重视并抓好继续教育工作,激发了管理干部和教师的潜能干劲。

二、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方面的经验

第一,学院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资源有效配置、师资能力培养、考核激励到位、校企深度融合等深层次问题,实现了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轮子一起转、并驾齐驱、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激发了办学活力。

第二,学院构建了集岗位培训、职业鉴定、在职学历教育、知识技能竞赛以及知识资源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远程平台,创新了继续教育模式,破解了百万员工教育培训难题,也为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拓展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第三,学院“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向在职培训和高职教育的转化,在职培训向高职教育的辐射,以及教师“一身三责”核心能力提升的问题,强化了校企融合,推动和引领了高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内涵发展。第四,学院“岗位标准+个人成长阶梯+学习资源配置”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有效解决了企业教育培训的驱动力问题,促进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木本”业务,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抓手。第五,建立了“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全网共享、定期评优”的培训资源建设管理机制,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习资源,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共享企业培训资源,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篇5

1.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

在20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操作型和实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理念对物质匮乏、生活处于贫困线的中国人来讲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作用,为中国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事实上,高等教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高等院校结合为具有培养人才主导功能的有机整体。在人才培养模块上,教育只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而忽略人才的系统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无疑是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所在国家的发展和环境息息相关。中国正在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向中等发达的工业国家转变。高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实现人们更高质量的就业和终身发展、为了本地区更高水平的小康和现代化而存在。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按照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布局和结构,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从这两个发展纲要看,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提高。高职教育已经从单纯注重技能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方位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体现了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民航高职院校是以民航业为背景的一所高职院校,是培育具有行业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人才,通过民航高职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仅仅具备一定的动手应用能力,而没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创新能力,是很难胜任民航业的专业岗位。民航业拥有多种类型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的特性都不尽相同,但大部分的岗位都强调员工工作认真细致及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单纯只具有岗位的技能性,是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而员工的这些生活品性,都能从行业职业道德中培养出来。因此,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既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可能性上看,工学结合、校企对接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平台。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对接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高职院校以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市场化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高职教育应依据企业要求不断调整课程安排、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以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而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是工学结合、校企对接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航业职业道德是关于民航业员工的精神状态、精神品质的总和,是指人们在民航业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民航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因此,民航业职业道德可以反映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通过民航业职业道德渗透性教育,学生对企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把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民航业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对接,把企业的具体管理规范引入到课堂中,使同学能深刻感受到以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能更快融入企业中。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是“2+1”教育模式,即2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1年在民航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对接的办学模式,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现实的平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行业职业道德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行业职业道德在工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2民航强国战略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宏大目标

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宏大目标,从行业战略发展看,行业的发展既需要先进的技术、良好的设备,也需要优异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队伍自身的素质涵养、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着民航业在国际地位的崛起。从必要性上看,民航的国际竞争力与民航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相一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改革步伐的加快,国际化的轨迹越来越明显。民航的发展速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民航强国梦是中国梦的内涵之一和延伸,是中国国力强大的综合体现。因此,民航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关系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民航国际竞争力包含技术指标、发展指标、服务指标、人员素质指标等,这些指标都与行业职业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航业职业道德对提高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企业归属感,规范行业相关的制度,落实行业法律成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立一套适合民航发展的行业职业道德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提高民航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行业在国际的影响力。在西方国家,民航的发展已经日益成熟,卡塔尔、迪拜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A380客机40多架,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就更多了,而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A380则不到10架。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A380在国内航线还是处于亏损状态。由此可见,中国的航空业仍处于发展期,成长的空间比较大,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民航国际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看到成果。民航的良性发展需要行业职业道德作为指引,通过行业的职业道德指引,民航业的科技研究才能不断创新,民航业的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民航的人才才能充满活力。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航业的人才争夺相当激烈,民航的国际影响力常常也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行业的职业道德培养了行业从业人员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个人品质,培养了从业人员把安全稳定作为行业生命线的严谨个性,培养了从业人员谦虚认真的工作作风。总而言之,行业职业道德与民航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民航业的长效发展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引领。民航高职院校注重加强与行业单位的合作。为了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民航高职院校除了和国内的航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外,还同国外的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如卡塔尔航空、阿联酋航空、加拿大航空,等等。通过中外航空公司的比较性研究,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也有利于为我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通过国外和国内的航空服务、航空维护、航空建造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出具有民航特色的行业职业道德。利用行业职业道德,不仅能培育出民航业各个岗位的优异人才,还能提升民航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中国民航的国际影响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可能性看,首先,通用的航空服务需要民航职业道德的支撑。

民航业在公众视野里,多以第三产业或者是服务业呈现。全球的通用航空公司都在争抢世界的客源。在旅客的心目中,哪家航空公司可以作为自己出行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这家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而这种服务质量的要求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行业的职业道德使得行业的企业文化得到伸展,使得企业能按照自身的要求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在通用的航空服务领域,依据行业的标准,企业秉持“服务周到、热情大方、善于沟通”的服务理念,尽量满足乘客的基本要求,使每一位乘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各大航空公司根据其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在服务顾客中各不相同。如加拿大、卡塔尔这些国家和香港地区,走得是家庭路线。他们创造的文化理念,让每一位乘客上了飞机后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使他们身心都放松下来。而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走得是时尚、青春路线。飞机上的乘务人员,一色青春靓丽。她们着装时尚大方,性格温柔体贴,懂礼仪、善笑容,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从而使客人忘记旅途的疲惫。这些企业文化的展现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员工没有基本的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企业难于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变成现实的社会文化,难于将自身的文化理念向社会推广,难于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行业职业道德不但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给予员工职业信仰,还能提高企业员工的执行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这个企业的全面发展。民航职业道德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培养员工优秀的行业习惯上。在航空专机上,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面带笑容,态度亲切。笑容训练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相当辛苦的过程。专业的空乘人员,需要口含筷子长时间练习,以达到最好的笑容尺度。尤其知名的航空公司,对笑容的要求更为苛刻。在整个过程中,员工积极配合,努力完成企业布置的任务,攻坚克难,任劳任怨。这些正是行业职业道德精神的内在体现,充分发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作用。民航高职按照企业的要求,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培养的学生送往企业的一线,再由航空公司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尤其在通用航空服务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熟练掌握各项岗位技能、岗位礼仪,为企业的发展节约了人才投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民航企业的发展需要民航职业道德的指引。随着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航空公司迎来了发展潮。航空公司竞争力的加强,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指引。航空公司从国外购买各种型号的客机,对客机的维护、管理以及整个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的建构等,都贯穿着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不像销售能产生即时的经济效应,它产生的效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在起作用。如航空公司的地服部门,长期从事着旅客的接送和行李搬抬任务,工作单调而繁重,工作时间不稳定,常年两班倒,尤其是春运期间,他们为了广大的乘客能顺利坐上飞机回家过年,只能默默坚守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一次南航实习生的访谈中,有一位学生谈到:“作为不能回家的孩子,真的很心酸。但是当看到乘客们坐上飞机,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内心还是很感动。航空公司为不能回家的员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联谊活动,减轻大家思乡之苦,这些都让员工感觉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这次访谈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无论是民航企业,还是航空公司的员工,都遵从行业职业道德精神指引,从人性的原则出发,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服务。这种价值体系不仅能促进航空公司持续快速的发展,还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了从自我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变。

3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学生对民航业

的向往是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民航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汇聚。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学生对民航业的向往是推动民航业人才输送纽带的关键。而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正是为民航业人才的供给提供了一个契合点。

3.1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民航职业道德的显性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后现代化工业时代里,我国的民航业取得惊人的成就。2014年民航总局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74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9亿人次、货邮运输量58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0.5%和5.3%。通用航空飞行59.8万小时,比上年增长5.6%,基础建设投资780亿元。民航资源网曾公布一个数据,2014年春运期间,全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4200万人次,比去年增加10%。在航空业高度发展的黄金时间,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民航业的发展为行业类院校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在我国,行业类高校只有五所,分别是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随着近几年航空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类院校已经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服务于航空公司和机场的一线蓝领工人,出现了员工招工难、流动性大、专业背景欠缺、态度不端正等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与民航业本身所特有的行业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行业对员工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容易出现新员工因为承受不了行业压力而大量的离岗,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作为行业类院校,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正是解决此类难题的良方。民航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毋庸置疑,民航业是一种把安全当生命的事业。在航空公司里工作,认真细致已成为行业人的基本共识,从业人员任何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空难发生。在航班将要起飞前,机务维修人员要对飞机零部件进行反复检查;机内服务人员要对机舱内是否存在危险品,各种飞机配套设施是否完善进行反复检验;机场安检人员要对乘客的行李进行反复检阅,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航班能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而做的准备。航空公司的地面服务和保障人员,经常要加班加点,晚上上夜班,常年出现三班倒的现象。航班延误的时候,还要忍受旅客的责备和谩骂,没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而民航高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行业职业道德的价值观,把民航业的行业特点和行业标准融入到专业化教育中,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体会到行业的要求和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需求。这方面正体现着民航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是培育具有奉献意识和创新性的企业从业人员,这也正是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奉献意识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道德上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生价值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也是人的一生对社会、他人和自身需求的满足。奉献他人、奉献社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对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职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职业本身就是为协调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而存在的,它的本质是从属于社会而不是从属于个人的。民航高职植入行业职业道德将职业道德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扩大到平时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以达到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道德是促使这些职业内涵提高的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基础知识教育不同,旨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训,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实用人才。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是把职业道德渗透到职业教育中,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性和道德人格性结合起来,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对大学生将来所要从事这一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定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学生的就业期望是民航高职院校培植民航职业道德的隐性要求

篇6

一、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现状

教育机构种类较多,按组织形式划分,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非企业组织和各类企业组织。据统计,目前在虞城县范围内,登记注册且正常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共有557所,其中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非学历教育的6所。在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教育机构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有76所,从事小学教育的有438所,从事中学教育的有37所。在此范围之外,还存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大量的未登记注册的无照培训机构和为数众多的家教执业者个人。

目前虞城县教育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有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根据有关规定,学校主要提供学历教育,其收费项目和标准较为明确,其他单位及个人则提供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诸多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基本按照市场供需状况确定,存在一定自由度和伸缩性。

教育培训行业取得的收入涉及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是,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含政府办和民办)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应税项目主要涉及税费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除税法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收入外,教育培训收入均应依法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其中应纳营业税主要涉及营业税文化体育业税目,按照3%的税率缴纳。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虞城县的学校均未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缴纳的主要为个人所得税;其他教育机构有的虽然缴纳了营业税等,但与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税款流失严重;无照教育机构及个人未缴纳任何税费。

二、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日趋多元化,各类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私合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使得教育行业税收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劳务的税收管理规定,明确了对教育超标准收费或接受捐赠、赞助行为等征税的规定。尽管如此,教育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导致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税务部门不能参与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很难掌握详细税源情况和各类教育机构有关资产、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各级教育部门在对待教育劳务税收问题上存在本位思想,不积极配合,不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税务部门很难从源头上进行控管。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培训机构等都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征管的就更少了。另外,还有部分小型民办教育以培训班、辅导班形式出现,没有自有资产,办学设施全部是租用的,教师全部是聘用的,学制也不固定,有的全天授课,有的只是利用假期、节假日或晚上授课,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三证(办学许可证、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收费许可证)不全或根本没有,对这类教育劳务税收税务部门就更难控管了。

税务管理人员对教育行业的有关政策不理解,制约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使人们“税不进校”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教育行业有关政策的复杂性,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在该行业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盲区。具体表现一是对教育行业的划分及登记管理有关规定不了解,直接造成了部门协作不畅、信息交流不通等,无法掌握教育行业的税源情况;二是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不了解,如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及有关的优惠政策不理解,直接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了对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缺位。教育机构不按规定使用发票,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难度。多年以来,教育机构的收费一直是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造成了大部分教育机构在收取国家规定规费以外的费用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有的使用白条,有的采用自制收据,有的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使税务部门对其收入情况不易掌握,这就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从业者纳税意识淡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无可厚非,问题主要出在其他培训服务当中。各类机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培训服务,取得的收入并不低,但所缴纳的税款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数培训者没有纳税常识,未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资料残缺不全,无法正确计算收入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更有办班人受利益驱使,只为赚钱,对有关税收政策置若罔闻,不但不积极主动纳税,反而有意逃避纳税,纳税意识十分淡薄。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漏洞,消除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盲区,各级税务机关在教育行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教育行业的税务登记管理

熟悉教育行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目前教育行业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学前教育,包括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幼儿班、保育院等;二是初等教育,主要指各类小学;三是中等教育,包括各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其他中等教育等;四是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办的函授部、夜大、成人脱产班、进修班);五是其他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厨师培训、缝纫培训、武术培训等)及特殊教育;六是其他未列明的教育,包括党校、行政学院、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在此将“学前教育”“初、中、高等教育”“其他教育和课外辅导班”分别简称为“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

明确相关登记管理部门。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的部门,主要包括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民政、发展改革(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属于事业单位;根据《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职业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规定,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也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应当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应当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应当到县级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另外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还应当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等。

加强税务登记管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上述各项规定均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到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目前,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办理了税务登记,但仍有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游离于税务管理之外,这应当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

开展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该文件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又对教育劳务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由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税收的规定十分笼统,征纳双方对教育行业的纳税问题均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大部分学校对“教职工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比较认可,而认为学校本身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应纳税。据调查了解,持“税不进校”观点的还大有人在,甚至部分税务人员也认为幼儿园、学校不用纳税。可见,对教育行业现行税收政策的宣传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在各学校及培训机构开展专项宣传,把有关的税收政策送进校门,送进课堂,使老师学生都能知税法、守税法;应定期召开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座谈会,对税法的严肃性做明确的说明。总之,各级税务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宣传工作,要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有关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深入细致地讲解有关税收政策,切实提高各类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以确保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加强教育行业税收优惠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减免税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教育劳务免征营业税的范围、收费标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减免税报批手续,严格界定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范围。一是必须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免税范围。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区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确把握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教育行业的减免税范围。二是收费必须经有关部门(一般为财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且不能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均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三是必须单独核算免税项目。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税。四是各类学校必须按规定办理减免税报批手续,否则一律照章征收相关税收。

篇7

为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我国政府正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持力度,这其中包括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激发社会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审慎发展技术本科等措施。然而,面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仍存在中高职院校定位不清、课程重复设置、生源层次不整齐、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未能有效连接,以致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队伍结构分布和整体规模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职业教育体系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受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设置的课程主要是针对重工业、手工制造业及基础金融服务等行业,而针对生物工程、绿色环保、新能源、高新科技等新兴产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却相对缺乏。有些地方的职业院校甚至采用封闭式教育,断绝与外面所有信息的联系,缺乏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协调。这样一来,职业院校无法为产业升级培育技术人才,无法将学校的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升级融合在一起。

(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程度不高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动态的平衡。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产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为实现地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地区将对职业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保障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保证,也为推动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对新兴产业的未来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职业院校也仅从单一方面来对教育体系进行构建,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难以构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

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已无法满足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势必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进行优化。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三大产业人才需求比例也在相应调整,即第一产业的人才需求正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正持续增加。可见,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的重置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仍然在信息、教育、金融等传统热门专业进行大量招生,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改革的变化。加之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基础教学设备的缺乏,造成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生物科学以及高端设备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最终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相差甚远,这决定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人才结构以及社会就业岗位体系的差异性。所以,作为区域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职业院校,应充分考虑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将区域性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因地制宜地确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首先,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基准。从长远角度来讲,高职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的教育,它应该是一个包括专科、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多层次教育。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专科层次人才,其职业定位应该是从事技术应用与操作的高级技师,主要培养从事系统技术操作与应用的专业人才,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科及本科职业教育层次应将职业定位为从事职业教育教学、高新科技成果、专利的设计及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工作,其人才培养对象为从事科技成果、专利、产品设计及应用等转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其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来讲,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资源、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向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决定了我国不同区域所需的人才和社会岗位结构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教育体系。最后,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通高等教育虽然也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但却没有职业教育那样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更应坚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的“四步走”方针,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专业结构的设置应以“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在充分考虑新兴产业特色与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培养的引导机制。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包括节能环保产业人才、生物工程技术人才、绿色环保及新能源产业人才、高端装备设计制作产业人才及新型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等。这些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极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与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需的各类人才。根据2013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的精神,针对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岗位需求为指导,培养其综合的职业素质。第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第三,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做到既能对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考核,也能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岗位精神有一个比较好的评价。第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三级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市级、县级以及校级的三级管理体系,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根据2013年《探索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地方经验交流材料,在对课程结构体系面向新兴产业的改革满意度调查中,有80%的在校生对面向新兴产业的课程有兴趣,接近90%的学生乐于此法;有91%的实习生可以胜任新的岗位,所学专业与岗位吻合度达到75%;此外,新兴产业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超过90%。由此可见,适应新兴产业的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重新设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充分发挥项目、基地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社会实践。如下图所示,职业教育的完整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教学应用过程、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过程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过程三部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必须经过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实验教学阶段、综合性课程设计阶段、专业知识实习阶段、社会实践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从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理论知识,基于理论教学阶段的知识学习,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爱好,参与校内、校外各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过程,借助实践平成最终的毕业论文设计。在整个环节中,学生根据所选择的不同专业,在不同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实行弹性学制教学制度

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教学重点在于培养适应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但是,新兴产业与传统手工业不同,它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在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学校更应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鉴于新兴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职业院校可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学科特点,向学生提供弹性学制服务,学生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采取相应的分阶段形式完成学业。对于就业专项性强或企业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型人才,根据新兴产业对“短、快、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可采用两年学制模式替代传统的三年学制。同时,可将某些专业的学制调整为五年,在原有在校学习理论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人才培养的横向性和纵向性,另外还需要增加企业锻炼和实践环节。例如,文科类专业适宜两年制模式,而对于设计类、生物医药等工程技术类专业,由于其岗位技术含量高,普通三年学制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对于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则可以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学制构建中,适当增加在校学习或项目实践的时间,延长人才培养周期。与此同时,为了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职业院校应深入推行“学分制”课程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爱好选取相应的课程,取得必要的学分。让学生在3~4年或更长时间内,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和实训时间,促使学生以高质量、高标准的态度完成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

篇8

关键词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规范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22-02

收稿日期:2014-06-08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行政管理专科专业为例”的部分成果(2013JGA264)

作者简介:方仁(1981-),男(壮族),广西宁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韦玲云(1972-),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一、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的写作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的首要任务是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方法、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写作的基本能力[1]。

毕业论文是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员几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这个环节合格,学员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毕业实践环节包括论文、社会调查要根据成人学员在职学习的特点,培养学员掌握必需的管理知识,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进行创新和实际应用。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学员通过这个环节,将已有知识、能力进一步转化、升华。完整的论文应包括题目、摘要、

关键词 、目录、正文、

参考文献、致谢等。论文要求格式规范、语言精炼、论述清楚、数据可靠、结论有据。

二、文章的研究对象

在我校(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远程教育2012年春季、2012年秋季、2013年春季、2013年秋季、2014年春季的行政管理专科毕业班之中,抽取课题组所指导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面谈、电话、网络询问结合的办法,对其毕业论文进行分析。探讨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途径,注重分析学生的看法、类型与原因。

三、最近指导学员毕业环节取得的良好经验

(一)良好的配合是完成毕业环节必不可少的

对于远程教育的毕业指导,工作人员、指导教师与学员们的共同配合是完成毕业环节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面对琐碎的毕业环节工作,学校团队工作人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顺利的完成了前期的工作。很多学员刚刚进行论文撰写活动的时候,经验不足,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对他们进行解答疑惑。从学院领导到指导教师到班主任,发挥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各司其职,才能有效地完成毕业环节。

(二)举行毕业环节辅导会

举行毕业环节辅导会,统一要求,通过面授讲解,到会的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规定,与辅导教师进一步联系。通过辅导会,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让他们通过毕业环节认识到,要认真完成论文与调查,关注地区发展的热点问题,尽自己所能深入调查研究,为区域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及时、有效地沟通有利于提高毕业环节写作的效率

许多学员以前接触的论文写作比较少,在专业知识、调查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经验不足,这就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多与辅导教师、班主任、同学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我们在近几期的毕业环节中,采取了多种沟通、联系方式,包括有电话、电子邮件、QQ、学校自己开发的毕业论文写作网络平台,或者学员、教师都有空的时候,可以到学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学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与指导。

(四)规定写作专题与自由选题的有机结合

规定专题是近年远程教育院校采取的毕业论文方式之一,对学员的论文限定一定的范围,或者直接规定题目,利于学员进行书写,但学员发挥的空间较小,自由选题则是在专业范围内,任由学员自选题目进行书写,学员的自由度比较大。两种方法各有优点,我校近年的毕业论文都采用过这两种方法,有的学期规定了写作专题(例如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等),有的学期是自由选题,都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两种方法可以有机结合。

四、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一)论文格式各异

尽管我们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并开了说明会,但有的学员因为工作忙碌,没有到会,或者对相关要求不熟悉,在写作过程中论文的格式还是各异。有的缺少摘要、

关键词 ,有的没有

参考文献,有的没有按照规定要求排版,有的没有使用学校论文的表格来书写,等等,需要指导教师多次提醒,最后终稿提交时才补全。

(二)各个模块部分不够清晰

有的学员的论文各个模块部分不够清晰,例如,前言部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不够,有的对案例缺乏交代,有的论证缺乏说服力,各部分之间联系不强。论文要求其结构安排科学合理,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层次分明,观点表述准确。因为许多学员是初次接触论文的写作,经验不足是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细节不够完善

通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论文的写作,也要从细节入手。不管是资料的收集与调查,还是写作的过程,都要仔细认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平时看来并不十分重要的细节问题,比如有的学员题目不够简练、概括,还没有反映所要撰写的对象、领域、方向等;又如,有的学员还没有认真核对文章中的数据、图标、注释,

参考文献不完整,等等。

五、加强论文规范与提升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毕业环节的管理,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是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秩序和保证实践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顺利实施的前提[2]。远程教育的学员大多是在职学习,有家庭、工作方面的原因,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经过几年的函授学习,也存在学习疲劳感,面对最后的毕业环节,有的学员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存在应付心里,积极性不高,科学、严谨的态度不够。社会调查与毕业论文,是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才得到锻炼与提高。学校要加强毕业环节的管理,首先要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工作总结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需要丰富的资料、严谨的逻辑思维,这是一个系统锻炼的过程,通过这样的锻炼,在职学习的学员才能达到高等教育毕业的要求。

(二)进一步明确论文组成、强调格式

指导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学员论文的组成、格式,并按照要求进行书写。例如,论文正文的各级小标题可以细分,但是主体可以分为前言、主体、结尾三大部分。前言阐明写作的背景、目的、现实状况等,提出问题;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论述研究的方法、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结尾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深化主题,引起思考,展望前景等。在我校曾经采用过的区域公共交通专题写作中,许多学员按照指导老师提示的大纲来进行写作,包括区域公共交通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决该问题的建议等。学员由此思路展开调查和分析,完成撰写。规定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学员感兴趣,相对容易书写。

(三)细节完善

论文的细节包括了字体大小、段落、

参考文献格式、错别字完善,等等,这些细节也经常需要指导教师提醒。比如,我们可以统一规定字体字号,论文题目用宋体小三号加粗;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三级标题、正文、

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

另外,一些主要的

参考文献格式,指导教师也经常提醒学员,包括如下:

专著: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期刊文章: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期号.

网络电子文档:作者.题名[EB/OL].网址,发表日期.

(四)加强写作前的培训与各个环节的联系

毕业论文主要包括了六个阶段:论文选题、拟定大纲、开题、撰写初稿、定稿、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严管理,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论文大纲、论文内容和论文意义进行认真指导,督促学生认真地完成毕业论文[3]。我们要求学员按照学校要求参加毕业环节的培训,熟悉相关要求,通过多种方式(电话、邮件、QQ群、论文指导网络平台、面谈等),加强与指导教师的联系,悉心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开展调查,进行论文的书写。

(五)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夯实实践教学保障基础,一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软件建设。要将传统理论型的教师通过培养和引导逐渐转变成“双师型”教师,大胆聘请用人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导师,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另一重意义的“双师”,即学生校内有专业教师,校外有职业导师;二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物质需求[4]。校内教师也要多加强实践,积累各种行业、企业锻炼经验,积累丰富的案例。完善辅导团队,可以相互分工协作,准备好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指导学员写作。

(六)其他好的建议

我们在调查中,一些学员还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例如,有的提议可以在毕业论文培训会、网络平台上多展示一些往年的论文、报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论文的说明规范、层次、细节等,让学生更有把握写好论文。有的建议加强规范的同时也鼓励创新,多一块是由学生自由去发挥的模块,作为加分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挥。好的建议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采用。

参考文献:

[1]韦玲云.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21-24.

[2]马武玲.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139-141.

篇9

1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1 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2]。

(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这一环节最为重要。

(2)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协作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3)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荐阅读: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4)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1.2 建构主义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篇10

(二)地市职业教育管理格局以分别管理与归口管理为主,政策落实与质量监督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人保部以及部分行业、企业管理。调研显示:46%的地市由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分别管理,44%的地市统一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10%由政府层面统筹管理。也就是说,分别管理和归口管理形成了当前地市职业教育管理格局。在地市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大家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政策落实不力”和“缺乏职业教育督导”,都占36%,其次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占26%,再次是“上级领导不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占10%。在政策落实上,部分地区用于职业教育的30%的教育费附加政策不能落实。为应付上级督导检查,地市财政部门将这笔经费暂时划拨到教育局财政上,检查结束后马上划走。局长们戏称,这是“财政局长与教育局长玩的一个数字游戏”。生均拨款政策执行更是困难,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财政部制定本部门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但是到目前为止,仅有10个省(区、市)出台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在职业教育督导上,2012年,教育部专门颁布了《职业教育督导条例》,由于现代教育督导工作历史不长,职业教育督导工作更是新生督导项目,很多督学、督导办主任并没有从事过职业教育的经历,专门设置职业教育督导机构和将职业教育列入当前督导计划中的更是少之又少。在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56个职教试点项目中仅将内蒙列为职业教育督导试点,占试点项目的1.8%。

(三)地市政府统筹力度不均,招生问题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协调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地市政府优化职教资源、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校企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地市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方面力度最大的是统筹学校布局,为82%;其次是经费投入,为70%;第三是专业设置,为63%;第四是招生和就业,为58%;统筹力度最弱的是师资,为38%。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生命线,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统筹主导作用。调查显示,统筹协调是地市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职责,占66%;13%的地市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10%的地市政府直接指导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11%地市政府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由此可见,地市政府将统筹力度主要放在学校布局和经费上,在校企合作上也有少部分地方政府“缺位”。近年来,“招生难”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出现“招生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统筹职能没有很好发挥,缺乏全局性规划,职业学校缺乏统筹设计,专业重复,造成竞争生源。一些位于地市级的省属职业学校,由于“地方保护”政策,很难招到地方生源;为了竞争生源,各个学校不得不给学校和老师回扣,购买生源,提高办学成本,无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校企合作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地市政府主导力度大,学校自不足。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利于职业教育快速和协调发展。但是如果政府包揽太多,缺少市场机制调节,学校自主性就得不到发挥。调查显示,公办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中92%来自政府预算内财政拨款,7%来自学生学费,1%由学校自筹。《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建立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经费筹措机制,但是,目前公办职业学校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缺乏寻求其他渠道筹资的积极性,多渠道投资机制难以建立。在政府对职业学校的专项拨款方面,用于房屋基建的拨款最多,占74%;其次是用于学校的实训仪器设备的拨款,占72%;再次是重点建设专业的专项拨款,占69%;最后是对薄弱学校的补助,占66%。由此可见,政府在专项经费预算方面,基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投入较多。有些局长提出,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在专项经费预算死板,学校用于校舍加固维修费用和实训设备购置的经费用不完,而学校却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特色专业建设等软件建设。在教师招聘方面,学校也没有自,地方人事部门按照公务员招录标准和方式招聘教师,达不到中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有些地市中职学校校长和副校长都由市委组织部统筹,甚至学校中层干部聘任也必须经市教育局备案。政府在投入和人事管理方面的过分主导,束缚职业学校手脚,不利于学校发展。此外,地市政府或有关部门还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最多的是就业服务,占88%;创业、培训等其他服务项目占12%。

二、地市政府统筹主导职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地市级政府负担着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促进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统筹主导作用。但是调查中发现,地市政府在统筹、监督、保障等方面存在“缺位”现象,即应该政府做到的却没有做到,而在管理方面却存在“越位”现象,即应该放权的地方没有放权。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从政策落实、职能转变和统筹管理三个方面入手,确保责任到位、简政放权和优化配置。

(一)落实政策,责任到位。地市政府职责到位才能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然而从认识到行动存在距离,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统筹主导职业教育发展职责时,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调查中也存在着“地市政府表面重视职教,实际重视普教”的现象。其原因可以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价值冲突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地方政府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被以分数和升学率为考核标准的政绩观左右。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规划中,召开相关会议并发文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但是在对职业教育的条件保障方面确不如普通教育。因此,应落实和采取相关措施。1.地市政府首先要贯彻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招收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员,影响职业学生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对于违反就业准入制度的企业,特别是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如卫生医疗、食品生产等行业,加强监管,人保和工商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2.地市政府还应保证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各级政府在经费投入方面承担不同的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并依法监督执行;地市政府除了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发放以外,还必须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应不低于30%”的政策并保障教育经费逐年增长。3.地市政府应落实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免费政策和职业学校学生责任保险制度。中职助学金政策一直受大家质疑,原因之一是学生挥霍或乱花助学金,产生不良效果;而中职学校确无经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差;更有甚者,极少数中职学校还存在虚假注册学生学籍、骗取国家助学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最近,江西新余市调整助学金用途,将该项目经费(每年约300万元)设立为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奖励为新余企业输送员工的院校,以及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职业院校。[1]在免费政策方面,已经有内蒙、山西、江苏、福建、重庆、贵州、青海、宁波、厦门9个省市区免除中职教育学费,免学费资金由财政补贴职业学校,补贴标准从每生每年2000元至6500元不等;25个省实行职业学校学生责任保险全覆盖。

篇11

就职教语文教育改革争论的焦点来看,目前有一种主流的看法是职教语文教育发展的基点应集中在专业性上,即职教语文要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为内容,以传统语文固有的“听、说、读、写”等个体为形式构建专业化“听、说、读、写”教学模块,使职教语文直接与专业挂钩,直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对这一观点,笔者以多年的职业教育经验来看难以苟同。一是这一做法似乎显得有些机械,把活生生、充满灵性和趣味的语文教育变得教条、呆板;二是把“语文专业化”作为教改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上有很大局限性,以此思想为指导多数专业的“专业语文”教育体系难以构建;三是从思辨角度来分析,这一做法似乎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即从纯粹的文化课走向纯粹的专业课。

职教语文教育具有文化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两者不可偏颇。就两者的关系来说,文化性是基础,职业性是核心。文化性强调的是职教语文教育的服务性,职业性强调的是职教语文教育的方向性。从传统的语文教育强调文化性到职教语文强调文化性和职业性合二为一应是职教语文教改的整合空间。因此,职教语文教育改革必须在文化性和职业性统一的基础上,设计和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特性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块、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

职教语文教育改革坚持职教语文的文化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是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应培养的能力及教学目标相一致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职教语文的文化性与教育模块的构建

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教育。我们不可以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如果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会失去文化的光辉。职教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有其内涵性的一面,也有服务性的一面。就其内涵性而言,职教语文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意识、智力等方面的培养,而就其服务性而言,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即职教语文教育的智力;二是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人格转化的社会化功能。

中职语文教育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的基础性能力以及学生自学能力(包括获取信息能力和整合信息力能力)、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规划和组织活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负责能力、创新能力等的一系列通用职业能力。在职教语文教改实践中应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设计和培养。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显著特点,要求我们对语文教育能力的培养和设计应当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的实际,从学生现实生活及将来就业的社会环境中寻找与学生发展、成长密切相关的教育素材,构建具有区域性特征的职教语文文化性教育模块。美国教育家华特·可乐涅斯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论断从侧面说明了职教语文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

不区分地理区域、不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在一个很少生长荷花、四季很不明显的地方,自赏自醉地给一群基础比较差、面临就业压力的学生讲“荷塘月色”,讲“春天的脚步”,讲“和风细雨”是多么痛苦。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当地文化的传承中来设计、构建与学生今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模块呢?

职教语文教育的服务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职教语文教育担负着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培养的责任,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专业课上,老师常常抱怨学生不知简答题、论述题作业该如何做,答题过于简单化,学生理解能力不够,不能全面、准确、有条理地回答问题,答题时在书上找小标题、解释时在段落中找句号,不能很好地分析、归纳、概括,全面、准确、深刻地回答问题。

职教语文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是职教语文在职业教育中不应被忽视的使命。它担当着学生由“自然人”、“家庭人”、“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使命。中职学生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被照顾”和“被教育”的生活,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就业后的自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能不引起职业教育的关注。

职教语文教育的智力性和社会化功能应该是职教语文教育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和构建两个重要的文化性教育模块。

三、职教语文的职业性与教育模块的构建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经对职业教育内涵的形象诠释。教育肩负着帮助人社会化的任务,而职业化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因而职业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就业教育与生存教育为核心,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职学生作为一名求职者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化”是市场对职业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

职业化是新型劳动观的核心内容,是一种自律性的工作态度,是按照职业道德要求的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其基本的内涵是德才兼备、自主与协作,核心是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其次是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的行为规范。

建立在职教语文文化性教育模块基础上的职教语文职业性教育,除了要承担课程本身的职业化技能教育重任外,还必须担负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职业化行为规范的教育,并根据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化技能教育和职业化行为规范,设计和构建适应学生职业化成长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块。通过职业化教育,一方面使未来的企业员工在职业道德上符合要求,在文化上符合行业规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养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行为习惯。

以上只是笔者就职教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及相应的教育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构建提出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其完整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们深知职教语文教育改革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深信只有不断地探索,职教语文教育的改革定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12

包装工程等应用型专业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对应的行业领域广、创业起步门槛低,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我校包装工程专业顺应时展,结合行业需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师资结构、创造教学环境、参与科技创新与创业竞赛等方面进行了双创教育改革,以期培养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创业的包装工程技术人才。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完善理论教学环节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重构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状况纳入培养方案的学分管理,设立了“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实践环节10学分,并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生创业原理与实务”、“创新设计”、“个人与团队管理”、“成功心理学”等通选课程,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使之与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实践环节由原本科教学计划的36周增加为38周,在企业进行为期16周的生产实践、实际包装产品设计实践、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10个“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后方可毕业,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训练。

2.2多种教学形式

广义师资概念,丰富师资结构。通过多样的教授方式和经验交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形成企业与高校之间互利共赢,就业与创业的良性循环。(1)建立校企“双向交流”在学校相关政策支持下,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双向交流”关系。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和实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同时帮助企业攻克科研、技术难题;聘任企业优秀人才承担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先后聘请了36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兼职企业教师,承担学生在企业阶段的专业理论授课、生产实践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以保证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的完成。(2)发挥校友良性激励效应充分发挥校友良性激励效应,成立了“工大包装校友会”,通过网络进行日常交流,并定期举办“精英校友工作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传授就业、创业经验,激发在校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业热情。

2.3创造教学条件

(1)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包装工程专业成立十几年来,着力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建设校内实验基地。现实验室面积800余平方米,设有包装系统实验室等专项实验室10余间,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百余台(套),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条件。另外,我校与本溪市桓仁县政府及相关企业合作项目“基于‘卓越计划’校政企协同创新联办葡萄酒学院的研究与实践”,计划在本溪市桓仁县大连工业大学葡萄酒学院投资1000万元,建设印刷包装实验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的建设为包装工程“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生的企业实习实践阶段提供了保障。(2)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在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包装工程专业以构建包装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确立“面向产业、依托产学研合作、突出工程能力、培养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的专业教学方式与改革思路,与40余家包装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关系。其中与10余家企业签订了建立“包装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协议,逐步形成集教研合作、产学研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创业为一体的校企双赢的教学模式。

2.4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创业竞赛情况,是衡量创新创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的有效方式。近两年,包装工程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创业竞赛活动,包括“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包装结构设计、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和“济丰杯”运输包装设计创意大赛等竞赛活动,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30余项,学生在竞赛活动中锻炼了科技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创新创业素质,为将来可能的创业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应用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逐步摸索出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东北乃至全国包装、印刷行业培养了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部分毕业生考取了国内外名牌学校的研究生继续深造,部分毕业生被国际知名企业录用,在短时间内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还有部分毕业生成为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很多企业反映我校包装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作中能吃苦耐劳,业务水平提高较快,协作精神较强,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创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篇13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内涵而言,我们不能将课程观念局限在正规的显在课程之上。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代表的是整体的学习概念,它并不仅限于教学计划表中排列的各门学科,也包括规定科目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注重那些严格按计划组织的教学科目,而普遍忽视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支配学校师生集体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校园文化之类隐蔽课程的建设。事买已经证明,在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这类非正规的隐蔽课程是比任何正规的显在课程都来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在揭示现代职教课程内涵时,一定要把显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如果这种非正规课程的作用发挥得好,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增强现代职教课程的总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