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职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其在激活市场竞争、增进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经济周期冲击、增加农民收入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9年初,按照我国政府确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我国共有中小企业1000万个,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从业人员1.74亿人。从贡献上看,我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占全国GDP的50%以上,所解决的就业量占全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所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60%,中小企业所完成的税收占全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0%以上。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切实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融资难,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1、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单一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但内源融资很难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继而转向外源融资职称论文,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可能从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同样,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进行间接融资也是十分困难。
2、商业银行惜货,融资额度有限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原因,导致了银行很难准确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出于风险防范意识考虑,商业银行大多将贷款放给了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则采取了惜贷的举措,其贷款额度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3、民间借贷活跃,融资成本高
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民间借贷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并不能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且融资成本较高,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
1、企业自身因素
一是我国中小企业多以家庭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整体素质偏低,不具备规模优势,经营风险大,并且诚信意识淡薄论文格式模板。二是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披露意识差,导致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决策具有个人色彩。三是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抵押资产,影响其间接融资。
2、金融体系因素
一是我国进入体制改革不深入,现有的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国有银行业务趋同,市场趋同,不能准确灵敏地反映市场需求,中小企业难以得到有力的金融支持。二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中小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上获取金融资金。三是我国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业机构和担保机构。
3、金融环境因素
一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内需相对不足、出口不断萎缩对大多数中小企业产生了致命的威胁。二是受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不但缺乏相应的专门法律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国家宏观调控和信贷政策对大企业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比较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无法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选择
(一)切实提升中小企业总体实力
1、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挖掘企业自身资金潜力
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就要求经营管理者一方面要学习金融知识,熟悉金融政策,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结合自身条件争取合适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要把握产品经营生命周期,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上下力气,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下功夫,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健康的发展。要充分挖掘企业自身资金潜力职称论文,就要一方面加强流动资金管理,提高流动资金的运用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规范的对外投资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在者就是要清理闲置资产及沉淀资金,提高资产的利用效果。
2、强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首先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立规范、透明、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状况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引导中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加强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建设。同时要着力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培育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从本质上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3、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识,提升企业自身信用等级
诚信乃立业之本,信则立,不信则废。中小企业应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努力提高自己的资信度。同时要积极参加银行的信用评级并探索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制度的方法,定期向债权银行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并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尊重银行债权,杜绝逃废银行债务和挪用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在资金往来方面,要严格按合同办事,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要按期还本付息,即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要尽一切努力确保还款。切实提高自身信用等级。
(二)建立全方位的金融体系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1、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完善银行信贷管理机制
一是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把隐性成本显性化,按风险收益对称原则赋予商业银行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贷款企业收取不同水平利率的决策权限,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能力。二是进行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变革金融机构准入体制,适当发展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刺激金融机构更多地为中小企业贷款。三是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职称论文,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建立与内部责任和权利相对称的信贷管理激励机制,增强信贷人员收集中小企业信息并提供贷款的积极性。四是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改善内控机制,加快银行产品创新,推出适合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的信贷产品。
2、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首先继续发挥主板市场(集中交易市场)功能,让合法的优质中小企业进人主板市场,同时积极推出二板市场,健全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论文格式模板。其次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市场,或者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保障风险资本的良性发展。三是保护和规范民间市场,民间融资是指游离于银行系统外的民间资金融通,由于其不具有合法身份,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和金融诈骗事件,因此应尽早从政策上和制度上进行规范和引导。四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由于其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所以非常适合中小企业融资。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与奖励机制以及对中小企业的保费补贴等机制。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再担保制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和分担机制,依靠再担保体系来分散和规避企业风险,降低担保损失的实际代偿率,提高担保倍率。同时,应尽快出台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填补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会计制度、风险处置、市场退出等方面法律规范的空白。
(三)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1、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应对国际经济环境
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和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考验。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拨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体系职称论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贴息;对创办高科技中小企业或下岗人员、以自有资金创办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对自行研究开发项目、购买新技术或新产品项目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等等。
2、制定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
一是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比如《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管理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等,从法律层面上维护中小企业融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税的政策支持,合理地减少税收负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认真落实贴息制度、财政扶持、技改及环保项目等政策。三是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中小企业与大型骨干企业同等对待,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引导商业银行、信用社重视中小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意义,鼓励他们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就必须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以及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和服务的社会化,逐步形成企业立信、政府征信、专业评信、机构授信和社会重信的长效机制,逐步采取市场准入制度,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和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凡不能提供可信信用信息的企业应在年审年检过程有所淘汰,增大“失信”企业的成本,达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同,张维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乡镇,2009,(4)
[2]郭学能.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科技广场,2010,(6)
[3]张晓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现代会计,2007,(4)
[4]钟兵.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7,(11)
[5]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6]李世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点及其现实选择[J].济南金融,2004,(03)
[7]王宏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及解决办法的几点探索[J].经济丛刊,2005,(1)
篇2
2、企业管理的系统化
从制造企业的组成来看,企业就是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这个系统与内外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包括,原料,产品,资源,财力,物力还包括外部的竞争者,销售商。只有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才能使这个系统紧张有序地运转。
3、企业流程化管理
很多企业都存在着各个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在企业中并存,但是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接口。一旦这些接口存在,很可能使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要想阻止这些就接口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就必须使企业的管理流程化。这样下来,各个部门就不可能在相互推脱责任了,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更加有效。
4、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必经之路,企业只有不断地吸取外面源源不断的信息,才能使企业掌握更多你的信息资源,从而从信息化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实现企业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信息快速传递的目标。
二、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一)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方法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生产型企业中原材料成本占到大约总成本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应当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下面介绍四种控制方法:
1、建立原材料采购计划和审批制度
原材料的采购关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企业要选派一个生产负责人负责记录企业每天生产经营、原材料储备情况,通过计算得出原材料采购量。然后填制原材料采购单,上报采购部门。一般来说,采购计划是需要由采购部门来制订的。采购部门制定采购计划不是凭空制定的,是根据生产负责人的记录去确定的。采购计划制定后,需要上报财务部经理后,并呈报总经理批准。总经理批准后,以书面方式通知原材料供应商。企业的订购量一般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对原材料的采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原材料的采购量比较大,就努力争取到厂家的最低折扣。如果原材料的采购量比较少的话,可以采取零星采购的方式。还需要根据每天的使用量,在确保有效库存的情况下按照计划和预算,计算出最佳订货点。这样的话,既能保证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也充分解决了仓库费用问题。
2、建立严格的采购询价报价体系
首先是,财务部应设立专门的物价员,定期对日常消耗的原料以及进行市场调研,以寻求价格最低的商家。对原材料的报价进行分析后作出反馈,发现有差异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并督促纠正。同时采购部门可以根据采购需要,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购买所需物品,在此可以亮化采购过程中确定物价的标准,防止不正当企业采用贿赂等不法手段取得供应原材料的资格,为企业提供质量不达标准的原材料,这会对企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采购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事先预防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建立严格的采购验货报损制度
严格按照采购验货报损制度对原材料采购验收把关。对于报损应由生产和施工部门主管上报财务库管,按照实际的品名数量填写报损单,报损单需由采购部经理鉴定以后才能报损。
4、建立严格的原材料、配件出入库及领用制度
在最基层的直接对原材料使用的工站人员对原材料的使用情况最为清楚,用一定的统计手段统计出最为合理的原材料耗用标准,相关部门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原材料的领用标准,做到既不过分苛刻要求工站员工对原材料的小心使用(过分的对原材料使用的要求可能会造成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为避免对原材料的浪费而降低生产速度,这也是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到的问题),也能把原材料的浪费控制在合理的可为企业所接受的范围。通过这样层层把关,严格管理,可以大大降低材料消耗、降低材料成本,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
(二)生产过程中成本控制的方法
1、对人工及固定资产的控制方法
生产过程是产品成本形成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产品所消耗的材料、人工费用和需要计算入成本的费用是产品成本形成的主要部分,因此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需要做到很完善。为调动全体人员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企业各部门以及各级员工都应明确成本控制的权限和责任,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的责任制度。各部门对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理也会影响到生产成本,应该把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上交到相关部门保管,以减少相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计提,以此来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闲置、重叠作业岗位的员工,应进行适当的人员调动,达到对人员的充分利用,以减少工资方面的费用支出,为调动工人对工作的积极性,各单位部门还应有分配本单位奖金的权限,例如对每月全勤的员工发放一定的奖励等。
2、对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的成本控制
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对生产成本的控制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生产数量的需求,需要对生产设备,生产技术水平有相应的提高。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要考虑购进新生产设备在允许的折旧年限内生产产品的平均成本,与更换新设备前的产品平均成本进行比较,比较后选择出较优的设备选用方案,降低生产成本;另外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在提升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过分追求高新技术带来的过高成本,如果企业采取新的、行业内顶尖的生产技术,的确能够提高产品的生产速率,产品的合格率,但是过高的合格率又对生产设备有严格的要求,对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这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新设备的成本,对新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方面的成本都应考虑在内,选择既能满足产品生产需求,又能保证一定的、企业能够接受的产品合格率。
3、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生产车间确定效率、运转率、合格率、一等品率等,根据这些标准制定合理的现金产量指标,然后把员工的实际产量与产品的优良等级化分直接与工资挂钩,在此基础上加减质量考核奖惩,把根据预算成本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比例作为奖惩,使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员工明白并参与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控制节约成本不仅能使企业受益,还能使员工自身受到优惠,如此员工还有什么理由不节约成本,在自身的工作环节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呢?
(三)销售环节成本控制的方法
1、运输成本的控制方法
因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需要大量物与物的转移,所以要用到运输,对于运输成本,产品的销售究竟是采用自行运输还是由货运公司运输,两者各有利弊。如果货物或是原材料一次运输量过少,如果采用自行运输的话,运输成本过高,则应选择由货运公司运输;如果货物或原材料数量超过一定的范围,自行运输比较划算,应选择自行运输。总之,在运输物品之前,应当预先计算采用各种运输方式下的运输成本,采取最优的运输方案,降低运输的成本;产品的数量在达到规定的数量时,才可以装车输出。在对零星货物配送的时候,配送的路线安排也很重要,合理的安排货物运送路线,不仅能够节约运送时间,还能缩短行驶总路程;尽快的安排货物的运输,尽可能早的完成运输,早日完成运输结算,可以减少货物在运输途中由于运输时间过长而导致的货物不可避免的非人为损耗,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仓储成本的控制方法
仓储的成本控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也是很多企业都为之发愁的事项。以来是因为建立大规模的物流中心,把过去零星的库存集中起来进行管理,对一定范围内的用户进行直接配送,这是看上去是一个优化仓储布局的一个重要表现。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仓库的减少和库存的集中,并不意味着费用的减少,这样做反而有可能增加运输成本。这是很多企业百思不得其解的。因此仓储成本的控制的关键就是,要在仓储成本,运输成本、以及配送成本的综合角度来考虑仓库的布局问题,使总的物流成本达到最低。仓库的成本控制的方法有很多,现在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在库存管理中经常使用的ABC分类管理法。我们大家知道,仓储管理的关键重点是管理库存安排,提高保管效率。我们提到的ABC分类管理法的原则主要有两点,第一,抓住关键的少数,也就是说,我们忽略普通的大部门只来说这关键的少数。第二,突出重点。这个原则跟第一点还是有相似之处的,他讲的是针对不同的货物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举例来说,针对品种少但占用资金额高的A类货物,必须严格逐项控制;而对于B类物资来说,主要是把它看做是一般控制对象,需要似情况的不同根据而采取不同的措施;但是对于C类物资,则不作为控制的主要对象,一般只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控制即可。这是仓储控制的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他对于降低仓储的成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仓库的内部管理,提高仓储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日常开支。在物品保管中所需的费用虽然很多,但是各项费用支出都有要有一个清清楚楚的明细,必须纳入企业的计划之中,节约使用。
3、销售管理费用的控制方法
(1)对应贯彻市场战略的营销实施方案,拟订投入计划后,制定完整的预算方案,以保证其投入的整体效益。
(2)因为销售费用也涉及到缴纳税金的问题,而税法也有相关规定销售费用中的某些部分准予税前扣除,也可以通过少交的可抵扣的税费相对增加企业利润,因此也需要对税费部分进行考虑。差旅费:差旅费,是指出差期间因办理公务而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和公杂费等各项费用。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定报销额度,通常都是按照《企业财务通则》只要出差人员话费合理,且不应由个人来支付的费用,都可以全额报销。展览费:可以按做销售进行处理,按照百分之十五的扣除标准进行扣除,但不得超过总销售收入的一定百分比。其他的税前项目在此不做过多列示。
三、综合降低企业成本的方法
(一)财务管理预算化
财务管理预算化,是指企业各部门都要围绕实现预算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企业决策执行机构有固定的预算的方法,一般来说他们按照财务预算的具体要求,按季分月下达预算任务。
(二)使用专业化的成本管理软件
通过使用专业的成本费用预算软件代替复杂的手工核算,又为成本费用控制及预算管理软件轻松实现财务集中管控,数据集中、管理集中,报表的时效性等保障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篇3
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
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
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
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
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
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
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
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
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
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
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
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
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
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
篇4
二、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企业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合理比例和各种资源内部的合理结构两个方面。企业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必须具备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各项资源才能发生相互作用,不同的资源配置会形成不同的生产能力。创造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谋求有效、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各项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才能降低产品成本。在实际工作中,资源的取得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但资源组合是不需支付成本的。企业应合理配置资源,建立最佳资源组合,利用无需支付成本的最佳资源组合,创造超额价值。资源组合形成的创造超额效益的能力,建立在个别资源和企业人员的劳动基础之上,通过人的劳动对各项个别资源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三、重视知识因素,开发特有产品
目前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经济资源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构成生产要素的重要因素,而且处于主导地位。知识价值在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知识产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有代表性和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因此,企业应致力于研究、开发新项目,从而拥有发展生产的主动权,从高层次上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应该指出的是,在知识经济的资产结构中,有形资产退居其次,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日益增多,以知识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商誉、技术、品牌、信息、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所以,企业应充分考虑这些无形资产因素,如利用名优品牌,采取品牌扩展策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可以节省很多宣传介绍新产品的费用,使新产品能迅速地、顺利地打入市场。
四、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无形损失
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可以两方面去认识:在一般情况下,高质量的产品是建立在高成本的基础之上的,成本是原因,质量是结果。但有时企业的高成本却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造成的,一是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损失和返修的费用会加大产品成本。二是伴随质量低劣出现的产品质量不稳,使得产品售后的维修服务费用增加。因此要树立提高质量就是降低成本的观念,减少废品损失、产品售后的维修服务费用,减少由于商品过时、过季和供过于求造成产品贬值而形成的无形损失。因此,保证合理的产品质量,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产品的成本,在相同产品成本的情况下,保证产品的价格优势,从而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保证合理的产品质量,又能够消除和尽可能减少产品的无形损失及废品损失和返修的费用,那么产品就能以较低的价格投放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因此,在降低成本中必须考虑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无形损失。首先是按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和组织生产;其次是尽量缩短产品在流通领域的待售时间;再次是减少产品在流通领域的待售数量。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对市场需求的灵活而快速的反应机制,具有弹性的生产能力。一旦市场有了需求便迅速进行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把无形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
加速资金周转仍然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企业应通过及时采购、及时生产、及时销售,来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加速资金周转的关键,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信息管理为纽带,把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具有弹性的生产能力,尽可能地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这样就能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灵敏反应、一旦市场有了需求,就组织产品的生产、原材料的零部件的采购,产品完工后就可立刻进入销售领域。这样就能把原材料、零部件、在产品、产成品的资金占用、有形和无形损耗及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降低到最低程度。
六、重视信息管理,建立信息沟通体系
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产品,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柱。进行预测需要搜集有关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与其他部门沟通和协调需要传递信息;领导做出决
篇5
(二)生产调度安排不顺畅,机器员工作业效率低下
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上,还需要对工厂生产效率进行提高。然而,在大部分企业下的工厂在生产调度安排并不顺畅,从而造成员工作业效率低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并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量。如本企业生产的逆变器,由于工作量大,操作复杂,因此需要员工掌握熟练的生产技能,在生产调度安排上进行合理化,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
(三)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目标的设置不合理
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目标是在企业整个成本控制目标设置的基础上设立的,因此在进行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目标设立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长远发展,还要考虑企业的整个成本控制目标。但是大多数企业在整个成本控制目标上并没有明确的计划,或者缺少长远发展的目标,造成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目标设立不清晰或者不到位,因此,其生产成本控制比较盲目且难以形成竞争上的优势。
二、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点
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点,它不仅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组成上也涉及到多个相关部门,因此在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大的关键点:
(一)生产成本控制的制度
企业进行生产成本控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生产成本控制制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完善制度:首先是生产成本统计上建立统一的制度。在生产成本统计上要形成规范的统计格式,在企业原材料的采购以及工厂物料的领取细节都要进行记录,并且定期进行账目的汇总。另外还要配备专门的统计人员来进行各个项目的统计和分类,以便会计部门进行数据的分析。其次就是生产成本分析制度。在企业的生产成本统计的基础上,还要形成统一的分析制度,通过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水平,以及生产的效益等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就是要建立生产成本风险预警制度。生产成本风险预警制度就是通过生产成本控制目标以及生产状况的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项目进行成本线的设立,当实际生产过程与成本线出现较大的偏差时,可以得到及时的报警,引起管理人员的警觉,从而加强控制。
(二)生产成本控制的内容
在生产成本控制的内容上进行生产成本控制也是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生产成本控制的内容包括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产品流转中的成本控制以及事后成本控制。事前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设计等产生的成本。如本企业的太阳能逆转器在研发时产生的人工成本和材料采购成本等。事中成本控制则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实际用料和辅料成本以及人工和能源消耗成本等。产品流转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产品在包装过程和运送过程中的成本。事后成本就是指产品的反馈和过程控制成本,我公司在3年以来,对于太阳能逆转器的产品销售都拥有售后质量保障体系,在质保期内对客户开展售后维护服务,因此在维护费用上也是不小的开支。在这些生产成本控制内容上,企业要注重细微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全面的生产成本控制。
(三)生产成本控制的方法
企业在生产成本控制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成本控制的方法来促进控制的有效性。主要可以采用三种方法。首先是指标分解的控制方法。指标分解方法主要是按照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组成构件或者产品的生产步骤进行分解,然后对每个构件或步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的方法。其次是预算控制法。预算控制法是企业成本控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对用料和人工的使用进行评估,从而对成本进行预算编制。在预算的控制上,要责任到人,对于预算情况要进行跟踪。监督和检查。最后就是定额控制的方法,定额控制是对生产过程中不同品种产品的单件消耗额度、工时等制定明确的额度,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控制。
篇6
1.成本控制的观念滞后。中国化工行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产品成本主要发生在生产成本,并将管理生产流程作为降低成本的最大目标。其实不然,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固然重要,但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化工企业管理人员错误的成本控制理念是产生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化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仍然以降低成本,减少消耗为成本控制的目的,但在一些情况下,过度的减少成本会造成产品质量和公司效益的下降,这种消极的成本管理是不科学的,公司只通过降低成本是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的。
2.成本控制理论研究不足。我国转向市场经济后,从相对封闭的环境转向全面开放的经济环境,我国传统的会计体制的需求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应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活动。虽然我国会计界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但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兴趣并不高,过去几年的学术性论文中,涉及财会领域的成本会计研究较少,以成本会计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更是凤毛麟角。某些化工企业成本控制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目前系统中成本会计不能灵活的进行成本控制,加之会计理论的研究热情不足,直接导致化工企业成本控制的理论研究不够,进而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效益,所以在增加我国成本会计研究的同时也要关注针对化工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使化工企业付出的成本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3.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企业发展的前提是拥有足够多的资源,这种资源积累并不能单纯依靠外部的给予,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获得投入产出之间的正相关来实现,这就要求企业要精打细算,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完善企业成本控制体系。进行成本控制并不是在替客户提高价值以满足的过程中偷工减料,而应该通过对企业组织运行流程进行科学的设计,精细化成本控制单位,明确每部分费用投入具体责任,转变由企业老板一人关注减少成本投入,降低费用消耗的局面,使企业每个员工都关注如何减少成本投入,以达到产出不变,投入最小化。
4.成本控制执行力度不足。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是大批量生产,会产生较多的联副产品。每个步骤既生产半成品,也生产副产品,有些半成品又是下一步骤的加工对象,还有些半成品为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导致成本核算的及时性较差,各种费用的交互分配比较复杂,成本控制比较被动,进而造成成本控制执行力度不足,成本控制的执行较难进行。成本控制不应仅局限在个别部门、个别员工或者个别生产过程,而应该扩展到企业的各个层级。成本控制执行不足,主要是企业管理层将成本管理简单的视为相关生产部门,以及财务的事情,管理者只关注和生产相关的成本,然而成本控制的执行要求企业关注所有有关活动所产生的成本,要求管理者首先重视企业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要求每个员工都关注成本控制与执行,才能更有效的将成本控制执行好。
三、建立基于价值创造的成本控制模式
篇7
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程度较差,生产效率较低,运作流程较混乱,所以生产成本均较高,若对企业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整顿,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2005年的直接成本发生情况为例进行分析,试探讨企业加强成本控制问题。
1企业基本情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校办企业,位于农业大学西区。该厂自1989年以来在完成教学、科研的同时生产农业机械,共分为机加工、钳工、锻工三个车间,固定资产总值1042299.34元,2005年主要生产2BP-2型铺膜播种机、9YG-130型圆盘割草机、9ZC-160型铡草机三种产品。管理人员10人,车间工人50人。
2成本构成情况
固定资产按年提取折旧费,折旧费是成本中很大一部分,工人工资采用的是月工资制,所以工人工资福利费也成为固定成本的一部分。该厂设备比较老化,发生修理费用比较频繁,则每月耗用的修理费作为固定性制造费用。随生产而发生、与产量存在线性关系的直接材料、包括水、电、等在内的制造费用可视为变动成本。在预算和考核成本时,该厂基本上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将制造费用按三种产品的产量进行平均分配的方法计入成本,再与预算标准进行比较控制成本的发生。
2.1成本发生情况分析
在对2005年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后,结果却不容乐观。
2005年生产出2BP-2型铺膜机1390台、9YG-130型圆盘割草机130台、9ZC-160型铡草机800台,三种产品的出厂价分别为2100元、4200元、580元,则有分析:
从卖价的角度上看,三种产品只有铺膜机一种产品成本低于出厂价,其余两种产品分别超出出厂价63%和60%
剔除其他费用因素,单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考虑:
铺膜机利润=PX1-(b1X1+a1)=(2100-1712.40)×1390=538764元
圆盘割草机利润=PX2-(b2X2+a2)=(4200-6829.52)×130=-341837.60元
铡草机利润=PX3-(b3X3+a3)=(580-923.96)×800=-275168元
则本季度利润合计为:538764-341837.60-275168=-78241.60元
即便从中扣除折旧费,只考虑现金流量:铺膜机:
N=(2100-1681.19)×1390=582145.90元
圆盘割草机:N=(4200-6811.67)×130=-339517.10元铡草机:
N=(580-900.46)×800=-256368元
则总现金流量:N=582145.90-339517.10-256368=-13739.20元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目前的生产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以上分析不分担各种管理费用,只考虑直接成本,就已经是成本过高出现亏损了。即便剔除早已支付的固定资产投资,只从当期现金投入与产出角度来看,企业即使将所有产品全部销售收回的资金仍不能弥补投入生产的资金,这就是说,企业的生产已经是入不敷出了。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扭转局面,企业将会越生产越赔钱,最终危机将不可逆转。
3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3.1亏损的原因
该企业成本过高导致亏损,是多方面、多原因造成的,除去销售的因素之外,企业内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国有企业性质根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所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校办企业,有许多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此试制,并接受试制费,所以企业至今带有浓厚的国有企业的气息,经过多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靠国家吃饭的习惯,人员冗置、工作懒散的情况十分普遍。带着计划经济的落后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打拼,混乱被动的局面可想而知.
3.1.2没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
由于企业的管理思想根源不合理,所以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企业日常工作不是无法可依就是有法不依,这样的管理制度不但不能规范员工行为,还有可能让员工产生没有被公平对待的感受,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的管理极为不利。例如产品出现废品时,并不对责任人进行处罚,重新领料加工就行,材料采购按发票换算入库,由于称重不方便,并不验收重量,也不验收钢材材质是否达标,以至严重影响了原辅料的实际可用数量,使产量低下,而造成损失后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相关责任人竟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处分。
这仅仅是众多日常管理问题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类似问题数不胜数,没有赖以为基础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成本控制从何谈起。
3.1.3内部物流。信息流传递混乱
企业财务人员虽然尽力以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核算,但由于企业人员配置较为混乱,员工不能清晰自己岗位的职责,互相推委,致使企业内部物流、信息流传递不畅,生产上各种耗用情况不能及时递交给财务部门,原辅材料采购存在赊购现象原始凭证不能及时递交给财务部门,以至于库存材料和财务账核对不一致,财务部门不能正确核算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也不了解尚有多少库存,该何时购买、购买多少。例如2005年初,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的原始凭证没有及时上交财务部门,以至于财务部门不了解原材料实际库存情况,园钢采购数量没有满足产品生产需要。虽然之后紧急组织采购,还是造成了极大的额外支出。而传递过程的各个环节则互相推委,拒绝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结果只有不了了之。而决策层也不能正确依据市场确定产品进入市场的策略,从而使生产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一旦销售不佳就会使产品大量积压。
3.2解决方法的探讨
3.2.1抓销售促生产,合理制定销售价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的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固定成本。所以生产要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没有良好的销售,生产只好断断续续,十分被动。产量持续保持低水平,固定性生产成本有如一方大石,顶得单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制定销售价格方面,既要兼顾市场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生产成本,例如ZC-160型铡草机的生产就是先定好销售价格后进行的生产,结果是成本高于售价,导致一销售就亏损。
3.2.2明确责任中心制度,严格控制成本发生各环节
生产就是使各具其用的原辅料转化为目标产品的过程而在这期间投入的各种耗费(即成本)就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动力。如果在流转的过程中遇到的断档、阻滞多,则需要的动力就要很大才能使转变正常进行,反之,流程越通畅所需成本就越小。
2005年该厂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业绩考核,并与各责任人的工资福利挂钩,然而这些考核制度并不是十分科学合理,只是责任中心制度的雏形,仍有很大程度上的不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应进一步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企业的内部合理划分责任单位,明确各责任单位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应有的权利和利益,以便实行有效的内部协调与控制。从上至下将每个环节、每个车间、每个生产班组甚至每个岗位都确立为责任中心,明确其职责与成本的关系,按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予奖惩。这样才有可能监控每个环节的成本发生情况,达到全程监控的效果。
并且要在员工当中树立起提高效率、力行节约的风尚,这是培养企业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的好办法,也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中国乃至全亚洲地区各个企业共同提倡,成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3.2.3通过标准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差异分析
预算做出的计划数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在生产过程经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使得实际成本与计划数之间产生差异,计算并分析这些差异需要用到标准成本核算办法,以达到服务与管理的目的。对于该企业这样规模的生产企业,预算自然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可以参考同行业平均水平并充分考虑本地区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标准成本,在日常生产中严格控制定期进行成本差异分析,从而不断修正预算目标,努力缩小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间的不利差异,制定出最合理的标准成本使成本控制与考核更加科学化,从而进一步全面降低成本。
4结束语
由于该厂生产的“金穗”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有保证,售后服务好,已受农民广泛关注。产品的前景一片光明。然而这份光明只能赋予那些有竞争力的好产品、好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价格低廉才是能够占领市场的好产品,效率高、成本低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8
1.2质量成本分析不完善
质量成本管理是衡量和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质量成本分析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质量成本分析为企业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多数企业只是在数字上做简单比较后就下结论,缺乏对质量成本费用的完整性分析,欠缺质量成本有关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分析,使得财务等部门搜集到的数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质量成本分析的不完善,无法根据质量成本分析的结果制定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1.3质量成本责任不清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职责,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在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中的工作负责。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上,由于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各项质量成本应在哪个环节支出、支出多少、支出的合理性、支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信息都不完整,最终导致质量成本管理无序、责任不清的局面。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追究责任时各个岗位上的员工互相推诿,对发生的质量事故无法追究责任和调查原因,加重了企业质量成本,从而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4质量成本意识差
员工参与不积极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之一就是全员参与。制造企业的一线员工以农民工群体为主,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接受培训的机会少,缺乏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其他员工,认为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的职责,缺乏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也不重视产品质量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没有意识到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严重的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问题;没有认识到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的重要作用。
2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建立健全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应该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需要,由企业财会部门或外部专业机构设计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与质量成本相关的行之有效的原始数据核算统计表,列出哪些活动属于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与之相关的就属于质量成本。然后在质量管理部门的帮助下,制定质量成本统计核算凭证。同时,建立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质量成本科目或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以减少会计核算和质量成本核算工作之间的重复,完成与财务会计部门工作的衔接。
2.2加强质量成本数据的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非常重要,它是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成本应用的关键环节。如果质量成本分析得不深入、不透彻,不具有实用价值,有了质量成本分析报告,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么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毫无意义。对质量成本的分析,需要质量成本控制部门人员和财务部门人员的配合,尤其是要重视对损失成本的分析,找出导致损失成本的原因,分析损失成本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应对策略。给企业造成更多影响的是外部损失成本,如信誉损失、索赔费用等。质量成本分析应以质量成本计划指标为依据,从多方面层层进行分析。而且分析质量成本时可以借助于一定的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敏感性分析,分析目标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质量成本变化趋势、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
2.3完善质量成本责任制优化
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充分保证质量方针、目标实施和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中,对员工进行质量成本教育,将质量成本管理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各部门、车间和个人,明确每个员工在质量成本管理中的工作内容和相应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工作应该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标准完成,这样就可以确保各部门、岗位和个人的责任得以明确。并结合奖惩制度使质量成本管理与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运用经济手段增加员工质量成本意识,使他们自觉地保证工作的质量水平。
2.4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员的质量成本意识
各个岗位的工作失误都会导致质量成本的增加,因此,质量成本管理也应像全面质量控制管理一样,是全员参与的过程。质量成本控制程序应明确规定各部门人员在质量成本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在实践中,认为质量成本控制只发生于产品的实际生产阶段是不正确的,现代质量成本的控制始于产品的研究设计阶段,甚至包括了供应商的评价过程。必须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整体过程来考虑产品质量成本,全员一起参与质量成本的控制过程。首先,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思想的宣传。让企业全体人员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外部法律的进一步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一旦出现外部损失,其产生的成本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利益问题。通过宣传使其认识到质量成本管理的价值所在,质量成本管理不只是会计人员和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责任,设计人员应设计高质量的产品;采购人员应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销售人员应提高应对客户投诉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各环节的努力降低企业的质量成本。其次,引进质量管理人才,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水平。成立专门的质量成本评估考核部门,监督各部门质量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
篇9
(二)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的建筑陶瓷企业大多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因而其发展还不太完善。相关行业的高素质管理者还是比较缺失,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也比较少。企业管理者在注重发展壮大企业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或者只是单纯的对每个单项活动进行成本预算分析,忽略了单项活动之间的联系,因而难以从整个企业的运营角度对成本进行控制。
(三)企业员工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多数企业员工都缺乏成本控制意识,他们将成本控制管理当作企业管理者的事情,认为与自身无关;或将企业成本控制单纯的当作工作任务,没有认识到成本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没有认识到成本控制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时缺乏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企业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淡薄会严重影响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进行和企业效益的实现。
(四)企业成本控制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
建筑陶瓷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涵盖原材料采购、设计、生产和销售、售后等多个环节,但目前很多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管理者还是将成本控制范围局限于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而忽略了管理、销售方面的成本,这样会使得企业资金成本分配不合理,造成资金的紧张或闲置,与企业发展完全不相适应。此外,一些企业只关注于目前生产技术水平下的成本控制,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成本控制,没有预见性。这种片面的企业成本控制,如果不能及时的改进,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和完善建筑陶瓷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水平
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必须以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财务管理制度是发展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前提。因而,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必须不断健全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从而规范和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为进行全面的企业成本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机制,提高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是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工作过程中,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积极帮助企业开展成本控制工作并在日常工作中对企业成本控制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同时对阻碍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开展或不遵守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相关规定的人给予适当的处罚,能够最大化的调动企业员工参与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良好发展。这同时也能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
(三)引进专业化的成本控制人才,建立专业化的成本控制队伍
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展需要正确全面的成本控制观念来引导。而正确的企业成本控制观念需要对企业运作相对熟悉的具有专业化成本控制知识的人才研究形成。因此,企业应该引进专业化的成本控制管理人才,这类人才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较好的了解,从而制定出确实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案。同时,企业现有的高层管理者也要不断加强成本控制方面的学习,以便于更好的管理企业。
(四)推行全面的企业成本控制
企业管理者应转变成本控制就是单纯的生产成本控制的观念,将成本控制应用到企业经营的各个阶段。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来进行成本控制工作,相关人员要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具有预见性,在切实实施保证企业目前发展中的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对企业未来发展中的成本控制进行预测,以便及早做好准备,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篇10
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要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要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微观管理上,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在宏观管理上,要建立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以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为目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并用的宏观间接调控管理体系。
二、成本微观管理要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微观管理即企业成本管理。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单位,是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促进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求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开发力,资产有增值力,在市场上有应变力,特别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素质低、产品质量差和成本高的现状,要具有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现代化,就要求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传统的算帐报帐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计算财务成本,不计算管理成本;只重视事后算帐,不重视事前预测和决策;只采用手工操作,不考虑先进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业财务部门,不注意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因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观念上革新,要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观念等新的观念。
2、成本管理组织合理化。这是管理现代化的保证。没有组织上的保证,企业就很难把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好,就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总体效益。成本管理组织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同时,还要按照成本管理的职能,建立科学的成本指标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成本决策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和成本考核体系。
3、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要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好经验,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发展提高。主要有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多种方法。
4、成本管理手段电子化。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动,而且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便于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人员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5、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要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成本管理现代化需要的专业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成本管理工作不断前进,保证成本现代化早日实现。
总之,管理思想是灵魂,管理人才是关键,管理组织是保证,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条件。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应该配套,并同步进行,才能共同推动成本管理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
三、成本宏观管理要建立间接调控体系
成本宏观管理即成本的国民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对于成本管理仍然需要从宏观上加强调控。
1、要建立成本法规体系,促进成本管理工作规范化。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92年,财政部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对原来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进行了部分改革。近年来,又颁布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不少涉及成本管理的内容。现在应该尽快把成本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使今后成本管理有法可依,力求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
2、要通过社会审计,纠正成本计算不实和弄虚作假行为。当前成本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成本计算不实,财经法纪松驰,乱摊乱挤成本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偷税漏税,这就给成本管理增加了很多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要逐步建立财税监督、国家审计监督和社会审监督三者并立的经济监督体系。注册会计师审计要重点对成本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企业中成本计算不实和乱摊、乱挤成本等违法乱纪现象。
3、要有合理的经济布局,促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我国各地自然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又不平衡,这就要求生产要合理布局,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减少不合理的运输费用,努力节约社会劳动。同时,还要考虑各地区工业生产专业化和各产业综合发展的正确结合。
篇11
1.2成本控制的意义
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第一,成本控制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成本控制的过程,就是对各种成本耗费进行调节、纠正、监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及时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有助于挖掘内部潜力,找出一切能降低成本费用的办法。因此,成本控制是降低费用、增加企业利润的有效途径。第二,成本控制能提高企业承受压力的能力。在经营过程中,企业会遭遇多方面的压力,而进行成本控制能降低保本点,成为降低成本最有成效的选择。从该角度来说,成本控制无疑有助于提高企业承受压力的能力。第四,成本控制能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成本控制以降低企业成本为的直接目的,这对于稳固企业的经营基础发挥重要作用。企业拥有稳固的基础后才会有更多的能力找寻新的发展方向,实现利润的不断积累。
2、供电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由于长期受传统经营思维的影响,很多供电企业依然存在重生产、轻管理的问题。例如,工作人员普遍认为成本控制工作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因而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而不关其他部门的事情。另外,转变成市场经营后,很多供电企业对成本控制工作不加重视,管理还仅停留在执行和遵守国家有关财政规定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上,节约成本也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而忽略了供应、销售等其他外部价值链。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供电企业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对成本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的表现。
2.2成本预算管理不完善
受旧的管理理念影响,供电企业大多还只注重成本的事后控制管理,而忽视了对成本的事前和事中控制管理。而且企业的预算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很多未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即使建有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2.3成本控制基础性工作不够精细成本控制的基础性工作对供电企业的成本预算、决策实施等起决定性作用,但现阶段,供电企业的成本控制基础性工作还不够精细,如成本的原始记录混乱或不规范、定额管理、验收管理、材料物资计量等基础性工作不到位。在缺乏可靠基础数据的基础上,企业将难以制度出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和决策。
3、供电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建议
3.1更新成本控制理念
供电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过程,由于之前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受其影响,企业中难免存在轻管理、重生产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应首先更新成本控制理念,包括管理者和各部门员工均应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为提高全体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企业应将成本控制理念切实贯彻到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去,如划分各项基础成本管理指标,然后将其分解到每个员工身上,促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其中,形成全方位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另外,正确的成本控制理念,并非单纯是通过节约的方式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是企业通过进行支出与利润的比较,看成本投入是否能增加利润收益,即从能促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方面考虑采取成本控制的对策。
3.2加强成本预算管理工作
3.2.1成本预算的编制
成本预算是成本控制的源头,因此,供电企业应注重成本的预算管理工作。要做好成本预算管理工作,首先应进行成本预算的科学编制。传统的成本控制思想只注重成本的节约,这种过分强调降低成本的管理思想其实是思想误区,并不能科学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因此,有必要进行科学的成本预算编制。成本预算编制的基础内容包括投资、人力资源、资金、研发等,由于涉及较广,因此需要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配合参与,以编制出最优的资源配置预算方案。另外,还需结合往年的情况,进行投入与产出比率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所编制的成本预算才更具实际价值。
3.2.2成本预算的执行
编制好成本预算后,只有严格执行才能真正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为此,应结合市场竞争这一大环境,依照编制好的成本预算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实现预定的指标。笔者认为主要应严格执行以下方面的成本预算:第一,尽量减少固定成本。供电企业的固定成本包括工资、材料费、修理费、折旧费、运输费、电话费、业务招待费、外雇劳务支出等全部成本项目。应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降低这些固定成本的开支。例如,支付薪酬方面,兼顾公平和效率,建立有助于展示职工特长并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的人力资源模式,确保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及时处置已经申请报废的固定资产,并停止计提折旧等。通过减少固定成本,体现成本预算效果。第二,尽量减少变动成本。所谓变动成本,是相对固定成本而言的。在供电企业中,供应电力的单价是决定变动成本的主要因素。现阶段,依然是由国家进行统一的电力价格调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供电企业的灵活性。但企业依然可能采取一些灵活措施加强变动成本的管理工作。例如,定期检查营业电价,坚决杜绝执行电价不准确的现象;保证用电分类的准确性,提高业务营销人员的业务能力等。
3.3注重成本控制的基础性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箴言同样适用于供电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要加强成本控制,做好成本控制的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如完整保留会计凭证、原始记录、账簿;构建并完善监督考核系统,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健全工时定额、物耗定额机制,制定费用控制指标等。通过做好成本控制的基础性工作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篇12
被调查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标准成本制度的一般都能进行差异分析,大都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议,分析成本差异原因,控制不利差异,进行成本控制业绩的考核。实施、维持标准成本系统的代价是较高的。不仅投入的每项劳动、材料都必须制定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而且随时间推移标准必须要修订。快速的技术进步持续推动作用会导致标准很快过时。而工人们则宁可沿用旧的标准,不愿意进一步寻求成本的降低。管理人员调查成本差异所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管理人员应只关注那些表明生产过程失控,需要管理人员采取措施的差异。调查那些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可能只是浪费时间,管理人员通常只关注较大的差异。
高新技术企业调查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也是有一定价值的。这种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企业所处环境的了解,增长了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如果管理者能够抓住飘忽不定的盈利机会,这种专业知识在行使决策权中发挥作用,便会增加公司价值。
NEC公司是日本一个大型多样化电子企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实行了标准成本制度。那时主要生产电话和交换机。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该公司提供大量不同品种的电子产品。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修订标准成本的代价是昂贵的,每一项标准成本的寿命都大大缩短。公司仍然将标准成本系统作为其成本控制工具,但已不再实行以产品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系统。
标准成本系统应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心设计。粗制滥造的标准成本系统用于业绩评估可能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盲目追求人工效率的有利差异,却导致产品存货的大量增加,产出的产品并未实现利润最大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最新发展对制造与标准成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保持最低库存或采用实时系统的企业来讲,没有,必要在计算直接材料差异时区分采购单位与使用单位。在这些单位里,一个时期的采购数量几乎与当期使用数量相等。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动化、柔性制造制度以及批量或单元制造等,也降低了直接人工差异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很少或不使用直接人工,也不太重视工资率差异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二、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成本企画”思想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企画”又叫“目标成本计算”、“成本设计”,首先在日本企业中成功应用。其关键思想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事先限定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从生产产品的上游,确定成本允许开支多少,把传统成本控制的立足点从生产制造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阶段。
在新产品设计阶段,企业设计人员首先获得各种设计思想,经过筛选设计思想方案、技术评价、市场预测、作出设计投产决策。但这一决策必须建立在目标成本预测的基础上,产品设计一定要与成本设计相结合,产品设计师要与成本设计师相结合成为真正的成本工程师。
“成本企画”的实质是持续的成本降低模式。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先设计新产品,再计算新产品设计成本,然后估计新产品是否有市场,预测市场价格。如果成本过高,再反馈到设计,进行重新修改,以达到目标利润,定期降低产品成本。
“成本企画”控制的流程,是围绕目标成本为中心的。从设计新产品的目标成本开始,到设计图纸上实现降低成本目标为止,是控制流程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流程中,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构想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工序设计。而每一个设计阶段都经过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而每一阶段的每一次循环都是对降低成本的一次挤压,多次循环挤压,使最后工序设计成本降低额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为止。
“成本企画”这一成本控制模式说明:成本不是单纯的会计产物,既然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发生,就应从管理工程学角度去把握控制成本。可以说,“成本企画”是成本工程在新产品开发领域中的应用。
“成本企画”从一开始就实施透彻的成本分析,避免后续制造过程大量无效作业的耗费,做到防患于未然。这种控制属性是源流的控制性质。“成本企画”又具有成本筑入的特征。所谓“成本筑入”,就是把材料、零部件、人工、制造费用汇集在一起装配成完工产品,是图纸上的有限筑入成本尽可能与实际成本相等,甚至低于实际成本。这种控制方法也就是“成本筑入”的管理方法。
“成本企画”具有以下创新特点:
第一,市场导向性。“成本企画”是以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入手设计最受顾客欢迎的产品,制定企业应实现的目标成本。
第二,源流性。鉴于产品成本的70%-80%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已决定,产品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已不大。“成本企画”提出了源流管理思想,将成本管理重心从生产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开发、策划阶段,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第三,前馈性。“成本企画”倡导的是一种前馈式成本管理,成本控制重点的前移使管理者更注重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做事前的周密全盘分析,其特征是通过对计划的控制作预防性管理,即事先在图纸上就制定过程进行了一次预演,由此得出信息及时调整策略来控制产品成本,实现成本的前馈式管理。可见,“成本企画”已将可控制的成本从传统真实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设计图纸等虚拟场所,重点从业务过程的下游转移到了上游。
第四,超团体性。“成本企画”为了能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实行成本控制,要求成立一种包括总经理、工程师、产品项目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营销人员、财务经理及技术人员在内的跨部门超团体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并注重团体的合作协调。
第五,传递性。“成本企画”降低成本的秘诀在于成本压力的传递性,立足于市场制定的
目标成本,通过横向分割进行细化,将成本压力传递给各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又将所分得的成本目标进一步纵向细化,将压力传递给下级责任部门,直接将成本压力部分传递给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从而实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和压力的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使成本目标更易为员工接受和实现。
三、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和成本控制
高新技术产业既应当重视无形资产的形成和投资,也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特别要加强无形资产的成本控制。
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热潮中,似乎有三个因素会拖企业发展的后腿。
第一,国内的知识产权观念非常贫乏。虽说海外留学生是国外科技的主要力量,但是,几乎所有的留学生从海外带回来的项目都不是一两个人在家里做得出的,这些留学生本人没有这些技术的所有权,所有权在他们的工作单位。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国内与企业洽谈项目,除非他们得到他们单位的许可,否则这些项目的引进如果不成功也就罢了,如果项目引进成功,到时很可能会有许多麻烦。
第二,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需求常常会导致盲目投资,以至良莠不分。比如,某个名牌大学投巨资为某个研究疯牛病的归国人员专门设立了研究所,而此君做事不久便传出解决了疯牛病成因,后来证实此兄的研究结果不是子虚乌有便是靠不住的狂想,贻笑国际。另一个例子则是国内对从国外带回来的基因芯片技术的狂热。基因芯片在国外已经产业化好多年了,其原理并不高深。基因芯片大部分基础技术早已被专利保护起来了。剩下的可能只是具体的和特定的某些未知基因的芯片,而这些技术与基因芯片的基础技术无关,只是某些中国人特有的具体基因性能的发掘和研究。国家花几亿元人民币建立基因芯片研究基地,很可能会种瓜得豆,事与愿违。
第三,崇尚安于清贫或清高是中国文人植根了几千年的传统,从陶渊明到朱自清,不为五斗而折腰早已是衡量知识分子气节的标准之一。而恰恰是这些知识分子,很可能是精英中的精英。试想一下,多为者良莠不分,能者又多不为,加上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与盲目,其结果会是什么呢?小则资源被大量浪费,大则劣币驱逐良币,招了一大堆不新不高的技术,到时真的高新技术和顶尖人才找上门,却没有资源又没有位置了——求仁而得非仁,事与愿违。
高新技术企业对生物科技和其他高新技术的投资,以求利作为投资目的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笔者认为企业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如果有心投资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首先要避免的投资行为就是刚把钱投下去,就急于要回报,要从一项投资中尽早挣回钱来,再求高利润。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不可取,搞不好还会害了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笔者认为,如果要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必须先了解该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特征,在仔细评估短期、中期和长期回报的情况下,选择投入某一行业。如果有能力并决定要投资生物科技,就要有长期投资的打算,千万不要跟着别人一窝蜂盲目上马。
据统计,在美国,一个药物从研发起到投向市场,大约需要15年时间,总花销大约有5亿美元之巨。虽说现在组合化学兴旺,能一次合成许多化合物,但真正有药性的分子不多。而且,每5千个有效药物分子中,大约只有5个可以做到人体试验这一步;而这5个药物分子中,最终也只有1个能推向市场。这么大一笔花销和这么低的成功率,如果没有一个大的药物公司或财团在后面支持,很难想象谁能撑下去。所以,现代药物研发的大趋势是进行行业分工:由小公司作药物早期研发工作,如果有成功的苗头,小公司再和大公司联合作进一步研发工作,如人体试验等等。而常规的商业模式是由大公司出一笔钱,买断小公司所研发的技术。美国当今许多中小药物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都是以这种商业模式运作的。
当然,如果一个药物研究成功,其市场销售利润也非常可观。一个成功的药物,年销售额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是常事。不管是生物科技还是传统的药物科技,一旦完成了产业化过程,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销售价的很小一部分。所以说,药物研发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物的生产成本的大小。药物研发的经费虽说高得让人吃惊,但实际上只是日后生产成本的预支而已。如果投资者能从这个角度看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的研发成本,那么投资人对药物开发的前期投入和病人对各类药物的高价位想必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会少许多抱怨和不平。
篇13
(一)对成本构成的认识不足
成本费用在水运企业经营中主要包括人工费用、燃料费用、辅助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外购动力费用、维护修理费用、保险费用、租费、港口费、航道费、税费和其他支出。从以上费用中可以看出,各个成本费用的分界线都不明显,在实际支出中费用很可能出现重复及交织的情况,如人工费中包含职工人身保险费,保险费中也包含这项费用。
(二)企业成本控制模式落后
目前,大部分水运企业的成本控制普遍选用较为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这种模式对成本进行控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减少成本及开支费用方面,大部分水运企业对事前成本控制及成本管理重视程度较低,只重视事后核算。在普及信息技术方面也没有做到全面性,在成本管理中大多数水运企业根本没有对先进技术系统进行有效引进,这样就无法做到精确控制,水运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也无法发挥。
(三)经营责任制不够完善
我国大部分水运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由财务部门完成的,其他部门的成本意识十分薄弱,进而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及管理体系。因管理者对水运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经营责任制度也不够完善,在水运企业经营中将对其正常运行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危害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给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四)企业成本控制与企业战略相脱离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宏观谋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企业成本控制为其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只有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实现其科学性及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水运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并没有与企业战略目标充分结合,而是更多地倾向于企业发展现状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期,这种成本控制方式根本无法达到水运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只能实现短期及眼前利益,进而失去了成本控制执行的价值。
三、降低水运企业成本的对策
(一)结合实际
,科学合理归集成本费用现阶段我国水运企业成本分类方式过于随意粗糙,对企业其运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及精准性将造成极大的影响。基于此,将其成本费用分为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对内河运输及海洋运输业务的特性进行充分分析,进而对水运企业的运输成本进行科学有效地核算。通常情况下,水运企业的内河运输业务及海洋运输业务有着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目前普遍将航行运行费用、船舶固定费用、船舶共同费用、集装箱固定费用和营运间接费用归为海洋运输业务成本;将船舶直接费用、船舶维护费用、集装箱固定费用、辅助营运费用和营运间接费用作为内河运输业务成本进行考虑。在两者之间,因海洋运输业务时间较长,根据航行次、单船进行直接运输成本费用的归集将提高成本分类的清晰度及合理性。而内河运输往往会出现拖船、驳船等情况,基于此必须在其成本控制中设置辅助营运费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个费用的准确性,才能提高成本控制能力,为水运企业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二)推行责任成本管理法
在成本控制管理中,责任成本管理及核算体制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企业管理及经营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水运企业中实行责任成本管理及核算体制,将对水运企业成本控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责任中心是指根据其管理权限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能反映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企业内部单位。责任中心的建立是成本管理的关键,水运企业生产经营内部控制及考核要求是建立责任中心的基础条件和决定性因素。为对责任中心进行有效划分,可以遵循责任对象的特性及责任范围分为三个部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及投资中心。在责任中心里为达到更好地成本控制效果,必须将责任中心作为责任预算的主体,责任预算编制的对象主要为可控成本、收入及利润等。水运企业依据责任预算的可控性将企业所有的运输支出预算在责任中心之间进行充分分解,进而形成各责任中心的预算。每个责任中心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自身预算目标的确定,自下而上,进行一级一级的成本汇总,最后向企业内部负责部门进行回馈并进行有效处理。
(三)选用作业成本法确保核算的精确性
在间接费用分配上作业成本法相比传统成本核算方式具有明显优势,作业成本法也是企业成本核算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企业业务开展中应用到了大量高新科技,在水运企业发展中直接人工及直接材料占据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在水运企业营运中通常都会产生较大数额的间接费用,这些费用核算时根本无法进行准确确定,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间接费用关系到运营过程的很多环节,在每个环节中其成本费用构成又有所不同,如装卸费、仓储费、管理费,还有设施、设备、器具的折旧费、维护费和资本利息等。如核算时选用传统核算方式将使核算结果远远低于实际成本费用,这样将对成本控制造成极大的阻碍。选用作业成本法,可以较全面地对水运企业运营中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准确核算,增加核算的精确性,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依据每个作业资源量的消耗情况将成本向作业进行分配,随后依据产品或服务所占用的工作量的多少分配作业成本。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水运企业对成本进行精确核算,更具有直观性及有效性。
(四)巧用标杆管理法加强成效
为达到更好地成本控制效果,水运企业在实施以上方式时,还可以将标杆管理法进行配合使用,以此增加控制力度。在成本控制中如只利用标杆管理进行成本控制,工作人员则会因目标实现难度太大而产生一定消极情绪,因此,必须依据企业实际运营状况进行根本成本指标的设定。在企业基本评估的基础上将标杆管理法贯穿到成本控制指标当中,这样可以增加其挑战性,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增加动力。标杆管理法在水运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将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个人的系统性管理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