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案例驱动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入门课程,其基础性、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因此,大多章节都很具有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条件。
随着中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设置也必然发生变革,如何在内容不减甚至增加新的教学我们内容,课时减少的情况下,仍要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必须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摸索出要淡化计算机理论知识,突出“实用”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任务为线索,课程的推进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知识点在任务中再现。学生学习完每堂课之后,完成相应的任务,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机建构。在加强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项或几项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涉及的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3.1 注重案例任务教学,理论精讲少讲。
在以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理论知识讲的比较细,往往是各种应用软件启动和退出的方法我们要讲三、四种,认为讲的多,学生学的多学的好,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内容杂乱没有条理,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所讲的应用软件,如WORD、EXCEL、PPT等这些软件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只重点讲WORD软件的使用,其它几个软件的教学过程,基本操作方法和WORD的基本一致,可以一带而过重点讲解这几个软件的不同之处。比如EXCEL重点讲解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和关系,格式的设置、公式和函数、数据管理的应用,只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的知识,易错的地方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任务驱动法在WORD中的应用。
我尝试在教学中使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确立教学操作内容,给学生下发教学任务,先让学生试着操作,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操作结果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就会专心的去听课,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也透彻,然后给学生再讲解还有其它的操作方法也能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比较哪种方法会更好、更方便,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操作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等综合素质。
在讲课前,我会找一些好的案例先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用WORD制作出来的,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想这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然后以这些案例为依托,讲解它的制作过程。由于讲课前给已经先给学生展示作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习的效果明显不一样。
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我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教学任务:“如果你参加学校学生会成员竞选,如何利用WORD制作图文并茂的个人宣传材料。”这个教学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从文件的页面设置、页眉页脚、文档格式化中“字体”对话框、“段落”对话框,图文混排中的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插入、首字下沉、边框底纹、分栏、背景、表格制作等所有内容均涉及到。比如讲授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插入及编辑、图文混排的使用这一节课时,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要讲的内容设计成“个人简介”具体的教学子任务,通过讲解如何制作“个人简介”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演示备课做好的“个人简介”并下发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分析任务,找出完成任务要用的哪些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所接触到的知识如:艺术字、文本框或自选图形等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讲如何插入、修饰美化等具体操作方法。学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样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学得快、记得牢,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如。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3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任务驱动法虽然有很多优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如office系列软件等,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对于理论性较强,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则不宜采用。
(2)适当“留白”。 所谓“留白”,就是教学不面面俱到,而是让学生有思考和尝试的余地,启发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究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给予学生成就感。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积极动手操作,想办法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完成任务后,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任务驱动法”是让学生先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法”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
4 结束语
案例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对案例与任务的学习来拓宽知识面,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是一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互动,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会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理论
1.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育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现代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教育或学习任务,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作为教和学的基地。从老师视点来说,“任务驱动法”是引导学生自立学习的有用教育方法。老师是任务的设计者、学生完成任务的引导者,表现老师的主导地位。从学生视点来说,“任务驱动法”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变成任务的执行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互动协作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习进程的主体地位。
1.2任务设计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环绕学习方针规划教育任务,重视学生己有的常识技术与新常识和技术的联接。可将学习方针分解成多个小常识点,把常识点转化成可操作的具体任务,经过完成任务掌握常识点和方针。2、操作性原则。操作性指的是任务的动作化,教师规划一项学习任务时有必要充沛考虑到这项学习任务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学习晶体二极管时,给学生规划的任务是“制造直流稳压电源”,经过具体的电子产品制造进程了解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中问题
1、知识点零散,不能有效习得。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中详细规划知识点,将知识点梳理得更加清晰,并与案例产生关联。在老师讲的同时,引导学生动笔记录,这样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促进高效课堂的开展。
2、忘记或不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迷航。这类问题在导学案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要在导学案上明确目标,目标放置于导学案较为明显的位置,让学习者拿到导学案的时候就能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真正能够做到让任务和目标清晰地贯穿课堂始终。除了本节课的目标,更要在任务和环节处写明完成任务所要学会的知识点和技能,这样就起到了细化目标的作用。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3.1提前发放,做好预习工作
经过专家点评和学生试用后的导学案在教学前一天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对于电子技术课是感兴趣的,每次在课前都希望了解本节课学什么内容,而平时的教学中他们很难得知要学的内容。电子技术课各个学校选用的教材不同,而以教材为依据,具体进行讲授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提前发放导学案能够让学生有时间预习。导学案还能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的目标,明确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方向。 学生拿到导学案后,要求完成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应该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起到一个复习的作用,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使其与新知间建立联系,为新课的开展打下基础。
3.2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说要创设真实情境。情境创设和问题的抛出是学生学会用所学软件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前提,通过这一步骤,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形成处理一个问题的思路,而这种思路也是电子技术所要培养学生的关键所在。导学案上应该对问题有清晰的描述,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方向地解决问题,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每一步的问题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综上所述,导学案中的问题和情境设计应该用较多的语言来描述清楚,并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记录的空间。
四、结论
导学案上呈现的案例要有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块,在课堂上能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小组讨论采用组内合作和组间交流的方式,组内合作可以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本组成员讨论、互相提问、互相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当各小组成员都没有讨论出来较好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让某个小组汇报,并将其问题加以归纳和点拨,再让全体同学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供有效的脚手架。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谈论时,要关注到各个小组的成员分配,让其优势互补,并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个人所做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篇3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与其他课程相比来说,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该门课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较多,有计算机图像处理、文字版面处理和动画设计等。涉及到photoshop、fireworks、flash等软件的使用。之前《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只是针对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讲授,讲解理论知识点,然后学生练习所讲授的内容,其知识点多而散。我们尝试在该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为“我要学”。
2.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切实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就是以实际的教学项目为媒介,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学习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分工完成项目;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水平与程度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能把理论上空泛、抽象的东西变成可以看得见、想得通的实际东西,便于学生以项目为主线,把课程的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强化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
3.项目驱动教学法整体实施方案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由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具体任务,也可以称为任务驱动法。具体实施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3.1 项目的选取
项目教学法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同学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但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所选择的项目是一个小型的商业网站,小型商业网站开发是一个面向企业需求的实战演练。在这个项目中,学生是承接网站项目的设计者,教师是客户,学生要学习如何根据客户(教师)的要求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如何与客户(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如何高效率地进行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如何才能够更好地符合客户的需求等。
3.2 项目的开展
(1)相关知识讲解
先进行网页制作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及设计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小型网站制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2)使用案例讲解
讲授一个融合了相关软件重点知识点的综合性网站,将构成该网站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讲授,将DreamWeaver软件作为教学的主线,而Flash和PhotoShop是网页制作的辅助软件,讲解网站的标志banner和页面规划等等知识点。每部分的分解知识点除了结合本项目讲解,同时配以相关的小练习,加强学生练习,提高学生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
(3)让学生独立制作小网站
学生独立制作一个与给出的案例网站相类似的小型综合网站,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整合起来。
(4)完成商业网站的建设
最终独立完成小型商业网站的项目。
3.3 实施阶段
学生按照选定的最终工作计划,以组为单位,各自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经过组内讨论和项目全面分析后,项目经理对任务进行划分,组内成员每人按各自角色负责不同的模块,并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3.4 项目的评价
我们可在一个或几个子项目完成后,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进行项目分阶段评价,每组拿成自已的阶段性成果,大家共同评价好与不好,有什么问题,怎样改进,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的撞击这样可以使他们共同进步,而且可以纠正偏差,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老师再帮忙解决。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参加,对学生建设的网站给予评价,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大家可以一同找资料,共同解决。
4.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收集到的学生项目成果看,在本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创新性地让学生自己确定项目目标是成功的,一方面学生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另一方面,由于让每个学生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主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页面设计作品,有一部分个人网站的页面精美程度可以和很多专业网站相媲美,而且在本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批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的潜能被发掘出来了,还有几位平时比较内向的女生通过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项目而开朗大方起来,增强了自信心。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目标明确。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而且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因此,项目驱动法教学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5.总结
项目教学法是高职院校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学法之一。而在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项目教学法并不束缚于一种固定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当前社会的应用需求,以及学生素质的差异,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手段和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参考文献
篇4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承载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规则以及掌握外贸业务具体流程的专业能力的任务,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学情分析
(一)基本学情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较为端正,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这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弱,但内省智能较突出,能自律、按时完成任务。交流交往能力较强,擅长分组合作。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掌握了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和经济学基础理论,具备商务英语基础,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知识,能熟练使用PPT制作软件。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学习目的现实,希望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中或取得较高的考核分数从而获得奖学金,理论学习兴趣不足,缺乏意志力、易出现学习障碍,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动力不足。
(三)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采用任务驱动,开放、互动式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模拟真实外贸工作过程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均以积极评价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针对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和以上学情,将课程内容按真实外贸过程设计为五大任务14个子任务。其中,任务三合同签订和任务四合同履行为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任务设计
任务名称 分项任务
任务一 交易前准备 国际市场调研
寻找客户
资信调查
任务二 交易磋商 建立业务关系
出口报价核算
还价成交核算
任务三 合同签订 合同条款拟定
签订合同
任务四 合同履行 商检报关
制单结汇
落实货款
备货出运
任务五 业务善后 核销退税
索赔理赔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一)教学方法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按照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进行教学设计,选取教学模式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即把进出口业务流程设计为一个完整的项目,用五大任务驱动这个项目。这五大任务均是企业或职业活动典型工作任务,以外贸合同为主线,基于真实工作过程而设计。每个任务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又分成进口和出口两个分支。
(二)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为,在学期初,将每个教学班划分为六个任务小组,分组时注意气质搭配、知识结构搭配和性别搭配,分小组完成各教学任务。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每个任务小组的成员相同,但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任务不同。在理论教学中,各任务小组按区域构建模拟贸易公司,组内确定公司内部职位。每个模拟贸易公司对应一个外贸区域,分别为:欧洲、亚洲、中东、美国、东盟和非洲。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分小组扮演船公司、进口商、出口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和以海关为代表的政府机构角色,完成外贸工作实训。理论、实践教学穿插、同步进行。
理论教学把课程内容分为进口、出口两大分支。实践教学则是按外贸流程实施,具体过程为:由进口商、出口商经过交易磋商环节签订外贸合同,在以海关为代表的政府机构、银行、船公司参与下共同完成合同的履行。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各任务所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教学方法选择总的原则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表2所示。
表2 各任务主要教学方法
任务名称 教学方法
任务一 交易前准备 任务驱动法
启发式教学
任务二 交易磋商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任务三 合同签订 案例教学法
分组讨论法
任务四 合同履行 分组讨论法
启发式教学
任务五 业务善后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评价
对于学习成果如何进行量化考评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课程旨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过程化课程考核体系。考试以行动过程为导向,重过程考核。为了更好地构建以上考核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方向如下:总评成绩=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30%)。其中,理论成绩(70%)为末考笔试成绩,在理论成绩中,加大实操考核力度。实践成绩(30%)构成如图1所示。学生实践成绩中,每次任务由教师对于学生分组完成情况打分占40%,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情况打分占30%,学生各小组互相评价打分成绩占30%,每次任务三部分成绩相加为学生实践成绩。
篇5
1引言
“数据库原理”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同时,随着数据库系统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广泛使用,使该门课程具备很强的应用性。如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让学生牢固掌握数据库原理的诸多知识点,并通过实践训练将这些知识点转变为可应用的技能,是培养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我们进行本门课程教改实践的重要出发点。
在以往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在教学环节,理论和知识点讲解多,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少,学生觉得数据库理论抽象和难懂;
(2) 数据库原理课程与相关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关联少,学生即使掌握了SQL语句的语法规则和应用,却不知如何与VB、Java等计算机语言相结合,构建一个数据库应用程序;
(3) 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不够,学生不知通过什么样的分析过程建立合理的数据库表、字段信息项和数据表关联关系,学生设计的后台数据库和数据表的结构漏洞百出、不合逻辑;
(4) 实践过程中缺乏项目工程组织。即使加大案例教学,但没有一个完整的实际项目案例实践,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感到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缺乏整体认识,也无法直接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数据库原理课程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及其特点
2.1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对案例中的事实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教授创立,普遍被应用于医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用来教授业务实践中的重要思想、内在原理和技能。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学手段进行示范教学,实现边讲边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情境的差距。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一是从以教为中心变为以学为中心,既强调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实现了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二是由只传授知识改变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并重,在案例讨论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2.2项目驱动教学法及其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特别是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该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传统的“教学”为“求学”、“索学”。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也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据库原理教学实践改革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技术,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关系模型、SQL、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设计和数据保护等。
3.1数据库原理案例教学介绍
在数据库原理教改实践的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以可视化开发工具PowerBuilder(以下简称PB)及其集成的数据库SQL AnyWhere组织和设计针对各知识点的案例,在课堂讲解中设定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启发、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互动,以知识点配案例和演示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各知识点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易于应用。表1给出了针对“数据库原理”课程的知识点所设计的相应案例。
3.2数据库原理项目实践介绍
在数据库原理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尤如学习中有一条主线,以一个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一个项目主线,把零散的技能知识与训练串在一起,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教的过程是分块的,做的过程却是整体的,紧紧围绕项目工程开展教、学、做,学完之后学生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结合,有利于实时指导教学和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法拉近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基于传统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开发方法,把项目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各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任务,按照工作计划和分工逐步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最后达成项目目标。在课程实践中,把学生组织成5~7人的项目小组,并定义项目的目标、功能范围、项目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以及评价机制,把各知识点和需要培养锻炼的能力项分解到各阶段任务中,由各项目组自行制定项目计划,由教师指导和监督计划的执行并进行阶段成果评价(见表2)。
4结束语
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法进行数据库原理教学,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热情。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以使数据库原理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柯胜男,黄明和,雷刚.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4):25-27.
篇6
Abstract: Food safety management quality is our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one of the core curriculu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has no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eaching, thus promoting the course of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the ideas of curriculum reform,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unceasingly, has obtained th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form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曝光:从“苏丹红鸭蛋”到“三聚氰胺奶粉”,从“地沟油”到“瘦肉精”,一次次刺激着人们本已脆弱的神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专业人才来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工作。因此,掌握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技术是食品行业发展对食品从业人员最重要的职业素质要求。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课程有着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不高等特点,且目前该课程大多数仍然是以教师理论讲授学生被动记忆为主,所以往往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顺应时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院教师针对该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改革。
1 课程设置改革
基于前期对食品企业相关岗位的调研,课程的设计理念紧扣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注重技能培养,适应岗位要求,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要求理论知识能支撑后续课程,对岗位工作必须够用、实用,同时要结合应用实例,实践技能选取的是对违反食品安全法案例分析及部分食品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与理解能力解析,能够与企业实践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及学习任务设计见表1。
设置课程项目时,将一些复杂、抽象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并采用情境式教学,把整个教学分成若干子情境,依次进行训练,最后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学中做,从做中学,这样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 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总体欠佳,学习理论知识兴趣不足等特点,针对学生这些特点,如果还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或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因此,该院教师经过不断研究、改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与现场教学法等。
2.1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利用SSOP原理,设计具体应用这一子情境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发放任务单,明确学习任务,而学生则听取教师的讲解,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随后学生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后分组讨论任务实施工作计划,下一步根据工作计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对学生的工作情况随时进行检查、指导,最后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汇报、互评,教师点评给出综合评价成绩。任务驱动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2.2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违反食品安全法案例分析这一子情境的学习中,通过抛给学生违反我国食品法律、法规的一些典型案例,使学生转换角色,成为一名执法人员,依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来判断这些案例具体违反了哪些条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收集获取信息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实训室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例如,在进行利用GMP原理,判断情境或案例是否符合要求这一子情境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到笔者所在院相关的食品实训室进行现场参观,使学生参照GMP的要求,指出食品生产实训室需要改进之处。
现场教学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直接经验,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理论性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笔者所在院又计划新建豆制品加工和啤酒、葡萄酒加工实训室各一座,为今后学生该门课程现场教学法的实施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3 教学评价改革
在教学改革中,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是影响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考核的内容与方法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对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今后如何开展教学活动起到导向作用。针对目前该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真正掌握情况,笔者所在院制定了综合考核方案,着重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基本职业能力。考核内容与标准见表2。
综合考核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对学生的平时表现、操作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3.1 更加注重平时成绩
在试卷考核中,由于大多数知识点为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知识较少,所以极易出现学生临考前突击记忆,而忽视了平时的技能训练,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工作中高分低能的现象。针对以上现象,综合考核体系大大加大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面,这样将会激励学生多注意对该课程日常点滴的积累,从而为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考核方式多样化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考核涵盖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部分任务考核可以PPT、实践成果、实际操作、辩论会、模拟项目等形式进行,同时学生参加内审员考证可适当予以加分。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企业竞争力。
4 结语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通过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的改革,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科性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技能中;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模式,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起自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注重日常职业素质养成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该课程改革后经过了近4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总之,随着今后科技的不断进步,新食品安全管理理念的不断推出,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断调整思路,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对人才的新要求,为企业、行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锋,金杰.《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外教育研究,2010(10):86-87.
[2] 汤高奇,朱维军,柳艳霞.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8):75-76.
[3] 戴佳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2)专业知识提升。即由基地专业教师对学员进行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的培训。让学员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动向,掌握该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理解、消化专业知识。
(3)技能操作训练。即学员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由专业教师指导,在实训中心进行操作、加工,做出合格的产品,并进行分析、展示,把理论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该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做到一师双能。
(4)企业实践走岗。即学员带着问题走向企业,通过企业实践走岗,了解企业管理制度、工艺和技术、生产流程、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向产教融合迈进,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5)教学研讨演练。即学员以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运用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说课、讲课,并相互进行评判,掌握该专业所涉及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教师教学艺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6)培训成果展示。即以多种形式展示学员在培训期间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培训工作总结、教案、公开示范课、论文、作品和企业实习报告。
二、“六步四法”模式结构中的“四种”教学方法为使上述六步教学环节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在培训操作过程中主要采用四种教学方法,即讲授法、理实一体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1)讲授法。讲授法即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理念和专业知识传授给学员。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职业教育专题讲座和专业基础知识讲解。
(2)理实一体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项目教学法。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员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员自己负责,学员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员唱“主角”,教师为“配角”。
(4)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员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员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三、“六步四法”模式结构中的“四种”学习形式为使“六步四法”模式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可采用四种学习形式,即“他助”“互助”“网助”和“自助”。
(1)“他助”,即借助多方力量进行学习的形式。主要用于专家讲座、专业知识传授等。
(2)“互助”,即学员之间互相帮助、彼此交流切磋。可在培训多种环节中运用。
篇8
一 引言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课程,并将其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信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交流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为此,各高校纷纷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体制改革:把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压缩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作为重点,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基于以上目标,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1 教学方法欠缺
在MIS的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与学生的互动性差。
2 课程定位有偏差
学生对于MIS这门课程的理解也有偏差,错误的认为该课程属于软件工程学科,学习这门课就是要学习如何编程,而且由于对计算机知识也掌握不足,因此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会产生困难感。
3 考核方式欠佳
MIS课程考核方式多以书面试卷为主,这使得很多学生只在考试前突击背概念,因此对课程知识内容缺少深刻的理解。
4 实践内容薄弱
M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纯粹的理论讲授,学生会觉得抽象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 项目驱动教学法
从学生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按项目被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的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从教师的角度说,“项目驱动”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理论的简单灌输者,而是发挥着导师的作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应用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把知识转化为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接受项目后,教师除随时给学生补充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以合作完成课程项目为宗旨。通过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锻炼与提高。
四 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实施
1 项目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选择难度适中的MIS项目,将该项目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子项目分配给学生,并围绕项目准备好相关的理论知识、领域知识和技术知识等。项目一般来源于教师的纵、横向课题以及学校承接的对外服务等;也可由学生自由寻找和拟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但需经过论证和教师同意。
2 项目实施与控制
确定项目后,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项目小组,确定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带领各组成员制定项目进度表。教师讲解完MIS的项目管理概念后,要求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论证并写出可行性方案,并制定项目任务书。
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需求参与设计,并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以培养其合作与协调能力。在课程的进行当中,系统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主题讨论,总结经验,交流认识。教师再从企业的角度介绍情况,评议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可邀请软件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不定时组织学生参观软件公司的相关活动。
3 项目评价
学期末以项目组为单位提交相应的系统文档和系统模型,最后的课程考核采用以项目答辩为主、试卷测试为辅的方法,以各小组提供的系统文档和系统模型以及小组成员在项目中的表现为标准进行评判,而试卷测试主要针对基本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较小。因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不是能通过考试就可以验证教学效果的,而项目驱动法教学的显著特点,也在于实行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能力提高的项目答辩的课程考核方式。
五 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项目驱动法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具体意义和学生自身的不足逐渐被发现和明确,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而且,完全真实的MIS项目也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所以,较传统教学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强而持久,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更能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项目来源要实时、实际。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以往的项目往往代表落后的设计思想,只有实时的项目才能保障所学技术的先进性;同样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尽可能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项目要贴近实际,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源于企业实践,又要高于企业实践。
(2) 抓住驱动环节,由以教师主变为以学生为主。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一是适当引导,学生大都是第一次接触项目,因此肯定会有很多挫折感,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去克服困难,完成项目任务,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二是要鼓励思考,项目进展的步骤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由此需要教师去激发和鼓励学生。三是倡导创新,在项目结束时,要善于使用精炼的归纳性语言,指出项目的开放性和扩展性,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其善于对项目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开发。
(3) 通畅的沟通和答疑渠道。为解决学生平时答疑辅导等问题,指导教师除了把教学资料下发给学生,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我校的Blackboard学习平台,师生之间可以基于该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另外,教师应公开自己的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等,使学生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能和指导教师取得联系,获得帮助。
六 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宏观教学设计上实现了以项目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成教学布局的教学新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项目驱动、学生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时,有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具体的、有形的项目作为知识的应用载体,避免停留在抽象枯燥的理论层面。经实践检验,项目驱动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较快地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MIS的教学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黎孟雄.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6).
篇9
(一)调研行业企业,了解相关岗位需求技能。设置调查表,到宠物商店、宠物美容店、宠物医院进行调研,了解现代宠物店岗位对中职学生的要求。
(二)根据调研结果,设定教学方向。根据宠物店调研结果,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依据宠物商店经营管理常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整合设计成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邀请宠物店成功老板研讨,修改完善教学内容。通过邀请宠物店的成功老板到学校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对初步设计好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完善修改,达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编制教材及实训指导书的目的。
(四)完善条件,开展校内外教学实践。根据校内教学需求,进一步完善条件,使实验室内有足够数量的实训材料和实训动物,修建实训室及配备较先进的教学仪器。并根据校外教学效果,完善课程内容,满足生产需要。
(五)强化技能训练。对从事专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如宠物用品销售、宠物市场调研、宠物用品识别与介绍等重要职业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六)实施技能考核。将企业需求的技能与教学中的考核相结合,力争使考核促进学习的目标更好地实现。
三、课程目标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良好的宠物店经营管理常识,掌握宠物店经营相关的重要技能;同时,使学生在具备宠物疾病及临床知识后,能够很好地与客户打交道,提高职业素质,增强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一)知识目标。掌握宠物市场现状分析、店铺规划、宠物用品,学会宠物店的管理和宠物医院工作流程。
(二)素质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进入宠物行业不仅要知道宠物的疾病及临床知识,而且要了解这个行业要时刻与人打交道,要学会做生意。因此,要培养学生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奋发上进等素质。
(三)能力目标。为将来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学生在宠物行业的职场竞争中打下坚实基础。除了宠物临床诊断经验外,还能在宠物行业的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定的管理及销售等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
五、课程实施和建议
(一)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宠物店经营管理常识课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休,遵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中职教育的层次,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紧扣知识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应职岗位需要为准绳,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以培养理论够用,技能过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解决措施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实践案例,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训提供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课外作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软硬件的投资建设,尤其是软件的投资建设,为学生提供相关典型的销售案例,提高学生的模拟操作能力以及对专业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力;建设和完善课程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渠道的便利条件;加强任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教学能力等。
(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在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上按设计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教学中以技能模块为轴线,围绕技能开展理论知识的讲授。这些基于岗位需求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改变了以往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技术和能力,缩短了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案例教学法。宠物相关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学生应有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相联系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以销售案例为题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病例或事例,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综合,并上升为理论认识,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3.角色教学法。角色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理性学习的过程。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宠物店经营管理常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配合使用黑板板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课件制作大量内容丰富的教案,再配以案例、习题等内容,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利用校园网等资源、多媒体一体化教室优势,构建本课程的教学网站,通过网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电子教案、PPT 课件、习题及答案、试卷、实习计划、案例、论文等。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开阔视野。
篇10
光伏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对生产一线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深化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等对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起到关键的作用。
1、《太阳电池生产工艺》课程改革的紧迫性
《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文中提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依照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指导职业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企业积极接受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紧贴实际生产过曾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高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是核心。课程改革需要以岗位技能分析为逻辑起点,设立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引领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构建模式。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对于课程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为教学具体行动的第一步。
光伏应用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在国内建设时间较短,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较为贫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光伏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急需完善。
太阳电池生产作为光伏产业中游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对光伏组件生产、光伏系统设计安装等环节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人才也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做好《太阳电池生产工艺》课程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2、太阳电池生产工艺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死板
传统的授课方法通常采用资料讲解的方法,对于太阳电池生产工艺课程来说,很难将于生产有关的知识、操作、工艺和技能完全地体相出来。此种教学方法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清洗制绒工艺流程来说,一味的讲解只能让学生越听越迷惑,如果能够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同时加上相关检测,从直观上体现工艺的方法、目的和效果,那么整体教学效果会非常好。
2.2教学资源缺乏
光伏产业是新兴产业,而与之相对应的太阳电池生产相关专业建设时间短、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能够使用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一方面,专业教材数量少,教材开发时间短,针对性也有部分偏差;另一方面,相关多媒体资源,如视频资源、教学软件等数量有限,质量不高。
3、解决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一致性差的问题
针对太阳电池生产环节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一致性差的问题,需要从生产实际分析,通过分类、归纳到教学内容部分,实现模块化。对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生产流程分析和相关岗位的知识、岗位技能分析归纳,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模式组织基础教学内容,实现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适应的模块任务划分。
按照知识内容和生产流程划分为:晶硅太阳电池及其制造、硅片清洗制绒、硅片扩散制结、硅片刻蚀生产、硅片减反射膜制备、丝网印刷电极制备、晶硅太阳电池检测及包装等七个模块,每个模块划分为若干任务,如硅片清洗制绒模块分为:清洗制绒设备组成及操作、多晶硅片清洗制绒、清洗制绒工艺控制、清洗制绒设备换液作业、清洗制绒生产监控及返工片处理等多个任务,同时每个任务包含任务目标、任务描述、任务实施、相关知识点、训练项目、任务思考等,让学生能够按照任务驱动法系统而全面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岗位技能的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学知识,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结合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技术改革能力,为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和工艺技术改进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4、解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提高学生的创新
开发能力的问题
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通过“学习情境展示—提出任务目标—学生分组讨论与自主学习—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教授并演示—学生协同完成任务—依据综合评定标准学生自评—依据综合评定标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进行教学实施,如下图1所示。
篇11
【中图分类号】 H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00-2
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写作危机”,小到学生的请假条、申请书,大到毕业简历和论文创作,文理不通、错字别字、词不达意、标点符号错误、文体格式紊乱、内容条理不清、表述含糊、不得体、逻辑混乱等现象比比皆是。更不用说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当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职场应用文书,学生将无从应对。作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正在逐渐弱化和消退,成为新时代的“写作文盲”。然而,作为能力培养重要阵地的应用写作教学却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僵化、大而全,甚至搞“一刀切”,理论教学有余,实践实训教学匮乏,教学模式单一;二是忽视不同专业对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需求,轻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无视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发展需求,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双输”局面,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俨然成为了一根有名无实的“鸡肋”培养。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以能力培养为价值取向,以任务驱动技能,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实行“教-学-做”一体,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评”。这些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革新与突破,符合应用写作能力培养要更多关注实践的理念趋势,有效地解决当前应用写作教学的实际困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切实提高大学生整体应用写作能力水平。
一、任务驱动有效突破课时壁垒,实现课内外学习联动
应用文书种类繁多,理论知识点丰富,传统培养模式面对日益缩减的课时,教学实际陷入被动。教学付出与教学效果日益反向,应用写作培养质量面临严峻考验。大多数教师总结的症结之一是教学课时匮乏,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传统培养模式对于课堂理论教学的过度依赖,本身就是教学理念上的陈旧保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植入,能够有效破解这种困境。它的优势是不再受课程计划学时的限制,更多的将目光关注于学生课堂外大量的空闲时间。大学生课业安排俨然没有中学紧凑,课外时间十分充裕,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只是用来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及任务设定和评价考核,大量具体的学习任务分解到课外时间中去,形成课外时间“课内化”,实现课堂内外学习联动。例如,我们在讲解“调查报告”写作模块时,教师只需要在讲解调查报告相关知识点之后,相关任务内容和细则要求,具体任务执行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资料查询和实地调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和总结,最后撰写调查报告。
实现课堂内外学习联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查询资料和实际操作,进行有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拓展了对目标知识点的认知空间。另一方面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外,排遣了大学生无聊的空闲时间,实现了课内课外教学的连贯,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任务驱动的过程管控与新媒体平台教学无缝对接
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过程管控。鉴于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弱等因素,其中大部分人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都处于“等靠拖”状态。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积极转变,完全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是不现实的。
过程管控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管”队伍。学生既是任务的执行者,也是任务的监管者。二是任务进度管控,制定详细的任务进度计划表,实行时间节点检查。例如我们在进行“调查报告”应用写作任务模块时,我们将设定实地调查完成、资料整理及汇总、资料分析和总结以及调查报告撰写完成等时间点,由教师主导,学生轮值,做好每一阶段的检查和记录工作,填写任务日志,及时通报未完成人员或者小组并督促限期完结。
网络普遍化的今天,为实现实时动态管理提供了便利。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和沟通交流,应着力打造以博客为主的资料平台,以飞信为主的通讯平台,以QQ群为主的交流平台。依托三大平台,首先可以解决学生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疑惑。针对一些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展开多方讨论,各抒己见。其次,实现过程化考核的课内外贯通,检查学生任务进度和成果质量,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利用新媒体先进技术,开展对话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专题式教学,打破课堂内教学传统模式,实现跨越传统时间和空间的教学新模式。
三、任务驱动过程中的合作与竞争有效融合
任务驱动在注重激发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团队合作与竞争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安排几次较大的实训任务,学生个人是没有办法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一个团队来进行分工协作,通过任务分解,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教学之初,我们会对教学班级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每个小组既是一个团队,又是小组竞争过程中的个体。这些团队可以依据任务进行集体讨论和决策,制定任务完成计划,分配成员任务,汇总任务数据,品评任务结果。通过协同工作,一方面最大化发挥个人专向潜力,一方面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认同感。
学习的动力除了来自于学生自身,更来自于不同小组团体之间竞争。充分利用学生自我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心理,教师积极引导和开展小组任务进度评比和任务结果评价,鼓励小组之间互评,找问题,挑毛病。我们在完成“合同”写作教学项目后,要求所有小组公开展示各自的合同文本,小组之间互相交换评分,允许小组成员对挑出的毛病进行辩解,实行挑的毛病越多得分越多,辩解成功的越多得分越多。在整个过程,教师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任务竞争环节,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习得和理解。
四、过程化考核模式与“三位一体”评价制度的构建
任务驱动教学理论下的课程考核不同于传统教学中“一考定终身”,关注的焦点在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的综合评定。主要的考核范围是出勤、课堂纪律、任务完成量以及质量、阶段性测试、任务专题讨论、团队合作、实践实训等多个方面。制定公正透明的评分细则,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加分奖励,实时内部公布每次任务考核结果和评定理由。过程化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学生学习任务比以往更重了,但是学习效果却得到较大的提升。
传统教学中,大学生写作能力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单方面的评估,这种评价主体的唯一性,一方面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困境,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评价自身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未必能够真正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教师不在是唯一评价主体,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学生拥有自我学习评判机会和能力,从而构建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动评价和教师评价等三位一体的评价新模式,而整个任务实施过程则就形成“做――评――做”循环模式。
一是学生自评。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渐养成自我挑战和评判意识。二是学生互评。任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知识学习的深入与拓展。三是教师评价。虽然教师不是课堂里的唯一主体,却承担任务设计、任务组织、任务指导和任务评价等多重角色。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区分评价,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定位,需要有针对性的评价,遵循普遍原则和特殊原则相结合。二是学生水平不均等,注重分层评价,对于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进步百分之十,对于两者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进行分层级评估,有利于调动好中差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班级整体写作水平。
五、任务驱动推进学习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统一
传统培养关注的焦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情境,通过理论灌输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完全忽视应用能力培养对于实践性的迫切渴求,屏蔽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割裂与学生未来职场需要的联系,人为的在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和职业情境三者之间设置了障碍,恰恰忽略了应用写作为“用”而生、为“用”而学的根本基础。
摆脱单一学习情境的枯燥和效率低下任务驱动为这一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对不同专业未来职场对于应用文体的不同需求,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制定高仿真的情境任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氛围,在任务实施中充分体验职业工作过程,将被动理论知识接受转换为主动用知识去解决遇到的现实写作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对于具体写作任务的真实体验,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任务实施的过程,学生在强烈学习欲望的驱使下,应用写作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能够有效促进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机制改革,它革除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弊端,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构建了“做中学、学中做、做中评”良好的教学循环过程,有助于切实提高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缪泉.任务驱动教学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2014,(4).
[2]庞明秀.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写作课程任务驱动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32).
[3]邢翠玲.试论应用写作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实施[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44-03
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使各行业各领域的工作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与能力要求也愈来愈高。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其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应分为两大块: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主要包括Word文档编排、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应用、Web信息检索与应用等核心能力。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种须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后,结合已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使用计算机技术较好辅助完成其专业项目的能力。二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并在工作中不可或缺。面对新形势下的高要求,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当前计算机教学起点较难适应。目前已有部分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已按国家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且由于计算机和网络已比较普及,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已经不再是“零起点”。但是,在部分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较少或不开计算机课程,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仍旧比较缺乏。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起点较低,基础差的学生容易接受,但已经有基础的学生难免产生厌学心理,最后导致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状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教学偏重于应试教育,能力培养不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目前学生须通过一级等级考试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很多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是以获得一级证为学习目的,而教师在过级的压力下,为了提高过级率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各种一级考试题目的训练。由于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较差,尤其反映在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能力的缺失。
第三,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教学要求的提高,与教学学时数矛盾较大。现阶段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基本满足了行业办公的一般要求。但能力培养要求却由于各种模块在各行业工作领域应用深度和广度而不断地在提高。但由于教学学时有限而影响了内容拓展。
第四,教学环境不能较好满足当前教学需求。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讲究“精讲多练”。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影响,目前有近一半的学时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只能观看教师演示,不能亲自操作,所学内容无法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加强。等到学生能上机时间的时候,又因两次上课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容易造成遗忘,教学效果较差。
第五,高职学生欠缺学习主动性。部分高职学生欠缺学习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为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而能主动去完成相关练习的学生较少。
二、改革策略
当前,应深刻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解决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为此,应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示精神,以及以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利用计算思维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以更好服务于社会为宗旨,以面向应用为原则,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分层、分类规划与实施方法,开展教学改革。
一是发放调查表、面谈交流,调查各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情况。二是对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得出“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侧重分布汇总表”。根据面谈交流结果,研究各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情况的区分度与侧重点。三是以课改小组为单位,到对应的专业教研室或校外相关企业进行调研,面向各个行业大类收集案例,建立原始案例库。四是对案例进行归纳与整理,对重要或关键案例进行知识点与能力分析,并将结果填写在“案例分析表”。五是根据所收集的案例及与面谈交流结果,对该分类的各应用模块所对应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与目标进行分析。六是面向新生发放“学情调查表”及开展基础测试,以便了解学生基础,用于分析课程教学起点与探索如何开展分层教学。
(一)制定课程标准
充分调研,以调研结果为依据,制定能“按需定制、因材施教”的课程标准。首先,对学院各专业开展针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情况的调研,划分大类了解其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要求及区分情况,并依此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其次,做好新生学情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了解学生基础,调整教学起点,因材施教。本课程依次由Windows系统安装与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实用软件与微机组装、网络组建与Web信息网络应用、一级备考等8个模块组成。由于采用分类教学课程标准,各模块所分配教学学时也因此不同。
(二)确定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
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Word文档编排、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硬件维护与软件应用、Web信息检索等核心内容组成。教学组织模块化,采用逐步由满足基本需求到高级需求层次递进式、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能够突出强调学生利用计算机实际应用问题的意图,通过案例训练和提高能力,让学生自己充分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获得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程分两个学期授课,第一学期48学时,重点掌握操作系统基本应用、Word文档编排、Excel数据处理;第二学期48学时,重点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硬件维护、Web信息检索。第二学期后期用30学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巩固与加强,同时进行等级考试一级备考。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1.综合应用四阶段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四阶段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结四个阶段的程序化技能训练方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给学生分配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任务或是事务问题相结合,以此调动学生以探索问题的方式开展学习,激发和维持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按照教学知识点前后递进、先后关系,而是围绕案例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将学生从教学场景切换到生活或职业情境,学生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就会自我提问:“我应该如何解决?”面对问题时会自觉产生解决方案,激活学生思路,当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学生自我反思,并与他人经验或者教训进行对比,得出更好的解决策略。
四阶段教学法适合于新课引入技能点单一的案例教学中,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后,利用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对综合案例进行教学,训练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2.创设仿真职业情境。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主动利用计算机去解决日常事务问题、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如何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建立在真实的案例基础上,对案例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后创设情境形成完整的任务。任务分为“小事务”、“大项目”。所谓“小事务”是选用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单一,但依旧以简单事务的方式呈现。“大项目”属综合型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结构呈网状型,学生在已有的技能基础上,主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完成任务。情境任务的设计是以满足课标为根本,以更好实现课标中所要求的能力目标为主要目的,紧扣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能力是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获得。例如“大学生毕业论文”、“项目标书”等复杂文档属综合性案例,将Word所要掌握的文字和段落格式设置、样式和目录、分节、题注等关键知识点都一一包含,学生若能较好完成该案例基本上已达成Word综合应用的目标。
(四)完善考核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因而以机试考核方式为主,单元综合测试与期末考试以具体案例任务作为考核内容,不限制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只观测任务结果。创新设计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课后主动完成相关综合项目或是参加比赛获奖后获得分数。同时,开发机考系统,提高考核效率与客观性。考核成绩比例见表1。
(五)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将授课环境全部调整至机房,课余时间开放机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所获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均需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所以实践教学环境的搭建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多媒体教室讲理论+机房讲操作”的模式,教学效果并不佳,而应改变为“学做合一”式的全机房授课模式。在当前的各个教学模块中基本上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软件应用,即使是系统组成与结构、网络基础知识,若在机房授课配合相关的实物,用电子教室软件+摄像头的方式展示呈现,也比在多媒体教室更加直观清晰。硬件环境无法满足时,安排4节课连上,即2节多媒体2节上机,效果能较以往也能有所改进。
(六)调整教材内容
教材按8个教学模块分章节,知识点在包含一级考试大纲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新课标进行扩充。教材内容要体现“理实一体”。以案例作为主线,讲解知识点,训练能力。以整理后的案例作为教材素材。所选择的案例要体现出新课标的知识点,能达到所要求的能力结构和目标。其次,教师授课时,仅以教材作为参考,实际授课与训练内容以及提供给学生的学材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七)课程网站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1.建立教学案例库。按行业划分大类进行案例收集,在大类中再按照知识点和能力结构,“由浅入深”地对案例划分能力等级,强调实用性且能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分建两个大库:一是原始案例库,二是教学用例库。原始案例库以行业要求为标准进行收集,将各类案例收集后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并确定该案例的能力等级。各个案例的能力等级是指根据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结构范围、完成难易度等确定其能力级别,以最高级别为3级。一级能力:案例较为简单,属专题性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单一;二级能力:属综合启发性案例,所涉及知识点完整且成网状型分布,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知识点,巧妙解决相关事务问题;三级能力:结合专业知识,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完成一个复杂的专业问题,属专业性案例。因此可大致区分为一级为专题型案例,二级为综合性案例,三级为专业型案例。教学用例库的建立是需要对原始案例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后建成。根据职业情境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为主线,引出各个教学环节,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学习。创设情境应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分为“小事务”和“大项目”两种类型。经过选择、加工和设计后的案例须具备实用性、典型性、精练性、针对性、系统性、启发性等特点,方可用为教学用例。通过此次课改,将所有资源进行重新收集、归纳与整理形成案例库并上传至课程网站,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2.建立教学视频库。由于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为了使实验步骤更加清晰直观,为一些关键用例进行屏录,建立教学视频库,供学生课后复习与练习。
3.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课程网站,将案例库、习题库、视频库、实验指导、优秀作业、电子教材等教学资源上网,扩大教学空间。
(八)开展教学竞赛
组织全校新生参加“中英文录入比赛”,“办公软件应用大赛”,以赛促学。“中英文录入比赛”在第一学期举办,“办公软件应用大赛”在第二学期后期举办。此类竞赛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也是对学生一些关键能力的一次阶段性考核。学生的比赛结果可直接反映出学生对这些关键能力的掌握水平,学生的比赛成绩可计入课程考核创新设计部分。
【参考文献】
[1]向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7)
篇13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各高职院校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在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理论与实验各占50%,可以看出,实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整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传统实验教学是教师布置任务,讲解实验重难点,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去操作。学生不需要去思考,只需简单地模仿,按步骤操作、按图索骥、照方抓药就可以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有的学生连最起码的实验目的都不清楚。实验结束,学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本人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是主动地去学习,而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片面强调共性发展,忽视了个性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和深化实验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笔者主要从实验教学方法入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希望研究对提高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为六个模块:Windows 7文件及文件夹的基本操作、Word 2010字处理的排版、Excel 2010数据处理及图表制作、Power Point 2010演示文稿的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及常用软件的使用。针对每个模块,我们设计了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题目。验证型实验针对的是一些基本操作,用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型实验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弥补验证型实验知识点分散的不足;设计型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搜集实验素材,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事例为题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事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综合,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是我们在计算机应用课程实验教学中主要采用的一种方法,下面以Word 2010为例说明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
图文混排的案例,要求学生设计杭州西湖的宣传册。其主要的任务是排版,要求学生在有限的版面空间中将文字、表格、水印、图片、边框等元素进行排列与组合,用不同的颜色把构思与计划以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采用四个步骤来完成案例教学。第一步,首先教师展示已排版好的杭州西湖宣传册,设置问题:宣传中有哪些元素?如何设置文字、段落、图片、艺术字等格式?如何实现图、文、表格等对象的混排?第二步,将学生按3-5人一组分成多个小组进行分析、讨论,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与信息,得出实现案例的具体操作步骤。第三步,各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在计算机上实现杭州西湖的排版工作,此时教师变为学生的帮助者,观察学生的操作,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第四步,案例总结。首先,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述操作步骤;其次,教师肯定各小组的成绩,并指出不足,疏理各个知识点。
通过宣传册的制作,把Word 2010中字体、段落等对象的格式设置,图片、表格等元素的插入,以及分栏、页面设置、边框设置等知识点融入其中。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Word的排版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由于实验课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还安排了部分案例给学生课后进行选做,例如简历设计、论文排版,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设计非常关键,它要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可伸缩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以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中心的驱动教学法,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包含在每个任务中,是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其出发点是学生间交流、师生互动,切入点是做中学、学中做,落脚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过去的“主角”变为“配角”,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来学习知识。我们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课程的独特性,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出了很多个任务,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任务下掌握新知识。在此,笔者列举Excel数据处理任务来对此教学方法作介绍,此教W法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出任务。首先,让学生浏览一张制作好的成绩表,从而提出问题:我们应如何完成成绩数据统计?进而要求学生统计每位学生各学期及各年度成绩的总分、平均分、排名、等级和补考门数,以及各门功课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让学生在一个个明确的任务驱动下进行上机实验,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这些任务。
2.自主学习、帮助指导。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引而不发,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操作欲望,让学生去通过查找资料、相互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及时发现任务中的新知识点。此时教师应给予帮助指导,将新知识的关键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时候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
3.操作应用、构建知识。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实现,让学生大胆地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统一讲解、演示。这时教师主要起到辅导、答疑和解疑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R,进行知识的构建。
4.总结提高,效果评价。任务完成后,教师及学生代表要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给予等级评价,展示优秀作品。由于学生的基础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注意激励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教师要进行总结,对知识进行回顾,使差生得到提高,使操作有失误或疏漏的学生能及时改正,以便跟上教学进度,达到教学目标。
(三)分层教学法
由于学生生源较广,有的来自发达地区,有的来自偏远地区,经济水平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计算机水平也不尽相同,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同一个考核标准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太容易,浪费时间,失去学习兴趣;而基础差的学生会感到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同样也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区别地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新生入学后,可以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或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A、B、C。在高中阶段已经通过全国或省级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学生为A;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能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学生为B;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只会打字、聊天的学生为C。当然在分层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分层要科学、合理。
2.分层实验教学。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目标,安排实验内容。例如在学习PPT演示文稿时,要求A层次的学生制作一企业宣传PPT,其中要包含有片头、片尾、动画、封面、目录、图表、艺术字、声音、视频等元素;B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某一章的教案;对于C层次的学生采用“阶梯式”模式进行教学,首先让他们学会创建演示文稿,然后掌握表格、图片、艺术字、声音、视频等对象的插入,最后进行幻灯片的设计、动画的设置及播放,难度系数依次增加,让学生渐进式地练习,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分层评价。学习结果的评价不是目的,而一种手段。要想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教学,就要打破原来统一的评价标准,采用分层评价,充分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验内容不同,因此主要是看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进步情况,比较的是他们前一个阶段的学习。
(四)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是现代化教育的新模式,是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的信息化教学,它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交流的能力。教师将制作好的课件、教学视频、实验手册、试题库、参考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上。学生通过下载课件、教学视频进行学习,按照实验手册的要求,对照参考作品实现任务,然后上传自己的作品,最后用试题库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测。网络上设有师生互动栏目,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可在线批改作业。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应观察和引导学生的讨论。
网络教学法有很多优点:第一,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第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面对电脑,学生有种自己的未来自己做主的感觉;第三,探究更加深入,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宽松的学习气氛更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学到比书本灵活的知识。此教学法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成效
在实验教学中,应根据实验内容及实验条件的不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通过对实施实验教学的2013级、2014级、2015级学生的课程考核结果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学生的及格率逐年提升,2015级学生的及格率达到了95.1%;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75%以上的学生能熟练运用Ofiice办公软件进行日常管理;学生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通过率也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了76.49%。
每学期期末,我们学院督导都会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测评,在督导评教、教师评教、学生评教的三评活动中,根据2014年、2015年的60个班近3600名学生的综合评价数据显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测评分均在95分以上,学生满意率在95%以上。
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我们对2015级非计算机专业20个班24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题2346份。认为实验教学效果好的学生占78.2%,认为一般的占13.6%,认为效果不好的占8.2%。可见,近80%的学生是喜欢这些教学方法的,当然,还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满意,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不断创新。
四、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我们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单调乏味的状况,采用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