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篇1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简介

1.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了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内容见附录。

统计结果:其中有15.5%的总分低于70分,有32.6%的总分在70-90分之间,有41.3%的总分在91-120分之间,还有10.6%的总分大于120分.其得分示意图如下:

(缺)

我们对于以上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

四、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1.人际交往的原则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 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 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 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2.人际交往的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3.细致分析 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也会得到改善。人们不单可以减少与别人发生冲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别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经验。

有些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交际。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人际交往能力实比移山更为艰难。多数的心理学家并不赞同这种看法。反之,他们认为只要能辨认出可以预测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培训这种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1)对环境的辨析能力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达到社交目标,便要因应情势而作出相应的行为。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

这种"因时制宜"的说法,并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学所提倡。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例如《中庸》说:"国有道,共言足以兴国;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便说明了进谏及保持缄默都是合宜的处事方法,但朝臣采取哪种方法才可产生较理想的后果,却取决于他们身处的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之国。又以本章开头提及的杨修为例,他是个机智的才子,但他所服侍的主公曹操是个性格多疑的人。杨修自恃聪明而多次道破曹操的心意,故招来杀身之祸。若他的主公是个宽宏大量,知人善用的人,杨修不但不会被杀,反而会被委以重任。虽然有人会慨叹杨修生不逢时,但若以"因时制宜"的说法,杨修似乎只顾一时言语之快,却忽略对方(曹操)的思想性格,因而说出一些合乎事实但不合对方心意的话,白白地把性命断送了。由此可见,要成功地达成社交目标,便要审裁客观情势的变化,因时变通,以适应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些虚构的处境,然后问受测者在这些处境中会有什么反应。其中两个处境是:

(一)你很怕见牙医,但现在却要到牙医那里修补牙齿。

(二)你被一群持械的恐怖分子胁持在一所公共大楼内。

人们在这两种情境中,均可以选择细心地观察周遭的危险讯号。譬如,在第二个处境中,可以留心恐怖分子有什么武器。他们也可以尽量分散注意力,不去注意一些会令自己紧张的危险信号。当然,在见牙医的处境中,主动地监察危险信号只会令自己更紧张,肌肉收得更紧,痛苦愈多。但在被胁持的处境中,留心危险信号可以提高逃生的机会。接受测试的人当中,有些人较能辨析两种情境的不同,在见牙医的处境中选择分散注意力,在被胁持的处境中选择观察环境。有些人的辨析能力则明显较低,在不同的情境中也选择观察环境。

我们的研究也显示: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们在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时,较能完成交往目标,并较能改进双方的交情。 亦有证据显示,辨析能力高的人,他们会遇上较多愉快的交生经验,而他们也较少出现抑郁的情绪。需要强调的是,"因时制宜"并非指盲目跟随形势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亦不是指盲目顺应对方的旨意。

辨析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是社交变色龙,只懂得盲目附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这些目标也可以是一些利他的目标(例如替某医院筹款)。辨析能力高的人,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懂得审时度势,既能够完成自己起初不愿捐款的人解囊相助,并让他们觉得捐款后心情愉快,这便是辨析才能的应用目标了。

(2) 对别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我们的研究中,曾向受测者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然后请他们将这个人的资料转述给另一位受测者听。在转述过程中,有些人自发地加入了一些对故事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判断(例如"他是一个贱人"),而有些人则主动地对故事人的的内心世界加入剖析(例如"因为他想取得律师资格,所以对有权势的人所做的坏事视若无睹")。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也测量了受测者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的成果,发现越倾向性格道德判断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便越差。反之,越倾向作内心剖析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就越高。

转贴于

既然主动地作性格判断和道德评价对社交能力的发展有碍,而尝试了解虽人的内心感受对社交能力有利,那么如何可以降低前一种倾向而加强后一种倾向呢?

我们的研究指出,一个人对性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人觉得性格和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个人素质,相信每个人也有固定不变的道德水平和性格。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他们的注意力便集中于从别人的言行举止,来推断对方具备哪种性格。也有些人相信性格和道德都是变数,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这些人在社交场合中,并不急于判断别人的性格和道德水平。反之,他们会较留心于一些可变的因素和行为的关系。譬如,他们会较留心环境因素的改变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改变,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问受测者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譬如,"甲旅行时给同事买了些纪念品,那很可能是因为--"。或"乙将一盒橙汁倒在同学的图画上,那很可能是因为--"。那些相信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较多提出"甲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乙则是一个无赖"等解释。反之,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较多提出"甲想取悦他的同事,而乙则嫉妒他的同学"等解释。

由此可见,相信性格不可改变的人较重视评估别人的性格和道德,而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则较留心别人的行为动机和做事的情绪状态。

也有研究显示,和相信性格可以改变的人相比,觉得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比较喜欢评鉴别人的行为。他们看到别人做了一件事情后,便有较大的倾向马上评价这行为是好还是坏。由于他们专注于评估行为本身的好与坏,便较容易忽略行为发生的背景和行事者的心理状态了。

这种倾向判断行为的好坏和别人的道德性格的人,不但容易忽略别人的心理状态,也较容易因为对人多作以偏概全的评价而产生偏执和成见。已有研究证据证明,在美国相信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比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对社会上的少数族群成见较深。在香港地区,我们也发现相信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人,和相信道德是可以改变的人相比,较歧视内地人士。譬如,他们会觉得内地的人有较多负面特征,较少正面特征,他们也觉得内地的人在香港犯了法,应该受到较严厉的处分。

由此可见,对性格道德的看法,不单与社交能力有关,它也关系到社会上族群能否得到公平平等的待遇。

总括而言,要增进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4.从社交包括的三个方面各个击破

(1)良好表达能力的培养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

一要适时。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二要适量。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的技巧。

三要社交口才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其次,体态语也要恰到好处。

口若悬河的本领从哪里来呢?是天生的吗?有的人从小就注意培养,所以表达能力会显得比人强。但大多数人的口才,都是在成人后自觉地苦练得来的。

古希腊卓越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有口吃毛病。为了纠正口吃,清晰地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诵,迎着大风讲话。他还经常朗诵诗歌、神话、悲喜剧,经过苦练,他终于成为一位闻名于世的雄辩家。

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珍惜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见解的锻炼机会,临场经验多了,口才也自然会好起来。另外,同学们在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活动中,应踊跃发言,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只要持之以恒,刻苦训练,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会增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强,走上社会也是一种竞争力。当然,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口头表达能力强,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后盾,多学习各类知识。

(2)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

融合于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当然接纳世界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和向困难屈服,更不是要你没有任何原则地去苟同消极落后的东西,甚至同流合污。而是要你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纳现实,并有勇气和决心去消除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弘扬主旋律,尽一份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

当然人际融合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人际融合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的。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人际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艺术。美国俄亥俄州的RMI公司,一度生产滑坡,工作效率低,员工面临失业,情绪不稳。受总公司委派前来担任总经理的大吉姆·丹尼尔面临着与大家融合、并带领大家改变面貌的严峻考验。他在公司中处处张贴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没有笑容,请把你的笑容分些给他","任何事情只有做起来,兴致勃勃,才能取得成功"。大吉姆还把工厂的厂徽改成一张笑脸,贴在工厂的大门上、办公用品上、员工的安全帽上。亲切感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在没有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公司生产效率提高了80%。

由是观之,与人融合,并非深不可测。一句真诚的话语,一次放松的谈心,一个会意的笑容或眼神,都可以换来健康、乐观、平和的心境,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人际空间。关键是,你有没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方面能力的意识。

(3)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处理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但是,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度不断升高的同时,如何有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考验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了。

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妨借鉴一下IBM培养职工的方法,IBM对此能力的培养有五大步骤:

一要定义并理清问题:先收集资料并分析,确定问题确实存在之后,将问题写下来,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陈述,将问题具体化,使相关人员明了。

二要分析问题:可以利用管理学的技巧辅助,如鱼骨图等。或是与部属举行讨论会议,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并且列出解决的优先顺序。

三要订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邀请同仁脑力激荡,最重要的是把这些结果用有系统的方式整理出来,依照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获得管理阶层支持,以及是否可付诸实行等原则排出顺序。

四要选出解决方案订出行动计划:选择影响力最大、推动起来最容易的方案,立即拟定行动计划。

篇2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出解决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办法,课题组历时一年,对恩施及周边5所高校(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975份,有效问卷958份,其中男生497份,女生461份;各年级比例为大一267人(27.8%),大二289人(30.2%),大三245人(25.5%),大四157人(16.5%)。结合调查结论,课题组咨询了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辅导老师和相关负责人,听取他们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认识和看法。

2.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分析调查所得资料,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人际交往认识不够。在对1000名学生个案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回答“如果你的人际交往出现困难,会不会向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的问题时,有将近80%的学生回答“不会”。在回答“你是否会关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活动”。只有30%表示会积极参加,有45%的同学表示时间、机遇凑巧会参加,而有25%的学生则表示完全不会参加。而在回答“学校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讲座,提升社会适应力的专题活动多不”时,有近6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有这类的专题和讲座,有26%的人回答偶尔举办,而只有14%人回答很频繁,而这14%的人中大部分是学生部门或学校社团的活跃者。但从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了解到,他们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或活动,持续数日甚至一个周,但参加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人际交往目标不成熟。在回答“你交往的第一动机是什么”时,有57.6%人回答是为了“获取信息”,有20.1%人回答是为了“拉关系”、“办事方便”,只有22.3%人回答是为了“思想交流,获得友谊”。可见大学生出于真正交朋友的目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大学生和他人交往都是为了获得现实的利益,或物质的,或非物质的。

(3)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善于和人交往吗”的问题时,74.5%人回答自己不是很善于交往,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表示怀疑,15.2%人回答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问题,能与人和谐相处,和周围人关系融洽;而只有10.3%人回答自己很善于交往,认为自己是交际的人才,和什么人都有话题谈。在回答“你是否会主动和不熟悉但见得多的人打招呼”时,只有29.3%人回答“会”,有57.2%人回答“可能会”、“看情况”;另外13.5%人回答自己从没有想过和他们打招呼。

(4)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在回答“和他人沟通时你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吗”时,有65.3%的人回答不能,有16.5%的人选择因为害羞而不能完全表达(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18.2%的学生回答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回答“你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是”的问题时,有超过2/3的同学回答是自己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往技巧”比例高达40.4%。“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不知道该不该表达自己的想法”占15.3%,还有就是“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回答“在和别人发生冲突后,你会言归于好吗”的问题时,有28.7%的同学回答“从不”、“很少”,40.1%的学生选择了“偶尔这样”只有31.2%的学生选择“常常这样”。

(5)与异往困难。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恋爱观并不是很健康,又由于自卑、羞怯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变得困难。缺乏异性知己,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道怎么与异性相处。在回答“你为什么会在大学谈恋爱”的问题时,经过权重的分析,发现前几位的分别是“随大流”、“寂寞”、“感受恋爱的乐趣”、“获得生理满足”、“寻找人生伴侣”、“寻找学习动力”和“追求美好的爱情”。另外在回答“和异性相处时,你会?”时,有45.7%的人会觉得非常不自然,而有6.9%的学生选择从不与她们进行交往。

3.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原因,通过分析调研材料和请教相关专家,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和家庭的和谐程度[1]。小孩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因此家长的一些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小孩,他们从小就模仿其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会对直接投影到他们以后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上。从家庭结构上来讲,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家庭成员越多的大学生更善于人际交往,而单亲或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交往困难。此外,家庭的和谐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从小生活在温暖,和谐家庭的学生,会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观念,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2)学校因素。除了家庭,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深远,学生在升学的高压力下,埋头苦读,平时就忽视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2]。此外,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高校学习相对宽松,自由支配度大,学生平时都是以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困难,如果与同寝室的人关系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类安全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和理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更注重物质利益的交换,情感的交流慢慢淡化。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传播空间,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社会风气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变得功利化[3]。

(4)自身因素。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大障碍。包括自卑心理、羞怯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4]。要改变这些不积极的心理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要通力合作才行。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达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性将是未来的重大挑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任道重远。

4.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访谈各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行为。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讲,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自我我中心,人际交往观念存在严重偏差。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应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提倡君子之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真诚的交往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5]。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摆脱自我为中心,要考虑双方共同的价值利益,是双方都能获得满足。人际交往其实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即人们都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能获得不少于他们所付出的回报[6],在人际交往中要克服功力主义,自我主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大学生只有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明确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找准自己理想中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的水平,才能发现差异,知道自己改进的方向。古人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说得也是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不贬低自己,也不高看自己。

近年网络的大行其道,使很多大学生都沉迷于网络,从而忽视了现实中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7]。一大批大学生生成了真正的宅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缺乏乐趣。当代大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就要克服宅的影响,打破平常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8]。一方面是平时上课多和不认识人坐在一起,并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认识更多的陌生人,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多关注学校,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积极寻找大家的共同点,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挖掘深度的意见,并争取能形成自己的看法,赢得大家的尊重。三是可以多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沟通,积极参加班级QQ群、微博群里的话题讨论,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在网内网外都能让同学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人际交往就更容易打开生面。

(2)从高校方面来讲,高校要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人际交往才发。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模式,创新性的发展一些人际交往平台,切实指导、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是加强师生沟通机制,及时的疏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多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利用各种形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如邮件,QQ、微博等及时沟通工具。二是积极发挥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要改变辅导中心在大学生心中的不好印象,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的人才会找心理辅导老师。三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发挥公寓文化节的真正作用,通过一系列趣味活动调动同寝室,寝室与寝室之间的关系,活跃公寓氛围。四是增加班级趣味活动,大学是一个缺乏班级凝聚力的地方,原因在于班级很少活动,或者是举办的活动老套,不能吸引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参与者寥寥无几。班级开展的活动应该集时尚,趣味性一体,激发大家的热情。应多开展聚餐,联谊,郊游等,而现在高校担心安全问题,不支持甚至禁止这类活动,极大的削弱了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五是高校应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的教学内容。多开设一些人际关系课程。如《管理沟通》、《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 《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等。通过这些选修,必修课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口才与演讲协会”等社团的作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9]。

(3)从社会方面来讲,整个社会应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有有效的途径和工具,社交新媒体出现极大的改变的人们交往的方式。借助于网络,人们可以不必面对面的交往,这使得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大学生在网络中与人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和自然。新媒体的好处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去权威性,互动性,虚拟性[10]。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得人际交往可以完全忽视个体的差异性,面向社会大众。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寻到彼此共同的爱好,易于产生共同话题,在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时也有更多的谈资。一些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人,因其对网络上的某件事特别了解,也会赢得大家的重视和关注。这将极大的增强他们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能动性。安全感,归属感增加,人际交往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3)

[2]刘雷.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8):108-110

[3]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26-127

[4]赵崇莲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

[5]邹平.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申武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黄少华,魏淑娟.论网络交往理论[D].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8-11

[8]周福华.“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武汉区X高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3

2.自卑与退缩。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甚至身体素质的差别很容易在学生心理上形成层次感。个别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生,在来自大城市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部分同学悲伤于自己长相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等。他们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对交往中的负面因素考虑太多,总是极力回避,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自卑与退缩的性格,陷入焦虑、痛苦、自卑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这类学生虽然相对较少,但危害极大,不容忽视。

3.情绪化倾向。情绪化是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不足的体现,表明了个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幼稚。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情绪化,习惯于感情用事,高兴时满面春风,称兄道弟;不高兴时冷若冰霜,拒人千里。随自己心情的好坏决定对待他人的态度,不顾及他人感受,这就很容易伤害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感到不快,在心理上产生隔阂。

4.缺乏交往技巧。人际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多面性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对中学时代来说较为宽松和富有弹性。生活和环境的巨大变化使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相对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挫折而导致情感的损伤,这在大学新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二、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因此,探索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意义重大,措施如下:

1.优化人格。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大学生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热情开朗、积极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当然,人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总结,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熟。

2.加强指导。发挥大学“德育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开设适合大学生需求的心理课程进行集体辅导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学会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上,把握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关注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握他们的潜在意识和心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此外,还要配置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答学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使他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在心灵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3.提升校园文化建品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举办各种讲座联谊会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人际交往的机会。这就使他们既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感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仅仅依靠大学师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并学会爱;对社会而言,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贫富差距,从而使大学生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参考文献

篇4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来说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感受着家庭的温暖、亲人的溺爱,很自然地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习惯于站在自我的立场看待和处理问题,忽视他人和集体,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不能或者不愿深入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2.自卑与退缩。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甚至身体素质的差别很容易在学生心理上形成层次感。个别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生,在来自大城市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部分同学悲伤于自己长相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等。他们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对交往中的负面因素考虑太多,总是极力回避,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自卑与退缩的性格,陷入焦虑、痛苦、自卑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这类学生虽然相对较少,但危害极大,不容忽视。

3.情绪化倾向。情绪化是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不足的体现,表明了个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幼稚。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情绪化,习惯于感情用事,高兴时满面春风,称兄道弟;不高兴时冷若冰霜,拒人千里。随自己心情的好坏决定对待他人的态度,不顾及他人感受,这就很容易伤害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感到不快,在心理上产生隔阂。

4.缺乏交往技巧。人际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多面性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对中学时代来说较为宽松和富有弹性。生活和环境的巨大变化使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相对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挫折而导致情感的损伤,这在大学新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二、 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因此,探索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意义重大,措施如下:

1.优化人格。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大学生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热情开朗、积极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当然,人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总结,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熟。

2.加强指导。发挥大学“德育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开设适合大学生需求的心理课程进行集体辅导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学会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上,把握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关注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握他们的潜在意识和心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此外,还要配置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答学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使他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在心灵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3.提升校园文化建品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举办各种讲座联谊会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人际交往的机会。这就使他们既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感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篇5

1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其最先是起源于西方国家,之后传入我国。主要方式是将受训者带到特定的环境当中,通过参与专门设计的课程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考验,帮助参训者提高其心理素质并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受训者能够发现自己平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意识不到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并通过拓展训练进行改进,拓展训练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当前大学教育的发展潮流和趋向,故而受到很多大学的欢迎,纷纷引进了拓展训练的课程。

人际交往是我们立足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活动,大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面对的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难免有所不适应,对大学生人交往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往往更加开朗、乐观,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助力作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除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实验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该校学生120名,其中68名为男生,52名为女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主要是通过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网络平台以及图书馆查阅相关的研究动态、期刊、文章等,搜集并整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此来作为这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

主要是通过走访本校及本市相关高校的一些体育教师、组织过拓展训练的教员以及参加过拓展训练的学生,与他们进行交谈和访问,询问他们对于拓展训练的看法,并了解拓展训练在当前的开展状况及在学生心目中的评价。

2.2.3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看出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次研究中向受调查的学生发放了120份的调查问卷,收回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本次问卷主要是根据郑日昌教授主编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进行测量,分别在参与拓展训练之前和进行拓展训练之后来进行前后两次的测评。

3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参与拓展训练之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情况如下,人际交往中困扰比较少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56.7%,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30.8%,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12.5%。而在拓展训练之后,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降到21人,占总人数的17.5%,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人数下降到9人,占总人数的7.5%,人际交往中困扰比较少的人数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有90人,占总人数的75%。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首先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经过一个学期的拓展训练之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人数下降了5%,感觉人际交往比较困难的人数下降了13.3%,通过拓展训练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提高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首先,拓展训练使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了正确的认识,很多大学生从高中生学到大学后面对巨大的环境落差,没有适应大学的人际交往环境,不能够正确认识大学中的人际交往,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感觉到困扰,通过拓展训练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适应,再加上长期的相处,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很多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很难是因为他们一直囿于自己的活动空间内,不愿意迈出自己的舒适空间,大学生活自主性比较强,因此部分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少,联系减少就更容易产生隔阂,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通过脱战巡来你能够使广大学生迈出自己的小空间,拥抱广阔的社会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拓展训练的活动使他们和同学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再次,当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低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同學之间没有多少接触和相处的机会,当前大学的授课方式并不是按照班级的形式来组织,学生与同学之间的接触和联系都比较少,学校也没有创造这种机会,这就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之间相互的联系增多,同学之间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再一起相处,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2建议

首先,当前高校应当组织丰富的拓展训练活动,拓展训练中的活动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在拓展训练中常用到的有如下几种:其一,孤岛求生,即在特定地点安排3个模拟的孤岛,在每个岛上安排适当的任务和器材,例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张拼图,才能够离开荒岛,学生以3人或4人小组的方式进入荒岛并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使其合理安排分工,尽早完成任务,脱离孤岛。其二,背摔,这是拓展训练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活动方式,由小组中的一个成员站在1.4m左右的高台上闭眼笔直地向后倒下,小组其他成员在其背后负责将其接住。这一活动锻炼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团队沟通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思考方式。其三,盲眼接力,这一项目3人或4人一组,由接力的方式来完成,一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则负责闯关,闯关的人要蒙住双眼,根据指挥着的指令来通过自己这一阶段的障碍物,当地一个闯关这通过后就成为了指挥者,一次类推,这一活动能够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其次,当前高校应当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作用,尤其是其在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很多高校认为拓展训练只是体育训练的另一种,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拓展训练只不过是把体育课搬到了野外去上,是一项既浪费资金有没有什么效果的项目,不值得进行推广,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严重的问题,拓展训练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校和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来,培养学生乐观、坚毅的个性和的体魄,既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又有利于学生乐观心态的培养,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在学校中开展拓展训练。

最后,学生要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作用,与高校相同,很多学生对拓展训练也存在很大的偏见,他们普遍认为拓展训练就是去吃苦,因此不愿意参加这类型的活动,这就需要学校在拓展训练的宣传和组织上加大力度。一方面,加大拓展训练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广播、校报以及学校贴吧、网站上对拓展训练进行宣传,增强学生对拓展训练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在拓展训练的组织方面要更加用心,可以咨询相关的专家,是拓展训练的活动更加丰富有趣,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爱上拓展训练。

5结语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很重要的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拓展训练的重视,一是要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作用,尤其是其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丰富扩展训练中的活动;三是要加强对拓展训练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发挥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利益与需要协调发展,尊重彼此、交流情感的这样一种状态和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仍沉浸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正在进行着独立走入社会生活前的最后准备,因此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更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并且趋向功利化。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有的人甚至将享受孤独作为了一种时尚,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不少大学生出现交往困难的困境,面对人际交往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回避同学,躲避交谈。同时,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受到推崇,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有直接的物质帮助的交往对象。

3.网络的出现,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与人交往,忽视了现实的群体关系。比如,有许多大学生感到寂寞、空虚,就到网上冲浪,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同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很少,他们用虚拟交往替代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往,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灵上产生隔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4.理想中与现实中交往理念的差异。随着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德提高,他们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质生活贫富的差别上。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生活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富有家庭的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往往,往往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经济上拮据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客观因素

家庭因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误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缺乏交往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们缺乏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

社会因素。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义的倾向,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另外,日新月异的网络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例如,有些学生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不知所措,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

2.主观因素

个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都不同,就导致了大学生性格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从成长到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也难对人际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和他人,这就难免产生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四、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人,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人们由于不断的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实现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了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使之得以巩固和内化。

2.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其身心素质

发挥良好人际关系,就要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人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才能体会自我的交往方式,并根据自我的行为与态度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来逐步认识自我。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令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能对周围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态度,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当产生矛盾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大学生及时地将负面情绪加以化解,建立起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态。

3.促进大学生个性化的实现

人的个性有着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生活、学习实践和成长环境的熏陶。交往的深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品质,交往的广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形式,大学生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和社会、感受人生,在互助中领悟爱心与亲情,在启发中发展智力与思维,在鼓励中战胜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4.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

首先,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注重自我形象的观念。注重自我形象要注意培养得体的姿态动作,要有良好的自我表现意识,要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为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其次,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充实自身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最后,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合作的观念。现代社会是分工与合作并同的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学会与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合作,通过合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涛.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黑龙江高研究,2005.

篇7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变革

20世纪60年代,“ New Media(新媒体)”这一传播概念由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首次提出,用以指代和传统印刷媒介不同的、基于电波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形态。[1]P15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到了新世纪,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今天所指的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触摸媒体、博客、播客、维客、微博等,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技术等渠道,以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P4以网络、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跨时空性、强交互性、超虚拟性。[3]P10-11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互联网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也即构筑起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性的“相互联系的人们总体”。[4]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它使人类社会以往的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给人类的交往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当代,新媒体逐渐充斥着社会交往尤其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深深地打上了新媒体的烙印。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为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但随之而来的信息失控、人际关系脆弱等也给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双重影响,在一方面带来的人际关系全新变化的同时,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

1、新媒体提供了全新化的交往方式

新媒体逐渐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的交往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成为更贴近于现代信息时代的接收方式。充分调动了人们各种感官的自然平衡,使得接受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迎合了大学生对自由、自主、理想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交往需求。同时,数字化彰显网络科技魅力。这种数字化的交往方式,使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具有时代性、时效性。信息通过网络以超快的速度进行传递,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快速和便捷,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

2、新媒体丰富了人际交往手段

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际交往的需要。网络人际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往方式,新媒体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上聊天、购物、交友等,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使用最多的网络交往形式,网络不仅仅丰富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极大的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热情。

3、新媒体培养了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

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个体现有的社会身份、角色和地位等都可以得以隐藏。因此,网络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种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的“虚拟”平等和心理平等。同时,在虚拟性的交往中,大学生的自主性显著增强,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交往,个体更容易在新媒体的交往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自我形象。

(二)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的弱监控性助推大学生交往的信任危机

新媒体自身有虚拟性。 90后”大学生在交往中,由于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正确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更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腐蚀,助推了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滑坡。在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可以伸缩自如地张扬自我,就导致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虚假信息等失范行为。网络开启了个性化的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公民都能担当“记者”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信息和发表评论,使信息源头更广而难以控制。[5]

2、网络自律缺失导致大学生人格障碍频发,阻碍正常化的人际交往

大多数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人格发展障碍,他们在“现实中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满怀失意。他们在网上寻找的是自己的理想,寻求的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实现和幻想的成功,”“他们选择的是逃避,选择的是暂时的满足。”[6]P105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诱发各种人格障碍,突出的有两种:攻击性人格障碍和双重人格障碍。人格障碍问题反映到人际交往中,他们更容易选择攻击往以实现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可能会在交往中模糊或者混乱自己的角色定位,出现交往冲突和人际关系障碍,甚至导致交往能力弱化或严重退化。

3、社交网站弱化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影响交际质量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网络社交的自主随意性切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获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对于网络社交方式的过度依赖,大学生对于现实社交的漠视和疏远。不仅会引绪失落、丧失生活兴趣、精神萎靡等身体和心理问题,更会弱化其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就曾经指出:国际互联网会创造一个全是孤单者的世界。[7]

三、新媒体视域下 “90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塑

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网络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这两种方式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说到底,人际关系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面对面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其固有的特征和重要形式。同时,网络人际交往作为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忽视任何一种交往形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积极引导,优化网络人际交往的形式和内容

1、倡导“慎独”精神,提高网络交往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提倡“慎独”精神,它在本质上讲是一种自律精神。网络具有自主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道德呈现出了一种更少依赖特性和更多自主的性质,这种自主性必须呼唤“慎独”精神。同时,网络具有开放性,网络道德也从封闭的道德走向开放的道德,更需要“慎独”精神。“慎独”精神需要网络主体的大学生首先培养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前提。其次,要强化责任意识。黑格尔认为,自由的实现,必须在责任的限制内发生。“责任意识是主体对自身所担负的义务、职责、使命意识,它是主体自主地从事道德活动的内在动力。”[8]P322最后,还要加强规范意识,把“慎独”精神贯穿于网络交往中,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2、优化校园网络育人环境,强化网络交往的监管和引导

优化校园网,营造安全的网络交往环境。强化校园网技术控制,借助技术手段,提升网络功能,建立防火墙,不断更新杀毒软件,屏蔽和阻挡不良信息的侵入,净化网上环境。[9]P161-162同时要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强化正面引导,净化媒体环境。

(二)、探索创新,重塑现实人际交往的平台

1、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引导、激励和约束的功能。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新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平台和条件,并逐渐形成丰富的校园文化。同时,在良好的校园生活中要注意渗透平等意识,积极鼓励、吸引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组织各种社团或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活动,使他们获得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可以使他们乐于现实生活,并逐渐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在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单元。大学生人格障碍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得不到老师的关心与关爱、得不到同学的认可与帮助,久而久之,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影响其健康成长。所以,重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必须从这两种关系抓起。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师生平等,尊重和爱护学生,进一步建立互相平等、相互关爱的师生关系。另外,要引导和谐的同学关系。积极营造同学之间互帮互让、团结和睦、友好和善的交往氛围,构筑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平等互助的新型同学关系。

3、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从“小社会”走向“大社会”

大学校园生活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称谓“小社会”。 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目的比较单纯,很少有根本利益和利害关系的冲突。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认识有限,更多的是从书本上学习和了解,实践经验不足,适应社会的能力亟待加强。因此,要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会志愿、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使更多的学生走出校园,以开放的胸怀、开阔的眼界走向“大社会”,磨练意志,砥砺品行。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实践中提高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 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 黄丹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塑造[J]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2.2.

[4] 李薇菡.罗艺方.黄建榕.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1)2004.2.

[5] 周先进.邬丽.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1期)2011.2.

篇8

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大难题。这个难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既能够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朝着培养目标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发现高校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我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提高我校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护理专业大学生,共120名,均参与了学校或学院立项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由13道题目组成,经过专家修改和认证,符合问卷信度和效度要求。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后以无记名方式返回问卷调查表。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16份,有效率96.7%。有效问卷调查表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1。表1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是81.9%、77.5%和73.3%;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分别是8.6%和6.1%。

2.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2。表2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毅力与勇气、严谨与恒心、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6.2%、78.5%和86.2%。

3.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3。表3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65.5%、76.7%和78.4%;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为4.3%。

三、结语

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大学教师或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不同。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目标是: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品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只有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水平和存在问题。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本校的科研活动目标,要注意纠正学生容易忽视的偏向性,适当增加某些指标和加大其权重,使得科研活动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本研究观察到,本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科研活动在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效果最明显。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等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提高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方面尚不十分理想,这也是大学生科研活动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的关键点,需要调动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力量协同解决。

总之,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开展阶段性评价与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大学生科研活动方案,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确保顺利达到大学生科研活动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2]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现代护理,2004,(10):1-2.

篇9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013年3月-4月对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97份。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比例为51%,女生比例为49%;文科学生比例为61%,理科学生比例为39%;高中期间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比例为74%;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为76%。

2.测量工具

大学生多媒体与人际交往量表共30个项目。测量目的是要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途径,使用新媒体主观倾向以及使用新媒体效果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使用新媒体效果主要指使用新媒体后主观感受是快乐还是觉得浪费时间,能否增加信息量,能否扩大交友面,能否交到知心朋友以及是否有助于情绪宣泄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研究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量表的前22个项目采用Likert五级评分,主要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主观倾向以及使用新媒体效果;量表的23-28这六个项目为单项选题,主要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途径;量表的最后两个项目为开放式题目,了解大学生对新媒体下人际交往的看法。

3.深入访谈

对典型被试如基本不太使用新媒体交往的学生和过于依赖新媒体交往的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研究结果

1.多数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交友,交往的朋友多为现实中认识的

根据研究结果(见图1)计算得出,只有22.9%的大学生对使用新媒体的交友方式失去兴趣;17.2%的大学生讨厌非面对面的交友方式。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热衷于采用新媒体的交友方式,认为使用新媒体的确能使人际交往范围得以扩大,但却难以交到知心朋友。根据调查结果(见图2)发现,90.23%的大学生喜欢利用微博或其他网络方式了解朋友们的状况,而且交往的朋友大多为现实中真正认识的。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使用新媒体的交友方式持支持态度,并且人际交往的对象大多为现实中认识的,而非不认识的陌生人。

图1大学生对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态度图2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途径

2.QQ和微博是大学生使用的主要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目的是娱乐

・教师与学生・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8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进行人际交往使用的新媒体主要是QQ和微博,其次是微信,博客的使用量最少。他们多数偏好在QQ和微博上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感想。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其次才是浏览新闻和完成作业。结果见图3。图3大学生使用的主要新媒体及使用目的3.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交友,其动机多是出于结交异性

性别差异对于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交往的看法有实质性的差别。从图4看出,男女生对于利用新媒体了解信息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男生认为自己并未从微博上了解到实质的东西,而女生则较多认为可以从朋友的微博中了解到信息。在交友方面,男生比女生更认为自己能通过新媒体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更倾向于网络交友。这也与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独自宅在宿舍玩电脑和手机相关。因此,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认为自己的交友范围会通过新媒体而扩大。根据这个分析结果,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访谈调研,得出结果是: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利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动机更多是出于结交异性。

图4不同性别对使用新媒体交往的看法差异 4.曾担任班干部、城市生源的学生和理科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交友

本研究显示,在高中期间担任过班干部以及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去了解朋友们的状况(见图5)。高中期间的学科类型对于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交往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学校信息,这是因为理科生比文科生对电脑技术、网络的熟悉程度更高。

图5是否担任过班干部、生源地对使用新媒体交往的看法差别 5.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种类、意愿、感受、信息量、交友面和表达看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本研究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种类、意愿、获取的信息量、交友面和表达看法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指标之间在0.01水平上(双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具体的相关指数参照表1。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途径种类越丰富,他们就越偏好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正面情绪效用(快乐)越大,学生交友面也会越广,他们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更具有主动性。同时,越喜欢使用新媒体交往的大学生,越认为通过新媒体难以结交到真正的知心朋友。究其原因,这与交友面增大有关。人际交往数量的增加,使得结交知心朋友的机会和精力减少。

表1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使用意愿快乐交友面表达看法浪费时间难以交

知心朋友新媒体的种类.291**.247**.302**.220**使用新媒体的

意愿.269**.514**.442**.424**感受的快乐.281**.228**获取的信息量.283**.209**.393**交友面.406**.151**.549**表达看法.277**

注:**表示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分析与讨论

1.新媒体搭建了大学生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虚拟平台

新媒体中的QQ、微博、微信以其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等优点,正好切合了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精力充沛的特点,对大学生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2]因此多数大学生偏好在QQ、微博、微信上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感想。借助新媒体,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获取的符号信息更丰富、更形象,使人际交往更具生机与活力。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找到兴趣相投的同类型群体,从而获得归属感,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喜悦、痛苦和孤独进行宣泄,寻求得到朋友的认同、支持和共鸣。借助新媒体的人际交往,取消了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文化、民族、职业、收入、身份等差别,名字、语言和行为都不过是一串串符号而已,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具有平等性和广泛性。

2.新媒体可以扩大人际交往面,却没有提高人际间的信任度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在符号的传播、互动过程中寻求自我定位、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借助新媒体,一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大学生维护和强化原有的人际交往圈创造条件。即使不在同一地方学习生活,学生间也可以时刻保持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广泛性和无界限可以轻易地超越国界、民族、时空的差异,使大学生互动交往的对象为“地球村上的所有居民”,为大学生最大限度地认识新朋友、扩大交往面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因此,新媒体极大地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

在网络情境下,个体可以在完全虚拟的环境下扮演自己的“角色”,这个“角色”既可以是真实的自我,也可以是虚构的自我。因此新媒体所传递的符号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新媒体传递的符号所负载的声音、文字和图像信息构成了一个不确定性的拟态情境,大学生在交往中将面临着筛选、消化和接受更多的符号,这给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和自我实现增加了难度。因此,多数大学生认为使用新媒体的确能使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但难以交到知心朋友。

3.大学生个体特性会影响其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大学生的性别、生源类别、学科类别和担任学生干部经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交友,一方面,在电脑、网络、手机的使用能力上,男生比女生的动手能力强,他们可以驾轻就熟地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另一方面,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男生在交谈、待人接物、异往方面往往弱于女生,而通过新媒体的人际交往只需通过符号的传递就可进行交往,可以忽略了语言、表达、自信心等方面的限制,所以更能得到男生的青睐,男生更喜欢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结交异性。

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子,他们人际交往环境较优越,思维也较为活跃。约90%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在高中时就已经会使用电脑和网络,而来自农村的学生中只有约20%会使用电脑和网络。新媒体的使用主要是借助于电脑、网络,因此城市生源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去了解朋友们的状况。在高中曾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强,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来维持和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面。理科生比文科生对电脑、网络和软件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更高,理科生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获取各类信息,进行人际交往。

4.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具有自我强化的趋势

本论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种类、意愿、获取的信息量、交友面和表达看法之间在0.01水平上(双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强化的趋势。一方面,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途径越多,如QQ、微博、微信、博客等,他们就越偏好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新媒体给他们带来的正面情绪效用(快乐感)就会越大;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所获得的,会促使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本研究结果显示,95%以上的大学生每天都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约65%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时间为1小时以上。

5.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需要

新媒体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创造了虚拟性、平等性、自由性、互动性的空间,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可以说,没有一个大学生是从不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具有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来满足或弥补现实人际交往的缺陷。例如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往往喜欢在微博、QQ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喜欢沉迷于网络游戏。通过新媒体的虚拟交往与现实中的人际互动是存在差距的。通过新媒体的人际交往是单纯的符号传递,它可以摒弃各种现实条件对人际交往的约束;而现实的人际交往却要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如情境、习俗、规章制度、身份、收入、性别、语言、表情等等[3]。虚拟的人际交往比现实的人际交往更便捷、更广泛、更自由、更平等,但如果大学生对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过分依赖,势必会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当有些大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中的日常人际交往时,便会对现实人际交往世界日渐疏远,而对网络虚拟状态下的人际交往过度依赖。[4]此时,网络情境下的人际交往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和心理慰藉作用。但事实上,虚拟的人际交往方式并不能取代现实生活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仍需回归现实。

五、新媒体情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合理引导1.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的关系

新媒体只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工具,虚拟的人际交往只是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并不能替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只有提高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才真正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应通过讲座、选修课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的关系,正确认识网络人际交往的真正地位和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上,提高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学校开设的相关讲座、选修课学习现实人际交往的技巧,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并在现实的交往活动中努力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对于那些对虚拟人际交往有着严重依赖性的大学生,学校则要采取主动介入的方法,通过心理咨询、教师辅导、父母引导、朋辈帮助等多种措施的合力作用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2.加强对网络虚拟空间的监管,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交往道德规范

目前,我国对基于互联网所形成的虚拟空间缺乏有效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十分不完善,管控难度大。由于网络空间具有隐匿性和模糊性,虚拟的人际交往常常夹杂着欺诈和虚假信息,不法分子通过盗取QQ号码、短信等方式进行行骗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此,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虚拟空间的监管,制定详尽可行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违法违纪的言行进行严惩。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者,一方面,通过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来加强对虚拟人际交往的管制和约束。例如采用实名制加大对校园网、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的监控和管理;学生思政工作者应主动介入大学生的各类社交网站,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高校应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教师辅导等形式强化大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大学生能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进行人际交往。[5]

3.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管理文化和教育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高校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提升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大学生对虚拟空间的依赖。大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和参与各类社团,可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不仅可以扩大人际交往面,还可以提升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90后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专业实习等,有利于他们从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助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杰.符号互动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5):99-103.

[2]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2011(7):121-122.

篇10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走向社会必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必然面对的,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人际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的综合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也在个断变化发展,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也在变化发展。在国内,近20年来,我国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作出研究的并不是很多,针对本次调查,本小组查阅过资料,在CNKI学术期刊上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大学生寝室关系”进行“全文”、“题名”、“关键词”搜索,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关论文四百多篇,关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论文没有超过十篇。前者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分类。从社会学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公众关系、一般关系和亲密关系。2.人际关系原则。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可以分为交互原则、功利原则和自我价值保护原则。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首应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和投射效应。4.学校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研究。5.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与我国相比,国外的学者对于人际关系这个问题就较早的做出了研究,与此同时也是由于差异较大,所以对于我们可借鉴性不强。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关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数量极少,其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类型、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特点的纵向变化。本问卷即是根据这些特点来作出研究。

关于研究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方面,我们了解到,建立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没有万全之策。若在保持自身人格完整的同时,关心他人的需要,与别人沟通,平等真诚的对待朋友,将心比心,培养自己的角色互换心理,就能消除隔阂,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起和谐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贵州省本科在校大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89份,回收率为99.08%,其中有效问卷1117份,有效率为93.94%。其中男生403人.女生714人。受测对象按照自愿原则进行答题。

2.研究工具:初测确定的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来源量表。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来源量表共有43题,主要包括生活习惯、情感特征、生活环境、人格特征、寝室氛围等5个维度。测验中采取五点计分。

3.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即90项症状清单(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本次测验主要采取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中的10道题。

4.研究方法: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问卷的信度及分半信度。在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即应用AMOS 7.0软件对偶数序号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模型确定对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

2 量表结构的确定

1.项目分析

参与项目分析的项目为 43 个 ,在因素分析前先进行项目分析方法如下 :将问卷总得分前27%设为高分组,后27%设为低分组。在进行独立样本的 t 检验,检验每个项目在高低两组上的差异,以求出高低分两组受试者在各项目平均数上的差异,将讲未达到显著的题项剔除(P

然后用剩下的41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即进行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根据学者Kaiser(1974)的观点,当KMO

经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逐步删除载荷量小的项目(载荷量小于0.3),保证每个项目至少在一个因素上的载荷量等于或大于0.3:;同时删除共同性低(在两个因素上的载荷之差小于0.3)的项目。这一过程共删除了17、18、27、28、30、32、39。

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经由上面所说的正交旋转过后,34个项目得到了5个因子解,与初步设想是不一致的。5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从图1可看到从第5个因子,数据呈明显平稳趋势。故决定提取前5个因子。

图1 主成分特征碎石图

2.根据剩余的34个项目分析过后的结果,来重新排序,得到新的因子结构,见表1。

表1 因素分析

项目 因子1 因子2 因子3 因子4 因子5 共同度

项目41 0.677 0.542

项目40 0.664 0.479

项目33 0.658 0.444

项目26 0.610 0.443

项目43 0.587 0.481

项目34 0.574 0.385

项目31 0.564 0.410

项目19 0.523 0.386

项目22 0.494 0.370

项目35 0.469 0.268

项目6 0.635 0.486

项目7 0.622 0.509

项目1 0.585 0.409

项目4 0.525 0.301

项目9 0.523 0.291

项目12 0.460 0.433

项目13 0.451 0.394

项目29 0.635 0.495

项目36 0.584 0.389

项目25 0.584 0.430

项目21 0.462 0.494

项目20 0.457 0.531

项目3 0.653 0.571

项目2 0.627 0.443

项目11 0.616 0.514

项目8 0.535 0.424

项目10 0.502 0.352

项目23 0.472 0.303

项目5 0.467 0.409

项目16 0.640 0.470

项目37 0.593 0.416

项目38 0.521 0.317

项目15 0.495 0.443

项目42 0.490 0.384

特征值 5.491 3.738 3.001 2.761 2.252

贡献率 12.769% 8.692% 6.979% 6.420% 5.237% 40.098%

注:各因子表示,因子1:生活习惯;因子2:情感特征;因子3:人格特征;因子4:生活环境;因子5:寝室氛围。根据描述性统计得出具体结论,见表2。

表2 五个因子的描述性统计

因子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数 标准差

寝室氛围 1.40 5.00 3.3114 0.64515

情感沟通 1.57 5.00 3.4381 0.62138

生活习惯 1.00 5.00 3.5853 0.71831

生活环境 1.00 5.00 3.5949 0.77336

人格特征 1.00 5.00 3.7486 0.71766

按平均数由小到大排列因子顺序:寝室氛围因子的得分最低,人格特征因子的得分最高,五个因子对寝室人际关系程度均处于轻度影响水平左右。

3 量表问卷的验证

应用AMOS 7.0软件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模型确定对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

图2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因子结构图

注:sheng:生活习惯 qing:情感沟通 huan:生活环境 ren:人格特征 qin:寝室氛围

在结构方程模型中,χ2/df大于10表示模型很不理想,小于5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小于3则模型较好,但样本容量越大,则χ2/df越大 ①;IFI、CFI、TLI、NFI和GFI应大于或接近0.90,越接近1越好②;RMSEA处于0和1之间,临界值为0.08,越接近0越好③,

由此表可看出,该模型基本上稳定,拟合度也良好,证明本次编制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问卷是有效可信的。

4 结果

信度分析。即采用二个指标来分析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问卷信度:一是总问卷和各个因子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系数);二是总问卷和各个因子分问卷的分半信度,其结果见表4。

由表可看出,α系数和分半信度都在0.6以上,说明本文问卷信度属中等程度,可以施测。

效度分析。以SCL-90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为校标,计算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总分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15,P=0.000(P

5 讨论

在筛选题目过程中,学习了应用SPSS11.5及AMOS7.0软件来分析数据。主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等,而AMOS主要是针对数据进行验证行分析,通过模型确定对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在探索因子过程中,得出较为显著的5个因子。分别是生活习惯、情感沟通、生活环境、人格特征、寝室氛围。

接着通过对问卷的信效度分析得出,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17,分半信度为0.8262。说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问卷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其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处于0.6~0.85之间。同时,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量表的五个因子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在0.214~0.625间,五个因子与总分的相关在0.623~0.775间。由此可得出,两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处于低中等程度,特别是生活习惯与生活坏境的相关性最低,但生活习惯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较高。在与总量表分的相关性中,生活习惯尤为突出,说明生活习惯在寝室人际关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问卷量表虽然具有一定的信效度,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各维度题目组成的数量和分布不均衡,在生活习惯因子中,明显项目大于其他因子,这就会造成部分项目的因子归属和因子项目的构成的稳定性欠佳。本研究中施测对象由于是随机选择,造成样本中大二大三的学生较多,又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未问卷进行重测,导致信度系数有点低,因此量表的稳定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检验,而且本问卷还有待考量之处,比如因子中的情感沟通与寝室氛围,应该需要一些替代项目进行替代,这些都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向与目标。

参考文献

[1]毛小玲,李宏瀚,张建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07期

[2]杨荣.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士论文,2005年06期

[3]杨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以池州师范专科学 校为分析案[J].池州师专学报,2005,06 4

[4]刘凤娥;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许传新;人际交往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J];青年探索;2006年06期

[6]涂阳军. 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探析[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04)

[7]申武丹.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07

[8]王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新探[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3 6

[9]陈小华. 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10]吴连海.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D]. 厦门大学 2007

作者简介

韦晓(1992-),女,贵州织金人,布依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本科在校生,研究方向:心理学

刘娥(1992-),女,贵州威宁人,回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本科在校生,研究方向:心理学

篇11

二、建议

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的发展,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通过我们的实证调查得出,大学生的自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人际关系处于中上水平,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人际关系呈正相关。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有效地协调其人际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建议:

(一)引导学生悦纳自我,提升其自尊水平提升大学生的自尊水平,首先应该引导其积极地看待自我,评价自我。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是自尊的基础与核心,悦纳自我就是在正确评价基础上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其塑造良好的自我意象,提高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肯定自我价值,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成功与失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此外,教师应创设机会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多方面展示自我,通过成功经验的累积,使大学生逐渐建立对自己能力的稳固信心,从而提高自身自尊水平。

篇12

1.大学生交往障碍的特点

1.1 认知障碍。所谓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当大学生步入校园后,学生开始过没有父母庇护的独立生活,其自我意识也就随之逐渐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由于自身性格、年纪尚轻、缺少“指路人”等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现实主义。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偏离,就会产生交往障碍。

1.2情感障碍。情感成分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如果对人对事缺乏公正的客观的评价,“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那将成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障碍。比如,很多大学生认为生长在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的学生傲气、很难接近、不易相处,但其实是同学们把自己拒之门外,首先自己没有敞开心扉,将同学们按照家庭社会地位高低分类,而出于自卑或嫉妒心理潜意识下便与某一类同学划清界限,往往就是这样偏激、极端的心理造成了交往障碍。

另外,还有的同学忽视了他人的感受。用类似强迫症的态度与人交往,不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所以同学们必须常做自我反思及时调整。

2.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原则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方面的竞争均更加激烈。随之,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人群共同的烦恼。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平等的原则。这里所说的平等主要是交往双方没有人格上的歧视。交往过程中不要任何事都以自己为中心,不是说不允许有自己的个性,但在你突出自我个性时应以不给交往对象以反感为前提,与人交往要秉着自爱和彼此尊重的态度,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情感。平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平等待人是友好相处的基础,当然更是两心想通的纽带。长久以来总结出的结论就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就是平等交往。

2.2尊重他人原则。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表现在对其人格和他人自我尊严的尊重。尊重他人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对他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信任,坦诚相待,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

2.3真诚待人原则。真诚待人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真诚、诚信。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勿与小人仇雠,休向君子谄媚”,意思是说不要与那些行为不正的小人结下仇怨,小人自有他的冤家对头;不要向君子一味地阿谀奉承,君子本来就不会因为私情而给予恩惠。所以,与人交往还是要付出真诚和诚信。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在这里也呼吁同学们摆正心态,在与人交往时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请记住,真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

另外,对于诚信一方面而言,就是说不要随便承诺,但是,一旦承诺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兑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衡量感情深厚与否的标准不是你做出了多少承诺,而是你兑现了多少承诺。

2.4互助互利。互助表现在交往的过程中,交往的双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互助既满足了双方各自的需要,又促进了相互间的联系,深化了感情。但如果一方只是索取,而不付出,就会影响双方的关系。

2.5讲究信用。诚信,顾名思义:诚实、诚恳,讲信用、守信义。一个人只有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才会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只有讲信用、守信义,才会赢得身前身后的信誉。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诚信犹如人的灵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6宽容大度。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宽容不是一件简单事情。学会倾听。倾听本来就是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很愿意听你说话。这种对他人的尊重,会满足对方自尊心的需求,赢得对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其次是学会忘记.人难免作错事,对无心的伤害请学会忘记,让春风重新沐浴心灵.长久的记恨伤害的是自己的情绪,心态和健康。坚持宽容的原则,能表现智者的思维与练达,是创造人际关系的法宝。

2.7保持距离。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在自己身边有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交际中,如果我们能像刺猬一样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不仅是爱的艺术,推而广之,它也是生存的艺术。

大学生是否能够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取决于自身对“人际交往”认知的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同学们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优良的交往品质,克服并处理不正确的认知。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原则的分析,能对大家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有所启发。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舵手,只要你肯向往真、善、美,只要你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要你愿意追求幸福,那么美丽的天使会送你一个快乐、美好、幸福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调整好节奏,相信经历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之后,同学们一定会探索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际交往方法。在人际交往道路上少走弯路、少碰壁,在这个步入准社会的人生阶段学会这门学问,为步入社会,驰骋于属于你们的天下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篇13

宿舍是学校的重要组织单位,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已成为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宿舍人际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据有关调查显示(秦龙,2008;马丽萍,2007),大部分同学( 65% ,73.5%)认为自己目前的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较好,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 35%,19.3% )同学对自己的宿舍人际关系感到不满意。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也发现,有心理困扰前来咨询的学生中至少20%是由宿舍人际直接引起的;在学生违纪处分中,因违反宿舍规定或因宿舍人际矛盾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冲突占了近半数。惊心的数字让我们意识到,高校应充分重视起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避免马加爵事件等类似的高危害性事件再次发生,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笔者将根据多年的辅导员经历探讨一下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以及如何创建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

1 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既与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有关,也和学生个性特点、社会成熟度有关。

1.1 社会家庭背景

宿舍汇聚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一帮孩子,有的来自南方,有的来自北方;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家庭贫困、有的家庭优越;有的是独生子女,有的是兄妹几个,等等。这些社会家庭背景因素造就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很容易在宿舍生活中引起摩擦,导致宿舍人际关系紧张。

例如,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消费观念、娱乐方式与家庭经济良好的学生不同,很可能在宿舍集体活动(一起出去吃饭、K歌;假日旅游等)的参与上不太积极,从而引发家庭优越的学生的误解,认为不“抱团”,渐渐冷漠以对,不再往来。

在宿舍生活中,生活习惯等细节问题也是引发矛盾的直接导火索,尤其是以作息时间不同最为突出,例如有的人爱上网玩游戏,很晚才睡,有的人则习惯早睡早起。其他的还有打扫卫生、物品放置等都可能引发宿舍吵架、打架等不良事件。

1.2 学生个人因素

1.2.1 以自我为中心,他人意识弱。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4+1”、“6+1”类型的家庭结构使孩子成为家里的“公主”“皇帝”,父母百依百顺,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特点。有“自我中心”性格的大学生,一切以“我”为中心,心目中只有自己。主要表现为:凡事只考虑到“我”的感受,对我是否有利,从不考虑别人和集体,不懂得进行换位思考;视自己的利益、权利、名誉为神圣,别人绝对动不得,谁侵犯了他,他就要狠狠惩罚、报复这个人;一切以他个人的好恶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谁对他好,他就认为是好人,谁对他不好,他就恨谁;自私自利。对学校和社会来说,具有这样性格特点的大学生无疑都将是一颗定时炸弹。

大学生宿舍生活中的很多摩擦和矛盾大多都是因为性格特点中的“自我中心”引起的。好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前没有住过宿舍,没集体生活经验。当宿舍七八个人共用仅有的生活资源时,只考虑了自己的需要多占用了(例如物品摆放占用空间大、洗漱时间长等),势必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发生口角。有的学生通宵玩游戏,看电影,音响声音很大也不顾是否影响其他人的学习休息;有的不打扫自己卫生、按时值日,影响了宿舍集体荣誉;有的因为一件小事就谩骂人、拉帮结伙形成统一战线排挤同学等等。

1.2.2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中发现,人际交往能力差是导致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好多大学生都缺乏人际关系交往的技巧,例如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拒绝或不满,发生矛盾时不知怎么处理等。例如:当舍友不按时打扫卫生时,用刻薄、辱骂的语言表达不满;发生口角后,以冷漠、敌对、排挤等方式处理。

还有一些同学存在不合理的人际认知。例如:发生矛盾时,认为自己一切都好,错都在对方;用完美的尺度衡量交往中的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本身,不能容忍自己的好朋友再与其他人交往等等。人际认知是人际关系得以形成的理性条件,个人只有通过知觉了解自我、他人,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2 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

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需要学生个人、学校和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2.1 学生方面

2.1.1 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终身探寻的课题。大学生应该去搞清楚“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现实中的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还是能为别人着想、乐于奉献的人?是一个善于表达、沟通能力强的人,还是一个词不达意的人?面临冲突时,是一个冷静的人,还是一个暴躁冲动的人?….. 回答完上述问题之后,就再要问问自己:那理想的人际自我,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方面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找出自己的不足,做出改善和提高。

2.1.2 完善自我。认识到自己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和缺点之后,就要加以完善和提高。可以阅读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增加相关知识,例如要懂得尊重和接纳他人不同于自己的独特性,懂得待人真诚、宽容等等。还可以通过参加人际关系训练方面的课程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学习倾听技巧、表达技巧、拒绝技巧等等。

2.2 学校方面

2.2.1 构建良好的宿舍文化。 学校领导重视宿舍文化建设,不仅仅要抓硬件设施、规章制度等表层的文化建设,更要抓宿舍成员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等深层的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宿舍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大学生有一个良好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另外,还要选拔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宿舍管理员、宿舍长。高素质的执行队伍才能让硬规定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多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活动,增强宿舍的凝聚力。通过宿舍文化节、宿舍为单位的科技文化竞赛等活动,提高宿舍向心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人际氛围。

2.2.2 开设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阶段正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学校开设心理健康类、人际关系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人格、提高适应社会能力。针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开设人际交往训练类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人际认知偏差、提高人际沟通技巧,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

2.2.3 充分发挥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作用。针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教育问题,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心除了提供心理咨询的个体化服务外,还应拓展面向更广群体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利用团体辅导技术进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辅导,开设以宿舍为单位的“交往工作坊”,以宿舍关系为题的心理班会等。

2.3 家长方面

首先,家长应该从意识上明确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大学生已经成人了,应该以对待成人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能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娇惯、袒护,教授孩子成人世界的为人处世原则,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质。

其次,与学校站在一条战线上,积极配合达成孩子的成长成才教育。当孩子与舍友发生矛盾时,有的家长偏听偏信孩子的一面之词,袒护包庇孩子,不依不饶地要求学校做出表态、处理,不仅给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也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一个处理矛盾的坏榜样。

总之,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深入分析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家长一起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和谐宿舍、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赵连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湖.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