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典艺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典艺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典艺术论文

篇1

舞剧具有戏剧的因素。在舞蹈的表现下,舞剧实现对人物的塑造、性格的刻画、情感的表达以及整个故事情节的向前推动。也就是说,用舞蹈逐步完成故事的发展,在舞台上为观众呈现一部完整的、引人入胜的舞蹈性喜剧。

三、舞蹈实现了舞剧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

经典舞剧的对比,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个完美的舞蹈作品是编导对生活和艺术的高度提炼和总结。在舞蹈这种艺术手法的协助下,实现了对情感和思想的艺术表达。任何舞剧的完成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置、舞蹈语言的表达都受到整个作品的中心思想限制的。只有思想先进、与时俱进、深度广的作品才能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振奋人心。只有先确立主旨,才能完成完整成的艺术构思,展现特色性,更加有利于作品的完美。

四、不断创新舞蹈语汇

从舞蹈制作的角度分析,要重视对新的舞蹈语汇的开发和创新。舞蹈语汇和创作思想成正比。舞蹈语汇越丰富,创作思想就越加广阔。经典舞剧正是融合了众多的舞蹈基础素材和舞蹈语言,给其以鲜活的生命力,促使它们不断取得成功,光彩夺目。舞剧通过舞蹈生动、激情饱满的传达,展现了生活、传统艺术以及民间艺术形式有机统一。脱离时代、一成不变的传统舞蹈形式缺少了对新时期、新形势的体现。为此,必须培养创新思维,推陈出新,吸取精华,舍弃糟粕。

五、舞剧中舞蹈动作的设计体现了人物的性格

特点根据舞蹈的动作设计要求,每个舞蹈人物都要具有显著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动作的设计,实现人物情感变化的表达,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世界描述得淋漓尽致。任何舞蹈的形式,如集体舞、双人舞、单人舞,都有彰显人物的思想行为和具体的行动。主题鲜明、舞蹈动作个性十足,人物才能饱满,给人以真实、亲近的感觉。在进行舞蹈具体设计的时候,要注重细节,于细微处见情感,细致入微地展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促使作品能够具备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细节的选择要以生活为基础,防止出现脱离生活、虚假的细节,亦或是繁琐的表达。要以舞蹈美学思想为指导,选取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特点鲜明的内容,结合舞蹈本身的夸张和提炼,实施再加工,发挥舞蹈细节对人物塑造和故事主题的服务作用。

六、舞剧舞蹈动作语言的发展与舞蹈创作思想不可分割

不管是叙事性的舞蹈动作语言还是表现方式的动作语言,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舞蹈语言的产生、发展与不同种类的舞蹈创作理念产生密不可分。

篇2

作者:周芳艳 何勇 蒋志勇 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岳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缺乏文化内涵,没有特色和创新岳阳地区大部分私人药店,规模小,人员少,服务不到位,更谈不上文化内涵。甚至一些较大的医药商场或者连锁药店,也是如此:仅仅注重外在的、形式的统一,而忽视内在的、基础的建设。顾客评价药店的标准往往是感觉,没有文化内涵的零售药店,对顾客不会有吸引力。除“益丰”、“海王星辰”等全国知名的连锁企业的门店,岳阳地区的大部分药店从门店招牌到内部装潢,从药品种类到陈列方式都较为相似,没有自己的特色。很少有药店做市场调查,针对不同消费者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在经营手段上,喜欢模仿他人,如与其他药店打价格战,结果导致药品利润越来越低,甚至难以维持自身生存;或是盲目搞多元化经营,把药店办成了“超市”,但却没有“超市”的人气,还使患者对其经营行为产生质疑;还有大量发行会员卡,由于未有制定或执行合理有效的会员制度,最终有效会员数量很少,既不利于留住一些忠实的老顾客,也无法培养优质、稳定的新顾客。员工业务水平整体偏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零售药店的药学服务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服务范围狭窄,缺乏深度和广度,药店的药学服务水平和意识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岳阳地区药店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未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与患者交流较少,为患者提供的信息不够丰富,主要就是适应证及用法用量。在药品推荐方面,专业知识的深度也不够,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品。虽然常见的感冒、发热等轻微疾病由患者在零售药店自行购药十分方便,而且价格比在医院便宜,但药店若不能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患者仍会选择去医院。个别零售药店还存在药师证空挂和药师不在岗的现象,有些是药师年龄大、身体弱,药学及法规知识陈旧,执业技能较差,无法正常履行驻店药师的职责;有的中药师看不懂西药处方,也有的西药专业药师看不懂中药处方等,造成“有名无实”的虚岗,无法保证药师的药学服务质量[3]。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宣传力度据调查显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对品牌的重视率达79%,认为应该相信品牌的达66%,与其他产品品牌不同的是药店品牌实际上是一种服务品牌,是潜在无形的[4]。要建立一个成功的品牌,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定位,一个好的企业核心理念往往能使消费者产生共鸣。要力争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到某某药店能购买到安全、有效的药”的形象。岳阳地区大部分零售药店的品牌意识还不强,药店老板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把企业做成“老字号”的长远眼光。岳阳本土的连锁药店大都知名度不高,此外,宣传力度也不够,目前主要的宣传方式有派发DM单,以及在店门口与医药公司合作的“买赠”促销活动等,影响范围极为有限。由于缺乏宣传力度,岳阳本土的零售药店品牌知晓率普遍很低。竞争方式落后,导致患者用药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岳阳地区零售药店竞争激烈,药店老板被迫绞尽脑汁与同行争夺顾客,同时设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目前,最主要的方式有打价格战,和增加高毛利商品的销量等。打价格战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赢取市场,但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整个行业的毛利水平[5]。在价格战中,某些厂商生产的药品零售价格被极度压低,已经让零售商无利可图,除去店面运营成本,有些药品甚至属于亏本销售。而药品是特殊商品,患者对其的需求不会因为降价而增加。为了和其他同行竞争,很多老板一边打价格战,一边设法增加高毛利商品的销售。营业人员在推荐药品过程中,并不是从患者的病情、实际的需要来考虑,而是单纯用药品毛利率来选择“首推”药品,对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进行低价招客,或者撤柜下架,以高毛利商品取而代之[6]。很多高毛利产品成本低、疗效差,而价格却与名牌产品相差不大。顾客对药品生产行业不熟悉,经常在店员重点推荐下购买此类药品。此外,部分店员把保健食品当成药品出售,过度夸大其功效。还有一些药品的生产厂家未经GMP认证。以上这些现象都会导致患者用药存在安全隐患。

扩大药店规模增加宣传力度要提高药店的盈利能力,就必须增加客流量。而药店规模大小是客流量多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连锁药店,规模大小直接决定其影响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药店要勇于扩大自身规模,积极与医药公司及各药企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共赢。要扩大药店的知名度,必须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如社区的免费体检活动,在社区宣传栏开辟疾病防治专栏,或是举办家庭药箱过期药回收并赠新药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社区居民知道该药店的存在,为他们走进药店创造机会。加强学习药品是特殊商品,虽然非处方药的销售不需要处方,但顾客对药学知识熟知程度不一,在选购药品时,店内员工有必要对其提供不同程度的药学服务。药店员工应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能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专业的服务。如果员工专业知识不扎实,加上没有较好的销售技巧,极有可能导致顾客出现逆反心理,拒绝购买被推荐的药品,甚至永远不再光顾此药店。因此药店应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并且对店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任何一个不满意的顾客,都可能对药店来之不易的良好口碑进行反面宣传。顾客对药店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提供药学服务的员工是否满意。员工除了要有扎实的业务水平,还应该具有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要想调动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激情,让其自愿、主动地把工作做好,药店老板或者店长要关心、理解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若每个员工都能快乐地工作,顾客自然会享受到优质的服务。突出药店特色零售药店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不能盲目跟风,模仿他人的营销方法,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药店不必照搬多元化经营的模式,反而可以考虑将某一类药品做全、做精、做出水平。如在店内开设糖尿病专柜、或者老年人专柜等等,在专柜边摆放一些相关的健康手册和资料,并在店内提供一系列针对该专柜的相关检查,让顾客体验到专业的“一站式”服务。此外,药店应该从细节上给予顾客更多的人文关怀。如在药店内设置休息处,备好开水,为病人服药提供方便。还可以提供一些便民措施,如为顾客免费粉碎阿胶块等药品,为顾客免费送药上门,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免费赠药。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会让顾客对该药店产生依赖。药店还要设计一些较为合理的会员卡制度,对部分客户发放会员卡,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可极大地提高这些人群对该药店的忠诚度。

岳阳地处中国中南部地区,和很多中小型城市一样,零售药店数量多,饱和程度高,而且在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当前,很多大型连锁药店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张,本土药店与这些外来的强劲对手相比,竞争力十分弱。在医药零售业的利润不断萎缩、竞争日益剧烈的形势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品牌、吸引更多顾客,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是每个医药零售企业的当务之急。

篇3

一、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制式

众所周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目前有多种制式,除了国外正在使用的几种标准外,还有我国自己提出的若干种制式。这些制式总体上可以分为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两类,美国用的ATSC是单载波的,欧洲的DVB-T是多载波的。国外主要有三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欧洲的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美国的ATSC(AdvancedTelevisionSystemsCommittee)和日本的ISDB-T(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BroadcastingTerrestrial)(综合业务数字广播)。

ATSC采用的是单载波调制方式(VSB),抗多径干扰和抗多谱勒效应能力差,难以建立单频网和进行移动接收。ISDB-T虽然支持单频网和移动接收的应用要求,但是该技术应用较少。从世界各地对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的采用情况来看,DVB-T标准较ATSC和ISDB-T更具优势。DVB-T是欧洲DVB系列标准中较新的一个标准(此外还有有线数字电视标准DVB-C,以及卫星数字电视标准DVB-S),也是最复杂的DVB传输系统。此标准是1998年2月批准通过的。DVB-T标准的核心是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编码,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Coded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调制方式,适用于大范围多发射机的8k载波方式。为高清晰度电视(H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支持简单天线室内固定接收。为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5Mbps的净荷码率,并能在车速移动条件下支持移动接收。具有单频组网能力。目前采用DVB-T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西班牙、挪威等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其它国家。其中新加坡和德国等国将移动接收和手持设备作为主要方向。欧洲的DVB-T标准最初是为便携和固定接收而设计,它采用的是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方式,其调制参数(如星座图、编码率、保护间隔等)可调,可提供120种常规模式和1200种分级模式。随后,针对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在移动接收中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一种DVB-H的制式专门用于移动接收,而原有的数字音频广播(DAB)也发展到播出多媒体。

DVB-H(Digitalvideobroadcastinghandheld),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该标准是欧洲的数字电视标准DVB-T的扩展应用。和DVB-T相比,DVB-H终端具有功耗更低、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更强的特点,因此该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计算机等小型便携设备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接收信号。也可以说DVB-H标准依托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手持便携设备能够在固定和移动状态下稳定地接收广播电视信号。DVB-H采用时分数字多媒体广播带宽、以脉冲方式发送各频道的数据。一般情况下,除接收所需频道的数据外,调谐器电路在其它时间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有效减少耗电。DVB-H的基本商业要求是用电池供电的小的屏幕移动终端。它应该能够在手提式的,移动的和室内的环境中,使用单一天线接收多媒体业务。目前看来,数字移动电视非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莫属。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于2006年8月18日颁布(GB20600-2006),并自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简称为DTMB-DigitalTerrestrialMultimediaBroadcasting。较早时也称为DMBTH)。DMB-TH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这种独特的先进技术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传输结合起来,在频域传送有效载荷,在时域通过扩频技术传送控制信号以便进行同步、信道估计,实现快速码字捕获和稳健的同步跟踪性能。DMB-TH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较好地支持移动接收,高清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组网。

三、小结

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作为当前的技术热点,尽管它的市场前景和受众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它的技术还在发展中。它还有着信号衰落、多普勒效应、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所以要说哪一种制式最适合移动接收还为时尚早,因为每种制式都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改进其技术,从而改善其移动接收的性能。

参考文献:

篇4

艺术歌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歌曲,它是一种特定的歌曲体裁,是诗歌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这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开拓者们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

(一)歌词

人类的歌喉是世上最美妙的乐器,深情的歌声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声乐作品不借助乐器而以人的声带发声,因此它比其他音乐形式能更直接、更自如、更细腻地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同时声乐作品往往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它又更易于为广大群众接受和鉴赏,所以徐景新对歌词的选择十分考究,一直把有感而发、用心写好声乐作品当作他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作曲家的音乐思想,直接决定了他对题材的把握,用什么样的恰当语言来表达以及调动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合理运用。徐景新的艺术歌曲选题文化内涵很深,多采用著名诗人的词作。这些词作质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几乎每首歌曲在词曲结合上都处理得十分巧妙,恰切地表达了歌词的精神,达到了词曲的完美结合。

(二)伴奏

艺术歌曲对伴奏的要求很高,伴奏常意境描写或气氛烘托,同歌调交融在一起。徐景新除了自己创作旋律以外,还为歌曲谱写了优美的伴奏,这样使歌曲浑然一体。而且作曲家根据不同题材对伴奏配器作出了整体构思,乐器、乐队、和声方法等方面的运用十分考究。在伴奏的写作方面,徐景新不拘泥于传统的钢琴伴奏的单一形式织体,运用了管弦乐队和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写作思维,除照顾到钢琴化的特点外,还同步考虑到乐队协奏的可能。如《飞天》一开始,表达的是“天衣飞扬,满壁生辉”的意境。如果采用钢琴伴奏而不是大型乐队,那这首歌就会逊色很多。

(三)技法

徐景新的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歌唱性和民族性,这些都透露出了他在音乐创作中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作思维。

1.歌唱性

徐景新的艺术歌曲现今已经作为高等音乐学院高年级的教材,重要原因在于它的歌唱性。在歌曲创作中,作曲家追求的是一种“通俗性、口语化”的思维,使创作的作品具有如歌的旋律,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它的歌唱性,如何让歌者充分展示歌喉,展示旋律线条以及强弱对比。

2.民族性

徐景新的很多艺术歌曲都表现出中国古风相应的独特韵味,从歌词的选择到旋律的创作,民族性始终贯穿在作品中。《飞天》《春江花月夜》等歌曲具有浓郁的古曲风,《敕勒歌》《格桑花》分别运用了蒙古的长调和藏族的音调。虽然这些歌曲在唱法上结合了西洋美声唱法,但是不要人为地将创作分割成这是民族的或者西洋的。归根结底,这些作品题材终究是中国的,音调始终是民族的。

3.时代性

徐景新在艺术歌曲创作上坚持五声音阶的民族传统,加之突出现代化技法的运用,力求使作品更具时代气息。在配器上作了某些探索,除了传统的乐器之外,加入了电声的运用。电声的加入提升了音乐的色彩度,弥补了民族乐队与管弦乐队的某些缺陷,更加突出了当今时代的音响效果。总之,一个作曲家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艺术歌曲的需要服务,这就是时代性的体现。

三、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贡献

徐景新创作的艺术歌曲,生动地体现了他在艺术歌曲上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观念。这些作品不但歌词考究,具有美的品格,而且旋律优美动听,表现了较深的思想感情,显示出中国艺术歌曲深层次的美学价值。这些艺术歌曲贴民,没有过多的炫技,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法为音乐表现服务,且音乐和技法完美地融合。同时,在很强的可听性背后,透出了作者严谨缜密的音乐构思,体现出他精益求精的音乐创作理念。

(一)原始民间音乐素材和作曲技法的完美融合

中国音乐作品,尤其是民族音乐作品,应该用中国的民族音乐素材来创作,民族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这是徐景新作品中所追求的。而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素材又必须结合一切可用的传统和近现代作曲技法来融合、创作。如果脱离原素材,过分强调技法的表现而形成“为技法而技法”,不仅会有故弄玄虚、造作之嫌,也会因为缺乏内容而使作品显得苍白和缺乏生命力。对此,徐景新在创作中一直掌握着很好的分寸,在注重对原始素材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利用的同时,又充分利用现代作曲技法的一切手段为之服务。

(二)将民族乐器与美声唱法加以综合运用

徐景新在歌曲伴奏的配器上做了大胆尝试,除了管弦乐队之外加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又将民族乐器的演奏与美声唱法的演唱加以综合运用,力求艺术歌曲的时代性、歌唱性和民族性。这些民族乐器的加入,不但没有破坏歌曲整体的统一与和谐,反而使音乐更具特色、更加亲切,打破了艺术歌曲只能单纯用钢琴或西洋管弦乐伴奏的限制。艺术歌曲本身的特质和品格,要求如何使用美声唱法演唱具有浓郁的民族格调的中国艺术歌曲,最终要做到民族和西洋的综合运用、完美结合。在歌曲的演唱上,尤其是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作曲家要求使用美声唱法。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国作品上的尺度,打破了具有鲜明民族性歌曲局限于民族唱法的僵局,在以美声唱法演唱中国风味的艺术歌曲方面作出了贡献,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特色的创新路,大大推动了艺术歌曲的传播与发展。

篇5

市场营销环境企业营销职能外部不可控制因素和力量因素和力量与企业营销活动企业生存和发展外部条件它内容和自身各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

三、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由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所组成环境因素对移动电视市场营销活动主要以间接而作用于企业营销

1、媒介自身趋利性其地寻求新经营增长点

在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一可以看到新兴数字技术广电经营升级、发展另一也呈现出广电经营寻求新利润增长点、新经营口战略姿态当前广电经营正逐渐转型由恢复自主经营意识个体向自身发展逻辑和自身发展能动性产业过渡

2、人口因素与移动电视市场营销关系密切

人市场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数字移动电视特殊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车站户外流动人口们大多无事可做空闲状态传统电视在某地方“静止”人群而白天出行在外人群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群体流动性大而且随时段呈现规律性为移动电视市场营销了更多机会

3、有线网络资源数字电视发展

数字化一场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数字技术只充当了广电业产业结构、经营效益技术基础和手段但它自身优势对营销支持

四、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微观环境及优劣势分析

企业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前面提到数字移动电视从传统“盲区”中挖出庞大受众群体它特殊受众群体——移动人群这就移动电视广告营销潜力蕴涵所在

1、受众群体流动性大

以车内受众为例乘客们乘车去往不同目地在车内停留时问各不相同因城市规模差异而不同

2、受众随时段呈现出规律性

不段内乘客人员结构呈现性比如说早晨6:30到7:00乘客以10几岁学生为主;7:00到8:30乘客班一族为主收入非常近似;16:30到18:30又以20到40岁上班族为主不间段观众结构可控稳定客户可以不段不同群体性广告投放

3、对受众垄断和伴随性传播

篇6

国家竞争力是一个现代概念,但竞争是一个古老且永恒的话题。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人类种群,都是在竞争中诞生和成长。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围绕土地与资源的竞争已进行数千年,形成了今天的世界行政地图。目前,全球自然版图已基本划分完毕,虽然局部地区领土纠纷不断,但整体世界秩序趋于稳定。20世纪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贸易与繁荣削弱了大规模战争爆发的社会基础,国家竞争模式由零和博弈逐步转变为正和博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营造国家竞争优势,提升国家竞争力,是各国普遍关心的话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力集中体现为国家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可持续地创造财富的能力。对财富创造问题的研究正是经济学的起源。构建国家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要回顾经济学经典文献,对与国家竞争力相关的经典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古典学派以前对国家竞争力的认识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84)在研究国家起源问题时,沿用摩尔根的方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争的主要形式由人与大自然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人类族群之间的竞争。

(一)从史前到西方世界崛起

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来自大自然的生存威胁。虽然部落或族群之间也会因为个人仇恨和争夺资源而发生一些争斗,但缺乏大规模战争所需的人口和物资。这时的人类共同与自然展开竞争。正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1979)所言:“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的实质是协作。从根本上来说,家庭和部落都是相互协作的团体,它们共同为生存而进行艰苦的斗争。”[2]进入农业文明后,人类族群之间的竞争加剧。战争是国家竞争的主要形式。人口和粮食产量是农业文明时代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虽然游牧民族短期内曾战胜过农耕民族,但从长期看,农耕民族的竞争优势更明显,游牧民族最终都被农耕民族征服或同化。16世纪以后,西方世界崛起,货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具有统一经济体的民族国家成为主导。各国对财富的追求一方面加剧国家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推动对财富问题的研究。这时,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提出的原意为家庭管理的“经济学”扩展为研究整个国家或社会财富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诞生之前,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

(二)重商主义的国家竞争力:获得金银之能力

重商主义认为,国家竞争力取决于国家占有财富的多寡,金银是财富的最佳形式。因此,一国要提高竞争力,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多地占有金银。重商主义推崇贸易顺差,认为国内贸易不能增加国家金银总量,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换取外国金银,才能增加国内真实财富。在重商主义者看来,由于不可能所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的出口都大于进口,因此一国获得财富必然以他国丧失财富为代价。这种零和博弈思维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为提高国家竞争力,重商主义者主张以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干预经济,主要措施包括:实行关税保护,对制成品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鼓励生育,人口众多不仅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而且可以增加税源和兵源;扩充军备和殖民地扩张等。重商主义在商业快速增长时认识到了货币的重要性,但夸大金银的作用,错误地认为财富产生于流通领域。重商主义的贡献在于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虽然没有认识到贸易是互惠的。它也改变了人们对商业的态度,促进了经济繁荣。

(三)重农主义的国家竞争力:农业生产力

重农主义产生于18世纪50年代重商主义结束时期的法国。它否定了重商主义对财富的错误认识,强调生产而非交换是财富的源泉,但片面地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性的,国家竞争力取决于农业生产力。重农学派认为,虽然工业和贸易是有用的,但只是改变原材料的形态,只有农业生产剩余,提供纯产品。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767)指出:“只有农业才是满足人们需要的财富的来源,只有农业才能创立保卫财富所必需的武装力量。”[3]因此,国家是否强大取决于农业。他们将“自然秩序”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反对封建特权和政府管制,倡导自由放任,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古典经济学。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越发达,贸易越繁荣,重农主义的错误就越明显。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重农主义走向终结。

二、古典经济学的国家竞争力理论

古典学派始于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4]他们对财富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信奉经济自由主义,重视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主要从生产或供给角度研究财富问题,认为发达的物质财富生产能力是国家竞争力强的标志。

(一)对财富的重新认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与重商主义者一样,古典学派也认为掌握大量财富是国家强大的标志。但是,重商主义者对财富“概念的混乱引导欧洲的政策走上一条彻头彻尾错误的道路”。[5]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就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6]古典学派拒绝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错误认识,纠正了重农主义对财富的偏见,明确财富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劳动产品。货币或金银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它们是交易的媒介,而不是真实财富。国家强大不在于占有金银多寡,而在于物质财富生产能力的高低。如果金银不投入生产领域刺激人们发展生产,新财富就不会产生。

(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商品生产能力

既然财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增加财富就要发展生产。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途径在于提高生产能力,而不是抢夺金银。要提高商品生产能力,就要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发挥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对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研究构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些生产要素构成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近代史上较早崛起的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巨额金银,但这些金银没有大量流入民间转化为发展生产的资本。到17世纪,西班牙的国家竞争力明显下降,而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指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7]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表明,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该国的国家竞争力。

(三)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营造比较优势、发掘资源禀赋

如何提高生产能力,营造国家竞争优势?亚当・斯密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分工的作用,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6]分工原理在国家之间同样发挥作用,各国应根据自身优势分工生产,在此基础上进行贸易。对于国际贸易,古典学派一改重商主义的零和博弈思维模式,约翰・穆勒(John S. Mill,1848)指出,国际贸易不是国家之间争夺金银的斗争,而是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它的好处在于能使世界上的各种生产力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是使生产物便宜的一种方法。”[8]古典学派关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影响深远,迈克尔・波特认为它是“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分析中处于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种理论”[9]。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一理论最终将国家竞争优势落脚在生产要素的充裕程度上,其典型就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当然,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的思想也遭到了批判和抵制。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Friedrich List,1841)反对完全的自由主义,主张落后地区应由国家主导工业化。他指出,自由贸易符合英国的利益,而“德国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它的前途所依靠的,就是它的保护制度的发展”[10]。他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应通过设置进口关税甚至颁布进口禁令来扶植本国的民族工业,唯有如此才有赶超发达国家的希望。由此,贸易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两种思想展开了长期论战。

三、新古典经济学对国家竞争力理论的贡献

新古典学派扩展了生产要素的分析,不再像古典学派那样只注重研究生产问题,而是将生产和消费并重,建立了供给-需求的分析框架,并将古典意义的“政治经济学”改称为“经济学”,意在强调这门学科是不涉及政治问题的“一种纯粹的和实用的科学”。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国家竞争力研究产生深刻影响。

(一)供给-需求模型:国家竞争力新的分析框架

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际革命”动摇了古典经济学的权威地位,边际学派从需求单方面解释价值的形成。马歇尔将古典经济学的精华和边际思想结合起来,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构成“剪刀式”价值折中理论。新古典学派对古典经济学最明显的改进之一就是不仅研究生产者行为,而且研究消费者行为,将供给与需求并重,重新构建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指出,任何生产要素价值的形成“如同拱门的拱心石一样,是靠两边相反的压力来维持自己的均衡的;即一方面是需求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供给的压力”。[11]供给-需求模型从此成为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方法,对国家竞争力的分析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供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国内需求的规模、水平、层次、结构和潜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国家竞争力,要一方面研究国内供给,另一方面研究国内需求。

(二)生产要素的扩展:重视人口质量

古典学派主要研究了劳动、资本、土地这三种生产要素。新古典学派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将企业家才能纳入生产要素。新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马歇尔指出:“人类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同样是重要的生产手段。”[12]马歇尔将生产要素分为四种: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在《经济学原理》中用五章的篇幅论述组织这一独立的生产要素,认为前三种生产要素只有在企业家的组织下才能有效配置,达到收益最大化。后人把组织这一生产要素进一步具体为企业家才能。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专门对人口质量进行分析,认为人口质量是耐用的稀缺资源。健康、教育方面的支出不仅仅是消费,而且是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在未来转化为巨大的资本存量,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13]因此,人口质量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才资源、主体素质等人口质量因素必须纳入国家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三)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课题,但很多经济增长理论都根植于新古典主义。这些理论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对国家竞争力的认识。索洛(Robert M. Solow,1956、1957)通过一个总生产函数建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指出在技术固定不变的前提下,总产出取决于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经济系统经过自动调整后处于稳定状态。[14]索洛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发现将技术进步引入模型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只能解释不到一半的经济增长,其余部分来源于技术进步。一旦经济处于稳态,产出率只取决于技术进步,即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15]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1911)以创新理论解释经济周期和经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最主要的创新者是企业家。如果没有创新,经济生活将会达到静态均衡。科技与创新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4.竞争模式:从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早期国家间的竞争被视为你争我夺的零和博弈,对领土和资源的争夺为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认识到零和博弈的成本太高,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二战后,国际秩序基本稳定,全球性协调机制日益增多,全球治理平台正在逐步形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空前提高,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正和博弈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理念。中国的一系列发展理念表达了中国致力于通过正和博弈的模式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愿景。例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平发展道路分别体现了国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家之间的正和博弈。

5.竞争路径: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高的路径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再到创新驱动的转变。古典学派主张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资源禀赋提高竞争力。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投资的重要性,凯恩斯主张在市场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由政府进行投资。而迈克尔・波特认为,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要素投入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作用日趋减少,一国竞争力的大小不再取决于依赖要素的比较优势,而是取决于源自创新的竞争优势。创新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根本路径。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M].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3]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吴斐丹,张草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08.

[4]斯坦利・L・布鲁,兰迪・R・格兰特.经济思想史[M].邸晓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7.

[5]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卷)[M].赵荣潜,桑炳彦,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4,13.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8]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卷)[M].赵荣潜,桑炳彦,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9-122.

[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3-47,67-69.

[10]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54.

[1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8-199,232.

[1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46.

[13]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贾湛,施炜,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

[14]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15]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312-320.

[16]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62,3.

[17]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

[18]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 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47(3): 139-191.

[19]Rau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50.

[20]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 London: Duckworth,1957.

[2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苏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22]Nye J S. Soft power[J]. Foreign policy,1990 (80):153-171.

[23]查尔斯・汉普登-特纳,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5-6.

[24]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66,160.

[25]Schwab K,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e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2014[R]. Geneva: SRO-Kundig,2013.

篇7

最为传神、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是作者把登山前前后后的历程同当时的心态、感受,彼此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得一波三折,入情入理,熨帖而真切。

心向往久之,一旦下定决心,奋然独往,初攀时节,当然兴致盎然,意气风发。正因为山势陡峭,必须攀葛藤而上,才登上半山腰,便不由得感到“足力倦止”。复进,益上,得以见到“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面对如此一幅令人惊叹、幻缈仙境般的山水画卷,心中难免涌出“惑不可辨识”之慨叹:真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纵横的山涧流水,哪些是烟缕般的山间小径。――也许更无须细究吧?其乐趣可想而知!“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独自一人,面临此地此境,身在虚响振动、一片空寂荒凉的氛围之中,恐怕就连读者也同样会情不自禁地敛声屏息,不寒而栗吧!“余心动,欲止者屡矣”,欲进欲止再三,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态,跃然纸上。读者深切体察个中的滋味又有何难!可以想象,经过了一番或进或止的反复思想交锋,终是初衷不改,断然不肯半途而废,于是更加鼓足勇气,奋然益前,终于登临北山峰巅,果然获得了大自然极为丰厚的奖赏:“吾身之所未历,一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至此,读者当然自会如同亲临其境,与作者同一般雅趣,同一般情怀。谁人能不脱口惊呼:无限风光在险峰!进而对作者那些饱蘸感情又富于哲理的抒情、议论,点睛之笔:“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读者不仅会首肯、会认同;或许不少人更会有所深层次的感悟:岂止登山览胜如是!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不都是同样的道理吗?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色是描绘风光景物,文笔简洁优美、富有情趣;既以简笔作正面展现,又以侧笔作折射点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用墨省俭,而容量颇丰。

篇8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经典之作。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章主要成功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天真、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个勤劳、圣洁、虔诚的母亲。通过母子游戏,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神圣母爱,以及孩子纯真的感恩之心。如何凸现这首诗的情感教育,笔者试从全诗的首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作三层解读。

一、“假如”——美妙的预设。“假如”是一种想像,因为全诗都是孩子一种善意的想像,这种善意的想像又是真实的再现。预设的美妙彰显的是神圣的母爱,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真、善、美的完美结合,全诗从三个方面来写母亲。

1、祷告——圣洁的母亲。沐浴之后,长发披肩,漫步林阴,嗅着花香,做着祷告的母亲是美的。

2、读书——虔诚的母亲。读书时的女人最漂亮,并且读的是《罗摩衍那》,一部反映宗教故事的名著,午饭过后,捧读经典,更是一种仪式。读书的母亲是美的、虔诚的、更是善的。

3、去牛棚——勤劳的母亲。黄昏掌灯去牛棚,这时的母亲是勤劳的,朴实的,更是本真的。

预设的美妙,神圣的母爱更体现在下面三个词上。

1、“嗅——闻”,祷告时,“你会嗅到这花香”文学艺术论文,这里的“嗅”字绝不能用“闻”字,“闻”更强调花香的浓郁, “嗅”体现一种“淡淡花香”。只有淡淡花香更吻合朴实、淡雅的宗教氛围,从而更好映衬出母亲的高贵、淡雅,又能体现我的隐密性。

2、“投——照、射、映”,读书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这里如用“照、射、映”等词来替换“投”字均不理想,“投”一方面体现儿子投身母亲怀抱的浓浓深情,同时“投”字反映出金色花影子的光线也是淡淡的,只有淡淡的光线既不让母亲发现,又能保护好母亲的视力,更不影响母亲看书。

3、“落——站、飞”,去牛棚时,“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用“站、飞”等词来替换“落”显然不妥,“落”是飘落,带有轻轻的动感,既给母亲一个惊喜,又不至于吓着母亲。三个词:“嗅”从母亲角度写,“投”、“落”从孩子角度写,写出淡淡的花香、淡淡的色彩、轻轻的动感,从而组合成一幅美好而和谐的画面,并与宗教淡雅、宁静、高贵的气氛相吻合,烘托出浓郁的宗教色彩。宗教给予人的教化也是淡雅的朴实的,儿子就像敬重神灵一样敬重自己母亲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二、“变成”——纯真的天性。多变、善变是孩子的天性。解读“我”的个性从两个角度:一是模仿,二是游戏。而模仿与游戏恰恰是儿童两大天性。

1、游戏,诗中主要写了儿子与母亲捉迷藏的游戏,这个游戏可分几个阶段,反映出儿子几种心理。

①一变变成金色花在玩耍,不见了我,看母亲着急不着急,验证一下自己在妈妈心中的地位,再看看妈妈找不到自己而着急的窘态。

②二变变成花香、影子,默默地为妈妈做点好事,回报妈妈且又不想让她发现。

③三变变回自己,突然降临妈妈面前,给妈妈一个惊喜,给自己一个得意。

2、模仿,诗中主要模仿孩子与母亲捉迷藏时的对话情景,体现在四个问句上。自问两句:

a、你会认识我吗?

b、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的影子吗?

这两句问句表达了孩子当时自鸣得意又迫切希望母亲认可的心理。同时也说明孩子很在乎妈妈是否关心自己,又非常向往摆脱妈妈的管束的心理,既迷恋妈妈,又向往自由独立恰恰是儿童特有的矛盾心理。

他问两句:

a、孩子,你在哪里呀?

b、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这两句是孩子模仿母亲的口吻在发问,有着急、责备、嗔怪、爱怜等语气情感。很多老师喜欢叫学生朗读这两句,但不知究竟那种语气该强烈一点,从哪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其实从语序角度稍加辨析指导,情感把握轻而易举。a、“孩子,你在哪里呀?”变换语序“你在哪里呀,孩子?”反复比较朗读文学艺术论文,不难发现变句找不到孩子时着急的心情更强,由此可见,原句可能是妈妈逗着孩子玩,捉迷藏时,妈妈明明知道孩子在干嘛,却故意装着不知道,满足孩子的成功心理。

同样把b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换成“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换句应该是找了好久好久仍找不到孩子的母亲突然找到孩子时的感受,所以责备的语气更强,原句应该是正找不着孩子的母亲突然孩子自己回来时的感受,着急语气更强。有欣慰,孩子还听话没走远;有责怪,孩子有点野;有爱怜,孩子太活泼调皮了。这两句不是母亲亲口说的,而是孩子设想说的,这说明孩子模仿非常逼真,甚至连母亲这些情感细微的变化都能模仿出来,可见母子情深。

三、“金色花”——圣洁的心灵。金色花本是圣花,《罗摩衍那》是圣书,牛在印度教里也是圣物,全诗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读的是宗教神话故事,做的是宗教祷告礼仪,面对神圣的母爱我将用世上最好最神圣的东西——“金色花”回报母亲,用它的形、香、影表达自己最圣洁的心灵,在神圣母爱的沐浴下感化了一个孩子,教化孩子富有一颗感恩之心。

篇9

“动作片又称为惊险动作片,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好莱坞影片类型。”[1]作为类型片的一种,动作片通常都具备有巨大的冲击力、持续的高效动能、一系列外在的惊险动作和事件,常常涉及追逐、营救、战斗、毁灭性灾难,比如大自然带来的洪水、大火等灾害。其一系列核心动作段落的设置,如搏斗、逃亡、激烈的动作,惊人的节奏速度和历险的英雄等,都是为观众提供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因此,好莱坞动作片中的女性也往往被设置成视觉观看的对象。当然,从纯粹花瓶式的存在到“男性化”角色的设置,再到近年来隐约显现的女性主义意识,动作片中的女性也有着丰富而多变的角色内涵。

在早期经典“历险”动作片(20世纪20至50年代)中,女性大多只是男性的附庸品和相互争夺的战利品,她们的存在更多地是为了突出男性地位的高尚、体现他们拥有浪漫情怀的见证。如《人猿泰山》中的女主角简,虽然有女主角的身份,但她从头至尾都只是扮演着被坏人抓住等待英雄来搭救因而凸显英雄超凡能力的有力证明。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世界地位的提高文学艺术论文,表现英雄主义、美国梦等好莱坞主流意识形态的动作片逐渐增多并形成主流,其代表就是持续到今天还在继续拍摄的赫赫有名的“007詹姆斯?邦德系列”。这个时期的好莱坞动作片中,主角永远被设置成一个白人男性,他足智多谋、沉着冷静、身手敏捷、勇往直前、帅气风流并且有着拯救世界和人类的正义感与责任感,他代表了西方世界“白人至上”和男权主义,而第三世界和非主流种族以及女性永远都只能成为陪衬。因此,女性在此类动作片中一般都是花瓶,最典型的就是“007詹姆斯?邦德系列”。最早第一部是由肖恩?康纳利主演的《铁金刚勇破神秘岛》,其中乌苏拉?安德丝饰演Honey Rider饰演了第一代邦女郎,在电影后半段以当时认为性感尺度的泳装现身,从此奠定了邦德女郎性感花瓶的地位论文格式模板。詹姆斯?邦德是永远的詹姆斯?邦德,而邦女郎却是走马观花地不断变化着,其中包括雪莉?伊顿、霍纳尔?布莱克曼、戴安娜?瑞格、郎伊莎贝拉?斯科露波、苏菲?玛索、哈里?贝瑞,甚至包括中国的杨紫琼。“邦女郎”的变化,既能用固定的詹姆斯?邦德的魅力来满足观众对类型电影的模式需求,也能用不断变化的新鲜女性面孔来满足观众对创新元素的需求。

劳拉?穆尔维曾经分析过好莱坞电影中的三种“窥视”模式,按照她的观点,女性在好莱坞电影中或者被影片中的男性窥视、或者被站在摄影机位置的观众为了满足其“窥癖”而窥视、或者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而被窥视,永远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好莱坞动作片中,尤其严重。所以,此时期好莱坞动作片中的女性,总是以“天使面孔、魔鬼身材”出现,而且性情柔弱,完全符合男性的传统审美观。

当然,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不管是影视制作者、影视评论者还是观众,都慢慢注意到这种“花瓶式”女星的局限性,开始对动作片中的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渐渐发现,邦女郎开始有头脑、有肌肉了。风情万种兼阴险冷酷的苏菲?玛索出现在银幕上,成为公认的“最成功的邦德女郎”,这从某种意义上给传统的007时代划上了句号。然后,我们又看到了杨紫琼,这位用枪和肌肉说话的女性出现在007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而这些文学艺术论文,也只是个开始。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明星朝着武打女星的方向奋斗,除了要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如男性一般勇猛的凶狠打斗也成了众多女星的追求。

女星男性化的角色设置意味着女性地位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按照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抹杀了女性性别特征的设置仍然是对真正的女性精神的背离。当吉娜?戴维斯站在海盗船上手执利剑、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狂野的河》中疾速迎击对手、莎朗?斯通一副《你准备死吧》的气势、辛迪?克劳福特从飞驰的火车上跳上跳下……我们发现,往昔只对动作男星要求的“无限放大自己的肌肉和力量、永不言累的精力和一板一眼的打斗”,现在同样也适应于这些想要进军动作片的女星身上,她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练得和那些大块头一样,在银幕上要会狠会打,而她们的女性特征却荡然无存。在这些动作片中,女性代替男性成为拯救世界的主导,但遗憾的是,她们走的却是在模仿那些男性英雄同样的道路,在这个以男性规则为最高准则的世界中,女性的“自我”在不断迷失。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影坛兴起一股“暴力”动作片的浪潮,这一美学思潮不仅赋予好莱坞动作片更刺激的视觉效果,更为动作片中的女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女性暴力动作电影作为一个电影研究对象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应该是从90年代初的《末路狂花》说起,在这部女性动作电影的经典中,两个女人以纯粹的暴力方式自我表达,她们结伴抢劫、杀人,一路逃亡,直到最后毅然驱车冲下悬崖,最为对社会最后的抗议,而引发这一连串暴力行为的是男性对她们的,这也成为了女性暴力的一个成因——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0世纪初英国的一位伟大女性就提出:“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女人就可以平静而客观地思考,然后用小说、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这一性别所见到的像蛛网一样轻轻地附在人生之上的生活。”[2]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预言终于在今天实现了,女性在动作片中终于也可以真正凭借自己的优势来控制男性、战胜男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和男性的对抗中,动作片中的女性展示了自己性别的特点和优势:《黑客帝国》系列打造出的崔妮蒂,将多伦多的顶级模特凯丽?安妮?摩斯调教成一位外形冷酷到了极点的女战士文学艺术论文,相对于她的骁勇善战而言,观众更认可的,是她作为女性的柔韧和坚持。《霹雳娇娃》中,男性被摆在了一个需要天使来营救的弱小地位,影片中那位年过四十的堕落天使既能在关键时刻一袭黑衣黑裤、手持双枪从屋顶一跃而下,完成“美女救英雄”的使命;也会在闲暇时开着跑车去海滩冲浪、或是穿着裘皮在家中评品红酒。而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系列中,冷艳性感的好莱坞女星乌玛?瑟曼饰演一个不远千里执行复仇计划的血腥新娘,本片的成功,不仅让乌玛?瑟曼咸鱼翻身,再尝走红滋味,同时也让她成为影迷心目中最冷艳最冷酷的银幕女英雄。然而即使是这位最冷酷的杀手,就在面对自己一直寻找的仇敌比尔的时候,一声女儿的喊叫“妈妈”,让这位冷酷的杀手顷刻扔下了手里的刀,重归了一位温柔的母亲论文格式模板。女性不但是女性,同时,女性还兼有母亲这一伟大的角色,而这一点是最能体现女性自我的身份。所以说,真正的女性在动作片中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只是可以替代男人的女人,同时也更应该是女人自己。“成为自己”,越来越成为动作片中女性的追求,她们不但要具有能与男性相对抗的外在,更要坚持的是女性的自我真实。

女性主义经历了“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再到现在的女人主义”的发展,女性在动作片中的地位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纯粹的血腥与暴力已经不能成其为动作片占领电影市场的制胜法宝,女性的加入无疑是给动作片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在女性动作片中,女性独有的温柔和人性暴戾的矛盾将会是一个不同的亮点,如果能在动作片中很好的将这一矛盾结合起来,让女性既能拥有完成不可能任务的超凡能力又能不失女性独有的温柔、体贴、品味生活,这样兴许是动作片中的女性能够继续走下去的一条道路。

21世纪的女性已经深刻地体会到,女性解放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自由、独立和幸福感,而不是为了把男性贬为“第二性”,更不是为了给自己戴上一个虽然闪烁着光环却是枷锁的“女权主义”的笼头。同样,在动作片的发展过程中,女性意识要追求的并不是要练就与男性一样的发达肌肉和不死的健身文学艺术论文,在充分运用自己智慧的同时,女人还是要做回到女人自己。女人有懂得享受的权利,也有用自己双手去为自己打拼的义务。现代女性主义追求的是一个没有成见、没有歧视、更为公正、更富于人性的理想社会,建立起更为和谐、健康的两性关系,开创一个适于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争取建设一个平等的、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新世界。所以,动作片要继续发展,必须得在结合女性意识的发展前提下,赋予动作片中的女性不一样的性格和魅力,让她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具有人性。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视听艺术的代表,电影永远不能抹杀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对“视觉享受”的追求,正如劳拉?穆尔维所说,“看本身就是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性在电影中的存在首先就要满足观众视觉上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在特别看重视觉刺激的动作片中,女性很难改变自己“被观看”的属性,这就使动作片中的女性主义追求永远成为一个悖论。

[参考文献]

[1]蔡卫,游飞.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美国电影研究[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篇10

第一步:整体关注

1.全文共五段,是“总-分-总”的论述思路。

2.选文没有标题,但有出处,文后出处给出的文章标题,是本文的论题。

第二步:把握观点

第一段介绍了城市文明弹性的含义、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及其表征意义,指出当代城市社会应关注文明弹性问题,引起下文。

第二、三、四段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方面论述了城市文明弹性的意义和问题。

最后一段强调保持城市弹性对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和城市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总结全文。

第三步:信息圈画

1.文章的观点句。

2.各段的中心句。

3.文中加圈画线的词句,都是把握作者观点、正确推理判断的关键。

典题文本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3B)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会丧失活力。(3D)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3C)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对点解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通过要素推断,此项于文无据,文章并没有提及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之间的关系。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根据第三段“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通过关系推断,可见此项表述正确。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根据第四段“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通过思维推断,反推可知此项表述正确。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根据第四段“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通过关系推断,这里面的“可能”“往往”表明此项表述正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析 A项,“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错,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B项,由第三段中的“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可知,该项正确。C项,“抽象的意义共同性”错,应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D项,“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错,原文只是说“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解析 C项,以偏概全,“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仅在论述制度弹性时有体现。

答案 C

)

一、(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 A项,表述太绝对,第一段是“一个重要措施”;B项,从第二段“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来看,“必须完好保存”表述范围不当;C项,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表述正确;D项,第四段说“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可见,活化乡村记忆需要其他产业与之配套,而不是它“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 C项,从第二段看,文章只是提出了综合甄选的方法,而没有举例说明甄选的标准。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解析 B项,从第二、三、四段看,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只能说明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

答案 B

二、(2018·湖北荆州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人一生要追求些什么?我认为有三点:必要、需要和重要。“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像生活条件是必要的,非吃饭不可,但是光吃饭不够。

人生的需要是什么呢?人生的需要是发展潜能,即心智上的潜能,包括三方面:知、情、意。“知”就是求知。古人读书,书不多,五本就够了,即《诗》《书》《礼》《乐》《易》。《诗》代表文学,《书》代表历史,《礼》代表社会规范,《乐》代表艺术修养,《易》代表哲学。当时,如果把这五本书都读好的话,就是全方位的学习。所以,“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

“情”就是情感。人的情感要调节,意即“情绪智商”。我们如果处在穷困的境况中,怎么才能快乐呢?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有很多方法,譬如欣赏音乐或通过休闲生活接触大自然等,在这一享受休闲生活的过程中,你就会感觉到人我之间微妙而又美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慢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因为一般人的情绪都是利己的,人与人互动很自然都希望对自己有利。如果你培养好的情绪智商,就会慢慢想到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就像《易经》中的“损卦”。很多人听到“损”字,就觉得是损失。但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两卦卦辞是上上大吉,其中一个就是“损卦”,为什么呢?就是“损己利人”这四个字,与我们平常想的“损人利己”倒过来。一般人如果做事损人利己,肯定人缘不好,大家都讨厌。如果是损己利人,做任何事都考虑到别人的要求,自己吃亏无所谓,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我以前读《论语》,常常觉得自卑,打开《论语》一看,里面好像只有两种人:君子和小人。仔细看孔子的描写,发现自己就是小人。因为君子所了解和考虑的是道义,小人则专注于利益。想想看,我们从小一路走来,真的很像小人,没什么长进。是不是这样呢?也不尽然。君子跟小人的区别在于“小人”就是小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态还是小孩的阶段,只顾自己,只替自己着想,所以小人就是没有立志的人。君子就是立志的人。所以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立志者,有志向,让自己每天提升、改善的人。所以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要把“君子”看成正在进行的状态,君子就是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而不是已经做到的君子,真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很难,没多少人能做到。

“意”就是意志。何谓意志呢?当你做一个选择的时候,请问你是被动还是主动?通常我们做选择都会有几分被动,几分主动,而被动成分居多,所以要慢慢修炼。如何修炼?慢慢增加主动的成分。本来是我不太愿意做的,被要求做,慢慢变成是“我觉得我也能够做”,到最后变成“我愿意做”。所以我们平常要练习把自己的责任都当做是自己愿意做的,心情就不同了。上班的时候很开心,工作的时候很认真,学习的时候也很快乐。如此一来,作为部属,上司对你很满意;作为学生,老师对你也很满意。

快乐人生的秘诀无它,关键就在“化被动为主动”,古今中外都相同。不能做到这一步,什么快乐都是假的。

(摘编自傅佩荣的《人生追求无私无欲

的快乐层次》,有改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一生的追求分为必要、需要和重要,例如衣食、住房、私家车等是非有不可的“必要”之物。

B.古人读书不提倡多,只需要把《诗》《书》《礼》《乐》《易》五本书全方位地研究透就行了。

C.处在穷困境地的人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接触大自然等休闲生活的方式来调节情绪、获得快乐。

D.每个人都要好好修炼意志,因为我们每做一个选择,总是被动的成分比主动的成分多。

解析 A项,由第一段中“‘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可以看出,私家车不属于“必要”之物。B项,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古人读书“五本就够了”,是因为“书不多”,不是“不提倡多”。另外,根据“把这五本书都读好的话,就是全方位的学习”可知,把“五本书全方位地研究透”,说法不符合文意。D项,结合第五段“通常我们做选择都会有几分被动,几分主动,而被动成分居多,所以要慢慢修炼”可以看出,说法绝对。

答案 C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人生的需要出发,分别从“知”“情”“意”三个角度逐层展开,阐述了人应该怎样追求无私无欲的快乐层次。

B.人生的追求虽然可以分为必要、需要和重要三类,但本文只是重点阐述了“需要”这一类。

C.文章举自己读《论语》的例子,阐明我们做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就行了,不必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

D.文章通过对人在知、情、意三方面发展潜能的分析,得出人生快乐秘诀的关键是“化被动为主动”。

解析 C项,写自己读《论语》的例子,是要论证“要把‘君子’看成正在进行的状态”,从而满足自己“情”的需要。另外,“真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很难,没多少人能做到”,也不是说“不必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 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如果把《诗》《书》《礼》《乐》《易》这五本书读好了,他们就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

B.一个人如果以“吃亏是福”为人生信条,不计较自己吃不吃亏,多考虑到别人的要求,他定会招人喜欢。

C.工作学习时,多一分主动,往往多一分快乐。因为主动,就少了抱怨,多了认真,好了效果,来了赞誉。

D.即使是亿万富豪,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能主动担当自己的责任,否则,工作不一定开心,生活也不一定愉快。

解析 由第二段“‘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可以看出,读这五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过得充实又快乐”,可以发现,A项,“他们就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张冠李戴。

答案 A

一、(2018·山东淄博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优秀京剧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技术精湛的摄影家只要多做功课,就会从容得神来之笔。

D.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解析 A项,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空间的是摄影者的抓拍。C项,太绝对。D项,“真实地展现”不当。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文章在论证中用较多文字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

D.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解析 D项,倒数第二段没有采用类比论证。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

C.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

D.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解析 C项,京剧摄影家并不需要学习京剧刚柔相济的表演美。

答案 C

二、(2018·安徽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宝库里,喜剧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就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包含有笑的因素。”

当前,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电视娱乐化浪潮此起彼伏;喜剧电影日趋繁荣;在戏剧演出市场,喜剧颇受观众青睐。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

不过,当下的喜剧发展也是问题丛生。各种搞笑、逗乐、嬉闹,都被视为喜剧,将喜剧等同于娱乐,喜剧成了一个容纳所有娱乐形式的大箩筐,搞笑的东西都往里装。当今时代,喜剧的处境非常尴尬,有些所谓“喜剧”,实际是闹剧而已,甚至为了逗乐而陷入低俗娱乐。喜剧被扭曲、被矮化,喜剧因戴上了名缰利锁而失魂。何谓喜剧之魂?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的喜剧精神乃是喜剧之魂。

伟大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喜剧精神高扬的作品。以戏剧为例,中外戏剧史上,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要么悲剧精神强烈,要么喜剧精神鲜明。而优秀的正剧也并非悲喜调和、不悲不喜,而是悲喜交融、有喜有悲。而当代不少所谓的“喜剧”作品,则多是不喜不悲、平淡寡味的平庸之作。

数年前,哲学家俞吾金曾断言,一个“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当今时代,人们需要通过喜剧的笑声来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喜剧是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的艺术。喜剧就是用理性的精神、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头脑、批判的视角审视纷繁复杂的现实人生,让人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的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以“轻松、幽默和爽朗”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一部喜剧艺术史证明,那些贴近现实人生、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充分高扬起喜剧精神的作品,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可是,多年来,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精心构思、发人深思的喜剧作品了。有追求轻松效果、浅薄庸俗的滑稽笑剧,却缺少从心灵深处汲取的智慧;有对历史的随意篡改和戏说,却失去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有“巨无霸”式的大制作,却没有灵魂的大震撼。

当代的喜剧精神内涵容易为“一种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如果将喜剧等同于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那将是喜剧的矮化和异化,是喜剧的悲剧。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伟大的喜剧作家,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胆识超群,他正视现实、敢说真话、乐观自信。当代民众所热爱的喜剧正是那种贴近民间、直面现实、嘲讽邪恶与丑陋、维护真理与正义的喜剧。只有这样的喜剧才会是出自智慧的心灵,并能产生犀利的嘲笑和沉思的微笑。

(摘编自2017年10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各种形式、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的时代喜剧大合唱,表明喜剧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

B.在艺术的宝库里,真正优秀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高扬着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精神的喜剧作品。

C.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悄然来临,是因为喜剧的笑声能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

D.当代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取代了喜剧精神的内涵,使喜剧变成了平庸浅薄的逗乐和搞笑。

解析 A项,“已经成为”表述不当,未然变已然。C项,二者之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取代了喜剧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当,原文是容易被取代。

答案 B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喜剧艺术的重要性和在当代繁荣发展的情况入手,引出当代喜剧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B.文章用较多篇幅列举了当下喜剧存在平庸浅薄、逗乐等现象,引发人们思考喜剧应该具有的精神和灵魂。

C.文章通过对喜剧作用的阐述,进而说明贴近民间、直面现实、鞭挞邪恶、追求真理的喜剧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

D.文章通过正反对比论证,阐发了因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而使喜剧矮化、异化是喜剧悲剧的主旨。

解析 D项,无对比论证,主旨解说不正确。

答案 D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种由轻松的情调、浅薄的俏皮话和滑稽的双关语引发的笑,都不是真正的喜剧应有的笑。

B.只有将套在喜剧身上的名缰利锁去掉,喜剧才能摆脱被扭曲、被矮化的境地,找回丢失的喜剧之魂。

C.当今,人们乐于接受轻松、滑稽、搞笑、逗乐的喜剧,只是因为生活压力的沉重和内心的孤独、焦虑。

D.经常阅读或观看真正的喜剧,有助于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拥有乐观的态度。

解析 C项,“只是因为”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答案 C

三、(2018·江西赣州四校协作体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61—1776)间编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条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但是,《大明律》中许多条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经不再构成社会行为法则。明中叶迄于清末,商人服饰实际上毫无限制,炫耀奢华反而是常见的现象。有学者对明清商人的法权地位进行总体考察,认为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的地位;清朝对商业于帝制统治关系之重要性的了解超过明朝,商人与权贵的关联也更为深切,商人的法权地位更非低于庶民。

明清两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如皆规定牙行评估物价必须公允,如明初规定有“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康熙五年(1666),令各地将应征商税额数刊于直省商贾往来的关口孔道木榜上,“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明清政府承认商人合伙经营的权利及商人经营目的而结为社团的合法性。从明中晚期开始出现商业性会所,到清代大批商业、手工业会所发展起来,其制度环境大致保持一致。

明清政府权力在维系比较平衡的商业运行秩序的同时,也会发生干扰商业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包括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严格控制,政府对矿业很长时期的垄断,政府对外贸过于严格的管控,税收标准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权力腐败造成的官吏对商人的敲诈与盘剥。所有这些,都没有使得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窒息,但市场也从来没有能够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没有达到普遍公平的情况。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明清已然存在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并未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旨在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行为。

B.虽然清代沿用了明朝基本的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

C.有学者认为明代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清代商人法权地位绝不会低于庶民。

D.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的对官吏敲诈商人的行为要进行惩罚的措施,是清政府维系平稳市场秩序政策的体现。

解析 A项,“旨在”说法不对,一是原文“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中,虽说“肯定”,其实还是一种推测,说成“旨在”就变成事实了;二是原文中的“包含”一词,说明“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也只是其中含有,并非全部含意,说成“旨在”,就变成全部的了;三是“旨在”表示目的,“压制商人炫耀财富”可能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但不见得是全部的目的。B项,“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指的是明朝后世皇帝执行明初制定的《大明律》中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的条款的力度不够,并非清代统治者对其所制定的种种则例的执行力度不够。D项,“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理解错误,原文“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不代表这一措施直到雍正后才出现。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的史实,表明清政府曾推行过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

B.文章第三段举出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严格控制的事实,证明了明清政府权力有干扰商业的作用。

C.文章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作用。

D.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地指出了商业与帝制统治相互推进又相互牵制的重要关系。

解析 D项,“层层推进”分析错误,文章第二、三段应该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推进的关系。另外“相互”分析错误,文章主要论证的是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维系和干扰作用。

答案 D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朝比明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商业对于帝制统治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到了清朝,商人与权贵的关系也更为深切,商人炫耀奢华才成为常见现象。

B.清朝政府为推动商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在当时出现了诸多资本雄厚的商帮以及大量的商业会所、手工业会所。

C.清朝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等原因,导致市场无法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

篇11

孔乙己》从发表日到今天,快一个世纪了,她仍然没有被我国的读者所遗忘,一次次地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足以说明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仅仅通过鲁镇咸亨酒店的日常场景的一角,就展现了孔乙己悲惨一生和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笔者认为《孔乙己》之所以博得鲁迅本人和后来读者的热爱,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一个叙事艺术特点——言简义丰。仅仅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高度浓缩的简洁语言就包容了如此丰富的艺术含量。

一、“画眼睛”法刻画人物形象

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1】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就是要传神,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2】。鲁迅笔下的许多经典人物就是通过这种“画眼睛的方法”完成的。《孔乙己》故事的展开是以“我”小伙计的视角完成的,对文中出现的人物语言、情态描摹的极其简练,但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却是十分的深刻和丰富。文中对孔乙己的直接描写有:“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文学艺术论文,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3】“身材很高大”说明孔乙己是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青白脸色”说明他没有经历过艰辛的风吹日晒的劳动。“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的长指甲又一次说明他没有干比较粗笨的体力活。“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方面说明孔乙己没有参加直接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孔乙己为了表现自己与短衣帮不同的读书人身份,自诩为穿长衫的读书人,这可以看出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点。作者紧紧抓住孔乙己身上最明显的身份特征和真实心理意图来表现出一个不从事粗活的读书人孔乙己的形象:迂腐、好要面子。“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与后文出现的“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相对应,前面的事例在暗示着他后者的行为,这个细节的相互对比表现含蓄,但蕴含着作者谨慎的写作态度,他们都是在指向孔乙己仅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才放下自己清高的读书人身份去偷窃的。这就更加揭示出没有进学的读书人孔乙己的落魄,自认为读书人身份的清高的心理满足和实际的边缘尴尬地位的反差,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人害和摧残有多么的巨大。

但身心备受摧残的孔乙己并没有变的人性冷漠,相反在自己落魄、失意的时候仍然是慈祥的,当孩子们赶热闹围住孔乙己时“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4】弯腰下去一个简单的弯腰动作蕴含了孔乙己作为长者面对小孩的怜爱和慈祥。虽然孔乙己自诩高人一等的读书人,但面对天真的小孩子并没有蛮恨的态度而以亲切、慈爱的老人面目出现,这就看出孔乙己不完全是一个迂腐、清高的读书人,他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他也有人性温情的一面,他同样也渴望与人平等、友善的交流。当孔乙己考“我”茴香豆的“茴”字的写法时,孔乙己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这里的孔乙己分明就是一个体贴、爱护晚辈的慈祥老人形象,他也并非单纯地卖弄自己的学问,他也同时善良地想到“我”光明的未来,教给对“我”以后有帮助的一点点知识。他并没有看轻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酒店伙计。单单从这几句异常简洁的话中就可以窥见最简单的人物性格和情态。可见孔乙己本性是善良地,他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性的人物,我们从表现中看到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侵害了多少像孔乙己这样本性善良的人,当只有很少一小部分的幸运儿体会着金榜题名的扬眉吐气和喜悦时,喜悦的背后却有着更多像孔乙己这样潦倒、破落失意者。孔乙己的命运可悲、可叹!

文中出现的短衣帮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孔乙己和短衣帮一样是站着喝酒的人,唯一的区别是孔乙己穿着长衫。孔乙己是“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的读书人”文学艺术论文,本质上也是没有任何优越地位的人。短衣帮是做工的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和孔乙己是平等的,都是底层人物。但在小说中,高明的作者正是通过短衣帮与孔乙己的对话和较量烘托出双方的性格特征和内涵。短衣帮是以取笑孔乙己为乐的,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5】其中“有的叫道”一般平等的人们在谈话时心平气和的,不会用“叫”这个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词,其一是蕴含着众人故意让别人听到的意思,其二这个词表明叫的人是和孔乙己不是统一战线的人。“故意的高声嚷道”“故意”二字表明了众人的别有用心,“高声嚷道”潜藏着众人有意调侃孔乙己,以此引来笑料。从几个简短却处处有意为难孔乙己的问话中,短衣帮们是把孔乙己排除在他们社会阶层之外的,他们是没有因为孔乙己未进学而穷困潦倒而同情他,反而用看似平和实则恶毒的话嘲讽他,他们?钥滓壹菏抢淠的,仅仅把它当做酒后休息的谈资和α隙已,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同情和理解他,没有一个人能用劝说的温暖来安慰孔乙己迂腐却脆弱、敏感的心灵。这固然和孔乙己本身好喝懒做,偶尔的偷窃不良行为有关系,但文中的所有人对孔乙己都是嘲讽的,这里突出的表现了孔乙己所κ贝的底层民众对孔乙己这样的人是冷漠的,虽然作者的笔调始终是缓慢而平和的,没有激烈的争吵,辱骂,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Γ从日常最平常的说话中窥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作者仅仅ü几个对话场景,在如此简练的语言中,就蕴含了如此丰厚的认识价值和感情,这是相当高超的叙事艺术?

文中的掌柜是精明的商人,作者对他的着墨并不多。“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6】掌柜和短衣帮的嘲笑是不一样的,他是为了引人发笑文学艺术论文,为了调节自己酒店的活泼热闹气氛而故意调侃孔乙己,这就让人更感人情冷漠和阴毒。掌柜对孔乙己的念念不忘也仅仅是“十九个钱”。当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时,掌柜一见面,没有对孔乙己惨状发出任何同情注意,而是急着追回那“十九个钱”,或者说掌柜即使看到了也是视而不见的,因为他们早知道孔乙己是被打断腿了的。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仍然同平常一样,掌柜急着要自己应该得的欠款,还有合理的地方,但面对只能用手走着来酒店的弱小者孔乙己,掌柜没有一丝的同情和不忍,仍然有意揭发孔乙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愉悦自己和麻木的众人,这就是掌柜对孔乙己的极度冷漠。这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掌柜的精神世界:冷漠、势利,精明。这也是构成孔乙己所处时代的世态炎凉的一部分。

作者能用如此简练语言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是因为抓住了人物最典型的特征,用最能突出人物精神且符合人物逻辑的语言来表现他们。

二、以笑写悲的氛围渲染

小说篇幅短小,不足三千字,“笑”字出现了12次。笑字是一个表情动词,形容人内心愉悦,但因为人类有其复杂的社会性,这个简单的表情动词并非只具有她本来的含义,如小说中出现的“哄笑”“取笑”,众人以揭穿孔乙己的伤疤而故意侮辱,取笑他,从而获得一种自我,这是极其不道德和残忍的行为,但作者正是通过“笑”,通过众人笑孔乙己的画面揭发孔乙己的迂腐和众人对孔乙己的冷漠,从笑中总结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从笑中阐发众人对弱者的冷漠和麻木,从笑中窥视中国旧时代社会的世情和人情的冷漠。“笑”是小说的整体气氛,我们读者也会被文章一开始的快活气氛所感染,“我”一个百无聊赖的酒店小伙计,就因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7】 就因为众人故意揭孔乙己的缺点、伤疤而引起孔乙己紧张焦虑、可笑无力的辩驳而引人发笑的场面,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是孤立无援的文学艺术论文,可怜的窘迫和众人的哄笑、欺凌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文中出现两次“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些做工的短衣帮在辛苦的体力劳动后,在热热地喝了酒休息中,需要一个供人玩笑的东西,来慰藉疲惫的精神,通过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在看似快活、轻松、愉快的空气中,孔乙己没有笑,“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紧张着,争辩着,“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他凄惨着。孔乙己在快活的空气中是焦虑的,不安的。作者就通过孔乙己的几个面部表情的变化就揭示了孔乙己可怜的处境和众人不顾孔乙己感受肆意凌辱他的残忍和冷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是一句叙事发展中承上启下的话,饱含作者浓浓的同情,一句话揭穿了孔乙己对于众人的作用,仅仅是众人调笑的精神工具而已。这句话相当的简洁,但背后蕴含的意义相当的丰富,用文章下来的故事发展来证明着这个真实的存在。即使面对折了腿的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的惨状,所有人向往常一样没有一点恻隐之心,最后孔乙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众人一直鉴赏着孔乙己的悲惨和弱小,不管孔乙己处境多么艰难,众人对他是从始至终的麻木和冷漠。孔乙己从“笑”中出场,也从“笑”中离开。作者就是通过“笑”来反衬孔乙己的悲,这样更加强烈地揭发了小说的悲剧主题,通过十二个“笑”简洁地勾勒了孔乙己的“惨”和众人的“快活”,从笑和惨的巨大反差中烘托作品的悲痛、沉郁的沧桑感。“《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8】正是此小说的主题,这深深地触动了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主题的阐发也正是通过作者异常丰富的言简义丰的叙事艺术完成的。

三、四个画面链接的叙事结构

《孔乙己》有13个自然段,文章的叙事结构异常简短,分别选取了孔乙己被嘲笑,孔乙己教伙计“茴”字,孔乙己给孩子散吃茴香豆,孔乙己折退后来酒店喝酒四个画面,作者就是通过这四个轻描淡写的画面,却刻画了有鲜明特征而真实的人物,也表达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以最少的事例刻画了孔乙己读书未中举的悲惨一生和可悲可叹的悲剧性格?

文中前三个自然段叙述了咸亨酒店的经营情况和“我”的经历文学艺术论文,为叙述孔乙己做好了背景铺垫。接下来叙述了孔乙己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面,孔乙己一道酒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在这个世界里是被排挤的,没有真正溶入短衣帮的世界。短衣帮们故意戏谑着他的伤疤和痛苦。我们都知道文中的“我”小伙计是小说的叙述者作者正是通过“我”的叙述来完成故事的展开,但“我”是一个学识不高,地位低下的人,他的叙述却有条有理,有着强烈地读者意识,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有着很强的作者意识的,虽然本质上所有的小说的人物都是作家的一手创造。“我”选取的事例无疑是最能表现孔乙己性格和命运的。不但如此,甚至“我”的叙述顺序安排也异常的精巧,有着明显的精心安排痕迹。在孔乙己被嘲笑的画面中,前部分(第四段)写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偷窃行为,在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后半部分中是众人质疑孔乙己的读书能力,中间却插入一段孔乙己的背景描述,这是作者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设置的,一般读者在读到孔乙己被嘲笑的场面时,会产生好奇心理,这个孔乙己为什么要偷书而不承认偷,被众人群起而攻之,所以作者就在这个大的场景中插入这一段,正好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而且这样安排也不会有突兀的不适感觉。不仅如此,也为读者能容易理解下文中众人嘲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原因。

参考文献:

【1】鲁迅杂文精编,《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张秀枫选编,—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5,第182页

【2】《且介亭杂文二集》中五论文人相轻—明术,鲁迅杂文全集,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第173页

【3】【4】【5】【6】【7】鲁迅小说全编,张秀枫选编,—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5,第13页,第14页,第15页

篇12

一、音乐剧声乐表演艺术的本质与作用

众所周知,音乐剧演唱属于声乐表演艺术的一种类型,虽然它在演唱声音特征上隐含着歌剧声乐与通俗歌曲的某些声音造型特征,但和其它姊妹表演艺术一样,它的演唱表演本质同样是二度创作。只是它的声乐演唱更讲究,更具有综合性,即在表演时需要演唱者具有多样型的才能,如具有表演、演唱、舞蹈等复合型的才能。所谓二度创作是指在一度创作(音乐剧声乐作品创作系统基础上)现实成果上的再创造,但这种二度创造是能动的、灵活的。从音乐剧声乐创作的角度来看,一度创作是指歌词与音乐旋律之间的契合,这种契合因音乐剧声乐旋律所要求的个性化、独特化而难度更大。其中也包含着创作者歌词的主观意念、旋律的主观意念以及一度创作的结果。因此,对音乐剧的演唱者来言,其个人精神与高超技巧的具备以及主观理解和感受结果,是二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对于音乐剧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来讲,也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在再现创作者本身的创作精神和意图基础上,会将原作的精髓表现得更加鲜明,甚至在音乐剧声乐表演中,因为表演者自身的理解与感悟,会超出创作者本来的意图,把声乐作品中甚至是整部音乐剧的创作主题的审美倾向和美的形式体现得更加充分,使整个作品内在的艺术生命力得到全面的展示。演唱在整个音乐剧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来自表演的本质,即创造性的再现原作,从而促使音乐剧中声乐创作的发展。二是作为创作与欣赏的中间环节,为欣赏者提供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使审美受众接受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并且提高欣赏者的审美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2。在音乐剧表演中,演唱者作为一度创作的再现环节,在完成再现与再造的同时,也使创作者的词与曲在音乐剧演唱的实践中被众多欣赏者所检验与接受,同时,因为欣赏者审美和接受程度的反馈及演唱者在二度创造时的反馈,也使词曲创作者不断修正和促进自己的创作能力,创作出更加适合欣赏者审美趋向的作品,即音乐剧声乐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必须经过声乐表演这个环节,才能被欣赏者所把握、所接受并及时反馈给创作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地循环系统。从音乐剧欣赏角度而言,音乐剧声乐表演的过程是欣赏者感受的开端,也是把握声乐作品、接受音乐剧的唯一方式,因而演唱者必须重视与欣赏者的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倾听欣赏者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表演能力。而作品内容的体现运用黑格尔的话,也就是:“人声在歌唱之中也说出‘话’来,‘话’就是表达一定内容的思想,所以这种音乐,作为唱出来得‘话’来看,就只能有一个任务,就是要使这个内容得到音乐的表现,而这内容,就凭它较明确的定性被音乐在它可能的范围里带进观念领域里而不再是一种模糊的情感”3。由此而见,音乐剧演唱者二度创作所展现的新的作品内涵,对欣赏者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起到提高欣赏者审美能力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国内音乐剧接受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不仅仅是音乐剧演唱者个人的责任,这也需要恰当的适合中国戏剧土壤的戏剧音乐成分,除此以外也包括音乐剧的传播途径比如音乐剧行业主体音乐剧剧场等。

二、音乐剧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原则

音乐剧演唱归属声乐表演系统,它的二度创作的本质决定了其美学原则最终要以真实性来体现其创造性、用历史的连接性来展现其时代的人文的心理内涵并运用自己的表演技巧将作品充分的表现给欣赏者。

1.真实性与创造性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音乐剧声乐表演具有二度创作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协调统一真实性与创造性两个层面,。所谓真实性,是指在音乐剧声乐表演系统中演唱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准确程度。它也体现着表演者的综合艺术修养及感悟能力。在音乐剧的演唱中,表演者不仅要了解掌握声乐表演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把握舞蹈表演规律和戏剧表演规律,把握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剧中的声乐作品。对于音乐剧中的声乐艺术表演,其真实性就是表演者综合能力的完美体现。在音乐剧声乐表演活动中,能否“入戏”,“入戏”的程度,是表演者对声乐作品真实度再现的前提与基础4。因具有特定的人物情感活动中。如在音乐剧《猫》中,对剧中“剧院之猫”、“铁路之猫”等各种猫的性格特征、动作的把握,对剧情的了解,对剧中音乐的理为音乐剧演唱这种对作品真实度要求较高的声乐形态,如果表演者能够将各种角色的表演投入到解与把握等,才能完成和达到作品真实性要求。所谓创造性是指在音乐剧声乐表演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表演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对作品理解的升华、深化及再创造,当然,最终展示在表演者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上。如被誉为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的著名演员伊莲佩姬,其演唱风格极具个性,演唱声音浑厚富有韧性,表演感情真挚、大方,其出色的具有个性的表演风格被英国国家歌剧院以及戏剧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著名华裔声乐教育家赵梅伯教授就声乐表演的个性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个性是属于个人的,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这包括人的智慧、观点与表现。没有个性的艺术家永远不会有惊人的成就,所以说个性是艺术家的本钱,好的歌曲是上佳的材料,声音是工具,技巧是方法,修养是本质,而个性却是原动力,所以缺乏个性的歌者是不能行之久远的”5。由此可见,音乐剧声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是统一的。首先要忠实原作的作品,又要体现出表演者具有个性的理解和二度创造。

2.历史性与时代性

篇13

当今,中国美声界部分同仁提及俄罗斯美声,认为其自成一派,并有别于正统意大利美声学派,此意偏颇。早在18世纪初叶,意大利美声教学已俨然分成两派:波伦亚学派①和拿波里学派②。直至19世纪,加尔西亚父子③集两派之所长成为教学界之翘楚,培养了一批美声歌唱家及教育家。其弟子卡米罗・爱威拉第④和多多诺夫⑤即是俄罗斯美声教学的启蒙者。此二人培育出一大批俄罗斯学生,而这批学生则把正统意大利美声唱法带到了俄罗斯。

今美声唱法之声乐理论仍衍承加尔西亚理论旧统,本质上无改动。但世界各国在其传承中,由于受地理、自然、环境、人种、文化之别,渐次形成美声唱法的各种风格。俄罗斯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所趋,在教学上倾向发展人声技巧之所极,在共鸣腔体上寻求更大张力,由此产生俄罗斯独特的中低音美声。曾有学者问中国美声教学的启蒙者苏石林(曾于1914―1917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你的唱法与教学可否是俄罗斯学派?”苏石林答曰:“我教的是在俄罗斯的意大利派。”⑥由此来看,俄罗斯美声唱法在技巧、声乐理论上并无多大创造与改进,更无俄罗斯学派之说。如果真要附会地讲有俄罗斯声乐学派的话,那也是源自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等著名作曲家为俄罗斯声乐界打造了适合他们展示声音技巧的经典作品。

二、圣彼得堡音乐院美声

教学模式

俄罗斯版图虽横跨欧亚大陆,但它的确是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国家,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与西方无异。俄罗斯在美声唱法的学习、发展、研究中均带有西方文化的重理论、重程序、重标准化的特点。

(一)重视美声理论的研究

圣彼得堡音乐院有世界上各时期最权威且最具代表性的论文、著作的译本。第一部美声歌唱方法译作早在1805年出版,⑦著名阉伶歌唱家托西的《观点》、加尔西亚的《歌唱论文大全》也均有译本。直至今日,俄罗斯国内仍著有诸多研究美声理论的书籍,如2006年圣彼得堡音乐出版社出版,普卢尼考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Плужников)著的《加尔西亚家族的声乐意见》一书。此书对加尔西亚的美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有关当今俄罗斯美声教学急需改善的意见。这些研究在俄罗斯国内有很大影响,对声乐界了解美声唱法之精髓,辨别歌唱的现象与本质、内感与外感均有理论指导作用。笔者在学习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俄译专著,对世界各地美声教学理论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更对圣彼得堡音乐院大量收集、整理文献之举大为钦佩。

在研究外来美声理论文献的同时,圣彼得堡音乐院声乐教师在实践中也都比较善于运用美声理论来教学。他们的声乐教师很少运用我国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比拟手法和感觉手法。比如关于“共鸣”的教学,教师认为首先必须做好口腔共鸣(上唇声音安放点),再打开喉咙连接胸腔产生胸腔共鸣,而所谓的头腔共鸣只要找到上唇的声音安放点,即所有高音区的音色就已经存在。声乐教师在教授这些歌唱技法时,会恰当引入一些他们认为可以辅助教学的理论,如兰皮尔第的理论:“共鸣不过是放射法则的作用,不是生理上的力,它被控制在嘴唇上”⑧;美国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的研究――“头腔中的实际音响共鸣,对生理发出的良好音质如有任何重要性也是极微小的”⑨等声乐理论。由于有这些被奉为经典的声乐理论的有力支撑,老师从不会牵强地要求学生硬去找头腔共鸣,而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找到口腔中声音的安放位置。在学生进入大二或大三阶段,专业教师会建议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相关的声乐理论书籍,以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并与自己的艺术实践达到相对的统一。尽管教学上十分重视理论,但教师上课时也并非一味的说教,而是把声乐理论知识非常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教学环节中。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程序化要求

1.课堂整体教学内容的程序化

圣彼得堡音乐院教师在上课步骤上亦有严格的程序,均以哼鸣―练声―练声曲―歌曲为序,不可随意删减。不论学生年级高低、技术优劣,均须按此程序进行课堂教学。他们认为哼鸣是歌唱的本质和核心,所有歌唱技巧的核心技术都蕴藏在哼鸣之中,它主要以练习气息、声带闭合、声音安放点为目的。练声部分则主要以开口音练习为主,练习声音在腔体里的安放。而练声曲则练习纯声乐的表现,一是与钢琴伴奏的配合,二是训练歌唱旋律和节奏。最后的歌曲部分则主要练习各个时代风格的把握,曲目的选择遵循古典―浪漫―民族―歌剧的顺序,不能随意跳跃、选择,除非初学者技巧未达到歌曲演唱要求则可省略歌曲部分。因此,圣彼得堡音乐院课堂教学的严格程序性是以技术训练的环环相扣为根本的。

2.练声部分技术进阶的程序化

圣彼得堡音乐院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严格的程序化。声乐教学也是处处有章可循,每一个步骤都必须遵守教学程序。他们有严谨的练声教材作教学指导,练声时基本按照《格林卡练声曲》中讲述的理论步骤进行教学。在练声技术进阶方面,男声(大号女声)以哼鸣―开口音―闭口音为序,女声则以哼鸣―闭口音―开口音为序。

他们对于初入校的学生有严格的要求,练声时音域基本不会超过一个八度,所唱练声曲也不强调渐强减弱的处理。练声的音程进阶,首先以三度为始,在三度之内分别进行级进、长时值、跳进和装饰音练习。待其三度内技术掌握熟练后方可进行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内的练习。在每个音程内均以级进、长时值、跳进、装饰音分别练习,以此类推。

3.拓展音域的程序化

圣彼得堡音乐院在拓展音域方面,尤其注重音高的稳定性。通常拓展一个半音需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待其技术状态的各个层面(气息、腔体、声音安放点、音区统一等)均达到标准并稳定时,方能练下一个音高。比如:学生目前的极限音高是“E”,老师认为学生演唱的这个音已经非常稳定了,均能达到上述技术状态各个层面的所有要求,才可开始练下一个音高“E”这个音。每升高一个半音,演唱者身体内的发力状态都会随之变化,故学生刚开始拓展一个新的音高时,其气息、腔体、声音安放点及音区统一等所有技术都将随之变动。因此,老师必须花足够的时间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让学生达到这个音高的肌肉记忆,从而确保其具备这个音高所应具有的稳定技术。

圣彼得堡音乐院经过近150年的发展,在教学上可谓是日趋完善,这种按照程序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基本功得到扎实、稳健的提升,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大家都严格按照这种法则进行教与学,也打消了个别学生急功近利的想法。

(三)强调学生歌唱技术的量化要求

圣彼得堡音乐院声乐课堂教学除了上述的严格程序外,教学中还对学生有更细致的要求,那就是对学生掌握歌唱技术的量化要求。

1.对学生掌握美声技术的适度化要求

由于圣彼得堡音乐院的声乐教师大部分都是歌剧演员出身的,可谓是“唱而优则教”的声乐专家,对歌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了如指掌。因此,在教学中他们都会凭借自己身经百战的功力,准确衡量出学生歌唱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对学生的技术要求并非千人一声,而是对美声技术的适度化、标准化要求。比如声带闭合程度的标准化、打开腔体程度的标准化、声音走向的绝对化等等。当然,他们衡量学生声带的闭合程度和腔体打开的程度并非借助仪器,也不是通过学院医疗室检查声带闭合情况而定,而是教师凭借自己的敏锐听辨力来准确判断,然后要求学生达到正确的技术状态,并记住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声音,无论练声或唱歌,学生在这个阶段都必须要用这种开合度完成声乐教学的任务。这种标准化的要求自始至终贯穿于声乐教学,而且这种标准化的要求是整个学院内的每个老师所共同认可和遵循的技术法则。当然,因为人的胖瘦高矮、声带的长短粗细各异,即使在标准化的技术状态下产生的效果也是千人千声。

2.对学生掌握美声技巧歌唱水平考核的标准化要求

因为他们对美声技术都是标准化的要求,对教学进行着程序化的步骤,所以他们的考核也同样是标准化的。每学期的期末考查以学院固定的考核委员会担任,以技巧的掌握为评分核心,以声音的良莠为评分尺度。考试曲目有:练声曲、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曲。根据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来选择歌曲的难易程度。学生表现主要靠声音,即使声音有瑕疵也不会被称为问题学生,声音有瑕疵,说明工夫用少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声音的表现,特别忌讳学生在感情上的矫揉造作(早在1843年,格林卡就在他的《笔记》中对鲁比尼不管声音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学院规定:若学生连续两次评分为“及格”,即3分,则学院会为学生调换教师,如果换老师后考核还是这个水平,就认为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自己经过努力后再次复核,仍不能提高的就会留级。

3.对学生美声演唱的精致化要求

俄罗斯的美声教学是一个复杂、精细而庞大的系统,环环相扣。学生入校时,学院会根据学生的声部情况、性别来分配学生,有时也有例外情况,但极少。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没有权利选择老师,老师也不挑选学生。

除规定的学期期末考核外,学院不赞同学生频频上台演出,更不赞成学生参加各种声乐比赛。他们认为美声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学习过程,而登台演唱则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精致的、专业化的表演,过多的登台有时候并不利于学生技术的稳定发展,甚至会破坏学生系统而完整的专业学习链条。笔者曾有一次问专业老师何时可以推荐参加比赛,老师笑着问:“你认为考到多少分可以参加?”我说:“是满分‘5’分吗?”老师说:“不,是‘6’分。”由此看来,圣彼得堡音乐院对自己培养的学生可谓是精益求精,力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圣彼得堡音乐院这种对歌唱技术的量化要求,便于学生打下坚实的声乐基础,对完善声乐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技术上的标准化、教唱作品的固定化、程序上的整齐化背后往往容易产生呆板模仿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圣彼得堡音乐院以培养高尖端音乐人才为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几近苛刻,而对教师的要求则十分宽松。那是因为,教师当初进入学院时已经达标了,他们进来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学生,其他事都必须“置之度外”。

1.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学院不太要求声乐教师每年发表专业论文,不强求公开课,也不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开独唱音乐会,只要求他们认真教课,学院仅通过考核他们的学生来衡量他们的教学成果。因此,声乐教师上课前都会做足工作,在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在课上都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和权威,并严格按照一贯的程序进行授课,学生不理解时可以向教师阐述自己的想法,但决不允许向教师叫板、挑战,不到考试结束,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更换教师的要求。

由于学院的声乐老师都是舞台和讲台“双栖式”的专家,他们几乎都是有着深厚歌唱功力的歌唱巨匠。学院会为声乐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展示平台,组成演出团到世界各地进行巡演。笔者在校期间,自己的专业老师就去过英国、德国、美国等巡演。每次回来,他就把此行的见闻趣事,所到国家观众的声乐审美情趣与我们分享,让学生了解世界前沿的声乐发展动态。

2.艺术指导在教学中的分工合作

学校给每个声乐老师配备固定的钢琴伴奏老师,每节课都陪同声乐老师一同上课。学生的歌曲演唱从头至尾都有钢琴伴奏,所以经过长时间的声乐教师技术处理、感情处理和钢琴伴奏老师的弹奏,学过的歌曲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因此,当学生一听见所学歌曲的钢琴伴奏,课上老师要求的技术状态和伴奏老师弹奏的每个和弦都会出现在大脑里,这样就把歌唱技术、感情处理和钢琴伴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虽说伴奏老师十分了解学生的声乐情况,但他们绝不会为学生讲解声音上的问题。即便是学生想征求一下他们对自己演唱的建议时,伴奏老师都会说:“你要问你的专业老师。”

当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时,声乐教学内容里会插入歌剧重唱片段的排练,这时学生都会有一位艺术指导老师。艺术指导则会根据剧情的需要稍微提及声音在分句中的运用和演唱者之间的协调,但对于学生演唱的技术状态不会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是为了避免每个老师之间的不同要求而造成学生学习中的混乱,所以老师之间的分工非常明确,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的清晰、准确。

3.声乐教师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圣彼得堡音乐院的声乐教师,可谓是千里挑一的行家里手,他们都是在舞台上有很多实战经验的歌唱演员和备受业界尊重的歌唱大家,声乐老师之间对于声乐基本演唱理论和技巧方法不怎么需要交流,因为他们本身之间就不存在异议,相互认同。即使在观念上有一些分歧,也不会带到课堂,更没有门派之争。但教师会特别重视自己学生在期末考试时发挥的水平及最后评委会打出的分数。如有异议,教师在当天考试结束后就会与评委讨论。学生也允许到其他老师那里听课,但要得到听课老师的批准。在跟随自己的专业教师学习时,学生上完课可以不离开课堂,听教师给其他学生上课。教师有自己的好友沙龙聚会,他们会选取适合的场合举办自己的高年级学生演唱会,和同行好友交流。当某位学生因为考核后更换到自己门下学习时,教师首先听学生演唱,然后就会询问前一个老师的教学手段,总结出问题所在,并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师之间彼此认同,从学生自身找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解决问题。

圣彼得堡音乐院引进专业教师时的“高门槛、高标准”要求,确保了专业教师整体上的高水准、高质量优势,有力保证了整体教学水平的延续和提升;而专业教师引入后的宽松要求,又为专业教师集中精力搞好教学打消了后顾之忧;成立考核委员会不仅确保考评工作的公正性、透明性、权威性,同时也是对专业教师的有力监督;低年级学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演出和比赛,使之能够心无旁骛地一心向“学”;而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参加比赛,不仅减少或避免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功利心,还有利于促使学生稳扎稳打地积淀声乐基本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综上所述,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院的美声教学乃传承正统意大利美声唱法,其美声教学注重专业理论研究和运用,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的培养,从而使教学效果具有稳定性、专业性的特点。圣彼得堡音乐院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声乐人才,带有典型的重“专才”的西方文化色彩,尽管与中国文化重“通才”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声乐人才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一大批优秀的俄罗斯歌唱家、声乐大师乃至世界各地的声乐人才都曾到这里深造,并由此成就了后来的声誉。

注 释:

①波伦亚学派以皮斯托基(Pistocchi,1659―1726)为代表,以关注华丽的技巧而著称。

②拿波里学派以波波拉(Porpora,1686―1766)为代表,其学派以演唱深刻真挚而著称。

③加尔西亚(M.Garcia)父子为巴黎音乐学院声乐教授。1847年出版《歌唱艺术论文大全》。

④卡米罗・爱威拉第(1824―1899),比利时歌剧男中音,培养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俄罗斯歌唱家及教师。

⑤多多诺夫(Dodonov,1837―1914),俄罗斯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曾于1862―1863年跟随加尔西亚深造,并于1864年跟随兰皮尔蒂深造。

⑥郁庆五《追念苏石林先生》,《人民音乐》1996年第4期。

⑦曼弗列迪尼(V.Manfredini,1737―1799)著、杰赫齐亚列夫(С.Дeхтя рв,1766―1813)译 《和声法则》中第三部分《学习歌唱的主要规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