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1

2008年国内多家企业生产的婴幼儿奶粉内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质检总局公布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并演变成公众对奶粉质量的信任危机,事故的主要责任厂家之一――三鹿集团因此破产,国内整个奶制品行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2013年6月17日下午,日本商船三井株式会社一艘8110标准箱集装箱船,从新加坡驶往吉达途中,在也门外海因船体质量问题从舯部断裂、沉没,造成数亿美元经济损失,对建造该集装箱船的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的生产经营造成重大打击。以上两起产品质量事故再次警示我们:没有可靠的产品质量作为保障,企业时刻面临重大的经营风险。

松下幸之助先生的名言:对于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质量决定输赢――优良的品质为企业赢得市场;拙劣的质量将导致企业输掉未来。世界知名品牌格力集团自1991年成立起,就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技术领先、品质卓越的空调产品,2005年至今,家用空调产销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领白色家电行业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同样也是在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投入的基础上注意产品质量的提升,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同的结果。良好的质量塑造了卓越的品牌,卓越的品牌拓展了无限的市场,因此,提高质量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认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是和平占领市场最有效的武器。”1980年6月,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BC播出了一期名为“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的节目,详细介绍了战后的日本是如何在卓越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指导下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以及日本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赢得广泛的市场而重新跻身世界一流国家的过程,在美国引起轰动并再次唤醒了美国人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因此,从大的层面讲,质量工作关系到国家的长久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强弱。

十以来,和总理多次强调要将质量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来看待,各行各业应领会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的精神,将质量管理工作放置到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和落实。

第三,抓好质量管理能有效提升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戴明博士把系统的观点引入到质量管理之中,将产品质量的不良归结于系统的故障,认为只有持续的改进系统各项要素,使之保持最优来达到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将传统的质量管理就是对过程和结果的控制,转变为更加重视源头的预防和持续的改进这一新的认知。质量管理工作也由此从质量检验和统计过程控制的阶段进入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当前流行的关于创新驱动、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流程再造等因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以及精益生产、6S管理和敏捷制造等具体措施都可纳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之中,无非是对其中某一项原则的具体细化或深化发展。因此,将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弥补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第四,良好的质量意味着最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少的浪费,加强质量管理能够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增进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最佳的质量状态下企业所生产的不合格品数量最少,返工返修和废品损失最低,生产效率最高。反之,拙劣的质量将导致巨大的浪费并严重降低生产效率。通常,从财务报表角度看因不合格品导致的损失所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并不高,问题的原因是质量成本包括显性质量成本和隐性质量成本两方面,显性质量成本就是财务报表所能反映出的大部分返工返修和废品导致的损失,而隐性质量成本是质量缺陷造成的生产效率的降低、员工士气的下降和品牌声誉造成的影响,往往难以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直观的反映。因此造成企业没有对产品质量引起足够重视。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所能看见的仅占到其总体的10%,剩下的部分全部被隐藏在水面之下,质量损失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比例大致类似,这就是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提出的质量损失 “冰山理论“,形象的揭示了质量缺陷导致的质量损失显性、隐性质量成本的关系,随后又有人将质量损失比喻为矿中黄金,告诫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质量成本中潜在待挖掘的巨大价值,质量成本的理论提出后受到发达国家各类企业的较大关注并积极管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消除质量缺陷能为企业赢取巨大的财富,而加强质量管理所产生的成本相比所得到的价值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也深刻诠释了“零缺陷之父”――克劳士比所谓的“质量是免费的”箴言,商业教皇汤姆.彼得斯甚至直接将质量等同于利润。因此,加强质量管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大程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自身所在的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海洋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我国造船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各类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的建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10年从新承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全面超越韩国,我国也由此提前5年实现了造船第一大国的目标,但造船大国不等于造船强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造船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凸显,企业之间低价恶性竞争、在建产品因船东接船意愿不高导致大量企业面临严重的危机,行业洗牌情况日益频繁。

篇2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无形资产审计

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得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其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这一点来看,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与无形资产具有一致性,即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它们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利等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当然,不能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至少可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根据以上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无形资产,据此可以推断,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就是无形资产审计。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客体的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具有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统一体,尤其是隐性知识,它具有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察觉性和模仿性,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在动力。因此,隐性知识的特征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从而与竞争对手相区别。

(二)审计主体的高层次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对于从事该审计业务的组织和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审计人员精通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知识。从事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组织、人员必须具有学习、研究、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必须跳出传统审计的层次,从企业资源整合及运用的更高角度,判断、审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方方面面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得出这个企业发展前景究竟如何的结论,这种结论也可以验证企业的现行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是否真实、可靠。

(三)程序与方法的特殊性

传统审计程序和方法一般立足于静态的企业环境中,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没有涉及企业的战略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内容也就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不仅要吸收传统审计方法的精华,还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将技术创新、时间等动态因素加入到审计分析方法中来,完善现代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体系。例如,有些审计对象可以采用定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但是一些重要的非定量指标如: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都很难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量化,而这些有时更能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因此,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否则必将会使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审计

西方学者打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的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不仅占的比重大,而且处于“根基”地位,它决定着有形管理的效率。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地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对此,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根植于独特的企业文化土壤之中,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成为核心竞争力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应该运用专业的管理审计知识,帮助企业识别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总结经验和经营理念,不断地以书面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具体地体现出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二)特色管理平台审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某项专长已普及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管理平台是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架构,它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和管理的优化。企业应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有特色的管理系统平台,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减少管理层次,消除信息阻隔,以加快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例如,春兰集团能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综合家电企业,正是得益于它的管理。随着春兰的发展,他们意识到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落后,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全新管理模式。正是本着这种需求,春兰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扬弃、创新,逐渐创立了矩阵管理模式、六西格玛模式,基于核心技术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形成了“春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权衡,综合考虑企业的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制造管理、核心技术管理、组织界面管理、核心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的考核指标审查,分析本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以此不断培育和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平台。

(三)人力资源审计

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不仅能使人才发挥聪明的才智,而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人才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作为高科技公司,就必须把企业建成高科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无疑是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最好办法。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求高效和强有力的合力,高效要求科学的机制、灵活而有效,合力要求整合而有规则,灵活、协调而有序,规则和控制又不能是制约效率的教条,在科学有效的规则下,在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凝聚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人力资源审计是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全而检查、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机理,从而为组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的支撑。通过人力资源审计有利于确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目标;明确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发现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审计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终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该产品和服务背后隐含的科技的竞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线,在电子、信息等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一个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甚至是购并等方式获得技术,但长期和过分地依赖创新成果很可能导致内部创新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很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且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和拳头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技术本身并不等于商业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把企业的技术转化为商业上的竞争优势更为关键。对此,内部审计必须掌握技术研发方面的重要技能,当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经营程序的变革时,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对这种变化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其达到既定目标。此外,针对将会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削弱的模仿复制现象,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五、开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深入开展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它的研究既有利于丰富审计理论,又有利于培养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活动。最初由管理学界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相关的审计问题研究得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从cnki的检索来看,不过四、五篇论文。目前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研究还停留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人员不断投入到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研究中来,丰富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以此来指导创建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二)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理念

以“增值和改善”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促使传统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改造;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转向事前的防范;从微观层次转向宏观层次,以有限的资源和风险管理为基础,寻找高风险领域,制定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的控制制度或程序,防范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完善管理,使内部审计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而发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尤其是董事会的高层组织人员应彻底转变观念,内部审计不是一个不得不设置的“得罪人”的部门,其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活跃的增值型审计部门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改进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

篇3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 年,英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其学生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此后,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逐年增多,从而开启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篇章。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进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是基于企业能力的概念,而自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产生后,便有了对于企业能力的研究。而后,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 1925 年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又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的思想。此后,艾迪斯·潘罗斯于 1959 年发表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企业绩效的基础,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自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它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多位学者对于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构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基于协调整合观、知识观、资源观以及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代表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两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为一种组织内的集团学习能力,是一种如何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各自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生产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协调技能和整合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应用于企业多项业务并为其带来和提供价值,且不会因为使用的增多而减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是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对其技能和技术的协调整合能力。Durand 认为,企业的能力不仅包括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知识、技术和技能,形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

(二)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的战略管理学家 D.L.Barton 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人物,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理查德森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而后,Barton 发展了企业知识基础论,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国内学者刘冀生和吴金希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知识管理能力,企业通过对其知识链的管理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芮明杰和陈晓静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键因素。

(三)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基础资源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标志是沃纳菲尔特 1984 年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一文,早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于企业资源观的研究目标也是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也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范畴。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荷兰学者杰恩·巴尼对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性。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自由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者四个特征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路径依赖性、社会模仿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企业资源难以模仿,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与知识,是日常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构架能力是运用这些元件能力,以新的灵活方式把他们整合起来,发展新的构架和整合能力。拉法和佐罗研究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由操作子系统、企业文化子系统和企业环境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

(五)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1994年,美国学者达韦尼提出了超级竞争的概念,认为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动态化和复杂化,企业无法有效地保持其竞争优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形成一系列的短暂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针对企业逐渐处于超级竞争环境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问题,战略管理专家蒂斯、匹萨诺和苏安三人于1994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正式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也就是一种在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实现其核心能力更新的能力。Dosi认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格,动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Catherine 和Pervaiz通过研究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重新整合、配置和制造资源与能力,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从而以适应环境变化以维持竞争优势。

(六)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在世界工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技术革命都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发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信息技术,自从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就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多位学者从协调整合观、资源观和知识观等角度,进行了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论的角度出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时,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念新等基于中国 296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 PLS 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在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曹和王以华利用层次回归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了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的动态演进

早期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主,比如,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通过对 NEC和 GTE 的企业案例的比较分析,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描述和诠释。除了案例分析之外,归纳与演绎方法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中也是常有的方法,Kesler通过矩阵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描述,根据每项技能对每个产品或部件的贡献程度,可以构建技能—产品相关矩阵,在根据每个产品对各项技能的依赖程度,构建产品—技能相关矩阵。刘满凤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 10 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力构建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肖慧和包钢利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的累积效应进行了分析。随着企业所处环境趋于动态化和演化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过程研究。中国学者毛武兴等就对通信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演化分析,并对朗讯科技和华为技术的能力演化过程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范新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静态评价,并基于马尔科链模型对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评价。

四、结论

综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企业基于协同整合、知识和资源等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但是,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成为超级竞争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凸显,并且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使得企业无法保持竞争优势,而企业通过其动态能力的培养,能够克服其核心能力的刚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的进展,最初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为主,只能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诠释,并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借助图示的方法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分析也开始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包括演化分析和随机过程方法的应用。纵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动态进展,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如何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具体化,从战略决策层下发到部门操作层、如何克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保持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基于 IT进行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篇4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无形资产审计

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得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其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这一点来看,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与无形资产具有一致性,即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它们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利等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当然,不能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至少可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根据以上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无形资产,据此可以推断,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就是无形资产审计。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客体的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具有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统一体,尤其是隐性知识,它具有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察觉性和模仿性,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在动力。因此,隐性知识的特征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从而与竞争对手相区别。

(二)审计主体的高层次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对于从事该审计业务的组织和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审计人员精通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知识。从事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组织、人员必须具有学习、研究、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必须跳出传统审计的层次,从企业资源整合及运用的更高角度,判断、审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方方面面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得出这个企业发展前景究竟如何的结论,这种结论也可以验证企业的现行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是否真实、可靠。

(三)程序与方法的特殊性

传统审计程序和方法一般立足于静态的企业环境中,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没有涉及企业的战略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内容也就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不仅要吸收传统审计方法的精华,还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将技术创新、时间等动态因素加入到审计分析方法中来,完善现代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体系。例如,有些审计对象可以采用定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但是一些重要的非定量指标如: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都很难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量化,而这些有时更能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因此,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否则必将会使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审计

西方学者打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的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不仅占的比重大,而且处于“根基”地位,它决定着有形管理的效率。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地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对此,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根植于独特的企业文化土壤之中,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成为核心竞争力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应该运用专业的管理审计知识,帮助企业识别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总结经验和经营理念,不断地以书面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具体地体现出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二)特色管理平台审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某项专长已普及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管理平台是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架构,它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和管理的优化。企业应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有特色的管理系统平台,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减少管理层次,消除信息阻隔,以加快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例如,春兰集团能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综合家电企业,正是得益于它的管理。随着春兰的发展,他们意识到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落后,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全新管理模式。正是本着这种需求,春兰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扬弃、创新,逐渐创立了矩阵管理模式、六西格玛模式,基于核心技术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形成了“春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权衡,综合考虑企业的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制造管理、核心技术管理、组织界面管理、核心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的考核指标审查,分析本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以此不断培育和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平台。

(三)人力资源审计

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不仅能使人才发挥聪明的才智,而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人才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作为高科技公司,就必须把企业建成高科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无疑是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最好办法。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求高效和强有力的合力,高效要求科学的机制、灵活而有效,合力要求整合而有规则,灵活、协调而有序,规则和控制又不能是制约效率的教条,在科学有效的规则下,在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凝聚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人力资源审计是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全而检查、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机理,从而为组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的支撑。通过人力资源审计有利于确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目标;明确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发现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审计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终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该产品和服务背后隐含的科技的竞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线,在电子、信息等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一个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甚至是购并等方式获得技术,但长期和过分地依赖创新成果很可能导致内部创新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很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且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和拳头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技术本身并不等于商业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把企业的技术转化为商业上的竞争优势更为关键。对此,内部审计必须掌握技术研发方面的重要技能,当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经营程序的变革时,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对这种变化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其达到既定目标。此外,针对将会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削弱的模仿复制现象,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五、开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深入开展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它的研究既有利于丰富审计理论,又有利于培养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活动。最初由管理学界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相关的审计问题研究得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从cnki的检索来看,不过

四、五篇论文。目前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研究还停留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人员不断投入到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研究中来,丰富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以此来指导创建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二)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理念

以“增值和改善”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促使传统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改造;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转向事前的防范;从微观层次转向宏观层次,以有限的资源和风险管理为基础,寻找高风险领域,制定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的控制制度或程序,防范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完善管理,使内部审计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而发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尤其是董事会的高层组织人员应彻底转变观念,内部审计不是一个不得不设置的“得罪人”的部门,其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活跃的增值型审计部门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改进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

篇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达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竞争更为激烈,全球化使各国的企业直接面对全球的竞争对手,要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动力,才能推动我国企业快速发展。只有积极备战才能有生存的希望。严酷的竞争迫使每一家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竞争战略,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中同时成为优胜者。它要想做强、做大,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只有扬长避短,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近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如今人们又把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拓展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各个职能系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局限在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上。

明确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有利于辨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奠定基础。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有以下特征:

一是具有潜在顾客价值特性,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即顾客核心利益,能做出关键性的贡献,能为企业提供进入不同市场的潜力;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并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值利润。

二是具有难以复制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差异优势,能让企业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可以表现为技术、成本、人力资源、组织管理等某一个方面,也可以使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而这种独特性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复制或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

三是具有集合性,一般情况下,它是企业内部不同能力的集成组合,很少有企业的单一能力,能够成为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跨部门人员不断学习、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和运用知识而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其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的原因所在。单项能力比较容易模仿和复制,但是要仿制经过整合了的核心竞争力就困难得多,因为竞争力的整合机制和相关环境条件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

四是具有无形性,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核心竞争力所涵盖的内容大多难以用语言和符号来形象地描述出来,必须经过它的载体如核心产品、相关管理等才能体现出来。这就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不可能离开载体而独立存在,从客观上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交易性。

五是具有阶段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相对于其它企业的竞争能力而言的,是某一时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种优势地位并不是绝对稳定的,如果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不对现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维护,并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种竞争优势地位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所取代。一般竞争力的生命周期分为:无竞争力阶段、一般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形成阶段、核心竞争力成熟阶段、核心竞争力衰退阶段、核心竞争力再生阶段。

所谓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而其中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成为核心能力。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综合体;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并具有持久性和可延展性。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尽管我国许多企业离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有距离, 但未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想法组织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轨道逐步积累和形成的, 同时也是竞争对手难以观察到的, 难以模仿的。因此,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在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 从各方面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1.制度创新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制度的本质是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企业制度的作用是调节企业参与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所反映的生产关系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企业制度也就应随之改变。如果企业制度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或者企业制度超越了企业发展的需要,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制度的创新直接关系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制度对企业的行为目标、企业内部各个机构权力与职责的划分和有效运转、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企业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政企不分、产权改革滞后、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因此,要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的制度创新,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使管理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促进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2.核心能力的培养

核心能力是多种能力、要素的组合,这些要素包括:1.独特的知识技能;2.物质系统;3.管理体制;4.价值文化。要获取这些要素,企业有两条途径:

(1)内部开发, 挖掘企业现有和潜在的资源,包括核心人才培训与选拔、技能提高、管理体制完善等的方式。该方式费用低且对内其有激励作用,一旦形成很容易被企业控制极易变现可以为其带来很高效益。但速度慢机会成本可能很高。

(2)外部引进, 包括引进人才技术和战略联盟两种,此方式速度快,但融合消化时间长、困难大,尤其是无形资产、文化价值等成份高的核心能力的迁移更具挑战性,在获取这些核心要素之后,企业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整合。一组分散的技术或专长是不成其为核心竞争力的,具有要素并不等于具备核心竞争力,要使专长在各部门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实际情况将相对松散众多的专长转变成核心能力。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 WTO,国家之间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停留于规模、营销额和市场份额等指标体系上,而主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展现。面对已经比我国企业强大和老练得多而又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对手,任何一个当代中国企业,只有抓紧时间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6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只有构建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随着竞争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断升级,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一般竞争力的区别与联系。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但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企业的竞争力一般指的是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能力。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具有竞争力。企业的某一产品或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不代表企业就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种产品和技术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时,才是企业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影响企业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有增强企业一般竞争力的作用。但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又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竞争力,它的构建过程就是以一般竞争力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与整合,使其逐步升级的过程。企业只有在各方面协调发展,取得整体的竞争优势,才能保持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几个方面,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1.企业要掌握一定的专项技术。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专项技术,占领一个稳定的市场,形成专业化优势,使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2.要具备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改革,开拓创新,走在同行和市场的前面。

3.拥有可靠的市场网络。企业竞争的关键是市场的竞争,要广泛搜集市场信息,拥有稳定、可靠的市场网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4.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品牌是产品或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是决定市场竞争胜负的关键,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好的品牌必须具有高度差异化和独特性,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烙印,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5.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个性化、深层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强烈地影响着员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并贯穿在企业的技术实践和管理实践中。

三、如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规范企业运作,创新管理流程,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提升企业组织优势。企业首先应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尊重员工个性化的需求,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此外,企业还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岗位竞争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的治理和对员工的培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水平,调动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升企业内部的组织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快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推动企业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不断开辟新的消费领域,调整新的产业结构。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以信息化建设为动力,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信息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组织运行,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企业作为信息化的主体,应加强信息化意识,在企业发展战略、内部运营机制上,采用当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加快信息化步伐,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以争创名牌为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从品牌设计、品牌定位、产品质量、品牌宣传等方面入手,打造产品的独特魅力,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独特的优势。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

5.以企业文化为后盾,提升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是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是凝聚和激励职工的深层力量,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内在支撑,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的文化基础,是形成团队精神的思想根基。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不仅能够凝聚人心,而且可以指导员工的行为准则,激烈员工士气,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与提高,需要企业全体上下众志成城、持之以恒。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会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杨静宗.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德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篇7

新常态;物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经济复苏不稳定、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自2014年以来,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新理念、新举措引人注目,我国的经济增速、经济结构、政策调控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探寻新常态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策略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关注焦点。物业企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物业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

1物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物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物业企业经过长期的企业文化积淀、品牌形象塑造、服务质量提升、管理理念创新、企业资源整合等多种途径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且能为企业赢得市场价值和竞争主动权的能力。物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过长期整合所形成的,是物业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

2物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2.1有助于物业企业顺应新常态下的市场竞争要求新常态下,物业行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人力成本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升级与应用、物业法制环境的变化等都给物业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这种形势下就要求物业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这也是物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要求。

2.2有益于物业企业赢得业主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物业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其宗旨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评判的标准是业主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伴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业主对物业服务的要求和标准也不断提高,这种形势下就要求物业企业提升物业服务能力和把握业主需求的能力,这也是物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2.3有利于物业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获取经济利润是物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物业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力,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二是通过服务创新来扩大服务范围,赢得服务领先优势。不难看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是物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3新常态下物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3.1夯实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能力现阶段,政府对物业行业施行政府指导价政策,这就决定了物业行业是一个微利行业。内部管理混乱、服务能力不强的物业企业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所以,打造高效、优质的服务成为了物业企业的不懈追求。由于服务具备无形性的特点,服务能力的强弱最终体现在业主的感知上,让业主感觉“物有所值”、“物超所值”是物业企业的奋斗目标。物业企业应通过夯实内部管理工作。在保证传统服务项目(如保洁绿化、工程维修、秩序维护等)的服务质量持续稳定并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有效地识别客户的需求,在个性化服务、定制化服务、信息化服务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3.2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增强服务创新能力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的管理理念的不断涌现,物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慢慢转化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物业企业要想顺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就要在组织内建立起长效的学习机制,鼓励员工提升学习能力,进而在企业中培养出更多专业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时鼓励进行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物业企业发展的牵动力,是决胜经济新常态下激烈市场竞争的法宝。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物业企业不仅通过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的信赖,更要通过服务创新来获得长效的竞争优势。

3.3加强人力资本管理,提高管理能力物业从业人员专业性差、综合素质不高一直是困扰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新常态下,物业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因素的制约。首先,要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要将员工培训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并辅以有效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其次,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做好员工选拔与人才梯队培育,为满足企业发展培养生力军。最后,要引进物业服务领域的稀缺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加强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物业企业的管理能力,只有高效管理、快速反应等团队才能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

3.4塑造企业品牌,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利润空间小、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就要求物业企业要走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规模化发展不仅能增物业企业的经济利润,还有利于物业企业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最大功效。然而,物业企业想承接更多物业服务项目,扩大企业规模,就必须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物业企业的品牌是由企业声誉、企业形象、业主评价、服务品质等构成,品牌一旦确立,就会物业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效应会持续扩大,物业企业的知名度会与日俱增。品牌将会成为物业企业规模化发展最有力的助推剂。

3.5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经过长期实践所达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在无形之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之形成一种工作作风和精神,并在企业内部形成凝聚力,推动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新常态下,物业管理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特征会越来越显著,物业企业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如果物业企业想获得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精神动力,就要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孙颖.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商业研究,2006(12).

篇8

(1)加大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力度。人力资源投资力度的大小决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也体现出政府和企业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投资的多少是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实力正相关的。(2)健全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人才教育、培训机制。煤炭企业员工平均素质较其他行业偏低,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是很重要的。首先,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或国际规范培训人才,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适应企业竞争的人才;其次要突出重点,做到优秀人才优先培训,急需人才加快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训,骨干人才提前培训;再次要拓宽渠道,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此外,还应教育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培训,提高素质。(3)善于吸引优秀人才、减少人才流失。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吸引优秀人才是煤炭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是要将企业未来发展愿景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相结合,用事业留人;二是要将公平与诚信相结合,用竞争性的薪酬待遇留人;三是要塑造信任无边界的工作氛围,用沟通的企业文化留人;四是要淘汰庸才,实现机制留人。(4)加强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进步。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员工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一般内容包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牵公,不谋私利;精通业务,自强不息;改革创新,搞好服务等等。

2调整企业结构,使其向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煤炭企业向集团化、大型化发展是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煤炭企业,如德国鲁尔集团,就是依靠规模经济,形成了强大的竞争能力。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的产量都较低,不能形成规模经济,目前,我国前十位煤炭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5%。而美国前四家的煤炭企业占整个美国总产量的85%以上。综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战略的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规模扩张能力,实施大集团的路子。通过实施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组建大型煤炭集团,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河北省煤炭年产量约为八千万吨,煤矿企业却多达三百多家。其中产量居于前三位的开滦、金能和峰峰,年产量也只有三千万吨、两千万吨和一千万吨。由于没有特大型规模企业带动,没有深度开发的投资,河北虽是煤炭资源大省,但始终难成资源强省。为改变现状,河北煤炭实施了重组,争取到二0一0年,通过兼并、整合、重组将煤矿企业由原来的三百多家减少到六十个,形成南“冀中”北“开滦”两个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从而增强竞争力。

产业多元化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途径,煤炭企业作为能源生产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无论储量多么丰富的矿井,受地质储量、开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煤总有采完的时候。投产-发展-维持-衰老,是煤炭企业基本规律。因此煤炭企业为避免单一经营格局导致的最终的关闭结果,应该实施多元化经营。以煤炭经营为核心,在煤炭开采、深加工方面增加投入,增加煤炭品种,开发煤化工,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等,开发应用洁净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煤的液化、气化技术等,拉长煤炭企业主体产业的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许多国际煤炭大公司都延伸了产业链,将煤炭作为原料在集团内部直接进行消化和煤炭深加工,大幅度的减少了作为原料和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他们相比,我们国内煤炭企业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在结构调整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9

技术专长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有了独特的技术专长或产品并不能保证企业必然能够成功维持长期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的数字设备公司DEC是20世纪60―70年代最显赫的计算机硬件公司,不乏专有技术,它推出了第一批小型计算机,但是没有看到小型桌面计算机的发展前途,断言未来家庭没必要拥有计算机,因此丧失了小型计算机的大好机会。

2、核心竞争力与资源的关系

资源并不代表能力,更不代表核心竞争力。波特提出“钻石”理论,认为构成一国或地区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是因为四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一是生产要素,二是需求状况,三是相关产业,四是企业结构、策略、政府作用。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只是构成竞争力的一个要素,并不能代表核心竞争力。就企业而言,设备先进、资源丰富并不意味着竞争力强。像武汉的荷花洗衣机被小天鹅兼并时,仍有两条当时全国最先进的生产线。不过,当其他的因素相差不大时,资源就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价值观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价值观是密切联系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体系虽然不能被看到和触摸到,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却渗透在企业的一切领域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不断的开发变化的,这又导致对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 创新是海尔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价值标准等,对企业的所有活动产生重大影响。IBM公司前总裁沃森说:“就企业相关经营业绩来说,企业的经营思想、企业精神和企业目标远比技术资源、企业结构、发明创造及随即决策重要得多。”

第二个层次是企业的组织与管理。组织设计对企业的核心能力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组织灵活性强,核心能力发挥作用的范围就广、企业效率就高,竞争优势就便于巩固。同时,组织与管理也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执行环节。

第三个层次是知识与技能。它主要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特殊技术、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反映出企业员工的技术素质和科研能力。知识与技能一般具有独占性,是其他企业难模仿的。构成核心能力的知识一般至少有三种:(1)公共知识;(2)产业独有知识;(3)公司独有知识。公司员工的知识越丰富,创新能力越强。

第四个层次是软件与硬件系统。优良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能促进企业的成功,有了这些企业往往能如虎添翼,不仅能获得短期优势,还能积累长期优势。不过软件与硬件是容易被人模仿或取代的,是短暂的竞争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1、不可占用性。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易为企业中的个人所占有,也不轻易为企业的外人所占有,如企业的知识产权、品牌、文化等。理论学家克里斯帝森认为知识作为一种能力或才能,越是复杂,从一个企业转向另一个企业的转换成本就越高。

2、支撑企业的关键。企业缺乏核心能力仍可以维持生存,但这样的生存是低级的,很难长期发展持续。环境的激烈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发展将使得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必然的被淘汰。

篇10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权威性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标志性文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ckinsey&Company中国公司首席代表欧高敦先生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公司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它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几个知识领域而成为最好的获得成功的公司。”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阐释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有可能有很多,但这些竞争优势并不能都算是核心竞争力。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而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专长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2)应具备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个出色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专长,具有更好的独特性。

(3)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来评估。

第一,市场层面。主要包括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两个方面。衡量核心业务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主要收益;主营业务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前景;企业在主营业务中是否有稳固的市场地位。衡量核心产品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要产品;主要产品是否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强的差异性和品牌忠诚度;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主要产品延伸至其他市场领域的能力。

第二,技术层面。主要指核心技术或创造核心技术的能力。其指标主要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具有多大的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先进性;企业能否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以巩固和发展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能否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优势技术和专长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能否基于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

第三,管理层面。主要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即企业的成长能力。其指标主要有:高层领导是否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如何;企业是否有充足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企业对技术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和有效;企业是否有追踪和处理新技术及相关信息的系统和网络;企业是否有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各层次培训体系;高层领导是否关注市场及其变化趋势;高层领导是否有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企业是否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企业是否有有效的运行控制系统。

1.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的分配,同时更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

2.维护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的丧失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通用、摩托罗拉公司从1970年至1980年间先后退出彩电行业,丧失了该部分的核心竞争力,则必然失去了企业在影像技术方面的优势。显然,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维护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健康成长。

(1)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本行业的专注和持续投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充分的根本战略任务,从时间角度看,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形成。巨人集团起初所选择正确的战略模式,把软件技术这个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战略来构建,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后来,企业匆匆进入房地产和保健品产业,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削弱了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巨人”倒下。

(2)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能力可能会演化为一般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安排专职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加强各部门沟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

(3)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4)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如长春一汽、北京开关厂等,能够以较少投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注意提高员工知识技能。

3.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1)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大效应:

一是自我催化效应。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也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能使企业在较长时期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

二是低成本扩张与收益效应。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以同样的成本得到收益倍增效应,可以运用同一技术在不同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

三是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效应。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在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管理理念创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占有率转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重视对环境的适应性,更重视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注重做好全面管理,更注重做好关键环节的管理;从垂直多元化发展转向对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把握;从横向多元化扩张转向业务核心化发展;从争取分散企业风险转向努力增强企业实力;从产品组合管理转向技术组合管理;既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又注重培育持续竞争优势。

二是组织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

篇11

对于产业内单个企业间竞争态势的分析,Porter认为,产业内部的市场竞争态势主要取决于产业内部的五种市场力量的作用,这五种市场力量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方和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的竞争。通过对产业内部竞争结构的分析,企业可以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

然而,即便企业处于同一产业且面临着同等程度的五种竞争力量,但它们的市场绩效仍然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对产业特性的忽视对于阐释企业竞争优势及其持续性存在较大缺陷,Parahlad和Hamel(1990)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通过分析企业竞争状况,集中有限的资源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不具竞争优势的某些基本能力实行外包或是外购,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企业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Parah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能力,但是它们并不是一般或普通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三个特征,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以及延展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特征的企业能力才能被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及作用

Porter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说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以更高的效率运作,从而获得定价优势;企业的产品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从而可以享有超出成本的价格。而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同样可以有效地防御来自于产业内部的竞争,这一点是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所决定的:

(一)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客户看重的价值能够做出显著的贡献,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等。尽管可能存在着强大的竞争作用力,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使企业在与同行业竞争者的争斗中受到保护,因为企业相比其它竞争者更能满足消费者某一方面的需要,并且这种价值能够为顾客所感知,从而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价值性同样有利于企业在强大的购买方威胁中保卫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体现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可以为购买方带来收益,客户与企业的合作可以相互提供价值。而与客户企业良好的合作也构成对供应商强大威胁的防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通过与购买方的沟通有效缓解卖方产品涨价的压力,必要时甚至可以将这种压力转移到位于下游的购买方身上。客户的忠诚以及某一竞争对手要创造同样价值需付出的努力就构成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而且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为顾客提供可感知的价值,这种价值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具有积累性和存量的特征,会随着企业的经营不断加强,从而防御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二)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长期屹立不倒,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不可模仿性。在同行业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保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被模仿和超越,始终保持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歧异性,使企业始终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不可模仿性同时限制了购买者的选择空间,购买者无法在行业中得到同质或相似的产品和服务,使其难以产生对企业产品价格的敏感性,从而削弱了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保证了企业的主动性。

通过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不可模仿性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流程有别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供应方会很难搞清楚在企业经营中所占地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终端产品的差异性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来自供应商的压力。构成不可模仿性基础的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模仿障碍,一方面通过建立起强大的进入壁垒,可以有效地将潜在竞争者挡在行业之外;另一方面当企业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会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为有利。

(三)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

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之后,可以支持公司向多个产品或服务领域发展,而不是只适用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实际上是为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开辟了后路,一旦竞争环境恶化,企业可考虑在相关行业求得发展。

延展性为企业提供了进入相关行业的可能,可以有效防御来自供应方和购买方的威胁,因为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通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纵向一体化实现对产供销的控制。而竞争优势的可以转移,使企业在面临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威胁时,具有更加灵活的选择。

综上所述,集中资源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作为企业的另一种有力的竞争战略加以实施。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能够通过实现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延展性三方面的特征,有效防御行业内五种竞争力的威胁,建立起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三、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条件

成功地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需要相应的资源和技能,在组织安排、控制程序和创新体制上都要做出改变,总体来说有三方面内容:

(一)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

企业要了解顾客的需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只有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才可能建立起竞争优势。除了关注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规则中的竞争,满足顾客现时需求之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地要求企业关注顾客的潜在需求。通过预见未来的竞争能力,引导和创造需求,并设法让顾客感知这种需求,才能为顾客创新最大的价值。

(二)具有关键技能和技术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关键技能可以是资源维度上的,包括强于其他竞争者的资本积累能力和控制能力等;也可以是能力维度上的,包括企业有别于他人的、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积极的组织和行动能力等。获得单项技能的方式不仅包括自行开发,还可以从外部引进,通过消化和吸收转变为企业内部的技能。

(三)整合能力与资源

任何单个要素都不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构建中,要形成以一个或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能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随着行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价值链的组合越来越复杂,只有通过持续的内部组织变革,调整资源配置,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内容,积累相关必要的技能与知识,才能最终形成与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所需要的技术、市场、组织等相适应的企业基础结构。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的实例分析

(一)索尼(SONY)公司在手掌游戏机行业中的竞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掌上游戏市场就被任天堂(Nintendo)一家所把持,接连推出GAMEBOY、GAMEBOYADVANCE等产品击败了诸多对手,保持着行业垄断地位。作为电子行业,多数企业直接寻找零售商,购买方的力量并不强。手掌游戏机行业的主要供货商是SHARP、SUMSUNG、NVIDIA等大型公司,具有很大的影响。替代品威胁来自于其他便携娱乐设备,如MP3播放机、便携式CD机等。Nokia等厂商也在推出加入游戏功能的手机,可能成为潜在的进入者。

索尼公司在设计、制造以及销售微型电子技术产品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在微缩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由其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芯片、微型电源和包装等多种技术和技能的整合。经过细致的调研,索尼公司于2004年12月推出了一款集游戏、音乐、电影等多种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掌上游戏机PlayStationPortable(PSP),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索尼的微型化能力使其为PSP设计了微型光盘系统,相比任天堂的卡带式游戏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得益于索尼的制造能力,PSP的大部分配件都由本厂生产,在压低售价的同时,也削弱了配件供应商的力量。PSP综合微缩了MP3音乐、MP4电影以及JPEG图片浏览功能,几乎集合了替代品的主要功能。索尼公司的90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每年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了15亿美元。在时间、资金和其它组织资源上的投资以及技术积累优势为潜在进入者设置了相当大的障碍。

(二)丽华公司在快餐行业中的竞争

篇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57-03

[作者简介] 黄 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吴凯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当代商业史。(江西 南昌 330077)

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其自身所特有的成长发展规律,及其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差异性,故应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培养其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艰苦的创业,科技型企业已进入其正常的发展时期。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成就了企业开始向提高知名度转变,并注重实施“名牌战略”。这一时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关键。传统理念认为,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在于高新技术,一旦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就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核心竞争力。实际上,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综合能力,任何单一优势因素都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构成是以智力要素为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研发核心技术能力、技术知识管理能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文化合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只有同企业的发展基本目标一致,同企业的技术知识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其他有价值的能力进行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可最终形成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从可能的有价值的培养点入手,在科学分析自身优劣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培养重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行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综合安排。通过“系统论”和“木桶理论”可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是木桶中最短的那一部分。只有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如在技术方面把握不准的,可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归类、整合,把握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关键技术之间的区别;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会有效克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2.独创性原则。科技型企业,由于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可以有多种,鉴于企业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对多个要素加以培养。确切地说,一个企业不要在两个不相关领域各自培育两个不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会产生资源供给短缺的危机,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培育。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而这些就是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动态性原则。科技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经营与外部环境都是动态变化的。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顾客需求、竞争对手竞争力,这些都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和适应性,把握这些因素变化,就能及时强化核心竞争力或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注意其动态适应性。

4.持久性原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非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因此,很难“压缩”或“突击”实现。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仍需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将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已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企业是很难一时被赶超的。

二、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内部途径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其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及自身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以技术变化迅速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色的商业竞争,决定了企业必须保持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或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供条件,最终打败竞争对手,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科技型企业之间竞争和实力上的差距,其实就是技术创新的差距。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中的生存地位。从实践中看,技术创新不仅使科技型企业赢得发展的机遇,更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强大的内核――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无不具有上述特征。如果没有技术创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积极进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目标综合运用多种资源的计划、执行、指挥、监督、控制等新的行为过程。管理创新表现为在技术经济目标驱使下,将各种物质技术因素运用于某种管理中,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使其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并推向市场的组织行为过程。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它们都将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说,管理创新是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技术创新的成功。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能保持核心竞争力持久,观念创新则是管理创新之首,是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之源。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知识、能力和资源总和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因此,核心能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还有助于企业在产品差异化、品牌、技术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很难将其竞争优势进行模仿和复制。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曾指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而人是积累、利用资本,开发自然资源,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素质、高学历、稳定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是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员工各种能力的匹配、整合过程,即使现有的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把短缺的人才资源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尽快地弥补起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是富于创新与开拓精神的人才,而非企业的物质资源。但是,人才虽不是核心竞争力,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操作者、培育者,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最活跃因素。所以,企业应当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入手,如充分、合理地利用薪酬体系、奖惩措施、激励手段、培训方案等调动、激励、发挥人才的现有能力和潜力,建立基于团队和知识贡献的激励制度等。因此,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提升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从文化建设入手,创建自己富于个性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体系,把握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就是要提出和统一价值观,规划企业愿景以及经历的过程,以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另外,通过构建学习机制和面向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未编码技术知识转化为编码技术知识,促进企业对技术知识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角来谋划和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形象地说,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应从四方面进行培育:首先,明确公司使命和愿景,建立共同价值观,并让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理解和接受。其次,对企业精神正确地把握和传播,发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有,建立规范化的行为准则。最后,创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视觉识别形象。

5.建立创新发展型组织

发展型组织,就是通过员工成长、利润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经营目标,强调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再造能力。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挖掘出员工的全部潜能是企业生存并发展壮大的最佳途径。故将所有的资源要素用于加强员工的集体智慧,从而为顾客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形成―种员工成长和发展至上的氛围。此时,管理者已从传统的控制者、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绩效教练的角色。员工除了学习更精深的技术之外,还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包括获取新知识,并在工作中理解、转化、整合这些知识的能力。这时,员工自身培养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过程。所以,发展型组织的真正含义是要创造条件去鼓励、奖励和表扬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开发,从而形成一种员工成长发展至上的氛围。企业由传统型组织向发展型组织演变的过程是自觉的,通过全面的组织变革,企业获得了更高的效率和活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得到培养和提高,并促进了成长。

三、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外部途径

通过内部途径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依靠自身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积淀,有企业独特性,故较难被仿制,这种较长的自我积累时间过程,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不少企业采取通过外部途径来培育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力补充,既能缩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时间,又将大大增加公司的竞争优势,并减少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成本。

1.组建知识联盟

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专业能力优势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知识联盟的形式主要有三种:资源互补型、能力互动型和知识共享型。第一种形式特点是互补缺陷,一般双方均拥有不同且互补的资源和能力,主要包括生产作业与研发、生产作业与营销网络、生产作业与商业连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方式。第二种形式特点是以能力增强为目的多方位联盟,联盟企业在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原有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占领更多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合作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均得到培育和提高。第三种形式特点是知识智力优势企业的强强合作,相互建立起知识共享合作体系,不仅开展企业硬件能力和互动协助,而且在经营概念、文化教育、员工培训、信息交流等软件方面互相支持,构建合作平台,提升相互间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可使企业获取互补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能获得学习机会,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规模经济和实现范围经济,拓展核心竞争力。降低投资风险,保护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技术创新,培育、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2.进行综合资源的整合

这包括外部购买和企业兼并,是指从市场上购买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资源,包括购买专利权、特许经营权、雇用有特殊专长的人才、设备等。外部购买方法对于迅速获得企业未充分开发但容易理解的要素能力特别有效。当某种知识或竞争力不容易获取并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时,企业通过并购、收购股份等方式,对于获取该知识或竞争力恐怕是最适宜的途径。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捷径。并购、收购股份的优势在于它的快捷性及排他性。

3.建立产业集群

众多的企业集结成群后,解决了单个企业资源十分有限的问题,“群体效应”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蕴藏于企业整体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之中,体现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是企业的一个学习过程。集群有利于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激发创新 ,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得以充分发挥与提升,就必须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产业集群网络。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除市场交易关系外,还包含了信任、合作、嵌入、相互锁定等特征在内的网络关系。集群可以整合外部诸多因素,垂直和水平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形成本地化网络。在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体系中,各种正式非正式关系频繁地进行贸易性或非贸易性地交易、交流和互动学习。群内企业借助这种网络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对无形资源的共享,是企业保持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李品媛.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徐琳.培育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J].工业技术经济,2000,(6).

[4]朱国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家文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15-08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能在市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而有的企业却在市场上却是屡战屡败;有的企业长盛不衰,百年不老,而有的企业却只能风光一时。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那应该如何挖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企业在战略、人才、管理、技术和品牌上的优势竞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提高市场竞争地位的基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价值的、是异质的、是完全不能模仿的、是很难被替代的、是不断发展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源泉的挖掘途径有企业内部途径与外部途径两种。

1 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1)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人才是企业之本,是企业持续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不断打造硬件和软件设施、品牌能力,建立各种渠道来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同时更需要留住人才、稳定人才。

(2)企业的核心技术。要集中企业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积极发展差异性市场竞争策略,这样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创建企业文化和建立激励机制企业文化主要是人的文化,一种推崇学习的企业文化将会激励管理者寻求持续不断的进步,并且从公司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如何更好地创造价值与削减成本的问题。在培养一种推崇学习的企业文化时,将奖励制度与促进学习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许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一般来讲,对企业的重要人才应考虑四个方面的激励:①物质激励,包括工资激励、产权激励和工作福利激励;②工作激励,包括与工作内容直接相关的任务特征激励;③职业发展激励,包括专业发展激励和职务发展激励;④文化激励,包括专业团队精神激励、领导风格激励以及参与管理激励。如今,企业之间的根本差距的确不在于技术设备、不在于管理的硬件,而在于管理的软件、在于企业文化的差异性。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不尽如人意,存在企业文化构建意识不强、企业精神不明确、不重视知识产权等问题。这样,也许明天的企业效益就毁于今天对企业文化的漠视上。

(4)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和壮大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土壤做保证,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5)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以道德伦理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是一种具有高凝聚力、强激励力和软约束力的人本管理理论。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创新主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企业创新具有一种催生力量,它已成为继资源、管理、科技和人才后的又一竞争热点,也是将来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决定性竞争因素。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6)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强有力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是确保预算管理有效发挥职能的关键,是正常开展预算管理的组织保障。没有强大的组织支撑,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措施,难以形成良性运作。集团和成员企业应建立两级预算委员会,在各自董事会的领导下全面负责预算管理工作。财务部门在预算委员会的领导下具体组织预算管理制度的制订、预算表单的设置、预算资料的汇集、审核平衡、过程监控、预算分析以及绩效考评等工作。

2 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1)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企业学习另一个企业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企业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因为知识联盟具有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方面的特点。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推动资产重组和优化产业组织首先要通过资产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打破行业间的垄断和地区封锁,通过横向联合、纵向延伸、多种经营、混合兼并等途径,对资产存量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组建一批能够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形成中国工业的龙头企业。其次,必须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大型企业切实加强研究、开发、设计、调试、服务、市场营销等能力的建设,尽快转换结构模式。积极扶持专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产业组织结构。

(3)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我们的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环节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