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提升小学生艺术欣赏水平
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并理解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进而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美术欣赏课能够通过网络手段找到丰富多彩的内容,并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图片,同时也可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反复对比,促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三)拓展了小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视野
小学美术课堂所欣赏的内容具有一定广泛性,主要包含了世界各国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种美术作品。这样庞大的信息量,通过应用多媒体资源能够使学生欣赏到传统美术教学方式所无法看到的图片以及视频,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美术视野。利用提供出的大量教学内容及课外知识,扩大了美术教学内容,也使学生们得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接触到无限的艺术作品,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深层的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提高了实际教学质量。
(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手段,将其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心态的改善,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从小学美术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在备课阶段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可以更加准确的展现出将要学习的课堂内容,教师得以从繁重的课堂板书中解脱出来,从而将更多时间利用在学生的实际训练当中。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本极为抽象的美术理论知识,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理解和记忆。
二、小学美术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途径
(一)确保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正确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多媒体技术手段拥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以及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要科学合理利用这种资源,并以此实现美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进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实际教学过程。禁止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形式化,而是要把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切实改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中严重缺少教学情境的弊端,通过图像、视频、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使得美术教材更加生动、有趣味,将更多的艺术美展现在学生眼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能够深刻体会到教材深层包含的意境,进而使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被充分激发出来,与此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态功能,使之变得更乐于学习,更热爱美术。
(二)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打破了传统授课方式,使小组教学以及网络讨论等多种方式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大班授课形式,从而使授课范围得到扩大,其授课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所以,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较多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于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不同数量、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把更多学习机会以及练习机会交由学生,最终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各自完成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使每一阶段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培养。另外,美术教师也可以通过改变作业模式,使学生们有效利用计算机适时完成课堂作业,这将在切实提升学生美术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同时,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自身,应时刻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意见。
(三)进一步强化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美术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时,很多情况下都没有实物教具,这时教师只能通过口述的方式来讲解雕塑作品、建筑欣赏等原本具体化、形象化的知识,这样便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而这时学生往往还很难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便还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它凭借自身连续性、动态化的特点使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去思考深层次的美术教学问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空间将会变得更大,逐渐由传统被动式接受知识转化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将机械学习有效转化成了意义学习,促进师生关系向着更加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值得提到的是,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可将其替代为教师来履行职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仍旧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应用在和学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他们真正从课件当中摆脱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进而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篇2
2.职业学校学生的受教育经历需要赏识教育
职校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他们自小的受文化教育经历多是批评多、表扬少,长此以往,自信心受挫,更加不愿去尝试,接受不了失败与打击,整体在教育的接受方面比较敏感。因此,针对这样的受教育群体,教室能够做的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与支持,减少甚至不用批评与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在职业学校学生自我人格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加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与学生的长期发展。3.美术教育需要赏识教育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她们来自四面八方,拥有着不同的学识背景与美术学科基础。而就某一班级而言,很可能出现同一班上肤色不用,方言不同,掌握的美术知识基础等现象。可能有的学生很小就有了素描、油画、书法基础,也有的学生连三原色为何物都不甚了解;有的同学初高中时期为了文化知识学习,不曾接受过美术教学。这些情况都直接决定了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因此,就这需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采取赏识教学方式,在鼓励与赞扬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对美术表现出接受状态,此后再进行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更好的接受美术知识的学习。
二、赏识教育的心理学意义
1.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运用心理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核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鼓励与赏识学生,是学生感受到被他人认可与赞扬,从而满意自身的行为,逐渐的增强自信心,接受自己。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都不成熟的时期,如果此刻进行赏识教育,增加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赏,能够有效地扭转学生过去在文化课业上对自信心的打击。这种由外到内,再从自身焕发出的新的自我肯定能够更加深入的巩固的在学生心里上形成成功与自信意识,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更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在长期上的发展。
2.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动机或者说动力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根本,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美术教育中,更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反过来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也极大的受其学习成果的影响。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学生家庭困难,父母期望极高,学生带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或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抗打击性强,学习中“屡战屡败”,却依然不减学习兴趣。但倘若我们的学生属于以上两类之一,他们的学习也大多很成功,也就很少会上职业学校。因此,归根结底,我们要提升教育效果,更好的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就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赏识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教育,它通过鼓励与激励,满足学生内心深处希望自己的学习有成果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扬与鼓励等相对的外在化来表现出来。当教师对学习的学习加以表扬或者赞赏,学生会从中接收的信号,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成果的,自己的辛苦付出是有回报的,从而更加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这样的良性循环一再重复下去,逐渐形成了学生固定的不再脆弱的学习动力,并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美术课堂上的赏识教育
1.赏识学生的绘画兴趣
有句名言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课程的学习中都一定会遇到困难,但一旦产生了兴趣,这些困难就会变成别有一番风味的乐趣,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因人而异带有极强主观色彩的兴趣化教学,受教育者有了兴趣,在兴趣中逐渐萌生出艺术感应的想法,从而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而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赏识性培养。美术教育的开始部分,一般是引导学生拿起画笔随意的进行涂鸦,按照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创作”。而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交上一幅自己的“处女作”上来,此刻便是赏识性教育的最好应用机会,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找出他们作品中的闪光点,发掘朴素的画笔下的精彩之处,给与鼓励和表扬,并适时的引导他们向着更加正式的创作方向前进,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保持并增加了自身对于美术的喜爱,更能在表扬中教会学生一定的美术创作技巧,一举两得。发过来,倘若教师看到学生杂乱无章的画法就严厉的批评学生,使用强硬的方法灌输正规的美术画法,反而会好心办坏事,给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使得他们丧失对于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厌倦上美术课,那么这样的美术教育就真的是一种失败的教育了。
2.赏识学生的提问技巧
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常常是采用灌输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易丧失对美术的课堂参与兴趣,导致课堂教育效率低下,学生难以有效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进度也难以跟上节奏。因此,教师应当学会适当的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也有必要设计一些有深度、避免生硬肤浅、留有独立思考与想象空间的问题,用以从外界激励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产生共鸣。当学生对老师提问或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应当更多的采用诸如“这个问题回答的好!”、“问的好,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类似的赏识性语言,从而给本来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之中,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但是,课堂时间短暂,教师要注意提问时间的控制,以免分散教学目标,使学生脱离教学主线,脱离对美术作品本身的理解与思考或是学生自身的创作思路。
3.以分数作为赏识学生的具体性激励
有人曾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确,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我国,学生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是极高的,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分数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加以评分时给分不要过于严苛,要适当的宽松给出激励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个惊喜的分数,学生为了下一次的“惊喜”自然会努力学习;对于有进步的同学,更要多加鼓励,不纯粹的进行众学生的横向对比,而要多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对比,发现学生的进步,给出进步分值,依次减少本身美术基础不高的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的情况,鼓励他们尽快的跟上整体的教学水平;最后,多使用赞美性评语,针对每个学生提出适合作品的评语,使得学生体会到自己受到足够重视与欣赏,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潜力。
篇3
中专学校的学生比起大学生来说年龄相对小一些,但是他们又有着一定的共同点,那就是中专和大学都是直接从学校向社会输送人才,学生不用面对升学的压力,但是将来的工作又不会有具体的量化和确切的分配。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中专学生当中就出现了不思上进、无所事事的现象。再加上中专生比大学生的年龄要小,他们的自制力和心理成长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很多不正确的网络负面报道以及很多不良商人的非法经营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为他们效仿的错误榜样。
三、我国中职学校的美术课程安排时间紧、任务重
很多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家长在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到中专院校就是来学技术的,来到学校就应该马上开始学习专业课程。这样的认识其实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错误认识,学习美术设计或者平面设计的学生,要先完成美术课程的学习,同时电脑操作也是要学习的科目。没有坚实的地基建设,哪里来的高楼大厦?所以,美术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前提条件,基础课的教学不能拔苗助长,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学习,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中专院校的学生学习的时效性比较强,国家现在对于中专院校的教育年限大部分都是三年一贯制的,而实际上学生在校的时间多为两年,因为很多工厂和企业严重缺少工人,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会在第三年的教学工作安排上让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因此,我们的美术教学工作需要在两年甚至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的教育计划,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很多半懂不懂的学生毕业进入到了社会的用工单位;二是学校私自做出课程调整,把一些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但是不紧迫的、与工作要求没有直接联系的美术知识删除掉,这样的美术教学功利性太强,很有可能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反而适得其反。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灵活的调整,不能一味死板地按照课本教学。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和我们中专院校的教学目标并不完全契合,中专为三年制,学生有两年的时间在校内学习,第三年到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其实也就相当于提前就业。两年的时间,对于没有学习动力、又没有美术基础的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美术相关知识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除了美术课之外,我们还有专业基础、电脑操作、软件设计等课程,这么多的内容,如果考虑效果就完不成教学计划,如果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学生就有些囫囵吞枣,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学校招生的困难和学生就业的困难。
四、我国中职学校的美术专业教师不够,教学经验不足
中专教育和高中、大学的应试教育是不同的,因为学生在中专院校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更顺利地就业,学校培养的是能够马上进入工作状态的人才,所以中专教师的工作也要和其他专业学科一样,围绕学生的就业来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事实上,我们所提到的美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不是说缺少美术教师,而是缺少有中专美术专业教学经验的美术教师。
五、我国中职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够系统和完善
中专院校的课程设置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所以课程的设置没有可以统一遵循的模式。学校有时候还要做出及时调整,机动性比较大,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就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做出变化,课程安排的系统性有待完善。
篇4
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由提问,质疑问难。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代替。如教学第三册记忆画《各式各样的汽车》一课:
首先,我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计算机“画板”教(记忆画)。用电脑幻灯片展示现实中的各式各样的汽车,要求学生看过后说出自己曾经见过的汽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汽车的结构、款式、色彩等。由于动画的效果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利用“组合——分解——组合”的电脑动画,剖析客车、货车、小轿车等车的结构,让学生自己分析、发现、讨论,总结汽车的基本结构:每一部汽车基本上都有车头、车厢、车轮三个部分。学生热烈讨论,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本来到此为止,“记忆画”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但是,我不局限于教学生会画“记忆画”,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电脑画板上画出自己理想(想象)中的汽车。要求从社会的需要,或学生凭个人的兴趣,从汽车的外形、功能、色彩等方面大胆构思,勇于创新。
由于前面学了画汽车的基本技能,掌握了汽车均有三个部分组成的“共性”,加上小学生没有什么顾忌,思维活跃,因此学生们想象设计出有羽翼的汽车;有从能源上设计用太阳能保护环境的汽车;有从颜色上设计绿色的汽车;有变废为宝用垃圾做能源的汽车。这样,不仅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优化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以欣赏者的角色,以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启发性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进而转化为对学生的支持,促其自主、积极地去学。这样做,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强,挫折感少,就会逐步形成大家争想争画,勇于创新的良好课堂气氛。
二、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组成的。我在教学中,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开展“自主——创新”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绘画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探求新知,在应用中理解、巩固、掌握知识。如教学第十册《黑体美术字》一课,该课既是工艺制作课,又是基础知识课。根据这一特征,经过一番研究,我这样设计了该课的教学:
⒈借助“黑体字”的环境布设,让学生初步领略黑体字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⒉教师直接利用排笔“板示”黑体字,发挥排笔的特殊功能,突破黑体字笔划粗细基本一致的难点;通过板示,化难为易,使学生明确黑体字的结构安排,书写方法。
⒊指导欣赏图文结合的作品,通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黑体字应用的广泛,又为作业设计打好铺垫。
⒋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这一环节,我这样进行:
①落实任务。运用这节课学习的有关黑体字知识,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各人创作一张图文结合的作品。
②分析要求,一定要突出黑体字。
③提供题材。如:设计一本日记、笔记本的封面;创设一个报头之类的《学习园地》;书写一条横联、标语,如:庆祝六一节、学生表彰大会等,及其它的内容。要求学生最好是自由发挥,体现积极向上风貌。
这样,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自主活动。结果,学生的作业有:心形中的“心中有祖国”、和平鸽的“和平”、高楼大厦的“潮汕”、奖状中的“三好学生”、封面中的“美术”、花墙纸中的数字、拼音等等。从学生的作业可见,在仅有的40分钟,学生不仅学会写几个黑体字,而且是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该课被推为汕头市美术公开课,得到市领导、行家的好评,并被评为优质课。
又如,上第五册《原色与间色》,本课属于绘画知识课,在对最基本的色彩知识的了解过程中,使学生们开始从盲目的随意涂抹颜色到有一定理论依据的运用颜色。开始习惯以科学的方法认识和理解色彩世界了。通过认识原色、间色,使学生们从未知开始走向已知,开始走进色彩的世界,开始了解色彩系统。发掘教材该特点,所以,我是这样进行教学:
㈠认识红、黄、蓝三原色:
⒈指导欣赏,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丰富多彩的色彩世界中,最主要的有红、黄、蓝三种颜色,接着是橙、绿、紫三种。
⒉观察实物,进一步对红、黄、蓝三种色相的认识,点破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
⒊巩固练习,自己在十二色水彩颜料中,找出以上三种颜色,并做好徒手练习。
㈡调配,认识橙、绿、紫三间色:
⒈教师做好调色示范,让学生说说每两种色彩等量调配,得出的色彩(名称)。
⒉让学生自己动手调色练习,进一步认识、体验橙、绿、紫的来因及三原色和这三种色彩的关系。
⒊色纸拼图,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归纳总结出橙、绿、紫三种色彩就是“三间色”。
㈢原色与间色的加强认识,实际应用:
⒈出示《我们未来的美丽校园》草稿,及各人的简笔画,要求运用本课学习的色彩知识,原色与间色给它们加以色彩装饰表现,色彩的选择,可以根据该事物的固有色,也可以大胆的构思,表现更美观的色彩,谁调得既准又快的,到黑板上涂一涂集体创作,也可以在下面为自己的简笔画装饰表现,最后把集体、个人作品点缀在我们三年⑴班教室里,美化我们的班级。
⒉学生自主动手练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训练学生大胆地用色、调色、涂色能力。
⒊展示作业,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开展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学生的作业效果甚佳。本课的教学注重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而本课被推荐为镇性美术公开课。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浓,记忆力好,又富于联想,能够初步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力,培养学生接受和运用知识的敏捷性、变通性、创造性,不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第七册《孙悟空在今天》(想象画)这一课题时,我十分注意做到:
㈠创设环境。搜集《孙悟空开采地下宝库》、《孙悟空为火车开路》、《孙悟空送飞船到太空》等等,指导学生欣赏,并结合挂图、幻灯片、录像,引导学生编造故事。
㈡提供线索。“孙悟空在今天可以为人类做出什么贡献”,“孙悟空有何特殊功能”,“孙悟空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如果在今天,孙悟空能为建设现代化社会做什么?”“哪一种建设项目可让孙悟空大显神通?”……以此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扩散思维。
篇5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不是手段的唯一性
一些老师一上课就离不开“多媒体”,有的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可见,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只在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象、声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毋庸置疑,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教学中,认为多媒体运用的唯一性,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的本身。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要有必要性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三、培养学生“语感”的内容不宜用多媒体
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朗读。
四、培养学生“想象力”时不宜用多媒体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五、培养学生“情感”时不宜用多媒体
篇6
2.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适应时势发展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对周围事物很好奇的阶段。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如今时势的发展,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导致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不理想,课堂效率低下。因此,顺应时势,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多媒体技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及人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构建自主、开放、探究学习方式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和点拨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来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手、口、脑,使之协调联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求知识、积极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讲究实效
教师要用最简单的教学形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恰当地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效。比如,使用传统的教具,如挂图、模具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自制课件,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教师在课件制作前,要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全面深入的把握,正确定位,抓住切入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提高教学效率。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当教师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后,小学语文课堂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动听的音乐、多彩的图片、生动的文字,增添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的教学更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因此,教师要懂得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在教学《背影》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父亲在蹒跚地走着,然后艰难地爬上月台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篇7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创造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深远影响整个民族共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是创新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之举。
一、美术院校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2008年,我们在艺术院校、普通院校中,进行了以文、史、哲、经、法、语言、审美等内容为主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普通高校,学生回答问卷的正确率为63.27%,而在美术院校,正确率只为54.5%,两者相差8.77%。可见美术院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有些偏低。
与此同时,在对美术院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愿望和教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现状调查显示:美术院校的学生很希望老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占48.9%,近五成;不希望的占18.1%,无所谓的占33%。而美术院校教师能够经常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则只占29.1%,近三成;有时这样做的占43.8%,很少这样做的占27.1%。可见,在美术院校,学生对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教学的学习期望与教师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教,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事实上,在美术院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既有学生的内在需要,又有外在的有利时机。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美术生虽具有文化基础相对偏低、个性较强、不愿接受僵化的理论说教的特点,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却有着比较强烈的学习愿望。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于民族土壤,源渊流长,美术史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国画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奇葩之一,这也是美术生乐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还是美术创新的起点和背景,是美术设计的灵感和源泉,这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认同感。另外,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恤民、爱人孝亲、重德修身、励志图强、崇节重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修身养性、为人之理方面的知识也有较大的兴趣。这些都是美术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高校中也兴起了一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这也就为美术院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做好“五个结合”
学校主导与组织学生结合。美术院校普遍不太重视以中华传统文化来丰富思政课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学校必须要重视。学校重视,不仅是说说,更要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各个具体环节,要有共识和具体措施。第一,要把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教学的要求,体现到学校的育人目标、育人思路、课程设计、效果评价之中去。第二,领导要亲力亲为,如亲自在教学中带头实践和实现这一要求、亲自主持课题研究等。第三,培训师资。培训一支能够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结合起来的师资队伍,抓好骨干,搞好普及。给教师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经费支持。第四,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还可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等。另一方面,单靠学校主导显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第一,要正面引导学生,讲清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专业发展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重要意义。第二,鼓励学生组织成立“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协会”或“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学习小组”等学生社团,委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或竞赛活动。第三,给学生从事活动以经费支持。
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课内教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可在选修课甚至必修课中进行。如开展课前十分钟读经活动,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同时,还可穿插视频教学,如“于丹《论语》心得”等。课外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对课内教学进行补充。“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比较侧重第一课堂教育,而对第二课堂教育重视不够。”[1]“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依托网络平台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了必然选择”。[2]要把教学的课件挂到网上,还可在网上开设读书栏目,指导学生有选择地精读国学经典,同时师生也可在网上互动交流,释疑解难。另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采风写生机会较多、跟社会实践联系较多的有利条件,实地考察,充分利用社会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中,存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分离的情况,专业教师只管专业教学,似乎与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无关,个别老师甚至排斥、挤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其实,美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事与做人息息相关,没有艺德是难以成为艺术大师的,不会做人,又怎能做好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也是美术专业教师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应互相结合、相互配合,教书和育人是美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同天职和使命。
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首先,要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必修课的教学,如运用中国哲学丰富《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运用儒家伦理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如此可以极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还须借助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热,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以作为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如开设《中国管理哲学》、《国学精选》等。
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美术院校首先应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同时要借助校外资源,可聘请校外名师来校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讲座;也可与综合型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还可组织学生到综合型高校听名师国学讲座等。
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当前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三纲五常、愚忠愚孝等,这些观点在现代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可取。但是,重德、修身、孝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在现代依然有相当的价值。既要反对食古不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要面向现代化,其道德教育要面向今天的思政教育,这样才能“古为今用”。与此同时,当前的思政教育也必须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也存在一个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育人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为此,无论是美术专业教师,还是思政专业教师,都必须注重和探索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结合,指导学生的生活与艺术实践,实现艺术、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三结合。
艺与德的关系。在有的美术生中,往往重艺轻德,认为艺最高、艺最重,有艺即行。还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对从政的人有用;而自己又不想从政,学起来没有什么用。事实上,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有利于自身成就事业。美术生如果不重视艺德的学习,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要使学生明白:德和才一样重要,职业生涯是否成功不单单取决于专业素质如何,有时更取决于道德素质如何;要抛弃对思政教学的偏见和反感,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德艺双馨的人。
知与行的关系。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做到知行统一,能否把所学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历来主张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统一,尤其强调道德践行,反对说一套,做一套。美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绝不能仅停留在知和书本上的阶段,必须落实到行、落实到实践中去。
篇8
一、为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它对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起着推动性作用。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灵活运用幻灯片,使语文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但如果单靠语言文字提供的形象思维,无疑会受到知识、阅历、经历的限制,借助幻灯片,便能化静为动。如《詹天佑》一课,有关工程学知识的设计“人”字形线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对课文中文字叙述理解不够深刻,通过利用移动幻灯片演示,使学生对“人”字形线路有了具体的形象,同时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了火车行使的原理,从而也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确不简单,确实是了不起的工程家。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
《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
利用活动灯片:右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
四、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的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提供的环境中学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让语文课堂真真正正的“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醉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天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充满感情的语言的启迪导引,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比如在教学《春》时,我让学生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欣赏春的画面,效果比单纯听老师范读好得多。
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主办权》一文时,我重映了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视频,以及申奥投票和举国欢庆的图片,在同学的在惊呼声中,我在屏幕上打出了课题:《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主办权》。又因为这是一则消息,学生初次接触,我利用大屏幕对消息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讲解,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在练一练环节,还将我是一名小记者,学生们针对学校开展的田径运动会所写的消息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屏幕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进步。在这个互动环节学生们更大的参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活跃了。
篇9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3)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美术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构建学校美术教育的管理体系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建立系统的美术教育管理体系:校长室——教导处——美术科组——美术教师,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为美术学科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建立有效机制。
2.加强对美术教材的内部人文素质的挖掘力度
作为美术教师,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人文内涵,理清其表现特征,以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成为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①挖掘美术教材中版面形式的人文因素。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始终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美术教材的版面形式,能让你感受到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给人耳目一新,不说内容单看那形式各异色彩绚丽的画面、每一课颇具审美价值的布局构图,就足以使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了。那“我喜欢的颜色”“编织的线”“面具”“飞向月球”让人感受到生活是那么美,生活着是那么快乐,美就在我们身边。
②挖掘美术教材中内容的人文因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这种观念,教材许多内容里穿插了不同时期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画,供学生感受了解欣赏,有质朴的装饰性很强的农民画,有极富童趣的马蒂斯的画,有世界艺术巨匠毕加索的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学习情境,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中能够逐步地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在世界画家介绍方面一年级就有荷兰卡雷尔、法国马蒂斯等,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教育是那么的深入浅出,给予学生一片了解文化的天空。
③挖掘美术教材中课题的人文因素。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四年级美术课《学穿编》,体现了美术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欣赏感受这一环节中,教师从编织艺术的历史文化引入,让学生感受编织艺术的独特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揭示课题。通过观看中国地图,了解祖国是如此广阔,在这片富饶的国土上,有着丰富的编织材料,如竹、草、藤、柳等,数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掌握了精巧的编织技艺,利用各地的材料,编制出了各种各样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活用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激发学生走进艺术的领域,去探究编织艺术的美,认知基础穿编的规律并掌握技巧和方法,发现将经、纬线变化而穿编出来不同效果的图案,运用剪、粘、穿编等方法装饰剪纸作品,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收获成功,让他们了解美,懂得美。
3.培养人文素质的美术教学策略
①创设美景,以美促情。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需要人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最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10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立场坚定,认真学习和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任职期间,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用美好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的政治观念、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甚至言语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诸葛亮《出师表》中有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不恶小而为之。”时时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每一细小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由于本人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能力,能胜任初中所有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搜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结合理论教学从理论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熟练运用多媒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教学效果评价良好,能根据新课改教材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具有独立编写切实可行教案的能力,主动积极参加新课改研讨,独立撰写教育论文。任职期间,曾撰写多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XX年10月《如何搞好艺术创作》,在登封市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中获一等奖; XX年6月,《愉快教学在美术课中的应用》,获河南省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XX年12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在郑州市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中获取优秀奖;2010年9月《对初中美术教材与教学方法的认识》论文刊登于《科技·教育》2010年第9期杂志;同期《深化美术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在《教育经济研究》杂志上2010年9月期刊发,并收入本刊优秀论文库;XX年8月,个人作品《水粉静物》在河南省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任职以来曾指导 刘会丽老师,使她尽快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顺利通过学校验收。
教育工作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它的成败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社会进步。而教师队伍的素质正是影响这个意义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育工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教研工作能力。我能熟练运用教育原则、方法,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正面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注意挖掘教材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经常利用课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尊重学生是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并创造各种条件引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在欣赏《美术是人类文化的载体》的教学中,启发学生观察分析,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进行思想教育和艺术情操陶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爱护人类文化遗产。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带学生到课外写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绘画技能,开阔视野,领悟大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美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个人素质提高方面
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观念,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知识,我于XX年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英特尔教育培训;XX年——XX年参加,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并取得本科毕业证书;XX年年参加七、八、九年新课程培训,信息教育培训。
四、履行职责
任职以来,本人尽职尽责,做好学校美术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教育教学的同时,每逢重大节日、会场布置,积极配合学校设计策划活动的布置装饰工作;开学初、期末,协助后勤搞好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熬到深夜,不计个人得失。任职以来,每年都超工作量,而且从不无故矿课,无故请假,受到领导的好评。XX年11月在郑州市学校食堂建设工作中,由于工作积极、认真、效果突出,被评为郑州市先进个人;XX年2月被评为登封市XX年度文明教师;2010年9月被评为登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竭力于全面学生的特长,自XX年以来,为市重点高中输送大量美术特长生,2010年5月在“爱我嵩山、支持申遗”书画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1)
篇11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赵诗镜在《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赵青在《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并给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这一点研究者存在共识,基本上没有异议。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研究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梳理众多文献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
1.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吴世宁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师范性特点》中指出,多年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过多强调专业技能。著名艺术教育家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3]邱长沛在《关于高师美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强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专多能是师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如专业基础课除素描、色彩外,应增设设计基础,素描课除传统素描外,应补充结构素描与意向素描,在工艺设计中开设电脑设计课等等。葛鸿志在文章《对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的基础上,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应开设美学、美术评论及与现代美术教流相适应的电脑美术和电脑设计,根据未来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手工与美术相结合的课目,如泥塑、陶艺、纸工、金属竹木工艺等课。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4]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2.课程结构中教育类科目所占比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文献提及了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建议。还有专门讨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如何富有成效地开设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文献。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7%左右,学生学习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毕业以后很难当好教师。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5左右。为此,在高师课程中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在增加教育实习学时的同时,可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教育见习—了解教师”“教育实习—学做教师”“教育研习—做好教师”不同目标和内容的三个阶段,以切实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4]杨钧同样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中指出,高师美术课程设置重专业轻教育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并用数据说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研究者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带有普遍性的趋势,艺术领域的改革也积极关注和反映了这一趋势。美术新课程改革反对科目本位主义,关注各课程知识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徐建融在《美术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5]张志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6]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学科综合类的文章出现较少,提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之间融合与渗透将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研究
岳嵘琪、田卫戈在《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中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7]赵胜利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8]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甚关注,教育教学中很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许多“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背景、性质、价值和目标,无法在理念、知识和能力上为将来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造成培养的美育人才与基础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三、文献研究分析
(一)研究成果重复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二)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
篇12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古代师傅带徒弟从小到大手把手教不同,学生是从社会中遴选出来,参差不齐,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和能否成为合格的设计师,就与原先具有的基本创造力密切相关。许多学生并不了解专业,总把艺术设计理解成一种纯粹技能,加上一般美术教育之落后,未使在少儿时期很好地得到自身基本创造力的保存,致使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元素严重缺乏,学生们只注重艺术设计的结果,对设计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尤其是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十分轻视。基本创造力是个人所拥有而未受外界压抑的原始创造能力,它是一个人的创造性品质,如好奇心、想象力、兴趣、自我表现等。它与学校内部美术教育所需要的专门创造力不同,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培养和保存与激发,儿童时期已展示得十分充分,通常表现在与游戏或美术有关的活动中。人的基本创造力潜能基本相同,重在是否得到有效保存与激发,是成人后创造力丧失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是美术教育的两大目标。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是一般美术教育目标,是个人创造性品质的培养,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美术教师。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与艺术设计教育或专业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在于过程对创造力保存与激发所产生的影响,后者看重结果(作品)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专业美术教育必定以基本创造力为基础,基本创造力强的孩子在专业美术教育中也同样具有创造力,一般美术教育的所有环节均存在于专业美术教育中。长期以来,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倍受重视和关注,安心于一般美术教育事业者寥寥无几,取消了从事一般美术教育的全面素质培养,更谈不上掌握保存与激发孩子们基本创造力的手段和理论知识了。
儿童所有的创造都在“玩”的范围里,“玩”对其某些品质如创造性品质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假如儿童未经外界干扰而成长,则他们的创造活动就无须任何特殊的刺激,每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造欲望,而对他表现的方式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可由偏远地区的人来证实,这些人不曾受广告、书籍和‘教育’的束缚,我们在这些人中发现了儿童艺术最美丽、最自然和最清晰的例证。我们必须试着恢复被文明所埋没,用来自由创造的基础。”美术是“玩”的主要内容之一,儿童还不善于以言语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而拿涂鸦绘画来说,就有对情绪的表达、对经验的总结叙述以及对事物的记忆、审美、直觉认知、反思的作用,通过涂鸦绘画的保存与激发。美术是孩子的朋友,他们的语言还不足以表达时便依赖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一儿童来画“洗澡”,画这幅画给他自己提出有关经验体验的许多问题,儿童即使无法画清楚主题,却对自己的经验仔细体验了一遍,作画的过程保存了经验的体验。通过一般美术教育可以了解创造过程对儿童的影响,以及成长各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孩子们在创造时脑子里想的东西,对成人可能毫无意义,却常意味着儿童以自己的经验面对自己,不能想起某些事物时,是由于缺乏对经验理解与阐释,也许他们受过多压抑的心灵相对闭塞,也许缺乏感性。通过美术教育的手段了解他们改变他们,因为创造性的艺术过程刺激了他们的基本创造力。人类的一切科学、人文等知识的获得,都以人对经验的体验能力为最基本条件,否则,经验将无从得到体验,便总结不出知识来,在基本创造力中这是首先需要保存与激发的。
中小学美术,技能教育大行其道,过分看重结果或“成果”,助长名利心,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制造虚假天才少儿,一些老师的专业思维把一般美术教育带上歧路,把孩子的眼睛、触觉、表现,以及秩序感、美感、想象力、发散思维等重要方面抛之九霄云外。一般美术教育事实上退出了初高中教学舞台,基本创造力的保存被严重削弱,埋没在日益强大的习惯性思维之中。不当的一般美术教育导致基本创造力的丧失,造成学生的素质缺陷,进入大学或踏入社会时就显现出来了。教育部倡导在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以弥补这种缺陷,但并未看出明显效果。保存与激发基本创造力,少儿时期要比长大后有效,美术教育“如在儿童早期实施的话,便可能造就出富有适应力和创造力的人;否则便可能培养出虽有丰富的学识,但却不晓得如何去应用,以至成为缺乏内涵,而且难以与环境融洽相处的人。由于感性、思考和感觉,在任何创造过程均同等必要,因而艺术就是平衡儿童的智慧与情感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在高校中进行的一般美术教育,并未摆脱中小学美术教育歧路。缺乏基本创造力的个人,所构成的将是没有创造力的校园和社会环境,然而,有无创造力已成为衡量一个环境开放还是封闭的一个标尺。美术的娱乐性已被公认,却忘记了教育功能,不能只知艺术品可把玩,还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古人对这个问题认识得更清楚,唐代思想家张彦远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当然,今天的教化与人伦内涵已经不同了,但把画与六籍等同,与四季同呼吸,道理是相通的。
学生的基本创造力基本相当。美术教育的实际目标,是让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无论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孩子们长大后,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用于生活和职业。无论一般的还是专业的美术教育,都承担着对创造力保存与激发的重任,前者着重于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对象是广大人们,目的是形成每个人的创造性品质,提高人的素质。后者着重于美术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高校专业院系的学生,目的要培养出设计师和美术工作者。一个人不可能越过基本创造力凌空变成创造性的人才,专业中的创造动力是由基本创造力提供的,所以在专业美术教育中,基本创造力问题更为重要,它关系到专业人才的质量问题。
艺术设计教育属专业美术教育领域。对多数专业学生来说,还得补上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与激发这一课,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就要格外注意艺术设计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可以既当作专业技能的学习又作为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手段。每门课中都隐含着一个创造的自然基础,“设计生产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结合的非常特殊的社会生产部门,它不同于科学研究,也不同于纯艺术创造,设计创造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型学科。”作为未来的设计师或设计工作者,连起码的好奇能力也不具备的话,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强烈的好奇心应是设计师最基本的创造性品质,事实上在孩童时期人们已具备这样的品质。
每个孩子都问过一些出乎意料又看似无聊的问题,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地问个不停。许多看似简单的提问,实际是全人类都还在苦苦探索的问题。好奇能力是我们最终理解世界的最基本能力。所以,在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中,儿童时期要鼓励他们积极地体验各种经验,并借助美术形式表现出来,使经验体验全面而清晰,当孩子们发现美术形式能表达和帮助自己对各种经验的体验,他们对观察事物就有了兴趣,好奇能力也能保持下去了。
包豪斯模式虽还是有很多缺陷,但把基础教学着眼于保存与激发造型直观能力与创造能力,释放出此前被固化教育束缚的能力,这是没有错的。基础课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验到理解再到技能(造型)为原则,首先由直观引感再导入理性分析。另一位教师阿尔伯斯以创造精神为原理,开发以游戏、实验、经验为核心教育方法。可在我们的现实中,学生们严重忽视这些过程,懒得观察,懒得实验,懒得游戏、懒得以大量速写草图等方法进行感性的记录,用一架相机就代替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甚至要求取消“无用”的基础课程。我们在孩提时期强烈的好奇能力在这样的懒惰和偏见中消退了。
不断创新与改造是设计的本质,仅有创新改造的欲望是不够的,关键要有来自内心的热衷于自发变革的能力,被动的变革看似一种动力,实际妨碍了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基本创造力的保存过程中,假如强迫孩子画一些所谓正确的图形,他不但无法完成指令,还会否定原来的表现方法,甚至会强烈地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而沮丧。成人更得不到同情,当被迫去做一件工作时,都会产生紧张和不满,觉得不能胜任时,信心便丧失,自卑感油然而生。于是就会用抄袭应付的手段对付压力。在学生设计作品中出现的抄袭拼凑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好奇的能力埋没了,对任何事物也不可能产生高度的兴趣,所以,当遇到困惑和疑难时,受挫即退,轻易放弃。
我们来研究基本美术教育手段与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在素描中,其作用不仅用于画结构搞分析,更主要的是由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再通过分析、联想、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是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超越,是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实施能力的体现,还与分析能力、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相关。孩提时,一根竹竿可以是马、刀、枪,也可以是金箍棒、宇宙飞船。这种非定性思维被广泛使用在后工业设计中,“当前出现了大量‘无脸面’(无表面形式)的产品、多功能性的异种杂交产品(如带有计算器的表,或带有表的计算器)、丢失产品身份的产品(失去了表达其功能的形式的产品),以及不再被归类于某种单一的东西(如表即表,钢笔即钢笔)的产品。”在非定性思维的启发下,正在以一种更加有机的方式出现。
草图式的速写在设计过程中记录着设计的每一步进展和经验观念的感性体验,时间工具不受限制,是初步构思到完成构想的阶梯。任何设计皆从草图速写开始,是设计师终生受用的重要技能。其中所体现的是想象力、对形式和内容的统整能力和在杂乱中寻求秩序的能力。养成勾画大量草图速写的习惯,可以记录对形体色彩的分析,为设计积累大量感性的图片资料,还可以进行观念经验最新鲜形象化体验,促进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灵感的产生,以提高个人的基本创造力,哪怕是脑中一闪而过的想法,也能立即变为直观的形象。判断力是制约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因素,在想象力创造力上,不存在好坏对错,“判断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与此同时创造力则越来越下降。要消除或克服这些阻力和障碍,有时我们需要同学们暂时将判断力抛开,才能使他们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草图速写能使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忘记判断,无论好坏对错,草图速写都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统一整体的能力能使设计师把没有关联的事物统一起来。现代派画家打破均衡、秩序重新编排事物形象,使人获得新的审美整体,立体派艺术冲破了物质世界一个物体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处于两个位置的状态,把事物矛盾方面统一到一个画面中来。设计师同样要把构思的零碎元素有机地统一到效果图工程图中,还要在空间中把它们统一起来。“整体美感是审美的智慧,它不仅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促进以形象和概念相结合为特征的直觉思维的积极参与,提高了人的反映能力和对智力潜能的挖掘。”
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常以视觉因素来培养人才,忽略了触觉因素所起的巨大作用,罗恩菲德把人分为视觉型和触觉型,“视觉型,即观察者,经常从事物的外貌来接触它们……视觉观察的一项重要因素是:首先,看到整体而不忽略细节的能力;然后,把整体的印象分析为细节或部分的印象;最后,把这些部分综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视觉型的人有把运动感和触觉经验转变为视觉经验的倾向……触觉型主要是一种主观的类型。触觉型的人并不把运动感和触觉经验转变为视觉经验,而完全满足于触觉或运动感本身。”假想同学们都是视觉型而实施的教学计划肯定会挫伤一部分同学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有许多设计之美,更多来源于触觉。如工业产品设计、陶艺、工艺雕塑、木工、装饰等。事实上“在每一种艺术里,都可以看到:艺术是起源于触觉经验而不是视觉经验。”加强触觉训练能深化对造型的领悟。
我们都热爱自己的专业,也希望所学的东西有用,但庸俗的专业主义和庸俗的实用主义误人,前者使我们鼠目寸光,后者使我们急功近利,也就既不注重过程也不注重真正的结果(艺术性、品位、技术含量、美感等)。知识须在艺术方式中得以消化。所以,我们必须站在人本立场,反思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把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和人的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包含在内。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创造力与美术教育[A].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美术教育论文集[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50-59.
[2]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20.261-269.
[3] [日]冈村繁译注.[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9.
[5]徐建融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8-169.
篇13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们美术教师深深体会到,要想教好学生,自己就首先要有过硬的本领,为此,我们在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的同时,花大力气,钻研业务。每周五下午,我们都要在一起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期我们美术老师之间至少要互相听课评课两节。同时,坚持到区里参加教研活动,到美术教学搞得好的学校去听课学习,与外校老师共同交流,把先进的教学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快地把握美术教学新动态,了解美术信息,我们美术组订阅了《美术报》、《中小学美术》、《国画家》、《连环画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刊物。我们从中丰富理论知识,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撰写教育论文。为开展艺术交流,我们利用假期和双休日,到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参观学习,到外地采风、写生,吸取名人艺术精华和创作素材。我校四名教师都达到了本科学历。经过外出学习交流,内部互帮互助,我校美术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在参加全国、市、区级比赛和画展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和整理教学资料。现我们在努力争取申报课题、立项,为教改教研多做贡献。
二、向40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有特色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关键。为此,我们针对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摸索出一套适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美术教学方法。首先,我们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时,我们备教材内容、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实际,对整堂课进行全面铺排、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爱动、注意力难集中,结合这一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游戏,融于教学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到美术知识。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稍稳定些,但自制力较差,理想处于萌发时期,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把一些美术家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促使他们树立科学与艺术的理想,把学生兴趣激发到美术学习上来。同时利用音乐、投影、录像、电脑英特网等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思维,丰富想象力,开拓了艺术视野。第三、注意安排合理的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边教、边学、边讲、边练。上课时,教师一般用10-15分钟讲基础理论,大部分时间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我们边发现问题,边给学生纠正。使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练习中提高绘画技能。通过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第四、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融汇健康教育。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捕捉健康教育的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例如,我们常在教学中,给高年级学生讲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让他们根据故事情节绘画,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工艺,创作一些手工制品,这样就充分发挥了美术教学陶冶情操的功能,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培养良好的性格、智能、品德,促进学生完美健康心理结构的形成。
三、突出重点,抓好尖子学生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注意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想尽办法,采用多种措施,抓好尖子生的培养教育工作:
1.成立美术课外活动小组,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1个小时,组织尖子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指导学生订阅美术刊物,加强理论学习修养。培训美术技能,进行美术创作。一学年下来,我们组织了50个学生,坚持天天放学后,不计报酬地进行培尖工作,累计时间有四个月。
2.组织美术小组的学生外出写生画画。近年来,我们带学生到儿童公园等地写生达五、六次。通过写生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实能力、观察力,为命题创作收集了生活素材。
3.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开拓艺术视野,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定期在学校举办学生画展,在走廊,楼梯悬挂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此外,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保护儿童的创作热情,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去画画,发挥其想象丰富,立意鲜明,表现大胆、天真稚拙的特点,画出有个性的作品,防止用成人创作的要求和模式限制儿童的创作,充分发挥了艺术民主和教育民主。
通过师生的艰苦努力,使美术小组的学生在现场写生、命题创作、手工制作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四、努力完成学校宣传等各项工作
美术组教师认真努力出好学校的宣传栏,搞好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多次协助学校的音乐组、体育组搞好学校的大型文艺演出、体育节活动,经常帮助大队部、德育处工作,配合完成教导处的工作,辅助学校人事、校医的工作。对于学校的工作,不论是分内还是分外的,我们都努力保质保量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