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职教师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职教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职教师论文

篇1

1.3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既是真实的,又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反对任何臆断和先验的东西,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有尊重科学事实,依据事实批判地思考的态度。还要有严肃认真、客观公正、敢于创新、独立思考、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

1.4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在设计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时,探究过程要有学生独立的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尽量让学生的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学习不再是为取得好分数或父母、老师的表扬,只源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2.在中职教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2.1是由我国中职教的培养目标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这说明了中职教不是单纯的能力教育,它还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关怀和尊重,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在中职教中,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二者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共同构成中职教的统一的培养目标。要达到此目标,只用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法已经力不从心,必须运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法。

2.2是由我国中职教的现状决定的中职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如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生源质量下降,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毕业生质量下滑,就业困难,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校生厌学情况突出等。为改变如此窘境,中职教必须改革,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不错的选择。

3.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3.1教师要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多种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掌握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探究式教学。

3.2与基础教育一样,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专家编写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中职教教材和教辅资料。

3.3政府要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投资建设合格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电子阅览室等,购买开展探究式教学所需的物品。

3.4设立奖励制度,对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教师和学校,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肯定成就,激励他人。

总之,探究式教学给当前教育事业注入“活水”,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尽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资料

[1]《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郑金洲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篇2

(二)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性需加强

现在中职院校校内培训和组织参加的校外培训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比重过多,针对中职教师特点的专业技能操作培训和解决生产一线难点问题的实操能力的培训项目流于形式,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的培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待创新。

(三)继续教育机制需完善

。目前对中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稍显不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资金更多是学校承担,来自企业的外在资金资助较少,对优秀学员的奖励没有,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参加国外交流、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后,培训结果无法体现教师素质提高的实况,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未建立。

二、中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这不仅成为中职院校继续教育可行的改革方向,也是难得的发展契机。中职院校要遵循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特色性、针对性、超前性、实用性、自主性的原则,创新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培训模式和健全机制,推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教师作为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学校的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起“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把建设好教师队伍放到重要地位来筹划,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从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健全奖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中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制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训教师队伍。

(二)深化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中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需要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对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要侧重加强学科的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一线的攻难课题。对青年教师,除加强上岗必备知识的培训外,要积极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教学实践和培训中,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对广大教职工,则要鼓励其加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和专业技能操作锻炼。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校内培训模式、网络或自考学历教学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下厂培训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这些主要培训模式要最大程度地依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课堂、网络教学,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学校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积极搭建继续教育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广大教职工可以分享继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对下厂培训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再学习的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分开的培训模式又可以有效整合,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四)健全激励考评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职院校在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下,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引进企业的赞助资金和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更多种类的继续教育。要对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加强考核评估,对培训教育转化成果的教师要加大实质性奖励。要做好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工作,有效开发出省、市之间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平台,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篇3

二、语文教师理论素质的基本内容

所谓教师理论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一种素质。教师理论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认为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语言表达能力、兼顾掌握其他学科的内容、促进增强写作能力和锻造培养解读语文教材的能力。

(一)塑造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标志着一个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水平。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师具有了专业的理论文化知识外,还需要运用一个手段和途径把文化知识传播和表现出来,这就依靠和凭借一个传递工具――语言。可以说语言是所有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因而,语文教师要掌握语言的艺术和规律,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具体,而且还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质,在不同文体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觉效果,如状物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豪情满怀,说理能使学生由衷折服。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称职的“语文教师”。

(二)兼顾掌握其他学科内容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就在说教师理论专业素质的高低水平。教师理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发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各类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只是钻研本专业的知识,还应该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专”与“博”有机的结合一起,相辅相成的统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信息时代,需要多媒体结合的人才,教师在这个行业里因受时代各方面的影响只能加强自身多元化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的多面手,这样才能够给学生知识的启迪,做到一个博闻强识,思维活跃,逻辑严密的人。

(三)增强促进写作能力

作为一位合格称职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有着比其他教师优越的特点,自己是否可以写得出精彩的作品或文章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理论素质高低的象征和表现,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师却没有多少能创作出出彩漂亮的文章,而现今语文教师的现状更严峻,已经没有多少语文教师可以示范去写作了,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在批改和评论学生的文章。如果语文教师可以以身作则示范给每一位学生,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起到了指导性的针对作用和效果,学生看到老师动手写作,可以激发他们写作兴趣,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全过程。

(四)锻造培养解读语文教材能力

篇4

职业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等随着赶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先驱者,富勒(FrancesFull—er)在《教师关注问卷》中提出了四个阶段:任教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使人们认识到教师是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

在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研究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1985年提出的周期动态模式,他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966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第一次正式认可教师职业,将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应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要包括:职前知识、技能的准备阶段、在职实践阶段,而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是在职的实践阶段。

继续教育的重点就是,提升中职教师在职时的知识、情感、技能,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只有认清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才能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要实施“青蓝工程”重在培养引领教师全面业务达标;对于中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质的飞跃,通过专家引领、校企合作培养“顶梁柱”;对于处于稳定性和停滞阶段的中老年教师而言,要通过“传帮带”形式激发其积极层面。由此可见,认清到职业生涯理论中的普遍规律,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生利主义是师培宗旨

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利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物,如农业生产出谷物、工业制造出各种器具等;二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事,如商人通过商品流通使商人和顾客互通有无、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就是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本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陶行知认为建设一支有生利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在对“生利主义之师资”的论述中,他指出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合格教师,第一,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也就是必须具备从事职业的实际本领或者专业实践技能。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学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没有学识作为经验指导,便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授法”,也就是教育方法,不同的专业各不相同,职业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及教材的性质,教、学共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职业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论述中,陶先生指出三种方法:

(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生利的经验、学术与教学。

(二)收录职界之杰出人物教以生利的学术与教学。

(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成长为职业教师。

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支生利的师资队伍,而生利的最直接经验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师而言,每年都有50个学时的企业实践要求,这一规定较好的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意图,达到了培养生利之师资的目的。因为专业老师进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企业生产与研发,能带动与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便于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快速成长。其次,企业的技术专家也可以走进校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企业骨干还可以参加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参与研讨、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是中职校所迫切所需的。

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解决职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设备的资源共享,老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对于今天的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做好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赛、创新大赛的同时,重点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的投入,对企业进行对口培养,让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专业教师的生利之经验,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要求,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句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承担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迟,这些因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才能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师培之路。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胡国枢主编.陶行知词典[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篇5

在中职历史课的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是走出现在中职历史课教学困境的一次有益探索。那么,在中职历史课的教学中,如何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呢?实施分层教学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有兼顾其他层次学生。保证学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教师要精心设问,把握课堂提问的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各层次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思考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重巡视辅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学困生多采用表扬评价,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及肯定,慢慢减少对学习的排斥感,从畏惧、厌烦学习变为愿意学习。学生一起将战国七雄的内容改编为顺口溜“东南西北到中央,齐楚秦燕赵魏韩”,这样一来,很快就把这七个国家的名称及地理位置给记住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学优生,启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得出相应的历史规律。

三、课后作业

为了在教学里做到“学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学生作业要运用阶梯原理分层布置。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和降低作业的难度。对于学优生,教师要增加他们的作业量并提高难度。分层训练,达到了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如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一节,布置作业时,我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设置。对于学困生,要求其从书本上归纳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措施;对于中等生,要求其归纳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措施和特点;对于优等生,要求其归纳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措施和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后辅导

篇6

2.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设施下,教师只能通过板书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掌握重要的理论要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主动的,并且也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于政治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而这些内容不仅没有包含在教材中,而且还是考试重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网络上的内容以视频方式讲解,例如,有关“中国梦”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将有关“中国梦”的相关内容打印出来,让学生提前了解“中国梦”的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的同时,还能通过视频加深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

3.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有效施教

教学评价机制即分析政治教学的效果,我国很多中学在这方面管理都不够完善,缺乏对政治教学的评价机制,部分中学采取的是预估机制,但是与行政管理相联系,缺少对学生角色的关注。因此学校应该完善对任课教师政治教学的评价机制,例如,对教师的出勤状况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主要通过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操作,构建出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为政治教学进行评分。另外,学校的评价机制也可以从课堂的气氛,师生之间的感情等指标进行相关评价,从而完善政治教学的评价机制。

篇7

二、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加强实验操作技能

通常,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克服实验恐惧心理,对化学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当学生不懂实验操作的时候,他们会怀有恐惧心理,唯恐被化学材料所伤害,做实验时畏手畏脚。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教育。例如,告诉他们:强酸、强碱虽然在理论上有较强的腐蚀性,但是在实验中只要大家按照规范科学操作,危险性会非常小。而且实验中使用的实验材料已经被稀释,即使肉体接触到,只要及时用清水冲洗,对人体就不会造成伤害,何况实验时会戴胶皮手套,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操作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就基本消除了。在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方面,只有让学生多加练习、熟能生巧,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胶头滴管的使用和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面,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勤抓常练。一般而言,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理论偏多、实验偏少,这导致学生的实验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则时间更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采取每堂课都让学生进行实验练习的方法。例如,药品的取样、胶头滴管的使用、酸式(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溶液的配置等。由于这些实验材料容易携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常练习是可行的。取用固体粉末药品时,不能有丝毫药品洒在桌面上;滴入试管的液体不能触碰到试管壁;滴定实验时要很好地控制液体流量。学生要想掌握这些实验操作技巧,必须反反复复地练习,才能为以后更深一步的化学实验打好基础。

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绿色环保行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化学实验操作基础技能后,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绿色环保行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化肥厂、农药厂及造纸厂等,通过参观活动给学生渗透最前沿的生态保护理念,还可以带领学生针对一些化学类工厂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等,让学生利用实践推进环保活动。此外,学校可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开展有关环保知识的讲座,让学生接受环保理念的洗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从网上查询有关的化学知识。例如,在一次制取氯气的实验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对制取完氯气后多余的废气,应如何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收取。然后,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如何对汽车尾气进行收取才能不污染空气的相关知识。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结束语

总之,以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绿色环保思想意识的教学举措,符合绿色化学的内涵,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给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理念,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行动中践行环保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配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现代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观念,动摇了教师“满堂灌”“控制练”“考法宝”的教学方法体系,出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整合统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的支架式教学法,作为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在处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灵感来自于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通过在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脚手架”,利用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即“支架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支架式教学法是以支架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其能够获取直接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支架式教学方法下教学,教师对学生的需求要能够及时地给予支持,即搭建“支架”,若没有必要时就及时隐退,即撤掉“支架”。搭建支架作为基础,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设计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做出诊断,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一段距离”,即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前者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由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其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最近发展区会在学生解决支架问题过程中显现出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来搭设支架,运用材料、规划、直接干预、介入等方式来调整教学支架,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搭建支架。支架的搭建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展开,将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支架问题中,形成一级“支架基地”。该支架基地的提出应该是能够覆盖到课程的主题,然后再对支架基地中每一支架问题进行分解,形成若干子问题;②进入情境。先将学生引入支架中的最末级子问题的情境中,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或介绍类似概念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③独立探索。教师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要不断地重新搭建新的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中逐步攀升。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放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最后达到使学生能够脱离教师的引导,而自己在概念框架中自主学习;④协作学习。当学生讨论的问题出现多种意见相互矛盾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学生会对当前所学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⑤效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

3支架式教学法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在螺旋式教育模式下,不是将课程仅仅作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去教学的,而是每个知识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而这层关系则需要通过支架式教学,由简至难、由点到面循环上升的连接。因此,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如何选取支架点

搭建支架的关键点在于寻找最近发展区。但问题支架的选择不应该建立在现有的发展区内容上,否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使支架式教学流于形式;同时也不应该超越发展区,否则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导致放弃学习。因此,可以根据式进行量化选择合适的入手点。

3.2如何设置情境

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包括问题难度、呈现方式、提出时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创设的情境也不同,主要分为理论性情境和实践性情境两种:①理论性情境是以概念为主的新知识或以研究为主的知识,如财务会计课程中概念的介绍及科目的设置。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节目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将教材中的内容通俗化,通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类比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思考的动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反馈、暗示、指导、解释、示范、提问等工具,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②实践性情境是以应用知识或实习、实训为主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实践内容搭建问题支架,问题支架要使难度由低到高逐层加深,全面、细致地进行综合教学。教师可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等途径,尽可能地创设仿真的实训环境,使学生能够以职场人的心理进行学习。如财务会计课程中,业务处理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未来教室”(StarC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重点在知识的重复性和延伸性,因此在情境的设置时,要注意知识在跨越式的螺旋上升过程中情境的转换与连接。

3.3何时拆除支架

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支架后,就要考虑适时退出,即拆除支架。拆除支架的目的不是停止对学生的帮助,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留有自己探索、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去思考,从而发挥其主动性来提升能力。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缓慢”拆除支架;而对于实践性知识,只要学生一上手,教师就可以尝试撤出指导,让学生自己探索发展。

篇9

一、中职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合

对学生美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在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上进行发展,自古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道德素质与高尚情操的培养,著名思想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及其重要的,美能感化生活,熏陶本心。

中职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工具的使用、审美的实施与思想的层面三个维度构建的学科。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理应从美学规律出发,教育学生从教材中感受美、从生活中创造美,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作为最终标准,不断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探讨中职学生接受审美教育迫切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在入学时门槛较低,入学分数不高、文化内涵与审美素养也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年龄相对不大,心理与生理发展不成熟,对美的追求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的从生活中发现美。如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用美的魅力与审美的乐趣来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内涵。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教师自身具备审美能力

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想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就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双眼,要想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思想观,是他们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要靠教师,所以对中职语文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强,他们在教学中、在教材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挖掘出更多更美的东西,就能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审美行为,就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美和创造美,就能真正达到谛造美育教学、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立足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仔细研读中,笔者发现很多美的因素包含在字里行间,在教材选文的形式上,诗歌具有韵律美,散文具有神态美,小说具有情节美、议论文具有理性美、说明文具有内容美。从内容上看,有山水景物之美,有人文物状之美、有科学文化之美……而想要让中职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这些美,就需要教师为之创造有力的教学环境,反复熏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文选品味。给学生选择审美感染力强的文选,实施板块教学;巧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导学生感受美。美的事物需要发现,对于感受性不强的中职学生,教师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中应多下功夫。教师应学会利用现在化设备制作精良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离骚》时,就应该在教案PPT中加入古琴奏乐来增强感染力。

(三)重视教材,挖掘学生对对美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中对美的发现是建立在文本的深入剖析之上的,想要发现美,必须植根教材文本,精研字句,选择切入点深入探讨美学价值。在教材的深入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例如小组研读,集体讨论的方式、学生自主研究,教师解答疑问的方式等。教师立足文本,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教材,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内涵意蕴,就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四)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审美,能够艺术的生活,所以,教师审美教育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拥有创造美与表现美的能力。抽象的美如果想要灵活的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多写与多说。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感受美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作实训,对发现文章中的优美之处加以模仿。这种多写的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美有更深的了解,又能够对学习到的美加以运用与创新。多说与多写类似,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与权力,可以通过学生演讲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学到的美,也可以通过课堂小品、相声或者广播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展示美,这种互动形式的效果比教师一人课堂教学更为显著。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帮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上有重要作用,在社会意义上,语文教学更担负了学生审美教育的社会使命,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与学科性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 在具体教育实施中,应结合中等职业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要求中因材施教,依托不同的教学条件在教学环境、语文教材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发展成才为具有审美能力、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然而相形之下,中职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却全然是另一番景象,其地位可谓是一落千丈。

首先是在观念中遭到削弱,学校以专业技能教育为导向的方针不可避免地冲击了语文课的重要性,长久以来便形成了一种观念:中职学生的成功表现在技能上的全面与精进,动手能力强,能解决具体的技术操作问题,这也是他们将来能否在社会立足的决定因素。至于语文课上的诗词文章,阅读写作,因其并不直接或者外在地体现学生的素质大可忽略。如此看来只要学好技术,毕业之后能胜任某个岗位,就已经是社会的有用之才。这种功利思想蔓延的结果,表现在刻意削减和压缩语文课课时,这使得语文课成为了补丁课,用来填充专业课之间的缝隙。而且在教学考试考察中同样淡化了语文考试的严肃性及重要性,并且没有一个严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察标准,这些都使得师生的教与学失去了重要的参照标准及努力的方向,在导致无所适从的同时自然走向散漫与怠惰。

其次是在实践中的被全面边缘化。中职教育能有今天稳扎稳打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局面实属不易。在普通教育的重压下艰难地走过了一段坎坷之路,要改变大众对于中职教育的偏执看法,就不能不开辟一条特色之路,与普通教育的精英与理想相比,我们拿出了现实的战略。直面现实,在科学与技术竞争的经济社会中紧跟潮流,脚踏实地,练就一技之长,以此作为我们立足社会以及将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起点和基础,这种观念非常正确,它契合了当前的形式,以一种负责任的积极应对的态度去开辟一种介入社会的方式。在这些年国家的重视及不间断的大力度的引导与扶持之下,在中职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坚守与努力之下,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中职教育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在不断加强,品牌效应也开始出现,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也在实证教育的成果,并且引领着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与趋附。

这种以实用功利为导向的方针政策对于中职教育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对应这一目标,中职教育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慢慢建立了一套技能考核的制度与举措。各个专业都相应地拥有了各种实验实训基地,稳定且较为科学的课程安排,重要的是还有了省市各级技能竞赛的程式安排,检验与考查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对专业老师与学生也是一个极大的鞭策与鼓舞。但这种优越的制度安排对于文化课尤其是语文来说却是薄弱甚至是阙如的,囿于观念的影响,为数不多的几个竞赛活动也是因循守旧,毫无创意,其广度深度都是不够的。这种情况无异于从另外一个方面打击了文化课老师的自信与自尊,以致于课堂上没有变革创新的教学激情,只是当做一种任务来完成。另外从学生方面来看,中职学生文化课功底薄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前述情况之下,学生因文化课学无所成以致厌学甚而弃学也就不足为奇了。综合几种情形,文化课尤其是语文在中职教育中已然被边缘化。

当然很多中职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对其危害的认识。譬如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形成,忽略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而影响到学生将来进行技术革新和继续进修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并最终导致学生厌学的消极局面。这样的论说都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然而我以为,除了上述消极影响之外,从最广大的成才成人的角度来考虑,也许我们还应该从一个更深刻的意义上对它进行探讨。

毋庸置疑,语文是一个涵盖很广的科目。形式上它注重理解与表达,但其内在的品质却是从各个学科抽象与综合而来的逻辑与思辨的色彩。对应在未成年学生身上,它便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建构与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担,在这一点上,即便是在高考指挥棒约束之下的普通中学教育中它也是功不可没的。换句话讲,在语文课的潜移默化之下,学生已然在自己的精神层面与世界对话交流,并在碰撞与重组中形成自我的看法和认识,达成一种契约。那么,一个既普遍又抽象的事实便是,如果我们今天让语文教育在中职教育中被边缘化甚至缺席,明天我们拿什么来保证我们的学生与社会,与这个世界讲和?我们又拿什么来保证他们能坦然接受自己,心平气和地生活?我们又如何能告诉他们认识人生的大美,善待所有人,让自己的人生丰满圆融?

的确,这样的论说容易被指为大而无当,空泛苍白,遥远得不着边际。但也许我们能静下心来细细思考,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不少中职学生在挫败,自卑,迷茫,歇斯底里以及随波逐流中在虚掷宝贵的光阴。中职教育的初衷不就出于此么?即便不走传统的高考之路,我们也能让他们成才成人,成为有用的合格的公民。

当我们在这样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也许我们才能正确不偏颇地给出我们的解决方法。

我们的许多同行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在问题产生的源头上给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极有识见的建议,譬如教师要积极更新观念,明确责任,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展课外空间,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气氛。也提出了很多语文教学的原则:方向性,工具性,学用一致等原则。然而在此我只想强调一点,语文的确是工具,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口头语书面交流的工具,但我们决不能滥用这种工具性原则,毕竟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一种底蕴,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这种关系的理解和表达,是学生个人的修养,是蓄积在其内心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更是学生将来取得更大成就的精神助力。毕竟,这世上手艺人很多,艺术家却相对稀少。

参考文献:

篇11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它既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也对课程编制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中,课程目标是以培训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以某某培训基地会计专业教师国培课程方案为例。其培训目标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熟悉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进一步增强其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感;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现代教育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流派;拓展本学科知识领域,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本目标针对的对象是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使其能独立承担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成为专业带头人与教育教学专家,进而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家。但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国培项目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些定位过高,理性太强的培训目标一般难以实现。参与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从层次上看,有新入职的教师,也有能力提升教师和骨干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在需求上是不同的。而当前的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确立目标过份依据社会需求,忽视了中职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教学对象;二是目标的确立主观性太强,培训需求分析缺乏梯度和层次;三是培训需求分析有许多属于无效的需求、同质的需求,造成培训目标中存在不必要的培训与重复交叉的培训。

1.2课程结构的开发单一,缺乏内部的逻辑性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课程结构有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之分。课程的实质结构决定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性质,形式结构影响课程的外部存在形式。”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培训基本上是国家培训课程—统天下(教育部指导性课程异化为指令性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不够;必修理论课程过多,选修课程、实践性课程开展不够;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不足;同时,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也不够重视。国培课程方案基本都是分为四大板块: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企业实践活动和分组研讨与教学演练。形式上课程设置兼顾了教育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十分丰富,但其中大量的课程是关于教师通识方面的内容。再观察课时分布: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为80学时、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为160学时、企业实践活动为160学时左右、分组研讨为与教学演练为80学时,这体现了职业教育技术性技能型特色,还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具体看小的课程安排,如“企业实践活动”在160课时里大部分都是以观摩为主,真正动手实践的少之又少,对于这么重要的模块是极不合理的,而“新会计准则解读”虽然很重要,但是单独占40课时,就未免太多了。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受到培训方、受训方以及实践单位工作日程的影响,实践课程各模块之间机动性大,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这些都是今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中应该加以关注的。

1.3课程内容的开发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

过于理论化的教学,虽然具备一定指导意义,有助于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但是受训教师觉得与他们的教学实际距离太远,学习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模块也基本都停留在专业的理论之上,技能操作训练培训很少能达到熟练的级别。企业的实践课本来是非常具有实践锻炼的一个模块,但因时间的限制,以及企业本身的机密性,教师很难真正参与到真实的岗位中,所以实践课也基本流于形式。

1.4课程实施方法传统,模式单一

职业教育主要传授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实际上就是岗位操作技能,需要用实践的方式教授,而且许多默会知识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感悟的[3]。所以职业教育有很多特色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可是在中职师资培训中基本还是以讲授法为主。虽然安排了分组研讨与教学演练这个模块,包含有座谈、分组讨论、演练、观摩和比赛五种形式外,其他基本上都是“动嘴不动手”。课程实施方式过于强调学员对预设课程的适应,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培训内容,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不够,忽视了学员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当前中职教师在教学能力、学历层次和专业发展能力上的先天不足,因此他们更需要直观、形象与实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多样的课程。

2.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策略

通过对上述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和研究,有必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来加以应对。

2.1转变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观念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通过教师的在职培训,加大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引导教师做好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教师职业的信心。其次,专业教师要把在职教育作为提升自己的手段,增强在职教育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在职培训的课程开发中来,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质量观、教师价值观、师生观等得以更新,帮助教师建立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以提升其专业能力,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2根据教师培训需求确立课程目标

专业教师的培训目标是工作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包含:了解职业教育本质特点、能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能把握教学节奏能独立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一个详尽的课程目标,很可能导致培训不符合教师的实质需求,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既取决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又取决于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时,首先要进行市场分析。近年来就业市场发展表明,中小企业是中职会计人才的需求的主体,行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就是中职教育的具体目标。其次,必须进行会计职业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分析。进行会计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在职培训课程内容的就更具针对性。通过调研可知,用人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除了具备会计专业能力以外,还包括相应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开发中应根据这些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确定教师在职培训的课程目标。

2.3加强在职教育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培训的内容应具备实用性、实践性、研究性和差异性的特质。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是指针对教师受训前的实际教学能力状况,根据其能力的差距来设计培训内容,使受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的实践性是指坚持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突出培训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让教师获得熟练的实践能力;培训内容的研究性是指在培训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探讨式教学,通过理论课程的研讨和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学,使受训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高效的传授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的差异性是指要考虑到因区域性发展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应预先了解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掌握教师的需求,针对教师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培训计划或组织形式。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应结合社会经济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重点加强实践技能方面的课程,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同时,企业和行业协会也应该参与培训内容的设定,根据本行业当前的热点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基准设计课程,让教师的实践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实现培训的有效性。

2.4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模式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方案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过程,是整个课程开发工作的中心环节。职教师资培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以受训者的教学能力为基础而构建的,而如何达到这种预期课程目标,实现预期的教学内容,只有按照培训教学规律和会计专业的内在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培训教学,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完成教师在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培训课程的实施应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模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培训模式要求在课程实施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目标,每个任务又可能包含若干项目,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受训教师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和启发将问题加以解决。采用这种培训课程的实施模式,培训单位教师的教学与受训教师的培训都是围绕着一个个任务来完成的,因而受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即可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并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实践化,从而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会计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要紧紧围绕能力培养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其实践能力。

篇12

 

从学校教育制度、教学组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我教育,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不良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自觉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进而完善自我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可以促进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思想进行约束和规范,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所有自我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学习的技能,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生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和控制。中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所以语文教学在中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结合自我教育理论机制,造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的启发,让学生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其教学中固定的教学要素,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作者在某种情感下创作的,在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也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在社会、世界这个大环境中人是不可能没有情感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也需要情感,需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表现,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领悟,是对名言名句的喜爱,然后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接受语文思想的感染,进而实现自我教育。

 

(2)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实现表现的各种意识,例如比较意识、思维意识等等。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思考,清楚的认识自己品质,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对自己的行为、思想等进行约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产生的各种意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表现,先有自我教育的意识,然后产生自我教育行为,最后获得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表现在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表达是教师向学生传达教学知识,学生进行知识的获取和输出,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表达,其实是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活动。从学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思想表达中,可以看出这是自我教育实现中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价值。

 

3、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理论机制的实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理论机制,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理论机制实施的策略有:

 

(1)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较差,没有实现教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在教学中,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甚至在语文教学中,使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确定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实践,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等进行指导,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帮助,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留置一些时间,让学生资金安排自己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改变语文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教,而轻视语文教学中的学,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将语文教学的方法改变。

 

(3)实行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行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保证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我国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在语文教学评价中,采用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语文教学评价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无法将自我教育实施到语文教学中,为此需要将语文教学评价方法改变,采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方法,公平、公正、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重视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教育理论的实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篇13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它是知识能力的内化和升华。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现代基础教育。它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成人的社会化、现代化为宗旨,以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为核心,以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使学生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的现代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对劳动者所要求的各种必要的要素质量都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和高度,使受教育者都能真正受到最佳的和最全面的教育,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个体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改的主题。从整体意义上出发:“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将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力。因此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讲求学到了多少知识,更不是学科成绩的高低,而是是否学会了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会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否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观念,是否具有随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随时面临选择,社会不仅需要有各种知识结构和各种才能的人,而且需要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有健康的体魄。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有判断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能力,这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品质。所以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不少教师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形成“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观念难以自我突破,因此,学校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培训广大体育教师,使教师弄清什么是素质,为什么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行素质教育,使其提高素质教育的观念。教师要积极面对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不同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理论学习,使学校体育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推动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施教过程中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以适应新世纪教书育人的工作,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2、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其基本意义在于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在体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的参与体育活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主体性有目的的活动中才能完善和发展自身素质。教师在加强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同时,认真对待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尽量选用各种趣味性、竞争性、实用性、易学易练的项目,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主动的发展。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既要增强全体学生体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也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教师工作的本质在于创造。教师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及所授课的内容,善于发现并采取措施,创造具有求异思维气氛的情景,提供途径,指出方向,通过灵活的、恰当的“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多向思考,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还要成为师生交流情感、产生思想交锋、阐明个人观点,展示个人才华的主阵地,使学生的智力灵活性得到高度的发挥。

在体育教学中把学习一种新技术、新技能当作一个问题去唤起学生新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对新技术、新技能才会感兴趣,印象深,使学生在激烈的撞击中溅起疑问“火花”。

创设问题情境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既可以采用“启发式”,也可以采用“游戏式”和“发现式”,既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个别同学,安排诱发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以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有意识的鼓励学生求异意识,注意教学的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提高发散思维的数量和质量。

(2)在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基础激发和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受到锻炼、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系统、规律性的教学内容,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是盲目的学习和重复练习,而是有思维、有目的的活动,就能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既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例如:在田径课教学时,提出了“后蹬跑和跨步跑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让学生考虑,同时组织学生观察这两个动作,学生很快发现跨步跑的后蹬角比后蹬跑的后蹬角大,跨步跑的摆动腿的大腿比后蹬腿的摆动腿的大腿抬得高,跨步跑时整个身体腾起高、重心抛物线轨迹也大,进而让学生考虑两者的作用。经过提问、观察、思维,学生把两者区别弄得很清楚。学生从理论上弄清了问题,在技术上也进一步得到提高,使智力与能力也从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3)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产生创造性效果。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更离不开逻辑思维的能力,它是在逻辑思维不断发展的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只要引导得法,每个学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教师把原则、方法、注意事项讲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去发挥,不管水平如何,通过开展趣味活动,调动女生的积极性,终归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这种要求已变得更迫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了大量具备良好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专项人才,不久的将来,定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当代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