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师大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大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大学论文

篇1

2.关于教学。

教学模式或方法已经从启发式发展到引导式,再到探索式或研究式的发展过程。从另外一个视角,由第一个阶段,纯粹的传授知识,发展到学生与教师讨论、互动的第二个阶段,再到第三个阶段,师生、生生、校内、校内外和国际化互动。促使学生和教师质疑和批判,挑战权威和未来的态度。好的教学不仅要有非常良好的硬软件配置,也要有精确、完美的教学设计。良好的硬软件配置,促进各类交流。最佳的设计,教育者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究和学习。包括,如何最佳地发挥硬软件平台,优化和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特别是明确教学体系或课程的真正意义、目的和作用。

3.关于考核。

一直以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或者水平,多数都以结果考核为主,且多以闭卷或开卷考试为主。但是分数可以代表素质和技能吗?我们如何去评价?因而,伴随与国际更深层的交流和学习,学生考核从结果考核,变成结果和过程的混合式考核。此外,鉴于过程考核的时间长、准备复杂、层次深,必须建立可行的考核制度。

二、教学的手段

1.原始手段。

教育最初来自于基本无外部手段的听、说传承。伴随人类部族或部族间的各种交流增加,通过石、板刻画传授和流传知识;后期文字和造纸术发明逐渐开始以树皮等记录介质传授知识。总体来说,手段较为单一、信息较少,知识面不广,获取过程间断、简单和范围很窄。

2.视听手段。

当今社会,人们不断开发、设计一些适合教学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从黑板、实物体、冲洗照片和幻灯卡片播放的视觉手段,逐渐发展到图片和影音集合的视听技术。信息量大量增加,图片展示和影音传递。但是,局限于一定范围,信息展示和拓展的速度较低,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不多。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知识量和信息传承的递减、扭曲过程。计算机辅助手段。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制作、丰富的图片、影音和动画已经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教学的短板。丰富的知识量,快速的展示,细节的示教。教学的讨论开始增加,新的设备是大学教育可以更直观和清晰,甚至复杂的知识也能实现简单、明了的表达。然而,多媒体教学知识量过大,学生消化吸收较慢或不足;其次,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新。教科书、课件和影像,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等,被区域或国家的无形界限所约束。怎么拓展到国内外这个更大的环境,怎么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掌握最实用的技能,实现素质提高,是当下的任务之一。

3.网络辅助手段。

最近几年,群体、多校、多层次和类型信息的多元化网络教育开始冲击传统的大学教育,这就是MOOCs的发展。我们是否可以直接引用,还是有一定取舍的改进。它的高辍学率、非面对面的交互、高重复率作业下不易控制的评价考核,以及高水平硬件设备:宽带、便携的终端电脑。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来的太快,需要多长时间去适应它,以后的教育又何去何从?不论技术和手段如何发展,一个总的目标是不变的:开放性、混合式、数字化、网络化的混合式学习;紧跟和超越现有技术和知识,发展在线或不在线的交互学习是今后的趋势。

三、教学的细规划

在大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硬软件基础上,教学规划是在教人成人的明确教学目,和解惑•传业•授道作用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过程和内容,课程考核,构建课程教学一体化。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提高技能,训练成文明人的素质。

1.关于课程体系。

面向能力培养,引入外校或外部的优质教学资源,构建适合本校、本区域、本国乃至国外的教学课程体系设计。还应注意两个方面:量的问题,即课时量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质的问题,即学生获得、提高多少,如何可操作评价。

2.关于课程教学。

以后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做主体学习课程知识,教师辅助和提高其技能训练和素质提升。因此教育者需要做到的是:明确课程教学目的、目标和内容,以及每个部分和整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可操作、准确的授课过程;可行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总之,教育的大发展,课程教学基本都是趋向于面向能力培养的过程。首先,无论主干课程或者辅助课程,小班或者大班授课,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其次,课程教学同样可以用科研发现和实施完成的方法或模式来实现,设计成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第三,从简单的师生互动,再面向素质提升的师生、生生互动,师生和生生协作共进。最后,好的课程教学需要经费和硬件的后盾支持,需要最大化地发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网络公开课程等资源。

3.关于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过程。第一,依据专业教培方案和课程体系层次,设计好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性实习,由基础性实践到拓展性实践的逐步过渡过程,最终走向层次化、系列化、模块化、趣味可视化、可研究拓展化的实践过程。第二,为了激发兴趣,在一个具体的实验或实习中设计循序渐进的分部实验或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成就感,进而激发其探究深层次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第三,提供在线或离线的文献或信息资源,包括早期学生或研究者发现的实验现象、设计参数和过程控制等,使学生在模仿和发现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能够针对一个既定的实验去尝试新的设计和验证。第四,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做实验才是最重要的,而针对重要的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需要团队合作开展。第五,用项目驱动改进实验教学,设定层次教学。第六,实践管理是实践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激励教师和管理人员,也需要结合实践绩效和过程控制考核。

4.关于师生民主。

师生要民主,教师要有平和的心态,开心乐观的状态,容忍的心量,要有感染学生的能力和气质。教师要积极主动和学生在课内外交流,关心和热爱学生,要不断改进方法和手段,调整课堂效果。当然,首要的过程是真正了解学生,了解其来自的区域、年龄、心理、背景、动机、职业规划、性格和学习特点,教育者更要掌握适当的教学理论。

四、考核评价

考试成绩较为公正,但不能完全、准确地代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平时成绩不易操作,大课多班时容易“放水”。相反,结果和过程综合考核是合理的教学评价。但是其操作性不高,必须采用现代交互硬件手段(即网络、探头和现场记录),实现快速、准确和可操作的过程考核。其二,考核应该是多元的、层次化的,是依据课程或专业而不确定的,也是因时间、环境和对象变化的考核。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团队集体考核。最后,为了反思总结和改进完善,考核后的调研分析和改进考核模式和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篇2

如今网络资源丰富,获取方式便捷,许多挑战传统授课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学生接受。比如国际名校的公开课、TED、可汗学院、Corsera等,许多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共享、学习。青年教师可以多看看国内外名校、名师的授课方式,尝试采用一些符合现实情况的创新方法,既让学生对新鲜授课方式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亦更大限度地挑战教师的自我改变能力。另外,青年教师应多利用时间阅读专业及以外的书籍。一个教师的个人魅力往往能带动学生对一门课的学习兴趣,而魅力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老师对这门课程的熟悉程度以及课外知识的渊博程度。闲暇时多看书,增加自身的知识贮备,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3练:练习备课,参加教学竞赛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练习控制备课的时间,既要充分又要懂得及时停止。先要明确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构建好课程的总体框架,再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最后精心选择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可以针对每一个课程主题累积一套教案,适当延伸地讲述知识点。一位心理学教授说,每次教授一门课以后讲课内容都或多或少要改变,经过6-8年后它们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因为一个领域在变化,自己的想法也在不断发展。白岩松采访斯坦福大学的名誉校长时问道“:教授,您从教几十年,在教学中最快乐的是什么?”这位教授答道:“上完课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那个问题讲错了。这说明教师备课仍存在疏漏,而且学生也在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因此,青年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接受自己上课时犯的错误,要及时更正、调整,边教学边修改教案边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参加教师教学竞技比赛是自我提升的捷径。多参加一些教学类比赛,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活动,通过比赛可以系统、集中地学习到要上好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要采取什么手段。同时,可观察比赛对手如何上课,可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自己不具备的优点。

4聊:与学生交流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无论是十几个人的小班还是面对上百人的大班授课,教学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互动。而互动除了在课堂上,课堂外与学生的聊天、谈心也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如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有主见,但又因网络等各种方式给予的信息量过多而容易迷茫,难以抓住重点。因而青年教师应常在课间或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听课感想,对课程的期望,认识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状态,可以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更正自己的授课风格和方式,使教师由教学中的独白者变为教学中的对话者。

5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圣人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古人亦以一日三省来不断完善自我。青年教师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也要经常反思、经常回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以此警醒自己、改善自我。有效的反思方式有许多,诸如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像法和档案袋法。结合现状,录像法和总结法较为普遍采用。青年教师可录制自己上课的过程,在课后自己观看,发现不足;同时,及时对一天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共同分析。长此以往,既可提高教学质量,又可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

篇3

2.1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的相关要素

第一,创新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涉及师生知识探究能力的创新,又涉及教师教学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中文教师应当在熟练掌握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充实中文教学内容,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综合素质。第二,情感教育要素。大学中文教学并不是盲目的向学生传授中文知识,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学科,还应当通过中文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入情感教育要素,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共鸣,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抽象的文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内在情感与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身文学素养,形成写作与交际的个人魅力。第三,感知要素。通过大学中文教学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对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对中文能力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感知要素,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中文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中文素养。具体来讲,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视频或音频的方式将中文知识更加直观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2.2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未来走向

关于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未来走向,笔者结合当前中文大学教学实际及社会需求,将其总结为以下两个趋势。第一,向培养学生的中文应用能力方向发展。首先,大学中文教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中文理论知识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精髓,大学中文教学要通过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领略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存在于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内在品质。其次,从大学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来看,中文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具体的应用,因此,大学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对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结合当今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第二,形成与完善中文教学模式管理监督体系。为保障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保障师生能够真正的受益于新的教学模式,就要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管理监督体系,它对教师运用与实施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优化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有力保障。

篇4

(一)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散——集合——发散的循环过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基于创新思维框架下的由发散到集合,再由集合到发散的循环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时,就要考虑到该固体是否规则,在液体中的悬浮状况,是否溶于液体等,因此,在多种可能的情况下,学生就要探索不同的实验方法,调动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过程

物理实验是围绕一个既定的问题开展的,学生需要调动自身的多种思维能力,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例如:综合、分析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实验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训练。例如:在进行“偏振现象”研究实验时,要求学生设计出各种光路,使之产生不同的偏振光,进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并进行相互对比。实验前,学生要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假设,做好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一步步进行验证。类似的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将逻辑思维融入其中,并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一言堂”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批判思维的形成,恰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理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带着质疑在实验中加以批判、验证。例如在进行钠光灯波长测量时,有些学生发现测量值与理论值不相符,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钠光是由双黄线构成的,即两种波长的混合值,并受到实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了批判思维能力。

(四)学生在物理现象分析过程中形成直觉思维能力

很多物理实验现象需要认真观察才能捕捉到,因此物理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时间,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预见能力。例如伽利略首先直觉地判断“重物先落地”是错误的,然后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得出物体的落地速度不因重量而改变的结论,了亚里士多德“重物先落地”的说法。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设备单一,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制约

物理实验仪器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很多实验步骤都无需学生动手,这样会使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提升缓慢。机械的实验操作,也很难让学生对各种实验原理和设计方法有所了解,更别说创新了。

(二)教学内容陈旧,内容较多

目前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并且在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原理、方法甚至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案都一一列出,学生做实验的任务就是机械操作,并得出已经知道的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帮助,但对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意义不大,甚至会使学生养成懒惰、不善于动脑的习惯。

(三)教学模式落后

一直以来,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无微不至”的讲解,然后按部就班地顺利完成实验。看似一片“和谐景象”,但是真正的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显得落后。

(四)实验教学过程限制颇多

由于实验教科书的指导相当详细,教师只要监督学生一步步完成实验即可,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起到了“监工”的作用,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却无从体现,学生也无法发挥创新能力,甚至还受到教师的诸多束缚,例如:当提出异议时,教师会认为学生不听话(书中已经写得清清楚楚,偏要提出不同意见),并认为是故意找茬。另外,由于实验课时较少,教师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也有意压缩学生探究、验证质疑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效果看似显著,实则问题颇多。

(五)实验室缺乏创新环境

高校的实验室往往定时开放,并且很多实验内容也未能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指本科生)。学生的很多创新思想不是因缺少实验仪器,就是因仪器使用受限而被扼杀在摇篮里。另外,实验室在师资力量上,也存在严重不足,很多教师多年都未获得过继续深造的机会,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仍停留在多年前。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能力根据物理实验自身的研究方法和规律,建立从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中,重视实验选修课的设置,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给学生创设创新活动的空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直觉和想象,构思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开放物理教学实验室,提高实验经费投入

实验室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时间也不局限于上课期间。从设备的安全及使用效率考虑,可指定专门教师指导和管理,但不能扼杀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如需动用贵重仪器,可征得管理教师同意后进行。随着物理实验要求的提高,高校应加大物理实验经费的投入,并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还要预留出更新设备的资金。另外,高校还应该注意仪器设备的科学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尤其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

(三)更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一时的凭空捏造,而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相关的知识储备。由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引领作用,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理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次应加强创新知识的学习,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综合知识,掌握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注重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信息的了解,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去,才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

要将科学发展史贯穿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科学思想发展史的教育。例如:在电磁感应实验中,介绍法拉第在仔细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基础上,认为电流既然能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也应该能产生电流,因此提出了磁能生电的假说。尽管在实验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信念坚定,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把学生融入到科学家的思维情境和发明创造的氛围中,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人类社会的先进思想。同时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方法又可以从方法论上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主动地从不同视角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2.实践研究课题

在这一阶段,师生要对研究的课题进行基本的准备,包括广泛的搜集资料,对课题研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的汇总,以及在研究课题时产生的观点的归纳。师生可以通过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浏览咨询等多种途径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提取出最有价值,最切合课题的内容。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尽管是疑问但也对研究有帮助,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做一总结,并对其展开讨论,还要记录下讨论的结果。在师生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学生们要进行分类和归纳,讨论后还要做出总结。

3.得出结论并总结

在这一阶段,要根据上两个阶段的研究得出关于这个课题的结论,对研究结果做出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材料。成果的展示可以是多样的,小组交流,PPT的播放或者是辩论会,主题班会等。这样的展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深化学习,将所学成果更系统化,全面化,形成更完备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师培养研究性教学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问题的解决,训练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比传统教育,研究性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单纯的你教我学,而是教师以其中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当中,更多的是引导鼓励。那么研究课题的确立就成了成功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师生的计划要从一个明确的目标开始,然后才能有分工与合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们自觉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探求。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

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在这样一种要求下小组合作讨论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主要是组织,让学生们的小组更有序,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们更有条理的进行讨论探究,并在主要方向上加以引导,使学生们不偏离课题。这样学生们才能将自己的创造力,探索力和学习动力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也是小组形式的目的所在。同时,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们先前的知识储备,使思维清晰明了的显现出来,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营造了一种大家参与,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同学们在感受观点冲突,问题突出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思索,探求解决途径。另外,小组讨论这种形式是学生亲自参与,共同努力的一个平台,它会使学生们对探究的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

3.研究成果的展示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过程

研究成果的展示就是学生们思维成果的展示,就是思维过程外显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似乎不需要教师的参与,但是,教师在与学生们分享成果,要注意对学生们的成果予以应有的尊重,并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使学生们的思维在原有的顺承性和连续性上有所突破,打破思维定势,使英语教学跳出语词积累的局限,向体验英语的方向发展。

4.成果反思是研究性教学的必要环节

学生们自主探究的成果会让学生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们进行成果反思,立足于课本,内化学习知识,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化、条理、归纳。教师也要对学生们的成果进行汇总,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从中整理出学生们的思路,并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出创新之路。

篇6

(二)考试命题欠缺研究

在如今的考试教学中,有的学校规定教师的考试试题,回避自己任教的学生,同时避免对学生的命题监考和阅卷的工作。教育者普遍认为,这种考教分离的教学模式,能够减少教师的随意性增加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可比性和真实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结果,教师一般都会在书本的引导之下进行命题,知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延伸。在考试过程中,客观题和死记硬背的题目较多,考察学生的个人潜力和个人知识的题目特别少。教师选择的题型主要是综合论述题、简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和填空题。所以这种考教分离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单一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也不能得到提升,个性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开卷考试非常少、闭卷考试比较多,口试答辩考试比较少、笔试方式比较多,因材施教的考试比较少、理论知识考得比较多。这样单调的考试既不能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不能培养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还会导致大量的考试作弊现象。单一的考试形式,挫伤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扰乱了学校正常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四)考试过程监管不力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一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才能够评优获得奖学金,二是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够达到学位证和毕业证,三是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享有优先推荐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会在考试过程中作弊以提高考试分数。由于大学本身的考试制度并不健全,监考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对于考试违规作弊的行为处理不够严重,导致了非常多的学生铤而走险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考试过程监管不力,会让学校的教学风气发生变化,不能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

(五)考试结果缺乏分析

在对学生进行考试之后,对试卷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简单的分析,缺乏对试卷效度分析和难度分析。不透彻的分析会让考试失去反馈的价值,不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质量。最为常见的是,教师很少将教学考试分析结果告诉学生,缺少和学生的分析讨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会发生改变,就不会发挥考试应有的反馈作用。

二、加强大学教育考试过程管理的策略

(一)大学要建立正确的考试观

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考试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在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树立实践能力、知识结构、思想品德、培养人才的思想。为了帮助学生和教师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进行考试之前相关的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召开动员大会,加大考试宣传力度,让学生集中统一学习考试相关的注意事项,通过张贴考试警示标语,悬挂横幅等,让学生意识到考试的目的性,树立尊重知识的证据观念,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货真价实的分数。对参与考试管理的教师,要进行培训工作,让教师有明确的分工,承担相应的责任,增强服务意识和敬业意识。

(二)完善大学考试管理制度

相关负责人要依据教学考试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合理的考试管理制度,保证考试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考试工作的严肃性、规范化、制度化,能够加强考试过程管理,提高考试的效果。学校要建立考务管理手册,主要包括考试管理机构、考前管理、考场管理、制度措施、试卷管理、考后管理六个方面,建立健全考试管理责任制度,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可以提高考试管理的有效性。在考试过程中要进行交叉巡考等多种考试形式,加强在考前的人员教育和考试之后的总结力度,开展诚信考试评选活动。在考试过程中违法乱纪的学生,要进行违纪处理。考试制度也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政策,在考试工作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以及表现良好的优秀学生团体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激励。

(三)争取大学考试的形式多样化

大学的考试管理,要进行考教合一和考教分离相互协调的模式。在考试之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层次,完善学校的题库建设。这样学生能够知道本次考试的重点,在认真学习之后从容面对考试。学校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依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合理的考试形式。例如可以采取口头辩论、即兴演讲、现场模拟等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还可以让考试有灵活性、有效性。大学中有一些课程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就可以采取技能操作加理论考试的考试模式,不仅能够测量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实践水平。

(四)探究开放的教育考试管理模式

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合理的考试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之下,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学习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依据考试的内容,进行网络考试。开放的考试管理模式下要细化考试的内容,夯实基础的管理。进行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进行检查、监督、评价的主要方法。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完成作业的情况,批改情况以及成绩评定等录入相关的系统,作为考试给分的主要依据。在笔试考试过程中,要加强考试的管理工作,完善考试监考制度,促进考风考纪建设。监考教师要发挥自身的职责,严格的组织好相关的考试,要求学生遵守相关考场的规则,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和考试意识。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之中,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试结果点评。例如在口头即兴演讲过程中,教师就要避免个人的倾向性,而是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演讲,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给出客观的成绩。

篇7

(1)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目标。学校教育就是为社会发展而服务,主要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这就需要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要能够和市场得到有机的联系。想要对专业型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就要对工作岗位的要求有所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和市场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加强。同时学生也要能够和岗位进行挂钩,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比较广泛,在就业率方面也较高,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产业的多元化和国家化的趋势进一步地得到加强,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盛况,这些对于设计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前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诸多的企业已经做大做强,这就促使很多的企业也都设置了自己的策划推广部门,这些职位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从事多方面的相关工作。例如,专业的设计助理、包装设计助理,书籍设计助理,漫画、插图设计助理等等,这就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要能够在某一领域达到相应的水平,不能够进行统一的灌溉,因材施教才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略,专业课的项目教学对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目标。(2)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课程设置新思路探讨。在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就是能够通过专业造型基础以及设计理论和专业设计的学习等,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这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地掌握,在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改革方面要能够将新的理念得到突显出来,要能够将所学的专业和社会的需求得到适应,将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有机结合,在专业的培训基础上实现艺术设计的前瞻性。在具体的改革思路上要充分的重视实用性,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要能够把科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与教学有机的结合,把专业知识进行应用推广,进而达到实用性目的。同时还要能够在这一技术上,充分的发挥辐射带动的作用,将有效的凸显产学合作,把与企业的合作作为交流互动的平台,把教育的特色在这些方面得到有效的突显出来。在实用性的原则基础上主要能够和行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科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的成果更新图形创意以及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把写生和摄影基础的课程进行整合,对专业认知的时间要进行延长,通过实践这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视觉设计和艺术创意的专业知识。另外还要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对课程的体系继续拧优化,把科研和课程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课程群以此来对专业的培养效率提高。在这一团队当中还要能够设立相应的重点课程的群负责人并将相应的职责进行明确。通过这一思路在具体的实施上就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人才的培养方案要进行及时的修订,最为核心的还是要能够把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特色体现出来,把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之相结合,进而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创意设计这些关键的课程,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特点,在对这一专业的方向课程进行制定。(3)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在实践环节的新思路探讨。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之外,还要能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重视,这是当前我国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需要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要能够从观念上进行改变,走出理论知识传授的模式,将其转换到实践操作上来,进而来实现课程的社会化以及实用化,要能够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实践起到指导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能够给学生一个世纪的经验情境”对于学生的能力并不是通过学校来进行评定的,而是社会、企业和客户来进行对其检验的,所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创业计划,从社会的角度来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探索钻研,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效果。(4)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模式改革新思路探讨。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它对教学的实际效果有着直接的反映,对于传统的教学思想要能够改变,同时要在教学的方法创新方面得到有效的加强,不断地丰富教学的资源,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积极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对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展开,要能够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新的思想以及新的发明和艺术形式,这些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着很大的作用。由于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要要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相互的结合,采取多种教学的形式,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弥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能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培养促进,增强学生的手绘和快速方案的练习,实施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模式。

篇8

美学理论为什么能够承担起解释大学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的重任,美学何以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一个达到可以俯瞰全局高度的平台?

(一)美学包容性与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一致的

美学领域的外延可以囊括整个宇宙,集中体现于美学思想的无边际性和深刻性,其内部包含感性与理性、矛盾与统一、功利与非功利、无目的与合目的、无概念与普遍理解、无逻辑与情感逻辑等等。这种巨大的包容性恰恰与通识教育致力于达到的“整体的人”的目的是契合的,人在体验美与审视“整体的世界”即审美中不断向“整体的人”方向发展。表现在:

(1)感性与超感性。

“整体的人”的教育是在“整体的世界”中进行的,体验“整体的世界”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是在感性中体验到积淀的理性内涵。

(2)功利与非功利。

无论是“整体的世界”还是“整体的人”的功利性都不在于对象的存在及其实用价值,也不在于对象满足主体的感念,因此是非功利的。但是其中又存在着追求自由愉悦的功利,它既不是纯粹感性的功利,也不是纯粹理性的功利,而是排除感性强制与理性强制的一种自由愉悦。

(3)无目的与合目的性。

“整体的世界”并不过多关注某一具体对象的实用性,通识教育塑造“整体的人”也不过多关注某一种实用知识技能的获得,二者都是无目的的,是排除主体欲念和目的限制、和解感性与理性对立冲突、达到理念和真实的绝对境界的。但是它们又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不是狭隘的个人欲求,而是人类的目的。这是“整体之美”与人类心理结构同构对应关系的实现,是对人类把握整体世界能力的培育。康德所说的“文化”目的,就是超感性的自由选择能力,也是自由教育的最终目的。

(4)无概念与普遍理解。

对于“整体的世界”的认识有别于概念认识,审美认识是欣赏而不是推理,通识之识靠的是领悟而不是说教。但是即使如此,它们也需要受到人类普遍思维规律的制约,虽不以概念为理解的基本单位却不失去理解的普遍性。

(二)美学视角可解释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哲学思辨经常运用于美学思维之中,因此美学思维是具有哲学的高度和统摄性的;而通识教育本质和理想的探讨必须把通识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立足于审美哲学的高度的通识教育,不仅具有了本体论的自觉性、深刻性与整合性,还能为通识教育找寻到最恰当的存在属性,即美的存在属性。

(三)美学的倡导与通识教育的赋予相吻合

拿存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来说,他认为人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完满人性基础上回归本真的“诗意栖居”,海德格尔将它解释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诗意的栖居不是罗曼蒂克的栖居,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花前月下;诗意的栖居是一种艰难的抗争,抗争因为现代社会的技术性存在而带来的人的“异化”,抗争远离本真的“思想牢笼”,抗争一味的技术性思维方式和功利主义的态度。世界的本真无论对于上古先人还是现代人都是永恒存在的,只是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致使人们带着现实的镜片看世界,容易迷茫、失去自我,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那种可以承载生命重量的生活方式,忘却了自身的精神和几千年的人类积淀是相通的。通识教育落实到现实意义上就是要赋予学生们一种力量,去追寻人类的精神根基,追寻接近人本真的生活方式。

(四)美学的和谐本质是通识教育的理论旨归

美的哲学性质即为和谐。而通识教育着眼的于“完整的人”的培养,使学生兼通于“何以为生”和“为何而生”两个领域,通过外生和内存之道的相通、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和谐、知识、情感、意志力的统一使学生逐步形成完整人格。因此,美学的和谐本质是通识教育的理论旨归。

三、美学视角下对大学通识教育本质与理想的探讨

哲学中的“本质”概念,是指事物中常在不变的形体,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理想是属于未来式的,以人对现在的认识为参照,本文中的“理想”是建立在对通识教育本质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期望。基于前文的理论前提,可以大胆提出如下假设:通识教育的本质即为在美中体验美、审视美,挖掘美的本质,从一般之美扩展至贯通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大美”,其理想即为让人在体验“大美”之和谐与自由的同时形成完整人格。

(一)通识教育的理念本质与美学唤醒———凌驾于现实之上的高度

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才可能是一种教育实践。比起一般的教育概念来讲,通识教育的理念性更应该引起重视。这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渊源和它的内涵包容性,更因为通识教育要想沟通纯粹的大学教育,其本身必须作为理念来构架,才有可能深入大学的内里和骨髓,成为一种氛围,摄人魂魄、沁人心脾。“理念”可以作为通识教育的本质,从它的特性上来讲,是由于其理论思辨的深刻性。理念是经过人类的思考活动,进行信息内容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人类情感格式化里,生成了一种认知过程的突变,产生了观念、概念或法则),抓住了现象的本质,以及整体与内外的联系,经过反复锤炼而不断使“理念”纯化。理念本质是可以唤醒美的。黑格尔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因为理念具有一种力量,可以激起人的内心深处关于美的反响和回应。通识教育理念与美的契合,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或“凑合”,而是一种必然的“天合”。

(二)通识教育的纵横包容之美———构架思维的经纬网

横向上来讲,通识教育力图加强不同领域间的联系;纵向来讲,通识教育致力于扩展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时间深度。以台湾成功大学通识教育规划为例,它致力于培养学生八个方面的能力:丰富的文化涵养、社会与道德反省、全球化意识、数理分析能力,逻辑与批判的思考、沟通的能力、综合理性推论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其内容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整合性,横向层面上社会、人文等诸学科之间相互整合,构成一个整体,以人文为体,与技术性专业性知识相整合;纵向层面上通识教育的目标、观念、本质与理想融合于其教育的全过程,由浅入深地得以整合。这种纵横包容之美,不仅是客观上立体、宏观的美,更是构架在人思维中如经纬网一般的思维美。

(三)通识教育的自由本质与美学阐释———“整体的人”之美

亚里士多德说:“父辈对于诸子应该乐意他们受到一种既非必需亦无实用而毋宁是性属自由、本身内涵美善的教育。”通识教育关注人的自由而完善的精神,通过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知识来培养人的理性。这是自由人格的形成过程,是通识教育理念所首要内含的过程。把用于自由人格训练的通识知识(广义)看作是一种整体贯通的美,可使自由之美在主客体间贯通,实现对自由的最好诠释。在这样的过程里,体验美、审视美也是一种纯粹关乎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没有实用目的,只有关乎“整体的世界”的目的。因此从美学视角看,通识教育(包括目标、内容和评价)的全过程就应是构架美的过程,或者说是从世界的“大美”中萃取出可以用于训练人的精华之美。这种精华之美中活跃着自由的因子,参与通识教育过程的学生主体在美中体验美、审视美,挖掘美的本质,把这种提炼出的自由因子融于自身的气质之中,形成对待世界的审视“大美”的能力,即学会思考、学会生存。推而广之,便可领略世界最纯粹最本真的美,形成自由的本质。

(四)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美的规律———自由与形式的融合

通识教育欲在“完整的人”与“完整的社会”之间搭建桥梁,这是一个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在处理主客体关系上应当遵从一定规律,只有处理好这个关系才能真正体现通识教育的和谐本质。那么,它是如何处理这个关系的呢?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以“完整的世界”化人,无论是客体展现出的“美”还是欲将学生身上塑造出的“完人之美”,都应将美的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贯穿始终。李泽厚认为,“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因此我把美看作自由的形式”。所谓合规律性,正是指外在自由———掌握客观规律并可以通过最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获得的自由;而合目的性指的是内在需要所产生的自由,二者的统一才可称“和谐”。通识教育的过程是自由与形式的统一,其培养目标更是使人达到自由与形式统一的境界,至少是培养起对自由与统一境界的追求意识,即成为一种自由形式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识教育意图包含和教给人的。通过塑造人的有机的整体性文化心理结构,使生活在纷繁复杂社会中的人既有完整人格、又有合乎理性的自由,既是快乐的又不违背自然与社会规律,他的个性在理性的调制下适当地、有节制地得到发展,这便是通识教育意欲使人达到的“自由与形式统一”的目标。

四、美学视角下大学通识教育本质与理想的落实

(一)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聚合于有机整体

世界是整体的,培养全人的知识也应聚合于“全然之美”。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恩曼说:“我们一边有基本的定律,一边有美和希望,必须看到事物的完整结构联系,一切知识活动,都是要找出各个层次间的联系,把美与历史联系起来,把历史和人的心理联系起来,把人的心理与大脑的活动,大脑活动与神经兴奋,精神兴奋与化学等等一切上下双向联系起来”。这表明,不仅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聚合于有机整体,其主客观交融的过程也应聚合于有机整体。人在教育中因体验、理解人的精神成果并加入个人的创造性而达到生命体验,文化理解、精神开放与升华的境界,感性与理性、直觉与思想、教化认知审美娱乐得到统一,在知情意的不同层面得到陶冶,通过陶冶不断去除个人狭隘性而上升到人类精神普遍性时,他既去掉了梦寐的自我意识而得到了灵魂的唤醒,又因具有强有力创造的丰富主体性而进入到自由王国,这样一个“整体的人”在享受完全世界带给他的完整蜕变后,就完成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聚合。通识教育作为一个协同合作的系统工程,各个系统应当是一个和谐、完整、统一的整体。这样,“当人的健全本性显得是整体,当他感觉在世如同在一个博大、美丽、庄严、贵重的整体中时,当和谐的使他悠然自在地心醉神迷时,那么,倘宇宙有感,它会因达到目的而欢呼,并赞叹自身发展和本质之登峰造极”。

(二)全然美的分解生成

一下子把整个世界搬给学生让他们自身内化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必须进行适当分解。分解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内化的东西还是否能融为一体,而不是分解的零零散散,更深层的影响到了完整人格的形成。这里试图将其分解并尽量做到分解而不分割,统一于“全然之美”。

(1)真理中求美。

真理的价值和美的价值是统一的,美的东西必然是正确的,但美中包含这一种比局部的“真”更加根本和普遍的东西。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求美,美才是能激起人类心底共鸣、激发人类追寻欲望的根本因子。例如,知识教学时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或理性直观,发展主体的理性操作能力。当学生内化并可以进行直观想象时,要求他通过高深的形式化途径作为解决思路,当他熟练掌握这种思路,便从不同层次掌握了“真理”内涵。

(2)伦理中求美。

理想的人格模式是“善”的,即合乎更大的人类群体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体个性发展。伦理教育的“全然之美”体现在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必须考虑塑造一种有机的整体的文化心理反应方式,这一种整体反应方式的训练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础性训练。要在生活的体验中、在情感的交流状态中,使个体的无意识领悟力达到伦理上完善的目标。人的文化心理和客观世界的协调是伦理上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掘二者间无限的可能性,使学生产生更高的伦理体悟,以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模式和自由境界,这便是通识教育在伦理方面的成功。

(3)智能结合训练中求美。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H•加登纳认为,人类有六大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格智能,多种智能结合的系统知性的人是一个有完整素质的人,心理中的思维和感觉、不同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多元文化、人文文化中的神圣崇高和幽默娱乐、道德范畴中的公正和仁慈等都在他的灵魂中得到协调互补,这样的人避免了成文专业分工而导致的单一向度。早在毕达格拉斯的古典发现开始,音乐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斯特拉文斯基说:“音乐形式之所以是数学式的,因为他是理想的,形式总是理想的。”涉及对音乐结构的理解,便从更高层面上统合了数学思维。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多种智能结合的形式在人的心理中其实就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反应方式,在这种形式中积淀了人的情感和想象,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同时作用于人的直觉、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使主体把握到一种具有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处于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自由愉悦状态。整体的智能是超越性的,即是美的“理性直观”,最高的境界便是天才式的智慧,打通一切,乃神的性质。教育要在更抽象、更整合层面上进行智能结合训练,注意到整体完形具有各个部分相加所不具备的性质和长处,多样统一、边缘重组、尤其是二元对立的智能因素的组合,体现出奇异的优势创造能力、综合体验和敏锐穿透力。通识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合理丰富的感性材料呈现,使学生增加对“完整世界”精华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信息的知觉、想象,揣测事务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将局部性质纳入整体的概念中。物理原型、空间图示、意象呈现、问题情境在不同的脑区建构而鲜明呈现时,他就可以打通思维,产生一种运用类象直感识别个象的整体直觉能力、广泛联想能力、意义猜想能力、创造整合能力,进而感知“完整世界”的和谐、秩序和整齐的神秘美。

(三)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的最终实现

通识教育本质与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如下三个环节:

(1)初步体验。

在通识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质料应逐渐消失在意象中,美感通过感性加工使表达完整世界的学习材料诉诸人的感觉器官,使人获得生理快适。

(2)主客交融。

这一过程使“完整的人”与“完整的世界”实现贯通,在理解客体的时候理解自己,同时创造主客观交融的新意义,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交融在理性思维中,这时他就有了一种征服对象的超越性,超越了无生命的历史、社会、逻辑的束缚。学生能在审美想象中体验到宇宙、真理、生命的“精神”的相通共鸣,例如体验到数学公式、物理实验、书法、建筑等之间的异质同构的模式,理解了这种模式的特殊意味,更有一种主体超越这些原来比他“巨大”的对象的自由感觉,征服了对象事实上是对象人化、主体化的胜利快慰。

篇9

1.2由加强基础知识到加强基础技能的转变

大学学习阶段是衔接社会实践的准备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辅助学生在通识教育课堂上通过扎实的课程学习和自我训练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让他们终身受用,使他们在走出校门后具有竞争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仅限于授之以“鱼”。我们要求他们的所学不仅仅能适合现有市场、适合岗位的需要,而且还希望他们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始终站在进步的前沿,即使10年、20年后,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他们仍然还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任何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必须知道它“有用”,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他们才愿意接受,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将其学进去,学得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琢磨如何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让学生直视知识点的用处,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知识,增长技能,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实现教与学的相互拉动。譬如,在我们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对这门课缺乏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于他们认为学学英语的目的就是过四六级、拿证书,以求顺利毕业找工作。对此,我询问了所教的班级,80%的同学都存在着这一想法,甚至想方设法让自己尽快成为考试型的能手,这让我感到既诧异又无奈,这无疑使学生对待大学英语这门课产生了很功利的心理,从而滋生出被动学习英语的氛围。针对这一现象,我对同学们讲到,“在这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用人单位恐怕不光看的是你是否拥有证书这个事实,更看重的是对你能力的衡定和考量,也就是你是否能够很好地掌握运用这门技能。”我给他们举了很多教过的毕业生以及学习外语同窗的事例,事实证明,走在业界前沿的还是那些技能掌握娴熟的人才。就像我们的大学英语注重的是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这些光靠看书做题是不行的,还要学以致用。在此,我对学生采取了任务教学法,比如,在听说环节,以《大学英语体验英语听说教程2》11单元关于“旅行”的话题为例,在让学生听取了旅行外出“机场行李”这一部分后,马上让他们用baggageclaim(行李领取)、carry-on(随身行李)等词汇编成情景会话进行场景模拟,即时运用所学词汇,实现听与说的有效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挂钩。同样,结合通识教育的特性,我们通识教育的课堂也可以将生活常识或实践融入课堂,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鼓励了学生借助多媒体完成任务的能力,反馈在课堂上作为任务观摩,令学生们贴近实际生活,感到既亲切又兴奋,也能令我们找到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兴趣点。

1.3由被动接受考核到主动要求考核的转变

近期讨论的未来高考改革方案,以英语为例,将试行从一考制向双考制的改革趋势让我联想到在高校教育中由单一考核模式到多样的全程式考核的合理性,这也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考核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提供了大胆的理论构想。我由此联想到了这样一来,考生可以自主选取接受考试的时间,让学生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掌握接受考试的主动权。同样,这种模式可以借鉴到我们通识教育课堂对大学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中来,在完成常规课程作业及任务的同时,学生可以向老师主动申请完成额外的项目或测试,以此赢得平时成绩的加分表现。以我所教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我鼓励学生以多任务的形式主动获得平时成绩的加分奖励,比如课余主动完成的英语写作、读书报告、翻译段落、听力练习、阅读练习、课文朗读等都可以获得加分,对于由此产生的情况登记和检查工作,可以安排课代表及小组长辅助完成。这逐渐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任务的完成不是要等到老师布置的时候才做的被动接受行为,应该是主动争取要求完成的积极能动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习惯。当然,从实际回馈的结果来看,主动要求接受平时考核的大多数还是成绩较好的同学,基础薄弱的同学还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对此现象,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对这部分后进生的心理沟通和精神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推荐一些在课业任务中相对简单的题目入手,也可以推荐一些如《stepbystep听力入门》(初阶)或VOA美国之音特别英语让他们主动完成后要求加分,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可以拟定评分比例,突出排序作用来激励学生之间的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给懒散惰怠的同学形成考评上的压力。教师在跟踪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考核效果的同时也可以总结出成体系的更为优化的考评方案,将其应用到我们的通识教育课堂上来。

篇10

无论是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改变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理念改变都是首要的。对此应该积极从以下角度入手:其一,积极强化互动式教学理论学习,深刻理解互动式教学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积极在思想意识上确定互动式教学观念;其二,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声乐教学的现状,对照互动式教学的优势,看看自身教学工作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三,积极参与到教学理念的培训和学习中去,处理好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实现自身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升。

(二)加大教学设备的投资管理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被大量的使用到互动式教学方法中去,在此方面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将教学设备的采购纳入到学校的预算管理中去,制定完善的教学设备采购方案,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执行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其二,注重教学设备使用率的提升,积极鼓励教师将教学设备使用到互动教学中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其三,强化教学设备的管理和控制,正确最大化的发挥教学设备在互动式环境创设方面的作用。通过上述各项措施的开展,为互动式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三)创设良好的互动教学环境

互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是开展声乐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与学生关系处理,以平等,民主的姿态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避免以教师授业者的身份自居,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身份,这对于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是很不利的;其二,注重班风学风建设,积极将良好的互动纳入到平时师生生活中去,以保证互动环境有着良好的关系基础;其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其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其设想给予鼓励,以保证其处于更好的互动状态,这也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改变声乐教学方式方法

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去开展声乐教学,将其搬到舞台实践的高度上去,以实现更好的师生互动,达到艺术实践与艺术学习之间的完美融合。具体来讲,积极以创设声乐情境的方式去开展声乐教学,使得学生身处于具体的声乐环境中,给出具体的声乐情境,以保证学生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进行各项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去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之外,还应该注意观察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后期的声乐技巧改进奠定信息基础。

篇11

威迪恩(Wideen,M)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自身的成长过程,更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促进,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五层含义:

(1)对教师进行培训,改善其教学方法;

(2)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师应深入了解和认同自己的职业;

(4)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和提升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5)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所要达到的目的,应从各方面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李秉德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方面、多领域的发展,并且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为顺利实现大学英语改革的目标,满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培养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应从以下三方面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

2.1注重思想水平的提高,确立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水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指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态度。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如果教师忽略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仅把教学当成职业,只是为了换取每月的报酬,就会出现对教学不认真钻研,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品德修养是大学英语教师成长的重要基础。它不仅为专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也是从事专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英语教学更需要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教师的基本职责不光是对学生讲授道理,传授知识,解疑答惑,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语言交际的能力,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形式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出出更多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2.2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作为一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英美国家的文学、宗教、风土人情等相关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观念体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语言教学,全方位的提高和改善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学历层次,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目标。扩招使得入职的大学英语教师数量激增,有部分教师甚至是本科毕业后接受短期的岗前培训,就走向教师岗位,而进入到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英语专业博士几乎是凤毛麟角,这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因此,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短期的外语教学研讨班以及暑期学术研讨会来才充实和更新自己的学识。学校更应该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和全面的在职培训规划,有条件的可以送教师出国培训进修,这样教师才能积累在英语国家的实际经验和生活素材,从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背景知识,促进其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还应注重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法,要懂得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和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始终贯穿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教师教育系统工程。

2.3注重科研能力的提高,培养科教合一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具备很强的科研意识和吃苦的科研精神,也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进行科研,反过来用科研指导教学,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从来都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如各类研究生的比例不均衡、学历层次低、缺少科研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科研环境欠佳、科研时间少、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等,这都严重的影响和限制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统计法、案例分析等,在平常教学中积累学生的考试、作业本和教学日记等得天独厚的科研素材,积极开展利于师生互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应用能力的教学研究活动,顺利实现从普通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3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途径与具体策略

Freeman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教师个人在专业教学生涯中的心理成长过程;其二是指在职教师受外在的教育或培训。笔者在研究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师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和因素,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整合教师的个人内部认识与定位和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外部力量,共同促进和有效地达成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3.1基于外部环境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强有力支持。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教育,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进修两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更有利的平台。一是校内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共识。学校各级的领导、职能部门和各院(系)都应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采取具体措施支持其专业发展,如在校内开展定期培训和专题讲座,培训内容可以涵盖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应变能力、交际技能、职业情感培养、职业道德教育等。然后要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各院校之间互派学者,尤其是出国留学归来的教师进行短期任教,通过举行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来其介绍访学或游学的经历,同时将这些留学教师带来的外文科研资料复印,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教学与研究资源。二是校外进修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参加教育部门的各类在职或脱产的方式让教师接受高层次的学位教育,满足教师的个体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扩展教师的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其次,学校应尽可能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教师的进修培训是一种经常性的终生学习教育,学校管理者应当革新管理观念,设立制度确保教师的学习时间和效果。如英国规定,所有教师每隔7年享有一个学期脱产进修的权利。所以,学校应该确保教师每年都能有一次短期的集中业务培训机会,而对于工作5年以上和10年以上的更应该给予半年或是1年的学习进修时间。最后,学校应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和项目中,确保教师的短期培训和长期进修能专款专用,让教师的个人学习能够后顾无忧。

3.2基于教师自我认识与定位的专业发展在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的基础上,教师也要积极投入到提升自我的专业发展中。首先,教师应全面的认识自我并做好个人角色的定位:教师既是一名知识的传承者、教育者和研究者,更是一名知识的学习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其次,教师还应培养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理念。在这个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材和方法以及教学目标和对象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教师就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这些改变,及时更新知识、不断进取,树立终生学习的专业发展意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为了能够更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促进其更好地就业,采取旁听、自学、专业进修或攻读第二学位等方法有选择地学习某些专业,形成自己有特色的行业专业英语,开设了医学英语、经贸英语、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等选修课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英语的实用价值。第三,教师应积极培养自身教学反思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书写教学日志增加对课堂行为和动机的了解;坚持同事间传统的合作式的听课,促进教师之间的理解和科研交流,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和效果;还可以通过观看自己或同事的课堂教学录像,发现教学中的优缺点,学习良好的教学行为,以培养教师的特定教学情境自我意识能力;还可以通过定期在学生中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需求和偏好以及对教学的看法和态度,以便进行分析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长期坚持以上做法,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就能积极培养其专业发展能力。

篇12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林省某高校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328份,回收问卷281份,有效问卷235份。接受调查的教师性别分布:男性124人(占53%),女性111人(占47%);年龄分布:30岁以下的有45人(占19%),31-40岁的有105人(占45%),41-50岁的有50人(占21%),51-60岁的有32人(占14%),60岁以上的有3人(占1%);教龄分布:5年以下的有75人(占32%),6-10年的有51人(占22%),11-15年的有34人(占14%),15年以上的75人(占32%);职称分布:教授56人(占24%),副教授67人(占29%),讲师95人(占40%),助教15人(占6%),没有职称的2人(占1%);学位分布:博士137人(占58%),硕士74人(占31%),学士20人(占9%),无学位4人(占2%);毕业学校分布:师范院校188人(占80%),非师范院校47人(占20%)。被调查者中文科学院84人(占36%),理科类学院119人(占51%),艺术类32人(占13%)a

发放学生问卷3268份,回收问卷2756份,有效问卷2671份,接受调查的学生男生739人(占28%),女生1832人(占72%)。其中,一年级学生769人(占29%),二年级877人(占33%),三年级683人(占25%),四年级342人(占13%)。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自行编制“大学教师教学能力”问卷。问卷包含:指导语、基本信息和教学能力评价三部分内容。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评价内容相同,包含三个维度: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和反思能力。其中,教学设计能力包含6项评价指标,教学实施能力包含7项评价指标,教学研究和反思能力包含2项评价指标,每项指标分为5个评价等级,要求被试者在相应项目上做单项选择。

(三)数据处理方法

利用SPSS11.5录入与管理数据。研究中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共有巧项指标,每项指标分5个等级,分别赋值:5,4,3,2,1。通过对15项指标得分的累加形成总分(满分75分),并计算平均分。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教师自评结果在年龄、教龄、职称、学位因素上和学生评价结果在年级因素上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教师性别因素、毕业院校因素、学生性别因素、教师和学生的总体评价结果及在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上进行差异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教师自评结果分析

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自我评价结果见表1。表1显示: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评价在学科因素不同水平之间显现出显著差异:理科与艺术学科、文科与艺术学科之间显现出显著差异,而理科与文科之间都未显现出显著差异。从平均成绩上看,学科因素上自评成绩从低到高依次是:文科、理科、艺术学科。

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评价在年龄因素不同水平之间未显现出显著差异,但通过LSD多重分析结果显示,在31-40岁和41-50岁两组之间显现出显著性差异,31-40岁的自评成绩明显高于41-50岁的自评成绩。从平均成绩上看,不同年龄段教师的自评成绩从低到高依次是:31-40岁、30岁以下、51-60岁、41-50岁。

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评价在不同性别、毕业院校、教龄、职称、学位的不同水平上未显现出显著差异。从平均成绩上看,女性教师的自评成绩略高于男性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略高于非师范毕业的教师;教龄因素上自评成绩从低到高依次是:教龄1-5年、教龄11-15年、教龄巧年以上和教龄6-10年;职称因素上自评成绩从低到高依次是:讲师、副教授、教授、助教;学位因素上自评成绩从低到高依次是博士、学士和硕士。

(二)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差异性分析

大学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自评与学生的评价对比结果见表2。表2显示:师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在总体平均分和各项指标的平均分上均显现出显著差异,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评价的各项指标之和的平均成绩和各项指标的平均成绩均明显高于学生。师生在各项指标上的平均成绩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教师自评成绩在1,4,5,6,''''7,8,9,10,11,12,13,14,15项得分基本相近,折线基本平缓,2(明确单元教学目标),3(分析教学内容,必要时进行选择或调整)项得分较其他项得分偏高;学生评价成绩波动较大,其中1(了解学生的有关特征),9(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课堂氛围),12(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13(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效果),14(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项指标上的得分较其他项偏低;师生在4(根据需要选择教学媒体),6(制作必要的电子教案及其他教学资源),11(熟练操作各种媒体)项的评价分数距离较小,1,8(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9,12,13,14,15(思考改进教学的途径)评价分数距离较大。

(三)讨论

1.影响教师自我评价结果的因素分析

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毕业院校、教龄、职称、学位的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评均未显现出显著差异,只有年龄因素和学科因素对教师教学能力自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教龄并未对教师教学能力自评造成显著差异,因而年龄因素上的差异很难用教学工作经验积累、以及相应的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的演变来加以解释。因此推断:教师教学能力自评结果的年龄差异是教师作为一般的社会个体在成长中发生变化而影响其自我评价结果,与教师职业生涯中经验积累相关J性较小。学科因素对教师教学能力自评构成的影响,体现在艺术学科和文科、理科这两个非艺术学科之间,文科和理科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笔者认为:艺术学科与文科、理科相比,教师个人魅力(知识、技能、态度和个人特质)更容易得到充分展现,教师性格方面也较文科和理科教师更加开朗、乐观、活泼,可能导致艺术学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更强。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职业的从业人员,其专业能力或职业能力总是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提高、完善的发展过程。尽管从业者并不一定从一开始就能够准确地评价自己的专业能力或职业能力,其自我评价也并不一定和从业时间、能力积累形成直线型的关系,但如果自我评价和从业时间、专业能力或职业能力提升无关,则需要作出解释。笔者认为,对这种情况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该职业或专业原本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能力,只要是一般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劳动者,都可以胜任该职业的工作,而且时间积累或进修提升等变化都不能使工作绩效发生任何改善;其二,虽然职业本身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但如果从业者不知道从事该职业应具备的能力标准,无法准确判定自身能力与能力标准之间的差异,仅凭借猜测和自信进行自我评价,也会导致能力自评与从业时间等因素无关的情况。显然,教学工作不是机械的不需要专门能力、也不需要逐步积累和改善的简单职业,且本次调查中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显著低于教师的自评,表明调研的教师并非如自我评价结果显示的那样具备了较好的教学能力,因而只能解释为:由于大学教师职业缺乏相应的能力标准供教师参照,加之教师在工作中未对教学能力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思考,因而自我评价中未能准确评价自身的教学能力,导致本调查中显现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自评与教龄无关的情况。

2.影响师生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因素分析

师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出现显著差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角度来看:其一,扩招以来,高校教师教学任务负担沉重,他们在努力完成工作之后自然倾向于基于自己一个更为积极的评价,对自己的工作给予较高的认可;其二,部分高校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能力方面的欠缺,认为只要把学科知识内容说出来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倾向于给自己一个比较满意的评价;其三,目前高校生师比较高,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内与课外交流,对学生的期望和诉求了解很少,进行自我评价时对学生的感受考虑不够,也是教师自评高于学生评价的一个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其一,扩招以来的高校生源整体在自我监控和管理方面相对降低,部分学生未能及时充分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对大学教师的评价偏低;其二,在学习中学生更关注个人感受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但由于当前高校往往很难贯彻落实助教制度,加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沟通与交流,这不但使教师不能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而且也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指导和情感上的关注,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偏低。这说明,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现状认识不充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篇13

2、教院团学会结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团委学生会是由教育学院在教育部注册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在党委、团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性学生自治组织。按照社会学对组织的定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这一分类项中,教院团学会属于“由官方发起的互益性组织”。从组织的分类来看,教院团学会属于事业部组织,并且符合科层制组织特性。教院团学会隶属于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委员会,在学院团委的直接领导下,由团学会主席团成员直接对院团委书记负责,主席团管辖范围下设团委与学生会两大系统,分别设有组织部、青协部、拓展部、记者团、网宣部和技术部,秘书处、学术部、生活部、外联部、文艺部和体育部。一级承接一级,既有对上负责的单位,也有向下管辖的单位,真正做到了“四级联动”的学院级别组织设置。每一项事务由校团委下发到院团委,由院团委书记统一部署,统筹协调,主席团分管相关事务的成员接领任务并下发至具体负责的部门,最终开展任务活动。这样可以明确各层级的职能合理分配,做到“事有分配,责有承担。”即任务有清晰的分配路线,责任有明确的承担对象。

二、新形势、新常态下的组织结构运行建议

新的时期,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改革自身去适应新时期的特点,才能跟得上时展的脚步,对于一个组织的结构运行,同样如此。有学者指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组织结构中,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引发了城市社会结构的重组”;其次“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超越政府的行政管制成为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再次“商业住宅小区的出现造就了新型的城市社区”;最后“大量人口向街道聚集加速了城市社区的发展”。大的社会情形已是如此,那么作为小型的院级学生自治组织,更应该具有未雨绸缪的前瞻思想觉悟。一些弊病,随着时间的积累便会逐渐凸显,教院团学会现在反映出组织内部职能分配出现冲突、对外办事效率低下、责任承担不清等问题。例如宣传部门,现在由记者团、网宣部、技术部构成,每个部门均设置了一名部长与一名副部长。部长与副部长之间在职能分配上经常会出现工作任务的叠加现象,部长常常只做到了任务的“上传下达”,并没有真正带领部门工作,落实工作。另外,三个部门同属于宣传体系,虽是由分管的团委副书记统一管理,但是在任务协调以及宣传同其他部门合作时,难免会出现不便于统一管理的问题。因此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尝试结合新形势、新常态下的新型特点给出以下建议。

1、坚持学院党委以及学院团委的领导

虽说文件上要求的是每一级要对上一级负责,但是所有的团学会成员,上到主席团成员,下至各部门部委,以及年级学社会与各班级委员会成员,都应对学院党委以及学院团委负责。只有坚持统一的正确领导,才会有统一的工作思想,便于高效统一地开展工作及活动,团学会才不会是一盘散沙。

2、明确职能任务,不越级办事

教院团学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较为成熟的组织结构。每一级都有相对应的职责,做好分内的事情尤为关键。工作中,不能以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为由而越级办事,这样的现象一旦普及,最明显的弊病便是某一级被架空,且启动责任追究承担制时,事务也无从承担。其后果,是整个组织结构的崩盘。

3、优化部门结构,简化工作流程

例如宣传系统的三个部门,可以研究将其合并为一个部门———宣传部,由一名团委副书记分管,一名部长统一管理,下设三个组———新闻组、网宣组和技术组,各由一名副部长管理。这样,部长的任务更加清晰,就是协调好三个部门的工作,以及代表宣传系统参加有关活动;副部长的任务更加明确,即带领相关负责组做好相应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先前部长、副部长任务叠加的情况,又极有效地明晰了部门各成员间的工作,简化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