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4):29-31.
[6]刘琨,胡新颖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1(13):123-124.
[7]杜毅,肖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角度剖析及对策探讨——对重庆市1618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4):33-36.
[8]郭开宇,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49-50.
[9]郑晓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161-163.
[10]黄敬宝.科研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41-143.
[11]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31-34.
[12]郭万牛,杨蓉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9(01):119-121.
[13]张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案[D].陕西师范大学,2006.
[14]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对浙江义乌创业者创业实践调查的启示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74-76.
[15]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6-40.
[16]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81-82.
[17]刘保平.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84-84.
[18]冯绚,孙岑,高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及内涵[J].管理学刊,2010(02):96-98.
[19]陶柳清.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9):126-129.
[20]许红芝.贫困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影响因素初探[J].价值工程,2010(23):169-170.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就业能力视角下的首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Z201211417030)。
篇2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篇3
经过多年的扩招,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以千万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议题,大学生就业难也时常被人提起。在此情况下,全社会理应建立起一套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监测预警体系,能够有效的反映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引导人才的培养与流动。
一、大学生就业预警体系的涵义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难题表现为过剩与紧缺并存。全社会的人才配给体制未进行合理的优化。在本文所研究的就业监测预警领域,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指标监测,反映需求的发展方面。因此,本文经过梳理认为大学生就业预警体系应该包含高校、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个方面,同时辅以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对以上多方面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从而得出重要的趋势性信息,进而指导行动。
二、预警体系的构建
从参与主体上看,预警体系将有外在的制度法规、信息方的中介服务机构、人才培养的高校及相应协调机制的政府相关机构。同时,在此基础上添加必要的技术手段,从而有效汇总信息,提示发展趋势。
1.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是大学生就业预警系统成功的重要外在条件,没有规则的有效统筹,分类指导将使很多工作难以有效衔接,取得实效。政策法规主要为各参与主体分配角色,制定工作内容和方法。在制度中主要包含大学生就业统计法规、大学生就业预警系统管理办法、大学生就业形势制度等。政府从宏观层面应整体协调政策体系的建设,作为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应着重该部分的体系建设,从而规范和引导体系的发展方向。
2.组织机构实施体系建设
在整个预警体系中主要由各级人社部门、相关层级的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及相关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根据初步的规划,其中人社部门主要负责就业信息的采集、汇总,整体上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教育管理机构协调高校内部的培养体系工作。高校主要负责具体培养工作的实施。就业服务机构主要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为企业与高校建立必要的衔接。同时,在整体体系还应建立必要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整体体系的完备运行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专家咨询组织建设也需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广泛的吸引多方智力力量参与该部分的建设和完善。
3.信息系统建设
在海量的数据面前,信息系统建设也是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大量的数据,把握数据的规律和发展方向,对于整体体系的完备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专家咨询决策体系也需要数据分析的支撑。
三、大学生就业预警指标体系
篇4
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热切关注使广大高校教育者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挫折,加强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利用社会学知识进行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主要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首先,有关“挫折”概念的解释。心理学认为,所谓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而所谓挫折教育,就是对大学生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其次,关于挫折情绪产生原因的解释也主要来源于心理学。这些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挫折本能论、策动心理学的挫折本能说、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以及ABC理论等。最后,当前挫折教育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心理现象为后天所习得行为,故承受挫折也是一种后天的习得行为,挫折能力的承受力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获得和提高。
应该看到,上述心理学理派中也有学者也注意到了社会外部因素对挫折情绪产生的作用。如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Flued)认为,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生活条件因素,也有个体主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弗洛伊德认为,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外部环境,减少和避免个体挫折,即截住挫折的社会因素源头非常必要。策动心理学派的麦独孤(M.Mcdougall)强调本能对情绪的决定作用,但他也认为可以通过社会环境压力来改变情绪。在社会文化理论中,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Hany Stack Sulli-van)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Cad Ransom Rog-ers)都认识到了人际关系对挫折情绪产生的影响,主张通过加强人际交往、增加人际关注来避免挫折的产生。但是,相对于关注外部社会环境,心理学还是更倾向于关注个体的主观生理和心理因素。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挫折的主要社会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当前,大学生就业客观存在供需矛盾。这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第一,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狭窄,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跟不上时展要求,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候遭遇就业挫折。表面看来,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无法满足时代要求,而实际上是高校教育落后的表现。第二,高校扩招产生的社会效应。近些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既满足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导致了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下,高校毕业生供应相对过剩,从而使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第三,高校专业招生的结构性矛盾。一些高校招生时对于眼下的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导致日后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遇冷。而一些社会急需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却无法满足需要。
(二)就业市场有待继续成熟。大学生就业要进人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许多大学生都会面临着择业就业的竞争压力。当代大学生认同竞争,赞成双向选择,又担心机会不均,就业市场不成熟客观增加了他们的顾虑。就业市场的不成熟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存在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人才市场分割,工作转换成本高,阻碍了人才在不同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这也导致高校大学生更愿意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加剧了这些地区的就业竞争。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信息不畅通,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第三,就业市场管理不规范,一些招聘会组织者受利益驱动,秩序混乱,毕业生择业效益不高。第四,部分单位用人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造成人力资源的不合理流动。第五,招聘中的性别歧视、高校就业指导不到位等各种原因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三)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情”的社会,在当今社会,讲究“人情”仍有市场。一些人打着“人情”的幌子,搞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就业机会。还有的大学生不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的努力,一味凭借长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等家庭背景来实现就业。这些现象影响了一些学生的择业观念,当他们遭受就业挫折时,不是去冷静面对,而为自己没有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而苦恼,陷入悲观失望等情绪无法自拔。
三、大学生就业挫折的社会因素分析与对策
研究表明,“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主要不是挫折和冲突本身,而是当事者对他们的看法和用来应付的方法”。针对大学生就业挫折中的社会因素,挫折教育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并适应社会。同时,也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挫折中的社会因素。
(一)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科学”。大学生就业挫折实际上是大学生个人还没有适应并融人社会的一种情境,没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反映,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应该说,当前大学生中流行的“考证热”反映了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的理性自觉。首先,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给予正确指导,既要引导学生不能忙于“考证”而忽视专业学习,又要促使高校在专业课之外合理地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评估预测机构与高等院校要加强合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教育预测活动,并建立定期的教育预测结果机制,为大学招生规模和数量以及专业、学科设置和调整提供指导。最后,高等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本着为学生负责的精神,配置和调整教学资源,合理确定招生规模,进行学科专业设置。 (二)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帮助大学生战胜就业挫折,需要高校和社会的相互配合。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快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为此,要快速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人才跨城乡、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的就业市场环境,增加就业信息的透明度,规范毕业生招聘市场,招聘单位要理性对待人才需求,坚决杜绝招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同时强化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学生走出挫折情绪。
(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要教育学生理性对待社会不正之风或者依靠家庭背景找工作的现象。应该相信,社会不正之风毕竟是社会转型中的一个过渡现象。针对一些学生依靠家庭背景等找工作,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P.M.Blau and O.D.Duncan)的社会流动理论指出,即使在发达的美国社会,父亲的职业、教育程度等家庭背景也会对子女的第一职业产生影响。在我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顺口溜反映了我国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家庭背景因素在子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这种观点仍有市场。然而社会学的研究也表明,相对于家庭背景等先赋因素,自致因素在个人成年后的影响更加突出,在当今中国社会,自致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自致因素是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努力而具备的属性,是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思维方式、社会交往能力等后天习得因素。大学生已经成年,具备了较高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教育大学生继续努力,完善自我,勇敢接受社会的选择,应该把暂时的就业挫折视为人生的一个励志经历。
帮助大学生战胜就业挫折,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等,它不是要大学生去做拉关系、走后门的事情,而是为他们提供关怀、爱护、帮助、信任、安全和指导。既要注意建立家人、好友构成的强关系形成的社会支持,也要注意交往不多的弱关系的社会支持。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S.Granovetter)的社会网络理论指出,长久没有来往的同学、前同事,或者只有数面之缘的人是联系较弱的社会关系,却能够提供有用的就业信息促进就业。因为弱关系中的信息传播由于经过较长的社会距离,能够使信息流行起来,并且具有较低的重复性。因此,高校教育者要注意凭借校友会等信息优势为学生就业提供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J].中国教育学刊,1999,(4):48-49.
[2]孟令勇.帮助大学生克服挫折心理的教育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53-54.
篇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21(2015)03-0152-06
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使得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有效供给问题也日趋受到重视。大学生就业服务是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产品。依据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和运行机理,可将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分为三种: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发达国家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也相应存在三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陈成文等系统总结了国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经验和模式,指出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公共的特征是“多元供给”,已形成一个涵盖政府公共就业机构、独立的民间非营利服务机构、政府与民间机构合作的服务机构等多元化的就业服务供给主体。澳大利亚大最早将“服务外包”运作模式引入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而英国、德国则构建了多元供给与服务外包并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在高校公共就业服务众多供给主体中,正式组织承担了基础性作用,因而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优化正式组织结构、增强正式组织功能和改善正式组织服务的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政策措施。然而,正式组织在提供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诸多问题,例如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足、就业信息传递不及时、社会资源整合匮乏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去向引导不利。此种情形下,由于各类非正式组织的“草根特性”,在大学生就业服务提供过程中可以给予信息共享、情感支持和资源利用的便利,从而形成了对正式组织所构建的就业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然而现有研究中忽略了此类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另外,在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的运行实践中,单纯依靠正式组织难以完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就业服务需求,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可能存在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即存在“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与“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现象,此时通过大学生群体对就业服务的自愿供给,可以有效弥补二者对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的相对不足,进而更好地满足公共就业服务需求。况且实践中公共就业服务个人自愿供给的情形也屡见不鲜,并且经济学的实验研究也指出在存在大量个体自愿供给公共产品现象。尤其是在公共就业信息供给、共享服务上有众多的个体志愿者乐意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中无偿供给这种服务。如何进一步系统深入地量化分析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机理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
为了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公共就业服务的个人自愿供给现象,个体志愿者自愿供给就业服务的动机,界定个体志愿者的身份,明晰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机理,了解不同类型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公共就业服务个体自愿供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自愿供给对就业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高校公共就业服务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合理定位自愿供给现象,实现式公共就业服务的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有效融合,共同推进高校就业服务工作。
1 理论基础
高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诸如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班集体、团学组织等正式组织发挥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各种非正式组织。以梅奥为主要代表的人际关系学学说认为,非正式组织的产生源自因满足社会需要和共同利益诉求,遵循的是情感逻辑。非正式成员源自相似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经历和利益诉求,弥补正式组织在权力安排、信息传递、社会交往、成就感以及安全感等方面的不完全性也是形成非正式组织的重要原因,因而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有主观上心理因素和客观上的现实因素,诸如老乡会、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类型的小团体等均是高校公共就业服务中重要的非正式组织。
社群主义、公民社会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提出,为公共就业服务个体自愿供给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社群主义理论指出积极公民资格是进入社群的首要条件,认为具有强烈的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易于提供自愿供给服务。公民社会理论在对社团、非政府组织、公民责任和公共精神的价值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提倡对非正式组织充分授权、还权于民、公民自主。而“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一种混合型机制,在公共就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中,某种供给机制(例如:政府供给、市场供给)的存在并不排斥其他供给机制(例如个体自愿供给)的作用,而且公共就业服务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多元主体的参与方式表现为协商、合作(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2 研究设计
篇6
3.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4.大学生社会学课程设置刍议
5.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6.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变量分析——基于越轨社会学主流话语的理论整合
7.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8.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分析
10.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11.当代大学生厌学的社会学分析
12.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学探析
13.健康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宅族”健康问题研究——基于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
14.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消费研究
15.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6.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17.大学生犯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8.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探析
19.身份认同背后的情感与理性——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调查的社会学分析
20.大学生社团社会学角度之考察
2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22.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23.影响大学生体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会学分析
24.大学生就业难:一个社会学的审视
25.大学生兼职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26.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27.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社会学审视
28.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29.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30.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31.大学生犯罪原因之社会学浅析及预防对策
3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社会学浅析——以江苏地区大学生为例
33.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34.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发生要素及发育过程——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释读
35.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解读
36.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37.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
38.消费社会学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
39.大学生就业功利化的社会学分析
40.大学生“偷菜”热的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
41.大学生兼职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42.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社会学探析
43.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44.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45.大学生消费新趋势的社会学分析
46.社会学视野中我国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介入
47.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48.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49.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特征分析与引导策略
50.对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社会学分析
51.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社会学透析
52.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53.大学生体育课堂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54.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时期贫困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及对策
55.网络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研究
56.关于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
57.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管窥
58.越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59.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60.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社会学探析
61.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62.横向学历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影响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对2010级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研究
63.论兼职大学生“弱势群体”身份及其特殊保护——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64.在社会学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
65.大学生医学社会学问题问卷调查与分析
66.大学生社会使命感状况浅析——基于社会学公选课的调查
67.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
68.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69.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社会学思考
70.社会学视域下农村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71.法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对机制
7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
73.大学生“毕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74.从劳动社会学的视角探析大学生观念教育
75.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
76.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77.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78.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
79.关于当前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社会学思考
80.大学生角色期待与行为引导——基于角色扮演的社会学分析
81.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与预防策略
8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猝死问题的思考
83.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84.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及培养对策分析——以广东海洋大学社会学为例
85.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86.高校大学生参加学校管理工作社会学探析
87.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88.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89.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90.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91.当代中国大学生考研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92.社会学视野:大学生心理障碍剖析
93.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社会学分析
94.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5.以社会学视角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关注贫困生成长,从“心”开始
96.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观的社会学解析
97.贫困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社会学透视
98.社会学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研究
99.从消费社会学看《布拉格的大学生》中人的异化
10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01.论强化大学生社会调查内容的教学——基于《社会学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10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03.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学校预防——以社会学为视角
104.当代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
105.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106.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社会理性的社会学透视
107.如何看待大学生的思政课逃课——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方法分析
108.大学生缺失游戏精神的社会学分析
109.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以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样本的分析
110.大学生自杀成因的社会学透视
111.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分析
112.90后眼中的网络——90后大学生网络偏好的社会学成因质性分析
11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学解读
114.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社会学研究
115.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社会学探析
116.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社会学解读
117.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社会学透析
118.社会学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119.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120.边缘人与漂浮者:关于大学生社会位置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121.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学分析
12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23.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对大学生党员角色的社会学解读
124.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
125.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
126.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127.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社会学调查分析
篇7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英国学者Hillage和Pollard把就业能力阐述为“可雇用”,指的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对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指的是其从获取就业岗位、维持就业岗位、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岗位这一动态过程的能力。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基本层次:一是基本工作能力,这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必需的思想道德修养;二是专业技术能力,这方面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由此可见,单一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手段。
二、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的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缺乏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能力,进入大学后根本不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出现了种种空虚、寂寞人群,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导致旷课、迟到、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以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简称“我院”)为例,从我院300多名学生进行学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59.05%的学生认为目前我院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学习动力,厌学,为考试而学;纪律意识薄弱,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占48.75%;学习浮躁不踏实,考前突击占40.39%;只有14.76%的同学能够做到不作弊。为获得奖学金而学占10.31%,并不是作弊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同学作弊只为求考试过关(52.65%)和自己知识不牢固(44.85%),部分学生平日不努力,无理由的缺课、逃课、迟到、早退,即使到课了也是睡觉、看课外书籍,仅期望通过作弊求得考试过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部分勤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长了某些同学的侥幸心理,这必将影响学习风气。
第二,一些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比较差。在外面包夜,上网玩游戏,课堂纪律松散、着装不规范、在课堂里睡觉或吃东西,玩手机等现象屡禁不止。以我院为例,有53.76%的学生认为学习上的最大困难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虽然都希望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但面对外界因素的干扰时多数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而且多半把希望寄托于教师或者他人的督促、管理上。课余时间约30%的学生去上自习,上网的占61.56%,逛街的占34.54%,闲聊的占35.38%,说明在课余时间学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意识薄弱,未能学会充分利用大学资源提高和完善自我,为今后工作、生活做准备。在调查使用电脑主要做什么时,上网获得信息的有67.97%,只有36.49%的学生利用计算机查找资料帮助学习专业课程,聊天、看电影的学生占55.15%,34.54%的学生经常上网打游戏。完全陷入了网络的泥潭,有很大可能会上网成瘾,从而导致旷课、学习成绩下降等一些不良行为产生,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
第三,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一旦专业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就没有兴趣,有的甚至想转到其他学院,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如在我院的调查中,认为专业不理想的学生占18.66%,一般的占45.1%。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些学生入校前缺乏对所选专业的了解,入校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导致学习不安心,甚至出现厌学现象。
三、加强学风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引导学生为就业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职业目标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其日后的奋斗和努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良好的学习风气能有助于其在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职业规划的推动下建立学习主动性、求知欲和刻苦学习的意志力。因此,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实施循序渐进的引导教育。大一的重点是适应大学生活、养成学习习惯、学好基础课。同时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景,了解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启发、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大二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切实在基础知识的巩固、专业知识的深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有所突破,适应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就业竞争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转贴于 大三分类别教育,将学生按毕业走向初步分成就业、考研与出国三个组别。考研是许多学生的愿望,尽管学生入学基础差,但希望自己能考上研究生的大有人在,应做好动员、引导,认真抓好学生的考研指导工作,并鼓励其结伴学习,在互相交流、互相鼓舞中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与毅力。针对出国的学生,应引导学生尽快考取托福、GRE、雅思等成绩。针对就业的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社会,通过实习、参观、调研等实践活动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去向和就业形势。大四提醒学生学业上要查缺补漏,保证顺利毕业。帮助学生了解本届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及程序,通过多渠道了解相关就业及创业信息等,实现顺利求职。
2.从课程体系设置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制约因素。在我院的调查中,有33.42%的学生认为影响课堂积极性的原因是课程。因此,高校要开展就业市场需求调研,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的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如我院应用化学专业,考虑到学校具有林业行业背景,培养的学生是为林业行业服务的人才,所以开设了“环境分析与监测”、“林产品品质分析”、“农残分析与检测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评价”、“林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课程。而不是把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成为单纯的化学类或者单纯的林业类专业。从三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效果良好。
3.从教学方式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在调查中,有37.6%的学生认为影响课堂积极性的原因是教师的讲课水平。因此如何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不是传统模式的满堂灌,而应当是依据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指导、组织学生在求知的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如我院“大学物理”教学,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三点)进行启发式或互动式教学,精讲多练,压缩讲课时间,让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自学和钻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重修率大幅度下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篇8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value)是一种稳定且持久的基本信念,是一个人对特定事物、行为或目标的持久性偏好或评断标准,进而引导个体行为、满足个体需求。价值观通常影响一个人的态度或行为。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体观就是职业价值观,也称工作价值观,与生活中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基本上以工作价值观来指国内的职业价值观概念。总的来说,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这是由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个体倾向的性质决定的。本文采用职业价值观这一概念。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在从事工作时,用以判断有关工作事物、行为或目标的持久性信念与标准,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
(二)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凌文辁(1999)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得出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包括三个因素:发展、声望和保健,共计21个项目。声望地位因素包括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保健因素包括有劳保、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收入高;发展因素包括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王垒等(2003)通过对北京四所大学350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4因子的结构模型,分别是:经济报酬与工作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
台港地区的学者王从桂(1992)采取Rkoeahc的价值分类观点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工作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其中目的价值指个人工作的目标,包含内在酬赏、外在酬赏、集体利益与平安等四项;手段价值指为达成目标而重视的价值,包含能力理性、谦和宽容、安分守城、忠信、务实与清流等六项。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因素
绩效(performnace)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效率和活动结果两层含义。从绩效的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对于大学生就业绩效,仅以是否找到工作为就业绩效的研究内容是不够的。就业绩效是就业活动过程中的效率和结果,包括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研究大学生就业的过程绩效,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有助于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因此对就业绩效的研究既要考虑就业过程的行为,也要考虑就业过程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就业环境对毕业生就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直接的、现实的,有些则是间接的、潜在的,有些是积极的、正面的,有些则是消极的、负面的。大学生就业绩效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成长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二)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更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这种思想体现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导致期望值过高、物质要求过多,造成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此外,优越的家庭生活和强烈的自信心,使得一些人并不积极的寻找工作,或索性甘于一时的处于失业状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存在着生理和安全的物质需要,也存在着归属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满足物质需要是外在激励,满足精神需要是内在激励。由于就业观念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有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调整就业目标。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
(一)营造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环境。育人环境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实施及效果的外在因素,它包括制度、政策、社会和家庭的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前提,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必然要受到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影响和折射,因此,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较片面,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功利的代名词,“一切向钱看”,而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忽略不计,这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
政策具有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政策总是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政策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导向,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各级政府要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要深化户籍改革,放宽户籍控制;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要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要实施柔性流动政策,建立“绿色通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西部和艰苦地区工作,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社会政策引导上,还应该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如对那些能以国家利益为重,自愿到国家急需的岗位上工作的大学生,应以相应的政策给予鼓励;国家要尽快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是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应当建立一项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依靠自身科技本领和管理才能创办的中小企业应实行优惠或提供小额无息贷款。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要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准人制度,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评价标准和合理的职业期望。所以,要重视和利用政策的社会利益调节功能,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传递。
要发挥社会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激励作用,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以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方式,冲破地域、时间、文化水平的限制向人们迅速生动地传播各种信息。可见社会舆论对于引导、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是利用财政学原理的一种分析框架,而且也成为一种思考方法。可以借鉴和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行为决策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关系。
由于实际问题中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许多参数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对某些参数作出假设,通过分析来检验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影响程度,从而权衡利弊,选择有利方案。
基于大学生理性的假设,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行为决策的数学表达式为:
D(R)=f{(E—C)≥R)
其中,E为大学生的预期收益,C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本,R为大学生可接受的平均收益,D(R)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函数。
篇9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和学生联系最密切、关系最亲近的良师益友,他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中最基层的环节和骨干力量,在高校毕业生工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1]因此,辅导员要勤于学习,科学定位,充分发挥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高校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1.保持谦虚务实的精神,成为一名学习型的专业人员
在新形势下,随着就业政策不断调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辅学员是学生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这就需要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熟知新的就业政策和相关知识,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因此,只有抱着谦虚、务实的态度全方面学习与就业工作相关的各类知识,才能成为一名业务全面的辅导员,为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把握时事动态,成为一名合格的就业宣传员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为使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顺利进入就业状态,必须要改变其就业观念。而就业前宣传,是帮助大学生进入就业状态的重要保障。辅导员是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的直接宣传者。在熟知国家、省、校各项就业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要将最新的就业政策,如: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特点;西部计划、应征入伍、基层、参加选调生、选聘生、教师特岗计划报考、自主创业、提升学历、困难学生帮扶政策等方面有哪些条件和优惠政策等等,准确、及时地传达到每位毕业生。[2]
3.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成为学生就业的引路人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辅导员从学生刚入大学开始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科学规划,系统指导。
(1)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认识自我。辅学员必须调动自己所有的经验并根据行业形势发展的特点,上好一年级学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学习目标,认识自我。
(2)引导学生科学定位,做好充足准备。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辅学员要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主题班会、座谈会、专职报告会等各种机会,进一步加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和职业规划的设计,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于就业目标明确的学生,要树立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在求职及工作中,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态度端正,谦虚好学,诚实守信;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加强考研和考编的辅导和指导;对于认识尚不够清楚的学生做好个别指导,协助他们科学定位,明确目标。
(3)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促使充分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首先要了解就业程序,即使毕业生了解择业的基本流程、择业的程序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在整个就业准备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做好简历。随着求职竞争压力的增加,如何在简历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并能够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毕业生求职的关键。因此,辅导员必须对学生的求职材料进行严格把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特点对简历进行分类指导。
其次,要帮助学生搞好面试。面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面试中,有的学生由于社会历练较少,在大学期间锻炼不足,往往会容易怯场,不能发挥出实际水平和能力;有的学生面试时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往往会无功而返。在学生应聘前,辅导员应在班级或者年级举行几场“模拟招聘会”,进行模拟面试;或者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顺利通过面试创造条件。在学生具体的应聘过程中,辅导员应针对不同用人单位和不同岗位的特点帮助学生做好面试准备。[3]
第三,要及时收集、处理就业信息。辅导员收集就业信息应本着真实准确、针对实用、计划系统的原则,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人才招聘会、网上招聘、社会关系招聘等就业信息进行处理,要认真鉴别真伪,筛选重点,挖掘内涵,在科学处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求职决策,及时传达给毕业生。
在应聘阶段,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辅导员要及时地解答。特别是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出现的突况,辅导员要及时干预和处理,严防学生被诈骗或误入传销等非法组织。
4.畅通就业渠道,搭建信息平台,甘当学生就业的服务者
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的畅通,它既是学生就业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外出时和辅导员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在信息发达的时代,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媒体等网络技术,建立信息网络平台,[4]如:建立班级qq群;建立与各位同学直接沟通联系的飞信系统。网络平台的利用,使与学生的动态交流和信息的收集、的力度大大增强,提高了就业信息的服务质量和实效。辅导员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每天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改善师生关系,增强情感交流。
此外,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热情。由于就业工作的特点和特殊性,必然会给辅导员带来许多具体又繁琐的事情。辅导员要甘为学生服务,要主动了解学生在外工作进展、疏导心理困惑、解决各种难题等等,努力成为学生就业、实习的后勤保障者。
5.高度关注就业过程,成为学生就业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学生求职、实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环节,由此带来的心理适应、环境适应、生活状态问题也日益凸现。[5]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过程和就业状态,及时和学生沟通联系。当学生面临困惑的时候,要主动帮其分析、解答;当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时,辅导员要不断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当学生外出求职出现安全隐患时,辅导员要及时干预,妥善处理。辅导员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成为学生就业指导的主心骨,感情交流的贴心人。
二、高校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关系到毕业生能否成功踏入社会,也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是学校教学成果的检验和体现,也是提升学校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窗口。[6]因此各高校高度关注学生就业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在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中,政策的支持、经费的保障等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而辅导员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
1.充分发挥学生就业培训师的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就业工作应与教学教务过程紧密结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在大学三至五年的学习期间,辅导员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帮助学生改变高中阶段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低年级阶段,通过素质拓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创业意识的培养。[7]
(2)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实用技能和求职技能。大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辅导员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不断夯实专业基础,通过各种实践训练、专业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辅导员要对毕业生求职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进行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对毕业生抗挫折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2.充分发挥就业服务和指导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一,辅导员要做好毕业生求职前的就业意向调查,了解每位就业同学的就业意向,由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在意向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包括学生就业领域、地点、薪酬标准,以及对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为以后做好个性化、针对性指导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如何针对个人特点、知识能力、求职意向等制作个性化简历,并对求职面试技能进行培训。
第三,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友、教师资源等,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广泛收集有价值、安全的就业信息。如:辅导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关系、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关系、校友关系、教师社会资源关系等,开拓和稳定就业市场,以提高学生就业信息的质量和实效。
第四,辅导员要在广泛宣传就业程序和就业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户口、人事档案管理等指导。
第五,辅导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缓解就业压力。在求职应聘的就业过程中,由于经验的缺乏,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社会环境和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前,他们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面对新形势下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感也越来越强烈。[8]这时候辅导员就要发挥重要的辅导作用,帮助学生消除就业焦虑。鼓励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树立敢于竞争的勇气,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克服懒惰依赖心理,建立良好积极的心态,走出宿舍多跑招聘会,提高就业机率。此外,要对后进生、贫困生及其他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第六,在学生外出求职过程中,辅导员要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加强就业和择业的诚信和安全教育。
3.及时完成毕业生就业管理和就业发展跟踪调查工作
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完成学生就业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学生在外是否就业,就业状态如何,学生所递交的就业证明等材料是否真实、有效,辅导员必须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核,确保每份就业材料真实、有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汇总,及时统计,上报上一级组织。
为了及时了解已就业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就业状态、现实表现等情况,辅导员要对毕业生就业发展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以便了解毕业生工资待遇、发展空间、专业技能等情况,收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对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建议;专业发展特点和趋势。通过开展跟踪调查,有利于增强毕业生对学校发展的关注,激发毕业生爱校、为母校建设和发展作贡献的热情;有利于建立就业市场;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完善。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系统的民生工程。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直接责任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和指导水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嫱,张宇.试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信息,2009,(18):34.
[2]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z].2009.
[3]宋珂慧.论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角色扮演[j].经营管理者,2009,(16):251.
[4]张凤成.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52-53.
[5]黄秋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篇11
Abstract:Withmorestudentsbeingenrolledincollege,thenumberofcollegegraduateincreasesyearafteryear.Besides,thefinancialcrisishappensin2008.Bothcausethatitisharderforcollegegraduatetofindajob.ThroughanalyzingthespiritofXuSanduoandthesituationofobtainingemployment,expertspointoutwhatweshouldlearnfromXuSanduoforthesakeofimprovingourcompetingabilityandgetajobeasier.
《士兵突击》感动了很多人,许三多精神也感动了很多人,他耐的寂寞,甘于平淡,大寂寞后的生命启示。许三多被许多人评论为中国版的“阿甘”,因为他们有很大的共同点。简单,执着。他们生活简单,思想也很简单,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生命中碰到很多人给予帮助,然后用力抓住每一次机会,看做救命稻草,认真完成看似无意义的事,坚持到底。“当初看似抓住救命稻草,到最后其实抓住的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这个高连长对许三多的评价,其实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存在这种精神,努力做好能做的,少些杂念,多些执着。
相信自己的明天会更美好。【1】
一、什么是许三多精神
许三多精神是甘于平淡,耐于寂寞,忍辱负重,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少些杂念,多些执着。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抛弃,是相信,是包容;不放弃,是坚持,是笃定。他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出实践。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二、当代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种不争的事实,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下面两图为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量和就业率的对比图
【2】
通过以上图示可以明显地看出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量逐年增加,然而每年的就业率却是逐年下降。2009年当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1万人以上,加上前几年的累计未就业的毕业生将近480万,所以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将更加严峻,加上经济面的影响,2009年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困难时期。
三、许三多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就业的联系
在一些人看来,许三多够“傻”,一次腹部绕杠竟然玩命般的做了333个,他说,
“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你”;许三多“笨”。老兵不干的,他抢着争着干;
许三多“缺心眼”,他说,“记住一个人的好,总比记住一个人的坏好。”可是,就靠
着这股傻劲,乡下孩子许三多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列兵渐渐成长为尖兵。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意志消沉、萌生退意;而有的则像许三多一样坚忍不拔、踏实肯干、真诚待人,同样起点的毕业生因为面对挫折的作为不同,最后取得的成就也就不同许三多身上这些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正是不少毕业生所欠缺的,也是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大学毕业生要回归一些本原的东西,所谓“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们以往花了不少心思,要学会像一些面试技巧、人际关系等求职技能,以为如此就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实际上,一个毕业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来自有真才实学、道德素养、面临困难时的意志品质如何。眼下一些大学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不愿屈就,甚至有业不就,许三多身上那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今天好好把握”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如果每个大学生都心存许三多的这份心,何愁找不到工作。在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时,大学生不在简单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更应该是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要提高自己能了,多学学许三多精神,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时应该学习许三多的哪些精神
(一)坚持梦想
在人生中每一个能通往安逸的岔路口,他坚持告诉自己,我的目标是电影。5岁的时候,《少林寺》的热播点燃了王宝强的梦想火焰;8岁王宝强启程去少林寺习武;1999年王宝强来到了北京参加了北漂大军,一蹲就是两年。在人生中每一个通往安逸的岔路口,他坚持告诉自己,你的目标是电影。坚持梦想,这就是王宝强走向职业成功的第一把“钥匙”。
(二)真诚待人
在上某电视台的一档读书栏目时,王宝强被问到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你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机遇,这是运气。但你后来迅速地接了《天下无贼》、《士兵突击》和《集结号》这么多大片,这显然不是运气。王宝强支吾了半天也没有说明白,他的好朋友赵毅替他回答:“他待人真诚,让人很有安全感,相处起来特别舒服。一般剧组散伙,大家就不再记得谁了。但王宝强不一样,他总让人惦记,即使没有片子,大家聚一起,也常说,哎,这个孩子干嘛去了。你做人做到这样,机会就走不了了。”这就是职业成功的第二把“钥匙”——真诚的力量比能力更大。
(三)定位准确
篇12
Computer Specialized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JIANG Qu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College,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computer specialized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day by day stern, the situation is unoptimistic, and the factors are various.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analysis on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employment, then makes a number of views and ideas on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 career planning and so on, enriching graduate instructor works, improving higher talented person's employment quality.
Key words: university; university student; computer specialty; employment situation; career guidance
1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的市场调节模式。而就业竞争的加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形势更为严峻。
鉴于此类情况,我们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形势分析势在必行。因为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性,缓解目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从根本上、长远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计算机专业人数的快速增长与社会需求的变化
自1998年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校扩招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截止2007年底,我国大学和软件学院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超过100万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趋向白热化,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残酷现实了。
2.2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人才的培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设备老化等严重问题。市场需要直接使用的实用型人才,而许多毕业生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最终造成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就业艰难。
2.3 毕业生应用能力欠缺
社会上缺乏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且计算机学科综合和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计算机专业涉及到电子、通信、建筑、信管、财经、法律、广告、新闻等专业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又很难成为这种复合型人才。另外同学们自身的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也是就业艰难的重要原因。
2.4 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自身观念亟待转变
目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在2007年进行的一份就业调查中,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就业;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表现多元化,但事业单位、国企、外资企业仍是毕业生首选;毕业生要求的月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其中选择2000元以上的占到53%。同学们不愿到农村就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尤为突出。有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身没有准确的定位,导致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调查中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及能力显得很不自信,认为在校所学技能不一定能适应市场要求。
2.5 就业服务没有深入到基层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有招生就业处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还更多地停留在学校层面,没有深入到下面各个院系。这在某重程度上实际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学校和院系应该根据当下的就业形势,提前对学生开展就业相关的服务,提高服务的前瞻性、计划性、针对性。进行实习单位的介绍、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观念的教育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的鼓励等。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3.1 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专业学生自身素质
3.1.1 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
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要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和职业道德;三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回报社会。
3.1.2 专业和实践能力
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要扎实,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如下:
一是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须熟练掌握几门基础语言与编程能力,只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软件更新速度。
二是优秀的自学能力。计算机专业与其它专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有的专业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书籍仍可以拿来钻研,而计算机专业,三年前的书可能就已经淘汰了,因而,作为计算机的人才,一定要具有优秀的自学能力,才能跟得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
三是英语的阅读能力。计算机专业很多前沿的书籍都是英文撰写,各种编写语言也均为英文,因而对于英文较差的计算机专业,仅仅只能称为一个“operator”。这也是很多计算机专业用人单位看中英语四级、六级的原因。
四是社会交际能力与团队精神。计算机专业很多学生过多地将时间与电脑接触,进行人机对话,缺乏与人沟通能力。而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是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同事团结协作,进行组织管理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的关键在于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拥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与敬业精神。
3.1.3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
近年来,IT专业市场需求不平衡,行业需求也不平衡。如通信业的需求明显下降;金融业和运输业竞争激烈;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门城市对普通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相对饱和。而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需求大量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机专业类专业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一定要有正确的定位,充分剖析自己,是做研究、开发、生产还是做营销、管理,不能眼睛只盯在眼前利益上。
3.2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便对自己的专业、自身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3.2.1 大一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及成功教育
大一,要对学生进行适应大学生活教育,引导大学生迅速融入班级,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感知社会。在此基础上,要进行专业教育、初步树立专业思想、让学生爱我所学,学我所爱。
3.2.2 大二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拓展,锻炼其综合能力
大二要先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适应能力。
3.2.3 大三以强化专业学习、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为重点
对大三学生来讲,在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特别是对进入社会前的职业准备期要有明确的规划。此外,还应培养自己的良好的情商,深入接触社会,了解、搜集就业信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3.2.4 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
对毕业生可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与创业教育,还可结合专业特点,召开专题报告会, 如邀请优秀校友、相关行业企业家到学校作报告, 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介绍就业形势、选人用人标准等,为学生创造增加感性认识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求职竞争力,对大学生的就业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4 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辅导员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辅导员建设,发挥辅导员作用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
1) 利用计算机专业的优势,搭建网络平台,利用QQ群或者E-mail等方式,密切关注毕业生心理动态,重视做好个别咨询工作,适当加以引导,及时最新求职信息。
2) 努力搭建计算机专业专业大学生实习锻炼的平台,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完善实习模式,协调、解决学生在实习与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形式可以同实习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结合起来。大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锻炼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而且在与实习单位的直接接触中,可以发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不足。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在实习锻炼过程中,由于工作突出,可能被实习单位"预定",提前就业。
3) 做好升学指导,为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供政策咨询,并参考学生的职业理想、个性特点、智能水平、身体素质、家庭状况等,鼓励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升学的院校和专业。
4) 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辅导员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引导毕业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参加“三支一扶”等基层计划:一是把思想工作做透,通过网络、宣传板、主题班会等途径加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宣传国家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增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激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和使命感。二是把组织工作做细。辅导员紧紧抓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基层选调生”、“大学生选聘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做好宣传动员、选拔推荐、资助服务工作。三是将服务工作做到底。在服务期满后,仍然为毕业生提供派遣等周到便捷的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与关怀。
5) 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创业的研究和引导。大学生创业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创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学习创业知识等,请自主创业成功的校友介绍
创业经历与成功经验,教育学生打破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毕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55-56.
[2] 黄高锋.高校中文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59-60.
篇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跨入到大众化阶段,在大学生群体特性的变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思想道德状况复杂多元,校园中学生不稳定现象也在增加。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面临的安全稳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高校要旗帜鲜明的讲稳定,坚决果断的抓稳定,认真扎实的保稳定。大学生是高校稳定工作的主体和客体,他们的稳定事关整个高校的稳定。所以,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积极发挥作用,维护高校的稳定,营造有序、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确保学校和社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一、高校安全保卫部门
学校安全保卫部门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它既是学校安全保卫的专业队伍,又是学校保卫组织的常设机构,担负着维护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校园日常安全保卫任务,以及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神圣职责。高校应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工作交流等方式加强对专职保卫干部、保安员的培养和锻炼,使他们成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队伍。高校保卫部门应加强平时对全校师生员工的法制教育及安全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宣传方式使广大师生了解、熟悉法律、法规与学校政策,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首先,高校安全保卫部门要完善各种监控网络,学校互联网安装过滤软件屏蔽国内外各种不良信息,发现不良信息及时处理。其次,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应坚持值班制度和校园巡逻制度,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以制度化管理和各类应急预案为依托,建立校园安全快速反应体系,提高保障学生安全和处置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应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的紧密联系和合作,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高校周边综合治理,为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高校保卫部门要始终坚持以“稳定压倒一切”作为基础工作方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优化个人品质,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成瘾、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积极关注每一位同学,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校预防学生稳定问题提供的重要信息。一旦学生有思想异常现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第一时间反馈给学校安全保卫等部门,帮助学校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万一有突发事件发生,心理咨询中心可以通过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心理咨询进学生宿舍等方式为学生舒缓心理紧张,消除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是学生个体成长和成才的内在需要,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品质。心理咨询中心开展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人沟通、经受挫折的考验、练就豁达开朗的心胸和坚强的意志,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心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高校资助中心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校人数的急剧增加,以及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特困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贫困生和特困生问题已经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措施。学生资助管理部门通过一系列助学措施,减轻贫困生的经济负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通过勤工助学赚取生活费,使得他们能集中精神学习,减轻甚至消除他们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具体表现为严重的自卑、焦虑、抑郁、孤僻等。这些问题不是仅靠经济资助能解决的,资助中心要在资助的过程中艺术性地渗透着精神人文关怀。资助工作中要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接纳贫困,不以消极的态度回避现实,找到自己的自信和闪光点。资助中心通过助学金激励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助学贷款提高学生的责任和诚信感恩意识,通过开展勤工助学加强学生自强自立教育,使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高校学生就业管理部门
如前所述,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高校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就业难是引发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高校和谐、稳定的隐患。学生就业管理部门应思考如何管理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毕业生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广泛动员全体教职工、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学生就业管理部门应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的重要责任,并且贯穿高校整个教育的始终。学生就业管理部门应开展更深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状况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修正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最后顺利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吻合。学生就业管理部门应通过举办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加大型供需洽谈会和举办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畅通的桥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用人需求、特点,帮助学生处理好择业的关键环节,使得大部分学生顺利就业,消除大学生因就业难引发的相关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
五、结语
维护高校学生安全稳定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前提。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与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主要学生管理部门在对安全稳定事件中必须通力合作,协同作战,要本着对社会和谐发展、学校安全稳定和学生成长成材才负责的态度不遗余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新形势下维护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峰.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创建和谐校园[j].新西部,2007,(20):79.
[2]陈于后.新时期加强和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1025.
[3]谢守成.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