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师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师生论文

篇1

交给学生一个真诚的你,学生送给一个敬重的你;交给学生一个热忱的你,学生送给一个热爱的你。大爱无垠,但张弛有度,方为至爱。

二、“硬”危机的化解

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若没能及时化解“冷”的危机,在教学中就可能会因为一件事、一句话、一种行为而使学生迅速逆反,形成高强度硬性对抗,师生间出现“硬”危机,我认为师生冲突往往产生于教师不切机的言语敲打,伤害,当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有意无意的伤害时,难免会产生消极心理倾向,从而导致教师形象大损,有的学生还拉帮结派地与你作对,让你下不了台。针对这种情形,应以静制动,以智取胜。

记得我带0611班班主任的时候,曾有一名学生王康上语文课时,在抽屉里玩手机,我从门后经过时发现,很迅速地将其没收了,因为在班规中我一再强调,上课时不得玩手机、看杂志、报纸之类与课堂无关的东西,因此他也未强硬什么,只是下课后,他和另一名学生刘俊跑到我办公室来要手机,刘俊说手机是他的,他又没玩,理应还给他。由于马上要上课,我就强制性地叫他们回教室,多说无益,按原来的班规,要么请家长来,要么存放到放假时自动归还。可能言语比较激烈,而刘俊似乎未意识到他的错误,所以当我走进教室时,他就彻底爆发了:“把手机还给我,我不读可以不?”然后将书包重重砸在桌子上,说实话,真没想到现在的学生这么张狂,敢在做错事时公然咆哮课堂,在片刻的思考后,我知道这件事如果不解决好,这节课没法上,而且我这个班主任也没法当,还有几十双眼睛在看好戏呢?我的脑袋在快速的运转,尽管我也发怒了,但我仍以极其平静的语气说:“我是从你那拿的手机吗?”“不是的,但手机是我的,我现在不读,你总该还给我吧!”他仍很霸气的说道。“但我想我收手机与你没关系吧,我现在只知道是王康在玩手机,这件事只有王康才有权管我要。”我也霸气的回击,没想到王康也气愤地站起来说:“我也不读总可以了吧!”我的乖乖,都存心跟我过不去呢?在场的学生也懵了,也不知所措,都僵住了,我仍然用很冷静的语气说:“好,行,立刻打电话给你们家里,叫他们来接你们回家。”正当我要拨打电话时,他们又变了,“走,到学生处去说。”我说:“对不起,我不仅是你们的班主任,我也是一名英语老师,现在在上英语课,我没有义务为你们两个放弃其他50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要不,咱们下课去?”这时班上的局面就大为改观了,很多学生站在我的立场上责怪他们无理取闹了,甚至责令他们不要开口,当然这两名学生也没再一意孤行了,这时我总算喘了口气,我也顺势让他们课后再找我。没想到下课后,他们两个一进办公室就不停的道歉起来,我又有意用话激他们:“怎么不去学生处啦?也不回去啦?”他们调皮地笑了,说他们也只是一时之气,后来想想也不应该,那么这时作为教师的我想没再必要跟他们较真了,我真诚地与他们分析上课玩手机的坏处,并对他们的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他们完全接受我对他们玩手机的处罚,硬是让手机在我的课桌里面躺了两个星期。放大假时还给了他们。

在“硬”危机出现时,最忌教师乱了方寸,最怕缺少了智慧,面对“品性顽劣”的学生,或突发的“硬”冲突,智取永远是上上之策,体现出教育诗的品性,化“腐朽”为神奇。

三、“软”危机的化解

在师生逐渐共处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友谊,有些学生经常对你是“笑脸相迎”,觉得老师对他们好,觉得有些事情较小。可以任意撒一个善意的谎言来逃避一时的纪律约束,师生间出现“软”的危机。针对这种情形,采取欲擒故纵,情感增负的策略是可行的。

在职校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吃不了苦,早操不做,上课迟到,心情不好逃学等都认为是小事情,问及,他们会说,“我是职高的学生嘛,要是什么都好我不就成一中的学生了!”这就是职校学生一种典型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针对这些心理,如果老师一味只讲求去处罚他们,就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放下架子,做真正关心他们的朋友,这些孩子也会理解到老师是真心对待他们,从而改过自新。

在新接一个班时,第一次上班会课时,我与他们共同探讨出一套班规,并迅速让它出台,作为班规人手一份,并要求他们记熟。如有违反,亲自讲解班纪班规。刚开始还比较正常,但不久狐狸就露出了尾巴,坚持不住了,有一个同学刘巧迟到了,我一直等在教室门口,他见到我,想低着头就向教室冲去,我叫住了他,没有批评他,而是关切的问:“今天发生什么事了?”他立刻说:“老师,我拉肚子来晚了。”我更关注了:“严不严重啊,吃了药吗?”“吃了吃了,没事没事了。”“那快坐到座位上去,我们在上Unit19,若再拉肚子,马上告诉老师,好吗?”我们又开始上起课来,但是这名学生隔几天又迟到了,理由是忘上闹钟了,隔几天又迟到了,理由是过早的人太多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迟到,编出一套套的理由,而每次我都是尽可能的去关心他,到最后,他实在不好意思了,就对我说:“老师,其实我迟到的原因都是骗你的,但没想到你有这么好的耐心,一次又一次地宽容了我们,我实在是不想再欺骗你了,我要将班规重讲给学生听,我也绝不会再迟到了。”我说:“你能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而有些明显撒谎的学生,我一定要让他讲解班规直到唾沫横飞为止,但首先我尊重每一位学生,哪怕他再让人无法忍受,也总是尽量疏导他们,让他们心灵去再现,去感受,从而自动接受我的惩罚以便铭记于心,我也不给任何人以开绿灯的机会,错了就该罚。

师生危机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转变学生促使学生发展的重要契机,教师善于采用相宜的策略化用,是教育艺术的享受,学生也乐在其中矣,教也乐在其中矣

篇2

由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矛盾客观存在,师生有时候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师生双方是一种包含了友情、亲情关系的复杂集合体,而其双方达到的一种平衡,就成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性因素。这其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觉得,他与其他同学甚至与老师是平等的,并且能深切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我觉得就是解决师生矛盾的良方妙药。

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有很多,俗话说,人头过百,形形,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观念的差异,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纠纷,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矛盾的产生。因此,师生矛盾冲突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但是,只要我们主观上做到努力,充分认识矛盾产生的根源,许多矛盾是可以解决,甚至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评价尺度的冲突,即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好坏等评价标准各式各样。再有,教师观的冲突。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永远从属于教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传统的教师视野内难以容得来自学生的反对意见,一但教师的权威与尊严遭到了来自学生的挑战,那么冲突就再所难免了。另外,不正常情绪引起的师生冲突。人在不良情绪和不健康的心态中往往会把平时不值得追究的问题看得过重,把平时认为平和的问题,看得的极端复杂。

这些矛盾如何化解为动力呢?其实有很多办法。

一、要建立起师生间平等的人格关系。

1、教师对一般“问题学生”存有偏见,导致教育行为失当。许多教师认为管束“问题学生”的惟一办法就是要“狠”,必须压服他们,务必把他们的锐气“磨平”。由此,教师在师生矛盾发生时往往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甚至拿某个“问题学生”开刀,以便“杀一儆百”。这使得学生远离或敌对老师。

2、对一些优等生有没有特殊照顾。如果对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另眼相看,必定会使一些表现不那么好的学生心里有想法,甚至是出现了逆反心理,对你这个老师从此有了看法,于是就会在你的课堂上捣乱,说话,破坏纪律。

3、当一些学生犯了比较大的错误是,要尽量地帮助、教育和疏导他们,不能动辄把他们赶出教师,或让父母领回家,这只会让他们加深对老师的不满甚至是仇恨。

4、当老师自己犯了错,比如课堂上有了口误,或者处理某件事情不得当,要及时地进行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学生渴望在老师这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以,当教师诚恳地向他们作自我批评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心灵满足了,也被感动了,自然容易原谅教师的过错,并效仿教师改善自己的行为了。甚至我们将教师所犯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及过程展示给了学生,用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示范了认错、改错的教育过程。

所以,我们要有有做服务型教师的新理念,真正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个原则,真正有民主、平等的教育观点。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在思想观念上不将他们分为三五九等,并且自己要正确、有效地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法宝,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我们才能够妥善地去解决各种矛盾。

二、用尊重与爱去化解矛盾。

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一颗爱心都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成人、对与之发生冲突的教师、对家长普遍抱有成见,主要以逆反心理的形式呈现。这个时候,多去关心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孤单,还有人理解他们。

1、对待学生,不能居高临下,而是要把学生当朋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他们同样也会把老师当朋友,有什么样的心事,有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都会去对你倾诉。

2、把师爱单独送给制造矛盾的学生,让他们受到特别的关注。班里曾经有些同学厌烦语文,上课无精打采,成绩摇摇欲坠,我一时毫无办法,后来偶尔听他们物理老师说这学生物理课极棒,反应极快,我就请他到教研室来,真诚的告诉他,我听到一个极好的消息,他问我是什么,我故意说反正听到这个消息老师像中奖一样。他急切的问我谜底,我就告诉他,他羞答答的,明显很是感动,我不多说,他主动告诉我,学不好语文的原因,其实他挺上进的,主动向我讨教, 逐渐的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一旦他情绪低落时,我就用他特殊的物理成绩鼓励他,我成功了。这样一一的谈话,使得班里的十几个厌烦语文的同学,都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他们的缺点都被我击破,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焕然一新。

篇3

教育是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容易建立感情,同时也很容易形成敌对的关系。作为老师要想得到自己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就要先去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但是怎样去爱学生,怎样教育学生,是值得我们每个老师仔收寻的问题。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注意一下我们在课堂上一些细节。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微笑,多向学生投一些赞许的目光。尽管这些对我们每一个老师来说很容易做到,可有些老师以为在课堂上越是严肃就越能有威信,所以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微笑。“细节可以感动人”,尤其是对班上比较调皮或后进生,这样会让他们感到老师还是爱他们的,关心他们的,所以不会和老师产生敌对情绪,相反这种无言的关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胆小的学生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对后进生多给一些发言的机会。在课后我们老师还可多与学生交流。甚至有必要与个别学生谈心,去了解他们内心的一些想法,同时利用活动时间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或游戏。这样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害怕心理,从而把老师当做自己的朋友。由此学生也就尊敬和信任自己的老师。

篇4

二、“距离”万里的师生关系

也许这种教师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见多识广,为人正直,性格善良,但内心火热却表面冷酷。他们衣着打扮庄重有余而活泼不足、面色言谈矜持有余而随和不足,教学之外,与学生不苟言笑,刻意塑造自身与众不同的形象,甚至故意拉开师生距离。老师对学生漠然视之,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亲和力,这样的教师虽然其教育过程可能是顺利的,其工作中的指令也是有权威性的,所管理的学生也可能是循规蹈矩的。但长此以往,只能造就教师的惟我独尊、故步自封的人格,易使学生成为唯唯诺诺缺乏自主人格的“精神奴隶”,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生距离万里远,师生感情薄如纸。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实践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同样有害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篇5

2.认识观念变化。

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定位不清,就业方向不明确,教育实习时只是应付;有的实习岗位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幼儿园考虑安全因素,往往只让实习生参与一些保育护理工作,或哪里缺岗,临时让实习学生去顶替,造成实习生不安心或频繁换岗,这增加了实习的不稳定因素,也给教育实习管理带来难度。

3.学习方式变化。

学生在校学习时,是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教学化的学习活动,而在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时,是以“学生和幼儿园教师”双重身份从事职业活动。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服从学校的监督管理和约束,也要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学习方式的突变,易造成学生的不适,需一定时期的磨合。

4.心理适应期变化。

在校学习时只有师生关系和单纯的同学关系,而在幼儿园面对的是师徒关系、复杂的同事关系以及位置不均等及具有利益冲突的人际关系。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这种交往障碍如不进行适当沟通、疏导,就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

二、明确各阶段指导重点,提高教育实习效果

(一)下园前的指导———加强“三观”教育

1.学习观教育。

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是学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应以学习者、研究者、教育者的身份与幼儿园职工共同从事教育活动,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训练,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吃苦观教育。

学前教育专科型人才,培养的是能胜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实习需要从幼儿园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树立一日生活各环节皆教育的正确认识,全方位参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管理与护理工作。要求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3.敬业观教育。

目前,幼儿园对实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各有侧重,而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项指标中,最为关注的是态度,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实习过程指导———“传道”“、管理”“、解惑”

1“传道”

指导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学生教育实习期间所要面对的是真实、复杂的教育实践和班级管理,面对的是完全不同于学校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指导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调适工作。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教师两种角色,接受学校和幼儿园的双重管理。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对实习学生是以教师的标准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求其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完成教师岗位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实现教育实习的目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实习学生往往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认为幼儿园对他们的要求太高、太严,难以适应。因此,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学会用员工的意识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教师通过谈心、具体事例分析等对实习学生进行正确的“实习观”教育,达到塑造、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目标。

2“管理”

关注实习全过程,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追踪学生教育实习全过程,对于学生实习岗位、实习纪律、实习过程、实习成绩、实践材料、考勤等进行全程管理。重点围绕为实习生习得实践性知识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得并不断增长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不仅是每位在职教师的任务,也是准教师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内容。准教师的成长是其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其渐进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拥有一定实践知识的准教师能够从多种视角对未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进而迅速做出决策。围绕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指导教师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实习生创造宽松的教育实习环境。师范生在实习之初由于对幼儿园教育的具体情境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要求。这时,指导教师要为实习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实习环境,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便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环境,发挥自身潜能。其次,要为实习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长期以来,幼儿园因担心实习生组织活动会影响班级常规,从而增加安全隐患,因此,往往不愿意给实习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一般只让其协助教师做一些配教或保育护理工作,这样,实习生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就比较少,实习生也就不能得到预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带队指导教师要和实习基地园领导、园指导教师加强沟通,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实习生多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第三,要指导实习生学会主动学习。由于幼儿园工作具体繁杂,园指导教师身兼多项工作,能专门指导实习生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需指导实习学生学会主动请教,积极争取教育教学实习机会。只有积极主动,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也才能获得更多的指导与实习收获。

3“解惑”

教授方法与启疑,培养反思意识。实习生在实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这些问题面前往往会束手无策。指导教师要和实习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帮助实习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实践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波斯纳认为只有经验和反思交相融合,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师范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方式让实习生了解活动组织与班级管理的基本规范;以“评议”促进实习生进行自我反思;以“研讨”帮助实习生形成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习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都应充分发挥实习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范生的主动发展。

篇6

以前,我对“沟通”二字的理解是不全面的,认为老师只有和学生谈话才叫沟通。事实告诉我,无声的语言同样可以发挥沟通的效能,而且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便捷、快速、有效,是师生沟通中不可缺少的方式。

班上有一个文静、可爱的小女生,初一新生刚入学时,她的脸上总洋溢着甜甜的微笑。不久,笑容从她脸上消失了,她每天默默地坐在位子上,很少言语,对班级的事漠不关心。起初,我并不在意,认为这是她的性格所致。直到有一天,当我惊异地发现小女生用极其冷漠的神情面对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我时,内心一下子充满了挫折感。潜意识告诉我,她的不快乐和我有关。通过侧面了解我才知道,她在小学时是一个学习优秀、才华出众的学生,非常受老师的器重和喜爱。但她性格腼腆、心思细腻,在陌生的环境中缺乏主动表现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容易被新班主任忽视。她内心的失落和惆怅无法排解,只好用“冷战”来抗议我对她的忽视,我决定重新激发她心中的热情,改善师生关系。其实她的需要非常简单: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来自老师的关注。于是,我为她争取了一个代表班级参加演讲比赛的名额。当我拍拍她的肩膀以示鼓励和信任时,她的小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参赛前的日子里,我总寻找时机与她目光相对,微笑着对她点点头或眨眨眼;她上台演讲前,我伸出两根手指冲她做了一个坚定的“V”型动作,她演讲结束时,我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向她表示祝贺。我相信,这些无声的语言给了她莫大的勇气和鼓励,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她为班级捧回了“第一名”的奖状。从此,这个曾经很失意的女孩变为班级建设的活跃分子,虽然依旧那样文静,却多了一份事事行动在前的热情和自信。有一天,她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条:刘老师,是你无声的鼓励唤醒了我的自信,激发起我对班级的热爱,愿您继续关注班上每一个沉寂的心灵,使我们的班级变成“爱”的海洋。

这个事例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在无声的沟通中建立。对学生而言,老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说话的语气声调,面部的表情气色,甚至是作业本上老师画出的红道道,都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实质上是师生双方整体信息的沟通,每时每刻都在不间断地进行着。老师除了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通过有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随时随地用无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些无声的语言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理解和信任,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行为。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彼此接纳、相互理解、心灵共振的关系,班主任策划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尝试随时运用无声的语言和学生沟通,即使一天当中,我和某个学生没有谈上一句话,但我的无声的语言也会及时告诉他,我并没有忽略他的存在。

个案二:学会积极的倾听

当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自己的“经验之谈”是“拯救”孩子的灵丹妙药。事实上,这种“训话”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潜伏下来,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情感障碍。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专家所说: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我是在与班上的一名小男孩由“对抗”到“对话”的关系转变中领悟出这个道理的。要想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只有积极倾听孩子的诉说,老师才能捕捉到他的需要与愿望,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采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小男孩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顽劣”的印象。初一开学第一天新生报到,他就接连和三个学生发生冲突。面对我的调解,小男孩态度非常强硬,他一边痛陈对方的种种不是,一边用不礼貌的肢体动作表示自己的愤怒。经过调查,我把男孩叫到面前,证据确凿地指出了他犯的一系列错误,并指出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向同学道歉。出人意料的是,他一边骂骂咧咧指责同学的不是,一边痛哭流涕抗议我的“偏袒”。我严厉地阻止了他的“狡辩”。那一刻,我隐约看到了他眼中的失望。这个喜欢惹是生非的小男孩很快就成为班里最不受欢迎的人。

我开始一次次地找他谈话,给他讲为人处事的道理,可他不是强词夺理狡辩,就是闭紧嘴巴流着委屈的眼泪。他的抵触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应该寻找一把真正能打开他心锁的钥匙。他为什么易怒?为什么总为自己辩解?为什么喜欢报复?为什么不听劝解?为什么屡教不改?通过和他母亲及小学同学的谈话,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孩子个性很强,性情急,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但爱较真,缺少宽容和协作的意识,这就导致他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了令人不快的言谈举止。为了维护自尊,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他总是极力申辩,不肯承认错误。他过度的自尊演变成了自负与自卑的复杂性格,敏感脆弱,防范意识强,总是以进攻别人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他现在需要的不是喋喋不休的教导,而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倾听,听一听他的理由和委屈,听一听他的愿望和要求,我决定试一试。当同学们反映这男孩的“恶行”时,我不再采取批评他的态度,而是找一个能使人心平气和的环境和他谈话,每次我都是倾听者,他是讲述者。我相信自己专注、温和的表情会使他感到安全。偶尔,我会插一句类似“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你们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这样中立而表示理解的话。他的眼睛告诉我,得到老师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慢慢地,我们的谈话中出现了以前我从未听过的语言:“老师,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他们”,“老师,这件事我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我极力掩饰着自己的惊喜,依然温和地看着他。每次谈话结束后,我都会拍一下他的肩膀说:“我相信你会处理得很好。”他逐渐学会了宽容、合作和反思自己。一天,他说出了一句令我倍感惊异的话:“宽容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语出惊人的人往往是对这个问题有深刻领悟的人。我的积极倾听使他懂得了得到宽容和宽容别人都可以使自己快乐起来。

通过这件事情的处理,我学会了在师生交往中巧妙地运用倾听的艺术。积极倾听使我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更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我的倾听态度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尊重,从而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通过倾听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反思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爱等重要的心理品质。事实证明,学生是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本身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积极地解决问题。

个案三:用真诚唤起信任

几乎每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的愿望,但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好心都能被学生所接受。所以,一些老师时常抱怨:好心没好报。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学生对老师的真诚有怀疑,无法信任老师,老师的教育行为自然也就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首先应该是真诚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绝对的真诚,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

篇7

一、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变量

“师生关系已不是某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体系。”①在这个关系体系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关系层面,其他关系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心理关系又是必然伴随教学关系而生成的关系层面,在教学关系中,如果没有心理意义上的情感作用和联系,如果“知”与“情”分离,那么教学关系也不会有效维持。个人关系则是师生集体交往和关系的一种补充,并以更为浓烈的情感色彩作用于教学关系和心理关系。道德关系使教学关系畅顺,心理关系和谐,个人关系更为正常健康。因此,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又会构成影响教育教学进程和效果的重要的变量因素,时刻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从三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从教师方面看,如果一个教师得到学生的尊敬,作为教师,他会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否则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那么他会丧失一部分自信心,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从而工作没有热情,讲课时没有激情,不愿主动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比较冷淡,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这样教师教不好,教学质量肯定不高。

其次,从学生方面看,如果一个学生得到教师的爱护,他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同时他也愿意听教师的话,努力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双方的感情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配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师生之间所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师生交往的结果,也是师生共同面对和分享的成果”②。

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变量,因为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师生关系间的相互“期待”,体现了教学本质

早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就得出了著名的期待效应:“凡被教师预先认定为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儿童,若干月后他们的能力相对来说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③”。良好师生关系之间的期待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于期待效应,但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的确离不开一定的期待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向期待,从而产生师生互动。

师生关系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教师一方向另一方的倾斜,这种“不平衡”也似乎只是学生收益。实质上,在真正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格魅力,共悟精神价值。教师的期待不仅是换取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而且使自己精神充盈、品格升华。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认可、赞赏和关心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责任、一种信任、一种激励,他会以坚定的信念,富有情感的态度和多种积极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体验中获得力量和信心,并表现出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刻苦顽强、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师也更加喜欢和信赖。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的期待的厚爱转化为学生的领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期待所产生的行为又使教师由此产生较高的职业效能感,加强对学生的期待。

学生对教师也有期待。学生在知识、能力、智慧、品质诸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的确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学生同样也能够以自己的“学”,及其独特的表现作用于教师,进而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如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高超的悟性和创造潜力,会给教师以鼓舞;学生接受和掌握的许多新知识,会给教师的知识结构增添新的内容,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所提出的问题,会促进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技能。学生对教师的期待,激发教师自我发展动力,师生双向收益、双向互惠才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本质。

我们经常说,人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教师心中装着学生,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这是教师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教师就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用在学生身上。学生敬佩教师,心甘情愿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人、做事,这是学生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就会以教师为榜样,在温暖的集体中健康成长。这种亲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转化成一种力量,促使教师千方百计搞好自己的工作,激励学生克服一切困难,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攀登。达到“师生相长”,体现了教学的本质。

师生关系随着教学活动进程而不断发展和深化,教师一方面应当利用师生关系为达成教学目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构建师生关系。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人际间的信息交换来完成知识技能的转移和发展。教师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其人格价值的。所以,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教师。

首先,教师应有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融合趋势越来越强,中国要走向世界,更需要有独立意识的中国人走向世界。因此,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摒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民主意识,真诚和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视为朋友和同志,用民主平等的思想和态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及时捕捉他们思想的火花,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教师还要“艺术地运用点拨,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质疑、批评乃至争辩”。④当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时,就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和尊敬,就会在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关系,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因此,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作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

其次,教师应积极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的业务活动上的,“教”与“学”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师生业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态度和体验。通过改进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自己和对方的信心就会增加,师生情感就将朝者积极的方向转化,而获得教学成功,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则将进一步巩固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关系,是学生对教师产生真正的感激和尊重之情。因此,为了优化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业务上下苦工夫,搞好教学工作。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真正教好学生,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再次,教师要真情地对待学生,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多鼓励、多关怀、多帮助。同时,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表现自身的人格力量,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舞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心声,是时代的呼唤,其更多的要寄希望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注释:

①李谨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5).

篇8

婺城区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省级教育强区。虽是金华市的核心城区,但有18个农村乡镇,因此城乡差别很大。去年下半年换届后的婺城区教育工会对农村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环境、身心健康、思想状况、经济收入等方面作了深入调研;同时向一环线内的城区学校发出768份调查问卷作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城乡教师间的某些差距。通过调研,旨在有效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一些急需问题,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1.调查情况

1.1农村教育发展较快

从调查中听到的和看到的情况看,这几年我区农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校舍漂亮了,这得益于省政府“食宿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教师的工资由区财政直接发放,没有了以往学校拖欠工资的情况;三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名师名校长进一步增多;四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逐步合理,资源得到优化;五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很快,让长初中可以与四中、五中等城区各牌学校相媲美。

1.2存在的问题

1.2.1缺编情况普遍,职业学校尤其严重。除两所学校(白龙桥实验小学和金华十中)因布局调整问题超编外,其它学校全部缺编,其中实验中学、九峰职校缺编100%以上。这些学校或聘请代课教师,或把缺编教师的工作量加到其他教师身上。造成农村教师编制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区财政状况较差,严格控制教师进入指标;二是农村工作条件、待遇差等原因,造成部分优秀教师外流;三是专业学科教师如音、体、美等前几年就较紧缺,人事部门在调配时往往先满足城镇学校的要求,致使农村学校很难分到专业教师。

1.2.2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普遍较低造成农村教师比市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低的原因:主要是农村教师在评职评优中,由于缺少公开课、课题研究、论文指导等机会,再加上分配名额比例限制难以晋级。

1.2.3学科分布不合理。从教师的初始学历和专业看,农村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大都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和由代课教师转正,因此出现这样一种情况:①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公办教师很少;②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相对比较充足,有的学校还过剩,而专业的美术、音乐、计算机、英语教师就比较缺,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很少,大多由别的学科教师替代,大大影响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的甚至无法开课。

1.2.4经济收入与市区教师差距明显

由于婺城区所有教师的工资由财政直接支付,不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但农村教师的总体收入与市区学校比,还是有差距。同一类型教师,在农村教书要比在城区一般学校教书每年平均少0.6万元,更不用说与城区名牌学校比。这还是有财务帐目的实际收入,其他诸如旅游、实物发放、家教等隐性的收入没有计算在内。

另外,农村教师的配偶,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很少,基本上在企业做工或者待业在家,这也无形中拉大了与市区学校教师的收入差距。

1.2.5生活情况。农村学校相对分散,一般从家到校的距离比较远。据调查,80%左右农村教师上下班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骑助动车等,乘班车的占16%,开私家车占1%。

在住房问题上,经对895位农村教师调查:享受单位房改房的71人,享受单位集资房的87人;没有享受过单位分房和没有得到任何住房补贴的658人,在这些教师中房产权尚未属于自己的有142人,他们或住在自己父母家,或住学校集体宿舍,或在外面租房。

1.2.6工作学习情况。近几年,随着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校舍有了很大改观,但教育教学设施没有跟上要求。据调查反映,教师感到最缺少的工作条件是:教具与教学仪器,网络课件、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办公场所(教师办公室拥挤)。

教师工作量较大。据抽样调查统计,农村教师目前所任教班级数平均3个班;小学教师周平均课时20.2节左右,初中教师为16.6节左右;在校工作时间平均达9个小时以上,还不包括教师备课、批改、查阅资料、参加会议、课外辅导、培训学习、家庭访问、兴趣小组等所需时间。在调查到教师本人对工作量的感觉时,895人中感觉很重的是382人,基本上是初中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较重的是321人,合适的是181人,较轻的是11人。

农村教师初始学历一般不高,基础相对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代课、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此外,在现任的初中教师中,还有一部分老师是从小学教师中借调过来的,因而学习培训、知识提升显得尤为必要。据对496名教师的调查统计,近三年参加校外非学历培训累计天数不到一个月的是354人(占71.4%),不到一周的是127人(占25.6%),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的是15人(占3.0%)。

农村教师培训目标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三少”。一是机会少,教育行政部门举办较高层次的培训,农村学校可得到的培训名额很少,农村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较高层次的培训;二是时间少,由于老师本来就缺编,即使有较好机会,有时为了不耽误教育教学任务,也只能放弃培训;三是经费少,由于农村学校财力有限,培训需要的很大一部分经费需要学校或教师自身承担(如培训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因此经费问题是农村教师培训的一道坎,在培训经费无着落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或教师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

1.2.7身心健康情况。据对895位教师的调查,感到经常身心疲惫的有368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有时身心疲惫的501人;很少感到身心疲惫的只有26人。经与农村教师座谈,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工作。即工作负荷重,内容繁杂,工作时间长,问题学生难教等;二是来自环境。教育质量竞争激烈,工作业绩难以得到公正评价;三是来自生活。收入低,家庭负担重,业余文化生活枯燥,交友空间狭窄,子女求学受阻,婚恋不尽人意等;四是来自社会。社会、家长期望值高,家庭教育不能与学校教育同步配合,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

农村教师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据对895位教师调查,感觉身体状况良好的是300人,一般的是428人,较差的167人。目前城区学校基本上做到了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体检;而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一年一次的是112人,三年一次是427人,多年没有体检的有254人,从来没有体检的还有102人。

1.2.8对职业的态度。调查反映,农村教师从整体上看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和困难,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也使一些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不同的态度。据对587位教师调查,表示喜欢教师职业的有243人,不喜欢的是85人,认为说不清的是259人。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心里对城乡之间教师待遇差别感到不平衡,觉得在农村当教师太吃亏。调查显示,20%以上的农村教师积极想办法往城镇学校调,80%以上的教师表示如果有调城区学校的机会,会选择离开农村学校。甚至有不少校长也表示,如果有机会,宁可放弃校长职位,而到城区学校当个普通老师。还有一些老师,尤其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调城区学校不可能,在当地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因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思想比较消极,缺乏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农村教师这些不稳定的思想因素,势必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后劲。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

“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教育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更要强调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最根本是师资的不公平。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尽人意,既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关,更是与有些地方政策和部门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失之偏颇有关。因些必须统一思想,采取切实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特别是师资队伍间的差别,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2完善机制

一是在做好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直接支付的基础上,真正落实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实行区域内城乡教师的“同城待遇”。二是要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解决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造成不同区域教师待遇的不平衡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向经济落后地区注入专项资金来解决该地区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城区教师差不多的待遇。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大调控力度,例如对学校预算外资金掌控和调控,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奖金、福利的差距等等。

2.3加大投入

区政府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切实为农村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尤其要加快改善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办学条件,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稳定性。一是要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乡镇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规模效应;二是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额度,并确保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以保障学校日常开支,同时帮助改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设施及教师的办公条件;三是要对农村教师适度倾斜政策,实行农村及山区教师生活补贴制度,分级确定补贴额度。要特别关注农村困难教师群体,及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2.4稳定提高

一是要建立稳定的供给渠道。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问题,区政府要责成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联合深入调研农村教师编制,并使其合理化,尤其对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工编制要采取适当放宽的倾斜政策。同时要完善农村教师的培育体系。师范院校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综合类课程,特别是英语、计算机、艺术类专业教师的培养,根据需要设置课程,多培养农村学校紧缺的教师;也可采取为农村中小学定向培养教师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从城镇学校选派调配等形式,以保证农村教师足额稳定。

二是要加强现有农村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根据农村学校培训需求大,而实际经费短缺的情况,应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免费在职进修和培训机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原有传统授课培训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以现代化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和方法的更新及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

2.5城乡流动

构建区域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是解决城乡教师差别最根本的途径。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值得我们借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等项制度。”

城乡教师流动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区域内城乡学校教师相互交流。鼓励和引导城区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鼓励引导市区学校的名教师、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讲课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第二步:市区学校的部分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若干年,并以此作为评职评优的先决条件;农村学校也轮流选派部分教师到市区学校从教若干年,在互相交流中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都与原单位教师相同,即“人走关系留”。第三步:在区域内所在城乡中小学教师(除特殊情况外)根据学校需求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把教师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一般以三至六年为一轮,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一名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一般不超过六年。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完全实行“同工同酬”,即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规定城乡教师流动义务、流动对象、流动时间、保障措施、相关责任等。目前,婺城区已经走了前面两步,效果已经显现。

2.6工会作用

教育工会组织是农村教师的“娘家”,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品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所在,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特别是学校工会的作用,用工会的臂膀搭起关爱农村教师的桥梁。首先要突出工会维权职能,提高学校工会破解民生民计难题的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农村教师的实际困难,赢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关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争取从体制、政策层面得到解决。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的教代会制度,让教师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监督权,积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教师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其次工会组织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教职工的素质。一方面通过“三育人”等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再次工会组织要增强服务意识,多为农村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要关注困难教职工群体,通过送温暖、结对帮扶、爱心互助会等形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

此外,工会组织还应关注农村教师的思想心理状况,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热线等形式及时与他们交流沟通,随时了解教师真实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扰,使教师消极的负面情绪向积极乐观的情绪转化,真正能彰显工会组织在提高农村教师全面素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霞飞、黎雯,关注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J),教师教育与管理2006年第4期。

2.王玉秋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篇9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不能唱独角戏,开始逐渐重视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却没有真正理解互动的内涵,只是用几个问题牵引学生,或者安排几个游戏等其他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并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置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让创新走进课堂。第一,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二,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予以应有的尊重、鼓励;第三,教师懂得把握时机,在恰当的时候释放学生能量,适当的激发,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致,又不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软。例如,在二年级《一分钟》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分钟大概有多长,一分钟我们能够做哪些事情?回顾一下平时我们有没有注意过一分钟我们能做什么,是否对我们有影响?接下来教师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计时的设备,如手机、手表等,首先让学生什么事情都不做,静静的感受这一分钟到底有多长。然后再次计时一分钟,在这一分钟的时间内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记录下自己这分钟做什么,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在这一分钟之内做自己的事情。接下来大家将自己这一分钟所做的事情写在纸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大家互相比比。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明白这一分钟是如此的神奇,能够做这么多的事情。进行了比较之后,教师趁机提出问题:既然这一分钟如此的神奇,那么如果我们错过这一分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大家一起来探讨,看看这神奇的一分钟能有什么神奇的效果呢?教师通过这些问题一步步的导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和教师一起探索某些未知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三、重视重难点的点拨

为互动加力课堂是学生对旧知识的消化吸收,新知识的学习知新,以及新旧知识的学习整合。在课堂的互动性遇到一些难点的时候往往容易打断学生的互动,降低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兴趣,如果教师没有进行良好的引导,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学生遇到新知识卡壳时,教师需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会思考的方法。具体来说,首先,教师的引导必须及时,不能拖延太长时间;其次,教师要注重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不是等着给答案;最后,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动不仅仅只是通过语言实现,动作和行为也是互动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听,更要看,观察学生的行为状态,让他们的互动不至于凌乱无序。学习目标是教师教学必须贯彻的,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须在适当的时候了解学习目标,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具目标性。同时,目标能够有效的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将学生互动学习的愿望化成互动学习的实际行动时,再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本节课重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质疑难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才能整合不同理解能力和学习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充分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互动;同时教师要将学习中的难点充分解析,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从而寻找到知识的共通点,提高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充分利用学习环境和氛围的带动作用,促使学生外部环境与内在学习的互动,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重点难点的引领和剖析,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用于学习和实践生活及新的学习中并形成习惯。例如,在《一分钟》教学中,在初步的学习之后,要让学生明白“分秒必争”的重要性。之前学生对一分钟的感受的课文学习是为课文重点难点学习做铺垫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分析学生迟到一分钟带来的后果,学生就会有目的性的学习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这一分钟带来的不利之处,从而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四、一个都不能少,带动全班互动

在课堂的教学中,尤其是教师在课堂的互动中,并不能吸引每一个学生都紧跟教师的步伐,参与到这个集体活动中,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有些人内向,有些人外向。外向的学生相对来说,其课堂参与度会高,而内向的人相对会少一些互动;第二,有些学生虽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由于本身纳言,在课堂中很少能引起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参与度不是很高;第三,这也是由二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决定的。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偶尔的走神会导致学生学习的段节很难跟上接下来的学习,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脱离课堂。其实这几类学生在课堂中很容易被教师忽视,会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积极参与的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就会让那些孩子形成惯性,到互动时间就会不知所措,或者注意力完全不在学习上。持续下去,就会造成教学重点中的巨大漏洞,会忽视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很有可能会造成大家参与性和互动性极高的假象,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因此,为了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教学互动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首先要敏锐的抓住那些每次都能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发动他们的带动作用;其次,也不能忽视那些没有积极跟上的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调动他们的兴趣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最后,鼓励是良好的教学方法之一,对于一些能够偶尔参加到互动中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参与师生互动的乐趣,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最后使全班都愿意参与互动,并且从中有所收获。

篇10

1.2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否认,教师自身讲课精彩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持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面对不懂事的甚至是不懂道理的学生,教师常常产生激怒的情绪,严厉惩处,简单或者缺乏艺术性的处理方式是学生厌恶老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坦白地讲,还是爱的程度不够、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强造成的。

1.3外部环境的影响问题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看起来矛盾的双方涉及的只是教师和学生,但是真的仅此而已吗?在一个没有浓郁的尊师爱教的氛围里,单靠制度去强硬地实施管理行为,其效果是难以保证的。更何况教学不是制造业,教学除了标准化要求外,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带着激情的创造性的劳动和爱的无私付出。能想象一个经常性受批评、指责的人,会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理?又怎能要求他们将微笑与爱心发自肺腑自然地流出呢?

2疏缓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建议

教师与学生之间,实际上不存在实质性的利益冲突,所以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并非不可调和,通过适当的方法还是可以疏缓乃至达到和谐。

2.1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和教师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使校园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幸福乐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充分体现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这样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氛围里,师生员工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自然而然地达到感染人、熏陶和塑造人的良性循环的教学目的。

2.2以爱为本,对学生多一点尊重、信任和欣赏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老师教育的前提,只有拥有这个前提,教师才享有威信,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对于他们的行为给予一定的理解与宽容。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被人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欣赏别人更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教师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篇11

我开始反思我的班级管理,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我的一些行为的确有些像城管的。对那些违反班规的学生,我不也是常常没收他们的球拍,没收他们的小玩意,没收他们的漫画书吗?不也是常常摔他们的笔,扔他们的书,撕他们的本子吗?这与某些城管的工作人员不是一样的吗?看来,我的班级管理缺乏人性化,如果不及时矫正,那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迟早会有崩溃的一天,更谈不上和谐了。

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一味强调教师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与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因此,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

通过班级管理的实践,我觉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以热情换取坦诚,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和谐。面对学生缺点与错误,班主任要懂得善待。

1、善待学生的学习困难:

每一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学困生”,他们也常常是老师最不喜欢的人,对他们,老师也最容易产生怨气,老师与他们之间也最易产生不和谐音。其实,“学困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们比学习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善待他们,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勇气,并耐心细致地培养他们。

2、善待学生的顶撞冒犯。

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冲动,特别的高年级的学生,冒犯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表现为:当面顶撞、背后谩骂,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而班主任,更容易被学生冒犯。对于学生的冒犯,若处理不当,轻则对当事人造成不良后果,重则影响到学校声誉和社会安定。因此,班主任应严肃谨慎地应对学生的冒犯。面对正在发生的冒犯,应冷静,切忌激动、上火。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以确保自己胸怀宽广。”

学生可以不好,但老师不能不善。班主任应该善待学生的冒犯。

3、善待学生的个性表现。

人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倾向。就性格特征而言,有的好动,有的孤僻、还有的倔强固执、有的坚强、有的软弱……由于学生的个性表现往往影响班级的整体形象和荣誉,因此,有些班主任不能容忍学生的这些表现,并加以限制,从而引发师生间的矛盾。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个性,岂不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吗?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没有个性的人总是墨守成规,没有个性的群体就像一潭死水。对于学生的个性表现,班主任必须持宽容态度,并努力优化其个性优势,不断地帮助他们克服不好的一面,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4、善待学生的讨好心理。

小学生喜欢讨好老师,特别是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他们爱多事,常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容易引起老师的反感。然而,作为班主任,要善待他们的一片好心,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我觉得,教师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只有我们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善待他们,给予他们最大地赏识,最平等而又博大无私的爱,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赢得最强有力的教育力量。

5、善待学生的违规犯错。

篇12

篇13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着师道尊严的观念,这使得当代的很多声乐教师,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既然学生跟着自己学习,那么自己就有绝对的权威,只需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即可,而学生对此不能有任何质疑。或许这种教学观适用于一些文化课教学中,却不适用于声乐教学。因为在声乐学习中,由于发声机能的不可见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习者的感觉、想象等意识活动。而无论是想象还是感觉等,都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如果教师将自我意识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十分压抑,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的明确。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这种角色的转变,乃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观的重新树立。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在校外担任声乐教师,辅导一些高考生,以获得不菲的收入。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校外教学活动过多,势必会使校内的正常教学受到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在教学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在选择学生时,偏爱那些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有利于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而不顾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没有做到公平和公正。因此,教师应该重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对为什么要进行声乐教学、自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以何种姿态面对教学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最后,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因为声乐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或演出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应该对和声乐艺术相关的各种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体现在教学中。比如在一些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自然要涉及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作品,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当代社会中,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等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关注,并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特点,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以教学方法为例,对话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都十分适用于声乐教学,能够营造出一个团结、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说,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要通过角色、观念、行为上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声乐教学,相信教师,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