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学心理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学心理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学心理学

篇1

这两门学科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包括现今的教育心理学,都是融合了两门学科衍生出的新学科。在《教育科学纲要》书中谈到了科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有确定的对象和范围,不与其他科学相混淆。

2)自成系统,不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与逻辑上的谬误。

3)有客观事实作为研究依据。

4)具备普遍性与永久性。教育学心理学都具备了上述特征,作为都是研究人的学科,我国近些年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也较为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例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即:使学科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讲求以实证来验证现象,而不是单纯以现象为科学定性,体现了一种学科发展与科研的严肃性。我国师范院校自1904年起,在《邹定学堂章程》的指导下,按要求讲授“教育学”,从这时起,教育学的教学便延续下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中,也有着新的发展和进步,教学课程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教育学与心理学本身就是包含了人性特点与哲学思想的学科,尽管已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所遵从的流派与观点不同,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具备高度的复杂性,任何一位心理学专家教授或是心理学研究人员都会潜意识里受到某种流派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与引导模式,从两门学科的塑造上,有利有弊。优点在于不拘泥于课本,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接触不同的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相对的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时,不能死板地理解书本,对某种观点或思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存在即为合理”,如果一个现象用这种方法或思想无法理解和解释时,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试一试,这也是教育学与心理学无论学的再多,最终也要归于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例如,师范院校的幼师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然而学习的目的不是只是理解书本内容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学生了解人性的本质,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幼师生涯,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怎么样与幼儿进行沟通,及展现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内涵,这都不是教学大纲可以规划的,需要每一个人去探索,然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是学科的魅力所在。

篇2

心理学引导着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方向,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因此要使英语课堂教学展现出最优良的形式,收获最佳教学成果,就要仔细研究探索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原理,能够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另外,运用心理学理论探索学生的个性与共性,也能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有认知、情感、意志这三个主要心理活动,基于自己独特的个性进行学习,这是其共性所在。而由于先天条件有所差别,后天的经验也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又存在个体差异,比如生理、兴趣爱好、思想、记忆力、想象力、性格特点、气质、认知、家庭背景等。教育者应当发现并掌握这些差距,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这些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学习障碍,协助所有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便是运用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心理可能产生某些障碍,使其表现力得不到发扬,并且思维无法外显,甚至出现行为异常,影响学习效果。初中生几乎都尚未成年,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方式,容易使心理问题扩大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有以下五点。

1、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成绩欠佳,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动力。例如,初一英语第五课“Halloween”,涉及到西方文化,也包含一些较难的生词,如“Mid-AutumnFestival”“trickortreat”等,属于学生不易了解的范畴。这时候如果有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认为有的同学能很快理解而自己却不能,就容易引发自卑心理。

2、急躁心理。英语属于语言学科,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有的学生急于求成,走马观花,情绪浮躁,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3、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中生有的正处在叛逆阶段,不理会教师的指导,甚至与教师产生冲突和矛盾,长此以往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三)运用心理学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1、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的不同。学生的客观条件存在各种差异,老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不同,因材施教。例如初中英语课文“Schoollife”,是书信的格式。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很快上手,将课文理解通透。而对于接受较慢的学生,老师可以鼓励其到讲台上大声阅读课文,把自己当做“Millie”,读出对“DearTommy”所要描述的多姿多彩的“schoollife”。当学生能够完全读通课文后,再教其学习英语书信的格式。如“Bestwishes”的用法和落款位置等,循序渐进,缩小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的影响。

2、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热情。如初中英语课文“WelcometoClass1,Grade7”,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可能会对里面的生词产生畏惧。教师可以将同学分成小组,组内成员分别扮演Simon,Sandy,Daniel这3个不同的角色对话。还可以交换角色进行,以这种交流对话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活动协调,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比如初中英语课文中的“WhatisthisinEnglish”,为了避免枯燥无聊,教师可以准备好各种道具和物品,例如学生回答出“It’sanorange”,就拿出一个桔子,说“Yes,it’sanorange”。有了教师的动作和实物对照,学生就更容易紧跟老师思路,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育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育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意义

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着重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探索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理论具有广泛性和丰富性,能够推动英语课堂教学良好发展。高效教育模式下,教师对英语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领悟、学习方法、目的、态度和成绩等种种因素之间,都有着规律的关系。运用教育学实施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出英语课堂教学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建立起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体系,解决英语课堂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二)运用教育学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教育学的不同学派有着不同的理论特征,针对这些特征的差异,可以总结出运用教育学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

1、理性主义教育学强调研究应当具备正确的逻辑,忽略了研究存在历史性,因此英语教学应当重视其历史背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2、实证主义教育学看重研究的实际性,忽视了研究具有价值性。英语教学要重视其价值,利用其价值性实施教学。

3、文化教育学强调的是教育学具有价值性和历史性,忽略了教育学的事实性,英语教学要注意运用其事实性,以事实为基础展开课堂教学。

篇3

2.积极心理学产生背景。心理学于1879年演化为独立科学,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始终未被人们重视。由于战后长时间面对战争及被战争毁灭的世界,人们身体及精神上都饱受创伤,这时心理学则成为了治愈战争创伤的有效途径。心理学家不断分析心理问题并且找出可治疗和缓解人们心灵创伤的方式,也将研究核心转为负向及病理方面分析心理问题,这类心理学就是现代人们所熟知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随着多方面的应用也使其发展迅速,但这也仅是发展了心理治疗,其它方面却从未发展。积极心理学就由此产生,这主要是注重日常中鼓励及友爱,更加全面地要求心理学家运用更为开阔的眼光对待人的潜能及动机和发展,同时也强调人的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属于传统主流心理学部分修正

二次大战之后,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及人类需要医治身体及心灵方面的创伤,心理学成为了治疗人类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一种方式,而关于帮助人类得到幸福生活及挖掘且培养天才的热潮则逐渐消退,这时心理学演变成了类医学的一种。若是将二战之后的心理学界定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则该时期传统主流心理学最大的成果就是让《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成为世界性精神及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现阶段此标准已发展至第四版,该标准包含着340类心理及精神问题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心理学家也早已对多年前未能解决的心理疾病提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称得上是传统心理学的一项伟大成就,也使心理学脱离了“让所有生命过得有意义”主要主题。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项纯粹变化,它主要是探析生命中不幸事件至生命中幸福事件的主要变化。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积极情绪体验、对个体长久指导自身思想及行为的个人资源影响,再加上对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的影响。

三、积极心理学是促进人类全方位发展的贡献

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且提倡积极人性论,充分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问题片面性,也有效恢复了心理学应有的功能及使命,这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意义的博爱及人性。随着社会发展,现代人们的思想、生活以及工作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克服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各方面负面影响,从而重建人类新型人文精神,以便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积极方面,同时探析人的优点及价值,重视正常人的心理机能,使心理科学对于人性的科学理解及良好干预,使个人及家庭和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可以让心理学家用更为开放的姿态将注意力转至人的潜能及动机和能力,加在幸福及希望等良性品质上。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及目标是探析人类人文关怀及终极关怀,是富有激情及理性且严谨的新型学科,它深刻表达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四、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和社会及其相关领域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类发展,也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已超出了学科发展的范畴,早已融进社会发展大潮流中。社会应给予积极价值导向,从而成为有效且公正人道的社会。这同时说明社会价值导向担当着社会变化的引导者,就好比心理治疗师治疗病人一样,所用的导入方式不同则病人的变化也不同,或者是不同导入方式产生相同结果,不过同样结果之间社会意义是不同的。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也开始逐渐兴起一场必然的积极运动。教育行业对积极教育的改革,逐渐认识到学生积极体验及品质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学生积极体验成为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内容,这也是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核心。公共关系及管理方面的积极思想更为显著,双方谈判时也都是尽量避免对方可能出现的损失,从而实现双赢。

篇4

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地传授情感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只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自身修养。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环境

情感教学是指当教师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对其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完善教学、优化教学的目标。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知识的求索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在学前教育学中合理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二、情感教学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儿童及如何对待儿童的总和。儿童观所包含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儿童的能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发展,儿童与教育之间的联系,等等。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学生儿童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教学以沟通配合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沟通,有效提升个人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教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时合理控制自身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以学生为主角,师生合理做到情感沟通。教师要到学生中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踊跃发言。肢体动作的运用也是教师感染课堂气氛的方式之一,有效的情感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活泼风趣的教师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关注,在不自觉中增加师生间的情感。

(二)加强对学科情感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于对学科的了解程度。加强对学生学科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只有研究透彻学前教育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通过完善有效的传授技巧,才能达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例如,在“10元购物”这堂课中,教师可以在纸上画出1元、2元、5元、10元的购物券,然后让学生买够10元的物品,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搭配?怎么组成10元?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再进行评比。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加强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分析情感的教学案例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情感相联系,增进学生的学习亲近感,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上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例如:在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情感中,教师可以以《八月十五月儿圆》这首歌为切入点。在课堂上,先播放音乐,写出歌词,引出主体:“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爷爷是个老呀/爷爷待我亲又亲呀/我为爷爷唱歌谣呀/献给爷爷一片心啊。”通过对歌曲的理解,教师可以教育学生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爷爷。最后,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引导学生关爱老人,如扶老人过马路或者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位,等等。

四、结语

幼儿时期是孩子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阶段。只有对孩子做到全面的了解,才能针对其特点做出合理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在学前教育学中,全面合理地实施情感教学心理学对于每一位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家庭、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克平.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2(31):24.

篇5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环境

情感教学是指当教师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对其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完善教学、优化教学的目标。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知识的求索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在学前教育学中合理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二、情感教学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儿童及如何对待儿童的总和。儿童观所包含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儿童的能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发展,儿童与教育之间的联系,等等。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学生儿童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教学以沟通配合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沟通,有效提升个人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教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时合理控制自身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以学生为主角,师生合理做到情感沟通。教师要到学生中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踊跃发言。肢体动作的运用也是教师感染课堂气氛的方式之一,有效的情感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活泼风趣的教师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关注,在不自觉中增加师生间的情感。

(二)加强对学科情感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于对学科的了解程度。加强对学生学科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只有研究透彻学前教育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通过完善有效的传授技巧,才能达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例如,在“10元购物”这堂课中,教师可以在纸上画出1元、2元、5元、10元的购物券,然后让学生买够10元的物品,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搭配?怎么组成10元?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再进行评比。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加强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分析情感的教学案例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情感相联系,增进学生的学习亲近感,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上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例如:在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情感中,教师可以以《八月十五月儿圆》这首歌为切入点。在课堂上,先播放音乐,写出歌词,引出主体:“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爷爷是个老呀/爷爷待我亲又亲呀/我为爷爷唱歌谣呀/献给爷爷一片心啊。”通过对歌曲的理解,教师可以教育学生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爷爷。最后,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引导学生关爱老人,如扶老人过马路或者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位,等等。

四、结语

幼儿时期是孩子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阶段。只有对孩子做到全面的了解,才能针对其特点做出合理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在学前教育学中,全面合理地实施情感教学心理学对于每一位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家庭、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克平.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2(31):24.

篇6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如何运用教育学原则和心理学观点指导教学实践,是每个体育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研究如何培养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育学和心理学与体育的有效结合会有多方面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五点作重点讨论。

一、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

教育学告诉我们要想把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必须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才能把知识和运动技术传授给学生。

教育学认为,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有以下几点:

(一)感知教材形成表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的实践清楚的揭示了教学三要素(教师,知识能力,学生)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知识技能是常数,教师是因变量,教法是变异系数,学生是自变量。在教学中最活跃因素是学生,最积极的因素是教法,教师要用合理的新鲜教学方法和准确、优美、大方的示范动作去感染学生,使其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的表象,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倡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脑海里形成正确的表象。

(二)理解教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理解教材,这个过程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动作和要领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即做着动作想要领,根据要领做动作,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形成概念,提高思维能力和完成动作的能力。

(三)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知识的巩固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学生对教材和动作的感知理解,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都对知识的巩固起着重要作用,要巩固所学的知识,必须反复的练习,多次的实践,方可随心所欲,才能达到动作自动化,因而增强和发展记忆能力。

(四)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达到比较会,比较熟练,比较准确,逐步的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但是,为了使学生顺利的掌握动作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各种活动的适应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运动技巧,需要经历几个教学阶段,各阶段有各自的任务,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体育教师应该把这些教学的一般规律和体育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启迪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结合正反典型事例,指出重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在思想和学习目的教育中,总是讲些大道理,学生是不乐意接受的,或产生反感心理,当发现学生对体育不重视而进行思想教育时,可以结合正反典型事例,指出重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例如:近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即爱动脑又爱文体活动,创立了“相对论”的学说;我国数学家张广厚,刚进北大时,身体很差,由于不注意锻炼身体,不到半年身体就垮了,后来由于经常锻炼,体质由弱变强,有了强壮的身体作保证,从而学习效率越来越高,毕业后仍然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最后登上了数学领域的高峰,成为闻名中外的数学家;还有我国跨栏选手刘翔,从小立志,勤奋好问,勇于参加各种运动,善于参加体育锻炼,在攻克跨栏技术方面付出了许多,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是奥运会的金牌,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用这些典型的例子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本校和其他学校锻炼身体的先进典型来激发大家,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教育效果更佳。

(二)教法的选择要符合教育规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这一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选用合理的教法,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法,一般应该考虑如下五点:1.要了解学生的机能状态。2.教学任务的确立要依照教学大纲和依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推敲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高低。4.要适合学生的特点。5.要有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总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掌握适宜的尺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和措施,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懂得怎样去练习,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篇7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提出教学也是科学。在此背景下,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引起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体育教学为了追求更高水平也引入了有效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本文在教育学的背景下就体育课堂的有效性进行心理学的一些思考。 

 

一 教育学背景 

 

1.教学目标 

有效的体育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的永恒追求。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学生运动技术与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则比较漠视。针对以往的弊端,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体育课程的五大学习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更有学者提出了“健商”(Health Quotient)的概念,认为“健商”是衡量一个人所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及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健商”的发展作为体育有效教学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提高“健商”的重要途径。目标模糊,体育课堂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2.教学过程 

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许多学校都采用了“选修课”或“俱乐部”等教学形式来促进体育有效教学。这些尝试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但是,现行体育课堂还是以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为基础,或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或就全面“放羊”,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体育课堂首先要营造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锻炼的效果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中才能发生。其次要创设良好的情境,职业学校的学生最大特点是活泼好动,好表现,善于模仿。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示某些操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感悟与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将有关内容编成一个故事,有情、有境、有物。把枯燥的技术练习融入情、境、物中,让学生在故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身临其境。再次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练习,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最后教师要充满热情,表现出体育老师应有的激情与力量。 

3.教学评价 

体育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能的增强与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因此,评价时要考虑学生体质基础、运动态度。既要注意绝对性评价,又要重视发展性评价;既要评价“教”,又要评价“学”。体育课堂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或生成的过程,评价方法运用要多而求变,评价运作力求机动而持久。① 

 

二 心理学思考 

 

1.从学生需要出发 

“学生成长”是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作为教学活动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应该从“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求。②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课堂上教的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很多教师责怪学生不肯学、不愿练,于是课堂教学成了“放羊”与“例行公事”。其实,这是教师心中无“人”,人文素质欠缺的表现,有了人文素质才会产生教学的有效性。③ 教师的体育知识为有效课堂提供材料支持;体育精神为有效课堂提供动力支持;体育化教育为有效课堂提供技术支持。 

2.围绕学生兴趣展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有效学习的动力因素,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方面,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职校的老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1)以问题情境为中心,诱发学生锻炼的兴趣;(2)以动手操作为中心,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3)以仿真的职业环境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效的课堂应该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存在有效课堂。教师要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思考;激发学生适度的锻炼动机;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技能学习任务;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学习主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机水平,那么令很多教师头疼的体育课堂纪律问题将彻底解决,教、学、练的效率都会有巨大的提高。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从人的因素看,教师和学生同为课堂沟通的主体,因此都应当具有沟通的主动意识。从物的因素上看,应当采用多种媒介,实施多种沟通方式。④善于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则容易将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变成学生自我要求和行动。良好的沟通与和谐的交往能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这是实现课堂活动和达成良好管理的源泉。 

(1)有效对话 

有效的教学本质就是一种对话。⑤无论是学习问题还是人生困惑,教师要始终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和学生商谈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教师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精选话题或锻炼项目,并以此为平台与学生对话,激发学生发展欲望。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都曾在课堂学习中失败过,作为职校的教师更要经常叩问、反省自己的人格与教学方法与策略,并自觉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教师和学生似乎在执行共同的使命,师生之间没有分别、没有距离,只有平等的对话。 

(2)有效合作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经过五年的研究,于1998年发表报告提出有效教学的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认为教学是师生一种合作性和生成性的活动。室外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室内活动要结合专业满足小组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以多样的分组来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以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运用合理的激励措施等方式来控制与支持学生的有效合作。 

(3)有效交往 

由于课堂交往的特殊性,教师在其中既是组织者、引导者也是控制者。因此,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良好的心态,掌握交往的技巧,提高交往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满教学热情,富有表达技能与倾听、反馈技巧,能进行有效的教学铺垫、启发、反馈、评价。 

4.提高学生意志水平 

自制性是意志品质的主要表现,没有学生自我约束与克制能力的提高,有效的课堂可能会成为教师的一相情愿。新课程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其实都是学生自主管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体现。职校生虽然比较调皮,但也不缺乏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职校教师要因势利导,因风生火,努力使教育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1)培养学生自爱之心 

自爱就是要塑造自己具有良好的形象,珍惜自己的名誉,珍爱自己的生命。引导职校生不但要注意自己的服饰打扮和言谈举止,更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通过体育活动来教育学生爱惜自己的名誉,经受磨难和挫折,自强不息。 

(2)培养学生自省习惯 

自省即自我反省,就是经常地、冷静地回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亮点、克服缺点。除此之外,还要教育学生对反省本身进行再反省。 

(3)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自控就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监督、引导和督促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人的本性虽然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具有天生的惰性。没有自控能力,就很难抵制外在的诱惑。加强职业学校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是有效体育课堂的重要条件,既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归宿。 

 

注 释 

① 张海平.体育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探微[J].中国学校体育,2008(1) 

② 何云峰.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J].教学与管理,2007(14) 

篇8

1.前言

先从我们自身发展身心过程研究的话,6岁之前发展过程非常迅速以及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要小看就这么短短几年的发展,其影响是很大的,说是影响人的一生都不为过,我们国家有个谚语是这么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十分关键[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该让青少年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推动其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艺术以及科学成就发明。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儿童教育绝对是公共图书馆应该担负起的重任。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必须作为公共图书馆少儿读者服务工作的重心内容。

2.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工作中的缺陷

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几乎一切的学习基础都要以阅读起步,我们也可以看出阅读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专家研究表明:零到六岁的幼儿时期,非常适合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因为在这个时期,幼儿记忆力强,对知识或行为非常敏锐,记性好,感知强,接受新鲜事物很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阅读一定要重视娃娃时期,越早进行,就越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绘本的主导就是图画,语言精炼活泼、绘画好看、故事幽默,幼儿就会喜欢上阅读。绘本如果是优秀经典的,光看图就能明白故事在说些什么,就算是不识字的儿童,也可以根据图画内容明白故事含義,自己发掘乐趣。

2.1图书馆工作人员绘本阅读理念不足

大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并不充分了解儿童有多么需要绘本阅读,一些图书馆工作人员反而会觉得绘本很薄,整本也没有几幅图,内容所表现出的信息量太少,比不上有些文字比较多的少儿图书,它们在书中介绍了许多知识,图书的售卖价格也比较贵,性价比不高。另外,图书馆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大部分是对于三岁到六岁的幼儿,不太重视零岁到三岁的幼儿。调查数据显示,三岁发展好了,未来也才能发展好。我们必须有效实现教育儿童,培养有才之人,在初生时期就提供适当的教育与影响,促进幼儿更好的身心发展,因为如果等三岁之后再开始教育的话,时间上就太晚了。零岁到三岁之间的婴幼儿真的需要好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因此,图书馆推广绘本阅读的时候,应该格外重视零岁到三岁幼儿和三岁到六岁幼儿的书籍材料[2]。

2.2图书馆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的专业人才不够

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工作其实是很难的,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达到一定的水准,比如熟悉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针对幼儿的阅读心理。还要非常了解绘本内容。推广绘本阅读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工作方向,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3.绘本阅读对学前儿童的意义分析

绘本属于一种由图画作为主导的书籍,其语言非常精致化,图画比较有趣以及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孩子的阅读兴趣得到大大的提高。在阅读优秀以及经典绘本的过程中,可以在观看图片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故事主要情节的阅读以及理解,就算是一些比较小的孩子也可以在图片的基础上完成故事的阅读,并从中找到乐趣。

3.1绘本培养审美能力

绘本是一种艺术形式,擅长通过绘画讲故事,专门给儿童设计的。如果是很优秀的绘本,需要插画家精心手绘,绘画的技法与风格要格外重视,还有图要精美,注重细节。优秀的绘本中每一页都能彰显出艺术。图画精美、故事精彩可以让幼儿不仅能享受文学,还能感知美的能力,帮助他们培养欣赏美的能力,然后才能表现美。

3.2绘本丰富幼儿知识,推动多方向发展

大量的绘本融进人格教育与智力开发,图像生动形象、情节生动,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领域知识给儿童展现出来,让幼儿利用读画,开心地把握故事含义,感受读书是有意思的,同时读书时,利用不太直接的体验,让情感与知识更加浓厚。而且,幼儿语言表达与观察记忆能力可以在阅读中得到加强。

3.3绘本便于亲子关系更亲密

儿童喜欢依赖父母,与父母交往,父母让幼儿感到安全。数据显示,在很小的年纪就能有安全感的儿童,将来能非常迅速地适应新环境,专心学习,探索环境。亲子阅读有助于亲子之间增进感情,两者之间沟通交流便于亲子间关系更好。

4.为学前儿童选择适合的绘本

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绘本读物对于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程度,在这个过程中要熟悉绘本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关于绘本的具体阅读技巧,充分地掌握关于儿童的一些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在学龄前儿童绘本的推广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具体发展心理学以及学前教育学,并且需要从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儿童的阅读心理学方面完成工作的开展,这样就可以对绘本有更多的了解,和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相适应。没有人天生就会阅读,儿童阅读需要父母的陪伴以及相应的指导。与儿童一起进行阅读属于一种比较简单、有效以及经济的教育方式。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父母更好地学会与孩子共同的阅读绘本。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可以把学前儿童分为以下几类:新生儿阶段(0至28天),婴儿阶段(28天至1岁),幼儿阶段(1至3岁)以及学龄前阶段(3至6岁)。阅读绘本的年龄限制不是特别清晰,0岁的孩子同样可以阅读3岁孩子阅读的绘本,3岁孩子同样也可以阅读0岁孩子阅读的绘本,但是关于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具体阅读要求具备不同性,会按照儿童的具体年龄特点进行要求,比如年龄越小那么要求就会越低。

4.1学前儿童0至3岁阅读绘本特点

0至6个月的婴儿具备较弱的视力,他们非常喜欢鲜明色彩的一些图片。这些图片非常利于婴儿视力的训练,这种绘本主要包含:《颜色》以及《脸,脸,各种各样的脸》等,操纵实际物体属于幼儿探索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大约1岁的孩子在拿到绘本之后就会出现撕咬的状态,因此家长应该进行适当指导,大致在2岁以后,孩子们就会了解绘本的具体作用,因此为6个月至2岁孩子进行绘本的阅读,主要是为了完成孩子视力的训练,提高阅读兴趣,培养相应的感知,为后续想象力以及言语等能力的开发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2至3岁的儿童可以在思维以及语言的基础上认知周围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重视给予孩子比较多使用语言的机会,他们可以询问一些关于绘本内容的具体问题,让孩子学会观察以及思考,并鼓励孩子利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总结答案。

4.2学前儿童3至6岁阅读绘本特点

3至6岁的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了相应的思维,并且可以在具体的形象或者事物方面来表示自身的联想,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大致都进入了幼儿园进行学习。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以及与同伴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智力以及语言技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时候父母可以为他们选择具备连贯性的绘本,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会对喜欢以及不喜欢进行区分,他们会寻求他们喜欢以及认可的角色,并对某种类型的书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非常多适合3至6岁儿童阅读的绘本,比如,如《方格子老虎》以及《宫西达也恐龙系列》。儿童大致在3岁左右就具备性别意识,因此在这个阶段实施性别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绘本主要包含:《乳房的故事》以及《我可爱的身体》等。要对3至6岁的儿童实施生殖方面的教育,保障儿童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这时候,他们可以阅读《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出生的那一天》等系列绘本。

5.指导孩子阅读绘本的步骤

指导孩子阅读绘本的步骤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步,让孩子自己认真看一遍绘本,不讲解,让他们自己领会绘本故事。儿童先看封面,最后看封底,由于不是正文的地方内容和正文关系密切。要让孩子看图画色彩与人物表情。之后,家长关注儿童自身的体验感受。第二步,家长声情并茂地朗读绘本文字过程中,儿童仔细观察图画[3]。一边听有声言语,一边看精美图画,脑海中自行结合有声言语与图画信息,形成活动性强的连贯故事。此时,孩子心理在发展,他们的观察力与想象力都将有很大的提高。亲子共读时,家长需要引导儿童与自己一同走进故事,用游戏演绎故事,不仅拉近亲子关系,还可以推动儿童发展自身。第三步,和儿童沟通。孩子阅读时一定会产生不少感受与想法,应该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家长注意观察,抓住儿童感兴趣的地方,与儿童互动沟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过程描述如下:幼儿在三岁到四岁时,通常可以主动讲述生活,不过如果围观人数较多,表现会有点怯场。到了四岁到五岁时,孩子大概可以独立讲简单的事。通常来说,到了五岁到六岁的年纪,大部分儿童可以准确表述,同时表现较多,一般可以大胆自然地生动表述。所以,阅读亲子绘本时,需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出不一样的阅读要求。比如三岁到四岁的幼儿,引导孩童看图说话;等到了四岁到五岁的年龄,引导儿童按照图画信息,简单讲述;而五岁到六岁的呢,孩子应该可以完整描述故事,并且有了自己的看法。

6.指导孩子阅读绘本时的注意事项

篇9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二)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佼的学生多对舞蹈、关术等艺术万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二、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时,教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做好幼教工作。

(二)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设置与教材相关的课堂情境,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来说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得不到提高。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使其兴趣得以激发,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与领导、附近的幼儿园园长等商量,为学生提供一次到幼儿园中见习的机会。学生可采用旁听的方式在幼儿园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进行观摩与学习,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设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是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主要力量。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小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自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鼓励学生发言,增强学生自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其主体地位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往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害怕回答错误而在老师、同学面前丢脸。教师需认识到这一点,并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产生偏差的时候,教师可询问学生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否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会使其自信心增强,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幼儿品德心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影响幼儿品德心理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举手回答,并根据每一个因素各举一个例子。有些同学可能会回答环境因素,并举了一个家庭环境对幼儿品德思想产生影响的例子,但是别的同学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认为环境因素中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学习环境、交友环境等。这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并对学生的善于思考给予表扬,使其自信心增强,这样就可在以后的学习中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专业性学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教育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综合性高校和师范类院校则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进行建设,其他高校则将之作为公共课的一部分,属于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以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有效舞台。正是有了这样的舞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认知、认同和遵守,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优秀品德才能在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中坚分子中得以宣扬和接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政治思想才能在优秀青年中得以普及和拥护。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作为一个学科或一门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接收其他学科和课程的精华。思想政治教育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的思想和思维的规律性问题,是人的思维意识方面的规律性问题,归根到底也是人的心理和思想方面的问题,人的思想活动过程就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心理支配,这与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的心理学有交集的地方,这种交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成为必然,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心理学的理论解决自身发展方面,同时也增加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一味地教育学生不要乱扔垃圾,还不如从学生的心理上去分析他们乱扔垃圾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引导他们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心理上主动接受,从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在的发展需要,心理学相关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使学科建设朝着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二、学科的现状

正如心理学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起步也比较晚,但它们都发展很快,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对思想政治心理学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家对这一学科的发展相当重视,并予以大力支持。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和国家科研部门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验室,开展了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了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说在教育内容上采用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等技术手段,许多高校在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有效地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不良思想行为进行动态跟踪,并加以引导。应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高校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科学化、正规化水平不高,有待为之而努力。咎其原因,一是学科起步晚,方法和内容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二是学科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融合,系统化、科学化程度有待提升;三是社会上对学科发展的认识有偏差,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四是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暗潮涌动,部分人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抵触情绪;五是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实验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许多高校没有开展该项目研究。

三、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高校专职从业人员问题。一方面是高校专职从业人员缺少,学校在这方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没有足够重视,人员配置和学生数不匹配;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是该专业毕业的,很多是别的专业改行过来的,在知识积累和理论水平上与该专业毕业生相比存在差距,而学校在这方面的培训投入不足;再就是心理教育服务程度不高效率较低,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很少求助心理教育工作人员。

(二)专业化技术方面的问题。目前,高校在心理教育方面使用的技术和工具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心理测量方面,未能象发达国家那样普遍使用科学量化表及高级测量工具以及科学手段,在心理咨询方面条件简陋,缺少必要的技术设施。

(三)学术交流渠道不畅问题。学术需要交流,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氛围,自我封闭、单打独斗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各高校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和学术交流,成功经验和学术成果得不到普及和应用,对国外心理教育方面的成果和信息关注度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内涵建设。

(四)学科应用实效性不高问题。学科实效性能真实反映应用现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效率偏低,实用范围虽然广泛但效果不佳,该学科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看似繁荣,但实践应用存在大量难题,发展质量难以提高,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四、学科的发展

学科建设需要人、财、物方面的投入,需要加强对外交流和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负起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各方面力量予以帮扶;另一方面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因地制宜,主动承担起建设任务,加强对专职从业人员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工作,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服务活动,解决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

(一)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1.成立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服务平台。目前,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服务窗口建设比较重视,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心理学研究开展得比较晚,应用心理学发展不成熟,服务意识和服务范围上有局限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服务机构, 学校应建立该学科的服务平台,一是要有专门场所和专有项金;二是要有必要的技术设备;三是要有一支专职从业人员队伍;四是要有工作制度的考核机制;五是要积极开展该项业务。

2.加快对专职从业人员的培养。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缺乏专职从业人员,一方面是人员的数量配备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师生比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是人员的总体素质和水平不高,该学科毕业的专业人员缺乏。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对该专业的人才引进工作,在量上确保达到国家标准。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3.加强学科教学创新。我国该学科主要是通过课程建设来促进发展,是否要课程化的本身存在争议,因为课程化只能发挥知识和理论传授功能,课堂上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有必要通过其他教学形式加以补充,需要对学科教学进行创新,课堂教学引入情境化教学模式或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来加以丰富。

(二)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扶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的资源可以为学校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我国该学科的发展现状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设备上的大力支持,因为光靠高校本身的经济力量无法完成建设对资金和设备方面的需求。同时,在政府的主导和倡导下,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通过全社会之力来扶助学科的创新发展。

(三)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激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质是对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是解决人的思想、心理及思维的问题,其教学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完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具有创造和解放动能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化人格的一门智慧性强的学科。所以,在学科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完全参与,如果学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上来看待该学科,就会从思想上心理上主动接受,消除了被动的消极对待的行为,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我完善、主动上进的动机和热情,帮助他们树立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创新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必须采取多元化方式,改变灌输、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自我完善能力,由传授转变为自主学习,在教学环节中运用更多的教育工具和实验方法。

五、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社会对思想政治心理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在政府的主导与各社会的支持下,通过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目标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篇11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在发展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篇12

教师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其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新时代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共同特征即,生活于改革开放的新世纪,思维非常活跃,思想具有超前性,创新意识较强,敢于对不解的问题进行质疑,容易对生活现状产生不满,自我观念比较强等。所以,有关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顺应新形式与新要求,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与掌握,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负面的心理状况,扫除各种心理障碍,科学有效的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质量与成效的真正提升。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延伸出来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与发展规律。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状态以及教育干预的最终结果,它的主旨在于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尽可能应用于教育中,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发展规律,正确指导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对于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心理活动为主的学科,其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正确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迅速,种种外界因素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出现阶段性的心理特征,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这一阶段中其个性表现过强,不愿向老师与家长表露自己的心声,但与其他同学却无话不说;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大学时期的学生则由于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两个阶段的学生也存在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这就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紧跟时展的潮流,适当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变化,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

(二)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学习压力重的高中生而言,还是对于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大学生来讲,都有助于教师对其心理烦恼与压力进行有效的疏通排解,从而有助于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正确开展教育心理学,并加以实际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系统、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地进行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三)强化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知道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明白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与关注点,清楚学生学习的目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将一切不健康的心理行为逐一进行化解,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人自身的潜能是靠自我得以实现的,并非教育的作用。教育学家在此基础上倡导教育是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内在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便由此产生。而启发式教学正是运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出教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指导者,它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并以此驱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消化一切游泳的知识,同时也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学习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启发式教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协作者。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要尊重学生,要由衷的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以高度的热情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生动形象,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之后,也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正面评价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人都喜爱鼓励赞美之词,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鼓励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减少负面的、消极的评价。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批评学生、指责学生的错误,势必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尊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也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教师作为学生教育教育工作中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正面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在课堂课后学习上多给正面评价,努力帮助学生完善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3]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性格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面对胆小羞涩、不善言谈的学生时,对于他们问题回答的是否正确、是否流畅,都应该做出充分的肯定并尽量以鼓励的方式正面、积极引导。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鼓励、正面评价的重要性。这告诉教师不要盲目地指责学生,要以积极正面的工作方式面对学生,相信遇到同样的问题用鼓励的语言代替批评的语言将会收获更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正面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4]

(三)巧用心理暗示,充分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积极作用

暗示指的是人或环境以一种不明显的形式给个体传达某种信息,个体无意识中受到影响,并做出一定反应的心理现象。无论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坏的学生,积极的暗示都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采用一些巧妙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改变原来的不良学习态度,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对症下药,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而“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师期望以达到正面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教师期望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够产生较理想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具有高的期望值,同时也投入较多的关注与关心,这些在教师关爱下成长的学生,将更有自信更加坚强,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学习动力,终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5]相反的道理,假如教师讨厌某些学生,不予重视他们,这些学生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知道教师并不在乎自己,学习成绩好与坏便无多大意义,由此,他们便会放任自己,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这无疑会打击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罗森塔尔效应”,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要真正注意教师期望效应,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值,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给予其合理的期望,有技巧地进行心理暗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爱,指引他们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与要求。现代化的教育观与人才观,不但要求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素质与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心理学则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人才的综合性发展。为促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功能发挥,则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了解与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各种负面情绪,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009(8).

[2]刘燕斌,陈国强,陈文.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高等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教资料•高教高职研究,2009(2).

[3]张菡.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学生工作,2015(4).

篇13

在20世纪前期,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心理学体系脱离而出,但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持,教育心理学开始变得空洞起来。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并没有持续很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自觉扩展教育心理学内容,并尽可能地脱离课堂式、说教式的教育,使教育心理学走进社会,从而实现了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这两大心理学的最广泛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时期,该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不断涉及新的领域,提高教育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它不再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作为教育学与心理学两者结合后的一种服务于校园与社会的实践性学科。

3.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各种学科研究课题的变化上看出其研究重点的改变,这种改变有时候是方向性的改变。其中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维特罗克提出了他自己在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解,他将教育心理学从单一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实践教学,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推广初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传播者,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试验对象,这种复杂的关系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身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后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开始向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能力与教育对象的学习方法方面进行转变。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学改革为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很多学生理论丰富,但实践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心理医学领域独立工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将真实的心理疾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这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在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培养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独立性。因此,传统心理学的纯理论研究方式向实践教学研究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种转变必将是成功的。

4.教育心理学启发与影响

教育心理学自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无论是从理论教学到互动式实践教学,还是从单纯的心理学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统一,都对社会有着不同的启示作用。受这种启发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界,以美国教育界为例,加德纳就曾对美国教育进行过批评,他认为教育要结合文化,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直接影响到智力的发展,早期美国对外界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和政策,导致美国民众无法了解中国,更不用说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这种在心理学界对美国政府的批评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之后美国逐渐放开了对中国文化进入美国的限制,将中国文化作为美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国也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包容和学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是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对政府决策进行影响和启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