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矫正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中职政治教学研究
1.网络技术与政治课题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预习性的作业,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对所要接触的政治原理概念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目的是为教学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之后,教师便可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情境教学模式,将学生一步步引导到之前所学理论知识上,通过生动的表述方式,由浅入深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政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PPT或者视频的形式把所看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其他政治学原理结合起来,形成自我的政治原理体系,加强学生对整个政治学科的透彻了解,进而增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探索性。
2.创新课件提高政治课的趣味性中职时期的学生往都热衷于一些时尚流行的事物,政治学科总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聊沉闷的感觉,更难谈兴趣。此时中职政治教师就应该利用丰富的网络知识,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时事事件通过图片和视频制成教学课件传授于学生,这样在结合政治课本的前提下,学生们更乐于接受,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其次可以教学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来随时咨询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继而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中职政治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的开展中职政治的教学工作。
3.利用网络技术教学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不管任何时期,政治学科都始终贯穿在我们整个学习生涯中,由此看见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更是各位教师老生常谈的内容。教师一遍遍的强调这一观点,就是因为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学习理论轻于实践,尤其是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政治教学。这一点作为中职教师来说非常重要,而解决这一难点更是让中职政治教师绞尽脑汁。网络技术条件的产生就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课堂上老是通过播放一些时事政治,国内外新闻来联系所学理论知识,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对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4.实现教师多渠道、多手段教学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网络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实现了声形并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实现了有效性的教学目的。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政治教学,使得政治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教师通过多渠道、多手段进行教学完成网络知识的运用与整合,更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营造出一种和谐活跃的氛围,使得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掌握,这样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同时,中职时期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将学生的思想带动起来,进而确保政治教学工作有效合理的进行。
篇2
美术是一门艺术造型学科,也是视觉感官艺术。美术教学都是以具体的感官形象为原型,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陶冶学生情感,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近年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初级中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首先,网络的资料是动态的,网络上的资料始终处于更新状态。它总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网络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选择空间。再次,网络资料是形象生动的,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引向互联网,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三)学生的感官需求
美术是具有审美艺术的视觉形象。美术作品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美术教学必须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为教具,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展示出来,或演示作品的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高于教师的讲解。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将枯燥抽象的美术审美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统计和教学实施等各个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设计
1.美术学科是直观性、形象性强的学科。在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利用网络搜集教学所需要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资料。这是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基础。通过网络查找素材,上网搜集素材,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数据,使教学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课前资料准备充分,为美术教学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行为、所有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因个体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可以开阔教师的设计思路,开发教师的思维;可以修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误区,有利于美术教学开展;可以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为美术教学活动实施提供条件。例如,对美术流派通过动画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术可以将复杂的美术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供帮助。
3.美术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作表达自己思想的舞台和空间。比如,计算机美术作品创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它打破了传统意义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局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的优点,创作出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出艺术品的创意。通过计算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篇3
1.正确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关系。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学校开销,增加学校的办学效益,提高教学效率,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加大投入,对学校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装备,并对老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培训学习,构建了新型的多媒体教学体系,这样原本繁琐的工作环节有所简化,同时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导致旧事物的消失,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教育技术数学辅助教学工作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体现在教学效率及学生能力的提高方面;其次在学生素质提升方面更合理和科学。但是人们也不能够忽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毕竟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年来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为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可总结和提炼我们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让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对新时期数学老师的新要求。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需要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我们一些部门根据教学实际,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有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使老师具备新型的数学素质,并在专业技能方面做到训练有素,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通过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方法,使自己更适应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使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更好地整合。
3.新时期数学老师的自身素质培养。
在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逐渐脱离了传统单一化的工作模式,需要掌握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教育技术,满足教学对于数学教师的新要求,在信息教育技术数学管理方面需要更重视。同时在职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学习,使自己能够更优秀,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二、做好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工作
针对以上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学的影响,我们要根据信息教育技术的特别和要求,制定更完善、科学的整合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分析如下。
1.具备和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技能是时代的需要
在新型数学教学模式出现的同时,整合方式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教学需要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相应地要加大信息信息理论知识的培训,帮助数学老师更好地顺应教学需求。对于当今的数学教师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所要求的,同时是现代教学所必需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在教学中全面培养数学老师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够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2.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探究性学习。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型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数学老师对教学基础理论的全面掌握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具备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学校首先需要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并积极运用到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工具打好坚实的基础知识。
3.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延伸教学范围,拓展教学深度。
篇4
1、文本阅读,不可替代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环节是“听、说、读、写”,要通过对字、词、句、篇的阅读、感悟、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心去“读”。但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教师剥夺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来理解感悟文本的权利,将教师自己的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没有了学生自己的读书感悟。虽然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因为多媒体课件里的声音、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学习兴趣。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读书、识字,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认同感对文字的亲近感;忽视了咀嚼语言的过程。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白纸黑字”的文本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把大量时间花在课件演示上,代替了文本的阅读,成了知识的灌输。
2、学生想象,不可小视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一样,纯语言的内容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是非常大的。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它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带给者无限遐思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又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凭借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直觉、灵性,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感悟文本的过程。而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等形式,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对文字的解读能力,造成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缺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欣赏、想象、品味解读文本。
3、课堂生成,变成空谈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使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方向转化。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说语文教学有规律可循,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又处在不断变化中,教学过程出现了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会因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改变教学预设,调整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按自己对教材内容的预设制作出来的。课件一旦制成,它演示的内容和演示的过程就被定型了,教师只能按预设程序来演绎教学内容,而不能随着教学内容过程的变化灵活调控课堂。
二、课程整合中遵循的原则
如何准确把握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地位,走出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误区,让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有机整合,学生真正可以资源共享,信息获取,交互协作,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通过改善融合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愿意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的尺度,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呢?
1、实效性原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主要构建三种学习环境:一是课堂演示环境。主要是使用多媒体,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信息(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形象的知识。二是资料搜索环境。阅读课文需要一定的辅助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相关评论、科学知识等。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异常丰富的资源,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保障。三是交流对话的环境。以往的课堂教学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对话,而网络却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也更加及时。所以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清楚为什么用,用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也就是要注重它的实效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可用可不用,坚决不用。
2、辅原则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辅助语文教学的?策略之一。是否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无论我们的课件制作得多么精美,网络资源多么丰富,它只能起到辅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铺垫;课文内容的补充与教学的拓展延伸,以及学生学习合作探究。
篇5
(二)网络技术积极拓展了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以及手段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手段一般都是采用演讲、报告会或者专刊等形式进行知识文化的宣传。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加入了网络,教育的形式也更加的多元化。诸如在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开始采用网上听讲座、远程视频交流、热线等等形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对其影响也更为深入广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自身具有的双向传播的功能使得其传播知识的效果更加理想。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效利用该项技术进行学习,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网络技术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开拓了学生的人际交
往范围虽然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是比较活跃的团体,但是对于生活在广大校园内的学生来说,他们仍然是生活在象牙塔内的群体,平时的社会交往面是相对比较狭窄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教授的思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都很难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练习。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人际交流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流。通过网络交流,大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开拓眼界,接触和学习不同的文化、习俗。不断丰富的知识,不断开拓的眼界可以辅助大学生的思想不断走向成熟,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的更新
网络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便捷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活泼了思想,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它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实效意识,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被他们抛弃。它也开辟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领域,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
(五)网络技术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更强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便捷和快速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的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可以更好的为广大学生服务,及时的对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出积极有效的指导。除此之外,因为信息技术自身具有的信息共享性等特征,可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的了解到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然后可以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在网上相关的信息来教育和指导当代大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并且快速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时效性。
(六)网络技术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广泛性
网络技术凭借自身多具备的隐匿性和自由性等特征在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很多出于害羞等心理的学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敞开心扉自由的展露和表白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的沟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及时的对学生提出思想的指导。
二、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弊端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冲击了当代实体大学的教育主导地位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高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其自身所具备的信息的广泛性极大的冲击了当代实体大学在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信息数量广泛的网路教育极大的湮没了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行列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网络技术虽然一方面有很多的积极性,但其弊端也是很难避免的。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之下,网络自身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无限性,任何的信息都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传播,学生由于对信息技术缺乏有效的辨别性,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都不利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正常和有效的发挥。
(二)网络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另一方面也极易导致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在网络环境之中。网络信息环境的不可控制性常常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这些都在无形之中严重干扰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人生观念。特别是伴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逐渐深入,极易误导广大青年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会逐渐迷失方向。
(三)网络技术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自身的自由性以及开放性等特征,常常伴随着很多不健康甚至暴力的信息夹杂在其中。这样的环境无疑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不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四)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极易导致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下降
篇6
1.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因为信息技术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拥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模拟的优势及特点。动态的图片及声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是因为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化解难点。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属于高中地理知识的重难点,高中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板书、画图很难让学生理解这其中知识的深奥,而采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动画把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变的现象化,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3.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增加课堂的容量,是因为传统的教学高中地理教师通过板书,画图浪费很多的课堂时间,而信息技术让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全面展示课堂内容,既为教师上课节省时间又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上,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多样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应用地图的能力。地理的学习最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看懂图和应用地图,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根据课本现有的地图或是通过挂图进行讲解或是在黑板上画图但不精确不规范,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吃力,同时教师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地图里的地理现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把地图放大或缩小和移动,而且可以提高地图的清晰度和区分度。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应用地图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硬件设施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一些乡镇学校,没有经济能力配置好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部分学校甚至没有配置电脑教室。如果连基础的硬件设施都没有,谈何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2.信息技术学科在大多数学校不受重视。现在学校都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不是高考的考试科目,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认为信息技术课学好无所谓。
3.师资力量不足。
4.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资源不足。
5.对整合的认识不深。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对策
对于整合的认识不深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地区分层次分步骤实施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篇7
1.当前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
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中学语文教师还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技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档、表格及演示稿的制作,对较高水平的二维动画、多媒体素材加工等方面则表现得力不从心。计算机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了海量的存储信息,其功能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增加,而中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大多却仅仅停留在最初的网络操作层面,并未体现出与信息技术发展实际相接轨的趋势,教师利用网络的水平比较低,这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如果教师能够很熟练的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制作课件,并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那么就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教学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课程知识,这不仅能够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还十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当前由于教师计算机能力水平不高,就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1.2学校未能严格落实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尽管很多学校投入了一定的经费用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并没有获得较为明显的成果,甚至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培训只是走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师真实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学教学中,学校普遍重视硬件的投入,但是却缺乏对硬件的适当维护,尽管教室中都已经配备的完善的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但是一旦出现故障却不能及时进行维修,有些教师为了避免由于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使用造成了教学不顺畅,还会备一份纸质版的教案,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学校不能保障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完整性,就不能严格落实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1.3教师和学生都未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据相关资料显示,尽管现在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支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但是却不能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二者的整合当中,只是盲目的服从上级的安排,实际上对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十分迷茫的。在实际的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还是坚持一种照抄照搬的态度,并未形成自己的一套整合理念;学生虽然对于二者整合保持着较大的积极性,但是却没有抓住重点,只在学校利用计算机学习,在家中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娱乐,而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也只是认识到计算机可以辅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作业,并未认识到计算机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的深层次意义。
2.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措施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针对于当前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首先应当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在网络管理、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具体的培训时间与内容,需要结合本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争取做到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能够学会如何使用与维护教学中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同时能够将其熟练的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当中。
2.2完善校园网建设
学校是一个整体,中学校园建设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坚持系统学理论,从整体利益出发建设校园网,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重复建设、不合格建设造成的资源与资金浪费。学校要从其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将需要购置的硬件设备,教育、教学软件等进行详细的规划,为了避免出现建设质量问题,应当由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监理部门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保障实现高质量的校园网。
2.3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教育信息化
学校为了保障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连续正常使用,首先应当采取多种合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更好的发展本校教育信息化,不断完善硬件设备的维修,避免长时间硬件损坏而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情况。同时,还要适当的购置和开发相应的教学应用软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但是要注意严格监督与控制管理经费走向,进行合理配置。
2.4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在中学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一般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选择使用专门的备课工具;二是利用相关的应用软件自己制作与编辑;三是将以上两种结合。三种方式各有其优势,都是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实践,为一些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感到迷茫的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方式与思路。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及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已经是当前各中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面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望能够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8
学习兴趣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必要前提。高中政治包含大量的抽象理论概念,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层出不穷,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设置情境等,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丰富课堂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将信息技术运用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能够大量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特别是在上复习课时,由于政治学科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复习时需要整合成知识结构网,单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和讲解很难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复习。使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点罗列整理,并利用其内在联系、相关原理和典型例题等构建放射型知识树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改变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结合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进行章节复习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合作探讨会”的环节,把前一阶段所学过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提出来,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用课件展示重难点和参考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不利影响
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了教师本该起到的主导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沟通和情感交流,如果课堂上信息技术运用过多,就会使学生成为纯粹的“观众”,还有可能偏离本来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政治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具体措施
1.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政治学科是一门思想性、社会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高中政治的信息量庞大、理论性强,学生的理解难度更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随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材料,在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融合社会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培养主观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财政与税收》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国家最新的燃油税改革政策作为材料,联合实际让学生分析油价上涨给经济带来的影响等。
2.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在讲授《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章节时,可以采用互教互学的模式,教师先用课件出示材料(某家庭有闲置资产10万元,请为其选择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各项理财方式的利益和风险,最后每小组制定出一个理财方案,由教师逐一点评,并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电脑理财软件。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个理财项目,并能够开拓思维,使其学会制定理财计划。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都需要更进一步提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网络搜索、网络资源筛选和整合等技能,还应该主动学习Flas、网页制作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独立完成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补充教学资源网等工作,提高自己的整体综合素质。
4.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高中政治学科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提前调查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围绕着教学内容搜集一些趣味性强的图画或者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为学生创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基础。例如,在讲授《我国的宗教政策》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搜集宗教的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各种宗教集会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回想自己所见过的宗教的特点,接着,演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宗教和的不同点,并结合课件、视频和课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9
1.2多媒体课件设计不科学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课件要以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为基础,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设计教学内容,课件不但要完整地展现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更要有清晰的思路、完整的结构,要始终为教学内容服务。个别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盲目将书本内容电子化,并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多媒体课件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不能触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③。
2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2.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对促进思政教学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思政课是我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门基础课,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思维抽象能力。一些问题用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讲清楚,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多媒体教学集合了文字、音频,它可以将抽象、模糊的政治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将枯燥的内容通过视频、音频的形式展示出来,有很强的表现力与真实感,能够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变得爱思考,善于思考,改变了以往思政课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多媒体教学不仅创造了生动和谐的学习情绪,更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④。此外,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展示大量生动、鲜活的事实案例,使学生们明白了哪些是正确的价值观、哪些是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家庭观,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2.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思政课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思政课理论性强,传统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效果不大,多媒体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创新思维需要人体多个器官的参与、配合,人的心理活动要与外界刺激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认知。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集合了视、听、读、写各个要素,能够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刺激大脑的活跃程度,大大增强对思政内容的理解能力。同时,多媒体将大量的画面、场景集中在一节课中,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创造性思维⑤。
2.3有助于加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时代气息
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政课的印象是枯燥无味、空洞说教,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言传口授,采用板书的形式将深奥的原理表述出来,学生缺乏认同感,课堂气氛缺乏亲和力与时代气息。学生认为,思政课只是背,通过死记硬背掌握一些考试必考的知识点,并不深究知识的内涵,对思政课本中的思想、价值观并不理解,认为那是虚无缥缈、无法触及的东西,甚至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骗人的把戏。多媒体教学会极大地改变这一状况,因为多媒体教学可将各种信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事、国内外形势、社会热点话题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思政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在讲解《资本论》中社会生产总值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数据,使学生形成直观影响,从而提高课堂的亲和力。又如,在近代史纲要中,介绍我国新时期取得巨大成就时,教师可以配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神舟飞船成功发射、体育健儿奥运夺金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祖国的强盛与伟大。这些事例不但增强了思政课的认同感与时代气息,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
3.1平衡性原则
教师在高校思政课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掌握好平衡点,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平衡性原则包括课件使用与老师讲解的平衡、课件信息量与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的平衡、课件使用与板书的平衡等多个方面。当前高校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依赖性越来越强,几乎每节课必用多媒体教学,但要注意的是思政课并非每节课都需要多媒体,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章节,教师的耐心讲解、循循善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正确把握课件的信息量,PPT承载的信息量要与教学内容、目标、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起来,课堂上不能一味地播放PPT,学生不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课堂授课才会张弛有度、重点突出。
3.2有效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为思政课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思政课上运用多媒体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多媒体教学内容要与思政课内容高度相关,并有一定程度的延伸与扩展,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选好材料,针对课堂内容与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备课。要考虑素材的思想性与时代性,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通俗浅显、易于学生接受的内容。此外,课件不能太过于花哨,过多的图片与背景音乐,不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3趣味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思政课抽象性强、部分内容深奥,课堂上真正想学习的学生往往会被思政课高深的理论性吓倒。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⑥。如,在教授“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教师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理想,鼓励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运用的策略
4.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技术能力
思政课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技术能力。教师要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把握与理解,能够解答同学的思想困惑,将枯燥的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教师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通过富有激情的讲解启发与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个别教师在上思政课时只是对着电脑念PPT,完全忽略学生感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利用深厚的专业素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将课本内容与多媒体课件有限结合起来,不能简单地将板书变成电子版。增强素材的搜集、整理能力,丰富课件内容,形成图文并茂、声像结合、视听结合的全方面教学模式。教师只有将深厚的专业素质与高超的技术能力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2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
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忽略师生的互动交流,恰恰相反,多媒体课堂更需要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师生交流要贯穿教学课程的始终。当前,个别教师忽略师生交流,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提问题,老师更不问问题,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如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提问、课堂师生互动游戏、学生分角色模拟教学内容、师生共同讨论话题等方式加强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⑦。
篇10
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使得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重要作用。在同样的时间内,大地提高了语文教与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二、新的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彰显生机。
学生的学习质量,是衡量教师工作优劣的一把尺子。教师为了显示自身的价值,都在不遗余力的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各显神通。他们普遍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他们将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单一感官刺激为多重感官刺机,变单方面进步为多方面进步,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变孤立研究为合作研究,变信息传递为信息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变基于事实和知识的学习为批评性思考并根据信息决策。这种教学环境的转变使课堂变得多彩生动,使学生的学习富于激情。这样的学习情境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而又乐于学习呢?
三、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一切的主宰,学生只能无奈而被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维护。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个局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学生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发展目标,在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创造自主的学习天地。
篇11
一、初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激发学习热情
以前的语文教学简单又无聊,教师只是使用粉笔与黑板来进行知识的教学活动。那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一种生动的学习条件,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其中。而处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能使用从前的教学方式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采用新颖的手段去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加强语文各方面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在当前的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而信息技术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成果的提升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开阔我们的认知视野,世界观不再狭隘,而在教学的活动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正确的评估,给教师带来更深的体会,可是,前提是要正确使用初中信息技术。
比如,在《背影》这一课时,某些语文教师就完全依赖课件,在教学中展示了很多父母亲的背影,这样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教学的内涵,学生对于其中的父子之情也是不太了解。对此,我们可以转变一种方式,使用朗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与作者产生共鸣,以收获较好的教学成效。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依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教学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教学成效。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交流与促进
比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可靠的网站,指引学生寻找有关的辅助资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技能,突破从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讲解。如此一来,借由信息技术这个环境,语文教师与学生增加了彼此的交流,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而且,学生对于互联网也是十分好奇的,相信他们能够使用好互联网,去获得有利的资讯,收获颇多。除此之外,在作文教学的时候,网络上有许多参考资料,学生只要学会使用网络,就可以获得很多有利的信息,能够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给作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在这个时候,教师也可以给予合适的教学,让他们使用互联网去进行知识的学习。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将初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彼此更好地整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还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正确的选择,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篇12
生齐答:对,解决了。
师: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就是统计。(板书:统计)
师:解决动物王国的问题用上了统计,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统计了呢?同学们都做了课前预习,先小组按照课前参与题(投影出示课前参与题)交流交流,然后选出小组内最有代表性的统计表,向全班汇报。
课前参与题:
1.这是一张什么统计表?
2.从表中你主要看出了什么?
生1:我们小组我来当代表,我的统计表是我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爬长城次数统计表,我想考考大,从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2:我看出来你爬八达岭长城次数最多,有11次;爬金山岭最少,0次,就是还没去过。另外,你到慕田峪、司马台的次数也比较少,分别只有1次、2次
生1:你说得很好,谢谢你。我还想问问大家,我们刚刚学习了分数,那么我爬慕田峪长城的次数占爬长城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生3:你爬慕田峪长城的次数占爬长城总次数的十四分之二。
篇13
通说认为,交通肇事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和交通运输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刑法》第133条中有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实际上,“逃逸行为”成为定罪的一个情节。逃逸行为是否仅仅侵害了刑法所要保护的客体: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和交通运输安全?这个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认为要将逃逸行为单独列为一罪的理由。行为人是否逃逸,实际上对交通肇事所造成伤害的被害人有着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行为人是最直接也是法律认为最应当保护现场、实施积极救助义务的主体。无论这种救助,比如呼叫救护车、进行简单处理,是否对被害者有实质作用,这种救助义务都是法律所明确的。对于个体而言,法律所要保护的就是被害人的身体健康权和生存权。
交通肇事罪属于我国刑法中“公共安全”类犯罪一章,该章犯罪客体的共性类别在于公共安全。运输秩序和运输安全是否能够包含事发后生命个体的生存权、健康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交通肇事一旦发生,行为人实际上已经侵害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与安全,事后的逃逸行为所针对的显然不再是交通运输秩序与安全,而是针对生命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既然逃逸行为已经成为定罪的情节之一,法律也明确将这种现场救助作为一种义务,对于这种义务所产生的利好结果在所不问。
笔者认为,个体的生命健康权属于交通运输安全,此处生命健康权的侵害,恰恰是一种不特定的个体,并且这种侵害是直接由于交通肇事行为本身所导致,有密切联系。我们不应把一个系列行为刻意“断章取义”,过分强调个体,忽略行为的连续性以及个体的不特定性,容易把侵害结果要素过分扩大,实际上就产生了对交通肇事罪侵害公共安全本质理解的偏差。因此,强调交通肇事客体的公共性,是十分合理的。
二、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
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对于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首先,行为人必须处在从事交通运输过程中或者与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
其次,行为人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如《城市交通规则》、《机动车管理办法》、《内河避碰规则》、《航海避碰规则》、《渡口守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等)。
再次,必须有重大事故的发生,即必须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后果。此处所谓“发生重大事故”,根据《根据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1)酒后、吸食后驾驶机动车辆的;(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4)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5)严重超载驾驶的;(6)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其他特别恶劣情节,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1)死亡2人以上或者重伤5人以上,负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2)死亡6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60万元以上的。
最后,违章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此处的因果关系,同样适用加重过程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时下,有关交通肇事的客观行为,存在几个争议问题:
1.交通运输行为是否包含非机动车运输行为。一些学者认为,非机动车驾驶行为造成人员伤亡应当以过失伤害罪、过失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笔者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虽然非机动车本身的危害性肯定不如机动车大,但公共安全并不直接取决于交通工具本身。刑法强调针对行为判断一个人的犯罪与否,而不能将犯罪工具的作用局部扩大化。驾驶非机动车造成人员伤亡,其危害结果所指向的对象也是不特定人群,更加具有公共性,尤其我国是拥有非机动车数量众多的国家,更应该对这种公共性安全予以保护。只要是在交通运输过程中违反了交通法规,并且在事故中产生了危害结果,并且具有因果关系,就应当认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2.逃逸行为的不作为形式。不作为行为在刑法理论中的实质是行为人被法律赋予某种积极的义务,而其没有积极履行该义务,造成了危害结果,并与之产生因果关系的行为。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必然包含了作为的形式。交通运输人员在行车过程中,造成了某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的危险状态,行为人应当积极排除而未排除,致使他人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不作为的表现形式。
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中最典型的不作为形式,其不作为内容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值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由此可见,交通肇事的最先义务应当是“停车并保护现场”。接着,如果造成人身伤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人员并迅速报警。归纳起来,其义务包含了四层意思:停车、保护现场、救助和报警,这四个义务缺一不可。
三、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但《刑法》第131条重大飞行事故罪、第132条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与交通肇事罪之间已产生特别法条与普通法条的关系,故航空人员违章造成重大飞行事故的成立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职工违章造成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的成立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而均不成立交通肇事罪。因此,本罪的主体实际上仅限于航空人员、铁路人员以外的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及其他人员。交通肇事罪中的主体问题,也存在不少争议,如非机车驾驶人员能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已通过客观行为论证,在此不赘)、行人能否构成交通肇事罪以及共犯问题。存在争议和理解上的偏差,主要是因为多数人把行为人之间的关系扩大化了,而不是将危害行为本身作为研究的核心与焦点。在此有必要以行为为研究核心,阐述有关争议。
1.行人能否构成交通肇事罪。行人能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否定说认为,行人违反交通规则后首先危及的是自身的安全,行人也是受害者。肯定说认为,从立法意图和实际情况看,本罪的规定无疑主要是针对直接从事交通运输活动的违章肇事行为的。行人在路上行走,当然不是交通运输活动,城市交通管理规则不是仅仅规范交通运输活动,也包括行人在公共道路上的行走。笔者支持肯定说:首先没有任何法律禁止行人上路权;其次行为人自身受到伤害与否不影响交通肇事的构成,只要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一定危害结果,且存在因果联系,不论行为自身伤害程度如何,都应当构成本罪。
2.乘客能否构成交通肇事罪。乘客能否构成交通肇事罪,要证明乘客是否违反了有关交通运输法规,由于乘客与司机的特殊关系,乘客的过失行为必须是导致危害结果的起因行为,如果起因行为是由于司机引起,在这种情况下乘客有不具有普遍注意义务,则不构成交通肇事。反之,如果乘客的过失行为被证明确实是引起一定危害结果的起因行为,乘客也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
四、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兼评高危驾驶行为的主观罪过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表现为过失,时下,司法界对高危驾驶行为的主观罪过存在不同认识。如“飙车”与“醉酒”驾驶,前者认定为过失,而后者认定为故意。又如同样是酒醉后驾驶,“三门峡”案一审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成都醉驾案”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出现对行为人主观罪过认识上的差异,主要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曲:
第一,危害结果左右主观故意。杭州飙车案的危害结果导致了1人死亡,而成都醉驾者导致4人死亡、1人重伤。过失犯罪的成立前提是以一定法定危害结果的产生为前提,然而目前司法界以危害结果的大小左右判断行为人主观故意过失与否,实际上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
第二,醉酒状态决定主观故意。我国刑法实际上将醉酒状态规定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因素,而并不是说,酒醉状态后的行为都是故意行为。酒醉状态不影响刑事责任能力,更不能决定故意与过失。这是完全两个概念。尤其在交通肇事行为中,酒醉后的行为实际上对行为结果仍然持否定的态度,认定过失较为妥当。
认定高危驾驶行为主观罪过,主要是区别行为人故意还是过失,在区别交通肇事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环节上,更要注意行为是否具有“加害性”。高危驾车存在危险性且一般又不具有“加害性”的特征,我们对于高危驾车肇事的处理,只有在有充分证据证明行为人违章驾驶的动机已经偏离了驾车本身并具有利用机动车辆事实加害行为的情况下,才能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并认定其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反之,对于高危驾车行为只能以交通肇事罪处理。
参考文献
[1]陈结淼.《刑法应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第31卷第2期
[2]赵秉志.《刑法各论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