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团队管理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就是指将肩负项目管理使命的团队成员按照特定的模式组织起来,协调一致,以实现预期项目目标的持续不断的过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一般要依次经历初创期、磨合期、规范期、成熟期和解散期等5个阶段,基本上与项目的生命周期相同步。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共同职责,团队建设过程中应创造一种开放和自信的气氛,使全体团队成员有统一感和使命感。实践证明,团队成员的社会化将会促进团队建设,而且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了解越深入,团队建设就越出色。项目经理要确保团队成员间保持相互交流沟通,并为促进团队成员间的社会化创造条件。团队成员也要主动地创造条件加强沟通和融合。
2)项目管理团队的基本行动准则
项目管理团队应坚持以下基本行动准则,实践证明,这些都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即:
(1)以客户为中心;(2)具有明确的目标;(3)加强指导训诫;(4)建立公认的约束条件;(5)形成相互交流沟通和召开有效会议的习惯;(6)保证职责分明、分工明确、责任清晰;(7)强化决策机制;(8)健全问题处理机制;(9)及时高效地反馈信息;(10)注重工作流程重塑;(11)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3)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通过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使整个项目管理团队都为实现共同的项目目标而努力奋斗。通过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能够:
(1)使团队成员确立起明确的共同目标,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2)做到合理分工与协作,使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角色、权力、任务和职责,以及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3)建立高度的凝聚力,使团队成员积极热情地为项目成功付出必要的时间和努力;
(4)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促使成员间相互关心,彼此认同;
(5)实现成员间有效的沟通,形成开放、坦诚的沟通气氛。
2、“样板参照法(BenchmarkingMethod)”的基本原理
1)“样板参照法(BenchmarkingMethod)”的基本概念
“样板参照法”的概念可溯源至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施乐复印机公司发现日本理光、佳能等新兴办公自动化产品公司所出产的同功能产品的价格远低于施乐产品,迫使施乐原先在全球近85%的市场占有率骤降至30%以下。在行业竞争调研中,施乐公司没有简单地以压低原材料及产品价格来解决问题,而是派出精干的考察团去日本探访取经,试图通过对日本厂商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的了解,找到一个“参照点”,以明确自己的差距,进而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施乐通过“样板参照”活动,使质量问题减少了2/3,制造成本降低了l/2,生产周期缩短了2/3,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近50%。从根本上改变了被动的局面。这种由施乐公司率先采用并迅速风靡全球的绩效改善优化活动就是“样板参照法(BenchmarkingMethod)”。
因此,“样板参照法(BenchmarkingMethod)”就是企业通过对本行业中的领先团队的最佳绩效和最优经营管理进行探究,并以之为仿效的标准或参照,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跟踪学习等一系列的规范化的程序,改进绩效,最终赶超竞争对手,成为市场中的领先者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与流程。运用“样本参照法”进行的活动称为“样本参照”。
2)“样板参照法”是适用于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最佳学习方法
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组织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项目管理团队组织来讲,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学习。
团队学习是提高团队成员互相配合、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学习活动及其过程。通过不断学习使团队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当需要深思复杂的问题时,团队必须学习如何浓缩出高于个人智慧的团队智慧;当需要具有创新性而又协调一致的行动时,团队能创造出一种“运作上的默契”。使团队成员既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又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在理论学习方面,团队常用“真诚交谈”与“讨论”这两种不同的团队交谈方式。
毋庸置疑,除了理论学习之外,通过实践进行学习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团队素质修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重于理论学习,而“样板参照法”正是一种适合于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的最佳方法,从前述可知,虽然该法最早应用于企业组织的学习,但是实践证明项目管理团队采用此法也同样会极大地提高其竞争力,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完成。
3)“样板参照”的基本分类
按“样板参照”对象所处的领域将其划分为内部、竞争、行业以及最优等4种类型:
(1)内部“样板参照”:是以本项目管理团队内部某样板作为“样板参照”的对象。是最简单且最基本的“样板参照”。一方面在项目管理团队内部寻找效果最佳的职能或操作为参照“样板”,其他职能或操作可通过向“样板”学习进而改进自身的绩效。另一方面也可明确项目管理团队自身优势及缺陷;明确的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外部项目管理团队相互进行“样板参照”,对于无任何优点的无名团队绝对难以找到外部“样板参照”伙伴。
(2)竞争“样板参照”:是以竞争对手为“样板参照”对象。将自身的业务过程与那些与自己有同样市场,具有竞争性产品、服务或过程的优势项目管理团队相比较,从而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竞争“样板参照”的情报很难获得,一般可通过公共信息渠道或者利用内部“样板参照”将自己的优势与竞争对手共享从而享有对手的优势过程。比如同行企业共建“样板参照”俱乐部,成员间即可共享信息。也有利用商业间谍方法非法谋取“样板参照”的。
(3)行业“样板参照”:是以与本项目管理团队相关的行业中的优势项目管理团队为“样板参照”对象。由于行业“样板参照”削减了竞争性因素,因此较容易实现信息共享。
(4)最优“样板参照”:是指在选择“样板参照”对象时,不管对象间在业务、产品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将“样板参照”的注意力聚焦于工作过程,只要其处理业务过程相似且具有优势地位就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
项目管理团队在进行“样板参照”时,往往内部“样板参照”是首先要做的,这也是其他“样板参照”的先行基础,但只进行内部“样板参照”易导致“内视”而变成“井中之蛙”,因此还必须进行“外向型”的其他三种“样板参照”,以确保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最优化。
4)采用“样板参照法”加强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项目管理团队采用“样板参照法”的现实意义是:
(1)“样板参照”能科学地评价项目管理绩效:“样板参照”是一个科学地辨别最优项目实践并仿效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价,使本团队明了与其他项目管理团队相比所处的位置,处于优势的其他项目管理团队可以显现出本项目管理团队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2)“样板参照”建立了项目管理团队赶超的对象:“样板参照”的一个核心就是在现实中找出优于自己或局部占有优势的项目管理团队,并参照其进行本项目管理团队的优化活动并争取赶超这些优秀团队。
(3)“样板参照”促进品质提高、成本降低和绩效改善:“样板参照”不只是明确自己位置,确定赶超对象的过程,更主要是通过将自己的业务流程与赶超对象的相比较,通过取长补短,重新优化自己的业务流程,促使品质、成本和绩效改善,以处于竞争领先的过程。
(4)“样板参照”是一
种学习的方法:要使项目管理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建立学习型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管理团队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而“样板参照”就是其中之一。“样板参照”的程序实际上引导项目管理团队明了“向谁学”和“怎样学”等问题。
(5)“样板参照”有利于形成外向型的项目管理团队文化:“样板参照”是在市场中寻找那些最佳的满足用户的项目管理团队并以之为榜样的过程,坚持“样板参照”,有利于克服视野狭窄的内向型文化,逐步形成面向市场和未来的外向型项目管理团队文化。
(6)“样板参照”可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满足感:在“样板参照”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内部的“样板参照”对象及其外部的“样板参照”伙伴形成同盟,共享“样板参照”获得的方法以及成功和失败经验,从而使团队成员视野开阔并产生较高的工作满足感。
3、“样板参照法”的实施步骤、阻力以及成功因素
1)“样板参照”的步骤或流程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中实施“样板参照”的一般步骤如下:
(1)制定“样板参照”计划:主要包括①明确项目管理团队实施“样板参照”的目的;②选择“样板参照”对象;③明确“样板参照”伙伴生产的各种产品;④测算预期效益;⑤以客户为导向,明确顾客的期望;⑥最后详列出与“样板参照”成功有关的诸因素。
(2)成立“样板参照”小组:由来自项目管理团队各个小组的人员组成“样板参照”小组,小组人员之间应相互协作以保证“样板参照”的成功。该小组包括三类人员,即①组长——负责“样板参照”活动善始善终进行;②预备人员——完成细致的分析工作;③访问人员——完成到“样板参照”伙伴处的访问。
(3)进行信息收集:该阶段包括对与优势项目管理团队即“样板参照”伙伴的最优实践及效果相关的信息的收集工作。但必须建立在对自己项目管理团队内的情报先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之上,以确保有目的地选择优势项目管理团队。另外,在信息收集中实地访问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只有实地访问才有可能对优势项目管理团队作一个透彻的了解。超级秘书网
(4)分析自身差距:明确自己项目管理团队与优势项目管理团队的相对差距,一方面明确两个项目管理团队在运行上的差距,另一方面明确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
(5)制定整改措施:这一过程决定项目管理团队应做哪些改进活动以便超越优势项目管理团队,制定详细的措施和计划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工作,即①对于与项目管理团队绩效有关的变量如成本、质量、工期等等的测量;②决定“样板参照”活动要达到的绩效水平及如何达到此水平;③制定并实施改进绩效计划。
(6)采取改进行动:在组长或项目经理带领下,齐心协力将整改措施付诸行动。
2)“样板参照法”实施的阻力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中,实施“样板参照”活动过程中常遇的各种阻力如下:
(1)心态上:骄傲自大不承认自己存在缺陷,不向他人学习,视“样板参照”多余。
(2)心理上:怕暴露自己的缺陷。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而拒绝“样板参照”活动。
(3)习惯上:惧怕对不合理但顺手的工作过程或方法的改变,表现出消极抵触。
(4)行动上:“难”字当头,缩手束脚,畏葸不前。
(5)成本上:项目经理认识不清,要么不愿投资,要么投资失控,走向两个极端。
3)“样板参照法”实施的成功要素分析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中保证“样板参照”实施成功的要素如下:
(1)以客户为中心:自始至终坚持“满足顾客需要至上”的宗旨,以顾客的需要作为“样板参照”的导向,用“是否令顾客满意”作为衡量过程优化的唯一标准。
(2)以过程为导向:尽管通过测量使项目管理团队明确了自身与优势项目管理团队的绩效差距,但进行“样板参照”主要是要分析导致绩效差距的操作过程使两个项目管理团队之间有何不同,通过过程的优化达到在绩效方面超越对手。
(3)确保整体利益至上:实践证明“样板参照”对项目管理团队整体利益有贡献,各部门及人员必须积极实施服务于团队整体利益的“样板参照”。
(4)树立开放思想:项目管理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要抛弃唯我独尊的观点,不固步自封;采取“外向型”思维,积极吸取本团队外部的先进操作过程与方法。
篇2
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也许会有人怀疑这样的说法,但是,它作为一个理论却已经在古埃及流传了几千年了。因为人们看中的并不只是磁石,他们已经把它发展成一种法则,进行普遍的运用了。这条法则不但可以影响到你的所有言行,它也能够深入地影响到你的思想和感受。
有一点你不可否认的是,你现在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全都与吸引力有关,如果那些东西、物品,甚至人与你的思想格格不入、你不喜欢,那么它们就会远离你的生活,从相当程度上说,这些东西都是由你独特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吸引而来的。所以,如果你真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那么你也许可以尝试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的话,你不知已经说过、听过多少遍了,比如“惺惺惜惺惺”、“臭味相投”等等,如果不是他们彼此思维一致、互相吸引,他们怎么可能走到一起呢?
实际上,个人完全可以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朋友、亲人、乃至客户、陌生人,他能把他们吸引到自己身边就是一种成功,所使用的方法当然是让自己与对象思维相连了。
对于公司来说,同样可以采用这一法则。首先,公司要有一个主导思想,譬如做什么风格的产品、推选什么样的服务等,这些都能在产品、生产流程、服务和商务模式上体现出来,如果这个主导思想投合了某一部分人,那么与之投契的客户、员工、供货商、投资者以及别的许多因素都会投奔而来,当他们与公司协调起来时,公司和这些人都更容易获得成功。
当一个组织出了问题的时候,那也一定是这个组织的中心,能够把大伙儿吸引到一起的“磁石”出了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换上一块新的“磁石”,调来一个新人,这是改变事态的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个新来者必将吸引人们的视线,从而帮助人们转变对自身和自己所做的事的看法和感受。那么,新的价值观、新的策略、新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组织会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篇3
中期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重在建设。通过评估,督促项目依托单位和学科、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认真进行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方向,找准不足,在余下的两年多的时间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加大投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在“*”期间形成更多的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产生较多的标志性成果、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进行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创造更有价值的经验。
重点建设项目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本次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规划的总体执行情况;依托单位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情况;学术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建设经费投入、科研工作等情况。
评估方式:采取了学校自评、材料送审评估和现场考察评估等3种形式。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11个省级筹建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议;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对31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材料送审评估;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73个省属高校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和部分抽查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首先听取学校关于重点建设的总体情况介绍和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审核《*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考察表》及背景材料,然后进行质询讨论,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形成考察意见,给学校进行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为各高校的重点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重点建设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中期评估和现场考察,专家认为,各单位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非常重视,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已形成共识,把重点建设项目作为单位一号工程,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在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措施有力、成效较为显著,基本完成了各年度规划任务。各单位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和获奖、为经济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增强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为建设教育强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重点建设带动了内涵发展。各单位高度重视重点项目建设,尤其是强化建设重点项目。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级筹建重点项目的依托高校,学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到内涵发展上,把重点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全面统筹,正确处理规模与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力加强队伍、条件和制度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学科管理水平。
条件建设成效明显。检查发现,许多单位,特别是一些力争上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已经完成新老校区转换的高校,明显加大了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20*年至20*年共投入建设经费4*86.5万元。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等方面有了明显增加。据统计,“*”期间,全省重点建设的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达11*04万元,“*”到目前为止,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128653万元,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期间,我省高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在20*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我省新增的2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增的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全部是依托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发展起来的。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被检查的单位普遍认为,由于重点建设的龙头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相关学科(实验室、人文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真正地起到了全面推动内涵建设的作用。
(二)创新团队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单位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汇集了一批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学历层次的人才队伍,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职称及学历结构更趋于合理。在此基础上,很多单位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建设项目都设置了学科(学术)带头人岗位,大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根据研究方向设置了3-5个关键学术岗位。20*至20*年,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共设置关键学术岗位348个,集聚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博士化率明显增加,有的学科达到了90%,形成了具有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团队,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团队建设收到明显成效。
(三)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各单位均制定了科研激励政策,科研氛围不断浓厚,与“*”期间相比,各单位的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初步统计,20*年至20*年强化建设项目投入科研经费139570万元,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21项,增长幅度较大。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90项;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5519篇,达到“*”期间收录论文总和的72.3%;主办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15次。高校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产学研项目不断增多,成果转化加快,对区域经济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获得了多方面资金支持,使学科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部分重点学科实验室已经步入了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重点建设项目承担的高层次科研项目有较大增长,使得研究生能够较多的参与科研,得到了较好的科研锻炼,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发表的论文数量较“*”期间明显增长,有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人均达到2篇。20*年我省获得的3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与4篇全国优秀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有6篇来自重点学科。
(四)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各单位都成立了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具体职能部门、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部分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负责重点建设的管理工作。各单位都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建设、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学科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努力健全重点建设的科学管理体系,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问题与不足
(一)团队建设亟待加强。教师队伍与学术团队建设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检查发现不少高校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组合成团队,团队中青年骨干力量发展潜力不明显;有的高校将引进学科带头人与现有人员简单组合,团队凝聚力不够;个别学科仅有带头人,未形成学术梯队。团队的组建不能单纯理解为简单的博士化,也不仅是引进几个学术带头人的问题。如何将研究方向的前瞻性、研究基础的比较优势、区域或行业经济需要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建立具有发展潜力和明确目标的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将是今后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科研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各单位的科研实力较“*”期间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也有许多不足。科研方向不够稳定,难以形成科研优势。理论研究的水平普遍较弱,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特别是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973项目偏少,缺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应用研究方面标志性的成果少。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有的学科因人设置研究方向,使得研究方向不够集中,人员过于分散,不能形成团队力量,在承担大项目方面缺乏竞争力,难以产生重大成果。
(四)经费管理不够规范。各单位在匹配建设经费上做了大量工作,基本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需要。但有些单位存在经费匹配不足额、不及时等现象,尤其是对非强化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经费落实不到位;有的重点建设项目存在规划不科学,论证不细致,突击花钱的现象,影响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展。
四、今后工作要求
经过几年努力,“*”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效。但*作为教育大省,代表学校综合实力的学科水平相对较弱。去年全国重点学科评选,尽管我省增长幅度较大,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我省只有5个,与京沪江浙等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必须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充实条件,强化管理,不断提高重点建设项目整体水平。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要大力建设传统优势学科,又要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如电子、控制、信息、能源、环境等学科,以及医疗电子、微电子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篇4
1,本项目的意义
团队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搞好整体,维护整体,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前进.团队建设注重团队的核心目标,团队的管理机制,团队的精神."团队的业绩大于个体业绩的总和"——这是团队建设根本利益之所在.一个良好团队的建设还会在公司决策执行,项目开发,企业形象,资源整合,公司效率和管理行为的执行中起极其有效的作用.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的建设又有其特殊性,它不仅具有"协作性"团队所拥有的合作作用,同时,它也十分重视团队个体的个性发挥.建设良好的广告业务团队将有助于广告公司效率的大大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广告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广义上来说,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一种无形产品的竞争.但最终意义上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人的竞争是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竞争.福州广告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从经营业务较为单一,部门设置较为简单,管理制度较为简单的企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广告业务多元化,部门设置较为齐全,管理制度较为规范化的公司.
目前,根据目前的广告公司的资料表明,大多数都存在以下问题:(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淡薄的发展意识阻碍了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发展.(二)福州地区的广告专业人才大量缺乏阻碍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三)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对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大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海松.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l]广东经济出版社:XX(4)
[2]杰弗里·兰开斯特,莱斯特·马幸哈姆著,丁梅生冯晓波,应斌译.战略营销计划和评估[m]远东出版社:1998(6):53-67
[3]杭州日报报业集团XX年报(l)内部刊物,XX
[4]福州博采广告广告调查报告(l)内部资料,XX
[5]刘大东.高效团队建设5w1h.中国管理传播网XX(2)
[6]陆斌,媒体广告经营策略[l],现代广告XX(106)
[7]朱月昌,公共广告研究[l]国际广告,1994(3)
[8]朱月昌,略论电视广告解说词的创作[l],福建广告论文集,福建科技出版社,1998(7
[9]于晓茹,从福视广告看广告业的发展趋势[l],视听天地,XX(6):68
[10]广告业呼唤整体策划人才和广告创意人才
[11]王军光,网络广告业步入分众传播
[12]XX年中国广告业统计分析报告
[13]新浪网.丁俊发,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新趋势
[14]新浪网络.郑和平,世纪之交的广告业发展方针和政策
[15]丁俊杰,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二)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
1.1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
本项目主要以一个具体的广告公司为例,考察和分析其在寻求发展中,团队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团队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搞好整体,维护整体,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前进.团队建设注重团队的核心目标,团队的管理机制,团队的精神."团队的业绩大于个体业绩的总和"——这是团队建设根本利益之所在.
1.2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现状
业务团队的建设是广告公司发展的重要管理工作,它是广告公司各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的关键.福州广告公司的业务正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有业务项目的多元化,业务服务的多元化以及业务范围的多元化.随着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壮大,对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导致福州地区的广告公司在业务团队建设上面临了许多问题,也成为了大多广告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业务团队建设将直接关系到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发展.
4改善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调整经营思路,建设高效业务团队是发展广告业的关键.业务团队的建设,最关键是加强对福州地区广告人才的"开发,吸引和保留".建立良好的地区的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加大行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2.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初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广告业团队建设.为同行们构建一个新经营战略思路,实现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研究在广告业中能蓬勃发展并得以在实际中应用和创新.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通过实际广告业团队建设的现状,对其实际操作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实用型的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方法和建设新的团队建设.
3.2.解决其在特定环境下广告业如何按照地区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加大行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三)本研究的特色和立论依据
1.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1.针对性.人力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宏观而且抽象的问题,当前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针对一个具体行业做的研究还比较少,也不够系统和深入,不够针对性.本文试图在这些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在实际的操作中的过程,综合探讨广告业团队建设问题.
1.2.引入人力资源战略分析理念.近几年来,人力资源战略研究在我国各行各业中迅速蔓延开,短短的几年中,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并有很大的突破,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析体系,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行业对其进行人力资源战略整合问题,不仅细化了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的作用,而且突出了行业的特殊性.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2.立论依据
本文以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析理论为指导,根据具体的具体的广告公司的分析总结和调查研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社会调查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对比,对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安排
1,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分析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2,调研安排
2.1搜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文献,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并总结广告业中的基本数据
2.2对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了解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
2.3根据所研究分析成果,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提出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方案,写出毕业论文初稿.
2.4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并对论文初稿进行必要修改,最后定稿.
三,论文基本大纲
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现状分析
二,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淡薄的发展意识阻碍了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发展.
(二),福州地区的广告专业人才大量缺乏阻碍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
(三),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对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大环境.
三,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篇5
把论文写作当项目来做,就必须要为它确定明确、具体的目标。按项目管理的要求,项目的目标必须要包括时间、成本、质量和范围这四个基本要素。通常,学校对完成论文的时间有明确规定(可能有伸缩余地),对质量也有基本要求,而对成本和范围则不做硬性规定。
在开始论文写作的研究工作之前,学生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论文写作项目的时间、成本、质量和范围要求:
时间: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给自己规定一个硬性的结束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后。给自己施加压力其实是激励自己的最好办法。
成本:用多大的代价完成论文?外在的、经济上的代价不难确定,比如调查研究费、书费及其他费用等。论文写作项目的另一大块成本是你自己的努力程度,即:你愿意付出多大的精力来完成这个项目?你应该在保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投入精力。
质量:论文写作项目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它直接决定着你所获得的学位的含金量。学位的含金量主要不是取决于授予学位的学校,而是取决于你的论文的质量以及你在整个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与锻炼出来的能力。质量可以用多种标准进行界定,比如:论文评阅人对论文的评阅意见,论文答辩顺利过关,在同行审议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学会了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等等。
范围: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论文必须要做哪些工作?比如学习研究方法,进行广泛的文献搜索,选题,编制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设计研究工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进行讨论,撰写论文等。如果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就会影响到你的项目的质量。
作者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学期就对论文写作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从1999年3月至2001年7月、用比学校规定的6个学期少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博士论文;把论文写作所需要的调查研究费用控制在3000澳元以内,以追求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态度,尽最大努力经历学习研究方法、选择研究题目、进行文献搜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的全过程;不仅要完成优质的博士论文,而且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秀能力。这其中包括了时间、成本、范围和质量四个方面的要求。作者对质量还确定了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
撰写论文参加(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国际研究生论文比赛;
在美国projectmanagementjournal和英国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上发表学术论文;
成为导师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为导师和学校带来一定的声誉。
二、初步选题和工作分解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知识结构和兴趣等确定选题领域。任何一个领域都有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学生一定要注意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和熟悉的领域。
选题领域确定以后,就可以对论文写作项目编制工作分解结构。工作分解结构(wbs)是项目管理中的基本技术之一,用来把大的工作任务分解成便于管理和控制的较小的工作任务,并据此确定应该提交的各种工作成果和安排实施计划。论文写作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及其底层的要素应该提交的工作成果。
在工作分解结构完成后,学生可以根据其中底层的要素和相应要提交的工作成果来编制论文写作项目的进度(时间)计划。
三、论文题目与研究目标确定
项目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微观层面的管理,强调目标的具体性、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大而泛的目标不仅不便于衡量和操作,而且对人们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比如:
“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就是一个不便于衡量和操作的目标;我们需要把“一流”的标准定下来,包括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在这些指标上要分别达到什么水平才是“一流”的。
“把办公室油漆成很漂亮的颜色”,这也不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项目目标。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化为:用1000元在8小时内完成4面墙的油漆任务,质量要达到国家白颜色墙的2000标准。
项目管理的这种要求,也应该在学生的论文题目和研究目标中得到体现。好的论文题目应该是比较具体的,直指论文要回答的问题,让读者明白论文的研究内容,要包括论文的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当然,论文题目必须简明扼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表1举例说明“好的”和“不好的”论文题目。
与论文题目一样,论文的研究目标也必须是具体的,直接提出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目标越明确、具体,就越容易采取合理可行的对策和实施过程。对研究目标的描述,可以采取下面这种形式:先用一句话描述出项目的总体目标,再具体列出有关的几个分项目标(可衡量、可操作的)。比如:
本研究旨在鉴别和确认项目管理文化的关键特性,并调查和评价项目管理专业人士围绕这些关键特性的工作价值观和信念的现状。本研究的具体目标为:
跨组织和行业调查项目管理专业人士的工作价值观和信念;
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鉴别和确认项目管理文化的关键特性,建立项目管理文化的模型;
在调查结果和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项目管理专业人士围绕项目管理文化关键特性的工作价值观和信念。
四、项目实施与监控
在制订了工作分解结构和论文写作进度计划之后,学生就应该严格照此执行。学生如果能够按照计划认真完成前文所列举的工作成果,不仅最后的论文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过程,学会规范的研究方法,极大提高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来学习的,不能以“走捷径”的方法来完成学位论文,必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经历研究的全过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省略其中的任何环节,即便不会影响学生获得学位,也一定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任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项目管理要求人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对待这些问题。与其他项目不同的是,对学生来说,论文写作项目实施中出现问题是好事。每出现一个问题都是学生的一次极好学习、提高的机会。学生应该在解决问题当中不断学习,朝自己的项目目标迈进。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甚至有意采取了“创造问题”的做法,以便“通过问题学习(learningbyproblems)”。作者深刻体会到:没有问题便没有学习(noproblem,nolearning);每克服一个问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会提高一步。
项目管理强调按计划的均衡生产,不提倡大赶工和大会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态地检查、监督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与计划的偏差,找出偏差的原因,并及时加以纠正。在论文写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定期检查各阶段要做的工作有没有按期完成,要提交的工作成果有没有按期提交出来。学生特别要注意某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外部事件对项目进度的影响,比如问卷调查表不能按期收回、导师出差、社会活动等。这些外部事件是项目的风险,必须要加以有效管理。学生如果能按计划均衡地实施和监控论文写作项目,就不会出现在交论文之前的一段时间拼命赶工的情况,可以保证论文写作的进度和质量。
项目管理强调计划是需要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逐渐细化和不断更新的,因为许多情况是逐渐明了和不断变化的。在论文写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计划阶段编制的技术路径进行明细化。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就曾经对文献搜索编制了图2所示的“文献搜索路径图”。
五、项目团队建设
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件困难的任务。更糟糕的是,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是孤立地在从事这项任务。既然把论文写作当项目来做,就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依靠项目团队来完成论文写作项目,避免“孤军作战”的局面。
项目管理中所说的团队是“大团队”,即:任何能对项目的成功施加影响的人都是项目团队的成员,都是重要的项目关系人。项目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项目关系人的管理,搞好项目团队建设,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也许某些项目关系人并不认为他们自己是你这个团队的成员,但至少你自己必须把他们看作是团队的成员,并且按团队成员对他们加以管理,使他们为你的项目服务。
撰写学位论文,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一个人的事情,其实也是有一个团队的,只是这个团队不像其他团队那样明显。除了学生本人以外,团队成员至少包括:指导老师、相关同学、其他相关老师、家人等。如果要进行社会调查,就会涉及到更多的人。在团队建设中,学生一定要了解相关人员在自己的论文写作项目上的利益领域和影响领域及其利益和影响力的大小,以便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就特别重视与导师、相关同学之间的团队建设。指导研究生进行论文写作,老师最主要的利益追求不是经济方面的,而是学术声誉、学生的成就。与导师进行团队建设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一个好学生,让导师看到你的努力、你的成绩、你的培养前景,同时你必须对导师的指导给予承认(但是不需要送礼)。与同学之间,则要经常交流与沟通,互通有无,建立起相互支持的关系。作者的导师在作者完成博士论文后给予了作者这样的评价:他善于把导师的每一建议付诸实施,并且不断地对导师的指导给予承认和感谢。作者的导师还曾经说过:“当一个好导师是很容易的,如果你有好学生的话。”作者希望把这句话送给正在或将要撰写学位论文的研究生们。如果你想要有一个好的团队来帮助你成功完成论文写作项目,你首先必须是一个好学生,是一个好项目经理。
篇6
在团队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始终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主导,以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包含虚拟实训)基地建设等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国家开放大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以校内专兼职课程责任教师队伍为主,各分校教学点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教学与科研专业研发队伍;以课程为依托,形成《大连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以专业为平台,形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团队QQ群等有效沟通方式,营造和谐团队文化氛围,加强系统建设。
(一)搭建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平台
本团队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央电大专业规则和已有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其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政府经济学”“政治学原理”“社区治理”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进行设计规划,调整课程内容比例,合理分配授课时间,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以及知识更新与学时有限的矛盾,进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共同的知识点,进一步构建成一系列的立体结构知识群组,通过把知识群和具体课程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实用的核心课程群,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的完整有效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见图1所示。
(二)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行政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满足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应改变以往采用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各门课程理论基础的教学效率前提下,增加实践环节的训练,将教学内容发展为“理论+实践”动态流程一体化的完整教学体系。详见图2所示。与以往课程建设不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更注重关联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要求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所授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前沿性的内容,还要知悉核心课程体系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而准确掌握教学内容,并能很好地区分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内容由其他课程予以深化和拓展,哪些内容需要补充等。基于此,核心课程群建设要求对课程师资队伍以梯队形式进行建设,优化组合,为每门课程搭建一支年龄、专业、学历和学科结构合理搭配的师资梯队,确保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科学有效进行。为此,教学团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第一,采取教师专兼职配合,专本科互补,年龄段衔接,高中职称搭配的师资队伍。第二,实施“二级负责制”的运作机制,即从专业负责人到课程责任教师二级责任制。其中,专业负责人也是课程群负责人,负责课程之间的协调,而课程责任教师负责本课程内部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环节的建设等具体工作。第三,积极参与国家开放大学的教研活动、师资培训、资源建设、课题研究、视频公开课等重要专业活动。
(三)团队建设的总体要求
1.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参加全系统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境界,了解全国远程开放大学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中青年教师。具体措施包括:支持任课教师参加高校相关专业学会会议,加强同行交流;不定期举办各类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组织任课教师参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师资培训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交流会等。
2.深化教学改革与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和各成员的积极性,对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验收等进行深入整合、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侧重案例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构建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增加网上资源,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教学水平,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便捷的条件。
3.加强教学改革和学习交流
利用团队QQ群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或在网上进行教学讨论,或合作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编写,或探讨考试改革,或进行教学业务培训,或对前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讲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十分活跃。通过这些活动,拉近了省校与分校教师的距离,凝聚了系统的教学力量。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兼职教师要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方面做好教学笔记。第二,兼职老师每学期完成10个学时的听课量并完成听课记录。第三,尽可能从社会各行业具有多年实践管理经验的办公室经理、行政总监、高层管理者中聘请3-5名兼职教师,真正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与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
5.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从课程教学实施到毕业实践环节操作,再到职业证书培训,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大实训课程的数量和比例,进一步落实“双证书”制度,做好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能力。
三、团队建设的经验及反思
篇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实践的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513,项目负责人:贾东荣)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40-03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的高低,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高校公共性的重要指标。受其投入和运营体制的影响,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把精力集中在招生和教育教学上,以争取更多的生源维持生存和发展,对科学研究重视不够。随着部分民办高校进入稳定发展期,科学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个别院校在科研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还处于科学研究的起步阶段甚至还未起步。民办本科院校一般被认为是民办高校中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和产出也较其他民办高校为多。本文拟以民办本科院校为例,分析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民办高校科学研究的现状
全面地评价或衡量一所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通常从投入、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着手。但由于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科学研究处于起步甚至还未起步阶段,无论是投入、产出或效益,都缺乏准确的可以相互比较的数据,无法像设立多年的公办高校那样进行准确的评价或衡量。因此,本文选择以产出为主,结合部分投入指标来衡量,分析民办高校科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研究产出低
科学研究成果的形式较多,人们通常认可并用来衡量一个人或组织的科研水平的成果主要有学术性成果和应用性成果两种。学术性成果包括著作、学术论文等,应用性成果有专利技术、应用性研究报告等。就著作而言,从各民办本科院校网站搜索的结果看,各校出版的著作均不多,有的学校没有,且多数民办高校教职工出版的著作是教材,学术性较差,仅有的少数学术性较高的著作集中在民办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自然科学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基本没有。西安外事学院组织出版了一批有关民办教育的著作,但由其教职工撰写的不多。就学术论文来说,民办本科院校基本上是在晋升本科后或晋升过程中的,部分院校在高职教育阶段就有。总体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偏少。根据中国知网学术资源总库检索的结果,2008年及此前批准设立的40所民办本科院校(不含由独立学院转设的)中,2007~2010年分别有37所、31所、26所、29所院校的年度发文低于200篇,其中分别有27所、23所、16所、13所院校的年度发文低于100篇,个别院校(19校、11校、6校、4校)低于50篇。这样的产出与各校在公开资料如网站、报刊等宣称的500~1000人甚至更多的教职工形成明显的对比,数量明显偏低,也与民办本科院校上万名甚至三四万名的在校生规模相形见绌。但如果与同期升本或稍前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相比,民办高校论文产出低的特点并不特别突出,即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新建院校的一般特点。
至于应用性研究,虽然民办本科院校多由高职学院发展而来,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和技能人才为主,但其应用性研究成果并不突出。除自身运营需要的民办教育研究外,民办本科院校的应用性研究产出不多。以发明专利为例,姑且不论其效益如何,单就获得的专利数来说,据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检索频道检索所得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底,40所民办本科院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可查询到的专利仅304项,其中发明专利135项,实用新型专利71项、外观设计专利98项。这其中的1/3集中在浙江树人大学,发明专利的1/2集中在上海杉达学院,仅15所民办本科院校拥有专利,且其中9校不到10项。
(二)已有成果影响低或无影响
体现一所学校或个人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是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人们通常用发表刊物的级别和论文的引用情况来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影响,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衡量发明专利的价值。总体来看,民办本科院校的科研成果影响不大。以学术论文为例,截至2009年底,40所民办本科院校发表在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仅24篇,EI期刊仅69篇,合计93篇,不到这些学校发文总量的4‰;用中文核心期刊来衡量,40所民办本科院校发表在各种核心期刊的论文约3600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4%,这其中包括了个别不看论文的学术价值、单纯营利的核心期刊。
民办本科院校发表的论文主要分布在三类期刊中:一是高职、专科学校学报和行业通讯类刊物。这是民办高校的主流,约占到发文总量的一半。二是民办高校自己或其他单位举办的内部期刊。这些内部期刊的正式名称为内部连续性出版物,由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印刷。在无法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正式刊号的情况下,多数民办高校办有这种内部刊物。据不完全统计,40所民办本科院校在内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大约在5000篇,约占这些学校发文总量的1/5。三是营利性期刊。这类期刊的特点是审稿周期短、出版快(一个月左右就出版)、退稿率低、版面费适中、发稿篇幅短、一号多刊等特点,发表在这些营利性期刊上的论文占到民办高校发文总量的1/5~1/4。一般认为,发表在营利性期刊的论文纯粹是为了发文而发文,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内容多是临时拼凑或抄袭而来,本身学术价值就低;发表在高职、专科学校学报和内部期刊的论文,有点学术价值,但学术价值不高,达不到高级别刊物的刊发标准和要求。没有学术价值或学术价值低的论文,其影响自然就低。
下载和引用情况是反映论文影响的重要指标。下载反映了论文被人关注和阅读的情况,即有多少人阅读或浏览过这篇文章;引用是论文的观点和材料被他人直接或间接引用于论文或著作中。与下载相比,引用更能反映论文的影响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民办本科院校约一半论文的下载频率在50次以下,约1/3高于100次。当然各个学校的情况差别很大,下载频率的高低也与题目或内容的关注度和发表时间有关。在引用方面,不考虑自引与他引的区别,40所民办本科院校在2009年底前发表的论文有引用记录的约8100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3,其中引用超过5次(含)的仅1200余篇,不到总发文量的5%,即约95%的民办本科院校发表的论文没有引用或引用率不到5次。这是就总体情况而言,应该看到,部分院校的少数论文下载频率和引用频率很高,个别论文的引用频率超过了100次,下载频率超过了1000次,引用超过20次的约百篇。
(三)专业集中度低与个别专业倾斜严重并存
按照中国知网的学科分类,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涉及的学科专业相对分散,民办本科院校涉及专业多数在70个以上,有的超过90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有3所学校涉及专业超过90个,2所学校涉及专业在80~89个,17所学校涉及专业在70~79个,6所学校涉及专业在60~69个,11所学校涉及专业低于50个,平均每校每个专业发文大约在10篇。从各校涉及的专业来看,超过85%的专业发文低于15篇,只有15%的专业发文达到或超过15篇,其中超过100篇(含)的仅28个专业,另有56个专业超过50篇。这说明民办高校的多数研究是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持久的研究。这种状态很难出现有影响的论文,也阻碍了优势学科的形成。但在总体分散的情况下,民办本科院校又在个别专业的发文相对集中。总起来看,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字、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应用三个专业分别在34校、34校、31校位列该校发文的前五位,各校合计发文大约2400篇、1800篇、1500篇,另有企业经济专业超过1000篇。其他较为集中的专业有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贸易经济、体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职业教育、金融、数学、旅游、建筑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字、美术书法与雕塑,工业经济、新闻与传媒、自动化技术、会计、轻工业手工业、有机化工、互联网技术、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中国文学、投资、医学教育与边缘学科、农业经济、音乐舞蹈等。这些专业,除属于教育学门类的专业外,要么是包括公立、民办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如经济管理类专业),要么是公共基础课,或者兼具两者特点,均是聚集学者最多的学科领域,民办高校很难在这种重围中成功突出,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科研成果的影响,也限制了民办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团队建设,教职工各自为战
这是民办高校科学研究的突出现象,这一现象同时也存在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除浙江树人大学等少数院校或者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个别专业外,民办本科院校基本上没有形成有力的科研团队,其教职工基本上是单打独斗,为了各自的兴趣或职称评审而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处于散乱、无序状态。四个方面的表征说明了这点。一是前述的学科专业集中度偏低,绝大多数专业的发文低于30篇。二是教职工发文偏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39所民办本科院校(黑龙江东方学院没有检索到数据)约11000人发表过论文,其中超过30篇的仅17人,另有303人超过10篇,即发文在10篇以上(含)的教职工不到有发文记录的教职工总数的3%。9000余人即超过80%的有发文记录的教职工发文低于5篇,这其中还包括与他人合作发表的论文(部分是作为第二、三、四作者出现的)。三是大多数论文的署名是个人,以课题组名义出现的很少。合计40所民办本科院校以课题组名义发表的论文不到100篇,广东培正学院最多,有30余篇。多数民办本科院校没有以课题组名义发表的论文。在个人署名方面,大部分署名是个人,署名为2人或以上的约40%,主要是与领导、外单位的同学、亲友联合署名的方式出现。与外单位的同学、亲友联合署名发表的论文,多以第二、第三责任人出现,大部分应是单纯的挂名,以增加个人发文的篇数和频次,真正的合作研究不多。四是获得的基金资助不多,据不完全统计,40所民本本科院校所发论文中受到各类基金资助的约600篇,不到发文总量的2%,而且其中大多数是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其他单位拥有科研基金的人联合而得以挂名该基金,真正由民办高校教职工主持的基金课题极少,部分高校甚至没有纵向的省部级基金课题。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团队建设、教职工各自为战是民办高校科研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民办高校科研改进对策
综合分析,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与学校缺乏引导有密切关系。现代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综合各方面专长力量,发挥多学科知识优势,实行学科和知识交叉,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团结合作为基础,实现科技创新的一项团队性的工作。只有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产出有影响的成果,传统的以个人兴趣为主的研究仍然重要,但必须纳入到团队中才能实现大的突破。而团队的建设和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学校给予适当的引导。这种引导既有人员和经费的投入,有政策方面的鼓励,也有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引导。针对目前的现状,民办本科院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科学研究的引导:
第一,学术队伍建设。其中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是个关键,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能否组建科研团队和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由于自身体制的影响,民办本科院校普遍缺乏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民办本科院校应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引进和培养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尽快养成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同时鼓励和引导教职工的科研兴趣向拥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优势学科转移,以促进科研团队的建设。
第二,政策引导。我国高校在科研考核上侧重对每个教职工的个体考核,通常用项目经费、论文数量和作为质量的某些因素作为考核量化的指标,其中对多人合作论文的认定往往只认可成果第一、第二完成人(或第一、第二作者),其他参与人员不被认可或只获得极少的赋分值。职称评定也采用同样的考核办法。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合作意愿,导致科研人员不愿与他人合作,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和发展。民办高校本身属于市场办学,在各个环节都引入了市场机制,在科研考核方面不仅全盘采纳了公办高校的现有做法,而且进一步强化了面向教职工的个体考核,考核期更短,考核指标更加明确简单,指向产出和效益,忽视团队工作及个体的具体贡献,对团队合作的限制更大。民办本科院校应从科学研究的规律出发,充分照顾团队运行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激励机制,既要能刺激教职工的个人积极性,也要有利于科研团队的稳定和发展,鼓励教职工知识共享,合作攻关。
第三,加强投入。科学研究需要投入,这种投入既需要人员和时间的投入,更需要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在科研团队建设的初期,因力量孱弱而无法获得纵向和横向经费支持的情况下,需要学校的启动资金。民办本科院校应加大科研投入,通过校级课题和其他形式的资助给予有研究能力的个人和团队经费支持,鼓励团队多出成果,出有影响的成果,为争取外部科研基金奠定基础。
第四,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多向多学科综合型发展,开设有数十个专业,同时发展壮大这些专业是不可能的。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结构和特点,选择若干个较有优势的专业或交叉领域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适度倾斜,以促成其快速发展,形成优势学科。
第五,注意与区域社会经济结合。民办高校主要是为周边地域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技能人才,在科研定位上也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为主,不要单纯向往冲击国家和国际科学难题,要更多地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小、快、急项目,从基础做起,慢慢培养力量。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22-01
一、实施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的背景
1.研究生扩招后师生比例失调所提出的新要求
自2000年起,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加,[1]2009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47.5万人,比2008年增加近6%,其中硕士研究生扩招规模达到6.4%;[2]而导师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研究生的规模,师生比例不协调,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上许多导师除指导研究生之外,还要承担课程教学、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议、申报科研项目、出国访学等等任务;有些导师还担任部门、学院领导职务和许多社会兼职。这样,实际上导师用于培养研究生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中,出现研究生一年到头见不到导师的怪现象。
2.学科交叉对导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之间联系、综合、交叉、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一般来说,导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有着专深的研究,但对其他学科包括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可能知之不多,指导研究生时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样,导师研究领域专门化和学科综合化之间的矛盾对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导师团队培养可以弥补单个教师知识结构不宽、研究领域过窄、思维方式呈定式的问题。
3.大平台大项目为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一是涌现了优质科研平台,如教育部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学校组织成立的各种交叉中心等。二是出现了一些重大课题、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73”计划、“863”计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这些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往往涉及跨专业跨学科,需要来自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科和工科等不同背景的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为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载体和舞台。
二、实施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的保障性措施
1.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化导师队伍,制订团队导师考核机制
第一,在凝聚本单位导师集体智力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本校学科综合优势,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学科)教授的合作;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引进智力资源,积极探索跨校、跨国的导师合作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从而建立一支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称、不同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
第二,建立科学的团队导师考核与绩效评估机制。围绕团队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目标,充分考虑团队内各导师的学科背景、特长和优势,每位导师每年制订合理的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经团队成员讨论通过后,作为团队内的导师考核与评估的重要依据。考核内容包括研究生教学、申请科研项目、申报科研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在同一导师团队中要充分考虑团队内各导师的特点、尊重每位导师的研究个性、充分发挥其研究专长和优势,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实验研究、论文预审和答辩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真正做到导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真正做到共同培养、和谐发展。
2.开设基于导师团队的课程
第一,专题课程。课程要充分结合各个导师的研究重点开设专题,面向前沿,突出特点。以专业研究的学术点带动学生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把握,初步形成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国际性、系统性的课程特点。通过导师集体授课的方式,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并强化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Seminar前沿课程。努力了解国际一流院校的课程建设动态,积极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建设高水平的课程师资队伍。同时进一步开放课堂,给学生更多发表自己观点、发展自己研究个性、展示自己研究能力的平台和机会。Seminar课程包括每位教师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访讲学,派出教师和研究生的学习经验心得介绍等,兼顾前沿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3.制订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
第一,为营造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严格要求所有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与学术研究中遵循学术规范,坚持学术诚信。
第二,建立较为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与培养制度,规定了硕、博士研究生的学位申请条件(论文要求、读书报告和开题报告的要求、专利申请书和项目申请书的要求)、新生奖学金发放条件、研究生助研发放条件、论文投稿和专利申请的有关规定、论文、专利、立项课题的奖励规定、研究生表彰、申请参加境外国际会议的条件、实验室学习纪律和环境卫生的有关规定等。
第三,鼓励和资助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要充分利用各种资助方式鼓励优秀研究生积极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有利于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提高外语水平和开阔国际眼界。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两次。
第四,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利用科研项目合作单位、科研项目成果示范企业等渠道,建立校企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实践基地,使研究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参与生产实践,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健全团队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资料室建设,为每位导师提供办公场地,为师生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团队各项管理工作都由专人负责,以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建立团队管理规定、教师岗位目标制度、研究生管理与培养规定、设备管理规定、资料管理规定、团队与其他单位合作立项原则、团队进人机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使团队的各项工作目标明确、运作规范、成效显著。
5.形成团队组织文化
团队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娱乐和体育活动。团队每学期组织一次研究生大型活动,举办研究生毕业欢送会,以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团队要建有专门的管理和交流网站,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日常管理、研究生学习计划制订与监督扏行、团队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等,既有利于对外交流也提高了团队的影响力。
三、实施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的效果
1.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
首先,研究生从团队的各位导师和其他研究生中广泛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还能从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为人处事等方面吸收每位导师的精华,博采众长。其次,团队中的每位研究生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学会合作,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较好适应社会。
2.有利于提高团队的持续发展与壮大
首先,团队中的学科带头人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抓大事,抓团队的发展目标,抓学科建设,抓人才引进,抓重大项目申报,从而为保障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把好方向、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青年导师在团队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在经验丰富的导师“传、帮、带”下,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快速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从而为团队的发展贡献力量。
3.有利于形成学科的特色与优势
首先团队中引进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才,尤其是来自有国外学习经历,在国外取得学位或长期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往往会产生新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拓宽新的研究方向,成为学科新的生长点。其次,团队中每位导师的学科背景有差异,有的与现有学科之间的专业跨度非常大,而新兴学科往往产生于学科之间被人忽视的空白处。在导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中有可能产生新兴学科。新的研究领域或新兴学科往往成为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篇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36
1.研究意义
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就是为了学科创新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的高校创新人才的工作团队,其组建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群体力量,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近几年关于我国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迅速增加,但是研究内容和层次参差不齐。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综述,有利于发掘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时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为高校创新团队的有效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2.研究现状
对高校创新团队的管理涉及到团队组建、团队制度、团队文化、团队环境、团队冲突等多个方面,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将对高校创新团队管理问题的述评分为团队建设和团队成员激励两个方面。
2.1关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
孙本杰(2007)在《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地方高校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他认为创新团队人才的思想状况、精神状态和工作功力等都会对团队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文虽然没有具体分析研究团队成员工作动力对团队建设的重要作用,但已充分肯定了团队成员工作动力的重要性。万锋锋(2009)在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冲突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通过强化沟通机制、优化团队结构、加强团队文化建设等途径解决团队冲突。韦凯华(2016)指出了现阶段高校创新团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管理对策:构建合理的内部结构、避免团队内部内耗、重点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出色的领导和组织人员。纪延光和韩之俊(2004)研究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人文环境建设。张艳等人(2007)研究了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人际沟通问题。进行同类研究的还有胡瑞和李忠云、柳洲和陈士俊、夏文莉和张敏等。
2.2关于高校创新团队成员激励的研究
朱学红(2008)在其博士论文《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心理契约研究》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心理契约的内容和心理契约违背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心理契约作为创新团队隐性激励的机理。他认为,心理契约可以通过公平、声誉和职业生涯关注来实现对团队成员的隐性激励。此文虽然研究了心理契约作为创新团队隐性激励的机理,但只是分析了心理契约对隐性激励的三个作用方面,并未具体深入地研究我国高校创新团队的激励问题。朱学红(2008)在另外一文《基于心理契约的创新团队隐性激励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创新团队心理契约的内容,构建了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员工激励模型。魏斌和汪应洛(200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中研究了知识创新团队的激励问题,他们在对团队创新中“搭便车”现象和由Holmstrom设计的激励机制模型进行描述之后,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解决免费搭便车问题的激励模型。王怡然等人(2007)在分析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中的制度建设时,列举了三项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他们认为,应当建立适当的科研激罨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3.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3.1现有研究的不足
篇10
内科学教学团队的成员来自3个临床学院的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病内科、内分泌内科、血液内科、风湿内科、神经内科、传染内科、急诊内科10个专科。其管理与日常运作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团队的效率。为了提高效率,每个临床学院摒弃了旧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不同临床学院内科学专业特色或优势学科的不同进行资源整合。充分考虑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在全校范围组织内科学教学工作,保证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学校教务处和每个临床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协调、整合教师力量、教学资源和督导教学质量职能。
在教学团队中,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钟南山院士多年坚持走上讲台,深入本科教学一线。在2010年3月刚参加完全国“两会”后即回校参加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授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课程负责人的带动之下,内科学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都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和学校定期举办的“广医学堂”活动,拉近了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团队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形成了骨干教师梯队。团队注意通过教学团队中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搞好教师梯队建设,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促进内科学团队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和团队完善了听课制度、助教制度、教学经验定期交流制度等。在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合理安排理论课讲授内容的同时,在每个讲授单元安排后备年轻教师,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逐渐提高教学团队中高学历年轻教师的比例,目前内科学团队40岁以下年轻教师授课学时比例提高到40%。
2009年,钟南山院士荣获国家级名师光荣称号,团队中有2位教师正攻读博士学位。4位教师参加学院举行的“英语口语及听力培训班”,他们将为临床医学本科双语班的学生讲授相关专业的双语课程。新增硕士导师1位,补充年轻骨干教师2人。团队现有骨干教师55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14人,讲师1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6人。团队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钟南山院士),市级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州市优秀教师6人。
在内科学教学团队的建设期内,内科学教学团队一如既往地把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作为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现有师资基础上,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进一步完善团队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形成一支结构更趋合理,以课程负责人钟南山院士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各相关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型教学团队。针对团队成员岗位特点和教学专长进行角色界定、分工协作,搭建教学、科研交叉组合平台。团队教师通过承担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成为教学科研融合型教师。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本来已经紧张的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变得更加短缺,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新主题。广州医学院内科学教学团队用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和策略,在内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探索,改革了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行了以案例为中心的循证医学思维培训,加强了内科实践教学,在体格检查、教学查房、技能操作方面再造了流程,完善了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网络资源,拓展了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应用方面特色明显。
依托学校数字资源平台,内科学专业已建有专题学习网站8个,多媒体网络课件5个,网络课程1个,试听教材6个,以及200多个PPT课件。2009年内科学团队教师制作的“体格检查多媒体网络课件”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教组一等奖和广东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大赛一等奖“,体格检查网络课程”获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大赛三等奖“,急性中毒网络课程”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教组三等奖。
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方面,重点进行了基于网络平台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改革[2]。
2009年,第一、第二临床学院在临床医学专业07级《内科学》见习课的病例讨论中,第三临床学院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06级《内科学》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了基于网络平台的PBL教学改革试验,目前进展良好。
教材的编写不仅能够反映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而且能促进教学人员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的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因此,广州医学院内科学团队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9年,团队在主编案例式《内科学》教材的基础上,案例式《内科学》学习辅导教材也于2010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团队成员还主编了《临床风湿病学教程》、《风湿病症状鉴别诊断学》、《心血管病研究前沿———基础与临床》等教材。案例式《内科学》教材被评为2010年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一批优秀教材。在纸质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团队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材,如录制团队教师的大课讲授录像,并全程上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团队郑劲平老师的“肺功能检查教学改革与创新”先后获得学校和广州市教育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年团队成员发表教学论文18篇,获得校级教学改革立项2项。2010年,团队建设将更加注重教学改革项目申请的质量,争取获得更高级别的教学改革项目与成果。
3科学研究成效显著
内科学团队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神经病学实验室),广州市重点建设实验室(心血管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优势为学术支撑,探索新知识、开发新成果、产生新思想,为团队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通过团队的优势将教师的科研资源有效整合,并利用教师间的协作及学术资源共享,在学术方向上形成团队学术特色,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水平。
篇11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转贴于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篇12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工作重心集中于职业特定技能的培养。相当多的职业(或工种)都制定了国家标准,并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设有重大影响和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却忽视对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一、通用管理能力概念 通用管理能力是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超越了某个具体职业(市场营销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特定知识和技能,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
实际上,通用能力的应用范围,要远宽于职业特定技能,它们是相同或相近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它们往往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更重要的、最基本的技能,因此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和更广泛的迁移性。二、通用管理能力体系构成(一)通用管理能力体系简介 目前我们把通用管理能力归纳成四种主要功能模块,即:自我发展管理、团队建设管理、资源使用管理、运营绩效管理。通用管理能力结构模块体系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士大夫阶层的人生诉求的途径。即:修身——个人——自我发展管理;齐家——团队——团队建设管理;治国——资源——资源使用管理;平天下——运营——运营绩效管理。
(二)通用管理能力体系的结构模块
1、自我发展结构模块 无论作为一名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胜任管理职责或岗位职责。在自我发展的模块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方面是自我能力的提高,包括管理自我的能力和领导他人的能力;其二是与他人交往能力的提高,包括沟通能力和谈判解决问题的能力。2、团队建设结构模块 管理者必须具备组织和号召团队的能力,能够带动一个整体共同合作完成任务或目标。论文格式。而对于个人而言,应该感受到团对的重要性。该模块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管理者更高速、有效地去实现团队的目标。 3、资源使用结构模块 具备基本素质并且建立了支持性工作团队之后,组织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管理者能否有效使用各种资源是决定工作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必修的课程。该模块首先强调资源配制在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然后讲述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员工招聘(人)、财务管理(财)、工作环境(物)。4、运营绩效结构模块 作为企业中一名管理者,必须具有运营管理方面的能力。为了做好组织的运营,必须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注重客户和质量的,这是企业占领市场和成功的关键;二是必须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即做好变革和创新的工作。做好这两方面工作的关键是正确高效率的决策,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把每个项目圆满完成。
(三)整体模块架构
以上几个模块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着密切联系,我们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企业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整体结构。包含一名求职、就业者所应具备的相关的通用能力。三、学习通用管理能力的意义
(一)学习自我发展结构模块,培养自我管理能力(1)提高学习规划能力,掌握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 自我管理能力是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持续的学习,而能否学习到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知识和经验取决于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规划。有了正确的目标和计划之后,还必须能够正确高效地利用时间。因此,该部分内容更加注重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个人对于时间的管理能力规划与培养。(2)培养商业意识,获得有效领导能力
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管理者具备的,但即使具备不错的管理经验,如果不能完全融入组织中,不能领导和号召下属完成任务,就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合格管理者必须是一个具有高超领导能力的人,为此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和经营意识,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掌握一定的领导技能和领导方法。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帮助管理者具备并有效提高领导他人能力。
(3)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技巧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管理者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口头交流是日常生活的主要交流方式,在组织环境中,传达信息的最主要手段和形式则是会议、书面交流和当众演讲。这几种沟通形式是组织中信息交流和决策的基础。论文格式。
(4)运用沟通能力解决工作中与人交往的问题
工作中与人的交往包括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其中对外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谈判;而对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二)学习团队建设结构模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理解团队内涵,发挥团队效能
管理者首先需要对团队的概念有基本了解,需要帮助团队成员学习和发展,这一切都是为了促使团队成员共同合作以实现团队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管理者必须掌握激励团队成员的方法和技能。只有有效的激励,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才能够使团队成员的工作和表现更加出色,更好地实现团队的目标。团队管理的基础是掌握关于团队的基本的理论和概念。通过通用管理能力的学习对将帮助管理者了解团队建设的基本知识,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团队,认识团队成员分别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在熟悉和掌握团队角色之后,能够维护或提高团队水平。只有掌握了关于团队的基本知识,管理者才可以有效提高其团队管理的能力。2、注重团队学习,提高团队水平
团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以得到发展。管理者应该掌握如何促进团队学习的。团队学习实际上是团队成员学习的综合体现,所以员工的学习及发展直接关系到团队。除了通过员工自发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管理者还要积极地支持鼓励学习和培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更为实际的学习与机会,使员工的学习更具系统性,所学内容更具实用性。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团队学习,使团队成员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团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3、确定团队目标,完成团队任务
管理者掌握团队管理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团队目标,而团队建设和团队学习是实现团队目标的基础。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团队目标,首先必须学会如何确定团队的目标,并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最后则需要弄清楚怎样才能顺利完整地执行实现团队目标的计划。从而实现管理者更加有效地在工作中帮助团队成员有效实现目标,完成任务。4、激励团队成员,激发团队潜能
团队建设和实现目标需要团队成员高度的投入。对于管理者来说,则需要掌握如何激励团队成员的方法。管理者应有效提高对激励的认识,掌握激励方面的一些方法及技巧。通过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运用这些技巧,管理者将极大程度地提升一个优秀团队的价值顺利完成团队任务。(三)学习资源使用结构模块,培养使用资源的能力 1、学习资源配置的相关能力
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人、财、物三个基本条件,如何配置好这些资源是重中之重。资源配置是资源使用管理的核心。只有把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的配置使用才能使资源运用效果最大化。论文格式。通过对资源配置的认识与学习,帮助管理者提高使用资源的能力,借助工作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顺利完成管理任务。
2、提高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
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管理者应该具备为企业挑选合适的人才、保证人员充足和使员工能力得到更好发挥能力。通过本部分的学习,管理者能够掌握人力资源招聘中各种技巧和方法,提高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3、获得并掌握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
正确的财务预算和分析能够降低组织的成本,减少资源浪费。管理者应具备基础的财务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成本、预算和财务分析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管理者能够阅读和使用工作中用到的各种基本财务报表,从而能够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4、重视工作环境,减少公司遭受损失的机会
重视职工的工作环境,将能够减少公司遭受损失的机会,减少由于事故和风险对企业资源和员工造成的对工作的影响。管理者必须明确保证员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必须了解国家有关员工健康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提高管理者判断事故、评估风险的能力,有效规避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四)学习运营绩效结构模块,培养科学决策的能力1、满足客户需求,改进产品质量
质量是组织生存的根本,因而质量管理也是一个管理者所必需的管理技能之一。运营管理的核心是质量。为了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组织必须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2、具备创新意识,促使变革进行
变革与创新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具备适应变革和不断创新的素质。如何对变革做出正确反应,如何做出组织变革的计划,并领导组织变革的进行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管理者应该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提出的变革要求,为组织长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学会科学决策,提升管理能力
企业如果在质量管理和变革创新管理方面都具备了一定能力的话,就奠定了长期高效发展的基础。但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则需要管理者具备科学的决策头脑和正确的决策过程。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组织的发展,决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4、学会项目管理,提高运营绩效
科学的决策尽管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决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而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者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工具。管理者应当学会如何通过项目管理来提高运营绩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和计划。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启动、项目可行性分析、制订项目计划、项目控制监督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管理者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的运营绩效。
参考文献:
篇13
在全国高校经济院系中,近年来深感在发展中存在着潜在危机。出现潜在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原因,是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大变革中,体制创新不足,整个教学体系尤其是研究生教学体系已经严重地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为:
1、研究生培养模式陈旧。研究生培养基本上仍沿袭20世纪80年代初的培养模式,即导师个人负责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导师组制。
2、课程体系的更新比较缓慢,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部分内容严重老化,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及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
3、入学考试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入学新生质量无保障。
4、考试及答辩制度松弛。
总之,研究生的培养缺乏必要的质量检验,显然,这在制度设计上,是不合理的,在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导师队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是难以为继的。
在这样的培养制度下,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1、部分研究生不以研究为业,硕士研究生成为部分冷门专业或一般院校本科生改换门庭,提高就业能力的中转站,生源质量下降。部分硕士生在学期间草率应付课程学习及论文写作,学术水准、研究能力下降,难以承担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总体质量下降;
2、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在职博士生中,来自政界、商界的考生增加,由于工作繁忙,致使他们不能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和正常的学习秩序,这对于建立大学正常教学秩序、学术人才培养机制、师德师风建设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
3、博士生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难以从事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由于课程体系不合理,专业理论基础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影响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4、考试及答辩缺乏正常的淘汰机制。在硕士论文阶段,硕士生往往将求职以及相关的实习放在首位,导师迫于压力,往往不敢严格要求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做论文,一再降低论文标准;在论文答辩中,评审专家及答辩委员本着对学术、对学生、对学位制度负责的态度,对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或质疑,往往受到误解。 显然,这种情况并非普遍,但却不容忽视。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既有制度安排不合理的问题,也有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作为高标准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差深远。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我们从2004年上半年起,对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做了以下几项主要改革:
1、从2005级起,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实行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全院统一考试,博士研究生部分专业课程的全院统一考试制度。为保障考试的公证性和保密性,制定了相应的试卷及改卷规则。
2、进行了硕士、博士两级经济学基础理论平台的课程建设。从2004级起,为全院硕士生开设了高级宏观经济学(1)、高级微观经济学(1)、高级计量经济学(1)和数理经济学。并把上述3门列为经济学硕士生的学位课程。为保证博士生的教学质量,特别规定了博士生必须通过为硕士生开设的上述3门经济学课程,不通过者,不得申请博士学位。在此基础上,为全院博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2)、高级微观经济学(2)、高级计量经济学(2)和经济博弈论,并把前3门作为学位课程。我们对两级平台课程均实行了严格的教学管N-硕士生课程采用了国外大学经济学硕士级别的优秀教材,博士生课程专门请了海外大学学术造诣高,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承担。在硕士统开课程教学上,实行学大纲,材,统一试卷、统一密封流水改卷。在考场管理上,采取了严格的考场管理制度,如经济学院领导亲临考场巡视或主持考试。
3、制定了新的硕士、博士连读生选拔制度。2005年规定,凡是取得高级宏观经济学(1)、高级微观经济学(1)、高级计量经济学(1),课程平均成绩为全院学生成绩20%之前的才可报名参加硕士、博士连读的选拔。报名之后,第二年必须修完统开的博士级别的经济学理论课程,并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做出一个研究计划,提交专家委员会进行匿名评审和公开答辩,比例淘汰后,才能入选硕士、博士连读生。2005年9月,我们在2004级硕士生中确定了20%参加选拔,最后经过3轮淘汰,有17名入选,他们于2006年秋季正式成为博士生,修业4年。
4、制定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自2005年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所有博士学位论文由学院统一组织双盲评审。2006年,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并编制了随机抽选评审专家程序。
5、加强了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学院及系所组织了大量的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研究生也积极组织了各种学术活动。
6、启动了研究生教材建设计划。在两年统开课程实践基础上,组织研究生统开课程教材的编撰工作,2006年6月,第一批4本教材已经开始编写。
当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所进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主要是强化学生的基本学术训练,为提高其创新能力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但是,它在实行过程中,也不断遇到重重阻力。
1、部分博士生导师对于执行入学(部分)课程统考制度产生了不同看法。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目前每届硕士生人数达400人以上,需要补修硕士统开课程的博士生约80-90人,其他院系要求选修的研究生达500人以上,每门课即使按80-100人大班上课,也需要6位教师。目前,能够承担硕士统开课程的教师却严重不足。
3、由于课程难度提高,部分学生思想准备不足,学习遇到困难,课程考试不及格,抵触情绪比较严重。一时间怨言甚多。
4、2006年实行博士论文全国专家库双盲评审,到目前为止,已有8篇学位论文被校外专家判定不合格,约占送审论文的10%。
2005年夏,针对在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声音,院务委员会委托院研究生会就课程改革在研究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证明,大部分研究生是认同我们所进行的课程
改革。认为开设这些专业基础课对于未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关密切”、“有一定相关”、“基本无关”、“说不清楚”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关密切”与“有一定相关”的比例之和大于60%,其中,部分课程的认同度达到了80%~90%;在学生对这些必修专业基础课的满意程度调查中,博士生、硕士生对绝大多数课程的满意度都高于70%。到2005年秋季,经济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已经逐步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教师发现,经过严格的课程训练,学生的现代经济学基础得到较大提高,研究能力尤其是实证研究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对新的培养方案从不理解、抱怨转向理解和公开支持。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两年半来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归纳如下:
1、初步形成了经济学院现代经济学教育体系框架。与此前构建的本科现代经济学课程平台配套,初步形成了经济学院现代经济学教育体系的三级课程平台,为今后建立、完善现代经济学教育体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根本转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入学生源质量有所提高。实践证明:实行研究生入学考试按一‘级学科以至全部经济学科统考制度是可行的,而且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1)统考使入学新生具有大致相近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为后续的高级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2)报考人数并不因为实行统考而下降,甚至较大幅度地提高了:(3)考生的总体质量提高了。由于统考,热门专业择优录取,冷门专业上线生源不足,可以接受热门专业的调剂生,考生的总体质量因此提高了;(4)在博士生中,非院校在职生比例下降了。
3、学生学风改变,素质提高,竞争力上升。由于实行了必要的激励和淘汰制度,严肃了考场纪律,经济学院研究生的学风大为转变。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各教室中,到处可见埋头苦读的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规范化及学术训练强度的提高,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为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平台和工具手段。
4、形成了提高博士学位论文学术水平的外在约束机制。建立在全国专家库基础上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为严格博士学位论文标准,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建立了外在约束机制,它有利于促进研究生认真从事学术研究,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促进导师加强指导,严格把关。
5、培育、发现了一批新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研究生统开课程的设立,规范教学管理、选送出国进修等一系列措施,在经济学院内部发现了一批新人,培育了一批新的骨干教师队伍。这批新的骨干教师平均年龄轻、知识结构新,是经济学院实现向现代经济学教育、科研体系转轨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之一,但是这些教师人数还比较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四、在高起点上培养创新型人才
两年多来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
1、入学考试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需要赋予研究生导师及导师组在选拔优秀生源方面更大的自:另一方面,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导师招生自的扩大能够真正实现选优。笔者考虑,今后在生源比较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实行初试全部课程由校院统考,同时提高复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赋予导师或导师组在复试中的双层选拔制度。
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模式的根本转轨。80年代中期,我院每年招收的硕士生、博士生规模很小。2005年,硕士招生规模已达400人以上,博士招生人数达90人左右。我院近年进行的硕士博士两级平台课程建设,实际上是一种标准化课程培养模式。在一些已经比较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课程中,通过材、学大纲,统一考试,学管理,建立一批标准化课程,实行大班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够在招生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最近,我们正在修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基本思想是:(1)按照功能模块、一二级学科分别设计经济学硕士、博士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模块(政治理论课、方法论、通用技能课程)、经济学基础理论及技能模块;(2)研究性课程及创新技能训练模块(研究seminar、文献选读seminar、学年论文报告、学术会议论文、调研、学位论文等)。我们准备逐步扩大标准化课程在硕士生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争取在数年后,整个经济学院能开出包含经济学基础理论及技能模块、经济学专业理论模块的标准化硕士课程20-25门,供不同专业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以课程组的方式选修。将标准化课程占硕士应修课程学分的比例逐步提高60%以上,博士课程体系也应逐步完善,开设一批供全院硕博士生选修的高级课程。此外,根据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开设一批个性化的研究性的学科前沿课程,并辅之以其他培养环节,形成较为完整的培养模式。
3、重视实践及个性化创新研究指导规划,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的全过程指导与论文评审、答辩制度。如由不同学术专长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制度,贯穿论文研究全过程的定期的文献seminar、研究性seminar课程制度等等。
4、建立标准化教学规范及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教材、教学大纲、网上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制度等)。
5、健全完善既有的优秀生源选拔制度(优秀本科生推免硕士生、硕博联读生选拔等)。
6、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全程质量考核及分流培养、甄别淘汰制度等等。
强化学术基础训练的目的是使研究生能在一个较高起点上尽快进入学术前沿,进行具有真实创新意义的研究活动,因此,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与加强专业基础训练,奠定高层次学术研究基础不同,创新是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创新能力基本上不能靠课堂教学尤其是标准化课程教学培养。课程教学只能提供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为创新性活动奠定基础。创新型人才必须而且只能在实际的创新性活动中培养。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主要依靠导师及其团队的指导。如果导师不从事创新性研究,缺乏创新研究能力,势必难以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研究。院系行政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只能发挥指导及辅助作用,只能在队伍组织、资源投入、制度设计以及业绩评价上为调动教师的创新活动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吸引优秀生源。生源质量不尽理想,是妨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与国内重点大学以及经济学科较强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逐步改变经济学院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其次,从经济学院的历史经验看,还可以从本校理科部分科系中招收部分本科生读研究生。
2、调整学制。研究生学制应当逐步过渡到三四制及二四制,或实行硕士三年、博士四年制。
3、扩大硕士、博士连读生的比例。硕士、博士连读在头两年就基本修完了硕士及博士的大部分课程,后四年主要从事研究。这以相应的学习制度和规定的变革与调整为前提。
4、根据经济学院建立现代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创新体系的要求,统筹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结构与质量,对于科学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今后,要下大气力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适应现代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创新任务的师资队伍。为此,应对人事制度和科研考核制度作一定的调整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