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渔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渔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态渔业论文

篇1

1.2Ecopath模型建立

1.2.1功能组划分

构建模型所需功能组通常既可以选择生态学或分类学地位相似物种的集合,也可选择单个物种或单个物种某个生长阶段(幼体或成体)的集合,而且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生态功能的物种,也可单独列为一个功能组。例如,林群等在研究渤海生态系统时将鳀鱼(Engraulis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等单独列为功能组。段丽杰等在研究珠江口近海生态系统时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筴鱼(Trachurusjapenicus)、蓝圆鰺(Decapterusmaruadsi)、刺鲳(Psenopsisanomala)列为独立功能组;吴忠鑫等在研究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时将生物量较多且生态功能重要的许氏平鮋(SebastesschlegeliHigendorf)、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otakii),刺参(OplopanaxelatusNa-kai)等单独列为功能组;李云凯等在研究太湖生态系统时将青鱼(pice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鲫鱼(Carassiusauratus)、鳙鱼(Hypophthalmichthysnobilis)、鲤鱼(Cyprinuscarpio)等在太湖中具有代表性的鱼种单独研究。根据对象生物的生态位,习性及食性特点,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共划分成14个功能组。分别为: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头足类、虾类、蟹类、软体类、棘皮类、杂食性鱼类、口虾蛄、小黄鱼、鯷、肉食性鱼类(黄鮟鱇),草食性鱼类等。

1.2.2参数确定

功能组的生物量通过现场调查计算得出,单位与能流单位相同(湿重,t/km2/a)。由于部分功能组是由多个物种组成,P/B(生产量/生物量)与Q/B(消费量/生物量)难以得到,因而参考纬度和生态系统特征与海州湾大体相同的渤海中的功能组,并参考Fishbase数据库中的数据来确定P/B与Q/B的值。功能组的食物组成主要来自于采样鱼类的胃含物分析和相关文献数据。

1.2.3模型调试

为了使模型保持平衡,需要对模型进行多次调试,最终使得各功能组的EE(生态营养效率,EcotrophicEfficiency)≤1。当初次输入数据,运行模型后,总会有一些功能组的EE>1(不平衡功能组),通过反复调整不平衡功能组各项参数,直至所有功能组的EE≤1,模型保持平衡。

2结果与讨论

2.1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Ecopath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不断调试,得出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

2.2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结构

低营养级能流在系统中占较大比例,营养级I流向碎屑的能流为10144.00t/km2/a,占总流入碎屑量的53.40%。位于营养级I的功能组为碎屑和浮游植物,碎屑不是有机体,没有呼吸作用,浮游植物的呼吸量没有进入系统内部循环利用,因此,营养级I的呼吸量为0。对于营养级Ⅱ,其输出量为0,说明处于营养级Ⅱ的功能组(浮游动物)的能量没有流到系统外,全部在系统内循环利用。对于营养级Ⅴ和VI,其各项能量均占总能量的极小部分,如生产量仅占总量的0.03%,说明营养级Ⅴ和VI的功能组能量被系统利用极少。因此,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能流主要在I~IV营养级之间流动。

2.3各功能组间的混合营养效应

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各功能组间的混合营养效应分析,图中白点为正效应,表明对应功能组的生物量会随该功能组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黑点为负效应,表现为抑制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碎屑、浮游植物作为被捕食者(饵料生物),对大多数功能组有积极效应。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之间的负效应较为明显,原因可能是二者存在食物间的竞争。此外,生态系统受捕捞的负面影响也比较显著,渔业对营养级较高的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以及受底拖网作业方式影响较大的虾类、蟹类功能组的负效应显著。

2.4营养级间的能量转换效率

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能量主要在6个营养级间流动。初级生产者到营养级II的转化效率为9.50%,略高于来自碎屑的转化效率,为6.90%。初级生产者转化效率为14.20%,碎屑转化效率为13.60%,总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3.80%,高于林德曼10.00%转换效率。在能量流动比例中,来源于碎屑的占46.00%,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占54.00%。因此,该水域生态系统能量通道以牧食食物链为主,总的能量转化效率高于林德曼所估计的水体平均能量转化效率,表明该系统比较有活力。

2.5生态特征参数分析

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参数。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系统总流量为21946.70t/km2/a,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为9500.00t/km2/a。连接指数是系统中各物种间的连接紧密程度,值越大表明连接越紧密。系统杂食指数是消费者所捕食种群的营养级的方差,值越小表明消费者捕食的物种越少。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27和0.21。表明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中各物种连接不够紧密,捕食关系不够复杂,系统还不够成熟。

2.6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通道

可以看出,该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途径有两条:①牧食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软体类—>鯷—>小黄鱼—>肉食性鱼类。②碎屑食物链:再循环有机物—>碎屑—>浮游动物—>软体类—>鯷—>小黄鱼—>肉食性鱼类。可以看出,浮游动物在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主要有桡足类、介形类、多毛类和毛颚类,这些种类不仅是浮游植物的摄食者,还是软体类,鯷及多种鱼类幼体的主要饵料。

2.7能量流动效率分析

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效率为13.80%,来自初级生产者的为14.20%,来自碎屑的为13.60%,高于林德曼估算的转化率(即水生生态系统转化效率平均为10.00%),但低于中国近海水域生态效率,如闽南-台湾浅滩和厦门海域16.10%,渤海16.20%等。能量转化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其一可能是该水域浮游动植物较多,生产力较高;其二是可能由于调查数据尚不够充分,部分数据参考同纬度其他海域生态系统模型。与其它同纬度或特征相似的生态系统相比,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态统能量流处于上游水平,低于发育程度较高的加拉帕格斯群岛。TPP/TR(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量)是反映系统成熟度状况的重要参数,一个成熟生态系统没有多余的生产量再利用,TPP/TR值应接近于1。但在生态系统发育的早期,总初级生产力超过系统总呼吸量,其值大于1。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的2003年TPP/TR值为4.51,表明该水域生态系统很不成熟。成熟系统的另一特征是物质再循环的比例较高,能流的循环路径较长。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的FCI(循环指数)为0.05,FML(平均能流路径)为2.62;枸杞岛海藻场的FML为2.95。本模型中FCI为0.03、FML为2.22,表明系统生产力中贡献给物质和能量再循环的比例较低,系统能量在系统中流动的路径较短。连接指数(CI)是系统中各物种间的连接紧密程度,值越大表明连接越紧密,系统杂食指数(SOI)是消费者所捕食种群的营养级的方差,值越小表明消费者捕食的物种越少。CI和SOI的值越大,系统越成熟。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CI为0.27,SOI为0.21,表明该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食物网结构相对单一。综上,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是一个正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

2.8模型总体质量评价

Morissette对全球150个Ecopath模型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指数在0.16~0.68,本研究构建的模型的指数为0.41,表明该模型输入数据的可靠性较好,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但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生态问题考虑不充分,如模型包含的部分数据来自不同月份、功能组还需进一步细化,模型部分功能组的胃含物分析和鉴定仍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功能组胃含物数据参考邻近的渤海生态系统。

篇2

云和县属浙南山区,山多地小,造成本区域具有明显的垂直性气候差异,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形成了光、热、水、气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为创新种植模式提供了生态环境条件。按照创新模式、产业循环发展的要求,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农作技术和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模式,研究示范推广了稻-鱼﹙鸭﹚、耳﹙菌﹚-稻、稻田养鸭、稻田养螺(甲鱼)、稻药轮作、果药套种等多种农作制度,年均推广耳-稻轮作面积150hm2,稻田养鱼230hm2,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中耳-稻轮作栽培模式、浙贝-水稻模式分别获丽水市十佳和十佳优秀农作制度新模式。

1.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

根据减少农业投入品减轻农业污染的要求,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清洁化生产,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规范农业生产和使用农业投入品。云和县年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340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314hm2的73%。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和水稻统防统治面积1600hm2,通过推广应用生物、低毒、低残留农药,2013年化学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0%左右,病虫危害损失率下降5%以下。据调查,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全年平均用药防治3次,667m2农药用药量(有效成分)为258g,常规区全年平均防治5次,农药用药量为319g;水稻统防区平均节约工资84.1元;统防统治区平均667m2水稻产量497kg,比常规区增产9%;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比常规区667m2节本增效124.5元。

1.3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三品一标”认证

按照质量安全、环境生态的要求,实行农产品安全、绿色生产。以提升品牌公信力为主题,围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企业生产管理、产品认证和证后监管开展工作,实行“三品一标”(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云和县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整体认证)1160hm2,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有机食品1个。开展“三上墙、两规范”,即安全责任制度、内检员责任制度、质量安全承诺书要上墙,生产记录、农资管理要规范。

1.4做好畜禽粪便处理促进畜禽清洁养殖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加快推进“五水共治”,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根据云和县委《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编制了《云和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调整了云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出台《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畜禽养殖“减量化、规模化、生态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通过建设沼气池或格栅式厌氧沉淀池,利用农田、园地、林地等就地和异地消纳畜禽排泄物等措施,使沼液和污水进入氧化塘,畜禽养殖场达到了雨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生产工艺标准。逐步实现养殖场排泄物达标排放。

1.5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沼液(渣)综合利用

近年来,云和县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把农村沼气项目与“千万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农村污水治理等紧密结合,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以“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与改造圈舍、改造厕所、改造厨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模式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到2013年底,全县共建沼气2543户,服务网点31个。年处理养殖污水15.3万t,年产沼气100万m3,年提供沼渣沼液肥2.5万t。通过引导和扶持养殖户走向养殖-沼气-种植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6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为进一歩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标准化和经济生态化。农业部门积极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2012-2013年向浙江省农业、财政厅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1项,争取项目资金280万元,2014年储备生态循环项目5项。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云和县畜禽排泄物、作物秸秆、食用菌废菌棒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0.7万t,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56万t。

2工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

云和县农业部门成立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农业局领导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县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领导。以农业生态能源办公室为主,成立农业治水办公室,农作站、质监、畜牧等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为成员,负责规划、指导全县农业治水各项工作。

2.2制定方案整治农业水污染

根据浙江省农业系统水环境治理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及云和县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结合云和农业发展实际,制定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治水目标、任务及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农业水环境治理。

2.3政策激励积极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

2007年以来,云和县出台的云和县粮食生产意见,明确对水稻开展统防统治给予600元·hm-2补贴,对全年统防统治33.3hm2以上的合作组织财政再给予150元·hm-2的奖励,有力地推进了统防统治工作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云和县政府出台了《云和县农业产业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使畜禽养殖逐步达到水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工艺标准。

2.4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认真总结和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好做法、经验和好模式,以生态循环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生态循环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篇3

1.2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生态环境可以说是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态的基本条件,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一旦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则会加重农产品的污染,这不仅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制约作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所以需要加强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污染区域,更要加强治理,同时还要加快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从而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我国的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障。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而且还要提高粮食生产的产量,这就强调了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才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便会更进一步促使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不仅具有生态意义,还具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营养的生活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监督性,营造共促、共建、共谋的和谐氛围。

2.2发展生态农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生态农业的建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有力的保障。生态农业不仅为农业生态治理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法律目前还是空白。所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然是当建设方面的立法步伐,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前的重要任务。

篇4

(二)从创业教育到绿色创业教育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与方法,加之实践经验缺乏,导致目前我国高校传统创业教育中还存在如理念认识不到位、师资与课程资源匮乏、创业教育平台粗放、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面对传统创业教育的诸多不足,高校创业教育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生态系统理论”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前提和基础,主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创业教育理论的提出,无疑为传统创业教育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适应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绿色创业教育在含义界定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绿色创业教育是指引导大学生从事低碳环保、高科技、可循环、农业类的创业实践活动。而广义的绿色创业教育是指为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而提出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创业教育。本文探讨的是广义上的绿色创业教育。

绿色创业的研究和实践在欧美已经非常热门,在中国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刚开始兴起,因此,绿色创业教育在中国是新生事物。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与培养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但是专项化的绿色创业教育鲜有听闻。反映在大学生群体上,表现为大学生绿色创业意识薄弱、高校学生绿色创业活动少和绿色创业能力不足。调查发现,九成高校学生表示身边没有接触到绿色创业的案例,他们对于绿色创业这一新兴领域仍认识不足,绿色创业的实际参与度非常低,高校青年群体创业文化呈现出缺乏培养绿色创业观念的社会氛围,缺少模范带动作用。

二、美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经验借鉴

(一)生态观充分融入高校创业教育

在国家层面上,实施创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计划,从国家角度指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发展方向,制定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创业政策,配备具有专业创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参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搭建创业教育平台,提供创业教育资金,呼吁广大社会团体、企业家等关注和支持高校创业教育,构建并完善创业教育的数据监控和服务系统,实现有力调动社会资源服务高校创业教育。在高校层面上,当前美国有一批高校已经走在了世界高校创业教育的前列,尤其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等大学将国家提倡的生态观融入创业教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并积极开展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创业教育。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生态观为理念,充分整合校内课程体系、研究与发展中心、信息和师资资源、实践平台、学生社团等校内资源,结合创业相关社会资源建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该系统设有组织管理机构,学校也会指派负责人对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组织协调,确保系统能够健康、有序、协调的运转,保持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

(二)多个责任主体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

美国已经建立起了逐步开放完善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形成了以高校为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创业孵化基地、企业家等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所有资源的整合。不仅仅只是将创业教育局限在高校创业课程的建设上,还有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同时,各高校加强了与社会各种资源的联系,包括创业者俱乐部、高校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教育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等等,形成了高校、国家、社会、企业多方责任主体参与的创业教育良性运转系统,实现了社会各项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从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多样化实践平台的搭建

美国创业教育不仅仅有正规的课堂教育,还有广阔的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有比较传统的创业俱乐部、创业孵化基地,也有形式多样的创业演练活动,如1983年百森商学院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最早开展了商业计划大赛,麻省理工学院的50k商业计划大赛,鼓励广大学生白手起家创业。大赛中产生的优胜者得到创业投资者的好评,创业项目被高新技术企业高价买走。此外,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系统还拥有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机构包括家庭企业研究所、小型企业署、智囊团、创业家学会、考夫曼创业中心等等,这些创业教育机构为高校创业教育系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形成了美国创业教育的网络化格局,促使创业教育理念变成了现实,使创业教育生态化体统更加规范,更加系统。

三、生态视域下我国大学生绿色创业教育系统的构建

(一)绿色创业教育培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有培育的主要内容,绿色创业教育培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绿色创业动机、绿色文化素养、绿色创业知识、绿色科学技术四个层面。一是绿色创业动机的确立。任何创业的动机都是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这不意味着创业就可以唯利是图。当前企业不仅担负着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的任务,还肩负着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高校开展绿色创业教育,首要的培养大学生绿色创业动机,即大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绿色创业教育后已经具备了生态的思想素质,较强的生态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坚持保护为先,节约为先,选择创业项目也要以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为目的的生态伦理观念为准绳,实现创业项目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二是绿色身心素养的陶冶。创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过程,高校通过绿色创业教育培育的大学生创业者一定是具备绿色身心素养的杰出人才。所谓绿色身心素养指的就是创业者在面对创业的成败,始终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饱满的精神状态,健康的身体素质面对创业途中的竞争与挑战。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三点:一是乐观积极的创业心态。创业者要热爱创业,正确看待创业中的成败与得失。第二,饱满的精神状态。一方面,应该有坚定的创业信念,面对成功不骄傲,面对挫折不放弃,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胆识。另一方面,要有豁达的胸怀,做到在小事面前不斤斤计较,超脱于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之外。第三,健康的身体素质。创业者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处理创业和日常生活时做到张弛有度,不可透支自身体力来换取创业的阶段性进展。三是绿色创业知识的传授。高校开展绿色创业教育使得大学生创业者具有绿色创业知识,即具有绿色创业战略眼光、绿色管理能力、绿色发展意识,具体来讲,主要包括:第一,绿色创业战略眼光指的是创业者驻足行业选择的时候,能够前瞻性的预测到创业项目与社会需求,并实现无缝对接,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第二,绿色管理能力指的是创业者通过自身拥有的生态理念管理企业,并将拥有的生态理念影响周围的员工,形成绿色的企业文化。第三,绿色发展意识指的是创业者在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懂得把握生态的尺度,既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追求企业的片面发展,也避免不和实际的盲目扩张。四是绿色科学技术的接触。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大学生在高校收获的绿色科学技术将影响着创业项目的发展前景。绿色科学技术首先包括绿色产业的涉足,绿色产业本身就是符合低碳、生态的发展需求;其次是开发稀有资源替代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绿色科学技术也包括可以推进污染治理和废物可再生利用科学技术。

(二)绿色创业教育系统四位一体模型的提出

为了更好的开展好绿色创业教育,本文提出了高校绿色创业教育系统的四位一体模型,大学生始终是绿色创业教育的主体,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创业者,共同构成绿色创业教育系统。一是政府优化绿色创业政策法制环境。政府是创业的主要引导者,绿色创业的相关政策支持力度需要加大。第一,政府要制定绿色创业扶植政策,给与创业者包括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其投入到绿色创业中去。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创业失败者基本的生活保障。第三,广泛搭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桥梁,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既可以建立高校在企业内的创业孵化基地,提高高校学生创业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利用优秀企业家建立各级创业指导导师库,适时为高校绿色创业大学生提供指导。第四,通过优化国家对高校资源的配置,提高绿色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促使高校绿色创业教育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二是高校优化绿色创业教育培训环境。高校是实施绿色创业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在构建绿色创业教育模型过程中,需要高校完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绿色生态观融入日常的创业教育中,构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业能力”,丰富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适时加入生态学类课程,还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

篇5

1.2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进行林业建设就是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解决各种湿地锐化、沙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并缓解可能存在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灾害,充分发挥林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节能减排、调节气候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加大林业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林业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加大林业建设不但可以解决各种生态问题,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资源,例如,木材、药材、竹材等等。林业的各种材料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都是在林业生产材料发展起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相应的物质作为基础,林业建设正好符合相关要求,所以说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2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2.1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建立生态文明系统,就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林业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任何动植物都有其适合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要根据相应的条件以及自然生态规律进行林业的建设。林业发展中物种的选择、繁殖的培养、建设规模的大小、格局的布置、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看自然环境能否有相应的承载力。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内,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协调。

2.2发展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是朝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现代林业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多目标经营的方式进行林业的发展,在林业的建设中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物质装备进行管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管理林业,从而提高林业的科学化、机械化以及信息化的水平。现代林业以森林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大力传播生态文化,培植森林生态文化产业。通过构建林业生态以及文化体系,提高林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所以,首先要加大绿化的面积,积极进行林木的培育,从而扩大林业的的面积;其次,对林业进行改革,构建适合树木生存的管理机制;最后,对森林用地进行科学地管理,包括林地、湿地以及沙地,通过相应的林业防控机制避免灾害的入侵。

2.3创新发展形式

创新是行业生存的根本。在林业的发展中,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林业发展形式、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机制才能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要进行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加强人们的林业生态责任意识。通过加强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宣传,提高林业生态文化的实力,合理规划设计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风景园林景观、古树名木和革命纪念林,方便人们对森林有所了解,认识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6

频振式杀虫灯主要是利用光、波、色、味4种方式诱杀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方法,无污染,对人畜无毒,对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及膜翅目等40余种害虫具有良好的诱杀效果,当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某区自利用频振式杀虫灯以来,蔬菜田棉铃虫的田间落卵数量以及虫量明显降低。试验数据表明:挂灯区平均落卵2.8粒/百株,无灯区为12.2粒/百株,约降低了77%;挂灯区平均虫量1.5头/百株,无灯区7.9头/百株,约降低了81%。可见频振式杀虫灯对蔬菜棉铃虫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在消灭大量害虫的同时,能减少来年虫口密度,最大限度减轻害虫对农产品带来的危害;能够减少化学防治次数和喷药量,进而减轻对农产品和环境的危害;根据诱杀结果,可对害虫发生趋势做出预测,有利于提出预防措施,实现对来年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1.2黄板

黄板诱杀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绿色环保、成本低、可自制,可在蔬菜地、茶园、果园中使用,主要用于防治茶蚜虫、潜蝇成虫、粉虱、蓟马等小型昆虫。在田间使用的时候,可用竹或木细棍支撑固定,棋盘式分布,悬挂方向以东西向为宜,只要方法正确,就会有很明显的防治效果。以某区苹果园为例,在果树开花前悬挂16.5cm×25cm黄板,挂上之后不摘除,6月下旬收回检查发现黄板诱集蚜茧蜂的效果最为明显,调查益害比为1235:192=1:0.16。可见黄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1.3性诱剂

性诱剂是利用昆虫成虫性成熟时,释放性信息素引诱异性成虫的原理,将有机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用释放器释放到田间,通过干扰雌雄减少受精卵数量,达到控制靶标害虫目的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无毒无污染,主要防治对象是小菜蛾、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陕西凤翔县苹果栽培中,未使用性诱剂前,每年食心虫发生面积约为总面积的76.92%,农药使用量和投入费用以及人工投入费用很高。使用性诱剂后,群众每年只需防治3次就能将害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商品果产量平均提高了364kg/667m2,农药使用量及相关费用都大大降低。

2防虫网阻隔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是以物理阻隔方式阻隔害虫进入危害和繁殖。采用防虫网阻隔技术不仅能够阻隔害虫繁殖,还能适当调节小生境中温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有一定的预防效果,适用于生态农业生产。实际生产中可采用22目的防虫网,对于烟粉虱,可采用30~60目的防虫网。比如,江苏省目前以小白菜为重点的防虫网覆盖栽培蔬菜面积在不断扩大,农户纯收入也不断提高。当前,该项技术已成为一项成熟、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已被列为江苏省农业技术主要推广技术。

3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实施方式

实施植物保护新技术时,单纯使用物理防治技术显然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必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对于化学防治,应尽量限量的、科学的使用农药药剂,确保农产品安全、无污染的生产。为了保证植物保护新技术的更好实施,首先,应建立准确的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有关工作人员分工协作、全面监测、全面总结、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害虫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并及时、准确地将情况汇报给相关部门,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其次,建立专门植物保护控制队伍,为农民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将植保新技术、新技能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能够做到病虫害的科学防治。再次,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朋友正确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利用植物保护新技术的意义,使其具备最根本的病虫害防治技能,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篇7

1.1 林业生态建设存在指导思想上的偏差

生态环境建设是林业的首要任务,但人们长期以来把林业只当作产业部门看待,忽视了它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人们缺乏生态环境意识并且法制观念淡薄,只注重短期利益,没有节制的地采伐森林,导致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1.2 缺乏完善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新造林缺乏管护投入,建设成果难以巩固,舒兰市没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力量,科技成果推广的速度也比较慢,造林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森林经营方案及管理问题。对于森林采伐限额、年度木材生产计划没能完全按森林经营方案确定,也未能将资源状况和可采资源所占份额进行科学的分类排序,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管理的不完善使森林经营措施以及林木采伐的具体情况未能完全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加以公示,再者对林木采伐指标分配给非林权所有者的杜绝力度不大,且监督机构对采伐指标分配、采伐审批的监督等制度都是有待提高完善的。

1.3 苗木产业发展上的“发烧”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苗木市场越来越大,苗木需求量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城乡环境绿化工作的重视而大增。且看今年的苗木市场,发展速度空前加快,出现了“育苗热”。城乡绿化中对苗木直径的要求集中在8cm、10cm、12cm、15cm、20cm,带土球的、裸根半冠的、裸根定干的,要上工程都需要达到大中规格。从业人员数量大大增加,苗木的种植面积快速膨胀,致使苗木种植密度非常大。小苗培育数量的大增,也使得苗木种子价格创下新高。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是为当前的绿化工程所需要的,苗木需求量中大规格苗木占相当大的比例。供需失衡加剧苗市危机,我们不禁为大量育小苗者捏把汗,不知小规格苗木的路在何方。这种供需失衡的现象加剧了未来苗木市场的隐患,达到采购标准的苗木尚且很少,可想而知,优质苗木则会更加紧缺。

2 为舒兰市林业生态建设献策

2.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强集体林权制度完善的关键不仅需要党政领导的重视、各部门协同配合,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力求改革实效。将调研工作贯穿始终,组织相关人员到林改先进省份调研考察,虚心借鉴其好的经验;加强培训,抓好试点,拓展改革思路,培养技术骨干;创新工作思路,根据我市林业实际,需在保持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完善造林绿化新机制;全面清理林地,保住林业根本,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巩固扩大林地保护成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落实责任,有效的推进各专项整治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林业功能,充分发挥林业效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2.2 改革林业生产方式

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大力深化生态教育,利用各种形式,想方设法的去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爱林、护林、植林意识;还应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及治理,对地理情况进行实际考察然后增加森林的覆盖面;还要从本市经济发展的全局去谋划林业生态建设,坚持全民搞绿化的方针,不断发展、扩大林业特色产业;并加强推进法制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进行完善;而且还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森林灾害应急预案。

2.3 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森林资源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林业建设和维护需要一定的费用。除了国家出森林生态补偿资金,,还应当明确其他主体包括个人或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应缴份额,应当把重点防护林、森林公园、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的森林生态资源区作为生态补偿资金重点补助的对象和范围;还要进一步明确森林生态补偿金征收的标准和森林生态补偿的检查监督制度。

3 结论

按照《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市要真抓实干,研究解决林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结合本地实际破解改革难题,坚持生态优先,确保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及林地保护与管理。着力提高造林质量,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快速推进林业信息化,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并扩大林业的对外开放。

篇8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出现及其日益的发展壮大,它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生态工业园区要求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

1推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与物质流动模式相关,原有的物质流动模式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转向对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关注。回收利用型技术的物质流动模式可以表示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通过对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在加拿大Burnsde工业园区,通过回收废纸然后外运供其他公司生产衬垫板,另一家包装公司则重新利用电脑公司的过剩的聚苯乙烯;它还拥有各种回收和再利用公司,处理颜料盒、丝带重新涂墨、轮胎翻新和家具翻新等;另外还使用银回收系统回收印刷工厂的银;同时园区内的19家化学品生产销售公司还联合进行化学品交换。

在美国,查塔诺加(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来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如将旧钢铁铸造车间改造成一个利用太阳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紧邻的肥皂厂则循环利用废水;而肥皂厂旁边是利用肥皂厂副产作原料的一家工厂。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工业网络。Choctaw生态工业园区则基于园区所在地丰富的特定资源,也就是俄克拉何马州大量的废轮胎资源,通过采用高温分解技术将这些废轮胎资源化从而得到炭黑、塑化剂和废热等产品。

在我国,天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将汽车生产中的废钢及其它边角废料回收后,通过熔炼等加工过程制成钢锭,再提供给丰田模具工厂作为其生产模具的原料。另外,针对食品饮料业能源消耗量大且稳定的特点,天津开发区开展了企业内部和行业间的蒸汽梯级利用;并进行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共生合作,构建废水代谢链条。还致力于雨水的收集和再生利用;致力于垃圾分拣和再生,使危险废物实现资源化;以及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剩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也是一个成功的实现了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的例子。园区由设备加工、塑料生产、建筑陶瓷、铝型材和绿色板材等5大行业组成。根据技术可行性及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附属企业组成5个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工业生态群落,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构成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生态链网络。在这其中,有3条属于闭合循环的生态链:环保仪器设备厂生产的产品在消费后报废予以拆解,其中可以再利用的零件供维修用或回到企业供生产用,不可再利用的零件经五金加工厂回炼成金属原材料,重新生产零件供给厂家生产仪器设备;可降解塑料厂产生的废塑料进入塑料添加剂厂用于生产增韧剂,然后返回可降解塑料厂供生产使用;绿色板材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皮、木屑等,通过加工成生产板材用的胶黏剂,再次返回板材厂生产使用。园区内企业的废弃物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废物排放,而且还能吸收消化园区外的塑料废物、废旧五金等,不仅如此,每年还可通过节省原料和能源、处理废物使得成本降低、再利用废物等方式获得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从这些闭合循环的设计上可以看出,园区企业间利用彼此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经过加工后重新返回系统循环使用。这种循环生产的理念,充分带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更很好的体现出了工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有效利用的理论。

2推动了物料消耗最小化的系统技术的发展

在生态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彼此利用“废物”,使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从而使物料消耗达到最小化。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而物料的消耗绝对减少。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主要包括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其中,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提供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厂作原料;将粉煤灰出售,供铺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给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另外,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冷却水用于冷却发电厂的发电机组,而发电厂产生的蒸汽回头又供给炼油厂;热电厂同时也把蒸汽出售给石膏公司和市政府;热电厂的脱硫装置使燃烧气体中的硫与石灰石产生反应,生成石膏供应给石膏材料厂作为原材料。而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的燃气,又可以作为燃料供给发电厂和石膏厂。由此可见,通过对一系列的能减少物质消耗、封闭物质流的技术的应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极大地节约了相关公司的成本,并且带来了许多新的收益。据测算,在这些交换中产生的共生物料量大约相当于Asnaes电厂每年购买的煤量(200万t/年),亦或相当于Statoil精炼的北海原油吨数(480×104t)。由此可见,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再利用网络,实现了绝对减少物料消耗的目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减少了污染。从生态学角度说,卡伦堡表现了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的特征:生物体消耗其他生物体的废物和能源,彼此之间共依共存。

另一方面,产值相同的前提下,单位产值消耗的物料相对减少。鲁北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内部包括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3条密切相关的生态产业链,这些产业链通过系统化、网络化,协同、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系统。

具体来讲,以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为例。在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简称PSC)中,磷矿与硫酸制取得到的磷酸与合成氨反应制得磷铵,副产品磷石膏送往水泥厂生产水泥。富含SO2的水泥窑气送往硫酸厂生产硫酸和液体SO2,液体SO2用作生产溴素的原料。硫酸送往磷铵厂用于磷铵的生产。以煤矸石为燃料的热电厂产生的电力和蒸汽供各厂使用,锅炉副产的炉渣、炉灰作为混合材料生产水泥。在这个系统中,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用于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而硫酸又再返回用于磷铵的生产,上一层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了下一层产品的原料。使得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循环利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废弃物排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系统。这使得对磷矿的开采降到了最小的程度,同时也避免了对硫矿以及石灰石矿的开采,使对物料的消耗达到了最小化。据测算,它的磷铵成本比同类企业的产品成本低30%,水泥成本低20%,硫酸成本低50%。

我国山东鲁北工业园区创新出了3种关键性技术,以实现系统内部的物质与能源的循环与转换,这3种技术为: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磷石膏分解技术;补加高硫煤、窑外分解及控制氧化气氛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系统应用,实现了整个鲁北生态工业园的完整链接与运行,进而实现了降低物料消耗、综合利用资源、消除污染的目的。这种生态工业模式也必将进一步推动节约型技术的系统化发展。

3使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

治理整个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单个工业企业的环境问题截然不同。在生态工业园区出现之前,前两代工业园区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企业间副产品与废弃物的有效流动和再利用,缺乏环境治理技术上的相互合作机制,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并且环境污染严重。

对生态工业园区而言,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够再局限于对一种有害废物的处理上。如在处理污水时,不能简单的只处理水污染问题,因为处理污水的同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污泥。在处理某个成员企业的废弃物时,还要考虑到是否可以进行交换再利用,处理方法是否可以在成员企业间形成贯通的链条。这就要求环境治理技术要系统化。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成员间应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链条。如供水——收集污水——污水处理——有害废物存放和处理——垃圾填埋,就是一个简单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集成。

根据各生态工业园区所采用的环境治理技术的不同,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均采用现有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综合,使之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或者称之为一个集成;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就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类是针对自身生产的特点,采用新开发的一整套技术,从而使环境治理技术达到系统化。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区可作为此类型的代表。

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集成现有技术,形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体系。它将回收的废旧塑料品直接供给塑料制造公司作为原材料。抽去废旧轮胎中的钢丝后,将其粉碎成橡胶颗粒,通过传动带输送到联邦循环技术公司进行高温热分解,得到塑化油和碳黑;而钢丝在集中处理后,作为钢材再利用;塑化油经管道输送到塑料制造公司加工处理,成为可用的塑料。塑料再经管道传送到两家公司,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塑料标牌,另一家用来生产彩色胶片。碳黑以浆的形式经管道输送到另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小型硬胶轮胎。由此可见,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将这些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技术集成化,充分利用废弃物,使其分解后回收再利用,有效的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生态循环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贵糖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业为主体,兼容了甘蔗种植业、造纸业和酒精业以及热电厂。众所周知,制糖业本身是一种排污多、污染重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制糖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制糖企业造成的污染和浪费一直是该行业比较难以克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港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引进制糖业以外的其他相关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工业链系统,成员企业间均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相互依赖关系,物质和能量在这条生态工业链中被系统化的利用,十分有效的提高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净化率和转化率。例如,在制糖工艺中输出的废糖蜜,被酒精厂酒精车间作为资源用来生产能源酒精或食用酒精,酒精车间产生的酒精废液经过浓缩、干燥和补充必要养分后,制成复合肥,这样就使废糖蜜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造纸中段的废水(碱性)与热电厂锅炉的含硫烟气(酸性)通过除尘脱硫塔进行中和反应,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水的重复利用,极大的减少了废水的排放。总之,贵糖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除尘脱硫、回用水工程等系统化的环境治理技术,形成了包括处理废水、废气、生产水泥、轻钙等副产品以及利用酒精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酒精废液制造复合肥、向园区制造系统提供回用水的一个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充分体现了其环境治理技术的系统化,极大程度的解决了区域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

4催化绿色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按创新的新度来分,可区分为重大技术创新和渐进技术创新。重大技术创新是指由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创新。渐进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原理无重大变化的产品和技术改进。重大技术创新可以是单元技术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同时涌现数种技术甚至是整个系统层次上的创新。后者亦可称之为蔟状式创新。IT业的技术创新形式就属于这种情况。众所周知,IT业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领头军,其技术的更新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往往一夜之间就会涌现出数种新技术,淘汰掉前一天还十分盛行的技术及产品。这就是典型的蔟状式创新。

由生态工业园区所引发的绿色技术革命就属于蔟状式创新。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当今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人类需要超越现代技术,寻求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由此可见,绿色技术不仅要解决之前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还要防止未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园区成员间在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上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或食物链,以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和废物最少化。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改进现行技术,使技术向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零排放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纷纷致力于发展绿色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技术是如雨后春笋般大批量的涌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蔟状式创新。这直接促成了整个系统层面上的绿色技术革命。

在小区域范围内,由于生态工业园区是以生态工业链为基本结构,园区企业间的排列结构类似于生物链,均存在着物质的输入输出关系,这就直接决定了园区内的绿色技术创新将以蔟状式涌现为主要特征。以日本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为例。为了实现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的转化,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的目标,园区迫切需要一系列的绿色适用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的上属公司EBARA公司开发出了各种废物转化新技术,主要包括硫化床气化燃烧和处理系统、烟道气处理系统、太阳能光电池系统、风能涡轮发电机、污水加热交换泵以及新型的燃料电池技术等。通过应用这些绿色技术,使得园区与传统的工业系统相比,估计降低40%的能源消耗,降低30%的水消耗,减少95%的废物排放和30%的二氧化碳排放。

对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讲,绿色技术的创新更不会是以零星出现、散状分布为特征的。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涌现及发展壮大,为了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目的,企业对绿色技术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而为了实现物质在整个社会系统内的良性闭合式循环,势必要求绿色技术形成一条绿色生产工艺的链条,主要包括水的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再循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生态工业模式需要无害化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撑,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势必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但要实现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政府、园区、企业的相互促进,从政策、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积极的配合。

参考文献

1罗宏,孟伟,冉圣宏.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劳爱乐,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兆华等.生态工业园中两种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J].软科学,2002(2)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9

一、引言

现代林业发展不仅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加强环境保护,还要重视现代林业发展,从而美化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二、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遵循规律,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最终形成和谐共生良性状态,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采取措施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策略。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林业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体,恢复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都离不开现代林业建设。建设现代林业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美化环境,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2.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由于受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科学技术等方面制约,生态产品存在短缺现象,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日常需要。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生态产品建设工作,必须注重采取措施进行造林绿化,加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美化环境,保护周围生态安全,从而推动生态产品生产建设,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

三、推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正因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因而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二者的密切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

1.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近年来,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森林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增强,森林面积出现增加趋势,森林质量也出现稳步提高的情况,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推动了林业的发展,还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森林破坏,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在进行工程建设中,非法占用林地,改变林地用途,破坏森林资源,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林地发展,还对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产生阻碍。为此,必须转变这种情况,认识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对建设项目使用的林地,应该严格按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方案进行,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对毁林开荒、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应该进行严厉的打击,对破坏林地的行为应该责令当事人恢复。扎实推进地方政府林地增长指标年度考核工作,将森林数量的增减、质量升降、管理好坏等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明确各部门责任,确保森林保护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将森林资源保护作为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任务,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水平,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加大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投入。发展现代林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而必须加强政府资金投入,确保生态工程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从而顺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首先,要建立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保障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并做好预算工作,确保资金稳步增长,满足林业生态建设需要。其次,加大林业基础设施投入。包括林区部门机构、道路建设、饮水设施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将林木种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纳入规划建设体系,并在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最后,建立生态补偿和商品林补贴制度,安排专项资金,促进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完善现代林业发展市场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3.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加强林业科学技术攻关,着重加大对生态建设、资源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生物能源等关键技术研究,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次,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水平。建立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各级推广机构,建立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林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最后,重视林业科技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实验室、质检中心、新品种测试基地建设。建立林业示范园、示范基地,推动林业科技进行,促进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

4.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发展林业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出现。对出现的环境污染也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根据具体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重视现代林业发展,从管理、资金投入、科学技术运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有力的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树丛.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国土绿化,2013(7),5-8

篇10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西北)决口,过张秋而下,夺大清河故道入海,是为黄河的第六次重大改道,山东北部的漕粮运道遭到了破坏,漕运受到了严重影响。到了光绪时期,随着外国入侵的加剧,国家财政困难的突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粮贸易的增加,以及运河淤塞的严重和漕政的败坏,停止征漕之声渐起。各省官员纷纷上疏,要求停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颁布停漕令。至此,从隋代开始的利用运河大规模的南北转运漕粮在经过了将近1 300年后,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漕运停止后,国家放弃了对运河的管理疏浚,以前靠运河而发达起来的城市衰落了,靠运河而兴起的工商业经济凋敝了,但以前因运河而导致的农田水利事业失修带来的灾难,则因国家退出运河治理,运河流域的诸河泉缺乏专门机构的管理而益加严重,其中尤以山东境内被称为“闸漕”的会通河一段,因闸、坝众多,失却管理,导致灾患频发。为引导河水进入运河而修筑的闸坝改变了某些河流的自然流向,如遏泗水入府河、洸河,东西两泇河汇流等,如此虽然保证了运河的水源,但却造成了水系的紊乱,一些闸坝还造成了洪水下泄不畅,以致洪流泛滥于两岸,淹没农田房舍无数。如运河水源的供给河泉汶水、泗水、泇河流经济宁州运河以东的部分州县、兖州府大部分州县及泰安府的大部分州县,这些地区在清代饱受运河泄洪之苦。

到了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已无力对运河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山东运河流域河道淤塞、闸坝失修的现象已日趋凸现。济宁州境内的泗水、洸河、府河等在济宁州和运河汇合。清末闸坝制度废弃后,河道淤塞、伏秋水涨,经常冲决为灾。如泗水泛滥,“岁无不决”,两岸农田大受淹没之害。洙水“山水疾激,坝石倾圮,而水行故道,弥原淹野,禾尽腐败,是为利于漕者什一而贻害于民者恒千百也”;府河“自行六十里会洸水为运河后,行五十二里自任城闸以南两岸堤堰向归河工人员管理,河员裁后,久坏不修。右岸自石佛闸南尽鱼台县境已成为沉粮地。左岸(即运河东岸)自赵村闸迄于张家桥至鲁桥镇泗水右岸又为历年缓征地,膏腴之壤污潦矣!”可见由于泗水、府河和洙水的泛滥,导致济宁州运河以东地方的灾难。尽管运河东岸不像西岸那样有大面积的沉粮地,但也有不少难以保证收成的缓征地。根据方志的记载:缓征地在运河东岸,惟一般年份可以收一季麦子,非常旱的时候秋季才可以有收获,如果下雨稍多,则连麦子也收不成。十年之中,常缓征六七年,缓征数目视水灾严重程度而定。到清朝末年,东平湖、济宁和鱼台的沉粮地连成一体,大片农田被淹。“溯自南运失治,汶泗泛滥于其间,东平、济宁、鱼台数郡连绵三四百里,岁浸民田不下七千万亩。”被河水夺去土地庐舍的当地百姓生活异常艰难,靠“植苇捕鱼,自谋生活”。“间遇亢旱连年,地亦时或涸出,农民不肯弃地,犹思及时种麦,以冀幸获,然必次年再旱,始能丰收一季。稍遇微雨,上游水来,则并资力籽种而悉丧之。其后谋开稻田,卒无成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候仁之在考察了山东运河后指出:“本段运河故道,北起山东省寿张县黄河南岸之十里铺,南迄江苏之淮阴县,长约四百六十里,自漕运停止以来,所有蓄水节水各建筑,如水柜闸坝之类,均失管理,以致元明清三代所经营之漕渠,成为汶泗诸水横流之泽国,不仅航运之利全失,而鲁西、苏北十数县之人民,咸遭昏垫,其惨烈情形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这段话反映出黄淮段运河对鲁西、苏北人民造成的严重危害。

在这段运河之中,状况最恶劣的为东平湖至微山湖的一部分,这里处于中原大陆与山东半岛的结合处,是古梁山泊的遗址所在地,地势最为低洼。西部受黄河改道后以南和改道前以北2万平方公里的坡水,东部受汶水、泗水和邹县、滕县境中之山脉坡水,北受黄河大堤之阻碍,南部受阻于中运河,以致成为收纳诸水的“水库”,形成诸多浅平的湖泊。自北而南有东平湖、南旺湖、沉粮地、缓征地、独山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湖泊湖地,合计面积达284万亩,其中完全沉于水底者达210万亩,其余74万亩则处于低水位以上与洪水位以下,名为湖地,可以种冬小麦一季,但如果第二年洪水来得早,则颗粒无收。沿湖附近的低地“因地下水位之接近地面,与排水之不畅,故小雨即盈,必待日光为之蒸化,始能干涸。斯时土中卤质,咸随以上升,遗留地面,为害禾稼”。这种盐碱地在鲁西平原分布广泛,“东平县之西北,济宁县之南乡,滋阳县之西乡,以及嘉祥、金乡、鱼台、沛县滨湖一带,均莫不有此现象。故土地生产率异常低下,人民贫苦特甚,向称民风强悍,雈苻遍地,实则饥寒所迫,铤而走险,固无足怪也”。由于原来的耕地长年被水淹没,出现了大面积的沉粮地和缓征地,1930年代黄泽仓考察了这一状况,指出:“清季漕运停废,运河及其支流湖泊,并失修治,以致夏秋水涨,泛滥成灾,冬春水涸,又无相当之节制,航行不便,灌溉无资,且沿运各县,如济宁、鱼台两县,终年淹没沉粮之地,计25 800公亩,被水淹没缓征地,计济宁、鱼台、汶上、邹县、峄县、东平、东阿,共79 870公亩,又时被水灾之区,如金乡、嘉祥、巨野、滋阳、滕县、宁阳及聊城、阳谷、博平、清平等县,其面积亦不下数万顷。故此段运河,灾害多而益少也。”沉粮地随河湖的每次涨水而不断增加。如1935年黄河决口,导致黄河各支河流湖泊、运河等水势大涨,沉粮地和缓征地面积大增。“沉粮地南阳湖与独山湖水势极大,深皆丈余。波涛汹涌。昭阳湖水势较南阳湖略逊,然已水增数尺。破湖埝而西浸矣。”“济宁以南至鲁桥运河西堤,口门甚多。河与沉粮地毗连沟通。故湖河同涨,东堤又多处薄弱,故崩溃多处,水势东浸达西泗河西岸,北亦将及兖济支路。湖西如嘉祥、济宁为水流途径,自不必题。若鱼台、金乡大部陆沉,独山湖受西来之水升高东浸,亦达十余里。”

篇11

1.1主要组装配套技术

为了完善各养殖户、示范区、示范场、示范点种养殖高新技术示范的实施,提高各种养殖基地的种养水平,确保各养殖示范场(户)获最佳经济效益,采用以下配套技术。

1.1.1立体种植技术

在项目区,畜禽养殖、果林建设、水产扩繁等综合饲养,建立生态观光旅游区,做好隔离工作,改善环境,预防感染,科学种养,种养结合,合理配作,有效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价值。

1.1.2节水灌溉技术

产业区全面疏通灌溉渠,衬砌排水渠,合理利用水源。微灌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灌水分布均匀、精确、效率高,可节水,节省劳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2.高新技术的应用

2.1采取物质分级多层利用模式

建设微生物菌肥生产系统,建立沼气池,收集人畜、农作物废料、垃圾等废弃物。将沼气池过滤出的废水或渣滓,用作农作物肥料,用在紫王葡萄、高钙苹果和蔬菜大棚等农作物的生产。不仅解决了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同时实现了物质能源良性循环作用,形成良性生物链,保持生态平衡,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2.2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技术

在生态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绿壳蛋鸡养殖基地,实行林下养殖,种养结合模式。林下种养,生态建设,减少水土流失,节能排水,节水排灌,有机利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防护环林环保作用。建设规模100头猪或5000羽绿壳蛋鸡的养场,果树行间种经济作物,建立“果—猪—沼—菜”等的生态模式。

二、效益分析

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建立示范场(户)进行技术推广及辐射带动,可迅速提高长顺县各乡镇农村农户科技种养水平和发展意识。通过农户参与建设,加强技术培训,较快地提高农户种养技术的应用能力。

1.社会效益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发展,倡议青年返乡创业精神,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以示范作用辐射周边地区,促进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2

一、文化养人的理念

所谓文化养人,也就是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熏陶下不断进步,从而带动企业整体文化风气的改变。文化也有实体存在的,因此,能够完善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断跟得上时代,突破传统文化的限制来进行。任何企业的文化要产生力量都必须“接地气”,把落点落在人的“自驱力上”。如果只相信文化的力量,而忘记了“人的内在驱动力”,企业文化很可能会流于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的一纸空文。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以及人员素质和能力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之后,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反应。能够体现出企业的软实力和固有的文化特征,能够深深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也是在利益化的社会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的唯一资本。由全体员工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指引下呈现给外界的整体形象的总称。

二、邮政企业生态的现状

要把以人为本的概念运用到改造邮政任务中,能够不断加强信息建设,用信息化的手段去完善邮政工作,能够将工作形态从根本上改变。要建立文化意识意识团队,从根本上转变工作的态度,树立思路、抓手、范例“三位一体”,这样就能够不断发掘新理念,这样并再用范例来影响和带动大家把认识统一到思路上来,这是在有效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要将素质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兴衰。也带动企业整体的发展情况,这样我们就能看出,企业的整体发展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作为熏陶,企业才有根。做有文化的企业,关注人的文化涵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想要提高企业文化,就要从每个员工的素质入手,将每个员工的精神素质提高才能够早就有内涵有追求的丰富企业文化。因此,对于邮政部门来讲,文化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将文化融入社会才能够不断融入邮政的具体工作之中,能够不断发展企业的特色,这样,在无形中就能够提高员工的收入。员工的收入也是企业实力的一种象征,因此,文化和这一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将服务性的文化进行普及,比如可以在新型报刊亭上想到“文化+便民”功能,在新型投递平台建设上想到以“商务投递+三区投递”这切入点,能够将邮政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拓展,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进步的双赢,能够将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力量,对于长远的发展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文化养人与邮政企业生态的关系

自驱力还来自于全方位的企业生态观。企业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家庭式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之间有着默契的感情,并且能够让员工和领导处好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得工作气氛其乐融融。对于员工来说,要诚信对待彼此,能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领导对于员工更需要呵护和关怀,在工作出现问题时要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没有韧劲,就想不出“浙乡邮礼”所需要的空调邮车,金融业务的发展就不会在超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与不同层次的员工谈成长体会,只有把员工看成和家人一样,才能够将各种的意见和感悟进行交流和沟通,完善互相的理解。这样就能够消除工作中的很多隔阂,对于邮政来说,各种新型投递网,新型报刊亭等,都已经开始设立,并且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

四、文化养人与邮政企业生态的建设内容

在广泛征询了很多的意见之后,我们也有了更多的革新内容,要以信为本。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去发展和弘扬。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价值取向。不仅仅要诚信,还要求科技和专业水平都到位,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企业精神,往往能够将各方面都围绕着核心的文化展开。在不断实践中取得经验。这样的话,企业的文化就能够更深一层得到提升。现在对于企业来说,弘扬自身的企业文化也就相当于建立自身的企业品牌。能够通过品牌来打造自身的企业信誉。这样才能够不断完善企业的思想内涵和信誉。因此,企业文化方面需要下功夫的地方还有很多,不是只有嘴上说说就能够做到的,我们应该将各种工作务实,能够让文化理念深入到人心。

五、邮政企业生态建设的终极目标

我们都能够想到,应该在发展上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因此,要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就不像是维护经营那样简单,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要以信为本才能够将文化理念树立,将各种过程都一步步整合,并形成经验。慢慢的在企业中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习惯,能够将发展作为首要的目标。这样我们就能够将企业的发展看作是一件常规的、共同的事情。能够使得员工的工作更加团结,更加有力。能够将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得以弘扬。这样才能够不断继承和发展。能够将精神和毅力作为日常的参考标准。只要大家能够团结一心,这样的话,矛盾和困难就能够迎刃而解。这样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过多的利益化行为,兄弟姐妹要齐心协力,需要大家的精心呵护,需要一种积极向上、团结一心的氛围。

现在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能够领会到相关的理念,积极将实践履行在日常工作中,这样能够让领导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员工的培养。能够将员工看做家庭成员,这样才能够让企业文化有可发展的趋势。举例来看这次乌镇支局员工的私家车增加到了十辆,就在百忙中赶来祝贺,其实也是从心底里为员工感到高兴,这就是一个大家庭的氛围。

就象徽商、晋商一样,倡导“文化养人”理念,因此就能够将文化的沉淀作为一种培养企业环境必备的手段。能够将企业的心态调整好,来配合发展和实践,将传统美德和文化素养放在企业运营之中,因此文化养人,助推转型。归根到底就是运用转变了观念的人,让文化的力量带动素质提升,运用信息化手段,去实现“三个转变”,最终达到邮政“草本”向“木本”转型。

【参考文献】

【1】 霍爱军.提高邮政企业“用户满意度”的措施[A].用户满意度研讨会论文集[C].1998.

【2】 李学栋.论邮政市场[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

【3】 张燕.新形势下邮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浅谈[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4】 朴福花.浅谈邮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A].实践 理论 创新[C].2001年

篇13

二、当前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1.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问题农民传统的经济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经济活动。此种小农经济形态固然凭借其乡土气息来吸引众多的乡村生态游的游客,但是其经营组织形式的内在缺陷制约了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经营主体主要表现为个体私营型组织形式,其游客接待形式主要表现为家户式分散经营。这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难以从旅游品牌塑造、旅游产品线开发等较为宏大的视野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再者,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企业的经营模式相对粗旷而缺乏精细化市场开拓能力,经营方法的原生态特点有余而现代性不足。故此,在小农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缺乏规模扩张潜力,从而制约其获取必要的规模效益来增进自身产业化发展空间,使得小农形态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供给停留在粗放型、低附加值阶段。

2.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制约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农业生态旅游企业间缺乏展开产业链合作的能动性。当前我国各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经营市场呈现恶性竞争局面,各地经营者采取各自为政策略,缺乏以产业链整合为动力来达成企业间合作并形成良性竞争局面的能力。与传统旅游产品开发相比,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下游服务和产品开发环节的投资收益比相对较高。但当前农业生态旅游服务与产品开发多停留于初级农产品开发和浅层次的农业生产体验经济开发层面,缺乏以农村地区独特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为基点来深挖农业生态旅游的增值服务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其二,农业生态旅游企业间缺乏以产业链为轴心来成系列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必要资金支持。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的丰沛性与开发资金的匮乏性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潜力。当前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多以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农村田园风光和乡土文明为原材料实施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作为农村生态旅游服务与产品的重要卖点,农业自然与生态资源及附着其上的乡土文化都与农户的分散型生产与生活习性相关。但是,将分散型农户系统地组织为可提供较为完备的旅游设施与设备的旅游基地需要大规模的农村基建投资,该问题实质是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问题,单靠旅游运营机构的经济实力难以解决上述问题。

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优化支持农业生态旅游的政策体系以创造社会效益立法机构和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知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支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其一,立法机构应当制定健全支持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律体系,为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立法机构应当加快《旅游资源保护法》的立法进程,以有效落实《宪法》第九条关于“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的相关规定,以确保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免遭旅游开发机构或个人的非法侵占或破坏,从而保障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二,地方政府应当制定规章制度,以有效规范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秩序。虽生态农业产业的生态系统较为稳健,但其环境自净功能仍有限。故地方政府应紧抓旅游目的地地区的生态景观布局设计和少量旅游建筑项目工程建设规划,控制农业生态旅游区内总污染排放量水平,力求生态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融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背离景区规划的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