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课程改革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课程改革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1

一、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标准参照还是常模参照?

测验的性质是测验功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对测验的编制和实施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因此,明确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是保证模块终结性测验有效实施的前提。

从新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理念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的主要不是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模块终结性测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从发挥评价的功能上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评价确认学生的进步和达到的学业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评价和能力发展。

从新课程的结构上来看,由于每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各自独特的课程价值,同时在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后,需要对能否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进行认定,因此模块终结性测验就成为学生模块学分认定的基本依据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模块终结性测验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

从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结果的解释和利用上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的主要用于判断学生通过一个模块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以及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主要用于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衡量学生的相对水平。由此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是标准参照。

二、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

1.关注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结果?

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主要是回答测量什么以及测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即要确定测验内容的取样范围和测验的行为目标。在明确了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后,我们知道模块终结性测验主要考查学生通过一个模块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以及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因此确定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基本依据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相关模块的内容标准。任何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既依赖于对评价目标的清晰描述,也依赖对评价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因此,在编制测验或选择评价工具之前,我们首先应当清楚地界定测验目标。虽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已经包括对教学和评价的内容和要求,但是内容标准中的表述还比较概括和宽泛,因而有必要对它们进一步具体化,亦即必须用一种能够指导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形式清楚地把学生的学习成果表述出来。而作为能用于表述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只能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不重要,而是指学习过程可以有其他的关注方式。模块终结性测验作为一个阶段的目标达成鉴定,主要是确认学生在这一期间的最终学习结果:学生理解了什么、会做什么。

2、目标的分类框架是三维还是部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上规定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物理的学习评价当然也要落实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要求,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新课程倡导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只有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才能了解和评价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上的进步和发展情况,模块终结性测验只是高中物理学习评价的其中一种方式,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课程目标。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模块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应该懂得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因此模块终结性测验的重点应放在重要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上。根据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表述中行为动词的界定,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即知识、技能和探究能力目标,可以具体表述如下:

(1)知识目标的要求

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

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应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2)技能目标的要求

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3)探究能力目标的要求

科学探究要素对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

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

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

评估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

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

认识评估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有合作精神;

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3.如何选择和判断目标?

确定了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确认在模块终结性测验中哪些目标才是最重要且适宜评价的目标。我们可以下述问题为准则做出选择和判断:

(1)测验的目标中是否包含了该模块课程中重要的成果?

(2)这些目标与该模块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否一致?

(3)目标是否适合学习该模块课程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否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兴趣有关?

(4)就学校现有课程资源、设备和条件而言,目标是否切实可行?

三、模块测验命题的科学化:编制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

在现实学校组织的测验中,教师一般关注出考题,登考分,很少注意和考虑试卷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也没有意识到对测验进行规划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测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模块终结性测验是学校自行组织的测验,为了达到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实现测验的科学化,进行命题的第一步不是出考题,而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命题计划双向细目是反映命题意图和设想的一个双向命题计划表。制定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的目的一是保证试题是课程内容的代表性取样,反映各部分课程内容和测验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高测验的效度和信度;二是由于规定了各种知识层次,不同能力试题的比例,就为使试卷具有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提供了依据。根据模块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上述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对于高中物理必修模块I,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编制命题计划细目表。

(一)列出模块的教学目标

为了简明、清晰、符合逻辑地列出模块的教学目标,我们采用的教学目标表述的一个基本策略是先描述学习结束时期望达到的一般教学目标,然后在一般的教学目标之下列出具体的学习结果。

1.了解有关力和运动的一些重要史实

(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2)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3)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知道质点的概念

(1)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什么情况下不能看作质点。

3.理解位移的概念

(1)能举例说明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

(2)能区分位移和路程。

4.理解速度的概念

(1)能举例说明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3)知道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定义速度,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4)知道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

(5)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7)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8)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9)知道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

5.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

(3)会用公式a=(vt-v0)/t解决有关的问题。

(4)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5)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v0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

(6)知道加速度大小与速度大小及速度变化大小的区别。

6.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知道匀变速运动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s=v0t+at2/2,vt2-v02=2as的推导过程,并能用来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3)能用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4)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像的物理意义。

(5)能恰当地运用图像进行分析和判断有关的问题。

7.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

(4)会运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的自由落体的问题。

8.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会使用公式f=μN计算滑动摩擦力。

(4)知道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状况有关。

(5)静摩擦力的产生的条件。

(6)在简单的情况下,能从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及其大小和方向。

(7)知道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

9.理解弹力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形变,知道形变的种类。

(2)知道什么是弹性形变。

(3)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4)理解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5)知道胡克定律的内容和使用条件。

10.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过程,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定则。

(3)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4)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

(5)会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知道什么是惯性和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4)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5)知道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6)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7)能区分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8)能运用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1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1)知道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公式。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1)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3)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能找出各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反作用力。

(5)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4.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什么是完全失重。

(2)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15.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能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物体平衡问题。

16.知道单位制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单位制。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3)知道在物理计算中各物理量要采用同一单位制。

17.实验技能

(1)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3)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

(4)通过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5)通过实验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

(6)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8.科学探究

(1)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形变与弹簧弹力之间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二)列出模块的知识内容要点

教学目标描述了学生通过一个模块的学习所展示出来的行为表现,知识内容要点则指明了每一种表现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为了避免繁杂,我们这里只列出了物理必修模块I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主题。

1、运动的描述。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力和力的运算。

4、牛顿运动定律。

(三)填写命题细目表

命题细目表是一个含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个维度的双向列表。表1是高中物理必修模I的一个双向细目表。

表1高中物理必修模块I命题双向细目表

比例

内容题目的功能及具体考查要求

知识技能科学探究合计

了解理解应用独立操作要素

运动的描述464----14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6967836

力和力的运算464----14

牛顿运动定律6967836

合计2030201416100

四、问题与思考

以上我们只是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目标、以及规划的科学性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研讨。在模块终结性测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1.采用何种测验方式和方法才有利于测验目标的实现?能否允许学生有可选择性问题,或者从试卷结构上体现选择性:必答和选答?能否在限定时间内开卷?

2.模块终结性测验的工具应具有何种特征?除了目前大家认可的开放性问题以外,能否增加思考题、定性推理题、信息辨别题、信息提供题等等。在命题上,如何做到题目的背景具有科学意义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模块终结性测验应如何评分和记分?目前一些学校给出的样卷,相同的题型,题目的赋分一律相同。对于主观性试题,每道试题的分值相同是否合理?对于新题型特别是开放性试题应如何评分才能减少评分误差?如果学生的最后成绩是等级给分,等级如何划分才是合理的?

4.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结果应如何解释和利用?目前有些学校提出的模块测验计划中,对模块测验成绩的解释和利用仅限于给出等级分数,如成绩为F(不及格者)的,必须补考,补考仍为F的,必须重修这一模块的课程。除此之外,是否能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提供一些其他有益的信息?

5.在纸笔测试中包不包括实验的考查?目前有些学校提供的测验计划中,认为实验的考查(这里的实验考查仅限于操作考查)不包括在纸笔测试中,且成绩作为模块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传统的实验笔试测试方法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不应排除在纸笔测试之外。另外,实验操作考试计分不应包括在笔试成绩中,应另行计分。

篇2

在六年的课改实践过程中,学校经历了“雾里看花,热情高涨;水中捞月,困难重重;面对实际,理性思考;乘风破浪,走出困境;柳暗花明,稳步推进;风光无限,从形式到内涵”的发展历程。在课程改革初期经历了“热情高涨”的阶段之后,六盘山高中的教师们也曾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反映教学任务在规定的课时内完不成,教材容量大,部分练习题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栏目多,有些探究活动是理想化的设计,实际操作很难做到。二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发现教师随意增加、拓展教学内容,把新教材教学内容简单化,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三是学生感到课堂上热闹红火,课后没有多大收获。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新课程到底怎么教?新教材到底怎样用?三维目标怎样才能落实?“我怎么越来越不会教了?”“我到底该怎么教?课堂上那几个等待喂食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小鸟越来越离群了,怎么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如何应对未来的高考?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学校在管理层面上积极采取有效策略,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一、明确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目标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更加准确地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在课程改革之初,学校就坚持“立足本校、着眼全局,全面规划、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立足课堂、确保质量”的原则,树立了以课改为契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优化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培育优秀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思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的才干得到充分展现”为宗旨,迎接挑战、抢抓机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创办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学校。学校紧紧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始终秉承高素质下的高质量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尽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的最大努力,让所有六盘山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此前提下,追求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让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在三年的成长过程中,眼界得到开阔,思想得到启迪,学识得到提高,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制度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转变管理制度。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六盘山高中努力构建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源泉和根基,以课程设置为主干,以部门管理为分枝、以师生发展为绿叶和花朵的树型学校管理模式,凸显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克服原有的“校长管处室,处室管师生”学校管理模式的弊端,变“行政型”管理为“学术—行政型”管理,变“命令”为“研讨”,变“领导”为“服务”,由模式化走向多元化,由标准化走向特色化,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学校管理。

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各项制度。新课程实施初期,学校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和《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本校实际,相继制定了《宁夏六盘山高中三年课程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课程设置和排课方案》《宁夏六盘山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宁夏六盘山高中学分认定办法》《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行动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方案与管理制度。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校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课改理念,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制度和思想基础。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培训制度,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新课程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校本培训。

三、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健全学生的身心,促使学生的道义、良知和责任觉醒。所以,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也是学校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要使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一个能体现教育本质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是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要素。好课程孕育好学校。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六盘山高中的课程设置经历了规划、修订、完善、改革、创新的动态过程,努力使学校的课程不仅适应社会发展,而且适合学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适合学校不同特长的教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适合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的课程设置目标。在调整、开全、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回归教育本质、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校本课程,使每个进入六盘山高中的学生学有所教、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004年,学校研究制定了《宁夏六盘山高中三年课程方案》,为学校稳步、有效开展课程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体系,补充其内涵,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适合学校实际的“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课程体系。在开设好必修课、选修课、各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和综合实践课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带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没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课堂,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六盘山高中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努力形成体现学生参与性、自主性、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建立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始终在追问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教学结论与过程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教与学并重;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并重。学校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成为教师教学智慧展现的场所、成为启迪学生思想的场所、成为师生知识探究的场所,使师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的共同体。

语文课上,教师结合战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发表对荆轲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令人感动,也有学生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举动不足取。政治课上,教师让学生对“美国财长保尔森说人民币快速增值对中国有益”发表看法。物理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月球上能否和在地球上一样,踢出所谓的“香蕉球”。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解释“酷、粉丝、媒体、文曲星、OPEC”等词的含义。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讨论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时,有学生对教材文字表述提出了质疑,他说:“老师,我认为教材中对春秋战国时政治形势的叙述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这句‘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都管不着。’我认为不应该说周天子管不着,虽然当时王权衰弱,诸侯争霸,但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诸侯的共主,只是周天子没有能力管了,不能说管不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管不了。”课堂中出现的这个“小问题”,反映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究,其学习方式在发生悄然的变化,教师解决课堂问题需要智慧。

在“感受新课程”征文中,有学生这样描述新课程的课堂:“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原来看似很高的讲台,现在我们坐在下面的同学只需一抬脚就能迈上去。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互动互学的场所,老师作为引路人,就课文中的线索进行点拔。然后剩下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讨论、提问中得到解决。我们一节课内所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以前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并且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如此上课不再成为我们的痛苦,而成为一种乐趣。”

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使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考试打分”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内容从学习成绩评价转向综合素质评价;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教师、同学和自己多元;评价方法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动态地评价过程,建立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其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新课程实施中,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宁夏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实施方案,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有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评价专题培训,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给予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得当给予评价,还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方法、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结果发挥了价值引领和激励作用。一位高二年级学生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获得班级进步奖时,激动地说:“我的孩子从上小学到现在,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一直受批评,这是他当学生以来第一次获奖,我太高兴了,他有希望了!’,在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差异性、过程性、发展性,尊重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自评与他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不断总结和深化学校的课改实践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因此,学校要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深化。经过第一轮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六盘山高中新课程改革初见成效,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不断推进的过程。学校以“回首新课改,寻找突破口”为主题,对第一轮三年课改实践进行全面总结,确定了学校课改的四个突破点,即加快教学目标校本化进程;树立为学生一生奠基的理念,着手构建符合校情和学情的课程体系,挖掘资源,开设满足学生需求和个性特点的校本课程;支持、引导教师按新课程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新课程改革从形式推向内涵,逐步走向成熟,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3

老师:你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因为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肮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感悟二:守时,一个严肃的话题,一个总是反复却还不见效果的话题。当我们的孩子对守时的概念还不刻骨铭心的时候,美国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让我们释怀:其实有一种教诲可以是幽默。不经意间的守时教育,与那些疾风暴雨般的训斥效果哪个更好,不言自明;得体的妆扮的重要性,在孩子们会意的笑声中得到了认同。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地面对这个问题!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感悟三:真实地面对,没有半点做作。这是另一种价值观,一种对爱的另类的诠释,一种不矫情的演绎,让孩子对爱的理解升华,直至升华成一种博大的胸襟。这里没有对爱的批评,没有对爱的任意曲解,一切在平淡中升华。人文的阳光撒满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允许存在差异,允许张扬个性,这是我们追求的课程理念。而当我们每次审视自己的课堂时,总感到有一种说不清的痛。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能成功地吓倒王子了。

(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感悟四:崇尚结交朋友,崇尚互相帮助,崇尚真诚交流,让合作、协调、友谊、交友的重要性悄悄地深入孩子们的心灵,这是高明的教育手法。

老师: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那么,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的?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样?

学生:要爱自己!

感悟五:对,爱自己!珍惜自己的人,才会尊重自己,从而才会知道爱别人。,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还空谈什么爱别人?还谈什么舍己为人?更不要说是舍生取义。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创造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感悟六:精彩绝伦!像是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诗,更像是一曲激荡心魄的灵魂神曲!告诉孩子决定自己未来的是自己,机会的创造要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而这一切却在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童话故事中得到升华。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儿)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啊,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感悟七:还有什么比这样的鼓励和激励更激动人心呢?信心是教育孩子永恒的主题,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是教育的一种境界,但是空洞的说教在“水晶鞋”的面前变得苍白。一个美丽的错误,却给孩子们带来火一样的激情;一个细心的发现,却给了孩子们一个真理:起码正视错误、正视失败,宽容错误、宽容失败,原来“伟人也是凡人炼成的”。

这是美国一所普通的小学的一堂阅读课。

新课程改革,像是一缕春风,吹进我们的课堂。当我们审视着站在讲台上的自己,面对着讲台下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时,心里涌动着冲动,也饱含着不安。我们有这样的激情吗?我们有这样的思想吗?我们有这样的胸怀吗?我们有这样深邃的思考吗?

是因为课程改革了,是因为用新教材了,是因为执行新课程标准了,马上我们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思想立即就与新课程无缝接轨了吗?行政的拉动能够代替灵魂深处的思想的嬗变吗?强行的切入能够疗治我们的思想的沉疴吗?盲目的跟从能够把住新课程改革的命脉吗?失落的“水晶鞋”,狠狠地抽打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拷问着我们的教育灵魂,我们不是缺少眼睛,而是缺少发现智慧的眼睛、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命价值的眼睛。

篇4

学生要想掌握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语言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个体性差异非常重视,所以课后的语言训练要利用分层训练方式,教师要观察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针对这些个体现象布置分层训练作业,从而总结、归纳出各层次之间学生的知识过渡与关联,以此来实现分层训练的作用与意义。具体做法:针对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如单次理解与短语翻译等;针对基础知识掌握较为不错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阅读材料,让他们进行自主解析。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应分别分派更高一层次的训练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以此促使学生进步。

三、教学不应无模式,需要遵守多原则

(一)探索性原则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培养,引导学生从单一的词组学习过渡到长短语句的造句及应用,并从中分析知识点与问题,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使学生独立或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二)个性化原则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心思,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情感交流,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信任、理解的关系,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个体性、世界观、表现欲以及身心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有较清晰的了解,从而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

(三)民主化原则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要想让学生体现出主动性,就要将民主精神放在第一位,师生之间不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束缚,在听、说、读、写过程中默契配合。这样的课堂才不会给犯了错误的学生以心理压力,同时学生可以大胆抒发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有较大的好处。

篇5

二、新课程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已开始困扰教师的具体实践。

在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践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师生互动热烈,学生生动活泼、情绪高涨,下课铃却响了,课无法结束,但又不得不结束,很“痛苦”;而有的课,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可又没到下课时间。这种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经常出现。这除了编写教材时须考虑课时与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外,也对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学校可否实行长短课时结合?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只有在人财物各层面和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可以想像,从“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一种没有统一上下课时间,没有铃声的学校可能会在实验区出现。

三、新课程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之间存在矛盾,能否解决这个矛盾成为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要素。

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惟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较多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之先进是毋庸置疑的。但对后一类学生来讲,可否让其只掌握某一种较易的方法呢?可否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单独的辅导呢?我们认为,大面积、大规模的加班加点补课是绝对违背素质教育本意的,但个别的辅导应该大力提倡,这也是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

四、新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评价方式滞后之间存在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将成为新课程实验的核心环节。

新课程实验给实验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师们领悟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大胆地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但也不可否认,教师还是心存疑虑: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确实发展得很好,但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如果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像老教材老教法那么考,势必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考试或者改变了常规的评价方式,家长会怎么看?社会上对此又如何认识?教师心中没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的同志也在努力探索。应该承认,新课程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对学生评价方式滞后的矛盾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

五、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呼唤教材编写专家与一线教师的沟通。

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但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也有一些困惑,如一年级语文,让学生先识“红”字,再识“工”字,似乎不是由易到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如一年级数学,应用题中较多的字学生不认识,似乎语文教材与数学教材的编写人员沟通不够,这种现象在不同出版社之间尤为突出。教材编写专家有什么特别的意图?教材能不能更多地使用图表和图像?能不能在数学教材中也用拼音呢?这迫切呼唤教材编写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迅速沟通。

篇6

二、新课程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育素质。

新课程的设置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方面,了解了哪些内容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选取学生应当学习的内容。在旧的中学生物教材中关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事实性知识,名词术语也较多;有很多动植物是学生不常见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将它们作为代表动物或代表植物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调查发现,新的教材中的一些关于原理性的知识,能够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懂得怎么做,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例如,生物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是怎样发现的?等等。生物学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探究活动是中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在科学态度、意志、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能得到发展。

三、生物课程所选取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生物学科所选取一些内容,如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又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在农业上,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杂交水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的发明奖和科学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中学生物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本学科这些德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四、新教材的教学特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1、新教材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一格。

例如“你喜爱生物吗?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阳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优美的语言婉婉叙来,尤如一首优美的诗歌。又如“我们身边就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做个调查。”在语言运用上富有启发性,鼓动性和亲切性。学生容易被这些优美亲切的语言所营造的气氛所感染,使他们愿意亲近我们的教材,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新教材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与以前的教学内容相比,摆脱了“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设有许多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给学生很大的学习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以前课堂的受体转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们不断有问题,有争论,兴趣非常高。诸如什么“赤潮”“癌症”“试管婴儿”呀等都是知名度很高的词,学生不会不感兴趣。

五、新教材独具匠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新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教材中,“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模拟制作”和“设计”等栏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探究晚育的意义,通过创设数字化情境,让学生采用数学推算的方法得出晚育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结论;探究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个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2、新教材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

篇7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令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为了能够成功培养加强我国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下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并得到明显效果的教学方法及相关措施:

1.音乐教师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其自身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都能够在行为举止中传递给学生,所以,为了提高培养我国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校方可以定期为音乐教师组织专业培训,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还可以组织校内或者外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座谈会,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2.营造和谐、轻松的音乐教学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玩性仍存在,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个学习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在这样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保持心平气和、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做足充分的准备,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这个教学方案既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让学生长期保持对学习音乐的热情,构建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举个例子,在教学《我是一个粉刷匠》歌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到讲台上根据歌词的大意,表演一个歌舞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唱歌,而且还可以让表演的学生学会大胆唱歌。

3.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思考事物,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方法是没有办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的,更没有办法完成小学阶段开设音乐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使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的改革推动下,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已经成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课程,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抓住这一特点。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令课堂趣味化,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降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篇8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中。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常用的环节,也是每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见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我在教育实习期间,听了一些小学语文课,明显感觉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教师不是一味的“讲知识”,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也参与到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多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理解知识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学生拥有了“话语权”,而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重视。因此,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对话者,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的过程首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有很重要的影响。情感的教育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来实现,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过程更能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能多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性和抽象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教育评价指导思想的转变

篇9

1.教材把握欠缺一定的创新性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实施进程当中,有些化学教师难以真正掌握化学教学的本质性目的,常常忽视高中学生的获取知识途径及整个过程,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单纯传授,学生未能从本质的角度出发完成相关知识点的真正理解,导致教育本性被忽略.与此同时,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未能拥有相对较为明确的教学方式,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上,化学教材不断发生变化,新的化学教材能够突破传统观意义上教材单纯重视书本知识体系的理念,给予基础知识跟社会实践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更多关注,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仍然只是关注传授书本知识,欠缺对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内容深入研究把握.除此之外,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欠缺一定的创新性,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化学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观念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化学教学方式难以充分顺应当前教育体制的深化发展,然而化学教师所拥有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深蒂固,仍然沿用旧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缺乏创新理念.

2.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欠缺热情纵观而言,高中生普遍存在有学习化学积极性较低的现象,在学识及年龄的直接约束下,高中学生的判断力及分析认知能力尚处于不成熟且不稳定的阶段,有些学生难以真正认识导致化学知识的未来价值,导致其难以提起热情进行化学知识学习.与此同时,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高中生常常欠缺化学学习的发散思维,然而,发散性思维在此进程中起重要的应用作用,可引导学生基于多个角度出发寻求多种问题解决方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中生只是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将大量学习时间应用于课后习题练习,严重缺乏对问题的深入认真思考.除此之外,由于学习目标不甚清晰明确导致高中化学学习欠缺积极主动性,其常常没有较强的化学求知欲望及上进心,缺乏学习紧迫感.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在新形势下,新课标对现代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的角色定位应当有所创新和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尽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以及主动探索意识培养之职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形势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非只是关注知识的灌输.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跳出知识传递者的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发生转变和调整,应当以平等、合作和互助为标准.

2.有效运用化学实验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将实验作为重要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实验占据着相对较为重要的应用地位.一般来说,高中化学实验涵盖有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实施的演示实验积极鲜明、生动形象,能够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促进学生饱含热情地完成化学课程学习,实验教学中,教师可进行相关实验问题的合理设置,择取适当的实验时机,引导学生针对出现的化学现象展开观察分析,历经一系列谈论之后获得深化的理性认识.譬如说,针对钠与水的反应性质进行教学的时候,将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教师能够积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现象分析,并及时提出对应问题,将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通过激烈的讨论进而获取正确的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跟学生一起完成金属钠化学特性及物理特性的有效总结,进而获取满意良好的教学成效.

3.基于设疑基础上进行教学问题情境的优化设置在日常的高中化学教学进程当中,教师能够结合教材的相应内容,将来自于学生的心灵信息及时捕捉,合理进行悬念的适当设置,使得学生内心能够充满学习热情,自身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完成问题发现、探究及分析、解决,基于此真正实现知识的优化获取,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有意义的问题能够提高相应的教学成效,进行各类型问题情境的优化设置,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高中化学课堂充满激情.譬如进行《氮气》这一节课程的教学时,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氮气的化学性质又怎样.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在此过程当中,学习是带着问题任务进行的,为此能够被具体的学习内容深深吸引,进而获取良好的教学成效;再者说,在《盐类的水解》这门课程教学中,可设疑问“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而后经过一系列实验演示进行实验现象的有效说明,教师跟学生经过讨论之后获取相关结论.

篇10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现在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对建筑物中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水排水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等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随之涌现出较多的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新设计规范、新设备等。因此,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建筑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及时更新规范,如最近新增《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条文解释等;更新《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2010),替代《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98)。《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它的设计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因此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三大主干课之一,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与其相关专业基础课的衔接。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掌握《水力学》、《水泵及水泵站》、《工程制图》等相关课程的理论。比如建筑给水、消防给水中,就必须运用水力学相关知识进行管道的水力计算;通过《水泵及水泵站》的学习,进行建筑物泵房设计。作为对复合型建筑人才的培养,有目的地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增加相关的建筑给排水设计安装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加就业途径。

1.2突出工程实践,丰富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特点,以能力素质导向为指针,规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随堂试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知识、能力、素养渐进提升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应坚持“理论、实习、工程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同步开展相关实习,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学校行政楼、图书馆等建筑内的给排水和消防系统布置,了解和学习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和安装,结合工程案例完成各章设计大作业,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在本科教学最后环节———毕业实习设计的一学期,课程应结合学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工程的模拟演练,以一人一题的方式,确保学生独立完成整栋建筑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进一步推动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采用企业导师或双导师制,确保学生在企业中毕业设计质量。

1.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际工程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包含建筑给排水、建筑消防、建筑中水、建筑热水等内容,教学内容繁多,同时各类规范标准更新较快,并且新的建筑给排水消防设备图集、图纸、图片较多。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整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且传统教学的视觉效果弱,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在理论教学部分,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在课件中链接相关联的Flas(如水箱工作原理、气压罐工作原理、自动灭火系统等)、建筑设备图片、建筑给排水CAD图件等图像材料,以及相关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规范及技术规范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教学”部分采用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动态仿真各种建筑生活给水方式、消火栓布置形式、热水供应系统等工作原理,加深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实地工地,通过参观实习,亲身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管道施工和设备安装,查阅相关给排水管道和给排水附属设备安装技术规范,了解相关验收标准,通过撰写实习日记加深理论知识。

1.4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能力培养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目大多都是概念性的、理论性的内容,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未能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少学生靠在考试前抱佛脚突击复习,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数,但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缺乏。在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少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基本是课堂上听一听,考试前突击突击,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内容,学习主动性不够,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应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少量的开放型题型,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可行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案,给出多种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路。可以采用开卷的形式,限定考试时间,制定可以查阅相关规范资料的考试模式,使考试题目相对灵活,考试内容更具有实践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注重书本知识。我国注册设备工程师考试即采用的是开卷考试方式,《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较好地为工程实践和国家注册考试实行了衔接。此外,在课程考核中要淡化试卷分数,强化课程实践分数,建立课程设计成果考核、实习报告考核和课程设计答辩体系考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的形式。

篇11

2.课堂教学的虚假化为了配合新课改,落实新概念,许多学校都设置了公开课来促进教师的教学。为了上好公开课,教师更是煞费苦心,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时甚至会先和学生配合,提前演练好几遍。这样的公开课,说穿了就是在做秀,毫无意义可言,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参照甚至作为评判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都是完全不可取的。

3.教学资源的滥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式多媒体教学资源被引入到了课堂中。它们对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使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资源时,教师并没有考虑到语文这门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他们没有立足于课本上的文字,反而本末倒置,把焦点放在了光、声、影等辅助资源上。有些多媒体资源的使用还脱离了课本,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绚丽。学生只顾着盯着丰富的画面,往往忽视了课文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这些教学资源还会先入为主,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总的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4.教学解读的模式化目前,教学参考书已经覆盖了各个年级段的语文教学,成了教师授课的得力助手,为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周到”的服务。但与此同时,它也对一些教师,特别是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为了省心省力,不少教师机械地照搬教参上的内容,按照它设定的路线前进,缺少主动性和目标性,很少认真地研读教材和分析学生,带领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加工。这样,教学变成了没有思想和理念的纯技术操作,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退化,最终只会导致教师教学能力的下降,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

二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引导对策

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调整,针对这些弊端,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综合能力几个方面来着手:

1.教学内容生活化立足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判断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便是要能够把书本中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知识并传递出来。为此,教师必须要熟悉教材,形成观点和看法,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表现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指导。

2.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师要能够做到因地制宜,跳出教参对其的限制,在教学方面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化。

3.教师综合能力全面化新课改给教师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仅仅依靠教材和教参来授课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来与之适应,做到全面发展。

篇12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在课程衔接上不够紧密,在课程过渡上不够自然,给人感觉好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且从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和规划上来看,其教学目标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环节,教学型的课程设置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仍需改进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和传达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从而大大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仍需进一步创新和改进。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对照当前的历史教学实际,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现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落后必然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丰富的表现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要结合教学需要,积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把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积极构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情景,促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历史课本为载体,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课程改革要求和时展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一一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这样既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新教学内容

因为历史课程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和充实自己的知识视野和信息量,把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拓展历史学科的教学内涵,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篇13

一、打造开放的教育,首先要唤醒开放的性格

教师的集体性格特征,往往是默默无闻、默默奉献,只知耕耘,不问收获。所以,唤醒教育工作者性格中的开放元素,实在是课程改革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教育的对外开放,其实就是在开启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大门。这扇大门不打开,教育就将永远被人们视为“现代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是的,这是在赞扬教育,但这也同样说明教育有多么封闭。中国近代历史闭关锁国的教训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宝贵经验已经不言自明,封闭,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副枷锁,教育不需要封闭,不能封闭,教育要敞开心扉,要接受外面精彩世界的阳光雨露,要与外面世界不断融合,一起成长。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培养出性格与能力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人才,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开放,就是教育发展的眼睛。它看到多远,教育才能走到多远,它看得多么清晰,教育才能走得多么正确;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教育对外开放的思想和机会,把对外开放当作教育工作安身立命的生命之源,把对外开放当作牢牢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之源。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一定要具备一种开放的性格。对于个体而言,就是要具备一种外向型性格,敢于彰显个性,善于与人交流,勇于开阔视野,以整个社会为背景获取资源,进而获得更加先进的工作理念,提高课程改革质量。

二、打造开放的教育,关键是释放学校的魅力

发展的机会从来都是平等的,但绝不是平均的。缺乏魅力的地区教育,不可能真正实现开放,不可能获得巨大的发展。教育开放的关键是“走出去”,而对于“走出去”,实在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外出学习。真正的“走出去”,是整体走出去,是让自己的名字走出去,让自己的品牌走出去,让自己的特色走出去,让自己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从而让外面世界被你吸引,更加关注你,更愿意与你交流,并在这种交流中获得双赢,携手共进。

这就是说,一个地区的教育要想走出去,就得打造品牌,形成特色。而这个品牌或特色的载体就是学校。对于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如何推出品牌或特色学校,如何释放学校的魅力,则是打造地区开放教育的关键。

释放学校魅力,首先,变掌权为放权。学校的发展决定于政策是否优惠,依赖于支持是否有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学会放权,鼓励学校敢于设想,激活学校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迸发激情,充满活力。其次,变领导为引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教育管理中把握正确方向,但这种方向是在大量调研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这种调研,包括在本地的调研,也包括对先进地区教育发展趋势的了解和理解,对国际国内教育最新动态的掌握和把握。

在此基础上,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学校,而不是简单地命令和强行布置任务,让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策略。再次,要变评选为评价。这就涉及评价指标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转变“唯升学论”的狭隘观念,要真正全面度量学校工作,从学生全面发展到教师培训提高,从学校内涵建设到学校特色创建,都要给予过程性的评价,而不是结果性的评选。结果性评选是粗放式管理的特征,而过程性评价则是精细化管理的开始。有了过程性评价,学校才能有的放矢地取长补短,加快学校特色的形成,推动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